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前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确定任务、目标
在确定任务之前,教师应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学生应该掌握课堂观察、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和独立处理课堂教学事件的基本能力。然后布置一定的任务并说明任务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任务的内容(本次设计哪一领域的活动),并向学生讲清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该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如设计的活动方案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等)。有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和目标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行动”。
(二)观摩示范
在确定了实训任务之后,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规范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现场示范。在观摩教学录像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如在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情况等。教学示范可以是优秀的典型,也可以利用反面教材,但以正面示范为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以及吸收、消化他人的教学经验的能力。
(三)分析讨论
在观摩教学录像或教师的现场示范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假使我来教,该如何组织”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沟通,集思广益,酝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设计组织的最佳方案,为下一步编写教案做准备。
(四)编写活动方案
当确定设计该领域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中应说明该教学活动设计的构想,还要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幼儿学习行为及对策。学生在编写完教学活动方案后,应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具,准备实施教学。
(五)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
角色扮演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即学生自己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进行幼儿园模拟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组织活动之前,首先要对本次活动作简短说明,明确教学目标,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作为全班学生和教师评价的依据。讲课时间视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班而定,一般10~20分钟,整个教学过程将由摄录系统全部记录下来。
(六)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角色体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教学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重放教学实况录像或进行视频点播,教师和学生共同观看,对该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首先由试讲人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能否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该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也就是“自我反馈”。然后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找出不足之处,教师还可以对其要改进的问题进行示范,或再次观摩示范录像带(片),以便学生进一步改进、提高。
(七)修改方案,再次实践
评价反馈结束后,学生要修改、完善教案,再次进行教学实践、评价。当该教学活动基本完善后,可以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教学实践,然后对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修改、完善。
二、结语
凡是介绍高瞻课程的文本,文本的起始必呈现关键经验类目条款。当解释关键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时,《活动中的幼儿》一书指出:关键经验能够用来作为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中的计划制定和评价的指标。《理想的教学点子1》一书指出:关键经验是教师及保育人员用以了解幼儿发展、为幼儿安排活动、观察幼儿如何与材料和他人互动以及与家长讨论幼儿进展的指针,并且强调教师是以关键经验为中心设计日常计划,认为日常生活中“制定计划———行动———复习”这系列活动是课程中幼儿的中心,而关键经验则是课程中教师的中心。冯晓霞(2000)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也认为关键经验是“二级目标”。勿庸置疑,关键经验具有教育目标属性,处于课程目标的基础地位。但是,高瞻课程人员对关键经验是课程或学习目标的说法是相当谨慎的。对此,《活动中的幼儿》提到:每一条关键经验应该反复出现,因为它们并非是要达到的“目标”,它们更像维生素和其他的营养,它们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对于良好的“智力营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幼儿》提出:关键经验不是一套专门的观点和学习目标,相反,它们是幼儿在其日常生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经验。同时,这些关键经验使幼儿在与各种人、材料、事件和观点互动时获得知识的明确化。冯晓霞(2000)也认为,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这些谨慎的表述不是在否定关键经验的课程目标属性,而是在否定学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把目标和指标当作直接制定教学内容路径”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
(二)关键经验承载所有经验的特性
完整性、连续性与交互性关键经验是促进儿童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些经验,它隶属经验范畴,所以包含经验具有的所有特性:完整性、连续性与交互性。
1.完整性
真正称之为经验的东西都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它与我们平时所指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经验常常是零碎、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种各样的零碎经验在错综复杂地相互杂糅,我们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们的某一项具体的活动不断受到其他活动的干扰,这样的一些零碎经验是初步的,事物只是被注意到但还没有构成一种完整结构。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具有完整结构的经验,这种经验由情感、实践、理智三种成分构成,但是在这一结构中三种成分都不会抽象地单独存在,而是互为依存地存在着。情感主要是指动机、本能、自发等成分,它是经验获得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实践主要指操作、探究、游戏等成分,它是经验获得的必要过程,但也不是经验的全部;理智主要指活动的意义、结论等,经验的结论是具有理智成分的,但需要在情感与实践支撑下才能获得,世界上没有人只是奔着理智成分而勤勉工作与学习的,更不要说幼儿的学习。为了避免经验的零碎与不完整,《活动中的幼儿》告诫人们:“关键经验并非创造一种围绕某种特定的概念来组织的零碎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而是用来帮助教师了解人类基本的智力过程和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添加任何活动和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从而组成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结构。”
2.连续性
经验是在系列性的活动中完善的,每一次活动都为经验带来吸取和保留的意义。关于经验连续性,高瞻课程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它强调关键经验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经验层次由低到高并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获得。例如,在积木区,一开始,幼儿先前经验很少,他们喜欢把积木从架子上拿下,堆成堆,排成行,可能只把积木块当成游戏材料,可以获得用积木和其他材料造型的关键经验;幼儿有一定经验后,开始建构游戏,用积木来体验平衡、围合、对称等,可以获得空间问题解决的关键经验;再后来,幼儿开始将用积木搭建的各类作品进行假装游戏,可以获得假装和角色游戏、模仿、分类、比较以及语言交流的关键经验。这样,幼儿在积木区长期的游戏过程中,经历了“关键经验”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经验的连续性并不只是强调经验获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列活动的这一要点,更是强调系列活动安排时快与慢的关系要点。一方面,当活动安排进行得太快时,经验会变得混乱、单薄和模糊;另一方面,当活动安排得磨蹭、太久时,经验就会空虚衰亡。所以,处于经验节奏中的系列性活动,被赋予了多样性和运动特征,需要免除单调和无意义的重复。
3.交互性
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这是杜威对经验特性进行描述后人们给予经验的定义,因此交互性是经验的根本特性。基于对经验交互性的深刻理解,高瞻课程的课程内容就是以关键经验为中心而提供的各类交互性活动,强调关键经验的获得发生于幼儿在活动区与他人、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之中,关键经验的获得和发展有赖于幼儿与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互动。鉴于此,高瞻课程实施者非常重视材料的挑选以及物理环境的布置,强调环境及材料必须能引发有发展价值、指向关键经验的多种学习活动;强调材料必须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探索和活动过程,而不应过于追求方便以获得“结果”;强调材料的摆放应有秩序,方便幼儿拿取、操作和放回。
(三)在幼儿发展中关键经验具有必须性
关键词:信息论;实验课;研究型教学
作者简介:尚绪凤(1981-),女,山东莱芜人,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信息论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8-02
信息论、错误控制编码和密码学是现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三大支柱。信息论基础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近世代数等方法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解决通信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问题,是信息科学和通信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理论。[1,2]自从“信息论”课程在信息及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以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经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实验报告互评、分组研究讨论、通过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找并研读相关论文以及学生做研读论文的研讨报告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比较认可的评价。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除了学习选用教材上的知识外,还要借阅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作为辅助学习资料,并用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研究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上的相关课程网站及文献检索平台,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科研问题。为此,笔者在“信息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问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科研论文资料以及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素养。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范畴,教育专家们 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科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搜集资料方案设计方案研讨实验验证撰写论文”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进而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研究方法,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学习和研究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就是通过教师充分备课,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科研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提供给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和接触科研问题的机会,从而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做准备。
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指导经验,发现精干的指导团队、规范的组织体系、严谨的教学计划、新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交叉的知识补充等使得数学建模活动在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倍受学生青睐,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子从中受益。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对于一些科学前沿科研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科研问题会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只要他们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他们可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会有突破性的成绩。鉴于在数学建模竞赛指导中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把竞赛指导中的部分经验方法应用到信息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已经收到了不错教学效果,并有应用信息论知识相关的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一、“信息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以最新科研成果做引导
坚持以“理论和实验课相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探知探究问题,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研究型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活跃的课堂学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网络的BB平台作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学生讨论组之间的互动和问题讨论。特别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教学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拓展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开始每个章节的教学之前,课题组成员首先把与本章节相关的科研问题在BB平台的网络课程平台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这些问题了解主要的知识重点,并通过图书馆和文献查阅,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发表观点,教师补充纠正部分问题,学生发言的情况将作为期考考核的一部分。授课过程中注重跟踪信息处理技术最新前沿问题,通过引入信息论及编码理论知识在文本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过程。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
2.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教学计划设置的影响,一般一次实验课大约要2个自然班级一块上课,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针对现实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计算机,并且学校图书馆也有机房提供给学生使用,所以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先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根据每次实验的指导书完成实验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于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发问,教师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解答,供学生共享,并且简单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之间互评,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验课时对于一些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再在课堂上统一解答。并把每次做得较优的几个同学的实验报告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同学参考和学习,对于作为范本的学生在期末考核中实行额外加分。由于信息论的实验内容大多都是关于编码的实验,需要学生掌握Matlab以及C语言的基本操作代码,在实验课堂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和更进一步的学习,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于学生学过的“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以及“C语言”课程也是直接地应用,部分实验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可以作为下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的后续研究问题。实验报告的撰写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科研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的学术研究氛围
自从2003年开设信息论这门课程以来,笔者先后采用过以下三本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4]《信息论基础与应用》[5]和《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6]由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所有最终笔者选择采用《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这本教材。该教材更侧重于实践应用环节,更适合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编码的编程能力,弱化编码理论的繁琐证明。
针对自信息、互信息、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及信道容量等是“信息论”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一些基于这些知识却能被本科生所能理解的科研题目,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等学术资料,给出“自信息量在文本处理中的应用”、“Shannon-Fano-Elias编码理论的改进方法及应用”、“图像处理中无损压缩算法研究”、“基于预测编码的图像压缩算法研究”等题目。按照数学建模比赛的模式,以三人作为一组,学生自由组队,自选其中之一题目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定期汇报交流等环节完成任务,提交研读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最终使基础不同的学员都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和合作的乐趣,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把有创新性观点的科研问题最后撰写成科研在学术期刊上。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已经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分别是《A NEAR-LOSSLESS PREDICTIVE COMPRESSION ENCODING BASED ON HEXAGONAL SAMPLING》发表在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和《基于自信息的犯罪网络情报分析与研究》发表在2013年的科技信息期刊上。
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课堂教学上,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重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比如: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学生访问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课程的网站,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本课程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鼓励同学了解信息论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
实验课程教学中,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主题讨论区,设置相关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信息量来刻画;什么是信息,能否举例说明;信息能否度量,如何度量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是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以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把相关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话,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也不会太过于枯燥。同时设置答疑区,可以方便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提问,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看到相应的问题,教师统一做回复,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提升教学理念,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所以笔者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报告(15%)+专题研讨(15%)+额外加分(10%)。对于有创新观点的学生可以额外加分,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的成绩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也很好地反映学生熟练应用软件的程度。
五、总结
在研究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论”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全面发展。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将是下一教学周期课题组成员的研究重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和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今后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力争把信息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做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D CMacKay.Information Theory,Inference,and Learning Algorith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李春,邹逢兴,周宗潭,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26-29.
[4]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主题词:语文 教学语言 策略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语文专业知识扎实,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为学生所认同,原因之一就是老师的教学语言缺乏“引导”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其课堂教学语言自然应该以“引导”学生,有效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重在学法指导。本文着重就小学语文老师语言的“引导”性进行阐述。
一、开课导入语言,简练生动新颖
生动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开题。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新颖的开题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照本宣科的语言,只能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如果一节课的导入语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一堂课他们将不会投入很多的注意力。实践证明,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
教师在课题的引入时,一定要精心组织语言,巧妙地引入。可以是一个谜语,一首儿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可以是悬念,是思考,是猜想,可以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一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引入新课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叫同学们计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从而导入课题;有的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形式来引入,如《七颗钻石》一课的导入新课,可以讲故事设计开题。这样,不同教材就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学生由不愿学到自愿学,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解惑释疑语言,启发诱导明了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难免不遇到很多难题,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困难,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即可抓住时机,运用教学语言巧妙地点拨学生,教给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种课堂讲授语言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主要以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语言是很重要的,在所有教学语言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处理争论问题时,语言要画龙点睛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由于思考问题方式、阅历的不同,彼此的见解自然会不一样,与教材知识发生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并由此而产生争论,这是好事。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不能简单地说,谁的观点对,谁的说法错。要用画龙点睛的语言,让双方争论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共振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梦方醒。
如在《路旁的橡树》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就为了到底该不该留橡树而发生争论。有的同学认为橡树挡住公路的修建,该砍;有的学生则认为橡树长那么大,多不容易啊!该保护。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可开交。这时,老师便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筑路工人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学生便自然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了,自己寻找答案。
四、处理价值取向偏离时,语言干错果断、旗帜鲜明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学生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矫正”作用,这时候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干脆果断,旗帜鲜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含糊,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否则,会误导学生一生。
五、总结性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涵养提高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不仅以数字替代记事的结绳,还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文学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它极大的开发了人类的思想空间,为启迪人类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一)让小学生从小就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今天,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迫切任务。帮助学生从传统的机械化的“读、写、记”的方式中走出来,教会学生如何成为是学习的主人,自主选择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去学习等,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敢想敢说、敢想敢问、并积极活跃思维,且踊跃发表个人看法。以此达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只有帮助学生明白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才会主动去进行课前预习,阅读报刊,增长和积累知识,并积极发问,拓宽眼界,并养成在碰到美妙的语句时记录与记忆的好习惯。
(二)最大限度发挥课本的作用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教文本而教文本。而是在于教学过程中,能以文本为出发点,把文本当做学生学习的载体。要进行创新教学,就得最大限度发挥课本的载体作用,要以文本为线索,采用发散教学,全面补充知识,向四周发散、扩充,这样才能让文本摆脱传统教学中的“静态”样式,变得有“生命”,生机勃勃。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以师为尊,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引领和点拨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要能超越课堂,改变传统的把教室作为唯一学习场所的状况。要把心理的、物理的、虚拟的世界作为学习的资源,把这些溶入课堂,从而将学习的课堂变成广阔的世界,让教学真正以人为本。
(三)努力做好学生潜能开发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特点是,一师多生。面对几十个互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将潜能的开发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大难题。如何更进一步地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处理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民主作风。这就意味着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凸显出来,并将之视为一种良好的学习资源,在集体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必然成为创新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作为引导,可以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阅读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教别的同学。这也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所需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显然更能让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的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因此而扬长避短。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了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的目的。
(四)借助书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更要立足于实践创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多局限于语文教学本身谈创新,往往忽略了书法学习之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巨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更要利用其强烈的表现欲,将学生推向展示的舞台,使其能在尽情展示自己风采的同时也驰骋其创新思维。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书法的学习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想把字写好,这个动机一出现,创新意识便已经调动。一个字能写出多少种样子来,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创新无限。由学习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比刻意地寻求其他方式更为切合实际,更为有效果。国家倡导在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许多人只注意到其他形式,而忽略了书法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能与作用。
三、结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站在一个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又要结合当代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有所创新的高度去看待语文教学,全方位地感悟教学,各角度感悟学生,以学生文本,善于去发现其内心之于知识的真正渴求所在,才能达到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之目的。语言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代表 ,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 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教学往往将普通话教学和文学作品的朗读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常常沿袭传统的单向传授法,自己语音示范传授,学生跟示范集体练习,为了完成更多教材中指定的内容,不容许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练。学生仅作为口语教学的接受客体,缺少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前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目标不单是培训普通话标准、会朗诵的教师,而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教师,因此,口语教学应以“实际运用能力”为基础,并以此构建符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改变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中60刊周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2期心的观念,改变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割裂的状态。
二、语言领域教学能力内涵界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有关口语课程的要求,结合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并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文将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诵演示范及指导能力:能解读并讲解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感知作品的节奏类型、艺术特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并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诵读进行完整示范,能对幼儿的诵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二,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情境运用口语解决各类问题,并能反思和改进。第三,幼儿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初步了解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基本环节,能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并完整实施。
三、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技能基础、身心和认知规律,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调整普通话训练与一般口语交际、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内容比例,特别增设“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模块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做了以下探索。
(一)重置口语教学内容,丰富提升
语言教学能力的载体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上的培养,笔者先从口语课的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改变(见附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的内容从单一的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内容和最终目的的设置改为了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这样的设置更趋合理,也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口语教学的模式,提升语言领域教学能力
1.构建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提升示范、指导能力
(1)角色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正确分析和解读幼儿文学作品,是教师应掌握的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若想在幼儿园教学中具备较强的语言教学核心能力,我们就要先从如何培养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开始学习。对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错的,但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表现上却比较弱。为此,我重点加入了角色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来表现角色。例如:幼儿故事《猴吃西瓜》中角色分析的运用(见附表2)。故事当中的8个角色,通过音量、音色、语气、语速的处理,角色形象丰满,易于学生表现。(2)增加态势语的运用经过一年的普通话的学习,98%的学生都取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的证书。大家的朗读能力都比较好,但是表现力却不足。因此,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文学作品的朗诵中,我加入了态势语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有声语言的表达。例如:儿歌《尿尿》的态势语运用“吃苹果,不吃不吃”——双手对着苹果,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玩皮球,不玩不玩”——换方向对着皮球,再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妈妈抱,不抱不抱”——双手交叉在胸前(做出妈妈抱的动作)换方向做出不同意动作。“嘟嘟熊要尿尿”——做出难为情的表情,双叉半蹲(做出要尿尿憋不住的动作)“尿到盆里是好宝宝”——露出开心的笑容,跑到脸盆旁边做出尿尿的动作。“不像小老鼠乱撒尿”——先撕去嘟嘟熊的头饰,然后起来做出小老鼠的动作害羞的逃跑。态势语丰富了文学作品朗诵的形象性,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升,让他们学会了在教学中加入恰当的态势语来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3)改变评价方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大多以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评价的标准。笔者在培养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方面,尝试改变了评价方式。分年级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口语的评价测量标准,明确了口语技能运用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达标的途径,每个学期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口语测试。这样的训练模式,使得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指导能力有了提升,从“被评价”到主动“自我评价”,进而“评价他人”,最后到“指导他人”。例如:儿歌朗诵的考核评价表(见附表3)。在考核测试时,我将这样的评价表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每个人都是“小老师”,需要给每位同学打分,并在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训练,每位学生都明确了在朗诵儿歌时如何去表现作品,同时也了解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去评价和指导幼儿的朗诵。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是口语教学中重点需要突破的职业技能。我在实践中同《幼儿文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师通力合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看”“听”“讲”“演”“评”五步骤,来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1)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示范视频,学习规范的幼儿园语言活动过程,反思该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看全国特级教师应彩云的教学视频《罐子的声音》《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和《老鼠娶新娘》等,写出看后反思。(2)听进幼儿园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找“亮点”,并与自己的模拟上课比较,找不足。反思,该如何改进、提高。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紧密配合,挑选优秀幼儿教师的公开课,带领学生进园听课,指导学生写听课笔记,写听课反思。(3)讲按照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的要求,进行说课训练。学生思考并写反思,再根据反思改进后二次说课训练。(4)演根据幼儿生活学习的场所,如幼儿园、公交车上、游乐场、超市等,把班上的学生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模拟社交活动中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大人、不同性别和气质的幼儿,开展日常的口语交际活动。例如,超市购物、公交车上让座、幼儿园里教师处理幼儿打架等。对每一次的“演”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演”,学生既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有了了解,又在活动中提升了反思能力。(5)评针对每一次的活动,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例如,在高一暑假要求学生不少于一个星期的幼儿园实践活动,并上交见习活动记录和总结。回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教师指导。
3.创设实践演练课堂——提升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
(一)文化理解力《培养标准》中(2)对文化理解力的阐释为:候选人(candidates)理解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产物(1)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将外语学习目标中的文化知识框架整合到教学之中。文化理解力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应获得从目标语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观知识。文化观是通过对文化知识和文本的学习、电影以及其它媒介、直接体验目标语文化而直接获得。这些知识和体验使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并将文化知识与体验融合到教学之中;第二,呈现对文化观、文化实践以及文化产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力。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是外语学习目标语中文化知识框架的三个构成因素。文化知识的范围包括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历史、宗教和政治体制、文学、艺术、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产物。候选人具备对目标语以及自身母语文化差异和共性的理解力,并能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地道的文化素材;第三,鉴于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关于文化的概念,候选人能够对动态的文化进行了解并提出假说。候选人追求新的文化观,并通过分析新的文化信息拓展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新的文化信息来自文献和社会制度框架等;第四,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以及它们对学生文化概念的影响,并认同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包括:识别、分析、评价与目标语文化产物和实践相关的主题、观点和文化观。候选人能将目标语文化观、文化产物和文化实践信息呈现给听众;第五,候选人不仅将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作为自身的文化习得,还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化,并将文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以及评价内容之中。
(二)文学修养《培养标准》中(2)对文学修养的阐释为,候选人识别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的价值与作用,并使用它们阐释和呈现目标语文化观。文学修养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广泛地理解和欣赏目标语传统。候选人能够识别主要文学作品作者、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种文化形象、文化角色和文化参照物。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和各种成人当代文学。候选人熟悉并能够在不同话语中诠释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这些作品和文本通常代表了目标语文化的传统和时代的变化;第二,分析、诠释和整合性阅读。使用文学传统知识诠释文化的时代变化。候选人能够将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传统与其它文学传统相比较。另一方面,候选人能够选择和调整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资源以鼓励学生参与为提高自身目标语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活动之中。候选人通过独立和持续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阅读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拓展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评价《培养标准》中(5)对文化教学评价的阐释为,候选人认定评价是持续的过程。同时,他们具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根据学生年龄和语言水平,采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恰当评价的能力。文化教学评价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尽管一般性测试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是外语交际和文化能力的评价需要独立的过程和评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均可使用。候选人应该理解正确评价学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有意识地识别和使用上述两种评价方式。候选人还应该熟悉并正确陈述各种语言教学的能力标准指南,例如:《全美外语教学协会K-12学习者能力标准指南》(ACT-FLPerformanceGuidelinesforK-12Learners1998)、《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口语》(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Speaking1999)、《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写作》(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Writing2001);第二,候选人能评价学生习得的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文化产物以及与自身文化的比较。寻求机会评价学生如何在课堂之外的文化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语言。候选人也能将评价方式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并理解形成性评价常常包括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多个领域。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启示
美国的《培养标准》从文化理解力、文学修养、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评估四个方面对于职前外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内容阐述和衡量标准。职前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即,基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候选人文化分析能力、鉴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继而将这些能力与教学整合用以指导文化教学,并掌握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实施恰当的评价。《培养标准》对美国职前高质量外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基于标准的指导。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在针对四川省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现状的一项调查中[3],笔者发现目前在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文化知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有所认识,但是尚未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英语教师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环境和有效渠道。上述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和参与职业发展培训得以逐步解决外,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则是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突破口。第一,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4]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润清教授认为,外语教师培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什么”是对外语本身的培训;“如何教”涉及外语教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类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但并未给出细化的分类指导。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虽然对于“如何教”,在教育类课程上给予了指导,但是并未有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细化标准。显然,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对于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分类指导,将有利于我国职前英语教师的培养在今后能有全面和更健康的发展。第二,逐步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思辨能力。2001年Anderson和Krathwohl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早期思辨能力的分类进行了修正和升级,形成了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组成的改良版思辨能力类级模型。[7]根据此分类,笔者认为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即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来评价、分析和比较文化,批判地认识和接受各种文化观,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文化并接受文化本来的样子,继而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例如:大量文学作品、文化读本的阅读与赏析、结合各门课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组织课堂讨论以及增加文化时事评论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文化意识等。第三,拓展文化视野、增加文化体验。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文化也是动态系统。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文化知识类课程之外,应该将文化教学拓展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之中。例如,结合课程中出现的文化点,通过英文报刊和杂志的拓展阅读来增加对文化现象的了解。同时,突破文化教育和体验主要限于文本与教学之中的现状,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类讲座,邀请外教或有海外留学或教学经历的英语教师分享英语文化和经历等;同时,积极开发与英语国家高校校际间交流合作项目,包括文化交流、海外教学实习项目等,增加职前英语教师对目标语文化的切身体验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结语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51-01
摘要: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 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文字语言有着较之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关键词:语言;整体性;趣味性
人类语言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字的书面语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于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说话,即使是声音,它的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等因素是同时得到呈现的,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听话者是在这个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从发话者的整体表现中,从语言的全部因素中,感觉、感受和理解发话者的语言的。口头生活语言中的语词是提示性的,而不是内包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多么丰富的内涵,但它却唤起了听话人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使他把关注力集中到了与语词有关的诸多事物上。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听者对这个语言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反应方式,而写在纸上的同一词语是绝对没有这么复杂的意蕴和这么丰富的表现力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范围也更加广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表达出文章中的艺术情感,在阅读赏析中,诗歌朗诵中,故事讲解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的道理,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之处,增强小学语文的教学美感,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规范性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深奥的内容还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在语言的理解上面,存在着很大的模仿性,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必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说地方的方言,教师要注意练好自身的普通话,千万不要平翘舌不分,不能使用口语化教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语言表达顺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一个规范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学会理解他人,这就要求从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的教师资格证和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在小学生面前口吐脏字,不可以骂人,不能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科学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可以信口开河地欺骗小学生,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教育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艺术素养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对夹竹桃外貌描写的分析,教师还要透过表面的描写去探索作家季羡林老师内心的情感,探究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思,教师在为学生朗读散文的过程中,需要注入自身的情感,通过动听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夹竹桃那种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出学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乏味空洞的,而应该充满着许多丰富的感彩,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应该将这种正确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要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正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给学生造成误解。这也从侧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尽量简洁、科学、正确,不要有太多嗦的语言习惯,要用直白、干练的语言来解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语文教学中心思想的提炼。因为嗦的语言是无法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师也会混淆遗忘真正的教学重点,不能够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使用可接受性的教学语言特点主要指的是,要用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书面化深奥的语言方式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要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听懂、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方式。运用可接受性较高的生活语言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景当中去,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去过桂林,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就需要教师运用生活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桂林山水的情境当中去,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三句中的“真静、真清、真绿”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桂林山水”景色画面,通过语言形象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桂林山水形象画下来并且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
(四)艺术生动性
关键词:教育;经济;关系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现象将会愈发严重,教育如若不能承担起繁重的培训任务,人力资源问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而应用型人才又聘请不来的情况,这凸显了产业调整所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需求变化。从这个角度讲,高精尖人才可以引进,但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因而大力发展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轨迹
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这体现出教育的经济价值。早在古希腊时代,思想家、教育学家柏拉图不仅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说。他说,“在生产工艺中有两个部分,其中之一与知识关系更为密切”。
(一)国际视角研究轨迹
系统地论述教育的经济供给的经济学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以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从而揭示了人的知识、经济和才能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本,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维。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洛。1957年。索罗使用总量生产函数法。就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对1909-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评估和统计,并指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还有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的“残余”,这主要归功于技术的贡献,但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贡献,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最全面、最经典的理论当属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两个方面。一则它们具有类似性,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二则又有区别性,人力资本相对物力资本,带有高效性、持效性、多效性、间接性和易流失性等特点,而且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不像物力资本那样可以转让。舒尔茨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以贝克和丹尼森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丹尼森认为经济增长因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知识进展能使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生产要素投入量减少,并且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技术只有在知识有所进展时,才能发挥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理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提出了“教育甄别”和“教育外滋效箍”等观点,极大地拓宽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视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所关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建者Romer和Lucas认为,对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人力资本要素进行投资能有效解决效益递减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劳动力获得知识,提高了边际生产力,成为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学家已经发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要4个因素,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都把人力资源放在了首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合格的人力资源。Sawami测算了从1969—2003年,教育对于澳大利亚人家GDP和总要素生产力的促进增长作用。经过测算,澳大利亚人均GDP在1969-2003年平均年增长1.9%,其中有31%来自于教育的贡献。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别。其中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节约等23个要素。通过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的作用,他比较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20%应归于教育,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
(二)国内视角研究轨迹
黄仁德、赵振英以内生成长理论为基础,利用1964年至1994年的资料进行台湾经济成长来源的研究,探讨劳动、实物资本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估计教育的投资报酬率与门槛效果。结果显示,产出弹性的估计:劳动为0.4,实物为0.6,人力资本达1.1。以教育程度估计,教育投资的报酬为0.13,其中社会的报酬率高达0.07,显示在台湾产出成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具有显著正面的外溢效果。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数学模型
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早进行这方面尝试的是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比如:道奇在1904年将几个大工厂从业人员的收入,按普通劳动者、在工厂受过学徒训练者、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技术学校毕业生等几种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估算受不同程度教育者的“货币价值”。科马洛夫在1972年根据受教育年限长短的不同,确定了具有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系数,以此劳动复杂程度系数作为劳动力质量修正尺度,计算了前苏联1960-1975年期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7.1%。科斯坦扬在1979年以教育费用的不同作为劳动力质量修正的尺度,计算了前苏联1960-1970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8%。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通过某种特定的假设,设计出数学模型,并计算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由于计算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现有的计算方法都只是近似的方法,计算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计算模型,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面就就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展开列举和说明。
(一)舒尔茨计算模型方法
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表了他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经典论文,定义了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等经济活动,设计了对教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并估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他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其中:Pe-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额:Kc一教育投资增量,等于末期的教育资本存量减去初期的教育资本存量,教育资本存量为各年级毕业生人数和各等级教育支出的乘积;r-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各级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Y-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具体的公式为:
Pe=(KCr)/Y(1)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二)丹尼森通用计算模型
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总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D.H.Doumas)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美国1899-1922年期间制造业生产中,资本和劳动要素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提出产出主要Y与劳动力数量L、资本投入量K、技术进步A、土地数量G等有关,可用普通函数式:
Y=AKα(2)
α、β、y一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土地在总产出中的相对比重。
丹尼森认为,劳动不仅有数量方面,且有质量方面的构成因素。如果把教育作为构成成熟劳动质量方面的一个因素,人均劳动小时数和同质工人的数量可以看作是劳动的数量方面因素。因此,可以把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这样,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变为:
Y=AKα(LE)β
其中,L-不包含教育质量因素的劳动投入量:E-教育投入量。
丹尼森用此模型在1974年测算了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20%应归功于教育。另根据丹尼森的测算,如果假设美国1929-1969年间,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89%,则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约为0.39%。这种方法假定了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相同以及将知识进展当成独立要素,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崔玉平,采用与丹尼森大致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982-1990年期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是8.84%,其中,职业教育的贡献率仅为0.48%。
在丹尼森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模型与方法当中,没能给出分别估算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具体方法。杭永宝根据丹尼森计算模型,采用“权数分配法”,从而计算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三)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方法
陈用芳基于计算经济理论中的PanelData模型,考察了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面板数据(paneldata)也称平行数据,或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seriesandcrosssectiondata)或混合数据(poolda-ta),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面板数据从横截面上看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
伴随着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PanelData模型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经济计算学家推广。在宏观经济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金融、税收政策等领域;在微观经济领域,它被大量应用于就业、家庭消费、入学、市场营销等领域。PandData模型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个体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也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了时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等职业教育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能够提供更大容量的样本点,改善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可以用来深入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y=a+xb+U(4)
对于平衡的面板数据,即在每一个截面单元上具有相同个数的观测值,模型样本观测数据的总数等于NT。
陈用芳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教育人口为自变量,采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四)基于熵值法的灰色关联度模型
灰色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以下模型:
R=Y×W(5)
式中,R为M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向量: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Y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根据R的数值。进行排序。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巩海霞运用基于熵值法德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江苏省1990-2007年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家庭教育支出人和财政教育投入通过适当的权重配比化成一个综合指标。再将其和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做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3%,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6%。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多数语词、语义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等,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及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经验因素如果得到尊重并被充分地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也会缩小。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及深浅,教学以灌输为主的现象,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基于以上认识,教师要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在课前要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有所提高。比如,利用故事传说引出所学内容,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借助精美的语段引出课文,或者借助插图及画面引出文言文的内容等。
二、学习基础知识,夯实文言文教学基础
文言文词语看上去眼花缭乱,但是实词、虚词的用法相对固定,在学习这一类知识时,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文言实词与虚词当作学习重点,让学生进行归类。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很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还要对其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言实词有所掌握,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对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加以掌握,当学生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时,就可以通读文章的句子。当然,文言虚词的学习,也要选择常见的、常用的进行学习,有些难理解的,还要在阅读中加强巩固。当有词义的变化、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时,应当随着在至少两篇文言文中出现时进行介绍,在初三,学生掌握了相当多的类似内容,这时可以进行总结归纳。文言的句式,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最后总结归纳的方式完成。古今的语法存在差异,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其中的特殊用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还要以语法教学为基础,只有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才会翻译句子,这样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也变得比较容易了,教师教学时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提高教学意识,加强训练,从而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汲取文言文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论文关键词:体育后进生,厌学,矫正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学校体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育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是指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缺发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时屡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情绪,并因此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快乐体验。其结果,往往是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对成功丧失信心。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矫正后进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呢?
一、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相互接纳的情况下才能上好体育课,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对后进生易反感,厌弃,而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识和情感障碍,给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以赢得他们的拥护和信任,对体育教师转变看法,增强向师性。
在具体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体育游戏,比如“喊数抱团”、“猫逮老鼠”、“大海网鱼”等。通过这些游戏能很快的消除师生之间的疑惧与对抗情绪,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二、 平等对待教育论文,增强自信
实践表明,教师对体育后进生的轻视是存在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学习,习惯于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
1、集体教学时,尽量照顾后进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间,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学生,已尽量使学生看到老师同学的规范动作和听清讲解为原则杂志铺。
2、分组教学时,要尽量培养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抓两头带中间,不要忽视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通过心理暗示法,使体育后进生克服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可采取,“呐喊法”老师喊:“1、2”,学生喊:“3、4”;老师喊:“3、4”, 学生喊:“嗨、嗨”;老师喊:“嗨、嗨”,学生喊:“嘿、嘿”; 老师喊:“谁最棒?”,学生喊:“我最棒!” …… 老师每次发出口令,要要求学生也喊出口令同时完成动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多灵活运用“呐喊法”,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激情。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要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级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体育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地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期望选取教学内容,比如,每节课可以教一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武术散打”、“篮球”动作作为热身运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失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的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进生并非样样都差教育论文,有的后进生跑得慢,却投的远,有的后进生投的近却跳的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后进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多评论体育后进生的优点所在,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评论不完美的动作,说:“这个动作很有潜力!”、对于错误动作,说:“有点紧张,不过很矫健”,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老师的认可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
五、区别对待,注重个别教育
造成后进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体育课失去信心的后进生,要用古今中外勤奋成才的具体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对因体质差经常生病的后进生,要从增强体质入手,逐步树立自信,组织同学关心,帮助他们。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走入城市,随之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0-17岁)。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身(生理)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遭受的他人的人身侵害,遭受绑架、害等人身伤害;二是由于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能力所限导致的意外伤害,2012年5月,江西省宜春市农民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玩耍时全部溺水身亡,这样的悲剧在农村留守家庭中数见不鲜;三是由于得不到及时到位的照顾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产生的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2月25日,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各种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二)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极其突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导致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业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无法对其子女给予有效的教育,加之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管教不力,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近乎无人过问的状况,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全国已有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待遇低、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等特点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到打工城市接受教育。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更使两亿多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户分离的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使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更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学习坏境。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地教育,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普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品德和生活习惯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祖父母对孩子常常是无比的溺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减弱。许多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校中也不遵守规章制度,小偷小摸、打架、早恋等问题经常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础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需要特别给予关照的。
(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上下学面临一定安全隐患。
农村学校教师数额少,体育、音乐等教师极少,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显现严重,课程开设不全难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全面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仅局限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之外的活动,则不再关注。学校和老师只顾及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而忽视他们。农村学校里,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学校在工作中普遍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制度规范、城乡互动、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各种城乡壁垒
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产物,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做到:
首先,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适当鼓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创办乡镇企业,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而不用将子女留守在家,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提供资金、税收、手续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引导他们创业,并通过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农民即使不外出务工,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子女接受正规教育,这是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
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投入,通过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创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家长科学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学校应尽职尽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首先,应全面了解本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对留守儿童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成长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以便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其次,要专门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教育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正确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心才是。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