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质量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质量工程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质量工程管理论文

第1篇

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

建筑工程施工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从建筑工程的设计到建筑投入使用,其中都要涉及到建筑施工,因此建筑施工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如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制度进行施工,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纵观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由于其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难度也就比较大。

1.2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

比较多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周期比较长,涉及环节比较多,因此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也比较多,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虽然在建筑设计前期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建筑工程所处的地形地貌,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没有预想道德水文地质,比如在进行建筑物的地基施工时可能会遇到浅水层地质,影响施工的进度;其次,建筑材料、施工人工以及投资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建筑材料的短期、人工数量的不足以及投资资金不到位而无法开展工作而导致施工被迫停止;最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比如遇到恶劣天气、地震的不可抗力因素出现而导致施工受到影响。

1.3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一般来说施工质量管理具有严格规划的流程控制,因此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是毕竟施工质量管理不同与其它流水式的管理,其受到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施工的质量存在很大的波动,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材料的轻微变化都会给建筑施工质量构成影响,而且建筑材料轻微的变化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又很难发现,因此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要严格规范施工质量,切实将各种质量变化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1.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有隐蔽性

特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每个施工环节都具有联系性,要想实施下一工序就必须要做好上一工序,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具有很明显的隐蔽性,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上一道工序的质量问题,那不可能在下面的工序中发现此问题进而会给建筑施工的质量构成威胁,产生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因素,为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有目的重点控制,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我们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着手。

2.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事前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主要是建筑工程还没有进行施工之前的控制措施。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因此准备工作是事前控制的关键,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原料的质量控制、对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对施工方案的审查以及对工程技术环节的检查等。同时也要严格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图纸。

2.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该环节的控制重点是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该环节的施工控制包括: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间产品质量控制、分布分项质量控制以及设计图纸的修改。可以说事中质量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施工过程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3施工过程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建筑施工完工以后对其进行的质量控制。该环节主要包括:竣工质量检验、工程质量评定以及工程质量审查。事后质量控制是对建筑施工质量的总体检验,是发现问题并弥补质量缺陷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的最后环节,如果事后质量控制不严格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3影响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的因素

如前所述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3.1人的因素在建筑施工中,人是重要的因素

人的因素能够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构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人能够认真负责,并且具有过硬的技术技能,那么就会促进建筑工程的质量,相反则反之。在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组织人员等等。

3.2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要求高,涉及较大机械设备的生产过程,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

3.3建筑施工方法的因素

采取什么样的施工方法对施工质量也会构成很大的影响,比如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施工方法就会大大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4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责任制

强化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高低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就要建立完善质量责任制:首先,实施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项目经理发挥其组织与协调的职能,只有项目经理切实履行其职责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得以保障。因此要建立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的职责,规范他们的职权,从而提高他们履行其职责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施工人员是具体施工者,他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第一线,因此要规范他们的施工流程,保证他们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操作,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反映,以此将问题及时地解决;最后,加强监理人员的责任制。监理人员要发挥其监理职能首先就是要熟悉与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并且在监理过程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严格监督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

4.2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为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引发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应该加强对机械设备使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机械设备采取的控制。在采购机械设备时一定要选择质量过硬的生产厂家,并且要经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机械设备生产商,并且要与其签订合同,保证采购的机械设备的质量;其次,机械设备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在选择机械设备时一定要保障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并且在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要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试运行,分析与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最后,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及时地进行维护与保养,以此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4.3提高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生命,任何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是建立在质量过硬的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而且由于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任何环节的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要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一是严格规范材料的进场检查工作。建筑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查验建筑材料的生产合格证、质量合格证,并且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在确保建筑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运行建筑材料进场;二是保护好现场建筑材料。许多建筑材料对存在的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钢筋,钢筋要存储在干燥的地方,因为一旦钢筋被雨水淋湿之后就容易生锈,进而就会影响钢筋的性能;三是提高对建筑材料采购人员的管理。建筑材料采购人员有时为了获得某些利益,他们会采取以次充好的方式,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这样会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直接的安全问题。

4.4加强对施工环境的控制

第2篇

1常见的质量问题

(1)外露螺纹偏长,螺纹处填料未清除;(2)管子配件处弯曲,管子弯曲;(3)外露螺纹及破坏镀锌层为及时作防腐处理;(4)连接消火栓的管子不垂直。

2纠正措施

(1)套丝应松紧适度,安装后及时清除外露填料;(2)管子安装前先调直管子;(3)外露螺纹防腐层宽度控制在外露螺纹宽度的1~1.5倍,损坏的镀锌层及时涂刷防锈漆;(4)按照消火栓箱的尺寸及箱内的预留洞的位置,确定管子与建筑物之间的间距。

(二)焊接连接管道

1常见的质量问题

(1)管子对接,管子与法兰焊接,焊缝不平整,焊波不均匀,焊接后焊渣及飞溅物未清除;(2)管子对接不坡口或单边坡口,管子与冲压弯异径管焊接管子不坡口,管子与法兰对接管子法兰的深度小于法兰厚度的2/3内圈焊缝高出法兰面;(3)管子切口断面不平整、不光洁,焊接时无间隙;(4)管子与冲压弯异径管外径尺寸不相符;(5)铜焊接头完成后未及时防腐,焊缝生铜绿。

2纠正措施

(1)应用焊接技术较高的焊工操作,焊后及时去除焊渣,清除飞溅物;(2)与管配件连接的管子,管子对接必须坡口,角度约为60°焊接时应留有2~3mm的间隙,管子法兰必须是法兰厚度的2/3,法兰内圈的焊缝不得高出法兰表面;(3)管子切口端面必须平整,可防止焊缝表面宽度不一致及四周间隙不均匀;(4)管子与冲压弯等管配件外径尺寸不一致时,应对管子加工至与配件外径一致后再施焊;(5)铜管焊接后及时清理焊缝,涂以还氧或其它防腐剂,铜管焊接时应防止接口发黑烧枯现象。

(三)塑料排水管安装

1常见的质量问题

(1)金属管卡与管子接触偏紧,金属管卡与管子接触部位未使用整片软垫圈;(2)管径大于110mm的塑料管道穿出管弄井其明露部分防火套管长度小于200mm;(3)穿进地下构筑物内向下或向上安装的立管无伸缩节;(4)水平管直管段长度大于等于2m无伸缩节,水平管道的伸缩节末节未设在水流汇合之上游;(5)住宅内成排管道的坡度不一致,造成上下错位;(6)构筑物外的埋地排出管,管身下无黄沙层,管身上部未用黄沙或碎土覆盖;(7)接至屋面和明沟的雨水管和阳台落水距屋面或明沟底部偏高,进阴井的污排水管偏长未与阴井壁齐平;(8)埋地管道未采用专用的埋地管的管材及管配件;(9)室外雨水和空调排水管明显不垂直。

2纠正措施

(1)金属管箍不宜与管子接触偏紧,影响管子伸缩。软垫圈应使用整片垫圈;(2)管径大于等于110mm的塑料管传出管弄井时应配合土建,外露必须达到200mm,总长度不小于300mm;(3)穿进地下构筑物的排水立管必须设伸缩节,以防结构沉降造成管子断裂;(4)水平管直管段长度大于等于2m必须设伸缩节,伸缩节位置应在水流汇合之上游;(5)成排管道坡度不一致时,小管道取最小坡度,大管道取最大坡度,使管道在同一平面上;(6)室内埋地排出管管身下部垫以150mm左右厚度的黄沙层,管身上部垫以150mm厚度的黄沙或碎土;(7)落置明沟或屋面的雨水管和空调排水管底部应距屋面或明沟底部60mm,且应45°弯头;(8)埋地管道应按市建委通知要求采用专用埋地管管材及配件;(9)室外雨水和空调排水管在安装后,脚手架未拆前调正至垂直。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施工周期长,一旦管理工作出现疏忽,不但会使工程面临经济损失,还会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对于保证施工安全与提高公路工程整体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1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公路工程施工前期的工作包括施工技术文件编制、施工图纸现场技术交底等内容,其编制的优劣对工程投资、进度与质量目标的实现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投标方中标且拿到全套施工图纸后,部分施工班组仅对本专业图纸进行局限性查看,并且在与监理方、设计方进行施工图纸答疑时,也仅提出一些表面的问题,加之与其他专业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和互检工作,因此会造成后期交叉作业时出现不必要的返工、浪费及失误现象,延误施工进度。1.2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实践调查表明,目前部分公路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还比较薄弱,对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加之部分施工企业虽然重视施工质量的管理,但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尤为突出,致使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人员目标不清楚、相关责任划分不明确、施工质量管理的认识不深等现象,从而造成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较为混乱,影响了工程整体施工进度。1.3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在进行施工质量管理时,易忽略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方面,加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加强管理,从而使得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例如很多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裂缝、塌陷等问题,给过往行人与车辆带来安全隐患。1.4施工材料存在问题。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其包括砂石、水泥、钢筋、沥青、山石等,是构成公路工程施工的主体。与此同时,施工材料的费用也占据着整个公路工程的主要成本,所以在施工材料选购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材料的质量,还要考虑施工材料的价格,以免影响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施工材料的试验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在进行施工材料质检时工作的疏忽,施工材料易出现质量问题,同时在将材料运输到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时,若在这期间施工材料保管不妥当,容易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工程施工质量。1.5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公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路面施工、路基施工。以路面施工为例,其中沥青混凝土施工是最关键的步骤,包括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摊铺、压实等步骤。同时在当前公路工程路面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由于施工质量管理不到位,会导致很多设计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实。加之路面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致使很多工程细节的处理存在问题。而且在路面施工过程中,若没有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易导致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路面施工中应首先加强对公路工程周围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地质情况、公路沿线的岩土地形等都要进行详细了解,从而才能提高路面施工水平。

2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公路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不仅是施工的前期工程,也是对工程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施工方案和总体部署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公路及其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解,比如了解公路沿线的岩土土质的基本情况,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对全年的气候特点进行了解,从而通过关注气象形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在雨天施工,防止雨水和积水对地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其次在公路工程施工前,还应做好路面、路基设计,比如施工材料的原材料及其数量、摊铺的厚度、摊铺的面积等,都应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并要在施工方案中体现出来,使得施工人员能够知晓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同时为提高施工质量,在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前必须要先进行试验,可以铺筑100~200m的试验路段,并对试验路段检验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正式施工。2.2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等关键性施工环节是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应当全面进行施工监管,加之施工机械繁杂、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就更需加强公路施工关键性环节的质量管理,并要做出满足实际要求规范的有力措施,以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效率得以提升。其次,公路工程施工对于梁体设计的变高度梁以及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等关键性环节的施工质量管理,应务必保证墩和梁的加固与结构内状态能符合设计规范。同时,为确保施工质量管理效率,相关施工单位应制定监控方案及相关监控程序,以提高施工质量。另外,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管理,例如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检测,碾压结束之后就应对路面进行测试,如果碾压不合格,则应将沥青混凝土铲除,并要进行重新摊铺,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2.3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材料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首先,在对公路工程施工材料质量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特别是在施工材料采购时,采购人员必须要认真核查材料的规格、品种、大小,并应以公路工程所需的要求来作为采购的标准。其次,在施工材料进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之前,质检人员需再次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测,并出示质量资格证书和安全资格证书,以从源头上对工程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把关。之后,在施工材料使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确保人力、物力、机械设备都能得到合理的协调,以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2.4做好施工进度协调工作。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个专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做好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工作,如提前做好施工过程中第三方检测工作的准备手续,同时还应提前与监理单位做好材料检验工作,以保证施工进度。2.5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在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禁止出现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讲人情、做事拖泥带水的情形,同时还应定期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一定量的考核,不能因为讲情面而让工程的质量达不到标准,并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重要工序,从而保证工程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还应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工艺都有质量安全的保障,待质量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切不可忽略细节、马虎检测。另外,还应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防止小事情未能及时解决而拖成大隐患,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2.6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制定质量检测人员的资格审核制度,并将岗位级别与岗位工作相融合,以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建立系统的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可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明确公路工程所有施工岗位的职责,同时也可确保工程的各道工序顺利进行,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通过将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并利用服务督促管理及借助管理调动服务,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化与规范化,使工程施工人员均可参与到施工质量管理中,从而达到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目的。但在系统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按照系统要求的步骤进行管理,以免导致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混乱的现象。

3结语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其涉及到施工的全过程,从施工规划设计开始直至施工结束都必须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并且还需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公路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毛丽娜,董元.我国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1(18):104.

[2]汤浩.谈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33.

[3]乌志新.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0):79-80.

[4]单杰.浅谈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6):81-82.

[5]陈晓雨.浅谈如何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260.

第4篇

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保证现场安全必须在施工现场建立施工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由企业负责任人负责,只有成立施工项目部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责任明确、分工明确,保证现场施工有序进行,施工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必须由公司任命,其他人员也必须通过公司一级企业内部选拔,选拔人员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行政法规要求,经审查合格后才可以上岗;项目部要成立各职责部门,每个部门由专人负责,项目质量有质量工程师负责,安全由安监工程师负责。项目经理将每周组织开展月度生产工作例会。对项目生产全面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并对下一周的工作展开计划安排。

2施工技术管理

首先由项目部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同时根据本工程施工过程的特点并结合现场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各工序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并制定完善的质量安全等相关控制措施。在各工序开工前,对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操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安全规范、质量标准、工艺美观。为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基础、组立工程首基施工和首次导地线展放,相关技术、管理、施工人员均到现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试验性作业,以对原方案进行补充、完善,确保工程安全及质量标准。对本工程拟选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必须在公司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完成规定的试验和验证,并符合预期的各项要求后,才可用于本工程。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要先进行试验,确认符合规定后才可使用。对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均应由设计单位以正式设计变更通知及附件等文件提交监理审核签认,再组织实施。

3质量管理

现场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也就是关系到每位用电用户的电能质量。因此在现场质量管理是第一位,施工质量并不单单是现场管理质量人员的责任,而是现场每个施工人员必须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控制现场质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3.1物资控制

制订本工程物资质量管理工作细则和工作流程。配合监理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质监工作,并做好规定的记录和检验状态标识。严把进厂关,参与工程项目的质量策划、质量分析和预测,参与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具体督促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并验证其有效性。对各类材料、设备的进货检验并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送检,负责设备的开箱检验或配合商检,并作好原始检验记录,收集产品合格证书、使用说明书及实验报告等相关资料,并分类归档移交给项目部质检工程师。在施工作业中组织落实自检工作,并做好规定记录。做好自检时不合格品的评审、处置工作。参与班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和预测,积极参与推动QC小组活动。

3.2施工过程控制

3.2.1基础工程控制。建立健全原材料跟踪制度,记录每一批材料用到何部位,使每一批材料都有可追朔性。严格按照计量器具检测规定对在工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性检验,保证工程计量的准确性。隐蔽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监理组织检验,对桩基按规程要求进行大、小应变检测;隐蔽工程检验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三级质量检验即施工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公司质量管理部专检。每级检验相互独立,做到层层检验层层把关。

3.2.2杆塔工程控制。塔材运输中加强管理,防止野蛮装、卸。运到现场的塔材,底部用木方垫起,防止泥水污染塔材。吊装时钢丝绳绑扎部位用麻布、方木等软物包扎;严禁在塔材上乱涂乱画。铁塔部件组装有困难时,查明原因,不强行组装。杆塔组立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吊重,防止主材受力点出现扭曲。

3.2.3架线工程控制。装卸和运输导线线轴时应使用与线轴配套的专用吊架吊装,轻装轻放,不得碰撞、损坏轴套、轴辐。线轴的护板应保持完整。导线展放应选用与导线规格相匹配的放线设备。同时要保证导线距跨越物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放线张力值。注意张力机的导线出口处与临塔导线悬挂点的高差不宜超过15°,必要时可适当降低放线滑车的悬挂高度。同时注意放线次序,宜采取先地线后导线的展放次序,在牵张场、交叉跨越处,应注意理顺线条,防止交叉磨损。合理选择牵张场位置,尽量减少导线落地距离和导线余线长度。紧线完毕后,应尽快进行附件安装,避免导线因在滑车中受振和在线档(档距)中的相互鞭击而损伤。为此,应按放线和紧线施工速度确定附件安装工序的施工组织,保证能及时完成附件安装工作。

4安全管理

依据有关规定和业主项目部的安全管理目标,制订施工项目部安全目标。按规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台帐。编制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方案、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使用计划等文件,开展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制订预控措施,并在施工中贯彻落实。加强风险策划,针对现场实际,做到“建管区段、施工标段、作业班组、逐基逐档”风险点辨识,实现“单基预控”。高度重视施工准备、转序验收、交通运输、生活取暖、林区火灾、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性灾害等非主要施工环节的风险防控,杜绝风险防控盲区,覆盖全部作业点、全部作业人和作业全过程。加强安全责任细化分解,按作业项目、作业点、作业工序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严格现场安全风险防控四级管控程序。施工单位完成编制,经技术、安全等职能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后,报监理项目部审查,完善后报业主项目部审定,业主项目部按规定审定后报建设管理单位备案。严格按照“单基防控”要求,落实施工项目部和施工班组三级以上现场管控,细化预控措施,明确三级以上管控要求和责任,杜绝管控盲区。落实工程单基风险辨识、评估、预控要求,对超深基础、组塔、大跨越工程、大截面导线架线、跨越电力线路、跨越高铁、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通航河流及特殊临近带电体和高危作业等重要和四级以上风险“挂牌督查”。工程领导小组安质办应进行现场监督。杜绝策划和实施“两张皮”现场。树立“大安全”理念,依法合规建设工程,促进和谐稳定,不发生因工程款支付、地方关系处理等影响稳定的。各工序及工作事项要分级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查找危险源和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控制重大风险,实施各项作业措施时要同时实施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5环境管理

在施工前,严格按照地方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植被、草场保护)的相关要求,针对性地对施工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对地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加大宣传。环保方案、保护措施严格按地方、业主、监理的相关要求进行制定,并经审核和批准后实施。对施工遗弃物、废弃土石、临时工程设置加强管理,对水土保持措施、现有植被保护等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定。开工前,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环保方案、保护措施交底,并严格执行强化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各施工场地周围将设置施工围栏进行隔离,界定了作业区和活动范围,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随意进入施工场地以外的区域;营地和施工便道尽量选取在无植被或植被较差的地方;在施工过程中,首先界定施工范围并对范围内的草场进行移植、养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地下水流向基础外。在对无人的堤防周围设置临时驻地时,生活垃圾要采用专用容器定期集中回收、分类处理,对含油废水要在不影响环境的地段深埋处理。坚持保护型施工、绿色施工的原则。土石方和进场道路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原状土层的破坏,合理堆放处理余土,恢复原来地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植被(草场)的破坏,必须损坏时要按地方林业部门的要求,进行恢复种植处理。施工完工后要及时清理施工弃物,尽量恢复地面的天然状态,使沿线景观和植被保持原貌。

6结束语

第5篇

1.1主要因素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多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1)施工设备。设备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如果相关的设备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就会给建筑单位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

(2)施工人员。笔者指出,建筑单位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分配施工人员,此外,还要针对施工人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

(3)施工环境。水利工程施工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引人注目,面对不同的环境,建筑单位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施工的质量;

(4)施工材料。

1.2解决措施分析

1.2.1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就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施工必须遵守相关的管理程序。水利工程施工不是毫无根据的展开的,相反的,它必须要遵循国家有关水利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工程设计审批制度;其次,为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既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依据以及方法、制度,也有利于实现建筑单位的全面发展;再次,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应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能否顺利完成,最基本的就是看全体工程工作人员够不够重视这项工程。

1.2.2切实提高监管部门的管理效率作为专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建立部门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中有主要责任。然而,在过去的一些建筑工程中,人们常常会忽视监理的这一作用,甚至的,有的只给相关部门监理责任而不给权利,这使得监理部门根本无法展开工作。为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相关建设单位一定要重视监理问题,比如在监理部门实施赏罚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积极性、提高监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等,这既有利于使施工单位从心理上重视现场监理,也有利于提高监理部门的安全质量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上的为项目管理服务,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有效管理的展开。值得重视的,监理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为依据,这样的监理才能称得上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2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检测,行业,现状,对策

1.前言

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特别作为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全国上下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上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筑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处在十分活跃的阶段,同时也是处在市场竞争极不规范,问题丛生:首先是导致压级压价、回扣、垫资“三把刀”盛行,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抬头;二是建筑领域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法律性文件和管理性文件不配套,与国外先进模式相对差距较大;三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1]。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于整个建筑业的冲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事业是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以及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各项中介服务。在WTO协议中建设事业所属领域属于服务贸易协议的范畴。从服务贸易协议的内涵看,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基本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从总体上讲,差距比较大。我国加入WTO,必须按照WTO有关协议中关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开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一种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试验室;一种是科研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性质的试验室;一种是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带有政府色彩的监督检测室。三种形式的检测单位一直以来按照各自的工作领域开展检测工作,并且一直按照附属于母体的部门形式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必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应该是第三方独立的服务中介机构,由于定位的逐步明确,各类检测单位都开始着手进行转变。在转变的阶段,应该认真从行业发展角度研究如何能够在逐渐规范化、正规化的市场经济中成功转变成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成长发展。

行业概述

2.1行业背景

2.1.1检测行业现状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年---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已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

数量众多的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走向检测市场的步伐,作为企业内部附属机构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个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市场分额约20%。

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使其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

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入,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他们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了许多经验。

2.12.1.3检测行业特点

检测行业是政策性较强的行业

检测机构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应运而生,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检测市场的大小同样也是政府质量管理政策直接决定,因此,检测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

检测行业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检测行业是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因此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都会根据自己地方实际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管理要求,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度直接决定了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以所在地为主,外地机构打入本地市场受到严格限制。另外工程质量检测本身需要大型的检测设备,并且样品的检测具有明确的实效性,因此从交通、成本、运作方便性考虑,检测工作跨地区开展具有难度,从而决定了各行政区域内市场的独立性。

检测行业目前技术门槛不高

因为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长期处于保护之下的检测机构往往以附属部门或科室形式运作,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由于以上原因,通常的检测单位对设备场地等硬件和技术培养等硬件的投入较少,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因此造成目前虽然政策垄断成分高,但技术门槛低的现状。

检测行业体制单一

检测行业由于强烈的政府色彩,使其体制往往锁定在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民营资本和外资一直注视着这一领域,但是由于政策所限一直无法进入。因此目前的检测行业体制单一。但是随着国有事业机构改革,使检测机构股份制改造成为可能,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入,开放建筑市场成为必然,可见目前的格局十分不稳,政策的变化立即打破现有的平衡。

第二章行业困境

3.1行业面临困难和挑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方面。

3.1.1政策风险

检测行业是受政策影响程度很高的行业。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而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我国的检测类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我国目前使用的检测标准均为几十年前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随着我国入世,各种标准都面临更新和接轨问题。在这种标准的演变中,原有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会进行较大的变动。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3.1.2入世的挑战

从行业形成到发展到今天,检测机构中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还没有形成独立运作的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导则25来管理实验室[2],而对于国内的检测机构来讲导则25的管理要求不仅仅是陌生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中的管理思想是完全全新的体系,我国的检测机构在这种管理模式的经验十分缺乏。因此整个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升级转型的阶段。

3.2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风险和挑战,应该认清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可能作到有的放矢。

3.2.1目前的检测市场十分混乱,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并且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的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因此在检测和被检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委托被委托同时又是检测和被检测,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的看似矛盾的两者,许多检测单位很难把好关。导致检测市场上评价一个检测单位工作质量的标准不是严谨而是能否在必要时的灵活和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依靠信誉品牌立足的检测单位。

3.2.2目前的检测单位大部分面临如何从母体脱离,是否脱离、脱离以后如何生存的困扰。部分已经脱离的单位实质上在名义上的脱离,从行政管理和经济来往上仍然不是独立的。因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的检测机构如何管理、如何生存发展还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3.2.3检测单位由于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在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技术发展速度很慢。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尽快提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迫切。

第三章行业对策

建筑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质量意识提高,检测行业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会更迫切。同时会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检测行业的出路必须将检测变成产业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作为检测机构为了适应将来的发展必须作到:

提高检测质量意识

全面引入导则25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检测行业最缺乏的是通过质量体系的运作来保证检测公正性和权威性。国内的检测机构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导则25的各项要求,而导则25的核心就是全面的质量管理。我国检测行业普遍的检测质量意识不高,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多,但是不能因为目前执行困难而放弃,而是应该一方面努力向国外同行学习实验室管理方面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因地制宜的逐步摸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尽快缩短我们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以往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检测市场化的推进,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而是在确保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检测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的转变,以及检测机构从以往附属地位向独立法人单位的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比如引进ERP来控制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利用CRM软件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利用“5S”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检测现场的有序性,借助品牌推广手段来提高检测机构的信誉度等等。一旦检测行业真正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检测行业才可能真正的“做强做大”。

树立人才观

今后的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外同行一旦进入我国首先展开的就是人才争夺战。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小结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应该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变前和转变中的探索中,作为整个行业来讲面对的不仅仅是也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更应清醒的认识到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在入世后的转变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大,但是检测行业应该积极应对,树立起全面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强化服务和人才意识,我国的检测行业才能适应将来的国际竞争,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1.1.2路面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裂缝变宽,裂缝向土路肩边缘伸展,裂缝处呈现错台,形成滑裂面。

1.1.3路面出现横向通裂,裂缝处出现错台。

1.2形成原因

1.2.1设计方面

1.2.1.1地质勘测资料不全,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原沟塘地段没有堪查清楚,对横向地层分布情况也钻孔较少或静力触探布点不足,设计依据不充分。

1.2.1.2设计拟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处理效果不明显。

1.2.1.3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不设渐变段造成处理路段与非处理路段交界处形成沉降突变。

1.2.1.4等载或超载预压路段预压期预计不足。

1.2.1.5软土地基路段高填土路基未按规范规定设置反压护道或反压护道宽度不足,造成填筑过程及运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地面侧向变形,强度降低甚至导致滑动破坏。

1.2.1.6高填土路段,特别是严重缺土路段,对填料的调查选择欠周到,设计取土坑沿深度方向土质变化未能列明,造成施工中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或分段填筑,且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能的变异,形成不均匀沉降。

1.2.1.7高填土路堤设置的暗埋式通道设计长度不足,不能满足超宽碾压要求。

1.2.1.8路基排水设计不完善。

1.2.2施工方面:

1.2.2.1软基处理未达到设计深度,原材料进场未按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检验,导致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1.2.2.2软土地基路段路堤填土速度过快。

1.2.2.3使用不适宜的填料又未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或措施不到位。

1.2.2.4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或分段填筑形成抗水性、压缩性的变异。

1.2.2.5填挖交界或非全宽填筑或分段填筑时交接面未作妥善处置形成的沉降差。

1.2.2.6施工中不注意路基排水,遇雨浸泡路基,后续施工中又未能及时复压。

1.2.2.7路堤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要求。

1.2.2.8分层填土辗压时压实层厚度偏厚,压实质量差。

1.2.2.9分层填土未经初步找平,压实不均匀。

1.2.2.10施工检测取样未按规程操作,实测压实度存在虚假现象。

1.2.2.11巨粒土或粗粒土中所含漂石粒径过大难以压实均匀。

1.2.2.12高塑性粘性土填筑路堤工序不连续,造成工后压实度下降。

1.2.2.13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未按规范操作。

1.3防治措施

1.3.1设计方面:

1.3.1.1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应进行详细探查,尤其必须对特殊路基的设计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

1.3.1.2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必须根据不同的路堤高度(折算成附加荷载),不同的软土埋深、层厚和土性,分段计算分析在天然地基状态下的稳定与沉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经过多方案比选确定满足稳定和工后沉降标准要求的方案。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必需设置渐变段以避免路基沉降突变,渐变段的设计应按特殊设计要求进行,并需对侧向变形作出考虑。

1.3.1.3基底设计

为利于实行填前压实,若遇地表湿软,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石灰、水泥或铺设土工布等措施;地下水位高或常年积水路段,除需完善降、排水设施外还宜设置隔水层(如用砂砾、碎石等渗水材料)。

1.3.1.4路基填料的采用应对拟定取土坑或借土料场沿深度方向的土层分布、土性、含水量进行调查,并列表说明,避免不同土性填料的混填或分段填筑。

避免使用不宜于填筑路堤的填料,确有困难时必须提出改性措施及技术质量指标,但不能用于易产生稳定问题和下沉等敏感的部位。

1.3.1.5高填土路堤设计应考虑采用土肩及边坡防护或用急流槽将水引离路堤,保证高填土路堤边坡稳定,护坡道的宽度应依照有无软土地基、填料的性质、取用的边坡坡率进行综合设计。

1.3.1.6为减少粘性土路堤结构的压缩变形,在采用掺灰处理的基础上可再掺加少量水泥(掺灰剂量宜适当调整),设计工艺上采用先掺灰(提倡采用生石灰粉)改良土性再掺水泥进一步改良土性以提高路堤结构刚度。

1.3.2施工:

1.3.2.1施工单位必须根据交通部有关施工规范、规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建设单位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自检要求,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交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交完整真实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数据、分项工程自检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

1.3.2.2对于地下水的埋置深度和地面水对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及施工影响,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补充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隔水,疏水措施。

1.3.2.3地基处理要点

1)施工顺序:无论何种处理方法,都应按设计要求先开沟排水,再清表整平原地面,做好填前压实,并整出一定的横坡度。

设计竖向排水体处理的地基,应在铺设下半层砂或砂砾垫层后,方可打设排水体。排水体顶端,应按设计预留一定的长度(30cm左右),最后再铺设上半层砂或砂砾层。

设计采用复合地基处理的地基,应在原地面整平后,采用轻型碾压机械适当碾压,使之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后,再作地基处理。

沟塘必须在清淤换填分层碾压至相邻地面高程后,方可进行地基处理。

2)所有用于地基处理的材料,都必须按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采购、堆放和使用。

3)保证施工质量的措施要求

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时,其机械设备性能应符合接地压力与处理地基的承载力相适应;打设塑料排水板严禁出现扭结、断裂和撕破滤膜等现象。剪断板体时,要预留足够的外露长度。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板体的打设标高。土工织物铺设时,要求做到绷拉无皱折。

水泥搅拌桩处理时,其施工机械应按水泥喷入的形态(即粉喷法或湿喷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组合。采用粉喷法,其粉体发送器必须配有粉料计量装置,并准确记录水泥的瞬时喷入量和累计喷入量,施工前应先以实际使用的水泥,进行室内配方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后应进行不少于5根的成桩工艺试验,取得满足设计喷入量的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时间喷灰量等技术参数;确定搅拌的均匀性;掌握下钻桩提升的阻力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根据地层、地质情况确定复喷范围。复搅深度必须保证大于6m,粉喷桩的检测可采用静力触探或钻芯取样试验法。

挤密碎石桩处理时,需采用DE40-60系列管式振动沉桩机,内置平底活页式桩尖,桩管直径一般为377mm或426mm,并设有二次投料口,最大沉桩深度能达20m.施工顺序从四周边开始向中心进行,相邻两根桩必须跳跃间打。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挖除桩管带出的泥土,孔口泥土不得掉入孔口。施工中应记录沉桩深度、制桩时间,每次碎石灌入量,反插次数等,并按规定作质量自检记录,施工中如发现土层有较大变化,投料量或沉桩速度异常应立即停工,并报告监理。

1.3.2.4路堤填筑要点

1)路堤填筑与速率控制:地基处理完成后,应适时进行路堤填筑。对于竖向排水体处理地基完成后,即可填筑;对于水泥搅拌桩处理的地基,应在一个月后填筑。其填筑速率要动态控制,当日变形量沉降不大于10mm/d,水平位移不大于3mm/d时,一般可以正常填筑;若日变形(沉降和位移)陡增,就必须增加测次,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停止加载或减缓填土速率或卸载等)。

2)填筑宽度,应按设计施工坡率超宽碾压要求控制。摊铺厚度,要拉线控制,并经常检查。

3)堆载预压与沉降补方:堆载预压时间越长,工后沉降就越小。因此,对有预压要求的路段,在施工中应尽可能早地安排堆载。堆载顶面要平整密实有横坡。沉降后应及时补方,一次补方厚度不应超过一层填筑的厚度,并适当压实。施工单位每月均应测定沉降量,并向监理报告一次。严禁在预压期不补填,而在预压后期,或在路面施工时一次补填的做法,以免引起过大的沉降发生。

4)位移观测:对于路堤施工的安全稳定,位移的观测比沉降观测更重要。施工时必须按规定埋设位移观测桩,并坚持正常观测记录。

1.3.2.5细粒土(含粉土、粘性土等)易受降雨及气温等的综合影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理安排工期,组织连续施工,雨后必须复压,过冬要注意覆盖,后续施工前必须复验。

1.3.2.6应针对粉性土在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如雨水冲刷等)进行分析并采取临时排水措施。

1.3.2.7路基施工过程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填料及辗压工具性能选用不同的压实厚度,如轻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各种填料的预压整平,重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细粒土、砂类土和砾石土,重型轮胎压路机适用于各类土,尤其是细粒土,羊足碾则需与钢轮压路机配合使用,对细粒土的压实效果较佳,振动压路机则宜于用作砂类土、砾(碎)石土和巨粒土,若用于细粒土的碾压则效果相对较差。

1.3.2.8填料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影响极大,施工前应根据标准击实试验取得的数据,按照施工气候条件及试压结果作出适量调整。

第8篇

下表是某个月对一批工程设计项目审核结果的统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可归结为10类,按每种问题出现的频次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并进行了累计。从图表可看出,配套材料、文本格式、工程量表、技术方案、安全风险所占的频率累计达到82%,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即A类问题,对这类问题要进行重点管控;费率取定、站点图频率累计约在82%-90%之间,属于B类问题,此类问题控制程度可以略低于A类问题;系统图、规范依据、其它属于C类问题,此类可以按一般常规办法控制即可。

二、对近期3个月存在主要问题的统计分析

利用ABC分析法对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下:其一配套材料、工程量表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是A类问题,经过对其中的30%项目进行抽样复核发现,有32%是新员工编制的配套材料工程量表,其中型号错误的占68,数量不准的占30%;61%是校对及审核原因造成的,其它占7%,由此了解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新员工进行材料选型及用量方面的专题进行了培训,对校对、审核人员进行考核;其二文本格式2月份是下降的,但3月份又上升,说明校对、审核人员把关不严格,需要加强考核力度;第三技术方案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没有转变,说明设计人员对现网资源不够熟悉,审核人员没有对方案进行把关所致,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建立了师徒小组的工作方式,并采取了跟踪验证抓落实等相关措施。

三、责任分析、评价与考核

从上述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统计可以看出,由于涉及质量审核管理的人员有校对、审核及审定,评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数逐级减少,说明校对、审核有成效;2)不良数逐级增多,说明校对、审核不到位;3)不良数为多、少、多等,总是可以找出审核不到位的责任主体。在找出问题的责任主体后,我们对A类问题,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对A类问题的责任人重点考核,采取诫勉谈话,扣罚绩效等措施;对B类问题的责任人采取相对于A类责任人来说简单的管理,按办法仅扣罚相应的绩效,对C类问题责任人采取一般的程序化管理。

四、结束语

第9篇

钻探工程实行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结束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1.1工程施工前质量控制

(1)熟悉地质设计,尤其要详细了解质量技术要求;

(2)审核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

(3)查看现场施工环境及施工条件;

(4)检查施工设备及保质工具等。

1.2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钻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对施工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预先控制,使每钻进一米都能达到质量要求,以防“亡羊补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计划(Plan)-(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即简称PDCA循环管理方法。针对施工特点、难题设置质量控制点开展QC小组活动以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1.2.1PDCA循环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针对工程质量目标计划分4个阶段8个步骤进行闭合式循环。下面以钻孔质量六项指标中的孔斜超差为例进行说明。P区(即计划中)

(1)分析现状:钻孔孔斜超差。

(2)分析原因:产生超差的原因很多,如设备安装不平,机上钻杆弯曲,立轴旷动,轴压过大、转速快,钻具短而弯,换径时未带导向,因扫脱落岩心,遇到空洞和严重造斜地层等。

(3)找主要原因:假设是在松散地层扫脱落岩心而出现孔斜。

(4)制定计划:针对主要原因拟定措施,如加长粗径钻具导正,在导正过程中,钻进技术参数控制在什么范围,由谁去操作等。D区(即执行中)

(5)实施措施和执行计划:在纠斜的过程中应准备好粗径钻具并检查测量其是否达到要求的长度和同轴度,操作者是否选派得当等,接着就是执行计划。C区(即检查与调查效果中)

(6)调查效果:调查(5)中的实施措施执行情况,验证其可行性。A区(即处理中)

(7)标准化和巩固成绩:一般有了上述6项后应能取得防斜成绩。这时应使这些采取的措施标准化,当然也会有失败的时候。

(8)遗留问题转入下期:遗留问题转入第二个PDC区域,找出问题,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以利再战。

1.2.2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钻探工程施工关键的质量控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安装与开孔:设备安装周正与稳固,孔口管的垂直度与坚固性;

(2)钻进工艺:保直机具、钻进方法、钻进参数、钻进钻头类型、套管下入工序方法,事故防治等;

(3)护壁与堵漏:泥浆类型及性能、钻孔堵漏材料及堵漏方法等;

(4)钻孔岩矿心采取:采心机具的质量、适应性、岩矿心采取质量等;

(5)钻孔弯曲测量:测斜仪类型,测量精度校验,测斜间距,钻孔轨迹中靶预测及纠偏等;

(6)丈量、测试器具:直尺、卷尺,泥浆性能测试仪的精度校正等。

1.2.3开展QC质量小组活动群众性的QC质量小组活动在机台或班组质量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组织形成:QC小组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生产小组为单位;二是有关联工序的人员组成;三是根据特定专题组成。QC小组由职工自愿组合并经上一级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机台以班组QC小组比较合适。

(2)主要任务:QC小组以统计方法为基本手段,抓住本班的质量问题,结合质量攻关、技术改造、降低成本等问题加强质量管理并努力取得效果。

(3)活动方式:QC小组应严格按照“PDCA”循环进行工作,做到目标明确,现状清楚,对策具体,措施落实。

(4)总结成果:及时总结成果并争取发表,交流经验,这是QC小组活动的重要环节。反映成果的材料要文字精练,条理清楚,强调效果、用数据说话。上级有关部门应对成绩突出的QC小组及成果及时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1.3施工结束质量控制

钻孔结束后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全孔测量(孔深、顶角、方位角);钻杆孔深误差校正;封孔、透孔验证;现场岩矿心整理入库;原始记录资料的完整性检查等。上述检查若出现质量问题可在施工钻机拆离现场之前进行补救。

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

钻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主要按钻探工程有关质量规范进行。地质岩心钻探以《地质岩心钻探规程》六项质量指标为标准,特殊矿种、特殊钻探工程项目以国家及行业质量指标和建设方工程设计质量要求为依据。矿区勘探质量验收分为大队(企业)、工程处(分队)、机台三级;科研项目或市场项目分为投资建设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企业)、项目经理部(或课题组)和生产机台四级。

2.1工程质量验收层次的划分

2.1.1生产机台验收由上一级质量主管部门(或项目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工程监理对机台所承担的单孔施工质量进行野外现场验收。

2.1.2工程处(分队)或项目部验收由该层次质量主管部门组织项目管理、施工机台、工程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承担的竣工部分或全孔施工质量进行初步验收。

2.1.3大队(企业)或建设方验收项目建设方(投资方)组织由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参加的验收组,对已竣工的钻探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验收和评价。

2.1.4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验收省部级以上的钻探工程科研项目除接受上述三级验收外,最终还需由科研项目主管部门主持验收方可结题。特殊钻探工程只是单孔施工,一般验收层次可以简化,组织钻探现场验收和建设方验收两个层次即可。

2.2工程质量验收内容与步骤

2.2.1实物资料检查检查验证与质量相关的钻探施工实物资料。如钻孔的岩矿心,封孔取出的水泥样、所用测斜仪(用氢氟酸测斜的刻痕玻璃管)、现场孔口标志桩及坐标等。

2.2.2原始记录文字资料查阅查阅验证钻探施工中形成的与质量相关的原始记录资料。如原始班报表、测斜记录、孔深校正记录、岩矿心登记表、简易水文观测记录、钻孔封孔、透孔检查记录及特殊质量要求的文字记录等。

2.2.3工程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综合验收在上述检查基础上即对工程质量报告各项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验收。

2.3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第10篇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属于工程竣工验收中的中心环节,它与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直接联系。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投资效益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最终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督和管理目标,工程投资的企业与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应从各个角度出发,加强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投资效益。通过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能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监督水平和质量管理效益,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市场起到促进作用,保持建筑工程这个行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2利用质量管理组织实现管理目标和任务

2.1建立项目静态的组织关系。

1)掌握项目结构分析。掌握项目的结构分析,就是指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结构图,项目结构图是一个组织工具,它是通过树状图的方式对一个项目结构进行逐层的分解,以此来反映组成该项目的所有工作任务一些常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肯局其建设的时间对项目结构进行分解,比如将项目结构分解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等等。而一些工业建设项目则往往按其生产子系统的构成对项目结构进行逐层分解。而同一个建设工程又可以有不同的项目结构划分方法,项目的结构分解要和整个项目工程的实施部署相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如地铁工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分解方案。

2)明确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任务分工。制定项目质量管理任务分工表,首先应对项目实施的各阶段的管理控制任务其他管理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然后在项目管理任务的分解基础之上,再确定项目经理和成本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主管部门活主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在项目管理任务分工前,应结合项目特点,对项目各主管部门的人员和主要工作任务进行集中的磋商和制定,然后再编制质量管理工作任务分工表。

3)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包括:a.管理工作流程组织,建立质量控制流程,如:各质量控制点的验收流。b.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组织,如与生产月度进度报告有关的数据处理流程。c.物质流程组织,如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弱电工程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对立面施工工作流程等。这就是工作流程的组织任务,及定义工作的流程,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可以客观明确的反应出一个项目管理系统中各分项工程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可以用以描述工作流程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2.2采用项目动态的组织关系

控制质量管理目标和实现质量管理任务。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项目质量目标控制将有利于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促进施工方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进程:运用施工动态控制方法控制施工质量的工作步骤与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近似质量控制目标不仅是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它还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有关设备等质量。在某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开始前,首先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定期的对施工质量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质量有偏差,则必须采用相应的纠偏措施进行纠偏。

3创新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首先要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对其质量监督的具体工作要做定期的汇报以保证业内人士对其工作进行细致的了解,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相关监督部门的工作的透明度,从而避免设法逃避质量监管的施工方以及想利用监督职务之便进行灰色利益收入的工作人员有可乘之机,进而切实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此外,还要建立集体监督制度以保证相关的工程质量监管的执法机构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通过互相监督和第三方监督等多种方法来保证监督部门工作的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推行责任监督员的办法,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为了保证监督工作科学、公正,监督机构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尤其现场检查已由手摸、眼看、尺量等一般检查手段转变为采用钢筋扫描仪、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以数据采集、数理分析为依据的科学检查手段,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保证监督工作科学、公正、准确。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工程过程和事后控制3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4总结

第11篇

我国现存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使得在监督时出现很多漏洞,保证不了监督的力度。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建筑方面不断使用新的技术,变动比较大,使得监督不到位。监督机构对于自己的职能不能很好的定位,使得有些工作无人监管,工作混乱,不能很有序的进行,导致问题出现,同时也降低了监管的效率,使得部门有权不知如何使用。建筑质量出现问题监管部门可以对其施以一定的处罚,但是如今的处罚制度太过单一,使得建筑企业依赖政府,缺乏质量意识,对待质量问题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建筑逐渐出现各类问题。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筑业也不断蓬勃发展,所以建筑不断增多,这就增加了监督部门的工作,事务繁多就会出现纰漏,使得某些方面没有监管到,这就会引起质量问题的产生。我国问题建筑事件不断发生,人们对建筑企业不断产生怀疑,同样也会对政府监管部门产生怀疑,这不由得就会打压监管部门的信心和力度。现在的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不足,缺乏经验,使得在监督时出现缺陷,或者监督力度不够,或者惩罚工作不落实,使得某些企业为所欲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最后就是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本身,为了自身的利益,偷工减料,质量意识较差,只顾眼前利益,却忘记长久的利益,使得其建筑不能被认可

2如何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2.1不断完善我国的监管制度

我国在质量问题上应不断完善补充法律法规,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有了法律准绳,可以运用法律严加对质量的管理,使建筑更加规范标准,具体来说,从开始图纸设计到竣工,各方面都要严格进行质量把关,同时,要加强法律惩罚的力度,当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对有关企业进行严加惩罚,加大惩戒力度有助于其他企业再犯此类错误,如果太过放松的话,那些企业就会不把这些规章制度放在眼里,为了利益还是会使建筑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监管制度要切实可行,针对面要广泛,我国地方多,所以制度一定要全面。既然因质量问题让人民对监管部门产生怀疑,那就应该做出一些行动,向人民展示严抓质量的决心,向人们展示自身的诚意,让人民再一次信任监管部门。

2.2改进监管方式明确并做好自身工作

针对上述所说的监管制度单一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对监管制度作出改革,处罚方法多样而有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以引导,加强各企业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淘汰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让剩下的企业不断提高质量意识,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了质量这个大准则,从根本上进行监督。对于监督机构,对其进行整治,明确各部门工作,不可杂乱无章,那样只会降低工作效率,具体工作具体安排,当面对事务较多的时候,可以不慌不乱,做到全面覆盖,无遗漏现象,各部门之间协作将监督工作做到最好,确保建筑质量,保证人民的利益,使国家更加平稳的发展。

2.3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的多少是评价一个部门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只有为这个部门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才能让这部门运行的更好。而我国监督机构在招纳工作人员时也许会招纳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人员,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埋伏了一个隐患,这种的工作人员对监督工作不了解,会影响监督工作,技术上也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选取一些高质量的人才进入机构,让部门更加有实力,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当明确好了自身的工作后,要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渎职,不懈怠,做好监督工作,从一开始的设计,到中间的施工,最后竣工时,尤其竣工时要仔细验收完毕合格后,要向备案机关提供与监督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及质量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一时利益而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做到维护人民利益,并不断完善监督手段及技术,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4提高科技化的监督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有先进的科技水平,数字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便捷高效,如果将计算机网络功能运用到质量监控上那也会大大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人类的监督错误,对于建筑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修改,使数据更加准确权威,增加了其可信度,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度。

3结语

第12篇

(一)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法律体系不断加强,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法律位阶较低,因而其法律规制作用有限,直接导致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不够到位,缺乏有效性和执行力,因而必须对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要想抓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但目前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很多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而自身对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够重视;个别建设单位为了节约建设费用,水运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机构力量十分薄弱,同时也没有配强、配足、配齐监督管理人员,特别是很多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而无法对水运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管理。

(三)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否则无法更好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水运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监督管理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很多水运工程都没有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联席会议制度”,而且监督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水运工程质量至关重视,我国应当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将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尽快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提高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位阶。在此基础上,要从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建设的规范化标准,特别是要对旧规范、旧标准、旧流程以及旧行业规章进行清理、整顿、修改和完善,使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良好运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大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于水运工程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给予经济、行政乃至法律制裁。进一步明确监督机制与施工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大力推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竣工备案制度”,通过划清施工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能够使施工企业更加重视水运工程施工质量。

(三)健全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着眼于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要大力加强全面监督管理、全程监督管理、全员监督管理“三全原则”的落实力度,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要建立从水运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的质量监督管理“联运机制”,共同研究和落实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确保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落实到整改环节。要大力加强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行业准入制度”,确保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并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要加大对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技投入力度,提升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技含量,建立现代化的监督管理模式,确保监督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第13篇

1.1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实施了有效管理

对限额以上的村镇校舍及部分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目前,云南全省各乡镇建设工程投资额和工程面积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范畴的校舍、民宅工程基本纳入了各县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范围,处在受控状态。绝大多数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纳入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程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监管,抗震设防能力达到了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同时针对学校、民宅工程的特殊情况,重点抓好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环节的监管。

1.2未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项目存在较多问题

限额以下村镇校舍和绝大多数民宅工程,未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未纳入建设工程管理程序,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未经审查批准、无质量安全监督、无施工许可。广大乡镇因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力量薄弱,无正规勘察、设计、施工,致使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宅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与监管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舍、民宅工程管理全局,深化改革,实现政府监管职能转变,向社会提供社会急需的有差异的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就是抗震设防管理。

2提高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建议

2.1进一步加强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工程的管理

对可以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工程,建议将以下四类工程纳入现行的建管体系:

﹙1﹚校舍工程、

﹙2﹚四层以上(15m2以上)建筑、

﹙3﹚临城市主干道建筑、

﹙4﹚单体建筑面积超1000m2的房屋工程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对上述四类工程,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还应办理县建设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由投资者向乡镇工程管理机构申请报建手续,乡镇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审批、跟踪管理、竣工验收。村镇范围内所有上述四类工程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或者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竣工验收前要确认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建设内容,工程应具备完整的技术档案、建筑材料合格证明和施工管理资料,以及施工队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业主要组织验收,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2.2完善不能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积极探索不能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校舍、民宅工程的项目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建议如下:

1)制定地方性管理办法,将技术指南中重要部分作为地方性强制性标准条文要求严格执行,其他条文作为推荐性条文建议执行。制定地方性管理办法,今后新建、扩建、改建的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必须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符合技术指南中作为地方性的强制性标准。对新标准和新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提高校舍等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参照国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定,按照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1度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提高上述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

2)明确乡、镇一级政府为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监管主体,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改变过去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做到"两个坚持"结合: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强化乡镇一级政府在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安全质量方面监管职责;二是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落实市、县(区)政府相关审批部门的监管责任[2]。按照突出重点、管理下放的原则,委托乡镇政府对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限额以下工程的建设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进行设计和施工,各乡镇要加强设计、施工的资质管理、“村镇建设工程承包责任书”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对工程的施工许可、地基验槽、基础验收、砌筑墙体、安装预制板、拌制混凝土、防水层施工、搭拆脚手架、竣工验收备案等重要工序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为保证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应加大培训力度。一是组织力量编制符合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建设管理要求的培训教材,教材应涵盖村镇校舍、民宅工程中与规划管理、国家和省有关建设技术标准、村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地震抗震设防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为做好培训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进行培训。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师资力量的培训,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镇、村一级干部、村镇建设管理员的培训,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农村工匠的培训。各地应根据农村工匠人数多、集中培训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抽调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组织培训,通过手把手的培训方式使广大农村工匠系统全面地掌握建筑方面的知识。

3)建立完善管理手段,将民宅抗震设防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执行情况与土地的转让、建筑规划、房地产产权手续及工商管理等作有机联系,实行系统化管理。要建立完善管理手段,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相关涉及到的发改、国土、住建、规划、房地产产权手续及工商管理等负责项目审批、验收及管理的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将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作为对工程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内容。对不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或者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项目,坚决不予立项或办理相关的审批、验收及房地产产权手续。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简化或限制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工程的审批、验收。

4)大力宣传村镇校舍、民宅工程防震抗震知识,做好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农村民宅建设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和科普知识的普及力度,把地震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到农户,组织引导农民建造安全的住房。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小集镇房屋建设抗震设防等级低,安全性差的状况,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抗震安全、经济实用、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农村民居工程地震安全建设规划,加强对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自建房抗震管理,积极引导农民建设抗震、环保的住房。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实施“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

2.3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既有校舍、民宅在使用中的抗震设防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使用中的质量安全。按照相关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政府要组织完成既有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的,要做好抗震加固和改造工作。对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相关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及时改造和加固村镇各类危、旧校舍、民居。地震、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查险加固工作,积极推广建设工程中抗震设防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结语

第14篇

造林业的质量对于林木的存活率以及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

1.保存率、成活率较低

与我国对于林业的整体要求来看,现阶段林业的存活率还远远的低于预期值。而且季节性的差异也比较大,有的年份的成活率比较高,有的年份比较低,但是整体水平明显不足;有的地区的成活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保存率仅在30%左右。

2.林种、树种的结构不是很合理

对于树种林种的安排不合理,有的地质比较贫瘠的地区却种植了经济性树种,对于土质较好的地区,却选择了低价树种,这不但制约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

3.质量不佳,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

有的地区对于绿化的速度以及面积进行盲目的追求,从而进行苗木选择的过程中选择了质量较低的纯林业。这就导致了该区域林木的生产量不高,经济产出不高,生物物种多样化的水平比较低,从而导致了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比较脆弱,容易感染病虫害,而且虫害一旦爆发就很难得到控制,损失惨重。这种单一性的林业设计,不利于病虫害的天敌的存活,进而产生的环境保护能力以及生态效益也就相对较低。林木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因此其产生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效益也是长期的,提高造林的质量,对于提高各方面的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析制约因素的成因

1.缺少科学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

有的地方对于绿化仅仅依据了其它地方的经验,并没有对于当地实际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因此盲目的进行绿化;或者有的地区进行了规划设计,但是施工人员为了自身的便利,仅仅按照个人喜欢、主管臆测、或者是将现有的林木进行种植,对于实际情况以及需要根本就是置之不理。有的地区对于植树造林仅仅是当成了政府安排的零食任务,并没有意识到植树造林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只考虑面积的大小,并不注重质量和效果,施工的过程是被动的、盲目的。

2.技术不够先进,种植过程不按照规范

对于先进的地区而言,技术问题对于林业的规划起到的是促进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而言,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土地的平整就不能达到相应规范的要求,不能对于原先土质进行改善,也达不到蓄水保质的目的。使用苗木的品质相对较差,存活率较低。对于土质特殊的区域没有进行抗旱或抗涝的技术处理,在种植的过程中没有夯实土壤,培土也不是十分的到位,从而导致了苗木的根部与土壤不能进行很好的结合。

3.管理不到位

管理的机制不到位,没有将利益和责任进行有机的融合,建立起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质量的把关不严格,对于造林的各个环节的把关都不严格,从苗木的选材开始就不进行监督,许多政府仅仅是对群众进行发动,但是对于执行的质量却不做要求,也不进行严格的验收,只要施工完成即可;没有进行栽后的管理,很多人员认为只要将树种上,自己的职责就履行好了,对于苗木后期的管理无人问津,没有一个良好的权责管理机制。

三、完善造林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对于造林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施过程要进行监督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农田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旅游的开发以及、农民致富等多个问题,并且与本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好合理的方案之后,对于实际的操作也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2.调动群众的热情,完善造林的机制

对于植树造林机制的制定既要有一个总的方针政策,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够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制定统一的政策,否则很容易出现过于追求面积而忽视质量的情况。同时要将权利、职责和义务进行有机的统一,切实的实行“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让广大的群众能够在造林的同时得到切实的利益,从而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3.造林技术进行规范,严把质量关

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差异,导致造林的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先进的地区应当主动的传授经验和技术,支持落后地区造林业的发展。同时对于苗木的质量,施工人员施工的情况以及种植后的管理工作的质量都要进行监督,并且要严把质量关。

四、结语

第15篇

1.1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当前我国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众多,人力资源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自然不会过高,有些企业在选择施工单位时,由于工期时间紧张等原因,其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往往没有严格审核其施工资质,在工程的招标及投标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这导致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不高,从而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引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如在某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的年龄在22~40岁之间的占总施工人员的70%,40~55岁年龄段的施工人员其所占比例为20%,从年龄来看似乎施工队伍很年轻,年龄结构很合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也存在经验不足及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从而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在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时,也就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从而导致重大安全隐患,而作为工程项目来说,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时期质量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1.2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低下

以某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情况为例,其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交底过程形式化,其在工程工艺流程的设计上十分随意,质量不高,对施工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同时技术交底文件中部分重要内容缺失或是不够详细,如施工安全应对措施及事故预案等,在文件中不够详细具体,缺乏指导性。相关会议也只是走过场而已;二是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质量管理观念缺失,对质量管理工作趋于敷衍,不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质量检测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相关的报检制度形同虚设,纸上谈兵。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视而不见,不督促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反而是去相关监管部门找关系,以回避监督;三是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及次要工作缺乏足够认识,对于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处理,管理工作不是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严格实施,而是自主决断,导致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情况,严重的影响到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四是对于施工材料及设备质量检测工作,缺乏重视,不根据材料及设备的有关参数对其性能进行评价,而是由人情关系等来决定其质量优劣。此外,缺乏对工程质量的实时监督及记录工作,因为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实时掌控工程质量问题,而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由于缺少心理准备,同时又缺乏相应应对措施,从而引发严重的工程质量及安全问题。

1.3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的选址上,其往往选址农村地区,而相关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其在施工质量管理中,执法过于随意,管理不严格规范,甚至出现收取贿赂等情况;二是相关领导及单位只重视工期及工程的成本及经济效益等,而忽略工程的质量及安全,从而导致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而忽略工程建设质量及施工安全,进而引发质量及安全事故;三是施工质量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不明确的情况,在责任的划分上也不够具体,导致出现问题后,无人担责。此外,还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对于管理不力的人员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导致其缺乏工作热情及责任心,从而阻碍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