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

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护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区护理学论文

第1篇

通过对社区护理文件进行整理鉴别、分类和归类等建立社区护理档案。此过程要求确定社区护理文件归档的范围,即确定哪些文件应该归档。正确的护理文件归档范围是保证档案完整的关键。确定归档范围的标准是社区护理文件是否具有保存和继续使用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在当前或一定时期内的依据和参考作用,也包括长远的历史价值。就该意义而言,凡是具有现实和长远参考价值的社区护理文件,都应列入归档范围。在确定归档范围的基础上,应清楚文件的归档时间。归档时间应根据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来做具体规定。归档时间过晚,文件长期滞留在各部门或者人员手中,容易缺损或泄密,也会给文件的形成部门或人员造成负担,还会增加档案部门接收时的困难。归档时间过早,则会影响到文件利用部门对文件的使用,也会影响文件归档部门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归档的份数原则上一般一份,但重要、使用频繁、需要汇总上报的或移交专业档案馆的、原件不允许外借的,则应酌情多归档。对社区护理归档文件的鉴别涉及对归档文件完整性、准确性、属性、保存价值及保密等级的鉴别。归档的社区护理文件应经过系统整理,组成案卷。案卷是一组具有有机联系、数量适度、价值和密级基本相同的护理文件的集合体。在对社区护理文件进行案卷组织时,可依据不同方法加以组合。如按照时间、责任者、或者护理专业问题等加以组织。之后可以对其进行案卷编目。社区护理案卷编目是在社区护理文件归档前进行的,案卷编目是以案卷为对象,通过一定的形式固定案卷系统整理的成果,揭示案卷内护理文件内容与成分的工作。案卷编目的内容包括编页号,填写案卷内护理文件的目录,填写备考表,填制案卷封面和脊背标签等。在对社区护理文件编目时应注意编目能正确地反映案卷系统整理成果,解释案卷内文件的内容与成分,便于迅速、准确查找;能固定案卷内文件的排列顺序和位置,为日后社区护理档案管理提供基础,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用语言、符号要标准化、文字简明、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案卷编码常用的方法有编页号、填写案卷内文件目录、填写备考表、编制案卷封面等。编页号是在案卷内文件排列顺序确定以后,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开始依次标注,其目的是为了固定案卷内文件的排列顺序,便于确定案卷内文件的数量,便于保护和查找使用。案卷文件目录,是案卷内每一份文字文件或每一张图样文件的明细表,通常放在案卷内文件首页之前,对于管理和使用案卷具有重要作用。成套图样文件或文字文件,一般在编制时就有图样目录或文件目录,在编目时应尽量利用原有的目录。备考表是用来记载和说明归档前和归档后案卷内文件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的一种工具,对于案卷的保管、使用、鉴定和统计都有一定的作用。备考表一般置于案卷内文件尾页之后,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组织案卷时,案卷内文件基本情况的有关记载和说明,如图样文件、文字文件、照片材料等数量的记载,以及归档单位或案卷组织者对案件内文件完整、准确性的说明。这部分内容由整理人员填写。另一部分是文件归档后,在档案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对有关该案件变化情况的记载和说明,如缺损、修改、补充、移出或销毁等需要说明的情况,这部分内容由科技档案部门填写。编制案卷封面对案件的查找和利用起到了检索入口的作用,同时又对案件内的文件起到了外壳保护的作用。封面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科技档案著录和检索工具的编制,关系到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案卷封面可采用外封面和内封面两种形式。外封面印制在案卷的正表面,内封面排列在案卷内目录之前。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封面,其内容项目一致,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案卷题名,案卷管理性内容项目,档案号。案卷题名又称案卷标题,是案卷内护理文件的综合名称,用来概括地反映案卷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也是日后管理护理档案的依据。因此案卷提名时,案卷封面的核心内容应置于封面的中心部位。在结构上,案卷题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项目名称,案卷内文件的内容特征,文件的名称特征。拟制案卷题名,要注意做到文字简练、表达准确,但也要注意完整性,能够恰当地揭示案卷内文件的内容和成分。案卷管理性内容项目包括编制单位(责任者),编制日期,保管期限,密级等。这些项目,填写在案卷封面的下半部。档号项部分填写本案卷的分类号,案卷排列顺序号,以及所属档案馆号等。案卷脊背标签是管理和使用案卷的必备工具,其项目有案卷题名和档案号。

二社区护理档案的保管及更新

社区护理档案的保管是一项经常性业务工作,是在档案的日常管理中,创造适合档案保管的条件与环境,妥善保护档案,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档案库藏秩序。社区护理档案的保管过程中应注意保管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社区护理档案保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日常性的保管与保护工作,主要指温湿度的观察监测、库房清洁、库房的安全保卫和档案的入库上架等;预防性的保管与保护工作,主要是围绕档案的防火、防潮、防高温、防虫、防光、防污染、防盗等采取的维护措施;抢救性的保管与保护工作,主要指对破损或载体变质的档案进行的修补、复制等;条件性的保管与保护工作,主要指库房的规划建设与使用、科技档案装具的挑选及设备的购置与维护等。社区护理档案保管的要求包括策略性要求、科学性要求和技术性要求三个方面。即要求档案的保管和维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策略,随时发现各种不利的因素,加强和改进各项防范性的措施,能认真分析档案损毁的原因,掌握档案损毁的规律,采用先进技术,保管档案。社区护理档案的库房布局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适应科技档案工作时间情况的需要;二是方便档案工作者履行职责。库房区域应尽可能集中,同类档案应尽量安排在一个库房或几个相邻的房间中,办公室、阅览室应靠近门口及楼梯间,利用频率较高的档案应存在靠近办公室的房间内。档案框架排列应遵守以下要求: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不同规格的框架应分类集中使用;框架的两端应与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排列方向应与窗户垂直,以防阳光的直接照射;框架之间的通道宽度要合理、实用,一般在1m左右,同时通道的安排应呈循环迂回式形式,以减轻档案工作者在调卷或巡查时的负担;各层框架的门板或抽屉外,应用标签注明该柜架所存放档案的类别、范围和档号,以便调卷和归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档案载体也由纸质逐渐发展为全面录入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虚拟档案的特征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软件操作,以文档数据库的形式独立存在,从文件生成开始进入计算机系统被自动封装,文件封装数据在人机对话过程中产生。封装软件是由档案专家与计算机专家联手设计,软件运行过程可以是计算机辅助式的,即由文档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干预、修正、监控自动封装工作过程。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宜的温湿度会大大缩短其寿命。如光盘的保存温度以20℃,相对湿度为45%为好。灰尘和有害气体会影响光盘信息的读写效果,并加速光盘老化。光盘存放时,应确保不被挤压;为了保证光盘上的档案信息不被丢失,应每隔10年左右复制一次。另外,纸质原件的基本条件包括特定的内容、载体、字迹材料、体例、格式以及有法定效力的签署、印章等。

第2篇

人力配置中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人力配置严重不足,医护比例倒置,一方面反映出社区卫生机构人力配置不合理,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造成社区医生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社区护士人力不足,不能满足社区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广大农村,社区护理多由未经培训的卫生员来承担;在城市,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有3000~5000人,护士只有1~3名甚至更少,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

1.2 护理人员水平有限

由于社区机构建设不健全,所以社区护士也很少。社区护士一般是由医院护士转化的,但医院护士暂时很难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社区护理人员大多都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护理教育,尤其是在疾病预防和家庭保健方面知识陈旧且局限,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护理,特别是高级护理人才短缺影响社区护理开展,____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选择年龄在42岁以上,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社区护理[3]。施永兴[4]对____3家医院社区调查显示: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数为0:2:15,说明现有社区护理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人数仍然很少。

1.3 服务对象及服务模式单一

调查显示,慢性病老年患者是社区医疗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而老年患者又是服务的重点。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家庭护理的要求会日趋复杂,其内容除了大量的基础护理外,将涉及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5]。目前社区的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家庭现存问题的处理,缺乏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

1.4 社区护理缺乏社会重视

护理从属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社会上的人们有这种认识,就连医务人员也这样人为,这种观念远远落后于国外,阻碍了护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势必影响到社区护理的开创与发展。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不能充分认可护士的社会价值,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1.5 社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边远山区,文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尤其是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疾病的预防知识,表现出对定期体检和保健措施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采取等待或乱投医的态度。

1.6 社区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不健全

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所需要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这些因素势必会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社区护士经常会在患者家中工作,通常完成各项处理后离开,可能有许多预测不到的问题发生,安全系数与医院比起来要小得多,这就需要法律来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2.1 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前提条件

护理人员往往认为社区护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她的作用微不足道。实际上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护理在21世纪发展的方向,它强调以人的健康为护理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护理。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6],开展社区护理有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2 保证社区护理人员合理配置

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事业,社区护士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根据各地调查情况,参照《卫生部关于____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中规定的每万人口2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建议____5~____0年,直接提供家庭护理服务的社区护士配置不少于每万人口3~4名,并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逐步增加,保证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

2.3 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教育

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护士没有接受过较系统、规范的有关社区护理方面的课程训练,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关注人才教育以迫在眉睫。应加大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对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使其逐步掌握与社区护理相关的,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二是把社区护理作为培养护士的一项要求,尽快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社区教育及其相关课程。同时,利用高校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人才,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2.4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社区内卫生健康的宣传和培训。一是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妇女保健、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的宣传指导工作;二是积极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培训、健康知识宣传以及各项咨询活动,条件许可的可以建立健康咨询门诊、热线电话以及社区健康促进协会。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就医、治疗及康复的途径。成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和网络,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医院,成立专门的社区护理组织,负责培训基层和家庭护理人员,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理人员和家庭护理人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2.5 增加社区护理的资金投入

通过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将社区护理服务收费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采用非赢利的服务收费,接受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的捐助等方式来实现。这样,既方便和解决了老年病、慢性病及残障患者的就医难,护理不便等问题。也拓展了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同时减轻了医院的工作负担,使医院能够集中精力做好疑难病症的诊断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成。抓社区护理实习。促进护理学习能力提高[J]。实用护理杂志,____1,17(8):61

[2]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医学教育,____1(5):11-13

[3]姜日平。访视护理现状与发展[J]。实用护理杂志,____0,16(4):184

[4]施永兴,贺金仙。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____2,37(11):887-877

第3篇

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1.1生理因素

1.1.1激素变化:孕妇在怀孕的后几个月里面,她们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与先前相比发生变化,并且迅速的分泌变多,其它的一些体内激素的分泌也开始逐渐的偏多,当生下婴儿的时候,这些激素分泌从原来的增多转变为现在的消失,会引起脑内以及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开始发生变化,慢慢的让孕期的孕激素、睾酮相继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孕妇的情绪。采用自身乳汁来喂养婴儿的孕妇由于乳汁分泌的原因,往往导致其产生抑郁症的可能性偏大,也就是说产妇产下婴儿时的年龄以及乳汁分泌的多少对产妇患抑郁症有直接的影响,充分的说明了年龄偏大的产妇患抑郁症的几率大于年轻的产妇。

1.1.2分娩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医学界剖宫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人都开始从传统的自然产转变为剖宫产,不过,调查分析可知,产妇进行剖宫产之后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往往大于自然产的产妇,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几率的6.82倍。

1.2心理社会因素

1.2.1心理动力学方面的特点:妇女在生育的阶段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动力特征,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生育前期产妇自身的性格,人的性格是先天生成的,倘若产妇之前就一直具有忧郁,焦虑、压力过大等情况,那么在产下婴儿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之前与丈夫关系不协调,与家庭生活不融洽的产妇由于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来自家人温馨的感觉,就会产生抑郁情绪,让抑郁症对婴儿和产妇都造成威胁。

1.2.2社会支持缺乏: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都不能离开相应的社会支持,可以说社会支持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适当的让产妇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可以让她们觉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她们从社会支持里面获得信心、动力等,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舒缓,心情放松,并且相关调查报告可以得出的是,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的1/2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她们得不到来自社会上的支持,由于中国政策推行过的计划生育的影响,致使我国的产妇基本上都是初产,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知识,加之现在产妇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偏短,致使很多产妇在医院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宣传的知识相对的偏少,加之目前我国基本上都是对住院产妇适当的进行一些指导干预,并没有对在家庭里面出生的产妇进行相应的社区医学护理,没有来自社会上的支持,不能够得到和了解来自社会的信息和各种资源,就会导致她们产生与外界隔绝的心理,造成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抑郁症的出现。

1.2.3传统风俗的影响:国内的产妇生下孩子以后在家由长辈照顾,而长辈往往就会用过去的照顾产妇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照顾,就会出现国内传统的“坐月子”的风俗,她们指导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的后面30天内,决不能够洗衣、做饭、洗头、并且在此期间她们的饮食也会被禁忌,她们觉得只要产妇在此期间只要忌的好,就会好的快,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外一些因素,产妇得不到运动,身体不能够活动,就会造成身体虚弱,并且产妇倘若不能够适当的注意卫生就会产生很多细菌,给婴儿也会带来影响,长时间的不沐浴、不洗头会让产妇的心理产生抑郁感,得不到释放的感觉累积会让抑郁症加剧恶化。

2产后抑郁症的危害

产后抑郁不仅仅是患者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倘若产妇过度焦虑将会让她自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逐步变少,让子宫呈现出收缩且没有动力的状况,导致患者呈现产后子宫出血的症状,他们每天都处于情绪的最低谷,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信心和动力,让他们正常的生活处于迷茫状态,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与他人因为小事而发生争执,与同事和家人相处不愉快,厌食、失眠、减退等症状频频出现,严重的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自杀心理,让她们的婚姻出现裂痕,倘若这些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将会延续至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另一方面,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婴儿正常的母乳喂养产生影响,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调查显示,将含有抑郁症的年轻产妇跟没有患抑郁症的产妇相比,后者的乳汁比前者的乳汁多很多,因为患有抑郁症的产妇往往会产生泌乳推迟、乳汁的分泌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母乳,就算是从小对婴儿喂养奶粉,但是喂养奶粉的婴儿终究没有喂养乳汁的婴儿生长得好。由此可见,产后抑郁带给的危害不仅仅是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更为厉害,倘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和以后的骨骼发育,出现营养不良、畸形等症状,并且母体的产后抑郁还将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猝死综合征出现,所以,重视妇女产后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且使之呈现在健康的氛围内,让产妇处于温馨和愉悦的心情下对产妇是及其重要的,以此来抑制抑郁症的产生,已经是现在国内外的共同目标,也将会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

3国内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

3.1怀孕期间的心理保健

当产妇在经过医院的验证最终定位怀孕时,就应该向相关的医院咨询孕期的一些常识和购买孕妇保健手册,让丈夫和家人一起陪同去上一些社会上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妈妈课堂”培训班等,并适当的做一些运动,让孩子能够健康的出生,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孕妇在产前进行定时的听课、听幼儿音乐以及经过医师的培训,对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还要对产妇的家人定期进行宣传知识培训,扭转部分家长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且让他们明白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并且收集和罗列一些女子的成功事例,让他们明白女子也能够和男人一样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另外要联合产妇的家人为产妇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她觉得自己在家庭的重要性和地位,没有人不重视或者不关心她。在怀孕期间,孕妇的情绪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丈夫的关怀和理解对她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产妇在怀孕期间,随着身体的加重,她们会越来越觉得劳累,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情绪,家人的关怀是给她们最好的鼓励。注重孕妇在产前的身心状况,要多向初产妇讲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和变化,让他们用平常心看待在怀孕期间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的状况。

3.2产时心理护理

3.2.1在院期间让孕妇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体验环境,提高熟悉程度

初产妇由于心理的压力对医院总是会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没有经验,担心宝宝不能够顺利的生产下来,幻想产下的婴儿是否健康,对病房也不能够适应,对医院这个新环境就更是畏惧,排斥,这时就应该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熟悉周围的环境,以及与人之间的和睦,待生产之时就能够顺利的进入状态,不会觉得环境的陌生而让她们心理产生恐惧感和压抑感而导致产妇患上抑郁症。

3.2.2采取一护一病制,产妇由专职护士给予指导以及照顾,并进行心理疏通。

当产妇在医院进行休养时,应该对产妇实施“一护一病”制,即一个专业的产妇护理员照顾一个产妇,避免出现由于产妇过多而护士人员周转不过来的现象,并且在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产妇的照顾过程中,应该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身体各方面的变化进行指导,特别是剖腹产的产妇,由于刨宫产的产妇的发病率比自然产的产妇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偏高,所以就更应该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心理疏通,耐心的倾听她们心理压抑的想法,告诉她们伤口的正确处理方法,避免伤口感染等的措施,护士人员发现,很多产妇在生产后很容易有不吃饭的思想,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怕身材变形等,护士人员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与产妇进行沟通,告诉她们自己是婴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倘若他们不能够保证自己的营养,那么会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只要合理膳食,做轻微的运动,身材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3.2.3分娩整个阶段由家人关键是丈夫的全程陪伴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是最紧张的,也是最劳累的,调查发现,在这过程中家人的陪伴鼓励会让产妇心情愉悦很多,并且能够给予她们极大的鼓励,并且调查显示,倘若没有家人尤其是丈夫的陪伴,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原因,感受不到大家的重视的她们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倘若没有及时的进行产后指导,那么将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情绪,加之产妇在医院,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其他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倘若有家人的陪伴,有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就会使得部分没有丈夫陪伴的产妇心理背上包袱,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不注重自己,虽然有自己亲人的陪伴,但是产妇有时最需要的是丈夫的陪伴,了解丈夫对于这个刚出生的婴儿的重视程度,对于产妇在生产期间亲人特别是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对产妇的鼓励是避免产妇心理产生压力,也是避免患上抑郁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2.4注重产后产妇情绪、保障休息环境氛围、防止谈话涉及影响产妇情绪的内容。

产妇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耗费的体力较多,使得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已经筋疲力尽,就更应该保障产妇进入安静的并非氛围里面休息,保证他们能够不被外界的的东西打扰,并且还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以防探视的人群无意识的涉及一些不应该谈论的话题,例如,涉及到婴儿的皮肤颜色好与坏、婴儿的个子大与小、以及最受关注的婴儿的性别等影响氛围的话题,使得产妇不会觉得尴尬和心理有包袱,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产妇做医院休养以及对住院的治疗费等应该尽量不谈,对于婴儿所涉及的一些财务上面的问题尽量不要提到,加之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在体型上面的话题也不要涉及,否则会让产妇多增加压力,

3.2.5对产妇带婴儿的经验进行指导、协助产妇顺利适应母亲的角色

初产妇由于没有带过婴儿、缺乏经验,并且从一开始的“为人子”变成现在的“为人母”的转变,让初产妇没有较好的适应,初产妇对陌生的婴儿就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反应,这时医院的护理人员就应该针对初产妇的这些特征和常见的产妇心理变化等,对初产妇进行一系列的育儿指导,例如,产妇如何给自己的婴儿进行母乳喂养,如何帮婴儿换尿片,如何帮婴儿喂水,喝奶粉时的分量,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指导,让婴儿不会为了对婴儿的啼哭和喂养发愁而影响情绪,使得她们能够觉得带婴儿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对小生命的爱护和喜欢等心情尽显无疑,能够很快的适应母亲的角色。

3.3产后家庭访视

在产妇决定出院回家休养之际,医院就应该安排指定的社区医学护理专业护士为产妇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产后的一个月内中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行为都不能够间断,在这一个月内的社区医学护理主要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产妇以及产妇身边照顾的亲人讲述相关的婴儿知识,让产妇了解应该如何带小孩,应该如何为小孩喂奶、以及帮他们洗澡,才能保证初出生的小孩能够不被水温烫等,帮他们换洗尿布,以及教他们怎样辨别婴儿的肢体语言,来查看他们是否撒尿、喝水等,避免产妇由于带孩子缺乏经验而影响情绪,从而出现心理包袱,

其次,对产妇的丈夫与亲人沟通,着重讲解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产妇和婴儿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其着关键性的作用,部分家庭因为历来的“重男轻女”现象使得产妇在生产的过程和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要是满足了家人的愿望,那么一家开心,要是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对产妇与婴儿不够重视,这对于产妇和婴儿都会构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并且要多雨产妇进行交流,告诉她们发生的一些趣事。再次,对于产妇的饮食要特别注重,尽量吃营养丰富且清淡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另外,丈夫还应该对产妇倍加关心,产妇最注重的就是丈夫对自己和婴儿的看法和态度,丈夫就应该让产妇感受到其浓浓爱意,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重视,以及对她们的孩子的喜爱,感受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这对产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专业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产生心理包袱的不同情况追终溯源,然后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产妇的心理压力,使产妇抛开包袱,愉快的生活,这样无论是对产妇还是婴儿都是比较有益处的,并且对于产妇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的肢体动作的进步,应该适当的进行表扬,以便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4产后抑郁症的社区医学护理干预

目前对产妇进行的主要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两种,即进行产后护理干预以及药物干预。由于产妇要对婴儿进行乳汁的喂养,不适合采用药物干预,这会直接的影响乳汁的分泌等,给婴儿的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医院会考虑到其她的产妇,和住院的病房充足的情况,就会对产妇在医院的住院时间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产妇在医院的护理干预和接受指导的时间偏短,脱离医院,在家休养的产妇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产生抑郁症,就需要对这些产妇进行家庭访问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以便抑制抑郁症的产生,而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4.1确定进行产后抑郁症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医院实行的“一护一病”制,那么为了保证产妇患上抑郁症的最低可能性,医院就应该对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定期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的培训质量和手段能够新颖、不陈旧,对于医院安排为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并且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必须是通过考核,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证件,方可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并且对于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获得经验和教训,使得自己能够很快的能够成为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来有效的控制抑郁症的发病率,出色的完成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辅导,保证任务的高质量。

4.2评估进行社区干预的人群

对于产后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且他们进入社区家庭进行访视时,一定要穿工作服,并且应该持有相关医院的上岗证,产后访视证,对于产后访视的一切工具等需要佩带齐全,仪表端正、态度友好、讲话举止得体,并且不能够利用社区访视的身份向产妇宣传以及推销一些违法商品,否则将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并且在产妇交流不得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维护一种产妇与医院护理的和谐关系的局面,以便将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并且医院还应该与这些家庭联系,向产妇打听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态度,并且对她们的完成质量进行打分。

4.3制定产妇社区医学护理的探访职责和制度。

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母婴保健上面的指导和宣传,仔细的观察产妇在体型以及情绪上面的变化和婴儿的各方面特征等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对产妇进行休养的地方针对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针对营养、喂养、护理、保健以及其它一些身体恢复后的一些方面也要着重的进行讲解和阐述,例如,与丈夫在一个月内禁止发生、日常有效避孕、塑造体型等一些知识上面也要多给予指导,指导产妇能够顺利的从“为人子”进入“为人母”的角色,能够不用需要旁人的帮助,独自照顾好婴儿,并且医院相关妇产科医生也可以到各个社区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演讲,开展咨询平台,对于心理上或者产后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交流或者询问的方式得到解决,相关专家能够现场答辩病人的疑惑和压力,并且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对其采用焦虑—抑郁调查量表来针对产妇的心理等进行测评,来调查出护理人员想了解的信息,将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出极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针对产妇的情况的严重程度以及产妇的发病率高低决定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次数,并且对于产妇出现的不适等症状要采取一定的指导,指导产妇将紧张的情绪慢慢的进行克服,保持放松的状态,达到全身心的舒畅,并且指导应该正确的通过按摩达到恢复的最佳状态,指导产妇适当的做一些舒缓身心的运动,不过刨宫产的产妇要特别注意运动量的大小以及伤口的修复。社区医学护理人员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对产妇展开指导,已达到预防和减轻抑郁症产生的目的。并且还应该针对现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些医护人员对产妇的指导和访问次数的要求,以及一些保障产妇权益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体系,使得产妇都能够得到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很好的干预和照顾。

5、国外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措施

5.1、综合性心理疗法

在国外,医院在治疗产妇的抑郁症时实施的措施与中国不同,心理疗法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治疗方法,在国外,治疗产妇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就包括了信息支持疗法、确认的行为疗法、非指导性咨询疗法、艺术疗法、交际沟通疗法等。

5.1.1、信息支持疗法

在1986年以前人们对产后抑郁没有太大的意识,在1986年之际,欧洲的Cox提出,让产妇适当的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病理与成因,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并且对抑郁症的发病率有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初产妇由于对育儿的知识没有经验,就需要医院的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解释和阐述育儿经验,并且对产妇的保健也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让产妇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里获得育儿方法和保健知识,对于产妇的保健也是极其重要的,产妇在产下婴儿阶段的保健对产妇以后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正确、合理的回答产妇觉得郁闷或者不解的问题,然后再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搭建平等、融洽的桥梁。

5.1.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国外医院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针对认知和行为来克服和抵制部分恶劣的因素的影响,然后减少对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国外的认知行为疗法里面,主要针对的不是产妇的发病缺陷,而是从周遭的环境和因素出发,寻找真正的病理病因,找寻所选择的办法。

5.1.3、非指导性咨询疗法

非指导性咨询的另一种说法为“聆听访问”,这种解决措施就是指咨询师根据产妇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里负担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指导、然后从本质上给予其帮助和辅导,让患者能够在相关人员的牵引之下,顺利的走出抑郁症的名列,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长达8周的聆听访问能够更有利于它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产妇的抑郁症发病率。

5.1.4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对患者而言是更愿意开展的疗法,艺术疗法是指通过音乐、舞蹈等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能够从音乐、作诗、画画之间找寻一定的乐趣,并且抑郁症患者也能够通过艺术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范围,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的效果。

5.1.5人际心理疗法

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产妇的人际关系主要就包括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处不好,都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心理,产妇在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时,就会出现心理焦虑、忧愁、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症,还会导致产妇的身体受到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为期3个月的人际关系疏通,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将抑郁症病情改善,让产妇和婴儿的身心都能够处于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国外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与我国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大致相同,都涉及到了产妇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产妇的家庭的相关因素,并且对于产妇初育小孩时的经验不足都提出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形对产妇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第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0-01

引言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把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护理途径。它主要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网底,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社区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就某社区的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某社区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社区的护理。其中老年人40例,妇女儿童各15例,残疾人30例,都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社区的护理工作,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2方法

在对社区弱势群体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社区护理的参考文献,把重点放在护士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对社会护理的认可和理解上,来对应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的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此社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区在进行护理时,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通过不断地努力,便可以改变现状,让社区护理的工作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同时能够使其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社区的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社区护理的工作在将那些年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护理工作还不被人们所熟识。例如: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观念还不够完善,不能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的转变。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缺乏相应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社区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在对此社区的护理过程中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理的要求还相差一段差距。主要变现在,由于社区护理的范围小,对象少,因此,社区的护理人员便与医院的专业护士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社区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够达到要求,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还不够全面,因此就难以承担起保护社区的健康和保健的责任。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全面,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导致社区的护理不被社会所认可和理解。护理人才的短缺也是影响社区护理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也不能够提高低,这样就容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留住人才,提高待遇,重视社区护理,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讨论

针对所调查的社区护理工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推广起来,把社区护理的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向健康促进,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把从患者服务转向群体服务,把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转变等等,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观念意识。

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对社区成员进行全面的护理。加强临床护理、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的学习和培训,还要会使用相关的仪器。社区护理人员只有接受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才能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缩小难度,适应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培养和管理社区的护理人员,使其能够在人际沟通、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发面适应社区的需要,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打造一个舒适的护理环境。

广泛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政府要支持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为社区护理的开展做出物质上的支持,并引导更多相关专业的护理人员投身于社区护理工作当中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壮大社区护理的队伍,不断完善社区护理工作。通过制定社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老百姓接受社区护理,适应社区护理,相信社区护理。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由于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社区护理的发展也不平衡,各种服务和技术操作质量标准不一致,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就有明显的差距。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需要引入更多的资金,把社区护理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仪器或设施不断的完善,当护理人员和百姓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最好的服务。

4 总结

通过对此社区的护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在社区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护理这个新事物被人们所接受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再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问题,但是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论文对社区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也具体的把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出来,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找出了解决的措施,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端香 段秀卿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2] 井亚茹;吴晓秋;;加强规范精神科护理记录的书写[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雅娜 罗羽 刘秀娜 何孝崇 《我国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护理管理杂志》 2008年12期

[4] 秦双林 杨映玲 《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年

第5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152

国内刊号:42-1154/R

邮发代号:38-3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护理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护理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

办刊宗旨

《护理学杂志》的宗旨是及时传递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及新信息,交流护理经验;突出护理学科的科学性、理论性及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本刊以各级护理人员及护理专业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读者群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四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及地区。

第6篇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111.5周,实践48.5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2.5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0.5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士;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来的,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综合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为重点,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捷的护理服务。目的是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对护理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以社区的人群为主,面向个人、家庭提供服务。现将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介绍如下。

1社区护理的意义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实现了病人在家中享受到和在医院一样的治疗服务,社区服务提高了社会效益。在社区工作中,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关键。护士进入社区,用知识与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改变人们不良卫生习惯等,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提高护士对事业荣誉感和自信心。

2社区护理现状

2.1社区护理人才匮乏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1个社区服务站服务1条街,1个街道居民有3000人~5000人,护士仅1名~3名,社区服务只有初步的治疗,社区保健知识宣教、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一直注重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要求社区护士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目前的社区护士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再加上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素质、深层次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急需大量的全科护士,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薄弱环节,缺乏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2.2社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然而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一,这样病人的护从性必然很低,护理效果自然受影响,反过来势必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3公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没有相应提高,主要原因是过去的医疗卫生部门工作重点放在院内治疗,对防病保健工作投入少、宣传少,现在社区中的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卫生保健意识也很低。另外,目前一些人下岗,经济收入低,影响人们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他们的钱只能用在有病治病上,谈不上无病防病。

3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关学科和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社区医护人员是党和国家卫生保健的最直接执行者,也最能发现预防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有个组织听听他们的建议以解决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第8篇

2009年,《齐鲁护理杂志》再次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山东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第七届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评审委员会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被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评为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认定,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被批准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论著、综述、调查研究、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循证护理、社区护理、个案护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健康教育、经验革新、护士与法、国外护理、临床医学、院内感染与控制等。 

第9篇

目前护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生的要求。迫切要求我们针对现在的教育具体分析研究,探讨适合现代护理教育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沟通不足:我院护理系教师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对学生思想、生活不管,不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热爱专业的态度。

1.2 观念滞后:由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教学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招生、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投入,而对教师继续教育等软件投入相对较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和精力去系统地完成护理知识的更新,导致护理教学不能真正体现整体护理的特色。

1.3 尚未完全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长期沿用培养医生的模式来培养护士,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基本沿袭于医疗专业,即医疗专业压缩后加护理,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

1.4 课程设置欠全面:护理课程设置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够。

1.5 专业性人才缺乏:护理师资薄弱与当前迅猛发展的护理事业不相适应。一是表现在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主要由大专、本科学历组成,二是缺乏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如心理护理学、社会学等;三是知识老化,虽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现代护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四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仍以课堂灌输式为主。

1.6 科研能力不足: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论文显著增加,但文章总体质量不高,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7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手段单一。

2 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要求护理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对学生有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护理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二是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三是护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教师具备了各方面较高的素养后,才能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2 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推行“导师”制,加强 “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深造学习,以取得更高的学历,或到医院顶岗上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3)邀请护理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从医院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主管护士做兼职教师;(4)尽早开出新课程,以适应护理教学改革的需要;(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极力倡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取护理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护理教学,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探索教育改革新方法、新思路,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3 护理教育摆脱医疗模式: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共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护理教育注重护生的逻辑性思维、独立工作能力、交流能力、与人相处能力、推理能力、学习应用能力、世界性知识,形成生活价值目标和领导能力。

2.4 课程设置以护理科学知识为主:护理教育减少医疗及公共科的比重,增加护理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心理护理教育、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知识的比重。

2.5 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教师准备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家属。然后大家自由发言,提出护理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此类病人症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标准护理计划的运用。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

第10篇

根据《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和学会工作要求,结合中山市实际情况,制订20XX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卫生局的领导下,以学会宗旨为核心,《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为依据,发展专科护理、繁荣学术、服务会员。

二、工作计划

(一)依据《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各项护理工作。20XX年将重点规范护理文书、护理教学、专科护理,组织护理教学比赛,组织专科护士到各医院指导,以进一步落实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二)建立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广东省十一个专科的十大安全目标为依据,利用各专科会员会统一制订十一个专科的质量标准,全市以此标准规范各专科管理,以保证专科质量和临床安全。

(三)加强专科护士培养。高素质的专科护士能有利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护理水平。目前,我市的部分赴港专科护士及部分医院的专科骨干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会将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和专科护理骨干的作用,建立专科培训基地,形成专科人才的培训机制,培养各专科人才,以进一步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四)繁荣学术。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0XX年学会组织了我市各医院共100余人外出学习参观,收到很好的反响。20XX年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骨干外出学习的同时,邀请专家来我市指导工作,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将继续组织学术交流会议,积极推广新项目和科研成果。

(五)根据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市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并引入患者参与的评价机制,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病房和优质服务之星活动,树立标杆,广泛宣传。

(六)加强护士继续教育。20XX年将继续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1)加大与省护理学会的联系,邀请更多的国内、省内专家来中山授课;

(2)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作用,组织各专科培训;

(3)利用护理学会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新知识、新理念,加强护理专家在网络平台中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元化、更多形式的学习机会。

(七)做好护士注册工作,维护护士合法权益。继续做好20XX年护士注册工作,健全护士准入管理制度,加大对护士执业资格的审核力度,对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不予注册,保证护士队伍的质量,维护护士的合法权利。

护理学会工作计划【二】

中华护理学会20XX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适应现代高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求实、务实的精神,努力创新,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完成国家卫生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给的各项任务,树立“三主一家”的鲜明社会形象,强化服务意识,走出学术团体发展的新路。具体计划如下。

1、加强组织建设

1.1积极发展中华护理学会会员(主管护师以上的护理科技工作者)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会员,并加强两级会员管理。

1.2坚持民主办会宗旨,进一步加强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报道其办会经验、信息等,听取建议和意见,共同努力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1.3加强护理专科委员会建设,促进专科护理业务发展,申报成立中华护理学会老年护理、骨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社区护理、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委员会。

1.4为适应现代科学和护理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并合理组合学会各层人才结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潜能,特别注重发挥护理专家的作用,依靠护理专家和广大护理科技工作者民主办会。

1.5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热爱护理专业。根据国际护士会20XX年护理主题和国家卫生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的方案组织庆祝活动。

1.6根据中华护理学会章程规定,继续完善学会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符合现代学会自我发展、自行约束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并能充分发挥学会的职能作用。

1.7申报中华护理学会恢复国际护士会席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国际护士会主席考察。

2、繁荣护理学术

2.1组织召开全国性护理学术会议:各专业委员会拟订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学术会议,安排20个全国性护理学术交流及专题讲座会议。会议的重点:以增强护理服务意识,深化认识整体护理理念,扎扎实实落实护理程序,吸纳专科护理进展新业务、新技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开展健康教育,开展护理科研,展望新世纪护理等诸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专题讲座。有计划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组织有关的学术活动专题讲座。努力创造条件,达到繁荣护理学术的目的。

2.2加强国际与地区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我国护理学术水平,吸纳国际与地区间护理学术、现代管理等各方面的经验,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护理的发展成就,达到共同促进与发展。

(1)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与往来:

①20XX年在珠海召开第七届护理学术交流会。主题是老年护理、专科护理、社区护理等。将特邀稿与征稿相结合,保证学术会议达到新水平,在20XX年做好筹备工作。

②20XX年9月11~16日,组5人团访日本看护协会,商榷第七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有关事宜,参观及参加国际护理学术交流会等。

(2)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①韩国看护学会于XX年12月8~13日在汉城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护理联盟创立总会纪念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作为重要国家代表参加会议,并报告中国护理的现状与展望、老年社区护理,共同研究确定2002年在中国召开亚太地区护理学术交流会,组织筹备学术交流会议的各项工作。

②韩国庆熙大学东西方护理研究所与中华护理学会合作研究中医护理、疼痛、褥疮、心理、护理管理专题。支持韩方继续努力争取资金资助,完成20XX年有关研究内容。

③20XX年10月在深圳召开第四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主要专题为老年与社区护理。

(3)与其他国家举行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①20XX年7月30日至8月3日,国际肿瘤学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第11届癌症护理学术交流会,主题是:建起未来的桥梁。中华护理学会是会员国,派天津肿瘤医院姜永亲参加这次学术会议。

②组织筹备2001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第23届国际儿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和第二届国际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主题:21世纪儿童健康。

2.3地区间学术交流与往来

(1)20XX年10月中旬由中华护理学会主办、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及医疗科学系协办、南京市护理学会承办,在南京市召开国际与地区间学术交流会。主题:步入新世纪——护理前瞻。主要交流专题有护理专科研究、社区护理、老年护理、21世纪护理教育等。

(2)积极参加港、澳、台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进一步促进护理学术发展,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及护理质量。

3大力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

3.1组织20XX年国家级护理项目的培训工作,主要项目:母婴现代保健护理学习班;心理学与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学习班(中华护理学会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同举办);护理健康教育讲习班;老年护理培训班。

3.2完成国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在职处关于《毕业后临床护理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选定医院临床试用验证其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毕业后临床护理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3.3加强中华护理学会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军医学院、珠海卫生学校作为中华护理学会教育基地的作用。担负起中华护理学会赋予的多层次多方面护理教育项目及护理学术交流等任务。

3.4中华护理学会与中国金卫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开展护理远程网络教育,20XX年将通过远程网络教育达到多培养护理人才的目的。

3.5中华护理学会与美国密西根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建立姐妹学校)合作,进行毕业后护士和继续护理学教育。主要项目:社区护理——社区家庭访视;老年护理——老年痴呆护理研究;护理新技术——激素代替疗法;吸烟问题;小儿护理等研究。培养师资骨干力量,逐渐扩大上述护理项目,长期与短期目标结合,通过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护士社区护理水平,促进现代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及制度的建立。

3.620XX年5月与强生(中国)公司组织婴儿抚触竞赛,通过竞赛达到进一步规范婴儿抚触技术并以资鼓励,富有成效地将这项技术开展下去。

4提高《中华护理杂志》质量,办好学会各种刊物

4.1加强杂志的学术导向作用:通过选题和栏目两个环节,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和编委的协作作用。

4.2全面提高杂志质量,重点抓好学术、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政策、法规及办刊宗旨。提高装帧质量。

4.3继续改进审稿流程,努力提高一年内刊出率,论证《中华护理杂志》改为半月刊的可行性。

4.4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编辑工作现代化进程。在用计算机排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引入编辑工作、稿件流程管理及办公现代化等项工作中,全面提高《中华护理杂志》质量。

4.5扩大宣传,开拓经营。发挥《中华护理杂志》优势,扩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论文写作学习班及会议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杂志信誉。通过刊登广告,多角度宣传护理事业的发展。

4.6办好《中华护理学会会刊》,力争全面报道护理信息与发展,满足广大护理科技工作者求知与获得新信息的需要,大力宣传会刊的指导与获取信息的效绩作用。办好《华护信息》,为临床护理提供护理用品信息。

5大力开展护理科普与健康教育工作

5.1组织编写科普宣传册与录像:肿瘤病人饮食护理:手术期间饮食、化疗期间饮食、放疗期间饮食、恢复期间饮食、每讲10-15分钟,20XX年底完成,为广大患者提供有利于恢复健康的饮食护理。

5.2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第一期内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①预防流感;②小儿呼吸疾病感染的预防;③预防接种应注意的事项。第二期内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分别于第一季度、第三季度组织宣传活动。

5.3广泛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认识健康教育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造福于病人的意义,将“健康世纪行”持续开展下去。通过饮食、心理、运动调护知识宣传与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运用科学知识健身与养护。继续向护理科技工作者、人民群众推荐行之有效的“百病百问沙龙丛书”,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及中华护理学会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护理健康教育丛书(4本),华护课堂丛书(11本)。达到提高护理科技工作者健康教育水平、保证健康教育确有成效的目的。

5.4“健康世纪行——饮食、心理、运动调护知识”竞赛活动,将于“5·12”国际护士节期间组织大赛,宣传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全国护理科技工作者为护理事业奉献力量。

6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工作

6.1加强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力度,组织参观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评估与论证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6.2建立社区护理规章制度,规范社区管理。结合国情制订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操作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护理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6.3举办不同形式培训班,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讲座。20XX年7月在北京召开社区护理与康复护理学术研讨会。

6.4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健康教育观摩演讲会,使护理人员获得健康教育方法、方式及内容的信息,增强教育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6.5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培训试点单位,评估与论证培训效果,为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培训工作找出有效方法。

7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走出科技开发工作新路

7.1科技开发部努力开发护理新业务,让信息、新技术、新产品为临床护理、管理、教育服务。为保证护理用品质量及开发,发挥其职能作用。

7.2发挥华护公司的作用,保证医院所需求的护理用品并及时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创造展示推广护理新产品的机会,通力合作为实现护理用品现代化而奋斗。

第11篇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第12篇

1.导师负责制下护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

2.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128.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第13篇

笔者设计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表,对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部分科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调查表汇总进行了统计处理;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由学生科主持,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并当场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笔者还邀请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及部分优秀护士长座谈,征求对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与现代护理理念,应通过岗位需求调查,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在中职护理专业占主导地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传统的“三段式”,普通文化课程偏多。因为中职生入学分数偏低,基础知识较差,教师普遍反映难教,学生也反映难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结果是基础没有打牢,而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教育与岗位需要脱节。据调查,考入中职卫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分数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职,家长与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中等卫校过度强调普通文化课的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与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

第14篇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质性研究

2010年1月,国务院第27次学位委员会审议并批准设置了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下称专硕)[1],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运而生,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研究生教育仍处于稚嫩期[3-4]。现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拥有护理学专硕学位授权点,然而对于如何培养专硕研究生,各护理院校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于2015年10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采集与分析护理专硕毕业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探索高质量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为完善护理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质性访谈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培养院校、护理专硕研究生4个群体共40人。其中用人单位6人,包括主管护理的院长1人,主管人事的院长1人,护理部主任1人,临床带教老师3人;行业协会2人,包括湖南省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湖南省护理学会主任委员;培养院校16人,包括湖南省3所护理院校院长2人、副院长3人、系主任3人、教师8人;护理专硕研究生共访谈16人,其中在校13人,2人毕业1年,1人毕业2年。将各访谈对象编码,用人单位为D1~D6,行业协会为X1~X2,培养院校为Y1~Y16,护理专硕研究生为Z1~Z16。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个体化深入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与过程,征得同意后开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用编码代替受访者以保护其隐私,访谈时间10~20min。访谈提纲由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护理分委会拟定,访谈内容主要包括:①当前影响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因素;②专硕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如何培养其核心能力;③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如何考核;④专硕学位与科学学位应如何区分,是否需要限制其学位论文的研究范畴及大小;⑤用人单位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期望,岗位工作要求;⑥护理专硕研究生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的必要性及衔接方式;⑦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培养建议。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通过回忆访谈情景及整理录音资料,遵循Colaizzi7步分析法[5],结合访谈提纲提炼受访者观点,进而对各种观点进行标示和分类,辨别出相似的观点,最后返回参与者求证。

2结果

2.1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点。首先是历史原因,Y2:“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护理专业作为中专教育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我国护理专业远远落后于国外,临床护理只是执行医嘱,从而使得护理硕士的培养被认为是没有实际作用。”第二是医护职责划分不清,Y6:“我国的专科护士定位不明,专硕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导致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都停滞不前。”第三是观念错误问题,觉得治病主要是依靠医生。社会上多数人认为临床护士只需要大专学历,最多本科就足够了。Y3:“实际上医学这块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如果做得好,对患者的好处更大。”第四是医院管理方式问题,医院多把研究生、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和使用,很大程度打击了研究生做科研的积极性。Y9:“医院应该给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岗位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只有当专硕研究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后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因为岗位的激励获得更大的工作动力。”

2.2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

2.2.1临床实践环节作为新生事物的专硕培养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临床实践期间要加强专科培训,鼓励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应该增加临床实践环节为18~30个月,并要求实习生定期进行汇报,从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专门人才;也有少数人认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时间比例应为1∶1。Z2:“若延长临床实践的时间,可以考虑设置临床副导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由自身导师负责科研辅导。”2.2.2临床能力考核评价综合各方观点后形成的临床能力考核主要包括:①临床技能考核,以病例为基础的技能考核,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②实践考核,加强分级考核和上岗。如规定完成30例患者的专科护理;③考核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科研设计,包括文章的发表和对临床实践的感悟;④组织多个科室资深护士或者团队对学生临床实践进行评价,除了考核和自我鉴定外,还包括其在各个科室实习期间护理患者、临床实践的能力。Z8:“临床能力考核不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可以多元化、综合考核。”2.2.3学位论文要求目前多数护理院校规定专硕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应更侧重临床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应以解决临床或社区具体问题为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方向不宜太大,强调研究有效性,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应用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学位论文不一定要做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可以是系统综述、病例报告、研究报告、质性研究,但是不要脱离临床实践,但也有少部分被访谈者认为没必要限制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形式。Z3:“有的人既可以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也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不用过多限制。”

2.3毕业后的岗位职责

岗位主要包括临床护理岗、教学科研岗、护理管理和专科护士。其中大部分医院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岗。D3:“一般刚进医院都会先去临床,提供的岗位也主要是临床护理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明确规范的护理专家岗位;护理专硕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培训岗位,在临床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科研岗位准确评价和反思目前临床实践的不足,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Y5:“专硕研究生可以带领科室的护士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实行循证护理实践,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在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2.4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

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衔接。Y13:“护士作为一种技能型的职业,其培养应该着重于专业型硕士教育,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其次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时间通常在18~24个月,为了让实习达到效果,切实为其发展考虑,也非常有必要与专科护士的培养衔接。也有少数被访谈者认为现阶段还很难衔接,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D1:“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是两个任务,两个使命同时进行可能会有冲突。”湖南省乃至全国对专科护士的培训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的体系;另外护理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应届生,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经验的要求。Y11:“先规范专科护士的培养再衔接可能更好,其毕业后不可以直接成为专科护士,必须经过2年左右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后才可成为专科护士。”

2.5对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建议

从学院培养角度而言,学院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方向应该注重与现实需求结合,这样才可以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如Y8:“护理专硕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切实与临床护理有关,真正做护理相关的研究,能切实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临床护理中的问题。”从专硕研究生的角度而言,毕业后要立足临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护理实践的质量;同时在学术方面能够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带动临床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实践。X1:“专硕研究生一定要转变观念,敢于去临床,在现阶段我国临床护士分工并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不要气馁,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并尽自己的努力去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

3讨论

3.1加强护理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

近几年专硕的课程正在经历整合阶段,在创新和发展上还有一定差距[6],课程设置应以基础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内容应与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刘东玲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实践能力在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中的平均期望值和权重值最高,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虽然沟通和决策能力也很重要,但是国内尚缺乏对伦理、决策、人文方面的重视[8]。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培养

方案是临床实践整体的规划,有助于明确临床实践的任务和要求,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居第一位,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实践[9],加强医院和学院的合作,让更多的专硕研究生进入临床、服务临床。蒋小平等[11]指出护理专业分科应该细化,轮转科室数量不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生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来确定实践科室及时间长短更为重要。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考核要倾向临床综合考试,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还需建立护理专硕研究生临床出科考试评价体系,细化、量化其考核指标,特别是针对不同轮转科室的理论、专科操作技能等方面[12]。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以结合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这也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以临床实践为主的目标相符。

3.3促进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策略

第15篇

医学护理论文2100字(一):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