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属大塘朗、新塘、马蹄岗、金橘及中心社区5个社区4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71份,其中男195名,女176名;平均年龄7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小学为主,分别占32.39%、22.25%、34.79%;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2.84%、31.75%;月收入以大于1000元为主,占56.20%;医疗保险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75.70%。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及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完善后进入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前全面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填写并当场收回。
1.2.2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东莞市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状况等;患病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护理需求,包括对健康指导、定期体检、上门诊疗服务、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的需求;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保险等。
1.3统计学方法用EpiDate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371名调查对象中,患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9.34%、15.90%、10.51%、5.40%、2.70%。
2.2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服务项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慢性病长期护理、上门诊疗服务;需求性较低的是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和临终护理。
2.3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影响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护理需求越迫切。
3讨论
3.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辖下共24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约为12%,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个别社区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7%,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占28.30%。说明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大,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这与国内王春梅等的调查结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了病人康复过程主要围绕家庭和社区开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获得来自社区快捷、有效的护理服务,以促进其早日康复。本调查显示,在家庭护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体检,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但目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较低,社区护理服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范围还不了解等。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社区护理主要是费用问题,慢性病患病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从而制约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2建议及对策
3.2.1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岭山镇已初步为镇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问题和患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建档时社区老年人的患病情况,缺乏阶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监测和护理需求记录,健康档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大岭山镇政府2012年举办了“情系社区,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对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及护理需求进行了跟踪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体检结果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这项举措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保健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比例较高的是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访视。大岭山镇现有1个社区医疗中心和9个卫生站,目前10个社区医疗站点均有一支医疗“单车队”,这支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医疗保健小分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区、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复查,了解病人服药的效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宣教,针对老年孤独等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医师团队足迹遍布乡镇社区,每月随访人数超过4600人。
3.2.3拓展多种社区护理形式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专业的基础护理服务,如注射、换药、导尿、吸氧、鼻饲、造瘘护理等。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制定监测卡,定期上门访视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多形式健康教育:如开展热线电话健康知识咨询,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小讲座等。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急腹症术后护理
老年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我院在2002年3月~2007年6月内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4例,占同期病区的20%以上,现结合文献就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8岁,急性阑尾炎13例,其中化脓坏疽性阑尾炎8例,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8例,其中胆囊穿孔伴腹膜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伤性肠破裂4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
2护理体会
2.1温度的调节老年人对外界的温度适应调节功能较差,特别在严寒酷暑季节,老年患者从手术室返回病房后,由于温差较大,常易引起血压心率的变动,造成机体内环境的紊乱,故应及时给予做好保暖和降温措施,以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
2.2肺部感染老年急腹症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较多见,特别是高龄肥胖、营养不良、有吸烟史或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更易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对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术后早期取半卧位,按时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对痰液量多而黏稠者,尽早使用蛋白溶解药和支气管扩张药物进行雾化吸入,鼓励患者间断做深吸气运动,最好做深胸式呼吸,有利器官分泌物的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
2.3胃肠道功能老年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胃肠蠕动的恢复及排气一般较中青年人慢1~2天,患者有结肠胀气时,可做肛管排气,鼓励和帮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排气。2.4血管的护理手术后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淤滞及凝血成分的改变,老年患者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术后要早期下床活动肢体,必要时给予热敷和局部的按摩。
2.5切口愈合方面切口裂开亦为老年术后常见并发症,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咳嗽患者在护理中应注意预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平时应给予腹带保护,及时给予维生素、白蛋白、抗生素等药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6其他方面护理术后进食阶段的全身治疗和基础护理较为重要,要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能量的供应,及时配合专科医生处理并发症,输液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预防输液输血反应及静脉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及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同时更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3临床护理评价的效果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3年6月在荣德护理院住院的患者302例,男性178例,女性124例,年龄(80.1±10.9)岁;其基础疾病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64例,糖尿病55例,高血压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9例,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期34例,冠心病36例,帕金森病28例,早老性痴呆病25例,部分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胃管留置患者25例。2010年9月—2011年12月入院患者124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院患者178例为干预组,采用护理院患者误吸风险评估表评估误吸风险,筛选出高危患者实施针对性防误吸措施。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构成等方面无差异性。
1.2误吸风险评估工具干预组患者使用自拟《护理院患者误吸风险评估表》(见表1)来评估患者,该表在征求我院老年病医疗专家、护理专科专家、医院感染管理专科人员的意见,在参考相关类似研究文献,结合我院入住患者疾病谱后拟定,并经修订后完成。研究前期对30例在院患者进行预评估,并在3周后重复调查1次,测得该表的Cronbach’sα系数=0.85,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患者入院3d内由责任护理组长按本表评估患者,此后每2周由责任护士评估1次,单次检查得分>5分者定义为高危患者,将误吸风险列为该患者的高危护理问题。
1.3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入组时根据入院评估表评估发现患者护理问题,对存在咆咳有误吸风险的患者按照一般护理常规制定护理计划,包括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进食和进食方式,卧床患者进食时床头抬高30°,鼻饲患者分次注食,对患者及陪护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等常规防误吸护理措施。干预组高危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按以下步骤实施误吸高危患者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高误吸危机防范意识在患者床头设置“预防误吸”醒目提示牌;向患者及陪护护工讲解误吸的危害性,使陪护人员全面掌握误吸的表现及急救处理措施,一旦发生误吸,患者取头低侧卧或俯卧位,拍打背部并进行其他医疗干预。
1.3.2饮食管理经口进食患者选择具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的食物。需要辅助进食患者喂食速度要慢,使用汤匙将食物送到舌根处,并确认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继续喂食,以防食物残渣滞留口腔。胃管留置患者采用改良胃管留置法,插入胃管长度为鼻尖-耳垂-剑突的长度+15cm(总长度为60~70cm),进食流质饮食或全胃肠道营养液(如能全力等)采用多次少量注射法或持续输注法进行鼻饲。
1.3.3管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坚持在患者餐时及餐后30min保证抬高床头30°以上或保持坐位休息;对鼻饲患者要求每次鼻饲后床头抬高45°保持1h以上。
1.3.4吞咽指导及功能恢复训练对意识清醒的高危患者行吞咽指导,具体方法如下:嘱患者先深吸气,吞咽前及吞咽时保持憋气状态,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通过气流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对卧床患者,取躯干仰卧位,床头适度抬高,头部前屈,偏瘫患者则患侧肩部以枕垫起,护理人员位于患者健侧,这样的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反流和误咽;颈部轻度前屈,使气道得到最大保护。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吞咽功能训练,主要训练项目包括:
(1)改善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嘱患者进行皱眉、鼓腮、闭眼、吹气等表情动作训练和指尖叩击口唇等动作以改善唇闭合功能。
(2)冷感觉刺激,用冰水棉棒长时间大范围地触碰前腭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左右相同位置交替,每日2次,每次10min。
(3)舌头运动训练,嘱患者舌头遵护士指令向各个方向运动,同时使用压舌板给予阻力。
(4)声带训练,患者反复咳嗽,深憋气后大声用力发音。
(5)吸吮及咀嚼动作训练,嘱患者做空吸吮和空咀嚼动作,锻炼口咽部肌肉的协调性。
1.4观察指标比较干预组患者入组时及入组第2、第4、第6、第8周时的误吸风险评分和高危患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入院60d内误吸发生率。误吸为患者在进食、饮水或鼻饲时出现呛咳症状,在24~48h出现发热、痰量增加、肺部啰音或胸部影像学证实出现新的感染病灶,所有数据通过查阅患者病程和护理记录等获得。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误吸发生率和高危患者例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误吸风险评分的比较采用F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者入院60d内误吸风险评估表评分干预组患者在入组时及入组后每2周1次的评价中,误吸风险评分和高危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观察期内发生误吸的风险一直持续存在,护理干预不能减少入住老年护理院患者发生误吸的客观风险因素。
3讨论
1.1对象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中的等级护理老年人153例(排除年龄<60岁、语言交流障碍、神志不清及特护老年人),其中男51例、女102例,年龄60~102岁,平均80·2岁。
1.2方法
1.2.1护理分级根据文献[1-2]将老年人护理分为3个等级:①一般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尚好,个人日常生活能自理者,提供一般照顾护理服务,定为自理。②半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功能减退,活动受限,个人日常生活能力部分丧失者,提供半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助。③全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照顾护理者,提供全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护。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2所养老机构现行分级护理资料从其主管业务的行政人员处取得,由笔者和4位经培训的大三护理本科学生对选取对象的当日医嘱的照护级别(自理、介助及介护)进行登记(医嘱护理分级)。然后,根据《广州市托老服务工作守则》[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的护理分级依据[2],评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即自理、介助、介护(标准护理分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3],对老年人进行分级,Barthel指数计分≤40分为介护,41~60分为介助,>60分为自理。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3种护理分级方法评估结果,见表1。
表1示,医嘱分级与标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χ2=10·95、20·43,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后两者比较,χ2=1·97,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4]。养老机构中护理分级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级别的依据和护理要求,对养老机构中护理工作以及管理起着规范性的作用。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护工的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及标准护理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Barthel指数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医嘱分级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在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划分由医生、行政人员及老年人家属共同参与有关。调查中发现,医生的人员配备远低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变化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与治疗,老年人的护理等级也就很难根据其实际需求来调整;由于不同的护理等级的收费也有所不同及家属的参与,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何种护理等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其家属的意愿。除此以外,负责执行护理工作的护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当护理级别与老年人自理能力有差异时,只能简单机械的执行,使得需要调整护理等级的老年人不能得到最恰当的照顾
。
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我国养老机构划分老年人护理等级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年才出台,且全国各地大都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各自制定护理等级及护理内容,至今许多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被国际上公认的ADL评定方法之一,它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是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ADL评定方法之一[5]。临床上对于护理分级差异性分析,大都采用了中文版Bar-thel指数分级法[4-6],它不仅可以用来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预测治疗结果及预后,体现需要护理程度。本组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缺陷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分级,其结果与标准护理分级评估结果一致,而其评定更简单。因此,Barthel指数适用于我国的老年人,可用于评定其功能的高低。
综上所述,不同护理分级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医嘱分级较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因而建议将Barthel指数分级作为现行标准护理分级的补充内容,以完善现行标准护理分级制度,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护理的经验[7],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提供合适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方式,以充分体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机构分级护理差异性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护理级别是否与护理服务需求一致,为照护老年人提供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将153例等级护理老年人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分为一般照顾护理(自理)、半照顾护理(介助)、全照顾护理(介护)三级,比较不同分级法的差异。结果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医嘱分级法较老年人实际需求较远,改进措施除增加医护人员和改善相关条件外,可将Barthel指数分级法作为标准分级的补充来替代医嘱分级法,以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养老机构中,分级护理由医生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需求,结合其家属及养老机构行政人员的意见后制定,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由护工提供护理服务。因此,此护理分级方法受到医生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解其是否与“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相适应,并探讨较为准确的护理分级评定方法,笔者于2005年5月对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护理分级方法和内容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了评估和量化分析。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托老机构照顾护理分级标准及护理内容[S].粤发[2000]2号,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
[4]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51-52.
[5]顾敏,顾旭,姚云海,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J].现代康复,2000,4(1):34-3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1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从而步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最高行列。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至2007年底,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2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5%,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5〕。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肌体正常功能,恢复期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即便不是患有严重的疾病,老年人也因为年老体衰常常需要护理服务才能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8.9%〔6〕。在上海,老年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难的占8.3%,其中60~69岁年龄组中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为6.3%,70~79岁年龄组为27%,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47.9%〔4〕。这些数据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老年人身体条件变化等原因,老年人的生活依赖性需求程度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况且,许多高龄老人往往又是丧偶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配偶可以照料的情况下,就会更多地依赖子女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可见,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1.2家庭结构变化致使家庭的照料功能日益削弱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绝大部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责照料,属于非正规的长期护理服务。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者的选择顺序依次排列为配偶子女孙子女保姆或钟点工,数据显示,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为97.3%〔7〕。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中青年生存竞争的加剧,职业流动的加速,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据统计,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为2.97人,农村为3.27人。同时,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现象日益增多,即所谓的“空巢家庭”。就上海而言,至2007年底,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总数84.37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9.30万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超过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地区,上海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将在2013年前后进入老年阶段,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将达到80%。这种空巢家庭将会形成第一次并且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因此,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困难与压力进一步增大,家庭作为养老载体承担的老年人护理职能将被削弱。一旦家庭失去了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将会使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权利受到危及。
1.3长期护理费用的急剧增大加重了政府与个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可得性的改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上海已达到81.08岁,进入了长寿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与老年人的带病生存并存的,致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护理费用急剧增大。国内外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为3∶1~5∶1,特别是75岁以上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就我国而言,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约为2.2∶1,老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的1.9倍,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疗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占用一生医疗费的80%〔1〕,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已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的范围仅仅是针对疾病给付,对老年人的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均被列为“不予支付”项目〔2〕,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往往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疾病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驻院老人”。由于这种护理缺失所产生的老年人住院实现护理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剧增。即使有些老年人可入住老年护理院,但由于老年护理院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据上海市民政局2007年底的统计,上海各类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72所,而本市老年人口中有22.27%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这些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老年护理病床的需求量为19.16%,而目前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仅占需求量的7.06%,许多老人往往登记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被收住入院,老年护理病床已成“一床难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年护理的家庭往往只能借助雇请护工或保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不仅护理效果不理想,而且费用全部由自己负担。由于老年护理是长期的,护理费用总额巨大,这对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我们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护理危机。
2.1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是一项具有公益福利性质的任务,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十几年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家庭护理与社会护理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主要特征,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家庭、社区、社会在内的多支柱的长期护理模式〔2,4〕。具体表现为:首先,以居家护理为基础。虽然,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家庭观念仍较为牢固,老年人更是恋家爱家,希望与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年轻人也把照顾老人作为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家庭所给予的老年人温暖、自然的照料环境是机构设施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成员仍将是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主要提供者,家庭护理是整个长期护理体系的基础。其次,以社区护理为依托。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将居家护理纳入社区服务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场所和设施,依据本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生理特征、居住特征和照顾来源设计专门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解决家庭成员在护理专业技术的缺陷,减轻其沉重的照护负担,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正是因为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上世纪80年达国家在综合调整护理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都把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最后,以机构护理为补充。我国老年人结构复杂,有社会孤老,有生活不能完成自理的老人,有绝对高龄老人,他们需要在社会福利机构得到护理与照料。因此,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机构护理会成为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有效后备资源。此外,政府还应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的密切合作,全方位搞好正规护理与非正规护理,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以至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福利措施或者个人独自支付护理费用模式已难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膨胀的护理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的形式以确立制度化的护理费用的分担机制。由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解长期护理负担风险的最佳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之后,德国和日本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颁布《护理保险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1〕。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可采取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其中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可仿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做法〔3〕,实行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缴费比例1~2个百分点,并建立护理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在保险费的支付方式上,可采取日本的做法,对参加护理保险的人群按年龄进行分类以确定保险费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护理服务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护理保险费用支出。至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适合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人群,通过投保人在年轻时开始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年老后因患慢性疾病而需他人协助起居的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目前各种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也逐渐增多。如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具有全面保护功能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5〕,这意味着商业性质的护理保险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率较高,限制了更多人群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应学习美国的经验,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补充。
2.4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5〕,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因此,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然而,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人员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超级秘书网
总之,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解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只有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上予以考虑,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实效的老年护理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1123.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0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的对比分析。在每一位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纪56~73岁,平均年龄(64±4.32)岁。在试验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4~75岁,平均为(65±3.78)岁。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护理,例如用药控制,避免患者吃辛辣、油腻、高糖的食物等等。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优质护理主要包括良好的护理氛围、积极的心理疏通、科学的护理指导等方面。良好的护理氛围主要表现为在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为患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保证环境的清新和舒适,老年人通常都喜欢安静的氛围,所以要尽量避免吵吵闹闹的环境,可以使老年人平心静气。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把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视为朋友和家人,亲和而待之,使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感觉到家的温暖。积极的心理疏通表现为在良好的氛围基础上,多为患者做一些思想工作,老年人害怕孤独,护理人员可以时常与他们聊天,使他们能够从病情的低谷中走出,感受到希望,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有效的救治。科学的护理指导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患者进行科学的指导,比如您应该多吃哪些食物、不要吃哪些食物等等,使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
1.3观察指标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接受护理研究的10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意见征询。调查的内容主要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和对病情知识的了解程度。
2结果
接受优质护理的50例试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接受普通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试验组中,45例患者感到十分满意,5例感到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患者为0。满意度达到100%。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感到十分满意的患者为24例,比较满意的患者为17例,不满意的患者为9例,满意率为82%。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05例老年患者,男性42例,女性63例,60~70岁78例,71~80岁21例,81岁~85岁5例,90岁以上1例。下肢损伤占62.7%(其中21例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骨折,7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0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3例髌骨骨折、4例踝关节骨折)。腰部疾病占16.32%(其中9例腰椎间盘突出,7例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3例颈椎及腰椎管狭窄,2例胸腰椎结核,1例骨纤维瘤),关节疾病占12.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6例,下肢骨与关节感染7例),其他骨科疾病占9.68%。
2临床护理
2.1心理护理:护士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资料。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待老人应尊重并理解他们。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们,要迎合老年人心态,使用恰当称呼,并让其表达自己想法,护士要耐心倾听,不能显得烦躁,护士说话语速要适合老人听力。,对需要行手术治疗病人,护士必须及时心理疏导,排除患者心理紧张与恐惧。并为他们创造舒适、安静的住院条件,努力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孤独、寂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骨科疾病及治疗措施与康复情况,以赞扬的口吻鼓励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悲观的心态。从心理上安慰老年患者,解除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2营养护理:老年人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再加上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因此应选择多样式、易消化、富有营养食物,同时还要少食多餐,低脂高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如瘦肉、蛋类、鱼虾、牛奶等,并铺以钙类药物治疗。
2.3日常护理: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应意识到其重要性,加强老年老年安全保障措施。如使用防滑地板、穿防滑拖鞋、病房应安置夜灯,减少床边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外出检查使用轮椅时要系好安全带。有些患者不能下地活动,应讲解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加强其基础生活护理。保持头发、口腔及皮肤清洁,提高生活质量。
2.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1)便秘:老年骨科患者因术后疼痛对预后担心,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疼痛、紧张等,引起便秘。饮食结构不合理,老年人因牙齿不好摄入的食物量少及食物过于精细均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原因。骨科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少,导致胃肠功能减弱。便秘是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陶龙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护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顾自己对105例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心得进行总结,结果103例病人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无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根据病情放弃治疗。1例死于原发性疾病。结论掌握老年骨科患者身体及心理特点,通过优质化整体护理,能降低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14骨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患者不良心理产生根源,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开导,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呼吸道并发症预防:因手术疼痛及病情限制需卧床接受治疗而影响咳嗽、咳痰,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呼吸运动,有烟酒嗜好的患者,积极劝告戒除烟酒,以减少上呼吸道分泌物。术后经常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和咳痰、适当变换,尽量咳出痰液。黏痰不易咳出,使用化痰剂或雾化吸入剂。咳痰无力且反应较弱,可用吸痰管吸痰和刺激喉部以诱发咳嗽、咳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3)泌尿系统并发症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会清洁干燥。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许应早拔除尿管。术后多因切口疼痛及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易引起尿潴留,鼓励患者自主及时排尿。需行导尿术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插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要充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做好尿道口护理,保持个人卫生,防止尿液反流,防止泌尿系感染。有感染时使用抗菌素治疗。(4)压疮:骨科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骶尾部、足跟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容易出现压疮。术后6h是压疮易发的高峰期[2],因此术后在患者骶尾部、足跟垫气圈,解除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每2~4h翻身一次。对高危人群在可能受压的部位使用薄膜贴敷,可改善局部供血。针对发生压疮的患者,清洁溃烂处,用碘伏消毒,予以溃疡贴贴敷。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每天1~2次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预防肛周和会阴縻烂、湿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接尿器。(5)深静脉血栓预防:老年骨折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少容易导致深静脉[3]。
2.5康复性锻炼对骨科患者意义重大,有利于骨关节及肌肉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病清,不能操之过急,应遵循由轻到重,由少到多渐进性原则。要以不疲劳为度。不能下床活动老年患者,护士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康复锻炼,按摩肌肉向心性进行。要有一定力度,按摩到皮肤微红为宜,以达到全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的发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6出院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活动时注意事项、正确用药方法及合理饮食。并向家属交代老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及责任医生的联系方式,定期随访患者进行专科指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分休息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3结果
105例老年骨科患者通过优质化整体护理,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根据病情放弃治疗,1例患者死于原发性疾病。同时提高老年自我护理能力和患者生活质量,这对老年人疾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责任。
4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一旦患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手术病人,更会产生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比如焦虑、恐惧等,而不健康的心理,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病人手术耐受性降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且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1]。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做好老年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临床资料
选自2003年1月~2003年12月老年手术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岁。职业:农民27例,工人12例,干部11例。
2心理特征
2.1焦虑和恐惧心理病人患病后,往往有一种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而且手术对病人来讲常是万不得已的,以致手术前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2忧虑、孤独心理老年病人性情较怪癖、固执、易怒,不易合作,同时又害怕孤独,希望有人探视,有人真正关心他们,为他们解除寂寞。
2.3猜疑和担忧心理由于老年病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2.4行为退化、情绪幼稚依赖心理有些老年人童心复萌,如爱吃、恋玩,表现天真,并且处处依赖亲人,依赖医护人员。
3心理需求[2]
3.1共性需求患者都希望在就诊的医院里由名望较高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不希望让实习医生在自己身上“练刀子”,都希望在术中能避免或减轻疼痛,并且希望亲属能给予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能尽心尽力的精心照顾和给予帮助。
3.2不同的需求由于知识层次,经济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不同。如经济能力差的病人仅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们往往除疼痛外最关心的是住院和手术费用问题。而经济能力强的病人则不仅要求用最好的药品,还要求住条件好的单间病房。知识层次高的老年病人除要求有好的治疗条件外,对各方面的条件也要求较高。他们首先要求对自己的治疗和手术有较高的透明度,其次是患病后不愿与他人来往,要求住安静的单人间。
4心理护理
护士自身素质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关心体贴病人,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接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应立即进病房访视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手术病人暴露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
注意交谈的态度和技巧,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病人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语言。另外,护理人员还应重视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说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
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并告诉病人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持续时间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术后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疼痛等,均应给病人作介绍和解释。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对刺激反应迟钝,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有的老年人长期吸烟,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术前护士应耐心的告诉吸烟病人吸烟对手术的不利因素,劝其戒烟,并指导老年病人多做深呼吸,教会病人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因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对术前所要注意的事项及将要实施的护理计划、措施及目的,宜事先通知病人和家属,并耐心作好解释,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要提醒家属注意,以免术前准备不充分,而延误手术进行。
可邀请同病房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配合经验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整个手术前期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展开,让其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老年手术病人做好手术前期的心理护理,都将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现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随着肾移植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肾移植手术对年龄的限制逐渐减少。自1991年起,我院接受55岁以上行肾移植术的数量逐年上升,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1991年元月至2001年12月接受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高龄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心脏扩大,心胸比〉0.5者31例,占85%;肺淤血16例,占44%;心律紊乱8例,占20%;心包积液10例,占27%;糖尿病肾病1例,占0.2%。
2结果
2.1并发症转归
本组术前心胸比〉0.5的31例中,二月复查心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胸比低于0.5有29例(93%)。
肺淤血、心包积液、心律紊乱患者在出院时全部治愈。
糖尿病肾病患者出院时尿糖基本恢复正常。
2.2成功率
本组患者36例出院时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脏器的代谢能力和机体储备能力及营养状态逐步下降,对“手术侵袭”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减弱。因此,术前对高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术后根据合并症评估危险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针对性护理。
3.2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术中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间断放腹水,避免术后因腹水造成呼吸困难及胃肠功能不佳,进入ICU后密切观察病情。
3.3注意心肺功能的监测及护理
术后回ICU立即吸氧,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尿量每小时超过300ml,适当补充碳酸氢钠和钾,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免液体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尿量少,有可能补液过多造成心衰的患者,预防性给予强心药物,防止心衰的发生。
3.4对于术后低血压者,应用多巴胺升压,(0.3~0.5ug.kg-1/min)扩张肾血管,防止休克肾发生,扩容补充胶体,及时找寻及消除血压下降的因素。
3.5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6对移植肾急性肾衰的患者,按急性肾衰的处理原则,适时透析治疗,严格掌握入水量,等待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3.7预防肺部并发症
注意肺部听诊,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做好肺部体疗,协助病人咳嗽、咳痰。术后平卧6小时后摇高床头,不易咳出分泌物时应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理呼吸道保持通常。
3.8皮肤护理
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并定时给予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更换床单时注意动作要轻柔,以防埙伤皮肤。
3.9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高龄也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由于术前活动减少,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肺功能减退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因此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各关节。我们编制了四八拍床上活动操,每班护士协助病人做1~2次。
3.10饮食指导
术后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米粉、鱼、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煎炸的食品[1]。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大,钙质流失严重,形成骨质蔬松,还应补充钙。如:牛奶、豆浆等。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白蛋白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
3.11康复指导
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高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针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个别讲解的方式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防治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
参考文献:
1.1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行项目管理法,具体措施如下:
1.1.1科室中组成“智能团队”:由疗养护理经验丰富、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护理人员为团队成员,通过有效沟通对老年疗养院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进行沟通,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并对各部门、相关人员责任加以明确,制定详细实施方法[2]。经讨论,老年疗养院住院期间的风险因素包括疗养员因素、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等内容。
1.1.2制定管理目标与具体实施:
①制定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老年疗养员特征与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合理到了管理目标,积极探寻存在的风险并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考核标准予以细化。建立疗养员跌倒坠床评估表和疗养员意外风险评估表,及时填写评估表,对于评分高者,护士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巡视,制定护理质量监督机制并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②不断增强专业素质: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板报、观看宣传片、标语等加大护理安全宣传力度,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增强其安全意识。新上岗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岗前培训,增强其和疗养员沟通的技巧,待各项考核均合格后才可上岗。
③创造舒适的疗区环境:疗养房间应保持整洁、舒适温馨,温度及湿度应适宜且应保证空气流通],为疗养员营造家的氛围。入院时详细介绍疗养房间内的设施,房间设计合理,物品摆放整齐。卫生间设有安全扶手,做好防滑标识张贴、防滑垫安装等,为疗养员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障]。
④对疗养员展开全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保证仪容整洁大方,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主动为疗养员讲解医院环境,根据疗养员性格、家庭背景、职业、学历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对随员介绍疗养员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养生保健知识及疗养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增强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⑤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护理人员应主动引导疗养员逐步熟悉医院环境,耐心讲解各项设施使用方法及效果,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给予疗养员充分的尊重与关怀。对疗养员疑问应耐心解答,同时应针对老年疗养员不安全因素制定意外风险防范措施、预防跌倒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相应的应急能力。
1.2观察指标
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疗养员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包含6项内容,分为满意、很满意、需改进3个等级,同时记录两组护理纠纷、跌倒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两组疗养员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讨论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8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78~88岁,平均年龄(82.3±3.6)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77~85岁,平均年龄(81.9±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其中包括与患者积极沟通、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具体方法如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时间接触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通过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言语、热情的微笑,都会使患者更加信任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介绍自己时,应该充满自信感,尤其是介绍医师时,要给予患者充足的信息,全程陪伴患者,实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面对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完成功能锻炼,准时进行理疗,如中频治疗、电磁技术等内容。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按摩知识,为患者进行按摩。通过患者与护理人员愉快的交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为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住院环境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发现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后,需要与家属进行配合,共同激励患者,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环境也会影响患者的心情,而心情则是患者恢复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患者心情更加顺畅,通过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通过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使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更加舒适。大多数老年患者都不喜欢吵闹的环境,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创建出安静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家一样的温暖环境。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
1.3 满意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平均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完成治疗准备离院前,发放由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统计8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满意度为97.6%,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满意度为85.7%。观察组患者共有36例很满意,5例满意,1例一般,无不满意;对照组患者21例很满意,15例满意,5例一般,1例不满意,两组患者中并未出现非常不满意,两组患者平均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而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90岁,平均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跌伤63例,车祸伤17例;30例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15例行钢板固定,17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0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0例,2种37例,3种25例,4种8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2.1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2.1.1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老年人呼吸系统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胸廓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黏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影响预后的关键。
2.1.2护理
2.1.2.1病情观察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袭,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增加肺活量根据护理评估为患者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加强口腔护理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老年人口腔和牙齿疾病较多,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可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
2.1.2.4维持适宜的空气环境老年人鼻黏膜萎缩,其纤毛脱落,导致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及净化功能减退,干冷及含尘粒的空气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炎症。因而注意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对张口呼吸者用2层或3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湿润空气,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2.1.2.5促进排痰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本组80例患者中有1例95岁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发生明显呼吸道感染。
2.2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半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护理
2.2.2.1抬高患肢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
2.2.2.3早期积极活动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h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每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术后1~2天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每小时40~50次;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2.2.2.4下肢血液回流观察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2.2.5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过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缓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发生肺水肿;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引流液量,防止术后出血性休克。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逐渐康复,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3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2.3.1老年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另外,创伤、住院与手术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白天按分级护理巡视,经常与患者交流,防止患者过于安静、处于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骨折合并偏瘫侧肢体的护理十分重要,将肢体放舒适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压,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时、定量对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外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躁动严重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约束带和床栏,24h不间断陪护,防止坠床等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本组并存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例,摔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10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3.2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特点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细胞数减少,结缔组织增加,肝细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总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本组80例老年患者未发生肝肾衰竭并发症。
2.3.3泌尿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细菌繁殖生长;前列腺液减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即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皮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素预防泌尿系感染。
2.3.4内分泌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易发生内分泌调节障碍,最多见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响伤口愈合,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对该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本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请内分泌科进行会诊治疗。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行饮食护理,每天监测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内。患者均匀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伤口感染。
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4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3]。通过对本组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认为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MarkC,DenisC.Mortalityfollowingsurgeryforproximalfemoralfracturesincentenarians.InjuryIntCarInjured,2000,537-539.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从学生今后面临的老年护理职业岗位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中确立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课程整体设计以典型的老年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来构建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按照“资讯(获取信息)、决策(作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及评价(总结反馈)”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步骤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导向和项目化的思路遴选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与知识的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与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本课程项目设计的依据是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护理干预,延缓衰老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或减少老年人自我照顾的限制,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实现其最佳的功能状态。鉴于此,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提炼了以下9个能力训练项目(见下表),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以任务引领学习,并使老年人护理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个项目下分别设定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模块,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则穿插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饮食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我们把“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融入“指导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操作技能训练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把“排泄形态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排泄形态障碍的护理”等理论知识内容融入“指导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锻炼”“排尿功能训练”“自我间歇导尿”等技能训练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解决了工作导向课程重构的最大难点重实践轻理论,整门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了行动导向。
三、课程的目标设计
使学生掌握老化的特点,能应用护理程序评估老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存在和潜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能应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老年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作为社区医院护士长,学生分4组(每组5~6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进度,协调整个项目实施,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每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四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组护士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五、课程考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