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诊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诊疗论文

第1篇

【摘要】 腹膜透析(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长期腹膜透析往往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消化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虽然腹膜透析技术在不断改进,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合并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据统计,CAPD患者消化功能紊乱的发生率高达74.25%。笔者收集近5年来中医药在缓解腹透并发消化道疾病、改善腹透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关进展,总结分析如下。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此时患者的内环境丧失了稳定性,血中代谢废物蓄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其中以消化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嘈杂、不欲饮食、 食入即吐、反酸、 嗳气、大便秘结等等。其表现属于中医的“呕吐”“呃逆”“腹痛”“吐酸”等范畴,病位涉及肝、脾、肾等多脏,气化不利、湿浊淤血内停贯穿疾病的始终。

1.1 湿浊内蕴在腹膜透析中,往往存在慢性炎症状态。有学者将炎症因子增高归为中医的“浊毒”、“湿热”范围。慢性肾衰竭患者若高蛋白饮食反而助湿生热,湿热阻竭,脾肾气化不利而加重虚损。蔡浔远等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形成,往往因水肿、淋证、腰痛、癃闭、眩晕等病证,迁延缠绵,久治不愈,导致脾肾严重受损,水湿内蕴体内,日久化浊,化毒,化淤,诸邪相互交接,壅滞于内,又会加重脾胃的虚损。

1.2 脾胃虚损CAPD患者透析后,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水肿等症状,这些病状统称为营养缺失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认为:“精气夺则虚”。 研究表明,CAPD患者由于腹膜长期暴露在非生理性物质中,腹透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乳酸、高渗透压和低pH值等会对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腹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腹透患者因长期透析致精微物质外漏,出现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损等症状。脾气亏虚,气化不利,困阻脾胃,气机失畅,使胃失受纳,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继而出现腹胀、便秘、腹泻或饮食减少等表现。

1.3 肝郁气滞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表现。杨洪涛认为:一方面,患者因失去了部分肾功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降低,并且失去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地位也低,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巨额的医疗负担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张红梅等对腹膜透析的病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比较,发现抑郁组的躯体症状较非抑郁组发生率为高,尤其是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失眠症状更为突出。因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患者长期抑郁,肝失条达,怒则气上,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为干呕呃逆,嗳气吞酸;肝气郁结日久,伤阴化火,肝络淤阻,最终致“血浊气涩”。血浊与气涩互为因果,使浊邪壅遏于内,充斥三焦。三焦決渎失司,痰浊阻滞肾络,气化不利故成本病。

1.4 阴阳两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长期行CAPD治疗,患者的残肾功能逐渐下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患者表现为疲乏、少食、尿少或夜尿多,或无尿,舌暗,苔白,脉细。患者肾气不足,封藏不固,肾阳亏损,无以蒸化水液,脾阳不足,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聂峰等认为CAPD病人正虚证的演变过程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这种演变过程往往因实致虚,继而在虚的基础上又产生实邪,而实邪进一步加重本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肾不泌浊反留浊,迁延日久,而致气血阴阳俱虚。

二、中医的辨证要点

2.1 辨虚实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RF)发病机理极为复杂,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脾肾虚损为本,湿浊淤毒为标。张嘉毅认为CAPD患者刚刚进入透析阶段(CAPD开始到第6周),体内毒素的清除尚不充分,正气衰败、淤浊痰湿等邪实之证表现更甚;随着透析对毒素和水分的清除(第6周到第8周),邪实之证明显减轻,正气亏虚之证突出;(8周后)由于本病由多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来,中医素有“久病必淤,久病入络”之说,所以本病患者皆有血气郁滞、络脉不畅、淤血内停、湿浊等病理变化,且与肾虚相伴而生,互为因果,并且贯穿疾病始终。蔡明认为腹膜透析乃属中医的祛邪之法,它不能替代肾脏的整体功能(只是替代肾脏的滤过功能,不能替代甚至还损害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研究已证实,腹膜透析影响机体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并导致其大量丢失,使血清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显著下降,加重机体营养不足。因此,腹膜透析在清除毒素,解除标证即祛邪的同时,必然会加重正虚,尤其是大量脱水可使水随液脱,使虚损之肾气更加衰败,使肾失气化开合之职,导致尿量急剧减少,残余肾功能急剧丢失,甚则导致肾气衰败而死亡。所以治疗时需要分清虚实轻重。

2.2 辨阴阳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腹膜透析的初期,体内毒素积聚及水钠潴留的病理状态尚未完全缓解,阻碍脾肾阳气运行温煦,故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随着透析龄的增加和透析方案的调整,腹膜透析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阳气暂以畅通,虚寒之象也逐渐减轻;但是随着腹膜透析病程的继续延长,腹膜结构和功能损伤,超滤能力和物质转运能力逐渐下降,腹膜炎发生率也逐渐增加,透析患者或因长期水液和精微物质流失,出现阴阳两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长期蛋白尿、腹膜透析致精微物质流失),精血亏虚,肾水不足,虚阳浮越于上,化燥伤阴,表现为嗜冷饮,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失眠等。故治疗时需辨清阴虚和阳虚的孰轻孰重。

三、中医的治疗原则

3.1 健脾益肾,和胃降浊龚剑华等用温脾降浊汤治疗腹膜透析纳呆24例,温脾降浊汤以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知母、黄柏以制附子、肉桂之温燥;当归、白芍、熟地黄养阴补血;姜半夏、陈皮、紫苏梗化湿理气,和胃降浊。诸药配伍,温补脾肾、和胃降浊、养阴补血,共奏其效。熊飞等认为肾衰合剂中加入一定量大黄(一般为10~15g)同煎,其泻下作用不明显,但降浊(湿、淤之邪)效果好,且能改善患者食欲,盖因其降浊以开启脾胃之功。肾衰合剂以健脾益肾,补益气血为主,重在健脾益气,达到升清降浊祛浊化淤的目的。肾衰合剂方中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枸杞、地黄、牛膝滋补肾精,以固肾元;白术、茯苓、厚朴健脾利湿,调理气机,以绝湿浊生化之源;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化淤以治其淤血标实之邪;大黄降浊开启脾胃。诸药合用,而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效。魏连波认为CAPD的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俱虚,气血亏损,治疗宜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着手防止CAPD患者低蛋白症有较好的疗效。可用温胆汤加减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取和吸收;用人参养荣汤加减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使血浆蛋白回升。徐成江等以自拟参芪健胃汤(黄芪25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羊藿12g,肉桂3g,牛膝、当归、白芍各15g,陈皮10g,半夏、佩兰各12g,内金10g,谷麦芽15 g)治疗厌食症,在改善低蛋白血症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更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作用;茯苓、淮山药可改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鸡内金、谷麦芽等能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的运动机能加强,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

3.2 健脾助运,行气和中大多数学者认为,CAPD患者脾胃长期浸渍在水湿之中,湿浊弥漫三焦,困阻脾胃,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治疗上当从脾胃论治,注重健脾开胃,去湿化浊。傅玉素将该病分为五型论治:脾胃两虚型用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虚气滞型用黄芪健中汤、旋复代赭石汤合小半夏汤加减;寒热错杂型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胃阴不足型用益胃汤加减。

3.3 疏肝行气,活血去浊张嘉毅则主张依据PD进程分阶段论治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初始阶段正气虽衰,但淤浊痰湿标证更甚,故以温胆肠加味;正轨阶段标实减轻,气(阳)虚证明显,故治以补中益气汤或无比山药丸加减;长程阶段久病多淤,应以固护肾元为主,佐以和络泄浊,常须在补益药基础上加入活血化淤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药、怀牛膝、川芎、积雪草等。

综上所述,CAP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主要治则是健脾益肾、和胃降浊、疏肝行气、活血化淤等。主要方剂是温脾降浊汤、参芪健胃汤、温胆汤等。尽管CAPD患者损伤的脏腑在肾,但笔者认为五脏之中,除肾以外,与脾关系密切。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喜燥恶湿,患者长期腹透液存在腹腔,肠胃浸渍于水湿之中,水湿困脾,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纳呆等。由于患者肾功能减退,长期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患者表现为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少,纳呆等症状。临床上患者恶心、呕吐、纳呆等脾胃症状出现最早且贯穿始终是其明证。同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主要通过健脾和中、顾护胃气、调整中焦功能,从而保护肾功能。虽然中医药在改善CAP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给药的途径,对患者的症候分型的规范、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提高CAPD效率的机制等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Z. Tekin I0. Pocan B. Boran A. et al.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RP and Fibrinonen Level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arly SLane of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Ren Fail, 2008, 30(2):219.

[2] 张秀娟,宁红雨.赵刚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樜拾.中医药学刊[J].2005,23(2):234-254.

[3] Bergstrom J, Lindholim B, Lacson E, et al. What are the cause and consequse- quences of the Chronic inflammatory state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Semin Dial,2000,13:163.

[4] 朱辟僵,周 逊,赵 华,等.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652.

第2篇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称代谢综合症。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症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一、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的认识

代谢综合症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症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对代谢综合症的防治

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症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症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症;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症;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症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症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症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症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症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

第3篇

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碍

2.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wWw.gWyoO

第4篇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中医编辑;中医药期刊;业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22-02

中医药期刊刊登的是中医、中药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中医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中医药的专业知识。现在新入行的中医编辑都是中医药硕士毕业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夫,但离合格的中医编辑差距还是很大,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符合中医药期刊办刊的需要。本文就新入行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升进行讨论。

一、学习科技期刊出版知识,了解工作内容

业务能力的培养从学习业务知识开始。新入行的编辑并未进行过出版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正式接触编辑工作之前首先需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它内容丰富,涵盖了科技编辑应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阅读后就会知道编辑出版是怎么回事,编辑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建议新编辑从阅读《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开始,边学习边对照自己的刊物。重点掌握各种应遵守的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用法的规定,图表的规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必须学习出版政策、法律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道依法办刊;学习部门制度性文件和业务材料,如岗位职责、编校流程、编辑规范[1]、《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学的特定用字(来源于中医经典的某些病、症的描述用字,有其独特的含义),利于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了解常用的参考书籍,便于查找资料。熟悉本部门医药学专著、工具书和教材的名录及存放位置,学习工具书的使用,尤其要学习使用《中医经典索引》、《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熟悉《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容,中医临床研究一般是在二者指导下开展的,中医论文常须引用其中的诊疗标准;熟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的《中医药主题词表》。这些都是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常常要翻阅的。

学习本刊“投稿须知”。投稿须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报道宗旨,栏目设置,文稿内容、格式要求,都是要求作者的,当然编辑也是必须知道的。可通过阅读过刊、存档稿件,了解本刊的版面、格式、专栏,了解中医药论文处理的程序、编辑加工要点,为下一步进行编辑工作做好准备。

编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操作性很强,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编辑能力培养主要的途径就是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新编辑可以参与校对工作,在对红中见识各式各样的错误,这是将前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老编辑的改稿过程,可以将脑子里的理论与实际的稿件联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对工作后,在有经验老编辑的带领下,可以着手处理稿件,亲历初审、送审、退修、编辑加工、签发的过程,在初审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整体性”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稿件编辑加工。在青年编辑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工作程序后,让他们担当全权责任人,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2]。老编辑要心底无私,手把手地教,把自己总结的心得传授给新编辑;新编辑要细心聆听,用心作笔记,不懂就问,勤查阅资料。

在编辑实践中,宜根据审稿任务学习计算机检索、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和统计学软件,如选题是否新颖,宜选择主题词检索,看看类似发表的文献是多还是少,再结合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判断;内容是否重复发表,可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判断;数据处理是否正确,需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核算。带着目的的学习是高效的,新编辑一般很快能掌握。

审稿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如不会审稿便不会改稿。编辑初审的任务是:审查来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报道范围,来稿与已经发表和准备刊登的同类文稿比较有无独到之处;对来稿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作初步评价;决定来稿是否需送编委或有关专家复审[3]。建议多阅读审稿专家意见、老编辑发稿意见,要结合论文仔细品读,学习审稿思路,逐步建立审稿思维。将自己初审的意见记录下来,等复审意见回来后作比对,看看自己看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看到,经过多次实践,审稿能力会得以提高。

对稿件的修改除提请作者针对审稿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外,编辑还需要统一格式,规范化表达,使全文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数据处理正确,结论客观。如对于中医临床论文,必须注意其临床资料是否完整,与行业“金标准”比较其诊疗标准是否公认、完善,图表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支撑结论,还需要专门注意中医理论、方法、处方、用药是否合理。

第6篇

【关键词】 肝脾不调证;关联规则;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肝脾不调证是由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的,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的临床常见证候,是临床常见证型。调和肝脾是名老中医的常用治法,一般多以逍遥散为主方。但由于本证兼证复杂,病机转化多端,临床用药加减变化十分灵活。笔者拟通过名老中医肝脾不调医案,应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针对肝脾不调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1 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以名中医本人对证候的判断为主;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腹胀食少,情绪抑郁,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纳入标准。

1.2 病例资料

病例资料来自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形成的北京市当代名老中医医案[3],以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资料《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4]中的当代名医肝脾不调医案共968例,1 870诊次。

2 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

在不干扰名中医诊疗过程、不影响辨证论治过程、原汁原味地保留病历原始信息的前提下,收集门诊病历。将全部病历录入“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中,使症状、舌脉、辅助检查结果、证候、治法、方剂、药物等临床信息形成可分析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

2.2 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

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仓库。在保留原始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将同一中药的不同异名统一为正名,以便分析挖掘。

2.3 数据分析挖掘方法

基于以上方法建立的病例数据库,保留了临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复诊病例形成了动态数据,为应用多种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挖掘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课题建立的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6]进行探索性频数分析,利用WEKA[7]数据挖掘软件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是发现交易数据库中不同商品(项)之间的联系,

这些规则找出顾客购买行为模式,如购买了某一商品对购买其他商品的影响。中医临床中的药-证-症之间的关系是关联与决策规则的结合,某病证用某药是一种决策行为,方剂配伍有君、臣、佐、使配伍规律,可以采用关联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现。因此,可利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8]、症状分布、兼证关系、症-证、证-药、症-药、证-药关系等。

对于一条关联规则LR,我们常用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来衡量它的重要性。规则的支持度是用来估计在一个处方中同时观察到L和R的概率P(L,R),而规则的置信度是出现了L时也出会现R的条件概率P(R|L)。关联规则的目标一般是产生支持度和置信度都较高的规则。

目前常用Lift等代替置信度来衡量规则的关联程度,它们分别是:①Lift:P(L,R)/[P(L)P(R)]。Lift=1时表示L和R独立。这个数越大,越表明L和R在一起不是偶然现象。②Leverage:P(L,R)-P(L)P(R)。它和Lift的含义差不多。Leverage=0时L和R独立,Leverage越大L和R的关系越密切。③Conviction:P(L)P(!R)/P(L,!R)(!R表示R没有发生)。用来衡量L和R的独立性。该值越大,L与R关联度越好。

3 结果

通过频数分析,治疗本证常用药物为茯苓、甘草、炒白术、柴胡、白芍、当归等,为逍遥散的主要药物。在初步进行全部数据的关联规则分析时,多数关联规则显示与这几种药物的关系,从而可能掩盖或相对降低了其他药物之间为关联关系,为此,我们排除这6味药物后分析其他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见表1。

本研究采用Weka 3.4.6分析,Lift>1的关联结果见表2。表1 肝脾不调常用药物统计表2 肝脾不调证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从以上关联规则中可以看出,除肝脾不调的核心方外,处方中常配伍使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①安神类药物:龙骨、牡蛎,这一配伍Lift值最高,高于13.81,说明在一起使用的机会非常高,而且出现频率也高,这与失眠为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有关。②消食类药物:山楂、神曲、麦芽等。③行气燥湿类方药:以平胃散为核心的药物,如苍术、陈皮、厚朴等。④活血化瘀类:活血药中以丹参最为常用,常与莪术,或与黄芪、或与赤芍等药物配伍,起到活血破血、益气活血、凉血活血等作用。益母草与泽兰常相配伍,发挥活血利水之功。⑤理气和胃药:常配伍使用的有木香和砂仁、陈皮和半夏、陈皮与枳壳、半夏与旋覆花等。⑥健脾和中:如党参、半夏及厚朴,党参与厚朴,太子参与枳壳等。

由以上配伍规律不难推测,肝脾不调证患者常兼有心神不安,其临床表现中失眠排在第一位。另外,还可能兼有血瘀、湿浊阻滞、胃气不和、食积内停等。这些从症状、证候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9]。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高度统一性。

4 讨论

中医处方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治法,以不同药物配伍形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载体,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的组成及配伍规律,反映了医生对疾病及证候的认识,对药性的理解及前人的经验等多个因素,处方的加减变化规律,反映了临床证候的多样性及辨证论治的复杂性。本研究基于临床肝脾不调证,通过分析药物的配伍,结合中医理论、中药及方剂配伍规律的共性认识,推知其可能的兼证及变证,分析临床加减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B/T16751.1-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64.

[3] 王映辉,刘保延.名老中医诊疗信息基础数据仓库与挖掘平台的建立[A].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会论文集,2006.179-185.

[4] 孙光荣,鲁兆麟.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资料之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D].350-689.

[5] 张润顺,王映辉.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101.

[6] 张润顺,王映辉.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52,63.

[7] 数据.[EB/OL].http://cs.waikato.ac.nz/mL/weka,2009-04-12.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27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07-02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此类疾病不断增多。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的突变、人的体质类型、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精神情绪,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疾病,具有个体化的治疗优势,并且已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不能达到的。鉴于临床中对此类疾病中医病名、证型的不统一,给临床疗效的观察带来不便。因此,应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临床病证,为广大的中医眼科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诊疗标准和科研的平台。

1 血证溯源

血证一词见于《血证论》,《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从阴阳水火气血对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气血的相互关系。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 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现状

祖国医学对各种眼底出血疾病,因视力下降的急慢、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的不同的眼底疾病,称为“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出血量多,波及视衣的中心部位黄斑;“视瞻昏渺”指眼外观端好,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云雾移睛”指眼外观端好,眼前黑影飘动,溢于脉外之血进入神膏。2003年1月第1版《中医眼科学》将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类似西医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因血管壁渗漏或破损引起出血而视力骤降的眼病,称为“络损暴盲”,如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称为“消渴目病”;而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出血等引起的眼疾,称为“云雾移睛”等。

3 中医病名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眼科学》中,“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对眼底出血疾病又分称为“络损暴盲”,“消渴目病”,“云雾移睛”等,以上此病名将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的“视瞻昏渺”之眼底出血疾病遗漏掉。而“暴盲”这一中医病名,概括了视力急剧下降的各种眼病,包含了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等眼病;“视瞻昏渺”则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黄斑区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湿性)、Stargardt病等;“云雾移睛”又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导致中医病名一个中包含多个西医疾病,而同为眼底出血疾病,又可称为多个中医病名。由于眼底出血疾病在中医眼科诊疗工作中缺少规范统一的病名,导致在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均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论述,而没有从中医规范的病证方面论述的。而对于中医临床和各种中医药科研、论文,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不应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

4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探讨

血证是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各种眼底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应归属于血证-眼底血证。

血证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则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等,则见吐血、咳血、鼻衄、便血、尿血等,这些身体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古人可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因此,古人对这些能看到的出血证有较全面的认识。眼球为一封闭的球体,眼底出血不能外流,不能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需通过特殊的检查仪器才能观察到,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解剖知识的局限,检查方法的落后,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古人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这些眼病有的为各种眼底出血疾病,有的为其它视功能障碍的眼底疾病,这导致了一个中医病名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多个疾病。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替代论述,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也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特色。而且,中、西医病名只应相互对照,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在此我们提出“眼底血证”这一新的中医眼科病名。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中医眼科的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并多以症为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法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5 眼底出血证的中医病名探讨意义

5.1 通过对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规范其病名,掌握眼底出血疾病的病变规律,给予系统、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突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中医临床诊疗特色,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8篇

1、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项目水平不高

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中医医院的CME方式多以外出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参加短期学习培训班等方式为主,而论文交流、院内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自学、科室小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新技术新业务等开展的较少。因此,难以适应中医医院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中医医院开展CME的措施

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提高CME自觉性的前提

人是CME的内在因素,只有充分调动CME对象和工作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开展好CME。通过加大对CME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四新”,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统一认识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习一阵子”为“学习一辈子”、变“单纯追求理论学习”为“提高能力”的前提。

2、成立和健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是落实CME的保障

(1)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和健全规章制度医院

应按要求成立CME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分工,使医院CME组织体系健全。院领导的重视不是一句“套话”,是医院CME经费、人员以及政策的重要保障。医院的CME委员会应由院长任主任,分管副院长任副主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医学专家为成员。科教科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人员相对固定,保证准确把握政策和标准。医院人事、医务、护理等部门在医院相关制度、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执行方面对CME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视,如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执业再注册均要求提供CME合格证书,并将科室CME的合格率纳入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科主任、护士长对科内CME工作也应积极配合,相对固定一名能掌握CME标准的同志协助科教科管理科室内CME工作。医院应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结合该院实际,从内容、形式、考核、学分登记及验证等方面制定该院的CME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医院还应科学进行经费管理,制定相应的办法对个人参加项目学习、接受远程继续教育、在各级杂志等发生的费用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2)做好学分年度验证和CME档案及信息管理

为了保证CME学分授予的真实性,在学分授予、登记审核工作中,实行院、科两级审核制度,并为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CME个人档案,授予学分的论文、成果等资料的复印件经院科两级审核后归档保存。现在,宜昌地区已经实施CME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管理,明显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职能部门应定期对科室开展CME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保证医院CME目标的实现。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CME的评价应由重过

程转为重结果。根据评价的阶段分类如下:①过程评价:学习者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②内容评价: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课程设置特点和复杂程度;③结果评价: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变化的情况以及学习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变化;④对患者和社会影响的评价:很多学者指出这是惟一有意义、有效的测量,因为它评价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和医护行为变化的感知。

2.3开展具有中医医院特色的CME项目

中医学知识、方法、技术的更新,不是由理论的更新带来的,而是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理论,即经典理论的深入认识和不同感悟所带来的,这是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医医院的临床医师既要掌握现代医学的理论与先进技术,又要发扬传统医学理论,突出中医特色,做好院内、院外CME工作。

(1)院内CME

①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诊疗技能操作培训相结合。中医医院应从突出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去求发展,无论是哪一个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都应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并能在本专科疾病的诊治中运用。此外,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对中医经典理论做到熟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本体,是中医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也是构成中医医务人员理论水平高低的决定性要素。中医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数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他们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医学操作技术。②院内办“西学中”培训班,积极鼓励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的学习。培训班以自学为主,由有经验的中医专业人员讲解、答疑,并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考试及考核。③利用教学医院优势,积极申办中西医结合CME培训班。宜昌市中医医院为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鼓励本院中医专家授课,促使其在备课的同时巩固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聘请上级医院的中医专家前来授课,从而实现资源共享。④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师带徒教育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应用。医院采取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的教育形式,指导教师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实际操作,向继承人传授他们的经验和专长。组织人员对有代表性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应用。⑤法律教育与医德培养应成为CME永恒的主题。依法执医、文明执医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权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长久以来,医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CME不仅要补好这一课,还要使之贯穿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使医务人员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⑥重点专科建设与CME相结合。重点专科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将CME与重点专科建设相结合,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高服务水平。⑦积极引导参与医学科研、撰写论文以及自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以促进医院学术风气的活跃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院外CME

第9篇

1.1认识不足

1.1.1CME对象认识不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忙、任务重,难以抽出专门时间脱产学习。即使是自己单位组织的讲座或学习班,也因工作忙和专业的不同而影响学习效果。他们在主观意识上没有继续学习“四新”内容的需求,参加CME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领取学分证。不少人认为参加CME只与晋升有关;某些已晋升正高职称或不再想晋升的人员,对CME学习不够重视;有的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猛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

1.1.2医院领导认识不足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1.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2.1CME项目水平不高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1.2.2CME手段方式落后中医医院的CME方式多以外出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参加短期学习培训班等方式为主,而论文交流、院内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自学、科室小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新技术新业务等开展的较少。因此,难以适应中医医院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2中医医院开展CME的措施

2.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提高CME自觉性的前提人是CME的内在因素,只有充分调动CME对象和工作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开展好CME。通过加大对CME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四新”,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统一认识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习一阵子”为“学习一辈子”、变“单纯追求理论学习”为“提高能力”的前提。

2.2成立和健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是落实CME的保障

2.2.1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和健全规章制度医院应按要求成立CME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分工,使医院CME组织体系健全。院领导的重视不是一句“套话”,是医院CME经费、人员以及政策的重要保障。医院的CME委员会应由院长任主任,分管副院长任副主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医学专家为成员。科教科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人员相对固定,保证准确把握政策和标准。医院人事、医务、护理等部门在医院相关制度、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执行方面对CME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视,如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执业再注册均要求提供CME合格证书,并将科室CME的合格率纳入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科主任、护士长对科内CME工作也应积极配合,相对固定一名能掌握CME标准的同志协助科教科管理科室内CME工作。医院应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结合该院实际,从内容、形式、考核、学分登记及验证等方面制定该院的CME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医院还应科学进行经费管理,制定相应的办法对个人参加项目学习、接受远程继续教育、在各级杂志等发生的费用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2.2.2做好学分年度验证和CME档案及信息管理为了保证CME学分授予的真实性,在学分授予、登记审核工作中,实行院、科两级审核制度,并为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CME个人档案,授予学分的论文、成果等资料的复印件经院科两级审核后归档保存。现在,宜昌地区已经实施CME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管理,明显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职能部门应定期对科室开展CME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保证医院CME目标的实现。

2.2.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CME的评价应由重过程转为重结果。根据评价的阶段分类如下:①过程评价:学习者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②内容评价: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课程设置特点和复杂程度;③结果评价: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变化的情况以及学习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变化;④对患者和社会影响的评价:很多学者指出这是惟一有意义、有效的测量,因为它评价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和医护行为变化的感知。

2.3开展具有中医医院特色的CME项目中医学知识、方法、技术的更新,不是由理论的更新带来的,而是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理论,即经典理论的深入认识和不同感悟所带来的,这是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医医院的临床医师既要掌握现代医学的理论与先进技术,又要发扬传统医学理论,突出中医特色,做好院内、院外CME工作。

2.3.1院内CME①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诊疗技能操作培训相结合。中医医院应从突出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去求发展,无论是哪一个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都应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并能在本专科疾病的诊治中运用。此外,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对中医经典理论做到熟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本体,是中医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也是构成中医医务人员理论水平高低的决定性要素。中医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数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他们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医学操作技术。②院内办“西学中”培训班,积极鼓励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的学习。培训班以自学为主,由有经验的中医专业人员讲解、答疑,并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考试及考核。③利用教学医院优势,积极申办中西医结合CME培训班。宜昌市中医医院为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鼓励本院中医专家授课,促使其在备课的同时巩固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聘请上级医院的中医专家前来授课,从而实现资源共享。④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师带徒教育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应用。医院采取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的教育形式,指导教师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实际操作,向继承人传授他们的经验和专长。组织人员对有代表性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应用。⑤法律教育与医德培养应成为CME永恒的主题。依法执医、文明执医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权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长久以来,医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CME不仅要补好这一课,还要使之贯穿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使医务人员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⑥重点专科建设与CME相结合。重点专科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将CME与重点专科建设相结合,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高服务水平。⑦积极引导参与医学科研、撰写论文以及自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以促进医院学术风气的活跃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10篇

一、知识范围

1.疾病诊疗:收录30个专科系统的8000余种疾病的疾病分类、ICD号、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并包括社区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专项。

2.用药指南:累计药品信息数据量达到6000种左右。包括每种药品科目分类、药品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医保用药等内容。便于社区医生学习查询使用。

3.临床医技:包括1600多项检查项目,每项包含:概述、原理、试剂、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临床意义等。同时包括临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电图等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图像解读、正确图谱参考等系统知识数据库。

4.中医中药:该栏目共收集中草药、现代经典方剂、名医名方、中药图谱、药膳食疗等共计2万多条数据,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诊治提供完善的中医知识服务。

5.继续教育:秉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宗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以临床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系统培训为主,同时兼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提高学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每个季度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新的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相应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根据您的特点和需求为您打造了个性化的页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同时帮助您管理学习进程。

6.视频直播:培训师资在全国范围内选用具有丰富教学、临床和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专家团队,视频课件通过病例展现、操作演示、场景教学等,辅以动画、流程图、PPT等多媒体工具编辑制作而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

7.考试训练:依靠全国著名医考研究专家和医考命题专家的辅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生、执业护师考试通过率。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技能辅导、理论辅导和考前模拟题强化训练。

8.知识总库:该栏目共收集了基层医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图书、中国全科医学电子期刊、论文及论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供基层医务人员日常学习。

二、平台特点

中国第一套针对基层医生的学习、培训、考试、助诊的知识型数据库,实现了将医学文献、图书知识以及电子数据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义上的网络知识结构数据库,自主创新的知识漫游链接,快捷方便的检索引擎。

凝聚了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由文献向知识的飞跃。

深度的知识挖掘、标准化的知识组织、专业的知识开发、先进的技术平台。

第11篇

一、知识范围

1,疾病诊疗:收录30个专科系统的8000余种疾病的疾病分类、ICD号、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并包括社区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专项。

2,用药指南:累计药品信息数据量达到6 000种左右。包括每种药品科目分类、药品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医保用药等内容。便于社区医生学习查询使用。

3,临床医技:包括1600多项检查项目,每项包含:概述,原理、试剂、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临床意义等。同时包括临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电图等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图像解读、正确图谱参考等系统知识数据库。

4,中医中药:该栏目共收集中草药、现代经典方剂、名医名方、中药图谱、药膳食疗等共计2万多条数据,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诊治提供完善的中医知识服务。

5,继续教育:秉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宗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以临床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系统培训为主,同时兼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提高学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每个季度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新的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相应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根据您的特点和需求为您打造了个性化的页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同时帮助您管理学习进程。

6,视频直播:培训师资在全国范围内选用具有丰富教学、临床和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专家团队,视频课件通过病例展现、操作演示、场景教学等,辅以动画、流程图、PPT等多媒体工具编辑制作而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

7,考试训练:依靠全国著名医考研究专家和医考命题专家的辅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师考试通过率。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技能辅导、理论辅导和考前模拟题强化训练。

8,知识总库:该栏目共收集了基层医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图书、中国全科医学电子期刊、论文及论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供基层医务人员日常学习。

二、平台特点

中国第一套针对基层医生的学习、培训、考试、助诊的知识型数据库,实现了将医学文献、图书知识以及电子数据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义上的网络知识结构数据库,自主创新的知识漫游链接,快捷方便的检索引擎。

凝聚了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由文献向知识的飞跃。

深度的知识挖掘、标准化的知识组织、专业的知识开发、先进的技术平台。

规范、完整的《语义词典》,由ICD一10(国际疾病分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与代码》、

第12篇

5月14―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并同期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联盟会议,制订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现将会议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1、征文内容:①重点征文领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痛风、白塞氏病、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②中

药制剂治疗风湿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研究;③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验设计;④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风湿病的科研设计、临床研究、经验体会;⑤疑难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个案报道、临床经验总结;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制修订标准及中医疗法的研究成果;⑦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建议、草案;⑧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经验体会、临床总结;⑨其他有关中西医结合在风湿病领域的热点问题。

2、征文要求:①稿件应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论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②稿件全文限4000字以内,并附400字以内的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关键词;请提交电子版至投稿邮箱,不受理手抄及复印文稿;③稿件一律用Word文档排印,标准A4版面,标题用宋体三号字,作者及单位用楷体小四号字,注明单位科室、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摘要与关键词用宋体五号字,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者请注明;④录用文稿纸质版须加盖单位公章邮寄;⑤论文经审评录用后,将收入“会议学术论文集”,组委会将给作者发送会议论文录用通知;⑥欢迎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3、截稿日期:2016年3月31日(以邮戳日期或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4、联系方式:①联系人及电话:李略15566080836 岳月15604008885 固定电话024-31961263;

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 邮编11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 岳月收

第13篇

【关键词】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计划;考核机制

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出现于19世纪的德国 ,后获得世界各 国的认可,证明它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好办法,是培养临床专家的必要途径,是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培养手段[1] 。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始于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24 小时候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度[2]。

刚出校园的住院医生处于提高、锻炼临床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耳鼻喉的临床工作中,工作负荷重 :病人多 ,每天忙于写病历、病程记录、办出入院,若处理不好会产生无暇顾及学习的问题。耳鼻咽喉科医生需要责任心强 ,风险大,责任重;而在中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西医的耳鼻喉科学基本操作,而且还需要掌握中医耳鼻喉常见疾病的辩证论治,工作量无疑又有增加。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好住院医生的规范性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先浅析如下:

1 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根据我们医院的性质和学科的特点而制定。我们制定的目标是通过中医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既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同时达到耳鼻咽喉科专科医师水平,即具有独立从事耳鼻咽喉科学医疗活动的能力,可以独立诊治耳鼻咽喉常见病,完成耳鼻咽喉常用的专科检查及诊疗操作,辅助耳鼻咽喉手术,具备全面承担本专业医疗活动责任的能力。

2 制定完整的培养计划

从1993年卫生部颁布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 1995年出台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 ,到2010年6月公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针对本科室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完整的培养计划。对住院医生需要系统性、全面性培养。首先确定学科内优秀的带教老师 ,可以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地负责指导住院医生 。

培养主要为三年,一般来说, 第一年主要完成相关专业或专业支撑学科的临床轮转:耳鼻咽喉科门诊学习6个月,相关学科轮转6个月(3个学科各2 个月)眼科、口腔科、针灸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麻醉科、影像医学科、ICU、急诊科等。受训者可选4~8个学科学习。

第二年主要以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分支学科、临床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为主;

在第一第二年的阶段完成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比如耳鼻咽喉疾病的辨病方法和辨证论治;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门诊诊疗病历的正规书写方法;耳鼻咽喉科局部、全身用药及的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耳鼻咽喉科常用的穴位贴敷、针灸、理疗方法。耳鼻咽喉内窥镜检查法;音叉检查和纯音测听法及其结果分析等。

第三年主要在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上继续加强进一步的临床拓展。第三年要求住院医生担任住院总的工作,该阶段导师鼓励住院医生独立开展手术,尽量放手让住院医师操作。比如鼓膜切开术,腺样体刮除术,扁桃体剥离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喉内显微术等。当然,具体的还需要根据住院医生的本人能力而定,导师需要在放手的时候严格把关。

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各种学术讲课,每两周进行一次小讲课学习,其中中要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专业新理论 、新进展、新方法;辅助科室如 C T、MR I 诊 断、PC R 技术,还包括辅助科室结果的分析等;临床疾病最新动态和临床新药介 绍。科研学习:译文 、综述、论文写作方法的辅导:对院内布置的译文、综述、论文等进行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导;医学英语讲座与辅导 ;科研方法与资料统计。并且定期开展疑难病例的讨论和专家讲座。

耳鼻喉科的解剖复杂,如果对解剖不熟悉,很难理解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手术比如耳显微手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都需要在内镜下进行,要求在熟悉解剖的前题下,能熟练操作和具备很好的手术技巧。而熟练的手术操作和技巧都源于平时的训练。是在在外科基本功相当熟练、耳鼻喉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相当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升华, 也必须通过手术实践、反复上台的观摩、钻研和总结出现的窍门, 这就要求规培医师从开始接触临床就严格要求自己, 刻苦训练基本功, 快速提高手术技巧,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中医院的耳鼻喉科学医生要求具备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跟名老中医的出门诊抄方是提高中医能力的快速方法,也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手段,住院医生每周安排一次跟本科室中医抄方的门诊,并且在上级中医生的指导下,要求在第三年的培训中具备能独立给患者开中药处方的能力。

科研的培训也是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在三年中,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学习科研论文的写作,特别是SCI论文的写作,鼓励并且要求住院医生发表一定的论文数,定期学习国外优秀的论文,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3 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

任何制度如果不是有系统的考核制度,则计划的实施都是有偏颇的。作为鉴定和保证住院医师培训效果的核心环节,考核规范化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角度 出发,在考评人员的选择上坚持多层次,多角度, 中表现出来的医德医风、爱伤观念、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结合参加教学查房、学术讲座、考勤、宿舍卫生等检查记录给出评价。

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考试分为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日常考核融入到培训过程中,能够掌握住院医师实际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住院医生每日的病历书写质量,对临床与病人的沟通、每天的操作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在出科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对采集病史、 书写病历、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病历分析则采用笔试考核。 另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重点。年度考核是对住院医生当年需要掌握的手术操作,需要完成的论文和科研进行整体的评价和考核。比如外语、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阅读专业文献并作文摘5篇以上;通过相应的国家外语水平考试。 三年内必读参考书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科手术学》,研究生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

在培训中,需要调动住院医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住院医生的自学的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观点最早是出自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相关理论。皮亚杰认为,新知识不是脱离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的,而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所以人们的认知结构(图式schema)也是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最终发展起来的。皮亚杰还在他的理论中提到,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3]。虽然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说明我们在注重住院医生探索知识主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住院医生本人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上级医生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此外,科室里需要创造安心学习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职能部门发挥监督、保障和协调功能 。科室需要加强老专家、领导和住院医生之间联系中起到桥梁作用 ,疏导各科室间关系 ,以了解和反馈住院医生对培训的要求好的建议 。

总之,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让住院医师通过规范化的培训, 做到理论知识扎实,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开展临床各种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能力,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婧, 陈冠民, 孟群, 等. 美国专科医师制度的发展[J]. 继续医学教

第14篇

>> 医联体同质化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研究探索 基于云平台的“医联体”运营模式 医联体―家庭签约服务制家庭式慢病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国际医联体模式 探索医联体西部模式 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应用模式探讨 探寻基层医联体财务运作模式 医联体模式:好评or差评 医联体内的利益纠葛 医联体与分级诊疗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在提高基层儿科诊疗服务技能中的作用 儿童医联体的安徽模式:基层强、分级诊疗不再遥远 基于云服务的县域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建设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医联体建设分析 基于“目标―发展”重点矩阵的片医服务模式探析 医联体是医改新的破局利剑 三甲医院牵头医联体工作的PEST―SWOT模型研究分析 信息技术助推医联体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医联体再造 医联体如何破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3.6

[2] 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5)

[3] Vera Antonia Buchner, Vera Hinz, Jonas Schreyo. Cooperation for a competitive position: The impact of hospital cooperation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15

[4] Thomas Rotter, Daniela Popa, Beatrice Riley, Tim Ellermann, Ulrike Ryll, Genc Burazeri, Piet Daemen, Guy Peeters and Helmut Brand.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hospital cooperation activities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J].systematic reviews ,2012(16)

[5] T.Welsch,M.vonFrankenberg,T.Simon,. Krankenhaus koopera- tionsmodelle [J].Chirurgie und konomie ,2012

[6] 陈航,王雪峰.基于F-H分析法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冲突分析[J].系统工程,2015(3)

[7] 张利江,刘子先.医联体中协同医疗任务分配问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

[8] 陈妍,周文慧,华中生,单汨源.面向延时敏感患者的转诊系统定价与能力规划[J].管理科学学报,2015(4)

[9] 齐锋,靳宏光,于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病种(冠心病,脑卒中病)治疗情况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3(8)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I 150028)

第15篇

[关键词]中医;西化;发展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但随着西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特色诊疗特色逐渐变淡,下面谈谈笔者对中医学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中医诊术传统逐渐淡出

临床上,一些坚持采用中医诊治方法的医生经常遭到患者的质疑:“你连检查都没有做,怎么知道我生了什么病?不知道我生了什么病,又谈什么对症下药呢?”确实,在西医学盛行的时下,许多普通人,甚至连一些医学工作者都认为,医院里只有摆满先进的仪器才是高水平的医院,无论中医、西医必须得按化验、检查结果看病。也恰恰正是这些看法使得中医的“望闻问切”传统诊断方法逐渐屈居于各种西医诊断方法之后,甚至有淡出临床的趋势。

2004年年底,河北省中医管理局对全省中医院进行的中医特色的调查发现,不少中医接诊后先开检验单,完全依赖西医设备做诊断;有的中医院门诊用中医方法,住了院就完全用西医手段治疗;传统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得不到充分的临床应用和创新;中药使用比例下降;群众对中医院的信任程度降低等。河北省保定市卫生局局长杨金凌说,这几年,一说加强中医院力量,各地方政府、各中医院不是改扩建病房楼,就是购置彩超、CT、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钱花了不少,中医药技术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提高,原有的中医药诊疗手段反倒用得越来越少了。

二、中医教育逐渐西化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强力冲击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越来越强劲,中医高等院校在招生中的风光不再。许多中医学院在招生的时候只能委曲求全地降低录取标准,而进入中医学院的学生也往往以此为跳板,转向其他学科,中医高等教育日益萎缩。其实,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各中医学院早在成立的初期,就将中医学像西医学那样分为了基础理论、诊断及内外妇儿等各学科,并设立了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一些西医学的学科。而事实上,中医学是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分的。中医的诊疗理论包括医学理论和哲学理论两个部分,其中医学理论居主体地位,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阴阳五行等所构成的哲学理论部分,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教授刘力红痛心地说,每年慕名到广西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很多,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认为,学中医,第一年到中国,第二年就不要在中国学了,因为中国的中医学已经西化了。

三、中医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

大多数中医医疗机构在遇到临床问题时,首先并不是真正考虑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而是采用整套的西医治疗,而西医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

据美国《财富》2004年3月发表的署名为克里夫顿・利夫的文章报道,美国人花了33年时间,耗资2000亿美元研究肿瘤的防治,发表了156篇论文,其结果仅仅使从癌症确诊以后存活5年及5年以上的美国人,由癌症患者总数中的50%上升为63%,这还主要是临床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结果。而他们在果蝇、小鼠、蛆虫身上筛选出的大量的抗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虽然能治疗小鼠等动物模型身上的移植癌,却大多治不了实际癌症患者的癌。

美国人的教训不仅仅值得他们自己反思,更应引起我国医药工作者和决策者的重视,我们决不应忽视传统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和个体化诊疗这两个法宝。现在,中医学院里的学生们在大学以前接触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接触过的中医知识就更少,而大学课程里又加入了许多西医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出纯中医的学生很困难。要改变中医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对中医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经典中医的内容要被足够重视才行。

四、要发展姓“中”的中医学

发展中医,当然要发展姓“中”的,而不是姓“西”的或是姓“其他”的中医。什么是姓“中”,也就是“什么是中医”?这一问题好像太简单了,但是在当今却不得不再思考一下,因为某些中医,忘却了“中医”的内涵,这些人即使打着中医接班人的牌子,实质上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医了。所谓中医,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症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中药(或其他工具、器械……)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学。这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底线。如果脱离了这一底线,就可以称为异化的中医、无本的中医,就不再是姓“中”的中医了。以这个底线来看,当前某些中医师、中医院、中医大学、中医科研、中医教授好像都已经有些走样了,变异了。如某些中医高级人才不会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更有甚者,个别本科生连“独参汤”的组成也不知道;中医内科医师将“水肿”中的“风水”与迷信的“看风水”混为一谈,有的连桂枝汤、麻黄汤、六经辨证的六经都讲不出来等......

总之,中医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更好的服务于中国

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摘:

[1]、宋吕萍.中医发展特色[J],中国医药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