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体育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教学经验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教学经验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性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教学则是启蒙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几千年文明结晶的汉字,具有多、杂、深的特点,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毫无头绪,学习效率也难以有效提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识字学习充满热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课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识字教学经验的教师,我特提出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以供参考。

一、以图识字

小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学习的思维和习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单调乏味的抽象讲课,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提不起兴趣,对知识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因此,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就要让识字的课堂活跃起来,使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性。以图识字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是学生快速识字的有效手段。

小学的识字教材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图画和拼音相结合的规律,并且生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将学生的识字教育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抽象的汉字有具体的概念。通过图画进行汉字的归类也是以图识字的一种,让学生根据图画将汉字按照动植物及其他类别分类记忆,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多方面的知识。

二、游戏识字

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识字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识字教育与学生爱玩的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学习。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玩“我是小老师”“找宝贝”“鹦鹉学舌”等游戏。还可以将生字编成儿歌、字谜,使学生在传唱和猜谜中轻松识字。

三、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学生牢固掌握生字的有效方法之一,归类识字包括形声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通过对汉字构造规律、字音、字形等进行区分,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1.形声字归类

形声字包括两种,一种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明显的字,每组后面是生字,前面是熟字,比如“构—购”“桶—通”,对这类词可以比较记忆,记忆的时候可以加上生字组成的词语,比如“购买”“通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另一种形声字是由基本字组成的生字,比如“门—木—闲”,对这类可以通过拆分和组合进行记忆。

2.形近字归类

形近字归类就是将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归类识字,这种可以通过编口诀或儿歌帮助记忆。比如“渴、喝”两个字记忆时,可以编成“渴了想喝水(三点水),喝水需用嘴(口)”,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字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其识记效率。

3.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

近反义词归类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加强学生对词语的辨别和理解,比如“高—低”“佳—好”等。量词归类就是把适合与量词搭配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比如“一杯水”“一辆车”等。

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记忆能够更牢固、理解能够更透彻,为顺利地完成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松.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8).

第2篇

对于“语境”内涵的阐述,本文借鉴我国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常敬宇先生的论述,即“所谓语境,是指语言的背景,是说话或者写作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品中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等,统称为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其亦指出“语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基础”。语言环境由包括说话者、听话者、内容、场合、目的、信息形式等十多个要素组成。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语篇内部环境)、情景语境(语篇产生时所处环境)、文化语境(作者所处社会的文化风情环境)。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对语境优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二、语言环境运用的意义

第一,语言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文的引导,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含义进行剖析,体会英语从词汇到句子到语义再到篇章的连贯性。第二,情景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有意识营造的语篇产生环境,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并提高其口头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第三,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可直观感受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为轻松、准确、敏感的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进行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对语言环境的优化

1.多媒体对“语言语境”的优化

英语教学中词汇、句子、语义、篇章间存在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化语言语境,创设灵活的课堂语境。可通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文情景再现、词汇应用环境模拟、小组表演、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声、光、色、图相交互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词汇“act”三种含义“角色扮演”、“起作用”、“行为”进行讲解时。可在用词造句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如下三个句子的三组小视频片段的播放及模仿:例1:“SunLiactedthepartofZhenHuanin⁃thisTVplay.”例2:“Don’texpectthemedicinetoactim⁃mediately.”例3:“It’sanactofkindnesstohelpanold⁃manacrossthestreet.”。这样,不仅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的情景记忆,加深了学生对于词汇应用语言环境的把握,而且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材料,还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在模拟既定场景后,调动学生自发列举相关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联想能力。

2.多媒体对“情景语境”的优化

“听”和“说”作为英语四大重要能力的组成要素,同时亦是英语口语交流的必备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包括交际意图、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在内的情景语境构建,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性的“对话情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优质的“语言意义”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准确把握。例如,在开展以“making⁃newfriends”为主题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自身教学目标为:①掌握问候语句;②开展自我介绍,确定自己的英文名字,并结交新朋友;③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语言信息获取能力。然后通过多媒体中鲜亮、丰富且与学生相关的图片,如新生入学图片等,引导学生开展小对话。如“—What’sher/hisname?–Her/Hisnameis…”的对话。通过展示提前准备好的PPT,将学生带入自身入学的情境中,并适时提出“Introduceyourselftootherpeo⁃ple”的课堂主题。在介绍基本的问候语句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学生依次进行小组内的自我介绍,在反复加深相关语句记忆的同时,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熟悉,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介绍结束后,大家一起整理整个小组成员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推荐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信息获取与汇总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3.多媒体对“文化语境”的优化

第3篇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人文精神 公共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注释

第5篇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way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way

进化教育论是将进化原理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从系统科学和广义进化论出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构建的一个完备的教育学理论。从应用教育学的角度看,进化教育论的两大理论基石是环境选择原理和杂交优势原理,它主张教育的本质过程是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自主成长的本能,通过先进文化杂交、多元化融合的方式不断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通过改造环境、优化环境,实现大学教育的优化,最终促进人的进化。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依托学校营造的各种文化环境,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进化教育论”指导下进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研究,特别是进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进化教育论简介

进化教育论蕴涵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理论就是教育对象自主成长论、教育环境优化论、多元杂交优势论,根本要求就是把三大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公式表示为:进化教育论=(自主成长+环境选择)×杂交优势。

1.1 教育对象自主成长原理

自主成长包含三层含义:即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自评都是自主教育的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发展就是在个性与特长发展领域放飞自己的梦想。在“自主成长”原理中,自主教育是最有力的实施,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推行,自主发展是最有益的倡导。

1.2 教育环境选择原理

教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是教育与环境的结合体。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选择,主要着眼于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是物质环境,另一个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进化教育论认为,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好的环境则扼杀人才,甚至造就坏人。因此,环境选择对受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而对实施教育者来说,良好教育环境的提供和保障则显得尤为重要。

1.3 杂交优势原理

杂交优势是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进化教育论将杂交优势原理用于教育,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同一层次系统的组合,就是要求整合国内外一切优良教育资源,最终实现1+1>2的结果。近年来教育界提倡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各种特色试点班等模式就是杂交优势原理应用的最好体现。

2 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2.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拙于抽象思维;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阅读、自学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卫生、礼仪知识;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等方面,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毕业后的基层就业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具备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等。

2.2 高职学生特点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特殊,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培养过程特殊,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特殊,主要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在“做中学、学中做”;四是教学模式特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以传授过程性知识为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体现进化教育论的“杂交优势”。

3 基于“进化教育论”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途径

3.1 通过推动进化教育论的系统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营造进化教育论的学习氛围,来传播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探寻求取杂交优势最大值的模式和途径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在于全校师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来自于对学校的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学校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进化教育论,积极打造以进化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而学校则应通过编印进化教育论宣传手册、组织研讨会,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课程供师生进行深入学习。而且,要积极探寻求取杂交优势最大值的模式和途径。

以校企合作为例: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很好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挑选优秀企业使之成为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想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可以首先把企业文化以各种标语或滚动字幕的形式引入校园、教室、宿舍、食堂或运动场等,让学生一进校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意识的把自己作为一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对待,就不会有迟到、早退、旷课、敷衍学习等不良学习风气的存在。这样不但解决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难题,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可以使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学校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可使双方长期受益,真正的体现杂交优势。

3.2 以“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要求为政策指引来开发研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途径

第一、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讲座、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虽然具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精心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学校在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完成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第二、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第三、从“进化教育论”的环境选择原理出发,开展校园、宿舍、教室、食堂的美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校作为文化、文明的集散地和育人环境而言,要在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重视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努力促进“外环境”优化的同时,重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自觉地发扬进化教育论学习意识,做好团队协作和发扬互助精神,亲身体验学校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和对自己切身带来的收益。

第四,注重政策的引导,与国家的宏观要求保持一致,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近几年提出了“三结合”的工作方式,即: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做好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指不要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孤立起来,要与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 及时抓好军训及入学教育环节,为今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奠定基础

军训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在学生训练之余,可以把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在每晚7点按时开展“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的关心时事政治的活动。在操练场上利用休息之余开展“学军歌,唱红歌”的小型比赛活动等,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播。

而入学教育则是为他们打开了如何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的一扇窗,学校应充分做好入学教育的准备和讲解工作,既为学生做好服务,又为他们今后学习校园文化和传播校园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加强社团管理,以社团活动为辐射窗口,传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学生自主成长成才的平台,是学校贯彻环境育人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虽然各大高校成立了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春晖文学社、剪纸协会、书法协会、华夏汉服社等协会,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但由于在管理上不完善,所进行的活动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正确、长期的引导和持续的热情;二是缺乏经费支持和校领导的关注;三是缺少宣传和清晰的目标与规划。相反,如果给每个社团配备相应的有资历和经验的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指导他们做好活动策划、主题宣传及目标规划,做好经费筹集和使用,取得领导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并且让每个社团有合适的活动场地。那么,他们在传播自己社团的活动宗旨和文化方面的效果一定会非常显著。

3.5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专业需要,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丰富的精神食粮,理应通过当代大学生一代一代的继承和传播下去。作为一所大学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开设“社交礼仪”、“中国书法艺术”、“插花艺术”、“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等公共选修课程,使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需求。

3.6 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著名旅游景点或人文景点,提升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