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一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一语文论文

第1篇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大学语文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显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备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在保证教育部高教司规定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当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不意味着要在大学语文课上讲授中医理论。中医药文化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而中医思维也源于祖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所以,大学语文课要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来达到培养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中医思维。纵观学校所设立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责无旁贷。笔者对选修大学语文的19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79.4%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13.4%的学生选修目的是陶冶情操,只有3.6%的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学习语文常识。52.6%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促进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5.9%的学生认为有促进作用,只有1.5%学生认为没有作用。通过调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并通过提升人文修养来提升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能力。

2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突出祖国传统文化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数量丰富,既有教育部规划教材,又有各行业各学校的特色教材。从教材来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选讲。而讲授的内容主要为作者事迹、代表作品、所选篇目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等。所选篇目有些与高中重复,而讲授内容或思路与高中相差不大,所以也有人说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66%的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感兴趣,有8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在高中时期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不扎实、在大学学习中医药知识时面临困难迫切希望补课的心理。那么,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什么呢?首先,古汉语知识不是重点。虽然学生在阅读古代医学书籍时会遇到很多语言上的困难,但这个问题由《医古文》课来解决。第二,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应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选讲,其中包括富有文学价值的传统历史作品和哲学作品。尤其是语言优美的传统哲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和思辨精神与中医理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讲授过程中应打破“高四语文”的传统模式,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史对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学生就可以以俯视的眼光对其进行定位,而不被作品所淹没。第三,在讲解具体作品时,要注重挖掘作品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价值。大学语文的“文”既可以理解为“文学”,更可以理解为“文化”“人文”,不能仅注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文学性内容,更应突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第2篇

医学人文是医学内在的、且不变的主题,医学应当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与社会人文的学科相结合产物,不能将人文学从医学中剥离出来。医学不仅仅是保持生命生机盎然,解读生命奥秘,同时还要给予人最根本的人文的关怀。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要求医护人员精准、娴熟的专业知识,将人体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治疗。另一方面,作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人”不同于其他研究对象。人富有感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康复的需求,还需要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在现代高等医科院校中,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给与病人以人性的关怀,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接受现代医疗设备去治愈的“物”。

二、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日本的医学院校,约有80%的医学院校第一年就开始了医学人文的教育。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开始贯彻。而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并未在医学生的大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或面临着实施困难的困境。当前医学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医学技术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医患诚信的丧失等情况,部分原因是医学教育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医学人性的回归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的旗帜,恢复人类主体的尊严,将人从技术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三、大学英语与医学人文教育

由于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且医学人文教育未被纳入医学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因此,医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很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语言常常又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医学人文的教育。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课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打开人文教育的窗户,通过语言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推动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四、大学英语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途径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养料。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英语教育本身也是一门人文教育,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大学英语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内容,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展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体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把握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观念。最后,大学英语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通过英语角的互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通过观看名人演讲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通过话剧表演让学生演绎不同人生,体验各种人类情感。力求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内化人文精神。

三、结论

第3篇

1.1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薄弱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很多学生由于从未接受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没有正式开设翻译课程。《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学中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上课的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上课。

1.2翻译教材缺乏质量

在教材方面,大学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缺乏高质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也缺少研究机构。目前公共外语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大多只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汉译英单句练习或零星穿插的英译汉练习。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翻译练习,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能有一种译文,语言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死译、硬译的毛病。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翻译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仍以旧的翻译教材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师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考试项目设置来看,近年来,各类英语考试试卷的主观题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类考试,如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TEM8),同时也涉及大学公共外语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CET4/CET6);不仅涉及全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也涉及各种出国留学考试。翻译题型,特别是英译汉题型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从试卷整体来看,翻译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也缺乏规范,题型单一,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较窄,试题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词汇和某些固定结构的测试,很少能够涉及到需要检查的知识和翻译技能,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2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实用翻译为支持科学研究,沟通地缘政治谈判,帮助跨国公司寻求海外市场,促进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合作。翻译---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减少“走出去,请进来”的绊脚石,社会各界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国外开展销会时把“可供合作出版书目”译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据说后来无人找他们合作,也许与翻译错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现一些“中国速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名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Three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sisters。因此应该为Three-sisterMountain为妥。因此,社会对外语教育给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促进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成功达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魅力。另外,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欲“听懂”需要在头脑里有“译”的思维和意识,“听懂”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欲“说明白”也许要把母语思维,文化内涵转换成受话者能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实用的翻译能力与时下受宠的听说能力不但不冲突,还是提高听说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译领域中,交际能力亦即翻译能力。

3提出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3.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技巧,翻译时应遵循一条原则---必须符合原意。为了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文体的译法,包括调查报告、新闻、合同、通知和启事及各类信函。另外社会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科技文章的译法,要求勤查专业词典,切忌不懂装懂,做到科学准确严谨。

3.2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行为致使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种单纯的由心理机制支配的行为,而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他的内在认识和情感力量而发生的行为,言语不是简单空洞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场景中表达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译做到“传情,传意”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带入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翻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教师根据翻译的目的给学生提供交际场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安排模仿练习,互译练习,情景活动等,训练翻译思维,提高翻译意识。

4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4.1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个高校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教学联合并重。并且还要适当的课堂上的翻译教学,提升翻译教学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比重。翻译应该和听、说和课文学习一样在课堂上有相对一定的时间安排。其次,教材应该系统性的增加翻译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译的原则,(不拘泥于严复的“信、达、雅”之说)、翻译的方法(例如增减词,词类转换,选择词义等)、翻译的技巧(例如重构,修润,转换等)、翻译的忌讳(例如“字译字,句译句”)等。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自觉的给课堂更多的引进一些翻译只是的了解和练习。

4.2适当的结合翻译教学以及交际法的教学

目前的英语交际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口语教学”十分的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翻译教学已经没有作用。相反的,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学。已经有专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学生的母语基础在他的英语学习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带来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语基础,化阻力为助力,就能切实减少他的学习英语的困难”的结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长句、难句时,教师可以把翻译练习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并同时告诉学生一些相应的翻译知识,例如如何进行选词用字、改变词类、调整词序、增词减字、省略重复等等。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复习概括。在翻译时,学生也很难将其正确完成。主要问题是:(1)对状语的位置排列不当;(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使用不够灵活;(3)“invoke”“root”翻译不准确,不知道用增减变字法。学生会翻译为:“约翰纳什西弗吉尼亚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证明,在普林斯顿,或在麻省理工学院,那儿他在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老师可以给出正确翻译““在普林斯顿,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点出句子里灵活翻译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减词变字(出身的背景)之处。如此经常在讲解阅读理解时,结合解释翻译技巧与训练,再配以一定练习巩固,定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3加强翻译练习,培养翻译技巧

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翻译技巧的训练上,在翻译课上究竟应该偏重理论还是应该偏重技巧,这在翻译教学中一直是个倍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翻译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专业的翻译家,因此翻译教学中似乎并不必要对其有很高的理论要求。在学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之后,英汉或汉英翻译也只是一项辅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尽量快速、准确的翻译。况且现在的学生一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感性知识的积累,还未上升到理性。对于这些处于感性阶段的学生,应从技巧出发,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之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若是上来就讲一大通翻译理论,学生似乎很难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实践之后,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理论的讲解应根据学生状况,稍加介绍,能初步启发学生对翻译这门学科的认识即可,而整个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上。至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译家黄邦杰老先生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有这么一句话:“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将之翻译为:(1)“她欢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样欢喜和别人在一起。”(2)“她欢喜和他在一起,胜过和别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别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欢喜的。”但其本人也认为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国话”。黄老先生认为译者可以把重点放在考虑汉语比较句型的习惯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聪明、(更)高、(更)好看、(更)有办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词下功夫,即翻译技巧中的“炼词”。这样这句话就可能这样翻译:(1)她觉得跟他比跟别人在一起更开心。(2)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谁都开心。(3)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最开心。可见掌握了翻译技巧之后,翻译的路子有多么宽广[2]!同时,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须给学生做大量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些技巧的认识,熟练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从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第4篇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第5篇

面对日益激烈的竟争环境,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良好的艺术教育往往是一所高校精神风貌和时代品质的外显。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一流大学还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和软环境。”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学校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侧重点来带动全校艺术教育的氛围与面貌;二是以开设丰富灵活的艺术课程、组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楷模与典范的清华大学,始终坚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想。从建校初期的中乐部、西乐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一直作为清华大学实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经而存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业务训练、实践活动在内的完整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既有代表学校高水平的艺术团,又有进行艺术实践和表演的各类学员班,还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各类艺术课程。而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则是以开设灵活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有效组织各类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同时,各个高校也非常重视在校园内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主题晚会、艺术讲座等形式各异的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为全校的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展示平台。

二、新疆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疆大学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早,不仅在新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作用下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在自治区甚至全国的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新疆大学公共艺术教研部作为新疆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艺术教研室,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课程建设,始终走在自治区各高校之前。但是近些年来,新疆大学的艺术教育却处于毫无生气的发展状态,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新疆大学的艺术教育完全没有发挥出其实际效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施艺术教育的部门分散、割裂新疆大学实施艺术教育的部门主要为校团委、公共艺术教研部和校工会。校团委主要承担大学生艺术团和学生社团的艺术实践工作,公共艺术教研部主要负责全校艺术公选课的教学工作,校工会主要负责校职工文体活动。这三个部门之间长期以来各负其责,部门之间的工作缺少联系。多个艺术教育部门的存在并没有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带来良好的局面;相反,过于分散、割裂的诸多部门,会造成人力、资金的浪费,在管理机制上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渠道封闭、单一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三项工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因此,实施良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整体教育。然而,新疆大学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公共艺术教研部开设的课程中参与艺术欣赏活动,很少参加学校实践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所受的艺术教育仅限在课堂。而只有少数艺术能力强的同学在艺术团中得以体验艺术实践的魅力和快乐。显然,此种艺术教育是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脱节,是属于营养不良的艺术教育,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并阻碍学校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实施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存在弊端、缺陷新疆大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单位在管理体制上长期分属不同的部门。新疆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新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艺术教研部作为科级单位,其行政管理权在学院及学校教务处。新疆大学艺术团是新疆大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主力,其主管领导是学校团委。由于管理部门在管理中自成一体、各负其责,学校的艺术部门之间很难进行良好的协作与沟通,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疆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公共艺术教研部是原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与原新疆工学院团委美育教研室合并而成,主要承担全校的艺术公选课的教学工作。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的教研部除了负责全校艺术公选课的教学之外,其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教研部开设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在内的30多门课程,人员数量和课程设制种类都名列新疆各高校之首;但是,教师的艺术专长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因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教研部的教师给艺术团代课,却不能按照学校正常的工作量审核办法进行核算,这也是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学校艺术团的教学方式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艺术团的种类过于单一。艺术团中仅有舞蹈团、合唱团、军乐团、少数民族民乐团及一些学生社团;第二,艺术团只重视对学生艺术技艺的培养,却缺乏相关的艺术审美理论的讲授;教师授课松散,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仅仅是为演出或比赛而进行短期学习和集训。另外,艺术团对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机制。在艺术团里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和训练,很难保证艺术团建立持久良性的发展体制,从而导致学生半途而废、教师工作量无从核算、乐器设备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新疆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成立相关的艺术教育机构将公共艺术教研部、校团委的艺术人才最大限度地进行优化整合,打破目前分散、割裂而又单一的管理模式,为新疆大学建立一个更高、更好、更有效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该机构除了承担全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外,还负责全面管理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各项工作以及承担学校教职工文化艺术活动的指导工作;同时,建立新疆高校美育研究科研基地。该机构的成立旨在发挥艺术教育的整体功效。

(二)加强艺术团建设,建立良性管理机制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因此,建议艺术团的学习训练应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对进入艺术团的学生依据选拔情况分别设置初级班、中级班及高级班,并针对这些班级学生的艺术水平开设不同的课程。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高一级的班。另外,在艺术团的管理上应该建立学分管理制。只有在艺术团为学生建立学分体制,才能更持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艺术团的质量,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和课时费也有计算的依据和保障。

四、结语

第6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创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课程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多维度理解阅读文本创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第7篇

1.公共性和公平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四、结语

第8篇

(一)民进艺术的消亡与保护

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在西方艺术理论以及现代工业潮流的冲击之下,我国的艺术形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被一些迷信现代文明的人们所丢弃,所以,现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非常不好。许多的民间技艺、民间作品以及民间的艺人在一天天的消失。一些民间艺术在学者的保护之下被搬到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它们便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可是还有很多在濒临灭亡。所以,这个严重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只靠专家学者去保护民间艺术,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这要成为一种意识,要靠大家去保护和传承。

(二)大学教育与民间艺术的契合点

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尚的品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要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要将这个现代艺术教育目标当中体现出来。民间艺术教育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因为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强烈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它们是人民群众审美观、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一些民间工艺、民间绘画等可以自由抒感、强调主观想象,具有审美、教化、实用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精神物化的产物。还有的艺术创作将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的质朴生活经验与审美高度进行融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全面、直接的体现出来。

二、大学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作用及意义

(一)相关课程实现对接,大学艺术教育更加完善

我国民间艺术的种类非常多,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学来说,在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当中融进数百种的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学习的重点是要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使专业课程与民间艺术进行对接。比如说动画专业当中,在进行基础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挖掘戏曲脸谱、篆刻印章、民间书法、石器工艺以及刺绣纹样等传统的图案作为绘画基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功底;在专业技能的教学当中,可以侧重民间文学、戏曲以及精华艺术等表现元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也可以使他们的技能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动画作品,让大学的动画教育合理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从而使大学动画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

(二)让大学艺术生实现“文化自觉”,使文化得到传承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让它们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孕育。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得到培养,还可以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学习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得到集中的展现,可以使民间艺术作品得到传播与发展,这为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利用特色学科建设这一渠道,使民间文化知识得到普及,让民众的自觉意识得到提高,这位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同时在艺术创作当中增添了很多优秀的元素,充分运用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色彩搭配等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再重新创造,最后打造出更加优秀的创作形式。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

三、大学艺术教育中融进民间艺术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时结合社会实践

将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可以通过口传身授或者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并评价一些民间艺术的起源,然后再讲它们的发展经过,最后探讨民间艺术的价值体现。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校外的民间艺术实习基地,开展一些民间艺术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增强,使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产生责任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民间与现代艺术的共同点。

(二)建立高校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

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些民间艺术馆或者是研究机构,培养一些民间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他们进行艺术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可以形成一种氛围,然后再在校园里开展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更加与民间艺术氛围亲近。在高校当中举办一些艺术展览,吸引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走进高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民间艺术的交流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与艺术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三)组织学生参加民间文艺活动

将民间艺术比较集中的展现在群众面前的一个比较大的平台就是元宵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基本上会包含绘画、民间音乐、雕刻、书法、地方戏曲等许许多多的民间文化的精彩内容,这是一个进行民间艺术研究的最好机会,学校里的领导以及老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当中,并且要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要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要为民族的创作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语言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The Applied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Languag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第10篇

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

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A.鲁迅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培根

2.“人类历第一个真正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尔

3.《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A.《随笔》

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随感录》

D.《猎人日记》

4.下列不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四种方法是()

A.精读

B.快速阅读

C.选读

D.全读

5.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的是()

A.为了言谈和议论

B.旅游

C.体育锻炼

D.增长才识

二、填空题

1.《论学问》的作者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论述了两大问题: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说:“史鉴使人__________;诗歌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伦理之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与修辞使人__________。”

4.培根在本文中说:“__________使人充实,__________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培根在本文中说:“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__________学问。”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熏。

四、简答题

1.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

3.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4.本文选词用语有何特点?这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1)请分析“尝”、“吞下”、“咀嚼”、“消化”几个动词的实际含义。

(2)请说明这段话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段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4.阅读;会谈

5.运用

三、1.可供人借鉴的历史书籍

2.指自然科学常识

四、1.本文论述了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方法。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在治学方法上,主张对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读书应该与会谈交流、写作、笔记结合起来。

2.这句话是培根在谈论为学的目的时提出来的,它体现出了培根对学问与经验二者关系的理解。首先,他认为作为理性形态的学问对于仅仅是个体生活实践的经验有某种修剪作用,因为个人所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天性都是个别的具体的,虽有实感性,但偏于狭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强调经验对于学问的重要作用:学问“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作者主张既不要藐视学问,也不要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学问应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受其检视。

3.文章一是论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二是论述了治学的目的方法,即“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精读的不同读法,还要与会谈、写作、笔记相结合。

4.一是文章选词用语冼练精当,如“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等语句,堪称警句格言,做到一语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气势。

5.排比旬有:“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等这些都是排比句。而“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尝”是指选读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读,但不必细心地读;“咀嚼消化”则不但要全读、勤读,而且要精读、细读。

(2)这段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读书比拟成吃东西,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因此,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

一、确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辞海》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具有传播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承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不同语言从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语言规律性、稳定性和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不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语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现的交际意义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种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单纯学习语言,是不能保证有效、无误的沟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应该对英语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称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在大学里,不少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而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英语论文可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战胜暴风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stupidasa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猪一样”、“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聪明、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经历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话,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尴尬。还有“Heworkslikea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习惯,比如在英美国家,每日与熟人见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点头打招呼,做告别等,这被认为是最简便、礼貌的致意动作。在听报告时,中国人喜欢低头倾听,而英美人士会注视对方鼻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在表示礼貌和倾听。人们常说“出国问禁,入乡随俗”,这都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了解了这些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轻松应对,做到礼貌得体。2.重视英语变体

虽然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随着英语全球化发展,它都带有了本土文化特点,出现众多英语变体,发展成_门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语言。例如黑人英语(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dialects)。还有社会结构引起的语言的层次变体,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在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异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国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纽约等大都市里听到这种语言,我们就会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大都处于社会底层,遭受歧视。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留学生论文英语学习是国际通用语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具备在汉语文化和汉文化之外的文化现象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文章和题材涉猎广泛,其中不乏有英语变体的出现,尤其是黑人英语(BlackEnglish),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遇到这些变体时要特别提及指出,并向学生简单介绍英语中存在的各种变体,鼓励学生去接触不同变体的英语,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比如推荐给学生难度适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语原著,建议学生去听不同英语国家的音乐,看他们的影视作品等等,这样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文化差异,顺利进行交际。

3.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被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工作总结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留给学生辨证思考的空间,不至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并努力把中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的品质是企业用人首先要考虑的品质,也是最基本的品质。

(二)发展潜力

文凭只是企业的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看进入企业以后的发展潜力,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的贡献才是最大的。例如,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这种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做法目的就是让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目前一些发展好的正规的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这块,这些企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员工愿意学习,希望有所提升都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大大提高作用。

(四)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很多企业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员工个人能力再突出也比不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受欢迎。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服从企业的管理,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竞争力量。

(五)融合程度

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看重毕业生是否认同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只有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奉献力量。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招聘时会选择那些认同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应聘者,也就是认同“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价值观。

(六)创新精神

在能够胜任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这两者中,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后者。比如,微软公司在用人上面宁愿选择那些曾经创新失败的人,也不愿意选择那些处事谨慎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因为微软公司看重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才使得微软成为计算机中的“巨人”企业。

二、医学类高职学生非专业因素的主要方面

第一,是满足学生就业必须的专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是就业谋生的必需。第二,是合格的医学类高职毕业生所要掌握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三,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上为其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三、大学语文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

第13篇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就所谈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它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考查论点题较为常见,题型一般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给文章拟标题。

(一)找论点,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看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积极面对无奈》、《熬住就是一切》,这些题目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

二看开头:很多文章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都是在开头亮出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些文章在开头,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引用故事、材料等引出论点。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短文《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开头引用李肇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议论文开头的作用:(1)引出论点或论题;(2)做为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3)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看结尾:在文章末尾归纳出中心论点。一般由“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词语领起。

四抓关键词:如:“我认为、因此、这个故事不难发现等”关键词领起的往往就是中心论点。

(二)给文章拟标题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用论点或论题作标题。这里需要让学生对论题和论点加以区分:论题是作者谈论的话题(一般是谈、议、论)。论点是对谈论话题的看法。如《论友谊》是论题,“友谊的基础是美德”是论点。

本文围绕来展开论述的题,要让学生明确只能填论点,不能填论题。如《论友谊》这篇文章始终围绕着友谊的基础是美德,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不能说文章围绕论友谊展开论述。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的作用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般出现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考查的题型一般有:

(一)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这类题比较简单:让学生明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并学会判断。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现象、史实、数据、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古诗词、谚语俗语、公式定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一般这样表述: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作用。

(二)论据

这种题型近几年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答这类题,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看清类型(即看清楚是让补充事例还是名言)。(2)论据要有说服力,能很好地证明论点。(3)要有代表性,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语言表述要严禁、概括。

具体方法:仿写(看文中举了什么例子,依葫芦画瓢)

语言表述为:人物+事件+评论

如诸葛亮 隐居隆中是为了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三)给出的事例、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做这类题先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事例、名言、所论述的观点与文中的观点是否一致。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遍了牺牲的血泪。――冰心

答:不能+因为此名言论述的是成功与奋斗的关系+而文中谈的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名言二: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

答:能+因为这是谈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而这种行为正是善败者的行为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这一考点最常见的题型一般有:

(一)本文、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这类题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并学会区别。具体、有力、突出、生动形象。

论证方法的作用,通常这样表述:论证方法+作用(固定俗语)+观点。

(二)分析论证过程(也就是理清论证思路),这类题考查形式比较多样,一般有:

简要分析本文或某段的论证过程。做这类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部分,给文章分段,再在段落前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后关系的词语。

如:2010年河南中考短文《匠人与大师》,让学生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应这样答,首先提出匠人较一单,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斯和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前面的论点。

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位置?说明理由。答这类题,一看是否与前文照应,二看是否递进形式。如:2010年沈阳中考《积极面对无奈》一文,问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解答时可以从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照应这一角度入手来答。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B句的顺序与此对应,所以不能调换。再如:《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一文中,④、⑤、⑥段能否调换?为什么?可以从找关键性词语入手,第④段:古代读书,重记诵;第⑤段:古代读书,还重朗读;第⑥段,古代读书,更重学养。从“重”、“还重”、“更重”这些词可看出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一般围绕议论文结尾作用来回答。议论文结尾作用一般有:得出结论;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如:2010年山西中考短文《熬住就是一切》,涉及到了这个题型,大家可以自己查看。

四、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具有严密、概括性强的特点。考查其严密性题型较为常见:如: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加点的一般都属于限制性词语:如“大部分”、“常常”、“之一”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时,必须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删+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去掉后的效果+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往往”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往往”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去掉后就显得太绝对;“往往”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五、拓展题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正以一条腾飞的巨龙形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当代大学生,也应把学好英语视为当前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这就给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改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

1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目前,英语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一年两次的四、六级全国统考是个严峻的考验。四、六级考试在我国高校举办了15年,每次参加的人数有300万左右,规模很大,影响较深。这对提高全国范围内英语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学好英语具有积极意义。但很多院校把四、六级成绩与教师评优、评职称以及学生拿学位证挂钩,导致众多教师把四、六级当作指挥棒,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看重应聘人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应聘者其它方面的才能,而学生为了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经常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3)教材设置不合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脱节。

中、小学与大学英语教材缺乏衔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知识面及质和量的脱节,为英语学习者造成人为和潜在的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由于各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英语学习只以几本教科书为主,主要侧重于讲授语法知识,故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都相对较少,语言应用能力较差;而大学英语则侧重于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新的、多种表达方式,不会系统地去讲解语法。这之间可能会造成相互脱节、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而且会造成消极后果。

2对策

上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静态是指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语言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语言活动等等。

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要做到静态与动态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仅要有专门的语音室,还应有可供师生学习和查找资料的互联网、多媒体等,以扩大师生视野,拓宽知识面,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英语这一工具,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实际,注重英语应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智能、知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钻研精神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英语的条件、氛围和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潜能,使学生讲起英语来能脱口而出、沟通轻松自如、阅读没有障碍,写作得心应手。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实行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和谐统一。

第15篇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正如Lyons所指出的:“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英语听力中的文化因素不仅直接涉及学生对题材是否熟悉,而且对提高其英语听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备考四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然而,他们的明显薄弱部分恰恰是文化知识,他们往往忽略汉英文化差异,用汉语文化填补英语文化的空缺,因而,对题材理解不准。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对语言理解体系有一种共识,认为语言理解体系由几个语言加工机制(LanguageProcessors)和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GeneralProblem-solver,GPS)构成。GPS与背景知识相通,通过收集、分析来自语言加工机制的信息,做出理解决策。[2]从言语的构成部分看,英语听力题材涉及交际的场合(Setting)、参与者(Participants)、结构(Structure)等等,讨论、分析这些方面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有促进作用,从而有益于熟悉题材,提高听力。

一、听力材料发生的交际场合汉英言语交际皆有一定场合,离开场合的交际是不可能的,场合和交际伴随始终。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为此,汉英在很多相同场合中,由于文化价值不同,深刻影响着言语交际。了解相同场合在汉英文化交际中的差别,对熟悉听力题材,提高学生的听力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人们在商店购物为例,进行汉英文化分析。英语文化中,在商店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性场合,服务人员常用:“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IsthereanythingIcandoforyou?”“Whatwouldyouliketobuy?”“Couldyou…,please?”“Wouldyouminddoing…?”等等,体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观,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服务观念。与英语文化价值观相比,汉语文化中,人们处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似乎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顾客,表现在语言上,服务人员对顾客常说“你要什么?”(“Whatdoyouwant?”),这在英语中是极其不礼貌的,而在汉语中则是可以完全接受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典型场合所用言语的汉英差异,选择听力内容时,要考虑各种功能英语,在注意与汉语相比较的同时,使学生熟悉英语中“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场合涉及到什么词汇”。如:发生在法庭上的对话,很可能会有诸如witness,judge,jury,criminal,guilty,sentence,verdict等类词汇出现,而与英语文化相比较,汉语文化中的司法实践有很大差异,因而要使学生尽可能熟悉题材并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才能有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听力材料中的交际参与者人们交际时,参与者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反映在语言文化中,它涉及许多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势必造成一定的差异。下面仅就参与者之间的地位(Power)和一致(Solidarity)进行讨论、比较汉英文化价值差异。地位在此的含义是“therelativestatusofaddresserandaddressee”,它的核心是“地位差”,是指话语交际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如雇主与雇员、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一致的含义是“asharedsamenessbetweenaddresserandaddressee”,指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双方或多方的相同点,比如是否同乡、同学、同一个阶层等。地位和一致对话语形式有很大影响,如一般情况下,交际者间的地位差越大,地位低的方面使用的话语就越客气。另一方面,一致的程度体现着交际者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勿需太客气。汉英文化关于地位和一致亦存在很大差异,如同样是雇主与雇员、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汉英文化价值中有很大差异。在英语文化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地位差远远大于汉语文化中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其深层次的原因是西由整理提供方国家处于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金钱至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而与英语文化价值比较,中国文化价值中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地位差大得多,官本位意识较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长,历史上“抑商重农”,至今还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与汉语比较,英语文化价值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一致的程度较高,如在言语交际上学生可直呼教师的名字,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而汉语中,教师和学生不强调一致,视教师为“尊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言语交际上学生一般不直呼教师的名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汉英文化中地位、和一致的差异,一方面,善于通过听力材料把握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熟悉题材,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把握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熟悉听力材料,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具体做法:(1)放音前先将典型听力材料中的参与者的关系分析、讲解一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一下参与者的关系对听力材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听材料。(2)先把听力材料放二三遍,教师有意让学生根据材料,猜测参与者的关系,然后辅之以适当讲解,如1999年6月四级试题A部分:W:Excuseme,sir.You’renotsupposedtobehere.Thisareaisforairportstaffonly.M:I’msorry.Ididn’tnoticethesign.这是航空公司服务人员和乘客之间发生的对话,“Excuseme”是套话,而“sir”是尊称,“You’renotsupposedtobehere.”意为“按规定您不能在此”,决不能说成“You’renotallowedtobehere”。再如:M:Idon’tfeellikegoingout.Whydon’twejuststayhomeandwatchTVinstead?W:Comeon,youpromisedtotakemeoutfordinnerandtothetheateronmybirthday.这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语气和用词都直截了当。

(一)会话的结构汉英交际先说什么,怎么说,后说什么,怎么说,存在很大差异,它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文化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菲逊从大量的自然会话语料中抽象出一些言语交际的基本结构,通常有开头语或开头序列(OpeningSequence)和结束语或结束序列(ClosingSequence)。中国人讲究谦逊、委婉,重视交际者的相互关系,言语中的开头语比较长,涉及正题前往往需要寒暄一阵,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讲究礼仪的一面。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地提问和拒绝,其开场白简短,不像中国人的开场白冗长和婉转。通常,与中国人比较,美国人交谈的时间短,如下例[4]:Student:John,helpmewiththis.I’mputtingitalldown.Supervisor:Whatisit?Student:I’malmostdone.Ijustneedtofixitupalittle.Supervisor:Whatdoyouwantmetodo?Student:I’mwritingdowneverythingjustthewayyousaid.Supervisor:Idon’thavethetimerightnow.可以看出无论导师(Supervisor)还是学生的言语,都很简短,导师的两次追问和答复都直截了当。

(二)复合句子的结构中国人往往把复合句的主句放在从句后面,而把原因从句、条件从句等放在主句前,这是明显受到汉语复合句的排序影响,因为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和睦,尽量避免互相间的摩擦,正如孔子曰“和为贵”,体现在言语上,中国人尽量避免因自己的鲁莽而使对方为难,先列出理由可给对方以考虑的余地,若先提出要求,后面的理由就有被忽略的可能。这种先列理由后提要求的言语顺序恰恰与英语的相反。英语语言中,主句一般放置在从句的前面,如[5]:Therewaslittlehope⑴ofcontinuingmyinquiriesafterdarktoanyusefulpurpose⑵inaneighborhoodthatwasstrangetome⑶.意为:这一带我不熟悉⑶,天黑以后继续进行调查⑵,取得结果的希望不大⑴。根据汉英句子结构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主句和从句的相关位置,在听力中把握表示句子结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熟悉听力内容,实践中可安排一些典型的句子材料,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适当讲解、分析,再继续放音;也可不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讨论。超级秘书网

(三)听力材料的篇章结构大学英语听力内容(包括四级考试内容)除了对话部分外,还有短篇听力材料。从语篇的结构角度看,汉英模式亦存在差异:英语文章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且内容多围绕一根主线展开,开头点题并把TopicSentence放在段首,即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轮廓,后具体细节,这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适应信息社会的特点,重要信息凸现。汉语文章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的熏陶,往往表达方式含蓄,开篇不点题,反复论证后,才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听力材料,帮助学生适当进行汉英篇章结构的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英文化关于篇章的差异,从篇章结构的角度,熟悉听力材料,使学生既见“树”又见“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吴一安.题型与听力测试的有效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34.

[3]张殿恩.影响言语形式的若干因素及英语口语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