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书情报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硕士(MLIS) 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

[分类号]G250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文调查了18家有MLIS授予权单位的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信息,认为如果大陆图书情报学界不能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开展MLIS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败坏MLIS学位应有的学术声望和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陆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制约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1 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MLIS是一种和学术型学位不同的学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上不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知识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界定MLIS的属性时指出,MLIS“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占大多数,他们都强调MLIS侧重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认为:MLIS“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胜任国家机构、政党团体和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一方面认为MLIS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南大也强调MLIS的职业特征。

1.2 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在2008年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MLIS项目认证标准中,很明确地指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致力于通过服务和技术手段促进可记录信息及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它包括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流、选择、获取、组织、描述、存储、检索、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和管理。ALA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MLIS认证标准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所有硕士研究生项目,不管项目的名称是MIS、MALS、MIRM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就是说在欧美LIS学界,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现代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现代化转型中,诞生了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白领职业群,譬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会计师、审计师、咨询管理专家、图书馆员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报酬。行业从业人员的补充不是通过像传统的手艺人那样以家族世袭或者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现代高等学校培养而获得。在现代大学中的构成中,培养此类专业人员机构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最典型的学院是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图书信息学院等。欧美图书信息学院的主要生源来自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取向的,读研究生院的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为了便于就业。至于图书信息学院的师资补充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就是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但是,他们不叫MLIS项目,而是称为PhD项目,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楚,不是专业导向,而是学术导向,主要的出路是补充高校师资和到大型研究机构、智库做高级研究人员。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 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 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MLIS行业指向设计

如果对MLIS的需要满足于这三类需求的“行业定位”形成大致共识,那么会发现,要求MLIS培养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仅仅是学术资源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图书馆学不能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映射,而应该把学术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作为自己主要的产业映射。现在问题最大的是情报学所映射的行业和岗位比较模糊。如果情报学也以学术交流系统主要映射行业,那么,这里就是所谓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就是一回事,其可能的分工就是:图书馆学注重学术交流的资源管理,情报学注重学术交流的信息系统。要么情报学干脆放弃传统定位,以培养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为学科的主要使命。问题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情报岗位描述是不清晰的。任何情报岗位都是处于行业环境中,所要处理的情报都是和特点行业相关,如果没有行业背景。那么也无法理解行业情报,更无法履行行业情报岗位工作。目前的MLIS包含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既能胜任学术资源的管理,又能胜任各行各业通用信息管理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难题。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首次招收MLIS的学校都提出要创新MLIS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①采用学分制;②教学方式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③确立导师制;④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⑤加强教学与图书情报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图书馆、情报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者,可抵免部分学分;⑦对应届毕业生侧重其实践方面的课程或加大在图书情报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的比重,对在职人员需要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武大的这几点意见基本上涵盖了18所获得MLIS授予权学校对培养模式的主要看法。笔者认为,加强MLIS职业技能面向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把业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担任导师,甚至干脆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就体现了MLIS培养特色则显得比较盲目。因为“开门办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强对MLIS的职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提高它的“专业性”(profession)。如果过分关注MLIS的职业技能,可能反而会限制了MLIS将来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潜力。

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苹曾提出过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模型,她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模型:第一,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知识的学科组成,信息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①关于信息技术;②关于信息内涵;③关于信息人员;④关于信息机构和信息社会;⑤前4类知识存在的领域与语境¨…。第二,这个模型也是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对于大多数信息知识我们都可以结合特定的语境从技术、内涵、人员、社会4个维度去认知。如图2所示:

3.2 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笔者认为,1+0.5+0.5的双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年是集中修课的时间,要把核心课程安排在这一年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授课方式不应该是以往的大课模式,而应该是以讨论课(seminar)为主体,授课目的不仅是让MLIS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主旨报告准备、PPT制作、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元能力”,也可以叫做管理的“核心技能”。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不外乎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和讨论课课程的基本环节几乎一样。因此,可以把讨论课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叫做“元能力”或“核心能力”。MLIS会把讨论课课堂培养出来的“元能力”“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 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01l―01―14].http://graduate.zsu.省略/Item/2533.aspx.

[2]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项目介绍.[201l―01―14].http://ibs.nankai.省略/mlis/.

[3]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授牌.[201 1―14].http://sem.njust.省略/theNews/admin/NewsDetail.aspx?newsID=827.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相关情况说明.[2叭1―01―14].http://sim.whu.省略/board/show―board―news.php?board_hews―id=1858.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6]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1l一0l―14].http://im.nju.省略/shownodir.aspx?eontentid=eont2010092516&parentid=bcat2010062918&teategoryid=bcat2010062918.

[7]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0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20l 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8]数据来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信息库”.[2011―01―19].http://edu.省略/official/zhi―wei/.

第2篇

【摘要题】实践研究

【【关键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DigitalElectronicAccessLibrary)系统(http://),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Fulltext(http://)。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ofscience,http://)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1.4网上学位论文资源

(1)利用全国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许多国家已将学位论文数字化列为重要的项目计划,其中较具规模与成效的,例如:ETDDigitalLibraryNetworkedDigitalLibraryofThesesandDissertations(NDLTD)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它是一个国际论文资源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通过整合性检索可检索19个单位的论文;另外更列出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博硕士论文的网址。CALIS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建库的目的是通过对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为国内外希望获取高校学术信息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起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截止到2002年5月21日,已有97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到约9.7万条。

(2)利用商业出版机构或信息中介者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商业出版机构取得授权,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出版学位论文;有些则是委托商接受论文订购。如1983年成立的UMI公司,是美国学术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出版物包括自1861年美国的第一本论文到目前所出版的150多万本美加地区博硕士论文,1997年以后出版的已经有PDF形式的论文,可直接使用信用卡订购下载。通过Amazon网络书店订购学位论文,前25页可免费浏览。

(3)利用联机检索系统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一些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中都包含大量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数据库。如Dialog系统、QuestelQrbit系统、STNFizKar/sruhe系统。我国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l)继《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超大型数据库建成后,又一项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重大信息化工程。按照CNKI信息采集范围规定的信息源,它已收录全国有博士招生点的280多家院校的1800多个博士点和3000多个硕士点2000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多本。并按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编辑。到2002年底,加入这一数据库的博硕士培养单位将达到80%以上,2002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最科学、最全面的中文全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

(4)学术教育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些大学或资料中心在原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之外建立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查询系统,部分学校除提供书目及摘要外,另有全文下载功能。如:MITThesesOnline麻省理工学院,收录经选择后的博硕士论文,提供论文扫描后之全文。可线上订购全文,包括:纸本、PDF档及微缩片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多种途径包括摘要和全文的检索能力,可以查到上海交通大学历年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及摘要,博士论文的全文下载仅限授权用户。

1.5网上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和产物,它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扩充及其职能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献地位和使用价值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断上升和升值。网络政府信息的多少,已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表征之一。

在网络发达的美国,据1997年中期统计,美国联邦政府的4300个网站和215个电脑公报牌已将政府的42个部门机构拴链为一体,在2000年末已将政府3/4的议事录(transaction)电子化。通过网络,可以查找美国的总统文献,如:国情咨文、经济咨文等;可以通过美国GPOAccess主页、美国国务院网站或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网等查找美国国务院的文献资料;还可通过美国商业部的国情普查局、劳动统计局、经济分析局等查找美国的统计资料。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要求1999年底60%以上的部委和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网站,到2000年底则要实现80%以上部委和政府部门建立网站。据2002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域名的已达5864个,“政府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1.6电子论坛和电子会议

因特网上设有USENET及Listserv电子论坛,也称新闻讨论小组。USENET及Listserv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专题讨论小组构成。每个小组是由某一主题参与的文章所构成。USENET与Listserv类似,但是,前者范围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不需订购便可参与;而后者较为严肃,而且更趋学术性,通常还需订购方可参与。因特网上用户通过E-mail均可自由参与电子论坛的活动,从中可以获得用任何其他手段都难获得的第一手重要专题信息与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动态与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消除印刷出版物时间滞后的缺点。电子论坛的另一特点是举办国际电子会议。例如,利用Listserv,一些学术团体与组织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些会议,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获取完整的会议论文与资料。

1.7网络数据库

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品种多,质量高,但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访问和访问镜像上的数据库两种。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著名数据库,如:Dialog系统已拥有600多个集文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全文信息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系统;OCLCFirstsearch数据库,能为用户提供包括ArticleFirst、ContentsFirst、ERIC、FastDoc、GPO等14个基础数据库。

1.8网上其他社科信息

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会议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目录、组织机构、通讯讨论组等。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也很强。

2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检索

2.1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有所了解,进行检索前,首先要分析所检课题的信息类型,然后找到可能包含其内容的相应网站的相应系统。比如,要了解某一新课题相关论著,首先确定需要检索书目,可以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也可进入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要了解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首先确定可以检索期刊目次,外文的可以进入清华的科技新刊报导检索,中文的可以检索CNKI的期刊专题题录数据库。

2.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搜索引擎俗称“网络门户”,是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最方便的入手工具。据统计,至少85%的网上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目前在因特网上已有数千个搜索引擎,中文搜索引擎也有100多种。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所有在网上的资源而不必预先知道资源所在的地址。搜索引擎通常有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分类目录导航,一种是输入检索词进行匹配检索。前一种是以Yahoo!为代表的人工分类式搜索引擎,根据检索主题所属类别,逐级展开分类目录,查找分类匹配信息。分类式搜索引擎虽具有分类清晰、准确的优点,但却存在人工成本高、收集内容有限、难于更新的不足。后一种是以AlatVista为代表的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它提供对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的查询,由程序自动搜索。用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式或表达式,搜索引擎就会返回一组指向相关站点的超链接。由于是机器人程序自动搜索,可方便地收集更多的网站并及时更新、发现及删除已不存在的站点,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数量。这两种类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检索效果也各有差异,应合理选用。

2.3利用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获取信息资源

搜索引擎虽然是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据NEC研究院的最新研究,网上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标准和手段,搜索引擎只能覆盖网上不到1/4的信息,而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称,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覆盖网上信息内容达16%以上,并且随着站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此通过通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通用搜索引擎的信息覆盖面广,面向大众的信息居多,要查询业务性较强的主题,查准率较低。为了使网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许多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把分散在网上的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通过多个搜索引擎的协同搜索,选择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URL,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总结、归类,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使用户能按类目浏览,方便地获得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通常先按照学科设立一级类目,在一级学科类目下设二级学科栏目,二级学科类目下可以按照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如果本学科的信息资源较少,可以不再按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使二级类目直接对应于具体的信息资源,这样更简洁明了),三级类目对应的就是具体的信息资源的网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网上专业资源指南和WWW虚拟图书馆,把读者和网上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可以节省用户网上漫游的时间。如:知识管理虚拟图书馆(http:///km/)、语言类虚拟图书馆(http:///)等。

3基于网络的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更新频繁,通过各种专业搜索引擎和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查找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关注、浏览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学会、协会、研究所的网上主页,同时加以取舍和鉴别,最终从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网络信息检索的主旨所在。同时,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功用,用户在检索时,如果选用不恰当,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检索中应针对不同的检索要求,加强检索策略的规划,其中包括检索标识的确定、检索人口的选择、检索词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检索提问的表达等。正确而完善的检索策略可优化检索结果,反之会造成检索的失误或失败。

3.1确定检索项

(1)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分析检索课题,是为了弄清楚检索课题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弄清楚课题学科属性、专业范围及相关内容,以便正确选用数据库、检索词和逻辑运算符,确定检索标识,达到良好的检索效果。

(2)选择适当的语词,确定检索项。规范词和自由词是检索常用的语词。规范词是规范化的语词,是受控词汇,它取自主题词表(叙词表)。自由语词是自然状态的语词,属于非受控词汇。检索时,应遵循优先使用规范词,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自由词的原则。

(3)检索项之间进行逻辑组配,编制检索表达式。不管是数据库还是网上的搜索引擎,几乎都具有逻辑组配检索功能。由于已确定的检索项表达的主题概念间存在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使用布尔逻辑算符和位置算符对检索项进行组配,编制成检索表达式。常用的布尔逻辑算符有“逻辑与”(and)、“逻辑或”(or)和“逻辑非”(not);常用的位置算符有“near”、“with”、“field”等算符。

3.2选择检索工具

(1)科研选题和科研进行中,由于要检索比较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信息,如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记录等,应选择网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2)网上商务信息数据库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中文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美国的Dialog公司均提供许多很有特色的商务信息数据库,用户如要检索比较准确和系统的商务信息(包括政策与法规、市场、金融、商品等),也可以选择网上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登录其网站,进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有偿信息检索。

(3)检索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如新闻报道、最新商务信息等,可以选择网上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免费检索的特点,但对于学术性强,比较专深的课题,用搜索引擎检索效果不理想。

(4)针对具体的检索课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灵活地配合使用,取长补短,即以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检索为主,适当辅以网页搜索的检索方法,以达到最佳检索效果。实际操作中,用户最常用的就是这种综合运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上电子期刊的利用.图书情报工作,2001(12)

2陈光祚,夏立新,我国网络图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3李家清.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对策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1)

4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

第3篇

【摘要题】实践研究

【【关键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DigitalElectronicAccessLibrary)系统(http://),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Fulltext(http://)。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ofscience,http://)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1.4网上学位论文资源

(1)利用全国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许多国家已将学位论文数字化列为重要的项目计划,其中较具规模与成效的,例如:ETDDigitalLibraryNetworkedDigitalLibraryofThesesandDissertations(NDLTD)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它是一个国际论文资源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通过整合性检索可检索19个单位的论文;另外更列出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博硕士论文的网址。CALIS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建库的目的是通过对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为国内外希望获取高校学术信息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起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截止到2002年5月21日,已有97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到约9.7万条。

(2)利用商业出版机构或信息中介者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商业出版机构取得授权,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出版学位论文;有些则是委托商接受论文订购。如1983年成立的UMI公司,是美国学术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出版物包括自1861年美国的第一本论文到目前所出版的150多万本美加地区博硕士论文,1997年以后出版的已经有PDF形式的论文,可直接使用信用卡订购下载。通过Amazon网络书店订购学位论文,前25页可免费浏览。

(3)利用联机检索系统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一些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中都包含大量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数据库。如Dialog系统、QuestelQrbit系统、STNFizKar/sruhe系统。我国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l)继《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超大型数据库建成后,又一项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重大信息化工程。按照CNKI信息采集范围规定的信息源,它已收录全国有博士招生点的280多家院校的1800多个博士点和3000多个硕士点2000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多本。并按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编辑。到2002年底,加入这一数据库的博硕士培养单位将达到80%以上,2002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最科学、最全面的中文全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

(4)学术教育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些大学或资料中心在原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之外建立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查询系统,部分学校除提供书目及摘要外,另有全文下载功能。如:MITThesesOnline麻省理工学院,收录经选择后的博硕士论文,提供论文扫描后之全文。可线上订购全文,包括:纸本、PDF档及微缩片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多种途径包括摘要和全文的检索能力,可以查到上海交通大学历年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及摘要,博士论文的全文下载仅限授权用户。

1.5网上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和产物,它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扩充及其职能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献地位和使用价值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断上升和升值。网络政府信息的多少,已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表征之一。

在网络发达的美国,据1997年中期统计,美国联邦政府的4300个网站和215个电脑公报牌已将政府的42个部门机构拴链为一体,在2000年末已将政府3/4的议事录(transaction)电子化。通过网络,可以查找美国的总统文献,如:国情咨文、经济咨文等;可以通过美国GPOAccess主页、美国国务院网站或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网等查找美国国务院的文献资料;还可通过美国商业部的国情普查局、劳动统计局、经济分析局等查找美国的统计资料。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要求1999年底60%以上的部委和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网站,到2000年底则要实现80%以上部委和政府部门建立网站。据2002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域名的已达5864个,“政府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1.6电子论坛和电子会议

因特网上设有USENET及Listserv电子论坛,也称新闻讨论小组。USENET及Listserv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专题讨论小组构成。每个小组是由某一主题参与的文章所构成。USENET与Listserv类似,但是,前者范围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不需订购便可参与;而后者较为严肃,而且更趋学术性,通常还需订购方可参与。因特网上用户通过E-mail均可自由参与电子论坛的活动,从中可以获得用任何其他手段都难获得的第一手重要专题信息与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动态与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消除印刷出版物时间滞后的缺点。电子论坛的另一特点是举办国际电子会议。例如,利用Listserv,一些学术团体与组织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些会议,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获取完整的会议论文与资料。

1.7网络数据库

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品种多,质量高,但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访问和访问镜像上的数据库两种。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著名数据库,如:Dialog系统已拥有600多个集文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全文信息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系统;OCLCFirstsearch数据库,能为用户提供包括ArticleFirst、ContentsFirst、ERIC、FastDoc、GPO等14个基础数据库。

1.8网上其他社科信息

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会议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目录、组织机构、通讯讨论组等。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也很强。

2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检索

2.1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有所了解,进行检索前,首先要分析所检课题的信息类型,然后找到可能包含其内容的相应网站的相应系统。比如,要了解某一新课题相关论著,首先确定需要检索书目,可以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也可进入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要了解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首先确定可以检索期刊目次,外文的可以进入清华的科技新刊报导检索,中文的可以检索CNKI的期刊专题题录数据库。

2.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搜索引擎俗称“网络门户”,是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最方便的入手工具。据统计,至少85%的网上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目前在因特网上已有数千个搜索引擎,中文搜索引擎也有100多种。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所有在网上的资源而不必预先知道资源所在的地址。搜索引擎通常有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分类目录导航,一种是输入检索词进行匹配检索。前一种是以Yahoo!为代表的人工分类式搜索引擎,根据检索主题所属类别,逐级展开分类目录,查找分类匹配信息。分类式搜索引擎虽具有分类清晰、准确的优点,但却存在人工成本高、收集内容有限、难于更新的不足。后一种是以AlatVista为代表的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它提供对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的查询,由程序自动搜索。用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式或表达式,搜索引擎就会返回一组指向相关站点的超链接。由于是机器人程序自动搜索,可方便地收集更多的网站并及时更新、发现及删除已不存在的站点,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数量。这两种类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检索效果也各有差异,应合理选用。

2.3利用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获取信息资源

搜索引擎虽然是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据NEC研究院的最新研究,网上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标准和手段,搜索引擎只能覆盖网上不到1/4的信息,而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称,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覆盖网上信息内容达16%以上,并且随着站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此通过通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通用搜索引擎的信息覆盖面广,面向大众的信息居多,要查询业务性较强的主题,查准率较低。为了使网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许多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把分散在网上的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通过多个搜索引擎的协同搜索,选择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URL,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总结、归类,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使用户能按类目浏览,方便地获得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通常先按照学科设立一级类目,在一级学科类目下设二级学科栏目,二级学科类目下可以按照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如果本学科的信息资源较少,可以不再按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使二级类目直接对应于具体的信息资源,这样更简洁明了),三级类目对应的就是具体的信息资源的网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网上专业资源指南和WWW虚拟图书馆,把读者和网上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可以节省用户网上漫游的时间。如:知识管理虚拟图书馆(*)、语言类虚拟图书馆(*)等。

3基于网络的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更新频繁,通过各种专业搜索引擎和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查找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关注、浏览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学会、协会、研究所的网上主页,同时加以取舍和鉴别,最终从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网络信息检索的主旨所在。同时,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功用,用户在检索时,如果选用不恰当,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检索中应针对不同的检索要求,加强检索策略的规划,其中包括检索标识的确定、检索人口的选择、检索词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检索提问的表达等。正确而完善的检索策略可优化检索结果,反之会造成检索的失误或失败。

3.1确定检索项

(1)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分析检索课题,是为了弄清楚检索课题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弄清楚课题学科属性、专业范围及相关内容,以便正确选用数据库、检索词和逻辑运算符,确定检索标识,达到良好的检索效果。

(2)选择适当的语词,确定检索项。规范词和自由词是检索常用的语词。规范词是规范化的语词,是受控词汇,它取自主题词表(叙词表)。自由语词是自然状态的语词,属于非受控词汇。检索时,应遵循优先使用规范词,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自由词的原则。

(3)检索项之间进行逻辑组配,编制检索表达式。不管是数据库还是网上的搜索引擎,几乎都具有逻辑组配检索功能。由于已确定的检索项表达的主题概念间存在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使用布尔逻辑算符和位置算符对检索项进行组配,编制成检索表达式。常用的布尔逻辑算符有“逻辑与”(and)、“逻辑或”(or)和“逻辑非”(not);常用的位置算符有“near”、“with”、“field”等算符。

3.2选择检索工具

(1)科研选题和科研进行中,由于要检索比较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信息,如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记录等,应选择网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2)网上商务信息数据库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中文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美国的Dialog公司均提供许多很有特色的商务信息数据库,用户如要检索比较准确和系统的商务信息(包括政策与法规、市场、金融、商品等),也可以选择网上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登录其网站,进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有偿信息检索。

(3)检索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如新闻报道、最新商务信息等,可以选择网上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免费检索的特点,但对于学术性强,比较专深的课题,用搜索引擎检索效果不理想。

(4)针对具体的检索课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灵活地配合使用,取长补短,即以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检索为主,适当辅以网页搜索的检索方法,以达到最佳检索效果。实际操作中,用户最常用的就是这种综合运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上电子期刊的利用.图书情报工作,2001(12)

2陈光祚,夏立新,我国网络图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3李家清.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对策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1)

4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图书分类 核心期刊

[分类号] G250

图书馆学的研究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更趋深入和广泛,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范本,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就是两个典型代表。

1、《中图法》在期刊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1.1 《中图法》的历史沿革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目前广为使用的一部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8月问世的《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它所确立的分类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1971年,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原图博口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倡议以大协作的方式编辑一部新的图书分类法,36家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73年3月完成试用本,并于1975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一版。

第一版出版后,陆续为全国许多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它较好地解决了大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但由于分类表中有相当多的政治口号和政治性错误,1979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订,198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_。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对文献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完善、充实提高,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经《中图法》编委会修订终审后于1990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

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编委会于1999年3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2001年6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

1.2 《中图法》在图书分类中的标准作用

1.2.1 《中图法》与《科图法》之比较历经了四次大的变革之后,《中图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作用日益明显。当然在各种版本分类法共存于图书馆之时,也不乏有代表性的几部分类法,如:《科图法》、《人大法》等,尤以《科图法》与《中图法》更有诸多相通之处。《科图法》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适应全国科研院所图书资料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一部分类法,1974年、1979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它与《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分类原理上基本一致,分类号码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类目级别以数字作为标准。虽然在分类工作中它的优势较为突出,如类号的单纯、简洁、易写、易记等,但是同《中图法》相比,无论是从类目的设置,还是类号的编排及排架上,《中图法》较之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加完善。尤其是《中图法》第四版,经过多次修订之后,特点和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合理化、人性化。优化了检索功能;更多地照顾到了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在类目类号的编排上,贯彻了连续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在保持《中图法》基本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个别大类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补了新学科、新主题概念。

1.2.2 作为国家标准使用本的推广 从最初第一版的出版使用,到第二版的增订修改,分类法已在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980年12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以《中图法》第二版为基础,通过修订完善、充实提高,以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总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304号文通知有关单位。这一举措,为《中图法》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以国家标准总局发文来规范全国图书系统对一种分类法的应用,有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剔除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从第三版起,分类法已从学术盲从走向理性,在总体把握和类目设置上既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也强调了实用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新兴学科的兼收并蓄。第四版的修订出版,是在经过前三版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理论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更强,对新学科及边缘学科和电子出版物的容纳,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标准性分类法极大的适应能力和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

1.2.3 学术研究促使《中图法》完善为标准本人们从图书馆最初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从汉代刘向对图书的研究,到清朝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再到刘国钧等前辈对近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如何让图书文献能合理地进行收集、整理、存贮,能为读者利用图书提供方便的检索路径,直到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从《中图法》的编撰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大的修订,必然伴随着多年来在图书馆一线工作着的图书馆人对分类法的众多探索和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一次研究。全国的图书馆学术期刊上,有关分类法研究的文章不时见诸其上,更不用说各地所办的省级市级和特定读者对象的刊物,修订前的大型征求意见会、学术高端研讨会,为每一次的类目增删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1.2.4 图书馆评估与资源共享的现实要求 自1995年以来,全国图书馆系统的评估工作每四年开展一次,其评估条件之一就是看是否使用《中图法》作为类分图书的标准本,不使用这一分类法便不得分。这一做法从图书馆自身统一标准的要求做起,限定了类分图书所用分类法范本,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图法》在全国各公共系统图书馆的使用。处于现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时代,图书资源共享也更加迫切地提到了各图书馆的议事日程,节省资金、整合图书资源、节约读者时间、异地借阅等图书馆学者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均包含了对图书分类统一标准的要求,它对促进资源共享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2.5 国外同行的认同使其更具权威性《中图法》以其立类准确、类目设置完善、类号运用合理、易于掌握和使用,赢得了国内图书馆界的认可,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同国外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中,虽然编制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国内地位不容置疑,在国际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它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

内主要大犁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书号》、学术论文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l.3 《中图法》在学术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学术论文在刊物上的大量刊登,使得有效的论文管理更显重要。为了实现学术论文学科属性检索的需要,要求所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要标注《中图法》分类号,利用《中图法》分类号对期刊论文进行编辑管理,不但实现了图书情报部门对学科检索的要求,而且为学术研究、课题服务、读者查询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各类图书馆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中图法》对各类博士、硕士论文进行科学管理,为庞大的学位论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属。《中图法》的衍生物还有一部重要的分类法,即《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资料法》),在图书馆的论文管理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超越文献采ih-功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总览》的编制出版,与《中图法》的使用推广,都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中图法》为图书馆学专业领域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和规范的服务模式,而《总览》则从图书文献采访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渗透,《总览》的学科划分,就是以《中图法》为依据,对类目进行科学设置、变通处理的。两者看起来皆是从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入手进行研究,实则它们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自身使用的范围。

2.1 《总览》初始目的及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量迅速膨胀,即所谓的“文献爆炸”,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也使得文献工作者和文献使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收藏量的剧增与收藏空间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文献量与使用者(读者)的有限精力、有限时间的矛盾等问题日趋尖锐,这些矛盾无时不出现在图书馆期刊工作的采购、典藏、管理、流通、阅览以及期刊开发利用的一切环节之中。图书情报部门和专业图书馆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总览》即是为了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而编制,同时也作为各个专业和不同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1990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1所高校的200多位图书馆工作者参与了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方法为载文量统计、文摘量统计、引文分析、综合筛选和学科专家鉴定,最终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于1992年出版发行了第一版。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壮大,都会对核心期刊产生影响,为了使期刊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1996年版和2000年版增加了新的评价指标,包括被索量统计、被摘量统计、被引量统计、载文量统计、被摘率统计和影响因子6个评价指标。继1992、1996、2000年的三次出版之后,《总览》于2004年出版了第四版,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包括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几次版本的出版发行,都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加,对期刊的评价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采用多种方法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收入其中,其学术价值、使用价值越来越高。

《总览》的问世,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波澜。它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可谓巨大,各学术期刊编辑机构为了出精品、上档次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及出版水平,在稿件的编审、质量的把关上严格要求,想尽办法吸引好稿源,对编校质量、报道的时效性以及刊物的印制质量、发行时效等指标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从学术、业务水平等各方面提升期刊的质量。如果期刊被评上核心期刊,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吸引优质的稿件,而好的稿件又能进一步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如此又能吸引更多作者的优秀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期刊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显然《总览》的标志性作用已为出版界所认同。

2.3 日益凸显的科研管理评价作用

《总览》已被许多图书馆和图书情报部门用作选购中文期刊和读者导读的重要参考工具;被众多重要的文献数据库用作选择来源期刊的重要参考工具;被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用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工具;被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评定业务职称和论文的标准和依据,它的科研管理功能和对期刊的评价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这不仅缘于它顺应时展和图书馆学界的需要,更在于其较为科学的编排筛选方法所选出的核心期刊在各个领域的领军地位,虽然它的出版发行也在各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4 引发核心期刊大讨论

《总览》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期刊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是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和管理领域发挥了超常作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从它出版发行之日至今,对其的争论和褒贬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有人认为《总览》过分夸大了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效用,反而淡化了其文献信息的筛选效用。一些科研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过分拘泥于形式,把的刊物是否列入《总览》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是不科学的;有人认为,设立核心期刊的初衷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和指导阅读服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随着核心期刊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它的原始功能迅速异化,被广泛运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其高“含金量”被过多地功利化,核心期刊功能表现泛化;也有人认为,期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刊文章的质量,建立在人为评估体系、操作方法和量化基础上的《总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因而也不可能是完善的,在无法避免专家本身的水平与倾向性等主观因素时,应尽可能将这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反,也有人认为它为图书情报部门在收集、遴选、典藏中文期刊、指导读者阅读高质量文献方面提供了可信依据,在目前还没有出台其它更适合于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之前,《总览》作为评价依据最为妥当,也最具有说服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采用《总览》的核心期刊来评价有关人员的质量,科研工作者以在核心期刊上为奋斗目标,它还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选择工作中的重要选刊之一,这些足以证明《总览》的绩效评价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第5篇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 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 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 Digital Electronic Access Library)系统(http://Idealibrary.com),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 Fulltext(http:// wilson.com)。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http://wos. isiglobalnet.com)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 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 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 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第6篇

在学科自我要求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界内学者纷纷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期刊和论文为对象,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与反思,为促进学科的自我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纵观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不难发现大家的讨论往往是基于归纳逻辑进行的推理,然而归纳逻辑对于预测发展趋势是有局限的,鉴于此,笔者试从演绎逻辑的角度对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理,借以完善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分析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做着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经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学者是通过分析总结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而完善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但实际上研究热点和前沿能否准确地反映发展趋势是值得商榷的。

2.1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含义与关系

对于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人们通常不仔细加以甄别。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研究热点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数量多的领域;研究前沿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时间新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之所以一直以来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给予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对于研究热点的把握和研究前沿的追踪,有利于学术共同体更加精准地分析与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2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

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图书馆学”并且“发展趋势”和“图书情报学”并且“发展趋势”分别作为“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对2009-2013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得出的近200篇文献中,经过、仅选择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文献、删除会议报告和征文启事、剔除没有直接言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文献四个步骤,最终选定核心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14篇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14篇文献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基本上以下述三种表述形式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加以概括: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表述,如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1〕二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表述,如刘晓波认为机构知识库、云计算、质量控制、手机图书馆等领域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总体上认为技术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角;〔2〕三是从研究特点的角度来表述,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3〕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发现学者们所析出的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也有几种观点是研究者们所反复提到的,在此,笔者对这几种观点集聚起来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2.2.1学科融合

肖希明、卢娅认为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渊源、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实践以及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5〕何南洋认为目前图书情报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理论等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学科的未来发展倾向于数字技术化和功能服务细致化,因此,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必将向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细分而完整的大系统。〔6〕

2.2.2知识管理

李广立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其理论核心是通过促进知识流来实现知识的增值,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包括知识生命周期问题,知识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定制化、自动化和简洁化,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流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网络化运营,知识应用指导和知识价值实现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仍将是一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学科,不管其将来的名称如何定,它终将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管理。〔7〕刘良璧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知识管理一定会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将以知识管理应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文献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服务等为中心展开。〔8〕柯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继续深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未来研究亟需重点关注的。〔9〕

2.2.3数字图书馆

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最热门的课题,数字图书馆仍将是图情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10〕刘良璧认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心将放在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数字图书馆模型与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等方面。〔11〕

2.2.4其他

虽然有些观点出现的次数较少,但是同样也凝结了作者的心力与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都是未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网络化和知识化时代的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并重,理论和实践是图书情报学健康发展的两翼,偏一不可。〔12〕何南洋认为在Glanzel、Leydesdorff、Egghe等国际知名计量学家的推动之下,图书情报学将以引文分析、h指数等主题为研究前沿,进入新一轮的繁荣阶段。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也将随之进入成熟期和完善期。〔13〕刘良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流程、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以及情报采集技术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的重视。〔14〕

2.3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在选取的文献中,有些文献没有提到研究方法,直接言明是归纳出来的;但大多数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方法〔15〕,词频和关键词共现方法〔16〕,文献调研与归纳法〔17〕,实证研究法〔18〕,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19〕,引入CiteSpaceII工具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的方法〔20〕,析出各年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布拉德福定律、比较分析法〔21〕等)对不同来源的研究论文(CNKI,SCI,SCIE,SSCI等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外图书情报类全部核心期刊、部分核心期刊、特定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等)进行某一年度、短期、长期的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热点得出学科发展趋势。尽管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包括诸如词频分析方法(对2004-2009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从数据库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位尺度分析)在内的选取的14篇文献中所有关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对已有事实的归纳总结,而通过这些方法析出研究趋势的过程总之都是基于归纳逻辑的推理。

3归纳逻辑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研究的局限

归纳逻辑在一般的逻辑教科书上通常被定义为,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为一种或然性(概然性、盖然性)推理或扩展性推理。〔22〕一般认为,归纳逻辑指的是以个别知识作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作为结论的一种认知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根据归纳逻辑的属性,归纳逻辑对于研究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两种局限性:

3.1归纳逻辑研究结论的或然性

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和归纳推理的具体形式,可以把归纳逻辑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23〕虽然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才是归纳逻辑的代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也多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然而,它只是断定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结论却是断定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在笔者选取的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全部都是基于归纳逻辑,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虽然结论具有必然性,但需要考察对象的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除非是在普遍调查研究中),运用词频分析方法,文献调研与归纳法,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与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析出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因此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而得出的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

3.2归纳逻辑不能用于对未发生科学事实的研究

在《人类理解研究》〔24〕一书中,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提出:归纳的思考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与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但是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虽然休谟对于归纳法属于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仍认为归纳推理带有相当值得注意的、也是相当神奇的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基于归纳逻辑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的分析能够使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情报界学者也是致力于分析研究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完善付诸努力。而归纳逻辑主要是用于归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在概括事物的共性时,把事物的属性看作某种既成的东西、静态的东西,它所概括的是事物的过去,难以概括它的发展和未来。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是既成和静止的,使用归纳逻辑加以分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用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则略显牵强。吴慰慈、罗志勇在2000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一文中指出文献构建、元数据、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25〕,然而在李娜2011年发表的《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26〕中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得出的在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中,排序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元数据”仅在2004年有所涉及且排序19位,另外“文献构建”则从未出现在排序表中,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余的“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在排序表中多次出现。这表明,归纳逻辑在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时,有其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会有所偏差。在预测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时,图书情报界学者所用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方法,而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既成事实,是静态的事物,毫无疑问可以也必须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但是图书馆学发展趋势却不是单单通过归纳就可以得到的,而且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无法推理出发展趋势的。另外,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就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其逻辑依据就是科学命题的提出总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推理基本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而且也不能归纳出未发生的科学事实,因此它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波普尔才提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这种科学哲学实际上也侧面的反映了归纳逻辑的局限。

4基于演绎逻辑的分析

与归纳逻辑对应的是演绎逻辑,笔者窃以为通过演绎逻辑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源自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其自身所承载的能力,因此,采用演绎逻辑推理最主要的三段论形式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学自身能力作为大小前提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是有迹可循的。

4.1大前提: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什么

首先,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谈起。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该学科的归属,了解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有利于确定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主流观点认为“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27〕。图书馆学来自实践,反映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基础能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仅表现在图书馆采访、编目等本职工作中离不开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企业的竞争情报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来说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至于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规范。从广义上讲,一切关乎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都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但是从狭义上讲,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萌芽时期说起:从图书馆出现到19世纪初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概念的这段时期,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图书馆目录编制原理,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整理”〔28〕。这表明古代至中世纪无论中外,图书馆学的知识都是在文献整理,尤其是在文献编目的基础上首先积累起来的。过渡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物质、能源和信息并称为世界三大要素。物质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是生命体的条件,信息是构建世界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为一个体系。人类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的远远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那样简单,而是需要研究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

4.2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关于“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不像“社会需要图书馆学研究什么”那样不明确,要分析清楚前者,还要从图书馆学的原问题“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奠

定的基石与研究的起点,对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科学部类之间、门类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29〕“图书馆学”从诞生至今的200多年的时间中,其研究对象一直是图书馆学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笔者也对于此问题做出过深入的探讨。本着保证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概括为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不能等同于研究内容、以及表述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四个原则,〔30〕笔者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31〕,这便是图书馆学所能研究的。而信息资源管理分工中关于“基于信息组织的信息开发”和“面向信息利用的信息保存”〔32〕则需要图书馆学的同宗学科情报学和档案学去研究。图书馆学具体能研究的领域有很多,如图书馆经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管理等等。但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的,一定要抓住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两条直线中间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螺旋曲线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研究内容会越来越多,所示的螺旋曲线的直径也越来越大。从研究对象出发,围绕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众多的研究内容中,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关系紧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而那些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系紧密的研究内容会成为图书馆学长期的研究领域,反之,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的研究内容则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图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示意图近几年人们重点关注的IT技术之一———云计算正逐渐渗入到医药医疗、制造、金融、教育科研、电子政务等各个领域,各种云计算的服务范围正日渐扩大,影响力也无可估量;而后又被IT行业津津乐道的大数据,其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通信、网络技术产业,而是正在逐步深入到工业、重工业等众多行业,大数据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未来经济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3〕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能否成为今后图书馆学所关注的热点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图书馆学能够涉及到这些技术,那它们则理应成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内容。但是依照我们的思路,我们评价一个领域能否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图书馆学的关注热点,就要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否能够为信息组织———图书馆学这个最核心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撑服务。

4.3推理结论

综上所述,按照上述大小前提,图书馆学发展一直会按照人类社会的要求和“信息组织”的道路发展,而且会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据此这位图书馆学之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整理”,其主体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随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又经过了杜威的“技术说”,帕尼兹和爱德华兹的“管理说”,巴特勒的“社会说”,我国学者杜定友、刘国钧的“要素说”,以及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34〕,此外还有交流说、事业说、信息资源说、知识集合论、可获得性论、知识资源说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和流派。虽然研究对象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总之离不开“对信息的组织”。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在无限趋近于“真理”而永远不可能触及它。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的200年中,其有着太多研究内容,时间证明了那些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内容终究会昙花一现消失在图书馆学研究的视野中,而图书馆学也一直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以及沿着“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的道路不断繁荣。同样,以后的研究领域是否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要看其是否符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

5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遵循上述推理结论,笔者认为以前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方向也定不会改变,只不过“信息组织”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当前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笔者曾经对其进行过很苛刻的审视,认为其的确属于图书馆学而且符合“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也定会在未来图书馆学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它就是循证图书馆学。循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Librarianship,简称EBL)受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影响,后者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最为重视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在信息科学领域,医学图书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医生查找需要的医学文献,以保障EBM顺利实施,这种早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循证图书馆学(EBL)的产生。〔35〕但EBL并非是EBM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简单移植,EBM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EBL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指导图书馆以及其他非常多领域的实践。另外,也有国家称循证图书馆学(EBL)为EBP(EvidenceBasedPractice,循证实践)或EBIP(EvidenceBasedInformationPractice,信息循证实践),由此可见EBL并非是图书馆学的新的分支学科,而是图书馆学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为了信息检索而对信息的组织,所以循证图书馆学的应用不单单局限于寻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图书馆的用户,协助图书馆制定决策和指导实践,只要是需要获取证据的科学实践,循证图书馆学都能组织信息,获取最佳证据给用户以高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处于管理、搜索、评价证据非常便利的独特位置,〔36〕因此,笔者预测循证图书馆学已经或将会在以下领域大有作为。

5.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它不同于传统医学,后者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些证据包括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基于临床经验的权威意见和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37〕等等。如上,我们了解到循证的过程是将这些证据组织起来,按级分类并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每位患者,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检索而进行信息组织的一个过程。这也就表明了虽然是循证医学带动循证图书馆学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但循证医学的本质其实是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仅如此,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所运用的相似方法可以为今后打开多学科合作的大门。

5.2循证法学

基于循证图书馆学在法学中应用,笔者提出了“循证法学”这一概念。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虽然中国所属的大陆法系,不讲求判例制,但是我们如果能将已经结案的判例组织起来供司法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的法律工作者、当事人使用,也会对司法的客观公正起到积极作用。例如:以前同样是醉酒驾车造成多人死亡的事故,有的案件就以交通肇事罪来判罚,有的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判罚,这就使我们法律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如果有循证法学,我们就可以借鉴以前的判例,使得诉讼的标准尺度更加统一,更加有据可循。如果循证法学开展得好,以前的像类似的案件判决,将得以迅速地提供给司法判决的各方,也将会增加更加严格的定量研究证据的比例,以弥补传统方法在支持案件决策中的不足,并选择最相关的证据来解决问题,确保在法律纠纷中正确决策而减少判决的随意性,可成为司法判决中重要的依据。

5.3循证史学

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工作之所以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际上就是在做循证史学的工作,是将文献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组织起来。通过循证史学可以解决社会中许多难以解决、争议颇多的问题。例如,关于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可以到以往的文献中寻找证据。问题近期一直是我国政治的焦点问题,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证明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如“最早明确记载的文献《顺风相送》”、“历代往琉球册使记载”、“归属中琉海沟———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外之界’”,这些都是证明归属权的最佳证据。鉴于此,循证史学应该明晰自己的使命,并防患于未然,事先将文献信息有规律地按照专题组织起来供人们查找利用。尽管EBP在图书馆学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鉴于循证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循证研究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界理论研究的一个趋势。笔者相信,循证研究可以使图书馆学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更易被其他专业所接受与认可,更利于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38〕

6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馆员;读者服务

作者简介:邓慧颖(1984-),女,福建永安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邹武(1974-),男,福建顺昌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24-02

“数字图书馆”源于1993年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尖端研究项目机构、航空与太空总署联合发起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迄今为止,数字图书馆尚未有明确定义,常与“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术语交替使用。[1]广义的数字图书馆不受时空限制,是超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储存和服务系统,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狭义的数字图书馆是指通过积累数字化公共知识信息资源并为社会提供有效公益服务的场所或机构。[2]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馆员将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的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3]根据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4]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处于第一代数字图书馆阶段,并逐步迈进第二代数字图书馆阶段。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指导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一、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面临的挑战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

我国图书馆已具备纸质资源数字化的功能,但纸质书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衔接尤为重要。传统图书馆通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整理并归档书籍,难以体现各学科的层次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学科馆员肩负着信息分析组织的责任,馆员有必要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适当的平台传递给学生。

2.数字资源的高效检索

网络时代知识数量的增长快且多,数字资源的检索更应该有的放矢,文献高效检索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馆员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及推广期刊文献评价相关知识的艰巨任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将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课堂教学主要教授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学生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及外文文摘型数据库的使用缺乏足够了解,迫切需要图书馆进行数据库宣传并指导学生高效检索。

3.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充分利用

鉴于高校购买数据库资源的花费不断增长,[5,6]诸多地区已陆续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师生可充分享受文献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借阅等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图书馆面临宣传共建共享平台众多数据库的严峻挑战,馆员应加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扮演好信息提供与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4.中文联机检索的实现

实现中文联机检索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中文电子期刊资源主要由“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简称“万方”)、“中国知网”(简称“CNKI”)、“维普资讯”(简称“维普”)三大商业数据库提供,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补充;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主要在万方及CNKI中检索;专利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获得;成果主要通过万方、CNKI、“中国科技成果网”及地方成果网等检索获取。文献检索平台不一致,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除重复结果,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有待借鉴DIALOG、STN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加快实现中文联机检索,旨在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

5.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部分外文数据库开发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如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个人图书馆,其可通过定题服务及引用提醒进行引文跟踪,进行个性化学科跟踪服务。然而,现阶段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存在着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安全系数低、操作繁杂及缺乏忠诚、稳定、积极贡献的用户群等问题,[7]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使用仍需长期努力。

二、现阶段的可行性措施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心逐渐从传递馆藏资源转向文献资源的组织、分析与利用。针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1.建立信息专员制度,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

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加强馆员与各学院信息专员的沟通与互动,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此外,针对专业知识脉络推荐各门课程教科书及参考工具书,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专业指导,如自然科学类以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权威书籍,学科发展史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该学科等。其中,专业脉络体系的宣传主要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进行宣传。目前,已开发出上海交通大学的Answer Web、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问题回答子系统、清华大学的远程答疑系统等答疑系统,[9]答疑系统的不断改进为学生远程学习提供了有力平台。学科馆员通过学生点击率,推荐学生感兴趣专业的专业脉络,远程答疑系统亦可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8]学科馆员通过宣传专业知识脉络体系并推荐参考书目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充分、深度利用纸质资源。

2.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数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5,6]调查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主要通过“简单检索”进行国内数据库文献检索,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缺乏了解;研究生对外文需求较大,但主要从全文数据库获取文献,而对文摘型数据库缺乏了解,导致文摘型数据库利用率较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馆藏资源的宣传和数据库使用培训。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已成为宣传数字资源的有效手段。[7-9]

目前学校尚未建立联机检索平台,需要参考咨询馆员对本科生进行的中文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的培训。主要涉及数据库的选择及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功能,个性化检索培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检索效率。对于外文文摘型数据库,应该加大宣传强度,拟采用以下三个途径:针对各专业选择相应课题制作模板,将各个数据库“help”里的功能绘制成动画效果图,制成动画宣传文摘型数据库,使数据库检索易于上手;在博硕士论文选题时,加强宣传数据库检索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数据库优势;举办关于“高效使用文摘型数据库”等竞赛活动,寓学于乐,提高数据库使用效率。

3.授之以渔,传授文献检索技术

数字图书馆时代,教授学生文献资源高效检索技术已成为馆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采用自然语言进行文献检索存在一定难度,目前主要采用字或词进行检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技术,保证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此外,掌握文献评价基础知识,可更有效地选择所需文献。

以中文检索为例,中文检索以词为主要语义单位,笔者认为应在按词检索的基础上进行按字检索,如检索“鳗鲡”的相关文献,可选取“鳗”和“鳝”两字进行补充检索。按词检索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同义词,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检索的复杂性及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检索过程中需充分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中的高频词及综述文献上的规范词进行检索,如“笋干”在百度百科上可查出其另一个名称为“玉兰片”,“乌龙茶”在百度百科及CNKI概念知识元库中查出又叫“青茶”、“半发酵茶”、“不完全发酵茶”等。此外,由于不同的译者在措辞上存在差异,应多留意外来词的译写变化。

以国际联机检索为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主要采用英文进行检索。英文检索中字与词合一,同义处理主要是单词的词性变化,检索时应把握词根,合理使用截词符。譬如“蛋白互作”中的“互作”可用interact、interaction、interacts、interacted等4种形式表示,DIALOG联机检索以词根“interact?”进行检索。另外,恰当运用位置算符可提高检索效率,如需检出水稻上矮缩病毒的相关文献,DIALOG检索时可采用rice(3w)dwarf()virus or rice(3w)stunt()virus检索出水稻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瘤矮病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水稻簇矮病毒等矮缩病毒等。

检索出的中英文文献数量较大,很有必要了解文献评价的基本知识。中文期刊主要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进行文献影响力评价;英文检索主要依据SSCI、SCI影响因子及EI、ISTP等权威检索工具的收录情况进行评价。

三、展望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螺旋方式逐步深化、继承发展的过程。[10]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衔接尤为重要,有必要对各专业的知识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推荐课程参考书目,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渠道传递给学生。随着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迫切需要馆员通过网络手段及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对数据库的选择、文献检索技术及文献评价知识进行宣传,从而有效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及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

[2]程建民.浅谈新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8,(31):294.

[3]汪冰.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4(6):9-17.

[4]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2(6):3-17.

[5]伍茂戎,张婷,周茁.农业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率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9-12.

[6]曹君,王菁.提高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对策[J].情报探索,2010,(3):57-59.

[7]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3):51-54.

[8]赵继海,史国祥.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服务[J].情报学报,2001,20(2):224-231.

第8篇

  文献一、《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应用与研究》

[1]曹斌.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模式和要素整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2]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6)

[3]党延忠.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李彦华(导师:徐继开;郭丕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6]陈跃飞.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7]胡国芳,罗华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知识管理[J].改革与战略,2011,27(1):60-62.

[8]张桂荣.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4(20):177,178.

[9]许晖,李巍,王梁,等.市场知识管理与营销动态能力构建——基于天津奥的斯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1,8(3):323-331.

[10]方园园.现代商业背景下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市场,2014(43).

[11]李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探究[J].中国市场,2014(43).

[12]吴慧.会展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14(52).

[13]杨培.浅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文化创新[J].中国市场,2014(1).

[14]颜雯.高职国贸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4(49)

[15]刘.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2).

[16]邱均平.知识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17]李兴森,石勇,张玲玲等.从信息爆炸到智能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18]陈儒,程明译.知识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二、 《知识管理在中国传统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曹立源.知识管理在电信咨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袁浩亮.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A公司营销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邱楝清.试析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

[4]江文年.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黄立军.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文峰.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J].现代企业,2005(4)

[9]李映霞.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31-132.

[10]郑双怡.论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9-112.

[11]陈伟,张旭梅,但斌,李俊.面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1):72-77.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利用的方式,它主要是依托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网络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成为满足当代人对信息需求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人们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迫切任务。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资源作为一大核心资源,在带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党校图书馆而言,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才能满足党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促进党校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在不断完善原有现实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原有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工作首要任务。

1.1 存储的数字化

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存储和传统的存储方式不同,它主要是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到相应设备中,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储存空间,还可以增加信息资源数量和种类。要一改往日图书馆相对封闭、单一的传统观念,信息社会,网络应用广泛,要求在思想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将现有的图书馆信息与外界相连,使图书馆能面向社会大众,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图书馆建设成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1.2 管理的自动化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无论是在搜集、分类、加工还是在储存、检索和利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数字图书馆的自动化提高了办公效率。

1.3 传播的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依托网络运行,相关信息资源的传输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工作站远程登录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以检索自己所需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4 应用的多媒体化

数字图书馆的另一特点就是多媒体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可以为用户提供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相应的图形、图像、声频等形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把建设数字图书馆纳入到国家和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计划中。和其他部门进行分工协作,以确定其他行业地位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整体性原则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能够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浪费,进而避免出现人、财、力的浪费。建立一个统一性的全国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各个数字图书馆建设,让信息资源得到更优的组合,使数字图书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科学性原则

和传统的图书馆建设相比,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科学性原则,在进行数字化前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一些陈旧、质量差的信息资源就没必要进行数字化,避免出现金钱和时间的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时候要坚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甄别和选择有价值的纸质文本文献进行数字化,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由于网络资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好地选择,以保证信息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

2.3 标准化原则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建设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都需要有一个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够更好地让数字图书馆实现共享和利用,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储存格式的标准化、信息描述和信息检索的标准化,同时还需要检索入口的标准化,文件浏览器或阅读器的标准化等。只有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才能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空间读者对资源的共享。

2.4 法制化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坚持走法制化道路,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保护力度,这样既可以保护作者的权益,又能够促使数字化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对数字图书馆规定的数字信息化资源合理使用的范围,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在非公有领域,都应该限制批量复制或者恶意下载,防止出现数字信息被商业化,保护作者的名誉和作者的利益。

2.5 特色化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遵循特色化,这就需要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同时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及文化特色,能够将本地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自己独有的信息资源,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雷同的建设只能是浪费资源。

2.6 服务性原则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不同的需求,不能满足读者的建设,即使在完善、再有特色,也只能是橱窗里的各项摆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就需要对读者进行需求调查,了解读者的各项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把数字化资源的内容进行新颖化、特色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可以通过自建和研发数字资源来实现,当前很多数字化图书馆中有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等,同时还有一些外文书目等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以通过购买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库和自建一些信息资源来实现,对于自建的书目数据库具有比较简便、易操作等特点,一些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是自建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格式不够准确、数据不够完整、书目质量不够新颖。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等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地方志数据库、自身院校的博士和硕士论文,走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3(5)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资料室;学科咨询;学科服务

1 引言

随着高校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无论是馆舍条件还是读者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读者欣然前往高校图书馆的同时,条件相对简陋的资料室也逐渐成为校园中被遗忘的角落。资料室作为各院系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提供与各专业教学、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资料室的服务水平仍停留在图书借还的初期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各有关部门的决策、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吸引读者的途径就是整合现有的专业信息资源,开展多样化学科咨询服务。

2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条件分析

学科咨询服务是资料室针对本院系各专业学科教学及科研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的一项服务。院系资料室与本专业相关读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资料室收集保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本学科结合紧,内容专深,是提供学科咨询服务的重要优势前提。

2.1 文献资料专业性强

相对于学校图书馆而言,资料室所收藏的文献资料更全面和专业。学校图书馆采集图书时,通常是在书店、书展、书市上进行,或者与出版社直接联系,或者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而与图书作者直接见面的机会甚少。而作为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即可以借助参与所在院系举办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轻而易举地了解和结识所在院系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把握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院系资料室人员也更容易搜集到本院专家学者的资料需求或好书推荐,因此具备了相对校图书馆而言更加便捷的获取优质专业文献资料的条件。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料积累,形成了为读者提供学科文献服务的良好的资料基础。

2.2 资料员人数较少,服务水平不高

高校对院系一级资料室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资料室长期只有一人,从图书、期刊的订购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到借阅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一人管理完成,还兼有其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层次的情报资料服务工作和情报研究工作,无法改变情报资料工作落后于本院系的教学和科研状态。还有一些院系领导对资料室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院系资料员专业出身的很少,大部分是学校统一调配、照顾安排的人员,开展借还以外的读者服务时就人手不足了。随着资料员的新老更替,其传统的人员结构,已有明显改观,但还远没有到位。受此因素的制约,院系资料员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整体上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由于长期受到以“藏”为中心的观念束缚,院系资料室的工作仍停留于一般性的文献服务阶段,资料人员只能做些收集资料、借借还还的服务性工作,未能在图书资料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较高层次的服务。这种服务层次和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咨询的需求,因此,资料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以外,还必须强化资料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情报检索工作能力,向学科馆员发展应是资料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担负起为学科咨询服务的重任。

2.3 经费严重短缺

高校资料室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公益性机构,经费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有些院系领导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资料大幅度涨价,更显得资金短缺,这样势必影响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而藏书量又是资料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使得资料室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资金短缺,也影响相关设备购置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着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也就影响着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实施措施

资料室开展学科咨询服务,是院系科研人员和专业读者的需求所在。资料室具备专业文献资料搜集获取的天然优势,但目前又面临人员和经费不足的困难。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资料室建设也逐渐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各类高校都在提升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力度,校院两级也都在努力加大投资的力度。院系资料室的做大做强,又促进了院系教学、科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于进一步加大投资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与校图书馆合作开展学科咨询服务,逐渐提升资料室服务水平和在教学和学科研究中的地位。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资料室人员专业素质

资料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学科咨询服务的决定性因素,除了要对馆藏资源较为熟悉外,资料室学科负责人要积极围绕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学科用户和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服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科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导航,保证学科用户对学科专业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因此,既要具备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外语、网络和公关技能。资料室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满足学科服务的人员需求。另一方面,应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现有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以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除了馆员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外,还要不定期地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与校图书馆取长补短,加强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校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足,而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涉猎多个学科,因此,采购文献质量缺乏专业水准。而院系却不乏专业学科人员,资料室人员又与专业人员同在一个学院,相对来说,更容易组织到学科专业人员推荐和采购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资料室经费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定期向校图书馆采购人员发送推荐书目或推荐学科专业人员参与院校图书馆现场采购。加强与校图书馆的联系,不仅可以互通有无,避免文献资料的重复建设,又可以弥补经费不足造成的文献缺失,使本校的专业文献更加全面和完整,为进一步开展学科服务提供良好的文献基础。

3.3 加强多方面联系和合作,建设各类学科专题数据库

每个院系都有自身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一般重点学科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图书馆资料室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基本上会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收藏,如丰富的古籍藏书、老版本图书和不再版的专业工具书,历史很久连续收藏的专业期刊、内部及特种期刊,博硕士论文等等。资料室身处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先获得各学科取得的成果。这些特色收藏是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源,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开发,形成特色数据库。

资料室可以和学校图书馆合作,借助图书馆的信息网络设备和技术,利用本院的专业文献优势,联合开发专业特色数据库,建造学位论文库、科研成果库等,加快本院资料室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资料室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将信息资源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并轨运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资料室还可以收集本院的灰色文献开展专业特色服务。灰色文献包括未公开发表的学校科研、教务档案,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教师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教研论文、立项课题等;学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带回的文献、校际交流的教材、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一些地方志、政府机构文件汇编等。收集散见在各处的非正式出版物,开发这些资源为我所用是专业资料室特色服务的重要方面。

3.4 参建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航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本校情况开设学科导航栏目,为了使学科导航库资源的收集全面而且具有较高的质量,仅依靠学科馆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让多方用户特别是各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联合建设,发挥群体优势,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信息的收集才能全面,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院系资料室人员的加入无疑为该学科导航更加增强了专业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为本学科服务增加了更多的专业指导。资料室人员应根据各个学科方向,重点收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资料、学术专著、外文原版图书、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其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资料室没有的文献可通过查工具书、索引、网址、数据库等方法帮助读者找到,以此形成专业资料室的特色学科馆藏,为各学科专业的读者服务。

3.5 撰写学科博客

院系资料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科博客,鼓励本学科相关人员都参与到其中来。博客是零门槛网络技术平台,即零体制、零技术、零编辑、零成本、零形式,并且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撰写学科博客,即搭建了一个与对口院系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博客的知识管理功能不断搜索和提炼新信息,不断积累新知识,形成该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还可以搜集师生对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日志定期对口学科的专业信息,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的资源和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答读者问题,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反馈有关学科的馆藏电子信息和公共网络资源。

3.6 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服务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乃至各学科之间的不断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前提下,具有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的定题服务,将会在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定题服务应该成为资料室工作的中心。由于目前资料室在定题服务方面几乎是空白,教研人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工作。资料室要做好定题服务,资料员必须深入到教研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情况,为他们建立科研档案,揣度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资料员要利用自己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在教研人员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为他们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平时要注意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采集具有超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专业信息提供给本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口头报道、室内最新资料揭示板或发E-mail等方式使信息尽快与用户见面。定题服务中的文献检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文献检索的线索性很强,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撑。同时又需要会利用这些书籍,采取正确的方法检索,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研人员提供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

3.7 创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

在馆舍允许的情况下,院系资料室是创建学科共享空间的最佳场所,学科专业馆藏集中,学科专业人员集中,学科咨询需求集中。资料室可以通过馆舍的布置,充分整合资料室实体文献资源、校图书馆购买的专业数据库以及自建的学科专题特色资源,建设本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具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为学科相关人员提供专业的学科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立.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创新服务探讨[J].兰台世界,2009(12).

[2]王倩,王洪志.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正确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第11篇

关键词: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

Thought of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collection in the academic libraries

Yuan Xio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tructure of coll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college. At the same time, by linking practical collection work of our library for the structure-optimization of collection to keep in step with times, some constructive views and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ptimization; library; structure of collection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馆藏体系是经过长期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馆藏结构是指构成馆藏体系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形式,是馆藏建设的蓝图,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水平。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合理调整和优化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并就优化馆藏结构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措施。

1 馆藏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通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形成了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具有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的馆藏体系。然而,在长期的馆藏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数高校购书经费不按教学经费的比例配套,致使图书馆制定的藏书发展规划、年度购书计划、采访原则和标准常年发生变化,特别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电子资源的快速发展,使馆藏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馆藏结构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馆藏图书复本量不合理

2004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方案(试行)》对馆藏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国家教育部进行教学评估以前,没有明确的数量规定,学校一般是根据每年经费情况购置。2000年以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年进书量都在1万册以下。绝大多数图书馆的藏书量达不到教学评估规定的指标,有的学校存在很大的缺口。由于每年出版的适合馆藏要求的图书有限,在短时间内买到大量好书十分困难,为了弥补馆藏缺口,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成倍增加图书复本量,造成同类图书馆藏复本不一,部分图书没有流通就成为需要剔除的多余复本文献。

1.2 馆藏的学科结构和时间结构不合理

馆藏的学科结构是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及某些特殊需求不断调整和沉淀的结果,其纵向完备性和横向合理性与学校的学科结构、学科图书的出版状况密切相关。为了实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许多高校在非常态下突击采购大量图书。由于每年出版的专业图书有限,不得不大量购进非专业类图书,从而一方面造成纸本图书学科结构失衡,另一方面造成某时段的图书大量收藏,馆藏的时间结构失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后,图书馆藏逐步回归理性,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也进入常态。然而,部分图书馆对馆藏的学科结构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分析,制定文献采访原则时脱离馆藏和学校学科发展实际,从而进一步导致馆藏的学科结构不合理。

1.3 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不合理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方便读者在网上收集和查找信息资料,许多图书馆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大规模的电子阅览室,购入各种数据库。由于之前大多数图书馆以印刷型纸质文献为主,引进数字型资源后,许多图书馆在经费分配、数据库的选择、各类型文献的收藏、划分和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考虑,造成馆藏文献类型结构混乱。

2 优化馆藏结构的几点建议

2.1 创新文献采访工作思路,优化藏书结构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烦琐而细致的工作,为了确保文献采访质量,采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做好馆藏、流通、读者阅读取向、文献出版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文献采访原则与标准,明确文献采访方向;(2)建立健全图书订购、教学科研档案、特色文献目录、电子图书目录、补订图书目录等数据库,提高文献采访的针对性;(3)正确处理5种关系,即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订单和现采的关系、品种和复本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增强文献采购实效[1]。

2.2 科学合理地开展图书剔旧工作,提高藏书建设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图书剔旧工作是藏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学科和教学研究的需要,图书馆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展图书剔旧工作。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馆藏和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周密、科学的馆藏剔旧计划;(2)坚持“剔册不剔种”,对各类学科的经典名著、基本藏书、孤本和善本等不列入剔旧范围,以确保馆藏的完整性;(3)综合运用滞架时间法、书龄法、外观剔除法、文献计量学法、主观剔除法和专家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剔除内容陈旧过时、使用性差、残缺不全破损严重和复本较多、流通率低、长期压架的图书[2]。

2.3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优化文献资源布局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主要包括文本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两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特色文献需求,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特色馆藏建设工作:(1)从学校的学科信息和学术角度出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术信息机构知识库,收藏本校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及本校的地图、画册、年鉴等资料[3];(2)根据馆内信息资源体系和本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数据库;(3)加强对地方文献和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4)重视现有馆藏资源开发,对已有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4]。

2.4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协调发展,提高馆藏质量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组成了当代颇具特色的复合馆藏,它们都是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实体馆藏建设还是虚拟馆藏建设,都是现代图书馆根据读者阅读需求而进行的知识信息资源发掘、组织和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科学合理的复合馆藏选择准则,确保实体馆藏的系统完整和虚拟馆藏的连续稳定可靠;(2)合理分配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确保文献资源发展规划顺利实施;(3)避免重复建设。在选择图书和期刊时,综合考虑文献内容、时效性和价格等因素,选择纸质或数字资源中的一种进行收藏;(4)与校外图书馆及图书馆组织合作,共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总之,优化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图书馆以馆藏为基础,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文献资源出版实际,兼顾读者需求和地方特色,合理分配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创新文献采访方法,合理收藏各类文献,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合理开展图书剔旧工作,在馆藏建设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

参考文献

[1] 袁雄.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图书采访工作[J].全国新书目,2008,14:91-92.

[2] 张春林.图书剔旧工作―高校合并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老话题新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0:125-127.

第12篇

关键词:E时代 图书馆 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91-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地覆地变化,医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益,新学科、交叉学科也迅速增加,各种医学信息成爆炸性增长。医务人员若不能及时获取最新地、准确地医学信息,极大地影响着对患者诊断和治疗。受传统图书馆馆藏的限制,时效性的滞后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带来的革命。作为以知识服务工作为核心的图书馆应该在E时代与时俱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更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已成为医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1 信息化带来的改变

1.1 服务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图书馆工作中,长期处于“重藏轻用”的封闭式管理,服务内容单调,手段落后,时效滞后,导致图书馆宝贵的馆藏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读书经常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查不到需要的的信息,相当多的书籍和文献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图书馆必需转变服务理念,让“以人为本”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宗旨。

1.2 读者服务模式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是利用图书馆馆藏及一些便利条件,帮助读者利用馆藏文献并从中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1-N,服务半径为馆内。而网络环境下,服务模式可以是N-1,也可是N-N,服务半径可以是无穷大。所谓N-1是指个人可利用的资源多样化,有纸质期刊、光盘数据库、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等。而N-N是指多个相似信息需求的医务人员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而服务半径更是无需考虑的问题,传统图书馆只能利本馆或附近图书馆的馆藏;而网络时代只需下载或拷贝,便利不言而喻。

1.3 工作方式转换

对传统图书馆来说,主要工作是围绕馆藏的采编、流通工作,读者服务是面对面的完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服务手段的完善,网络的便利性时效性使得到馆人数逐渐减少,而网络用户逐渐增加,读者服务由面对面到到远程交互。

2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

2.1 信息推送服务

所谓信息推送,就是“web广播”,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互联网上通过定期传送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推送技术通过自动传送信息给用户,来减少用于网络上搜索的时间。它根据用户的兴趣来搜索、过滤信息,并将其定期推给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从技术而言,信息推送是一项以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以及互联网等多门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方向。将合适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人,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对信息作充分的分析,并对人的兴趣、行为做细致的刻画,并对两者进行有效匹配。作为医院图书馆可借助推送软件系统,事先征集各个科室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经过计算机系统以及人工分析、筛选、分类、排序等,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在适当时候,将有关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2.2 信息专题服务

需求背景与需求的提出专题信息服务是基层专业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医院医务人员专题信息服务的目的,医院专业图书馆针对科研任务展开的专题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分为下述几种类型:立项调研专题;研究进展跟踪调研专题;远景规划调研专题;科研成果评审查新;开题调研;标准规范制定调研;发表学术论文认证;专题信息参考等。做好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可使广大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避免了科研立项工作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在项目研制和课题进行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为科技成果的评审和推广工作提供客观的文献情报依据。该服务包含两个方面:(1)对网上某个专题的资源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控制、描述、评价。(2)组织目录式信息,提供源站点。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网上几个权威的数据库:外文的如PubMed。PubMed收录的有MEDLINE、PreMedline、Publisher、Supplied、citation 综合分子生物数据库的链接和与接入服务,其中MEDLINE是NLM最重要的书目文摘数据库,内容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牙科学、兽医学、药理学、环境和公共卫生等专业。收录自1966年以来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种生物医学期刊。PreMedline是一个临时性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于1996年8月创立。它收录未经标引的生物医学期刊的新记录,并且每日更新。提供基本的书目信息,如题名、著者、文摘。

中文的有:(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于1994年研制开发的综合性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1978年以来1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记录,总计超过400万条记录,年增长量约35万条。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以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是目前国内医学文献的重要检索工具。

(2)万方医学网拥有220多种中文独家医学期刊全文、1000多种中文医学期刊全文、4100多种国外医学期刊文摘(全文以电子邮件原文传递方式获得,核心期刊全部收齐),其中包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独家合作期刊220余种;中文期刊论文近360万篇,外文期刊论文455万余篇。

该网是医生获得中华医学会123种顶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医师协会等的众多高品质期刊电子版全文的唯一途径,已经成为国内医生查阅文献资料的必查和首选网站,也是制药企业和医院进行品牌展示和学术推广的主要网络媒体新平台。

万方医学网将重点拓展面向三类用户的个性化、专业化业务:1)针对医院的科研需求,提供科研支持、成果管理、学术推广、医患教育四个方面的信息服务;2)针对药企推出学术推广卡、学术专题、学术监测等信息服务;3)针对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提供服务。

(3)中国知网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

基于海量的内容资源地增值服务平台,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在中国知网建立自己个人数字图书馆,定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读者将中国知网作为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平台。

(4)维普资讯公司推出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简称中刊库),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中文科技期刊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了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中文科技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等七大专辑。

2.3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任何一个图书馆由于人力、物力、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馆藏资源都有各自的局限。而互联网海量的资源给医务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麻烦。如资源不完备、不稳定、不连续,同时也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作为医院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应挖掘潜力,加强数字资源的收藏,如商业化的数据库,网络免费资源等等。具体做法如下:(1)编制图书管理书目,内容包括:总号分类、作者、书次号、书名、出版时间、价格、到馆时间等,能快速地进行书目检索、报道到馆新书。(2)编制期刊管理目录。包括:邮发代号、刊名、期刊数、架号、年份、缺期、价格,能快速进行期刊目录检索,浏览期刊馆藏,提高期刊馆藏资源利用率。

2.4 通过购买“中国知网”医学数据库,提供中文医学文献服务

在医院局域网上,登录数据库网页上,通过作者、刊名、关键词等等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

2.5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图书馆应适应形式,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医院图书馆馆藏主要为医疗、科研提供服务、方向,基于经费、馆藏的限制,在大量的国内外各种相关医学文献资资源面前,要反复比较、筛选,加强医院特色学科和有关基础学科的收藏,相应增加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资料收集,适当收藏预防、保健、康复等科普文献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核心期刊,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读者要求,形成医院图书馆独特的馆藏结构与文献特色。作为一所肿瘤专科医院,从建馆起我馆就一直加大对国内外肿瘤医学文献资源的收藏,保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锅艳玲.“开放获取”环境下图书馆何去何从[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

第1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面对新形势,高职图书馆应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此,应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职图书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以便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8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600多所,专任教师近50万人。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对图书馆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 

以往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印刷型文献方面。这种需求相对单一,专业性也比较强。而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对计算机阅读型文献的需求逐渐增长。而其中,文科教师与理工科教师对文献类型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文科教师比较常用的文献类型偏重于利用馆藏的中文电子资源和纸质中文的书刊资料,而理工科教师则偏重于利用馆藏的外文电子资源和外文纸质书刊资料。这种偏好有随学位上升而比例增高的趋势。 

2.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 

目前,从高职院校教师所利用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来看,由于能够及时跟踪报导国内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与博、硕士论文资源,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数字资源系统的利用率最高。 

电子图书利用率较以往也有提高。但许多教师表示,在同等前提下,纸质文献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原因主要是阅读电子图书对眼睛保健不利,还存在携带不方便及影响随意翻阅等缺点。 

3.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指教师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包括直接向图书馆提出的资源采集需求、课题查询需求、文献传递需求等。而潜在需求则是指教师没有直接提出,但却具有实际需要一类需求,换言之,就是隐藏于现实需求之中并与现实需求有关联性的信息需求。潜在需求之所以没有转化成现实性需求,其原因一般是教师对信息需求的表达不正确,需求意识未表达、教师没有意识到其需求未表达等。 

4.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补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在自身的知识更新方面,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更新,也需要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而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比较注重专业性。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一般不是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而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更加是贴近所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教师对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创新的相关信息比较关注,希望全面获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各种综合性的资料和信息,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发展需求,同行的研究进展,产品的专利状况,市场推广的前景分析等。他们对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区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报告、相关的专利文献、竞争情报分析综述等类型的文献需求较大。 

 

二、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三点建议 

针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出现的四个变化,我们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1.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前文已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而直接购买相关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最主要途径,可以在短时期内极大充实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更加广泛地为教师提供各种电子信息服务。 

同时,有条件的高职图书馆还应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工具等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重点,整合馆内已有数字化资源,建立相关的专题数据库。高职图书馆在确定建立某种专题数据库之前,要对相关数据库开发现状及本校教师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及教师需求的特点,对建立某学科、某专业的专题数据库进行科学论证。在确定建设某一特色数据库之后,图书馆就要加大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开发建设,使数据库在内容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同时,还应注意数据库的更新,保证数据库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师个性化和专业性的信息需求。 

此外,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办学方向、专业布局、科研水平及木地区的地方特色等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特色文献、图片、地图、档案等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传输上因特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或独有的全文数据库。在建立特色数据库时,要注意按知识点而不是按资源的媒体形式组织内容,成功实现点对多的网上式信息服务及点对点的个人专题定制化信息服务,方便用户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为高职图书馆信息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介于正式发行的白色文献与不公开出版并深具隐密性的黑色文献之间,非秘密的,但又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发售,通过一般的查询方法较难获取的有利用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非公开出版的政府文献、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不对外发行的企业文件、企业产品资料、贸易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相关机构印发的动态信息资料)和工作文件;未刊登稿件以及内部刊物、交换资料,赠阅资料等。灰色文献流通渠道特殊,制作份数少,容易绝版。虽然有的灰色文献的信息资料并不成熟,但所涉及的信息广泛,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检索互联网和有关光盘数据库信息来获得灰色文献,灰色信息检索的方式有三种:人工搜索、自动搜索和半自动化搜索,人工搜索即由工作人员查阅国内外大型综合性网站、电子图书、各种学术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的个人主页和其他相关网站,查阅和搜集各种有价值的灰色信息。自动搜索是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互联网上漫游,定期到指定的网站自动搜索站点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把这些信息存于本图书馆服务器上,并对其信息进行加式,提供服务。半自动化搜索则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 

另一方面,高职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主动发函或上门访求,与有关学术单位和兄弟院校建立文献交换关系,实现灰色资料互换,使搜集的灰色文献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信息浩如烟海,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开展各种信息导航服务,指导校内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搜集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一方面,图书馆应主动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并保持联系,不断征询他们的需求,精心为教师做好各项信息服务,取得教师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定制服务,跟踪和挖掘教师的信息需求,统计书籍、期刊借阅率,建立教师重点用户档案。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发放各种调查表格,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不断加大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力度,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高职图书馆应充分掌握教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想方设法地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昌平,柯平,王翠萍.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杨毅,邵敏,李京花.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 

[4]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2009,(1). 

第14篇

【关键词】医药;咨询服务;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医药咨询服务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

多媒体技术融合计算机、声音、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多媒体医药咨询服务系统的开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构建服务系统,并通过计算机服务器上传至网络,为信息用户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医疗动态、保健知识及相关查询。

系统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Macromedia Dreamweaver 8为开发工具,Microsoft Access 2003为后台数据库,并通用技术实现数据库的访问。

2.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分析

2.1 数据库设计基本过程

2.1.1 数据表的建立

2.2 功能应用

本系统在药品查询方面为信息用户提供了两种有效、简单实用的途径:

①根据药品类别,查询用户需求的相关药品信息。

首先根据所需药品的分类,选择中药或者西药大类,然后系统会通过下拉菜单显示符合查询条件的药品大类和药品小类供用户选择,最后显示相关的单项药品列表,如无符合条件的药物,列表会显示没有数据。

如用户需获得药品“贺斯”的详细信息,首先选择“西药”,药品大类中的“血液和造血系统药”,药品小类中的“血浆及血浆代用品”,然后药品列表会出现符合查询条件的药品“贺斯”与“血定安”,用户只需要点击药品“贺斯”的“详细内容”按钮,药品的详细信息就会显示在表格中。

②根据药品关键字,查询用户需求的相关药品信息。

关键字的查询字段包括了药品名称、主要成分和药理及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在关键字查询框中输入药品信息的关键字段,系统将根据查询条件查找数据表中数据,并准确地显示满足查询条件的单项药品列表,用户只需要点击药品的“详细内容”按钮,包含关键字段的药品详细信息就会显示在表格中。如无符合查询条件的药物,列表会显示没有数据。

如用户需了解适用于被五步蛇咬伤的解毒药物,可以选择“西药”,“解毒药物”大类,并在关键字查询框中输入“五步蛇”,药品列表会根据关键字查询,筛选出用于五步蛇咬伤的药品“抗五步蛇毒血情”,用户只需点击该药品的“详细内容”按钮,药品详细信息就会显示在表格中。

3.小结

3.1 系统特点

系统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基本满足了群众渴望导医及指导用药的需求;在界面设计上,结合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处理方式,大胆运用颜色、图片、视频和音乐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愉悦和轻快的心情和忙里偷闲的角落;同时考虑到某些信息用户欠缺计算机操作技巧,系统多采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用户只需移动鼠标,点击相关内容,即可得到所需信息,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

3.2 系统创新点

与IC卡或红外线触摸屏医药咨询系统和咨询服务导诊台等服务模式相比,多媒体医药咨询服务系统的创新在于系统以信息用户为中心,改变服务旧模式,拓宽服务领域;系统突破以往医学知识、药学信息、保健知识分开独立的局面,竭力为信息用户提供全面、热心和优质的服务;通过添加BBS信息留言版,及时接纳大量群众的意见反馈和建议,有助于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其中便民服务、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贴心服务,更拉近了与信息用户彼此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蒙志莹,顾海.我国医药咨询企业的发展策略[J].上海医药,2005.26.

[2]逢立艳,王松俊,刁天喜.我国医药信息咨询服务浅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

[3]逢立艳.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策略及相关信息资源研究[D].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

[4]彭曼华.新信息环境下我国医药信息咨询业的发展思路[J].医学情报工作,2001,22(3).

[5]赵玉荣,陈耀华,王曲.多媒体及其应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1).

[6]吴玲达.多媒体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聂春贺.论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2006.

[8]李英俊,毕斐等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15篇

知识组织知识服务基础理论

一、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基础理论

(一)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也就是既能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贮知识的物理载体文献增加,避免知识过于分散,便于利用和获取的有序化知识单元的处理系统就是知识组织。计算机普及以及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直接的知识组织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导致了信息量迅速膨胀和激增,这些过剩的分散的知识和虚假知识又会引发信息污染,从而导致知识存贮态的无序化,陷入一个信息污染的怪圈。知识组织的任务就是对知识存贮进行整序,更有效的提供知识检索系统应该以检索内容的相关性和可浏览性为追求目标,对信息作出正确的质量评价,达到理想化程度,可见对知识进行有序化是知识组织的核心。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就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对象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是依托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内容基本包括: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在大量显性信息当中的隐性知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将多种分离的媒体知识运用超支本技术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全面利用各种知识成果,以全新的结构为知识生产者、利用者提供一个原生态和再生态知识合而为一,能够与主观知识形态自动匹配的客观知识形态,提供一个基于互联网、光盘等各种层次、形式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环境及交流环境。

直接提供显形知识信息,例如:期刊、博硕士论文,教科书等资料构成的源信息数据库,可以直接提供知识信息。开发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例如:从全文数据库中提炼能够明确表述一个知识内容的知识元,形成彼此印证、关联的“网络化知识原数据库”,并与各种数据库进行全文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

开发专业知识库和知识仓库,面向特定类型的机构和群体,针对具体用途,系统的采集面向各类人群需要的各层次和范围的知识信息,?开发个性化知识库,并可集成为更大的专业知识仓库。开发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比如利用网络会议可以将人们隐含于头脑中的知识,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开发出来,经语音识别、文字整理后建成知识库。利用分布式知识库建库系统,及时有效的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知识,建成个性化的知识仓库,在特定的管理之下共享利用。

二、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基本方法

(一)知识组织的基本方法

知识组织是对知识的有序存储、有序表达。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知识组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文献的组织”,常用引用法、目录法、索引法等组织文献外部特征;二是进行“知识组织”,常用文摘法、分类法、索引法、主题法、引文分析法等组织文献的知识内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上资源也成为人们查询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知识组织的对象也从传统文献资源扩张和延伸到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海量存储和高速处理技术的推动下,关键词法、叙词法等主题语言的理论和应用得到很大的发展,适应网络资源及用户需求动态、灵活的特点,基于关键字符匹配的全文检索工具--搜索引擎成为查找网络资源的首选。这也要求图书情报部门先将无用的信息过滤,再将有用的知识加工整合,应用新的知识组织方法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

(二)知识服务的基本方法

1.更新服务观念

做好知识服务工作,首先要端正态度,充分认识知识服务的重要行,才能在工作上做到位。要充分了解读者用户需求,满足读者用户的独特需要,利用特殊专业知识帮助用户解决特定问题。要树立超前服务意识,把以采集、编目、流通为主的业务体系重构为发展用户和开发经营服务为主的业务知识服务体系。?

2.革新服务手段

要努力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依赖于多样化动态资源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系统服务。应建立科学完备的检索系统,以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平台,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组织整序;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服务。没有完善的网上服务,就不可能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

3.翻新服务内容

知识服务是文献服务的深化,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文献建设、文献加工和文献传递,应当以知识存储、知识重组和知识配送为目的。服务内容从侧重文化休闲向兼顾教学、科研和文化休闲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基础,顺应发展趋势,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过剩的网络资源中过滤下载相关资源,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又要对各类信息源进行重组,使服务内容不断翻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用户满意的服务。

4.创新服务方式

知识服务要求知识有序化从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单元,在文献加工中真正实现知识重组,在文献分类加工中,要重视文献加工的规范、统一及加工手段自动化。知识服务是基于自主和创新服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也只是作为知识组织的工具或平台,在知识组织实现的过程中,服务方式将面向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和个性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唐勇,刘秀文.高校多媒体服务的新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

[2]张洁,黄敏.基于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应用调查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