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论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理解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前提。审计人员在采集电子数据之前,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核心业务流程及其信息化程度,重点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主要功能和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调查,需要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所启用模块的详细清单,确定可用的信息来源,理解电子数据所代表的业务含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一般通过三个维度来理解电子数据:了解各个业务循环主要文档的用途、要素以及重要要素的取值范围,从而掌握数据表的用途、字段以及重要字段的取值;了解体现为文档依赖关系的业务流程,如文档录入、审核批准及传递,从而掌握不同数据表间的逻辑关系;了解重要的控制活动,从而掌握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在数据中的反映。
审计人员采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需要先获取电子数据,电子数据的获取是计算机审计的基本保障。如何取得电子数据,应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工作平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㈠通过电子处理表格Excel将数据导入
Excel电子处理表格可以做简单的电子数据采集,可直接处理的数据有各种版本的Excel文件、文本文件以及dbase文件等,这些文件可以直接导入Excel。另外凡是操作系统中ODBC数据驱动程序支持的数据库类型,可以通过外部数据转入处理的方式导入Excel。
㈡通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将数据导入
AO软件提供了三种财务数据采集途径: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采集,财务软件备份数据采集和财务软件数据库数据采集。前两种方式是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电子数据或者备份数据后,选择正确的模板,按照模板提示进行操作采集,即可将财务电子数据导入AO软件进行分析。后者财务软件数据库存数据采集则是为用户提供了定制采集所需数据的功能,先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表结构,然后配置AO软件的数据库采集参数,导入所需的数据。
电子数据的分析是电子数据在计算机审计应用中的关键环节,需要结合特定的审计业务,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形式,借助工作软件的功能来实现。可用于数据分析的工具软件有很多种: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审计工作软件,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等。以下介绍三种常用的电子数据分析方法。
㈠通过Excel表格处理软件来分析
Excel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直观、便于计算,在处理数据、排序、筛选、汇总、计算形成工作底稿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使用Excel软件需要将电子数据导入工作表形成一张数据清单,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提供的排序功能,可以对数据按设定的排序字段(列)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序;提供的筛选功能可以检索出数据行中的特定值;提供的分类汇总功能可以对表中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提供的分列工程可以将一个字段的值分为多个字段;利用数据透视表功能,可以实现对小规模数据的多位数据分析。
㈡通过SQL语言来分析
SQL语言是当前所有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都支持的标准语言,使用SQL语言和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各种函数,审计人员可以对电子数据完成各种复杂的查询分析。
利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通过筛选、连接等方式显示完整的记账凭证,来确定经济业务的核算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科目;通过内连接检索两个集合表中的共有内容;通过外连接检索出在一个集合中存在而在另外一个集合中不存在的内容;通过全连接检索出两个不确定包含关系的集合的所有元素;利用case子句构造出新的字段;使用SQL中的group by子句和求和、计数函数实现分层方法;检要文档的断号、重号情况等。
㈢通过现场审计实施软件(AO)来分析
网络云计算技术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一家网络公司发出,所谓“云”计算技术,其实是能够将网络,软件等等相互之间进行融合,另外,其还具备规模化,安全性以及虚拟性等等特点。具体来说,首先,云计算中的不同云都被认为是一种计算机并行分布式体系,其服务基础是网络化的计算机,而且其和计算资源维持相应的节奏;其次云计算是庞大的综合体,一般情况下,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经过云计算的环节,其注重的是对于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特点的研究;最后是大多数网络计算机用户群体,没有使用较长时间来制定方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进而防止了网络资源库的过量下载和资源的浪费。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用户需要的资源传输给用户,进而具有非常强大的灵活方便性,实用性非常强。
二、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分类
从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分析,按照云计算技术的不同特点,性质以及其他因素,能够将云计算技术分成不同的方面。从其不同类别的服务特点来看,可以将云计算技术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所谓私有云是说,从用户的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独立的应用,同时进行建立平台,具有非常良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而公有云是指因为用户自身的局限性,对一些其他用户的云资源进行利用开发。一般来说,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分类上,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服务的连续性。一般来说,公有云服务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要素的直接影响,但是反观私有云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其次是数据安全性。在这方面,公有云的安全可靠等级没有私有云的等级高;再其次是成本费用。从自身的成本费用来分析,公有云的费用成本较低,而私有云成本的费用相对较高,但稳固性较好;最后是监测能力。公用云具有非常强大的监测能力,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对所需对象进行严格详细的监测。
三、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实现
在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为了能够把系统的整个处理过程变得更加简洁化,通常都需要将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功能实现过程,以及预处理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当中,具有不同的处理效果和作用,能够将系统的功能顺利发挥和实现。使用这种方法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计算机系统进行简洁化,进而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随着目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云计算技术也逐渐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慢慢实现。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实现形式大致有下面一些情况:首先,利用软件程序,在很多企业的管理程序中使用程度非常高的云计算应用实现方式,具体的原理是利用网络浏览器,将用户所需的管理程序具体信息传递给用户,这样能够避免过大的资金费用的浪费;其次是网络服务,这也和软件程序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主要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程度的实际软件程序,让研发者更多的参与到计算机网络实际应用的开发;最后是管理服务提供商,这在云计算实现形式中历史非常渊源,和其他一些云计算实现形式相比较,其基本上都是向信息技术行业提供一些专业的服务,譬如病毒处理等等。
四、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探讨云计算广泛的应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考虑该怎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如果云端借助浏览器接入,而浏览器又是计算机中非常薄弱的环节,那么自身的漏洞很容易让用户的证书,以及认证秘钥遭泄露;其次是在云端中。不同的应用都必须进行认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该怎样保证高效安全的认证机制;再其次是在应用服务层中,必须使用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段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最后是在基础设施层中,该怎样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都是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
五、结语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要求,但池们直接面对着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脱节,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记日果程设置前做全方面的社会调查,弄清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的就业岗位,并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和素养。只有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池们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时,应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要注意各课程间的承接,以便于学生接受所学。
(二)选取教材计算机专业本身学科众多,而且同一种学科的教材也良芬不齐。如果教材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会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偏向于纯理论,没有或很少结合实践展开论述,又会让学生觉得很高深,学习很吃力而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还是理论讲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需求,既在理论上有提升,又学习了实践操作。
二、从教师专业素养上改革
(一)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先进技术的代名词,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投身到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岗位群及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并分析其所需的相关的基本技能及从到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教学方法上改革
笔者从教这些年的经历来看,职业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教教学模式框架的栓桔,没有能够真真正正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满堂灌”,拼命地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想讲得很明白、很透彻,另一方面学生也很认真地听,想听明白、听懂,但是计算机理论课程中过多的高深专业术语、指令等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措,而实际操作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从而造成教师累、学生也累的困局。
(一)多媒体教学教师可根据计算机理沦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即t、flash、视频等形式多样的课件,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并不难。这些课件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将原先抽象的、众多文字叙述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图像、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原先“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逐层剥离开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关心知识框架的构建,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虽然是计算机理沦课,也不一定只有教室这么唯一的选择。笔者在计算机理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在Photosh叩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阶的应用等;教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城了解各硬件当前发展的现状及价格等。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从教学评价上改革
(一)改革考核内容尽管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考核学生的“相关基本技能”和“从事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CAD技术已经得到了综合性的应用,它已经于计算机的一些相关设计以及程序编制联系在一起,它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二维绘画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绘图。
1.2图形和符号库可以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一些图形以及符号,然后保存在库中,在必要的时候调出图形以及符号使其通过编辑融入新一章的图形之中。
1.3参数化设计参数化设计一种新的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方法是要对机械设计零件在原有的样式尺寸上加以修改和调整来完成,而采对图形程度库进行参数化设计,可以为调出图形编制新的尺寸和参数,从而呈现出新图形。
1.4三维造型可以将零件的构造进行造型设计,然后进行必要的消隐以及着色后,来使物体显现出真实的形状。另外,还可以对模型进行运动仿真测试,通过检测不断完善。
1.5工程分析主要从有限元分析、运动学分析、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
1.6设计文档、生成报表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电子或纸质的文档或报表,这就必须要利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2机械设计中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CAD技术是机械设计中非常具有活力的技术手段。机械设计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同时其产品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还容易受到设计标准以及经济指标的影响,因此机械设计必须要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所以这也对CAD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集成化、智能化、协同化、规范化方面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2.1集成化集成化就是要实现各个规程的一体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效率,并且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使设计与原型制造很好地融合,并行工作,从而可以对产品设计进行快速的评价与修改,有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未来更好的发展。
2.2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要尽可能使系统将人和机器集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机器的智能化。
2.3协同化当前CAD已经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运行,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协同和远程工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不断优化互补。这就体现了CAD系统的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工作的模式,这样也必将提高相关企业的工作效率。
2.4规范化对数据模型采用STEP这一标准体系进行规范化操作。当前STEP标准体系在不断完善,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可以引导CAD技术不断地向标准化发展。
3结束语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电子文件几何式骤增,对电子档案的超前控制、及时收集、有效管理与开发利用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推广、档案工作和服务范围的拓展、管理手段的革新都要求档案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须与时展同步。但档案人员这方面素质状况如何,是否满足当前工作和事业发展需求,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或途径及时了解,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这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不相符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如果通过年报来反映这些基本情况,既能充分利用我国档案统计年报制度,及时定期地了解包括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在内的各方面信息,又能增强年报指导档案事业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是改革档案统计年报和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近20年来,我国档案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而档案统计年报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反映这些发展变化,进行专项调查效果或效益也不是最好。档案管理,除保管档案实体延长其保存寿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外,其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开发档案信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工作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范畴,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又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因此做好档案管理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有机结合这篇文章,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现实中,二者的结合还很不够。若在年报中增置这一内容,既是改革年报的一种有益探索--可改进、完善档案年报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年报的信息咨询功能,进一步发挥它在档案事业宏观管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又可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档案信息管理及开发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档案人员现代化能力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有利于增强档案人员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的计算机意识、现代化意识
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应先培养计算机意识。所谓计算机意识,笔者认为,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意识下,人们在实践中首先尽可能地企图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计算机及其技术成为人们劳动的-种重要甚至是首选的工具或手段。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无所不在的新世纪,我们将在高科技的环境中工作,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学习和生活,将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求生存、谋发展。高科技在向世界展示其强大无比的奔腾势头的同时,也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新的使命:不仅要具备高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对高科技的运用和创造能力,而且要有一颗紧扣高科技发展脉搏而跳动的心。在新的世纪,属信息管理范畴的档案部门,其工作对象的拓展、工作手段的更新,信息技术是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中,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意识较弱,时代紧迫感不强。现行的管理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工作效率低,档案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开发,即使做了一些开发工作,质量也不高。究其根源,除机制、经费等因素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些档案工作领导对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和愿望。认识不到位,人财物的投入也不可能到位,缺硬件少软件,自然也就留不住优秀人才。整个档案队伍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少,现代科技理论与管理技能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而档案管理水平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些状况表明,在信息化时代强化档案人员特别是档案领导干部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而这种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以多种途径或方式逐步来实现。笔者认为,增置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无疑是个强烈的指示信号,也应是一种有效途径。这将会促进档案人员关注档案工作现代化,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借助年报的地位与影响来提高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可强化档案人员的现代化意识,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
四、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这项内容,可及时反映档案工作方式、手段、准则的变化及对档案人才需求的变化,可加快我国档案队伍现代化建设
社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电子文件的产生与管理,档案工作对象的变化、范围的拓展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加快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档案管理的评估考核体系也应该发生变化,档案人才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调整。年报中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的增加、指标体系的调整,是档案人员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人才结构需求将要调整的指示信号。人才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对档案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对档案干部队伍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科学地指导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教育。首先体现在指导档案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继续教育规划的科学编制上,其次体现在指导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上。目前在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成效显著,但关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比重较小,实际效果不理想。撇开参学人员层次不一、需求各异等因素不论,这也与举办者对参学对象的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有一定关系。若能及时了解档案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被动状况将会随举办者心中有数、活动有备而得以扭转,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所增强。可见,掌握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整体状况,不仅是编制继续教育规划,特别是计算机知识技能继续教育规划的需要,而且还将有利于科学、合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是有利于指导在职人员档案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社会需求是档案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档案人员提出了多元化、高素质的新要求,统计内容的增加是新要求的强烈反应。因此,增设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可促进档案专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时代需求,还可促使专业课程“厚基础、重科技、宽口径”,增加“计算机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有关现代科技课程的比重,把档案学建设成为档案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有机结合的、多学科兼容的边缘性学科,使档案专业教育向信息处理方向调整,增强专业教育的活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档案人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时代意识,促进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改善和优化。21世纪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在人才,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的竞争,能力又主要体现在“创新”、“适应”上。就档案工作而言,“适应”主要体现在要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适应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与档案管理数字化;而“创新”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适应”的更高层次。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的增加,实际上是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信号:人才结构正在优化调整,原有的知识技能已不适应时代需求,档案专业毕业的优势也在不断弱化,不及时掌握计算机等科技本领就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此外,时代在发展,年报统计指标体系随之调整意味着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终身学习,与时展同步,才能适应发展,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才能积极迎接新的挑战。
五、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有利于加快档案管理专业软件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
虽然目前档案管理软件已进入专业化开发、商业化推广阶段,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推广应用的难度却很大,非常有限的计算机资源浪费相当严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档案部门缺少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导致了引进软件困难,而且即使引进了也很难发挥作用。若在年报中增加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则有利于从机制上督促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加强对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教育,也有利于增强档案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自觉性。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提高了,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应用的难度也就随之降低了,这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就加快了。
随着SNS网站的持续推广与应用,虽然部分主流SNS网站已拥有固定的、占有市场比较大份额的用户群,但随着用户体验的不断丰富,用户的需求更加理性化和个性化,需要SNS网站能为其提供更为细致的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细分群体构建SNS平台的运营理念和方式。目前主流SNS网站在某一群体中已经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新进入者处于竞争弱势地位,面临很高的门槛。因此,如何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对用户群进行细分,为用户实现服务定制,构建和优化SNS平台的运营理念和方式成为SNS网站可持续发展所亟需考虑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SNS网站都解决了“交朋友”的问题,即实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三层“社交需求”;但结交朋友之后去“干什么”,即用户在社交关系建立后需要去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如何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如何不断拓展SNS网站的业务范围、服务种类,如何有效结合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网络应用是SNS网站发展走向务实并不断提升用户的聚合性和持久性所需要努力尝试和摸索的领域。SNS网站的注册使用制以及非朋友之间的信息屏蔽制度往往不利于用户创造的有用信息广泛传播,导致用户创造的内容传播不够及时畅通,仅限于朋友之间和平台内部。传播范围的有限使得众多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地影响到更广泛的用户,不利于网站营销的展开和用户口碑的形成。如何构建开放式平台,有效促进平台内部用户之间和平台之间信息的流动及资源的整合、确保平台中用户交互信息的畅通性、可靠性等是SNS网站信息平台拓展与开发需要研究的重要技术。个性化和娱乐化的插件应用提高了SNS网站用户的黏性;同时,允许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为各个SNS网站开发通用软件程序也降低了SNS网站网络应用的开发成本,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用户信息在各个平台间的流通传递,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如何在遵循SNS网站用户群定位的同时开发或植入具有应用价值的插件是SNS网站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以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群体的SNS网站来说,高校大学生的直接用户体验和需求推动其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的研究与开发;而对SNS网站的生存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力提升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相对盲目的文科学生来说,掌握社会化网络软件的技术知识和应用开发,对其计算机理论的丰富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结合SNS平台发展需求完善文科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
文科计算机教学具有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它立足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实践与体验。文科计算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本身也将对文科其他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目前,高校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基础知识的零散式教学,教学实践内容单一、孤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出于应对与学位挂钩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计算机认证的需求。各个高校在文科计算机教学工作中都努力尝试寻求一个合适的教学出发点或驱动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寻找既能比较全面的涵盖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内容又能结合学生兴趣、实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长期承担学校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学,教授课程覆盖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编程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VFP程序设计)和电子商务等。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公共基础课程组,并请有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学大纲、学要求、学进度、统一命题、统一批卷,保证文科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意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合理等。针对SNS网站发展趋势良好、开发需求旺盛,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尝试构建基于社会化网络软件模块开发与应用的文科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需求驱动计算机知识的教与学。计算机教学课程组对本校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筛选和调整,以SNS网站开发和应用的平台功能和服务模式等为依托,探索计算机类教学知识模块划分,如网络媒体开发、网游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插件开发与应用等,健全知识体系构建,优化教学课程设置。任课教师在对SNS网站技术构架进行了整体介绍和展示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摸索和研究现有SNS网站(如人人网、豆瓣网、开心网等)的网站结构、主要应用平台(个人展示平台、交流相识平台、协作合作平台)的功能应用、服务提供模式、技术应用和盈利模式等;指导学生以研发团队的形式用所学知识尝试模拟设计并开发实现小型的SNS网站、拓展SNS网站平台功能、探索插件应用设计与开发、研发移动社交软件等,从而激发文科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文科大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对社会关系发展的巨大贡献,了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等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理解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掌握利用计算工具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1.1时钟电路PowerPC模块需要提供时钟信号供MPC107,VME总线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串口使用,为减少时钟种类,提高系统工作可靠性,将32MHz作为基本时钟,该时钟提供给MPC107使用,在MPC107内部经锁相环倍频后产生64MHz时钟分别供CPU和FPGA使用,MPC107提供3路32MHz的PCI时钟分别供FPGA,以太网和VME总线接口芯片使用,在FPGA内部将32MHz时钟分频为16MHz时钟供FPGA内部串口逻辑使用。25MHz时钟供以太网接口电路使用。高频时钟信号在源端串接22Ω电阻。
1.2电压转换电路PowerPC模块上的电源要求为MPC755内核电压为2.0V,允许偏差为5%;PowerPC接口电压为3.3V;MPC107,FPGA内核电压为2.5V,允许偏差5%,接口电压为3.3V;其他芯片均为5V或3.3V。2.0V、2.5V和3.3V的电源变换电路用DC-DC变换器JW1083实现。
1.3处理器电路PowerPC模块采用MPC755,芯片的最高工作主频为350MHz,核心频率设定为256MHz。PowerPC通过桥接器MPC107访问板内资源。主要集成以下功能块:超标量处理器、32kB指令Cache和32kB数据Cache、1MB的L2Cache接口、128位宽内部数据通道,64位系统数据总线和L2Cache总线、32位地址线、64位数据线、整型数据类型有8,16和32位、浮点数据类型有32和64位。MPC755的主要特性有:每指令周期可以从指令Cache中取4条指令;每时钟周期可以开始两条指令执行;每时钟周期可同时6条指令执行;大多数指令周期为单周期指令。MPC755有在系统测试和调试特性,JTAG接口可通过相应的硬件工具来测试数据处理。
1.4MPC107桥控制器MPC107PCI桥接器/集成存储器控制器提供MPC6XX,MPC7XX,MPC74XX处理器到PCI总线的接口。MPC107提供功能有:一个高性能的存储器控制器,双处理器的支持,双通道DMA控制器,一个中断控制器,一路I2O消息控制器,一路I2C接口和一个时钟锁相环电路。MPC107内部有配置寄存器,配置寄存器基地址为0xFEC00000。MPC107主要特性:存储器接口是32位或64位数据宽度,频率66MHz,支持SDRAM、8位,32位,64位BOOTROM、支持数据校验,读、更改、写,ECC;处理器接口是处理器总线66MHz,支持第二个处理器、支持MPC6XX,MPC7XX,MPC74XX处理器、支持存储器一致性、32位或64位数据宽度,32位地址;PCI接口兼容PCI2.1规范,32位PCI接口,操作频率可达33MHz,提供5个PCI设备的仲裁电路,有校验支持;还有2通道DMA控制器、消息管理单元、I2C控制器、可编程中断控制器、集成PCI,SDRAM时钟产生、可编程存储器和PCI总线驱动。
1.5存储器电路CPU模块上设计有8位BOOTFlash存储器、64位SDRAM存储器、64位Flash。CPU模块上MPC107内部实现PowerPC存储器控制器,提供地址译码、数据处理周期访问时序、SDRAM时钟等来访问存储器。通过控制MPC107内部的一些寄存器来完成这些功能。PowerPC模块提供64位宽度的64MB的SDRAM。SDRAM采用4片WED146S8030A实现,供电电压3.3V,时钟频率100MHz。MPC107内置SDRAM存储器控制器,提供SDRAM的时序控制逻辑,并可提供SDRAM的访问时钟,时钟频率设计为66MHz。PowerPC和PCI主设备均可访问SDRAM。地址空间位于存储器的低端0x0000000—0x03FFFFFF。访问方式及时序控制可控制MPC107内部的寄存器来实现。启动Flash采用容量为4MB,按8位工作方式访问,芯片采用SM29LV256实现,工作电压为3.3V。支持整片擦写,扇区写保护等。每个扇区支持100000次的擦写周期。Flash操作按Byte方式来访问和操作。启动Flash地址分配在存储空间的高端,地址空间为FFC00000H~FFFFFFFFH。用于PowerPC模块的启动,启动Flash上驻留启动程序,BIT测试程序,Flash在板编程程序和操作系统。Flash由8片16位存储器组成,芯片采用国威公司生产的SM29LV256实现,工作电压3.3V,设计容量256MB。支持整片擦写,扇区写保护等。每个扇区支持100000次的擦写周期,Flash操作按64位操作。Flash存储器用于用户程序的储存。NVSRAM容量32kB,数据宽度8位,芯片采用STK14C88-5C45M实现。
1.6定时器电路和中断电路MPC107提供4路32位计数器,在定时器计数减至零时产生中断,可用于系统定时或产生周期总断。计数器工作时钟为MPC107供SDRAM的输入时钟的1/8,精度±50×10-6;计数器0保留作为系统时钟,其余3路计数器用作用户时钟,定时范围为121ns~515s。PowerPC模块上的中断控制器由MPC107内部集成的可编程中断控制单元(EPIC)实现,该中断控制器采用OpenPIC体系结构实现,支持16级串行中断。中断控制器可根据中断源的特点设置中断的优先级和电平有效方式,中断的优先级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设置。
1.7接口电路接口电路包括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RS232接口电路、LBE总线接口和VME总线接口电路。PowerPC模块提供1路10/100MB以太网接口,采用Intel82551芯片实现。接口采用RJ45头双绞线。10MB以太网双绞线接口最大传输距离为185m。100MB以太网双绞线接口最大传输距离为100m。以太网地址存于Flash中,通过软件可以进行以太网地址的设定。两路RS232接口电路采用FPGA逻辑实现,8位数据宽度,按8位方式访问。提供两路RS232串行通讯接口,串行接口的工作时钟采用3.6864MHz,两路串行接口采用三线制传输,用于与开发平台的通讯,最大速率115kbit•s-1。LBE总线接口采用PCI总线实现,16位读写访问,在FPGA中设计实现PCI-LBE桥逻辑,实现PowerPC模块对LBE总线其他从设备的访问。当LBE总线访问超时(超时周期3.840μs),报总线超时中断。模块采用UniverseII接口芯片实现VME总线接口,UniverseII主要特性包括:实现32位,33MHzPCI总线接口、内部集成大容量FIFO、提供可编程的DMA控制器、60~70MBit•s-1的VME总线传输速率、完全的VME总线地址和数据传输模式、功能强大的寄存器集、可编程PCI总线和VME总线访问、完全VME总线系统控制器功能、地址监视器功能和Auto-ID。UniverseII提供VME总线超时定时器,当VME总线超时,报VXBERR有效,结束当前VME总线访问。在FPGA内部设计实现VME总线接口访问超时中断,当访问周期超过16μs,则总线超时中断有效,点亮故障灯。
1.8控制逻辑电路控制逻辑由FPGA实现,采用Xilinx公司的XQV300芯片。主要实现以下逻辑控制功能:串行中断控制逻辑、复位逻辑、看门狗控制逻辑、访问Flash存储器逻辑、访问串口控制逻辑、离散量端口控制逻辑、RS232异步通信逻辑、LBE总线接口逻辑。
2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是系统硬件与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其为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支持。PowerPC模块系统软件包括系统引导程序,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在板编程程序,PUBIT以及硬件驱动程序等。硬件系统通电后首先执行引导程序,引导程序根据离散量GSE#状态,判断显示维护菜单,或者启动应用程序,根据离散量DISin0状态,判断加载0#区应用程序或加载1#区应用程序。系统加电后在启动操作系统之前,首先运行加电BIT(PUBIT),对硬件资源进行检测。PUBIT只包含产品的检测,检测结果存放于NVSRAM中,应用程序可通过函数读到PUBIT的结果。用户产品的硬件检测在应用程序中完成,通过读取系统软件提供的PUBIT结果,应用程序可以获得整个硬件资源的检测信息。在板编程完成将程序或数据固化到Flash存储器的功能,在板编程可通过串口实现。在板编程模块由两部分程序组成,分别驻留在为目标机和宿主机上,目标机上的程序完成固化数据的接收,Flash存储器的数据的写入,固化后数据的校验,Flash测试代码和的计算;该部分程序事先固化到系统中,当系统处于编程状态时,启动它运行。宿主机上的程序完成固化文件参数的读取和固化数据的发送工作。
操作系统配置的功能包括:提供标准C/C++支持;提供文件系统以及标准输入输出支持;提供硬件初始化、信号量、消息队列、例外处理等系统内核功能支持;提供系统缓冲区、双向链表以及环型缓冲区等管理支持;提供网络接口的WDB调试支持;提供核心硬件管理功能,包括系统存储器、Cache、时钟、浮点运算、网络接口等的支持;提供多任务调度管理功能。设备驱动程序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系统工作必须的硬件资源的设备驱动软件(BSP),这些驱动程序必须与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另一类是系统中其他硬件资源的驱动软件,这些程序独立于操作系统,以硬件支持库的形式提供用户调用。属于第一类的驱动包括时钟驱动、中断控制器驱动、串行调试通讯接口驱动、网络接口驱动等;属于第二类的驱动包括Flash存储器读写驱动,VME总线驱动程序,IO模块驱动程序等。为保证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兼容性,需保持底层驱动函数接口保持不变。
3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发展思路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3]张文婧: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41--43
电脑在使用的过程中,环境条件对电脑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它对电脑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种系列电脑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记录介质,对环境条件的参数范围都有技术规定,超过和达不到这个规定,就会使电脑的可靠性降低,寿命缩短。国家对于计算机机房有个专门的标准,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按照标准上的条件来布置,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要满足标准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温度问题。温度过高会使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从而加快半导体材料的老化,并在内部引起暂时的或永久的微观变化。实际上,当环境温度超过26℃时,内存中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开始出现,逻辑运算的结果,算术运算的结果,甚至磁盘上的数据都可能出现错误。一般情况下,室温控制在下列范围比较合适:开机时:18~24℃停机时:0~40℃。为了避免各种因热引起的故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如电脑有偶发性的错误,则将所有的芯片从插座中拔出,再插入;b.散热风扇要保持干净;c.将电脑安装在少灰尘的地方;d.定期做预防保养;e.机箱加装辅助散热风扇。
2.灰尘问题。在主机和显示器中堆积的静电会吸附灰尘。灰尘对电脑的损害较大。如磁盘和磁头上的灰尘太多时,轻则造成读、写错误,重则造成划盘。太多的灰尘对于学生的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电脑周围要定期除尘并保持电脑的清洁。我们学校的机房管理员就是安排所有上机的班级每天轮流值日,并且在学生上机的时候都必须穿鞋套才能进入机房。
3.光线问题。大多数学校为了保持机房里的通风,都使用可以打开窗户的教室,但是一到了夏天,强烈的太阳光就照射进来,直接照到显示器上,若显示器长期受强光照射容易加速显像管老化,而且在强光照射下,对长时间使用显示器的学生的眼睛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保护显示器和学生的眼睛,建议在每个机房里的窗户上都装上厚一点的窗帘。
二、硬件
计算机就是由主板、CPU、内存、显卡等几部分组成,硬件维护也不外乎在几方面找原因,对于我们非专业的维修来说,哪部分出了问题,基本上都是更换新的。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容易出现错误的几部分。
1.主板。主板是计算机内各部件的一个载体,它直接主宰着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主板一旦出现了问题,那我们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这里常见的故障就是主板上的电容使用时间过长了以后出现爆浆的情况,电容爆浆将导致我们的计算机没有规律的反复重新启动。我们在维护的过程中最开始以为是系统的问题,重新安装后问题没有解决,后来换了内存但故障依旧,最后才发现是电容的问题,换了一个新的电容后计算机能正常使用了。主板上还有个地方就是内存插槽,因为现在大多数机箱都是立式机箱,内存都是横在主板上的,很容易松动,所以要经常插拔,导致内存插槽接触不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只有更换主板了,如果有设备,可以把内存插槽拆下来重新换一个。主板背面的接口也是容易损坏的地方,那个可以换一个好的继续使用。
2.内存。内存的接触不良是机房里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了,一般听系统的报警声就可以知道了,还有一些情况是出现黑屏,一般不是显卡的问题就是内存的问题。出现问题,大多数是因为主板上的内存插槽接触不良以及内存条上的金手指被氧化所导致的。处理方法不外乎用橡皮擦一下金手指,实在不行就换一条新的。
3.CPU。CPU是不容易出现问题的,倒是CPU的散热风扇会由于灰尘的原因使得散热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如果CPU长期工作在这种高温下,很可能烧毁我们的CPU,所以要经常清理我们机箱内部的灰尘、特别是CPU、显卡的散热器。
4.显卡。显卡如果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不容易出现问题的,如果机房里的电脑桌横排式摆放方式,那么问题就会出现。学生上机的时候从机箱后面走来走去,很容易绊到显卡和显示器的连接线,就会使显卡从插槽里面脱落出来,特别是在开机的情况下,很容易烧毁我们的显卡,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在布置电脑桌的时候使用直列式摆放方式。
5.声卡、网卡。现在的主板一般都集成了声卡和网卡,如果是接口损坏,那么可以换个接口,如果是芯片损坏,那么只有换主板了。还有就是网线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网线是不是有问题,就会经常的插拔网线,就会使得和水晶头连接的网线里面的铜芯断掉,无法正常上网,电脑桌的直列式摆放方式也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三、软件
相对于硬件来说,计算机机房里比较难维护的还是软件系统,然而对于软件系统来说,操作系统则是最难维护的,有些学生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就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崩溃,还有就是病毒的感染也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从而耽误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实习,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个维护系统的方法。
1.对于学校的机房,计算机的数量是很多的,如果是一台一台的安装操作系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而现在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GHOST来进行系统的安装和恢复,这里大家可以使用ghost网络版、蓝沙网络快克等克隆软件。
2.系统设置的保护,对于学校机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些上课要使用到的软件,被一些学生有意、无意的删除、卸载,对于我们计算机老师来说,那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软件不被破坏,这里我们可以使用还原卡来对硬盘上的数据进行保护,但是就我们学校使用还原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有些时候系统无法识别还原卡,导致还原卡的功能失效。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还原精灵和冰点还原两种还原软件,分别装在2个机房里面。
3.学校机房对于网络的控制也是比较频繁的,有些老师上课不需要使用网络,而有些课则涉及到网络,在管理网络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服务器来完成,避免了经常插拔网线的操作导致网线和水晶头断裂的情况。一般常见的设置就是双网卡设置,这种设置成本较低,对于数据流量不是很大的学校机房来说,已经够用了。
机房管理维护工作是繁重的,在这里还要建议学校制定周密详细的制度,并且由轮值教师或机房管理人员加以严格执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做到合理、正确地使用计算机。
参考文献:
[1]李新,孙杰.学校计算机房的设计与管理.
[2]夏萍.关于学生机房管理与维护的几点策略与思考.
[3]丁阳.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探索.
[4]张瑞雪.浅谈学校计算机机房维护.
(一)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了解信息的基本途径便是网页,之后,腾讯所推出的QQ成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并且所延伸出的各种QQ空间、QQ游戏一度成为青年人最为主要的交流形式。近几年,以微博、微信为主的交流工具不仅打破了QQ垄断的局面,并且以独特性、便捷性成为当前人们最受欢迎的工具之一。甚至部分政府将微博作为传媒中的主要工具,形成微博问政的局限,新闻行业也利用微博了解事件发生的近况,便于记者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获取新闻素材。
(二)无线设备成为媒体发展的载体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各种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的运用,使我国从3G网络跨越到4G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媒体的发展范围得到扩大。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在智能手机的运行下,无线设备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除此之外,在手机设备中安装客户端,能够浏览网页信息,发表事件看法,与他人聊天、交流等。除此之外,各种生活服务信息、软件运用,都逐渐成为新媒体的发展载体,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前进方向。
(三)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信息的内容结构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信息传播的方式以文字为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在线视频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朝着直播化、图像化、声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传播的本质发生变化。其中,从视频技术的角度而言,在线直播成为当前社会最为主要的视频播放模式,在线直播的形式非常多,甚至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个人能够利用客户端进行视频直播,比如手机客户端、QQ在线视频等。除此之外,该类模式的发展不仅具备即时性,并且在画面上比较清晰,能够满足用户对画面的需求,并且用户可以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传播到网站中,这使得网络媒体的信息量得到增加,并远远超出了媒介信息的承载量。除此之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校园网络传媒也有所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学习资料,比如,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并且也扩大了校园网络传媒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在娱乐、交往方面,也受到其影响,与过去传统的娱乐、交往方式相比较,新时代中的QQ、微博、微信、互联网成为了学生娱乐交往的主要途径与工具,学生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视频聊天,可以进行网络活动,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新颖。由此得知,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中,校园网络传媒也得以快速发展与进步。
二、计算机技术中传媒发展变化分析
在传媒行业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模式。1994年,我国接入因特网之后,传媒迈出了第一步;1996年,我国开始使用因特网,部分公众具有上网的实践,随后,部分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在利用因特网中,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97年,我国传媒行业利用因特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在该阶段,人们利用因特网所带来的及时性、方便性,开始对后期进行改革。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内容更新、网页设计、制作技巧上。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中,传媒领域对自身报道的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和内容的局限性。传统传媒报道内容以国内外新闻为主,但是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各种新闻事件应运而生,各种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引用国外著名节目模式。另外,在网页设计上,传媒领域也得到发展。
三、结语
一、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概念是由美国的IBM公司在2007年提出的,其具体的定义指的是:所谓计算机云备份技术,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将计算机里面所要进行运算的任务都收集起来,然后,再把这些任务分配到那些大型的大规模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或者是大规模计算机联机群体构成的计算机资源池里面去,这样就可以使得更重需要运算的程序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从大型数据处理中心获得相应的计算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功能以及各种相关的软件信息服务等功能。目前,计算机云备份技术常见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云存储服务和混合云备份。计算机云备份作为场内软件和次级存储的一种替代,它运行在远程的系统中并被集中控制,并通过浏览器的界面来访问计算机云备份。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计算机云备份具有多个客户共享架构,并且需要付费才能够使用。被保护的系统上运行轻量级的程序,并将数据从主站点传输到云端上。
二、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优势
2.1效率高和可靠性强
在计算机数据库之中,现在使用的比较先进的存储技术,主要包括磁盘的备份、压缩、加密和存储虚拟化等保护。计算机云备份技术不仅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还应该考虑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但是,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是由存储设备的服务机构来提供的。因此,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效率高和可靠性强是其重要的优势之一。
2.2可扩展性和投资少
计算机云备份技术还可以依靠第三方提供商的无限扩展能力,并且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投资比较少。但是,计算机云备份技术可以减少数据备份和实施中的问题,这种数据存储方式使得企业能够管理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的运行费用。
2.3降低数据量的恢复时间
计算机云备份技术一般是磁带开始恢复,计算机云备份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找到磁带,然后将其加载,就可以找到数据的位置再恢复数据。但是,从云中恢复数据一般较快,而不需要从磁带存放点运送磁带和寻找的恢复时间。同时,恢复的数据也是通过广域网进行传输,从而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并且不需要建设本地磁带设备。
2.4可用性较强
为了提高存储的效率和降低公司的成本,计算机云备份技术更加具有吸引力。因而,计算机云备份技术具有可用性较强的特征。但是,数据副本能通过任何的因特网连接或设备来访问,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云备份软件可用性评估模型的运用
3.1启发式的可用性评估
云备份软件可以利用启发式可用性评估在少量用户参与的情况下对主流的云备份软件进行可用性评估,并且需要参与可用性评估的成本较低,从而获得相关的数据。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一些云备份软件都是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云备份软件,主要包括诺顿在线备份、在线备份系统和远程数据备份等等。因此,启发式的可用性评估是匀备份软件评估模型中的主要应用。
3.2用户测试法可用性评估
目前,用户直接参与的可用性评估可以发现很多可用性问题,用户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在真实环境中用户测试法可用性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云备份软件可用性评估对象是云备份软件,但是,用户测试法可用性评估存在很多问题。然后,通过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备份的数据,提供开放访问,从而可以促进数据的共享,以制备出一个比较完善的云备份软件设计方案。在选择可用性评估各种人员时,应该充分考虑评估人员的专业背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英语水平等,以保证可用性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存储备份需求,选择素质较高的可用性评估设计方案更加重要。同时,用户测试法可用性评估还应该根据用户的备份目的,使得云备份存储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主要包括备份软件的登录、备份、恢复和删除等操作。
四、总结
关键词:网络 教学特点 改革 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在1930年以前,工业的制造很多还以动手制作为主。普遍使用老式的仪表来操纵湿度、温度、压力、速度等,开始掌握了机械控制的根本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产生以及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进展,使数字技术完成了制造的参量把握以及过程操纵。目前普遍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有:PID,模糊控制(FIC)以及变结构控制。PID是完美控制理论的标志,FIC是使用模糊数学理论,经过仿照人的综合判断以及很相似推断的过程,从而使算法的适应性、可控性和合理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对于繁杂的系统,变化的量很多,模糊控制能够比较好的处理问题。变结构控制对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都适合,以及对于控制系统的调节、跟踪等系统都非常适用。
2机电一体化在工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和机械电子这两种技术的合并使用,不仅仅限制在工业制造方面上,通过对以下几个例子的分析,能够看出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2.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有很多用处、能够反复编程的、多自由度的、有很多性能以及能实施自动操纵的操作机构。对于很多简单的、可重复做的工作可以用机器人去做,能够减少劳动强度,使劳动环境变得更好,使人身安全得以保障,加大了生产力度,使用的材料变得更少,还能让产品的质量更好。
2.2自动售货机
自动卖货的机器是由买家挑选货品的类别,外面投进去的货币是经过光传感器辨认货币的值的大小,并且通过PIC使数码管展示其大小,经过判别等一系列的操作完成项任务。CPU经过PLC限制物品的如何移动,经过传动装置把物品移动到出货口,高档的自动卖货的机器还可以有找零钱的功能。自动售货机的使用,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得以节省。
2.3农业方面的应用
从目前农业机械的检查测试可以看出,从单个变量到智能化终端的转变,人机交互界面越来越和谐。它能够在屏幕上显示,任意挑选不一样的机组,及其不一样地方的终端信息,能够任意使用数据库的信息,按照操作者的不同需求,可以在屏幕上展示语音、数据、图形等可用的信息;也能把操作的指令、决策按时的送给农机上的智能操作终端,完成自动化的农业制造。
2.4电脑横机
最开始的横机是用手来操纵的,仅仅可以实施很简单制作。但是产品颜色样数的加多,电脑横机便开始产生。设计人员能够使用电脑策画花的类型,使用特别的软件进行数字方面的完善,用计算机指令系统来操作机械的弯沙、脱圈、垫沙等步骤自动完成整个制作,制造成果显著提升。
3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发展应用
3.1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融合的简介
机电一体化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协同产生的,把电子技术用到动力功能、控制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中去,而且联合着计算机软件系统、机械装置一起使用,把几种技术合并在一起,就生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的联合,让他们有了更好的进展,这样不但能用在工业生产中,而且它的联合进展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每一个方面。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领域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使用。这个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能够按照总装线的条件,对工件实施随机地、按照数量地一批一批的加工,而且还能对不一样品种的零星的零件实施制造和加工。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合并在一起之后,可编程控制器是使用它最多的。它对继电接触器故障多、消耗能量多的缺点实施了改造,而且能够完全顾及加工的需求,实施不一样的控制程序的制作。
4结语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费系统中的应用。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换系统已然不适用当前的社会需求。人们对交换机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费系统更加简便、快捷,不仅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而且功能全面,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计费系统解决不了的难题。新的计费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化的设计,例如,有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分类计费的方式,拨打专线电话可以不计费,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促进了企业员工的密切联系。该项计费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各个企业的需求,在宾馆中,各项房间的电话计费也可以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这样,一旦用户使用了电话,其费用可以跟宾馆客房费用统一计算,更加便于工作人员的管理[2]。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系统也必然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可以更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现如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始讲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先单机后网络,从办公自动化到远程自动化,将整个终端设备运转起来。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传播信息数据更快,更方便,不仅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计算机的各项功能也在该系统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二者的完美结合,更有效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方便信息传递,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管理中以及自动查号中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使得管理系统中的各项数据及时更新,以保证系统中的数据都是最新鲜、有效的。而且,该项技术在自动查号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工作人员,而且其快捷、准确的优势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得用户的喜爱。除此之外,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管理系统中还具备更新和修改用户号码的功能,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信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迅速应用于教学中,实现了师生教学的互动,它的应用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教育的需求,教育行业已经进入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时代。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对象范围、减轻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同时为教育资源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学校在2011年兴建了120多间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监控设备、投影设备、白板等,按每间教室50人的配备,一次性可以容纳6000多人同时上多媒体课程,在我省同类院校中还是首例,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我校多媒体教室成为我省市组织各类大型考试的首选场地,深受师生喜欢。多媒体教学形式主要有多媒体投影教学和多媒体交互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实物展示仪、屏幕及音频设备,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教师可以边演讲边讲解,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多媒体交互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做到讲、演、练、学四位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进行实践操作。2010年湖南省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全面推广世界大学城,它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于一体的系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在网上教学资料、布置作业,使得师生教与学完全达到了互动的效果,使得多媒体技术大规模的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我们要用两面性的思想来看待事物,任何一种技术的普及使用,它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但同时也必然有它的不足之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我们也要思考几个问题:
2.1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把屏幕当成了黑板,一字不写,照着课件讲解,而忽视了几千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将多媒体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2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关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消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不能将多媒体技术当作“万金油”来使用,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2.3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做好课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它只局限于理论上,特别是动手能力强的理工类学科,尤其是实验课,多媒体教学就存在某些局限性。因此,教师不能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4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教师的一个课件就有几十张,甚至更多,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很丰富,教学过程中就泛泛而谈,课堂枯燥无味,也就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