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就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就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简要分析了高校目前就亚指导工作的特色,同时凭借工作体会着重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建议,在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街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思考,提出工作中的问题以供探讨。

在党的于七大报告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这样论述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毕业生就业眨作列人到党的报告当中。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39万,2005年306万,2006年350万,2007年495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压力之下,各专业毕业生的明显增多,尽管我们就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较高的“就业率”数字。但是,我们的毕业生是不是很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对接了呢?我的感受和思考女下。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就业指导也可称为“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二者的“中介人”角色,帮助求职者择取职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卜的就业指导,是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刁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行创、并为就业后发展成才,创立事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根本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探析

目前,高校真正意义的大学.就业指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尚存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人学生就业指导作内容形式单一,对象缺乏连贯性。日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只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就业指导的对象也往往只是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

2)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不断加强。目前,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缺少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学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依然突出,就业指导工作人、财、物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工作还没有走上正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1)要在整个大学阶段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要做到全程化,即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三年级要侧重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同时要开展求职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并要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面,有针一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让他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收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经历。许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大部分单位招聘条件中,对专业成绩已不做太高的要求,但对各种技能证书、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等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选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四年级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信息。

2)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多样化是指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生涯辅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职业规划、形象设计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校友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学校也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重点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另外,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家来进行,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校也要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专门就业指导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就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期间,每时每刻都接受到就业指导的教育。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综合考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改进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方法,希望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就业指导。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把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这项工作起步晚,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都与国外存在距离。分析研究其他国家此项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措施,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丰富我们就业指导内容,改进我们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正稳步发展,但是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总体上讲,国内各高校都划拔一定的经费,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开设职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组织双向选择等活动;同时,政府重视并倡导社会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与有效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职业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指导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地点局限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职业发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也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

二、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

很多国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他们的就业指导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职业指导师帮助大学生不断发展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学校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协调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调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美国有很多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它们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吸纳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会员,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并为之提供优秀人选,对就业市场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毕业生提职业发展服务。而且美国劳工部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未来十年的业环境和各行业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式,每两年微调一次,并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又如日本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毕业生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为之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大学生如若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中心就为其组织培训并安排各种实习活动,再对其进行求职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以增强他们推销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的信心。此外,还有如日本的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人才介绍事业协会、人才派遣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不但解决了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让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紧密结合。

2.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个性化

国外学校很注重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工作。在德国,从人学起,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test)、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意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指导,如果对职业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报价”,并面授谈判技巧;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科学化

首先,国外的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在进行职业诊断时候很多国家采用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积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提前开展测评服务,测试与职业相关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正确估价自己,而后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根据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

其次,注重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分析,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岗位。

4.校内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大学指导课程,从人学开始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体现在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和预期的职业。整个大学期间,学校有很多教学组织方式:单元教学、教学模拟、主题设计等,将学科、课程建设与职业指导相互渗透;就业指导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人、就业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择业技巧和准则等。就业指导形式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毕业后,毕业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众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接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还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参考。

5.开展创业教育

国外就业指导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深度交谈,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很重要,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须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

2.结合专业教育的全程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如: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人力资源主管定期进行咨询、模拟面试等;同时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学校学习的全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对中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心理测评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对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设计,培养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并且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的训练。

3.进行心理指导

通过心理测量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需求,即各种职业需要什么特长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开展职业市场研究

开展行业的人才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并且以此作为改善和完备就业指导工作的参照,使高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及时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扩展的空间可能、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专业发展的前景、专业适应性、专业现状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企业和社会都要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机构(劳动中介组织、职业中介组织和人才中心等)之间的联系。例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课。学校、社会的各种机构系统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指导,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网络,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

6.加强中介组织参与

力求利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作用,调动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协会约束的就业服务格局。

第3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0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H{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2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4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5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6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7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8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第4篇

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5.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理念多元化。过去,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第5篇

1.1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比较中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式比较单一,高校主要是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等内容,而关于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少,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而美国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比较多,比如有集体辅导、个体辅导,也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他们在积极举办各种招聘会的同时,也会开展各种职业交流洽谈会、让学生在暑期开展各种实习和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经验,同时还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须课程中。

1.2就业信息渠道比较获取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通过中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表2)与美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表3)的对比发现:我国高校提供的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比较少,政府部门缺乏与职业相紧密的具体信息,而美国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预测信息,我国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各种招聘会,而美国则是由高校提供信息,民间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是对高校就业信息的补充。

2国内外就业指导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2.1构建合理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就业信息的渠道。高校要做好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以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各种就业政策,高校在宣传就业政策时一定要克服狭隘的视野观念,扩大宣传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QQ、微博、微信等工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收到并且深入了解就业政策。同时也要加大服务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增加招聘会的次数,尤其是积极开展专场招聘会;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以及校友力量提供就业信息。优秀的社会人士以及校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就业提供建议,避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社会力量将各种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其它用人部门的合作。高校要积极吸取国内外就业经验,发挥社会的力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

2.2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一是将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我国每年毕业的高校生数量远远高于社会岗位需求,为此就形成了就业难的巨大社会压力,在此情境下,高校就业指导的理念还是强调工作本位需求,忽视了学生本位需求,这样对于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学生要树立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业指导部门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二是加强大学生的全程指导。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大学生的整个生涯发展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规划中,每个学生遇到的情况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遇到的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

2.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就业指导思想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合理的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动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等,让学生懂得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的基础,不断地寻求机会,发展自己;其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要想被社会认可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最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就业指导者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人职匹配,这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要由行政事务转为加强培训和辅导实践、将学习、心理以及事业相结合等方面。

3结束语

第6篇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公共政策与社会组织责任、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

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越发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王丽(2012)认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偏见仍将长期存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难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其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性别歧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困境、政策缺失及女大学生自身独立意识和因素较差是女大学生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的主要成因。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薄弱等。傅静(2009)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社会文化所塑造的固化性别角色、国家保障女性就业权的法律可操作性差、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性别平等内容等因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职业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专业、职业方面的期望及一般看法。如姜晓琳(2007)认为,在“女主内,男主外”等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择业,限制了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

(二)公共政策与组织责任

主要表现为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企业在承担其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时责任心的普遍下降与习惯性淡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就业服务流于形式等,这些都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更为严峻。如学者们所指出的,性别公正缺失使得公共政策干预女大学生就业成为必要;缺乏性别意识指导而制定的就业保障政策在公平的外衣下伤害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现行有关男女平等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加剧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高校缺乏对女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如涉及女生就业方面的就业技巧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合法权益保护及就业观教育等分类指导与系统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吴琼,2012)。

(三)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因素

目前,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中,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具有传统色彩的性别意识以及表现为“群体无意识”的女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性别文化与分工的默认,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发展定位不高、面临性别歧视的逆来顺受等因素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内因。如万琼华(2002)认为女大学生普遍认同传统性别意识、主体意识薄弱,这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沈磊、岳永飞、董颖、顾艳艳(2013)认为,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存在成功恐惧心理和求稳心理。部分有能力的女性不敢或不愿意从事领导性工作,畏惧女强人的称谓,且大部分女性在择业时普遍青睐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些岗位上激烈的竞争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学者们分析了女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如焦虑、依赖、自卑等。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女大学毕业生承受着一定心理压力,就业挫折使她们进一步强化不良心理,使得女大学生顺利就业面临更多阻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率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郭璟(201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女性生育哺乳期福利、退休金的负担、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等角度指出由于女性生理特征所带来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归结起来,形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其主要有: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泛滥;政府制定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法规、公共政策流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企业逃避自身的社会责任,拒绝承担女性因性别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就业市场尚未完善或成熟,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等。二是文化。传统性别观念经过长期、持续的社会化历程已经铭刻在女大学生的性格特质、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之中,它以一种“想当然”的已有合理性控制着女大学生的工作选择与工作状态,建构了女大学生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文化环境,限定了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特定角色期待。三是女大学生自身。女大学生不良的个体心理反应、职业刻板印象影响下的择业观、社会化历程中形成了传统性别意识以及部分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就业。此外,高校传统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脱节,课程上缺乏从女性学课程以启迪女性的主体意识,高校的就业服务业相对滞后,这些因素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如何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形成政府与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三位一体”的策略体系。

(一)政府与社会

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与社会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应该更有所作为。一是倡导平等性别文化,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应不断清除“重男轻女”的歧视妇女的传统偏见;要强化性别意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努力实现性别公平、创建男女公平的氛围。此外,要为保障女生就业公共政策的实施营造支持女性解放、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氛围。如社会媒体应承担起促进性别平等的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温静,2012)。二是增强反歧视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建立促进就业的奖惩机制。学者们提出要对于性别歧视的具体行为进行界定,使得法规落到实处。对于就业中侵犯女性权益的行为,应该制定惩处的条款细则;建立政策执行机制,严禁歧视女性的行为;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健全处罚条例,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要有可操作性。强调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纳女大学生就业;建立惩罚机制,制定“反歧视法”,防止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齐依南,2009)。三是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应尽快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切实保证女大学生就业权利;完善生育保险机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成立专门的就业歧视监督部门和社会监督机构,加强就业领域的执法监督。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女性就业选择空间,完善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政府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应该实施严格的产假保护制度、女性再就业培训规划、发展社区服务业。郭璟(2013)指出,社会工作在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对女大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辅导,与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用人机构建立联系,促成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接纳。

(二)高校

学者们认为高校应深化就业服务,增进人性关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她们的个人修养、实践动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要针对女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心理咨询、择业技巧等就业服务。还有一些学者们认为,高校应合理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同时在教育上应该引入性别意识,重视性别差异,并将其渗透在教育过程中,以增强女生的自我意识。

(三)女大学生自身

一是增强自身性别意识。女大学生要增强驾驭自我命运的意识,发扬自我优势、正确看待两性角色、增强自我性别意识。二是合理择业观念。女大学生应该奉行“合适的职业才是最好的”择业理念,正确认识自我,更新就业观念,结合主客观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择业时要同时考虑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选择有利于发挥潜能的职业。三是强化自信力与维权意识。女性在职场上有语言出众、易于交往、富于耐心等优势,因此女大学生要在心理上有自信、要敢于竞争,应认识并发挥自我优势、提高自信心,掌握择业技巧。四是积累人力资源资本,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能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总之,政府应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核心主导作用,高校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发挥“奠基”作用,女大学生自身在解决自我就业问题上应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

三、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7篇

2.把就业指导纳入社会化管理.促进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无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经费投入,还是就业指导模式、理论研究都比较薄弱。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高校实施开放办学,像俄罗斯那样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允许社会上资质较高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指导师投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对社会上这些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

3.高校就业指导要“前移”,由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的就业指导既要“前移”与中学就业指导相衔接,又要延伸连接大学后的“生涯辅导”。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校、院(系)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促进就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运行的灵活机制,一切围绕大学生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制度,确保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到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规划中,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人才保证。

5.国家要完善就业政策与指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学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目的,帮助高职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确立正确的择业意向,让学生了解国情及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决策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但也有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很多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部分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不少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费”,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学历,不管能力,不讲究实际岗位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担心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上高职有失落感,给高职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困难。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传统的就业意识与新的就业观念相碰撞,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求职需要。

(二)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造成人们重理论、轻实践,把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很多企业面临转轨改制,下岗人员较多,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陛失业显性化,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缺少实际指导及帮助的部门,缺乏专门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人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逐步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而作为高等人才资源之一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走向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学校推荐、自主择业方式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能充分发挥高职人才的作用和优势,使高职毕业生的配置、流动更趋于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满足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些择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还不相适应。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正确选择用人单位,选择职业,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观、职业价值观等新观念,使高职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才能办出高职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教育也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手抓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高职大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大学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了解社会需要,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乏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到基层一线去等等。上述诸多缺乏正确就业指导的片面认识都会导致择业的失败。由此可见,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改变就业指导只局限在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夕搞的做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学院应根据高职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界人士、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校友作专题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三)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

要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高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报告会、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

(四)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择业心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正确地估计形势,面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能沉着应变和处理,对就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业务准备和心理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

(五)组织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

访问学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糊涂观念和高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七)实施预就业制(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为体现高职特色,学院可实施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让学生直接到基层一线岗位,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社会、国情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实施工学交替方案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八)重视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第9篇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不科学

由于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鼓励教学法,会激起学生的自我膨胀感,往往使学生期望很高但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是“高不能,低不就”,这样就会造成他们就业困难。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期望值又很高,对薪金待遇要求较高,这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教育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首先,有些教学计划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与当地经济建设等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社会的需求不甚了解,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学校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三)大学生应聘能力不足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在应聘时,往往出现笔试答得很好而面试部分就被淘汰的现象。这就是学生缺乏相关面试技巧,缺乏能力的问题。企业注重的是职员的工作能力,而非纯粹的理论,其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聘者如果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就会被企业甚至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指导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就业指导创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具有某种特长,对社会有贡献,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创新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就业指导创新是就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若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必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养与指导,不能急于求成,应跟相关企业增强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就业。最后,就业指导创新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三、就业指导创新的新思路

(一)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一般都是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创业指导较少,因而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较少。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此,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引导那些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模拟创业训练,引导他们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胆而不失谨慎地进行创业决策。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减轻当前就业压力,还能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引导大学生应积极勇敢地创业。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相关的教学计划之内,从学生踏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应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意识,确立自我发展方向,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从而使他们在毕业就业时保持清醒,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然后根据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在未来的工作中贡献力量。

(三)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这样也能帮助企业招贤纳才,实现了企业与学生的双赢。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进行经验的传授,从而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会以学长为榜样,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与努力方向,树立就业或创业的自信心。

四、结语

第10篇

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长线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短线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某些大学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工作效益不高、跳槽换岗频繁发生。现阶段,大学生自主择业,不仅需要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的保障,更需要就业理论的指导和对就业规律的把握。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摆正心态,改变观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二、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选择。1.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我通过借助科学的方法,分析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气质类型等使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估和总结,从而能够充分地认清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通过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职业性格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彩虹图,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角色的不同要求,有助于为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生涯目标、作生涯规划提供参考。2.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大多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事业的追求,将提高自身素质与家庭和谐、国家稳定和繁荣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做人与做事相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前景、市场的供求特征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人才供求信息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机遇,有效实现人职匹配。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和学生仍然以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就业期望值较高,严重脱离实际。进行职业指导,教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每个人都应把职业看做是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光荣岗位,看做是社会、企业运作链条上的重要的螺丝钉,树立先服务基层、后锻炼发展的观念。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能力储备。1.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拓展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种类不断增多,如何获得最新的就业信息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难题。我们宣传高校的就业服务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大学生明确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各地人才市场、人脉关系都是用人单位信息的渠道;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一般只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当地的权威报纸、政府职能服务机构等传播。获得的就业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工整理、比较判断、去伪存真,学会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和成功几率较大的信息提取出来。2.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法规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相关就业政策不断完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通过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们了解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制定的相关就业政策;省市地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的政策措施;把握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比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师计划等,从而大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2]。通过选编《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常见就业陷阱案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求职应聘是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必修课”,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想展翅高飞却又缺乏经验。通过讲解准备求职材料、求职应聘准备和技巧、商务礼仪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写自荐信、制作个人简历,了解毕业推荐表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通过聘请名人名家对面试技巧进行面授、邀请合作单位来校进行模拟招聘,举办模拟招聘会、简历大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一次求职,收获几分成熟,更熟练地掌握求职自荐的技巧。4.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90后”大学生都是“新新人类草莓族”,在面对个人角色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时,自信与忧虑并存,失望与希望交替,理性与盲目同在,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如果不及时处理,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丧失求职应聘的最佳时机。通过解析大学生社会压力与心理焦虑,让学生知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落差是可以理解的,经过自我反省、适度宣泄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让学生不断正视现实,树立竞争意识,主观上不断努力,不断调节心理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对社会、对人生、对职业思考更深入,“成人化”地步入社会,从而如愿以偿。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1.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挖掘创业潜力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构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就失去独特的人才优势。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挖掘自身潜力。2.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大学生创业的时候,专业知识、商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缺一不可,通过职业辅导,运用创业资源评估测试,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开展创业实训,从创业咨询开始,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群体及个体提供项目选择、创业目标、后续发展等系统性、整体性、全过程的创业服务。从确定创业目标到了解创业环境到分析创业机遇再到选择创业方案,一步步有指导性地激发学生思考创业目标是什么,怎样达到目标等问题。通过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组合,构建创业团队,实现知识互补,提高创业成功率。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创业是一项创新的事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及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品格。

第11篇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综合素质的严重匮乏是当下制约企业及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服务企业和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谋求发展进步的核心助推力。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就是空谈,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就失去了人员保障。三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是工作经验丰富和适应性好的表现,企业通常都更加欢迎上手快、培养成本低、善于解决工作问题的员工。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常常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四是心理承受能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常常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员工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企业都迫切需要吃苦耐劳、竞争意识强、抗打击能力突出,遇到问题敢于直接面对、迎难而上的员工。

二、企业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宽松式教学,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一心发展专业技能,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关注较少。但现实情况是,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职业操作、协作能力和培养潜质,而员工的这些品质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行,平衡自己在各方面能力培养中的精力投入,尽量做到全面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缺乏源自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轻视,而这种轻视又源自他们对就业能力内涵的误解以及对事业成功的错误认识。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发展其就业能力的第一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大学生很难自发地意识到企业需求和就业能力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但随着教育向就业市场方向转变,各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市场需求,特别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这种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各专业的最新动态为指向,以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及其未来趋势为重要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综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教学质量为标准,以就业为依据,将科学的就业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必须敢于正视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一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才华与潜能,在提升专业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需求来充实选修课体系;二要结合企业现实需要,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完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始终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视为大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导向。

(三)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样的实践环境。其次,要同等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向市场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再次,要重视发展“产学合作”教育。一是要转变相关制度,邀请企业参与学生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规划;二是要加强互动,多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直接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意见。最后,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创业思想。可以通过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方式吸引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能,体验创业流程,以创业的方式将就业的压力分流。

第12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口趋激烈。在新的形势,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这一高度来思考就业指导工作,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充分认识和克服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重视技巧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创业教育、职业规划、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误区或问题,从而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手段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有关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分阶段落实就业理想

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班,如果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把现实问题交待给学生,恐怕他们一时就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应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刚入校,实施在全过程,构建以职业生涯辅导和学习职业角色技能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模式。

1.从新生一人学就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刚刚进入高校成才意识强,而对专业知识肤浅、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教导他们认识到成才与就业、创业的道路必须从现在开始,引导他们从就业和职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正确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素质准备,才能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职业,把成才理想和就业观念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技能、爱好、社会需要和专业,进行差异性的就业咨询辅导,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不同于他人。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职业分析,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对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寻求与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职业适应范围,进行人职匹配的自我评价,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稳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与就业相联系的知识面,明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角色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多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肴贡培养科研和实践教学方而的能力,实行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人体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确处理社会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关系。

此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强化岗位角色训练;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聘请校外在岗人士作职业素质相关的系列报告;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职业要求,拓宽职业专业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品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四时,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把重点放在招聘的模拟训练和角色的转变上,使其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为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根据毕业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战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在指导方法和手段上,可通过集体辅导、分类辅导、个别咨询、模拟讲座、演练实习、技能实践、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各种适合自己大学的职业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

(一)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指导

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有意识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就业机遇总是青睐于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据对找到工作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卜部和是否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强化就业观念指导,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就业观念指导应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1一帮助毕业生转变“四个就业观念”,即转变“铁饭碗”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到私立民办教育单位就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先生存后发展;转变“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脚,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估量自身条件,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培养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发展。近几年我系就有相当比例的毕生到山东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苏北等地区的中学任教,有的毕业生在这些学校担任了非本专业的英语、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员等教育教学几作,实现了就业,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2.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和自信心,树立自我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要使学生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业应聘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得谦虚有度;谦虚过度,给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觉,自信过度,又让人感到狂妄;在应聘中还要积极主动,勇几推销自己,勇于竞争,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的创业,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在求知择业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和困惑,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虑、临阵怯场;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种心态:一是以经济实惠为条件的急功近利心态;二是对大城市的追求和对基层及厂矿艰苦条件的冷漠心态;三是担心不正之风冲击平等竞争的忧虑心态;四是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五是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而引发的依赖心态等。

针对以上矛盾心理、心态,就业心理指导要因势利导,努力帮助毕业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应帮助毕业生从自我素质方面做客观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客观社会环境和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有利条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应试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各种正常的反应方式;同时对落选的毕业生要引导他门重新评价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树立信心。

(四)做好择业技巧的指导

第13篇

(1)加大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调和剂。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就如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小额贷款”等,就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设立的,提供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平台,降低社会就业压力。与此同时政府要时刻掌握现阶段国家的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向,给高校一定的专业设置建议,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2]。引导将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提上大学生教育的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素养。政府要制定相关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规范招聘市场,规范单位的用人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2)完善就业评价指标,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融入其中。我国出台的关于控制和减少高校招生规模的规定中以就业率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部分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数据获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因此,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融入到就业评价指标更加科学、真实,从根源上杜绝或减轻人才培养不均衡的现象。

(二)高校方面

(1)认真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规划,让大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要将职业与学业结合起来考量,开展一些专门的实践培训,将最新的就业信息整合起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第二,要提高就业指导的师资水平,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合格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真正地给予学生实际的指导和影响。第三,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辅导两个部分,从上到下贯彻实施就业指导工作,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第四,指导和培养学生拥有多角度的求职能力,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2)结合实际调整专业。大学盲目扩招,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会造成人才短缺与饱和并存的状况,因此,扩招时要结合经济市场人才需求的方向进行专业设置,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用人单位

(1)树立合理的用人观。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一看学历,二看资历,三看关系,从而造成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得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着手,让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重视人才,纠正以学历、资历、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2)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为员工服务;为业发展服务;同时也是大学生工作指导的老师。要想提高企业的实力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首先就是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给员工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位员工,让员工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提升自己,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员工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天,最后还要注重员工之间的友爱,要互帮互助,给员工帮助和关怀,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4]。通过以上的方法使得大学生真正的融入企业中,做到身心愉快,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四)大学生自身

第14篇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时间和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四或是大三,而对低年级学生不安排。而实际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全程化进行。因为职业素养、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实现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就业素养、就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因而,不少学生则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包括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重视两个方面。对于学校,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材使用,但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实践指导,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对于学生,目前较多学生对开设此课认识不清楚,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专业课重要,或者把它狭隘地理解为毕业前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的传递,无需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参与主动性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就业指导课教学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够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现实性、实用性和适时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创业等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多是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教师担任。这就出现了“只讲热情,不讲能力”、“只有理论,缺乏实践指导”等低水平的就业指导状况。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实践性

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讲课方式基本是填鸭式理论讲授,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没听进去,一学期下来基本没有多少收获。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本课程也是纯理论讲授,基本没有实践性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授课老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授课老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讲课。缺乏实践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方法

1.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宏观构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自己提前“铺路”,为实现顺利就业打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以便顺利实现就业。因而,从大一至大四每个阶段都要确定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大一确立职业目标、大二侧重基础知识、大三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大四进行就职前的培训。

2.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此,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加强建设:(1)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高校要有计划开展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培训活动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力。(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督、指导和考评。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课程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

3.坚持统筹课程内容与突出各院系特点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管理,课程内容也是按照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培养目标统一确定,这使该课程具有统一性、系统性。但是缺乏与各院系自身专业的关联性。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在确保该课程系统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各院系自身特色。主要指在此大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行一定范围的自主管理,以体现各院系具体办学部门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加强实践性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本质作用

第15篇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其影响,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于就业职位的认知,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定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这个场所是与外界是相通的,可见校园文化的社会决定了它极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矛盾和偏差。若校园文化构建中能够挑选正能量方面,过滤到负能量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临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常常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势特长是紊乱不清的,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挫后导致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包含着积极乐观、勇于拼搏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这都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些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最常用到的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要敢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集体为先,个人为后的合作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社会中出现就业观扭曲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错误评论的影响,使得思想观念发生偏离。高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鼓励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放成功人士的宣传短片,多组织学生参加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对社会上出现的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要给予抨击,使得大学生明确是非。学校应尽量在就业季多安排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等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的一项教育。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大学生中变高,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在校园文化构建中,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以此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应鼓励教师群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便开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各位教职员工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