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准扶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到村到户,这传递出我省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我省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怎么定义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今年,全省减少120万农村扶贫对象是省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各地各部门应牢牢把握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形势,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 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在2013年同志到湘西进行调研工作时提出来的,是我们国家现阶段重要的扶贫发展战略,是反贫困理论的巨大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面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环境,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的识别与帮扶,做好对扶贫工作项目的精确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来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生产能力,改善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1]。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武陵山位于四个省份的交接之处,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明显,在武陵山片区中还有许多的特色文化小镇,少数民族寨子,这些都是特色文化集群产业项目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很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也积极投身到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当中,为武陵山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像是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产业集群地区,就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调动了其周边地区文化娱乐休闲一条龙产业发展,在湖南省地区也是全国范围内比较著名的旅游文化特色景点,为今后的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使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
(二)劣势分析
1.总体发展缓慢。就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几年来取得了一些较为不错的成绩,拥有了一定的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产业项目,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该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并不是很大,总体质量还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缺乏国际性的竞争实力,缺少高尖端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系统的文化集群运营方式,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集群产业和其他主导型发展产业相比,总体发展进步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2.缺乏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在对武陵山片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发现,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在真正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时,缺乏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地区贫困农民的主动生产积极性不高,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的人数依旧很多,影响到了整个武陵山片区的脱贫发展速度,在个别文化产业实施过程中,扶贫政策的实施不够精准,最终导致了扶贫项目资金去向不明,并没能很好地开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真正的贫困农民没能获得扶贫政策的任何福利,由于武陵山地区自身的生产基础比较差,在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项目过程中,生态破坏的比较严重,山区自然泥石流、山洪现象时常发生,武陵山片区人民的返贫率非常高,缺乏正确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在今后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3.品牌文化实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来,武陵山片区推出了“武陵山大裂谷”和“武陵山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项目,但也只是在武陵山地区较有名气,在全国诸多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中,并没能完全发挥出武陵山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品牌文化的总体竞争实力不强,除了大裂谷和森林公园以外,并没有相应地开发其他具有武陵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项目,要想使得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有一个长远性的发展前景,单纯依靠这两个特色产业项目是行不通的,武陵山地区作为湖南省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下的重点发展对象,关于文化产业品牌实力不高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4.地区文化产业集群机构不完整。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武陵山文化产业园附近,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并不是十分完善,而是呈现出武陵山文化产业园集群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分布,也就是说,所有武陵山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都会慢慢向着文化园的发展结构靠拢,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的话,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朝向武陵山文化产业园倾斜,使得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出现断裂式的文化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提高武陵山片区的整体特色文化实力,造成武陵山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4]。
(三)机遇分析
在对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时可以了解到,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变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武陵山地区的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做好地区间的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内容的发展创新,改革传统文化产品的制造工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武陵山优秀文化理念宣扬出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下,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得到了改善,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文化产品消费进入到了新阶段,文化产业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多,大力发展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加快转变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有着生产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的优势特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将成为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威胁分析
1.缺乏科学的融资渠道。就目前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集群发展的现状来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挑战,区域间的品牌竞争比较激烈,如果湖南省其他地区的文化聚集区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企业来进行投资,那么对于武陵山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将是一次严重的打击,虽然政府部门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对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融资情况来看,武陵山片区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结构较为单一,民间借贷的安全性较差,而且武陵山片区文化企业的经营结构转变的也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科学融资渠道,很多经济效益比较差的文化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宣布了破产倒闭[5]。2.缺乏市场竞争服务意识。而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是指总体的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一条特色的文化产业链,虽然基础文化产业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相应配套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文化服务却没能有效实施。武陵山地区文化企业深入到人民的程度比较浅,普遍存在文化感较低的现象,缺乏一个核心企业来领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而且科学技术较为薄弱,很多文化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传统制造工艺当中,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还有待于提升,村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样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不能将武陵山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贵资源科学转变成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不能做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创新型技术人才较为短缺,后续发展力量不足,尤其是在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当中,人才结构失衡,政策激励制度做的不到位,最终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使得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实力开始逐渐下降[6]。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一)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将内部资源优势同外界的机会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创建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首先需要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确定适合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模式,树立人性化的文化经营理念,建立专门的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士来负责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管理,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化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树立可集约式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进而提高地区村民的文化产业发展下的忧患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二)弱势—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方式,则是充分利用外界的机会来弥补了自身发展劣势,并将劣势逐渐发展为优势,在制定与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精准扶贫政策时,应当进一步加大地方经济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得武陵山片区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孵化项目当中,要想提高武陵山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单纯依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深入性地打开各种融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审批制度的完善,放宽市场经济下文化企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出台一些鼓励文化产品消费的政策,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武陵山片区村民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能够打开文化市场,使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三)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去缓解或减轻外界的威胁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够了解到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就要进一步加大对的文化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弘扬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武陵山文化产业链,形成“构建三园,发展多点”的文化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武陵山片区全境范围内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事业单位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景点建设项目的积极推进,开展山清水秀“农家乐”形式的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利用武陵山地区特色的山水资源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7]。
(四)弱势—威胁(WT)战略组合
而WT战略组合的方式,指的是通过减少自身的弱势,来免去遭受外界环境威胁的一种防御战略,在建立具有武陵山地区文化产业特色的集群项目时,需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中的娱乐休闲价值,还应当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价值,不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遗失,进而进一步拓宽影视广播文化产业链,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向全国人民传播武陵山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特色,提高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作用,建立文化建设,网络营销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作者:陈晓亮 赵立平 陈政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3):45-55+142.
[2]徐丽媛.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刘伟.恩施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徐子龙.湘西武陵山文化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小静.武陵山片区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摘要:社会力量扶贫是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一种补充性吸纳机制。然而,“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这种“
>> 碎片化社会与碎片化传播断想 碎片化与浅学习 碎片化的省域 茶叶的“碎片化”问题 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碎片化的影视表达 破解社会扶贫碎片化的威海探索 应对“碎片化”与“数字化” 碎片化的信息与显示 改变碎片化创新格局 整合建构与碎片化输出 浅谈微博的碎片化写作 碎片化:数字出版的方向 社保制度“碎片化”的隐忧 整合“碎片化”的网络行为 拯救碎片化的Android系统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流域碎片化治理的整合 《幕间》:现代意识的碎片化 媒体碎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8日。③顾磊等:《“社会组织是扶贫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人民政协报》2015年12月8日。④李周:《社会扶贫的经验、问题与进路》,《求索》2016年第11期。⑤赵佳佳、韩广富:《香港社会组织扶贫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2期。⑥王春光、孙兆霞:《扶贫开发:惩防腐败应重点关注的新领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9期。⑦李浩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67页。⑧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第5期。⑨李晓辉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⑩陈成文、黄诚:《论优化制度环境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李颖:《社会扶贫资源整合的类型及其适应性》,《探索》2015年第5期。
Abstract: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reduction is a compensatory absorbed mechan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the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a practice dilemma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fragmentation dilemma is the interacted product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From the point of 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social mobilization, policy incentiv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from the poi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values bottleneck.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practice fragmentation dilemma,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scientifically arrange the institution and realize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as soon as possible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value guidance,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policy incentives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play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lemma of the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目前,对口支援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有对口帮扶关系的东西部省市之间的常规性对口支援;二是特定工程或领域内的对口支援,例如: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就业,东西部高校、医院间的帮扶;三是应急救灾性的对口支援,例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漫灌式扶贫模式而言的。这一概念由于2013年11月考察湘西时首次提出。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此后,“精准扶贫”的含义逐步深化、扩展。根据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准扶贫可以概括为: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的区别
以下从目标对象、主体结构、资源安排、施策模式以及绩效考核与进入退出机制等方面解析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的区别之处。其一,目标对象不同。对口支援是横向的地区间帮扶制度,受援对象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及其地区内的各种工程、经济或科教文卫项目。虽然对口支援确实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少人口脱离了贫困,三峡移民等特殊对口支援项目也确实落实到受援地区个人,根据对口帮扶的常规运行机制,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直接对象并非贫困人口。而精准扶贫作为纵向的扶贫机制,其终端指向贫困人口。指出,要使“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扶持和帮助,“不让一个人掉队”。“六个精准”中列在首位的“扶贫对象精准”,要求各级政府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因素等情况,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源向贫困对象集中。不难看出,“精准识别”这一要求是扶贫资金有的放矢、精准滴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反映出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的个体性。其二,主体结构不同。对口支援作为横向机制,主体参与关系相对复杂,就受督CAIZHENGJIANDU201713财税纵横援地和支援地的平行关系而言,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网络,参与主体主要是省、市一级。就单个具体的项目而言,则分别以支援方和受援方为中心形成两个网络:“交钥匙”形式的项目往往由支援方为主导;“交支票”形式的项目通常由受援方为主导;而“联建共建”的项目则往往有两个中心。此外,与同一个地区有对口关系的支援方之间,往往形成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网。精准扶贫作为纵向机制,其参与主体的主结构是垂直的,按的发言,可概括为“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攻坚责任的同时,明确行业部门的责任,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形成合力。在主干的纵向结构中,重心下移:从2015年起,大多数扶持项目的审批权都下放到县一级。而且精准扶贫十分重视扶贫对象的脱贫内生动力,所以扶贫对象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其三,资源安排方式不同。对口支援横向转移的资源形式比较多元化,涵盖物力、财力、人力、智力等等。比如,物力包括项目的直接援建(“交钥匙”),财力包括资金的直接援助(“交支票”),人力包括支援地区选派人员到受援地区工作,或受援地区选派人员到支援地区进修学习,智力包括技术、管理模式的交流和移植等等。精准扶贫传递的资源以资金为主要形式。一方面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扶贫投入;另一方面是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其四,施策模式不同。对口支援的施策模式主要还是发达地区经验的移植。除了在“交支票”模式中受援方有较大自以外,大多数对口支援项目无论是“硬件”(财力物力)或“软件”(人力智力)、“输血”或“造血”,往往都是由支援方来主导。实际的施策模式往往是“支援方给什么受援方就要什么”。支援方的经验移植尤其是人才、科技和管理模式方面对于受援地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短期内,容易出现施策低效、重复的现象,例如多个支援方一窝蜂地在同一受援地兴建产业园区,导致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这一问题也与上文提到的主体结构有关。精准扶贫的施策强调有的放矢,可以按照的话概括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且每个“一批”都鼓励开发模式的创新。其五,绩效考核与进入退出机制不同。对口支援本身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是政治性、无偿性的特点,使得很难分别针对支援方和受援方建立起考评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对口支援”这一广义政策下其实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子模式,例如工程支援和人才支援就存在着资源类型、目标结果、项目周期、外部性等诸多不同,这也客观造成了绩效考核的难度。就目前学界现有的论文来看,主要还是以受援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和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以GDP的增量和增速来衡量对口支援的有效性。但是严格来说,除非经过更为系统和细致的统计分析,这些地区性发展成果并不能直接归功于对口支援。此外,对口支援目前缺乏明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精准扶贫一经提出就强调改革绩效考评机制。一方面是党政建立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不以GDP论英雄;另一方面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此外,关于精准扶贫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也比较明确。从进入来说,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贫困县都已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从退出来说,《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抓紧研究建立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准确反映减贫成果。”
三、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的联系
其一,立足现实,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对口支援与改革开放的正式提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可见我国很早就开始致力于避免地区间的两极分化。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整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口支援也作为“先富带后富”的重要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尚存的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来看,地区间资源横向的流动仍然非常有必要,而具体的形式也在被政界和学界不断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减贫成果创造了世界奇迹。根据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我国在减贫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是要使全体公民脱贫,目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是贫困人口总量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4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二是贫困人口的分布目前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欠缺软硬配套条件,且需要权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量,客观上增加了扶贫施策的难度。三是随着扶贫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绝对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已经从过去的“解决温饱”上升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等高层次。精准扶贫即是针对目前扶贫进入克难攻坚阶段而提出的。其二,目标一致,力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十七大上被细分为五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上述五点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促进。但如果根据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的直接目标来进行区分,那么对口支援作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直接服务于第一点,即经济的协调发展。精准扶贫作为消除贫困现象的手段,直接服务于第四点,即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三,形成合力,共创“大扶贫”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汇聚社会力量打赢消灭贫困的战役。指出,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这表明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相互配合:一方面,对口支援应该提高精准程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浙江提出对口支援要“三个精准”:目标计划精准、授建内容精准、沟通衔接精准。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应该积极整合对口支援的资源,“五指握紧形成合力”。通过优化参与机制的设计,可以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尤其是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中的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健康扶贫,都应积极利用对口支援的相应项目,战略安排资源,实现效应最大化。
四、小结
《十堰日报》作为秦巴山片区主流媒体之一,做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宣传报道工作,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十堰日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自身优势,全力组织此项工作的战役性宣传,并不断创新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他们在组织此项工作的战役性宣传报道中重策划、重包装,以“深”赢得读者,以“新”吸引读者,以“情”感染读者,从而使此项战役性宣传报道工作有力度、有深度,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有力推动了此项工作。在实施中《十堰日报》精心组织、悉心策划、突出主题、聚焦中心、广辟专栏、创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深入持续报道十堰市各地、各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深化和拓宽报道重点,聚焦扶贫攻坚工作。同时改变以往以文字报道为主的方式,加大了图片报道数量,以视觉新闻吸引读者,用图片反映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情况和变化,有效扩大了宣传影响,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浓墨重彩聚焦
从去年5月开始,《十堰日报》就在一版和其他版面刊发报道,浓墨重彩进行聚焦。先后刊发了《郧西三年扶贫搬迁万余农民》、《连片开发城乡统筹文明引领――竹山探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张湾区实施整村推进抓好产业扶贫》、《让笑容在农民脸上绽放――郧县扶贫攻坚纪实》、《房县“县乡联建”活动成果丰硕》、《喜看“水都”换新颜――丹江口市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纪略》、《郧西:让“城”与“乡”越来越近》等稿件。与此同时,推出了一批专刊,如《村村通,通向山外的幸福路》、《新农村新面貌新生活――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建设掠影》。这些专刊图文并茂,表现形式新颖,舆论引导有力。理论版也在相关专栏刊发一批理论文章。
表现手法多样
《十堰日报》全面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系列报道、组合报道、专题深度报道、理论文章等各种体裁,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及时、全面、深入做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报道。同时在新闻包装上力求出新出彩,用版面渲染手法体现宣传价值,实现宣传效果与阅读的统一,从而使稿件内容与版面表现形式实现完美结合,体现了党报特色和水平。
强化策划能力
关键词:农村文化 精准扶贫 策略研究
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的软实力,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路径。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应该把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加强经济帮扶的同时,让文化先行为整体扶贫工作开路搭桥。同时,要多措并举描绘文化扶贫路线图,让贫困人口鼓足“精气神”,着力解决贫困村文化设施少、文化活动开展频率低、文化人才缺乏的情况。
一、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农村地区没有垃圾收集站和垃圾焚化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村小学设施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较大。村部周边环境较差,未达计生室、会议室的要求,受场地限制,很难开展群众性活动,村里无医疗室,不利于群众就近就医。
(二)基础产业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乡镇村社没有任何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没有形成集中的商业网点。农业生产还限于传统状态,以种植水稻、柑橘和饲养家畜牲猪等为主,且都没有形成规模。
(三)缺乏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收入偏低。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上级补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
二、农村文化与农村扶贫的关系
“贫困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贫困文化”是指包括小富即安、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等特点在内的封闭、惰性、小农意识。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较差。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扶贫的主渠道和载体。二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严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限制了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力和再创造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也很严重。
新农村文化扶贫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扶贫是解决群众温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化扶贫就是要转变贫困人口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文化扶贫是为了消除贫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地区差距。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从农村的长远发展出发,创造社会和谐文化。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结合农村文化做到实施精准扶贫
(一)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通过文化产业把“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结合,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完善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大院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功能。强化社会公序良俗建设,开展孝慈文化建设,倡议村民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学习“文明十条”“村规民约”,提升村民整体素质。要坚持以文化扶贫为出发点,以区域扶贫和定点帮扶为重点,让农村百姓过上文化与经济大提升的好日子,促进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认真抓好项目实施,推动公共文化中心实现“五有”,即建有文化室、篮球场、戏台、乒乓球台、宣传栏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村级文化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广泛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挖掘贫困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建成一批适宜开发利用、与旅游资源有较好融合度的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同时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保护与培养,帮助贫困村群众从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获得收益;利用和发展民族民间节庆文化活动,将农村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开发中,扩大贫困区域群众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参与面,从中获得收入。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学校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着力抓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搞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改变落后乡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地基层文化部门,要坚持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活动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精准扶贫上,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在扶贫、扶志气、扶文化狠下功夫,努力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推广,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文化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扶贫新模式,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人格健康教育;三位一体
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快速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今天的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政策,致使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大量增加的农村留守儿童无疑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把健全人格培养与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需要、心理诉求、个性发展和道德内化相结合,使其自信、博爱,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已至衍生为有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能力;使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坚定信念、内心驱动和行为品质,避免德育中“双重人格”现象的形成呢?
一、学校管教是关键――细
一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文化,奠定人生航标,健康成长、修身养性。二是特色和机制相结合。强化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家访、来访工作。以纳入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为抓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载体,实行动态监管,形成有效管理机制。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强化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要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线下根据制度安排和关爱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五是贴心知暖,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活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日益凸显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价值。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亟须化解。
1.提倡农村初中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和教育专业培训,学习教子理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引导家长身教重于言教,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经常保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新理念。一是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树立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二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亲子观。三是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要树立教养结合、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的教养观。
3.注意教育方式的科学与灵活。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社会支持是保障――准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未成年人人格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会,切实起到政策扶持、经济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2.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等举措全方位、多角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师资短缺、专业结构失衡甚至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
3.借乘教育扶贫契机精准发力。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各级各类部门要从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和实施这一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贯彻教育脱贫十三五规划,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志,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等举措切实解决辍学失学过多问题;解决读书无用问题;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趋势问题。
4.整合德育力量,凝聚德育智慧,优化德育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网络。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民族地区农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与成绩: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以及极积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发展阶段。2009 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业银行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提供多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还有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等也属于其业务范围。至2015年底,农业银行总资产为177913.93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89099.18亿元,吸收存款135383.6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40%,全年实现净利润1807.74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指开设在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农业银行分行、支行以及基层营业机构。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具备以下特征: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并且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同时拥有和保留着较为浓郁的民族习惯和文化,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国家一般会赋予这些地区一定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殊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方便偏远落后地区百姓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整体看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解决。本文就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状况做简要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1、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逐步向好,在存贷款额、绩效、声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农业银行准格尔旗支行至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55551万元,比年初增加43396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240104万元,比年初增加1422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15447万元,比年初增加29168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90465万元,较年初增加82305万元,新增实体贷款及或有资产不良率均为零。新增贷款100%。2013年实F利润16804万元,同比增加1636万元。当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3107万元,同比增加38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7%。(《准格尔年鉴(2014)》)
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比如准格尔旗支行荣获2013年度分行“五・一”劳动奖,荣获2013年度鄂尔多斯市分行综合绩效考核第一名。2013年6月,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表彰大会上,措勤县江让营业所和福建宁德长兴支行荣获“年度最佳社会责任特殊贡献网点奖”,等等。
2、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1)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分行是自治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围绕青稞、藏药材、优质绒山羊、牦牛肉、藏系绵羊、藏猪等高原特色产品发展方向,重点支持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先后扶持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余家,扶持的市(县)级龙头企业40余家。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28.36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发放工作,贷款余额10.09亿元。扶持了1117户农牧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实现了691395人的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扶贫贴息贷款,每年为产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39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分行出台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2项要务:一是积极支持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特色食品、高原特色藏药等产业的发展,走特色强区之路,推进特色农牧业“七区七带”战略格局;二是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资金的利益联动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十大产业”的推进力度,把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行增效的多赢效果。
另外,新疆分行以“金融戍边、稳疆兴疆”为使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和引导,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多领域的金融支持。该行围绕着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能源资源开发、纺织服装、特色农业等产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了对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五大千亿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加大对道路交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至2015年6月,该行对核心客户累计投放信贷45亿元,授信额度近3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2)对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民族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业银行在支持当地农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分行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为自身定位,以多种方式发挥好“三农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首先,抓住三农龙头企业和重点农户,以此为突破点。其次,以“公司+基地+农户”为重点扶持方式,围绕肉、绒、乳、粮、薯、草六大农牧主导产品开展扶持工作,重在推进农牧新兴经营主体的涌现。至2015年8月底,内蒙古分行共与区内343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实现了综合金融服务覆盖面过80%的目标。针对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综合授信176亿元,贷款余额达103亿元,突出支持了蒙牛、伊利、鲁花葵花油、金锣、科尔沁牛业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新疆分行则紧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主线,专项设置“三农”信贷计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针对“三农”的贷款增量不低于上一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具体落实了“20万农户致富工程协议”,对精品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支持,开展了“惠农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
“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是一款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指的是对民族地区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用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大额贷款。此类贷款的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保证、抵押、农户联保、质押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用款方式也较为灵活,可以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指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指的是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如果在采用自助可循环方式,那么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另外,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农牧民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信贷需求,而又无法实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推动农牧民改变“等、靠、要”思想,一些农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产品,比如保证信贷,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书面保证、乡或村级政府提供证明的方式发放贷款,而且利率极低。以“双联户”联保的方式开展的贷款活动也在增加。这就大大方便了农牧民,有效满足了他们生活和经营用款需求。
“农户小额贷款”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得到了较好开展。这一业务指的是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这种方式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有相似之处,但额度要小,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方面。也存在着贷款方式灵活、用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同时可以节省农户利息支出。
4、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
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金融服务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拓展金融服务方式对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内蒙古分行按照“一行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县级区域内的每一家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特点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内蒙古分行县域支行“一行一策”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业务目标、金融服务方式、客户发展目标以及风险控制举措等。
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提高,敬业精神有了加强。而针对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任眨农业银行也加强了专门的培训。比如内蒙古分行于2016年10月11日举办了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148名客户经理,其中二级分行有14人,全区134家支行有134人(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几乎涵盖自治区全部旗县支行。通过培训,提升了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岗位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统计工作和资金调拨、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产品严重缺失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微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原环境、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地农业银行更关注对当地较大企业的支持,或者仅仅满足于当地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对越来越多的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等小微企业重视不足,缺乏主动作为,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开展有限。
“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是依据小微企业所提供的有效抵(质)押物价值或保证人的担保能力,直接为客户办理各类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的融资产品。这种业务具备多个优点,如融资额度灵活,最高可达3000万元;担保方式多样,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存单、国债、银行票据全额抵(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便捷。
2、“科创贷”运用不足
“科创贷”是农业银行向纳入各级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各类本外币信用的总称,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理、承诺、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科创贷”主要满足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最高可贷款8000万元,并且企业可享受优惠融资利率,可以采用政府增信、保证保险等多种担保方式。
但在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科创贷”运用并不到位,这与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需求之间还有错位。以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演艺区内的小微企业而言,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多家具备科技创新元素的小公司,他们有的进行自主文化产品创意设计进而在演艺区内展销,有的与有关文化产品企业联合进行创意开发,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农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创贷进行满足。
3、工作团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尤其偏远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并不稳定,有较大的流动性,一旦有新的机遇,或条件、待遇更好的选择,员工一般会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人员不满现状,有抱怨和消极应对的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中,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缺失,尤其在高海拔的农牧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政策建议
1、结合所在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必须结合所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金融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因地制宜开展业务,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自身生存发展,并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
提高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关心他们,工作上鼓励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而达到稳定工作团队的目的。同时要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适当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银行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
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推进互联网金融“数据信贷”业务发展,对符合农牧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实行“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龙头企业+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利用“数据信贷”业务破解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传统贷款准入难、审批难、担保难等困境,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重信用、轻担保、无抵押”。利用“互联网+”简化手续,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优势,实现业务流程全部互联网线上操作,缩短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贷款业务办理速度。
4、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而且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农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促M农业科技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富农、强农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银行应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关注科技创新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利用资金链条作用推进“科技公司+农户”的信贷综合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
5、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农业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签署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在产业扶贫与小额信贷扶贫两大方面开展合作。随后,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等多份推进扶贫工作的文件。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任务更为繁重,当地农业银行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要设计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特色贷”。要创新金融扶贫、脱贫模式,在精准上下功夫,比如开展的以农户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内蒙古开展的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业务等。
【参考文献】
[1] 闫冰.农行吉林省分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王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
天大博士有个创业梦
五官硬朗,衣着朴素,29岁的徐传超看上去朴实沉稳。作为一名山东籍“学霸”,徐传超16岁上大学,20岁读研,23岁读博。本硕博三个阶段他都跨读了不同的专业:从本科机械制造专业,到硕士光电子专业,再到博士供应链管理专业。“纯机械的东西在未来社会可能会被边缘化,未来很多都要和电子电脑结合。所以考研读了光电子专业。”“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任何行业资源的全球化最优配置离不开物流运输,所以博士选择了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物流供应链专业。”在学期间,他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或授权专利累计达20余项。
天津市南开区西湖道的一家季莳鲜生鲜超市里,摆放着烟台苹果、陇南蜂蜜、内蒙古土豆、玉田白菜等400多种农副产品。在这里,从广西产地直采的蜜橘一斤只要1.9元,而对面的罗江路菜市场,同样的一斤蜜橘售价3.5元。为什么价差这么大?用徐传超的话讲,是因为季莳鲜实现了真正的“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就是把与超市有直接供应关系的生产基地与终端门店进行整体对接,减少了农产中间的流通环节。将原来“产地-合作社-长途运输-一级批发-二级批发-菜市场”的6个环节,缩减到“产地-中转站-超市”的3个环节,让辛勤的农民增收,让普通的消费者得利。“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搭建起‘农超对接’的种植可视化与过程可追溯的全渠道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指导产地的精细化种植和养殖,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对徐传超而言,建立农产品超市仅仅是他创业的第一步,他的创业目标是打造基于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重塑一个行业,做一个产业领军企业,早在2009年徐传超就明确了人生发展规划。“不可为了钱去创业,而是为成就一份事业去创业。”
“敢想敢干”是徐传超自己用行动贴上的个人标签。他总是习惯性地将思考对象放到宏大叙事中去考量。“未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吃的也会更安全健康。很多资源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这就离不开物流。”徐传超说,“顺丰、中通这些大企业在小件快运方面已经做到了很大规模。大件物流方面,德邦物流已是行业领军企业。唯独有一个细分领域还没有发展成型,那就是生鲜和冷链物流。”
生鲜配送市场预期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天猫超市、中粮我买网这类主要配送旗下网站的生鲜产品,面向的大多是高消费群体,其所覆盖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徐传超认为,“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未来3至5年的冷链物流以21%的增长率发展,生鲜物流未来的发展前景
很可观。”
创业经历一波三折
2012年,如愿进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供应链专业读博后,“物流”这个行业才从之前的设想中,真正进入徐传超的视野,也是从“设想-理论-实践”的转变。“读博期间的论文撰写与项目实践,让我对项目从立项、分析、团队协作完成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锻炼,为以后创业点的选择、团队组建、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徐传超的创业并不顺利。从博士二年级起,他就着手推进创业项目。一开始是做物流平台,主要是做车货对接服务平台,由于经验不足,投入资金90多万元全都亏了进去。后来,他又转型“生鲜物流平台”。“当时互联网创业风靡一时,很多实体行业都在想O2O(线上线下)转型。”徐传超想要打造一个生鲜物流平台,对接蔬菜产地和社区零售菜贩。然而由于对农产品销售行业缺乏了解,再加上难以解决农产品挑选、分拣、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第二次创业又以失败告终,又亏了100多万元。
谈及两次失败的经历,徐传超显得轻松又从容,“我一点都不担心,我就觉得事做好了,钱自然会有的。”两次创业赔进去的是父母为他准备婚房的钱。徐传超笑称,“我心态特别好,再大的挫折在我看来都不是事。”
每次创业失败,徐传超都会深入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物流平台是只有信息流没有资金流,所以难以成功;生鲜平台是有资金流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所以难以持久。只要同时保证了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通过提高效率与压缩成本,自然会产生盈利与可持续性发展。
“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民生的保障,我觉得这件事够我做一辈子的了。如果我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徐传超说。他认为,食品的天然化与健康化是个大的趋势,关系到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对是一片创业的“蓝海”。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徐传超开始着手“自营+合作”模式的商超发展。蔬菜、水果、粮油、米面与鲜肉全部自营。非标准化的产品,像馒头、海产、烤鸭等与分包商合作经营。
两年间,徐传超辗转走遍了七八个省市的几十个农产品种植基地。种地的农民、跑长途运输的商贩、种植基地大户、在街头开蔬果店的老板……生鲜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走进去、沉下去,去了解、去摸索。
现在,徐传超自己做连锁店,把从产地运来的各种生鲜在店内进行挑选、分级,“先用蔬菜做试点,逐渐推广到水果和粮油米面,效果不错。”现在,季莳鲜平台以每月新开一家连锁店的速度发展。“我们一直坚持扁平化管理,整个管理层就6个人,没有中层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雇佣了300多名员工。”
“重塑一个行业,缔造一个产业,要做就要做到行业第一。”这是徐传超的创业理想。目前,季莳鲜已经是天津市单体规模最大的连锁生鲜超市。
目前,徐传超正在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希望能够对天津地区的部分老旧菜市场进行“生鲜商超化改造”。传统菜市场面积大,农产品种类庞杂,购物环境比较脏乱,农产品的品质和菜价也很难得到保证。徐传超希望通过现有的物联网技术与运营经验,运用互联网平台将菜市场进行提升改造,以现代化设计理念打造全新的菜市场购物体验,形成“互联网+菜市场”的新型社区菜市场平台,使菜市场具备私人订制、大数据应用、平台导流、产品推荐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互联网+菜市场”的服务扩展与数据转换应用。目前,徐传超已对西湖道菜市场进行升经改造,从菜价、购物环境、食品安全、产地直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得到周围老百姓及区领导的高度赞同。
精准扶贫,解决农产品滞销
2016年3月,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出现大面积滞销,季莳鲜直接在当地预存了100万斤苹果。“我们现在店里的红富士苹果都是从烟台产地直供,没有进行包装,没有打蜡,绝对是真正的‘农超对接’。这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未来,季莳鲜将打造“一县一品”的扶持计划。针对不同县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打造适宜的单品扶持计划,以销定产,定向采购,达到农产品的可视化与可追溯。
徐传超一直想真正为农民做点事,这与天津大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不仅是在烟台,徐传超还曾随天大经管学部师生一道赴天津蓟县,帮助解决蓟县苹果滞销的问题,首日便采购5吨滞销苹果用于季莳鲜超市直销。徐传超说:“蓟县的苹果质量很好,但相对山东烟台、山西等基地,苹果产量与质量还是不能保证,且缺少销售渠道,导致现在很多果农都放弃种植转而外出打工。如果把滞销的问题解决了,农户就愿意留在家里,通过种苹果也能过上好日子。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精准扶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社会问题也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的产业方向,林业产业化经营有成效,在林业经济、精准扶贫、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壮大发展企业的同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质量安全双提升。发挥林业在促进绿色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中的积极作用,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继续实施退耕还果工程,完成退耕还果,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产业规模。继续加强林果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对已建成的林果科技示范园进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林果示范园面积、提高档次,推广应用高光效修剪、套袋,加强树下管理,强化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果园单位面积效益,提升果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深化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添活力。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继续做好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等工作。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探索集体林场的管理机制,用好管好集体林场。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拓宽林业发展融资渠道,盘活林业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不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覆盖面。中国林业系统具备生态产业深度发展的潜力,林业生态基地的建立可吸纳国内外企业投资参与林业生态产品的经营管理。可以选择地区和绿色生态产品,建立联合生产网络及商贸流通渠道。同时针对当地贫困人群,组织有偿的精准扶贫,开展林下生态产品的共同开发,以达到资源利用、消除贫困、企业盈利的最佳成效。中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开展了数十年,具有庞大的客源潜力。而国内林业系统经过数十年的管理开发,许多基层林场在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地方建立了大量宾馆,具备了食宿条件、足够的接待能力。然而由于管理、宣传、经营理念等问题,目前许多林业系统的宾馆、招待所除了节假日,没有达到正常的接待能力,甚至有的一年中多半年要关门停业,造成了资源浪费。
2中国林业企业的经济空间
中国林业企业如何适应海外贸易的不适?有没有一个专门的行业组织帮助企业脱困解题?2014年11月7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正式成立,从“走出去”“、引进来”、“话语权”三方面着手,帮助企业“对症下药”,解决“水土不服”的难题。中国林业企业如今已“走出去”,但能否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要靠企业自身努力。“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开阔视野,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来”,林业企业只有下好“走出去”这盘棋,林业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国家贸易中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为林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防沙治沙和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些都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3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推进林业现代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要探索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做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做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做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林地适度规模,促进了林地规模化经营。新成立林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新建标准化的以种植农产品为主的林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新型林业经济组织等方式,积极引导林农参与林地流转,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新建了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新建花园基地,不断增加花木产业基地面积,积极推动生态休闲芳香旅游产业,带动了林农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5年规划,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资本投入。改革通过调整林地的界定,解决林地范围之争。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将林地审核审批权上收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行使。
4结语
“绿”的背后,是长期以来的坚定守护。然而,维护森林资源安全、让林木深深地扎根在山间原野并非易事。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作者:王克军 单位:漠河县北极镇漠河林场
参考文献:
[1]谢恩峰.宣州区林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92.
[2]王国聪.信息化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169.
[3]佟福锁,楼浙辉,欧斌.新农村建设中基于生态理念的林业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241.
关键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编号:2016KF1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0日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移民工程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国家陆续制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来支持水库移民。为确保移民后扶政策认真兑现落实,各地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移民后扶资金管理。为此,如何强化移民后扶资金在支付、使用、监督等环节上的管理是当前移民工作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水库移民后扶资金概述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历来是水库移民工程实施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水库移民后扶资金数额大、使用层次多,故管理监控难度大。后期扶持是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重要方式,扶持成效关键取决于后期扶持资金分配和利用的合理性,其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移民后扶工作的成败。
根据国家移民后扶政策的有关要求,有两种支持移民安置的主要支付方式。一是直接支付给个人的现金补贴即现金直补方式,主要用于生产生活补贴,保障移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发挥输血的作用;二是项目扶持方式,即通过移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提高移民收入,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移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挥造血的作用。目前,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后期扶持现金直接补贴并结合项目扶持为主的后扶资金发放方式较为常见,因为二者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平衡移民和原住居民关系,带动移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二、水库移民后扶资金运行现状
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移民后扶资金逐步显现出功效,主要表现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移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增加移民收入,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
但调研发现,移民后扶资金使用绩效在不同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安置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配套基础设施越完善,移民的发展机会相对贫困地区就更多,投入的移民后扶资金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益。移民后扶方式的选择和移民后扶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移民后扶资金的扶持效果。此外,移民个体素质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后扶资金的使用效率。素质较高且有能力的移民会用这部分资金来参加培训或发展成本低、收效快的经济活动等,提高后扶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于一些整体素质较差的移民,则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方式则降低了移民后扶资金使用效益。
虽然各地后期扶持的移民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在落实后扶政策过程中,由于政府、水库业主和移民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移民后扶资金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筹集渠道狭窄,资金缺口大;直补资金普遍到账延迟;新老库区资金需求差距大,生活补贴标准偏低;票据使用不规范,乡镇、村级账务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和完善;项目投资前缺规划,投资后少监管;投资结构不合理;缺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同时在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复杂性、资金管理方式不一致等原因,使得有的地方资金使用绩效高,移民群众受益广,社会效应良好,而有的地方后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平衡、扶持项目无产出、资金使用绩效低,群众反映后扶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移民受益有限。
另外,调研发现部分县(市、区)还是我行我素,移民直补资金发放不及时,增长人口项目实施进度滞后,“两区”项目至今没有启动。个别县(市、区)几个年度的移民项目资金还滞留在账面,致使大量移民资金结存,无法发挥效益,严重影响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水库移民后扶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移民后扶Y金使用与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加强移民后扶资金使用中的过程监督。对于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县财政局、移民局应及时核实本地区移民信息,通过财政惠民补贴一本通系统拨付到移民个人账户。对于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县财政局、移民局应按照项目基建程序组织项目建设,掌控项目施工进度,对已经竣工的项目,及时组织验收,并按规定程序报账,避免拖欠工程款;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的执行力度。对于水库移民直补资金,定期在移民乡镇、村公示栏,对直补资金发放时间、发放标准、发放移民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移民群众的监督。对于移民后扶项目管理实行工程审计,对申报资金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建设质量进行审核,符合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方能办理付款手续,以确保了库区移民资金专款专用,保障移民后扶资金运行的安全和实效。
(二)构建移民后扶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科学系统化的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后扶资金,就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以软件作为平台的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规范、统一的管理数据,进而实现整体上使用与规划移民后扶资金,使得资金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系统借助相关的地理信息、计划规划、基本资料、资金管理、查询统计、移民等功能的模块,实现网上对移民的信息进行传递、管理以及实现电子收发、上报和审批计划、拨付以及监管资金的功能,使得各个级别的移民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协同性的办公。系统借助管理资金的模块,对每一笔资金是怎么来的、主要的构成成份、使用的情况、拨付审核的情况加以管理,强化管理分配使用移民后扶资金,实现管理和监督;系统将快速地查询移民的信息、资金的使用、项目的计划与实施,并且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构成准确、统一而标准的数据,使得管理、统计、查询以及汇总更加方便,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建立各部门分工与协作机制。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系是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关键,各方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是实施移民资金管理的基础。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在移民工作和移民资金管理中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在明确各自监管责任的同时,建立起了运转高效的协商协调机制。通过进行资源整合,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集群优势,既加强了移民后扶资金管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了政策执行中整体效益。
(四)选择合理的移民后扶资金分配方式。针对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和后期生产扶持模式的特点,水库移民后扶资金可以采用不同的资金分配方式,这有利于充分发挥移民后扶资金的最大化效用。与后期生产扶持模式匹配的资金分配方式一般有直补到人平均分配模式、项目扶持模式、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合模式三种。直补到人为主的分配模式,能让移民直接受益,且中间操作环节少,但必须能准确地界定移民身份,同时还需兼顾协调其他各方利益,一些特殊的移民群体如分散插组安置、投亲靠友安置、自谋职业和无土安置移民通常可选择采用直补到人为主模式;改善移民基础设施和发展生产可选择采用项目扶持为主模式;水库移民后扶资金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和实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模式,则要能够合理确定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的比例,即农业综合开发采用两结合分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利弊,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移民后扶资金,确保库区移民资金专款专用、安全并有效使用,必须规范移民后扶资金的计划、拨付使用流程,以提高扶持效果,同r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才能充分发挥移民后扶资金的最大化效用。
(五)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实施农村移民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移民工作的重点方向。为便于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开展精准扶贫项目,各地移民部门要加强制定更多的避险解困、产业扶贫、创业培训等精准扶持脱贫方案。既要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又要确保专项资金整合不违规。同时,要加大贫困移民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自主创业、发展产业的贫困移民和村集体以及与贫困移民建立利益连接机制的企业、基地、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经县(市、区)移民、财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后,可享受贫困移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可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等方式予以扶持。水库移民工作必须从单纯安置补偿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持生产,把移民的安置与库区的经济建结合起来,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使移民脱贫致富。
(六)扎实推进移民后扶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为了提高移民后扶资金效率,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各地移民部门必须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在移民后扶资金的使用上,由过去只重项目实施向重效益发挥转变。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绩效评价需综合评价资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及环境效益。一是严把项目审查。认真审核项目的申报资料、实施方案、综合效益,严格项目前期工作;二是细化项目节点。对照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各个节点,量化绩效指标,明确评价标准;三是任务目标对标。对申报资料不全、不符合绩效评价要求或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不纳入年度项目计划安排。通过后期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目标管理,逐步建立起计划编制有目标、计划执行有监控、计划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移民后扶资金绩效管理机制,确保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项目安全和资金安全。同时,还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移民后扶资金绩效评价长效机制,推动移民后扶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落地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院 系 名 称
项 目 类 别 见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第七条
项 目 名 称
研 究 时 间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年 级、 专 业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件
指 导 教 师
xx农业大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
2017年6月
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
一、申报书须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二、表格中的字体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 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排版注意美观、规范,保证指导教师意见、院系意见、学校评审意见在一页纸。
四、各立项团队学生总数不超过7人。
五、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1项。
六、项目必须先由指导教师提出意见、由所在院(系)审核后再推荐上报。推荐上报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校团委,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七、社会实践项目类别。“理论普及”宣讲实践项目、“社会观察”调查实践项目、“红色传承”革命教育项目、“科技支农”助农实践项目、“精准扶贫”帮扶实践项目、“教育关爱”志愿服务项目、“美丽中国”助力发展项目、“创新创业”探究项目、其他选题项目。
团队名称
项目周期
半年
项目负责人
学号
班级
入学年份
电话
项目组其他成员
学生姓名
性别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年级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研究方向
职称
手机
项目来源
(在相应位置打√)
学生自拟项目( )、导师提供项目( )
一、项目研究背景(500字以内)
二、项目立论依据
(一)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三)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四)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论文、实践心得、实践影像材料、PPT成果展示报告等质量情况
(五)项目人员分工与安全保障措施
四、指导教师意见(600字以内)
项目研究的选题意义、项目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五、院系推荐意见
院系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校评审意见
学校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八、申请者承诺
本人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保证投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或结束时,自觉接受学校对活动的评审和验收,并按时提交社会实践成果与工作总结。
申请者(签名):
年 月 日
九、指导教师承诺
本人承诺,愿意作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审阅项目内容,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审查学生的研究结果,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成果。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various unit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but the safety risk of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s became higher, the safety accidents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starting with the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paper identifies the "Achilles Heel", and puts out "safe prescription".
【P键词】安全;管理;措施
【Keywords】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32-03
1 引言
再牛的企业也有软肋,我们安全管理的软肋在哪儿?2016年5月27日上午,公司安委会召开“找茬会”,拿现有的制度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刀”,剖析安全管理中的“软肋”。如何“补短板”“强软肋”?如何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如何构筑安全管理的“防火墙”?抛出的是老话题,收获的是新办法。
2 找准安全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作为施工企业,市场化、开放性、竞争性、低门槛是其特征,行业保护的门槛很低,没有人给我们打造“金钟罩”,我们的问题,还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同时,我们的问题,要远比“阿喀琉斯之踵”多得多,任何一个软肋,都可能成为葬送企业的“死穴”。
2.1 制度大而化之,没有精准“扶贫”项目
从最近几年暴露的安全问题来看,多数都发生在生产一线,一线的安全事故频发,反映出一线危险源比较多,管理比较薄弱,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比较差。作为管理层,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交底不可谓不多,但制度的执行和交底的效果存在“一头热”,安全上存在传递的“断层”。制度的“安全语言”让一线员工难以读懂,安全“行为”让一线员工难以做到,安全制度不接地气,就没有热度。比如说,在安全交底上,“为了什么什么、根据什么什么、应该什么什么”等的语言,就很笼统,没有具体化,一线工人听后,仍然“一头雾水”。在安全管理中,“秀才遇到兵”是常态,“秀才”如何和“兵”打交道,就需要克服“文绉绉”和“照本宣科”的毛病。
安全管理重心的下移,考验着各个项目安全总监的智慧和能力,对制度的消化、吸收、再加工,结合项目实际,去精准实施,要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不能只作为安全制度的“传声筒”,没有创新,没有针对性。
2.2 缺少班组的层级,技术员成了“万能工”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各大工种逐渐消失,企业班组几乎被劳务作业队取代。起重、电工等特殊工种是行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就是基层的操作者。管理的“线”那么多,但没有穿在做的“针”眼里,针和线的脱钩,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理顺“针”和“线”的关系,步调一致,同时舞动,才能织出项目安全管理的锦绣篇章。班组建设,就是把“线”穿在“针”鼻子里,“项目经理的带班制度”远远没有“班组长带班”有效果,班组长是最接地气的层级。
目前来看,技术员在项目上取代了班组长,有点类似“霸王硬上弓”,技术员成了“万能工”,对班组的管理,也是“秀才遇到兵”,造成了管理的脱节。项目现场,还是缺少班组管理这个层级。试验、测量等质量管理方面延续了班组管理,安全方面,班组管理却没有做实,更没有落实,“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2.3 缺少借鉴和学习,没有植入“智能化”基因
一只动物,脚上套一只圆环,无论跑得多远,人们总能掌握它的行踪。类似这种智能的跟踪定位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项目管理上,技术的“千里眼”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智能化的运用上,安全管理已经落后了质量管理。比如沪通大桥等项目的搅拌站安装的计量报警系统,不合格项将会直接传达到业主的智能终端上,既减了人,又提了质、增了效。去年,国家安监总局提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科技强安目标,我们在一些项目上采用了门禁打卡等手段,在项目管理上采取了“四化”手段,但还没有真正“解渴”安全管理的焦躁状态。
在拥抱科技的时代,安全管理不能无动于衷。学好、悟透是提升的基础。5月30日,四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通过“刷脸”、刷身份证等形式,在局领导的远程监控下,组织现场考试,为安全月进行热身和动员。之后,四公司还会组织对各个项目的突击检查。这种学习“动真格”,检查“不招呼”,设置“千里眼”,就是要让安全学习和安全管理进入常态化、智能化。
3 采取措施,推开安全管理的“无忧之门”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针对上述项目管理的软肋,四公司拟采取安全“无忧”计划,以“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为主题,做到全员参与,全员预防,时时掌控,创新管理。
3.1 打通学和做的“任督二脉”
注重学习全动员,不能党委学党委的,行政学行政的,“两学一做”教育要和具体生产工作相结合,每周两小时学习要有带着问题学,坐在“安全洼地”里学,深入一线去学,跨部门要深度融合,学和做要深度融合。项目安全教育,要多讲案例,把安全知识融入案例中,案例是人人能够“读得懂”的Z言,能打动人,效果更好。同时,开展系列活动,比如“隐患随手拍”、“大家来找茬”“微信课堂10分钟”等等,安全教育与党建、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同步开展,同步部署,甚至是优先开展,优先部署。
管理重心往下移,要充分发挥作业班组的能动性,方案要让他们参与,甚至可以实行生产班组组织交底,项目管理层进行评价和补充的互动模式,安全管理只做“裁判员”,“运动员”让给操作人员。为避免“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打通“上面”和“下面”这堵墙,疏通“上面”和“下面”的关系,让措施在流通中不打折、不损耗,尤为紧迫。现场就是战场,成败往往掌握在操作人员手里,他们才是最需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的人。电焊工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一场大火,架桥机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垮塌事故,起重工一个错误的手势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到时候,“这是农民工干的”已经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3.2 加强班组建设从做强“分包链”开始
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填补技能工人的短板,组建实体化的作业班组。目前,铁路的架子队模式,也就是班组的改版,但仍然没有改变劳务作业队伍管理“失之过宽”、“失之难管”的现状。作为三级子公司,班组依然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同时,班组依然是干活的主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远比部署重要。大的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分包链”,提高分包的门槛,倒逼劳务公司管理升级,弥补班组和“工匠”型人才的短缺。今后,对劳务分包单位、设备租赁单位的人员资质和设备性能要严格要求,不达标准不许准入。同时,达到标准要严格监管,过程控制,严禁劳务人员投标到位,考核到位,而干活的时候缺位。
3.3 智能、高端精准“扶贫”作业层
在池州大桥项目,我们就提出“积极推进智能化”的管理理念,在“刷脸”可以认证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严格考勤管理,安全帽要植入芯片,通过“刷脸”考核,把每个员工的信息精准记录,用“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劳务人员信息可以为招投标的资质审核提供依据。
安全投入高标准,安全装备要高端化,不能“不缺项就行”。很多水上作业项目,救生衣可以升级换代,特别是夏天,穿着一件“棉背心”式的救生衣现场作业,想让工人不脱就很难,我们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在严加监管的同时,做到“人文化”,把“高端产品”用在一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VR)走进基层,安全体验让人坐在家里,也能体验到安全事故所带来的阵痛,最近,公司池州长江大桥项目部与地方科技公司合作,把施工中高风险的环节,编辑成三维动画,通过虚拟现实,让每位工人进行体验,这种交底方式,用工人的话说,就是“出了一身冷汗”,只有这样安全才真正走进工人的心中。
3.4 安全管理进入“四核时代”
2016年,公司全面推行“项目四化”管理,也就是“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积极推进智能化”。程序是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滤除事故的“筛子”,少一个程序,就少一道“过滤”,就可能增加“漏网之鱼”;标准我们有了,但也不能“一个标准,天下通吃”,要在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机械化方面,去年3月,我们就成立了四公司装备分公司,设备的专业化运行,已经在各个项目执行,机电设备只有做到专业化,安全才有保障;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5月27日的安委会上,明确了“总工牵头、安保部主导、信息中心协助、各项目推动”的可行性方案,不断融入“智能因子”,提高安全管理的“含金量”。
这里重点结合池州大桥项目实际,谈一谈安全标准化管理。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安全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发严重,为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断深入推进落实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
池州大桥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
①管理标准化。标准化管理是通过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使所有管理流程都清晰透明。池州大桥项目通过施工作业指导书、爬模爬架、架桥机等重要工序的格式化检查表、质量安全双报检等,使所有管理流程都清晰、透明,每一步都能及时实现可控可测,有章可循。
②工艺标准化。池州大桥项目采用的钢筋笼整体预制工艺、装配式爬梯工艺等,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风险。
③现场防护标准化。现场安全防护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防护物品的制作形式、质量、要求等都是影响现场安全的重要指标,比如临边防护、危险品防护等。
[关键词]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
1941年1月6日,在美国国会大厦的国情咨文 讲中,罗斯福总统首次提出了“四大自由”的论断,将“免于匮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定义为人类的基本自由之一。1944年1月11日的国情咨文 讲中,罗斯福进一步将“免于匮乏的自由”具体化,将“不言自明”的社会经济权利(学界称之为第二权利法案)――既将保障公民具有摆脱贫困、不受物质匮乏困扰,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的自由,第一次认定为政府的基本责任。而且“免于匮乏的自由”也早在1948年就被写进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我国在82宪法第四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然而,贫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反贫困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难题。尽管许多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扶贫解困作了许多努力,但贫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所呈现的状况皆不同。在我国,扶贫开发已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即不受基本物质匮乏困扰的绝对贫困阶段转入使人们享有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的相对扶贫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一目标被舆论简称为“两不愁、三保障”。为此,中国政府已作出了极大努力。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挑战,相对贫困凸显,扶贫对象因扶贫目标改变人数不减反增,特殊贫困矛盾突出,因病、因灾、失业返贫压力大等,这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为艰巨。扶贫解困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大,国家民政部门每年掌握的扶贫款主要靠行政预算划拨, 捉襟见肘。由此,单靠政府和政府设立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公益利主义金融扶贫――输血式扶贫已远不能满足目前扶贫工作的需要,只有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推行公益性制度主义扶贫,以商业化运作模式融通公益性扶贫资金,对弱势人群进行造血式扶贫,合法有序地引导社会各类闲散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实现有效的产业扶贫,才能建立援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具有约束和激动机制的金融法律服务体制,通过制度诱导作用,使金融资产流向贫困人群,发挥更好的资源调配功能。
一、我国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现状
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模式。其与公益利主义金融扶贫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点在于:两者都具有公益性,都不追求以盈利为目的。但两者也有较大差别:公益利主义金融扶贫追求直接融资给贫困者个人,其运作经费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或捐赠,不追求服务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断炊”大有“杀鸡取卵之嫌”(如国家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对贫困户的贴息贷款);而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以市场为依托,既直接服务于贫困者个人,也直接服务于有一定规模的贫困者群体,同时注重服务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主体主要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和约100多个活动于中西部贫困县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
(一)中和农信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现状
中和农信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8年底成立的社会企业,专门负责农村地区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其前身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从1996年起一直致力于为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村中低收入、弱势农户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贷服务,并致力于提升他们的自立与自我发展能力。尽管中和农信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公司总部费用由基金会承担,但公司收入必须足以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和基层机构的营运成本,以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十几年来,其累计向15万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近6亿元,共有6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其中2008年共发放小额贷款3.8万多笔,放款超过1.8亿元(户均贷款不足5000元)。目前,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已经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中规模最大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
(二)小额信贷组织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现状
上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尝试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创立了小额信贷模式。后其目的转为消除农村贫困。1995年世界银行发起并经多方资助者的努力,国际扶贫协商小组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开始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我国小额信贷模式受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模式的影响,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在河北易县创办了第一个小额信贷项目,被称为扶贫经济合作社,后 变为北京市农发扶贫基金会。此时,在政府以及国际NGO支持下,公益性制度主义的小额信贷机构在中国迅猛发展,数量巨增,据了解,最多时曾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受益人口高达3000万。为扶持和规范小额信贷组织,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但由于融资受阻、经营范围受限,身份尴尬,风险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小额信贷组织日趋式微。代之以村镇银行,但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村镇银行的运作逐渐偏离了公益性的目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资金难题,P2P(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平台应运而生,2008年由两个25岁的美国女孩儿创设的――“我开网”就是一个小额贷款机构,其号召美国人把自己的闲钱捐献出来,专门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该网站曾为200多名中国穷人募集了近10万美元资金。但由于筹资遇困,2012年5月“我开网”关闭。2009年宜信公司推出了宜农贷平台,采用一对一地将富余资金出借给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2014年5月银监会下发了《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决制约小贷公司发展的这几大问题。
二、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法律困境
目前,我国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仍呈现出可持续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其也面临着一些法律困境。
一是主体法律资格、法律地位界定不明确,相关立法严重滞后。尽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有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的表述,但其仍只强调扶贫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对其他参与者的主体资格、法律地位都没有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究竟是工商企业?还是公益性社团组织?抑或金融机构?其法律地位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至今中和农信公司都仅仅是公益性的社团法人,都未能得到监管部门发放的正式金融业务执照或许可证。不同的法律地位,将影响这些主体扶贫职能的发挥,政府的过份干预,会导致政府的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进而影响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受现行法律的限制和制约严重,资金来源受限,难以满足我国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需要。由于法律地位缺失,各类扶贫主体融资渠道面临旧法律机制的阻碍。如银监发〔2008〕23号《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就严重阻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提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新的基金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实行分类管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基金的来源: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同时《条例》第29条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但他们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定期向外公布信息。我国的私人公益机构政府是不与拨款的,人员工资福利等需要资金维持,如果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足,又不得向公众募捐,那么钱从哪来?1999年出台的捐赠法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厉行节约、降低管理成本,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从利息收入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开支。但公益机构的利息收入,受其公益性的限制。即使法律允许向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但融资成本过高与服务于低收入人群之间无法匹配,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就难以为续。
三是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激励机制。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由于以商业化运作模式融通公益性扶贫资金,是用商业、金融的手段,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其追求的是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扶贫的双重目标。因此,必然进行金融创新,但无论其采取何种创新运作模式,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法律监管机制,都极易产生风险,造成管理混乱,再加之缺乏合法的可持续的制度性的融资渠道,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要么如无源之水,逐渐枯竭,要么在商业资本逐利本性的指引下,今后必然存在偏离社会公益使命的隐患,不再服务于贫困人群的自力解困,也无法满足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寻求多层次推进新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有效法律机制
基于上述法律困境,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一路走来几经起伏。2007年1月30日中国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引导和鼓励主发起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2009年6月9日中国银监会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虽然解决了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扩大了融资渠道,但由于获得扶助资金的贫困群体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融资难仍然成为阻碍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发展的瓶颈。尽管“格莱珉银行模式”在1993年就引入了中国,但依然无法阻挡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出于盈利考虑,偏离公益目的,只为一些大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再面向农村、面向贫困人群提供信贷服务。由此,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像格莱珉银行那样的真正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小额信贷机构。要使我国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我们只能在借鉴“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基础,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推进的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之路。我国是大政府,小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只有寻求政府、专门以贫困人口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或银行、公益组织三方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可持续、可推广的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创新体系,并通过有效的多层次的法律机制来推进其发展,为其保驾护航。这就要求:
(一)厘清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各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地位。
众所周知,扶贫解困,提供物质帮助是现代政府的宪法责任。为弱势群体和经济组织谋求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政府救助是唯一的扶贫手段。中国政府几十年来的扶贫实践已证实,单一依赖有限的政府财政扶贫资金进行这种供血式扶贫,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极易产生权力寻租、贪污腐化,使扶贫资金难以到达贫困者手中,不具有可持续性、全面性、发展性。而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正好摒弃了这些弊端,改变了政府在扶贫解困工作中绝对、垄断的地位,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共同来调控和助推扶贫事业的向前发展,这已达成社会共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就明确规定,“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贷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不难看出,《纲要》肯定了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的方向,间接界定了政府、贷款人(银行)、扶贫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政府在公益性制度主义金融扶贫中应起到的引导和补充作用。贷款人(银行)保持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地位,精准扶贫,真正为贫困人群提供资金帮助。并通过制定单行法规来具体界定其他各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规制其市场准入,引导投资方向,避免其偏离公益扶贫的方向。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是经工商注册的商业性企业法人,依法不能经营存贷款业务,融资渠道受限,后多数改制为村镇银行。2014年5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在融资限制、业务范围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原《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的限制都将取消。但仍将其作为一般性工商企业对待,未明确小贷公司的金融机构法律地位,但在实践中小额贷款公司已在尝试发行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其法律地位应界定在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网络金融的兴盛和发展,P2P的小额信贷模式出现,但由于贷款主体法律地位法律未明确界定,应尽快纳入法律调整轨道,如同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应作出明确规制。
(二)借鉴BOT项目融资方式,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以政策、制度、法律等多层次的法律规制体系,助推专为扶贫对象服务、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公益性制度主义新金融扶贫体系的建立。
其法律链接如下;首先由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农民组建产业发展专业互助组,然后设立一家项目公司,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政府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为资本金,通过中和农信发起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项目公司、产业发展专业互助组出少量资本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向项目公司出资,再以项目公司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签订贷款协议,但基于物权变现难的风险考量,银行一般不愿意接受贫困户以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设定抵押,因此我们不妨以项目公司的资本――政府中和农信、产业发展专业互助组出资及其社会捐赠或出资资金,加上项目公司未来的收益向银行设立浮动担保,签订担保协议及产品预售合同,这样银行可以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控制风险。具体操作交给项目公司中的专业互助组去做,项目公司将贷款拆分成小额贷款,具体发放给参与产业开发的扶贫对象,由于专业互助组与扶贫对象之间相互熟知,建立起了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这就等同于为扶贫对象提供了联保,为防范风险,项目公司还可以要求扶贫对象提供以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设定抵押的反担保。这样就形成了有效的法律链接,把风险控制到了最低点。同时再建立相应的法律辅助体系,完善税收、保险和捐赠法律制度,助推公益性制度主义新金融扶贫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张木兰.小额信贷扶贫的中国路径[N].公益时报[微博] http:///a/20130123/000008.htm#p=12013-01-23.
[2]杨心宇.必须建立健全的扶贫法律机制[J].探索与争鸣,1996,(9).
[3]龙玉洪.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杜晓山.对当前小额信贷及相关热点问题的思辨[N].金融时报,2013-03-04.
教学相长 不懈探索
1998年,孟庆刚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离断废弃指急诊再造手指,从2000年开展全省首例拇(足)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以来,始终保持着省内领先的技术水平;200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010年在国际率先提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解决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的实际问题,缩短了治疗时间并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2010年在国际上率先改进了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应用于复杂受外伤的修复获得了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医疗业绩先后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现代名医大典》《中国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辞书中。
开拓创新 打造品牌
2013年2月,孟庆刚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在第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了“敬业、管理、绩效、创新”的要求。同时根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和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进行了做大、做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工作部署,制订了医院三年工作总体思路。结合当时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制定奖励机制,树立“人才强院、技术兴院”理念,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及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同时从制度、质量、服务、特色、信息化、竞争力、绩效、品牌方面提出了16点具体做法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医院品牌;培养“一、二、三”工程;引进顶尖、短缺人才,壮大学科;扩大知名度,开展高新技术;与北大、哈医大建立教学医院,成立硕士班,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16位科主任送去医大读研,提高学位及理论水平;建立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发展2个―3个省及国家级重点特色专科;重点培养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外联,实现网络医院。注重科技创新。鼓励发表科研论文、科研课题及成果等。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努力,医院由原来32个科室增加至65个科室,填补医院空白科室15个,编制床位由783张增至1438张,诊疗数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医院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细化服务 人文关怀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从硬件设备,到就诊环境,从诊室格局,到环境卫生,处处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在黑龙江省内首家实行节日里给患者送饺子、汤圆、粽子、鸡蛋、月饼等吃食、为住院过生日的患者赠送生日蛋糕、在卫生间投放厕纸和干洗手消毒液。这种建立在“满意服务”基础上的人性化互动式服务,让很多患者感动的同时,沟通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共鸣。医院下一步还拟成立“出院患者回访中心”,不仅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及生活起居、饮食规律等给予健康指导,同时深入了解出院患者想说的“真心话”。为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医院支付宝签约,在东三省率先成立互联网医院,专家24小时在线咨询,方便百姓,成为东三省首家国家卫计委12个智慧医院试点单位之一。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哈尔滨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公益惠民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