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工业概论论文范文

石油工业概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石油工业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石油工业概论论文

第1篇

      企业内部培训师能力素质对企业的人才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油田企业内训师能力素质,是企业员工培训论文实行人才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已逐渐成为油田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1.油田企业内训师的素质能力现状 

1.1油田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的观念问题 

我国油田企业的内训师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培训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内部培训师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内训师队伍。例如,企业在内训师的工作安排上,仅仅把内训师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人事部门、培训部门。没有从企业的全局进行考虑,把内部培训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手段。其次,企业对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观念存在滞后性。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油田企业都把企业的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在企业培训方面,投资的力度并不是很大。最后,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对职工的理论知识培训,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方面内容很少涉及。 

1.2油田企业内训师自身素质能力存在缺陷 

随着油田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内训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许多油田企业,内训师的自身能力素质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油田企业内训缺乏相应的教学素质。油田企业的内训师,尤其是兼职内训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油田生产的一线骨干中选,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这些内训师没有相应的授课技巧,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内容,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案内容,无法组织准确的教学语言。授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较差,很难达到有效的培训效果。其次,内训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当前的油田企业内训师教学过程中,内训师主要采用单一的课堂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对职工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同时还保留着传统的师者为尊的权威形象,培训的过程中,缺乏与企业职工的交流讨论,课堂互动效果差,很难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职工的学习效果很差。最后,企业内训师教态较差。由于许多企业内训师都是从工作岗位上抽调下来进行培训教学,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他们的培训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做到从容自然,对培训的重点,授课表情的变化、授课手势的动作以及授课姿势都缺少教学的魅力,无法用生动的课堂吸引职工认真地学习。 

2.提高油田企业内训师能力素质措施 

2.1加强对企业内训师的形势教育,激发内训师提升自我能力素质的意识 

油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加强对企业内训师的形势教育,让内训师充分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另外,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油田企业对职工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远高,这就需要油田企业内训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加强对油田企业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从而能够对油田企业职工进行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油田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支柱油田企业质量标准化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导致油田企业对企业职工以及内训师的培训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内训师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产生优胜劣汰的职业危机感。油田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对当前油田企业发展的形式,以及油田企业内训师的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分析,使油田企业明白,企业内训师的能力素质对企业职工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企业职工的素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内训师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使得企业内训师重视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训练,促进企业的发展。 

2.2企业内训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素质 

学习是企业内训师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企业内训师要积极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内训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还需要掌握培训教学的业务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内训师通过不断地学习,还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油田人力资源部门也要积极鼓励企业内训师参加函授教育的深造,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前来进行讲座与指导,提高企业内训师的理论水平,增强内训师的授课能力。企业内训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内训师的交流学习,通过听取其他内训师的授课,总结对方培训授课的长处,去弥补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足之处。 

2.3企业内训师要不断提高培训教学的技巧 

企业内训师要积极学习和探索,通过不断的培训教学,积累丰富的培训教学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讲授技巧。首先,企业内训师要精心设计培训教学的课件,熟记培训中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让企业内训师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上,轻松自如地讲解课堂的知识要点,有效避免授课的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状况。其次,企业内训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内训师的权威角色和形象,与培训的职工保持平等的关系。并且在课堂培训时,采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同时利用姿态语言,吸引培训职工的注意力。这样能够为培训的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培训职工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内训师授课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企业内训师可以利用新式的培训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的培训方法,增强培训职工的真实体验感。企业内训师在培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去引导培训职工去亲自感悟和了解油田企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油田企业的实践操作当中来,让油田企业培训职工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 

第2篇

一、油田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油田施工企业,物资的供应和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生产过程,做好了物资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挖潜增效,提高利用率,节约成本,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优秀的物资管理能带来的企业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物资信息管理,能让企业生产变得快捷方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我国油田的建设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还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施工过程中忽视管理作用,一味的追求实际物资的供应,对于生产一线物资部门的第一准则是及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影响生产,物资部门要负担一切责任。

对物资管理的重视不够,相对应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投入的资金较少,使得物资信息管理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

缺乏专业的物资人才。这点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的缺少、缺乏学习培训、人员结构不合理。在油田的物资管理中,最缺乏的就是机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且在经济方便有一定了解的综合型人才。在实际的运营中多注重物资供应的时效,缺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操作人员只是在实践中摸索,不利于人才的快速提升。再者由于体制等因素,物资管理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且存在人员年龄偏大,不太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手段。

整体人员的思想观念上相对于现代企业有所落后,出了油田市场不能与市场经济有效接轨,对油田以外的企业等存在一定的排外性。

二、加强物资管理的途径

针对以上几点油田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不合理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管理好企业供应商,做好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供应的源头,供应商管理不好就无法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考核,采取实地考核和ERP系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具体的进行合理评价。努力提升供应商的动态量化考核质量,使其考核过程实现细化和量化,避免出现考核的主观性。其次是对供应商的整体实力进行考核评分,及时了解其财务情况和信用情况。避免因供应商财务问题和生产等因素而引起的质量不合格、采购计划往后推移、采购时间无法保证。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供应商进行严格查处,对出现质量不合格的供应商坚决果断处理。对于物资计划的管理,需要严格要求各单位的计划提前申报部门,表明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数量、交货日期以及用途。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库存,提高采购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采购。

做好物资验收,填写入库的记录。作为物资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放线,验收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做到对物资的有效监控管理,就需要油田建设企业设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对材料进行验收。在物资到达后,由验收组成员根据货物的装箱单,运单等进行核对,数量多的产片采取抽样检测,按施工方要求仔细检查货物。经核对无误的才能入库,填写好入库记录。对于出现问题的物资要及时通知供应商,协商解决途径,尽快解决不能影响到一线生产。采购合同的相关条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切实维护好双方利益。仓库管理员需要对验收合格的产品按照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进行二次查点后填写入库验收单,将入库验收单,发票等原值凭证交到材料科或是财务部门。入库的台账都需要做好详细记录,无论是大宗原材料还是零星辅料,都要抱着去向合理、手续齐全。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创新模式;体系建设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规模(指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对毕业生及其家长、高等学校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给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利于提高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评介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或称创业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财富,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硅谷的发展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企业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劳动者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准备将来进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质本科毕业生继续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样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基于职能构建,难以突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培养富于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本,甚至是对个体创新精神的扼杀。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现了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争论,这说明国内现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在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富于创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能大力促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创新性变革,使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教育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管理教育的整体发展;②企业家精神教育所强调的紧密型产学研互动能带动现行管理教育向实践靠拢,并有利于从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实践立足点;③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推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将创新因素渗透进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改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下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本运作、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实现。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策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业绩考核以及教学主体的选择应该以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指引的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南,进行全面的适应性改革和系统性创新,突出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2参照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外化为培训学员与新创企业管理、公司型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技能,这决定了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侧重点及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特征。从课程设置模式看,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性与整合性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图1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

根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元素,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开发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质,以适应开放、竞争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闯、敢冒险,不墨守成规,大胆展示自我、凸现自我、发展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要围绕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来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而要同现存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从而优化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和相互促进。超级秘书网

4.3引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以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要形式。与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组织学员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进行商业模拟练习;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员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以加深学员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组织学员进行个案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鼓励学员演讲,以锻炼学员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培养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组织学员完成现实中的企业课题,使学员了解企业的运作与经营;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活动,以促进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对知识的重组、创新、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节,比如引导课后自学、课堂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布置大型案例性作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感受有关知识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以“讲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传统教学“讲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终身学习。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执行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够“走出去”,有组织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一些企业的联系。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必然要融合时代的变化,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借鉴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是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第4篇

关键词:油藏工程;专业课;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56-02

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油田开发方法的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油藏地质、油层物理、渗流理论和采油工程等方面的成果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设计和评价,以及应用有效的开采机理、驱替理论和工程方法来预测和分析油藏未来的开发动态,并根据这种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采收率[1]。毫无疑问,该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但该课程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却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作为专业课,其建设只停留在本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上,没有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结合起来。其没有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建设,既没有很好地让专业基础课发挥对本课程的支撑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本课程对实践环节的带动作用。

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没有实践知识就没有根基,要进行实践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油藏工程课程实践应有三个子系统的课程体系。

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油田勘探开发程序、油藏评价、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井网与注水方式、油田开发方案报告编写、复杂油田开发、油田开发调整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油藏工程所研究的对象――“油气藏”有一定的了解。在油藏工程的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基础理论课程,加强技能培养,利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室观察、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观摩操作等巩固、深化、扩展课程内容,同时要加快知识向技能转化,要求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用油藏工程的理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

2.应用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包括非混相驱替及注水开发指标计算、试井分析方法、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学等。利用计算机教室开展油藏驱替机理、动态分析、试井分析的编程演练,并组织学生演示分析计算过程和对结果进行分析。

3.研究性知识。研究性知识包括油藏井间示踪剂动态分析方法、生产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示踪剂流出曲线方程的推导、多层油藏的总示踪剂浓度方程的推导、水平井及其产能评价等知识体系。利用油田科研实例,深入分析涉及难点知识的运用方法,课余邀请学生参与科研的工作,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深化知识的掌握。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参加科研工作的能力。当学生进行第一线实践时,要求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融会贯通。只有把知识融会贯通,各种技能熟练化,才能在实践中信手粘来,得心应手。系统化还要求实践安排的层次系列化,需要经过不间断的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层次性原则

观摩、练习指导与综合实践三层次。观摩与练习指导是综合实践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陈述性知识,无法自觉熟练地应用。虽然有的人通过自己摸索也能做好,但从总体上来说,有效练习与指导是观察学习、模仿学习,促进多数人的技能全面快速提升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观摩,因为观摩有助于把知识技能形象化、操作化,而练习指导则有助于把技能程序化、熟练化,这样才能内化。例如,油藏驱替过程的实验教学、油藏动态分析和试井编程活动的组织、科研案例的分析都需要经过观摩、练习与指导。要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有综合实践这个环节,综合实践有助于让学生把各种知识技能综合应用。通过综合实践使学生知道知识技能应用的条件与边界,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实习是最好的综合实践,抓好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个体性原则

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共性和个性。共性是一切人和事的基础和立足点。一般来说,共性的要求也是普遍化要求。普遍化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基本特性。面对集体教学,我们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此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个性的问题,个性是指人和事的特性,对于个人发展非常必要。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每个人兴趣、知识背景、特长不一样,所能达到的水平也不一样,尤其在实践能力上更是差异很大。针对有些同学对于油藏没有感性认识,可以让他们参与岩心的制备,直观看、摸到岩心;对于编程能力差的同学,引导他们做好程序流程图,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同学,进行对比计算,让油藏和流体物性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直观化。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课内练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既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时等措施的保障,又有教师的指导。然而,课内练习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外练习无疑是课堂练习的重要补充。学生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满足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课外练习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促进个体自我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是针对全体同学进行基础训练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但由于课时、指导力量等原因的限制,要使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让学生自行组织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条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学生对此有兴趣、没压力、不怕失败,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让毕业生的能力和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技能型的课程学习。充分利用课堂的师生示范、学生练习。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设备和空间,要求学生操作与演练。如油田勘探开发程序、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井网与注水方式、油田开发方案报告编写、油田开发调整等知识的学习。

2.设立实验兴趣小组。实验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兴趣小组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一类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一类是协助和参与由教师主持的课题研究,目的是为了促使本科生及早进入科研,提高其研究水平。

3.建立学生实践平台。建议利用油藏工程实验中心,设立“油藏驱替机理与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的学生组织。专业学生在假期充分利用“中心”的设备、场所、网络等为对广大石油工作者提供基础计算、文献调研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宽,进一步了解油田开发运行的程序和规律。

(二)课程演练、专业实习相结合

阶梯式的推进,层层加固学生技能在课程演练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的技能。除了课程演练外,实习也是重要的途径。在见习中学生可以学到在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如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材的处理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见习过程中进行尝试性的教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示方向,为实习奠定基础。实习无疑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方法,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学生在实习中必然遇到很多问题,并且只靠一个老师带队肯定是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指导。为此,组织小组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能够极大促进学生教学能力、评课能力的提高。

(三)科研实践与应用实践相结

科研应用,纵横交织科研能力的提高无疑要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完善。一些人认为大学生不用做研究,也不用写论文。其实科研能力不是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培养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应用能力的完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学习过程中没听过见过的问题与困难,需要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去解决。科研实践的训练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研方法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把握问题本质所在,为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基础。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训练的独特视角能够促进自己突破书本知识、个人经验的局限,这样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践过程应用到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为科研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社会实践课题、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要严把论文关,要求做实证研究,从选题、综述、设计、论证、撰写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有些实证研究,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实验内容,提高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开展研究型实践教学,把“应用性”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益,成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石油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汉桥.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一、调研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别对13家环保研究院、环保企业和10所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1)环境工程的工作领域由传统的污染控制逐渐扩展到环境修复新方向,如广西地勘院、云南地勘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等开展了土壤修复;(2)在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一些和行业相关的特色课,如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石油工业污染与控制技术”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矿山环境修复与治理”课程;(3)一些高校除了传统的污染控制类的课程外,逐渐开设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如河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课程。

二、培养方案的框架

(一)依据与思路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就业方向、学校特色和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具备的基础,构建思路主要有:在保留污染控制方向基础上,增加生态修复方向选修课模块;满足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实践的整合与衔接;融合学校行业特色。

(二)培养体系

1.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等,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开设安全科技概论、安全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2.知识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四大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保护工艺及工程的设计、设施运营与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开设“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场地污染风险评价”、“矿山生态修复”等选修课,扩展生态修复领域的知识。3.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自主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及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有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训练、科技活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其中,必修课中实验(上机)的总学分为12学分,因此,实践总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6.3%。

(四)课程与实践的设置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2]

(五)培养环节

1.课堂环节。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本科培养的主体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3],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理论课堂教学的学分总数为118学分,其中必修94学分、选修24学分。2.实验环节。构建了“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3大模块、15门课程的实验训练,倡导每门含实验的课程开设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实验环节的学分总数为12学分。3.实践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污染源调查实训、环境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分总数为30学分。目前,已建立三河环境监测站、常青污染源治理有限公司、唐山陡河电力实业总公司、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五个校外实习基地。4.课外环节。课外活动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自主开放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类竞赛等,学分数为4学分。

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0-02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8.

第7篇

关键词:成套引进 芳烃油气回收 计划控制和沟通 探讨

1 项目背景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油品在储存、装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挥发的油气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面高度的关注。挥发的油气不仅对环境、健康和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而且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油气回收技术在国外得以迅速发展,在国内也正在起步。

目前在世界上有许多油气回收专业化公司,技术可靠,运用广泛。我国以各种油气回收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化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但国内油气回收项目十分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企业花了大把钱、怀抱高期望值增设的油气回收设施因技术、设备、配套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运行状况堪忧。大量调研表明,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①对尾气装卸的过程以及设备了解不够,改造不力,导致油气无法按要求收集;②技术交流不充分,工艺条件与现场不尽相符,系统无法达到正常运行;③对现场操作、管理情况不了解,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定,操作困难,作业人员排斥;④产生新的固废及废水,难以处理等。油气回收技术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关键是这种项目在全过程管理上计划控制与沟通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即使是好的技术也无法正常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2008年中石化某分公司建成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装置投用后每年约60万吨的芳烃从码头装船出厂。承运芳烃的船只与普通油船没有什么两样,油舱均为常压,装油时芳烃油气自然挥发逸出,因此在整个装船过程中,芳烃类油气是无序排放,大量油气呼出,对环境、对操作员工人体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存在较大环保隐患;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油品损耗,降低了经济效益。码头装船作业人员因为油气浓度太大难以忍受,往往将装船阀门开度减小来控制油气的挥发浓度,这就使得装船时间延长,从而使码头作业效率大大降低,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在国内,芳烃类油气回收还没有应用案例,但为了满足将来的环保要求,公司决定先期增设芳烃类产品装船尾气回收设施。

2 项目前期技术对比和选用

本人参加了国内首套芳烃装船尾气治理项目团队的全过程管理。在项目前期对油气回收技术的主要方案如: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等进行了调研,由于国内外油气回收专业的论文已经很多,技术方面本文就不冗述,由于该项目是针对芳烃尾气的回收治理,因此油气回收效率高、尾气排放浓度低、油气回收系统运行稳定、无新增三废确定为项目最大目标。针对油气性质进行研究,发现它易被吸附,但是很难被脱附,这就要求油气回收设备不仅要满足可吸附该物质的要求,也要满足可以将其从吸附剂上脱附的要求。经过深入的技术交流,我们找到了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关键环节,经过组织招标,确定采用活性炭吸附法为项目核心技术。

由于国外公司甲对回收芳烃类油气有成功案例,技术可靠,同时在投标过程中,该公司还以油气吸收效率最高、尾气排放浓度最低、设备全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行费用最低等原因,得分最高,显示出该技术经济寿命最长,性价比最高。可是该供应商在国内不仅没有成功案例,而且还有一套建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工正常的装置,与该公司合作是否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经过对技术、项目特点的反复分析,项目团队认为该公司在国内的装置未开工正常的主要原因是甲方配套工程的原因,通过项目团队的努力和沟通,可以为该公司提供优质的配套工程和服务,克服其不足,发挥其特长。该公司最终中标成为项目的核心技术以及成套设备供应商。

3 项目计划与控制

要想项目计划做的好,要想按照项目计划实现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控制,一个扎实的前期工作必不可少。这就必须要充分了解项目性质、核心技术、以及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关键环节,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可行性研究报告非常重要,大概的和粗略的可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较大的偏差。我们对该项目十分慎重,在国内走访了多家油气回收项目建设单位,了解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针对国外公司技术外包型项目合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了分析研究,对项目进行了工作内容分解,在每一项工作都有应对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3.1 项目工作分解

PX尾气回收项目分为油气集中、配套、油气回收设备、回收设备合同、培训、试运行、工程验收和项目管理组成。

其中油气集中又要经过承运船调研、确定改造方案、确定承运船舶、船舱集气改造和承运船舶验收共4个环节;配套经过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招标、材料准备、施工、配套施工确认和整改共6个环节;油气回收经过设计、施工图审查和到货安装3个环节;回收设备合同有合同谈判、预付款保函确认和付款3个步骤;培训由管理人员培训和作业人员培训组成;试运行要经过开工、油品检验、油气检测和整改4个步骤;工程验收则分为实体工程验收和资料验收。

3.2 组建项目团队

考虑到项目特点,组建项目团队,除了通常项目矩阵团队涉及的成员外,本项目特别吸收了以下几方面的人员进入团队。

3.2.1 油气的集中是该项目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船运公司一般非系统内部单位成员,我们将其加入项目团队,可以确保承运船舶均经过油气集中改造,同时改造要符合设计要求。

3.2.2 该项目由国外公司提供成套技术及设备,此类项目在双方合作初期针对是先供货还是先付款一般都会存在分歧。项目团队采用了由供货商开具银行保函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将财务人员加入项目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可以保证合作沟通的有效性,争取财务部门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对保证项目进度可以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3.2.3 项目建成后,现场作业人员对项目的理解及支持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团队将其加入到项目团队之中,在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其掌握项目各方面信息,并将其对项目操作方面有关想法提出,有利于项目顺利交接和后期正常运行。

3.2.4 双方翻译人员也需要加入团队,因为双方文化的差异,可能存在在某些问题上的理解不一致,所有文件在经过双方互译后可以保持双方达成共识,减少偏差。

3.3 项目的进度控制

项目的进度控制,是为了使项目的关键工序时间点符合计划要求,使工程建设的进度符合项目预定的总体控制计划的要求。

3.3.1 项目工程管理进度控制目标。项目进度控制目标是依据总体进度计划而定,通过对分项或更加细致的工作单元进度进行控制,最终保证整体进度目标的实现。

3.3.2 项目总体统筹控制计划。此项目从2009年7月13日正式开始,预计用8个月时间完成并投入使用。

此项目涉及多个工序,同时各工序间有严密的衔接顺序,要绘制出项目的施工计划表,然后运用项目时间管理技术中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绘制项目网络图,通过项目网络图找出关键路线,为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的施工计划:

项目步骤 完成日期

签订供货合同 2009.7.13―2009.7.22

配套设计 2009.8―2009.10

绿化转移 2009.8―2009.10

配套施工、整改 2009.10―2009.11.30

甲公司发货 2009.12.1―2010.1.8

设备安装 2010.1.8―2010.1.30

设备调试 2010.2―2010.3

设备交付使用 2010.3

优化后项目施工计划:

项目步骤 完成日期

签订供货合同 2009.7.13―2009.7.22

配套设计 2009.8―2009.10

绿化转移 2009.8―2009.10

配套施工、整改 2009.10―2009.11.30

甲公司发货 2009.11.1―2009.12.8

设备安装 2009.12.8―2009.12.31

设备调试 2010.1―2010.2

设备交付使用 2010.2

3.3.3 项目进度控制的对比、监控、调整。在针对项目各阶段的进度进行检查、整理、对比分析后,项目团队要及时监控进度是否存在偏差,是否需要采取改变关键线路上各工作间的逻辑关系、可否合理压缩工期或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调整,以使得项目整体进度满足总体目标要求。

3.3.4 在该项目执行过程中,以下几项关键工作需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持续监控,督促计划实施:①油舱集气系统改造。因为油气集中在该项目中虽然属于非关键路径,但是对于项目成功与否十分关键。油船改造有以下几个难点:a以协议的形式,要求油运公司指定承运我公司芳烃的油船,要求非协议油船不得进行运输我公司芳烃的作业;b设计院对油船进行调研,提出改造方案。c油船停运、清扫、改造;d对改造完成的油船进行确认。

②对预付款保函再次提出强调。我公司由于对方系国外公司而担心合同无法履约后货款无法追回,而对方公司担心设备到场却难以拿到货款,介于此,项目团队一直督促承包商按合同要求尽快出具银行包涵,我方做好支付合同预付款的各项准备,以免延迟项目进度。

③现场配套工程的施工、整改计划十分重要。由于技术资料的全面翻译十分困难,因此在向国外公司甲发出发货通知单前,需要进行现场设备土建施工的确认并对偏差进行整改。在该项目中,由于做了充分的整改计划,因此现场实际发生的整改工序并没有影响项目总体计划。

④系统建设完成试运行期间整改计划的制订十分重要。由于两国质量体系要求、项目理解的偏差,在系统投运后,根据设备运行情况、配套情况、吸收液富液检验情况、尾气检验情况,经过团队沟通,确认是否需要整改。在该项目中,吸收液富液中存在少许活性炭颗粒,因此在系统上加装了过滤器解决了这个问题;对真空泵伴热原方案也进行了整改;实际进度满足总体进度计划。

在我们平时的项目管理中,或多或少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整改,调整是随时存在的,一个好的项目计划应该包含项目整改计划。对于核心技术和设备由国外供货的项目类型,各方面出现的情况更要充分预测,如国际海运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并对考虑到的情况加入到总体进度计划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没有发生整改项,则目标控制最优,项目提前完成;如果发生整改的问题,项目仍然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实现目标控制。

3.4 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不仅要在项目成本发生的过程中,对项目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其他费用开支进行计划、监督、调节和限制,而且首先要在项目前期、项目形式上争取把项目可能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控制,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对该项目成本控制项目团队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3.4.1 扎实的可行性方案。由于该类型的项目核心设备占总投资的比例很大,因此与油气回收公司技术交流至关重要。同时配套设计要达到要求深度,方案要切实可行。

3.4.2 技术和撬装设备外包。由于是国内首套使用国外技术和撬装设备实施的芳烃尾气回收工程,技术和设备的费用是项目费用中最难控制的因素,因此,项目团队采取技术和设备费用总包的合同形式来锁定项目近80%的投资。通过合同的执行结果来看,总包合同控制了外方设备制造的成本,约束了外方人员的服务费用,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

3.4.3 配套项目满足总体进度控制目标。由于配套设备、材料价格在总体进度内波动较小,因此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风险。

3.4.4 在方案中充分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在技术交流和合同谈判时通过充分的沟通,在合同额中考虑了此因素,避免了合同执行时可能的纠纷,控制了项目成本。

3.4.5 优化合理可行的方案。例如在方案中我们经过与设备供货商的沟通,将配套真空泵的电伴热改成现成的蒸汽伴热,仅这项就节省上百万的投资(变电站扩容、电缆、电伴热设备等)。

4 项目沟通

实际上项目沟通无所不在,以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深入的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所有管理艺术的精髓,一个项目成功与否与沟通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管理中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了解,减少偏差、目标一致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反之,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理解偏差,项目无法实现目标控制,严重的甚至导致项目失败。本项目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突出了沟通的重要性:

4.1 要求承包商指定项目负责人。要求中标的国外公司甲指定母公司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项目负责人,要求该负责人到项目建设地参加所有的技术交流、设计交底、开工指导、培训等工作,避免人员更换产生理解的歧义。

4.2 要求双方专业翻译人员全过程参加相关工作。所有资料双语,经双方翻译确认、项目经理签署后传递,最大程度的避免偏差,达成共识。

4.3 所有图纸现场交底。要求主承包商提供的图纸必须现场交底,配套的承包商必须现场提出问题,必须当场确认问题或现场解决问题,提高沟通效率。

4.4 组织多层次的沟通培训。项目投运后的安、稳、长、满、优运行,与生产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对设备的了解有莫大关系,因此,项目投运,按照总体控制计划,项目团队组织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提高了对国外成套设备的理解,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

4.5 项目其他团队成员参加所有项目例会,及时沟通各自工作情况,项目经理统筹协调。

5 项目投运

由于沟通充分,项目油气回收撬装设备供货协议很快签订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配套设计、施工均提前完成,撬装设备提前到货,在计划中预留的配套施工整改及项目试运行期间的整改也有序组织完成,项目一次投运成功。由于撬装设备到货时间比计划有所提前,因此项目进度提前,成本及质量也均满足计划要求。

试运行期间,经质量检验部门对吸收液富液采样,油品质量合格,回收的油品为成品,可以直接打回系统,不需要再次处理;同时经环保部门对排放尾气采样分析,尾气排放浓度不大于10mg/m3,达到技术协议要求并远低于国标要求的70mg/m3,无新增三废产生。码头装船速度由原来的300T/H提高到500T/H,大大提高了码头的使用效率。按照设计物料配合计算,每年装船60万吨,按90%的回收率,年可回收原本会排放到大气中的芳烃约800吨,年回收效益800万元以上。

建成的芳烃油气回收系统占地80m2,无新增定员,系统启动信号与装船流量计信号实现连锁,一有装船,系统自动启动,回收装置无须操作工操作,可实现全自动化管理。项目实施后,装船作业环节大为改善,几乎无芳烃和油气味道,受到了船主和作业人员的好评。经过近2年的运行,系统运行可靠,持续监控尾气达标,该项目各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建设成功。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结合本工程的具体要求,运用项目进度管理理论、项目沟通管理理论和其他管理知识,对芳烃油气回收项目进行分析,重点对项目进度和沟通管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为项目的实际运作以及今后同类型项目的施工提供了管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吴之明,卢有杰.项目管理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思俊等编著.现代项目管理概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0.

[3]张是勉.质量理论的数学方法[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45-152.

[4]桑德霍姆(瑞典).全面质量管理[M].王晓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9.

[5]朱宏亮.项目进度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端量.建设项目进度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7]邱菀华,沈建明,杨爱华.现代项目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8]周朝,侯文龙.ISO9000质量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72-77.

[9]赵勇.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8.

[10]陈楚天.谈业主对建筑工程的管理 项目管理,2006(8):24-25.

[11]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007.

11重印).

[12]詹姆斯.刘易斯著.赤向东译.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李征西,徐思文主编.油品储运设计手册(上、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