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业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去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3.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比如建筑垃圾,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导则》在施工中如何做到四节一环保都提供了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涉及提高用水效率、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中水、雨水、基坑降水阶段的地下水)和用水安全;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中,强调节材措施、结构材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安装方法优化、围护材料的节能性能、周转材料的合理重复使用;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提出机械设备机具、施工用电照明、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选用节能的机具设备、合理设计工序和配置设施降低耗能的要求;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中,提出严格临时用地指标、强化临时用地保护、合理紧凑施工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和交通线路;在环境保护中,强调扬尘控制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材料采取分类控制措施和指标,如土方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1.5米,结构安装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0.5米,在建筑垃圾减量化中,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40%,土石方类的达到50%等控制要点。(三)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施工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因此,绿色施工在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自身成本,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环境效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形成潜在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一)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比如《导则》中评价管理属于企业自我评估,有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尚需要企业结合工程特点和自身情况自我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二)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摘要:建筑业发展瓶颈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的规定,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摘要: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根据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针对的是民用建筑。
1建筑的双重属性
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所从事的大规模建筑事业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建筑活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反映当时的思想和艺术的要求[1。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双重属性。
首先是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后,建筑的形式就不再是为了适应遮风避雨、逃避野兽攻击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空间来表达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的自然科学属性。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约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建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某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则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例如下图一反映了上海市1949年以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的变化情况。将它和上海市1949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对照,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出结论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必然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期[2。
和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上海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假如将上海历年的国民经济总值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图二)。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8000元。其结果就是摘要: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将对生活条件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占有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探究报告和相关专家的探究结果,我国新建建筑将主要集中在未来10~15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建筑在1998~2010年间增长速度为6.6%[3。
可见,建筑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建筑在上海乃至全国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3建筑发展的环境制约性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础却是相同的摘要:任何建筑的正常运行都以消耗一定能源为代价,如照明系统需要电能、空调系统需要电能或油、天然气等等,所有这些为了维持建筑正常功能所必需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建筑能耗。
仍然以上海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房屋竣工面积已经翻了几番(图三),其中公共建筑的面积在2001年底已经达到8696万平方米。和之相对应的是建筑能耗的增长。根据上海市终端能耗统计资料,以建筑能耗为主的第三产业能耗从1980年到2001年也翻了一番(图四),假如再加上生活消费能耗,上海市建筑能耗在2001年已经接近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4[5。
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可以使用的、具有成熟应用技术的能源主要是矿石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他们的使用都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非凡是上海,主要能源是煤炭,由煤炭燃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2、粉尘等,每年需要消耗上亿人民币来治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制约功能[6[7[8。
4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则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消耗和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建筑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那么建筑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能量也是必然的,所以建筑业发展中所存在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消耗的是什么能量以及如何消耗能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都在加剧着能源危机,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假如建筑消耗的能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建筑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能源消耗的制约;而消耗的可再生能源通常都不是矿石性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不过这或许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现阶段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筑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方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探究建筑如何消耗能量的新问题,而且所有的探究内容都围绕着“节能”展开,因为实现建筑节能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建建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所以有关专家呼吁,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新问题,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和设计,以及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等方式开展建筑节能。
有专家计算出摘要:假如从现在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二O二O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点三五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千瓦时(大约接近四点五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六千亿元人民币),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9。
由此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建筑节能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缓解了国家的能源紧张局面,还保证了自身及其他建筑的正常运行,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摘要:
1)杨深。建筑七千年。天津摘要:科技翻译出版社,199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探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2003.5
3)中国上海网站摘要:http摘要:///
4)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上海市建筑节能目前状况和未来展望。2003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调查报告。
5)同济大学。节能工作在上海——能源基金会项目《上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题报告,2003年。
6)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网站摘要:http摘要:///gongbao/linian2002.asp
7)邓孝成。优化生态关键在防治燃煤污染。
http摘要:///index.htm。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发展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4.2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一、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关键词:建筑涂料;行业;发展;战略
近1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迅速,总产量已经突破100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建筑涂料生产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壁垒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我国的建筑涂料市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体现在:第一,可替代产品的潜力有待开发,建筑涂料的消费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不规范;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企业数量过多,区域分布不均衡,市场集中度不够,外资企业领导市场;第三,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产品技术相对较落后,品牌营销水平较低。
如何促进中国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的发展,经过对国内建筑涂料市场的分析和了解,本文尝试着提出以下发展战略。
1、集约化发展战略
1.1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国内建筑涂料企业一般生产规模都比较小,由于规模小,产品品种系列少,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根本不具备全国范围的竞争力,甚至守住区域市场的能力也难做到。为此,建议采取政策鼓励和行业协会协调的方式,对现有小规模生产企业,采用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和兼并收买等方式进行改造,并有计划地重点扶植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逐渐形成年生产能力在(3~5)万t以上,多品种配套,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集团化经营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兼并获取市场是一条可取之路。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扩充可解决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问题,体现出规模经营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因为现在的建筑涂料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采取一些零售业态的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比如作为某知名品牌的特许加盟商,或者为其它区域的大的企业作OEM生产等等。实践证明,集团化经营是一种比较有效且能够很好地抗拒市场风险的经营方式。
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综合利用和高效配置,能够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业务配合和资源共享,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1.2走名牌化发展的道路
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就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名牌意识,创建国家级、国际级的名牌产品。因为名牌意味着质量、效益,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声誉,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
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成熟往往遵循产品竞争规模竞争品牌竞争的内在规律。名牌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所向披靡的竞争利器。充分发挥现有名牌的效应,扩大规模,向同类企业辐射,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3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从建筑涂料品种来看,很多企业追求小而全,市场上炒作什么概念的涂料,就开发什么涂料,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同一个企业同样的产品,品牌却有好几个,每一个品牌下面还有若干子品牌。我们必须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部分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保留开发符合环保要求,适合市场的优势产品,创出有特色的品牌,走一条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2、科技兴业战略
2.1加强科研开发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目前,建筑涂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支持企业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变革,只有不断将先进技术通过成果的转化在产品中体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由于科技开发的经费不足与科研力量的缺乏,我国的建筑涂料的科技研究成果不多。在建筑涂料科技开发方面,仿制的多,低水平重复的多,创新的少。很多建筑涂料厂家每年只投入很少资金用于研发,有些公司根本就没有技术人员或者请一些兼职的化学师,经年累月生产同样的产品,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国外大型的涂料公司和原材料公司,对建筑涂料及其原材料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都非常重视。一般情况下每个公司都会拿出每年销售额的5%作为公司的研发费用,对于一些基础性研究,更是不惜巨资投入,当然他们也因此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我国国内的建筑涂料行业必须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2.2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缺乏和不配套曾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涂料的发展。要实现建筑涂料行业的现代化,需要尽快培养和造就第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富有创新才能的科研人才,各类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没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就难以掌握现代化的建筑涂料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没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实现建筑涂料的集约化经营。因此应以战略的高度,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3提升建筑涂料产品档次
为了提升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应该加大科研的投入,紧跟世界潮流,不断创新,开发出新的品种。具体的发展方向包括:
(1)向低VOC方向发展。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涂料的品种结构应向着减少VOC含量、向着绿色产品、环保化发展。
(2)向功能化发展。除了研究开发各类功能性涂料,包括防火涂料、防水涂料、防霉涂料、保温涂料等,还应加紧研究和开发建筑装饰中出现的难题和新问题,满足各类建筑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3)向高性能、高档次发展。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重点研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以及氟碳树脂水性化涂料,以适应和满足我国高层和公共建筑外装饰的需求。
2.4解决好原材料配套发展工作
建筑涂料所用的专用乳液、助剂、颜料等目前还存在着品种少、质量不稳定、供应不足、价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建议国内的原材料工业可以利用目前进口原材料大量涌入国内涂料市场的时机,借鉴别人的经验,提高我们的产品性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现在应该是时机较为成熟的时候,同时也要加强自主研发的投入。
2.5重视涂装施工的研究
建筑涂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半成品,只有将它装饰到建筑物表面形成涂膜后,才成为真正的成品。涂膜能否充分发挥预期效果,与使之形成涂膜的配套产品和施工技术有很大关系。国外对一种新的涂料品种问世后,对其涂装施工技术研究非常重视,对其施工基础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具、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补救办法等都进行较深入具体的研究,并相互提出详细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程。特别为了适应家庭装饰的发展需要,研究和开发了适用于家居装饰的产品小包装以及简便适于自己动手的施工机具,并为用户提供了很通俗、详细的施工方法。国外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发展。
3、环保健康战略
3.1绿色环保涂料的兴起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环保、安全、消防型建筑材料,国际上也称“生态建材”、“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绿色环保涂料作为绿色建材的一种,同样是对涂料“健康、环保、安全”属性的评价,包括对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和废弃物处置五大环节的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3.2绿色环保涂料的特征
绿色环保涂料的基本功能除作为建筑涂料的基本实用外,还在于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因此,绿色环保涂料与传统涂料相比,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及添加剂。
(2)严格控制涂料VOC的释放量,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
(3)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要具有多功能:如抗菌、防霉、隔热、阻燃、防火、调温、消声、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等。
3.3环保健康战略对建筑涂料企业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一个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对一个企业也同样非常重要。一个建筑涂料企业只有生产符合健康环保的建筑涂料,才能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和改善企业形象,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环保健康战略的保证措施
生产绿色环保涂料除了要有技术和原材料外,还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政策法规、产品的技术创新、教育培训以及公众参与和监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体现主体,政府的政策法规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调控手段,产品的技术创新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强大推动力,教育培训和公众参与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保障。因此,要确保企业有动力和能力销售绿色环保涂料产品,还要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自身、公众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1)宏观上,国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经济手段限制污染产品的生产,鼓励绿色环保涂料产品的开发。
(2)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
(3)实行环境标志,公布权威的认证机构,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涂料产品”。
(4)加大科技创新,努力研发绿色涂料产品和绿色技术。
4、国际化发展战略
4.1国际化为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带来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将使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潮流,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具体表现在:
(1)国际化有利于加快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改革开放的进程。
(2)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引进技术和外资,提高水平,扩大经营。
(3)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结构调整。
(4)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国内建筑涂料企业获得价格低、质量好、品种系列配套、售后服务到位的原材料,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极为有利。
4.2国际化为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带来的挑战
对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而言,加入WTO后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将与我国处于相同的法制环境下竞争。它对涂料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更多的国外涂料生产企业会更加看重中国的建筑涂料市场,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或者在中国寻找商销售产品,从而对国内的涂料生产企业造成威胁。
(2)根据目前国外涂料企业专利先于产品进入中国,而中国企业对专利普遍不够重视的现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我国的《专利法》很有可能使外国企业先受益,从而加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在发展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3)外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优势在全国办分厂,以巨额涂料产品广告覆盖全国,结合其品牌宣传优势,高效的管理,强大的资本,挤占目前国内大型涂料企业占有的区域性市场。
4.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利用外资,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随着我国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继续贯彻下去。国家为逐渐扭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将制定出外商在华投资地区导向性政策,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这也将成为我国政府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筑涂料行业要与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投资,并向中西部倾斜,推动我国建筑涂料行业的平衡发展。
(2)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国外涂料厂商纷纷进入我国,刺激着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朝着一个新的台阶发展,同时,也给国内的绝大部分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造成生存危机。据有关专家分析,“洋涂料”的大举压境,使得兼并、重组、收购将成为下一步涂料市场的“重头戏”。中国建筑涂料行业要利用当前的机遇,抓紧时间调整产业结构,完成建筑涂料行业的新发展。
1.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营造一种谁投资谁受益的良好商业和法治氛围;
2.服务到位的融资机构,促进软件成果转化快;
3.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配合制定灵活的技术移民政策;
4.具有第一流的大学教育,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发达的通信设施;
6.长期磨炼的企业家精神;
7.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美国软件业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拥有规模各异的软件公司8万多个,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为18%。世界500强软件公司前10位中的8个公司总部都设在美国。美国的软件产业主要以3个部分组成:1.以商业销售或租赁为目的,设计和生产软件产品的公司;2.开发因特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提供网上信息和服务的公司;3.专为计算机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美国软件产品主要分为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占23%)、应用软件(占51%)、软件开发工具(占26%)三大类:
1、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等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2%,共计46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5%,销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主要是IBM、微软、ComputerAssociates和惠普4家公司,占据了这个市场的主要份额(高达48%)。
2、应用软件,包括公司和个人用途的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4.7%,共计62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1%,销售额将达到1255亿美元。
Unix和32比特的视窗平台占据了该市场的主要份额,分别达到207亿和239亿美元。对视窗应用软件的需求仍呈上涨趋势,预计到2003年,其软件销售额将会突破600亿美元。而Unix系统也将达到350亿美元。
3、软件开发工具促进了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以及软件程序的应用。从1998年到2003年,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的水平;1999年的年销售额为354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今年的一份报告,在过去的5年里,软件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美国GDP增长速度的3倍,软件从业人员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在过去4年里,其平均就业增长率为13%,IT领域有1/3劳动力受雇于软件行业,全美软件人员人均年薪68,900美元,且年增长率保持在8%。
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要大批技术人才,而美国软件人才供不应求。为此,许多软件公司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吸纳当地高级软件专家。他们利用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软件人才英语好,技术强,劳务成本低等条件,广揽人才,扩大公司业务,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了进一步吸引软件人才,美国国会于1998年立法,临时放开了H-1B签证的上限,即在2000年财政年度,发放115,000个H-1B签证,而到2001财年,发放107,500个,2002财年,恢复到原来的限额即每年签发65,000个签证。
软件产业创新节奏快已成为该领域一大突出特点。在这个竞争极为激烈的领域,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在极短的周期内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的支持。美国研发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的5家是IT和软件公司。
1998年,美国软件工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41亿美元,在工业领域中排行第8。但若以研究资金投入密度和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说,软件产业排行第3。软件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11%,其它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7%。
除了少数几个国际大型软件公司之外,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包括美国国内)2/3以上的软件市场。软件产品在美国的出口份额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软件生产公司在1997年的贸易顺差达130亿美元。由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增加软件方面的预算,美国软件公司计划扩大国际销售量。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并没有为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特殊的倾斜政策。而软件产品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R&D投入。为保持R&D投入,美国软件企业从美国政府那里争取到了"永久性研发税优惠"。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1部分中规定的"研究与试验税优惠"为美国公司在税收年实际的研究支出提供了20%的税收减免。
二、日本软件业概况
日本官方一直把软件业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进行分类。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其1998年的软件产值约570亿美元,占其全国信息服务业年产值(916亿美元)的62%左右。该国有软件企业约3700个,从业人员33万人。同年,日本软件出口额仅0.82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5.62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特种软件分别为31.35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5.69亿美元。此外,日本的软件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各为50.84亿美元和2.74亿美元。据分析,形成这种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局面的原因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大多数企业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等。
迄今,日本政府尚无专门制定发展软件业的政策、计划或措施。今年3月,由日本著名大学、大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学术机构联合组成的"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讨论委员会"出台了题为“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研究报告,其中就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1.研究开发高效率、高稳定软件技术
随着数字革命的兴起,信息通信系统和网络将支撑经济社会的多个部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保密性至为重要。为此,需开发在不可预见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使系统或网络稳定工作的软件,如软件本身能自动生成免疫功能、在访问数量突然集中的恶劣使用环境下也能稳定地工作,部分故障不波及全体,从而不导致全系统瘫痪等。
系统的使用者需要适应不同用途且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软件,因此应有高效评价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方法、软件修补方法以及评价软件开发技术的方法等。
2.操作系统技术
目前的操作系统绝大部分仅驱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不能驱动网络机器,今后必须开发能适用网络时代的通用操作系统。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多个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移动通信机相互联结形成
3.信息检索技术
个人或团体向网络发送的信息,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向多样化、分散化发展,因此需要高效信息访问技术及超越现有检索方式的按照信息内容检索和适应通信环境的检索技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或儿童也能够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而且可防止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向网络扩散,但又能自动收集、整理信息的技术。每个用户的联网环境不同,应建立考虑用户联网环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此需进行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内的高级软件的研发。
4.信息存储技术
建设通过网络传输包括动画、声音在内的任何信息的电子书店、电子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今后,信息除了新闻、书本之外还将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服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材等对网络利用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支持这些技术的软件,可在全世界随处利用已存储信息的技术、流通信息的通用站台。
5、其他软件技术
大容量数据压缩技术、XML技术、版权管理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言理解技术、大量数据计算技术等都需要相应的软件支持。
三、英国软件业概况
英国软件业产值规模世界第三,1999年产值为377.46亿美元,约占GDP的1.2%,当年软件出口约16.2亿美元,软件企业65000个,就业人员35万人。
表1英国软件业1997----1999年概览
年度产值(亿美元)企业数(个)软件人员(人)
1997259.254,218240,000
1998341.6*57,000290,000
1999377.46*65,000350,000
注:*为预计值
英国软件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在大学和政府研究所进行。英国现有综合性大学约150所,其中设有计算机工程或信息工程系统的大学有近120所。在从事软件基础研究的队伍中,人员分为3个档次,但研究工作主要依靠有博士学位、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研究人员,而软件开发工作大部分由软件公司和大学进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据市场的特殊需求以合同制形式进行单独开发活动,这部分人大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据了解,英国软件业的强项领域主要包括:
1.银行、金融和会计
2.操作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操作服务系统
3.零售业
4.通信
5.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业
6.旅游、休闲与游戏
7.教育
8.医疗
9.开发用工具
英国政府对软件业的发展未提出过什么政策和计划,也没有向中小软件企业实施专门的倾斜政策,这是因为现有的支持中小企业的鼓励性计划和措施已经为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减税、贷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然,政府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例如,它支持建立了"英国软件行业网络"和"英国电信办公室"这两个促进软件业发展的行业性组织。通过这两个组织,将各自分散的软件同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获取风险资金、怎样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同开拓国外市场以及消除有碍企业发展的办法等等。
四、法国软件业概况
与美国相比,法国政府比较重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将软件课题多次列为国家关键技术项目,促使法国软件业发展较快。1990-1997年法国软件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8%。1997年,法国有8679家从事软件研发和生产企业,从业员工66967人。当年软件行业销售额约为66亿美元,法国软件公司规模一般都不大,除了前5位大公司从业人员均超过千人,80%的公司其雇员均不超过10人,但进入软件领域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很高,通常一个软件公司,高级软件专业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52%,中层专业人员占27%,企业主管占3.5%。法国的软件业主要集中在大巴黎地区(占近57%的各类软件人员)和罗纳-阿尔卑斯地区(占12%),另外在航空、电信、电子等尖端产业所在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这些产业领域非常需要特殊的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以及网络管理软件。
近几年,随着法国家庭拥有微机的增多,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日常办公软件(文件处理、预算管理)的销售,而且特别激励了娱乐软件(教育、文化、游戏等)的销售。而企业的软件需求更趋向于特殊软件产品的发展,如各种定制软件,以及用于因特网和网络(内联网和外联网)的漫游软件或各种数据安全保护软件。法国社会的许多职业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特殊软件,如会计、审核、农户饲养和轮作管理、医院病人和处方管理等。面对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法国政府一方面开启技术移民的大门,从国外吸引包括软件人才在内的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在政府实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和科研优先领域中增加投入,促进软件业的研究与发展。五、德国软件业概况
1999年,德国标准软件产品(系统软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54亿美元(257亿马克),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4%。近年来,标准软件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应用软件的销售额增长最快。据预测,德国今年标准软件市场增长率为9.8%,而且今后几年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这个数量级。1999年,软件出口额达74亿美元。
据统计,德国大约有4万余人在标准软件企业工作。截至1999年底,在德国40余家大中型软件企业中,有3.85万从业人员,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0%。德国的软件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与各国相比都很少,但其企业生产率却非常高。人均销售额通常是衡量企业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德国40余家大中型标准软件公司1998年人均销售额为43.2万马克,共中10家销售额最大的公司人均销售额为94万马克。
目前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1999年共有170万人从事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9%,而整个软件业及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加11%。即使如此,德国目前还短缺7.5万名信息技术专家。
为了缓和人才短缺,德国政府支持工业界的要求,通过了"绿卡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今后三年内接收非欧盟国家2万名软件专家;专家年薪至少10万马克,在德国工作期限最多为5年,该项规定于今年8月初实施。除引进人才外,德国政府加大培养本国信息技术专家的力度,政府与企业界联手今年提供4万个培训岗位,至2003年至少再增加2万个培训岗位。此外,施罗德总理呼吁在今后5年内与州政府共同提供1亿马克,扩大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招生人数。
六、意大利软件业概况
意大利的软件业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各成员中规模较小,据统计,1999年该国软件业产值约合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3%,年增长率为10.8%;现有软件企业42020个,从业人员20.68万人。
当前,意大利软件市场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应用系统的集成产品和决策数据系统的数据处理产品,特别是面向WEB战略的基础产品。1999系统软件市场主要表现为与因特网技术有关的系统软件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系统软件发展较快,开发目标主要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用软件仍呈快速发展态势,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CAD/CAE/CAM系统等方面。
虽然软件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占总数93.4%的企业人数均少于10人。由于规模小,使得意大利的软件企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从而影响其产品的改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多年来该国的软件业一直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最近,软件企业加快了上市的步伐,预计这将会促进软件业的发展。妨碍该国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另一因素是缺乏训练有素的软件人员。据估计,该国1999年缺少6.87万合格人员,2000年缺少11.3万人,特别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人员。
为了促进包括软件产业在内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根据意大利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政策指南的决定,将进一步简化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下放权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信贷条件和风险资金,支持产业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支持意大利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走向国际化。指南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应修订现有的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企业发展的优惠资金;支持企业配置和更新设备,如规定将配置计算机软件的投入作为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对待,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利用工业部主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大学科研部主管的应用研究基金加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对面向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减免税收,支持企业再投资;利用出口信贷和提供担保金支持企业产品出口。采取减免税政策鼓励软件企业的布局转向欠发达地区;按照欧盟的统一要求,加快企业折旧过程,降低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增值税税率。
表2OECD主要国家软件产业概览
国别软件企业(个软件企业员工(万人)软件产品产值(亿美元)占GDP百计比(%)出口产值(亿美元)软件业年增长率(%)
美国(1999年)84492103.911705.92.1155.518
日本(1998年)约3700约33约570--0.8211.4
英国(1999年)6500035.377.461.216.215*
法国(1997年)86976.69660.43.5810.8
德国(1999年)40多*3.85154--8110.4
意大利(1999年)4202020.68330.3--10.9
加拿大(1997年)1621617.3795.172.049.6620
爱尔兰(1999年)8222.50849.072.4--
注:1、由于OECD尚无各国软件业生产和出口统计数字,而且美国产业普查每5年才进行一次,故此表是根据各国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数据编制而成。2、德国软件企业仅指大中型企业。
七、加拿大软件业概况
据加拿大政府1998年的调查报告,该国1997年软件业产值95.17亿美元,占当年GDP2%,而且自1995年起,软件产业年增长率达20%。全国拥有16216个软件企业,从业人员17.37万人。
该国软件企业绝大多数属小企业,91%的企业雇员不到10人且营业额少于17.24万美元。全国前100位软件公司的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的71%,且占全行业雇员总数的47%。从地理分布看,该国软件企业的71%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由于众多软件企业都属小企业,因此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其经营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软件企业中有销售联盟关系的占35%,有产品开发联盟关系的为17%,市场联盟的16%,以及研发联盟关系的有13%。战略结盟的伙伴主要是同行业内的企业,此外还有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商和产品分销商。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为了更好的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完善美化的建筑物,因此需要对建筑物进行装饰装修,对于建筑物的装饰装修能够弥补建筑中的不足之处,让建筑变得更加适应人们的审美和对建筑物的需求。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建筑物的装饰装修能够弥补建筑中出现的瑕疵,使得建筑物更加的完美,质量的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在当今建筑物的装饰装修已经成为建筑完成的一部分。
1、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1.1装饰装修施工无设计导致工程质量差
一些施工单位不按着安全的设计、施工标准和正确操作的规程作业,存在无资质的施工情况,从而造成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的低劣,人身伤害、财务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1.2装饰装修施工危及建筑的安全
在装饰装修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改变和破坏建筑的结构体,改变室内的分隔,增加楼层等现象,这些做法破坏了原始的建筑结构体系,降低了原建筑的设计承载能力,这将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3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不符合防火规范
在建筑装饰装修的施工中大量使用易燃性的材料,电气等安装的设备不符合安全用电规程,存在着非常大的火灾隐患。
1.4建筑装饰装修技术力量薄弱
近年来,建筑装饰装修市场高速发展,但是建筑装饰装修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相对滞后,尤其高级人才更显匾乏。这种情况反映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出现了许多工程质量事故,以及粗制滥造、艺术性不高等装饰装修工程。
1.5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管理薄弱、市场秩序较乱
一些不具备设计、施工资质和质量无保证能力的企业随意承揽装修工程,有的项目被层层转包或以包代管,致使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住宅等装饰装修项目分散,量大面广,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做到全面、有效地管理与监督。
1.6无资质从业带来建筑装饰装修质量安全隐患
持有住宅建筑管理部门颁发的建筑装饰施工资质的装饰装修企业,能够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培训,严格执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具体包括现场勘察、图纸设计、质量安全管理、资料整理、竣工验收、跟踪服务等程序,保证了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近年来,正规装饰企业的建筑装饰工程无一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不具备建筑装饰装修专业资质的企业或临时装修队伍承接了大部分公共建筑装饰工程和90%以上的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但基本处于无序监管状态,其共同特点如下:无企业资质,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不熟悉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绝大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由于没有经过基本素质培训,缺乏必要施工素质和能力;这些企业或临时装修队伍一般承接施工规模小且周期短的工程,快进快出,对工程不承担或无力承担质量安全责任,因而监管难度大。突出的装饰装修质量安全隐患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随意改变承重结构,任意增加建筑荷载,留下建筑结构的安全隐患;不按操作规范进行用电,具体表现在施工过程中严重超负载用电和室内布线不规范、偷工减料,由此留下建筑物的火灾隐患;装修选材以次充好,大量使用含有甲醛、苯、氧、氨等有害物质超标材料,给装修家庭得成员带来健康危害。近年来,建筑装饰工程因质量、安全、扰民等问题导致的投诉上访事件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2、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提出的建议
面对装饰装修行业的好形势和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只有认真研究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引导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2.1加强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管理
针对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工作是要加强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行业管理。解决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中无照经营的混乱问题;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无技术的“三无”装饰装修施工队伍;杜绝假冒伪劣、不合格的装饰装修材料及其制品流人市场;杜绝施工单位在装饰装修施工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行为及违章事故的发生。
2.2努力提高建筑装饰装修设计水平
施工单位应转变传统的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观念,在考虑建筑内部空间功能合理的同时,应注意考虑环境效益、艺术效果和时间效益。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中要着重解决如何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装修相结合;如何处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街区店铺的装饰装修设计中,如何改变杂乱无章、缺乏统一协调、整体美观等问题。在居室装饰装修中,要研究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装饰装修设计人手,因地制宜地推出不同层次的样板间,供用户选择,以引导人们正确、合理消费。
2.3大力培养建筑装饰装修技术人才
为了提高建筑装饰装修行业队伍的素质,必须从培养人才人手。可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及相关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装饰装修行业队伍的技术素质。
2.4促使装饰装修材料不断更新换代
企业应重视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和研究,研制更多的轻质、高强、耐火、无毒、美观、经济的装饰装修材料,使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绿色化,满足装饰装修市场的发展需要。
3、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发展的措施及对策
3.1培育开拓创新的建筑装饰装修骨干企业
强化建筑装饰装修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装饰装修企业资质准入制度。已获得工商营业执照仍未取得建筑业装饰装修资质的企业,应及时申报建筑业装饰装修资质。未取得建筑装饰装修资质的企业,不得从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经营行为。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立足本地、开拓外地的龙头骨干企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育实力强、信誉好、年生产能力过亿元的装饰装修龙头企业,以及重管理、懂质量和信誉好的骨干企业。另外,从政策宣传、规范普及、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向管理化、规范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3.2打造结构优化的建筑装饰装修产业链
引导有条件的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向产品多样化、加工现代化、组装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应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而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中坚作用,引导企业在创新设计、施工技术、人才培养、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而起表率作用,由此推动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束语:我国装饰装修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红火也走向成熟与理智,行业的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行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企业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众多装饰企业管理者面前永不休比的话题。企业欲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科技为先导,管理为根本”的管理思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时下国内装饰企业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武器。国内装饰装修行业还没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得到行业的认可与推广,因此,这才是我国装饰行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才是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韦天然.论我国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投资增长很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计算,从1990年至2000年,全国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34.4%上升到了49.86%;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2000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分别高达62.74%、59.91%和55.72%。另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私募基金总额已经超过公募基金总额,大约在2000~5000亿元人民币之间。(注:参见刘猛:《创业投资基金可能以私募为主》,《证券时报》2000年5月21日。)与此同时,国内仍有大量的民间储蓄未转化为投资: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蓄8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根据调查,截止2001年6月,浙江省可利用的民间资金量总额至少已达到5662.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居民证券投资、非上市公司中的非国有资本等),其中个体私营注册资本总数1715.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47.03亿元,这些民间资金很大一部分可以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此外,我国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商业性保险基金和住房资金等所聚集的社会资金也不断增长,居民增量金融资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日趋增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成为风险资本的来源。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一直以政府资本投入为主。据浙江省风险投资协会在2001年5月对49家内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在公司资本构成中,政府资本占42.9%,上市公司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占24.4%,民间资本占22.5%,金融机构资本占10.2%。政府有限的风险资本供给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需求的。近些年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专利申请达2万多项,就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只有10%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风险资本更是面大量广,政府风险资本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投资也难以适应风险投资的要求。例如,目前政府既要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赚钱盈利,又要不发生国有资产损失。显然,这同要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性质是相悖的。如果国有资本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风险大,则国有资产就可能遭受损失(当然也可能取得高收益);如果不是主要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就达不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这种“二难”往往造成国有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力。而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则可以克服国有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局限。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民间资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现有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只有通过吸收民间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真正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好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在法律上定位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市场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强,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金筹集、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以及产权管理与交易等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构建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风险投资经验看,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国现有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法》对风险资本的筹集、运作、管理等要求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吸引民间资本时,需要参照国际规范构建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1.现有风险投资公司与民间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在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它民间投资者可以与其共同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如综合风险投资基金、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区域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的资金由金融机构负责保管,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较大发展后,国有资本可以逐渐退出,并通过改革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将其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使基金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这是现有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在地方政府协调下的在本地运作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即由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当地或外地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与基金专业性相关的企业出资大部分,当地与外地的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出资一小部分,并吸收广大的私人投资者进入,组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当地的企业是这一基金的大股东,但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专门投资于当地与专业性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当地专业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组建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地民间资金和人才进入本地区,有利于当地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本地某一行业内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向本地有专业化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大股东对资金计划投向的行业较为熟悉,最后的投资决策也由他们做出,筹集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较为容易;三是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对本地专长行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增大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因为所投项目都是同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如果发展良好,会有许多企业拟对其进行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较为容易,风险资本退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2.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内部设立两类法律责任不同的投资主体:一类是有限合伙人,另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基本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具体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出资一般占基金资本总额的1%,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投资经验和金融专长,须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的比例好像不大,但绝对额是相当可观的。1亿元人民币的1%就是100万元,这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在基金投资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可以同有限合伙人一样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还可以依据投资利润进行较高比例的分配和获得管理劳动收入。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和风险同整个风险资本的营运效果直接挂钩,有利于形成对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有限合伙制还没有法律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对此作了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先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有限合伙进行管理和规范,待国家政策法规对有限合伙形式有明确规定时,再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形式。这种风险投资基金由民间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基金管理者和作为资金保管者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契约基础之上,其中民间投资者为委托人,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保管者为受托人,分别依据信托契约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和保管。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①实行资本承诺制,并引入托管人监管制度。民间投资者的资本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承诺投入一定的数额,但要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展状况分期到位。已缴付的资本金在投入项目之前由资金保管者保管,基金管理者并不直接经手收付投资者的资本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因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致的资金风险。②固定的管理费用避免了成本过高。基金管理者按照其管理的资金规模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因而管理者民间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一般不会出现公司型模式中经营者滥用经营权导致成本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③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契约型基金管理者所寻找的项目,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由投资者按照投资契约中约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由于投资主体是民间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被投资企业获取的投资收益只需要由投资者交纳一次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纳税。
4.民营企业个人和家庭单独进行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与个人、家庭投资者是风险投资领域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自身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还缺乏良好的条件,除了一部分风险爱好者外,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尚不敢贸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般是通过向风险投资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但民营企业则可以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民营企业除了与其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直接进行风险投资:一是设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金融性投资,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企业从事这种风险投资活动,除了可以从中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持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自身直接对风险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包括并购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有活力及潜力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并购已是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三是民营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投资。一般的风险企业通常以独立的创业形式存在,不过也有一些新技术的发明者不愿意完全脱离原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内部风险资本,建立股权全部或部分归公司所属的风险企业,以此作为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风险投资业更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投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扶持措施。
1.税收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是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会使风险投资业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可能。在高收益的吸引下,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具体政策措施为:①风险投资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税后利润再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免除企业所得税,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建设过程中的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补贴费;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给予有关交易税费优惠。②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来自管理费及红利部分的收入免收所得税;试行有限合伙的,允许其所得税由自然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分别缴纳,即自然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风险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所形成的沉重税费;健全加速折旧制度,允许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额予以扣除。
2.财政政策扶持。财政通过资助,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除国家现在已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如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外,政府还可采取以下优惠措施:对与政府高新技术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在投资项目失败后,国有资本弥补其一部分损失,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政府优惠政策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风险大、盈利少或不能盈利的情况,财政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将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与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逐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各级政府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对风险投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采取相对倾斜的政策,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产品市场,间接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此外,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机构还可以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从而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更好地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资本撤出的政策支持。首先,积极开拓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政府要按国际规范逐步改革和完善股票上市和流通的制度,逐步改变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在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已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条件下,各地政府可在国家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积极探索上市的可能性。政府还要加强与证券投资机构的配合,做好风险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开出时未雨绸缪,将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有能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借壳上市”并已成长为巨人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为风险企业重组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改造,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得各种项目信息,降低其交易成本。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使风险资本顺利变现退出。政府还要积极鼓励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兼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及税收上的优惠,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通过股权回购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的企业,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
4.风险投资的规范管理政策。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较快地发展起来。为了确保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至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指导和监督管理,杜绝考评不合格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家成长的同时,要对风险投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资格、执业行为规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维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政府在制订《投资基金法》中要对私募基金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既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引导它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加强风险控制,主要是严格限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资格、投资者范围,以及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四是政府对企业制度,特别是有限合伙制等要作出法律规范,促使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由家族制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股权交换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五是政府要促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使会计事务所忠实履行监督职能,律师事务所保证履行法规保障职能。资信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等要切实帮助民间投资者克服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投资障碍,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风险资本收益。六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各种法规,如企业破产法、企业收购与兼并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投资权益保护法等等,使风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参考文献】
成思危主编:《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版。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戴志敏:《9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启示》,《外国经济管理》1999年第4期。
R.L.FloridaandM.Kenney,VentureCapital-Finance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ChangeintheUSA,ResearchPolicy,1988.
真实的呈现出参考文献表明了作者对前人学术研究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也表明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更表明了论文作者对论文的参考阅读量的大小。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7]夏炜,卢余权,贾琳.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概述[J].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ack of credit market harms, and from the enterprise scale, technical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te management, market behavi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ight aspec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oping to benefit th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作为近十年来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到201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因此,作为建筑产品的建造者,建筑业的主体参与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和诚信水平自然成为建筑业良好发展的重点。而反观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建筑企业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遵守合同规定;建筑企业与发包方搞暗箱操作中饱私囊,压标、抬标等行为经常发生。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腐败。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如今中国建筑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危害
2.1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能够最终一次检验,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在合同中予以写明。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的现象。工程质量没有明显提高,豆腐渣工程仍然不断。
2.2合同履行不法保证。
违反合同就是违反交易规则,就是交易行为的违法违规。但是现实中有些人却把合同当成橡皮泥,任其揉搓,合同得不到遵守和严格履行。据调查发现,建筑业中合同履约率在某些地区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合同违约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一大顽症。同时,失信现象使合同的信誉受到严重毁坏,合同纠纷层出不穷,而且合同一旦形成纠纷,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应付。同时由于合同信誉低下,使得“合同危险论”、“合同无用论”、“履行合同吃亏论”等错误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流行蔓延。
2.3增加建筑市场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旦交易一方失信,就必然损害对方的利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我国其实已经为改善建设市场信用状况支付了不少成本。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我国对承包商实施了严格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措施,设立了有形的建筑市场以强化招投标管理,推行了强制性社会监理和质监站的强制性质量监督,对分包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等;从业主方面来看,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庞大的业主班子,动用大量资源对承包商投标资格加以考察,一些业主采取了收取质量、工期的保证押金等措施,更多的则是扣留大笔尾款等;从承包商的角度看,因为工程款拖欠而损失了大量的银行利息,因催讨工程款而支付了大量的费用。
2.4建筑市场出现“劣胜优汰”。
由于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导致建设市场“劣胜优汰”。我国建设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买方由于不能获得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加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只能以较低的对市场平均质量预期出价,造成优质产品因高成本而退出市场。如果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秩序,则信用可以纠正信息的不对称,使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
3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内容体系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一级指标):企业规模、技术能力、经营能力、企业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行为、社会责任、履约评价。
3.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应该包括企业资质、注册资本金、净资产、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纳税额等方面。资质等级主要考虑增项资质。净资产等于注册资本金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因此“净资产”与“注册资本金”这两个内容也比较相似,两种取其一即可,由于同一个资质等级要求的注册资本金相同,不能反映同一资质等级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建议选择净资产作为评价内容和相应指标。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和纳税额也属于同类内容,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延续性和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建议只需要选择施工结算收入作为评价内容。
3.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科技创新又可以考虑专利数量、施工工法编制、技术标准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工程、QC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等。技术人员主要考虑拥有各类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技术装备包括设备拥有率、设备利用率和设备更新率等,但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建议只采用人均技术装备率(元/人)指标来衡量(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得到)。
3.3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融资能力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近三年施工结算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采用外地(包括市外和海外两个方面)施工结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融资能力采用银行授信额度来衡量。
3.4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包括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等。管理人员主要考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的学历、职称、管理工作年限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预结算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论证体系等。管理手段主要考察其利用互联网(比如有没有建立企业网站等)、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现代管理手段开展生产管理情况。
3.5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考察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情况。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不良行为记录和质量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质量管理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质量表彰分为国家级(包括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鲁班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省级、市级以及区县级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也通过不良行为记录和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安全文明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安全文明表彰有标化工地、绿色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将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
3.6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资质行为、业务承揽、施工许可、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合同履行、纳税等方面,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认定。
3.7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职工工资(主要是指农民工工资)、职工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剩余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培训教育(比如有无开办民工学校等)、劳动保护、抢险救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慈善活动、投诉、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其他公益活动。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认定。
3.8履约评价
履约评价的“约”指的就是合同,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就是对施工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合同条款以外的内容不应该作为履约评价的范围。履约评价的内容考虑过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与履约评价本身的含义不符;第二,可能会与其他综合(信用)评价内容重复;第三,过多的评价内容可能会超出评价主体的能力范围,使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
基于上述考虑,建议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到位情况;(二)关键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施工过程管理水平(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四)合同履行结果(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对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建议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进行,并且以建设单位的评价结论为主。
上述八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建筑业企业的行为,较全面地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信用记录、诉讼记录、工商记录、违法犯罪记录等信息涉及到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暂时没有包括在综合(信用)评价的内容之中。建议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予以考虑。
4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开展了建筑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希望本文的探讨有利于各地更好的开展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颖.建设领域业主信用管理体系理论及信用约束机制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常燕.建筑市场信用系统演进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曲春慧.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关键词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10] 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uilding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six factors, from the acceler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financing ability, building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create a positive cultur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ability etc..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5303亿元,同比增长16.2%,建筑业的发展及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积极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企业竞争力内涵
企业竞争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对手的长处。企业竞争力可以最终体现为:产品品质和信誉、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品质产品的价格优势。
就建筑企业而言,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
3建筑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3.1施工技术水平
由于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复杂和实施系统性,提高技术就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 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 科技含量普遍偏低, 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机械化水平方面, 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我国建筑业的科技贡献份额只占生产总量的25%—35%, 而发达国家为75%—85%,研究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0.3%, 而发达国家为3%, 相差10倍以上。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10—30年, 很难与国外建筑企业抗衡。
3.2资金及融资能力
带资承包已经成为世界建筑施工行业的趋势,除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政府项目不需要承包商带资外,多数项目基本上需要承包商以不同形式带资承包。而在国内,尽管现在合同法、建筑法规定不得垫资,但是垫资承包也已成为行业惯例。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建筑企业的资金及融资能力能为影响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及融资能力同时制约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3.3人力资源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社会任何行业中人的因素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竞争力水平,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力资源水平。
3.4管理组织能力
提升建筑企业管理组织能力,向管理要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企业应建立完善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努力节约成本,加强资源整合,做好风险控制,切实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和质量。
3.5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
建筑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有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拥有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富有个性化魅力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成败。
3.6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是建筑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与市场销售有关的整个业务活动。市场的竞争、企业的兴旺、利润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管理的成败。如何有效开展建设市场营销是建筑企业核心问题之一,营销能力自然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竞争力。
4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对策
4.1加快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技术创新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 才能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和维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基础,支持大型建筑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其在境内外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建筑业企业开发专利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争创国家级、省级工法;鼓励建筑业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标准。
建筑企业必须发展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作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才能使企业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活力。企业技术创新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业主的需要选择创新领域,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设立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企业创新激励,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
4.2提升建筑企业融资能力
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将会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培育资本运作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合作良好的银企关系是建筑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关键因素。提升企业建筑企业融资能力重要方法是建立银企联盟,仿效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的发展道路,推进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金融资本支持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依托金融机构在国内外的融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承包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借助于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担保、结算、咨询等服务,可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投标中的竞争力,增大夺标的概率;并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
4.3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可以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最优的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所在。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努力培育出一批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与发展;注重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项目管理者队伍。
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和人才竞争机制。坚持实践锻炼人才的原则,根据员工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加强考核,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合理上岗,优胜劣汰。
建筑企业要集中精力加大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对施工工人的基础培训工作,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建筑业队伍。
建筑企业要在提高职工的素质上下功夫、花本钱, 只有在强化广大职工的素质上舍得投人,才能出精品、创名牌,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 开拓更大的市场, 获得更好的效益。
4.4营造积极向上的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实际,准确把握企业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的文化类型,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理念,以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优化经营理念和员工思想行为为着力点,塑造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形成合力,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4.5提升管理组织能力
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在固定的收入中,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在相同的利润下,生产成本的低廉,就形成了较低的报价,这样在招投标中,就占据了先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业务。
加强资源整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源涉及各个方面,与政府的关系、与专业承包商的伙伴关系、与建材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以及与业主的关系等等,对这些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程度,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何种优势。
4.6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任何产品都需有顾客消费,产品才会有市场需求,而任何企业想要达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满足顾客 (业主) 的需求,而提高服务水平就是使产品达到顾客满意的最佳手段。充分把握业主的意图,要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标书、业主沟通等途径发现业主需求间的异同,把无形的服务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尽其所需。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市场活动范围、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投标报价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和服务的能力。
建筑市场营销应细分建设市场、确定目标市场、端正营销理念、建立和完善营销责任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树立大营销理念、熟悉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基础上积极开展工程营销。
5结语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影响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六方面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由于不同的建筑企业的侧重点不同、具体情况不一致,所以不同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各异,各建筑企业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刘炳胜.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D].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等. 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5)[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3]张拥军. 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 中国市场, 2006, 32(08):59
[4]潘和平.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及其提升[J]. 建筑经济, 2007, (10):70-73
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经济的理性思考
一、前言
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互相交融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目标在于最大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尽管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国家发展、需求增大而迅猛发展,但是对于相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论,国内对其研究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如何平衡应用施工技与投资的金额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何在投入、工期与质量之间达到三方最优都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当下我国的建筑市场需要一场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的理论变革,以此解决当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
二、对建筑业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发展的理性思考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对建筑业的定义相对广泛。在我国,通常将以工程建设为主(铁路、公路、房屋等)的土木工程类,以大型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主(电力、给水、供热等)的线路、管道、设备类以及以建筑物装修、装饰等活动相关的施工类合并成为建筑类。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一个建筑工程是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完善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是单单某一个子类。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在我国建筑业是与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建材、设备供应、以及教育科研息息相关的产业门类。正是因为在我国建筑业涉及面的广泛,对于具体的建筑管理而言,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系统范围的界定,国内一直存在者大建筑业与小建筑业的争议分歧。争议与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以及部分专业工程纳入建筑业的范畴之内。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建筑经济》中的相关定义。该册中指出,建筑业是包含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维修和管理机构与有关教学、科研、咨询等项目的综合学科,是大建筑业中所指的定义。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更加认同大建筑业的概念。事实上,随着建筑业本身系统的不断扩大,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并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还呈现出系统集成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国家,政府已经组建了全新的用于管理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交融而成的管理机构。例如德国近几年组建的交通、建筑与住宅部,英国组建的环境、建筑与区域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发达的国家小建筑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大建筑业体系。可以说,大建筑业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建筑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①建筑业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②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③发展建筑业就等于在无形中发展了重工业和其他相应工业。④在我国当前阶段,建筑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⑤我国许多大型的建筑企业承包了国际工程项目,无形中带动了我国的综合性输出。⑥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综上,建筑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筑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具体怎么变革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喷涌而出使得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分歧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导向却不能及时的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另一方面现行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复杂,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企业之间竞争等局面使得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在通过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国内形势以及未来建筑业改革出现的部分趋势,我们认为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1.归口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在成分上有省、部属,地(市)属,县属之分。行政隶属关系的互不相同造成了对建筑企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同属别的建筑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管理职能上,建设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由此,在审批权、收费权、发证权上各部门互相争夺。整个建筑行业虽然貌似稳定和谐,然而内部却十分混乱。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保护主义横行,对市场规律完全忽略,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因此,想要对建筑业进行大改革,归口管理是第一项要进行的任务。只有加强了行业的归口管理,我们的建筑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才能明确,业务活动才能更加专业。例如我们可以将工程资质的审查,招投标项目等方向性问题要归口与建设主管部门。
2.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结构
事实上,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80年代不足一千万人已经发展到如今三千五百多万人。从整体上,我国的建筑行业一方面出现了总量大,产能剩,利润少,竞争大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行业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建筑企业发展稳定程度缺乏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调控企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合并改组企业,形成综合能力足够强大的建筑企业以改变当前建筑大而不精的现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级结构对现有行业进行改变。第一级别是总承包级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承包事务;第二级是业务分包级别,负责项目具体的筹建等事务;第三级别是劳务输出级别,负责工程施工等现场问题。
3.加强市场及投资的管理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仅方便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还将市场上活跃的各类经济成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计划性强于市场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干涉过多,以至于建筑市场尚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投资而言,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大型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和集体投资的。对于此类工程投资而言,公益效益和工程质量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对投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非私人投资往往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要想规范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建筑业的市场以及投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严密的投资管理,建筑业会逐渐从混乱的现状中走出[1]。
三、持续加强对建筑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而言,急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大牛,而是构建现代大建筑业的先进理论。建筑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建筑行业的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以建筑工程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刊物《苏联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建《建筑工程经济学》刊物。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起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政政治环境的问题,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了建筑工程经济学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现实建筑经济问题开展各类学术探究。也是在此阶段,《建筑经济》等相关专业刊物得以诞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建筑经济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可以说,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当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壮大,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觉得建筑工程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中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加强与国际建筑工程经济学学科之间的甲流,融合发展出真正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与再学习,激发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才能真正利于国计民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
四、结语
我国建筑业尚处于大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繁荣而蒙蔽了眼睛。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的脱节,也应当看到未来建筑行业大发展对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的巨大需求。对此,我们切实把握机遇,真正地将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应对未来我国建筑业的辉煌发展。
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的作用
1、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工程经济人员在工程项目投标的阶段内,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进行投标报价书的编制,在面对那些工期较长并且投资较大的项目的时候,承包商需要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因此相应的提高了对工程经济人员的专业要求。投标报价环节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熟悉标书的内容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招标文件中体现出的是业主的主要意图,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技术规格、商务条件、承保范围、承包商责任、资金风险以及业主自身特殊的要求等,各个方面都要进入分析。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的首先是搞清楚招标的范围,不要出现遗漏报价的问题;其次是将招标文件中不够清晰的地方找出来进行澄清;然后是风险分析工作,以招标文件中的资金要求、施工工期以及付款方式等为依据来分析;最后是提高报价的针对性,熟悉标书中对于品牌和技术的要求。在对标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以后就要开始进行项目成本测算工作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直接成本的构成内容是采购设备的费用、材料费、施工费以及设计和软件等,间接成本的构成内容是单位的人工费、差旅费以及招待费用等。其中直接成本是确定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比较常见的工程项目报价模式是将工程量和综合单价相乘,综合单价的价格水平是以市场行情为基础而波动的,分为施工单价和设备单价两个部分。工程量则需要计算设计方案才能得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是整个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其基础也正是设计方案,所以设计方案和项目的投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在投标初期工程经济人员就必须参与进来,对整个项目的方案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包括项目的工艺和流程、地基条件、布置总图等,目的是为了使报价内容更加准确而有针对性,如果工程量上有遗漏缺失也可以及时发现。在确定工程量的时候首先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的仔细计算,其次是收集已经完成的同类项目的数据进行对照,将不可比因素扣除掉以后再对二者使用类比法确定其合理性。在确定了工程量以后需要进行的是综合单价的组织核定,首先是在项目中往往占比最大的费用,设备单价,有的单体设备具有很高昂的价格,决定着整个项目的投标价格。所以在核定设备单价的时候,工程经济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让设计人员列出所有的设备清单,并且标注清楚不同的规格型号;其次是尽量投有类似项目经验的标,除了询价以外,必须列出已完成项目的历史采购价格,然后进行对照考虑,因为设备的价格往往不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并且走势通常都是下降的,所以相比起询到的价格来说,历史采购价格的说服力更大;再次是选择一些供应常用设备的供货商,与其签署协议进行长期供货,双方约定好供货的价格,这种设备长协机制的优势是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拿到设备;最后是那些价值较高的单体设备,尽量在投标前就与供货商进行约谈,确定设备的价格,有需要的话可以进行标前协议的签订。以上所说的内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盲目询价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规避设备价格虚高的情况,对项目的整体报价具有积极的作用。然后是核定施工综合单价,工程经济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招标清单的样式为标准来制作一份询价的工程量清单,在其中将工作内容一一标明,施工单位的报价则按照工作内容来,避免在成功中标以后双方扯皮;其次是针对钢材、电缆这种大宗材料,有两种采购方式,分别是由施工单位进行采购和自行采购。如果有能力自行采购,那么以设备询价的方式来进行。而由施工单位进行采购的则需要工程经济深入市场,真正了解这些材料的价格,因为其在施工报价中拥有很高的占比值;最后是将施工单位、设计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等组织起来开沟通交流会,互相交底设计方案、设备交货状态等,施工单位可以更好的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施工报价必须要以施工组织方案为基础,如果报价脱离了具体的方案,那么也就失去了可参考性。
2、工程实施阶段的经济作用
工程经济的工作重心应当随着工程的承接而逐渐转移到对经费使用的控制上。这主要体现在设计、采购以及施工这三个方面,而流程通常是从费控指标下达开始,紧接着是对指标进行分解,最后对指标进行控制。通常,我们所说的费控指标的下达,是指在工程承接之后,下达相应的工程费用控制指标,这一指标的下达可以参考投标时的成本预算,一般包括以下一个项目:设计的费用,软件的费用,设备以及施工费用,最后是其他费用。而费控指标的分解,也就是指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下达的费控指标指挥各部门对指标进行分解。一般而言,施工费用的分解是建立在图纸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拿到出图计划后,所有的设计图都应当留有分解后的费用控制,同时还应当留有一定的设计和变更的费用。而施工设备的费用则应当根据采购清单进行分解,应遵从逐级分解的原理,从各个专业再到具体的设备,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一般内容较少,不需要进行分解。当所有费控指标完成后,就可以送达各个部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组进行严格的费控。再对费控进行分解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费控的执行。这一工作主要分为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方面。
(1)对设计费用进行控制。
通常,在这一项目中,设计是所有施工环节的重中之重,因为最好的设计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收益。因此,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对限额设计严格把关。在设计人员准备出每套图纸前,必须仔细核算该套图的整个工程量以及其所需的相关费用,并对比结果是否与超出预算的经费,如果一旦超额,就不得出图,甚至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等。
(2)对设备采购的费用进行控制。
在采购相应的设备时,采购人员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比价方式来采购设备,例如经常使用的公开招标等方式,而且还应当在拟签合同之前进一步核查设备费控是否超出。而采购的结果应当以周报的方式报给相关的工程经济人员,并由他们将起汇入整体的费控中,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核查。
关键词:建筑业;支柱产业;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支柱产业是指在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带来巨大效益、产生深远影响的产业。我国的建筑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 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进行全行业改革,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当时,建筑业的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左右。199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比首次超过6%。2008年经济危机,我国4万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经济发展表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筑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而且在促进就业、产业联动等其他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情况,从市场需求、规模、效益等角度实证分析了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对建筑业的发展、地位及作用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 实证分析
2.1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1)理论研究
需求收入弹性是用以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它反映了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有:
式中Q代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I代表消费者的收入。对建筑业进行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用建筑业的生产总值(Y)表示社会对建筑业的需求量,国民收入(NI)表示全社会的收入。于是,根据上式,第t-1年和第t年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就可以表示为:
式中和分别表示第t年的建筑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国民总收入的增长率。收集连续n+1年的建筑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的数据,由此计算出连续n年的建筑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国民总收入的增长率,对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
(2)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1998年至2011年的国民收入和建筑业生产总值来测算建筑业的需求收人弹性。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统计资料并计算,得到国民总收入和建筑业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国民总收入和建筑业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3)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来进行回归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表2 回归结果(1)
由于常数项C的P值为0.7023大于0.1,在10%的水平下不显著。所以剔除常数项,再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结果(2)
由于自变量ni的P值为0,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得出我国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072612931。
我国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根据判断支柱产业地位的需求收入弹性标准,说明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建筑业需求的程度越来越大,建筑业的产业联动作用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2.2 规模分析
本文采用1998年至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生产总值、全国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对建筑业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并计算,如表4所示。
表4 建筑业规模分析表
建筑业规模分析表(续)
在表4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建筑业创造的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稳定,且一直维持在5.86%的高比例,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的工业总产值、建筑业的总收入占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3.55%和13.92%,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创造的利税总额占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基本维持在8.79%左右,从绝对数来看是比较大的,但是从和建筑企业的总产值、业务收入来比较,显得有些偏低,这也看出我国建筑企业整体效益偏低。总体从规模上来看,建筑业确实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雄厚的规模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可以发挥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3 效益分析
本文采用1998年至2011年的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产值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等指标对建筑业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统计资料并计算,得到反映建筑业规模效益的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建筑业效益分析表
从表5可以看出,近年以来,我国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已经从1998年的1.2%增加到2011年的3.6%,建筑业的利税率平均为5.82%,占工业产值的很大份额,反映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核心盈利能力。同时,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使得建筑业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兼顾了社会效益,体现了支柱产业的发展特征。
3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建筑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不断壮大发展中,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建筑业的规模和效益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筑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建筑业总产值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都比较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社会效益较好。
建筑业虽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其在我国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市场亟待进行规范。所以,我国应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大力鼓励和开展建筑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高人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主营业务,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改进各项管理工作,推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使建筑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贾洪,欧国立.中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评价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1):100-102.
[2] 李百吉.基于需求收入弹性的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176-177.
[3] 侯献峰,常丽萍.新形势下建筑业如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思考[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358-360.
[4] 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J].数据.2006(09):7-8.
[5] 秦玉文.建筑业如何成为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J].市场纵横,2006 (17):38-41.
[6] 吴勤.我国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6.
[7] 贾洪,欧国立.建筑业的基础产业特性及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08(0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