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内阅读论文范文

课内阅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内阅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内阅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1.课前补充阅读,夯实基础,训练阅读能力

教材中课文大多选取的都是名篇,不了解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很多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如教杜甫的诗歌时,先补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就能够更好地去读懂杜甫,读懂杜甫在时代动荡、百姓流离、自身困顿的境况下仍然葆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2.课后补充阅读,丰富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学生会认为贾宝玉是个爱开玩笑的浪荡子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章节,乃至整本书,去体会时代背景下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与奋起。

三、营造阅读的环境

在班级建设图书角,让它成为了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借阅制度,以自己课外阅读和全班集中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走进书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书所带来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的特点,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与大家交流、共享。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第2篇

四步读书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它特别适合议论文的阅读。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这一步主要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它一般与题目有关,有时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有时在文章开头,有时在文章结尾,也有时在行文中间。论点有时是文中的原句,有时需要提炼概括。以季羡林的《成功》为例:熟读全文后,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感知文意,找出的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这只是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的观点,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后半部分的内容,站在全文整体的角度思考。学生再读再找,很快就发现“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者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再把这些语句和前面找出的论点相结合,学生就能轻松地整合出全面、正确的观点了,即“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勤奋是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明确了论点,就等于抓住了议论文的灵魂,也为后面论述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细读全文,揣摩观点和材料的联系,理解重、难点句段。这一步阅读的重点是理解、分析议论的三个要素及其关联,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论据),如何证明论点(论证)。比如论证“勤奋”这一“成功的必要条件”时,作者先列举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典型事例,论证只有勤奋才能成功,令人信服。再引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名句,以理服人。在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的论证之后,再从反面论证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这样的例证、引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之后,观点已是呼之欲出了。阅读至此,学生对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以及论述的思路已经有了明确、细致、深入的理解,阅读感悟和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三步,选读语段,联系实际,进一步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一步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深化,检测学生对前两步阅读理解掌握的情况。比如:《成功》中最后一段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有何作用?课文作者和王国维论述治学之道的角度有何不同?联系自身实际,你如何看待成功?在前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想到王国维和季羡林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勤奋的,角度不同,见解各异。所以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对成功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及时地用所学指导实践,同时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四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并学写富含哲理的语句。这一步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但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保持与课内文章的关联,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作品的不同风格,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学习《成功》后,与《说“勤”》作比较阅读,两文在内容和难易程度上较接近,学生在通读、细读、选读之后,从两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作用、论证的思路、议论的语言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比较,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不同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学生还写出了“成功就是刻苦勤奋和不懈努力的结晶”等充满哲理的语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把课内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又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步读书法在议论文的阅读中,操作简单可行,学生易于掌握,实际效果突出,能在较短时间内极其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议论文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前一、二篇阅读训练中就能掌握这种方法,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再加以运用、熟悉,就能很好地推及难度相当的课外阅读训练。这样,由教到学再到用,由课内到课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即使课外篇目的难度有增加,只要掌握了四步读书法这一法宝,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就能轻松解决。

第3篇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了,各科的成绩也已经公布了。对于语文成绩我并不是满意。

期中考试已结束,这次的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在这次语文考试中,我发现了我身上的不足点。

基础部分没有失分太多,在课外文言文这一部分中,翻译句子时没有翻译出关键字“恶”的意思,因为当时没有想起有关“恶”的字词解释,所以扣了一分。这说明我对文言文的解释掌握不够充分,所以今后要多多积累文言文字词积累。并且,在文言文方面,我对概括中心思想这一版块还没有完全掌握,常常说不到点子上去。所以,我以后要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多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扣分最多的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这次考的是《最后一课》,我认为这一课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将复习的重点放在上面。结果却大意失荆州,错了许多原本会的题目。这次课内阅读理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我们班上不会有一个人在做这种课内现代文阅读时,将文章读上两三遍,将这篇文章当作课外现代文来做。我正是老师所说的那种类型。做课内阅读老师都讲过了,都以为掌握了所有的内容,在做题时想当然地往上填答案。所以才会导致做题时回答不全面,回答不深入,被扣了许多分。所以以后做题时要把文章多读上几遍,课内课外一个样,不能心存侥幸心理,仔细地理解题意,从文中找到答案。

课外阅读相对来说要好一点,但对议论文这种文体的了解还有所欠缺,所以在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没有把握关键语句,找错了中心论点。再有就是在分析文章语句作用时,没有了解深彻,少回答出了一点。以后要多加强对议论文的训练。

作文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较少,再加上对题目的理解不够,在我个人认为稍微出现了跑题的现象,所以以后要多积累作文素材,灵活运用,争取取得高分。

这次考试最大的缺点就在于粗心、审题不仔细。相信我能改掉这些缺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题,这样,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研究性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可以实现高职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并行发展。

高职语文不同于普高语文,不仅有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衔接性,还具有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研究性,其强调高职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种研究能力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现实问题时需要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设计评价制度时,必须考虑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中的地位,在课外阅读中的地位。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通过研究性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实现读写说的并行发展。

一.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制度需从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比重入手,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以笔者学校现行语文评价为例,每生每学期的语文成绩组成:平时成绩50%(含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50%(含口语10%)。其中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是单元测验、作业和课堂笔记三项。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终结性评价比重过大,导致学生只需掌握课内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高分,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投机性和惰性。同时,平时成绩虽然提高了比重,但是无论是单元测验还是作业以及笔记,均未脱离书本和课内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考核几乎为零。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改革方案如下:课内70%(含平时20%+期中20%+期末30%)+口语10%+阅读20%。这个方案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读写说并行等诸多因素。在现有体制下,完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还难以落实,本方案中课内部分仍占最大比重,主要考虑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过关性,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但是过关性不等于没有要求,没有层次。口语和阅读的30%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和压力。

要建立适当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原则。传统的语文评价程序主要由默写、填空、选择、翻译以及作文等书面测试形式组成,旨在检查学生对语文信息的保持程度,通常采取统计得分、等级等定量形式。而课外阅读面广量大,难以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衡量,因此,过程性评价、开放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原则更加适合阅读评价。

二.必须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阅读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交互性活动。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为了让学生自省,激发其阅读的内驱力,使其在以后的自觉阅读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每个月的读书成果整理好,写成读书心得,内容应包括:阅读的篇目(或者书目)、阅读的收获、阅读的质疑,以及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还要附上这段时期所做的摘抄和读书笔记。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定期活动展示。

学生自评之后,可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拿到每月举行的读书交流会上,在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读书成果、解答读书疑问。最后,以小组集体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这一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并由小组长记录讨论结果。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给学生每个阶段的阅读效果给出一个参照分数或等第,以便于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改进、提高。

学生最为关注教师评价。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情况时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务必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尊重阅读的个性化和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保护学生的阅读信心,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2.评价标准多元化

个性化是课外阅读的鲜明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在阅读的目的上;在读物的选择上;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在阅读的效果上各有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低一些,只要能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就可以达标。如果能进行摘抄、完成阅读笔记就可以再加分。如果完成阅读心得,又可再加分。对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应该更严格一些。   3.评价内容多样化

对阅读量的评价,教师应鼓励和倡导学生走出课内、走出教材,广泛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益的期刊等。对阅读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阅读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评价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涉及:阅读的态度,可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情况,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阅读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可通过对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阅读成果的考察,可通过阅读后内化的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等来进行。

4.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职学生的阅读层次差异明显,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阅读目的、阅读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专业男女生比例也不平衡,导致阅读兴趣和关注点也很不相同。如果用同一种评价方式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其次,高职生阅读的盲目性、低俗性等都说明,在缺乏引导和目标提示下,阅读很可能朝反方向走,甚至出现不良阅读现象。所以仅仅给学生一些读本或书目,而不予以明确目标要求,阅读仍然会陷入盲区。所以,合理的评价方式是高职生阅读的促进力,是弥补阅读动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前文论及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是较为共性的问题,而评价方式则可以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来设计。

以我校五年制高职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为例,本学期的阅读范畴以人文性阅读为主,兼顾职业性特点。获取必要的阅读量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前提,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通过定向阅读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或多个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字形式加以展现。其中“专题”的来源可以是课内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拓展,是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操作的研究性题目。例如,高职一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多篇人物传记,在教学中,学生对传记文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对这类文学体裁深入研究,也可以设计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探讨等多个专题。有了专题后,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根据前文所述,在考核时,按照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对不同学生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定性、定量评价。这部分成绩可视作阅读总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形式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专题阅读,这也可以称为定向阅读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写结合也是互相促进的方法。摘抄、点评批注、作品推介等只是零星的阅读思考,如果不深入思考,很多思想火花会一闪即逝。

最终,到学期结束前,每个小组展示专题阅读的成果,比如举行小论文比赛、主题演讲、网页设计、展板设计等。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获得集体认可的成绩。这样可以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的方式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这也是阅读成绩的一部分。

主要参考资料:

[1]宋玲霞.职业院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

[2]李洁.中职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路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方式是由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再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作了一个思考总结。

1.变“死读”为“乐读”“善读”

过去把“上学”叫做“读书”。可见,书是要读的,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读”更为重要。但为何学生早读晚读课堂上读,读得口干舌燥,扯破喉咙,还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或者说对朗读的指导流于表面,缺乏有效的诵读指导。朗读指导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味。

要让学生做到有效的朗读,能读出句子情味,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乐读”“善读”。所谓“乐读”,就是培养学生自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依据情况适时采取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风格,使学生真正做到“乐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高效地进行。所以读书不单要“乐读”更要“善读”。所谓“善读”就是“会读”,就是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能读出内容、读出感情。要完成这一步,显然比激趣要难得多,老师的幕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在的情思,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善读”。

2.变“就文论文”为“知人论世”

反观我们的文言课堂,教师教学依据的往往是《考试大纲》而不是《教学大纲》,把课程理解为单一静止的课本,眼光只盯在课本上,在课文中寻找着那些可能会出现的考点,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从考查的角度只就文论文,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然后再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得多了。而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制作学案时就要设计相关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课堂上只要交流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即可。

3.变“从本到本” 为“立足课内,向外延伸”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选文都出自课外,这就要求老师把教材当作例子,由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就要求老师教学要立足课内、以点带面、向外延伸、讲练结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第7篇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中考语文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考查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全面,从中考命题发展情况看,语文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考学科说明》的前提下,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指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毕业班教学的工作的摸索,我认为把握好命题方向,对考点进行分类整合复习,复习的效果会比盲目地做试卷效果要好。

一、弄清试卷结构,做好复习的准备工作

天津市中考语文的试卷结构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作答题两部分。第一卷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共十一题,内容包括:语音、词语、病句、标点、文学常识、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句填空、诗歌赏析、现代文阅读(课外应用文体:议论文和说明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句子的翻译和句式判断、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判断);第二卷为笔答题部分,包括七道诗词默写题,默写内容包括课内诗词文章的名句和课外诗词的名句;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思想内容概括;课外现代文阅读,内容包括词语、修辞、内容概括、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内容包括信息提炼概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写法及思想内涵等;最后是作文。教师在弄清试卷的基本结构后,把整个的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以书为本。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与阅读赏析,辅之以作文规范写作;重点是古诗文的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根据《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重点进行现代文和作文的训练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第三轮:总结检测、查漏补缺。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重点进行考前作文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梳理、整合

每一堂课的内容应相对集中,可以围绕中考内容中的一个点或几个点展开。比如,语言基础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古诗文默写等。语文实践包括文学名著、语言的表达、联想仿写、筛选概括、图表分析、解说评价、综合性学习等。复习以课本为主,按考标要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辅之以精当的练习。

(一)突出考点,做好词语复习的落实工作

在进行常用词语的书写与读音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先整理好六册教材词语,把易错易考的重点词语做好标注,然后抄写听写二遍,教师及时批改进行订正,注重书写质量。特别要强调学生记住一些自己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如:荫庇(yìn)、翘首以望(qiáo)、自怨自艾(yì)、炽热(chì)、剽悍(piāo)、作揖(yī)、惩罚(chéng)。再如:谈笑风声(生)、眼花t乱(缭)、迫不急待(及)、一愁莫展(筹)、直接了当(截)。复习一遍后,教师可以对六册书的字词进行二到三次快速答题测试,要求学生对选择题中的错误项中的内容进行订正,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答题的成功率。每次测试后,要求学生将自己错的字词公整地抄写在卷头上,以备再次复习时首先强调这些易错的内容。养成习惯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核实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为词语复习取得好效果打下基础。

(二)强调落实,做好诗词文的默写和赏析工作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采用学生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要求能背诵指定篇目,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全“盘”皆输。教学中,有些教师嫌一首一首地落实麻烦,只要求学生背诵,殊不知有的学生能够背下来却不能写下来,结果考试时因为一个字否定了复习过程中在背上下的工夫。另外,有的学生尽管能够背诵默写,但是对诗文的理解一知半解,也会影响诗歌赏析这道题的完成效果。因此,复习时教师一方面要落实默写的效果,一方面要有重点地提示学生诗歌中名句的内涵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上的特点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的复习落实到位。

(三)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名著和综合性学习的答题规律

名著知识复习,针对考点教师先整理好几部名著的相关知识要点,然后打印出来阅读。对于词语使用、语病、标点、图文解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复习,一方面采用专题形式,先精选中考试题练习实践,后发现规律,归结理论与做题方法技巧,最后再针对考点要求编写好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在平时阅读与写作复习中深化这些考点。对于成语应用中的“基本义、比喻义、褒贬义”,病句中的“歧义现象”是比较难掌握的,要重点突破。尤其是自相矛盾的语病,学生对“避免、防止、禁止”这样的否定词,不能与否定词“不、不能”连用容易造成错误理解,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规律指导做题意义尤为重大。标点符号的复习,要明确“说话人位置不同、完全引用和部分引用、并列列举、分号、破折号的意义等”的使用规律,教师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解读明白。

(四)教材引领,弄清重要问题的解读技巧

2016年开始,天津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进行调整,选择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以应用文体为主和笔答题部分的阅读均为从课外选择的文章,表面上看考试与课内文章无关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新考法,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内文章的作用,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传授给学生。

1.明确考点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考查方向

首先是说明文的阅读指导。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说明文分为事物、事理说明文两类。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说明文的语言分为平实、生动两种。所谓平实说明即用朴实陈述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或道理,生动说明则是在用朴实的语言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修辞等,使说明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够正确判断的十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资料,其中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在于:下定义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一个科学的判断;作诠释是对说明的对象的特点进行解释说明。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需要强调的是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说明文的答题策略:一是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二是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要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其次是议论文的阅读指导。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四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据的类型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复习时教师要明确判断的方法。

答题策略:一是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寻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注意:论点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文中有提示文章中心论点的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论点的提出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二是论据的特点是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其中存在着论据的排序是否恰当,论据是否能证明论点等问题,复习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来分析。三是明确论证应具有完整性,论证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不同的概括,注意答题的关键词:具体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通俗易懂等等。

2. 注重方法,文言文复习做到字字落实,

文言文复习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学生做到字字落实,忠实原文,在确实无法直译时,才酌情采用意译手段。注意对重点课文的反复诵读与识记,重点词语反复训练。七到九年级的文言文要越读越熟,至少要复习两遍,一遍的复习周期要越来越短。同时加大课外文言文的训练诵读与练习,这一点可穿插其中,课内与课外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3.重视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针对课外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还需要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答题规范。比如,阅读中遇到“赏析”类题目,就应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以及句式等几个方面思考。如果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可以套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如果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可以套用“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像这样的一些公式还有很多,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平时训练。还要和学生一起一题一题地研读题干,教会学生审题。比如“在作者看来,……”(暗示应该用原文回答);“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暗示可先在文中找到依据,然后再概括);“有哪些”(暗示答案不止一点,至少两点,而且应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有几点),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等等。掌握了这些规范,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

三、讲练结合,打好写作基础

第8篇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样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可以精读,也可以浏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及接受能力来确定。读自己能读的书,激发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所以,书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读自己能读的书。丰富阅读的内容,巩固阅读的兴趣。

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强化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后我又对这一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又在无形中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展朗诵、故事会等常规竞赛,通过这些常规竞赛,一方面可以检查同学们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大部分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例如教授《背影》一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读熟课文,并在读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父子深情,久而久之,定会增强学生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古人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留出一定时间落实阅读。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间相互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语文素养。

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保证。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出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使学生在不断地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自由的阅读积极、健康的作品,这样,功在课外,可是利在课内,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方法的传授和点拨。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这其中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教学说过一句看似平常却极为深刻的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启迪和教诲。比如在教学生阅读散文时,同时也是在教学生鉴赏散文,领悟写作的方法和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就有了深入学习的方法,从而增强兴趣,获得“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大力培养、倡导一种批判精神。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批判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的判断能力,包括评判力、推断力、鉴赏力、审定力等,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做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因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教育》语文版

第9篇

【关键词】提高;阅读能力;课堂;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考察,同时,阅读理解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如何切实可行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方面抓起:

(一)立足“课堂”主战场,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开展互动课堂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赏析鲍照的《行路难》时,结合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视频《寒门难再出贵子》,在课堂上适时围绕“你是否赞同‘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说法”掀起辩论赛,引起了学生的强烈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

2.开展研究性语文学习活动

在某些单元,我结合课外阅读,开展了自己认为比讲课更适宜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比如,人教版必修第四模块的长篇小说单元,都是名著节选,为了更好地解读作品,有所收获,我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大家在单元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部来进行研学,在指导下写成小论文。如:《论语》名著导读活动中,学生们撰写了《论语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思考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浅谈〈论语〉思想的批判与接受》等论文。

同学们在研学的过程中,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到提炼观点,到初稿,再不断修改,最后成文,不但通读了作品,还要通过上网等参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会了阅读和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开展专题探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研习问题或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研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形成共识,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是采取这种教学形式:由学生或教师提出课文研读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探究,形成文字材料的研读成果或用课件演示,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再由全班同学对其研读成果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然后质疑,共同探讨,形成共识。若有疑难则通过教师的点拨,师生共同来解决。教x《林黛玉进贾府》,我是这样设计了如下专题:1.贾府建筑结构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研究;。2.林黛玉性格研究(肖像、语言、细节);3.王熙凤性格研究(人物出场、肖像、语言);4.贾宝玉性格研究(出场、肖像、语言、诗词刻画),小组的学生谈完研读感受后由全班给他们打分,并提出疑问,形成全班的质疑、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收集归纳信息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用这样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为有效。

(二)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仅仅是例子”,通过“例子”的阅读教学,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例子”“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习惯。

1.由课内阅读延伸出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引导学生开展《红楼梦》前五回目的阅读,让他们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以及木石前盟的故事,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宝黛初会时的场景“这个妹妹在哪里见过一样。”。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进而解读判词中关于人物命运结局的暗示,还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的章节,引导学生感知刘姥姥的人物形象,领会刘姥姥的外交艺术。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发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让课内阅读产生巨大的晕轮效应,由课内阅读延伸开来,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10篇

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分明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佼、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是,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这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普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站在“面向现代化、不懈的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第11篇

一、预习导入

首先是教师在每周的作文课内进行辩论练习,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就班上发生的事,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周围发生的事,电视新闻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他的看法对不对,怎样证明他的看法对。这样做,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个初步的认识,也练习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知识

教师利用补课时间,给学生读一些简短的议论文,让学生试着找找论点,哪些是证明论点的材料,说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如短文《创造生活》、《地球老了》。课下,让学生搜集一些学习方面、励志方面的明人名言、名人的故事。

在学习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就按议论文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先让学生找观点,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学生在这个阶段已是第三次接触议论文,这节课学生难点是弄清楚论据的类型。一般说,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在验证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的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是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来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学生搞清楚了论据,再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到手里的名人故事归一下类,看看分别能证明哪些论点,而且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事实是概括叙述,语言很精练。

三、归纳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议论文教学难点。在学习第四单元时,学生已是第四次跟议论文见面了。学生对议论的文体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对阅读议论的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最后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突出解决课文难点。重点解决论证方法的类型,以《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为例,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课程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第12篇

赤水八中

黄雁翼

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一直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试卷都是由“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全面考查了考生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题型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试卷总体特点

1.试题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遵义中考语文试题兼顾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相对于以往的五年中考,今年语文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题目由易到难的比例为6∶3∶1,无偏题、怪题。设题简单、明了,无审题障碍。如作文设题一目了然,考查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2020年非连续文本阅读,提醒和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信息,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渗透人文素养,注重精神熏陶:试卷在选材上注重选择思想性、人文性强,文字优美的材料,如:2020年记叙文阅读《春风过处》,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注重人文素养和精神熏陶。

二、遵义近两年试卷考点综述

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注重积累,考查面广

“语文积累”“综合运用”这两个板块,出题形式呈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名句默写、字音字形(错别字)、词语理解与运用、病句辨识、名著阅读等几乎是必考考点,图表转换、句子的仿写(补写)为常考考点,而标点题近两年均未考查。

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一是“名著阅读”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一改往年“一题很容易,考查的都是偏基础的内容。二是“综合运用”的出题素材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为主题,较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考查的知识点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2.阅读大胆创新,稳中求变

纵观遵义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记叙文必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交叉着考查。偏爱散文阅读是遵义试题的一大特点,。选材上文字优美,思想性较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记叙文考点包括: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鉴赏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把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

说明文考点包括: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方法及作用;说明的顺序及结构;说明文语言等。

议论文考点包括:理清思路,论点归纳;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等。

题型主要以简答题为主,辅以填空题和选择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遵义的中考阅读中,重新出现了选择题,这种趋势值得注意。这正体现了遵义语文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考点包括:文言实词释义、句子翻译、文意概括、内容理解以及写作技巧的理解等。文言文的考查偏重基础,没有偏题和怪题,难度相对较低。如文言实词释义偏重于课下注释的词语,句子翻译考查的也是文中的重点语句,两道内容理解题也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稍加提炼、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遵义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形式:采取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这种形式不仅能考查考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能考查考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在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应当引起重视。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内阅读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ed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KUANG Jiena

(Zhuhai Doumen District Chengnan School, Zhuhai, Guangdong 519145)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writing, writing is an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reading. So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But most of the attention, but most of the teachers focu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while ignoring the role of curricular reading for teaching writing, which would make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out of tou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and overall student essay development. So I carried on this issue to be a shallow analysis, making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ar read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其中“积学以储宝”强调的便是应该通过广泛的学习来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进而使得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这也体现了正确阅读对于写作所起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相互联系。

1 以“阅读”带动“写作”,是教材的要求

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只注重课文分析而忽略学生思维锻炼和语言锻炼的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许多文章的课后题设计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篇》课后练习“请你也用散文诗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课后练习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初中的每一册书课后练习题在涉及的各类写作练习如命题小作文、改写、续写、补写等短文练习每本书都远远超过十道题。可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视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说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其重要的段落去进行记忆和背诵,对于其中好的文章构思去进行思考和模仿再创作。以文为范,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2 利用“阅读”与“写作”之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一个人若是缺乏阅读能力,当他在写作时便会如那无水之鱼,腹空笔涩。这也说明了阅读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课内阅读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内阅读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使得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使他们领悟这些优秀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思路,为良好写作水平的形成奠基。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本上的这段话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简明而又准确地把捕鸟这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交代清楚了。我就设计了抓老鼠仿写示例,在我的示范后,学生的仿写文章也很生动。如一个学生写道:“只见小浩同学举起右手,和同伴打了一个手势,然后就接过篮球,迈开大步,闪过两个防守队员,冲向篮板前面。起跳,篮球从他的手中飞出,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进了。”通过练习学生对写作兴趣大增,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了!

写作更高层次的是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我又通过学习课文《背影》中一系列父亲艰难买橘子的动作,强烈地突出了父爱这一主题。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把“情”贯注到动作之中,一学生写道:“唉!今天的数学试卷做得不好,错了好多,爸爸生气了,既不给我签字,也不搭理我,只是坐在桌角默默地吐烟圈。我心里很难过,我审题太不仔细了,这次没少挨老爸的‘冷暴力’。上床睡觉时,我才发现暖水袋已经充满了热水,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爸’,请原谅!”学生在我的指引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每篇课内阅读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只要善于引导,以文为范,从内容、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写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练习仿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完善教学结构,以“阅读”带动“写作”,要有整体的计划,形成读写有序列

课内的阅读与写作虽然有课文可依,但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而课外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容易走进目标不明确,读写训练无序、无系统性的误区,所以初中语文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有整体的建构,确立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学月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计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教材我确定了七年级写作训练目标: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写好记叙文。具体做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借鉴了课文的例子进行写作指引如下:选择《童趣》中你喜欢的场景,融入自己的感受,创造性改写。如:“观蚊成鹤”,可改成“我真的看见了一群白鹤――”通过作文让学生懂得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一次,我战胜了困难》、《我长大了》、《 必须跨过这道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那么就对主题,构思,选材,表达方式,记叙顺序, 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二阶段着重进行了记叙文、说明文两种文体的练习。优秀作品:《家乡的桥》、《蛋糕的制作》、《爱是……》。初三阶段面对升学考试,从作品主题升华和创新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增加了议论文的练习。作品:《笑对失败》、《走进初三》、《我看青春期的“爱”》、《读书苦与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以课文阅读为范本,再进行加工,修饰,创作。以阅读为本,以写作为乐!

总之,脱离了阅读的写作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很难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而课内阅读作为阅读中精品被收录,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阅读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写作的兴趣,快乐命题,快乐构思,快乐表达,自然就能快乐地写作!

参考文献

[1] 曹翠芳.回归文本――语文学习高效的切入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5).

[2] 王志彬.二十一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14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作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阅读,它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的目的,又有有效的区分度。比较阅读的总体原则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课内文言文阅读水平决定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结果。学生只有在能够对课外文言文疏通文意,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信息,才能够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道理进行判断和推理。具体而言,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点(狭指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我们以为其实与现代文对比阅读类似。它包括内容(主题、观点)、形式(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语言(语句)、古今(侧重现实意义)等几方面。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备考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命题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备考。

一、加强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古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由信息组成。考生在疏通文意、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出来或对文中的表述加以评价。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阅读中能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文章内容的要求,作者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3.揣摩写法,探究观点

文言文阅读在疏通文意、感知内容之后,应揣摩全篇的写法,包括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等。如《孟子二章》中《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议论文论证的顺序和结构是完全不同的;《爱莲说》中用牡丹的反衬和菊的正衬来写莲。对书中观点的怀疑和探究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如:《爱莲说》中提出的“出淤泥而不染”与平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否矛盾。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理想的辨证分析,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的客观评析。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探究、评析,注重今天的现实意义,批判吸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更透彻地领悟观点。

二、紧扣教材,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中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多数取材于课内。课外的选文比较浅显,大多选取与初三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考查的词句在课内文言文中很多是出现过的,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而掌握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就奠定了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坚实基础,因此,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备考的关键。复习必须紧扣教材,引导、组织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积累文言实词。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出现在书下的注释中,因此,应指导、要求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的关键词。同时,还要归纳整理一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通假现象等。要提醒学生的是,古今异义应重点熟记古义;词类活用应熟记语境义,语法现象不宜深究;通假字应读本字的音。

2. 积累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掌握的虚词有:“之、而、以、于、则、虽、因、其、为、且、乎、然、焉、者”等。

无论是文言实词还是虚词的积累,都应该摘出词语所在的原句,结合语境掌握,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3.积累文言名句。文言名句的积累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严格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背诵默写,做到不漏字、不增字、不错字。

4.积累文化常识。古代礼俗名物、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法时节、历史地理、官职科举等,考试时不一定直接考查,但在文言文阅读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会经常出现,掌握它们,无疑会有助于进行准确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 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理解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浅显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翻译文言句子是对其理解的最好检测方法。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信、达、雅”,对初中生翻译的要求是“信”(准确)和“达”(通顺)。翻译时可以采用“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做到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言优美,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应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文言句的句式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注意译文保留文言文的原有语气,还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准确把握文言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受现代文阅读的启发,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更加突出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复习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体悟文中的思想、感情或所蕴涵的道理,并力求能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强调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诵读的工夫做到了,解答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就容易了。就学生来说,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比单调、枯燥的题海更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复习的质量。

第15篇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 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 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 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 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 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 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 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 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 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 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 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 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 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 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 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 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 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