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计算机论文范文

高中计算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计算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计算机论文

第1篇

(一)、认知不足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由于我国相关的教育政策没有把计算机划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体系之中,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门类,学校的管理阶层不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对计算机课教育和教学的认识程度和内容不高,使之重视学习的程度不够;计算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以得到保证。也有一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课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副课”,所以随时都受到“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的排挤和替换。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知识点编排不合理

教材陈旧老化,同飞速发展的时代不适应。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繁多的,计算机入门教材的内容选择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教材内容合理的进行结构安排,对于入门者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对于教材的编著,作者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三)计算机软硬设备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足

现在,许多中学的计算机教师是由其他专业的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不是我们所说的科班出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和社会飞速的发展,因为条件的限制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有一部分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脱轨;其中还有一部分计算机教师的是一些高校的专业毕业生,这一类的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较扎实,教学的年龄比较短,教学经验不足;还有一部分是在其它地方老师调剂来的,因为社会地位、待遇和职称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专业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最好的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最好能做到每个人一台,同时要有网络,随时可以上网查询最新的资讯。由于良好的环境建设投资较大,大部分学校是负担不起,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

(四)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

目前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存在着城乡和经济的差别,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也有差别。要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对一无所知的学生要耐心引导,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与电视有一定差异的电子设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

二、探索有效的策略,提高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改变现状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课上,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与意识对计算机的学习,在中学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提高

教师的素质是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计算机的教育和学习来说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同时要求老师对专业技术精通同时还要综合素质要全面,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及时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过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因该积极鼓励专业老师去写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论文,把计算机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而不只是一句空话。

(二)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现在,我国中学计算机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轨,教材中有过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学生晦涩难懂,教学内容不够形象,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安排太多的计算机课实际情况不允许,所以在教材编排上应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课程内容衔接性要强,做到趣味教学和科学教学统一实施。

(三)计算机教育设备及时的更新

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是教学活动更好的实施。只有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提高高中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面对变换多姿的计算机技术及内容和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已不再能完全解决我们在计算机教育和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内容。(1)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2)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3)建立个别化学生教学模式。(4)建立分组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同时做到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结语

第2篇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和运用能力薄弱,因此我们在了解高校中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和现状的同时,进行网络建设的优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行政管理的传统形式及弊端

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各种事务的安排和处理,不仅为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服务,同时也是为高校的文化活动和科研服务的。但在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投资大而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学校的重视不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欠缺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管理面临着管理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管理者管理理念不能随着教学的开展而不断变革,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学校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其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质量,所以进化信息化网络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行政广利人员设置不合理,出现怠慢工作行为。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人员设置存在很大问题,缺乏科学性,机构和人员臃肿并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虽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越分越细,职位也相应增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但是机构重复导致作业重复而且存在各部门互相协作能力不够的现象,协作程度不高可能导致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还要面对的问题是相对缺乏激励措施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人浮于事,怠慢工作,耽误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重视不够。高校对行政管理不重视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措施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3篇

1.1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政府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也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场视角下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领域,面临当今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而这时的职业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中职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需要。

1.2符合中高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其次是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有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1.3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势下,对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评价,以及招生制度上体现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2.1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在15~21岁,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般为15~18岁,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指定培养目标时,既要与整体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又要使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化与一般技能需求。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建立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解决与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接轨,注重二者差异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别性。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忽视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能力培养的重复现象。其次要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面向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刷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具有平面设计部门或平面设计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平面设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在高层次、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4]。二者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教育在高新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

2.3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特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失去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个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根据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特点,将课程分“宽基础”课程、“厚专业”课程和“活模块”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次,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等。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中心,科学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考评方法与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同时强化行业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积极协作,通过学生每年到工厂和企业参加见习和实习,以及由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到学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才会成为可能。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根据职业分类、标准与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人才层次结构,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再次,加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材的教材化研究,编制层级教学单元和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层次的不同,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照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低层次,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高层次。课程衔接体现为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进而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次,使中高职课程的层次分明,并有教育部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统一编制,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

2.4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联系

首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生产实际,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对于中高职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广告设计、速写与色构、Photoshop制图、网页设计、CorelDRAW/Il-lustrator、Autocad课程等,以中职学校教师为主体,高职学校教师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的联合应用,如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dsMAX课程、ado-bepremireCS4、adobaftereffectsCS4实训项目、数码摄影及后期特效,由高职学校教师为主题进行开发。在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上,中职学校重在从业证和初级证书的课程,高职学校重在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课程。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微课教学、试题等,供区域内全体中高职学校共享共用。其次,实践教学,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础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及其他成员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课程体系,可实现学生在中高职之间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互通互认。实训基地也可以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再次,师资队伍,通过汇总区域教师信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制教师信息库,采用柔流的形式,允许教师校际兼聘,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教学,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互聘共享。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需求,统筹聘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实现中高职学校间兼职教师的互聘共享。

3结论

第4篇

1.1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计算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除一些基础性知识外,许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2教学手段较多

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可采用的教学手段较多,如课堂演示、实际操作和网络教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

传统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并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查学生能力的办法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具体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质量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因此评价学生和衡量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策略

2.1运用网络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网络教学法,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互联网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运用网络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且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探索相关资料,这样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网络技术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2.2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3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计算机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并把创作成果分享给其余学生,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展示优秀作品的同时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亮点,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此外,还可以举办创作比赛,从中选取有创意和有独特之处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第5篇

1.1教学模式单一中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但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学生无法全面地学到充足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尽管计算机课程普遍出现在大多数学校之中,但教学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操作技巧方面受到限制,学生的思路只能按照教师讲解的套路进行延伸,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计算机逻辑思维与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计算机整体教学质量。

1.2师资力量薄弱一般情况下,部分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只是进行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教学,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些计算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另外,部分中学会聘请大专、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来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

2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2.1改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一些计算机教室不仅身兼教师一职,而且还要分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工作量与待遇呈反比,从而使计算机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计算机教师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了解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传递文化知识,而且是发展认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学习之中,从而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2.2课程结构的改革因为中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学习科目繁多,所以无法编排更多的计算机课程。针对有限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应该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发挥出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又可以对目前市场发展的最新状态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材料或者成立学校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应该选择与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相符合的理论内容。教材内容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有重点、有规范、层次分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计算机教材也要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进行升级调整,使计算机教材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中,教师的品格素质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中学教师要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充实计算机教学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吸取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3结语

第6篇

兴趣激发是传统教学中的典型思路,对于计算机教学,相当一部分同行认为兴趣激发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职业高中的学生没有不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们的理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现代通讯工具不离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许多职业高中学生的标配(尽管有的学校制定了学生在校不准带手机的规定,但似乎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实际拥有)。在课堂上则经常有计算机的陪伴,在家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拥有了电脑。在这种情形下,还谈什么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呢?事实上,笔者对此并非没有注意,但笔者还注意到学生的这些所谓兴趣的背后,是对计算机本身的不感兴趣,是对计算机学习的不感兴趣。比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谈起网络游戏头头是道,但当计算机运行缓慢时注意不到是内存占有过多,应当通过扩大内存或者减少常驻内存程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学生对计算机运用看上去有兴趣,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每一个新软件的学习使用几乎都要向别人询问,而没有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如阅读使用说明或者根据自身的软件使用经验进行尝试)去建立对新软件的使用认知等。这些深层次的现象告诉我们,职业高中学生对计算机是有兴趣的,但对计算机的内在机制与学习机制缺乏真正的探究兴趣。而真正有效的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当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计算机及其学习本身上来,这才是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真兴趣。根据笔者的尝试经验,要想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真兴趣,问题的提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笔者经常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打开,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路引向对计算机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境界。例如,笔者曾经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家做作业的时候想跟同学聊会儿,于是就要打开聊天软件。可又担心父母突然出现在身后,于是想寻找一个迅速关闭聊天窗口或者是聊天软件的方法,怎么办呢?学生立即反应:要有一个快捷方式!还有同学说可以用Alt+F4。笔者在肯定学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开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快捷方式呢?这是一个建立在学生实际需要基础上的问题解决,也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快捷方式的空间,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这种情形下,VB等软件的高效学习就有了可能。当然,在此例中还需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要告诉学生学习软件开发不是为了逃避父母的监管,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逃避了父母的监管之后往往后果严重(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理性的思考)。一般来说,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兴趣激发思路,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如上面用语言所创设出来的需要,其实际上并不是教师的语言有多精彩,而是学生的内心确实有着或者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因而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如上面跟计算机学习看似无关,但却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关于父母监管的短暂讨论。有了这些的存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真兴趣。

2学练结合,关键在于教师精讲学生精练

学练结合、精讲精练,是传统学习、教学的重要法宝,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有必要吗?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是不是有些落后呢?笔者以为,教学思想其实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落后还是先进,关键在于看其是不是对学生有用,关键在于看教师能不能在新的形势之下赋予传统教学思想以新的内容。就拿学练结合、精讲精练来说,其看起来是“老”的教学思路,可细想下来,今天的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职教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就不需要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吗?就不需要学生进行训练了吗?教师的讲难道不要精?学生的练难道不要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都是一目了然的,只是随着计算机内容的更新,随着今天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对“结合”和“精”的标准要作必要的调整,确保学、练习结合符合学生的需要,确保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做到真正的“精”。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学习本身重在实践,对于职业高中计算机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与必要的软件使用能力。其中前者需要教师的精讲作为学生理论积累的基础,后者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以化解学生在软件运用中遇到的障碍———这是一个需要掌握时机的过程,如果指点得过早,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指点得过晚,则会影响学生的使用兴趣与成就感,而这也是教师“精”讲时必须考虑的内容。如在网页三剑客软件的学习中,面对Flash软件中较多的概念与名称,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形,他们不想将时间“浪费”在这些概念的学习上,很想上机立即做出一个动画出来。面对这种情形怎么办?如果坚持传统的思路先讲后练,则学生的兴趣会打折扣,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可如果按照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直接上机训练,结果必然不会理想。笔者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将这一软件的学习分为2步,第一步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上机操作,结果自然是学生满以为可以制作出一幅动画,最后在插入帧、设为元件、路径以及基本的语言上都出现困难(尽管义务教育阶段曾经有所涉猎,但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形成该软件的使用能力)。于是教学进入第二步,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由于前面的“失败”,由于尝试过程中生成的疑惑,学生此时反而听得非常认真,而教师也就不必处处着眼、喋喋不休,而是可以择重要的内容进行讲授,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软件的实际运用,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遵循了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要求,同时还巧妙地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自己在自主练习中遇到的困惑及其解决上来。

3问题反馈,关键在于问题发现反馈及时

第7篇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旨在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学生课前主动研究解决。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相互配合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引导,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将任务带入课堂,保证其时刻处于完成任务的激情状态。需要注意,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2.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不争的事实。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其积极性才能得以激发,从而不断推动其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学习。所以,在高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兴趣教学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学习软件或小游戏,如吃苹果、打地鼠或生死时速等游戏,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兴趣会越来越浓,其教学效果必然非常理想。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其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有了层次性。因此,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层次性。况且,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考虑其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等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这些差异,没有针对性,那么不但教学没有效果,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关注学生普遍性的同时能估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这样,通过多层次、小步子、重反馈、快反应的策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亦师亦友,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发挥着引导作用。而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在学生心目中营造一种亦师亦友的形象。实践证明,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才会对他的课感兴趣,高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特点更将这种现象发挥到极致。况且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演示,其魅力怎能得到发挥?所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要乐于并善于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察觉学生上课的状态,以便调整授课策略和状态。不仅如此,平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之中,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和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学生能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将分外融洽,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内得到学习的乐趣,必然喜欢这样的计算机课程。

四、结束语

第8篇

1.1合理的分组方式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所以教师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各个方面的了解进行合理分组,这样才能保证分组平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并且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要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学习好的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好学生的方法,因为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教师面对的是全教室的学生,不能因为个别同学学习进度而停下脚步,所以分组的好处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对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可以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和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对小组问题进行讲解,提升教学质量。

1.2强调教师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地位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的计算机教学大纲,在对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学方法的了解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适合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学方法的方案。例如,在对《信息技术》中计算机组成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该部分的教学目标,对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的订立,全面把握任务的难易程度,并且将计算机外装硬件给学生看,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传阅,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的组成,理解计算机中的CPU(中央处理器)、RAM(随机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的区别和含义以及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作用,不能认为学生既然能够在分组中学习,就可以放松自己的教学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2]。

1.3加强教学内容的展开,设置相应的任务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但是以往的教学,都是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忽略了计算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加能把握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例如,在讲解“word”内容时,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word的操作技巧和排版规则,这些内容相对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分组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实践活动,针对word的操作技巧和排版规则进行实践,要求每组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海报设计,而且,小组进行设计的话,如果遇到操作问题,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样更能够把握“word”的操作技巧,最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评和讲解,对每组学生做出的设计作出评价,并指出一些实践当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

2结语

第9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实践,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档案的分类整理开始系统、规范化,档案管理开始进入信息自动化的行列。如今,高校已建成属于自己学校的内部网络,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首先,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在学校的网络技术运用的大背景下,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的网络系统,学校各部门的档案要按一定的规范归档,将其档案整理、分类、录入网络系统中,使学校各部门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其次,要培养专门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档案进入网络后,文档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计算机,这就决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使用档案管理的软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培养针对网络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针对各个程序需要不同的工作人员,比如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收入的档案收录员,对档案进行核实的档案侦查员,针对档案整个系统全面了解的档案管理员.不同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合作,不但减轻工作量,而且可以尽量减少错误。最后,要及时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安全维护。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档案的机密文件隐患也开始浮出水面。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维护网络的安全,不要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以防止机密文件泄露。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实践的成效

(一)档案收集更快速和全面

传统的档案收集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去学校的各部门收集,即使这样,也难免有遗漏的,使档案收集不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使档案的收集更方便,档案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档案的收集和审核。学校各部门和院系可以把自己的档案利用网络传送到档案管理处,或直接把档案内容录入到档案系统中,档案工作人员随时到各单位的专属文件夹中提取资料,使档案的收集更加全面,不会遗漏。

(二)跟上了办公自动化大趋势的节奏

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人力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因此,文件在收集整理完全结束时才能归档保存,过程特别繁琐,而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文件可以在计算机上顺利进行。档案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档案进行分类归档。提高了高校工作效率,跟上了办公自动化大趋势的节奏。

(三)使档案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传统的档案查询都是利用管理人员的手工操作,档案管理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查询手续复杂,而档案信息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档案内容公开化,而档案内容可以网上查询和利用。档案馆可以利用网向络学校各单位介绍学校档案馆的具体情况。需要资料的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有用的资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实践使档案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四)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网络技术的实践要求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实际的操作能力。分工合作,发挥不同职能的工作人员具有自己的技术,为适应工作的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学习专门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因此,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三、总结

第10篇

一、梯度分层教学措施

1.对例题进行梯度分层: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掌握分析与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2.对作业进行梯度分层: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实施梯度分层教学,还要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进行梯度分层。老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要是精选的,题目是难易适度,题量适中,依据各层次学生留不同层次的作业。老师可以多选一些题目,将同一类型的题目中精选合适的计算题实施改编,这样就能够达到不但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的目的,还显著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二、审题能力的训练

1.说题法:原来比较陈旧的计算题教学是老师讲解得多,学生独只是机械地背与记笔记,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少。学生说题法指的是让学生用说话的方式来将自己对计算题的分析充分的表达出来,将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的条件等等都分析出来。学生说题法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是最为适用的。例题都是比较典型性、代表性、灵活性的题目。学生说题法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找出计算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和物理实际过程,这是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基础条件。而学生在说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时候,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大大的提升,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是有利的。

2.图解法:图解法指的是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将题目中的场景画出来,并且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等也画出来[1]。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教会学生将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确保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示意图的思维跨度是需要很宽广的,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有的学生自己是不会画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示意图的画法,将学生的思维障碍消除,这个过程老师不能完全包办代替。比较复杂一点的题目只是凭借学生头脑去思考,不管你有多么聪明,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将正确的答案想出来。草稿纸就是人的第二个头脑,将一些已知的条件或者是数据在草稿纸上写一写,不但是为了不易忘记,易于寻找方法,还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比如:在教學电学计算题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数据,题目的变量也是比较多的,应用图解法对串联还是并联进行详细的分析,标上数据,统一单位,这样解题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一题多解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解计算题的时候其实对学生系统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是比较高,有一些学生在读完题之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这就是思维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一题多解指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应用多种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它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综合思维得到显著的进步[2]。

1.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进行密度的练习的时候。我就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 kg酒精,使用容积是4.5 L的容器能够装下吗?我先让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用求4 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为了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的效果,我启发学生从4.5 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与4 kg的某种液体体积是4.5L,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这个思路开始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实际的练习,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不断的提升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神奇效果[3,4]。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应用物理定理之间的关系与相关的规律,并与物理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找到了一种科学、新颖的解题模式。它能解答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物理计算题,作用是积极的、重要的。

四、归纳解题心得体会提高解题的经验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教师不管是讲课,还是评课,都有着最真实的体验,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怎样才可以更好地讲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有些问题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好。

一、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评价不够清晰

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这种评价既是对学习结果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又是对信息活动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和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评价他人的信息活动结果与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不少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够清晰,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从来就不思考过程性评价,仅仅是注重对评价方案进行总结,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成就,这样常常使得教师的讲解变为专业的培训。

2.教师没有认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是零起点的,然而,实际情况具有复杂性,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地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这种差别也是比较大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充分地理解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

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它不但要求学生学会一些信息技术,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而且需要学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仅仅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解决对策

1.应用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下,需要教师从情感价值观、

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这几个角度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就是从这几个角度验证教学的效果。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的学习为最基本的准则,应用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来讲,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重发展和激励。

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核心

针对学生之间信息水平的差别,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安排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浅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指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使这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和其他学生的差距;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任务,以使他们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3.革新观念,钻研新课程标准

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讲,需要认真钻研新的课程标

准,进一步感受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并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思想,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应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总之,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地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更

好地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脑学习,2009(6).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我国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计算机的教学水平较低很难及时准确地把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中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在上岗之前没有授受过培训,要么是一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教学,都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老师在教授计算机的过程中自身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无法掌握计算机教学的重心,无法及时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导致学生提出相关质疑也无法及时准确地予以答疑解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自然无法得到提高。

2.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死板,难以迎合学生的需求。

目前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教材进行说讲,模式单一死板,没有将新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期,不管教师的授课方式如何,授课内容如何,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一个新鲜事物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已经拥有计算机,学生在上学之前和初小阶段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这时教师要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计算机知识,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摧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高中课业负担较重导致计算机教学不受重视。

高中课业比较繁重,在高强度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和教师、校方都不太重视计算机的教学与学习,计算机在高中阶段属于非专业课、非重点课课程,校方在实际教学中自然不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最充足的支持和保证,学生面临考学的压力自然不会把重心和精力放在计算机学习上,哪怕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很有兴趣也会选择在高考结束后接触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重要性自然就得不到大家的重视,直接的后果是计算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成长和提高。

4.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计算机知识。

很多地方的高中计算机设备出现老化落后的现象,学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还是最老式的型号,不仅导致在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死机、蓝屏、无法操作等情况发生,更导致很多新的技术无法在教学中演示使用。计算机设备存在的严重老化滞后的现象会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进行。

二、面临高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的解决策略

1.优化教师队伍并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优化教师队伍。首先在观念上改变对计算机教学的认知,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和以后走上社会必须会操作使用的工具,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更应该不断探索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找出更适合学生心理和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校方在这一点上更是责无旁贷,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都比较随意,教学内容大多是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浓。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法方面进行尝试,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图片处理课程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经过合成的图片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进行教学讲解,最后由学生合成操作。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地位。

计算机课程虽然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但是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载体,教师、学生和学校还应该改变观念,将计算机的学习和教学摆在一个正确位置。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工具,文化课的学习也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的帮助,学好计算机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反而会辅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好文化课。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端正态度才能还计算机一个正确位置。

4.及时更新和维护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

面对学校计算机设备老化滞后的问题,应该在计算机设备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保证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践练习能够不受影响地进行,保证新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教学设备有效及时地传达,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保证课程的信息传播量和技术含量,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因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问题而影响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力。如果让学生继续使用老式计算机,则必然导致新的技术手段和内容无法顺利进行,影响计算机的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面临高考的紧迫压力,但是对计算机教学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仍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变理念,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学校也要给予教师和学生支持和鼓励,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显平.论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