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心理咨询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出版物,也要精选出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关键词:成人教育,心理,原因,对策
成人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成年人所进行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教学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为在职人员或离开学校以后的成人,不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限制,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其组成是复杂的,他们的社会经验、学识水平、心理状况等都有别于普通大学生。面对在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都存在很大差异的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应更加引起关注。因此,对成教学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成教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一)“学”与“混”的矛盾难以统一
成人教育学生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有的是为圆曾经的大学梦的成年人,有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继续深造和提升学历的学生,有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而选择攻读第二学历的学生。其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都十分的渴望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社会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可。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部分人存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有的是因为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其他出路或是为了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和动机都不明确,行为比较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较差,缺课逃课现象严重,考试舞弊现象十分普遍,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失落感与自卑感同时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总觉得不如别人,自我价值低。一是成人学生很多年龄较大,普遍认为自己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有的是在高考时失利,曾经失败的阴影一直没有抹去,接受成人教育只是因为曾经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二是社会上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这种社会舆论的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学生产生自卑感。很多高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学生实行两种管理方式,致使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很多成教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观念的压抑下,“危机感”日渐强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找不到归属感,容易产生偏激性格,甚至引发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三)成教学生角色压力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成教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同时成教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入学要求门槛不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教育部在2007年曾文件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成教学生用的仍然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学习难度较大,心理压力较大。很多成人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三者之间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种角色衍生出多种压力,使成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选择,有的要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甚至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不一而足。论文参考,对策。
二、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成教学生普遍学习任务较重,且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认为其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应该尽量充实其专业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仅仅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在个别高校在成教学生中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
(二)心理咨询形式化
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成教学生很少也很难利用,因为大部分高校将成教学生的面授时间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询机构。论文参考,对策。同时,学术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虽然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年龄相仿,但经历、阅历、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发展空间及前途也会很多差别,因此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甚微。
(三)日常管理程序化
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或者临时抽调,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都是兼职的,并且党团组织不健全,才财务部门只负责收费,后勤部门及学生寝室管理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时租住在校外,有的学校甚至不负责安排学生住宿,高校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或者认为成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保障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从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学生活的全部,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学生昔日的失落感,并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
所谓“教书育人”,教和育应同时存在,“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论文参考,对策。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对于成教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论文参考,对策。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论文参考,对策。
(二)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三)实施人本化的管理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论文参考,对策。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本义.叶忠海成人高等教育概论
4.杜群英.成人学习动面的培养和激发[J].成人教育,2004(6).
主办单位: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测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积极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促进了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代表作有《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养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成立了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教师。如何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教师进行培养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心理机构咨询专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措施单一
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学习仅有次数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既具有普遍的规律,又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独特规律的研究比较少,相应的培训也少。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社会上其他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内容一样,缺乏针对性。
正如张祖冲(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中指出的那样,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少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事实上,刚毕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心理咨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一方面需要尽快学习心理咨询技能,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实践联系。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培训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师指导或者自己摸索,成长效率较低。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对学生工作不够熟悉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管理和指导。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更是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而言,对学生工作了解较少,较难融入学生工作队伍,工作开展存在困难。目前还没有高校或其他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缺乏专业督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无论心理咨询师拥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因此,高校心理教师与一般心理咨询师一样,都需要专业的督导老师。当前,高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督导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有待重视
教育部门更多的关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种忽视,其一表现在入口把持不严,目前尚没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入行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没有对即将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行列人员的心理测查措施;其二则表现在对已经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人员缺少后续心理支持和心理评估。似乎不少高校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询教师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帮助,还有可能对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造成心理伤害。
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正如马丽亚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他就很难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很难对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效干预。不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容易受到来访者所陈述的问题的影响或暗示,结果造成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伤害。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人格不健全的话,结果有可能其本人和来访者都会受到伤害。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同样如此,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既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其本人的不负责。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应该熟练掌握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当然,具有心理学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询,这些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之间有着较大区别。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基础,就很难对心理咨询技能有透彻的理解,也很难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能。 转贴于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熟悉学生工作事务
高校中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隶属或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从工作关系上,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都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而且这些工作事实上就是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够把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顺各种工作关系。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心理咨询技能
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而言,心理咨询技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询技能相对于心理学理论而言,它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强。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岗位的心理学毕业生应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实践机会,多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的培养途径
1.继续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校和有关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高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还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一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独特规律的内容。
对于对新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教育部门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其内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如倾听、建立咨询关系、各种心理咨询流派等,也要有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如沙盘游戏疗法之类。对于已经从事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教育部门应帮助一部分非专业出身的教师补一补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则重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2.积极探索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生事务工作能力的途径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客观上则是,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都是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缺乏学生工作经验。也有些刚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认为学生工作是事务性工作,而自己是有专业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学习学生工作事务。如此一来,有些心理咨询教师因为不熟悉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致使难以理顺工作关系,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也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情绪。
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虽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让新上岗的心理咨询教师担任1-2年专兼职辅导员可能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基层队伍,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如果能够担任1-2年的辅导员,一方面可以锻炼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学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他们与学生工作干部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3.更加关注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45-03
【关键词】 咨询;健康教育;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朋辈咨询在美国已经有40多a的发展历史。笔者综述了朋辈咨询的定义以及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介绍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在朋辈咨询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朋辈咨询的发展进行了述评。
1 朋辈咨询的概念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又称辅咨询(paracounsel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等。
Sussman[1]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服务。Varenhorst[2]认为,朋辈咨询是由受过训练且接受督导的学生来执行助人工作之历程,其服务对象只限于年龄相近的求助者及他人转介的当事人。Tindall等[3-4]认为,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以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
我国学者也对朋辈咨询作了概念上的界定。陈国海等[5]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孙炳海等[6]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庄涵茹[7]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学校咨询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训练,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咨询员,能够对其他学生提供倾听、同理与经验分享,以协助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咨询方式。
2 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Tindall[4]认为,朋辈咨询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从朋辈咨询的发展历史来看,朋辈咨询的产生首先归结于社会对咨询需求的增加与咨询服务部门无法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培养具有一定咨询理论和技能的非专业人员就应运而生。
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来看,已经从障碍性心理咨询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咨询的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成发展任务[8]。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更多的咨询人员参与到其中,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发展任务,以达到全员咨询的目的。
景怀斌[9]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有心理困扰或问题,最想寻求同伴的帮助,朋辈咨询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9]。在心理咨询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开展心理咨询,既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也希望能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人的发展潜能。朋辈咨询模式切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3 朋辈咨询的发展简史
3.1 美国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的现象,一些接受过半专业训练的人员逐渐受到重视。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10-11]开展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年代初期,Hamburg等[12]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咨询运动。之后,朋辈咨询运动得到推广,朋辈咨询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13]。朋辈咨询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应用的领域涉及人格咨询、情绪咨询、自我探索咨询、生涯咨询、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性心理咨询(避孕、、怀孕)、学业咨询、道德伦理咨询、药物滥用咨询、酗酒咨询、问题解决咨询、人际关系咨询、辍学咨询、危机干预咨询、经济问题咨询、时间管理咨询、社会兴趣咨询等。
起初,专业心理咨询协会将朋辈咨询的重点放在事务性的活动上,但有研究强调了朋辈咨询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提醒不要将朋辈咨询员当作事务性的助理人员[14-15]。对朋辈咨询模式的逐渐认可与朋辈咨询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关,虽然已有的研究在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有研究表明,经过20~40 h培训的半专业人员也能产生同专业人员一样的效果,并且有时候还会对个案产生积极的改变[16-17]。
美国已有2/3的公立高中开展朋辈咨询计划[18]。许多大学和高中设有学生朋辈咨询中心。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设5个本科朋辈咨询团体和1个研究生朋辈咨询团体,提供学校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性、饮食、酗酒等方面的咨询[19]。加州地区的诺哥中学提供多种朋辈咨询服务,九/十年级朋辈咨询员提供冲突解决的方法,参与最佳伙伴计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十一/十二年级的朋辈咨询员组成一个社区关照班,班级又分2个团体,大使团体负责策划社区服务计划,健康促进者团体负责处理少年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包括避孕、酒精和药物滥用、艾滋病、暴力和亵渎等,该校的服务计划曾获全国学校董事联合会(NSBA)优异奖和加州学校董事联合会(CSBA)金带奖[20]。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学创办了一个TALK计划,该计划已有7 a的历史,培养了4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首先接受1个学期的培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入TALK中心开展朋辈咨询服务,学校给予这些学生学分。同时,朋辈咨询员每周还要进课堂1次,开展冲突解决和防止性骚扰的单元辅导[20]。
3.2 我国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咨询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咨询计划,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2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学校朋辈咨询的实证研究。李泰山[22]在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台湾高校已建立朋辈咨询组织。高中虽然也建立了朋辈咨询制度,但缺乏对朋辈咨询员的系统训练和评估,一些学校也由于缺乏经费的问题而无法持续进行[7]。
3.3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较迟,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方面。其中既有理论介绍部分[23],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徐刚等[24]在某医科大学挑选了18名大学生担当同伴教育者,经过2周培训后由他们对本校的265名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提高。施榕等[25]在上海3所大学64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结果表明,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92.6%,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4.13分和4.56分(5分制),有93.2%的受教育者喜欢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时,研究者开始在中学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如王燕玲等[26]抽取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421名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作振等[27]抽取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4名同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知识和正向态度得分教育前后的平均增长高于对照组,学生对同伴教育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除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之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张双祥[28]探讨了24名中学生在英语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同伴作文修改和教师批改对他们定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批改作文更侧重于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修改,而同伴修改更侧重于微观语言方面的修改;同伴修改能够使作者增强读者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强化了作者对于文章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因而认为,同伴和教师修改作文的作用是互补的,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些研究者开始系统介绍国外的朋辈咨询。如陈国海等[5]从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朋辈咨询的含义、主要理论与技术,朋辈咨询员的素质和培养,并从压力、人际关系、婚恋、学习、职业、物质依赖、自杀等7个方面探讨了朋辈咨询的具体应用。孙炳海等[6,29]介绍了朋辈咨询的含义、理论基础、类型、要求、一般技术、意义等。向光富等[30]介绍了美国大学朋辈咨询的兴起,朋辈咨询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主要类型、实施原则,并为开展朋辈咨询提供了建议。
我国部分大学和中学创办了类似于朋辈咨询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学会、心理研究会,通过讲座、电影、沙龙、小品、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心理互助社,互助社成员由学生组成,协助辅导教师组织学校范围的宣传和辅导活动,自编《心灵相约》报,为低年级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同时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的联络和宣传,作为联系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及时将班级出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学校探索建立“学生辅导员制”,对学生辅导员进行ABC理性情绪教育及相应的辅导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回班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辅导其他学生;最后,完成认知家庭作业和开展反思交流。结果表明,这种辅导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辅导员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和合理认知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1]。
4 启示和展望
美国的朋辈咨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小机构到全国都设有朋辈咨询组织,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作保障。我国的朋辈咨询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还有很大的局限。借鉴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应在朋辈咨询的经费划拨、朋辈咨询员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以保证朋辈咨询的高效运行。
朋辈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咨询的效果。朋辈咨询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我国学校朋辈咨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
5 参考文献
[1] SUSSMAN MB.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 Dissert Abst Int,1973(34):626.
[2] 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Past promises,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s.//LENT RW,Eds.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84.
[3] TINDALL JA GRAY HD.Peer counseling: An 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3rd ed). Muncie,Indian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89.
[4] TINDALL JA.Peer power,Book 1: Becoming an effective peer helper and conflict mediator (3rd ed). Bristol,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94.
[5]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6]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7] 庄涵茹.高中生同侪生涯团体咨询效果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3.
[8] 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研究,2004(7):55-59.
[9] 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1-116.
[10]BROWN WF.Student-to-student counseling for academic adjustment. J Perso & and Guid J,1965,43:811-817.
[11]VRIEND TJ.High-performing inner-city adolescents assist low-performing peers in counseling groups. Person Guid J,1969,47:897-904.
[12]HAMBURG BA,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ject for youth. Am J Orthopsychiatry,1972,42(4):566-581.
[13]SALOVEY P,D'ANDREA V.A survey of campus peer counseling activities. J Am Coll Health,1984,32(6):262-265.
[14]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Position statement: Peer facilitating. Alexandria,V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1984.
[15]BROWN WF.Effectiveness of paraprofessionals: The evidence. Person Guid J,1974,53(4):257-263.
[16]HOFFMAN AM,WARNER RW. Para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Person Guid J,1976,54(10):494-497.
[17]SCOTT SH,WARNER RW.Research in counseling. Person Guid J,1974,53(3):228-231.
[18]YOUNGER CR.Team partners in safe schools: Peer counseling and student viol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2,53:3 079.
[19]Harvard College. Peer counseling. #schools,2005.
[21]牛格正.同侪辅导的理论基础.辅导季刊,1994(2):41-49.
[22]李泰山.大专学生同侪辅导者训练模式之建立与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专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1999.
[23]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4]徐刚,叶冬青,王德斌,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2-424.
[25]施榕,朱静芬,蔡泳,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8-19.
[26]王燕玲,常春,钮文异,等.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29-331.
[27]王作振,王克利,苗鹏,等.在初中生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初探.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69-570.
[28]张双祥.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作文修改的效果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9]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6):49-51.
[30]向光富,向靖.让同辈咨询在大学推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58-860.
来自全国28个单位的5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分别对所在学校的半工半读具体模式、办学经验等作做了汇报和交流。此次会议共提交课题研究论文46篇,其中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三篇。各子课题组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已进入结题准备阶段。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清华在线主办“08GCT招生说明会”在京召开
6月28日,由清华在线联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重点GCT招生院校举办的,“以院校有限的人力达到最广泛的传达!以考生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全面的信息!”为主题的“08GCT招生说明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08版《GCT考前辅导教程》主编罗保华老师,就2008年考试趋势历年考试难易点分析,结合考生们关心的其它学习问题给予详细解答,打消了很多学生对长时间没有经历学习考试的焦虑与困惑。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老师就本次活动评价说:“GCT考试是在职人士取得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对新报考的人员给予正确指引避免出现错误与遗憾!”
参会的准备报考GCT考试的张女士说“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了,很多知识都忘记了,很担心自己考不上,通过这次对这么多学校的对比以及教材编者的说明,感觉到自己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学校报考!
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召开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全国高职院校校本教材总编委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在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新疆农业职业学院、冀中职业学院等近30家职业院校的书记、院长及就业指导处、科研处等校中层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推进和谐德育体系构建进程,探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编写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据介绍,目前正在编写中的高等职业院校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共3册,分别为《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材,该套教材将坚持科学性、针对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编写,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针对高职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体现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和谐成长,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在编写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遵守;四要从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力求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近日,“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新闻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中国第一套科学严谨、真正本土化的现代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研发成功。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指导鉴定部门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领导、华夏心理教育中心负责人及师资代表,华夏心理分支机构和优秀学员代表出席了本次新闻会。会上介绍了“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及研发历程、体系中的执业能力培训课程,并正式宣布启动“百名心理咨询师助学成长计划”。
作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指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惟一技术支持单位”,华夏心理从2000年起便致力研发中国心理咨询界的“微软式标准体系”,8年来吸收国际标准体系的精髓,结合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现状,从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在业内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不断摸索、论证、总结,终于构建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5.12汶川大地震后,华夏心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积极开展各项心灵救助活动。震后重建心灵是一个长期工作,华夏心理启动“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储备计划”,并于6月开展以灾区为主普及全国范围的大型助学活动,致力培养更多的心理人才。
“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
6月21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闻会和开幕式。
一、领导重视,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安全理念的新发展
学院领导重视学生心康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学校的基本职责,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主任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教育辅导活动,并不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使我们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模式。
二、遵循发展性原则,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终极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并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还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也不单是学生的健康,还包括其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及通过广播、墙报、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面谈、电话交流等形式的个别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心理咨询、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帮助有关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负责。
三、多管齐下,多方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按照教思政厅【2011】5号和粤教思函【2012】1号文要求,学院决定从2012级学生开始,每年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覆盖全体新生;在其他学期开设配套的心理选修课,形成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体系。特别是必修课,我院开足了36课时,2个学分,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心理训练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又能通过科学的途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有效地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开展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自己组织并管理的社团。心理健康协会一直本着“自助助人”的宗旨,活跃在青青校园中。自成立以来,心协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许多有影响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协的许多骨干成员,也从最初的对心理学有兴趣变为很好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心协因其工作的出色和在同学的广泛的影响,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在课外教育指导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个别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除固定值班时间外,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都随时接待咨询,此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从咨询的内容看,主要以心理发展和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人际关系、学习、情感、情绪调节、就业等。还有一些是心理障碍问题的咨询,主要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同性恋倾向等问题。
咨询老师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疑问,指导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并化解这些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避免踏入心理误区,使之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例如机电系一女生因失恋精神恍惚,就在她感到很无助甚至想自杀时,在同学的劝导下她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她向老师倾诉了积郁在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在倾诉和与老师交谈后,她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并对自己的情感与恋爱观有了重新的认识。经管系有一位女生,也是因为情感问题,用一种非常奇怪的行为,即趁夜深人静时在女生宿舍楼的垃圾桶里捡剩饭剩菜吃。终于有一天被人发现了,辅导员便带她到中心来咨询。她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内心矛盾的她把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地倒了出来,顿感轻松多了。咨询员通过合理信念法使她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的不合理,并用行为疗法帮助她改变了“异食癖”。
除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组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压力的减轻”、“如何提高自信心”、“同性恋话题”等,每次人数10—30人。参加的学生们表示,这些活动使自己在澄清模糊认识和宣泄负面情感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内心感受。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为了更加便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开展心理普查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测查活动,以便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帮助大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找出个性优点,克服个性缺陷,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如:对新生采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和SCL—90量表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在统计分析结果中发现心理问题较明显者,便预约进行个别咨询;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MMPI明尼苏达多相测验量表加以复查,以便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倾向,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指导;对想了解自己个性的学生,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探讨来询者较深层次的一些心理症结,并帮助他们建立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模式,指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开发自身潜能。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通过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外,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以界定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申报了市级和院级教科研课题各一项,参编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和《心驻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和著作,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科研论文;在多次学术年会上,我们有3篇论文获奖。
(六)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我们注重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院每年定期举办“三生”教育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其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帮助自己或者周围的同学解除心理困惑。很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较理智,而事实上他们的心理大多仍处于成熟与幼稚的边缘,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此时内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加强“三观”和“三生”教育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行,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让它们成为学生行为处事的准则。
一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一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应对
随着我国第一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标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一、心理咨询历史嬗变考评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咨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开心理咨询先河者首推美国职业指导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书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他通过研究个人、职业两方面的特点,对个人求职和发挥个人潜能给求职者以帮助。同年,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一战后,随着心理测验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验为基础的临床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其领军人物是明尼苏达大学威廉逊教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适应上、尤其是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由于战争的创伤性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使心理咨询得以空前发展。至今,美国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技术上,日趋完善,其专业化、职业化、法律化水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领域是领先的。20世纪60年代后,心理咨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尽管从业者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领域,开展活动的形式、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推动整个世界的心理咨询活动,构成心理咨询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点。
反观我国,虽然引经据典可以考证出心理咨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心理咨询思想在从先秦到明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熠熠生辉[1],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询思想与实践,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不自觉的,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们的心理问题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中逐渐突出,于是在一些医疗部门,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钢医院等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开始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滞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范围广泛但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我国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询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预防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目前,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约有近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区则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2]。当然,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相信,随着《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得以净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能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化中的应对
很显然,心理咨询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是以竞争和创新为特征的时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另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看,我国心理咨询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量的专业人士需求与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正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尴尬的现实。所以,规范、净化、管理、监督心理咨询业,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就成为维护人们切身利益,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当务之急。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嬗变的过程中,该作何应对呢?
1.意识上求变
观念转变是高校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中将心理问题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心理咨询生理化和心理咨询治疗化的认识误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这给心理咨询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麻烦,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一种装饰。《标准》的出台,为高校重新认识与理解心理咨询职业,搭建起了平台。高校应该以《标准》出台为契机,切实扭转过去的陈旧观念,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询作为职业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来理解心理咨询这一全新职业,消除偏见、误区和神秘感,重构其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观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负着以维护人类内心安宁为使命的心理咨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以高校为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专业上求新
心理咨询作为职业已经走进了人们视野。但是,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心理咨询领域人才匮乏几近告急;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滥竽充数的人。另外,在该领域之外还有数量不可低估的,怀着不同目的、心态的人,试图进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净化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质量,维护心理咨询荣誉,高校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在有条件的高师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学系、社会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系等相关学科基础上,筹办心理咨询专业或者开拓心理咨询方向,调整或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后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使该专业大学生完全具备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的资质。同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在硕士或者博士这一层面上,新开心理咨询专业或培养方向,鼓励更多的硕士或博士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这对于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重建心理咨询声誉,进而推动该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所以,高校须以《标准》颁布为切入点,将心理咨询作为专业来发展,不仅会为心理咨询事业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也使得高校在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能拓宽专业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心理学发展找到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3.师资上求全
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取得资质前的专业培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事关咨询人员的从业水准、从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标准》中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职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上述执教师资标准向高校师资提出了挑战。高校固然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但能否应对挑战,却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师资应该转换角色,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应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心理咨询职业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的师资条件为基础,将培训咨询师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契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养成心理咨询职业化意识。
4.咨询主体素质上求高
尽管我国已有近40%的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活动,但以笔者所见,在这一近乎蓬勃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却是效能的日渐萎缩,其中的从业者素质堪忧:有些缺乏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且身份复杂的所谓咨询员,二十余年来,一直把持着心理咨询在高校的低效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使高校心理咨询裹足不前的严重羁绊之一。心理咨询绝非是任意行为,也绝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种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安慰、劝说的观点行为,实事证明,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灾难。心理咨询是一项严肃行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这是专业领域,在这一专业领域从事活动的人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要具备《标准》中规定的各种专业能力。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准、从业能力、人生阅历、实践经验、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学历水平等资质,对于高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询人员要以《标准》为准绳,积极参与资格认证,以切实改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尴尬局面。心理咨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检视自己,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5.理论上求原创
我国心理咨询二十余年来一直蹒跚而行,没有实现超越性和突破性的进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询理论创新。由于心理咨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长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学界的难题。当某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或是量表在为解释西方人的心理现象发挥作用时,它为中国人解惑答疑时却是那样牵强,甚至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专于模仿,少有创新,专于引进,少有其理论反思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对心理咨询原创性理论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做的将依旧是为西方的心理咨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证。高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沃土。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优势;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贵的学术传统;高校面临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从过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引进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反思其文化品质,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积极修正,勇于原创,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人的具有创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询模式、技术乃至理论,这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成为一种职业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抉择,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心理咨询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建构我国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之发展[J].大众心理学,1995(6).
[3]张俊仁,等.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4]钱铭怡,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5-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有学者称为“教育信息化现象”。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正式被国家政策文件所使用,并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我国高等院校(下文简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1世纪,在21世纪的前十年,虽然相关实践和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的起步阶段,尚不能很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化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佳选择,也为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解决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覆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化等难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进程得到有力推动。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现状
官方网站是信息化的标志性终端,为广泛调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研究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调查对象,参照教育部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网络检索全国各地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比例为52.45%,其中19.96%的网站虽然存在官方链接,却不能通过互联网访问。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院校网站为保障网络安全,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隐私保护,故选择安全风险较低、易于维护的校园局域网来网站。可访问网站的栏目建设数据显示,新闻/公告栏目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90%,是建设最多的栏目;在线心理测评系统和心理咨询预约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70%,是建设较多的栏目;心理健康课程辅导栏目、在线问答交流栏目、协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专栏的建设比例在40%左右,栏目建设覆盖一般。但相较其它栏目6.23%的建设比例,以上三类栏目的建设亦具有一定的主流倾向。
二、大学生心理测评的信息化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是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重点工作的基础,心理测评作为科学化的心理评估手段被广泛使用。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心理测评系统在我国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访问网站的建设比例已超过八成,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将心理测评作为网站的重要实现功能。
传统的心理测评,主要采取纸笔测验的方式,须由专业人员现场施测、回收、统计分析,结果反馈耗时也较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节省了数据处理和结果反馈的时间,如较早由某高校研发的心理测验与统计系统(WJZ2000),可以阅读测验答题卡采集数据并快速计算结果。随着网络技术的融入,以心理测评为主要功能的心理软件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这些软件将测验的实施、评分、数据分析和初步建议实时化、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心理测评的全程计算机操作,还可以实现数据库管理和多样化的数据分析。
心理测评的网络化与系统化引领了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信息化。随着系统软件的拓展研发,公共信息、心理咨询预约和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知识网页嵌入等新的功能模块不断被整合进来,如今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已不仅仅具有心理测评一项功能,而是逐渐发展成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和线上阵地。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沟通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开发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网络沟通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网络心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亦始于网络咨询形式的探索,最早出现的是网站或BBS上的留言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通讯软件(如QQ)的实时文字咨询等形式,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实时的音频咨询、视频咨询、对讲式咨询等新形式也不断涌现出来。心理咨询的“互联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众多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咨询的有效性,并且应用前景广泛。网络的超链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咨询突破了地域性和现实性限制,具有面询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种咨询形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咨询互动重要的非语言信息源缺失,增加了低质量咨询的风险,不同咨询流派的疗效也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对此咨询师须谨慎对待。另外,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设立在校园内,面询相较更为便利,因而网络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并未广泛兴起。
大学生心理咨询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心理咨询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如前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的驱动下,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模块也随之研发出来。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与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帐号,求助学生可以实现心理咨询的网络预约、咨询前的信息沟通和专项测评、咨询后的信息反馈和咨询评估等功能;咨询师则可以实现咨询预约的时间管理、咨询记录的电子档案、咨询报表自动生成、与学生的在线互动与网络咨询等功能。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强大辅助。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
课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纬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亦源于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过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三个阶段,其中对课程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网络教学(又称线上教学)的出现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在网上展示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学资源,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互动与交流。李蓉,董秀芳(2009)较早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教学的案例,教师利用BBS论坛话题、Flash视频,学生在论坛上留言参与讨论、投票并与教师在网上互动。蔺桂瑞(2010)在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实现广泛的立体化教学。近年来,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模式”、“电子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理念开发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网络教学呈现出从辅助教学向组织教学升级的趋势。杨盈,包陶迅(201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慕课―翻转课堂―同伴教育”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教学的新理念。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性质级别高、涉及部门多、资源调动广泛、事件处理复杂的系统工作,一般分为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处理三个工作子体系。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需要借助校园宣传、课程、讲座、心理健康学生活动等措施开展,其信息化在于信息技术对以上措施的辅助与支持,如通过互联网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的学生活动等。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则主要依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定期排查和危机监控机制的运作。近两年相关软件模块已被研发出来,该模块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多个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评定学生心理危机的风险等级(如警戒、追踪、关注、正常),并且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监控档案,对不同风险等级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永久的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机的处理工作属于参与人员较多、程序操作复杂的现场工作,目前尚未检索到该项工作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碰撞中前行,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之路。这条路有别于单一的知识教育信息化和学科教育信息化,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整合发展特点。
所谓立体化,是指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全方位整合。从大规模人群的心理测评到单个学生的心理咨询,从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展示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并切实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谓系统化,是指信息技术对信息高效处理和系统管理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发挥与应用。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脉络来看,最初其主要需求是心理测评数据的高效处理,心理测评系统应运而生,随后心理咨询管理模块、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模块等等相继被整合,造就了契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心理系统。所谓网络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网络已进入社会创新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建立在互联网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成绩斐然,但尚处于起步期,此后的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首先,从全国本科院校的网站建设统计状况可以看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的全面开展还有待努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内容的信息化模块相对零散,系统化整合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创新方案。另外,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亦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研发,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监测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智能自助系统的研发等。可以预见,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引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李坚,唐燕儿. 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3]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王建中,吴瑞林. 高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5]申腊梅,石向实. 网络心理咨询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9,(6).
[6]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7]徐万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8]李蓉,董秀芳. 信息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合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
[9]蔺桂瑞. 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论文摘要:年来,我一直承担着我院心理咨询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在执教的过程中努力探索着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活动的整合。本文论述了如何结合专业特色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与评价等方面。
1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心理咨询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干预技能和技巧;具备独立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胜任中学心理教育教学工作;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能从事其它领域心理学实际应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身心品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了解心理咨询专业,了解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要具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如知道如何接待来访者、观察来访者、与来访者进行沟通等。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即针对某一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同时还要学会一些程序性的方法,如清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过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实施,如何评估实施的效果等。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课程学习中,有意识地体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体验团体交流的乐趣,培养责任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发展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要求设计者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储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又要求设计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更多地与人交往和沟通,更多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些角度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理解活动特别是心理活动设计的理念和特点,学习心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可以促进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意的成长。
2结合专业特色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活动的方式
我院自2006年秋季开始,就尝试着在心理咨询专业班级的第三学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四学时,共计72学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包括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四大块,活动方式有调查、观察、查找资料、实验、设计制作等。我们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确定心理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大部分,其中理理论学习占30%的比例,主要侧重于活动方法的介绍,实践学习占70%的比例,主要侧重于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整个课程的安排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展开,一般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的活动。
2.1宣传活动
主要内容是有两块,一是宣传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简要而准确地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二是宣传心理咨询室,由于我院的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影响不够大,学生不了解,很多学生不知道去心理咨询室或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情况,我们每年都让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去新生班级进行咨询室的宣传,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去接受咨询,去哪里接受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误解。这个内容以“与心理健康同行”系列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该活动要求师生共同策划一次大型的全院范围内的宣传活动,重点在于三人一组到各个新生班级进行一次有关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室的口头宣传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事先写好宣传稿,与相应班级取得联系,安排好时间地点,进行活动,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2.2调查类活动
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建立心理档案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准备。我们以每年一度的全院范围内的新生心理普查和定期的心理测试为主要形式。 转贴于
2.3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专业学生的就业流向通常是去中小学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去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或是去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去哪里,他们都必须要有策划、组织心理教育活动的能力。针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设计了以下主题的活动“:认识自我”、“人际交往训练”、“管理情绪”、“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团体辅导的形式,或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开展,总之,需要学生自主地去策划、设计和进行。
2.4社会参与类活动
包括社区考察与公益活动。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样的活动一个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我们学校周边有湖北省女子劳教所,我们通过努力将其建成了心理咨询专业的实践基地,定期地带学生去参观考察。
所有的活动的形式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但主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小组一般不固定,当一个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重新分组,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中,根据需要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主要是活动程序方法介绍和研究方法的介绍。
3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是反映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活动的终结,也是活动的持续起点。更是活动的循环境过程。由于整个课程的实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那么它的评价也就不同于其他课程,需要体现活动课程的评价特点,如强调过程性、主体性和激励性等原则。最终的评价将针对活动目标,由教师、学生所在的小组和学生本人共同决定。学生先写自评报告,教师和小组成员根据其表现对自评报告再进行评价。
4实施后的反思
三年来,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设计与开展活动的结果,通过调查,85%以上的学生们都很喜欢这门课程,他们认为,在活动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开拓了视野,学会了思考。如06心理咨询的秦兰同学对湖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之后,写道“:其实,我们都想,用家庭,社会和每一双有爱心的双手,让羔羊不再迷途!”07心理咨询的李婵同学在自评报告中写道“:出勤率百分之百,学习过程中比较投入,在学习中懂得了团结合作,手动脑相结合,积极走出教室、注重实践等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乐趣……”
从课程发展来看,我仍然觉得有很多不足,如课程目标的定位和活动类型的划分合理性有待进行论证;由于资源的限制,学生的活动还主要局限在校内,校外开展的活动比较少,学生的素质是否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咨询行为回归分析路径分析访谈法问卷法
1.前言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产物,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却感受到了更大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就很容易对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心理咨询业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服务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交流,为来访者排除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帮助每一个有心理困惑的人走出困惑,重新拥有健康的心态。[2]近年来人们也开始渐渐接受心理咨询,零点调查公司[3]2008年公布的一份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这就客观上要求建立更加优秀的心理咨询室。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业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经常在困惑时找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缺少必要的认识,这一行业的规范也尚未形成。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更加优秀的咨询室和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心理咨询业的进步和发展。
以往关于心理咨询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是关于咨询技术且属质化的研究,如姚月红[4]的“咨访代沟”的研究、魏荣[5]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而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作调查分析的研究还很少见,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咨询行为有着显著性影响的研究则几乎没有。笔者通过编制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相关模型,着重分析主要因素对咨询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赵小军[6]认为,量化研究本身有不足,当然,质化研究也有许多不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采用多种方法的交叉研究,以有利于结果的相互印证。笔者通过专家法收集若干变量,再根据变量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最后通过SPSS对统计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并且进行访谈法等质化研究,旨在找出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
2.方法
2.1被试
随机抽取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40人,男女各半,年龄17-23岁。
2.2工具
自编的心理咨询行为问卷(共50道选择题+5道开放性问答题,共6个因子分别为来访者因素、咨询师因素、硬件与费用、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咨询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道题目)。
2.3程序
通过专家咨询法(通过短信、E-mail)及网络法(通过相关论坛、新闻组、群)收集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普遍认为目标受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及收费标准是影响本行业的最重要条件,其他的如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咨询员资格、竞争对象、当地咨询气氛等也有影响。对收集来的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分六个维度考察咨询行为,问卷有40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选择题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制:“极不赞成”、“不赞成”、“不能确定”、“赞成”、“非常赞成”,赋值分别为1、2、3、4、5,编好后对初步编制的题目进行专家评估,经筛选补充,最终确定50道选择题和5道问答题。主试由心理学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担任,事先对主试进行培训。从安庆师范学院公选课里随机选择一班,将40份问卷和量表分成两份,一份只发男生,一份只发女生,随机发放,测试时间规定为半小时,共回收问卷37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一:量化研究
回归分析见表1。回归方程为咨询行为=0.552×咨询益处+0.373×费用与硬件。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最大,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P
回归模型对咨询行为的预测效果比较好,但部分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进一步探究课进行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个人效能感对咨询行为的路径分析。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咨询行为”影响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路径:一是“费用与硬件”“咨询行为”;二是“咨询益处”“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和“咨询益处”直接显著影响到“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越合适,“咨询行为”频率越高(Beta=0.459)。而咨询越受益,则人们去咨询的次数就越多。
4.研究二:质化研究
笔者主要在问卷第Ⅲ部分设计开放式问题,在课外进行非结构化访谈,[10]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质化研究。其目的是收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通过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咨询还是普遍接受的,只是有的学生担心咨询效果问题;有的学生则存在对心理咨询的理解问题,认为只有心理障碍的人才去咨询;大部分学生只要了解到咨询能帮助自己就会产生咨询行为,而不论是否仍存在对咨询的误解。由此看来,心理咨询的宣传很重要。
当问及对心理咨询的感觉时,33人中有10人作出了正面的评价(如舒心、爽快、轻松等),6人作出了负面评价(如羞怯、没意思、可有可无、敬而远之等),高达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另外有4人作“神秘”评价。在问及籍贯时,18人未作回答或回答不够全面。当问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感觉时,18人作出正面评价(如和蔼、情切、微笑、知识面广等),没人作出负面评价,3人作出“神秘”评价,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对来访者的感觉时,14人认为是有发展中问题的人,7人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12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求助心理咨询,2人说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时,5人说自己解决,13人说遇到发展中问题时,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不知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很不了解,即使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咨询为何物。甚至对咨询有很深的误解,很多人也确实是没有作过咨询,在遇到问题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求助途径。怎样推广心理咨询,让人们认识心理咨询仍任重而道远。
5.讨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把个人效能感看做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1],在个人效能感通过咨询益处影响到心理咨询求助行为,个人效能感越高,顺利进行咨询的预期越高,咨询益处态度越强烈,心理咨询求助行为就越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明确哪些是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增强救助益处的想法。而对自尊心极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很少在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求助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而且即使求助身边的老师或同学,也不一定能得到专业的指导,这就增加了他们心理咨询行为的概率。费用与硬件直接影响心理咨询行为,费用是来访者按时付给心理咨询师的报酬,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是不是越低的费用就会产生越高的咨询行为?国外的一些报道显示:不收费或过少收费反而会使咨询效果不佳,这就像人们买东西时的心态一样,认为“便宜没好货”,收费过低反而让人产生怀疑,从而使咨询效果不佳。究竟该如何收费,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硬件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室中专业器材(如催眠专用躺椅等)和装潢格调的整体印象,专业器材与装潢风格直接影响到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因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辅以器材的作用,会减少咨询师主观的影响,装潢风格能否让人舒服、放松等都直接影响到咨询行为的频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总之,合理的费用、合适的硬件会增加心理咨询行为的频率。进一步的质化研究发现费用对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硬件,可见现阶段人们对这种消费还是不习惯。研究者认为这种不习惯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在回归分析中知“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是压倒性的,其回归方程检验结果非常显著,且Beta=0.552,说明人们是否产生咨询行为或咨询行为的频率大小主要受他自己认为心理咨询能否带来益处决定的,而不是考虑“咨询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心理咨询有没有效果?”而不是“我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怎么看我?”所以说明人们对心理咨询看法比以前还是有所进步的。这与个人深度访谈结果相一致,其实,这与上医院看病一样,虽然看病让人们获得了一些损失(如打针,吃药,手术等),但只要能治好病(获得益处),人们还是会接受的。所以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质化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还是存在的,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所以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2]毛歆.关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营销及其创新研究[J].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2004:1-2.
[3]零点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20(9):15.
[4]姚月红.“咨访代沟”:影响高校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J].江苏高教,2007,(6):125-127.
[5]魏荣.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53-156.
[6]赵小军.浅析心理统计学教学设计中的统计意识[J].心理科学,2004,27(5):1226-1227.
[7]Naresh K Malhotra著.涂平译.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6-209.
[8]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104.
[9]丁国盛,李涛.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6-267.
[10]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183.
一、主要特点
(一)技术整合趋向明显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
作者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
(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咨询与治疗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自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到1996年6月,协会已建立专业委员会13个(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系统分会3个,省级心理卫生协会24个,地区协会35个,会员2万余人。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各种社会服务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可分为电话咨询、通信咨询、门诊咨询、现场咨询、报刊专栏咨询等。
(三)相关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讨论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心理卫生》、《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学生心理健康文库》等有关书籍大量出版;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咨询》、《心理世界》等学术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继创刊;此外,在《大众心理学》等多种刊物中设有心理咨询专栏;国外的许多有关资料也被介绍到中国;借阅和购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图书的人数迅速增长,如:《心理与健康》从1994年创刊,13个月共发行3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以上成绩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做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该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势必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门诊、热线电话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产生了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制订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及审查制度,从而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要求我国马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建议针对我国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首先推出督导培训制度,以确保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工作中得到连续有效的指导和系统化的培训。
(二)对理论研究与交流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半仅注重技术应用,发表的论文主要是疗效报告,而对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本土化等问题涉及较少,深度不够。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早改变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在不同学说之间发展起足够多而且较规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宣传不够,咨询意识有待加强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仍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有偏见。有的人对其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教;一些想要咨询的人怕被人当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询。据调查,某大学相当一部分来访者希望咨询中心设在隐蔽的地方。与此同时,仍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