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诊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 腹膜透析(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长期腹膜透析往往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消化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虽然腹膜透析技术在不断改进,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合并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据统计,CAPD患者消化功能紊乱的发生率高达74.25%。笔者收集近5年来中医药在缓解腹透并发消化道疾病、改善腹透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关进展,总结分析如下。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此时患者的内环境丧失了稳定性,血中代谢废物蓄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其中以消化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嘈杂、不欲饮食、 食入即吐、反酸、 嗳气、大便秘结等等。其表现属于中医的“呕吐”“呃逆”“腹痛”“吐酸”等范畴,病位涉及肝、脾、肾等多脏,气化不利、湿浊淤血内停贯穿疾病的始终。
1.1 湿浊内蕴在腹膜透析中,往往存在慢性炎症状态。有学者将炎症因子增高归为中医的“浊毒”、“湿热”范围。慢性肾衰竭患者若高蛋白饮食反而助湿生热,湿热阻竭,脾肾气化不利而加重虚损。蔡浔远等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形成,往往因水肿、淋证、腰痛、癃闭、眩晕等病证,迁延缠绵,久治不愈,导致脾肾严重受损,水湿内蕴体内,日久化浊,化毒,化淤,诸邪相互交接,壅滞于内,又会加重脾胃的虚损。
1.2 脾胃虚损CAPD患者透析后,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水肿等症状,这些病状统称为营养缺失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认为:“精气夺则虚”。 研究表明,CAPD患者由于腹膜长期暴露在非生理性物质中,腹透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乳酸、高渗透压和低pH值等会对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腹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腹透患者因长期透析致精微物质外漏,出现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损等症状。脾气亏虚,气化不利,困阻脾胃,气机失畅,使胃失受纳,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继而出现腹胀、便秘、腹泻或饮食减少等表现。
1.3 肝郁气滞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表现。杨洪涛认为:一方面,患者因失去了部分肾功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降低,并且失去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地位也低,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巨额的医疗负担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张红梅等对腹膜透析的病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比较,发现抑郁组的躯体症状较非抑郁组发生率为高,尤其是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失眠症状更为突出。因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患者长期抑郁,肝失条达,怒则气上,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为干呕呃逆,嗳气吞酸;肝气郁结日久,伤阴化火,肝络淤阻,最终致“血浊气涩”。血浊与气涩互为因果,使浊邪壅遏于内,充斥三焦。三焦決渎失司,痰浊阻滞肾络,气化不利故成本病。
1.4 阴阳两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长期行CAPD治疗,患者的残肾功能逐渐下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患者表现为疲乏、少食、尿少或夜尿多,或无尿,舌暗,苔白,脉细。患者肾气不足,封藏不固,肾阳亏损,无以蒸化水液,脾阳不足,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聂峰等认为CAPD病人正虚证的演变过程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这种演变过程往往因实致虚,继而在虚的基础上又产生实邪,而实邪进一步加重本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肾不泌浊反留浊,迁延日久,而致气血阴阳俱虚。
二、中医的辨证要点
2.1 辨虚实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RF)发病机理极为复杂,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脾肾虚损为本,湿浊淤毒为标。张嘉毅认为CAPD患者刚刚进入透析阶段(CAPD开始到第6周),体内毒素的清除尚不充分,正气衰败、淤浊痰湿等邪实之证表现更甚;随着透析对毒素和水分的清除(第6周到第8周),邪实之证明显减轻,正气亏虚之证突出;(8周后)由于本病由多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来,中医素有“久病必淤,久病入络”之说,所以本病患者皆有血气郁滞、络脉不畅、淤血内停、湿浊等病理变化,且与肾虚相伴而生,互为因果,并且贯穿疾病始终。蔡明认为腹膜透析乃属中医的祛邪之法,它不能替代肾脏的整体功能(只是替代肾脏的滤过功能,不能替代甚至还损害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研究已证实,腹膜透析影响机体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并导致其大量丢失,使血清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显著下降,加重机体营养不足。因此,腹膜透析在清除毒素,解除标证即祛邪的同时,必然会加重正虚,尤其是大量脱水可使水随液脱,使虚损之肾气更加衰败,使肾失气化开合之职,导致尿量急剧减少,残余肾功能急剧丢失,甚则导致肾气衰败而死亡。所以治疗时需要分清虚实轻重。
2.2 辨阴阳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腹膜透析的初期,体内毒素积聚及水钠潴留的病理状态尚未完全缓解,阻碍脾肾阳气运行温煦,故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随着透析龄的增加和透析方案的调整,腹膜透析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阳气暂以畅通,虚寒之象也逐渐减轻;但是随着腹膜透析病程的继续延长,腹膜结构和功能损伤,超滤能力和物质转运能力逐渐下降,腹膜炎发生率也逐渐增加,透析患者或因长期水液和精微物质流失,出现阴阳两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长期蛋白尿、腹膜透析致精微物质流失),精血亏虚,肾水不足,虚阳浮越于上,化燥伤阴,表现为嗜冷饮,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失眠等。故治疗时需辨清阴虚和阳虚的孰轻孰重。
三、中医的治疗原则
3.1 健脾益肾,和胃降浊龚剑华等用温脾降浊汤治疗腹膜透析纳呆24例,温脾降浊汤以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知母、黄柏以制附子、肉桂之温燥;当归、白芍、熟地黄养阴补血;姜半夏、陈皮、紫苏梗化湿理气,和胃降浊。诸药配伍,温补脾肾、和胃降浊、养阴补血,共奏其效。熊飞等认为肾衰合剂中加入一定量大黄(一般为10~15g)同煎,其泻下作用不明显,但降浊(湿、淤之邪)效果好,且能改善患者食欲,盖因其降浊以开启脾胃之功。肾衰合剂以健脾益肾,补益气血为主,重在健脾益气,达到升清降浊祛浊化淤的目的。肾衰合剂方中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枸杞、地黄、牛膝滋补肾精,以固肾元;白术、茯苓、厚朴健脾利湿,调理气机,以绝湿浊生化之源;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化淤以治其淤血标实之邪;大黄降浊开启脾胃。诸药合用,而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效。魏连波认为CAPD的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俱虚,气血亏损,治疗宜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着手防止CAPD患者低蛋白症有较好的疗效。可用温胆汤加减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取和吸收;用人参养荣汤加减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使血浆蛋白回升。徐成江等以自拟参芪健胃汤(黄芪25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羊藿12g,肉桂3g,牛膝、当归、白芍各15g,陈皮10g,半夏、佩兰各12g,内金10g,谷麦芽15 g)治疗厌食症,在改善低蛋白血症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更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作用;茯苓、淮山药可改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鸡内金、谷麦芽等能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的运动机能加强,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
3.2 健脾助运,行气和中大多数学者认为,CAPD患者脾胃长期浸渍在水湿之中,湿浊弥漫三焦,困阻脾胃,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治疗上当从脾胃论治,注重健脾开胃,去湿化浊。傅玉素将该病分为五型论治:脾胃两虚型用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虚气滞型用黄芪健中汤、旋复代赭石汤合小半夏汤加减;寒热错杂型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胃阴不足型用益胃汤加减。
3.3 疏肝行气,活血去浊张嘉毅则主张依据PD进程分阶段论治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初始阶段正气虽衰,但淤浊痰湿标证更甚,故以温胆肠加味;正轨阶段标实减轻,气(阳)虚证明显,故治以补中益气汤或无比山药丸加减;长程阶段久病多淤,应以固护肾元为主,佐以和络泄浊,常须在补益药基础上加入活血化淤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药、怀牛膝、川芎、积雪草等。
综上所述,CAP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主要治则是健脾益肾、和胃降浊、疏肝行气、活血化淤等。主要方剂是温脾降浊汤、参芪健胃汤、温胆汤等。尽管CAPD患者损伤的脏腑在肾,但笔者认为五脏之中,除肾以外,与脾关系密切。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喜燥恶湿,患者长期腹透液存在腹腔,肠胃浸渍于水湿之中,水湿困脾,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纳呆等。由于患者肾功能减退,长期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患者表现为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少,纳呆等症状。临床上患者恶心、呕吐、纳呆等脾胃症状出现最早且贯穿始终是其明证。同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主要通过健脾和中、顾护胃气、调整中焦功能,从而保护肾功能。虽然中医药在改善CAP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给药的途径,对患者的症候分型的规范、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提高CAPD效率的机制等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Z. Tekin I0. Pocan B. Boran A. et al.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RP and Fibrinonen Level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arly SLane of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Ren Fail, 2008, 30(2):219.
[2] 张秀娟,宁红雨.赵刚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樜拾.中医药学刊[J].2005,23(2):234-254.
[3] Bergstrom J, Lindholim B, Lacson E, et al. What are the cause and consequse- quences of the Chronic inflammatory state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Semin Dial,2000,13:163.
[4] 朱辟僵,周 逊,赵 华,等.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652.
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碍
2.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wWw.gWyoO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称代谢综合症。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症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一、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的认识
代谢综合症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症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对代谢综合症的防治
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症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症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症;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症;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症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症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症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症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症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