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学期,我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科研工作,主要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加大了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学习 理念先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2、教学认真,屡创佳绩。本人深入一线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引领,严格执行一教一辅,从不给学生添加任何额外负担,有计划地开展口算、笔算竞赛和数学调查、研究等实践性活动,使所教学生实现了轻松学数学、快乐学数学,效果也非常显著,期末测试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在年级领先,获得年级唯一的“数学教学质量奖”。
3、自加压力,示范引领。作为市小学数学名师,本人意识到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性,自觉订阅《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业务杂志,阅读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作,养成了写业务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本人还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加湖南省“教师主题研修网络课程资源”研发项目工作。本人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数学社团开启学生发现肯探究之窗》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论文《浅谈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获市一等奖。
4、深钻业务,主动研究。本人主持省级数学课题《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带领全校数学教师深入研讨,走在了课改的前沿阵地;策划、主编的两期课题组内部刊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课题组资料样板;指导的课题研究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笔构建的“四疑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参与另一个省级课题《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学校正在全国率先进行低年级语数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本人承担数学总方案的设计及二年级数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的制定,为将方案制定好,本人多方请教专家,苦心钻研教学大纲,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多次加班加点思考方案、修改方案,为学校课改贡献力量。
5、指导辐射,培养新秀。为了全市小数教学的发展,本人充分发挥了一名数学名师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主动承担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先后指导签约徒弟楚楚、吴旭老师,指导楚楚老师执教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教现场赛课获市二等奖,并顺利出师。指导签约徒弟新任教师吴旭,教他如何从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一步步手把手指导,指导其上新教师亮相课获好评,指导叶媚、陈可老师参加省录像课比赛均获省一等奖。同时本人还经常赴昭山xx小学指导数学教学,指导鄢纯老师上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本人被省教科院授予“优秀指导老师奖”;指导张艳老师参加全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评课比赛中两次均获市一等奖。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关键词:小学教学;对话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59-1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对话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习惯性地“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式地“吸收”知识。这样的课堂,没有对话,没有交流,而且容易滋生学生的思维惰性。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数学教师应主动创设质疑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打开一扇窗。在质疑情境下,学生慢慢学会“要”知识;而学生“要”知识是从自己的主动探索、对话交流中得来的。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元、角、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质疑情境。师:有两位小朋友去商店购物,虽然他们购买的商品不同,但是收银员说你们各付1元钱就可以了。此时,一位小朋友递给收银员两张五毛钱;另外一名小朋友却递了一张五毛钱和五张一毛钱。可是,这两名小朋友疑惑了,为什么可以这样付钱?难道两个人付的钱加起来都是一元吗?这一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进而进行思考、质疑、探索。此时,学生开始与前后桌议论起来。在对话了交流了一会后,数学教师再引导:同学们,情境中的小朋友所支付的是一样的吗?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探索,学习新知。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以质疑情境,牵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
二、设计互动任务,促进生生对话交流
生生对话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体现。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互动任务,引发生生对话。在生生对话中,学生交流想法、分享观点、学会表达、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与学生水平相符合的互动任务。1.想一想,你生活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请列举出来。2.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画角?3.角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用途?布置完互动任务后,数学教师开始引导学生互动探讨、对话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在宽松的互动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为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毫无压力的,加上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共同提高。针对以上任务,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得知更多有关角的信息,并且动手操作如何画角,不断试错、总结,体验角的形成。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以任务调动学生对话交流,以任务凸显学生思维的转动。
三、师生合理对话,凸显学生思维能力
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越是平等的对话,越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特别是在教师连串问题的带动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凸显。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合理、有效的对话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能够助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这一课时,我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合理而有效的对话,凸显学生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请听一则日记:我早上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用13分米长的牙刷刷牙,再步行去学校。学校离我家只有60毫米。到了学校,我拿起5厘米厚的书开始晨读。想一想,以上所用到的数量单位正确吗?(引导学生观察尺子,再想一想这篇日记中的数所用的单位)
生:老师,我看了一下尺子,觉得不正确。2分米的床才这点长(拿手比划),怎么能睡觉?
师:那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单位呢?
生:(陷入思考,突然有个声音)老师,应该是用米做单位。
师:非常棒。那他写的日记中说拿起5厘米的书,量一量书本有5厘米吗?
生:(思维开始转动,动手操作)
生1:老师,我拿尺子量了一下,书本应该是5毫米厚。
师:非常聪明。那同学们看一看1厘米中有多少个小格?
生:(开始数尺子上的小格子)有10个小格子。
师:那想一想10个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我知道,就是1厘米。
师:(继续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并总结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论文题目:低年级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研究缘由
1.课题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重视培养儿童在数学概念间,垂直数学化的内部联结能力,以及在数学与生活或其他领域间水平数学化的外部联结作用。由此,我们发现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绘本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数学阅读打开一扇数学的窗,让他们能跳出课本读数学,跳出考试品数学,跳出课堂学数学。
2.现状分析
绘本阅读多出现在语文学习中,在数学课堂中少有看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尝试,较多的尝试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幼儿园的语言类阅读的教学中,也有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数学绘本阅读的教学研究。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小学,绘本阅读已相当普遍,尤其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运用于语文课堂,也应用于数学课堂。近几年台湾用于数学课堂的也比较多,甚至有了定制的小学数学绘本教材。
3.价值意义
数学绘本因图文并茂,贴近儿童,将数学知识巧妙蕴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教与学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儿童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之间搭建软着陆的平台,让低年级孩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概念界定
1.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就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以简单的文字,丰富的场景等展现数学概念、数学认识等的一种图画书。
2.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数学绘本阅读指导孩子去感知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学生数学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通过老师引领,使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大促动数学老师自觉走进数学阅读,重视数学绘本阅读,关注绘本给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而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促进师生之间的数学沟通与交流。
2. 课题研究内容
(1)精选绘本,感受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努力挖掘绘本中的数学。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途径一:课内巧用绘本,体现绘本的价值。①看绘本。美国斯图尔特.J.墨菲先生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说:是美丽的图画和生活的故事教会了我数学。因此要让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爱数学,我们在课堂内进行绘本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绘本中的图画,因为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②读绘本。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选择绘本,利用绘本中的故事来呈现,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③玩绘本。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绘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中的主角;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去解决问题。途径二:课外活用绘本,彰显绘本的魅力。①根据数学学习的结果,续写绘本,使学生在续写中温故而知新。②根据数学实践,遵循学生爱涂爱画爱模仿的特性,鼓励学生学画绘本,创造自己的绘本。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绘本阅读教学的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认真研读国内外各类数学绘本,引导学生看绘本,读绘本,爱绘本,创绘本,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课内外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7.11):选定课题、填写研究申报表;确定执研人员,成员了解数学绘本阅读的相关信息。
第二,研究阶段(2017.122017.10):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定期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研究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向课题组提交研究课例、课件,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等;在整体研究运作中,完善方案和教师互动式研究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第三,结题阶段(2017.11):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家组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体成员每人至少有一节集团以上的课堂教学展示或获奖。
2.在指定博客中记录研究的过程,每月至少有两篇次的研究材料。
3.发表海门市级以上论文(含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等)。
4.撰写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学校中层干部,有新入职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活力。执教过多节片、县级公开课,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或多次送过毕业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发表,曾是市级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员,有着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能力。
2.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在本课题酝酿立项期间,我们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比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教育心理学》等著作。
工作计划表就是使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计划的内容,表格是工作计划的工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1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动力,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开展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每单周三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配合教导处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和先进经验,学习阳光课堂的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抓好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把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溶于一体,积极采取集体重点准备、个人能根据班级实际加以调整、教后能及时地做好教学反思。尤其是要以教导处提出的建立阳光课堂为重点,切实做好自身备课。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针对性、教学有成效。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新教材所蕴含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主地学、能动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发现,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打造阳光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穿插组织一些集体备课后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以及反思性教学交流、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实施程序:
(1)分工协作:由主备教师要提前对后一周(5课时)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备课组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2)交流修改: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预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地介绍,供其他教师学习、思考。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集体备课的教案可以借鉴优质教学资源,但须杜绝将网上下载或往年备课直接打印的"拿来主义";主备人须依据自身教学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的教学预案。
(2)集体备课"交流修改"前,由主备人确定每次交流5课时中的"1至2个重点课时内容",并告知其他成员认真准备,以利于"交流修改"时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每一次集中交流的时间有限,期望通过此举措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3)建议备课组成员加强教学反思性研究,鼓励教师以"教学问题记录表"的形式将"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探讨、反思,寻找归因。从而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补救措施。
(四)重视教学管理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五认真"工作管理。备课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集体备课效益"为突破口,做好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1)备课:以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加强交流研讨,突出个性修改,切实提高质量。
(2)上课:围绕集体备课教案,扎实组织课堂教学;继续关注学生"双基"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地提升。
(3)作业批改: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规范作业格式和教师批改行为,确保一课一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反思: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将课后反思与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研活动等结合,规范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上教学常规工作要求的强化,努力在数学教师中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识。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教研处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年轻教师的研讨研修作用,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
三、工作措施
优化备课组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校本研修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四、工作安排
1、集中学习,制定本学期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落实组内活动安排。
2、组内集体备课:《认识人民币2》——主备人王群。
3、主备人执教组内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组内数学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观课,评课研讨。
4、主备人执教校级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
5、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6、商讨家长会交流事宜。
7、网络晒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上课录课。
8、组内商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9、撰写三个一评优教案、论文。
10、学科教学总结,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3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
在本学期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这习惯一块知识的教学,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目标,落实任务。
三、预期目标
1、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3、组织全体组员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勤反思、勤撰写,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
四、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务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精心准备,把握“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这一主题,重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下功夫,集体备课的流程一般为:组长先确定教材交组内老师分散备课,然后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讨论,集体设计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这份教案由下次上课的老师进行施教,最后进行说课评课等。
7、积极准备一年级的口算比赛。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4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生态课堂”为基准,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我们学科组有两名数学老师,徐时旺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来一直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执教风格,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相信她会带动我们学科组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对待工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但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些欠缺。我们组两位老师都多次执教区镇公开课,一度受到领导的好评,基于此,我们要发扬“团体作战”精神,互相学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集体备课,认真落实不流于形式,贯彻数学组的工作计划,为创先进备课组而努力。
三、教研组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加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建设。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3、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四、本学期活动内容
1、每单元至少一次集体备课。
2、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和研究。
五、具体活动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5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文化滋养、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享受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现代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常规落实,质量为首,主题研究,专业提升为工作主题,开展本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结合二年级数学组自身实际,重实效、重发展、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策略
用心研究、科学实践、确保质量、促进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注重各项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备课:按不同教龄段的要求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完全册教案的基础上,坚持课前修改和课后反思,教研组长坚持每周检查,并签注意见和建议。教导处每月抽查。
2、听课、评课:认真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
特别是听课后的评议活动要落到实处,做好资料收集和记载。
3、作业与辅导:
布置作业的目的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和发还作业,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规定交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教育。加强对学生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4、研究落实的提优、辅差工作计划,对本班本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预防,早落实,及时解答疑难、补习指导。
可以建议:建立错题记录本(随时记载)、学生成长记录本(随时记载,重点是学困生)、知识要点整理本(每单元集体备课整理,教学过程中完善,到期末整理成有序的知识要点)、建立后进生辅导记载。
5、教研组坚持按计划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记载,认真总结。
在每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专时专用,与平时随机的听课、评课、研究等活动相结合,既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全局性,又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探索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用心研究
(1)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
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实践计划,本学期应有至少10%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2)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教研计划,并订出典型课例进行研究,本学期至少应安排5次相关的教研活动。
2、科学实践
(1)结合学科和年段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每位教师在组内展示一节相关研究课。
(3)教研组提供一节相关课例在大组内展示。
(4)本年段结合拟定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从典型课例入手总结提炼出相关模式。
四、本学期特色工作
1、坚持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
2、坚持快乐周末练习的设计。
3、开展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五、各学月工作重点安排
第一学月: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参加期初的教材分析,初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学月:继续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学月:现代课堂教学展示课,举行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第四学月: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1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一)以教研为中心,提高理论修养。
以教研为中心,开展研讨,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继续组织组内教师认真研讨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说明,全面、系统学习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用好教材。
(二)以教研为扶手,增强教学能力。
以教研为扶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克服困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新课改规定的各项课程,特别是创新课程,如数学操作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活动、基础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三)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认真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摆脱目前教师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真正的出路是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导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的备课。
3、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主备人精心准备,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5、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四、活动时间:
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
五、活动安排:
1、每位组内成员认真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前通知组内成员调整好课务,听课人员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议等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交。
2、杨晓燕执教片数学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基本功比赛。
3、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培训活动。
4、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工作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主线,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良性发展。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进度,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培优辅导”等主要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统一备课格式,提高备课质量。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研讨活动,用好教材,做好各年级数学的教学管理,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2、加强教科研的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加强教研工作的规范化,努力创建先进教研组,着力打造学科骨干的教师队伍,要求本组教师有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涌现。完成数学教师的课程培训教学实施工作,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使学校所有数学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工作,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中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骨干力量。
三、具体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教学工作流程管理。
继续抓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组织教师通读《标准》明确其要点和主要精神,关注教学动向。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方法、设计教案等环节,不上无准备的课,充分发挥学科的集体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要有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友好合作的精神。
2、学校将组织教师在专门时间集体学习,邀请专家来我校举行讲座。
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个人随时随地学,并记好学习心得,力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3、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数学教学着重进行“培养兴趣,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多向思维,体验成功,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每一位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4、有计划的实施各项教研活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广东碧桂园学校英语初小部 吴小霞
我校是今年秋季9月份开始启动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使用的是北师大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短短3个多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积极投身于课改的过程中,饱尝了甘甜与艰辛。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喜人的变化。教师教得舒畅,学生学得快乐,我们在探索中求取课改的真谛。
一、观念的探索——求新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确立,潜能能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都将关系到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让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的体内,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了“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五个机会” “创设四种氛围”。
“实现两个转变”是: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注重数学知识技能为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教育观。
“提供五个机会”是: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组织丰富的数学游戏活动,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适时组织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尊重学生,给学生展示算法多样化的机会;注重联系生活,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创设四个氛围”是:民主和谐的氛围,生活数学的氛围,大胆创新的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
为了使教师的观念尽快转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训措施。
培训对象多元:参与课改的数学教师(一年级教师)、非参与课改数学教师(二、三年级数学教师)、以及家长和领导。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我们除学校内部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还积极利用家长会、校园网、报纸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课改思想,求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配合。
培训内容广泛: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新教材分析、信息技术等。课改培训特别注重新理念转变和体验,使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互动,帮助教师比较顺利地步入实验轨道。
培训形式多样:有专家报告(李一鸣专家的《新标准、新教材、新观念》;有专题讲座(王永教授的《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解读》与《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分析》);与专家对话;案例教学;论文、经验交流;说课评课;课题研究;上网学习等。
观念的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幸福是伴随着阵痛而来的。我们在一次次碰撞中醒悟,一次次受伤中站起来,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路也越走越宽了。
二、课堂教学的探索——求活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观念融
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1、跳出来——鼓励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我们过去把教材视为,
《圣经》,教材上的东西都要讲,在严格遵循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灵性与创造性磨灭了。课程改革,强调老师要有自主意识,教材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使用,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重构。如:在教学《摘果子》这一课,教师就创造性地将情景图动态化,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提着小篮子亲自表演摘果子,并可自主选择摘的个数,列出不同的减法算式,学生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了减法的含义。这样处理教材,达到情、知、趣的有机统一,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沉下去——沉下心来,走进学生,深入钻研教材。在实施新
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为了加强研究,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由一人写出简案,再由个人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共享的简案进行修改补充,突出个人备课的详案。在集体备课中,大家带着问题而来,带着多种答案而归,没有预先准备的系统发言,更没有权威性的结论,只感到有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个人修改教案过程中,又能深入研究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也突出了教师的个人风格。
3、打开门——开放课堂,随时推门听课,加强沟通和研究。除开
展每人一节精品课的展示活动,我们还倡导互听推门课。在相互沟通中,大家共同研究,互相吸收,共同进步。如一位教师在上《左右》这节课时编了一首儿歌: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学中玩,玩中学,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4、关起门——上完课后,认真写课后反思。《标准》重视教师对
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我们每篇教案后面都专设一栏写课后反思,并进行课后反思征文比赛。现摘录几位老师的课后反思,“在学生看图说话的时候,从小孩子的眼里可以看到一个无垠的童话般的世界,我由衷地感受到当今的小孩们具有无穷的创造力。”“新教材的新理念的实质大概在于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当好一个合格的导演和观众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当问到你怎样知道铅笔和橡皮谁轻谁重的时候,刘声震同学提出将两样东西同时扔下,谁先落地谁就重一些。暂且不管这其中的科学的严密性,几岁的小孩子涉及了这么深奥的科学思考,不能不让人惊叹!”。
5、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与
情感整合。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强整合。如,我们《前后》这一课里的数学故事,当学生津津有味的讲着兔子和乌龟比赛爬山的故事,学生说:“……,乌龟落后了,乌龟想了一个办法,将头一缩,滚下山去,乌龟又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多么精彩!将数学的思维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教强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加以整合。在讲《轻重》这课时,当学生手上拿着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反复掂来掂去时,你说这不是在获取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获得到了生活的体验吗?另外我们重视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除每节课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我们还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上机操作,达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如,进行数学电脑口算比赛,过五关斩六将等。
三、管理的探索——求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革都要有严格的管理作保证,我们也
制订了一系列要求,使实验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的,做有规则,为实验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使课改实验落到实处。
吃透三本:《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使教师尽快熟悉课改指导思想,规范教学。
苦练三功:教材教法功、信息技术应用功、教育科研基本功。
落实三培训:市教研培训(参加3次);教研组内培训(每周一次),外出培训(骨干教师赴湖南长沙学习一次)。
上好三课: 观摩课、 精品课、推门课。
评选三优:论文评优、精品课评优、课后反思评优。
四、评价的探索——求发展
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查,也是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价?教师行为如何评价?这些都是课改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评价方式多样。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以前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
为多种评价方式。除常用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 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口试(如讲数学故事等)、电脑口算过关(上机操作,及时评价)、操作实践(整理书桌等)、 学科活动(数学迷宫等)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多种评价方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才能,
2、评价结果形式多种。每月对每位学生本月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
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以分数和评语的方式同时呈现。分数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察,评语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原则是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以等级和口头评价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3、评价标准多层。为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激励评价,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每次考试准备两套不同层次的试卷,给在第一次考试中不满意自己成绩的学生第二次考试的机会,采取自主选择的方式。通过这个改革,学生就可以通过第二次考试获得信心,充分体会乐考,学生从害怕考试到喜欢考试。这种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改革措施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前进着。虽然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但教师们已渐渐学会在评价他人以及审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五、课改成果扫描
课程改革虽然实施短短的三个月,但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你会
发现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无论是我们的课堂,还是我们校园等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去扫描几个精彩的镜头:
教师行为在变化——看,我们的一位40多岁的女老师在戴着小猫头饰,扮演小猫和学生一起兴致勃勃地玩小猫钓鱼的游戏,那情景真让人难忘;再看我们的一位男老师在和学生兴致勃勃地玩着猜数游戏;办公室里几位老师为了一个问题在激烈争论……。课程改革让我们的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教学行为的变化。由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 “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合作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由单师型向综合型教师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再看,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放手培养“小老师”
“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课前回顾。”一间教室里传来稚嫩的“教书”声,走近一看,原来是汪述文所带班级里的“小老师”正在上课呢。此前,汪述文曾到上海等地学习,目睹了教育先进地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她受到很大触动。回来后,她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汪述文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必须充分得到“放飞”,而要想放飞学生,让学生学习“到位”,教师必然要解放自己,从“越俎代庖”走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学堂”、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
汪述文发现,许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学生表现出“失语”特征,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则似乎“吃不饱”,表现欲越来越强。如何既满足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唤醒”平时沉默的学生?她提出了在班级中放手培养“小老师”的策略。
她根据具体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师的主导方向,让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为此,她提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力求每节新课都让学生自愿上台当“小老师”,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汪述文执教《分数除以整数》一课中,‘小老师’们经过充分备课后,展示小组合作制作的PPT,向同学们提出教学的导入问题。而汪述文则在一旁恰到好处地提点“同学们拿出A4纸,先自己试着独立解决,再跟小组交流方法”。交流后,“小老师”展示自己探究结果,演示折纸和计算的过程,其他学生也纷纷上台展示,5种不同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答案。此时的汪述文在一旁不断点头表示肯定,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哪个是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假如是分成三份答案又是多少”……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了规律,学会了举一反三,最后“吃透”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定理。整节课上,“小老师”和教师配合默契,学生们也“不犯困”了,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汪述文还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代表轮流值日播报班级数学作业完成情况、分享学习的困惑与问题、心得与体悟、快乐与收获,在课前建立了“1对1”的检查作业机制和“1对2”的‘小老师’帮扶制度,期中或期末考试前分工整理每个单元复习资料……在汪述文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争当老师助手,一个个引领示范带头的“小先生”成长起来,快乐合作教学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
强化学法指导
小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技能或方法、行为与习惯是相当缺失的。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的重心。为此,汪述文十分注重学法指导,不断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汪述文认为,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为了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预习,她经常使用“预习预告”,告诉学生“今天准备学习什么”“我的问题在哪里”。这种“预习预告”不仅促进学生明确目标,有利于课前交流,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
汪述文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从“分享”中懂得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她根据具体学情,在三个不同的学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低年段,有意识培养小老师会听,会想,会说;在中年段,教会学生数学信息,指导“小老师”展开片段教学;在高年段,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读,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课堂上,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导”学上下工夫,在关键处指导、在迷茫处诱导、在疑惑处辅导,力求做到变“教堂”为“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舞台、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例如在执教《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小老师展示过程中,汪述文发现问题马上会“叫停”,对他们的上课方式进行指导,如让他们放慢速度给同学们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分享对2和5的倍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探讨结果,在这分享的过程,学习的思路就显而易见了。
课后,汪述文及时指导学生回顾梳理和巩固迁移,一方面促使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优化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让其成为孩子们乐园。
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汪述文严格按教育部减负要求布置作业,在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布置贴近生活的数学拓展作业和反思提升作业。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写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一年级写1、2句话,二年级写1、2段完整的话。
综观汪述文强化学法指导的方式,可以发现她在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例如在二年级时,她开始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把本单元所学的“学习内容、知识点、易错点、注意事项”进行表格式的整理。到了三年级,汪述文逐渐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事情:开学初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目标;课前由两分钟数学听算改为数学信息会,新授课前让学生先自学并做自学笔记,课后让学生用A4纸自己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绘制知识网络图,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
注重课外拓展
汪述文注重引导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每一节数学课后,她都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她看来,数学教师应该实现“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深化,不仅是课内学习,课外的拓展更能培养学生养成思考数学的习惯。
为此,汪述文开展了“数学微写作”,她认为学生在数学日记里回想了自己经历的数学困惑、数学实验、数学思考、数学结论、数学经历、数学感悟……这些拓展的过程才让“数学”充满了生命力,这生命的活力将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将圆锥体里的米粒倒进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总共倒了3次才刚好满了。我疑惑了,为什么等底等高条件下3个圆锥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相等呢?再把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同样的实验,心里想:这次应该不会相等了吧?但是倒了第3杯时,我眼睛都瞪大,圆柱居然满了……出人意料实验的结果让我对圆锥体积的奥秘产生了兴趣,回想起老师说的‘圆柱是圆锥的3倍’,我亲手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定律。”这是汪述文班里学生写《实验中的发现》的数学小作文,小学生详细记录课外拓展实验中的数学,记录对同一种数学知识的不同表露,并且独立思考数学问题。
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课堂内的数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望,汪述文便推荐和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学科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课外读物,通过数学阅读,跳出数学课本,看数学世界。她班级的数学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数学“说理题”课上,学到“(1+2+3+4+5+6+……+99)+100+101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时,学生们跃跃欲试,班上的学生温思海抢答道:“(1+100)+(2+99)+(3+98)+……(50+51) =50×101=5050,5050+101=5151,它们的和是奇数。在数学课外读物上,看过高斯解过类似的题呢。”
汪述文还经常跟学生一起阅读《数学是怎样学好》等课外书籍,跟学生一起做数学实验,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折纸,运用数学知识《位置与方向》画动物园导游图、运用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制作风筝,让他们发掘数学创造的美。
她还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发挥“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性主体评价方式,采用作品分析、“成长记录袋”等聚焦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让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汪述文坚信,搞好教育,贵在理念,成在行动,赢在坚持。现在,她的课堂教学从刚开始的个别尖子生当小老师发展到了自愿报名组建小老师团队,从小老师参与片段教学发展到小老师参与全课教学;90%以上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和课前自学,100%的学生在课后会自觉整理数学笔记。学生还自己建立了Q群,课后一起探讨如何制作课件、撰写上课教案,对上课内容进行分工,分享上完课后写的上课体会……
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学习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平台,“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中的发展意识、数学应用中的策略意识、数学解题中的严谨品质、数学发展中的观察和归纳意识、数学史料中的发明创新意识、数学阅读中的立体认知意识,让他们感受数学带来自信与快乐。”汪述文如是说。
[关键词]数学学业 评价 校本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15
客观地看,新一轮课改以来,不少基层学校对于如何改革学生数学学业评价作了积极的探索,只是因为缺少行政推动和媒体宣传,加上差别化、校本化特征比较明显,还难见被大家普遍推崇的评价典型。不过,从诸多学校的做法中,还是可以勾画出一些改革的面貌。
一、“考试+考查”的大框架
从各学校对学生数学学业评定方案来看,基本上都分为两大块:考试(笔试)+考查。考试着重于知识能力测试,考查着重于难以通过笔试呈现的能力(素养)测查。这样的格局,切合了传统的“评价离不开考试”的大背景,又带有“素质教育”的指向,在整体性、颠覆性的教学改革到来之前,这样的格局估计还很难打破。当然,各学校在考试命题变化、考查项目确定以及具体的考试考查方式上还是做了些积极的探索。
下表为北京某小学学生数学学业发展评价的项目表:
上表中,在“期末考试”之外,设有“实践操作”、“三分钟演讲”、“情感态度”、“思维训练”、“数学阅读”等五个考查项目,覆盖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及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
下表为江苏南通某小学的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评价考核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笔试之外,设置了“口算”、“实践操作”、“数学表达”、“情感态度”作为考查项目,整体风格和上述北京学校的相似,不同的是它采用了量化的方式将考试和考查项目的权重进行了分解,最终再进行“综合等第”转换。
我们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在“考试+考查”的大格局下,根据各年级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分别研制了不同年级《数学能力测查方案》。以下是一年级数学能力测查方案的部分内容(考试要求另有说明):
测查内容
1.故事讲述。能够按照指定的PPT和图片讲述数学绘本故事,或自己讲述一个数学故事。
2.动手操作。测查本学期学过的图形拼搭、摆小棒、计数器拨数、按要求分类、比一比、认方向等内容。
3.数学思维。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说一说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评价方法
采用“星级”评价的方法。
:能迅速完整地讲述、合理地操作、正确清晰地表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为五星。
:能比较完整地讲述、比较合理地操作、比较正确地表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为四星。
:能基本讲述清图意和故事大意,能在提示下修正操作错误,能在提示下正确地解决问题,评为三星。评定方式
采取“自主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观察”和“综合测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累计积星达到16颗,评定为“优秀级”;累计积星达到14颗,评定为“良好级”;累计积星达到12颗,评定为“合格级”;累计积星不足12颗,评定为“暂不达标”。
整体看来,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业评价时,都在着力体现评价内容的多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重视认知,也重视能力;既重视动手,也重视动口动脑;既关注学习成绩,也关注情感态度。评价指向性比较明确,要求也较为具体。
二、共性中有特色
数学学业评价是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各学校对评价内容、方式、要求、结构等在理解上、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具体实施的差异。不少学校在共性中求差异,差异中显特色,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评价方式方法。
1.评价内容方面
北京某小学将“数学阅读”作为考查项目后,专门设计了“数学阅读评价单”:
这份阅读单,比较全面、具体地呈现了学生所读、所思、所为、所得,较为完整的评价项目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如何有效开展数学阅读进行积极的引导。
江苏南通某小学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与态度”评价进行量化考核:
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评价表
该评价表中,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评价的主体是自己、同伴、家长、老师,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当然,在评价维度上仅仅落脚到“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似乎有点窄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探究欲、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小伙伴的帮助,等等,也应该作为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评价方面。
张家港某小学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三结合对学生学业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大框架下,就“课堂观察”、“即时性评价”、“作业考查”、“调查与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作品展示”、“数学日记”等具体考查项目分别研制了评价要点,评价结果用“学业等级+综合评语+成长档案袋”的方式来呈现。
比如,关于“课堂观察”,他们的认识是:课堂观察适用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切领域,包括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要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合作探究等。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状态确定如下几个观察维度。
学生的参与状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神贯注倾听;是否积极参与,敢于质疑;是否有自己的认识、观点;是否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是否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交往状态:观察学生是否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交流合作;是否能诚恳说出同学学习中的优点与建议;是否虚心接受同学的评价;是否有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思维状态:观察学生是否能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清楚;解决问题是否有独特性、创造性。
学生的达成状态:观察不同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将所掌握的新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的情感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具有满足、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课堂观察评价可根据需要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评价次数因人而异。
比如,关于“表现性评价”,他们的认识是:表现性评价具有诊断和促进的功能,以个人发展为参照物;表现性评价为学生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表现型任务一系列尝试;其评价形式主要有调查与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作品展示、数学日记等。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不同层次的表现性任务。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展“玩数学大本营”系列活动,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串联”数学技能,“考查”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发展情况。
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因此结合教材组织开展思维训练为主的“做数学大本营”系列活动,组织例如学绘思维导图,运用旋转、平移知识设计花边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活动过程,教师要设计一套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多个维度,并从学生思维活动记录的结果(如:思维导图、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等)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比。
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较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推理和运算。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结合教材开展“用数学大本营”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多样的“用数学”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成果(如:观察日记、活动照片、制作学具等)进行优秀作品的展示评比。
再比如,关于“成长记录袋”,他们结合德育处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引导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数学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解决问题的反思、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课堂观察检核表、数学日记以及获奖奖状等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时,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评价。材料定期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评价方式方面
在评价方式上,很多学校也进行了自主创新。比如:
免考制。主要规则有: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课堂表现、夺星情况,优异者可以免试;在学校“小小数学家评选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可免考;提前一周“免考学生光荣榜”;聘请免考学生担任考核助手;等等。学生可也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设考查项目中的任意一项或几项提出综合测查优秀级免考申请,经全班同学表决,获得60%以上同学同意,且得到任课教师认可后,可以直接评定为优秀。每个项目的免考人数不得超过全班人数的25%。
合作制。以班级原有互助学习型小组为基础,适当调整,一年级以2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由1强1弱组成;二年级以4人为一组,其中1人能力较强,2人中等,1人较弱;以小组为单位复习考核内容,优秀同学要帮助后进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各项目的考核;如有小组成员未通过考核,其他组员要帮助其努力通过;等等。
闯关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闯关考核,小组成绩计为个人成绩。
复活制。凡星数特别低的同学可以申请“复活”,在组员共同帮助下,进行重新考核。
学生进行情境讲述和闯关游戏
此外,有的学校还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境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由创编;邀请家长或其他学科老师共同担任“考官”;等等。
总的说来,上述关于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改革都在努力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考核形式,淡化传统的考试痕迹,更为全面地关注数学学习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精神实质。
三、后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段。如何深化现有的改革成果,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呢?以下五个“更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更加科学。目前各校设置的学生考查项目在内容上、类型上、数量上差别性还很大,少的一两项,多则七八项。到底从哪几个角度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更为科学呢?这几个角度分别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哪些方面?此外,评定标准几乎都是各学校自我研定,差别性、随意性很大,如何更科学地设定评价标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参与。
第二,更有突破。要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在评价中的占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个体落实。在考试评价方面,要改革传统的试卷样式,打破“一道道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题目堆积”的格局,让数学思考、逻辑理性、创新意识、实践应用等核心素养成为考试评价的重中之重。
第三,更成体系。小学阶段的时间跨度较长,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在具体的数学学科学习方面,要努力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各年级(学段)评价方略,做到有差异,有梯度,有体系。条件成熟时,可以将这种体系和第三学段(即初中)的数学学习对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
第四,更为普及。在完成本组材料的过程中,我进行过一定范围的调查,结果发现,实质性地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有的学校的学生面对“数学讲述”“情境活动”等新型考查方式,感到茫然无措;有的学校的数学老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没有任何方案,凭感觉“说话”,极不负责任。很显然的是,要撬动评价改革的杠杆,没有广大基层学校和全体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不行的。
尽管置身于这个乱哄哄的环境,他们的妈妈梅格仍然认为这是家庭学校里正常而愉快的一幕。两个大孩子已经各自练了半小时的小提琴或钢琴,上了历史课,也做了一些算术题;今天上午虽然没有自然课,但是那会安排在明天。到时候,会有另一位家庭学校的妈妈老师来为12个孩子上课。他们会听到这位妈妈老师给他们讲动物趣闻。
斯比尔太太坦承,她可能不是自己孩子的最好老师,“但是,即使到学校去又怎么样?他们恐怕也不会保证能遇到最好的老师。”她说,“而且,他们绝不会遇到比我还关注和理解他们的老师。”
在美国历史上,家长在家自己教孩子早有先例。在美国独立前的殖民时代,孩子们就已通过这种方式接受系统教育。其后,许多农村地区儿童一直在家庭学校学习,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家庭学校兴起的一个最普遍的原因,是家长们认为自己能保证为孩子提供道德方面的规范教育。还有的家长说,他们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是由于当地学校的学术水平令人堪忧,或是孩子有健康方面的问题。一些家庭让孩子在家庭学校一直学完高中课程,而有的则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决定只在家里上学一至两年。
虽然,目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日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毫无困难,或者说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家庭学校需要父母中的一方呆在家里,不外出工作,或只做计时工作,仅这一点,就不是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都能承担得起的。而且,家长需扮演好两个角色:家长和教师――这确实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专家分析说,如果家长本人就是一个条理性较差,生活无规律的人,那么孩子的学习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与其这样,还不如将他送到正规学校去。
克里丝・波迪萨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家里上学。她说,人们问她最多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做的?”还有人会说:“我不可能一整天都和孩子呆在一起――我会烦死了。”她便会回答:“如果你的感觉是这样,那就最好别让孩子在家上学。”
适应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家自从7年前开始成为家庭学校后,就没有干净过。”波迪萨坦承道。她说,面对家里的脏乱,她苦恼过,不过,大多数时间里, 她都可以马虎过去,尽量搞得稍微整洁一点。“家庭学校也帮助父母对学习的意义有了宽泛灵活的认识。”另一位家长克里斯丁・威比说:“如果哪位家长将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刻板地安排得井井有序,繁重无比,追求过分完美,那必碰壁无疑。一旦孩子们开始闲聊,或那天的目标无法完成时,家长自然就会感觉是自己的失败。”成功的家庭学校教师知道。对同一份教材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施教。
随着家庭学校取得的成功,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青睐这种让孩子在家里上学的方式,因此,家庭学校也越来越多。最近几年,不少来自家庭学校的孩子在语文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小小年纪就出版了自己写的书,也有进入哈佛这类大学的佼佼者。
长期从事家庭学校教育的父母说,现在家庭学校的工作与过去比,显得容易得多了。首先,互联网起了重大作用。过去,呆在家里教书的母亲常感到非常孤单,而现在,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她们都可以上网与自己认识的其他几百个妈妈老师交流,比如:“你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吗?”
在社区范围内,家庭学校的父母老师会共同分担一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如自然和数学课。否则,一位父母老师将不得不掌握所有学科的教材。父母老师们还常常联合起来,组织学生上体育课,或去博物馆等历史名胜参观访问。
与此同时,供家庭学校使用的课本已出版发行,父母可以根据需要买到单个学科的教材,如小学一年级数学;或是一学年要用的所有学科的课本。据调查,家庭学校的父母每年在每―个孩子身上花的课本费是600美元。互联网课堂也为无论是住在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的孩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在一些州,还专为这些家庭学校的孩子开有网上课堂,他们可以在家做作业,参加网上的讨论会。从老师那里得到辅导,将家庭作业和试卷交给这位老师批改。
还有的社区设立于资料信息中心,为家庭学校的孩子提供帮助。他们可以在中心选修一至两门学科。但大多数学科仍然在家里学习。例如,在俄勒冈州的斯普瑞菲尔德市,这个中心就设在原来的一所小学里。当地家庭学校的孩子们可以从中心提供的200多个课程中选修,这些课程从语法到钢琴面面俱到。中心的费用由州政府专款支持。
妮可・温格将她的三个孩子,年龄分别为13岁、9岁和5岁,都送入了为当地家庭学校学生而设立的一所特许学校。孩子们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家里上学,但是部分学科则可根据需要在这所学校的课程单中选学。一位巡回教师每个月来访一次。巡视教学效果并为学生答疑。
年轻的父母们常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能否在家里上学一直到学完高中的课程?”网上课堂的开设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许多大学现在都在网上开有可以计入学分的高中课程,学生可以上网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参加考试。
那么,在家里上学的孩子究竟在学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请看:他们在全国举行的标准考试中的分数大多数在70至80分之间。这一成绩超过了在公立或私立学校学习的他们同龄人的平均分。总体来说,小学阶段在家上学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比公立或私立学校的同级生高出一个年级的水平,到了八年级时,更是高出了四个年级的水平!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刚毕业的第一代家庭学校的孩子。数以百计的大学在查阅了他们的论文、讲义和试卷后录取了他们。例如,去年秋季,斯坦福大学接受的一年级新生中,就有65名来自家庭学校。
伊丽莎白・琼斯・波斯威尔的 4个孩子分别是17岁、14岁、10岁和2岁。他们在休斯敦居住时,两个大孩子是在家里上学的。几年后,当搬家到了斯波坎时,他们决定把孩子送进正规学校,因为他们对当地的学校相当满意。她说:“我喜爱家庭学校,但是我最终还是想休息一下――既当妈妈又当老师是份责任重大的工作。”但是,一年后,当她发现10岁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教学水平有所下滑时,她又毅然决定让孩子在家里上学了。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
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低效无效现象仍时常出现,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有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际,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客观理性地反思。笔者认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那么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没有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当抛砖引玉。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实效性
有“备”而来,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的课前准备,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兵法中强调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点等等,甚至包括兴趣爱好。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帮助我们设计好一个能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课前预案。
另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新的特点,内容的编排也有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拿涅好教学难度。以数据的统计来说吧,旧教材是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统一编排,集中学习。而新教材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里学习。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先接触一下,体验一下统计的思想,然后再逐步深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能对新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吃不完”的学生,又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应该合理选择。几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只有针对不同学习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不偏离核心内容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然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很多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案时,往往重过程设计而轻教材分析,更忽视对教材的整体分析。轻教材分析的直接后果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影响目标界定的精确性,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只有对教材、学生、教学策略全面系统的思考,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具体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这样思考:一是本单元或本节课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及相关内容;二是衡量学生能接受何种程度的知识、学习方法比较合适;三是教师考虑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这些思考,教师才能提出有效的决策。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核心价值,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保障。
三、情境创设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有价值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出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睡眠现状令人担忧,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提问:同学们在这句话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3是什么意思?(生:把全国的小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有2份的小学生睡眠不足。)师:这个分数还能告诉我们什么?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分数知识的学习,回归到现实空间,使素材更为充足,背景更为丰厚,理解更为透彻。这些内容具有丰厚的现实内涵,较好的解读分数意义的抽象内涵,较为准确的表述每个分数的情境意义,并使学生最终感悟到分数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效果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
但是,课堂提问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所提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因此,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联系实际,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适时、有效地提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六、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不是圣人,每一堂课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教到老,学到老,特别是面对新程改革,很多教师都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法用才方法解决。所以我们在上完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课堂的情境设计,教学导入引用实例,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进行总结,找出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地反思,总结。在一年级数学8.9的认识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8.9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同时培养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取长补短,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提高。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相信,通过一些有效的探究,一定能找到一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农村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学习[J].中旬;2013(5)
[2]期刊论文.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4(21)
李勤,女,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丹凤街小学教师、中山路小学副教导主任、同仁小学教科室主任,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学研究处副主任。全国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和谐教育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从教19年来,秉承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课堂教学轻松自如、特色鲜明,多次参加江苏省、南京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多次获得一等奖。有30多节课堂教学及讲座被中央电教馆、江苏省电教馆、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有数篇论文、课例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
小时候,我经常会重复做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拿着教鞭给小朋友们上课。就这样,儿时的梦伴随着我成长。长大了,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儿时的梦,还在延续。
梦中有泪
1993年我加入了教师的行列,当时的我,根本没想过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只觉得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就心满意足了。走上三尺讲台,上了几天数学课,方才发现在南京晓庄学院三年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我常常为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新知而发愁。工作头一年,我就遇上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到校视导。我深知视导的重要性,所以特意用心背熟了教参书上的教案,按部就班地上完了40分钟。心中暗乐:按照教参上的课肯定差不了。谁知当时的区数学教研员刘红老师当着校长的面,严肃地对我说:“课堂上,眼中没学生,自说自话,这样教下去,学生根本学不会,哪像是在上数学课?”那一夜,我的梦是湿的。
梦中有课
刚工作的我犹如蹒跚学步的孩子,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值得庆幸的是,正是拥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慢慢悟出了上课的门道。在1993年到1996年3年中,我多次参加区新教师、数学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一有公开课活动,我都会想尽办法去听、去学,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语言,回来后就尝试像他们那样进行教学,看看是否适合,并不断进行调整。对有很深造诣的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课例或讲座,我尤其视若珍宝,如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黄爱华、吴正宪、孙丽谷、阎勤等老师,他们的课有的沉稳老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精辟深刻,有的妙语连珠,令我怦然心动,难以忘怀。当我获知南京市电教馆可以借阅优秀课例录像带时,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借阅了大量的教学录像带回家观摩学习,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模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磨炼,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讲台形象——亲切,镇定,自信,神采奕奕;教学思路——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幽默;板书——工整,详略得当;黑板画——规范,熟练;解题指导——灵活,富有启发性,讲究多解、巧解。这些基本样式是我教学成长的基础。在梦里,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身影。
梦中有思
1997年南京市玄武区“青春杯”赛课是我获得的第一次机遇,促使我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那时,我天天都很晚才离开学校,多次试教磨课,校长、书记亲自把关,听我一遍遍说课。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里,我越来越会上课了,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显著提高。不负众望,那次赛课我获得了一等奖,这不仅让我获得了自信,而且激发了我努力前行的决心。1998年参加南京市优质课竞赛,我得到了区数学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教材,从我的个人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修改调整教案,一遍一遍地说课、模拟教学。正因为有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越来越有特色了。赛课那天,我与学生很有默契,课上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因而获得了赛课一等奖。2001年有幸参加了省现代小学数学赛课,我的教学再次得到肯定,获得一等奖。2007年我参加南京市赛课,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欣喜之余,为准备江苏省赛课而忙碌时,我却陷入了迷茫。那时,每一次试教,都会有特级教师如阎勤、魏洁、王凌等参与听课、评课,他们对我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处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可每次修改后再上还是不尽如人意,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去淮安参赛前最后一次试教时,区教研员徐宁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课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的,不同的人听你的课会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些意见你可以参考,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席话,点醒了我:好课是有魂的,这个魂就是上课教师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考。在去淮安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想:在《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24时记时法》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上课的前一晚,陪同的市、区教研员与我一起过课,我详细叙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每个细节的处理和思考,在多次研讨、商榷、争辩、调整中时针指向了12点。回到房间,我再次将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梳理。那晚,梦里只有我的思考。这节带有大家和我自己的思考的课,不仅让我获得了江苏省赛课一等奖,而且还使我对“好课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梦中有笑
1999年,我参与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的试点工作。从一年级开始,执教两个班级,一个班使用苏教版教材,一个班使用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教学的难易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我利用假期提前进行备课,研究两本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但从中我收获了思考研究的乐趣和惊喜。在比较和反思中,我提升了理解和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和应变的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素养。从1999年至2001年,我以两本教材的教学试点为契机,上了50多节公开课,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和反思文章,并在区里多次就两本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研究向老师们做经验介绍。2001年全国课程改革拉开序幕,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进入试用阶段,我不仅参与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教师课件设计和学生学件设计,还积极要求参加新教材的实验工作。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因为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要比其他教师先行1年使用国标本教材,并要在教材实验中不断积累得与失,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思考与专家、老师们交流、分享。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连续6年的教材实验中,我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参加全国、省教材培训活动,认真聆听专家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认真学习全国各地对教材实验的汇报和课例展示,根据任教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努力在课堂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教材的精髓。6年间,我撰写了几十篇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被收录在《教师备课手册》中,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正是有了这样的实验体验,才让我对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教材的把握与再创造也有了独树一帜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2007年暑假,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我承担了一年级数学部分课例的拍摄工作。拍摄工作全面启动之前,需要先送审样片,审核通过方可开始。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出于对我的信任,拍摄我的一节课作为样片送审。样片拍摄工作在南京市江宁区电教中心进行,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全程陪同。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忙碌到晚上7点,我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偷偷看到王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知道样片得到了他的认可。三天后,传来消息,样片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一致认可,拍摄工作可以全面启动。那一晚,我的梦是甜的。
梦中有爱
一名教师,当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候,就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虽然在从教的开始5年里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但我并没有体现自己独有的教学特点,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自2001年起我参加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听了数场有分量的学者、专家的高质量的讲座和报告,与全省骨干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2002年参加玄武区教科研骨干签约班,在区教科所原副所长黎鹤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位名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我认真学习了区教科所提供的《教学风格论》一书,明确了教学风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明晰了该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年的培训中,我不断总结、思考自己的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特点之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化整为零,合理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因到果的过程结构,使其成为适合学生的知识框架。
特点之二: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根据教学的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能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用。
特点之三:教学手段较新。较早地把电子计算机引进课堂。在1997年“青春杯”赛课时,我就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受到一致好评。
特点之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语言简约、明了、流畅、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点之五:了解学生,与学生零距离。对学生的心理能正确分析、把握,对学生有爱心,很容易博得学生的喜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把对自己教学特点的总结和想法向黎所长汇报,得到了黎所长的肯定和赞许,并决定专门就我的教学风格召开一次研讨会。研讨会参会者不仅有其他学校的科研骨干,还有我任教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任教的学生和家长,大家就我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评价、汇总。大家觉得目前我的教学处在独立性教学向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能摆脱模仿的束缚,较好地独立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驾驭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调控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教学措施富有针对性;能够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上主观追求与独立意识比较鲜明,开始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在交流中,我也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我不会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场研讨会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根据我的综合条件和风格的外在表现,将我的教学风格最终定位在“活泼型”,主要特征为活、情、趣。“活”是指内容活、教法活、形式活、学生活;“情”是指教学有激情、师生有感情、生生有真情;“趣”是指学生有兴趣、过程有乐趣、应用有奇趣。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名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也为我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奠定了基石。
一、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进入实验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和其他非课改实验教师都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实验的意义,以形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以赖群雄校长为组长组成课程改革实验小组。校长抓课务的决策和协调,教师抓课改的管理和实施,明确各自职能,有效发挥组织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二、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交流学习放在首位。
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我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1)全校教师上探讨课并说课和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积极评课,共同探讨、共同前进。
(2)充分发挥新一年样本班带头作用。举行新一年学科新教材、新教法展示课,各学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取得良好的成绩。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新课改的步伐。
(3)开展教研活动,宣传新课改的精神。我校举行主题为“放飞吧,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教研活动。精彩的表演使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气氛更加浓烈,真正起到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实践了新课改的精神。
(4)新一年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交流评比,家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转变观念提高质量
新课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最强音。这里仅就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作为学习的个体要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素。然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灌输式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学生用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统一的学习,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千课一面、模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高投入、低产出;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难免会“举目四望心茫然”,自己希望的工作找不到,找到以后发现学的用不上,用上的没有学,想学又没处学,对工作疲于应付。同时,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了占多数的“中差生”,忽视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呢?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返
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在学生个体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就具备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也就是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为不断创造的根基。(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目前,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如《科学》中已渗透到诸如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科学、现境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课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挖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发挥实验科学的优势,设计趣味实验,如“喷泉实验”、“滤纸自燃”、“滴水生火”等,通过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的求知欲望,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创业史,典型事迹等,促进学生由兴趣向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面发展。
(三)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长期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通读、精读、选读等阅读方法。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判断和分析获得知识。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问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四、新课程教学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理念,我们在考试中进行改革。如数学组的考试试卷出现A/B卷任学生选做。规定做A卷分值乘以系数1,做B卷分值乘以系数0.9。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可以选择A/B卷中的题号相同的题目来做。A卷乘以1,B卷乘以0.9,以得分高的计算总分,不累计加分。考试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成绩在及格以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分数在八十以上,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信心。
语文组在作文写作上进行创新。教师们认为,作文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所以在写作上,主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科技农业园区,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如一(1)班学生,在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带领下来到学校附近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参观蔬菜种植基地,受到很大教育,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许多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
社会组老师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学生深入到工厂调查烟尘污染问题,上网查找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学生们写出的调查报告中,以所见所闻和所查的资料为根据,告诫人们重视环境问题。
科学组在教学中能根据生活中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如学生对放养鸡蛋和圈养鸡蛋哪一钟更有营养进行研究,写出了许多小论文。
数学组开展数学与信心技术整合研究。使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计算机交流(学生与网络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和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
五、注重发展,科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
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六、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后盾,没有教科研的教学是不会有大发展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大,教师搞教科研的空间很大。学校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才能够在新课程教学中掌握主动。
在学校教科组的指导下,教师们教科研热情很高。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用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研讨。各备课组都能每周进行一次交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畅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在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并能够认真想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配套练习与课本内容有很大出入,教师们就认真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对配套练习进行大量的删除,凡是与新课程标准不一致的内容大胆的放弃,不能因练习题的问题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因为练习题的内容而改变教学内容。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标准,准确把握标准,才能把新课程教好。若瞻前顾后,忧郁不定,受制于课外练习,就会重新回到老路上。在这方面,社会组老师充分利用课外练习,他们把一些与新课程思想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了“探究性考试”的思想,使学生在探究试题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组利用小记者活动,对参加者进行写作培训。主要通过培训使学生喜欢写作、学会写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科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在网络技术运用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进行认识世界、开拓视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各科都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兴趣和习惯。
七、教学管理的改变
(一)课堂纪律管理。各校都有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加强纪律教育,对保证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的管理上,对纪律的要求过于严格,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上课不能讲话的纪律要求,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上课时学生会突然有所启发,而想与同学交换意见,就免不了讲话。学生在脑子里有了好的想法,也想说出来,以感受一种成功的喜悦,释放自己内心的自豪感,想与同学分享一种学习的快乐,也会讲话。可以设想,剥夺学生讲话的权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二)自修管理。现在很多学校在自修时都要求“静”,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班级纪律的标准。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假如学生在自修时遇到问题(这时很普遍地)需要问同学,由于不能在自修时发出声音,问题就无法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自修时,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如果问题在学校不能得到解决,回到家里就没有人能够帮助,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课外活动管理。新课程对学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在实施中,教师总是尽量让学生活动少一点。事实上,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灵感,活动过程对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得到性情的调节,能够放松身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考试分数管理。虽然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考试分数仍是学校、学生和教师非常关注的。分数的重要性在中考、高考和其他招考中始终显示着,它的地位具有不可撼动性。但是,对于平时教学中,若太看重分数,就会带来许多反面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要有宽松的教育环境。评价的“短期效应”与“培养的是将来的人才”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相矛盾。怎样评价一个教师的成绩,这是一个难题,许多从事研究的专家都没有解决。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但它却是极其不科学、不公正的。众所周知,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学生能力,考试分数也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所致,它取决于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
(六)作息时间管理。虽然教育局规定早上8:00分上课,但事实上,早晨匆匆赶路的多数是中小学生。科学实验证明,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习。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睡眠不足还会使人感到生活质量不高,使人情绪不稳定,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在调整作息时间。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早上8:00上课,同时缩短午间时间,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又能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把师生从疲劳的状态中挽救出来。
校做为基层学校,在课改方面目前只能不断深入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各方面的新意和要求。还可以做一些不影响教学大局的教学尝试,逐步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目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具备,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在我校,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具,不能购买。例如,数学一年级教学中需要色笔涂色,学生家长部分不理解,不给自己的孩子购买,并且有的学生把钱花在吃零食上,没有购买。学校没有资金为学生购买。这只是小例子。新课程的新教案中,媒体平台中,有使用CAI部分,并且有些知识需要上网查询,FLASH演示,将起到几课时的效果。可是无论如何,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行。
二、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新课程实施中,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不利于教师放心大胆的开展新课程。领导仍然是喊口号,表示在改革面前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校来说,目前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课程改革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想改就改的事,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大见成效的事。我把此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三、家长对课程改革质疑,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但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我校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他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年级数学课要学生带色笔,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课桌椅分成小组形式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学生分神讲话,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成绩。对于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比,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居多。因此,为了让实验班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有所了解,支持学校的课改实验,我校在一年级中开展家长听课咨询活动,家长逐渐表示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幸福教育
一、“幸福感”理念提出的背景及相关理念
所谓幸福感,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就是人类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近几年,国内外对人类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将幸福感的理念引入到教育中,提出幸福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从而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受,是教师从工作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情感体验。增强高等数学教学中各主题的幸福感,就是要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幸福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获得学业幸福感的同时使任课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激发,达到双赢。
二、“幸福感”理念推广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抱怨高等数学太难学,为什么会有数学,甚至认为数学阻碍了他们发展。这足以说明他们对高等数学有或多或少偏见。随机调查中在回答“在过去的高等数学课堂学习中你是否获得过幸福感”时,有80%的同学回答“偶尔有”,有5%的同学的回答“经常有”,其余15%的同学称自己对幸福感这个概念没有感觉或者根本没有幸福感;在问题“你是否期望在高等数学课堂学习中获得幸福感”的回答中,95%的同学的回答“是”。结果表明,学生在以往的高等数学中的幸福感的获得是不够的,他们渴望在高等数学课堂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幸福感尤为重要,它不但能使师生双方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幸福感,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课程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打好基础。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概念具有较高的抽象度,给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教师的授课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把“幸福教育”这个理念具体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是必要的。
三、教学中各主体幸福感的实现
首先,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展示数学的美妙。著名的哲学家沙利文这样说过:“优美的公式就如但丁神曲中的诗句,黎曼的几何与钢琴合奏曲一样优美。”充分利用生动的材料.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在我们每一学期的开始,不防给学生展示一些分形几何中精美的图形和可爱的动画片段,在他们欣赏之余告诉他们这些唯美的图形以及动画跟数学的联系,在学生唏嘘之时,自然对数学的神秘向往不已,为自己能学习这门学科而感到幸福。此时作为教师,自身的学业幸福感和优越感会得以激发。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学会高等数学,同时激发教师的职业积极性。高等数学被认为是严格的硬性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讲述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数学故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效率。
如极限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极限的概念是高等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基础,但是极限的精确定义却是摆在所有学习高等数学的学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讲极限定义的时候不妨讲述芝诺的悖论“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故事。古希腊人之所以被这个问题困惑了两千多年,主要是他们将运动中的“无限过程”与“无限时间”混为一谈。因为一个无限过程固然需要无限个时间段,但这无限个时间段的总和却可以是一个“有限值”。这个问题说明了古希腊人已经发现了“无穷小量”与“很小的量”这两个概念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在人们掌握了极限知识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通过讲述极限理论建立过程的故事,使学生对极限定义的产生过程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极限理论对于微积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最后,从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角度出发,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充实我们后人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和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增强幸福感。讲授欧拉公式时,可以穿插欧拉的感人事迹:欧拉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四大数学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886篇论文和专著,其中400篇左右的论文和《积分运动原理》等经典名著是他在失明后的17年中完成的,用这个生动的实例说明“天才就是勤奋”的道理;讲述无穷级数一章中,穿插阿基米德为他的几何研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被罗马人攻陷。当时,阿基米德仍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几何问题,丝毫不知死神的临近。当一个罗马士兵走近他时,阿基米德让他走开,不要踩坏了他的图形,罗马士兵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他;……通过介绍这些伟大数学家生平事迹及他们对数学的贡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家的情况,更主要的是数学家艰苦创业、献身数学研究的光辉事迹,给学生以启迪:每一种数学方法的提出、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凝聚着数学家们多少辛勤的劳动,多少心血的付出,从而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及未来工作中刻苦钻研,敢于开拓,勇于进取。
四、总结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讲道,人人都希望幸福,没有一个人不想幸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并认为是“无须加以证明”是“颠不破的原则”。人在社会中劳动和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他有很多的目标和追求,其中对幸福的追求则是人生的主要理想,教育必然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只有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教师职业才具有现实意义。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学生的幸福体验通过外部表情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的幸福成长必然通过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强化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学生的幸福感总是与教师的幸福感密切联系着,离开学生幸福的教师职业幸福是不存在的,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教师幸福和学生幸福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心灿.微积分的创立者及其先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易南轩.数学美拾趣(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4,
[4]姜毅超.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研究”(编号:2012JGYB2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