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广场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
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
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
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
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从众心理。这是广场文化活动赖以存在的最根本心理,具体表现为随大流,即目前大多数人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我也参与。这也是地域性特色文化活动所显现的一种标志性心理,虽然这种心理有悖于创新心理,但是群众可以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沟通理解,增进感情,创造出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例如,某社区盛行广场太极拳,于是每到早晨的时候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其中,使广场的晨练太极拳呈现出一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这种从众心理就表现在好奇心上,看到大家往广场上聚集,自己也跟着往里挤。准确地把握群众广场的文化从众心理,对各种活动类型的广场文化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宣传为主要目的教育型文化活动,以传递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文化活动,还有抓住社会热点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2)消遣心理。即力图实现用自感愉快的方式来渡过空闲的时间,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从众心理而产生。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广场文化的娱乐性、教育性,达到消除劳动疲劳,蓄积精力的目的。同时,由于广场文化的特定环境与气氛,也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识、知识、责任感和创造的自由发展)。这种心理是有一定的社会广泛性,它是人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而萌发的,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达到消遣的目的就可以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不能对广场文化活动起促进作用。(3)欣赏心理。这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只要正确把握好群众这种心理,就能促进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也使广场文化能够起到较高层次作用。欣赏心理是指直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熏陶、个人道德修养及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而自发形成的情感、习惯、观念,它是有选择性和渐进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及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人们审美情趣与审美范围将不断开阔,欣赏心理的素质将越来越高。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音乐的抒情欢快节奏、舞蹈的优雅大方的动作和形体、大型团体操的整齐的规律的变形,戏剧情节乃至现场观众的环境气氛来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欣赏心理应该说不同地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欣赏心理是受当地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活动中群众的娱乐性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文化就是人们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主体交往展现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它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独立,交往相对减少,广场文化创造出的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人们追求娱乐性是任何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必然因素,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娱乐性的体现是最为广泛典型的。在娱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能,也是其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1)群众的娱乐性心理。消遣心理与娱乐的心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主动的,带有一定满足性与目的性。广场文化应当积极抓住群众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向追求健康的娱乐方面发展。所以开展广场文化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形式更应多种多样,尽可能地把其所包含的艺术门类(广场音乐、广场歌舞、广场曲艺、广场绘画,甚至广场雕塑、广场建筑艺术——交替开展,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2)交往性心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交往对社会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由于其舞台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深受群众喜爱,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交往性心理;另一方面,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友好、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作为参与者与组织者,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与各种高雅艺术进行近距离的交融。(3)娱乐性心理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群众之间的交往中等,这是广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殊功能。例如,我们要搞一次广场舞会,当在愉快的欢舞中,或者当舞伴更迭时,我们在融洽的舞蹈中进行了交流,即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又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交往,这样他们就更乐意地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两种心理的融合,不能单独或片面地追求娱乐性或交往性。
3要正确把握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心理,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植物配置不适合广场气候
凤凰山海拔近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混交植物,山上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栎树等,以柏树为主,一年四季常青,荆棘杂草共生.而广场栽种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银杏、水杉等高大乔木,红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麦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风挡雨,终年处于风口上,广场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却较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忽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土壤里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广场在原页岩砖瓦厂的旧址上修建,烧砖将大量比较疏松的表层土、下层土取走,只剩下缺少养料的岩石层土,非常贫瘠,同时,属山地森林酸性黄棕壤,四川俗称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难以生长.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山地貌特征,忽视广场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广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设计者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忽视凤凰山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异地移植银杏、水杉等再生树,导致许多银杏、水杉树在广场绿地中生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绿地的综合效果,造成了绿化成本的成倍增长.
1.3植物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
巴人文化广场的一边背靠以柏树为主且四季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其余三边则是村民种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而广场虽有成排的桂花树、成丛的银杏树、低矮的植物,以及现代草坪和麦冬等,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树栽花种草,华而不实,植物景观设计显得很生硬,与周围自然植物景观格格不入.
2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确保设计效果,结合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弊端,我们认为,其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一般性原则.
2.1经济适用美观原则
根据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原理,将广场的投入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利益价值进行统筹规划,既要尽可能节约经济成本,避免奢侈浪费,降低资金投入,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合理配置各类植物,加强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借各种植物独有的形状、韵律、色彩和香味,或者表现人的意志和品格,或者表现人的审美情趣,使人触景生情,赋予植物拟人化的品格.
2.2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乡土植物是在本土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从广场自然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景观要素和广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植物,宜树则树,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如松树、菜地、梯田元素等,充分反映出广场特色.
2.3利用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原则
在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表现、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在详细考察凤凰山植物特色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植物的文化美以及象征作用,充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点,将巴民俗风情、巴文化内涵有机融入于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同时,充分利用凤凰山上本土植物的文化属性和四季变化的色彩,使广场的植物景观具有达州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巴文化特征.
2.4生态节能又师法自然原则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根据巴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规划,对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植物,避免植物的浪费,还应重复利用现有植物,使植物循环再生,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适合广场土壤和气候的植物.同时,应遵循广场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既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又科学地处理好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寄生关系、附生关系等,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3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路径选择
植物景观不仅包括各种植物的选取,还包括各种植物的配置.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表达,既要符合一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而且还要考虑其本土性要求.
3.1植物景观设计与巴文化主题有机结合
巴文化是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灵魂.古代巴人以白虎为图腾,以洞穴为家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更练就出宛如山脊般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这就是勇猛刚毅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豪迈豁达的心态,千年跋涉,百代传承,生生不息,既是达州巴文化内涵的根基,又是达州巴文化的灵魂和巴文化精神所在,更是达州巴文化的风韵和魅力所在.要从达州巴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入手,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条件有机结合,突出巴文化脉络的神韵,打造巴文化主题.植物景观又是巴文化的载体.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林木,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乡土植物是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如达州市的乡土树种松树柏树,是最能体现巴文化特色的植物,同时还是四季长青又长寿的乡土树种,永远代表崇高、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对巴文化性格与精神风貌的概括提炼.又比如形态优美的斑竹、水竹,体现了富有气节、挺拔凌云、坚贞不屈的巴文化品质.将这些饱含巴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通过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表现技法,大力发挥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这些植物的形、色彩和线条等,用美学特征去设计创作植物景观,与广场上貔貅、汉阙和青铜虎钮这些具有鲜明巴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高度融合,共同体现巴文化主题.
3.2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1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以人为本、以乡土自然为本、以乡土植物为本,以完整的生态链作为设计考虑的终极内容,充分尊重广场休闲、娱乐的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植物的生态特征.生长于每一气候带的生物群落具有适应于本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不仅体现在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而且体现在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还体现在群落植物种类的生理习性上.所以,应充分综合考虑广场处于海拔800米山脊的气候和土壤因素,植物景观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环境的自然状态,以乡土松树为主,再灵动地配置春夏绿色秋冬金黄色的山野茅草,是广场最合适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四季的变换,茅草由青色变为棕色,与山道粗犷的线条相配合,同时精心设计种植茅草的场地,一定会呈现出植物景观中山地野草那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将构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似乎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人生理想.因此,广场植物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可以通过创造一些自然的景观,让人们充分感受自然气息,同时还能够使广场与周围的小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应对高达几十米的光秃秃的似刀切一般光滑陡峭的断崖进行治理,或将其崖面打造成适合攀岩运动的项目,或将其平整种上爬山虎植物,使其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3.3植物景观设计与乡土植物有机结合
乡土植物既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之于奇花异草来说不仅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后期的管理成本较低,更能彰显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人文魅力.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的南边,凤凰山成片的松树柏树使之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所以广场植物配置首选应该是松树柏树,易于生长.同时,凤凰山有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的毛茅,春夏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秋冬呈现出大片的金黄色,生命力非常旺盛,是凤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像俞孔坚提出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可以作为广场有意味的植物景观元素,通过加工和再设计,以新形式、新意蕴和新的时代气息,使之形成十年景观、百年风景、千年风土,给生活在达州的人带来亲切感,表达对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的珍惜之情,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
3.4植物景观设计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巴人文化广场除一边背山外,其余三边是梯田和菜地,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与周边的农耕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使之与周边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并给市民提供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提供贴近自然和内心需求的景观.如设置菜地、荷田、稻田等,这些景观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也低,不仅有利于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和丰富,而且有利于提高绿化水平,有利于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通过将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农耕菜地、青青荷田、水稻田艺术地植入广场中,进而采用现代景观设计表现手法,使巴人文化广场既具有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又具有体现参与现代农村生产劳动等功能.耕种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农耕文化可以得到活生生的展现;可以唤醒都市人对儿时田野生活的记忆,并获得休闲娱乐和亲历生产劳动的体验,使人们也多了一份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乐趣.
4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广场文化群众基础广泛。在高楼密集的城市生活中,广场不仅是民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主要场所,而此场所文化的形成是以民众广泛的参与为基础的。在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民众年龄结构复杂、职业工种不一,在城市精心设置的公共空间里,开展社会交往与接受教育的厂泛性影响是其他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由于不存在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民众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广场的文化活动中。正是民众的广泛参与才使广场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2.广场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广场文化主要以民众自主参与为基础,通常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诸如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周、广场卡拉0K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广场绘画表演;中小型广场秧歌、广场舞会、广场游艺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广场文化以灵活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使之雅俗共享,兼容并蓄。
3.广场文化承载教育。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将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交叉贯通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甄别优劣、继承传统、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如北京人民广场举行隆重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也在特定的节日在广场举办各类宣传咨询,如无烟日、环境日、节能日等等,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宣传,有助于对民众知识的普及。
4.广场文化依托节庆。广场文化常常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重大节日,以国家、地方的庆典为依托,并根据本地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来呈现,极大地展示了不同节日的文化特质。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在广场上都会举办大型的文化汇演、文艺活动等民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国学逐渐被重视,纪念伟大古人的文化活动也在广场上兴盛起来,如孔子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5.广场文化突出审美。广场文化将过去只能在艺术殿堂才能观看到的高雅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由于广场文化面对的群体与文化都是开放的,广场上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等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通过走进民众,走向广场,使得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高雅文化“向下”传播。而广场文化的审美性通过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了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二、广场文化施与成人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成人教育对象的熏陶作用
文化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文化活动是将文化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使接受教育的民众在对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陶冶自身性情、提高人格魅力。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集中反映,不管是大众文化的内容还是特征都能在广场文化上得到具体的呈现。广场通常以开放的姿态包容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对文艺生活热爱的民众。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开启,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逐渐满足民众心理与情感上不同的需求,通过广场文化最后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广场文化为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提供滋生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与推广,正是通过对文化氛围的创设,广场文化不断开展有利于民众的健康活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使受教育的民众置身于广场创设的特定文化情境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情感的熏陶。
(二)对成人教育内容的补充作用
文化在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而广义的教育可以看作民众把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不断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广场文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通常包括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民间艺术展示、广场舞、广场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广场文化也可以囊括法制教育宣传、消防知识宣传、消费者维权宣传等宣传活动的开展。广场文化从审美教育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补充了成人教育的内容,民众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对广场文化的遵从。广场文化在对成人教育的内容不断补充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内容也无形地对广场文化进行了扩展。纵观历史,人类由于生存与延续的需要,产生了遵从文化的教育。相反,文化又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广场文化亦然如此,民众在接受其过程中,它也为民众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三)对成人教育形式的创新作用
成人教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远程网络学校、函授学校等,其统称“学校教育”。另一种是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各个系统,包括文化系统、娱乐系统、旅游系统、企业组织等,其因形式多样被称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通常是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内容固定、教育标准量化,其为一种制度化、正式的教育形式。而社会教育的教育目的广泛、教育内容多样,被认为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在此过程当中,广场文化正以一种城市广场为载体,文化传播为主流的文化现象对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场文化通过新型的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民众从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其效果往往超过枯燥无味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将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与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广场文化契合了当下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成人教育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有效的发展之路。
(四)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作用
文化对社会准则、规范、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而正确的文化才能真正代表历史发展前进的轨迹,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以对民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产生影响的高层文化理念而存在,促使民众更加积极和创造性地生活。从民众参与广场文化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一文化理念与成人教育关系十分密切,是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民众参与到广场文化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个体持续不断地社会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激励民众不断接受来自文化的冲击,这个潜在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由于广场文化背后也蕴涵着一种有利与不利的价值判断,有利的方面激励民众投入到广场开展的文化活动中,而不利的方面随着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规范而被淘汰。广场文化导入的正确价值观念、社会期待以及高度文化自觉激励着成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三、成人教育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
(一)有助于广场文化的传承
广场文化作为城市建设中新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下,通过客体存在的广场和主体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其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在广场这种载体中运动的过程。而广场文化常常以抽象的形态存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不仅担负着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兼备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身经验、观念、知识的能力。广场文化正是通过人对文化不断转化才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但是,广场文化的传承不仅局限在此,它需要为其他更多的民众所学习、所掌握、所运用。而成人教育能够实现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广场文化自身并不能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具体可认知的符号,要将其变成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文化就必须借助成人教育这种手段。成人教育可以将广场文化的设计理念,如人文雕塑、广场形状、花卉种植等外在的文化现象以及广场上的各种文艺活动,通过文字教材的形式呈现给民众,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不同广场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特质。
(二)有助于广场文化的扩散
广场文化是城市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通常以不同的文艺活动、图片展示、教育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着城市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的传承、社区文化的扩展。如,每逢节日的大型文艺汇演、民众自发的广场舞、教育性的宣传讲演等。虽然形式不一,但其目的都是围绕广场文化展开,始终保持提升民众精神文明的宗旨。但是广场文化主要以当地广场为载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类不同广场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扩展。而成人教育以其教育方式多样能够促进广场文化的扩散。特别是现在微课、慕课、远程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借助移动设备,视听装置将广场上不同的文艺活动做成相应的视频,通过互联网让其他民众也能观摩与学习。成人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广场文化推向社会,促使不同的广场文化在民众中得到交流与学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广场文化的内涵。
(三)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协调
广场文化就像社会文化的大熔炉,包括丰富多样的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主要指城市生活环境中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等;而主体文化常指以参与广场文化的民众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而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由于其社会阶层、年龄、职业都不尽相同,在广场文化活动当中也会带入自身的文化观念。成人教育能够促使不同客体文化状态下不同成人群体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隔阂,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正是广场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需要运用成人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外来农民进入城市需求生存空间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也成为广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但是强烈的乡土观念与城市本身的文化常常发生激烈的碰撞,成人教育通过开设适合农民群体的城市文化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广场的主流文化,同时也丰富他们闲暇时间,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四)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创新
摘 要 为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广场舞文化活动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本文从场域视野下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分析了广场舞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存在形式。研究认为:广场舞是在一个场域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文化资本,并根据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着重分析广场舞文化资本以具体化的文化能力、客观化的文化产品的和体制化的文化制度存在的三种形式。以期为广场舞文化的合理性认识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广场舞文化资本 文化能力 文化产品 文化制度
广场舞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然而当前对广场舞文化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其文化领域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它看作一种文化资本进行研究。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广场舞文化场域中,这里的资本主要指文化资本,个体的身体实践活动以“身体资本”的形式存在于广场舞场域之中,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一、广场舞文化资本的内涵
广场舞是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有选择的挑选整理,是对文化的提炼与升华,个体在构建广场舞文化资本时,需要消耗时间体力及脑力是一种复杂化的劳动,是凝聚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体现的是文化资本的形态。广场舞文化资本是个体所占有的广场舞技能知识或文化素养所反映的特定场域下的主流文化意识与传承。是个体必须以身体为载体而进行的文化生产,还汇集了其他主体的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只局限于个体自身具有排他性。文化资本的生产与使用从属于个体自身,因个体的文化差异而具有差异性,基于个体内部对文化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大量的时间训练将身体练习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得到社会大众或相关资格评定的认可后,并会为个体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价值。从现实层面上看,文化资本理论不仅阐明了场域视野下广场舞文化资本的积累转化的内在成因,而且对于提高促进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坚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具体的表现形式:广场舞场域中的文化能力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资本,是与人的身体活动分不开的。然而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人们的一种身体练习,身体成为个体获得文化资本的载体。对于广场舞文化资本而言,资源的获得不仅需要个体付出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而且必须是参与者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行,具有排他性。对此布迪厄曾有过生动的表达,他认为文化能力的获得“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不能通过他人的锻炼来获得那样。”这样一来个体便将获得的文化资本深深内化于自身之中,并通过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将广场舞文化转化为个体内部的文化素养,并通过身体表现出各种舞蹈姿态,动作,造型以及交往行为习惯等。在场域中个体的竞争力靠个体的文化能力决定,即对文化资本掌握的多少,拥有较强的广场舞文化能力个体在场域中更能占有更多资源,进而获得更多的文化能力。
三、客观的表现形式:广场舞场域中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存在形式,是文化资本在客观物体上所呈现的外在属性和外在表现,是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统一,例如艺术品,古董等等一切的客观存在的物品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尽管广场舞继承了传统民族民间的舞蹈形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但它依然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例如时下比较流行的歌星组合凤凰传奇的各种民族风曲舞和筷子兄弟的《小苹果》都在我国掀起了的前所未有的广场舞全民模仿浪潮。这些文化产品都具有经济资本价值的属性,个体进行文化学习必须要付出一定的经济资本才能获得相应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例如个体对广场舞兴趣可以促使他们购买相关的歌曲光盘、音响设备、舞蹈服装或者向专业教练付费学习,进而文化产品可以作为经济资本被物化的占有并在文化主体之间相互转换。这种文化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它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经济资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经济资本来购买获得而且还体现在其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的传承层面。
四、体制化的形式:广场舞场域中的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是以体制的形式对个体的文化能力进行客观化区别的对待,经常以资格考试学术资格的方式来加以认定。广场舞文化涵盖了我国各地的民俗风情、舞蹈特色,不同的文化价值、文化追求在广场舞这一特定场域下相容相通,也正是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形式使得各个主体有了竞争,比较的可能。个体通过考试比赛资格认定的方式将文化能力得到区别化对待和制度化的承认,在场域中获得认可和地位。在广场舞场域中只有那些得到公认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个体才有成为文化生产者的可能。文化资本的占有量及其文化资格水平认定决定了个体在场域中的身份地位和竞争力的高低,如广场上的领舞人。参与者所有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能力必须获得制度化的度量与认可才能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结合体,广场舞文化也正是因为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广场舞场域下许多个体都不具备专业化的舞蹈技能,将广场舞视作一种饭后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即群体所需的认同感促使更多个体参与其中而不觉得自己会因单独舞蹈而感到出丑,这更加充分说明文化对个体活动的影响深刻。
参考文献:
[1] 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
【关键词】广场舞;和谐社会;生态广场;文明广场;文化活动
1.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
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已风靡世界的广场舞渐渐传入中国。而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开始日益关注文化的建设,广场舞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民间舞蹈在广场舞中占的比重大,也称之为“排舞”,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得以重生。其实,广场舞不是狭义的舞蹈种类,而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人多齐舞”的表演特点。如扇子舞、现代舞、芭蕾舞……民间的、现代的、甚至连迈克・杰克逊的群舞、踢踏舞等都可在广场上表演,借此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
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原生态的舞蹈,在广场舞中占很大比例,且种类众多。该形式多分布在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草原上的蒙古舞蹈、新疆舞蹈、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等。在节庆日,群众自发表演。这些舞蹈多源于当地生活,具有地域特色。原生态广场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是很多新创舞蹈的基础。第二种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工和整理的舞蹈。这种形式多在保持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赋予舞蹈新鲜的时代感,如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山西的《高台花鼓》、忻州原平的《凤秧歌》等等。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其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如晋城快板舞《夸晋城》、运用芭蕾再创造的舞蹈《花儿朵朵》、老少皆宜的北京《新秧歌》,不受传统因素的限制,音乐、舞蹈、编导均可自由发挥,丰富了广场舞蹈的类型,但也因此失去了传统舞蹈精华的依托,很难成为精品。第四种是踏歌型的广场舞。此类型近几年才兴起,是伴随音乐的高低音节奏而有序地踏出舞步,类似于交谊舞的节奏,慢三慢四、快三快四、中三中四等这几种节奏比较常见,参与者一般是中老年人。
广场舞具有特殊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以热情欢快的集体舞形式来演绎舞蹈艺术,融合了自娱性与表演性。不分性别、年龄,无论是新手还是行家,也不用忌讳舞姿是否优美,均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尽显个性风采。同时,广场舞是体育与艺术在舞蹈中的融合,对形体、姿态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健美、放松的作用,也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并消除紧张情绪。人们翩翩起舞,注意力集中在音乐里,沿着节奏把情感都抒发在舞姿上,在舞姿中融入细腻的情感,动静结合,意境深远。广场舞以舞蹈艺术的优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气质,如今已成为城市人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时尚运动。
2.改善群众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官方的宣传和推广
在众多宣传过程中,官方的宣传一般是最具力度和强度的,而且官方的宣传渠道也比较多种多样,因为广场舞在市民锻炼及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所以官方要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推广,在这里,因为广场舞主要面对的是人民大众,所以社区和媒体的宣传作用尤为重要,其间媒体可以宣传广场舞的积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以及训练时间等知识,而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等,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推广广场舞的同时,不仅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健身,加深了居民对广场舞的认可,同时还促进了社区民众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2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场所的建设及对公共设施的投资
因为广场是广场舞的联系场所,所以要推广广场舞,广场是首当其冲要有的,而广场的建设是在政府规划下才能有的,所以政府应在对公共场所进行规划时,加强城市广场及公园的建设,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场所。同时介于广场舞音响设备低劣、缺乏无线耳机等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在此方面的投入,利用财政资金等为广场舞配套较高档的音响设备、无线耳机等设施,供人们在跳广场舞时所用,其余时间即存放在社区等场所,这不仅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及被合理的有效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服务型政府服务民众的一种新形式,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2.3进一步规范广场舞的发展
因为广场舞确实存在噪音污染的嫌疑,对周围民众的生活及作息造成了很大困扰,所以在当下为很多人所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动政府的作用,比如在广场舞的排练场所张贴广场舞排练时间,这一时间要尽量避免人们的作息时间,比如上午8点以前,中午2点到4点中间,以及晚上10点以后,从而有效规避掉广场舞对周边民众的侵扰;同时各大媒体等舆论平台,也可以传播广场舞规范发展的建议及意见,比如为舞者配备无线耳机等,从而提高广场舞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其对周边民众的影响;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强化民众对广场舞的认可,排除其摒弃情绪,让广场舞与民众间能相互理解、包容,从而促进广场舞的规范化发展。总之,广场舞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广场舞者及周边民众的共同努力。
2.4加强对广场舞文化的发展
之前的广场舞形式比较单一,一直也被戏称为“大妈舞”,随着其形式的不断丰富,比如除却秧歌、健身舞,另外出现了交谊舞、民族舞甚至现代舞等多种形式,这使广场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其人群已经从五十岁的大妈蔓延至二三十岁的小姑娘,受众颇广。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在现在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健身的方式,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出各种姿态,美感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身体上的健康;在健身的同时,广场舞还能健心,让人们在热闹的舞蹈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其在很大程度消除了人们窝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游戏、打麻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帮助人们走出家门,走进欢快的节奏中,让跳舞为自身带来快乐,同时人们还能进行广场舞方面的表演,借此提高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形式。另外,针对很多广场舞团队都没有一个权威的教练,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自身调控、居委会、文化馆甚至招聘的方式,为广场舞配置专业的教练,来指导舞蹈团队更加专业、科学的练习,提高其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促进其科学合理有节制地练习,同时更加专业地指导队员进行基本动作等的训练,以此促进舞蹈团队更加科学合理地训练及健身。
3.结论
广场舞在催化城市文明的同时,把不同层次、素质和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城市也因此充满和谐温馨的生活情调。文化广场上处处洋溢着温暖、快乐、和谐的气氛,城市空间的孤独冷漠不再占上风,一种久违的归属感沁入人们的心田……如果说群众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广场舞就是城市文化状态的一个缩影。我们要让广场舞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促进和谐融乐氛围的缔造,从而真正成为一种全民娱乐身心,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首先从其语言方面表现出来。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人治的,西洋语言是法制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人重团圆,重和合,是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认为“天人相分”,所有的事物都相互独立。万事万物都能被分割为各个部分。重视逻辑分析,强调分析与实证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中推测和论证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所以汉语重意合,不重视语言的形式,上下文以时间和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形成隐性的连贯。句子松散,但是含义隽永。西文重形合,依赖理性思维。句子结构严密,逻辑性强,上下文关联词比较常见。
(二)社会文化的差异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社会文化也大不相同。这在各国表现都比较明显。中国强调“吃”的文化方面尤其明显。熟人见面问候对方的“吃”,就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强调“和”的方面,无论红白喜事举家团圆,热闹非凡就是表征之一。关于隐私方面,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见面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和家庭情况是不礼貌的探讨对方隐私的行为,相反是关心对方的表现。而在西方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其涉及到了对方的隐私,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对待颜色方面,中国人喜欢“红”,红红火火是喜气、吉祥的表现。而西方则认为红色是媚俗的色彩,和妓相关。方面的差异也属于社会文化方面差异的一部分。中国主要信奉佛教、道教,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同样是“神”,所指对象却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神”主要指佛教里面的人物,而西方的则指“上帝”。
(三)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岸,东风给中国大陆送来雨水,给庄家的成长带了便利的条件,使农业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喜欢东风,并亲切地称为春风。所以有很多颂扬春风的文字,并出现以“东风”命名的品牌。而西方国家,如英国,在太平洋的东岸。东风意味着寒冷,西风对英国犹如东风之于中国,所以他们那些文豪会颂扬西风,“西风颂”。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虽然是同样的事物,给不同地理环境的中西方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以上中西文化差异方面,可以发现这些差异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方都存在这样的事物,但是所指或意思却完全不同,在两种文化中的所指不匹配。二是两种文化中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名称,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却不存在,或者相反。这就带来了文化的缺失现象。在商业广告中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该符合处理来彰显广告的效果。
二、企业广告英译转换时文化缺失现象
(一)用儒家的中庸之道度量西方的个性心理
儒家文化统领下的中国一直崇尚集体、心性内倾、不事张扬。一般认为别人用的就是好的,或者说大多数人用的就是好的,亦或是被官方指定、被名人用过的就是好的。所以在商业广告中,中国人常用“老少皆宜”,“四季常用”这些词语。这样的广告在国内势必引起潜在顾客的兴趣,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但是崇尚个性,张扬自我的西方文化属于松散文化,注重个体。所以“个性”“独立性”等常被用作广告撰稿人的诉求点或者主题。西方的儿童玩具会明确标明适合的年龄段,绝不会像中国的“适合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的孩子”如此笼统的数字。甚至连涮牙用的牙刷广告上面都建议征求牙科医生的意见。所以商业广告英译时会出现这方面的文化缺失,翻译时必须进行补偿。
(二)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有些中国文化里面的事物,在西方国家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所指的事物或指称的意义也并不一样。中国的“龙”便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在中国,“龙”是瑞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祖先。但是在西方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如果在英文版的广告里面出现的dragon(龙),会给产品的宣传带来负面的效果,目标受众会反感产品。在中国,根据古诗的意蕴,人们长给酒店起名燕子楼。如果译者英译的时候单纯地起名为“swallowrestaurant”,可能西方人士很难细嚼慢咽地在那里吃饭,享受吃饭的过程。因为swallow在西方除了指称“燕子”还有“吞咽”的意思,而且和饭店联系起来肯定和“吞咽”有关。虽然东西方都存在相应的词汇,但意思却不相同,极易引起误解,译者英译时候要注意文化补偿。这就是所谓的“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翻译,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把一种异质的文化血液输入到另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这无疑往人身上输羊血,得到的不是文化的交流,而是文化的凝血”(许崇信,1991)。另外一种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做法是直接拿中国文化现有词汇放置英语文化中,不做任何改变。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具有中国的特质,在西方文化中根本没有对应的所指。如北京的名吃“驴打滚”,中国的本土建筑,中国的酒文化等等。在跨异域文化过程中,尤其是企业广告语转换时,一定要摆脱原语语言形式的束缚,考虑目的语语言的文化规制和潜在顾客的心理,用合理的补偿策略补偿双方文化的差异,跨越文化障碍,达到广告的目的。
三、企业广告英译转换时的文化补偿策略
(一)显性补偿策略
所谓显性补偿是指翻译时明确的注释,体现译者的异化倾向(马,2003)。也就是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尽量使读者向原作靠拢。让广告的读者也就是潜在顾客体验中国的文化。这主要适合于向异质文化的潜在顾客展现自己文化的独特方面的广告。
(二)隐性补偿策略
但是如果商业广告中出现的文化空缺无法用短小的文字进行显性补偿,只能采用隐性补偿策略。隐性补偿是指译者充分调动各种译入语手段,对原文加以调整,以求达到读者反应对等。如中国的东风汽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风在西方人的眼中非常寒冷可怕,而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作为一个品牌名称,对其注释时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解释清楚。该品牌英译时成功地译成了Aeolus,希腊神话中的风神。其寓意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这是用替代的方法,把中国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用相似的文化意蕴形象表达出来,达到商业广告的目标。如中国杜康,被译成了“ChineseBucchus”。Bucch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隐性补偿策略还可以采用改写的形式。就是套用西方文化中现有的套路,在商务英语英译时进行修改套用。
四、结语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四个广场需求层次,针对城市广场环境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样的划分可以造就不同层次的私人活动领域,以满足各种性理、物质需求的活动。随着人们对建筑心理需求的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环境空间设计呈现出一种功能、层次复合型发展趋势,以便满足更广泛群体更多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广场中留有大片空地的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空地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举娱乐、商业、社交等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而环境小品的加入则可以满足个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心理需求,并能保持一个独有的个人空间,以防止外界的骚扰。人们在广场活动一般都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人们心理需求同样可以划分为公共往活动、社会往活动和亲密往活动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交往活动同样需要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环境空间领域。另外,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心理和物质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心理需求上的变化来设计不同层次、尺度的广场环境空间,以基本满足所有人群为目的。随着现代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污染、车辆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城市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需求方面添加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广场与周围建筑的层次关系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周围道路、建筑空间关系,将会更加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增添城市广场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整体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本土特色;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50-02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联系日益紧密。从人们集会、交通集散、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和文化宣传的行为,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角度分析,将城市广场理解为一个与历史文化相融合,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物化体现。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
一、城市广场设计的基础构成要素
1.城市广场设计对象特征与空间属性
城市广场设计要体现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地点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城市广场设计的布局选择具有城市整体性布局,以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为设计宗旨。设计应依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历史文脉决定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的位置,与城市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空间属性表现在对城市广场的面积分析。城市广场的面积由城市规划的规模和设计文化决定,依据设计法规,小城市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0―2.0公顷,大中城市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左右。城市广场面积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高层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适当地配置面积较大的广场。
2.城市广场设计与大环境的关系
营造手法集中体现在设计对象与宏观环境的关系。城市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在空间营造上,广场四周的建筑物低、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天安门广场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天安门广场的东西宽为500米,南北长900米。两侧的建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并且在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等元素,广场中央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体现了广场的文化,使人并不感到空旷。
二、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建构
1.城市广场设计的本土性
城市广场的整体环境设计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设计中要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让文化与广场环境设计相结合。在城市广场中提供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开设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以达到遮荫避暑,绿化美化,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并且配置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城市广场雕塑在阐释城市特征,表现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格等方面匠心独运。令广场文化的内在品格得到凝聚、激发和突显,撼人之内而迸发于外,让审美活动激动起来。
2.城市广场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广场设计要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符合各种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城市广场交通流线组织以城市规划和文化为依据,协调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应考虑到人们的集体参观、浏览以及休息为主要内容,要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或少设车流,形成自由轻松的场内步行便道,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在城市广场中休闲娱乐。
三、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原则
1.与人类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
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多样化,由此而产生城市广场功能多样化。城市广场是相对于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而言。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它包含的内容: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民间的艺术性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绿色文化,运动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等文化生活;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这些广场文化都是显示城市广场个性的具象。同时,各城市区域、风俗文化的表现也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一种形式。
2.文化的可持续性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城市广场的改造也就体现了各个时期文化的持续发展的轨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把握城市广场的主题、风格取向,形成广场鲜明的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将直接影响广场的生命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特色,各种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城市广场的一大亮点。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对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也达到了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文化广场活动,集文化、学习、娱乐、休闲、交际于一体。这种在公众广场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以此作为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和交流方式。
3.体现城市广场的设计宗旨
体现城市广场个性化,把握和体现城市设计宗旨。通过开发地方的文化资源,展示地方的文化特色,突出民族的区域性和文化的地域性。在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时,将地方性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山歌、地方戏剧)引进广场。引导各层次的群众走进广场,在广场的空间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主题活动,将形成巨大的辐射效应,广场亦充满生机活力。文化广场活动的组织应当从居民的真实情感和实际需要出发,在人群当中集聚积极向上的民间力量。例如,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作为1 300多年历史建筑的大雁塔将广场中心轴三等分,进入广场映入眼帘的为八座大唐文化柱及两座万佛灯塔,象征万佛归宗,堪称广场北门户。中央为主景水道,唐代精英人物雕塑环绕水景四周;四处石质牌坊为广场的东、西、北三个主要方位;现代唐风的商业建筑分布于广场东西两侧。整体设计概念是以能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为主轴,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利用南北高差9米,广场设计九级踏步,每个台阶五步,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把古西安城的文化个性和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历史遗迹融为一体,使历史文化得到最好的延续。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口消费需要是有层次的:一是存在,二是享受,三是发展和表现自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上升,组织文化活动成了不抓不行,抓不好也不行的硬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广场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多层面、综合性的大文化,是人们满足精神需要,参与表现接受先进文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满足诸多娱乐、休闲、健身的最佳方式,是一种最具影响力、最具广泛性、最具生命力、最具凝聚力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广场文化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贯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如何对广场文化进行管理和发展,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派出专人管理和组织
要想充分发挥好广场对群众文化的作用,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来说,只有管理好、利用好,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一是派专人多方位对广场加强管理。对广场实行24小时全天候检查巡查,做好广场设施的维修保养,及时对护栏、座椅、景饰、灯光、音响等设施进行更新与修缮,加强日常定时环卫保洁工作,并不定时开展巡回检查,加大广场秩序管理力度,做好商贩以及噪音管理等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正常娱乐休闲活动。二是派出专人组织开展特色群体文娱活动。可以派出文化部门专职人员,也可以从社会中聘请热爱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的乐于奉献、威望较高的人士参与文化广场的管理工作。
二、组织开展有地域特色性的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积累,也是一种历史沉淀,更是一种历史绵延。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地域文化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因此在广场文化中重点发展地域文化,会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引起共鸣。
如巩义市文化广场管理人员,为繁荣巩义文化事业,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根据巩义的地方特色和群众需要,把戏曲事业作为文化广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组织了一系列的戏曲文化活动。“戏曲晨唱”这一活动在文化广场建成之前在公园已自发形成,文化广场建成后,在管理人员的组织下,有过去的闲散型演变成现在的有组织、有次序的演出,每周六、周日由局委专场演出,其余为自由演唱时间,每年的四月份开始,十月份结束,演出由过去的清唱、独唱发展到如今的演折子戏、化妆演出,甚至邀请部分省、市、国家级著名演员前来助阵,使演出提高了品味,戏迷演出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了让广大戏迷更好地学习锻炼,使他们的演唱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广场还开辟了“戏迷自娱园地”,特聘请了几名退休老干部,自带乐器,自制锣鼓架,每天像上下班那样,坚持为戏迷朋友伴奏,使广大戏迷都知道公园有个文化广场,广场有个自娱园地,天天有人拉,天天有人唱,由此,吸引了大批的戏迷前来练唱、展示才能。
为了照顾一些年龄较大的戏迷,早上和晚上不便出门,要求下午也能演戏给他们看,文化广场特设了春秋季戏迷戏曲演唱会,春秋季每周六、周日的下午都组织戏迷举行演唱会。不仅给老年戏迷提供了看戏的机会,也给农村的业余剧团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他们说:“我们在家把戏排成了,就想着来文化广场锻炼一下,这里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真是锻炼演出的好地方!”
三、发展广场文化中的大“品牌”
广场文化活动要闯“品牌”,让群众在品牌中了解广场文化。品牌文化不仅能够带动广场各类群众文化的发展,展示广场文化的艺术水准和艺术魅力,同时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参与广场文化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品牌”不仅能够提升广场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能够提高广场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社会文化影响力。
如巩义市群文工作者看到市民对戏曲文化的不断关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农村业余剧团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就在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了九届业余剧团调演月活动,参演剧团也有第一届的15个发展到近40个,从演员的唱腔扮相表演到乐队伴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剧团调演活动在巩义市已是家喻户晓,具有轰动效应,不仅吸引了本市的业余剧团踊跃报名参加,同时还吸引了郑州、登封、偃师等兄弟县市,纷纷派团前来参加。这些参加演出的剧团,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刻苦锻炼,购置新戏服和道具。每逢村里的业余剧团参加调演时,在当地更是如同重大节庆,全村不论老幼,不约而同,结伴相随,有的村竟有几百人赶往城区前来助阵。
业余剧团调演活动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这种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魅力。目前,已发展为大型文化盛会,成为我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对于弘扬我市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民间艺术人才,丰富我市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剧团调演活动虽是一项单一的文化活动,但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文化反映和取得如此显著的社会效益,却是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未曾预料到的。由此可见,“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领航的作用,对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组织群众开展自发性和多样性活动
广场文化要以新颖的、健康的、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自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作用,使广场文化场地日日充满活力。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人们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得以陶冶情操、净化身心。
在文化主管部门的认真组织下,巩义市文化广场以重大节庆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品味高雅的广场文化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如今,文化广场已成为我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大客厅,同时,也成为社会文化工作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大舞台。文化广场活动开展几年来,真正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并且做到了形式活泼多样,常办常新,有大型文艺晚会、卡拉OK歌手大奖赛、河洛大鼓书会、古筝演唱会、儿童才艺展、朗诵会、珠心算比赛等形式多样,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爱好的群众参与到广场活动中来。同时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永葆党的先进性”、“缅怀戏剧大师常香玉戏剧演唱会”、“119消防电影周”、“土地日”、“环保日”等,给广大市民和来巩义打工者带来了艺术享受、带来了科学文明,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组织文企联姻,以求共同发展
要坚持广场文化的公益性,让老百姓能够免费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但同时又面临着文化部门自身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巩义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广场管理人员采取了文企联姻、共同发展的策略。如与恒星集团合作,将业余剧团调演冠名以“恒星杯”,赞助费用来支付剧团及演员的奖金、奖品和饮食费用。环保日、土地日主动与环保、土地部门联系,儿童节期间与几家幼儿园合作等。特别是在每年的业余剧团调演结束后的几个月里,众多商家和机关看中了文化广场不断聚集上升的人气和社会效益,纷纷上门预约,每天活动不断,使文化广场活动掀起又一,这样就形成了文化广场发展的良性循环。
组织广场文化活动,就是要用科学智慧锻炼人,英模事迹鼓舞人,崇高庄重激励人,潜移默化帮助人,优美旋律引导人,情动于中陶冶人。
缤纷绚丽、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是市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展示出了城市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6-02
所谓的文化广场,是对广场的进一步定位,文化广场具有广场本身的特点,即它是户外开阔的活动场所。是城乡之间很大的平整空间。文化广场则强调文化气息,强调该广场主要是用于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是在“广场”上进行,当时地方辽阔,人们借以举行各种祭祀、集会以及商议本族、本部落之事,可谓“文化广场”的早期雏形。
文化广场需要有人类的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产生的产物。在新的时代下,它被赋予新的涵义,向人们展示了它新的形态、属性与意涵。
一、文化广场的特点
文化广场在群众活动中产生,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因之它的特点便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群众性。[1]群众是文化广场长期保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群众的大范围参与使文化广场的再次繁荣成为可能。
其次是开放性。广场本身就有开放的含义,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使它不可能躲进象牙塔,而体现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的性质。
再次是公开性。文化广场是公共物品,文化广场里的摆设和装饰都是所在区域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文化广场往往也是公益活动的不二选择,如文艺晚会、文艺演出以及各种展览等等。
最后是义务性。其实这个特点在上述的几个特点中都有包括。文化广场是免费的,它备受观众的喜爱与青睐,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细微的变化,它活跃人的神经,给人一种视觉上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它更趋向平民化,也特别让人亲近。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文化广场在所在区域的公关服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表现出独特的作用。它的持续时间很长,受益范围也广,演出的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它不费分文却填补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空白,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仅再限于自娱自乐,而是共同性的一起欢乐;它把小型的晚会等文艺活动进行扩大化和平民化,表现出时展所应有的趋势。
二、文化广场所具有的功能
文化广场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的功能与效应。笔者试将其功能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上的活动都是积极的、健康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或宣传目的的活动,因此多数有教化作用,且是寓教于乐的。在轻松的形式下,包含了催人上进的主题,潜移默化中给百姓传递了正能量。
第二,辐射功能。文化广场范围广阔,带动了附近房地产的发展,在文化广场附近居住,可以随时抓住文化活动的观看机会。同时,文化广场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方便、快捷和魅力也给其他社会领域提供了范本。
第三,交流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人们带来交流的便利,但却拉大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距离。通过文化广场的各种活动,人们走出来,不再沉迷于虚假的世界,敞开心扉、共同娱乐、共同学习、互相倾诉,使人们的心理保持健康。[2]
第四,引导功能。文化广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教育、而且引导人们朝着理想的发展前进。广场上的舞蹈、歌唱活动,书法、摄影展的普及,都在无形中引领居民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更有文化品位的人生境界靠拢。
第五,窗口功能。文化广场的活动可展示当地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以及独具特色的本地文艺样式,从而向来往的外地、外藉人士宣扬了本地的风神与气韵。例如镇江市文广新局、文化馆举办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文心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广场综艺演出是镇江百姓生产、生活的写照,是地道的本土风味,外来人员可以藉此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文化氛围、可以体验到当地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文明传承到如今的现代镇江。
三、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广场既具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它的作用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它是群众文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了基础性的地位。[3]它是人们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进行集会、比赛以及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组织活动和非组织活动、公益性活动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灵活的个人活动等。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的缩影。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容易把它局限于城市里的各大广场。事实上,它的脚步已走进乡镇、农村。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富余劳动力增多,同时也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村民日益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开展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使文化广场深入乡镇甚至田间地头成为可能,人们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他人、了解未知的文化生活并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广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是时展的附属品,同时也是群众文化日益丰富的重要体现。它就像是一个窗口,向外来人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平台,把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为向世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它可以有效地彰显该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不断的演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城区、乡村或者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集体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姜燕.广场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宁:群文天地,2012(08):82.
论文摘要:广东祈闻传嫌产业在开拓海外华侨华人丈化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广东新闻传媒可以通过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创办祈闻嫌介、与海外华丈媒体开展多元化合作以及与海外非华丈媒体合作方式等来开拓海外华侨华人丈化市场。
广东是我国新闻传媒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闻传媒市场化早,市场化程度高,新闻传媒产业发展也较为成熟。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媒体的现实基础等因素,广东新闻传媒在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质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寻根情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积淀,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外在形态方面看,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统一性,即中华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优外患的危急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二是连续性,即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三是包容性,即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四是多样性,即中华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就内在精神来说,中华文化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学界的概括有多种,但突出的一点是,中华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并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渗透在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们的骨髓里。不论身在何处,他们的根仍在中国,寻根、问祖、思乡、爱国是他们常有的情怀。一方面,他们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且一些华侨还不远万里赶回家乡扫墓祭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掘起,不但海外华侨社会学习汉语,还吸引大批外国人兴起学汉语热潮。现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2300所大学设置汉语课程,1仪刃万人正在将中文视作第二语言。这都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华文新闻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广东新闻传媒产业开拓华侨华人文化市场的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媒体的现实基础等因素,广东新闻传媒在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开放兼容的岭南文化传统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古代百越先民本土文化基础深厚,中原文化不断南移,海外文化影响广泛,孕育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培育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文化精神,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包容精神、创新精神和重商精神已为世人普遍认同。广东人思想比较开放,敢于冒险和求新思变。在对待异质异地文化的问题上,岭南文化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兼容并蓄,择善而从,甚至直接进行文化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文化元素。
2.历史悠久的侨乡文化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重点侨乡。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l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巴拿马、古巴、委内瑞拉,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另外,广东省内有2仪刃多万归侨侨眷。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亦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外侨胞人数增多,分布更广;华裔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愈益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华侨华人融人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当地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认同中华文化、眷恋祖国的民族情感进一步增强,爱国友好力量不断壮大。几千万海外侨胞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资源宝库,也是广大新闻传媒产业向海外开拓的重要基础。
3.发达的新闻传媒产业
广东是我国新闻传媒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组建报业集团的地区,新闻传媒市场化早,市场化程度高,新闻传媒产业发展也较为成熟,虽然竞争较为激烈,但并未出现恶性竞争。目前广东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五家新闻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为广东组建和完善省级文化产业集团,推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产业联合,逐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另外,还有一些地市准备组建新闻传媒集团。
可以说,不论是新闻传媒产业规模,还是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广东新闻传媒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为广东新闻传媒开拓海外华侨文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广东新闻传媒开拓华侨华人文化市场的运作模式
根据已有经验及现实可能性,笔者认为,广东新闻传媒向华侨华人文化市场开拓可采取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1.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创办新闻媒介
广东新闻传媒在海外华侨华人市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澳洲新快报》于2004年6月3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正式出版发行,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下属报纸《新快报》的姊妹报,由侨鑫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共同创办,侨鑫集团提供资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提供品牌和内容支持。该报以反映华人心声,服务华人社区,促进澳中交流,增进澳中友谊为办报宗旨。嵘澳洲新快报》为对开36版综合性日报,每周出版6天,内容包括澳洲新闻、国际新闻、中国新闻、珠兰角新闻等。报纸在编排手法以及文风等方面与《新快报》相近,部分版面由《新快报》采编人员负责完成。《澳洲新快报》与以往的海外华人报纸读者来源普遍单一的传统不同,《澳洲新快报》的读者群明显显示出来源更为广泛的特征。从各大区域的报纸零售点统计反馈显示,《澳洲新快报》的购买读者群来源为:中国大陆的60%,香港:18%,台湾:12%,越南:8%,东南亚:2%。
《澳洲新快报》的创办是中国报业跨国经营迈出的重要一步,创下了国内报纸品牌登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河,也为广东新闻传媒开拓海外华侨华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2.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多元化合作
从1815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开始,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190多年来,在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仪犯多种。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8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面对如此众多的华文媒体,广东新闻传媒除在当地创办新闻媒介外,也可以开展与华文媒体的合作。海外华文媒体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东南亚和澳洲,因此,基于地缘优势,广东新闻传媒与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可以从东南亚和澳洲开始。
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多元化的合作,首先是开展新闻内容的合作,由广东新闻媒体提供相关广东新闻或国内新闻,以扩大华文媒体的信息源,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其次是合作创办报刊,由双方出资,或以其它形式合作,在海外华人集中地创办报刊,以提高华文媒体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上海的《新民晚报》已走在了前面。2002年,《星岛日报》与《新民晚报》合作办了《新民晚报·澳大利亚版》,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广东新闻传媒在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创办报刊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第三,进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海外华人媒体大都人才匾乏,一些媒体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因此,广东新闻传媒叮以利用雄厚人才优势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派出相关人才协作华文媒体办报,促进华文媒体发展。
3.与海外非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广东新闻传媒在华侨文化市场的开拓,除了加强和华文媒体的合作外,与当地非华文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运作模式。这方面广东电视台已走出了重要一步。在2005年6月,广东电视台和马来西亚的一家电视制作机构cosmos Discovery合作开办了卫星中文电视频道“家娱频道”,它总部设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全天候24小时滚动的方式提供第一手新鲜热辣、见解独到的电视资讯,从新闻热点到时事资讯,从黄金戏剧档到时尚生活,各式各样的内容题材,为观众带来源源不绝的家庭娱乐新体验。“家娱频道”主要面向东南亚的华人,现在已进人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家的一些有线电视网,并且还进入了马来西亚的手机电视网,现在,马来西亚观众已经叮以通过3G通讯服务,使用手机收看该频道的节目。
另外,广东电视台除与海外媒体合作外,还通过开办海外频道等方式来开拓海外市场,如面对海外粤籍华人的珠江频道海外版每天播出22小时,节目融合了珠江频道现有的节目和珠江三角洲媒体的精品,内容丰富多彩。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2-01
广场舞在当前已经愈来愈流行,这也是新的舞蹈类型,和传统舞蹈相比,在难度上相对比较低,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在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广场舞加强分析研究,就能进一步认识广场舞的作用发挥。
一、广场舞的类型以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
(一)广场舞的类型分析。广场舞的发展是和形体以及健身进行结合的,然后加上节奏感的音乐,能够将艺术和体育进行有机融合。广场舞的舞步以及步法都相对比较简单化,在中老年当中受到了热烈追捧。广场舞在类型上有原生态的广场舞,也有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其中原生态广场舞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在数量以及种类上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就是蒙古舞蹈以及新疆舞蹈等等,这些舞蹈都是和当地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有着比较悠久的文化内涵[1]。而在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就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对舞蹈赋予了新的时代感特色,能够和当前的文化相同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分析。无论是在当前的城市还是在农村,广场舞的受欢迎程度都比较高,是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当中,能够对群众文化起到指导作用。当前的广场舞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在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的前提下,对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有着提升,人民群众的业余活动方面也不断丰富多彩[2]。同时,广场舞也是群众文化的体现,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些地位上的体现就是充分重视,保障广场舞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一)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广场舞在当前之所以比较流行,就是因为其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发挥比较突出。能够使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得到有效提高,广场舞能够对民众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对人们的兴趣以及思想有着丰富作用,能有效提高民众的修养。在广场舞当中也会有着诸多的社交舞步,比较典雅,这也符合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对广场舞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舞蹈的理解过程,能够通过舞蹈来感染以及教育他人等[3]。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能够加强舞蹈者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缩短人和人之间的陌生感,这对社会的和谐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检验群众文化成效。广场舞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够对群众文化成效起到检验功能。在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方面,能对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效果有着衡量作用,对群众文化普及程度也有着衡量作用,能对文化活动艺术水准得以有效地体现[4]。广场舞的出现对群众文化形式有了创新,对整体活动组织水平以及成效也有着提高,能够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有的群众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不能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活动,而广场舞这一形式就能够满足该群体,这样就能够对群众文化的成效起到检验的作用,让广场舞对和谐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现。
(三)提高民众审美水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体现在对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上。广场舞的团体性比较强,在形式上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就能够在整齐性和统一性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样跳舞的人以及欣赏舞蹈的人都能够在审美的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在广场舞的作用下,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保障作用[5]。广场舞有是运动型的艺术,在跳舞的同时就能舒展筋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比较有利,加强了群众的身体锻炼,长期锻炼就能够在审美情趣以及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和谐发展,能够对人们在心灵上找到慰藉,这样就有助于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广场舞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要能充分注重广场舞,将其不断地规范化。广场舞为民众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只有充分注重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
[1]陶龙芬.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5(12).
[2]俞祝琴.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4(21).
[3]张海英.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