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水利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第2篇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标准主管部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设计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科技业务子系统和标准化业务子系统。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和标准报表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水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细则》、《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等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从立项、编制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各阶段工作以及职能划分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管理规定的要求。二是近几年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有958项标准,其中在编标准有260余项,对标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更应增加数据分析和跟踪的要求。三是目前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和交叉重复现象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基于以上几点,有必要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其能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2改进信息化系统的几点设想

2.1新增标准督办子模块

目前在编标准有260余项,为了保证标准编制的进度,有必要对编制进度滞后标准进行跟踪和监督。依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分为12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备案、宣贯、实施、复审、标准监管和变更管理[1]。目前标准制定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年,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级别调整为国家标准时,可采用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3个阶段。局部修订可采用审查和报批两个阶段,局部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2]。标准督办模块按照以上时间要求,实现对在编标准从立项到报批阶段的时间进度的跟踪和监督。

2.2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

目前在信息化系统中,在编标准在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阶段各个时间段是固定值,为了适应不断完善的管理工作,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即将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计为可以改变的值,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新增功能包括各个阶段时间点的修改和保存等。

2.3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

目前,水利标准数据库中有1300多项标准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在编制前和在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查找相关标准,标准编制人员经常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和网站去查找,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可以使编制人员能快速准确的查询到相关标准,对于提高标准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应包括相关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主管单位、标准类别和标准时间等。

2.4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

标准的技术要素是标准编制的比较重要的指标。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到技术要素所应用的标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标准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应包括技术要素名称、技术要素类别、技术要素说明、使用标准等。

3结语

第3篇

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水利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水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务的运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处理的过程均具备智能、自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运行的效率。我国将现代水利信息化作为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水利系统的运行现状,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预警、调度、速报等功能。我国在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相关的目标,要求水利部门监督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化实现100%的覆盖率。我国地势辽阔,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必须要平衡我国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此来实现均衡发展。近几年,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建设中各个信息化的系统基本投入运行,但是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建设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向于缓慢,先要处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才能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价值。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4.结束语

第4篇

1.1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1.2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1.3不能很好的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室外作业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都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的困难。施工企业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还必须遵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去制定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的相关措施并加强技术上的提高,这些虽然苛刻缺失必要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缺乏管理责任的落实,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因为没有相应的责任心难以让他们去把设备保养的问题重视起来,难以使设备的寿命得到延长。

2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2.1前期管理模块设备信息前期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验收、供应商和采购合同等几项内容。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并从中快速读取审理与审批、采购与合同签订等方面的信息,使设备信息方面查询并实现共享。

2.2台帐管理模块设备的台帐管理包含设备标识卡、设备租赁与报废、变动预防措施等几个主要模块。

2.3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2.4配件的管理方块对配件的入库与退货、盘点与查询以及报废等缓解进行全面安排配置是配件管理模块的内容。由于配件的库存涉及到大量资金,管理人员不得不面临着合理降低资金的难题。所以,库存管理预警设施和储存评价方面的机制应该加以设立,从而能够动态分析库存和计算机设备配件情况,根据库存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得以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

2.5特殊设备管理模块工程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的报表与统计、数据的查询、管理和运转等构成了特殊设备管理模块。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协同,不同设备信息入库、维护的及时性得以保障,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设备的即时运行情况和相关信息被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了解的效果。

2.6文档资料管理方块文书档案、设施档案和技术档案三者共同组成了文档管理,而针对设备实行该管理意义重大。实行对三者的统一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同时还能使设备各种报表如消耗报表、明细报表自动生成。这样的话,由于报表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生成,月尾或年末需要统计设备的台班、配件、耗料时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3设备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设备信息系统能把公司的资金、物资和信息通过工作程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公司各方面如维修、工作管理、管理统计等的需要均得以实现,还满足了不断改进和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4结束语

第5篇

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虽然已广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水利水电企业的具体管理建设活动中,相关的负责人尚未明确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无法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经济形势来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此外,水利水电企业在一些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划与重视。

二、水利水电企业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有效树立起信息化管理新理念,培养新思维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思维僵化问题,相关负责人应当有效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培养新思维。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首先应当破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建立经营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负责人可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以分析研究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着力培养新思维,关键是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换代。首先,以企业管理层为重心的管理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与掌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与主要管理模式,从观念上转变自身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味推崇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若干偏见,从而在领导层中形成崭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其次,企业领导者应当向下逐渐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要求全企业学习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着力转变自身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在全企业范围内形成一种革新自我思维,谋求管理发展新方式的良好氛围,进而确保信息化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2]。

(二)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确保信息化管理实际效用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推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着力从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方面着手。由于水利水电企业内部繁杂的部门系统与各异的职能要求使得信息化管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结构职能进行合理地调整与改造,以确保各部门能够顺利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具体来说,针对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性较差的部门与业务系统,管理者可适当增设相应的技术团队,加大该部门或业务系统在信息技术上的使用频率,从而将其纳入统一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体系之中。

(三)合理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方针政策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问题,企业管理为确保能够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针,首要应当引起大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人才聚合的优势特点,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方面地研究分析,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在新时期的信息化需求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进而能够制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发展方案。

三、结语

第6篇

一、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交换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交换标准主要有信息表示标准、信息分类编码、传输协议等等。信息表示标准一般包括名词标准、度量标准、制图标准、图式符号标准等,用以规范信息表示方法,避免不同的人描述同一信息时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造成混乱。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原则。

信息分类编码是为了保证信息交换惟一性的必要手段,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排列顺序规则,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二、中国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地位

根据信息分类编码科学性的要求,要选取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分析水利信息,基本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降雨产流,依地形流动,沿山谷汇聚成河流、湖泊,支流汇入干流,形成河系,层层汇聚,最终汇入海洋。陆地地形决定了水系的形状和特点。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圩垸、灌区等等水利工程根据水系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这些水利工程围绕水系形成工程体系,在调度运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许多项水利工作的多数内容也是因水系而相互区分,依水系而联系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设立,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等等又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体系的。因此,水利管理信息是水利工程属性和工程管理属性的集合,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体现水系特征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是稳定的,持久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利信息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是其关联的水系。因此,大部分水利专业信息以水系关系分类,排列顺序是恰当而有效的。

还有一种分类,以水利工程所在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排列顺序的依据。这种方法对某些水利工程的分类,排列顺序是有效的。例如,海堤编码就要以行政区划作为其“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排列顺序。但是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而言,按行政区进行分类编码可能给一些跨行政区的大型工程造成困难。并且,水利工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无法体现,水利管理信息的内在联系被淡化,在设计数据库时还要再建立一套水利工程所在河流关系的索引,人为地增加了麻烦。

上述层层依存关系决定了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交换代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SL213-1998中规定了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在河流名称代码的基础之上,派生了其他水利工程的代码规则。

目前,《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99已获批准,同时《中国水库名称代码》《中国水闸名称代码》《中国蓄滞洪区代码》等系列标准也获批准,《中国堤防堤段代码》《中国海堤代码》等正在编写过程中;治河工程代码、跨河建筑物代码、穿堤建筑物代码等行业标准也在筹备编制过程中。这十几个工程编码形成一个行业标准系列,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施工、规划设计、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资源管理、水文等水利行业的信息交换使用。其中《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不仅在水利系统信息化工作中意义重大,对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行业的信息管理和共享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国家的基础信息编码之一。

三、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和内容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共收入2698条河流的名称。

按照《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河流名称代码共8位,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混合使用(为了避免印刷符号的相近混淆I、O、Z舍弃):

X1X2X3X4X5X6X7X8

第一位X1为标识符,第八位X8为属性位,中间6位X2、X3、X4、X5、X6、X7是有效编码位。标识符X1表示河流名称代码时取值为A。属性位X8,取值0~9,表示河流类别:0-入海,1-国际河流,2-内陆河流,3-主要运河,4-一般运河或主干渠道,5-一般渠道,6-汇入上一级河流,9-其他。

有效编码位X2、X3、X4、X5、X6、X7采用线分类法,按照水系的汇流关系分层次使用,具体规定如下:

X2取值A~K,表示10个流域:A-黑龙江流域,B-辽河流域,C-海河流域,D-黄河流域,E-淮河流域,F-长江流域,G-浙闽台诸河,H-珠江流域,J-广西云南新疆诸国际河流,K-内流区河流,覆盖了全国所有河流。

X3取值A~M,表示二级流域或水系。具体将10个流域细分为63个水系,其中,内流区化为12个水系。

X4、X5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干流及一级支流,其中00~09用于干流分段的编码使用,10开始的两位符号标是个水系的一级支流的编码。其中一级支流最多的长江干流水系编码的一级支流有111条。

X6、X7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或二级以下支流。为了增加有效编码的信息量,具体规定为,X6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X7表示各水系的二级以下支流。

例如,黄河干流为一段,编码为ADA00000长江干流为四段沱沱河AFA00006、通天河AFA01006、金沙江AFA02006、长江AFA03000。岷江(干流)编码为AFC00006,其中A位为标识符,F表示长江流域,C表示岷江水系,6表示汇入长江干流,中间4个0表示干流。岷江的一级支流大渡河编码为AFC17006,二级支流小金川编码为AFC17806,三级支流达维河编码为AFC17816。

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7027》的要求,为保证河流名称代码的科学性、系统性、惟一性、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制定了尊重客观、尊重习惯称谓,只编码不修改(名称)的原则;还规定了先上游、后下游、先左岸、后右岸的排序原则;按河流的汇入关系作为河流的归属原则,形成完整的编码体系。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做到无矛盾、无遗漏,任何一条符合条件、应该编码的河流,就可以根据编码规则惟一确定其编码。例如,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4条著名的沟通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的水道,按照汇入关系,作为洞庭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编码,不归入长江干流水系。

河流的归属原则还保证了编码惟一性,很好地解决了河流重名问题,这一点对于信息交换意义重大。在这编码的2698条河流中,重名的河流很多,例如:“清水河”有11条,“沙河”有11条,“大沙河”有9条,“牛河”也有5条之多。其中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水系就有两条清水河,分别编码为ACC10506和ACC13006;北三河水系中有3条沙河,分别编码为ACB10126、ACB11316和ACB13126。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对纳税人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的详尽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员莫属。第二在纳税评估工作的执行中,对一些适用法规,政策的确认上,评估指标的具体含义、计算及一些具体实务的协调沟通上,综合科室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而综合科室的职责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报大厅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够确实发挥出来,对纳税评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调账问题是很重要的。账务调整,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审查结果,正确及时地调整账务,既可防止明补暗退,又可避免重复征税。但账务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综合科室的专门人员来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8篇

一、税务信息化建设安全的重要性

税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效率。涉税信息是进行制定税收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是宏观决策与调控能否成功的前提。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将改变税务信息生产方式,提高税务信息的生产效率和精确程度,这样,一方面能为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能改善宏观调控中的传导机制,并实现调控效果的及时反馈。

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使得增值税复杂的管理性和操作性要求得到支撑,使得增值税税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整个新税制在中国运行良好。此外,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有效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监控,制约了自由裁量权,一方面执法水平提高、各项税收政策更加落实,另一方面税务系统内部上级行政管理的要求更加落实。

二、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从税务部门来看,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传染计算机病毒。

(一)部分税务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随着税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电脑技术、电脑知识技能的日渐普遍,广大税务人员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不少税务人员对税务信息的安全意识还比较弱,缺乏全面、深刻的领悟能力。突出表现在:他们不了解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看不到税务信息建设的安全重要性,认为税务信息的安全与他们无关,甚至有透露里面重要信息的人员,以为仅仅是一些数据无关紧要。由于对税务信息安全建设的认识能力不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也就直接导致拉在实际的工作中,税务信息安全建设问题频频出现“人为”的漏洞。

(二)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硬件问题,为黑客等网络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税务部门来看,有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取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可能被破解,有些密码机制不够安全等。诸如这些对计算机的外部、内部保护不够力度,会直接导致网络黑客们利用这些电脑漏洞来作案。

(三)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

要使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要使得税务信息的管理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就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人才,必须对税务管理的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至少能够站在一个地区的税收总体工作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的角度,就需要对税收工作和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有一个相对超前的认识,对税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个全新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同步,管理队伍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缺乏符合市场机制的足够的激励机制。对于配备完善的税务安全信息产品,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不能完全认识、运用这些安全信息产品,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完善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化策略

如何成功处理信息安全问题,使国家税务系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对税务系统建设具有极大意义。信息安全的建设涉及到信息赖以存在和传递的一切设施和环境。

(一)做好“四防”,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注重“人防”。要提高全体税务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构建牢固的信息安全内部防范基础。落实“制度防范”。加强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建设,规范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提高技术防范的能力”,合理地运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合理地运用当前高新技术,提高信息安全全方位防御能力。保障“物防”,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中设备、资金的投入,确保经费到位,设备到位、后勤保障到位。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易。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流动性、隐蔽性、数字化的特点。交易不涉及现金,无需具收支凭证,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但是也对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新法律法规,将有关电子商务的一些特定内容,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范围;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加快税收部门自身的网络建设,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的连接;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管理。

(三)建立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安全体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给了网络黑客们可乘之机,税务部门应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一般税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架构模型如图所示。

网路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对策功能,保护纳税信息的安全,以适应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系统级别的安全建构可以从计算机技术这方面加强管理,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窍取和篡改。

物理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第二,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系统故障对策;严格执行并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管理,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验证、访问限制、防火墙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信息和办公信息的安全,以适应当前税收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的需要。

(四)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及员工队伍的安全与责任意识

第一,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安全认识的问题。解决了领导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规划和力度的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告诉发展、知识经济大爆发的时代,作为税务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很显然,原来的知识结构,甚至思维方式已明显不相适应,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更新,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否则就要落伍,甚至给税收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要搞好信息化安全建设是不可能的。第二,加强队伍素质能力的建设。目前整个税务干部队伍的科技素质较低,特别是干部队伍的信息安全意识比较弱,且整体的安全防范水平低下。基于这种情况,要加强多层次的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队伍及员工队伍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第9篇

1.利用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税收管理建筑体系中国税收信息化实现的瓶颈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限制了信息化税收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通过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中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存在着模式、业务经营单一的特点。打破这种格局,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让业务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开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浙江省的国税局根据市场中经营某些商品的企业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营业收入、出货量、材料成本等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体系,形成了186个行业或者商品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这种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构建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行业间不公平的纳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这种信息化应用方向的发展,正是解决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不利条件,将信息化产品应用到税收管理工作当中去,正是税收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2.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通过对上述信息化应用到业务当中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业务可以打造高效的电子税务格局,解决税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信息化业务平台:信息化业务平台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收税工作中的相应业务进行结合,形成高效的业务处理、审批体系。例如在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稽查以及纳税人的审核等业务上,可以采用信息化处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以防止租税以及等现象的产生。二是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录入、审核以及批准的过程,同时解决纳税人所存在的困难。税务服务的中心是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工作,因此要以客户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合理建设税收管理部门,积极建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

中国目前税收部门大大小小有很多,并且诸多小的税收管理部门建立在乡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税收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工作的真正实施者,对税收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乡镇小的地方税务部门,招收的税务人员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都是中专、大专毕业的。二是税收管理工作出现不规范化、违规的操作:对于乡镇的小的税务部门,往往出现将税收管理工作下放到当地的“地皮”手中,这些人员承包税收工作后,开始对集市进行纳税,纳税的标准由他们自己定,并且经常出现打架流血事件。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引进专业性、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办理的整体素质,对于人员聘用实现公开透明化招聘,防止内部人们自用的局面出现。其次规范工作,防止违规操作。税收管理工作尤其是乡镇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税收具体的工作全部录入到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共享,防止他人在其中谋取私利。

三、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

中国税收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最关键的解决措施就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一是建立税收联网体系。税收联网体系的建立基础是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该体系的建立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公开、租税、漏税以及征收纳税两者的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联网不仅局限于大的税务管理部门,还要拓展到小的乡镇税务管理部门,真正实现全国税务管理的一网通。二是公开税收信息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出现的很多税务部门的租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务部门信息的不公开,导致缺少对其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与广度,让广大群众对税收工作进行监督。三是实现税收信息增值。税收信息增值主要体现在将税收信息进行应用,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利用税收风险评估,对纳税团体或个人进行风险评估与预防,实现税收信息的增值。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对于实现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持中介机构并建立以客

户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着服务态度差、审批手续繁杂、征纳税不一致等现象。对于此种现象,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支持中介机构的建立。中介机构即第三方,独立于纳税人,也不属于税收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寻找征税、纳税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而中介机构的成立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享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及时反馈、调节。二是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客户是纳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由于税务管理部门隶属与国家,因此在纳税服务上疏于管理。很多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对客户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客户既是纳税人同时也是服务对象,因此要树立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其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员工服务态度、客户反馈、员工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税收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五、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灌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前言: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1 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灌溉水管理日趋朝着信息化、高效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灌溉水管理流程为“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指导实践→信息反馈”,即主要由水信息管理中心、用水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用水数据库、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灌溉渠系自动化监控系统等组成,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

西方发达国家灌区管理部门对灌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重视,灌区渠系、闸门、水文站、用水户等的数据一般都由计算机管理,并存储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论文格式。

(2)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国外滴灌、管灌等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总的来说比较高。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灌区配水调度,将配水效率由80%提高到96%。以色列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但对于渠道灌溉的灌区而言,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一般的自动化闸门造价过高,且在野外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灌区灌溉管理通用软件系统等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

发达国家在灌区灌溉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方面做的比较好,开发了一批用于灌区灌溉管理的通用软件。国际粮农组织为了推进灌溉计划的管理开发了灌溉计划管理信息系统(SIMIS),该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的系统,具有适用性好、多语言(英、法、西等)和简单易用的特点。论文格式。

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RU)研究开发APSIM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互相独立的模块(如生物模块、环境模块、管理模块等)来表现被模拟的灌溉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通过一个通讯框架(也称为引擎)进行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针对佛罗里达州的农业特点开发了AFSIR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情况、灌溉系统、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等诸多变量,估计出对象区域的灌溉需水量。该系统收集了佛罗里达州9个气象观测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佛罗里达州的气象条件,在佛罗里达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称为计算机技术在灌区中的应用。一些水利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该系统设有水费查询子系统,用水农户随时都可通过触摸屏或电话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及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据统计,全灌区水费回收率持续五年达100%。论文格式。农民亩次用水量由72方左右减少到65方左右,亩次成本平均下降1~2元。全灌区农民年减少水费支出60余万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了覆盖全省322处大中型灌区的'黑龙江省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管理,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江苏渠南灌区在灌区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试点,由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

甘肃景泰川灌区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了分层、分布、分散的集保护、测量、控制于一体的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建成并开通了景电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并在景电一、二期工程40个支渠口、97个独斗口及二期总干三支渠34个斗渠口安装了自动记录仪和水位变送器,配水计量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与石家庄水电设计院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石津灌区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计算中运用了基因算法,实现了灌区灌溉方案的优化,而且能优化灌溉面积和解决各干渠灌溉区域的水量配置。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3.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受到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仅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4)重硬件、轻软件

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开发的倾向。这不但使得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而且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后续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

(5)灌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

由于灌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灌区自己搞自己的,各自为政、各自封闭,使得灌区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也难以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联网,共享信息。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

(6)我国灌区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多年来,我国在灌区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7)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水费收缴、内部管理、决策咨询等系统各自独立,无法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使得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维护费用增加,投入高。而目前水价较低,灌区管理单位经济实力弱,实行自动化往往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1] 许航.关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 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在建设和谐水中的作用.湖南水利水电,2006,(5)

[3] 胡和平 田富强.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国节水灌溉网,2003-8-27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068 

0 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 80 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 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 

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水利档案利用管理现代化思路和建议

论文摘要摘要: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档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或多种积极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黄河档案信息化建设简况

当前,水利行业尤其是黄河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黄委和网管中心为主点,向全流域扩散为面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而水利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仍然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现已迸发出和数字黄河不和谐的音符,已逐渐显现出对“三条黄河”发展的一种制约功能。因此,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进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黄河水利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和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和时俱进的关键新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非凡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熟悉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和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和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新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和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和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把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练习,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探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目前状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新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3.6.4最后,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13篇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年9期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质预测;系统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

水质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水质现状,是水质等级评定和水功能区划的前提,同时也是水质预测的基础[2]。水质预测模型是对排入水体中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描述,其中涉及到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目前,无论是在制订地区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确定水体各排污口的容许排污量和削减率,还是对突发性或连续性排污行为进行评价或对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断,甚至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控制过程中都涉及到水质现状评价和时空的变化问题,也即需要解决水质的定量评价、模拟和预测问题,由此水质评价、模拟和预测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2.常见水利信息化技术

2.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主要应用介绍如下:

(1)基础地理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方面水利行业与其他许多领域一样,首先要求得到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行政区、交通等信息。

(2)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测站等水利工程信息,和雨情、水情、灾情等水情信息及水利管理信息。将这些信息在GIS平台中分类、分图层、分区域展示。GIS技术的分析功能十分强大,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降雨分布信息、水资源量统计、洪水淹没面积计算、受灾面积和人口财产统计等。

(3)系统集成功能。GIS作为地理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系统集成功能是其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常用的GIS集成主要有相关功能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型的集成。集成功能模块包括:信息服务、数据库、图形库、防汛会商、防汛值班及部分办公自动化等功能模块;集成专业模型包括:气象预报、水文预报、水动力学计算、水库调度等模型。

(4)空间三维GIS技术应用。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历经了从二维平面GIS平台到三维空间立体GIS平台的过程,随着三维空间GIS技术的日益成熟,三维空间GIS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2.2 数据库技术应用

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2.3 网络技术应用

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水平,水利信息化建设亦是如此,网络技术为气象、水情、工情、旱情、水质、生态、灾情等信息,以及水利管理信息的传输、共享、分析、管理和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2.4 遥感技术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RS)的发展,影像识别精度的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影像获取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接收或购置遥感影像数据,确定洪、旱灾害的位置、识别洪水淹没情况和受灾情况、分析旱灾影响范围和受灾面积、评估可能受到的灾情影响,以及根据遥感影像分析河流水质变化和水土保持状况,为防汛指挥、救灾活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2.5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日渐广泛。(1)构建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如大坝、堤防、水闸等三维虚拟模型,实现了防洪工程三维空间示景;(2)洪水流动和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实现了三维空间场景中的洪水演进动画过程,三维场景中洪水淹没情况的虚拟展示;(3)防洪工程规划中枢纽布置三维虚拟模型,包括大坝、泄洪洞、发电厂、变电站等,为工程规划提供直观三维视觉效果场景;(4)云层和降雨效果渲染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云层流动、降雨过程等动态效果等。

2.6 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是随着GIS、Web和RS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GPS对河流、工程等有关信息的定位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水质预测方法

水质预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水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当污染负荷进入水体,水体水质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无疑是水污染治理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水质预测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决策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水质变化规律。

3.1 常用水质预测方法

3.2 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指水质指标中的某一指标监测值,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次序,且间隔时间相同而排列的一列数值,即水质监测历史矩阵。基本原理是:在考虑了水质变化中随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基础上,从水质变化的延续性出发,将水质指标变化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作为随机变量序列,运用统计分析中加权平均等方法推测水质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定量预测。一般来说,时间序列受趋势变化因素、季节变化因素、周期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等四种因素影响[5-6]。

3.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的预测方法。在水质预测研究中,做回归分析时首先分析问题,确定研究的预测对象——因变量,找出其影响因素——自变量,根据自变量的个数分别采用一元或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关系的表现形式用适当的数学方式表达建立回归模型,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经验回归方程,得到方程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检验,最后才能实际应用。

3.4 灰色预测方法

灰色模型(Grey Mode)简称GM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模型,通过建立该模型体系就能实现灰色方法的系统分析、评估、预测和控制等功能[11]。灰色理论在水质模拟和预测方面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水质确定性模型中的全部或部分变量或参数处理为灰色变量获得灰色解(用灰域表示),如果采用优化技术,还可依据实测数据对水质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灰色识别。另一种方法是在实测的时序数据基础上,根据灰色系统建模原理,建立水质的灰色模拟模型来进行水质预测。

3.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基于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开拓了神经网络用于计算机的新途径。模型通过简单的非线性函数的多次复合,可以克服线性和非线性拟合中的基函数选择与系数求解的困难,并可进行高维的非线性的精确映射,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为建立水环境数学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3.6 预测方法比较和选择

时间序列方法是将水质指标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随机变量序列,根据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的特点,利用数学方法来推测未来水质的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序列法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来推测,因此其具有较为完善的数学理论基础,但由于时间序列方法只考虑预测水质指标本身的时间变化规律,虽然这种变化规律中包含了一定的周围因素对其的影响,但由于水域的水质预测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影响预测水质参数的因素非常多,而且这些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单纯从预测指标本身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得到的结果准确性差。

回归分析法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预测方法.但其要求大样本,只有通过大量的数据才能得到量化的规律.这给很多无法得到或一时缺乏数据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而且回归分析受统计数据的影响很大,要求样本具有较好的分布,个别统计值的不准确都会影响到预测稳定性,容错能力较弱。另外回归分析不能分析因素间的动态的关联程度,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对于样本的高要求使得回归分析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灰色理论进行水质预测时,预测时间愈靠近现实时段其精度愈高,随着预测时间的增长,灰平面的增大导致预测结果失真,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因此灰色预测方法具有随着时间的延长预测精度降低的缺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摈弃了任何人为因素,只根据水质标准本身的特点进行学习,从而产生连接权值和闭值矩阵,这是与传统水质预测方法的根本区别。当将测试样本输入模型后,网络将自动地调用权值与阂值,进行回想或联想,从而得到测试样本的输出结果(预测结果)。就此而言,其输出结果与其他需人为确定权值矩阵的评价方法的输出结果相比具有更真实的客观性。

因为ANN模型可以递归式的“从数据中学习”,即具有记忆功能,可以大大节省建模时间,非常适用于复杂多变、非线性水质演变系统,所以该网络也非常适合于动态的、不确定的长江等水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毛学文,邹丽鹏,程西方,彭辉.全国水质信息管理与分析评价系统[J].重庆环境科学,2010.

[2]金明.一维稳态河流水质的随机微分方程模型[J].水利学报,1991,(2):19-25.

[3]Tabios G Q.Nonlinear stochastic modeling of river dissolved 2 oxygen[D].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1984.

[4]武君.河流水质模拟预测的常用方法研究与新方法探索[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9.

[5]张蕾.城市地下水水质水位预警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2006:56-57.

[6]树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黄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10.

作者简介:

第15篇

当前,水利行业尤其是**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黄委和网管中心为主点,向全流域扩散为面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而水利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仍然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现已迸发出与数字**不和谐的音符,已逐渐显现出对“三条**”发展的一种制约作用。因此,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进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水利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与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研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3.6.4最后,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总之,水利档案信息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电子档案的现代化建设管理进程,确保**档案为治黄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