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一历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石膏是一种多功能气硬性胶凝材料,但根据制作条件的不同,可获得α型半水石膏或β型半石膏。其制品的功能与性能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规则的结晶体,后者与原料原始形态有关。半水石膏的结晶形态是影响其制品强度的关键因素。常压炒制的β型半水石膏的比容大、水膏比大,胶凝后气孔率高、强度低。用β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有吸水率高的优点,但模具使名用寿命短,不能适应于压力较高的滚压成形。以过蒸压法、水热法等不同的工艺方法制得α型半水石膏为致密的短柱状晶体,比容小、水膏比小,胶凝后强度高,俗称高强半水石膏。用α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并可以提高陶瓷表面的光洁度,提高陶瓷产品档次。但由于α型半水石膏的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售价高,使它使用量受到限制,国内外都把研究开发α型半水石膏粉的新工艺,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列为石膏产业的重大攻关课题。
生产α型半水石膏方法很多。但质量相差很大,同一种方法,因受设备条件、控制参数的影响,质量很稳定,笔者研究开发了无添加转晶剂和有添加转晶剂两种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并进行了中试生产,现做些总结,供读者参考。
2无转晶剂生产方法
没有添加转晶剂,也可以生产出水膏比低于40%的α型半水石膏,并可降低生产成本,但其工艺技术控制都要求比较高
。
2.1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工艺原理
二水石膏脱去1.5个结晶水形成半水石膏,其反应式为CaSO4·2H2O=CaSO4·H2O+1.5H2O在不同压力下二水石膏脱水形成半水石膏石膏的温度也不同。图1中曲线1为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的“压力——温度”平衡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出,曲线1非常接近液相水—气相水的“压力—温度”平衡曲线2,并相交于C点,在没有添加转晶剂条件下,要制成α型半水石膏,二水石膏的结晶水要以液态水排出。所以,二水石膏在图1ABC“温度—压力”区间内(图中斜线阴影部分)就容易制成α型半水石膏。在曲线2的下方就制成β型半水石膏;在曲线1的上方,结晶水能排出。通常蒸压法生产α型半水石膏,是以饱和蒸汽加热,蒸压釜内“温度—压力”的关系都在曲线2上,致使二水石膏结晶水可能以液态排出制成α型半水石膏,也可能以汽态水排出制成β型半水石膏。所以用饱和蒸汽蒸压二水石膏制成的产品,实际上是α型和β型混合的半水石膏,质量难以稳定。
2.2无转晶剂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流程
根据以上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工艺原理,要生产质量优良的α型半水石膏,就要使蒸压釜内温度和压力在图1ABC区间内。为此,我们研究开发了新工艺流程:先将天然石膏敲成小块状,清洗干净后,装入蒸压釜。为了使干燥时热气体均匀流动,二水石膏需分层堆装,每层20cm,层间隔5cm。然后往蒸压釜注入水,使二水石膏全部浸泡在水中。详见图2工艺流程简图。图2中2为热水泵,它使蒸压釜内液态水不断上下循环流动。保持釜内各部位二水石膏温度均匀。图2中3为电加热器(大生产可用其它能源加热),对循环水进行加热,调整加热器给循环水的供热量,可命名蒸压釜内液态水保持工艺要求的温度。调整进口A的蒸汽压力,使蒸压釜内保持工艺要求的压力。进口C的蒸气是用于初始液态水升温加热和配合加热器3控制蒸压釜内液态水温度。为了使生产的α型半水石膏不搬动,在同一蒸压釜内进行干燥。在图2中,设计了干燥热空气鼓入口D和抽出口B。干燥时,在B抽汽的同时,由D鼓入干热空气,对已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直接干燥。为了降低能耗,蒸压釜、加热器和管道都要外加保温层。
2.3该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特点
该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和其它蒸压法工艺相比,有如下特点:
1.蒸压釜2.热水泵3.电加热器A.蒸汽进口B.干燥余气抽出口C.蒸气进口D.干燥热空气鼓入口E.排水口
a.二水石膏全部浸泡在液态水中,通过调整加热器供热量和蒸汽进口A的蒸汽压力,使二水石膏保持在图1ABC区间“温度—压力”内,进行加热,结晶水全部以液态排出,确保二水石膏全部生成α型半水石膏。
b.在一个蒸压釜中相继完成蒸压和干燥二道工序,既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也使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不会因装卸、搬移而降温转化回到二水石膏。
c.该工艺不需加任何转晶剂,可降低成本,还省去清洗媒晶剂的离心脱水设备。
2.4工艺控制与技术参数
虽然二水石膏在图1ABC“温度—压力”区间内都可以生成α型半水石膏,但在ABC区间内,温度和压力不同,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质量也有所差别,它们的晶体形状也有所不同。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可以使二水石膏脱水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速度加快,缩短蒸压时间,可降低成本,但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我们经过多次实验,温度在125~1350C,压力在0.25~0.37MPa范围内最适合。蒸压时间除与温度、压力有关系外,还与二水石膏块度大小有关。块度大延长蒸压时间,块度小可缩短蒸压时间,但在干燥时,因鼓入的热空气经过细块度石膏层时,阻力大,难以均匀干燥;若过细,甚至无法吹入热空气,使干燥不能进行。通过实验,二水石膏块度在3~5cm比较好。这时蒸压时间约4小时。干燥时的温度和压力也很重要,干澡温度过高会使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再脱水生成无水石膏。干燥温度过低干燥时间延长,甚至使α型半水石膏转回到二水石膏,经实验,干燥温度控制在130~1400C较好。干燥时蒸压釜内的压力越小越好,最好是负压”
干燥后,进行粉磨细度要过150目筛。
3添加转晶剂生产α型半水石膏
添加转晶剂可生产出强度很高的α型半水石膏,据文献其水膏比可低于30%,干燥抗压强度高于20MPa。国内外常用水热法制造α型半水石膏。水热法生产流程是:将粉状二水石膏与加有化学转晶剂的水溶液混合,所得浆料置于反应釜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一定时间,即转变成α型半水石膏。然后再经压滤或离心脱水,干燥和磨细,制得高强石膏粉。此法工艺较复杂,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能力较小,导致能耗和成本较高。我们从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上考虑,研究设计了如下工艺流程:
天然二水石膏经拣选清洗后,磨成过40目的细粉,将粉状二水石膏与加有化学媒晶剂的水溶液混合,化成浆料在水池(或陶缸)内浸泡24小时后,再将浆料(可滤去部分水溶液)装在盘子里,分层置于蒸压釜中,在0.30~0.35MPa饱和蒸汽压力下蒸压加热3~4小时后,关闭蒸汽降至常压,立即打开盖子,将整盘石膏直接放入干燥室内,在120~1300C温度下烘干,然后磨细,就可制得高强石膏粉。该工艺流程,取消了离心脱水设备,操作简单,减少投资,降低了成本,易实现大批量生产。
尚需指出的是,能在二水石膏脱水成α型半水石膏的过程中,起转晶促进作用的化学品很多,很多文献对它们的作用进行了比较,但要符合以上工艺的转晶剂必须达到:转晶剂剩留在α型半水石膏中,不能影响其初凝,终凝时间,不能改变产品颜色。
4实验结果及分析
以上两种工艺实验,所用石膏是从河南三门峡槐树洼纤维石膏厂购买的天然纤维二水石膏,纯度高,结晶水含量接近理论值,我们花两年时间研究,先小试,后中试,进行小批量试生产,生产的α型半水石膏性能优良、成本低,经测试两种工艺方法生产的α型半水石膏性能见表1
表1α型半水石膏产品技术性能
无转晶剂在转晶剂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
初凝时间(min)7~97~9
终凝时间)(min)小于30小于30
标准稠度(%)38~4034~36
2hr抗折强度(MPa)大于6.5大于6.5
450C干燥抗折强度(MPa)大于10大于11.5
2hr抗折强度(MPa)大于16大于16
450C干燥抗折强度(MPa)大于28大于34
从表1可以看出,无转晶剂生产工艺制成的α型半水石膏强度略低,但因没有使用转晶剂,成本较低。若大批量生产,有转晶剂的工艺更好控制,质量会更稳定。
5结束语
用α型半水石膏制成的陶瓷模具强度很高,但是吸水率低,并且浇注时,模具凝固膨胀率大,影响模具尺寸精度。所以陶瓷行业一般没有全部用α型半水石膏做模具。根据不同成型方法,α型半水石膏和β型半水石膏以下同比例混合使用。通过实验陶瓷注浆成形模具α型半水石膏配入量为25%~30,滚压成型模具α型半水石膏配入量为40%~45%。
参考文献
1.杨得山译.石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1
2.陈志山.α型半水石膏的生产工艺.非金属矿,1995No1
在我国,公益广告本身和权力具有着复杂的关系,公益广告的实质是权力的体现。因此,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场域,它同时体现了公益广告管理的复杂性。在权力维度方面,中国的公益广告尤其是政治型公益广告具有以下几个问题: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广告传播本身作为权力来源并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的具体需求;作为一种资本和场域,公益广告充分体现出了它本身的复杂性。这些特点,给公益广告的传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就目前来看,主要的是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没有抓住受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使得广告的管理更加复杂。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应该在下面几方面进行改进:淡化公益广告的意识形态特征;淡化广告的权力色彩,增强其服务性,同时充分考虑受众的具体需求;理顺公益广告管理主体的关系,调整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公益广告的管理比较复杂。他们之间管理关系的复杂性实质上就是权力本身的复杂性,理顺公益广告管理自身的复杂性,既有利于调整广利体制,也有利于整合相关资源,从而推动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力维度的改进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管理方面在经济力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我国公益广告目前的人才投入、资本投入和制度的建设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就目前有限的资源来说,以企业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收益分配的动力机制也并不健全;以国家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收益分配的动力机制也并不健全。从管理主体上看,无论是在投入上还是在收益分配动力机制上,政府目前仍然是主体。因此,在整个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大的发挥其他各个主体的重要作用,最终形成政府与其他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知识力维度的改进
在我国的公益广告实践中,公益广告的管理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一、在资源和资源的调配方面,应充分保障公益广告行业资源的充沛。二、在知识产权方面,应更加注重对公益广告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既有利于公益广告的创新,又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形成品牌的影响力。三、在在创新能力上应更加注重公益广告行业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形成创新的氛围,当然也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和奖励以刺激公益广告的创新欲望。
四、文化力维度的改进
文化力的主要作用在于塑造核心文化、形成相互认同和对某一个发展目标的认同。它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益广告管理中,其文化力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在于凝聚力不足、导向力不强、激励力发挥作用小和辐射力的表面化等。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重点要从以上几个方面予以解决:管理的目标是增强公益广告的凝聚力,当公益广告向自身回归的时候,其对受众的影响力自然强化,其凝聚力也就得以增强;强化公益广告的导向力,要淡化公益广告的政治性和商业性,在公益广告的选题、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具体需求,将受众的需求和传播者的意图有机结合,以受众的实际生活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作为切入口,以此来增强公益广告的导向力;在激励力方面,增加公益广告传播给受众的力度,同时增加受众接受公益广告以后所获得的利益,只有增强受众接受公益广告后的利益,才能对受众形成相应的刺激,以进一步使得受众行为朝向传播者的意图转变;在辐射力上,扩大公益广告的辐射范围,突破地域的限制,使得介益广告在整个社会会中形成规模优势,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内。另一方面,公益广告的辐射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受众的认知和态度层面上,而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受众的行为方式中,而这正是公益广告实现传播效果的关键。
五、结语
作为复杂的大系统,大学拥有诸多利益相关者。根据利益相关者所依存空间的不同,又有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之分。大学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伴随现代大学逐渐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影响大学生存、发展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首先,政府是大学外部首当其冲的利益相关者。在我国,现代大学的产生具有鲜明的政府介入因素。近年来,虽然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正逐渐由“传统的垄断式全能管理,转变为赋予学校一定自的有限管理”。但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生存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其次,社会是大学外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当代,大学与社会已日渐形成深刻的互相“嵌入式”关系。一方面,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社会的参与和捐助是大学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学,社会需要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需要大学直接为其提供知识、技术和咨询等服务,以解决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再次,学生家长是大学外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能进入大学就读,家长是主要的“买单者”。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实际出资购买者,学生家长自然十分关心产品的性价比问题,即与自己所付出的学费相比,子女在大学的求学能否“学有所值”。大学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大学是学校管理者与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工作、生活的场所。在大学场域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三大利益群体。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大学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学校机关及下属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教师是大学职能的践行者,是影响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理当是大学内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是大学教育的对象,是大学赖以存在的根本。在我国,随着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成本回收制度逐渐全面推行,学生缴费开始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的、可靠的资金来源。学生成为大学的买方市场,使其作为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日趋凸显。
二、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实践立场
大学组织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由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往往具有不同的理念认识和实践取向。他们对大学为何存在、大学应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正是其实践立场的具体表现。社会与政府立场。在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立场应具有较高一致性。理由在于,政府内生于社会,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而我国的国体又是人民民主。因此,从本质上讲,为社会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政府与社会的理念认识、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众所周知,自19世纪末以来,政治论哲学开始成为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重要根据。高等教育机构在理解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其随着自身规模的膨胀而表现出的对资源的渴求,促使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关系。在大学的办学过程中,政府与社会以政策干预、资源投入等为手段,充分展示自己对大学为何存在的理解。就总体而言,政府和社会立场具有鲜明的社会本位特征。在他们看来,大学存在的根本依据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为社会解决发展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从当前来看,发展经济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因此,政府与社会的高等教育立场更侧重于大学必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特性。学生及其家长立场。从利益视角来看,家长与学生理当属同一阵营。虽然从广义来说,学生家长也是社会公众的组成部分,学生家长与社会公众存在角色重叠,但显而易见,一切为了子女的心态,促使其作为学生家长的立场要远甚于其作为社会公众的立场。学生及其家长对大学为何存在、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立场,主要源自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从理性视角分析,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也是多方面的。对于学生而言,接受教育的最完美结果,无疑是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最好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智能结构的局限性,真正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实在屈指可数。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家长或学生来说,接受教育还有更现实的立场,那就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从实践层面审视,较完美的未来生活首先取决于获得较理想的职业,而大学教育本身就带有明确的职前教育性质。换言之,借助于大学学习,发展职业技能,以在未来获取理想职业,是学生及其家长的主流认识和基本实践立场。大学管理者立场。大学管理者肩负着大学生存、发展的重任。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垄断式全能管理,致使大学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政府直接主导着学校的运营。管理者在事实上扮演着政府代言人和指令执行者的角色,政府立场与大学管理者的立场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有关大学为何存在、大学如何发展的立场,事实上也就是大学管理者的立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推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对大学的管理逐步由传统的事务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大学开始成为具有相对自的办学主体。大学自主办学地位的增强,意味着大学管理者立场的部分调整。大学管理者无须再紧跟政府指令亦步亦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权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即便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依然决定了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保障。因此,出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学管理者往往会基于理性最大化的视角,对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做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解读。即以如何实现自己所在组织的资源最大化为出发点,来确定自己的实践立场,进而安排自己的行动。由此可见,大学管理者的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政府的立场,而是一种相对功利主义的,带有一定“投机行为”的立场。教师立场。从学理上讲,大学教师应与政府和社会持相同立场,因为在相关教育理论中,教师往往被视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活动据此经常被解析为“社会通过学校对学生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然而,从实然层面看,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师个人主义利益视角的影响,教师对于“大学为何存在”的认识和行动,并不与政府和社会相一致。具体说来,教师立场,尤其是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立场,通常呈现两大鲜明特征。第一,认识上的素质取向。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教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经历了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素质取向的转变。在当前,大多数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均衡发展。第二,行动中的知识取向。作为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大学教师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取作为他们学习的根本任务。大学教师的这种学习经历,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教育行为。由此,在教育过程中,多数教师依然坚守“知识至上”的实践立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
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是大学的重要事务,必然会引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为提高评价活动的效能,进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评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观之,合理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应秉承以下一些思路。确立并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看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消极和抗拒都可能给组织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把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作为追求目标,而不仅仅是个别或某些主体的利益。在高校内部,各项管理活动不是单纯的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事务,而是高校内外部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职责,高校的运行和发展,最终取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集聚的“合力”。基于上述认识,作为指引高校教师发展与改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同样不能只追求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应该确立整体利益观,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力求通过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或调整,促使高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维护或进一步的满足。唯有这样,教学评价活动才可能获得最为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创设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的平台。现代大学已不是纯粹的象牙之塔,而是更多被人们认为是仅次于政府的社会服务站和社会变革的工具。换言之,现代大学已非社会的孤岛,它正在走进社会的中心。鉴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如此密切,有关大学的改革活动绝不是社会的孤立事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因此,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理应是大学改革活动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