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共享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共享会计论文

第1篇

[摘要] 随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尽管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界算不上一个新鲜事物,但就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来看,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期望能够对目前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企业 会计电算化 建议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结账,以及分析会计信息,做出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将近几百万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约占全部企事业单位的26%,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能够完全依靠计算机的有效运行来完成本单位的会计记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核算任务。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综合掌握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一系列会计工作方面的有利变化。但是在充分享受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各企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将以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为例,围绕如何解决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2.1未能设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很少能够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有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系统建立的基础是满足个别职能部门的要求,几乎没有企业能够从企业整体的流程再造的角度出发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上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在只有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仅仅依靠会计信息是难以确保做出合理决策的;而在建立了不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忽略了整个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经常存在负责成本的人员若是想要了解价格信息和税务信息、负责价格的人员若想要了解成本信息时,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查阅资料或者相互询问的方式,显然削弱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2.2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的问题目前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主要分为两种: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通用软件指的是使用范围较广的软件,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特点。通用软件的优势在于使用成本低、安全性好、稳定性较高、准确性强,但是由于通用软件的普遍适用性,在其设计时存在难以兼顾具体企业细节的问题;专用软件是指适用于专门企业的软件,在设计的时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企业设计的,因此专业软件的研究开发成本较高、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因此,专业软件只有实力强大的企业才有能力使用,中小企业一般只能选择通用软件。

2.3网络化会计存在的问题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之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网页上的数据等信息成为企业的主要会计数据。网络化会计带来的现象就是传统会计流程中各个审核过程的迷失以及相关监控确认手段的消失,信息在网络中主要是传递没有确保信息真实性的保障措施。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也在增加,大量的数据流动极易引发数据泄漏、篡改等问题。最后,整个网络中的信息是共享的,因此在企业进行相关的网上交易时,极易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威胁,例如:商业机密泄漏、黑客攻击等。

三、完善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建议

3.1在企业内部引入“企业erp系统”要解决当前工业企业内部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当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即为在企业内部引入“企业erp系统”,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简称。当今社会的会计电算化是一个涉及通信学、管理学、运筹学等等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要应用会计电算化,必须引入先进的企业整体资源管理计划,这里的erp系统无疑是最有选择。通过引入erp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对于企业业务活动较大的部门如:财务部、物资管理部等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财务管理信息子网、物资管理理息子网。

3.2开发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当前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国外研发后汉化的软件,这种会计软件的缺点在于与我国的国情不适应;另一种则是国内研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但是这种软件的价格相对昂贵一些并且维护比较麻烦。但是对于没有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采用这种商品化的软件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解决会计软件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试图通过整个行业的联合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具体由行业内选择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丰富的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和维护团队,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而且在整个行业内部形成一个信息网,有助于解决行业会计资料集中汇总的问题。

3.3加强对会计数据的管理首先,数据采用时要严格遵循以下步骤:1)各会计子系统处理数据2)将各子系统处理的数据进行序时排列,输入数据处理服务器。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输入之前要严把数据校验关,保证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其次,借助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构造局域网防火墙。再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机密泄漏。最后,对现有的软件进行升级或者考虑引入诸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四、结束语

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解决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5

第2篇

 

[摘要] 随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尽管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界算不上一个新鲜事物,但就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来看,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期望能够对目前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企业 会计电算化 建议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结账,以及分析会计信息,做出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将近几百万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约占全部企事业单位的26%,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能够完全依靠计算机的有效运行来完成本单位的会计记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核算任务。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综合掌握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一系列会计工作方面的有利变化。但是在充分享受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各企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将以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为例,围绕如何解决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2.1未能设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很少能够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有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系统建立的基础是满足个别职能部门的要求,几乎没有企业能够从企业整体的流程再造的角度出发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上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在只有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仅仅依靠会计信息是难以确保做出合理决策的;而在建立了不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忽略了整个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经常存在负责成本的人员若是想要了解价格信息和税务信息、负责价格的人员若想要了解成本信息时,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查阅资料或者相互询问的方式,显然削弱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2.2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的问题目前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主要分为两种: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通用软件指的是使用范围较广的软件,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特点。通用软件的优势在于使用成本低、安全性好、稳定性较高、准确性强,但是由于通用软件的普遍适用性,在其设计时存在难以兼顾具体企业细节的问题;专用软件是指适用于专门企业的软件,在设计的时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企业设计的,因此专业软件的研究开发成本较高、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因此,专业软件只有实力强大的企业才有能力使用,中小企业一般只能选择通用软件。

2.3网络化会计存在的问题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之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网页上的数据等信息成为企业的主要会计数据。网络化会计带来的现象就是传统会计流程中各个审核过程的迷失以及相关监控确认手段的消失,信息在网络中主要是传递没有确保信息真实性的保障措施。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也在增加,大量的数据流动极易引发数据泄漏、篡改等问题。最后,整个网络中的信息是共享的,因此在企业进行相关的网上交易时,极易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威胁,例如:商业机密泄漏、黑客攻击等。

 

三、完善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建议

3.1在企业内部引入“企业erp系统”要解决当前工业企业内部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当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即为在企业内部引入“企业erp系统”,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简称。当今社会的会计电算化是一个涉及通信学、管理学、运筹学等等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要应用会计电算化,必须引入先进的企业整体资源管理计划,这里的erp系统无疑是最有选择。通过引入erp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对于企业业务活动较大的部门如:财务部、物资管理部等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财务管理信息子网、物资管理理息子网。

3.2开发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当前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国外研发后汉化的软件,这种会计软件的缺点在于与我国的国情不适应;另一种则是国内研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但是这种软件的价格相对昂贵一些并且维护比较麻烦。但是对于没有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采用这种商品化的软件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解决会计软件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试图通过整个行业的联合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具体由行业内选择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丰富的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和维护团队,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而且在整个行业内部形成一个信息网,有助于解决行业会计资料集中汇总的问题。

3.3加强对会计数据的管理首先,数据采用时要严格遵循以下步骤:1)各会计子系统处理数据2)将各子系统处理的数据进行序时排列,输入数据处理服务器。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输入之前要严把数据校验关,保证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其次,借助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构造局域网防火墙。再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机密泄漏。最后,对现有的软件进行升级或者考虑引入诸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四、结束语

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解决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5

第3篇

(一)项目招投标与合同订立阶段

项目招投标包括项目最初招标、投标、开标以及最后定标等环节,合同订立则主要是合同管理,在这几个环节中项目的招、投、订标,以及项目合同管理都应该适时地被纳入到建设单位的会计控制体系中。会计控制参与此环节,第一,可以准确把握标底价格的合格与规范性;第二,可以帮助工程及时准确分析投标方的财务状况,审查其是否真的具备投标资格;第三,可审核合同内容中关于资金方面的规定是否合理规范。但在我国目前的公路建设中,财会人员不直接参与更甚者不参与工程编制、招标审核以及合同订制已是一种常态,这种现象为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正常推进造成了一个较大的威胁。

(二)工程施工费用支付环节存在的问题

价款支付阶段主要包括工程合同款项支付、投资支付、施工费用支付等五项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施工费用管理环节。施工环节时间长,跨度大,不仅是工程耗费资金最多的一个阶段,其同时也是工程项目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公路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禁锢控制着项目施工预算,而项目施工预算同时又严格控制着实际施工支出,因此,项目会计监督或者督促项目施工按照工程设计步步实施,是大幅度降低施工阶段资金消耗,保证工程实际资金耗费与预算资金持平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兼顾工期进度与工程造价,会计人员在这一时期要科学统筹、计划公路项目资金筹集活动,务必保证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不得非法随意侵占工程其他环节或者其他工程的资金。

(三)项目竣工决算阶段

项目竣工决算即指在工程验收阶段,项目单位以国家相关规定为准编写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其综合反映此项目从筹划到最后竣工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属于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会人员应该在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各类会计资料的规整以及盘点,理清并核实工程的债权债务,并按照相关程序对竣工结算报告严格审查,同时在最终款项结算阶段,以工程合同为准提留质保金。工程有关财政资料的整理汇总颇为重要,但是会计人员在这一块与项目资料收集部门配合的并不是很好,资料收集不完整导致最终结算时困难重重,是目前决算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公路工程项目会计控制决策的完善

(一)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重点

项目决策阶段主要有以下四步:首先是项目投资机会与初选研究;其次项目建议书编制;再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探讨;最后是项目的评价以及最终决策。在这四个步骤中,公路会计部门应把控制重点搁置在项目评价与最终决策阶段,毕竟项目初选、建议书编写、可行性研究都属于政府部门,只有项目评价与决策真正的涉及到资金控制,因此,会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施以动作,重点关注最终的评价与决策阶段,而不是过早的将精力分散于不必要的项目前期研究上。

(二)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制度的建立

公路概预算是节省项目资金,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应积极参与此阶段的筹划与研究,最终在此阶段建立科学规范的会计控制制度。

(三)招投标与合同环节的控制

招投标阶段所涉及的资费数据会完整体现整个工程施工阶段的预资费耗损,被纳入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体系必是理所当然。

(四)价款支付环节控制细则

在价款支付环节,首先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资金筹集、安排,并有效确保所筹集资金的合法可靠性,不得非法侵占建设资金。同时科学建立价款结算制度,明确规定价款支付的各种细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价款支付的效率与质量。

(五)竣工验收与决算环节的控要点

竣工决算是整个工程所耗资费最终进行清算的阶段,会计人员应在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之下,及时对各种资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汇总。对于已经验收并合格的项目,会计人员应按照规定交付资金明细表。

三、会计控制中成本控制的具体方略

(一)投标报价中成本的控制

依照我国目前公路事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当前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以招投标的方式实施,那么如此一来,投标方也就是施工企业,其所提出来的标价就成为会计控制的重点之一。施工方在具体报价时前,应在细致分析工程建设特征与要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能力与竞争对手的各种情况,科学决定标价,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以有效杜绝各种违约现象的出现。具体的投标文件拿到手之后,会计部门应及时参与项目单位组织的标书审核与研讨会,定位好自身在此环节的作用,帮助项目单位选择最优方案,在有效提高工程速率与质量的同时大力降低施工成本。

(二)公路工程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在这一阶段,会计部门应严格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认真根据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与材料的价格、工程量以及工人的薪资数额等,进行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预算,对于与预算书不相吻合的数额要及时予以申报,在得到批复后及时对成本预算进行调整,这个环节工作的精确完成,是整个施工阶段顺利展开以及工程造价合理化的关键步骤。

(三)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具体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施工成本预算施行,有效进行资本节流,严格管控各种不合理并可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将施工阶段成本超支扼杀在萌生阶段。

(四)项目竣工后的成本控制

项目竣工后并不意味着整个工程的最终完成,会计人员应及时对整个工程资金的耗费情况与预算额数进行对比。一方面若超额,应找出具体的超额款项进行分析总结,避免下次不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若资金节省,更是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归纳,以方便下次借阅。

(五)人工费用控制

人工费用即工程施工时以建筑工人为主体的劳务费,大概在整个施工资费中占到了10%到15%,总体来看比例虽不是很高,但却是施工阶段资费控制的重点所在。在此阶段,结合员工实际,加强对员工技能及施工安全等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工程资金的良性节流。除此之外还有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等的采购,严把材料、设备质量关,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工程速率,缩短工期。

四、结语

第4篇

【摘要】本文从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披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其原因进行探讨。文章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范围、准则的制定、外部监督、和会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信息使用者环境会计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会计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向外提供环境会计报告,它是指会计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充分满足他们决策的需要。因此,环境会计的研究应该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一、信息使用者

本文紧紧围绕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对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据笔者分析,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有如下几类:

(一)投资者。在传统会计中,投资者及其分析机构一向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使用者之一,这种情况在环境会计中也同样存在。首先,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会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其次,由于投资者素质和修养的不断提高,道德投资的观念开始被一些投资者所接受,甚至在有些国家里产生了专门的道德投资机构。道德投资,意指投资者只对那些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投资。那么,这些投资者将会非常重视企业的环境绩效,至少会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他们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自然也就产生了需求。

(二)金融机构。在现代社会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要,各种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活动中都开始引入了环境问题。在投资者出资开办企业后,银行就成为企业日常融资的最主要的对象。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出于贷款的安全性必须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由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与银行的考虑相类似,保险商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可能招致的风险。保险商如果不对企业投保的财产上所隐含的环境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它们将有可能替企业承担巨大的环境治理开支从而招致巨大的损失。保险商必须根据企业的环境绩效来确定可以接受的投保范围和基数。为了这种评估,保险商也会非常重视企业的环境信息。

(三)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也是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而且他们可能对此要求的更全面、更具体、更快速,他们需要利用环境会计信息以帮助解脱所承担的财务和环境责任,帮助实施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各个有关环节。

(四)消费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越加关心所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对于他们是否具有生理上的和经济上的不利的影响;由于消费者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他们会关心自身的消费是否会对他人和地球环境造成危害。当今的市场消费倾向表明,同类的产品和劳务,人们总是愿意购买那些具有良好的环境形象和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和劳务,绿色消费主义的倾向正在逐渐成为时尚,人们正在越来越对绿色商品和绿色企业感兴趣。产品和劳务的经销商们受最终消费者的影响,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他们会关心供应商的产品和劳务在使用中和使用后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关心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履行了环境责任,关心他们所经销的商品和劳务是否具有绿色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形象,这种形象只能依靠企业不断地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来满足。

(五)政府管理机关。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国家作为社会大众的代表和社会管理者,对于目前尚不能明确分割给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然环境之类的自然资源是拥有其所有权的。国家通过无偿的方式或者有偿的方式将环境资源交付给企业使用,国家当然有权利要求企业管好用好环境资源,有权知道企业对于环境资源所作出的损害或者是贡献。所以国家是环境信息的一个重要使用者,它根据企业的环境绩效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奖励、或者罚款。同时,企业的环境报告也是政府从宏观上管理和改善经济及生活环境的一个信息来源。

(六)企业的员工。员工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他们将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好处,他们很关心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做了些什么以及做得如何。职工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有助于他们评估自身得到的利益,有助于改进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进环境管理和提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企业里,职工就是投资者的一部分;在采取某种形式向职工集资的企业里,职工就是债权人的一部分。所以说,企业要提供职工所关心的环境信息。

(七)社会公众。一方面,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公众及其代表组织来讲,企业的环境行为将直接使他们受害或受益,他们有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强烈意愿。另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社会公众的态度对于企业具有更深远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环境形象,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供应,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甚至可以说,社会公众的态度将决定着他们是否接受一个企业的存在。企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为公众做出相关和真实的环境披露。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目前,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我国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披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障碍。首先,我国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根据一项调查,它选择了我国在沪深两地上市的79家高污染企业,他们分别经营石油、化工、制药、钢铁、造纸等业务。通过对其1999-2002年的会计年报的分析和研究,证明企业中披露环境信息的比率较低。1999年有7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8.86%,2000年有9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11.3%,2001、2002年均有14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17.72%。如此低的披露比率显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广泛需求。其次,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一般只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对企业整体的环境政策及环境绩效都没有反映。这就使得环境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无法为信息使用人提供长期决策的信息。再次,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不规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1998年曾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包括在年度报告中的占36%;2.内部工作会议记录的占36%;3.单独报告的占14%;4.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占9%;5.包含在董事长报告中的占5%。披露方式的不固定性使得行业间缺乏可比性,环境会计环境信息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独立的环境报告中反映。对信息使用者来讲,他们甚至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环境信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与信息使用者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所以,企业选择何种披露形式至关重要。对于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对环境会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晚,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的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环境报告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理论上缺少统一的规则、方法和专业标准。使得需要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如何突破理论上的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化与披露信息的多元化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可比性和不可靠性,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环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缺陷。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理论基础,无法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该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缺乏了实务探索,环境会计理论更加难以确立,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更加困难了。没有会计准则的约束,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随意性变大,主动性减弱。

三是外部监督力量薄弱。大多数作为环境会计信息主体的企业,它们并未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太多影响和压力,在此情况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与相关性差就不足为奇了。真正可能有助于环境资料公布方面取得进展的是公众的力量,虽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以前加强了,但是施加的影响力还是较弱。

四是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基本由会计、财务、审计人员组成,目前的财会人员队伍缺乏相应的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从而制约了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

三、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环境会计这门新学科进行深人地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诸如计量、成本确认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具体来说,建议财政、审计、法律、计量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就会计该算体系和计量体系进行调研,着手研究新制度,为环境色会计的实施在制度方面做好准备;成立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产品市场规律、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加大理论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务体系。

(二)尽快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并制定具体环境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报告中披露环境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要使环境会计在实务中得到切实应用,必须遵循公正、客观、实用、普遍性的原则。对于环保方面差异较大的行业,根据适用性原则可以在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的规范之下,另外在行业法规中规定具体措施,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特点。目前,我国会计界必须尽快弥补会计准则、制度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以满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实践,以满足信息使用人决策的需要。

(三)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社会公众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全方位、多渠道去了解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在此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也要发挥作用。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不断完善。会计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此外,政府要给予环保企业相应的补贴,出台一系列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四)加强培养从事环境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首先,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即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领域的综合培训。借鉴国外经验,提倡环境技术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的共同参与。环境技术人员负责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财务人员则使用财务指标进行经济计量、记录、报告以及评价,加强二者的有效合作。其次,将环境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建议国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时,加强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

[2]邵毅平、高峰,关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财经论丛,2004

[3]吴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第5篇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进一步开发会计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并就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会计信息资源的手段和途径。在当今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人造的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对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新经济体制中,国家将主要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则需要掌握真实可靠而又翔实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宏观经济调节在广度上将大大拓宽,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愈来愈强。因此,会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是国家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迫切需要。

2.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便于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地进行企业决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如企业生产决策、成本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都离不开充分可靠的会计信息,并据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总之,企业制度创新与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是趋向于复杂化、大型化和快速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就越大,依赖程度就越强。

3.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为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共享性的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维护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不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诸如投资者、债权人等投资群体及其他相关使用者的需要,使各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财务变动趋势,以便作出相应决策,从而更好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

4.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丰富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开发方法、方式与手段,开发途径,开发能力,开发综合评价体系等等。5.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也是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积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信息政策的制定,信息法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市场培育,信息理论、信息人员培养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等。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方面之一。

因此,开发会计信息资源,有利于跟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6.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提高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以及WTO的加入,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各国间的会计信息要进行沟通、交流与协调,否则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将很难全面实现,其结果必然使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也将受到一定影响。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运用方面,无论在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性。因此,进一步开发我国会计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我国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会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会计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在起步,会计服务业领域有所拓宽,会计信息市场已初见端倪,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会计信息的供给量与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就会计信息供给量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同时投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对会计信息供给产生了新的不同要求,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将不断出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的供给必须“增容”,以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的发育。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供给却相对表现出一定滞后性。就会计信息供给结构而言,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结构或会计信息模式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结果进行总结,对未来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预测、决策和规划,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未来性之间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的含量不足,这种“窄形会计信息”的存在,表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2.我国目前各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指标繁复,数据不全面,会计处理方法各异,导致综合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困难,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实现,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难以与其他经济信息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

3.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一是会计的抗干扰能力还不强,有些会计人员没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采取逆向选择,违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舞弊行为,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利益。二是由于会计信息生成所依赖的环境如相关制度、法规、准则以及信息本身等客观原因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如信息系统的历史成本偏差、会计改革的弹性偏差、信息的形式偏差等,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会计信息的传递手段比较滞后,会计信息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今天,远距动作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客观上要求加快会计信息传递,提高会计效率,必须普及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中国的会计信息高速公路。但从现实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之不相适应,对于财务软件的开发利用扶持和保护力度也不够,甚至有一些政府机关提出了非常不符合实际的准入制度,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交流空间范围。

5.会计信息市场发育不够健全,信息交易不够规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会计信息市场也正在逐步孕育和发展起来。但在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发育过程中,仍有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市场机构复杂,竞争不规范。既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开展的会计咨询、会计服务、审计查证,也有财务会计咨询机构以及税务机构都可执行类似业务,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企业市场行为和商品质量,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性太强。二是市场价格比较混乱,以回扣招揽业务,以收费低廉吸引顾客的现象十分普遍,回扣率低则5%或10%,高者甚至达50%以上;三是会计信息市场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职权明确的管理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信息价格规范与价格政策以及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分配原则;四是市场主体不够成熟。有些会计咨询服务机构的水平十分有限,不具备设立会计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了一些带有欺骗性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会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手段和途径。

会计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会计信息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生产出更多决策有用的优质会计信息,以满足社会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拓宽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扩大会计信息含量,丰富会计信息资源。首先,从大的框架来看,要改革现行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会计规章制度和核算办法以及管理体制,以使会计工作更有效地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扩大会计信息量,就是要着重解决日益增长的会计需求与传统会计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会计信息高速公路,以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加快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扩大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拓宽会计服务领域,以便及时、准确、充分的处理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会计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再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重新构造企业会计信息体系。鉴于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因此,新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关键在于财务报告制度的创新。财务报告的创新包括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结构和调整、改造、充实企业财务报表两大基本内容。扩大财务报告信息结构主要有:

一是在揭示有形资产会计信息的同时,重视对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揭示,以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进行企业整体价值及生产能力的评估;

二是展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更新会计信息格局。即形成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企业整体信息与分部信息、总结性信息与预测性引导性信息、核心信息与非核心信息、历史成本计量信息与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格局。调整、改造、充实企业财务报表主要有:一是对现有财务报表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础上,引进资本化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加以补充。此外,还应细化报表要素,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全貌。

三是对损益表来说用资产/负债观编制损益表,以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直观信息,用经常与非常的标准划分财务成果层次,以满足投资群体的决策需要。对现金流量表来说,我国1998年开始编制,以后主要是不断改进与完善。为了保证该表在全国范围的统一和企业间可比,建议可通过出台现金流量表实施细则进行。对于附表、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说,应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

四是增设新的财务报表及附表,如增设增值表,以利于经济的全面管理;增设社会责任报表,以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增设预测财务报表,以加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增设有关创新金融工具方面的报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信息需求;增设分部报表,以反映多个企业分部的经济活动情况;增设股东权益变动表,现行成本表,有价证券明细表等,以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四是利用计算机与现代网络技术,编制实时财务报表,以提高报表的时效性。最后、注意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建立“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运转灵便的各级会计信息中心,以统一进行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咨询,以便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开发和利用,保证会计信息优质、可比。

2.努力克服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增强会计的抗干扰能力,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有:一是优化会计工作环境,同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以尽可能克服会计信息因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客观局限;二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会计监督,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保证系统,严明会计纪律,增强会计的抗干扰能力,以避免道德风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 计量 市场经济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深重,据国际货币基金(IMF)2008年4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它造成的总损失已近1万亿美元;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甚至称之为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不幸成为这场城门大火所殃及的一条“池鱼”。

一、金融危机引发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论战

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业率先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造成了独特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使之陷入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中,即它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等金融产品的计量,导致金融机构需要确认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涉及现金流量(non公允价值会计cash flow)的巨额损失,这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行为,这又迫使金融机构进一步确认由于金融资产降价导致的损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它们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国际货币基金(IMF)等各种金融监管机构甚至政界著名人士如麦凯恩等也对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应用表示质疑。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会计机构则认为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是为了转移公众视线、为自己的激进的放贷政策及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而采取的推出“替罪羊”的有欠公平的伎俩。FASB主席Robert Herz在2008年4月的“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FASB的另一位权威人士Russell Golden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向投资者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主席Sir David Tweedie指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财务分析师协会(CFAI)也坚定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认为它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且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金融危机的动态、规模与影响。

二、公允价值不应是金融危机的替罪羊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有的归绺于美国民众、金融机构、政府的机会主义倾向与行为[2]的“合力”或“共振效应”,更多的则认为国际金融体系内在不协调、不稳定的缺陷是它不能及时控制该危机蔓延的关键因素。这些分析或指责都不无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与以往发生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它的根源的揭示也同样可借鉴西斯蒙弟、马克思等先哲的认识,生产能力和结构与消费能力和结构之间的不匹配的矛盾积累仍然是这场危机的主要根源,因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根由还在于抵押贷款购房者无力承受还贷压力而使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无以为继,“产业为根、金融为叶”,既然根子上出了大问题,那么叶子枯萎也就随之而来。

可见,拿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出气筒”其实是种不负责任的转移矛盾或压力的做法,是种避重就轻的低劣伎俩,与企业经营不善后归罪于财务部门或在外受气的懦夫朝家里女人撒气如出一辙。

那么公允价值会计应在这场危机中承担什么责任呢?金融界的指责其实似是而非,因为金融资产的交易是基于交易者对其收益与风险评估及其差异而达成的,本身就是面向未来的决策与行为,这种评估及其差异本身就具有内在的波动性。而且,这种评价及其差异要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而金融市场本身的稳定性需要以充分、及时、完备的信息及其流动为基础条件,需要依据这些信息理性地作出分散决策的交易者,如果金融市场的信息条件低劣甚至充满虚假、欺诈性的信息,那么其交易者趋于盲从、跟风的非理性状态的可能性就越大,市场动荡的风险就越大,形成所谓的“羊群效应”,中国股市上“买涨不买跌”、跟风盛行就是极鲜明的例证。因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是由其内在的基础条件所决定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反映其运行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根本成因。更确切地说,公允价值会计并不能内在地决定金融资产及其市场的价格及其变动,它对市场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是使之稳健还是加剧,归根到底是由市场本身的性质或运行质量所决定的。

那么公允价值能否改进市场的信息条件呢?根据IASB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至少可见,1、公允价值提供的是个具有市场或社会统计均值意义的衡量值,本身具有内向收敛的性质或趋势,因而对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具有使之趋于稳健的内在功能。2、公允价值是个相对能为交易者广为认同的市场价格,它能吸纳、反映众多交易者对某一特定经济品的评价及其差异以及其中所蕴含或披露的各种信息,包括供求状况的信息,因而它的信息含量是相对充分的。3、公允价值是对市场及其价格运行状况的综合衡量,对其变化具有“显示器”的功能,并能通过动态的调整予以相对灵敏的反映,因而它所提供的信息是相对及时的。4、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众多交易参与者通过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形成的均衡值,它反映了这些交易参与者(无论是否成为现实的交易者)对特定经济品的成本、收益、风险等维度上特征或指标的综合信息及基于此而进行的综合考虑,因而它所包含的信息是相对完备的。

因此,我们认为,公允价值从本质或倾向而言,是有利于改进市场运行中的信息条件的,它的推出也是基于设计者这样的美好愿望的,可以说“卿本佳人”,它出道不久在这场危机中显现出它的一些雏嫩与不足,但如果就此被推出去当作替罪羊宰了,那只能一声叹息“嫁与中山狼”了,它本为公允而生却偏受是不公允的对待,实在是悲剧。

三、公允价值应继续坚持与完善

尽管在这场深重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显露出各种困难与不足,以致被视为“出气筒”甚至“替罪羊”,但它仍需坚定地坚持与完善。需要坚持是因为它在性质与功能上是有利于为市场运行提供相对充分、及时、完备的相关信息的,有利于改进市场有效、稳健运行所需的基础性信息条件的。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作出的:1、尽管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仍存在各种不足、缺陷、弊病,甚至偶而以各种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综合性急病,以致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干预或援助,但政府终究不可能替代市场的基础性与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制度仍将长期存续并不断完善。而公允价值天然地与之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是源于市场经济并为之服务的计量模式或原则。2、对经济品的价值进行衡量并不存在什么独立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物可作为稳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只能是人类社会性选择的结果,它的稳定性与有效性也是人类社会制度整体运行的综合结果,那些认为 “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品价值”、并试图找到某种客观存在物比如劳动或劳动时间等作为衡量其“真实价值”的绝对标准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种理性自负的臆想或虚幻。正因为如此,我们还找不到能更好地替代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的其他衡量尺度或标准。3、公允价值与其理解为一种计量的技术标准或方法,还不如理解为计量所需遵循的原则或要达到的境界,或者说是会计界一直以来努力趋近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的必要性(最根本的是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与可行性(市场运行的有效性与市场价格的可得性)已得到充分的论述,因而不能因为它在技术或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各种不足或困难就弃之如敝履,何况它的应用历程还很短,如果这样处理,我们要么不公平、不公允地回到早已长期试验但始终不能摆脱困境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老路上去,要么总置身于“臆想的阳光”与“现实的苦难”之间。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排斥对其他新计量模式进行探索或对老的计量模式进行完善的自由,但同样排斥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探索或完善的自由,特别是在尚未找到更好的广为认同的替代方案之前,我们仍应坚持这种目前为止仍为大多数相关者所认同与选择的计量模式。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8年5月对1559名财务高管的问卷调查表明,83%不同意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次贷危机的诱因,有70%主张在表内确认或在附注中披露第一层次(即按市价标价)公允价值。

当然,这种新兴应用的计量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陷,影响了它的应用价值与说服力,需要予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此才可能更理直气壮地坚持。根据FASB2006年9月颁布的FAS157,按客观性(Objectivity)与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

对第一和第二层次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有市场价格作为可验证、可观察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内确认,这也会因为有了信息“公共产品”的性质而产生广泛的影响、随更多的关注与更重大的责任,因而更需要更高的质量保证,这除了要通过会计制度以外的其他市场制度如公司获得、保有、丧失上市资格的制度,公司产权制度等的建设与改进,会计本身也应从制度或技术层面上采取改进措施,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频率甚至实现它的实时化,以及时、尽快地适应所计量资产所在市场的价格变动的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又如调整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使之多样化,为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内容详略不一、要求不同的“信息产品”,以更好地在透明性的要求下保证信息的充分性要求。

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它采用的计量方法在客观性(更确切地应称为“可验证性”)与可观察性上确实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宜强制性地在表内确认,可在表个进行披露。但即便如此,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提升所披露信息的质量,比如在应用收益现值法时应采用市场平均利率而不应以个性化的内含报酬率来折算,从而增强对经济品价值进行计量的“客观性”;又如采用重置成本法时也应充分披露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即资产购建活动中的成本构成因素如人、财、物、时间、技术等发生了哪些变化。总之,对于这个层次的公允价值,也应尽力考虑可以市场化的可能性并引入相应的能在不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化影响的因素,使之能在相当程度上模拟市场运行的特征。

以上是对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应用的静态分析,但更需要考虑它的动态监测与调整,即要密切地关注各种经济品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甚至连续地进行必要的价格测试,据以动态地更新会计信息的提供;当所处市场在流动性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动使市场价格的可观察性强化或削弱时,应及时调整该经济品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与信息提供的方式(表内确认还是表外披露等),使这方面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具有稳健性,这也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受到指责的重要不足之处。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认为,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暴露出了种种不完善甚至缺陷,并受到种种质疑甚至指责,但这对于一种新兴引入的计量方法或思想来说,还是显失公平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计量思想或原则在根本上是符合众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求的,是符合众对计量的“公允”境界进行追求的理想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的。正如市场经济尽管存在种种“失灵”或缺陷,甚至爆发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这样的综合症,但仍不可否认它是人类社会长期试验所证明的迄今为止最为成功也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模式或制度,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苦难就重新迷幻于“政府救世主”与“政府管制”的阳光中,这种晕眩将引领我们陷入更深重得多的苦难之中,同样,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为基本目的与价值取向并以充分利用市场信息为计量基本依据的公允价值会计也不应被轻率地否认或抛弃,而应在制度、技术层面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才可能使“公允的理想”逐渐地在我们的会计计量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20-21.

[2]黄津孚.机会主义造成了美国次贷危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3]王跃武.论公允价值的理念基础[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4):57-61.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

以往的会计从业人员总是以计算与核算工作为重点,强调对已完成的业务进行反映监督。

管理型会计无疑使其工作内容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不仅要求做到事后管理,还更加强调事前以及始终的管理工作,通过更具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使资产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使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

本文通过对两种会计类型的深入分析,明确管理型会计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其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举措促进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使其获得进一步完善。

一、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意义

(一)会计工作侧重点的转变

以往的核算型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是每天产生的实际业务,以此为基础定期编制能反映经营情况的财务报表,而管理型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铺垫,目标是调整经营状况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会计工作主要内容的转变

从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核算型会计工作对于经营状况的反映仅限于整体与表面情况,缺乏细致化的区别对待,因而难以有效反映工商管理成本的变动情况,这其实非常不利于优化工商管理的分析工作。

(三)会计工作实际效果的转变

就工作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核算型会计总是在对过去的经营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

管理型会计工作则明显更注重对于事前的预测,因而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

(四)会计工作遵循的原则

虽然工商管理会计的工作形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其遵循的原则不应有别。

即工商管理会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能随时了解需要的情况。

但核算型的会计工作往往难以满足,因而需要转变。

二、管理型会计具备的主要优点

管理型会计不仅能够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巩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还是对核算型会计的全面提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之选。

一方面,管理型会计能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建议和帮助,通过它,能够依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工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地改善管理方式,最终将问题解决。

另一方面,管理型会计能够根据不同工作人员具有差异性的工作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料将为管理人员的决策选择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方案制订,工作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

最后,在工作效果上来看,管理型会计能够通过分析总结各阶段的工作情况从而帮助管理人员做出对管理方案的最优选择。

并且管理型会计所受到的约束更小,工作人员可以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知识以及多元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案去解决问题。

最后显而易见的是,管理型会计对于员工素质的要求更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促使其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从而使自身能力可以满足工作需要,这对于行业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促进措施

首先,工商管理的相关单位要确保相关的会计信息是真实而合法的,并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制度,以此促使会计工作更具规范性。

其次,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法、尊法、守法,以此让会计工作人员更有信心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行事。

要让会计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工商管理会计工作不仅仅是核算,更应当覆盖计划、预测、监控、考核等等诸多环节,要积极引导他们转变工作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主要的工作方法,以工作效益的提升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工商管理会计的质量与效率,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这一转变过程,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使自身职业素养与技能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样才能确保行业整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政府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为工作人员创造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促使工商管理会计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璠。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7(6)。

第8篇

[摘要]我国加入WT0后,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建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目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其核心是要求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形成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的科学管理。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是优化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公司治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各相关利益方,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之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对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执行官、重大投资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一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扩展为三项基本目标,即: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以上,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这样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样众多的中小股东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他们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其次,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关系,这样在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情况。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第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等。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第四,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债权人、政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可见,各利益关系方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一)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依据

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财政部的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修改过的,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由于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每个企业还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的安排和运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效。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层次性,现代企业应建立相互制衡、多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这样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化、程序化的保证。多层次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真空地带”,而使控制流于形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的会计和管理经验、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或者机构来承担,并广泛征求各机构意见。

——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有效执行,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三)内部会计控制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79年拟定并了强制公司对其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报告的报告书——《管理阶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书》。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对此有类似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有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

第9篇

管理会计论文3000字(一):探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并提出采用信息化技术、确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原则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三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诸多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差别,为促进企业发展,二者需找到方法,并进行高效融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融合途径

诸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愈加重视与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已愈发紧密,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针对二者间的具体区别,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与融合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二者的工作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统计对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财务管理部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区别,针对统计对象,二者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投资决策提供对应的信息,因而财务会计属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统计对象则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其将相关决策信息提供给内部的管理人员,此类会计属于内部会计。与此同时,在工作的侧重点方面,二者也有些微的差别,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为记录或汇总已成为现实的经济事实,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虽然用到过去的相关信息,但其目的在于将其作为考评与预测的凭证。此外,财务会计对货币性或可证实性的信息较为重视,其数据的精准度要达到极高的水平,但管理会计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大多属未来性质,由于此类信息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精确[1]。

(二)核算内容

在核算内容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针对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的数据未经严格核算,由于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在实际应用时,并不影响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在收集到数据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借助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大致运算,依照运算结果,会适当减少企业的欠账款,也降低其使用风险。

在工作重点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些许差别,但其总体的工作目标一样,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完善企业的总体核算目标,二者应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此外,在历史账款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有较大区别,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加带有计划性。财务会计只能将相关历史账款进行合理汇总,而分析工作则主要由管理会计完成,因此,管理历史账款工作,需由二者融合完成。

(三)会计业务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方面,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区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二者的工作都较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其实际工作也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内容为统计与整理企业在过去阶段中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的流程较为具体且明确。在开展业务的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披露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填写账单时要认真、仔细,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核对要谨慎。

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较为模糊,并不具体,其灵活性较强,但在工作时对于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应进行严格管理,不可违反,要遵循或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账目表的编制。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由于灵活度高,且无具体流程,因此,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

为缩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二者应找到高效融合途径,进而加速整合,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整理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将与历史项目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利用报表形式交予管理人员开展审批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将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实行整理与分析,再结合已统计出的历史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其呈现形式仍为数据报表。

对于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方式与过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别,因而其采集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二者找寻的数据源头相同,皆为企业经营时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企业可改善工作方式,借助数据共享,改进二者获取数据的精准度,并创制信息化平台,使其内部的资源得以优化应用。

具体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录,并将二者间的信息高效整合,为打造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二者有效融合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还可设置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在查找相关数据信息时,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能在同一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使查询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会依照其具体的财务情况,其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2]。

(二)制定科学的会计制度原则

企业若想加速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首先,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标准应根据相关规则制度与国家行业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统一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要求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在工作时要依据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出合理、科学,且遵从市场发展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管理会计都要改善其应用能力,而非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更好的约束,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也要充分地理解,进而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应根据其不同的阶段与当前的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人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的应用力度。在企业内部还需设置标准的工作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提升企業的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会计工作的控制力

企业在开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融合时,其工作基础为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的每项工作,找出其当前存有的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工作的审查与监管,比如,管理人员为改善其内部的管控能力,设置相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内部建设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其职能的差异,防止产生核算与预算的相关问题。此外,企业内部还可制定重点项目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如财务控制,进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3]。

例如,某会计事务有限公司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采取改善会计控制力的工作方式,其内部的管理者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该系统中,明确了财务与管理会计二者间的工作职责,使其管理更加透明化,与此同时,管理者又设置了严格的财务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款项都实行科学的监督与审查,两种会计工作在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了企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企业更为稳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技术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为细致地在其差别中发现二者的关联,实行深度融合的策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愈发完善,加快其发展步伐,促进其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明确财务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并且为长久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财务工作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单一使用人力进行财会工作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徑展开探索,希望能够给企业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发达的技术之一,虽然我们对其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失去了竞争力,管理会计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配”,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会计转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研究,以推动企业财务的转型。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转型的意义

1.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导致风险愈演越烈,严重干扰企业的发展。转型为管理会计之后,会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企业的财务,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为了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此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主题变为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但是削减企业各部门的消耗不能盲目进行,需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数据展开分析,转型之后的财务会更加清楚明了的将数据呈现出来。

3.提升行业发展速度

传统财务管理比较繁琐,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一旦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大量的数据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激增,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工作转型之后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财务管理上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转型意识较弱

当前,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注重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企业内部意识领域的改革不够重视,并没有将会计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想推动转型首要需要提升企业的意识。

2.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转型的根本力量,管理会计转型需要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推动转型又好又快的进行。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中推动会计转型的人员还是传统财务会计人员,他们的转型能力不足,一遍学习一边进行转型,以至于转型后不彻底,无法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还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转型。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健全也是阻碍财务会计转型的原因之一,没有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上文中也提到传统的财会人员依靠人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而且有较多企业存在基层会计岗位人员较多的现象,不但使资源被浪费,同时企业成本也增加。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

1.更新企业财务工作模式

企业自身要提升管理会计转型意识,制定合理的转型策略,由领导层监督推动转型的科学有序进行。管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确。长久发展是每个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新工作模式可以促进财务情况的透明化、数据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要想高质高效的完成转型,就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善各个细节。另一方面传统财会人员对转型了解甚少,无法保障转型的质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还需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

3.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处理很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如何分配财会人员的工作成为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工作人员与人工智能的不同职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能力。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开高效配合。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即使交互,影响了发展,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企业的内部平台,借助网络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交流,规范化操作、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人工智能的关键,信息系统不完善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优化升级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还需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发展的过程部分企业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网络安全隐患,增加财务数据被盗的风险,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10篇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课程资源

以职业教学名师为引领的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丰富为基本要求,校企共同开发、完善课程全套资源。通过互联网课程空间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使学员熟悉成本会计实际岗位要求和成本核算业务操作流程。在课程设计时树立为学习者提供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课程学习者及资源使用者的客观需求,达到开放共享的目标。

一《成本会计实务》基本资源开发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作为长沙市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在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期内要进一步更新课程基本资源,同步支撑专业教学。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应用,可以反映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及课程设计,充分展现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学风采,是空间课堂建设的重点。本课程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划分21个成本项目,完成课程基本资源建设:课程介绍:主要是初步介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也体现成本会计的课程特色,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发展趋势、课程展望、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课程标准:以纲要形式介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适用专业、修课方式、参考学时、参考学分、课程地位及作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深度分析、课程内容设计范例、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学习指南: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导学,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成本会计课程提出的有针对性与适用性的的建议和指导。教学日历:是教师实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与分配,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包括授课周数、授课内容及对应时间、课堂作业、实验实训安排等。考评方式:是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知识、态度、技能的全方位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方式、内容及地点等。电子教材:是指课程组老师原创开发的成本会计教材的电子版,方便学员学习本门课程时对照演示文稿等配合使用,成本会计教材将在建设期内公开出版。重点难点:是对成本会计课程每个项目的教学侧重点及难点的突出列示,通过分析每个成本项目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学习相关成本项目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设计:是针对成本会计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学生活动、课堂提问、内容编排、教具准备等。微课视频:是在每个成本项目下按知识点录制的,使用录屏软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基本涵盖整个成本会计的内容,数量较多,初步为40个以上。包括教师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知识点录制的微课视频、实验实训演示视频等原创资源(原则上每个为5-10分钟),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成本会计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要求制作精美、图像清晰、放映方便,能通过常用的360等浏览器正常使用。典型案例:是与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对应的有实际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也可涉及一些与成本核算、分析、管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二《成本会计实务》拓展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组成,课程拓展资源是指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提出拓展性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包括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成绩评定等。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它能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重要的交互性辅助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实现大众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库:除基本资源中用于成本会计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一般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概念库:主要提供成本会计课程涉及的相关概念,如成本岗位、作业成本法、品种法、定额法等。图片库: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成本核算的流程,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以及企业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成品图片等,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更直观的感知。在线作业:在线作业系统具有布置作业、批阅作业、修改作业、统计分析等功能,可以在限定时间内规定学生提交作业,老师在网上即可完成作业批阅及管理。在线测试:教师事先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录入成本会计试题(单选、多选、判断及核算分析等),然后从题库中智能组卷或手工组卷,以更加真实地考察学生的理论与实操能力。在线答疑: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在线提出发现的问题,由老师适时进行回答,给学员答疑解惑,相当于一对一教学,能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学科专业知识检索: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成本会计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如专业论坛、专业技术网站等。在空间课堂建设中,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基础上的拓展深化,更具多样性、交互性,是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资源。由于课程建设期只有一年,而这些拓展资源的搜集准备需要较长时间,拓展资源的运行使用对于计算机配置及相应的软件、系统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经济上、技术上课程组不一定都可以达到,但这是空间课堂建设的方向,课程组将全力以赴,尽力做到最好。在准备资源的过程中,课程组主讲教师要负责搜集、准备、积累平时的授课资料、演示文稿、实训资料、专业视频等相关资料,有序进行积累与整理归档,上传更新。同时也要注重搜集整理其他相关网站上的资源,做好空间链接,力求更新迅速,与时俱进。

三课程资源开发步骤

第一步: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对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对省内外同类课程深入学习和研究,取长补短,课程内容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开发原创教材及实训题册(纸质档、电子档),并公开出版。第二步:加强教学科研,鼓励教师定期到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去调研并深入学习先进的网络课程制作技术等,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三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实训等。第四步:完善本空间课程建设配套的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对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微课视频等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相关成本会计论文的发表。

作者:施颖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现金流量 问题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较之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合理布局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辉煌的表象背后隐患重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大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导致无法持续经营,究其原因,财务管理不健全是重要问题,其中现金流量管理是重中之重,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现金流量,中小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现金流量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现金流量就如同企业的血脉,确保最佳现金持有量,保持最低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首先,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盈利性最弱的资产,如果持有现金流量过剩,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则可及时将其合理配置。其次,在显露资金短缺之前合理安排筹资,可以避免持有现金流量过少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再次,可以预测未来企业对债务的偿付能力及未来的投资能力,为改进财务计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但平均寿命仅2.5年。为何如此之多的中小企业,其生命周期却如此短暂呢。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由于现金管理不系统、过度负债、投资风险掌控不足等原因,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而创立之初的企业,更可能因为一次现金缺失、流转不良而草草收场。现就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视不足

企业领导在企业规划时往往忽略了对现金流量状况的考虑,没有起到很好的决策服务作用。另外,企业生产、采购、销售人员缺乏对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认识,认为这是财务人员的管理范畴。

(二)对现金流量管理仅停留在对报表的初级分析阶段

大多数企业都编制现金流量表,可通常都只是为了应付税务机关要求,而没有重视对报表显示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分析工作,更谈不上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能及时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财务预警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有的企业即使有盈利能力,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偿债能力的弱化又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所以现金流量管理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不合理

首先,中小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通常不重视,各部门也大多有抵触情绪,并不理解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帮助各部门根据各自承担的预算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以保障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意义。其次,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科学合理的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只停留在形式上的例行公事,甚至简单抄列上期实际数字作为当期预算。

(四)资金使用不合理,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为了用有限资金扩大经营,把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长期项目,以期高额回报,致使流动资金不足,又不得不以流动负债维持运转,徒增财务风险。有的企业,项目上马初期,在销售市场尚不稳定的时候,就占用大量资金购进库存,以期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却往往因此造成库存积压,不仅增加了保管成本,而且还承担着库存过期、过时的风险。另外,中小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更多会采取赊销方式销售,而报表上的一时风光,却忽略了因此而带来的坏账风险。

(五)现金流量管理的信息管理缺乏,信息反映不及时

在发改委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74%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企业各个部门中的信息反馈滞后,无法使现金流量管理在经营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现金流量管理意识

可以定期召开资金平衡调度会议,以现金流量表为基准,对财务状况做客观分析;建立完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上到领导层、管理层,下到企业各个执行层,在体系中既享有使用信息的权利,也履行反馈义务;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中来,充分调动管理层、执行层的主观能动性。

(二)充分发挥现金流量管理对企业财务决策的服务作用

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定性的分析,包括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分析,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信息最为重要。

若三种活动现金流量均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和投资收益良好,如果仍继续筹资,需要了解投机机会是否良好,避免浪费资金;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其他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和投资收益良好,债务已进入偿还期,但有足够偿债能力;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其他为正数,表明企业处于扩张期,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前提下,通过筹资进行投资,应注意分析投资项目的未来投资报酬率;若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在偿还前欠债务的同时继续投资,应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防止恶化。一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则表明财务状况出现危机,应高度重视。

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是从收益的变现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以及收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的,通过分析得出对该企业的收益质量评价。现在主流的方法是利用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各方面财务状况。这种方法即可以有效的发现自身问题,又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加强预算管理,编制科学合理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持现金流动性,减少机会成本,增加收益。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影响着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创业初期,企业前期的生产能力、研发、市场开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并不能产生利润,这时的现金流量是负的;成长期,企业已经实现了少量盈利,但为了吸纳客户、快速扩张需要各种资源的大量投入,这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相对较少,现金流量在零值附件波动;成熟期,企业市场饱和、经营稳定,控制成本费用,减少现金流出量是重点;衰退期,企业经营萎缩,盈利有所下降,同时费用减少,所以仍保持着较稳定的正现金流量。

(四)建立现金流量预警体系,有效防范各类经营风险

针对投资风险,应尽量投资中短期项目,避免投资超过自身规模15%以上的项目。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通过现金再投资比率衡量企业依靠留存的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再投资能力越强。

针对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应通过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现金周转期等指标进行预警。随时关注库存现金的余额变化。还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不良的企业杜绝赊销,对其他企业也要尽量缩短资金回笼的周期。

针对存货积压风险,应合理采购,月末库存所占资金尽量不要超过营业额的2倍。可以通过采购计划合理变动率进行预警,若超过30%就应采取措施控制采购数量。

(五)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服务现金流量管理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到资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可以量力而行,找到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发展良好,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流行的ERP管理软件,实现各部门现金流量数据及时有效的集中、共享,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职能型管理转向科学、严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发展初期,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自身企业突出的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存续期间的任何环节都与现金流量交织在一起,所以现金流量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能够存续时间达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其战略、运营都相当成熟,其中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电子工业出版社,会计准则操作实务,第3版 第971页

[2]刘长江.基于生命周期的全面预算管理重点之探讨,2010浙江会计论文集 第338-339页

第13篇

会计控制论文4500字(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旨在将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执行,做好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秩序。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整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程度的提升都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当下的市场开放化程度逐渐提升,国有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越来越多关于市场的挑战,如何进行更为快速的发展,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是十分关键的,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管理和工作的决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

引言

会计控制实质上就是财务管理,资金运转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命脉,确保资金链条能正常运转是国有企业运营发展的重点工作项目。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则很可能使国有企业蒙受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企业陷入倒闭、破产的困境中。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并在实施期间予以优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具体实施期间依然会暴露出一定不足,应加强优化措施的应用,将体系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意义分析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原有的企业会计工作制度受到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财务制度、控制环境、控制程序3个关键程序的分析,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也可以保证在当下的运行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之下提升经营的水平和效益。国有企业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支撑性的作用,也是发挥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提升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也可以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内容概述

从根本上分析,会计控制体系隶属于一种责任制度,其建设及实施的宗旨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能正常运转,减少或规避资金流失的情况,保证企业运营过程的安全性,继而协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控制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1.成本投入控制在合理范畴中。国企在项目实施前期,压迫预算项目经费,通过预算环节能在早期初步了解项目盈利及亏损状况,借此方式协助企业尽量规避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对项目运转过程动态监测,确保相关问题发现的时效性,进而有针对性的修整生产规划,以防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损伤。

3.推行责任落个人机制,以制度为支撑合理规划管理范畴,派遣专员对项目负责,并把工作绩效和职员的薪资、晋级情况等相关联,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各项职责。

二、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委托人和人信息不对称

人对于整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负责,也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管理人,委托人则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范围外进行客观的工作,其财务信息的来源是从人处获得的[1]。人需要获得更好的企业经营效益,因此在信息提供的过程中真实性有待考察,往往会提供给委托人更多地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委托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企业经营的信息就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为了谋求私利行为方面很难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进行更为规范性的工作。

(二)业务指导不当

委托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到了对于业务进行指导的作用,虽然从法律层面和政府工作的层面已经进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度的明确,也在定期公开预算、固定资产、成本费用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了明确,不断将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了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制度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在业务指导的方面工作能力也不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监管职责落实不充分

第一,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政府部门监管下,以及审计、财政、税务等監督下进行。因为不同的监督主体所涉及的利益范围不同,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实现自身的目标,对于自身管理范围之外的问题不会进行积极地处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监督工作的共享程度不够高,没有形成明显的监督合力。第二,在不同规范和不同标准的工作过程中,恶意的竞争会导致各种社会服务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受到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在业务的规范性方面受到了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控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国有企业在监督内容方面要进行充分地了解,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去做某件事情就使得监督责任流于表面的形式,无法解决实际管理和经营中的问题。

(四)脱节现象严重

财务工作为会计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进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国有企业已深刻认识到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并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后国企财务管理理念依然以最高决策者的决定为主导,决策团队的作用并埋没,决策权依然被掌控在个人手内,权力集中的现象依然没有被消除,这是造成决策和现实管理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改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为了达到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就需要在全面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上进行,也将监督管理的效率进行提升,全方位的实行监督管理的工作。首先,在进行业务指导的过程中,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进行协调性的管理工作,其中财政部门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确定工作进行深入的落实;审计部门、税务部门也需要进行政策的约束,将各种制度进行解决也进行规范。其次,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也需要将激励和惩罚的双向管理机制建立起来,综合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际效益进行评价,落实绩效考核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就将企业的业绩考核、市场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也将员工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一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2]。奖励机制的落实过程中,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需要将荣誉、业绩排名、职业规划等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激励和束的机制的完善是企业管理的动力所在,可以提升员工和整体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最后,需要进行企业全面监督责任的落实,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类监督组织都需要将自身的监督范围和职责进行明确,进行更为规范化的监督工作,协调各类信息与资源,做好分工也做好合作的工作。监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工作的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协调,在各个部门的统筹指导和作用下提升管理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营造起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也是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和健全的重要方法。进行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发展,将规章制度进一步的明确,做好制衡机制的健全工作。另外,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内部协作发展的机制建立起来,每个国有企业都有着自身不同的业务特点,就需要将权力和责任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部门进行明确,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进行落实[3]。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进行员工素质的提升、定期的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专业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员工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工作能力,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化,企业加强会计控制人员素质、技能水平的培训,以此方式提升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问题,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进行风险控制工作,对整体经营过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财务风险控制的工作需要在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工作之下进行,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的工作,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在生产经营、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的工作上进行部署,建立起风险控制的要点,做好风险源的识别、分析、预警、控制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完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将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提升,降低财务风险系数。

(四)规范化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监督与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将财务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授权审批,财务控制、会计制度进行提升,减少违规操作的出现。出现了各种规范制度约束,一旦出现了违背工作制度的人员,就需要进行干预和控制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定期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薪酬待遇与职位的升迁,提升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强化内部监督

国有企业有着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完善十分重要的,提升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做好独立运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畅通企业内部的信息,然后配备好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升全面的工作效果。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综合性的分析工作。

(六)改进会计核算技术

核算技术水平是影响会计控制工作效率、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若能以高端的核算技术与相关制度为支撑,则能较有效地优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改进会计核算技术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4]:

(1)完善电脑的会计电算系统,提高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运转速度,有益于强化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

(2)完善公共查询平台,细化平台上的类目,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经由网络系统动态化的查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早期指正并督促员工予以修整。

(3)加强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这样财务会计管理就无须配置各类软硬件设备与TI技术人员,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也会得到一定保障。大数据技术有分析大批量信息的能力,能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的参照。

(七)重视内部信息的沟通

国有企业应予以内部信息沟通情况一定的重视,通过培训、教育等形式引导职工、各部门均自觉树立信息沟通意识,减少或规避信息堵塞的情况。在企业内部积极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公开被许可公开的信息,借此方式去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一方面能提升各部门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人力资源的耗用量,协助国有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优化不要单纯依赖外部监督,也要予以内部的自我监督一定重视,为达成以上目标,就应将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反馈给相关部门或人员,及时作出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关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和相关工作的部署。因此,需要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工作能力进行提升,将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分配,做好监督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会计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医疗事业在我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对公立医院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公立医院要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为公立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优化策略

一、前言

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公立医院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落实到医院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提高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我国公立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目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我国公立医院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医院管理人员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影响比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单纯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这样就会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相关工作也无法落到实处。

另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经济价值不能在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发挥出部分效果,这样就使得医院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忽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公立医院没有指派足够的人员参与内部控制、执行任务,相关规章制度无法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再加上工作人员无法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医院遭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发展起步比较晚,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发展速度比较慢,部分法律法规也是近几年才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会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起到科学的指引和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应用时间比较短,部分内容还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资产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在采購或建设固定资产时,许多部门与人员都极力争取,但是购入或建设完成后,却不重视其管理与维护工作,导致医院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严重老化或丢失的情况。第二,不少公立医院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严格根据规定进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浪费、流失等情况。

(四)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部分医院没有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样就导致医院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无法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相关体系的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就会导致实际产生的控制效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医院自身经济利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较低,管理层无法制定正确的决策,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三、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策略

(一)增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为了对公立医院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意识到其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医院要对内部科室的设置、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另外,医院还要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补偿控制制度,这样能够使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能够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我国公立医院要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自身实际管理情况和各方面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章制度。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工作过程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财务部门要与医院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等方面相互配合。工作人员之间要互相监督,这样才能够使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每一项基本工作中,各个部门负责人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自身的审查监督职责。与此同时,医院各个单位还要将国家财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原则,有效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进一步提高内控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医院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公立医院需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转变其固有的思维,使其正确认识到科学合理地管理资产同样能够产生效益,并且该类效益更具持久性。第二,做好清查盘点工作。在具体清查盘点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审计人员到场,如果出现资产非自然损毁或丢失的情况,需要问责相应负责人。第三,在变卖或报废资产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依据规章制度,确保手续完善后方可执行。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建立评估奖惩机制

公立医院要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内部监督制度,在各项内控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够将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特殊的时候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督察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够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才可以正常开展,公立医院才能够在时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第14篇

相关热搜: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一、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现代成本会计职能主要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努力提高成本会计的管理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了解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识别哪些是盈利的,哪些对间接费用和最终盈利能力有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于这些成本信息的管理决策和行为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是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成本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能共享。目前,武钢整体产销各系统的先后全面上线将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人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只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着降低。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代替来降代成本。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软化的现象,年底突击进成本的现象频繁发生,导致成本失控,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企#效益的提高影响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本‘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基本问题上造成管理上的认识偏差。如:企业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节约一度电、一张纸”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而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耗费缺乏重视,企业内存在大量冗员,人员配置不合理。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因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造成人工费用相对过高;成本的控制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事前、事中控制不力。没有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没有切实实施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大。只是企业内部考核,没有很好地跟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只考核到车间一级,没有落实到个人,奖惩措施力度不大,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四、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1.强化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管理的前提。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让成本意识深人人心。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人人都懂得只有用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促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投人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

2.推行成本责任制度。成本控制牵涉面很广’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成本形成环节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成本责任问题。成本责任的主旨在于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3.实行成本控制。即企业为实现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应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不是凭证。ERP系统的财务部分对于账务处理本身的流程和操作习惯考虑较少,而是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会计子系统一方面从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助于完成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定义和流程的定义来实现对制造和供应链业务的控制。

4.ERP系统体现的管理会计思想。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这些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巳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式,使系统在处理事务的同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用户可以根据资金状况追观金赚龙规,瓶-步追面发生的相关。

第15篇

1.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首先,财务会计论文与管理会计它们同属于一种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企业的经济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它们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即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来参与企业经管理的。管理会计则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 

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服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处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环境中,它们的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核算、监督、控制和报告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则是利用财务会计记录的各种经济信息,通过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加工和利用,以预测和规划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对其过程加以控制和评价。它们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满足外部的信息需要服务。 

1.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认识事物的关键还是要弄清事物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在具体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往往使人对它们之间的若干概念弄之不清,因此在对两者进行研究之前先要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 

1.2.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的“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研究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1.2.2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帮助各级管理人员预测经济前景,判断经营环境,确定最优的经营和投资方案分析差异,控制成本,挖掘潜力,消除浪费划清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并在评价和考核业绩的基础上奖勤罚懒,以便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工作。 

1.2.3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由于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所以管理的职能也是管理会计的职能。为实现这些职能,需采取运筹学中的一些先进技术方法,作为预测和决策的手段,其中以预算的形式将决策所选择的方案具体表现出来,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以责任会计制度作为对预算的控制体系。按其职能分类可分为计划会计和控制会计两大类,决策与业绩考核也是管理的职能,也可划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考核会计”两大类。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只要能够满足本企业管理上的需要,可以不拘方法和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l958年度委员会报告书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包括标准成本、预核管理、本量利分析、差别成本分析、弹性预算、分析、责任会计等七个方面。 

1.2.4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与管理会计同为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因其沿用传统的会计模式,故称“传统会计”;因其侧重于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决策需要,以外提供财务报告,故也称“对外报告会计”。 

1.2.5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并借助于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这种信息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并结合文字说明来表述的,反映了企业过去的资金运动或经济活动历史。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比分析 

首先,它们的工作主体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通常只有一个层次,即财务会计,主要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主体,以实现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需要。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则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分,如车间、部门,班组、甚至个人。 

其次,提供信息的范围不同。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的使用人除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外,还包括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使用人,则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 

此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工作的侧重点、作用时效、遵循的原则、信息特征和载体、方法体系、工作程序,观念取向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方面也有所不同。 

2.1差异性分析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从核算目的、核算重点、核算依据、核算对象、核算程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现以下具体说明了二者的差异。 

2.1.1两者核算的目的不同 

财务会计通过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以及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情况的财务信息,主要为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人服务而管理会计则通过选用灵活多样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不定期地编制各种管理报表,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管理决策的有用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服务。 

2.1.2两者核算的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着重反映过去的记账、算账、报账,单纯地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虽然也要算账,但着重点在于能动地利用已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 

2.1.3两者核算的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在我国,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颁发的统一会计制度而管理会计只服从管理人员的需要,依据经济决策理论和数学公式,没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的会计制度。 

2.1.4两者的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在我国,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颁发的统一会计制度而管理会计只服从管理人员的需要,依据经济决策理论和数学公式,没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的会计制度。 

2.1.5两者的核算程序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程序比较固定,有强制性,凭证账簿、报表有规定格式而管理会计核算程序不固定,可自由选择,一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账问题,报表没有一定格式,可按管理需要自行设计。两者核算方法不同。财务会计在一定时期内,统一以货币计量单位系用同一种核算方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核算时只需应用简单的算术方法和原始的计算工具而管理会计在一定时期内可采用多种核算方法,提出不同的选择方案。核算时大量应用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来确定最优方案。 

2.1.6两者核算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力求准确而管理会计不要求绝对精确,一般只要求计算近似值。 

2.1.7两者编表时间不同 

财务会计是定期编制月、季、年报表而管理会计不定期编制, 根据管理需要,可能天天编,甚至每隔几小时就编,也有些报表可能长达数年编一次。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也经常互相渗透,密切联系。 

2.2关联性分析 

2.2.1它们的原始资料很多是相同的 

管理会计一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按复式记账法和登记账簿的问题,它经常直接用财务会计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有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调整、改制或延伸, 再结合其他有关信息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编成各种管理报表, 为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2.2财务会计有时也把一些原属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列入对外会开发表的范围。 

财务会计有时还把塑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主要产品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实际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对比数作为对外报表的补充资料。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两大会训体系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 

会计系统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融合不仅必然、可能,而且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 

3.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灵活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提出了企业报告综合模型?要求必须从面向过去的回顾型系统向以未来的预期与设想为主的预期型系统转变?更多地关注非财务数据等信息?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前提。作为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质量特征?严格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显得越来越困难。 

3.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3.2.1.融合的技术基础 

反映分析对象的同一性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技术基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反映和分析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是同一的?都是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与物质运动为基础?以信息为载体?反映与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者反映分析对象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3.2.2.融合的理论基础 

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条件。首先?在现金流动会计法下?财务报告直接提供现金流量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信息?使得投资决策与业绩评价相结合?投资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联系?从而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达到了融会贯通。其次?增值会计模式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由此进一步形成了信息通用、方法互补的有机会计系统?这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再次?资本成本会计统一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与使用效益?为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贯通的统一会计体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后?事项会计的迅速发展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对接的平台。事项会计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以及将财务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并提供以事项为主的信息?在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今天?可以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就彻底打破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预示着未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走向融合。 

3.2.3.融合的人才支持 

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形成为会计融合提供了人才支持。经过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我国已培养出了一大批会计学、管理学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91年开始实行全国会计师职称系列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以来?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培训、考试?近些年来还加强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措施促成了我国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的形成?为实行会计融合提供了人才保障。以上是笔者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所做的初步探讨?并把其应用于成本核算过程中来检验其可行性?以期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探讨中更深入地做好此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