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养殖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先进技术推广乏力
当前,很多技术推广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偏少。因为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他们对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信息上的接受能力不够,进而造成科技含量在整个区域内的养殖业中都普遍不高,在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凭借经验来维持。
1.2存在着过剩的初级产品,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
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禽养殖生产,比较松散地联结在一起,固定的产销关系还没有合理建立起来,相对过剩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在初级产品中;产品加工业同畜禽产业有着较低的集中度,精深加工落后,较短的链条,有着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所以,导致比例不够协调的情况就会出现在投入和产出当中,存在着较差的经济效益。
1.3兽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尽管有很大的改变出现在了养殖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当中,但是,疾病控制不到位、监测畜牧产品不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不稳定等情况还大有存在,思想僵硬和知识老化的情况在乡镇兽医站岗位的一些工作人员中也非常普遍。将新技术理念和技术方式在当前农村养殖业中进行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在农村养殖业中推广,才能促进我国农村养殖业有效发展。
2推广策略研究
2.1围绕“三化”推广和应用养殖科技
在推广和应用养殖技术时,需要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养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对当前的养殖配套技术进行应用,高效饲养畜禽技术、规范化集约饲养技术、防止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技术、培植优质饲草饲料技术。开发和试验要及时,将现阶段养殖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出来。
2.2按照三步走实施农村养殖技术的推广
令农民能够亲眼看见养殖业中成效,要将科技示范点在乡镇中建立起来,将示范户在村中建立起来,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让农民亲眼看见科技能够使他们致富。应该注意的是,要将实实在在的示范搞起来,不能只是表面工程,不能出现形式主义的情况;要让实惠使农民真正的获取,无利不起早是经常听见的,农民朋友们非常现实,要将农村养殖技术被农民们所接受和认可,就要使农民朋友们切实的感受到带给他们的实惠。对于科技的甜头要让农民朋友们真正地尝到,在推广科技时,要依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对于那些能够有效惠泽农民的技术项目上进行选择。能够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特色产业开发出来;将产业化格局能够有效的、快速的构建起来,令农民朋友们一同向着致富的道路上前进;要使技术能被农民自身所掌握,当农民需求养殖技术的时候,涉农部门将技术要畅通及时地送上门去,能够使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被农民朋友们所掌握,有效地将技术向着当前的生产力中转化。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对于技术上广大农民都非常的渴求,也希望利用技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因为本身条件的制约,对于有关的技术上不可能立刻掌握。这样技术推广工作者一定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一定要向村组深入,向饲养场中迈进,为农民手把手地传授,并且一定要全面,不能走形式。
2.3依靠养殖用户进行技术推广
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够推动畜牧养殖业更好的发展,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上一定要大力的普及。在推广畜牧技术的时候,同养殖用户的市场观念和素质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培训、示范、试验、会议和宣传等方法上经常进行使用,应该说有着共同的效果和特点存在这些方法中。但是,养殖用户的工作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只有技术真正被农民所认可了,真正发挥出了效果,才能够有效推广和应用畜牧技术。只有将养殖用户的素质提升了上来,涵盖转变观念、掌握养殖配套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提高认识,使农民对于先进的技术上能够自觉地去接受,这样才可以将问题的关键把握住,将特色的畜牧产业发展起来。这样不但能够使农民掌握了真正的技术,对于技术的推广也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3结语
参考文献
[1]宋重境.奶牛犊牛的饲养管理[J].大理州服务三农畜牧兽医,2012:1-1
[2]李妍,戚建允.犊牛早起断奶的饲养管理[J].科学养牛,2011:1-3
[3]张建林.初生犊牛护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
[4]陈传强.犊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1
[5]于广成,周晓秋,王洪宝,等.中国荷斯坦奶犊牛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4
[6]王云洲.犊牛培育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怀.全国高等农业学院校教材,牛生产学[M].1995,(5):181—190
[8]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国江.动物普通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论[M].科学出版社,1983,(12):186—190
参考文献
[1]桑润滋.从冀、鲁、豫肉牛业发展,看我国肉牛业发展潜力──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效[J].黄牛杂志,2000,(5):17-20.
[2]夏广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区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鹏.母牛的鉴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6):33-35.
[4]程贵忠,秦宏伟,程之渊,唐朝忠,程培涛,唐中伟.提高肉牛繁殖率技术的研究报告[J].畜禽业,2002,(7):44-46.
[5]孙宏新,崔丽.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黄牛繁殖率的关键[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8-21.[6]原平贵,王欣,王海玲,王小国.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国牛业科学,2009,(4):33-36.
参考文献
[1]季华员,李省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7.第21期
[2]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猪场高效益管理技术.[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8~119
[4]刘振生.农村高效养猪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131~132
[5]李铁坚.自然养猪法.[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58
养殖新技术风靡全国
传统的猪栏和鸡舍,即便是自动化程度高、大规模的养殖场,远远就能闻到畜禽排泄物的臭气,在空气中久久挥之不去。而在“助农”的养殖基地,这样的味道基本上闻不着。最重要的是,这里畜禽排出的粪尿,全都不需要清扫和处理,而是直接与栏舍下方的养殖垫料一起,通过一些特别菌种和微生物进行发酵、分解后,转化成无毒、无害、无味的有用物质。没有了排泄物,苍蝇、蚊子等害虫减少;不需要废水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养殖环境干净整洁,畜禽的发病率下降,减少了抗病药物的使用,保证了食品安全。
“活力发酵床技术”的核心,一是它改变了传统水泥地面的单一模式,将一层垫料放置于动物生活区,垫料中添加特别的微生物。二是置身于垫料中的菌种,由数十种协同培养的厌氧和好氧益生菌组成,可维持垫料中稳定的碳氮比,并形成强大的养殖场益生菌环境。这样的技术得到了大多数养殖户,包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等知名大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在国内大部分省市和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获得大面积推广。公司为此在全国建立了500多个技术推广网点。
爱“捣腾”的农家娃
在助农公司,“活力发酵床技术”只是公司拥有的14项发明专利之一。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掌门人,蒋爱国的创业人生写满了传奇。
也许是天性中有太多的不安分,蒋爱国从小喜欢动手拆卸各种机械和电器。家里的自行车、钟表,被他一一拆了再装,有时就装不回去了,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巴掌。高中没毕业,蒋爱国辍学到社会上。他摆地摊卖小食品,慢慢挣了些钱,就瞄上了养殖业,搞起了特种养殖,养龟、鳖、豚鼠、蚯蚓这些当时别人不敢碰的高端品种,顺带也养鸡、猪。虽然没能上大学,蒋爱国的学习能力却很强,除了拜师,他的养殖技术更多是看书自学而来。
1997年,蒋爱国在南宁旧货市场花8000元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回到县城后,当地人都不理解一个养殖户要电脑干什么。蒋爱国却爱不释手。他用电脑来管账,这使他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快捷。电脑坏了,他还挺高兴,因为可以自己拆了重装系统。就这样,这台电脑被他摸得滚瓜烂熟,直到“捣腾”不动了为止。2001年,蒋爱国成了县里第一个上网卖产品的养殖户。
除了不安分,蒋爱国还有敏锐的眼光。搞养殖没几年,他把事业转向推广养殖技术和产品,一门心思在农村当起了农技推广员,帮别人规划建养殖场,捎带卖兽药产品、养殖器械用具,后来就成立了畜牧科技公司。
养殖业对环境影响很大。大型养殖场,牲畜的排泄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群众很有意见。蒋爱国于是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养殖业与环境平衡发展?
2006年,听说北方有一种发酵床养殖技术,蒋爱国踏上了去吉林取经的征程。从吉林回来,蒋爱国却发现由于气候、技术等原因,这项技术在南方很难推广。不服输的蒋爱国自己动手探索改良。几经创新,最终研发出“活力发酵床技术”。
创新永不止步
如果说小成功靠自己,那么大成功就得靠团队。聪明的蒋爱国深谙这个道理。虽然没有任何文凭就成了养殖技术专家,虽然自己几乎是公司里的电脑通,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软件,但为了把事业做大,蒋爱国的公司招聘了50多名各类专业的大学生。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一、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较多,过去大多采用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法进行测算。近年来,随着数据包络法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数据包络法成为测度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评价中。本研究也利用数据包络法,分析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数据包络法(DEA)是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构建前沿生产可能性边界,优点是不需要设定具体生产函数,可以避免因为错误的生产函数而导致结果的错误,也不像随机前沿分析法需要误差分布假设,并能有效分解要素生产率中的技术效率。大部分使用数据包络法的论文均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论述。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设计
当前学者利用DEA方法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时,产出指标经常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投入指标以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标为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及其定义如下。
1. 1水产养殖业产出指标
水产养殖业产出以1990年价格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和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采用水产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
1.2水产养殖业投入指标
水产养殖业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与养殖中间消耗等4个方面。①渔业劳动力包括捕捞专业劳动力、养殖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后勤服务人员,后两个指标为概括性指标。为了统一口径,本研究选用养殖专业劳动力作为养殖劳动力指标。②水产养殖面积为每年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之和。③水产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为每年的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和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2、数据来源
在确定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后,着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设计指标数据中,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与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 -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3. 1综合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选用DEAP21软件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得到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 2投影分析
为了更好地找到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深层原因,调整投入产出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将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模型测评结果投影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投影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因此,采用加总的进行分析,对水产养殖业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详见表2:
由表2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即保持现有水产养殖产出水平情况下,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消耗的投入可分别减少9.3800、7.7800、5.4600、7.2300,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3. 3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运用几何平均法,同样借助DEAP2.1软件,计算中国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体现。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 600,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没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水产养殖业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有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应继续保持此良好现状;技术进步率指数存在频繁且较大幅度的变动,这可能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差异有关。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养殖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增长主要源于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和中间消耗等资料的大量投入。
三、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1990-2009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全要数生产效率指数存在较大波动,本研究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求各年份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波动的影响因素。
因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率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我们主要从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情况来寻找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原因。因此,我们初步设计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
潜在影响因素设计完成后,我们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收据收集整理发现,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而用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来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没有统计,在进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间所有因素统计数据齐全。因此,只取该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水产养殖业的生效率评价结果显示:1900-2009年间,中国养殖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下降状态,导致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其次,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与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和每年培训渔民人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政策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无法控制水产养殖主体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养殖主体的规模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加大水产养殖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投入,结合运用高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企业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专项、自选科技项目、委托科技项目等形式,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提供财政拨款资金,同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企业根据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平衡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
总之,研究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渔民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政府制定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兽医防疫 形式 成效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82-01
兽医防疫是保障畜禽健康和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工作[1],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陆续发生与流行,给兽医防疫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兽医防疫工作存在养殖观念落后,防疫制度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2],为了更好的提高兽医防疫效果,论文对目前兽医防疫的形式与成效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兽医防疫体系提供参考,为畜禽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1 目前的兽医防疫状况
畜牧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畜牧兽医防疫制度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防疫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基层防疫工作量大,农村散养户大量存在,基层养殖户对畜禽防疫工作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畜禽防疫的重要性,从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待遇有待提高,基层防疫工作需要各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防疫推广难度很大[3]。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的设备老化或缺乏必要设备,基础设施不健全,实验室设备陈旧,缺少必要设备,一些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低温保存和运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没有好的配套设施,疫苗免疫效果难以保证。兽医防疫各个监管环节需要加强,农民自由交易过程的法制观念不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意识缺少,有的甚至违规将病死畜禽低价流入市场,成为疾病传染源,严重威胁畜产品安全和养殖业健康发展。养殖观念落后,散养动物多,分布广,成为疾病防控难的主要原因,防疫宣传力度不够,农户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2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科学性的措施和建议
2.1 农村养殖观念转变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首先要转变基层农村养殖观念,农村养殖分散,规模养殖小,农村零星和小规模养殖占多数,养殖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疾病防控意识,一些农民禽类养殖不是以经济收入为目的,而是几只到几十只的散养状况长期存在,以放养为主,养殖动态变化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很难掌握,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很难实施集中定点免疫和大规模免疫。散养户对畜禽免疫往往不够支持,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养的少,没有免疫必要,导致漏免和少免现象频出。需加强养殖户对畜禽防疫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免疫阻力。
2.2 加强种源管理,提高防疫质量
加强种源管理可以提高防疫质量,提高防疫的科学性。同时可以减少预防反应处理不急时产生的畜禽死亡,减少养殖户对防疫的恐慌。一些畜禽疾病主要是引种不安全,引种时将带病动物引入,有些动物疾病在动物体内潜伏而不发病,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发病和流行,成为疾病重要传播来源,引种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动物,新引进动物要隔离观察一周以上,证明健康方可合群。有条件的饲养场要建立动物健康档案,逐步淘汰有病畜禽,种畜要健康不带毒,防止疾病垂直传播[3]。控制好国内畜禽交易场所,加强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动物疾病筛查,更好的了解畜禽整体免疫水平,建立全面疫病防控体系。
2.3 畜禽统一防疫成效显著
开展畜禽统一防疫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统一组织,统一疫苗供应,统一防疫,要把畜禽防疫工作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形成专门的防疫队伍,建立县、乡、村防疫网络,对防疫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防疫工作重要性的基层宣传工作,加强动物监管,建立长效机制[4]。加强农村自宰动物的管理,确保动物防疫顺利进行。
3 科学兽医防疫探讨
提倡科学兽医防疫,首先要促进养殖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取代传统养殖,为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变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宣传,提高农户动物防疫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免费宣传教育工作,县和乡政府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发放相关宣传材料,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自觉接受动物防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兽医防疫推广难的问题,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基层动物防疫站要加强人员和设施配备,淘汰老旧设备,保障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确保各防疫站的疫苗和药剂器械等物资及时到位。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免疫预防与检查扑杀相结合。在春、秋动物疫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动物免疫,对散养户要分户做好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定期对饲养动物做流行病学普查工作,利用先进的动物疫病检测试剂盒做好动物疫病普查,一些地区高发病更要加强免疫监测。加强对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样有助于兽医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兽医的职业地位,加大兽医防疫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结语
兽医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部分,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相信随着我国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户防疫意识的逐步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兽医防疫将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全面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峰.加强基层兽医防疫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4,(7):83.
[2]李佳龙,李常玲,滕志刚,等. 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10):253.
关键词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建议;安徽霍邱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1-02霍邱县是安徽省第二水面大县,全县总水面达4.13万hm2,可养水面3.47万hm2,另有1.33万hm2滩涂地可发展水产养殖。全县水生鱼类43种,水生植物70余种,独有的沣虾、银鱼、芡实等资源享誉国内外。至2011年,全县建成7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16家养殖单位被评为市级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已通过部级专家评审,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全县涌现各类水产大户561户,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46个,社(会)员1 960人。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t,水产品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12.8%,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连续2年获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情况
1.1 机构建设情况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成立于1986年,隶属霍邱县水产局,公司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人,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主要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鉴定、水产项目实施;新技术、品种材料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病害测报、防治;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检验、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水环境监测;水产经济、信息服务等;乡镇级水产站32个,有水产工作人员32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1.2 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共37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5人,占13.5%;大专19人,占51.4%;中专8人,占21.6%。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占2.7%;40~50岁19人,占51.4%;30~40岁15人,占40.5%。从专业类别看,水产类专业24人,占64.9%;其他专业6人,占16.2%;转业军人及其他7人,占18.9%。从职称方面看,高级职称7人,占18.9%,中级职称16人,占43.2%;初级职称8人,占21.6%;其他人员6人,占16.2%。
1.3 经费保障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账户或分立账户,由县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水产局,再由县水产局打卡到人;财拨办公经费由县水产局统一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享受全县财政统一标准,201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0%上缴;医疗保险财政上缴工资总额的8%,其中个人缴纳2%。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保障情况与县级相同。
1.4 条件能力建设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3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原在乡镇畜牧水产综合服务站与畜牧人员共同办公。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畜牧兽医制度改革,畜牧人员、财产收回县级管理,上级投入资金建设独立办公楼,而水产人员未作调整,办公场所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水产人员根据乡镇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1.5 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坚持依靠科技助推渔业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以实现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提升水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以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对全县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近5年在《科学养鱼》《中国水产》《水产养殖》《安徽农学通报》等国内期刊上80多篇。其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完成的《安徽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生长的初步研究》等6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次,获安徽省“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次,论文入选《中国南方十六省(市)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集》2次。编著《观赏鱼养殖新技术》等著作7本。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霍邱县水产站《猪鱼莲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乌鳢人工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中华鳖(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推广》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银鱼移植增殖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获六安市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克氏螯虾人工繁育与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霍丘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水产养殖户对水产科技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该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够、队伍不稳、配套不力、后继乏人等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推广效果、效率双低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陈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水产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不良后果。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影响水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1-2]。
2.2 水产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短缺
霍邱县总水面4.13万hm2,若按333.33 hm2配备1名水产专业人员计算,全县应配备124人。目前,全县有县乡水产技术人员37人,出县不在岗不在位7人,在县但不在岗不在位8人。在岗在位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全职从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推广机构更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推广人才。
2.3 人员断层和素质不高问题严重
2000年后,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所限,县乡水产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部分在职人员不钻研业务,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2.4 推广条件无保障
当前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只靠县财政拨的人头费开展工作,很难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项目,推广机构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3-4]。
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推广人员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无动力、部门无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人员工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福利上,与其他行业或行政人员相差很远,严重影响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科技人员工作不安心,思想波动大,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制约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 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渔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渔民增产、实现增收的主要直接力量。特别是渔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渔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养殖者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认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及时帮助解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 改革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一是要明确职能。明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根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建立、完善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推广机构独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能。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整顿队伍。全面清理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岗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转岗。四是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调动养殖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一主多元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3.3 创新机制,激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建立首席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制度,实行专业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制度确定在岗科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渔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广队伍。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实施基层水产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增强基层推广队伍战斗力。五是开展职业技能监定、认证,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保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4 强化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正常运转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推广人员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相关待遇及时落实到位,逐步提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留住人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原有基础上,财政或农村领导小组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科技培训、高新水产技术推广、重点水产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专项资金由财政监督,专款专用。三是强化物质保障。重点加强水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配备,实现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推广有基地,确保服务及时、便捷、高效。
4 参考文献
[1] 唐德文.武汉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1(19):15-18.
[2] 曾明昱.关于江西省上犹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调查思考[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0):55-57.
论文摘要:奶牛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相应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大庆市奶牛生产的现状,探讨了大庆市奶牛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庆市奶牛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我国未来奶牛生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以期为大庆市奶牛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
近年来,国家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发展奶业的政策和举措,使我国奶牛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奶牛生产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奶牛生产已经成为我国一些省份和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
然而,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随着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奶业的风险也日益凸现。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严重危害了奶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奶牛业生产巾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化解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奶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依据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和奶业发展的局面,探讨规避奶牛生产风险的举措,以期为大庆市乃至全省奶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
随着全省“农牧主辅换位”和大庆市“农转牧”战略的实施,大庆市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畜牧业发展速度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大庆市畜牧业产值连续5年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大庆市奶牛存栏量由1998年的6.6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10年净增近24.5万头,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畜牧大市、全国奶牛优势发展区域。与此同时,大庆市推出了财政、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伊利、惠尔康、摇篮、龙丹等知名乳品企业,从而使大庆市乳制品生产能力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纵观大庆奶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00年以前的速度数量型奶业,2000年到2004年以澳牛引进、选种选配为标志的数质并重型奶业,从2005年到现在以草原禁牧、舍饲精养为标志的质主量从、生态效益型奶业。从2002年到2007年,大庆奶业实现了从副业到富业,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这是大庆奶业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近五年统计数据看,大庆奶牛存栏量由2002年的15.1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增长105%;鲜奶产量由2002年的40.1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96.5万吨,增长140%;奶牛群体单产由2002年的4.3吨提高到2007年的5.5吨,高出黑龙江省平均单产500公斤左右,全国1000公斤左右;200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其中大庆市奶牛业产值2007年达到2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7%。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纯收入达到15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9%;农民人均奶业现金收入达到594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6.5%。
2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经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搜集以及对现有大庆市奶牛业发展情况的认真分析,并经与有关专家探讨,总结出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四个方面主要风险因素:
2.1疾病风险
疾病风险已经成为畜牧业的第一风险,大庆市的奶牛业生产也不例外。对于奶牛生产而言,奶牛的多发病、常见病等疫病发病率高、遍及区域广对奶牛生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爆发频繁、传播范嗣广、危害极大地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疾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已经成为今后制约大庆奶牛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粗饲料供应风险巨大
尽管大庆市的草原面积较大,但天然草原的产草能力低下,每亩草原只能生产5 100千克干草;在农村,尽管秸秆产量较大,但许多秸秆被农户用于燃料。因此,大庆市奶牛粗饲料供应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庆市所产粗饲料仅可满足奶牛生产50%的需要。粗饲料供应风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庆市奶牛生产的持续发展。
2.3国际市场冲击较大,行业内部竞争风险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市场对大庆奶牛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加大,同时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得奶牛业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来自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压力较大。自1992年以来,国外的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严重地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进口额最大的是各种固态乳及奶油,其次为乳清及改性乳清,主要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四个国家进口。同时,澳大利亚优质奶牛的大量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自身奶牛繁育业的发展。2002年我国共进口奶牛15000多头,2008年进口量近8万头。
公司与奶牛户以及各自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使其间存在着无序竞争的不利局面。大多数奶牛养殖者是分散经营且文化水平不高,作为弱势群体,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中的各大奶业企业,因此,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奶牛养殖者承担着相对较大的风险。在二者的对话过程中,如果遇到风险,各奶业企业会通过限购和提高牛奶的收购标准等做法,把主要市场风险转嫁给奶牛养殖者,这都将直接影响了奶牛业持续发展。目前,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不合理竞争的现象。
2.4奶牛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落后,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目前,大庆市范围内的奶业企业仍然存在着分散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业内竞争经常是低端的价格竞争,在外来产品和企业竞争面前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的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奶牛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局面将是自身条件劣势与技术水平的低下状态与国外高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精良的竞争。由于大庆市积极政府部门与奶牛业生产者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对WTO的有关规则和其他新生事物了解和熟悉应用的进程还仍显缓慢,同时自身的基本认识和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无法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残酷竞争。
2.5奶牛养殖技术体系不完善。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目前,在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方面,大庆市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分散经济的养殖者对科学养殖技术接受和采纳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奶牛养殖者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如:饲料配合不合理、精料比例大,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奶牛单产低、市场竞争力差。奶牛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牧草种植和品质提高技术仍然低下,疾病防治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优质高产奶牛品种改良和繁育技术落后,疫苗开发及推广技术仍然滞后。
3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对策
通过对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奶牛生产行业卫生防疫制度
大庆市要加强奶牛疫病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中介组织发展,落实奶牛保险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防控标准,坚决阻止外地疫病的传人,加强流通领域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健全和完善机制,严格控制地区内部疫病情况的发生,认真应对突发疫情。
强化兽医防疫管理部门和人员执法权限,制订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项地方标准,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加强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1)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防疫治病技术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通过基层兽医化验、诊断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层防疫工作抓到实处。(2)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工程项目的建设。(3)建立健全饲料监督检测体系。应增加投入,加强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督和检测的技术水平。(4)要重点抓好药物残留的监控、检测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保证奶产品的卫生安全。
3.2改良天然草原、种植优质牧草,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果
充分考虑大庆市现有天然草原的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良技术体系,提高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引进和种植优质牧草,扩大粗饲料的供应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讨提高奶牛粗饲料利用率的途径和技术,提高现有粗饲料的利用率。
3.3充分、合理地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力度
大庆市在发展奶牛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WTO的有利规则,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畜牧业的保护力度。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禽产品进出口业务,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WTO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的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保护奶牛及奶制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国际贸易中对农业协议、对动物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确保大庆奶业产品环境和人们健康不受到危害。
大庆市政府要加大出台发展奶牛业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从方向及产业发展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奶牛业生产健康发展,尽快使畜牧业成熟起来;政府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帮助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给予;对奶牛业生产者进行价格补贴;实行最低保护价格;奶牛业企业要政策优惠和政府监控两方面人手,政府积极参与宏观及区域奶业市场调控,奶品过剩时,政府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同时,加大对外贸易的支持,促进奶牛生产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以及扩大国际市场生存空间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3.4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我市奶牛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六吨奶”工程;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抓好草原禁牧;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奶牛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加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具体措施是: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鲜奶收购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上的和产品流通领域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对奶牛业整体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做好奶业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增加奶牛业基础建设投资和专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奶业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建立政策性的奶业保险制度,增加对奶业保险的投入。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奶牛生产发展保险金制度,充分化解奶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对其继续推广、完善和应用;四是通过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保护大庆奶牛业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绿色畜产品认证体系和认证工作,其主要的标准包括了畜禽品种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地环境标准等地方标准。
在实践环节上,可以与八一农大密切合作,试成立畜牧科技大市场或畜牧科技一条街等形式,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大市场,畜牧科技大市场,集中开展技术成果展示、推广和服务以及饲料、兽药的销售。这样既有利于对技术和饲料、兽药市场的统一监控和管理,也便于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
3.5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
在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如:挑选优秀种公牛冻精配种,不断扩大优秀冻精配种的覆盖率;加强母牛的配种工作,减少空怀率,提高受胎率;加强后备牛的选育、培育,全面提高牛群质量;根据奶牛不同的生理状况,对典型日粮配方进行深入研究,注重维生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的利用;做好奶牛泌乳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障奶牛的健康;种好和用好腊熟期全株玉米青、苜蓿于草,推广应用农副产品秸秆微技术,用好收获的羊草干草;逐步建立奶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 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产业;特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在浙江衢州,各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艰苦创业,改革创新,顺应发展,主动服务,对接产业创新专业,服务企业促进专业,办强专业引领产业,在衢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服务地方,做亮特色专业
“中国消防器材之乡”江山市,从30年前的江山人在外闯荡“打铜修锁修灭火器”开始,如今从事消防器材生产、营销、维修经营人员超过2万多人,在全国设立消防器材经营点3000多个,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占全国消防器材产业总产值十分之一,当地政府正制定规划拟把江山市打造成“中国消防产业城”。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展,专业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江山中专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服务精神,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在传统的机械专业基础上,结合产业进行拓展,于2002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设了消防器材专业,服务地方特色经济。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了《灭火器加工工艺》等系列教材,使教学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与江山民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由公司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实训锻炼,所培养的毕业生优先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合作效果。学校还与江山联城消防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消防器材研发基地,用于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
学校按照“面向社会、立足产业、特色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用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让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办出了专业特色,也为当地消防产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实用人才,使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更为完善,产业链结构更加优化,对于提升产业形象,培育产业品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助推的作用。
有了江山中专消防器材专业的示范,围绕衢州10大特色产业,各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对接,贴心服务,纷纷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浙西造纸中专创建了制浆造纸工艺专业(省级)、江山职教中心创建了硅酸盐工艺与商砼专业(省级),巨化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了化学工艺(省级)、精细化工专业,常山职业中专创建了轴承加工技术专业(省级),开化职教中心创建了硅材料专业。
二、顺应发展,做活农学专业
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龙游,是传统农业县,更有传统的养殖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相继涌现,养殖企业对养殖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对用人的要求也在提高。2006年,凭借着原有的师资力量,龙游县职校开始恢复养殖技术专业,并在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中获得了社会认可,在产业的升级中显示了专业的价值,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名师,在全国普遍低迷的农学专业中率先走出了低谷。
学校农学老师周玉清和徐永祥是县十大农技专家宣讲团成员,两位专业教师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课余自觉联系农民,送技术下乡,为农民排忧解难,深得农民欢迎,在当地被成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学校充分利用养殖技术的师资、实验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学校兽医室、水质分析室总是业务繁忙,养殖户遇到的畜禽疑难杂症再也不用老远跑省城,学校解剖实验室、观察实验室可以提供检验检疫。由周玉清老师发起成立的绿培养猪专业合作社,各养猪场统一挂牌,社员内部采取了“四个统一”的服务模式: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利润,提高合作社及社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到2009年底,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创利2000多万。周玉清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俨然成为当地畜禽养殖业改造升级的引领者。而被农民亲切称为“鱼大夫”的徐永祥老师引近的湘云鲫在全县得到百分百推广,年放养量2000万尾,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养鱼户带来1000多万的增收。
凭借着专业带头人的技术引领以及学校提供的良好服务,学校与养殖户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龙游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社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下派教师、学生到养殖基地锻炼实习。通过合作,双方及时掌握技能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的需求信息,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同时根据企业生产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应用。
适应是生存的基础,龙游县职校适应产业发展变化,适时抓住发展机遇,依靠专业带头人,凭借技术优势,融“教产学研”于一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优质服务,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价值的充分体现,专业复苏也就水到渠成。如今该校养殖专业已成为市级重点专业,并在今年积极申报浙江省示范专业。
衢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首先要有观念的转变,但同时必须要有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立足于产业,适应于变化,有专业教师引领,在合作中奠定基础,在服务中体现价值”是衢江职业中专的园林技术(省级)、江山中专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省级)、开化职教中心的茶艺(省级)等农学专业走向复苏的一条相似之路。
三、把握趋势,创建新兴专业
2007年8月的一天,两个人15分钟的聊天,成就了一项十几亿的投资项目,一时传为美谈。这两个人,一个是企业老总叶志卿,而另一个是衢州中专校长翁孝川。由于有学校引进的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使衢州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完整光伏产业链的地区,像衢州中专这样的职教龙头学校作为当地招商引资重要砝码的价值也再次得以体现。而对于企业来说,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有钱就不成问题,最难的是没有合格的员工。在确定投资后,校长翁孝川马上在学校组建“乐叶光伏班”,专门为企业量身培养新员工,提前做好人才储备,衢州中专光伏技术专业的创建也由此拉开序幕。
在没有多少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专业带头人郑军老师勤跑企业,自力更生,创建了光伏技术综合实训室,可完成太阳电池生产线15个工位的实习和实训内容,堪称国内一流。同时学校同乐叶光伏公司合作成立了光伏产品创新实训室,并建设一条5W的太阳电池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工业级的电池片生产,进而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学校还打破框架约束,全力培养特色人才队伍,共引进10余名光伏技术及相关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及企业工程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又聘请由企业、经委、发改、科技、教育、环保、电力、等部门专家领导成立光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光伏技术专业总体发展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和资金扶持计划;谋划和论证光伏技术专业重大教改事项;收集和定期编制光伏产业动态信息;组织专业发展专家论坛,为教学提供服务保障。
学校与本地的光伏企业紧密合作,按照“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查光伏产业人才岗位群调查光伏产业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程序构建了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由郑军老师编著的《光伏组件加工工艺》已签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将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太阳能电池工技能鉴定指定用书。《光伏技术基础》已完成第四稿,已作为校本教材使用,现高教和电子出版社争相要求签约出版。
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学校开始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太阳能电池片焊接的方面,存在工艺损耗大的问题,郑军老师主动提出用自制的练习片进行替补的加工工艺,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层压机是光伏组件加工中的核心设备,能耗高,价格昂贵,郑军老师通过设计了一种根据材料特征,进一步精确加热温度的新工艺,它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能耗。新工艺被江苏常州市源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采用,通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能40万千瓦时。
衢州中专把握趋势、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率先创建光伏技术专业,并通过先发优势变成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专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学校的10多个专业中,后来居上,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成为衢州中专的品牌专业和特色学科,并迅速发挥了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先是为宁夏青铜峡职业中心(国家级重点职校)组建了光伏专业,确定光伏实训室配备,投标购买设备,制定学校计划。之后又连续接待了嘉善县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等多家职校的考察学习,对光伏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
关键词:动物生产学;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7-02
集于农业院校动物医学、科学专业为一体的《动物生产学》课程,阐明动物生产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学产结合、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1],实践教学作为首发点,整体改善了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力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同科研、生产相融合,重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引领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觉动手实践环节。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现在流行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自觉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更好的完成教学效果。在《动物生产学》课程中运用实践性教学,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提升,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由“主角”演变为“配角”,从旁协助指引学生各个环节。①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注意不同层次方面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技能。具体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综合及设计性实验的三个不同层次,同样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强团队意识。②实施巧妙利用实验模块,加强多样实验教学内容。现在以班级为一体的集中教学,笼统地完成实践教学时数,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验室中,与老师共同参与科研实验工作。进而使其能够增强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自身主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③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锻炼平台。在《动物生产学》相关教学实验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实验的整个过程,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进而预期实验结果,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等学生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便会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④通过完善相关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操作水平。
2.实践教学领域多样化的创新,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且与省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建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由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实习基地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也能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通过现场授课,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掌握实际问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使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
近几年,本课题组成员以教学基地为依托全面开展动物生产学产学研的实践,结合当前,放眼未来,高层次、高要求的建好校内外的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补充和延伸。
1.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该课程实验教学环境优越,实验室能够完全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并且实行全天候开放,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开展试验的需要。实验室设备实用、先进,有猪只背膘测定仪、半自动生化测定仪、饲料生产全套设备、饲料成分测定和分析系列设备等,可满足开设《动物生产学》常规实验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实验项目需要。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几年我们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负责学生课程实践技术的培养和技能的锻炼。目前,校外可满足课程实训的企业单位有近12家。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3.增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据高校跟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构建科研小组,联系老师选择科研课题,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老师可将本身的科研任务适当少量的让学生去完成,教师从中指导,并善于鼓励发现学生的新思维及方法,让学生也能更好的了解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及分析基本操作方法,使其对专业知识能够更好的掌握跟灵活运用[3]。
三、结合产学研途径,探索实践创新课程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教与学结合的课程培养模式。在养殖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专业见习、养殖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假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来进行相关养殖技术教学,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通过生产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科研课题与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的需要,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仅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职业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科研的相辅相成,极力推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3.科技服务加强课程改革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依据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等上级部门和高校的相关要求,每一年本课程组教师、学生都要及时到农村基层,进行阳光科技培训、咨询以及成果推广等。为当地的农户及专业户,提供相关的养殖技术、养殖场设计。同时还提供人员培训,使当地的生产得到提升。将基层一线得来的最前沿、最实际的问题,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加强相关教学实用性,同时为教学改革也增添了新的活力。由此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实践不仅及时更新知识,而且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
四、课程与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1.学习针对性增强,大幅度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与产学研结合,学生既掌握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样提高了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实习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点,同样一些实习单位成为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6篇,5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奖;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100%。
2.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锻炼及研究,不仅提高了本身专业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从中更是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使其在日后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更加新颖的教学,而且丰富书本课堂内知识,同样激发了教师的改革热情,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出版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十余部,在《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六篇,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学术刊物二十多篇。
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①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外教学评价体系两者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②与企业建立实质性产学研结合和为企业科技帮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改进措施。①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②进一步加强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动物生产学教学得到了明显的质的提高,但,产销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仍是专业课教学中的需长期探索的一项任务,的课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市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4):83-85.
[2]李永洙.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135-138.
[3]郑彩儿.对构建高校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5):49-51.
[4]张登辉.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畜牧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81-82.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965.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天津市平原辽阔,河流纵横,坑、塘、洼淀星罗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流经本市的一级河道就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还有6条人工河道,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60座、水系干流闸坝13座。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天津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来已久。尤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天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如何发展,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急需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的水产养殖用地评估依靠经验和人为主观方式进行,缺少科学定量分析的模式,着重对天津市淡水养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帮助水产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天津市水产养殖资源的生产潜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资源,以保持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GIS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
G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5-6]。GIS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专题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能力,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不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个评价过程、实现指标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还可以获得评价目标的深层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尤其在农业土地、林牧业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资源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日趋成熟。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和养殖场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期,GIS逐步运用到海洋渔业中。发展到今天,GIS在渔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及国际组织的重视。1999 年,第一届渔业 GIS 国际专题讨论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后每3年举办1次,目前已举办了4届。综合目前国内外 GIS 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海洋渔业领域,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将GIS技术引入渔业领域,与国外相比发展较缓慢,但近几年我国在渔业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已建立实用性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如渔业科技文献、科研成果管理、全国渔业区划、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使用养殖技术、渔业统计、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基建项目与财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与船籍证管理、远洋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渔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将数据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如南海海洋渔业GIS管理系统、渤海生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环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及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开展渔业养殖区域规划方面的,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渔业中心(FishCenter)合作开展了河南省渔业养殖区规划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养殖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筛选
适宜性评价过程需要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才能客观地对土地做出评估,增强区域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评估。通常,只选那些与当地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估因子[9]。各地条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影响因子指标。为了获得科学、系统和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水产养殖评价体系构建中,既要注意客观构成要素的科学测定,也要充分考虑主观评价的感受,既要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如召开专家会,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又需要定量数据作为评价支撑,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料,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标,如年鉴和问卷调查,即我们通过相对客观的手段获取指标值。
(2)主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在全面分析每一个质量因子的基础上,既需要选取对研究区水产养殖生产力长期起主导作用的质量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估影响大的因素,又需要体现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子,对于那些对水产养殖适宜性有重要影响,但在评估区内基本一致的因素应视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不宜求全、求细,否则将会因指标群过于庞大而减弱可操作性,甚至导致无法应用。这就需要尽可能简化,只保留核心指标,将指标内部之间有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大的指标删减。尽可能采用现行的国家和天津市统计口径,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避免或减少调查项目与工作量。
2.2 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但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赋权法可以减轻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缺少稳定性,不能充分体现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解释性较差[10-12]。同时,学者认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且在农业相关指标评价中,除了定量分析外,还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断[9,13-14]。
因此,本研究考虑到水产养殖评价的特殊性,选用了能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对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
结果表明,在影响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的因素中,自然资源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权重高达63.39%,其次是市场前景,权重为23.19%,最后是发展基础条件13.42%。在自然资源方面,水资源对淡水养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重超过了9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和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较小;在土壤资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较为相近,因此观测指标只选取了土壤质地类型。在市场前景方面,产品竞争力起主导性作用,权重为67.45%,其次是产品销售模式,而产品消费能力的作用较小;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注册商标数量、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和有无出口水产品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销售模式中,销售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展基础条件方面,从业人员水平和养殖技术水平共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权重为49.23%和42.73%;其中养殖总体投入产出比、渔业专业从业人员管理水面情况、乡镇渔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较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评价
3.1 建立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为适宜性分析软件,这一软件集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为众多相关应用研究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与开发工具[15]。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就是将影响水产养殖的各种因素数据栅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据专家赋予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最终得到客观计算结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标数据准备过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表格、矢量等多种格式的指标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栅格数据;二是在IDRISI软件中,利用各种分析功能对栅格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和分类。
3.2 淡水养殖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全市淡水养殖可以规划区域为7.258 2万hm2。非常适宜养殖的区域仅为391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0.55%,分布在宝坻区;比较适宜区域为29 945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41.25%,分布在宁河县、武清区、滨海新区、宝坻区和蓟县;一般适宜区域最大,为41 969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57.82%,所有区县均有分布,以滨海新区、武清区、西青区的面积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少,为277 hm2,仅占0.38%,分布在东丽区、北辰区和西青区3个近郊区。经综合分析,更加适合淡水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宁河县、武清区和宝坻区。比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规划养殖区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实际养殖面积的近1倍,这一结果有利于未来的天津市淡水养殖规划布局。研究结果中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域与天津市淡水养殖现状较为吻合,说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将更加强大。在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实时监测、管理和预警等方面,GIS的研究与应用将显示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吕雄杰,贾宝红,宋治文,等.中国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0(5):76-79.
[2] 栾青,马雅丽,李伟伟,等.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5):563-539.
[3] 腊贵晓,刘国顺,曹杰,等.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喀斯特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4):63-68.
[4] 李翔,杨宝祝,郭天财,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术的农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06-109.
[5]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间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8-11.
[6] 赵俊英,刘晨璇.GIS软件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9):1012-1213,1016.
[7] 龚彩霞,陈新军,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02-909.
[8] 郑晶予. 地理信息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1):44-45,50,61.
[9] 杨宁生,欧阳海鹰,杜宁. 利用GIS评估地区水产养殖发展潜力的研究[C]∥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刘志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3):252-256.
[11] 郑海霞,秦烟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6.
[12] 贾凤伶,李瑾,李树德,等.农业科研机构自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77-82.
[13] 钟甫宁,孙江明.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 现代农业,2007(1):21-27.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