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绘画鉴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绘画鉴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导入;CIS;规范;企业文化;建设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统一战略",由美国IBM公司首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二十几年来,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并成为发展潮流。导入CIS是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1、 CIS系统构成

CIS构成要素,有五者构成:1: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2: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3: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vi);4:企业听觉识别 (audio identity,简称ai);5:企业环境识别(environmental identity,简称ei)。其中mi、bi、vi为基本要素,mi是抽象思考的精神理念,难以具体显现其中内涵,表达其精神特质。bi是行为活动的动态形式。vi用视觉形象来进行个性识别。

2、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与CIS现状

行业文化(已):中国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mi)、视觉识别系统(vi)和行为规范(bi),CIS要素基本构成。

企业文化(已):以"成长"文化为主线,"161"架构母子文化体系(mi)。

服务品牌文化(已):"徽映"服务品牌理念识别手册(mi)、视觉视觉手册(vi)和行为识别手册(bi),BIS(品牌识别系统)要素基本构成。从理论上说,企业文化与服务品牌文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CIS与BIS在内容结构上具有同质的吻合性,在这里可以放在一起探讨。

从上面的现状可以看出,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是多维文化并存的文化,既有上位文化(行业文化);也有省公司母文化(成长文化)为主体,各地市级公司子文化(执行理念)为支撑的母子文化;还有企业文化的外部延展:服务品牌文化。三种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导入CIS或BIS后,重点都在于树立企业形象,使其文化得以传播和认同。

3、 导入CIS规范企业文化建设

3.1 规范理念识别,核心价值的制度化

在安徽烟草商业企业"161"架构母子文化中,已经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包括对这些价值具体应用的阐释和解释。但如果这些阐释和解释只是辞藻华丽的文字堆砌,不能转化成量化的指标或可检测、衡量的东西,往往在实际的识别(传播)过程中是起不到效果的。

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行为需要核心价值的指引和制度的约束,仅仅提倡某些价值是起不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作用的,而是需要依照核心价值确立基本的制度。可以说,核心价值应成为企业规章制度的灵魂。

一是要把核心价值作为尊重人、尊重规律的依据。

人是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从尊重人而言,应从激励、约束两个方向关注人的成长,培养人,发展人。企业员工只有在行为上符合企业核心价值的要求,才能获得提拔和重用。

从尊重规律而言,核心价值如果不实行制度化,就可能变成口号,流于形式。企业文化体系建立共同愿景,目标行为趋同。文化作为制度的支撑,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正式的制度还是非正式的制度,都是需要核心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标准,这样的制度才具有约束性。

二是要把核心价值的共性具体化、特色分类化。

企业不仅仅要确立核心价值,还要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之后进行制度化,变成一种公众行为标准,然后用这种标准去引导和考核企业的员工,最后员工便会自然而然地符合某种核心价值,当然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且富有人性化的因素。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提出的"勤奋崇智"核心价值,这是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做到的,属于共性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勤奋崇智"?领导的调研报告、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头脑风暴中的"金点子",其实都是"勤奋崇智"的体现,这些都需要在理念识别(传播)中具体的表现出来;又例如,财务部门提出的成本理念,属于特色的执行理念,这种核心价值就需要财务部门把过去的那些做法与成本的核心价值所要求的东西结合起来,对如何改进工作的具体安排重新做出调整,形成新的制度化标准。

三是要把核心价值转化为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的标准。

核心价值最终要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在原则性的规章制度上,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要逐年提高标准,成为激励、约束员工的重要措施。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中提出了"创新"作为核心价值,那么,一方面,人为妨碍创新的做法应当被视为违背核心价值,该种行为将被列入惩罚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创新上做出贡献的员工则要及时予以奖励。总之,在什么方面的创新,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提升或惩罚等,都要有一套规章制度。核心价值被赋予到规章制度中,这些规章制度就不只是表面文章,变成了一种具有价值支撑的考核标准。

企业核心价值确立及其制度化之后,需要培训并贯彻执行。所以,对于核心价值的制度化,并不是说把它定位规章制度就行了,还要不断地推动它的实行,要不断地解释、监督,向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渗透。

3.2 规范视觉识别,传播应用的标准化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目前使用的有两套视觉识别系统,一套是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另一套是"徽映"服务品牌视觉识别手册,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展示企业形象,但在传播应用是有区别的。

一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企业名称及行业性质。

中国烟草标识是图案与字体组合的标识,能够准确的传达出行业性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采取标识与企业名称组合的方式进行识别(传播)。例如,在烟草企业大门,以及企业所在楼房显著位置都会标注中国烟草标识,以告知人们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它是没有产品品牌的,客户不能够通过产品来了解到企业的名称及性质,因此在烟草商业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规划运用中,展示企业名称及性质的一定是中国烟草标识。

企业标识的形象与企业的行业性质之间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服务品牌来传播企业性质,成功的服务品牌视觉识别体系能够更为准确的传播企业性质。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的"徽映"服务品牌,其视觉识别系统,是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的,具象的,并不拘泥于现实的形象,而是会超越它,在品牌标识与企业的行业性质之间建立起联想的桥梁,并且这种联想是为人们所能够进行的。

规范的视觉识别系统在传播到一定时间后,伴随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宣传,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人们不必再去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企业的名称是什么,只要看旁边的企业图像标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是哪一家企业了。

二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企业的宗旨。

好的视觉识别体系必须能够较准确地传达出企业的宗旨,通过诠释,能使企业员工明白、理解与接受,同时也能让客户、社会有关人士理解与认同。

规范的视觉识别体系传达可以是直接的、单纯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艺术化的。例如,中国烟草标识与行业共同价值观文字组合形式的传播,就是企业标识需要配合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配合传达宗旨的文字,组合在一个看板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一看就明白的。又例如,"徽映"服务品牌的标识,单看图像信息不是一看就明白,但其暖色调的氛围和笑脸的图案,让人联想到的一定是温暖、贴心、真诚等这样词语及意思,间接传达出服务宗旨:"晴暖江淮,徽映四方"的内涵。

3.3 规范行为识别,推广演练的常态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有核心价值的指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规范行为的支撑,等同于表面文章。可以说,mi是CIS的"想法",那么bi就是CIS的"做法",行为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范行为识别就是不断地矫正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只有不断的通过宣贯、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将它内化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为,将核心价值生活化、生动化、生命化,"入心、入脑、入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要"一盘棋"思路,统分结合,层层推进。

规范行为识别涉及到企业大大小小的部门、方方面面的人员,这决定了行为规范的推进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的工作,员工行为的改善和素质的提升也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来督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形成整个企业一盘棋,各个部门相互理解、支持、配合,才能齐头并进,凸显价值,行为规范工作的开展,应该成为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作的机会和载体,不仅有效推动工作的展开,也通过规范促进部门合作,让行动说话,让意识发言。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要在行业行为规范的共性要求下,处理好行业行为规范和"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深刻理解行业行为规范具有普适性,是全行业50万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行动要求,是职业素养的基本体现。"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是针对零售客户、工业企业、烟农、消费者等层面个性化、具体化的行动要求和服务承诺,是保证行业行为规范传承宣贯、见到成效的有力法宝。

二是要引导为先,训练结合,有的放矢。

行为之所以要规范,绝不是为了限制员工、管死员工,文化管理追求的是用共同的核心价值引导大家、凝聚力量,助力成长。因此,在规范行为识别中,核心价值的引导依然是灵魂,真正从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的角度去看待规范行为识别,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命令、奖惩。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以"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为创新,找准行为提升的切入点和方向,补足短板、突出特色。进一步理清行业员工与社会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个人自身的关系,各地市级公司以系统、完整的演练活动和践行活动,查找日常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寻求提升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品行、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等培训和提升工作,不断通过对员工职业价值、职业心态、职业定位等内容的梳理和提醒,从员工思想意识上引导其行为,培养起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切实让行为规范工作促进员工"行为上水平",提高了企业执行力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夏军. CIS与企业文化. 科技信息[J]. 2008(22):492-493.

[2]侯婧,孟建锋. 企业文化与CIS一体化. 学术论丛[J]. 2009(2):62-63.

第2篇

新课标下,高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做出了重要的改革,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在此要求下,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及美术大家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过程,引导创新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宗教雕塑时,我让学生们欣赏了云冈石窟释迦佛像、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然后请他们仔细观察这三尊佛像的外在特点有何不同。一位学生回答:“卢舍那佛面部形象与早期的云冈石窟佛像相比,明显中国化了,看上去更加恬静、祥和,给我的感觉更加睿智、博大、庄严、高贵。”我说这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佛教传入后,为了在中国立足,佛教从内容到艺术形象都开始了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卢舍那佛所体现的气度也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写照,它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在成千上万件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有学生补充道:“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都比较健壮、丰硕,而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则瘦了些。”接着又有学生发现了服饰的差异,说:“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衣纹褶皱像层层叠加的荷叶花瓣,更好看,而之前的佛像衣纹有点像面条,稍显逊色。”我肯定并赞赏了这几位同学细致的观察力,早期的佛像承袭印度经由凉州地区传播而来的模式——健硕的体态、紧贴的袈裟。后来受南朝士大夫秀骨清相审美观的影响,外貌则变得清瘦、俊逸,衣纹褶皱也由泥条式变为更富于装饰性的阶梯叠加式,世俗的审美改变了异域的造像面貌。通过对这几尊佛像的对比,学生们不仅发现了它们的外在差异,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内在的不同。 

第3篇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4篇

摘要本文从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以及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如何鉴赏绘画作品、如何写好绘画评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绘画鉴赏 中国画特征 审美情趣 绘画评论 写作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欣赏绘画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举办美术展览吸引的千万观赏者,还是独自在家翻阅画册,或在居室内悬挂几幅喜爱的名画,都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可见欣赏绘画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欣赏绘画不仅是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在欣赏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经常写一些有关绘画的评论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可我们很容易发现,好的绘画评论文章着实不多,其中绘画知识的缺乏、不懂得如何欣赏,是影响绘画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针对如何提高绘画欣赏水平,写好绘画评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

欣赏和评论好绘画作品,首先需要了解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如果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绘画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等;按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体裁;按作品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式样。每一种绘画,都有自己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种类绘画的技法、技巧等,这里只是将各类绘画的共同特征略加说明。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种类,同其他雕塑等造型艺术不同,它是在一度空间,通过平面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周围的现实情景。这种二维的造型艺术,有其自身特点:

1 绘画取材广泛,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绘画,只要是可见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风景、人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表现对象。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描述殿中壁画时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共情。”可见绘画在平面上能把各种可见事物予以表现,即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而且由于绘画(特别是近代绘画)重视空间透视关系的科学性、形体的准确性以及色彩的逼真性,因而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性上,远比其他艺术样式(例如语言艺术)更为确定。在再现对象的形貌神情和丰富色彩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比如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的一幅北魏时代创作的壁画《狩猎图》,描绘了两个骑马的射手正在林中和群兽搏斗,近处一人跃马而起,张满弓弦,向着扑过来的猛虎射去;远处一人纵马奔驰,追逐着一群黄羊或者野鹿,迫急如飞。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场面,为今人了解那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的教材。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正是指出了绘画的这种特长。

2 绘画着重表现事物的静态和运动的瞬间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这就是说,绘画不论要表现多么复杂的场面,多么曲折的事件过程,也只能描绘出静止不动的形象和事物在运动中的瞬间状态。因此,从表现时间和运动上说,绘画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绘画无法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静显动,依靠那些不动的形象去暗示人物的行动,唤起观者展开想象,正是绘画表现手段的特殊性。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静中有动的画面。

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有一幅名作《倚锄的男子》,画面上一位倚锄的农民,站立在锄过不久的土地上,伏身向前望去。画面上的人物虽然一动不动,却使观者感受到“他刚刚劳动过而且疲劳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还要接着劳动。”中国画论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几只河虾,一群蝌蚪;或者一枝干莲蓬,配上一只蜻蜒和几道水波等等,都能虚实相生,静中显动,鲜活跳跃,生机盎然。这得力于画的巧妙构思。因此,懂得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进行评画论画的基本条件。

二 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量接触和欣赏的是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历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仰韶发现的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便是我们祖先原始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六千年。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点,与西洋绘画判然有别。要欣赏和评论中国画,就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门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每个门类又包含种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不管分支多么繁复,只要是中国画,在构图、用笔、设色三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 从构图上看

西洋绘画在构图布局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遵循透视的原理,画面上的一切物象,都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进行描绘。如果画家要画眼前一座大山,只能画出视线所及的景物,大山后面的一切也就无法进入画面。而中国画则不受这种制限,因为中国画是没有固定视点的。画家眼前虽是山重水复,他却可以移动自己的脚步,绕到山后去发现那里的宜人景色,所以在国画中可以出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特景观。西洋绘画的构图方法称为“焦点透视”或“远近法”,而中国绘画的构图方法则称为:“散点透视”或“积累远近法”。

2 从造型手段看

西洋绘画大都以明暗块面来描绘对象,而中国绘画却擅长以线条来写情状物。中国历代画家所描绘出的那些动人的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勾勒而成的。晋代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画中的洛神形象异常生动,真是“翩若飞鸿,宛若游龙”,而这形象的构成,靠的却是画家那“春蚕吐丝”的线条勾勒工夫。北齐的曹仲达画人的衣服紧贴身体,富于体积感;唐代的吴道子,画人的衣带随风飘举,富于运动感,都是用线条描画产生的独特效果。

3 从设色方面看

西洋绘画往往描绘特定光线下,物体反映出来的色光之间的复杂变化,而中国画则强调“随类赋彩”,以纯色平涂为主,把复杂的自然现象概括为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水的色彩,按照“随类赋彩”的原则,便是“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至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光线下物象色彩的变化,以及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则不在画家的考虑之内。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反映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在欣赏和评论中国画时,必须把握我们民族传统的独特审美趣味,而不能用欣赏西洋绘画的眼光去对待它。

中国绘画所包含的审美趣味,首先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神似,早在晋代,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拿人物画而言,中国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人物外貌,而且特别注重通过外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创作实践中,许多优秀的画家都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欣赏与评论中国画,尤其是古代画家的作品时,就不能单纯以“画得像不像”、“比例对不对”为标准。

其次,中国画注重意趣。所谓意趣指的是在作品中应该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如果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一些画外之旨、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趣。如清初的山人朱耷笔下出现的许多独立寒枝、翻着白眼的鹌鹑、鸲鹆,就蕴含着独特的意趣,画面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画家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闷和不堪忍受的民族气节。

三 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种类和体裁繁多,形式和风格各呈异彩,因此,评论绘画进行艺术分析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存在可适用于一切绘画作品的统一评论规格。但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在此,提出以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写绘画评论时参考:

1 联系画家的思想、经历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不应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这里谈的是“论文”,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论画”。例如: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历时三年经过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拉纤夫》。画面上,黑压压的排成长行的拉纤夫们,顶着灼人的酷日,在发烫的沙滩上徐徐而行。每一个拉纤夫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部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愤然的、绝望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幅名画产生时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画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就难以说清列宾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画,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2 剖析绘画作品形象,揭示画家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妨举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中人们对唐代名画《步辇图》的评论为例,书中是这样分析、评论这幅经典之作的:初唐杰出画家闫立本,擅长书画,尤精人物,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他的杰出作品《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画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平和,身穿藏服的禄东赞精干而谦恭,气氛亲切融洽。画家靠服饰、举止,特别是容貌神情,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他宽阔的额头上的几条长长的皱纹,与朴质的颜面和藏族特有装戴,不仅反映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人的特征,而且还表现了他的严肃、诚恳的性格和深沉的才智。画家在画中不仅描绘了李世民的外形特征,同时还表现了他的气质与风度,唐太宗眼睛平视,表情庄重,成功地表现了他对远道来的使者欢迎神情,和对公主远嫁吐蕃这一重大事件作出的果断决策,从而赞颂了当时正确的民族融合政策。此画为绢地工笔重彩,描绘人物精细,眉、须、发皆一根根描出,然后用色渲染。用笔沿着流利的“铁线描”(闫立本的线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显得刚而粗,富于变化和表现力,后人称为“铁线描”)表现了绸缎衣裳的质感。这件作品,不仅是研究闫立本人物画的珍贵资料,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唐蕃联姻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这样详尽的近于复述的形象分析,对于没有机会看到原作的人固然是很必要的,就是对于能够看到原作的人,也会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获得美感享受。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深奥难解的绘画作品,这样的艺术分析,尤其是不可缺少的。

3 重视绘画的形式与技巧,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

绘画评论不能仅仅告诉人们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还应进一步说明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的。绘画作品作为直观的造型艺术,形式美与技巧运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不只是提示作品内容的表现途径,而且会提高人们对作品的鉴赏水平,了解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种类、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与技巧方面都有显著差异。“风格即人”,甚至每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与技巧,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 芬奇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无数的学者为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微笑”,进行过种种的诠释。《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来自画家高超的技艺。达 芬奇擅长于“明暗转移法”(即明暗渐次递减),他以这种手法描画蒙娜丽莎的脸、胸、手部,非常柔和协调,富于立体感,使人物充满浮雕一样的美。画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种好像临近黄昏时刻的柔和、多层次的光影中,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的美感。他还用“空气透视法”,把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笼罩在迷蒙薄雾中,渐渐隐没于天边,这样的处理使情与景交相辉映、融合,构成了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技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0-01

美术是学生了解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课程。国画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国古代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教师引导同学分享历史文化,积极参与本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身艺术技能的提高。国画教育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内容单一枯燥,绘画技法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创造性和艺术天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国画的持久兴趣。如何将小学生国画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其潜能,发展和张扬小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画出能够充分表达其内心的、属于自己的画,从而让他们更广泛、深入地了解美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成为国画教学实践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结合实际,善于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实际能力选择国画教材,初期以讲授小学生容易接受并能通过简单联系加以掌握的国画技术。针对国画知识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教师注意转换成对于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实施教学。同时需要注重国画的审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必要时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体验美感,增强兴趣

教师利用简单的国画技法为学生展现国画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例如在国画课程开始前,教师利用画笔勾勒简单的水墨线条,形成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化内涵。又如,教师在绘画开始前为学生展示调和水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国画的独特美,勾起小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国画兴趣练习,使学生在兴致高昂时加以练习。

三、掌握技能,训练技巧

学好国画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国画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绘画中的握笔姿势,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训练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这对于学生国画绘画的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训练学生笔墨技巧,用笔技巧主要是创作中的毛笔绘画方法及蘸墨方法,用墨技巧则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不同墨色的差异及使用方法,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的笔墨技巧所塑造的国画艺术效果。

四、学会鉴赏,热爱国画

学会鉴赏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国画教学中,对国画的品鉴是更高层次的国画学习,美术教师在国画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学习历史上国画大师的作品,在欣赏中不仅开阔了小学生艺术品鉴的层次,增加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不仅如此,对国画的鉴赏更是对我国民族穿透文化瑰宝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欣赏名家作品,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由此更加热爱国画学习。

五、小结

国画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加强小学生国画教育,将会对小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教师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特点,发挥小学生的个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创新,让小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表现国画,并使其创新精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谭国恩.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媛.小学国画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第6篇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鉴赏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

教学模式;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0—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其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素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美术鉴赏”成为了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这既为美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广大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想顺利开展鉴赏教学,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可通过阅读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经常参观美术馆、书画院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点,学会鉴赏,学会评论,并积极思考,应在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利用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式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而且也使教学模式从 “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三、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深学生鉴赏理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鉴赏某一件美术作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加深他们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运用美术术语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第8篇

关键词:散文 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05-01

散文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与一般的鉴赏不同,散文鉴赏是鉴赏者个人的感受、共鸣、想象、体验和评价,而散文教学则属于群体活动,是教师的个体鉴赏成果的发散与学生群体的鉴赏的被诱导。

从散文创作发生来看,大致是由深度层次到表层意义再到字面结构。鉴赏发生却相逆于创作发生的逻辑顺序。但散文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对散文结构进行有序的分解有助于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接受鉴赏信息,进而完成整体鉴赏和理解,把握作品的真谛。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公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可以说,所有读者个人的感受、共鸣、想象、体验与评价,无不发端于散文给予读者的最初感受――散文的语言以及通过语言所表现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语言是散文的物质基础,离开语言的咀嚼和赏析,语文教学便是空中楼阁。散文的语言又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并进行最佳的选择和锤炼,因而使散文比之通讯、特写等文体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美和音乐美。例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下了一点小雪后,“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快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数行文字,诸多色彩,俨然一幅济南冬天的水粉画,绘出了它的暖和、秀美、宁静,令人油然而生爱意。

语言的形象美,有如其上的极状画卷之真实、生动、具体而外,还有组画式的色彩对比,使形象美更具特色。如范促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百余字,两幅图。一绘洞庭阴晦,极状了洞庭的霪雨、阴风、浊浪、日月、山岳,无不在笼罩薄暮的灰色画面中,作者凄迷的失意顿感在其中添生。二绘洞庭晴明,传神地写出洞庭春日的明丽、色彩的缤纷、生命的活跃。至此,洞庭的阴晦之状、晴明之貌跃然纸上。

这种大色块的组画对比,不仅体现出了作品对象的形象美,更体现了作者在审形度态上的审美意识。把握作品的绘画美,并对它进行独立的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和教学渐进的第一步。

上述这些依附于语言的浅层鉴赏对象,是鉴赏散文中所接触到的第一外观印象,是激发群体接受鉴赏,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相对于浅层结构的鉴赏,散文意象美的鉴赏又进了一层。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体,是作者对客观的象经过主观审美后升华而成的结晶。它是内在的。我们要可以从《醉翁亭记》一文中略知一二。欧阳修以乐为旨,乐贯全篇。这自始至终的“乐”,使欧阳修仕途失意的烦苦之心在山水之“象”中自解,无论是“山水”之象,还是“在乎山水之间”的意,都形成了一种意象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描象写意,在其第三、四自然段的文字中,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绘画美,更有作者的感受。或是洞庭风雨凄冷,或是洞庭晴明艳丽,均寓意明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象”充分意象化了。“象”在“意”的感知下,产生了美,化合为意象,不只是自然的写象了。

意象作为一种深层鉴赏的对象,是审美情绪激动后,被浅层鉴赏引导下的产物。它是在鉴赏者共鸣、想象、体验后,对散文作品进行再认知的对象,它形成了深层结构中的鉴赏对象之一。

散文又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它无疑将作者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道德情感这一内容引入到散文鉴赏的行为中。对于这一鉴赏对象的解析,促使了散文审美内容向另一深层次鉴赏的递进。高尔基的《海燕》用浪漫主义笔法,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暴风雨来临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黑色闪电”的形象,处处写海燕,句句写海燕,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是处处写人,字字议政,深刻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夕的严峻形势,同时也表现出十月革命时期学生、工人运动的磅礴气势,昭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一定崩溃,革命事业必然胜利。所以说,作者的社会历史道德情感的意蕴,深藏在语象、语义之中,深藏在意象层内。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文章是作者历史责任感的结晶。

有些散文作品,在表层意象中创造了一种美景,但在表层意象的景美中,饱含着“人更美”的意蕴。最终显示出来的不仅是山水风光、花鸟虫鱼之美,还有人物的心灵之美、道德之美、情操之美,同时还通过这些折射出人物所共有的时代特征。如果离开了对这一内核的领悟,那么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散文的艺术特点。

因此,教师在鉴赏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潜心发现和准确把握散文的内在思想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并以自身激情拨动学生心弦,来进行散文作品中的社会历史道德情感这一层面的剖析和挖掘,这无疑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深度理解。

从形态到意象再到社会历史道德情感,是散文鉴赏和教学的三个层面,它们不断层迭,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又从各自不同层面来构造出不同的审美对象。

参考文献:

[1]周益俊.品新颖构思 赏文本形象[J].中学生语数外,2009-1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75-02

[作者简介]杨岩,男,甘肃平凉人,大专,平凉市泾川县温泉开发区何家坪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全乡学科教学工作考评。在考评中,笔者发现对于美术课教学,绝大部分老师的确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篇目。但是,通过现场抽查,结果使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竟然连绘画笔如何握以及颜料如何搭配都一无所知,更无从谈及能够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图画。为此,改进乡村小学的美术课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课教学呢?

一、用活动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

笔者始终认为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基本绘画技巧教学和美感鉴赏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不需要过于复杂,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绘画常识即可。比如,素描画重点指导学生从物体的轮廓线条进行勾勒,至于物体是不是形神兼备并不是小学生重点训练的方面。进行美术课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形象感知上下工夫,为此,学校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进行手工制作教学,班级可以开展手工制作竞赛,手工制作展览,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来。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先是示范如何制作,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最后学生展示。这样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渗透竞争意识的教学方式效果要更好,记忆也更牢固。再如进行景物写生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的山间村落,通过眼睛、耳朵直接感知,进行实地写生,这样要比坐在教室里效果要好得多。这里存在着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美术课教学中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一种学习环境的动态感。如何理解这个动态感呢?即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空间放到室外,从室外景物的欣赏到内心勾勒,再到室内纸质图画的呈现。

二、用测试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目前,美术课的测试没有被列入小学测试科目当中。初中会考只注重语文、数学等科目。这样给一部分功利性比较强的老师造成错觉:美术课教学的好与坏关系不大,上级不考核,即使做好了也没有人认可。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把美术课教学列入小学测试当中,可以通过现场考核,检测一下教师平时是不是努力进行美术课教学。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旦失去教育权力的约束,就必然陷入一种僵局。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结果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按时上交作品,即使上交的图画,我们也寻找不出丝毫的美感。比如,教师让学生内心勾勒出二十年后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很多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难以用画笔画出心中美好的愿望。美术课的测试不仅仅只是画一幅画这么简单,美术课测试需要一个科学的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程序。比如,焦家辉小学的美术课测试方案值得一提。测试共分为五个环节,即教师绘画技巧展示、图画勾勒技巧展示、图画意境介绍、动态感映现和图画布局。正因为这种测试做得科学、扎实,2013年8月,这所小学有四名学生获得了全省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二等奖。

三、深入生活感知美术课的魅力

小学美术课教学也应该重视美术美感的鉴赏,可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笔者所说的那种鉴赏并不是让小学生像专家一样有板有眼地评析。例如,看到一只猫,小学生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感知到猫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比如黑乎乎的眼珠子、光滑的皮毛、小巧玲珑的爪等。其实,美术课的魅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感知,不需要让小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如此迷人,只要感知即可。儿子上小学时,一次笔者带他到山间挖野菜,突然一只野兔从面前飞奔而过,笔者当即让儿子用手在空中比划一下兔子飞奔的轮廓。儿子眉头一皱,迅速用手划出一个椭圆形的弧形,虽说不完整,但是足以看出儿子用心观察了当时野兔飞奔的形象。如果笔者让儿子坐在屋子里比划野兔飞奔的这种形态,情形一定大不一样。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感知美术课魅力这一点,这也是决定一节美术课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术课的感知基础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和体验自然质感。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四、体察自然挖掘美术课的精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不够重视美术设计、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等原因,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农村有天然、丰富的美术课教学资源,笔者主张美术教师不必死抠教材,应该把视角放到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哪里有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就把那里作为美术课的一个教学场所。前几天,学校一个老师带学生参观了一个小型养猪场。从后来学生收集上来的素材看,有的学生用照相机拍摄各色品种的猪的站态和睡态、猪毛的颜色、眼珠子的大小;还有的学生把母猪称作猪妈妈,很多学生画了一幅幅关于猪的简笔画,形象逼真。笔者怀疑学生的这些作品是不是有家长,试探一下,谁知学生们用几分钟就将一幅关于猪的简笔画画出来了,有的还给猪赋上人的表情――微笑的、愤怒的、忧郁的等。这足以看出,自然中有很多美术课的精华值得教师采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学生 自身素质 艺术素养 自身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

当今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挑战、矛盾、抗争和变革的世界。处于这个历史时空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也正以多元的价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态变化策应着汹涌澎湃的文化冲突、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起伏跌宕的艺术思潮。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在时代的文化大潮和中华民族后代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与生存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继承与创新,所以,无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教育者,还是学者,都必须担负起这个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当代性具有更为正确的理性分析。

审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几经沉浮,在近代内外交困的中国政治现状中,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深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的状况则是废除传统,质疑教育。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教育开始模仿西式教育而进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根本被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这一状况的改变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艺术上有着真知灼见的进步艺术家们并没有为之而消沉,他们主张“以15世纪以前的中国画”为体,“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我国之短”这一理论来继续着中国画教育的“新文化美术”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传统水墨为载体的中国画教育,开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创造方法为标志的“85美术思潮”为教学主体思想。

面对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致力于解决现当代文化思潮多元发展下的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高校艺术生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使命和意义,为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廓清艺术发展思路作一份贡献。

2 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

传统绘画思想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对教师培养好学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传统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进行精心设计,其具体参照表1。从举措一览表中可见,评价内容从评价项目、评价方法两方面来展开。其中,评价项目包括多读书、广闻见、有胸襟、勤习苦四项;评价方法包括静态分析、形成性评价、动态分析、终结性评价四种。静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艺术论文写作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论文写作水平),艺术批评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水平(广闻见:即通过多读多看多听所思考来提高艺术批评水平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能力),道家哲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的互补之处来加以融合),作业数量及艺术作品质量的通过率(勤习苦: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艺术作品质量),即在特定时空现实状态下的评价为静态评价;同时,更重要的是动态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注意学生的发展,动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文化水平),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方面(广闻见:即通过多看多听增强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的能力),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有胸襟: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加大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专业技能水平(勤习苦:即通过勤奋苦练促进专业技能的增长)。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提供频繁信息反馈而进行的评价。①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所学生需读的书有:古今论画之书(如各种画论等书籍)、金石碑帖、古人诗歌、笔记小说四部分;开阔学生的见闻: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绳墨(规矩)、习俗之移人(群众需要)、师传之墨守、气质之褊弊、家法之渊源、物理之探究(造化与事物之规律)、地壤之区分(所居地区山川之不同);加大学生的胸襟:不贪浮华、轻视图财、心无俗忧、自拟先哲(以前贤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练习作画)、多观名迹、着意临摹、到处写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狭陈旧的成见)。

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评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对教学结果作出的综合总结和成绩评定。②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体现鉴定功能,以课程目标为参考。③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增加学生的勤习苦练:考察学生素质、学养、格调、文化、境界的综合,实现量的积累;考察学生吸收、继承、体悟、理解、分析的艺术学习态度之综合能力;考察学生人格魅力、执着精神、谦虚为学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操守;考察学生学习兴趣、眼界、技能及创新的个人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一览表可见:传统艺术教育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赋予高等艺术学生的时代新要求。在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现当代社会,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艺术传统必然会很好地廓清艺术发展的思路,同时更好地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正确的鉴赏,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艺术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艺术技能的学习中重视传统文化及绘画理论的学习,能很好地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注释

第11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独特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概括起来主要有语言、艺术和教学三大类。学生要想习得这三大类技能,学校必须通过课程,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等培养对策来实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有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幼师生也无一例外地要高质量地习得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其专业特殊性且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 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阐释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另外,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即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的从教能力。这里强调: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它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其它教师无需具备而其必备的特殊技能。例如,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技能、儿歌弹唱与鉴赏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等等。

2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

1996年6月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着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技能。

2.1语言类技能

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帅能够规范化、儿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书写、普通话、讲故事、英语口语等能力。

书写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诸如工作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教育研究论文等基本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以及规范地用钢笔和粉笔书写汉字的能力。

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讲故事技能要求幼儿教师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突出故事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为幼儿演讲故事的能力。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准确、生动、流利的英语会话与交流能力。这是双语幼儿园中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2.2艺术类技能

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面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弹唱及儿歌欣赏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借助钢(风)琴,运用声乐技巧自弹自唱儿童歌曲及对儿童歌曲艺术性、思想性的理解能力。

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多种形式的民族舞蹈基本表演技巧和根据不同的儿童乐曲编制儿童舞蹈的能力。

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手法和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

2.3教学类技能

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为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

游戏组织与创编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达成教育目标需要自行编制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各方而教育目标都要寓教于游戏之中。

幼儿活动设计能力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内容的实际,预先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幼儿活动设计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

玩教具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活动、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和教具的能力。

3 幼师生专业技能职前培养策略

(1)课程策略:幼儿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对幼师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中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钢琴弹奏、美术与手工等7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有足够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有考核、有验收;将写字、普通话等开设为必选课;通过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技能训练水平,保证对技能训练的指导与拓展。

(2)管理策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检查、验收考核等方式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制定《幼师生专业技能训练、验收实施方案》,使学生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要求与验收标准,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时间、指导教师及督促检查办法,实施分年级考核验收,验收不合格不予毕业。

(3)竞争策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把优者优先推荐就业的机制引入技能培养之中,进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培养策略。幼师院校围绕专业技能内容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舞蹈大赛、卡拉OK大奖赛、书画展、摇篮杯幼教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优先推荐技能优胜者就业。

第12篇

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两者既对立又互为依存,离开了主体就无所谓客体,离开了客体就无所谓主体,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绘画作品作为被鉴赏的客体,它的各种合成因素的优劣就只能靠鉴赏者这一主体的合成因素的滑动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应。

针对一件绘画艺术作品,除了作品自身能被人感知的形象和技法外,或作为鉴赏者的人们基本达到一致的共识外,不同的主体的人们还有它不同的反差。历史学家自然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欣赏或鉴定作品的优劣,看它是在社会那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当时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理学家便会从作品的合结构性去入手,即作品的比例、透视、黄金分割点、光和线等合逻辑性去讨论。当然,美学家会从他们的审美角度出发,是优美的,是崇高的,是喜剧性的,是悲剧性的,还是丑和荒诞的。就拿“阿Q”的人物形象来说,历史学家认为阿Q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性社会下产生的一代人的代表,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而文学家则认为阿Q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描绘对象,他的妙笔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语言刻画或是人物心理刻画;可美学家则从他的外貌形象入手,首先阿Q的形象是丑的,再一度进入他的其它分析。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我们不能说是某种职业或学科性的限制,而是说这种职业或学科性正是他们自身的优点即他们在他们本身的职业或学科里(相对别的职业或学科)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才有可能用他们独特的、超出常人的眼光去欣赏或鉴别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发出不同的感慨、议论和艺术享受。或许在艺术家看来,一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未曾想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可在欣赏中,被主体得到了发挥和证实。这是鉴赏者主体内部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反差,是一种文化内涵的积淀。

同样一件作品,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就潘鹤先生的雕塑作品《艰苦的岁月》,如果是一位经历战争或国内的沧桑老人去欣赏该作品,一定会老泪纵横,在他的灵魂里那两位战士已不是具象的艺术品,而是一批批抽象的驰骋疆场的华夏儿女,他看到的是血和泪,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因为他亲临战场,经历了硝烟弥漫的炮火岁月;而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在欣赏此作品时,他们的那种一见作品激动不已,浮想联翩的冲动劲与那些老人相比就逊色了许多,他们只能靠间接的方法,依据历史资料或长辈的言谈来想象作品的艺术思维,同样小朋友会眼睁睁的盯着小腰间的那支驳壳枪和老手中的笛子,至于其它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也就只能靠后辈的教化和自我体悟了。当然作者潘鹤先生当时可能还未曾注意到竟有人会对驳壳枪和笛子那么感兴趣。这是审美主体自身差异性造成的。

也就是在绘画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作为既定的目标被锁定的情况下,审美主体是一个弹动性非常大的橡皮筏子。

在鉴赏中发挥主宰作用的主体的人,个人的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修养)以及必要的专业素质与审美客体紧密相关,是审美客体对主体综合实力积淀的考验。高尔基说:“欣赏者要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结构中去补充作品中的描写,使艺术的作品形象更丰富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①主体如果没有在农村炎热的烈日下感受农民的“汗滴禾下土”的真切生活感受,怎么有“粒粒皆辛苦”的佳句呢。同样,要得到艺术享受,我们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思维去做宏观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理论做主导去领略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方面去感受。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②艺术修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包括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作者创作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背景以及对艺术理论、技法和文学等边缘学科方面的学习和感悟。王朝闻先生说:“我们面对把握了光和色的微妙变化的绘画,能够觉得光和色的变化是微妙的,除了它画得很好,也因为我们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光和色的变化不是心中无数的。如果我们自己心目中本身没有光和色的变化,那么这种光和色的变化表现得多么奥妙的绘画,对我们来说也觉察不到,甚至可以说相当于不存在。”③道理也在于此。

事实上,个人的职业(学科)、性别、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等等,这种自身的因素和并非专为审美活动而构成的因素,是审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对于审美客体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将是我们能进一步欣赏作品最好不过的良师益友了。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就要主动的发挥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让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在客体中让主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主体在客体的簇拥下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主体才能得到不断的发挥、判断审美客体的艺术价值,进而创造艺术价值。

审美经验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一般情况下,欣赏者是处于感性经验下的,他们没有把无意识的审美经验扩散、发展,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诱导,那么,他们的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便会在得不到审美客体的刺激和“撩拨”下自生自灭,或处于萌芽状态。我们观赏一件绘画作品或画展,有1/3的人摇头看不懂,有1/3的人则大谈作品如此逼真或如此乏味,这两种审美现象属于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滞后性现象,这种无意识的滞后现象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差距上。我们初次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惊诧于那奇特的构图,不明白为什么侧脸的人竟被画出两只眼睛,遮住的那半边鼻子和嘴象翻开的书,封底和封面进了同一个平面。这就是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中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仍处于审美的初级阶段或原型阶段。这时,如果一位内行朋友告诉你,这是一种艺术追求,要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四度空间,让你从许多角度去欣赏对象,这样,你就由惊愕转为去发现,按照那四维空间的不同角度到画面中去欣赏,于是,你时而发现了一个侧面的眉毛,时而又发现了一个侧面的耳朵,甚至发现了背面的后脑勺,此时,你已经由审美的原型阶段进入了审美的感性阶段,但还是滞后于客体(毕加索的画),滞后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上,仍处于感性认识上。如果你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愉悦,就必须有意识的尽力调动你的无意识积淀:通过你的艺术理论知识,知道了毕加索是抽象派的典型代表,而抽象跟具象有何区别,与再现和一般的表现又有何不同,与当时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又如何挂钩。这样,经过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一次“刺激诱导”,你就看出了毕加索绘画的情势,看出了象征,看出了意蕴。那画就不再是僵死的,剥皮似的四维空间的平面铺开,而是获得了生命和魅力,捕获了画家情感的奥妙。最后,也就是这种滞后性变为平行性,即主体与客体和创作者“站在同一艘船上看日出”,不再是看不懂或如此乏味了。同时也为你的审美无意识积淀起了奠基搭架的作用。

高楠先生说:感性经验当单独地用于欣赏时(所谓初通门路),它是低能蹩脚的,但当它获得了理性依据后,它就成为深入欣赏的工具,生动具体的再造出感性形象来,以供心灵去拥抱。④

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获得艺术的愉悦,达到忘我的境界,即所谓“物化自我”和“我化自然”,交相呼应,也就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共鸣,达到各自的目的。

珂勒惠支的《被捕》、《农民战争》和现在某位作者的《斗鸡》作品,前两幅作品是世界名作,我们对它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是肯定的,但就是我们自身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去创造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同的审美主体似乎都不同程度的调动了各自的无意识审美积淀,对作品的构图、造型、人物表情、场面和当时的人文历史背景等均做出了很透彻的掌握,可谓是把握了作品的全貌。可是后来理解了王朝闻先生的《接近》:“预示突变的新局面即将出现的时机,最引人关心,也更耐人寻味。”“……为了获得经久的观赏效果,单幅画或非连续性的雕塑,要把事件的进行寓于相对停顿的形象之中。虽然这停顿不等于事件的中断,而是来踪去迹的凝聚,却要使接近解决的矛盾在画幅中被挽住。⑤”运用此美学观点再去欣赏此作品,那时,你觉得作品的真正灵魂和作者的有意识性至此才得到升华。有了这种审美经验后,我们再去欣赏《斗鸡》,我们就不再被它表面的技巧或其它不足而觉乏味了,而是说作者也在做有意识的表达: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农家小院,大人小孩在忙碌的收获间隙,屏息在观望一场激烈的斗鸡场面,好象每个人在自持着自己已成型的动作,整个画面如此宁静,两只并非专业的公鸡,他们并非为赢取主人的欢欣,也并非为押赌者赚回金币,它们似是为争取一粒食物或一只昆虫而要展开一场生死搏斗。你看那威风凛凛竖起的羽毛,咄咄逼人将扇倒一切的翅膀,那用足了劲的双腿和弓形的脖子,那要刺穿对方的双眼和啄倒对方的尖嘴,它们各自在蓄谋以待,寻找自己的进攻点。可是,这又都是如此沉静,静的让人窒息,让人感到阵阵杀机。至于精彩的斗鸡过程和残酷的斗争结果就只能靠欣赏者去想象和联想了,这就是画面留给我们的悬念和疑问,我们由此可以想到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为了一点小事或小惠小利而争斗得不可开交。这就是矛盾即将解决而尚未解决,即将接近而未达到的解释,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诠释。

总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有了正确的、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在审美活动中针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才能得到艺术的陶冶、愉悦和享受,发现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以进行艺术批评,指教。否则,那种片面的、狭隘的、个人的评析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也得不到艺术的真正陶冶和享受。故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一项终生的具有挑战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它将关乎审美客体生命的诞生,审美主体灵魂的升华。

参考文献

①高尔基《论文学》第12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③王朝闻《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第495页。

第13篇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问题探究法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从鉴赏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开始。问题探究法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 措施

教学活动都有其一定的教学结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问题探究法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从鉴赏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开始。问题探究法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教学活动。问题探究法就是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理解和应用的艺术研究方法。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一、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二、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在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问题探究实践取得的成果

1.学生会问会学。“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3.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教师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改革了教法,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

五、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15篇

关键词:语文魅力;细品;善仿;妙用;发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26-01

从咿呀学语之时,我们就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从我们学会的一个词语,到现在脱口成诵的诗歌,一挥而就的文章,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牌、广告宣传,无不与汉语言息息相关,谁都知道汉语的用处很大,但是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成了与小科一样地位的课程,许多学生不重视,对语文学习付出的精力很少,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几多魅力,了解汉语言的韵味和功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细品

1、品语言。语文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表达的独特意味,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魅力,有的语言文采斐然,语言华丽,透着一种雍容华贵;有的语言直白平淡,透着一股朴实无华;有的语言含蓄蕴藉,透着一股朦胧美;有的语言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满怀郁结;有的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激人奋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语言表达的美妙,学习运用语言。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在体会到春天的美丽、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可爱,更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从中体会文章的魅力。像文章写“春草”“春花”“春雨”的段落,语言优美,且运用许多修辞手法,把春天绿草的活泼可爱、生机盎然,春花的灿烂纷繁、热烈异常,春雨的连绵朦胧,写得精彩绝伦,令人惊叹。更有最后几段的一组比喻,作者以饱满的激情,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热切赞美,让学生赞叹不已,这就是文章的魅力。

2、鉴形象。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吸引别人,还因为文章中塑造的形象十分鲜明,感染着读者,我们教师除了要注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鉴赏文学形象,让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的魅力。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作者塑造的几个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的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魅力。像作者精心塑造的孔乙己的形象,他既有正面的塑造,肖像“身材高大,穿又脏又破的长衫,面部苍老且有伤痕,头发花白”,动作“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语言“窃书不算偷、‘茴'字有四种写法”,写出了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迂腐、好吃懒做、有点小偷小摸行为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亦有侧面的烘托,“孔乙己一来就改变气氛,大家都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备受别人欺凌,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学生看到孔乙己受迫害的可怜样子十分同情,但又讨厌从他身上渐染的封建知识分子坏习气……看来学生已经走进《孔乙己》这部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

3、悟情感。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彩绝伦,但最精彩的还不止这些,因为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读者过目难忘,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深刻。那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批判与控诉,那报国无门的悲慨,那热爱祖国的情怀,那怀才不遇的郁闷,那想念亲人的痛苦,那对收复大好河山的喜悦……正是由于作品中的这些情感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在情感上激励学生,让他们为祖国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学习,做个正直善良、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一代栋梁。

二、善仿

1、模仿语言表达

文学作品的魅力如果仅仅是品味、鉴赏,许多学生也许还看不出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未必能看到文章中的真正魅力,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文章的好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模仿一下作品,让他们看到与作品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审视文章的魅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教学时不光要欣赏语言的美,还要跟着原文某些句段进行仿写练习,像“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段博喻手法的描写,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事物,运用着这种手法来写。或者模仿最后三段的博喻手法,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打开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自己与原文的对比,切实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2、模仿间架结构

文学作品的魅力除了语言美,文章的间架结构也独具一格。许多学生眼高手低,鉴赏别人的作品,根本就没有看出什么高明处,但自己实际一操作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但鉴赏层次结构安排的高明之处,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更能间接了解作品结构安排的魅力。

如学习记叙文,模仿记叙文曲折不平的结构特征,还有倒叙与插叙、补叙的写法;学习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学习议论文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等层次安排……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与模仿,感受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独具。

三、妙用

语文知识的学习,它不像有些学科,仅仅为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段,它的实用性强,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用到它。不论你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期,都会运用到语文知识。从张嘴到行走于路上,到处皆离不开语文知识,更不用说上升到书面形式上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好“生活”这个大世界,让学生在圣火中了解语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