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世界水资源告急
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也许有人会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江海湖泊还会出现水资源的紧缺吗?回答是不但紧缺,而且告急。据《中国水利大百科全书》介绍,地球总储水量约13.86亿立方公里,但96.54%的水储存在低洼的海洋中,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30.36%)之中,如果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大量降水很快地流入到河流海洋中去。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多,但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虽然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但更新时间长短不一。据1993第一期《水污染、世界环境》杂志介绍,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永久积雪更新一次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需要1400年。这种更新周期告诉我们,对于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之又慎。
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水资源脆弱国、水资源紧缺国、水资源贫乏国,按此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发展中国家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否则,全世界将有3/4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总之,从全球来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水环境污染局势的加重,水资源危机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水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严肃课题。
(二)中国水资源告急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挠,水资源紧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按人均水资源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在世界排行第109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1.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告急,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水卷资源》一书介绍,2002年,全国需水量为7096.19亿立方米,但只能供6677.97亿立方米,缺水418.22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00亿元。仅胜利油田1995年因黄河断流就减产30亿元。据统计,目前农业灌溉缺水800亿立方米,工业城市缺水300亿立方米,600余座城市中400座缺水,严重缺水的有200余座。其次是整个北方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缺水状况将更加严重,这些地方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激化,将严重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第三是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用水量猛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威胁。2.用水浪费惊人。
中国水资源虽不算丰富,但如果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不致造成今天这种窘迫局面。可以说,中国水资源的紧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其中瑞士为5立方米,日本为21立方米,以色列为24立方米,法国为29立方米,英国为13立方米),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我国工业万元用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农业用水也是如此,不仅浪费大,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不适当的种植耗水量大的农作物,开办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对水资源开发管理不当,一条水系上游不顾中游,中游不顾下游,各自为政,各取所需。许多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土地生态急剧恶化。水价过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3.局部地区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供水不足除了因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因素外,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污水排放量达到数百亿吨。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海中。北方的辽河、汾河、海河、淮河、白洋淀以及部分水库如官厅水库、漳河水库等的水体已被严重污染。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城市所在附近的河流或河谷多成为排污沟渠。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水资源将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危机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但威胁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还将威胁我国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前景令人十分忧虑!
二、城乡同步实施集雨工程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几种水资源开发方案之比较)
(一)种种引水方案虽思路开阔,设想胆大,但实施起来困难太大
1.南水北调耗资巨大,短期内难以实现。
把我国南方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水引到干旱的北方来,是多少代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一个美好梦想。但是南方水走到北方来,不知要经过多少崇山峻岭,跨过多少万丈沟壑,其艰难的程度,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具体方案据有关资源料介绍如下:
从长江引到西北、华北的南水北调工程,它是一个具有多条线路引水的工程计划。大体上归纳为三大线路,即西线、中线与东线。每条线路又包含多种渠线方案。一是西线方案,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境内的黄河上游干流,线路400km,最大可调水量约200亿m[3],工程条件十分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选200~400m以上的高坝和又长又壮的隧道工程,由通天河联叶到入黄河的章安河,全长400km,仅隧洞长度就要占200km。二是中线方案,设想中线调水分为近期引汉(丹江口水库)和远期引江(三峡水库)工程。中线引汉是以丹江口水库的陶叉向北引水,经过南阳、云城、郑州过黄河、在京广铁路西侧并与之平行到北京,在河北徐水分流到天津,干渠全长1241km。与东线相比,中线调水需新建又长又壮的特大输水管道,运行成本及工程造价极高。三是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引水、在江苏江都的三江营抽水,基本上沿大运河向北送水,途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的上级与下级湖与东平湖,有13级梯级,25个特大泵站,采用河下隧洞穿越黄河输水,多级扬水需要大量能耗,运营费用极高,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上方取水,但这里的水质条件较差,线路偏东,走势低,存在着沿线水源严重污染问题,有人担心会出现“污水北调”。
总之,南水北凋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国家已作出了实施的决定,但完工尚在半个世纪之后,其中西线工程是将部分长江水引入到黄河之中,受益范围仍然相当有限。
2.炸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引来西南亚印度洋暖湿气流,仅是个科学奇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冯雷、刘春兰、冯正祥经多次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阻碍了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欧亚腹地,造成世界性灾难。只有炸开喜马拉雅山的十余座山峦屏障,亚洲季风才能飞度“玉门关”,东线水汽形成的湿舌才能伸进整个西北干旱区。他们建议:铲除东线水汽输送路径上的十余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把亚热带分界线推到柴达木盆地。实施地球工程,拦腰截断雅鲁藏布江,沿途分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黄河、直冲塔里木河下游,经甘肃、宁夏、内蒙古,连接吉林、呼林河之源,使整个大西北变为雨水丰沛的水乡泽国。同时连通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形成世界第一的黄金水道。
这个考察是他们呕心历血,历尽艰辛的结晶,也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这个建议虽令人十分鼓舞,但要把奇想变为现实困难太大,需要不知多少代人的努力。
3.引黄、引洮等解决局部地方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方案也费用高昂,国家难以支付。
不要说是引黄,就是定西地区的引洮工程,要逢山钻洞,遇沟架桥。早在解放前就有人提出。1958年定西地区就向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申请建议,直到现在还未立项,可见其工程艰难的程度有多大。
(二)收集天上水则是一条现实的便捷之路
1.农村实施集雨节灌工程的成功为乡镇、城区做出了榜样,也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1995年试验并取得成功的通渭县碧玉乡景木岔集雨节灌工程是甘肃省第一个集雨节灌工程示范点。从那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正式在全省号召推广。甘肃的定西、平凉、庆阳、天水等地州市先后积极行动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和北方广大农村集雨节灌工程的实践为乡镇、城区做出了榜样,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同志在1999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干旱缺水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蓄水、保水、节水。我在甘肃定西看到,山坡地修成水平梯田,一次降雨三四十毫米,可以做到水不下山。有些农民修水窖集蓄雨水效果也很好。”
2.乡镇、城区实施集雨节灌工程的条件远比农村优越。
所谓集雨工程,就是通过屋顶、庭院、街道、广场和公路等把雨水径流汇集到能够调蓄的水池或水窖中,实现雨水叠加利用。对收集雨水的要求条件并不高,只要有集流场的地方都可以搞。工程的关键是把蓄水池、调蓄池等筑标准,筑坚固,达到不破不裂,不渗水。另外,还有集流场面积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等等。相比之下,乡镇、城区高大的楼房房顶、宽阔的庭院街道,公路以及大大小小的广场都是天然的优质雨水集流场,这些条件远非农村所能比。另外,乡镇城区一般靠近河滩,修筑集雨窖等所需的沙子、石头、水泥等材料运输起来,路程又近,运费又低,而农村的有些村社往往要到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的地方去运输。乡镇城区居住的人,相对素质高。雨水集流工程在农村能搞,在乡镇城区也能搞,而且应该比农村搞得更好。
长期以来,人们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产生了很多的误区。例如,许多人以为地表水、地下水是无限的,所以使用的时候不注意节约,大手大脚,像世界各国今天这样的发展建设,恐怕等不到循环更新,地下水早就枯竭了。还有的人以为只有农村山区缺水,他们应该搞集雨工程,乡镇、城区不缺水,不必劳民伤财搞集雨工程。或者一提到水利,就先想到了南水北调、引黄、引洮和打井提灌,而想不到还可以收集天上水。这些观念、看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予以克服。
3.在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在乡镇、城区提出与实施集雨工程,这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思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首先是由长期以来侧重抓地表水、地下水到同时抓天上水,拓宽了水利建设的新领域,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举措。其次是乡镇、城区和广大农村一道在发展农林牧业上由消极被动抗旱到积极主动抗旱,开始对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水实施人工调控,运用科学有效的抗旱措施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为乡镇、城区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林果蔬菜、药材和其他种养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第三是广大城乡联手一道向原先干旱、半干旱地区恶性循环的模式注入水资源,使原先的纯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农牧业的转变奠定基础,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改善整个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水源保证。转二是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集雨工程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乡镇、城区来说,收集的大量雨水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提取,可用于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绿化,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对城乡郊区和广大农村来说,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雨工程同农林牧、种养加,同梯田地膜等其他农业适用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还可直接带来粮食和其他林果蔬菜业的丰收或者产量的增加。据调查,经集雨节灌的作物增产增收幅度一般在25%左右,粮食作物增收100公斤,经济作物增收500元以上,典型的例子如甘肃通渭县平襄镇一农民利用地埂、道路收集的雨水,在1.5亩川地里发展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每年收入过万元。通渭县李店乡是一个干旱乡,且地下水苦咸,该乡各村和乡政府所在地用集雨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部分粮食蔬菜的灌溉。甘肃定西县1999年在县城西郊1万平方米的地方上,利用集流蓄水技术,建成集雨窖38座,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5座,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成为定西县高科技农业的窗口。
三是城乡普遍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首先,通过打窖、修建大小蓄水池、拦洪坝、减少了地表径流和暴洪对山川土壤的冲刷。蓄水工程的实施,还可以消减洪峰,调节河川径流,降低河流的含泥沙量,减轻大江大河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和压力,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由于集雨节灌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能源和口粮问题,草木的被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的修复和再生有了保证。
总之,集雨工程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世间最深厚、最雄伟的力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只要中国的每个村、每个乡、每个县、每个省都真正行动起来,我们把地球总水量13.86亿立方公里的百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中属于中国的那部分都蓄积起来,用于国民经济中需水的各个部门,那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领导是关键
在全国城乡同步实施集雨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因工程量大面宽,所以没有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该工程是难以完成的。当党和国家作出决定后,各级领导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该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分级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搞好宣传是前提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阻力。在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也不例外,这是一项偿试性的、开创性的工作,如果不把中外水资源告急的现状、不把开发、利用天然降水、实施集雨工程对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向广大干部群众说清讲透,在实施的具体工作中将会遇到很大阻力,这就要求各级党政组织以及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实施集雨工程的重大意义,宣传集雨工程四省(省工、省肥、省水、省钱),一高(高效益)的优越性。通过宣传,使人人明白“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人多水少”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从而调动和激发全民大搞集雨工程的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工程投标;项目信息;招标;投标;报价
目前,大承包商在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装备、政府关系、客户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承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增值,如虎添翼。而有些企业还只限于中低端市场。相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承包商,这些本土承包商逐步成熟起来,特别是在一些低端市场,一些技术和资金要求不十分苛刻的项目上,已经呈现出竞争优势。有些企业为了争取项目而时常存在恶性竞争,在价格上一降再降,最终导致有利润项目变得毫无利润,有时还可能导致企业亏损。可想而知,有策略的工程投标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项目筛选
如今,各类工程项目的信息都接踵而来,在获取项目信息后,首先要辨别项目的真实性,因此市场负责部门应首先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项目背景、资金来源、业主相关情况等。同时针对具体项目指定出项目跟踪、实施模式及今后工作等安排。
二、投标决策
在拿到招标文件以后,应尽快组织技术、商务、合同人员仔细分析招标文件,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招标文件主要合同条件(重点进行主要风险性合同条件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项目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后续工作及投标策略等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所需澄清问题。然后,以上述重难点及业主的澄清回复作为最终是否投标为目的。
三、投标工作
投标主要包括技术和商务报价等方面的工作。做好技术和商务上的投标策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工程地质岩土工程
1.工程地质学科的争议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很明显,要想不修改设计,地质工作必须做到家,基本的地质工作量必须保证。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工程地质专业的形象靠地质师们去树立,去维护;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只有靠地质师们自己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