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化境等.提高毕业设计(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1-10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工商管理;社会企业;问题与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国家人才资源较高层次的一类,同时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更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因此,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缓和,但就业人数依旧有增无减,依然存在人职不匹配、供需结构矛盾、人才总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不难发现,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简单规律而有保障的生活,但这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结束大学生活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了解并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专业知识杂却不精,竞争力不够强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课程门类较多,学习内容也很繁杂,将许多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但并未深入研究,而是作为入门知识掌握,这使得该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十分庞杂,但却不够精,在毕业应聘时,选择方向够多,却未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反而不如一些单一技术专业就业好。
(三)职业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对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表现出了普遍职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解决实际能力低等方面上。大学毕业生知识更多来自于书本,社会实践经验十分少,甚至于为零,知识结构很单一。
综上所述,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想顺利就职、拥有满意的职业生涯,制定正确合理、完整全面、顺应时势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高校职业规划俨然未能完全成熟,以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分析。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依然存在格局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方式不规范、内容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漠
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然而大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方式认识并不够充分,规划意识较淡漠,使得职业规划充满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以短暂的就业目标为终点,没有长远规划,以及自我意识过强,规划主要从自我出发,完全忽视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规划不够详细全面,可行性与实用意义很低。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力量,教育落后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资源不足、支持不够、相关政策等原因,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就业这一具体问题上,目前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加之专业教育指导人员的缺乏,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是其办公人员基本还是以非专职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三)自我认识不够客观,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由于职业规划意识的薄弱、专业指导力量的匮乏,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并不够客观,不能全方位正确地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并且路径与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时机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最终将使得职业规划失败。
以上三点是当下最主要、支持最多的职业规划现存问题,当然,作为起步阶段,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还存在诸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业规划模糊、指导方式手段单一以及宏观条件下的经济、国际、政策等其他问题。
三、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构想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经上文研究分析,笔者试图构建一个以社会企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中的各方主体角色如下:
(一)政府――倡导者、支持者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作为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应制定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并且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课程开发,以适应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学校――合作者、实施者
各高校作为实施者和企业的合作者,应着力构建校院学生组织三级指导体系,加大重视力度,培养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专门课程,建立相应咨询机构,革新授课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等,做到科学、系统、专业、主动与一体。
(三)大学生――接受者、执行者
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要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总用,应改善心态,积极认识职业规划内容,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客观地评价定位自己,以防止规划的盲目不合理,当然,制定好规划后,必须按时按之地执行,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紧密相连,属于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只有学生和学校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家长等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发展的方向,有咨询的机构,有实践的场地,有实惠的政策。当然,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也将十分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能力的提升和入职的顺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旭凯,曾蕾,王雪梅.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基于对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查[J].科技资讯,2008(29):146-148.
[2]马贤永.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职业规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3]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15):242-242.
[4]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摘要:结合本校实际,对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转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通过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取得了良好成绩。
关键词: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5-02
高院校化工类专业一般是依托化学师范专业而派生出来的,天生带有师范遗传基因,表现在就业师范化、专业实习学校化、主干课程理论化、学习氛围师范化[1],导致培养的化工类专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而缺乏竞争力。我校化工类专业2014年被批准为河南省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专业(集群),在专业转型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始终陷于“扬学抑术、尊学贬术”的境地[2]。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必须遵循办学规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跳出师范的思维模式,推动专业转型改革取得实效。
1.明确专业定位,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因此化工类专业集群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集群主要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开设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特别强化知识应用和工程特色,使学生在众多技术领域具有用武之地。
2.调整课程设置,由偏重理论性课程向加强应用类课程转变。工科专业应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等片面的教育观念[3]。我院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素质拓展、通用技术等平台课程体系中,新设置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现代化工物流技术、现代化工商务、能源工程、化工过程模拟及其应用、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实用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和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实训、化工过程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践课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原则,更注重实践与实训,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学时,使实践环节总学分达35%以上。邀请企业专家增设了“企业专家报告或讲座、化工企业生产试车开车规范”等应用性课程。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和实验学习,最后一年开展校内训练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突出应用,突出训练。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由注重理论灌输向突出能力培养转变。我校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突出实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1)实施生活常识联想教学法。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过程、吸收过程、精馏等实施了生活常识联想。(2)实施案例教学法。板式塔设计教学,通过分析回流比对精馏过程的影响,选定回流比使操作与设备总费用最小,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化。案例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理念。环境工程教学结合信阳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三废”的处理实例,介绍各种工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强调工程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提炼和归纳。(3)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污染处理设备或构筑物进行自学、资料检索,通过自学阐释设备或构筑物的结构特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的想法和理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深入思考。这种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4)实施游戏、演讲教学法。选择了“再说环境风云”、“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等主题,开展环境工程讨论式教学,学生用新闻播报、小品或演讲的形式展示问题、分析问题、点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小组或个人的观点。(5)实施调研学习法。环境工程教学课后提供了“面对酸雨的对策、浅谈农村乡镇企业小化工污染防治的对策、论交通与大气污染、论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和措施”等思考讨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与文献查阅来实现。选择“信阳市污染源调查、某化工厂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分析、信阳市自来水水源调查”等调查研究性课题,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工程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紧密程度[5]。
1.引进来。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集群应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符合化工真实环境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训体系,不断推进化工专业(集群)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企业提供研发、训练项目和委派指导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和创业训练,实现校企双赢。
2.走出去。化工类专业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相适应。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山博正树脂有限公司、莱帕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多赢局面,提升了化工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
高师院校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学科―课程―职业―专业的专业成长路线,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2]。
1.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实验教学、课程实践、认知见习、专业实习实训、科技文化课外实践、科技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新体系。新建了化工过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室、科技研发实训室、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室等,购置了精细化工生产线、常减压精馏和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实习等实训设备和软件。化工原理等技术类课程均设置了课外实践学时。实现了包括“助理实验员、助理研究员、学科竞赛、自主实验、课外实践、科研基金项目”等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2.强化实践考核。积极改革实践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闭卷笔试、口试答辩、实际操作、论文资料综述、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考试考核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校专业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近三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在《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化学世界》等期刊145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完成校大学生科研基金27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省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化学化工类专业(集群)转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58-160.
[2]唐卫民,彭万英.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转型[J].辽宁教育研究,2008,(4):26-28.
[3]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5,308(3):59-60.
关键词:化学化工 大学生 实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09-01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去探求、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明。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全面检验,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
然而,在全社会都重视与提倡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安全意识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理论知识本身的再次提高,更是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升华,通过各类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环节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能力质的飞跃。因而,安全意识教育对化学化工类大学生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2~5]。
1 安全意识教育
本文这里所指的安全意识教育并不涉及校园普通安全教育,而是针对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特点的专业技术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创新实验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体现的安全内容设计,以及各类实验与实习、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自身需必备的安全意识。
1.1 设计环节内容上的安全意识教育
各类设计环节是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设计是设计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在化工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工艺流程设计,在达到最大生产负荷量的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各类安全问题。此类设计不仅要考虑设备设施的安全问题,而且要考虑整个工艺流程的安全问题,还要考虑所用原料、产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安全问题。设计往往是实现安全本质水平的根本途径,要保证设计中不留安全隐患,以避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酿成重大生产事故。
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前,应该注重安全意识的灌输和应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安全设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安全设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本质安全设计尤为重要。安全设计要工艺成熟、系统安全、设备设施可靠、易于操作维修等,使用无危险的物料和安全的工艺流程,从根本上避免危险,保证安全。
1.2 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安全意识教育
为锻炼化学化工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开设的专业内容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开设有毕业论文环节,以实现整个大学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近几年,为了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专门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环节。此外,长沙理工大学各级部门还设置有科技立项以供学生申请,以鼓励在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由于化学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与实验过程中,安全问题都是指导老师尤为关心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实习与实验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安全因素。如工厂发生高空滴漏和泄漏等,实验室发生烧伤、烫伤等。在化工厂和化学实验室,许多化学药品都是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因其性质特殊,易发生燃烧爆炸、腐蚀、使人中毒等现象。也会因为自身操作的错误或安全意识差而发生事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习与实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其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
针对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教育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6]: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进入实验前,让学生先熟悉自己所做实验涉及的危险物品,特别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危害以及应急处置措施。不仅仅要“我了解安全”,还要应用于实践,“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二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原则。从“受教育者”大学生的角度看,接受安全意识教育,利己、利人,是与自身的安全、健康息息相关的事情,接受安全意识教育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不是被动接受“要我安全”,而是主动要求“我要安全”。
三是巩固性与反复性原则。安全知识,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可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安全知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对安全意识教育要遵循巩固性与反复性原则。
四是典型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原则。利用已发生的血的事故案例来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有更真实的感受,让受教育者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安全事故的严重性,感受到细节、小违规带来的惨痛教训,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动思维和自觉行动。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展开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因为安全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上来讲,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安全存在,所以安全教育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对于一些常用的通用类的安全知识应该广泛宣传和灌输。
五是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原则。随着现代教学工具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作用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安全意识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真实化。
总之,高校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把安全意识培养放在能力培养工作的最前方,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安全超前意识,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把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当作持之以恒的教学课程,让大学生把“安全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刘淑琴,王彩虹.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33-34.
[2] 仇念文,钟杰,贾继文.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推进“平安校园”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32-134.
[3] 柯红岩,钱大益,杨超华,等.实验室安全教学领域自我教育模式探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10):184-186.
[4] 林静姗,董华青,洪一鸣.化工类实验室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11(5):96-98.
一、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缺少实验教学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质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控。(3)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和调控。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地完成这些授课内容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实际讲授中教师的讲授进度往往较快,知识点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知识理解难、记忆难,部分同学甚至对该课程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设置实验课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但受到学时限制,我校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未安排实验课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
生物化学的优秀教材多,目前各高校主要选用的参考教材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周爱儒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等。这些教材理论体系全面、概念解释详细,涉及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但教材难度较大,不适宜化工专业学生选用。在目前已出版的生物化学教材中,尚无专门针对化工类专业教学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结合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选用张爱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作为教学主要参考书,该教材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篇幅适中,但该教程应用实例较少,更是缺乏与能源化工、化工生产的应用联系,与化工专业的适应性较差。
(三)学生不够重视,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与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相比,由于生物化学为化工专业任选课,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高。另外,该课程记忆理解的内容较多,与传统的化工专业学习中计算、推导较多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对记忆抽象、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网络出现畏难情绪,多数学生单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学习这门课程,缺少自主学习环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适合化工专业特点的内容体系
进一步明确我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修订化工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保留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对部分章节进行整合、删减和简化,突出化工专业的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在化工、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对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章节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对糖、脂质、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可与《有机化学》中对应章节相融合,在本课程中对其结构、理化性质的讲解进行补充即可。对于与化工专业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则应重点讲解。例如:酶这一章可突出酶工程在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维生素的酶法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在糖代谢这一章中可突出糖代谢及其调控理论在乙醇合成代谢途径、甘油发酵、有机酸发酵、丙二醇发酵等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3];在脂代谢这一章中将微生物的ω氧化代谢和石油的分解联系起来,介绍利用微生物的脂代谢分解海上泄漏油和微生物探油采油的新动态[4]。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辅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5-6]。例如:蛋白质、核酸及酶等章节可采用三维立体示意图,动态展示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便于学生对各类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理解;动态生物化学板块,采用动态模拟物质的代谢变化过程以及制作代谢网络图,有利于将抽象复杂的微观过程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另外,制作优良的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缓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除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外,还应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课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可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参考教材等教学材料,以及生物化学的习题库、试题库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们下载学习;特别要为学生提供经典的生物化学实验视频,弥补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帮助,同时开展网上答疑,解答学生的疑问,反馈上课的情况。2.进行开放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除了教授给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外,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能力提升成为“生物化学”课程吸引学生选修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理清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搭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出学习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状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7],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8-10]。生物化学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教学目的之一。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试为主,将难以起到引导和监督学习的作用,使得学生只关心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考核方式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要改革原有的生物化学考核方式,可采取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文献查阅整理、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记入总评成绩中。例如,课堂讨论部分可由教师依据教学的进度,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与化工专业相互交叉的文献,通过课外文献阅读和总结,课内开展专题讨论的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学科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化学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按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工类专业的化学知识主要以职业知识课的形式安排于教学中,课程一般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其实仍是沿用着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做法,注重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各课程教材一般仍都是普通高校原有教材的删节版,基本上未能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特色。因此,加大力度进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1.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1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由于高职教学仍基本上沿承着普通高等院校长期贯用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然而,正是由于各课程之间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造成了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酸碱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等这些知识点,在无机化学中已作重点介绍,但在分析化学中仍列为重点内容;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知识点,在无机化学已作重点内容学习,但在物理化学中仍浓墨重彩。
1.2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偏多
由于在编写化学课程时仍过于关注学科式教学体系,这种面面顾及的做法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的偏多对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是:(1)增加了学习负荷,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对某些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难以避免;(2)每门课程由于过于关注各自的教学体系,导致不同专业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都相差不多,不能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所读专业的普遍实际意义,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3)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导致学生无暇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更无法进行深度探究某个具体化学理论对所读专业的某项技能的具体实际意义,学而不精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
1.3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
大多数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有:(1)编写课程时所追求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零散的、不成体系性不相衬,致使所学知识向专业必需能力的转化存在很大困难。(2)传授知识时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未能把所传授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感觉不到高职院校那种学以致用的氛围。
1.4未能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目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即:(1)重视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的全过程;(2)重视实验的操作或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设置;(3)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多,尝试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少;(4)重视实验的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等。毋庸置疑,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但难以起到熏陶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作用。关注实验实训过程的各环节,是促进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成长的关键,但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2.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针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2.1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选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做法就是打破各门化学课程原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需要选取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原规定学时内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四大滴定,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合成等都是与该专业关系十分密切的,这些必须作为重点内容传授;而对于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电化学、有机化学中的石油、煤、塑料、橡胶等知识可以说与该专业不是很密切,因而可以减少学时甚至根本上可以省去。对于各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其取舍原则同上。例如,对于工业分析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因“滴定操作”是该专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组分,我们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意地增加了教学比重,不但安排了酸碱滴定实验,还增加了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实验内容,而对于诸如化学反应速率等实验则省略。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对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一一进行了取舍,但其取舍是在保持各课程授课学时不变和知识能顺畅衔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由于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感觉到所学东西在未来的实际岗位上确确实实有用,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基于工作过程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在各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熏陶,我们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对于纯理论性的课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可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但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模拟课件,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对于一些带有可演示可实操的课型(如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要尽可能地把教学由一般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去,创设条件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对于实验课教学,要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让自己感知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职业岗位知识或技能相关的自己又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选择由教师提供的课题题目,然后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出时间将实验室全天开放,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成课题相关的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结果。
2.3基于工作过程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与课本,十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于所任教科目的各个化学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价值往往不十分清楚。因此,各门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去探索各个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以寻求各门课程的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而选取化学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手段,把化学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熏陶。我们的比较成熟做法就是在每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分批次地让化学教师随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点进行调研学习。
2.4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所教专业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进行化学教学,因为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有配套的教材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形式编写出与所教专业相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编写教材时,我们从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着手,从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成长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顺序进行编排,先以讲稿或讲义形式出现,经实践修订后再择机编制成教材。
2.5基于工作过程积极参与项目课程建设尝试
项目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起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联系的一种课程形式。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师来说,项目课程的建设,意味着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被打破,将需对工作任务所需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建构;项目课程的教学,意味着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摸索。故此,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项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当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上述是我们对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实践与探讨。显然地,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需要改革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9-01 收稿日期:2016-05-26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Mmu-JY1545);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QD2016A006)。
作者简介:李辉容(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无机化学、纳米材料。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本科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原理;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工业生产中有关的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的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的共性问题。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主要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工程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很适合现在的“重基础宽口径”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校的化学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制药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化工原理教材源自19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W.H.Walker等教授发表的首部著作――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我国最早是浙江大学在1927年首建化学工程系时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自此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开始深受学者们重视,目前化工原理的理论教材正式出版的已达20多个版本,同时发表的教研论文也有近600篇。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引介传统的基础化工知识,对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而缺乏与其他的教学专业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易使其他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产生教材对于他们专业适用性不强的错觉。这也导致部分的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如果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入化工课程原理的教学中,以化工原理知识在非化工类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这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是以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的一门科学。这有别于多数化工原理教材中引述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如何将化工原理知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与尝试,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
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
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工
制胶方法图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
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
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
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
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 。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管国锋,赵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一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引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企业调研,根据现代化工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国家西部建设培养人才。
(三)工学结合,能力递进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职业能力目标和学校知识能力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入企业标准,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与提升,既要提高学生的入职能力,又要保障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
充分利用“化工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研讨、调研,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一条主线,二个步骤,四个环节”,采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递进的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从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
(一)企业调研
1.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需求状况展开调研。统计5家企业调研结果,2010~2012年化工类专业招收员工1443人,分析专业录用员工80人,根据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区化工类企业约为12000家,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化验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学历调研
对分析岗位员工的学历做调研,从调研结果来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2%,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专业,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分析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专业员工进行企业培训上岗,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设置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培养能从事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的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素质拓展课程为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分析岗位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突出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随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三类,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模式的实施流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分析检验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前四学期解决专业适应性问题,后两学期按不同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及顶岗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相关实训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数学、语文、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是奠定专业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学期,完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技术核心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组成。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五学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特点和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设置具有鲜明专业拓展课程,比如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质分析和石油产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操作技能。
第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开展分析检测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为学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术指导和理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从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引入企业检测任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分析检测职业的认知—把握—融入的过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五、“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
学校组建“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由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多赢机制,探索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
化学工程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学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监控
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务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各系(部)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建设标准,检查落实执行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院系共同监控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社会评价机制
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理事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质量督导员,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4.信息机制
实现网上教学信息、网上评教、教学资源共享。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制度,利用学院网、教学工作简报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学质量信息。
六、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生人数激增,教师教学任务加重,科研工作量化,浮躁作风抬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泡沫和危机现象显现。“本科生毕业论文存与弃”之争此起彼落。[1-2]我认为,毕业论文(设计)乃高等教育区别于中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它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科研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只能加强不可削弱。
放眼我国高教界,围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一主题,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大学依托师资、设备、生源等优势“顺势而为”,新高校凭借贴近应用、跟紧潮流和敢想敢干等特色“乘势而上”。[3-7]
在众多医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危机的药方中,“真题真做”乃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剂良方。就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两真”呢?我认为应把好“四关”(选题、实验、撰写和评审)质量管理,突出“四性”(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下面以湖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简介“真题真做”,抛砖引玉。
一、精心设计,把好选题关,突出“应用性”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选题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坐落于地级市的应用型高校,选题质量应着重体现应用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具体而言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做到“四个结合”。
1.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项原则”
(1)应用性原则
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坐落于地级市的普通高校,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目标,这就要求其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充分体现“应用性”。学校应积极鼓励师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课题。假如将选题定位于学术性太强、太深或太偏,既与学校定位不相应,也与教师、学生和设备条件不相应,就很可能出现“假、大、空”现象,助长学生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气息。
(2) 可行性原则
因各校办学历史、设备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和地域文化、产业结构均有较大差异,故毕业论文选题也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中国学术期刊网。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毕业论文选题要有研究设计基础,必须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合作单位现有师资、学生、设备、经费等实际条件作依托,难易适中,反对脱离实际的大题、偏题、空题。
(3)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虽然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较难实现,但还是应该作为选题原则之一。虽然不易做到原始创新,但可尽量体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或知识集成创新。如配方调整、方法改进、工艺革新等,还是可行的。坚决反对抄袭、拼凑、杜撰等投机行为。
(4) 个性化原则
毕业论文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工作。既有学科、专业的特点,又有导师、学生的差异,还有地域、行业的不同。因此,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只能制定宏观建议,而具体的选题应该交给广大专业导师和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协商敲定。
2.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个结合”
(1)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力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既要有一定的深广度质量管理,又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其任务应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按时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2) 与导师科研项目相结合
(3)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地方院校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或企业关系密切是一大优势。因此,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场地、生产等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同时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纸上谈兵,学到实际本领。再如,近3年中我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选取《密封型电动助力车铅晶蓄电池的性能研究》、《太阳能储能铅晶蓄电池的开发研究》、《高效长寿环保型铁路客车照明用铅晶蓄电池研制》、《速干强粘环保型纸包装粘合剂的研制》、《湖州工业企业中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研究》、《废轮胎热解油的理化特性研究》、《Ni/Fe3O4复合电磁波屏蔽涂料的研制》等题目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既完成了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又帮助相关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或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机会。
(4)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
新时期的大学生张扬个性,敢想敢干,是个极富创造性的群体。张三喜欢“高分子”,李四偏爱“硅酸盐”。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为了高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选题问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一是从学生自己在低年级时主持或参与的开放实验、科学研究项目中派生或衍生而来,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和偏爱的课题,三是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单位生产实际中自行选题。因为对于自己喜欢的课题,学生才会千方百计、不怕辛苦地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出成果。千万不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管理部门确定的课题硬压给学生去做。
近年来,湖师院化学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遵循上述“四项原则”和“四个结合”,基本上做到了“真题真做”,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选题来源情况见表1)。
表1 湖师院化学系08-10届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汇总表
届别
由导师科研
项目派生
由学生科研
项目拓展
选自生产
生活实际
据师生兴趣
协商选题
合计
2008
20
10
6
5
41
2009
41
16
11
16
84
2010
82
32
12
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48.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
【关键词】地方产业需求 技能型 人才培养体系 能源化工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60);榆林学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GY2015-10,JG1530,ZD1508)。
榆林学院在陕西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导引下,以“育人为本、夯实基础、广泛联合、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以知识、技能及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首次构筑并实践了“重基础、宽口径、广联合、突实践、强能力”的能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新体系[1-2],即从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理论课程体系向“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四元三阶的交叉学科理论课程体系演变;从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向“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三元三阶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演变。
四元三阶理论课程体系
现代化工学科的发展已经和能源、材料、机械等多个学科深度交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已经无法为这一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能源化工生产过程中也急迫需要化工工艺师、化工设备师、化工仪表师、化工产品分析师等复合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洗牌”的形势,不少课程需要减少学时,一些新课程又需要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传统课程体系向“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四元三阶的现论课程体系演变。全新的现论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产教融合,卓越培养”,既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又具备与时俱进的工程思维,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发展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图1显示了已构建的四元三阶理论课程新体系的框架。
“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均由学科平台课(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必选课)和选修课组成,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和良好的工程素养,为学生提供了适应地方产业特色的知识体系,为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复合技能型人才。
三元三阶实践教学体系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工学科作为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更需要深入了解实际能源化工生产过程,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应用能力训练并提升综合工程素质。[4-5]我校构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从传统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演变为“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三元三阶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图2显示了三元三阶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框架。
三元三阶实践教学体系中,三层次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技能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包括课程设计与专业见习、仿真与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包括毕业论文、科创活动、产教融合。其中,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为必修内容,科创活动、产教融合为选修内容。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了本科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娴熟的实践应用技能。通过系统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特点,强化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培养质量。
3、宽口径大类培养与特色化分类提高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特色显著、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作为榆林学院升本后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在榆林煤、气、油、盐四种资源转换驱动下,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局限于单一方向,适应性要广,因此只能实行化工大类招生。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是加强专业基础、实行大类培养;二是重视实践、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宽口径大类培养与特色化分类提高”的培养方案,对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建设所需的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鹏、高维平、李健秀:《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第24卷第5期,第1-4页。
[2] 刘峥、陶慧林:《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35期,第214-215页。
[3] 姚干兵、王雅琼、张晓红:《拓展化工专业实践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广州化工》2012年第40卷第23期,第170-172页。
[4] 陈田田、赵宜江、徐继明:《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陕西教育:高教》2012年第12期,第58-59页。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实训;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36-03
1 前言
化学化工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化工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过程中,不少院校实训教学资源不断得到充实。但目前存在实训设备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1]。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教学资源,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化学化工专业(集群)转型发展实训教学资源优化使用,实训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结合实际,建立化工过程实训基地实验室
化工过程实训实验室建设实践 化工过程实训平台立足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化学化工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定位,围绕应用能力拓展和实践技能提高,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制定实训教学内容,改进提高实训教学方法手段。
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沟通理论教学和生产实际的联系,2013年以来,学院增加了与化工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相关的实训项目,购置了管路拆装、综合传热、综合流体输送和设备、吸收与解吸、化工过程与控制、精细化工综合生产线等实训实验装置,主要构建了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实训实验单元。通过本实训平台实验室项目建设,使化学化工类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生产设备的结构与性能、工艺流程的组织与设计、生产过程的操作与控制有了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在实训装置直接动手实验实践,学习工艺知识,了解工业过程,体验工程文化,获得“对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认识,各种加工方法的初步训练,群体、质量、安全、经济、环保、节能等工程素质的初步培养”,并形成“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从接受灌输向创新输出”的初步转化。
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实验室建设实践 由于化工类企业危险性高、要求严格,企业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2],下厂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虚拟仿真实习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破解化学化工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瓶颈问题、关键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3]。
2012年以来,学院建设和完善了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习实验室基础条件和软硬件环境,购置了CAD制图、化工专业仿真实验、常压减压蒸馏全流程仿真实习、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培训与考核等软件,弥补了因设备占地空间大、价格高、操作具有危险性等造成的化工过程设备品种、数量不够等不足。
常压减压蒸馏全流程仿真实习软件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具有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相互呼应和系列成套等特点。在仿真机上可反复进行开车、停车训练,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进行事故训练不会发生人身危险,不会造成设备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经济损失。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培训与考核软件包括离心泵与储罐液位、热交换、连续反应、间歇反应、加热炉、精馏、透平与往复压缩七种系统,具有详尽的真实工业背景,主要工艺参数、开车、停车、非正常工况操作和事故排除的模拟与真实系统完全一致。
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设备利用率高、易维护、实验内容丰富、运行条件易于设定等优点,主要涉及典型化工生产单元的化工过程系统操作原理及模拟操作、现代工业生产运作方式等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业企业工艺操作能力和工程制图能力,对应行业发展的热点,替代一部分现场实习环节,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优势。
3 立足企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大学生研发实训研究室建设实践 为“突出对学生的化学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化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明确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2014年,本着协作、互助、共赢的原则,建立海客迈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师范学院研发实训实验室。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项目协作,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转岗工人。企业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根据自身需要对学校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当前企业实际需求提出建O性意见,委派实训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费、专用仪器设备及原材料,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吸收大学生和教师参与项目研发,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优先选择本校优秀毕业生。目前,光山博正树脂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出建立校企合作研发基地的意向。
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室建设实践 利用学校的教学场地,将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员引入学校,使学院的师资、设备与企业结合,建立“校中厂”,结合企业生产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企业的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而建立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实训模式。2015年,为了支持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联合研发制造由甾体公司在国内独创的天然活性氨基酸水晶洁面皂和其他氨基酸系列产品,实现校企双赢,培养了一批创新能手,锻炼了一批创业能人,鼓励了一批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高了一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4 整合资源,发挥实验教学科研设备实训功能
开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设备化工实训功能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过程实训教学的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提醒学生观察实验设备体现的工程观点。另一方面,在设备生产商的支持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升设备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2014年,经与莱帕克(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商,对新购置精馏实验设备进行流程改造,增加多股进料与出料功能、余热利用功能和多储罐功能,体现了更多工程观点。该设备同时作为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过程实训设备。
开发化学化工科研场地和设备研发实训功能 化学化工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科,科学研究占据大量的教学场地和设备资源。为了充分发挥科研场地和设备效益,学院制定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支持科研室吸收大学生开展科技研发实训的措施。近几年,已有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双螺杆挤出机”、非金属矿物研究“导热系数测定仪”等设备用于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实训实验,非金属矿物展馆已用于大学生课外实践。所有科研室都有本科生开展大学生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开放实验室项目。近三年,大学生通过科技研发实训,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成果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获得省、校科研奖励10余项。
5 开放教学,发挥实训教学资源效益
化工过程实训实验室开放式实训教学 开放式实训教学在于教学模式、主体、内容、方法和目的与传统实训教学不同[4]。在实践中,化工过程实训注意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受课内教学时数限制,化工过程实训采取教师课内指导和学生课外随机实践的方式进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训环境和较大的创新空间,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结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创新,同时把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融入实训环节。另外,为解决大学生工厂实习难的问题,在学生下厂实习之前,利用化工过程实训基地资源,开展校内预实习,工厂实习结束后,再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反思实习,进一步巩固实习成果。
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实验室除了承担化工过程仿真实训教学任务外,还承担化工制图及CAD、化工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备课程设计等课程的上机实验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开放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开放式实训教学 在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学生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高科技时代站住脚,才能有自身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发]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效益,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海客迈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师范学院研发实训实验室在内容上完全开放,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在时间上完全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实验。另一方面,将大学生自主选题和开放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走进科研课题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开放式与设计性实验、科技训练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6 结束语
实训教学在化学化工专业转型发展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实训教学资源是保障化学化工专业实训教学的关键,“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是化学化工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多层次开放式实训教学是提高实训资源效益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蒋贤海.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科教导刊,2016(14):29-30.
[2]李和平,刘峥,李兴顺.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资源与化工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融合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6(22):166-167.
关键词: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9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化工产品研制和开发、产品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化学专业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仪器分析实验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仪器分析实验课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还能够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及其注意事项。本文针对我校化工专业特点,结合化工专业在仪器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以期达到更佳的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比较抽象,涉及化学、物理学及电子学等方面知识,知识点分散,交叉性强,学生学习比较枯燥,实验技术难于掌握。(2)实验教学仪器数量少,每组学生人数多,不能确保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实验,参与度不高。(3)课程内容陈旧,实验教学内容侧重实验步骤、仪器操作及软件操作等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设计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4)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过于强调分析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而报告的真实性难于辨别,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化学化工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举办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班,实行组长负责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实验仪器设备少,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了小组授课方式,4―5名学生一组,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动手实验,解决实验教学仪器数量少、每组学生人数多、学生实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为减轻教师重复授课的教学负担,增强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开展组长负责制的小组授课模式。定期选择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和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技能培训班,对培训班的学生进行仪器设备原理、操作及应用等的系统培训,经理论考核及上机考核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生在仪器分析实验课上可以担任小组组长,授课前授课教师进一步对所有组长进行拟定实验内容的讲授和实验操作培训。
2.依托科研课题和专业特色,扩展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传统的实验内容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院以现有仪器设备为基础,结合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的专业特点,依托负责仪器及实验讲授专职任课教的科研项目,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一方面从化学化工领域的实际检测需求出发,另一方面从服务科研项目的新技术出发,注重仪器的实际应用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依托科研课题及专业现场实际需要,开设气相色谱内标法分析样品中苯酚含量的实验、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废水中罗丹明B含量的实验、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红外光谱检测及谱图解析实验、油页岩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煤泥水中重金属含量等实验项目。实验过程设计不仅包含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也包括样品的前处理和最终的数据处理和解析。实验内容的扩展和修订,大大增强了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仿真教学基地,开展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扎实性。由于仪器分析方法原理比较抽象,涉及化学、物理学及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点分散,交叉性强,学生学习比较枯燥,实验技术难于掌握,因此学院建立了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仿真教学基地,由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加深对仪器设备检测原理、分析方法、操作手册、检测范围、应用领域、实验设计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预习,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试剂等内容,但是学生对仪器结构构造及其操作方法的学习深度不够,对仪器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不够全面,而且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枯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助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将实验讲义、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仪器操作视频、实验演示视频及相关多媒体课件等上传到模拟仿真机房的系统中,通过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和模拟仿真实验的操作,系统自动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的部分仪器属于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日常维护维修麻烦,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学生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仪器设备损坏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预习,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提前了解仪器的内部构造,通过模拟实验内容学习,能够有效减少实验课堂上由于实验步骤及仪器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实验失败,避免仪器设备损坏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预习效果更好,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减少现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完善考核制度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革后的实验成绩包括模拟仿真实验预习成绩、创新实验设计成绩、出勤及课堂表现的实验过程成绩、实验报告及课程总结等部分。其中,模拟仿真实验预习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模拟仿真实验平台上查阅资料、自学内容及上机模拟仿真实验的情况,占总成绩的10%;创新实验设计成绩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分析方法的理解及应用情况的了解,考核小组在拟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运用实验原理和分析方法的能力,占总成绩的20%;出勤及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成绩主要考核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书写的规范性及思考题的讨论,占总成绩的40%;实验课程总结主要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以及学生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化学及化工专业技术领域中应用的认知程度,占总成绩的10%。总之,通过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评,激励他们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彻底解决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学生报告真实性难于辨别、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
S着仪器设备的日新月异和检测技术、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对化学及化工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的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出专业特色突出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只有灵活运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生专业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素莉,赵文英,范志先.化工等专业本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
[2]于专妮,王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1).
Exploration of Reform for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U Li-lai,DING Hui-xian,LIU Chong,SONG Wei-na,DONG Yong-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