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烹饪技能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烹饪营养 课程考试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课程考试对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其作用亦不可或缺。烹饪营养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对该课程实施了课程考试改革,以考试改革促进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方法的全面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现行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目的模糊,定位不当。课程考试的目的,对于学生应该是检测学习成绩,督促学习;对于教师则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科学合理的考试应具备检查测评、鉴定、督促和导向功能。
传统课程教学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督促和导向功能,对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师把课程考试仅当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标志,考试即意味着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而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较少;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获取奖学金、评优等等,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认识下,学生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考试而不是如何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考试而不是如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致使考试目的错位。
(2)考试内容片面,重知识轻能力素质。考试内容是课程考试的中心,它的导向性极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传统的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偏重于对营养理论知识的记忆考核,缺乏对学生应具备的营养指导、营养配餐等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综合素质的评价,直接导致学生只抓书本、视野狭窄、不重视对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成绩。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在直接意义上指向课程目标并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或不恰当的考试形式妨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具体表现为:考试活动单一,即一次考试一锤定音;考试方式单一,即基本为闭卷理论考试;成绩评定单一,即单凭一次课程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形式单一的考试活动,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的教学反馈作用被大大削弱;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简单地采用一次课程考试分数来评价课程学习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2 烹饪营养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考试目的
根据烹饪营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程的考试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应用营养知识指导专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改变过去单一进行笔试的做法,根据烹饪营养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考核点,应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传统的理论闭卷考试方式外,还尝试应用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1)口试考试。烹饪营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还是知识应用部分都适合采用口试的方式。在实施口试考核的过程中,将口试题目分为A、B、C三组,每组十道题,由参加考试的学生在A、B、C三组中各抽一个题目,即每个学生抽取三个题目,按题目的要求口头解答。A、B、C三组题目有不同的考查侧重点,A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考题诸如“根据中国DRIs,为满足身体对钙的营养需求,你每日膳食中钙的摄取数量应为多少?你父母家人呢?”“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什么后果?含叶酸丰富的食物有哪些?”“平衡膳食应由哪几类食物组成,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作用是什么?”等等;B组题目为分析评价题,考题诸如“对照《平衡膳食宝塔》,分析评价自己的日常膳食有什么合理与不足之处。”“民间流传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请分析其中的营养学道理。”等,这组题目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将营养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C组主要为营养指导题,考题如“老李的体检报告显示其血液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超过正常值,对老李你有什么合理膳食建议?”“陈女士今年46岁,最近的体检显示其骨质流失明显。请给予陈女士合理膳食建议,助其缓解骨质流失”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营养实践综合能力。口试的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2)小论文撰写。在烹饪营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划定一个主题范围,让学生自由拟定题目,围绕主题撰写小论文,小论文的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之中。比如,布置学生围绕“营养与疾病”这个主题开展论文撰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以“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糖尿病的膳食营养防治”、“营养性贫血的原因与膳食防治”“减肥膳食设计”等为题,探讨膳食营养与疾病发生、防治的相关性。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各种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充分论证,形成了一种主动学习、探究的氛围,学生的判断、归纳、分析、思考等研究性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3)调查报告。烹饪营养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为了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要求学生以自己或亲友为被调查对象,进行一周膳食调查并提交膳食调查报告,把调查报告也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学生们通过膳食调查,发现和分析自己或亲友日常膳食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由于调查的结果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能真实地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膳食状况,特别是暴露出膳食中的问题和不良饮食习惯,对学生的警醒作用很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营养意识,促其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2.3 改变课程考试成绩评价方式
修改课程成绩的评价标准,摒弃以一次考试成绩评定课程成绩的做法,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把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成绩评定的范围。具体的做法是:烹饪营养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50%的比例。其中,平时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部分构成;同时对期末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减少客观题,增加知识运用、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3 烹饪营养考试改革的成效
3.1 促进了教师的教风建设
烹饪营养课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试的考核方式不仅需要教师事前大量收集营养资讯和案例、精心选题,而且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营养知识积累和敏捷思维,才能很好地掌控整个考试过程;而学生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从题目、内容的选定到最终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投入教学中,严谨治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2 促进了学生的学风建设
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考试内容,不再是一锤定音的成绩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作弊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风气已悄然形成。
3.3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通过课程考试的改革,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因材施教,因教施考;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以致用,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题项目:武汉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2] 谢发忠等.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1-24.
【关键词】;烹饪 餐饮业 教学方法
实施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把教学三件事当作一件事来做,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推进公共课程的改革
课改是一项整体工程,不只囿于专业课程的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不仅需要调整原有德育课程采用高中德育课本的教学安排,使德育课程设置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更贴近,还需要补充德育实践课程内容,改变单一的说课教学形式,通过德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并真实考核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文化课程需要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口,改革普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专业、职业,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也切实解决专业、职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数学课内容可围绕“数”展开,提高学生的运算、统计能力,并结合餐饮企业管理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管理的数学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为厨房生产管理服务。语文课离不开字、词、句、章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改革还在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力求能从浩瀚的饮食文化中按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选择符合语文教学的名家文章,充实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去,使语文教学与专业需要结合更紧密,也可通过辅导学生专业文章的习作,提高学生阅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为学生专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体育课应该根据烹饪专业特点,加强身体素质的针对性教学,如应加强学生手臂力、腿力的训练,以适应专业技能训练。诸如此类的公共课程改革,需要公共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持之以恒,付出艰辛的劳动。
2、突破以教为主的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引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新跨越
在烹饪教育中,不少人认为教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来“装”知识的,这是“授业、传道、解惑”的古风遗韵,是“以教为主”理念的惯性使然。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比较,其焦点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是基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还是基于能力的强弱。与此相联系,前者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模式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而现代教学的核心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广泛涉猎多元化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为选择,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思考、探讨和研究,运用现有知识,验证已有结论,创新发展理论、思维和技能,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能力。要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要求与能力提高了。这就要求烹饪专业的教学由传承知识转向激发创新,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课堂精讲与导向的同时,用更多的课时进行教学互动。
3、突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实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的新跨越
在职业学校教师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烹饪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烹饪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教师个体,每一个都有其独具的学科专长、技能专长和素养优势,但作为教师群体,必须是复合型的全才结构模式,这对于培养复合型餐饮烹饪人才尤其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烹饪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技能结构、任职经历结构科学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与企业和实践密切结合型的队伍,职业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投入。其次是建设一支“不求名册所有,只求育人所用”的校外兼职老师队伍。第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强化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如职业工作的基本规范,职业技能基本功,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技能规范。推陈出新,改革旧的烹饪教学内容,以新设计、新原料、新手段、新方法改革专业教学,如分子美食、低温烹调技术的运用。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改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项目课程教学,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呈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技能竞赛、学生菜点创新设计、社会调研等,加快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我校专业师生在近年来职业学校烹饪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普遍提高。
论文关键词:烹饪文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烹饪产业中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其第二节专讲科学精神,即”科学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更显重要”。
具体地说来,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尊重,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和体现为一种普遍性原则。”科学的大门应对任何人开放,而不分种族、性别、国籍和信仰”。讨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以后,联系到中国烹饪文化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因此在以往烹饪热中,就中国烹饪的科学特性而言,是不存在什么中国特色的,甚至连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的“传统营养学”,和近代营养学之间,也应该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正是它们的人文精神,在这里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是学术性的探讨,而且随着这种探讨的深入,必将找到共同的表达方式,正如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的那样,”自然、科学和人文,只能双赢,不能零和”。
2外来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上人口和民族生存空间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汉民族主体地位,人们往往把汉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代表,在饮食文化领域内同样是如此。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菜系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无论是”四大菜系”还是”菜系”、”十大菜系”,都是以汉族饮食为标志的。这种划分方法不仅忽视了像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这些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区的饮食特征然而,20世纪末期,由于改革开放国策的实现,美国快餐文化登陆中国,并且连续多年成为餐饮行业百强之首,”博大精深”的中国烹饪在行业实绩方面遭遇到很大的挑战。联想到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国外的饮食文化,恐怕也离不开这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手中的筷子换成刀叉;但在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食品科技、先进设备、管理理念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在当代,我们迫切需要掌握西方的饮食文化信息,特别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早在十四五世纪起,欧洲地区的那些烹饪著作,我们现在几乎一无所知,所谓的”西方人吃营养,中国人吃文化”之类妙语,正好反映了我们自己的孤陋寡闻,这是我们在当代饮食儇饪)文化研究中必须要强化的。
3中职烹饪教育改革、目标及措施
如何使烹饪专业学生最终成为高素质的餐饮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个烹饪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烹饪专业学校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3.1改革的目标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3.2改革措施
(1)从烹饪专业学生人手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2)强调烹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绩效管理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传入中国。博士论文,企业。它以完善的体系、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欢,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的“圣杯”[1]。近年来,绩效管理作为基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如何做好绩效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
绩效是指人们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最终效果和效率。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来促成目标的达成。因此,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激励四个环节,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整管理过程。
三、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对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第二种解释,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仔细、细心伺侯。博士论文,企业。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能让世界500强这样的大象起舞的绩效管理,在很多企业成了放不下、咬不动的鸡肋,关键在于管理实施的细节和火候。很多企业的管理观念中只是简单地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而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仅仅关注绩效考核而忽视绩效计划和绩效辅导无异于本末倒置。在绩效计划和辅导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建设绩效导向型的组织文化,有意识地建立支持组织业绩、鼓励创新与适应变化的组织文化;要在组织中提倡“按绩分配”、“唯绩是举”;之所以鼓励创新与适应变化的组织文化是因为,绩效管理的难以模仿性。正如企业文化中南橘北枳的效果一样,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很难成功的移植到另一个企业当中,绩效管理亦是如此。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管理的微观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环境、核心能力、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博士论文,企业。因此要励创新与适应变化的组织文化。只有在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中,绩效管理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
绩效考核方面,核前要向员工解释绩效考核的目的和必要性、合理性。在设计、确定考核指标时,要和员工一起对有关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考核指标进行商讨。设定明确清晰的便于衡量的绩效目标。“如果你无法衡量你想衡量的东西,那么你就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2】。设计绩效指标时必须注意几个重点:1.绩效指标设定,最好不超过7个。2.绩效指标分解,必须从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及岗位。3.绩效指标权重,必须依照公司对于各部门侧重的工作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4.绩效指标定义,必须详细说明定义及目的。5. 绩效指标设定,必须依照工作层级、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6.绩效指标考核标准,必须详细说明分数计算方法及规则。确定目标的过程,是上下级进行面对面沟通,就某项工作如何开展、什么时间进展到什么程度,达成共识的过程。只有科学合理的量度方法,才能让员工相信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可行性【3】。
绩效反馈阶段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绩效及组织绩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最终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良好的沟通首先应建立并维护彼此的信赖。考核结果出来后,针对绩效结果差的员工,上级不能因员工的低绩效而指责他,要与其共同探讨绩效结果差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其发展技能,给予其应得的报酬。博士论文,企业。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在考核中不断提高,员工才会从内心接受绩效考核【4】。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博士论文,企业。以鼓励共同承担责任作为激励机制的前提。博士论文,企业。项目团队的建设是项目成功的前提。项目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的人组成的,他们是一个共同协作的整体,每一个人对项目任务的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分别判别其业绩并进行个别激励。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规避员工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很好地设计能配合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开展战略性业绩评价与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涵盖共同价值观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激励方案,它注重团队激励,有助于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从而引导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落实好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实施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霞.人本原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10(3):124.
[2]肖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126.
论文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餐饮业的重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现代餐饮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厨艺优秀的厨师,而且是理解烹饪、了解烹饪历史、敢于创新思维的烹饪人才。新形势对烹饪学校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成为应用型烹饪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培养现状,对现代烹饪学校所应采用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烹饪人才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不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稳定和繁荣,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烹饪文化的传承。现代烹饪,满足的不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特色。烹饪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都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够满足现代餐饮企业需要的烹饪人才上。
一、现代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分析
烹饪,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更寄托着人们的丰富情感。现代烹饪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逐渐焕发生机。以杭州为例,从1978年到“九五”期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达19%;在此之后,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直到2010年,增长势头才稍稍趋缓,但每年仍以超过10%的平稳势头持续增长。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虽餐饮业营业额、餐饮企业数量等增长程度并不明显,但对烹饪人才的总体需求量却要多于杭州等二线城市。
而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二线城市的星级酒店中,有80%以上反映合适的厨师越来越难找,其中中餐厨师和西餐厨师的岗位缺口都达到了30%以上。在以北京为首的发达地区,餐饮企业,尤其是规格较高的星级酒店,厨师岗位缺口也普遍在15%左右,但企业对烹饪人员的要求却并未放松,对职员能力、素养、潜质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细致。现在的酒店或餐饮企业,往往与本地旅游业相结合,组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厨师要了解本地风景特点、文化背景,让顾客能够通过餐饮对本地文化形成初步印象。但目前的职业学校多重视学生烹饪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整体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市场对厨师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职业学校对教学目标的限定已经无法满足餐饮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
二、当前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各地餐饮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年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并不多。这是由于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烹饪技巧上,比如面点工艺、快餐制作和流程控制、营养搭配、西餐工艺等,在餐饮管理、烹饪文化、个人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则关注较少。大多数职业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餐饮业的要求。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和企业都意识到了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近几年餐饮业与旅游业为了更好地发展,逐步开展了与职业烹饪学校的交流、合作。现在在学校内出现了各种与两行业相结合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教育思想仍不成熟、教学实践仍不充足,构建用于培养应用型烹饪人才的教育模式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新形势下应用型烹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首先要明确应用型烹饪人才的概念:应用型,即以参加工作为目的;烹饪人才是指具有胜任餐饮企业指定的某具体职业的能力,理解企业文化,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应用型烹饪人才的培养,不只需要锤炼学生的烹饪技术,更应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1.重视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目标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了解市场需要。职业学校烹开设烹饪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厨师岗位的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选择,也同样影响着校内的教学计划。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市场调研数据为起始点。只有以就业状况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增加学生毕业就业的机会。市场调研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要求、市场需求量、餐饮业的变化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通过整理、分析调研数据,了解企业、市场、社会对烹饪人才的实际要求,掌握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个人发展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明确烹饪人才内涵,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找到学生培养方向。有的学校定期邀请已就业的学生或在职厨师开座谈会,询问现在餐饮业的专业要求,咨询他们对学校教学的建议;有的学校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与本地餐饮业接洽;也有的学校组织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以寻找个人发展方向。
2.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
烹饪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与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餐饮企业不仅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更为日后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机会。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能够避免教学方向与市场需求产生偏差,帮助毕业生更快适应企业生活。建立稳固、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让企业和学生之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加学生毕业就业机会。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在职人员作为客座导师,加强两者间的沟通;建立网站、微信公共平台、微博等,开辟出专门与餐饮企业交流的板块,借助现代化通讯技术,增加沟通渠道;定期输送在校生进入合作企业,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拉近与企业的关系。
3.优化烹饪课程结构
课程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以应用型烹饪人才为目标,学校设置烹饪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应是社会调研结果。通过对市场需求量、学生个人情况、企业要求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对课程质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教学内容,平衡各门课程课时比例和授课顺序。现在的职业学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非常重视,反而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课程,比如菜色搭配原理、快餐流程控制与管理、烹饪文化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烹饪课程结构,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班培养。例如,根据学生对各个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分初、中、高三个部分,设置更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便于学生积累更多背景知识;教学的主体课程部分,以企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和评价标准。
4.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不只包含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包含职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等。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职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在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积极锤炼职业知识和技能,因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中心,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在这一方面大多学校都卓有成效;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其对职业精神的印象。艰苦朴素的学习习惯和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之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帮助其提高烹饪技能,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则可以推动他在职业生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5.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深化“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烹饪人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订单式”培养,即学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市场需要,共同制定烹饪人才培养计划,以订单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况。“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同时企业负责接收部分毕业生,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建立并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第一,学校要充分了解合作企业,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企业规划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必须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信息;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以给出建议,但学生必须自己做出决定。
6.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监管体系
优化评价机制、完善学校监管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学分制评价系统:学校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创新考试内容,增加任由学生发挥和合作完成的题目,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学分制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发展个性,扬长补短。学校对学生在实践课上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素养。
四、小结
培养应用型烹饪人才,既是现代餐饮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形势下,构建专业、有效的培养模式,学校必须与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信息渠道和实践地点,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学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加强与餐饮市场的沟通,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建凤,阮雁春.高职烹饪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2012(9).
[2]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3]吴晓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烹饪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通讯·人才培养,2014(26).
论文摘要:主要结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探讨了如何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开展双语教学,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英语成绩及会话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随着国际交流及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那些既精通专业又通晓外语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校烹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有大批的毕业生在海外实习、就业。但由于各种原因,烹饪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都比较薄弱。通过对本人任教班级的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烹饪专业的学生
对学习英语毫无兴趣,基础甚为薄弱,个别学生甚至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更不必说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了。
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场景,将抽象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可视语言,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景式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烹饪双语教学的模式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本人在中职烹饪专业的双语教学中开展了情景式教学研究。现将此教学方法阐述如下:
一、实物教学法
300多年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景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烹饪专业的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等原因,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一些词汇较为简单明
了的句子,使学生听到的英语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每天都要把当天专业课上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准备好。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原材料的英文单词教给大家,然后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原材料一一说出它们的英文单词。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甚至会联想到其他的原材料或者菜名,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信息,增加词汇量。有时,我还会在课前准备一些小件物品,上课时拿给学生看,还可根据实物进行各种形式的提问。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实物既有利于理解有关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以便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师可以扩展环
境,可以让学生描述实物,然后进行讨论,当然,教师使用的实物应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使学生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二、场地教学法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建构而主动获得。传统烹饪英语课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不好。我们可以改变这种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设置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每个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专业实训中心,我校烹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有着一流的烹饪设备及操作间,学生的专业课大部分都要在这里完成。在操作前的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在众多的原材料及调味料中将本节课所需要的挑选出来,并正确地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在菜肴制作过程中学习英语,在英语的指令下制作菜肴,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直观、高效。
三、情景对话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表演一些动作,然后说出所做的动作,如stir,chop,fry等单词。教师边说边做,会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信息反馈,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做出一些动作,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举出的动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学生都跃跃欲试,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训练听说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
表演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所扮演的动作,猜测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正确说出菜肴的操作步骤。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集体荣誉感。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要有所控制地让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自由表达,这样使学生在操练过程中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也就达到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
的——交际。
当今时代,外语的听、说能力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而要通过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以致达到
灵活运用的目的。双语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操作技能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情景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双语教学中,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
接近国际酒店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利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对话初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4).
1.2010年5月,负责餐旅教研组申报南宁市示范教研组的工作;
2.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证研究》申报论证工作;
3.负责2010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项目《南宁三职校旅游、烹饪实训基地建设》的申报工作;
4.2010年4月,在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学科(专业)组织的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学专题活动中承担了一节公开(示范)课;
5.2010年3月,获得2010年度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课堂技能比赛获一等奖;
6.2010年5月,参加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现场录像课比赛;
7.2010年6月,撰写了两篇教育教学论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并参加201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
8.2010年6月,德育教育案例《给孩子自信与自尊》获2010年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经验交流案例评比一等奖。
9.制作了《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两件。
[关键词]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工学一体;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42-04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在2010年12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任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下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产融合、工学结合”形式比较少,岗位管理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科研热情不高;社会服务领域需拓展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对烹饪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改革内容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当地餐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勇于创新、独立动手、兢兢业业的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行业素质;热爱餐饮行业;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从事烹饪行业所需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当代餐饮行业的用人要求。
(二)岗位定位目标
根据形势,我们改革和充实课程设置,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上,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中级和高级烹调(面点)师的要求,增加有关专业发展技能和管理业务的课程,使学生在职业素养、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上满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生(经几年实践后)考取高级工技能证书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同时更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他们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脱颖而出。
(三)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一体所考虑的不仅是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能力,更是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及课程开发水平等方面的系统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工学一体提供有力保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大量的校外实习机会、场地、行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介入,学校烹饪专业将通过主动改革办学模式,系统分析办学环境,构建起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2.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工学一体的实施提供有效载体。工学一体是中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其工作主要是如何更好地与社会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校内资源。近年来,烹饪专业部一直与我校自办企业“益智大酒店”合作,共同探索餐饮行业最新行业趋势。专业部教师定期到酒店接受岗位培训,在技能上及时跟上最前沿的技术。
此外,由于餐饮行业难以在一个局限性的环境下充分进行生产性实训,所对应的厨房岗位操作也只有在各大酒店中才能得到充分实践使用,校内各种实训只能通过仿真、模拟等方式解决,无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以及风险体验,因此,我们将学生定期送往区内乃至区外发达地区的各大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餐饮行业,了解当中各种信息和风险,以有效深化工学一体教学改革。
3.开发课程,为工学一体选择有形内容。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课程开发能切实完成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本专业在课程开发时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清晰地梳理出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并在学习后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做――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及时搜集当地特色小吃,归纳整理出特色小吃制作方法,在专业老师和行业专家指导下,开发校内教材。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广泛开展对柳州市中高档酒店发展及用人趋势的调研,就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问题与企业深入合作,深度交流。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深入剖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工作岗位调研。烹饪专业人才的初次就业主要从事下列几个方面工作:中式烹调岗位(如灶台岗、砧板岗、打荷岗、蒸锅岗、煲汤岗、水台岗、熟食间岗),中式面点岗位(如熟笼岗、肠粉岗、案板岗、拌馅岗、烤箱岗、煎炸岗)。
2.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根据柳州市餐饮行业对人才任职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组成由行业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广泛考察与烹饪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活动,通过对职业岗位活动进行分析,形成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明确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能力;根据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结果,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融合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一体,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体系。
(五)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方法开发
在烹饪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教学方法必须结合烹饪专业自身特色以及烹饪职业资格要求,改革创新烹饪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在校烹饪专业经过一定的研究与尝试,推出“菜单式合作型教学”“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宴会设计制作分项实战教学”等一系列新的项目型教学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工作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菜单式合作型教学。以“菜单”为核心的教学,即按照在餐厅中将会实际发生的西餐菜单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西餐上菜的习惯,将冷菜―汤―头盆―主菜―甜食的一整套程序,编制了系列菜单,并将西餐专业应掌握的制作西餐的知识和技能分解在这一系列的菜单中;专业英语教学也围绕着菜单中菜肴的制作、设备的使用、西方饮食文化的学习展开。
2.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根据现代餐饮经营需要,结合厨房管理理念进行厨房机构设置、厨房布局和设备配备。始终围绕厨房生产的过程和环节,逐一研究原料、加工、烹调、冷菜、点心以及相应的厨房人力资源、卫生和安全管理,并在课堂中体现。
3.宴会设计制作分项实战教学。“宴会设计项目”涵盖了菜单设计、中英文比照、营养配膳、餐饮服务等众多模块的技术内容,特别是冷菜、热炒、大菜、汤羹、点心等模块中的综合技术运用。因此实战型教学弥补了当前烹饪教学中单一的技能训练现象,将烹饪技能与其他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迎合了餐饮经营中厨房和餐厅实际运作的真正需求。
(六)地方特色教材开发
地方特色教材在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指导思想下,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烹饪技艺的精髓,将烹饪技艺与知识体系项目化,彻底地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式,在逐个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并以菜品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者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开发其技术思维。这种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技艺的工具书,更是一套优秀的课业训练本(见下表)。
建设内容建设预期目标
地方小吃制作与发掘发掘柳州地方传统小吃,掌握其基本制作流程
柳州地区特色四季菜肴掌握柳州特色风味菜肴的制作
广西民族菜肴掌握广西各民族特色菜肴制作
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新课程体系特点
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中(高)级中式烹调师的应知应会范围,学生完成上述课程后,即可完全满足国家高级职业技能的岗位应知要求,同时也学习了当代厨师管理岗位所要求具备的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外语、计算机操作等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技术专长的冷拼技术和蔬果雕刻技术等,厨房管理、营业业务等知识也超越了高级工的应知要求。课程的调整改革为人才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学生们的知识优势更加明显。
(一)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二)注重职业素质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设置“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引入现代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利用企业对学生的现场岗前培训、企业制度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熏陶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职业资格培训
继续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多门课程的实训内容与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接。
(四)深化创新能力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技能比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设置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新菜品的开发,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企业开设“工学一体”课程,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员工”身份出现,完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和生活;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在企业开设与管理、技术及企业文化相关的“工学一体”课程;学生实习结束,取得相应学分。
三、前景与展望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开端,是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实施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与经济发展、企业要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必将随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不断改善,从而为现代餐饮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论文百事通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烹饪;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首批学校(以下简称国示范),烹饪专业是该校特色品牌专业。拥有50多年办学成果的烹饪专业,为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建设者们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就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烹饪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1.专业教师自身修养,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更新
学校发展关键在师资,在于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学校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2.实践课实际操作技能较弱
烹饪实用性人才除了应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规范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笔者通过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100份实习问卷调查中发现,其中83.2%酒店对实习学生的普遍反应是动手能力差,9.3%酒店对学生素质提出疑问,只有少数酒店对学生认可,这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不标准不无关系。
3.实践课实际管理运作能力薄弱
按照目前教学授课的需要,专业教师一方面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厨房管理知识与运作技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管理理论,同时又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管理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而实际管理经验却非常薄弱,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4.烹饪专业学生缺少课外训练
俗话说:“骏马是跑出来的,大师是练出来的”,仅靠一周几节实践课就能提升学生技能,不现实也不可取。笔者在校经常采用“课外竞赛法”,班内竞赛,同年级竞赛,从而达到周周赛、月月赛。这样不仅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技能竞赛重要性,从而达到学生技能提升的效果。
5.教与学不能有效对接
职业学校应是在教中学,学中做,这样才能提炼更多人才,但是事情往往不全尽如人意,实践课当中教与学生练往往相隔几天,
甚至相隔一周时间,学生不能及时地反复练习,学习质量效果不佳。
(二)烹饪学生专业素质欠缺
1.学生思想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都是来之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落榜生,给烹饪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烹饪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烹饪工作者挑选有一定限制,而落榜生历来是不爱好学习的学生,这就使一些学生进校后对就业前途产生渺茫,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倦。
2.烹饪概念模糊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对烹饪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笔者曾作过有关调查,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从来就没有见识过星级酒店,近半数的学生课堂上无法想象老师讲解描绘的星级酒店厨房的具体模式,这对教与学都极为不利。
3.自身定位偏差
目前,烹饪专业的培养方向多定位在重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学生往往期望一到饭店就做大厨类工作,缺少脚踏实地从一线干起的精神,其实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许多成功的行政总厨都是从优秀的小厨师一步一步干起来的。
(三)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
1.教学实践条件差
烹饪教学同一般的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课堂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操作示范、模拟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许多学校却缺乏良好的实践场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生动
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技能操作训练少
由于烹饪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具有高技能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虽然课程的设置比较偏重技能讲授,但是,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相关文件规定,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为6:4,而更多技能训练这方面多期望在酒店实习中得到提高,因此排课较少。而事实上,酒店的实习安排也不尽如人意。
3.教材参考书目欠缺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是近几年快速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还很不成熟,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学校专用教材更是缺少,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不便,另外,国外一些先进的酒店经验没有及时引进,教材参考书目的充实已迫在眉睫。如,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学“7s”管理融入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形式。
4.教学实习脱钩
学生的实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学生感到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与实践不相符合,“用不上”是他们的常话,这与实习场所的选择密切相关。酒店厨房菜品不断更新与学校教学模式存在的差距,使学生产生误导。
二、提高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创造条件及时给专业课教师“加油”
餐饮业发展异常迅猛,新理论、新观念、新标准、新技术层出不穷。烹饪专业教师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有计划地进修
应有计划让专业教师轮流走出校园进行业务进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寒暑假家挂职锻炼,并且与相关考核制度挂钩。
如下:
■
这样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走出校园的执行力,保
证教师确实得到技能提升,这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定会大有裨益。
2.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引领专业,2012年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点。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要做到重视大赛但不“为赛而赛”,以大赛促改革、促提高。总结经验,一是技能比赛进入常态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师生技能大比武并配以一定的奖惩制度。二是相关制度与一年一度省技能大赛、国赛相结合,从而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无缝对接。三是在校园内大力宣传获奖教师和学生,增加技能大比武感染力。
3.了解科研动态
定期举办教研活动,探究有关问题,了解相关学科科研信息。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定期举行说课比赛,比赛相关事宜,参照省赛执行,论文评比等一些激励设施,辐射到每位教师。从科研处调研报告中显示,每年科研能力呈升上趋势。
4.把外面大师、名师请进来
即有计划、定期把酒店有高级服务职称、操作技艺高的师傅请到学校,与专业课教师切磋交流服务技术,以此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
5.鼓励教师拥有双职称
即专业教师既要具备国家教委规定的职称,同时具备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服务技术职称,拥有双职称。学校为专业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服务操作技能级别的考核,鼓励其取得技术职称。
(二)提倡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模式
校企无缝对接,也就是酒店与学校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教师既是学校专业课教师,又是酒店管理人员,即便教师不能同时在酒店担任管理职务,也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酒店实际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在教学中充实大量管理运作案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基于大多数学校还做不到校企无缝对接,笔者认为可与酒店建立往来关系,双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学校可以借助酒店提高专业课教师饭店的实践管理能力,酒店通过向学校“借脑”进一步加强酒店管理实践能力。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采用秋去春回轮换交替模式即试行推进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全程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紧密协作型的“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企业实训)+0.5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企业实习)+0.5学年(校内上课)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对烹饪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也为国示范的建设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学授课效果
1.多媒体教学
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国示范烹饪专业建设当中重要指标即三维动漫教学引入教学课堂,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了解菜品操作要求,仿真模拟训练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客人”,另一部分扮演“员工”,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演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项工程将改变实训模式,节约教学成本,迈出一大步。
2.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
(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科的研究)我们将组织全组中青年教师积极准备精品课程
所需的文本资料收集,如:教材的编写、授课计划、进度表、电子教案、说课稿、课程练习等。
(四)课堂讨论法
教师拟题,学生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出的题目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应多选用酒店内发生的颇具轰动效应的事件,效果必佳。
(五)加强烹饪教学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训练
它使学生从学校小课堂一下子跨进了社会大课堂,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只有严格选择实习场地、详细制定实习计划,并月硬化制度管理,才能保证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1.选择合适的实习场地
学生的实习饭店必须是引进现代饭店管理机制的星级饭店。鉴于职业学校实习经费较低、相关星级酒店须收高额实习费用的情况,可采取建立协作关系的方法。即酒店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承担部分实习指导工作,结束时给予实习鉴定;学校负责对饭店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强化培训。
2.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为解决学生从业后不适应严格管理等问题,必须硬化实习中的制度管理。用制度教育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奖惩人。实习前应让学生明白其目的,严格按实习考核计划进行,让学生带着任务进酒店,使学生有压力,激发其努力工作。
3.进行有计划地练兵
长期的课程实习能巩固教学效果,但短期的、有计划的练兵也应予以重视。如:学校在晚自习前规定时间强化技能训练,利用双休日进行基本功训练,并与有关酒店建立协作关系,为其提供应急帮工。这些都能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1.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可先进行一些预选,保证学生的生源质量并符合烹饪从业人员的标准。也可与相关技校联合,施行定向招生
2.先天不足后天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从业人员观念需逐步更新。现在已日趋推崇行业人员的高素质、高修养、高技能。在这方面学校学生比社会从业人员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都有待于我们专业教师的努力。
3.注重职业习惯养成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论文摘要:以沈阳市旅游学校为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是:创新办学理念,建设一流的品牌学校;瞄准旅游大市场,创建旅游专业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构建多层次办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宽实习、就业渠道。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伟战略背景下,沈阳市旅游学校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推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办学理念.建设一流的晶牌学校
学校在办学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针,牢固树立“诚信、团结、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资源优质、特色鲜明、服务有力、品牌示范、自主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明确了建设“六个一流”的发展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具有一流的管理体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专业群、一流的学生队伍、一流的信息化设备和一流的校园环境的品牌学校。
二、瞄准旅游大市场,创建旅游专业群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仅沈阳旅游从业人员就从1992年的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余万人。为此,学校及时规范专业名称,建立了以旅游服务为龙头的服务类专业群,开设有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烹饪、商务外语、群众文化艺术和学前教育等六大专业,其中,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辽宁省职教中心确立为教研中心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沈阳市教育局确定为骨干专业。为了打造品牌专业,突出骨干作用,学校从师资、设备等多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拥有专业教师65人,其中有省级劳动技能鉴定师资格的教师l2人;有国家级导游员资格证书的教师l2人;有餐饮、客房、烹饪职业技能考评教师资格的教师l2人;有国家级烹饪大师、名师4人。
2002年。学校进行了资源优化组合。在两年时间里,设备条件和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学校先后投资几百万元改建、扩建多媒体网络教室8个,多媒体语音室2个,中餐模拟室3个,西餐模拟室1个,客房模拟室3个,还有现代化模拟导游厅、导游演示教室、多功能阳光大厅、艺术欣赏教室、音乐欣赏教室等。此外,学校十分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5处校内花园,同时发挥校刊、校园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主导性载体优势,营造了浓郁的专业文化氛围。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化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增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衔接,增强针对性,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学生毕业时通过考核均可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餐饮、客房、烹饪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二)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不断开发新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宗教、风俗、建筑等教学内容并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讲授,增加茶艺、调酒和插花等基础知识的讲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组织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现已出版《沈阳景点导游词案例》和《名胜古迹诗词楹联选编》,还有校内辅导教材《服务英语口语300句》。
(三)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承担了3项沈阳市“十五”规划科研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中《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系列化研究实验》、《现代教学媒体在餐饮专业中的开发与应用》在沈阳市“十五”规划科研课题结题评审中分别获一、二等奖,学校也被评为省、市教科研先进单位。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场所、实习基地,加强实训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如在模拟导游室和阳光大厅进行的系列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的尝试,效果很好。学校旅服专业学生在全省导游员资格考试中成绩一直位居前列。
四、坚持开放办学.构建多层次办学体系
(一)国际合作
学校已开展了向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等国派遣研修生、留学生的项目。2002年与英国爱备思国家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合作,成功引进了英国BTEC酒店管理与餐饮服务专业ND层次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运行,已形成了良性发展,并于2004年推广到旅游专业。
(二)联合办学
学校积极与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开展联办“3+2”模式的高职升学项目,前3年在本校读书,完成职业中专的课程学习,后两年免试升人对口专业院校,继续完成大专学业。
(三)考核培训
学校是辽宁省旅游局、沈阳市旅游局批准确立的导游员考前培训单位,沈阳市劳动局批准的第24个技能鉴定所,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任务。2001—2005年,每年平均培训500余人,为学校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宽实习、就业渠道
(一)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讲座
教育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主动联系,架好桥粱
多年来,学校一直采取多种渠道与用人单位联系,介绍学校的优势,并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召开就业洽谈会。仅2005年学校组织的就业洽谈会就有48家用人单位到校,有412名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现已在北京、北戴河、广州、深圳、上海及沈阳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三)积极推进公派出国研修工作
学校从1997年就与日本合作,向日本派出12批研修生,共计260余人,仅2005年9月份就有31人赴日研修。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教育管理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教育管理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教育管理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