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基础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思维和精神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学生明显在科研态度方面不重视,实验的严谨性方面意识不够,实验操作过程随意,对实验结果和分析不在意,此外对实验室规则、有害物质处理等方面也不了解不重视。与高中时期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学习环境不同,大学生无论在理论课程、实验操作还是社团活动等,都应当注重团队配合意识,复杂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验和科研领域尤其需要重视团队意识。学生的团队意识缺乏,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面对不理解的理论问题或复杂的实验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团队力量解决。
2教学改革内容和方向
长期以来,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基础化学与临床医学并无直接联系,无法投入足够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临床医学教学,让学生明确,基础化学对基础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意义[3]。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科研思维培养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此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大幅度改革,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2.1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教学内容看,应侧重对与医学联系紧密且易于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如渗透压、胶体、电解质、缓冲液等,而适当删减原子结构、共价键与分子间力、化学反应热等理论性较强而与基础和临床医学关系相对并不密切的章节[3]。形式可以多样化,课堂讨论式、研讨式[4]、比喻和对比式教学法[5]、PBL教学法[6]等都可以应用。设定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讨论题目或问题,如肾性水肿和渗透压关系、溶液酸碱度与机体酸中毒和碱中毒关系、配位化合物与抗癌药物的关系、水溶液与医药学应用的关系、自由基与疾病关系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即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明确基础化学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又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疾病的症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制作PPT,与大家进行讨论,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甚至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综述、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4]。转变基础化学教学目的,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应用于临床理论和实践,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医学实践,熟悉讲授式以外的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2.2实验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内容,学生和老师都不十分重视,但实验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非常重要[1]。实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和强化理论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可在实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设定新颖的与临床和实际应用相关的实验题目或实验场景,让学生自己查找实验方法和步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验证性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惰性思维。在重视实验教学基础上,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8]。
2.3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要求,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定。终结性评定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对学生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在内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定,作为今后个人评价的参考。而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测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通常不计入终结性评定,而只是用于督促学生学习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另外也可以依据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终结性评价前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目的性。目前认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非常重要,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当引入。对于实验评价,应当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如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团队意识、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科研创新意识等,因此可在课前采用预习报告形式对学生的实验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程度、注意事项了解程度等进行评价[9],也可以在操作考试的基础上,引入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10]。上述实验评价,可以作为终结性评定,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督促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重视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反馈,分析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或用于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3结束语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本文由收集整理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创新理论引入、融合到学校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3]。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精神,是指在解决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运用变化、组合等创新手段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创新成果,获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创新能力,概括地说是指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由相关的能力组成,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是各种能力的组合。我国教育改革要实现教学创新理念就应该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从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教育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改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我国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即验证性的教学,无法为这种教学创新理念提供支撑。这种实验教学忽略了实验内容之间的外在逻辑关系,尤其忽略了主体的能动性,以及主体行为手段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因此本身没有自成体系,无法给学生以探索性的思维空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校人才,应加强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大课堂,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实践教学要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军医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确立精品意识,提高培养层次,实施精英教育,使得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且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优质生源。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使学生采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探索、发现和想象的愿望,激活学生实验和表现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始终处于动态的兴奋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作“引路人”,引导、帮助他们,着重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重视智能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逐渐成为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观念[4]。通过增加“三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性实验既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在我校基础医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三性实验,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三性实验的比例较小。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在综合实验阶段开设了8-10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强化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重点是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最终改造自然的最直接活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新知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学生课外科研是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探索性实验阶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使学生具备科研创新意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设计、开展课外科研活动,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激发其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好奇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更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现优秀人才的最佳场所。这样在整个课外科研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和教学方法将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学实践课程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自身的课程选题、专业条件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需要课程自始至终要处在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下。所谓开放式,是指学习过程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堂外来进行。教学课题不仅可以来自教材或指导教师,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教学方法中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要体现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吸取营养,总结经验。总之,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课堂的开放性、课题的开放性、实验室的开放性等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必然涉及实践内容,而其必须紧密依托本课程资源的实际。实践课程内容在与学生兴趣结合的同时,需把握并引导学生适应本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与趋势,这既符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优质生源。基础医学的专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那些既有操作性、可行性,又有较高理论支撑或较高技术含量并符合本学科实际需要与发展趋势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内容的衔接方面,可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经历了十年的运行实践,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成为一门新发展的独立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5.1内容体系改革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有理论课、实验课、学生探索性实验和网络课程等形式。本课程对原来零散、重复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形成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线、多学科设计性综合实验为主体的结构框架,具体内容由“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构成的新课程。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打破了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
5.2方法体系改革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将实验课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内容有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综述撰写,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布置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在大三第一学期的第2-3周进行。之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第二阶段,分析与综合实验阶段。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做8-10个综合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在学期的最后4周进行。第三阶段,探索设计实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有选择性地实施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此阶段在第一阶段结束后直到学期末,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5.3考核体系改革本课程立足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定,改革考试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加部分实验操作的方法,实行综合能力考核,将考试改革为:文献综述(30%)+实验设计(30%)+实验操作(10%)+探索性实验操作(30%),以判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评分统一、公正、合理,制定了综合实验评分标准。课程结束后认真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按学校要求进行教学档案管理。
针对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兴趣学习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津,闫润红.浅谈中医基础类课程教案设计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81.
双语教师首先传递的是学科知识,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将双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双语教师应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1、精深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医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对生命负责的人,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因此必须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重。教师应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的体系和课程的体系有明晰的思路,能充分把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知识,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深入浅出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2、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双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全面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医学基础课的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法,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才能自如地使用英文教材和课程资源,制作教案和课件,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外辅导学生及进行考试。
3、较高的双语文化驾驭能力双语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东西方教育理念及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应拥有丰富而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加深和拓宽自身的文化理解力,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深入了解医学专业,融合东西方医学文化的精华,努力成为双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平衡者。
4、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条件性知识。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师,还应拥有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和双语授课技巧,逐步培养和发展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此外,还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二、基础医学课双语教师培养途径
双语教师是专家型的教师,其专业化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和学校提供的外在培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础医学课双语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全面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及提升教师的素养。
1、自学双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其一,借助网络自学。现今网络资源丰富,国际知名大学如哈佛、耶鲁等都制作了各学科的公开课。双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医学基础课、语言学、英美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既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拓展专业技能,又能提升英语水平和借鉴国外名师的教学风格。另外,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创办了医学基础课网上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网络平台,通过上网学习,借鉴可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其二,通过获得英语专业的学位课程、学历课程或资格认证课程提升自己的外语教学水平。自修和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获得双硕士、双博士是提升专业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促进高校双语教师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基于教学的需要,以教育和教学活动为主,由学校资助制定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目的是解决本校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医学基础课教师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语言文化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调不够自然,不熟悉课堂教学用语与套话等。校本培训可以借助英语系的专业师资(外籍和国内教师)对基础医学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侧重于听力、口语专项训练,在语音、语调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此外,强化英语交际能力,重点就课堂用语、管理课堂用语,医学类相关话题讨论等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培训;最后,也要加强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培训,培养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外语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几次培训就可以达成的,因此,要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既可以使双语教师多次参加培训,持续不断地提升英语水平,也可以使有意双语教学的新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不断地加入到双语教师队伍。实现双语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
3、建立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医学院校相比较地方院校更能够吸引留学归国人才,双语教师的质量较高,并且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也较长,经验相对丰富。同一地区,地方院校可以重点院校为依托,聘请医学基础课的专家型双语教师承担并指导学科双语教学。本校的双语教师观摩教学过程,并定期与专家交流,进行双语教学专题讨论、双语教学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讨等。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观摩、学习、交流和讨论,既能学习到先进的学科理念和知识,又能及时解决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的困惑,迅速地提升双语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
4、出国研修出国研修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可为教师的学科领域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空间,是最为理想的培训方式,但机会少,成本高。因此,学校应积极努力探索更为有效的渠道支持与鼓励双语教师出国研修,短期和长期均可,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留学机会和国外相关贷款项目支持,给双语教师提供政策倾向和经费保障。通过出国访学,双语教师开拓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突破思维定式,学习到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及改进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实验教学改革; 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48-02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WEN Li-xiang, LI Fan-cheng , LI Hua , WU Chang-hong , LI Ying-qiu, QU Bo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appears to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Key words] Experiments teaching reform;Interactive digital micro-teaching system
早在20世纪中后叶,就有人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观点。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越来越多,社会对创造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关注度日益加深。
多年来基础医学实验都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仪器设备的更新上(以组织学实验为例,从上世纪中期至今,我校依次经历了自然光源单目显微镜、电光源双目显微镜、数码互动显微镜的更替),事实上,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在于仪器的更新,更重要的在于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改革的过程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待改进的相关问题,以求与兄弟院校共同学习和提高。
1 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加深,社会更需要知识全面、实验技能过硬的创造型医学人才,而实验教学兼有验证学科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功能,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多年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确实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不但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实验更新不够,不能及时补充和应用医学前沿技术。② 实验内容单一死板,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③ 实验教学以教为主,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缺乏互动,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④ 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下的单学科型实验模式不合理,造成设备的利用率和更新率低。这些都表明实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实验管理体制的合理化
我校将原来实验室由校、系、室三级管理的体制转变为由学校为主管的实验管理体制,于2006年组建了实验中心,负责全院的实验课教学任务。新体制的实验中心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节约了教学成本,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2试验设备的现代化
以基础医学为例,医学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均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以光学显微镜为主要的观察工具。基于以上学科的共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6年组建了6个数码互动显微形态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由数码显微镜系统、视屏多画面实时显示系统、电脑多媒体语言交流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可选择式多项语音问答系统组成[2]。随着图像数码化处理及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我校形态学实验教学有了历史性的转变,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硬件上提供了保障。
2.3实验教师知识的综合化
为适应向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知识水平提高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师知识的全面化才可能带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才可能在源头上实施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我校面向全校教师先后开展了:西医学中医培训、计算机培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专业英语培训、机能实验技能培训、显微形态学实验培训、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等,这些让教师们有机会全面掌握各种实验机能,为推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师资上提供了保障。
2.4实验人员辅助教学的及时化
采用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时,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一个教研室最多只配备一个实验员。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故障、器材出现短缺时,常常会因为实验人员的匮乏而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实验中心组建后,所有的实验人员归属于同一管理部门,当一门学科开实验时,实验中心可调动的实验员远不止一个,这样可以让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极大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实验教学改革在人员上提供了保障。
3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及问题
任何教学改革,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教学过程有无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自实施那天开始,就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实验课的到课率、实验成绩的提高率、实验内容的更新率、综合性实验的普及率得到体现。同时,由于采用了许多现代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如:多媒体教学、网络答疑等)、师生互动更加自然和频繁、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弱(将老师们从背模型、扛挂图、写板书、擦黑板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但改革是永无止境的,有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实验课单独设课,形成独立的实验课体系问题;精简教学实习门数;实现多课程综合实习问题;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及应用问题等)。我们期待实验教学改革越做越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4):70-72.
[2]晏长荣,雷芬,邓成国,等.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J].解部学杂志,2006,29(4):531-532.
[3]倪晶晶,应志国,姚伟.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80-81.
[4]陈继兰,周雪,方定志.关于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6,1(5):93-94.
[5]王百林,池建安,郑泽棠,等.外科教学中“三优一减二指导”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126-128.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J] .中医教育,2000,(6) .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使得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便利,微课也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得到广泛关注。它区别于传统教学,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由视频、课件、测试内容组成,将微课引进基础医学教学中,新颖、易懂的特点能吸引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中,不过怎样引进并很好地运用是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不要盲目开展微课教学。
关键词:
微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1前言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网络时代的覆盖,为了跟上时代的变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微课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是将学习内容引进视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可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不过其中也包括了重难点的解析及课后反思等。
2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重要知识点,视频教学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与传统教学的视频资料不同,微课还包涵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反思、测试、评价等辅教学资源。所以微课既是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发展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微课采用的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担任讲授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引导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微课的主体突出、内容具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每堂课都会根据其知识点和核心内容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内容精简,知识点针对性强,研究内容易表达,也易理解。
3传统医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也是很好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实验教学也是医学中的关键,医学实验的发展对医学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的教学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验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验教学在医学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医学教育质量也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挂钩,所以在对实验的教学中要深化实验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学中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传授获取的方法,通常都是以教师灌输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缺少自己思考创新。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如果一昧的重复验证性实验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所以要注意对实验的合理安排。医学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够学习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
4微课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但又有所区别的,将微课运用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它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微课以小视频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学生就不能很好去理解,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可以提前录制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多次观察分析。并且基础医学实验的原理大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微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看,合理利用资源,就算教师不在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也能观看微课学习。在实验课上,一些复杂的实验案例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如在开设心脏体检的实验课时,分解为心脏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个微课内容,边示范边讲解;近距离拍摄,避免了学生因为围观而引起的视觉阻碍;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正确的操作示范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快速学习教学内容,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多遍的练习。
5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教学方法也也会通过网络化的模式进行,采用多媒体将会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跟上发展的步伐,适应并熟悉运用新的教学改革方法。随着微课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使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颖、简单、易懂的教学模式能吸引学生更快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转变模式,不再是以被灌输的模式,而是自己能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从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占主体地位。微课目前也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研究怎样将其引进教学中,怎样合理地在医学教学中运用到微课的教学方式,切记盲目的运用微课教学模式,要有目的,明确制作内容且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的,不能脱离课堂,在教学的设计制作上要求教师加强操作能力,来提高微课运用,为医学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形态学是低年级的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都属于基础医学形态学范畴。对低年级医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从高中到医学院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老师教学方法都有很大改变,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道坎,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医学生迈过这道坎是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1.1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
我国中小学教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通过率为目的的应付考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和中学,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方面都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和外语的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有些地方的中小学老师还是“万金油”式,既上语文、数学,又上物理、化学,甚至还兼美术、音乐、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精力都有所欠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文化素质。虽然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拥有吃苦耐劳、礼貌、善良等诸多优点,但是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所欠缺,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较发达地区差。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高中踏入大学大门,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与挑战,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年级医学院校的学生从传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更长的适应过程,需要老师、同学积极和主动的帮助。
1.2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对相关病例临床知识欠缺
在强调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基础形态学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为“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内化知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要改变基础医学形态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以往的纯接受知识到自我获得、整合知识。首先是我们每一位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授课教师都应掌握相应临床基础知识,其次与临床医生联合教学。也就是说要学生联系临床实际,老师首先联系临床实际,要学生把基础与临床知识整合,我们老师首先把基础与临床知识整合。基础课老师案例教学课堂经验缺乏,也导致病例的搜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不足,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外出进修机会少,与临床脱节的时间较长,因此对相关病例临床知识欠缺,影响案例教学法在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效果。
1.3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相关医院病例档案建立不完善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相关医院病例档案建立时间较短,有些病例记录不够规范和详尽,病例来源不足,数量不多,病例种类不够丰富。电子病例档案建立时间较短且不完善,给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师对病例的寻找和筛选带来困难,而病例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法在基础医学形态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在临床医生帮助下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精选与各科基础医学形态学的相关病例。
1.4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版教材需要完善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教学法起步较慢,电子病例档案建立时间较短且不完善。病例数量、质量都有所欠缺,加上案例教材编者经验不足,所以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版教材需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2.1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
为了克服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的缺点,课前老师必须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根据讲授内容选择耳熟能详、通俗易懂,而且典型的病例,提出与教学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问题难易度和数量一定要适中,难度过大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授课老师必然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解答,一定会影响相关基本知识的讲解,问题数量太多学生难以消化,影响学习的效果。将病例、相关主要问题以及所需讲授的知识内容传到教学网络互动平台上,学生可以预习,并通过查找资料提前学习和思考有关问题。课堂上,老师通过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丰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手段。视频播放导出案例,创造情境,幻灯片展示授课重点、难点,这样,既可节省宝贵课堂时间,又可使课堂讲授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极有帮助。课后,老师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技术,比如,短信、QQ等信息反馈,与学生及时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2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相对匮乏问题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电子病例档案规范建设,方便应用和共享有限病例档案,有利于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师寻找和筛选。同时,与临床实习医院共建完备的病例档案库,发动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积极收集病例为母校提供优质典型的病例,增加病例数量和质量,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对教学案例的收集、精选能力。此外,通过加强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共享典型病例资源来解决案例相对匮乏问题。
2.3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相关病例临床知识水平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临床经验不足,脱离临床实践时间太长,在病例的筛选、编写和对基础医学形态学的具体知识点的连接上都有所欠缺。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需要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恰当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医学形态学的积极性,更好回答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4精心编写和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版的教材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3督促学生理解记忆,强化理论知识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讲述重难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记忆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为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督促学生,比如,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4]。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此外,可根据章节内容,设立专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督促学生记住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言: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