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生教学论文

第1篇

首先,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选择合适的书籍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其次,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或者谈读书感受,通过汇报展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再次,我们还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我发动学生把家里的好书带来放在班级的书橱里,让所有的图书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我还定时向学校的图书馆给班级借书,为孩子们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了绝大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每次讲授新课时,我都会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譬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人物一组》这课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人物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性格、年龄等和在语言描写时,提示语部分适当地添加一些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这样会使人物的语言更加生动。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须要学会略读。为了取得好的读书效果,我们教育学生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另外,我要求学生读写结合,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三、进行大量的背诵积累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是为他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背诵语文课文,可以使小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进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课文内容的模仿和借鉴功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并为学习课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况且小学阶段是记忆背诵的黄金期,充分发挥学生的背诵潜能,为学生的知识宝库增添增砖添瓦何乐而不为呢?配合学校的古诗文诵读的计划,我用早读和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每天一首古诗文,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有小组长交换进行小组检查。在奖励机制下,全班营造了一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在学习上互相攀比的可喜氛围。

第2篇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第3篇

对小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数学思维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长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刺激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起小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挺拔的雪松、火红的枫叶、精美的窗花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重叠过程,在小学生专注的目光中,他们深刻领悟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这些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表现出了渴望学习的热情,小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乐学、爱学。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软件,如PPT、Flash、几何画板等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调动起小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解决平时教师难以讲清,小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真正实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小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小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小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我在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小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发现了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半径、周长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小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小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开设了通道。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优化练习、巩固新知

经过课堂教学,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究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们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所以,练习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练习、总结过程中,小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又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走进小小学生生活,扩大小学生创新的视野

运用多媒体中各种信息资源,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隐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大大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小学生创新的视野得到拓展。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小学生最关注的“你最喜欢什么兴趣活动?”出发,注意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小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小学生想像创新。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小学生当时看到书中的图案时都惊叹不已,夸赞设计的好漂亮,可是自己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设计。于是我就利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子屏幕上,我给小学生展示了如何来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在之后的操作中,小学生都设计出了各自不同的图案。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小学生调查自行车、幼儿玩具车以及拖拉机、汽车等车轮的周长及直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演示了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目的在于给小学生积累测量的经验。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公式,我也是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几何画板,让小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是如何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从而轻松理解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要求的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就这样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电教媒体,动静结合,声像结合,让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让数学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