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建设计论文范文

土建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建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土建设计论文

第1篇

土楼的院落空间集合了虚与实、个体与群体,单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进入里面呈现在眼前的是伟大的家和微缩的国,体现了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圆楼是一个环形空间,中心是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房间几乎是同样形状、大小,整齐划一,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合理协调规划。在一个空间中的中心位置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有着重心、集聚、领导的作用,在土楼当中,公共空间被安排在了重心位置上,因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土楼公社打破传统的“圆中圆”方式,采取“外圆内方”的院落布局,“e形环体”内部的方形和外部的圆形体量交错产生的庭院空间,这一系列庭院空间形成土楼公社里最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间。中心方形院落做为主要公共空间与其他的公共空间和屋顶平台组成园区内公共空间的系统。土楼的院落布局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依据,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到使用者是哪些人群,他们的需求有哪些,应根据他们的要求来考虑院落的布局。对于传统土楼的布局方式在当时的特殊环境要求下得以形成,而当时的要求已经不适应于现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保留。空间的组合方式,形体的穿插关系以及未来使用者在其中的流线都是关键因素。

二、建筑空间设计应用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大多数布局具备以下特点:①中轴线明确,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也是如此。②以厅堂为核心。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③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圆楼的精髓所在就体现在占地少,空间大,适应山区地形。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①圆楼内部空间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圆楼的内院空间大。④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于木材用料更为节省。⑤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更加安全。土楼公社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打破圆形的封闭格局。设计最终采用了e字型的平面方式,开放性的入口的设计。体量上采用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姿态,既保持传统的圆楼形象又能有效打破其封闭平淡的缺陷,使其脱离传统民居的局限为创造丰富多变及活跃的现代建筑风格打下基础。住宅及旅社沿周边均匀分布,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为住户提供一处休息交流的平台,整个建筑由廊道贯穿其中,四通八达,传统布局为新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功能空间设计应用

单从功能布局上来分析,传统土楼的功能主要是群居性的自我防护,正因为当时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现在的经典。所有土楼集体住宅,首先是聚族大厦,其次才是单家之居。整座土楼的核心是中堂或祖祠,大门厅、中堂、天井、祖堂等这些空间都在整座建筑的中心或前面位置,而所有的房间似众星拱月般围绕这个中心。这种排布体现了土楼的向心性、匀称型的关键,也表明了土楼的集与个、公与私的构成规律。祖堂作为土楼的精神内核载体,无论建筑规划和形式如何变化,祖堂始终都是土楼空间主要轴线上最宏大、最富丽的空间。土楼公社在建筑功能布局上尽量做到齐全,楼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就是中心方形庭院,底层用作自行车库和消防车道,除了设备房和公共用房之外还设有公共活动空间,如乒乓球室、阅览室和管理用房等。为了考虑亲友来访首层入口处安排部分商业零售。在其楼里设计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让人们在闲暇之余有可取之处,这些全面的考虑得以借鉴与传统土楼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布局,关上大门,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四、向心性与封闭性对人的交往关系影响

土楼的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居住组织,为等级制度创造了条件,它的空间分布以及独特的内向空间形式在社会组织上具有有效的交往优势,与此同时,强化了中心和家族全力,与封闭、等级、强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传统土楼作为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间沿周边均匀分布,与现代集体宿舍的建筑类型类似,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土楼公社在内部空间布局增添了新内容,并且在每一层都会有活动空间,为住户提供一处开放的交流空间。在当今这个冷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了,信任减少了,向心性为现代建筑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与交流。土楼的封闭性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蔽,内部向心性同时又创造出温馨的集体小环境。

五、结语

第2篇

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无法难以实现的事情,是人类的一大帮手。它的编程基础为OpenGL基础、二三维图形编程。计算机的图像将虚幻的思维变为了现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计算机使人们思想中的灵感化为真实的东西,这便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这种技术已经成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方法。在建筑空间的设计时,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化技术,要经过建筑元件、形体、元素的准确定位。在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利用透视法则以及辅助工具,还是利用辅助线,在有限的图纸上高效的规划好空间结构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花费设计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就会将设计者思维中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场景布置用3D技术表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而且更利于修改。与传统设计相比,传统设计者都是在图纸上作图的,需要大量的图纸,有的修改甚至要求重新作图,加大了困难深度,而若采用见算计软件作图就不同了,设计师可以在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修改,而无需对其他部分进行重新作图,减少了麻烦。而且在设计中,计算机会设置3D的效果,建立坐标,从而使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物体布置变得更加有效,且有真实感,建筑构件、形体、元素的增减来去轻松和方便,建筑细微的调整也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效果,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多次修改。计算机图形可以当做一块电子画布,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绘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2图像化是虚拟现实的场合

“图像化”是指利用各类收集的资料,来制作“图像”的过程。这些“图像”既可以是平面的,当然也可以是立体的,甚至还可能是多维的,使绘制的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性。用形象的、甚至逼真的的图像来为我们展示情况,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会用到RGB色彩模式,它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的,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可以包括了人们视力所能认知的颜色,是现在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这个过程中会带给大家无限乐趣,会为我们提供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的画面。建筑空间设计被计算机转化为图像展现出来,图像化是虚拟的的一大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并且带有一定的色彩,十分形象的展现出来,还可以是静态转化为动态图像,带来逼真的效果。其中贴图通道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转换方式,将光在自然界的想象,比如反射、折射等现象在图像中显示出来。另外,多个色彩通道可以将复杂的场景渲染成为广播电视级的画面式图像,将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在建筑空间的图像化过程中,光和影对建筑空间的渲染,十分重要。另一个图像化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模型为CSG建模法,它是指一个物体被表示为一系列简单的基本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布尔操作的结果,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树叶作为基本的元素,结点为运算,最上面的结点时代需要修建的对象。另一个因素便是光了,它是灵感的来源,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环境编辑器和材质编辑器中分别设计了光影跟踪材质和环境光色,可以用来有效地制造出场景的多种时令、季节气氛。在利用了光影跟踪体系之后,可以复制出任何现实世界中光和影的物理性质。把光影跟踪概念引申一下将包括:柔和阴影和焦散性(光在水中的折射)等效果:光影跟踪是和灯光系统模块相联系的,产生跟踪阴影是准确无误的,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几乎是与投射它的目标相一致的。建筑空间和场景中都需要显而易见的边界和需要计算对象透明值的情况,需有利用光影跟踪阴影的技术。使用光影跟踪的聚光灯以及亮度或者强度的方式整理所有不透明信息。当使用这些光照明建筑场景时,它们的材质也是十分值得信赖的。这些布景中的材质有匹配的纹理和不透明的贴图,经常被当做场景的环境对象,例如花草、树木、车子以及行人。但也可以是树的一片树叶或者窗户上的百叶窗图案。假如模仿太阳光照射建筑外观的情形,光影跟踪阴影是可以利用的,只是在渲染时这些阴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3图形、图像—设计数据的储备以及再利用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设计中,无论是数据状态的建筑模型,还是以具有环境光色,物体材质的图像化建筑场景,都可以被多次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CAD中,块的慨念和使用属于这个范围,而在3DM气X中,可将常用的建筑元件或者复杂的模型,像罗马柱、雕塑、古典窗饰等建立单一场景存成文件,而在建筑场景中,只需要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设置同一名称,进行替换,那样许多模型都不需要重新制作了,这样就可以多次利用这些模型了,而不需要重新构建,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利用数字化模型,会是十分简单,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方法修改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少成本,且具有高效性,有利于委托设计的甲方和承担设计的乙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还可以不断地变换建筑构件和观看不断变换角度的建筑空间场景,使甲乙双方从设计开始一直到结束,可以对设计进行反复比较,最终找到最适合的作品,从而使双方在各方面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

4总结

第3篇

1.设置学术交流场所

图书馆不仅是保存以及借阅文献的场地,更是兼有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报告厅、交流厅等,并配以先进的设备,以促进学术交流研讨。

2.图书馆现代化设备建设

应在每间馆室进门处设置信息检索站,其功能在于更加便利的为读者查询书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配有网络接口和计算机,方便读者上网查询。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还应考虑综合布线,预埋照明、网络、消防等接口,为以后的设备安装预留可能性。2.4合理规划馆内交通流图书馆中最常见的三种交通流分别为:读者流、图书流以及工作人员流。馆内布局交通组织合理通畅,做到读者、工作人员与卸运书籍互不干涉,平面交通尽量避免台阶。

二、图书馆人性化建设的需要

图书馆是工作学习的场所,许多读者和工作人员在这里度过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因此,对于图书馆不仅是典藏书籍文献的场所,更应该在设计时考虑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书柜桌椅的布置选择

图书馆中书柜以及桌椅的配置直接影响读者的使用舒适性和便利性。如书架的最高排和最低排应考虑人体行为的特征。桌椅的布置类型有成排布置、单个布置等,在材质上也分木质、金属、塑料、皮革等。许多读者反映金属座椅在移动时会有刺耳的声音,冬天入座太冷,人体感觉不舒服。对于报刊休闲类书籍,读者更倾向于倚靠沙发阅读。所以,在布置时如果能够注意这些细节将很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

图书馆中阅览室的隔音及采光也十分重要,适当的噪音值是必要的,否则,读者容易在缺少刺激的环境中产生厌烦心理和睡意。另外,在采光方面,应着重考虑自然采光,平面布置中应争取阅览室有良好的朝向,为了防止阳光直射入室,需再设置窗帘,或采用可调式百页光帘,兼作通风。

3.阅览室颜色的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暖色调能赋予人活力、使人产生激情。冷色调使人安静,减轻眼睛的疲劳。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处于冷色环境中,能使人放松心情。普遍的图书馆都会采用白色墙壁为主基调,这样的设计少了些许用心,在专业性较强的阅览室可偏用暖色调,在较为轻松的休闲阅览室可以偏用冷色调。

三、图书馆的建筑节能

随着人们对节约能源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节能需求在设计中被考虑。对于图书馆而言,在设计时应避免过分追求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时减少采用玻璃幕墙,减少全空调设备以及全人工照明的布置。这些设计要素不仅会造成前期投资巨大,对于后续的运营成本也是负担。所以,对于图书馆的建筑节能如果在设计时能够从以下几点考虑会对能耗下降大有益处。

1.建筑布局合理

在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考虑建筑南北朝向的同时,并需结合考虑日照、风向等因素,以便在设计时能运用好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

2.建筑材料的运用

建筑保温性能的良好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以及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首先,对于建筑外墙应该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其次,选择节能效果良好的窗框如断热型铝合金、PVC等型材,玻璃选择中空、热反射等,都有助于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

3.设备能耗的有效控制

图书馆的供暖和制冷消耗图书馆近一半的能源,而不同空调机组的供暖和制冷功率相差悬殊,因此,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对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精心的运行管理对空调的系统节能十分重要。空调制冷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依靠自然通风。合理布置照明,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应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辅助以人工照明,照明灯具应采用高效节能灯具。

4.窗墙比的合理设计

自然采光依赖于窗户,因此窗户也是建筑能耗的主要考虑因素,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虽然能提高图书馆建筑的美观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是由于玻璃的传热系数大,不利于采暖和防热。而且在阅览空间,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会使室内照度均匀度极差,易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在满足自然光的前提下,应可能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通过控制窗户面积能够降低能耗。

5.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安全可靠,取之不竭的优点。可以在图书馆顶层或者图书馆的停车场安装光伏板,既可以作为停车场的遮阳棚,而且光伏板还能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供给图书馆。我国南方夏季较长,因此在南方实用性较强,这一方案也能缓解资源消耗的压力。

四、总结

第4篇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结语

第5篇

摘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科学理论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建设成果,直接影响着文化水平的提升。文章指出了中国图书馆建设现状并为中国特色图书馆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 中国特色 图书馆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强调文化强国战略。如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图书馆,作为民众提升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建立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只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发挥文化强国的作用。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文化强国”的矛盾分析

就我国现存图书馆的体制而言,大致可将图书馆分为两类:

1、公共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泛,但由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这类图书馆数量少,覆盖面低,藏书少,藏书的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公众的阅览需求。以全国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市为例,依据相关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小图书馆7000多个,而其中公共图书馆仅有300多个,占总数的不到5%。

2、内部图书馆:一般由单位独立出资建设或社会慈善捐助而来,其服务对象是本单位内部的人员,基本不对外开放。在我国,大多数的单位或企业一般只有小型的阅览室,很少有独立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量相对大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图书馆不仅仅拥有大量的藏书,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和电子读物,此外,一般还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数据库。但是,这些先进、藏书量大、图书资源相对丰富的图书馆,其受众却是少数人,一般的公众难以享受,其资源利用率很低。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这种服务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其公共性,为民众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和公共的知识服务。“公共的”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是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共享。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是属于公共的,因此公众有权在图书馆无偿使用信息资源。既是公共的,就是基础的,提供这种公共信息的主体就因该建立便捷的途径,使公众易于享用和接受。既是公共的,就应该是平等的,全社会的公众都应该是读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会。

显然,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建设现状没有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更无法与“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协调。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发挥其核心价值,也就很难在文化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人民文化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应该“因地制宜”,“因差制宜”,依据不同地域的情况,不等文化水平层次,建立差异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1、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相互联合

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应该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实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向全社会公民开放。在两种图书馆中推行“一卡通”制度,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内部图书馆因该转型,推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逐渐向公共图书馆转型。

出于对单位组织管理的考虑,内部图书馆完全的对外开放需要各方条件的成熟,真正的开放很难实现。在转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内部图书馆可以不断地完善其数字图书资源,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图书馆,从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等级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相互补充

在省级和相对发达的市级城市,应该建立层次相对较高的、一定数量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图书馆,首先要规模大,拥有足够的藏书空间和阅读空间,有专门的阅读区域,并且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儿童阅览区和残疾人专用阅览区,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有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学科分类详细的图书系统。不仅是纸质类图书,也包括相应的电子图书、电子读物、光盘、录像带等等;不仅是中文图书,还要有一定储量的外文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读者的需求。再次,要有健全的互联网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有无;要增设先进的科技仪器,帮助读者阅读外文书籍、记忆书籍内容等;实现读者馆内阅读和馆外阅读的统一化,完善数字图书馆体系,使读者可以随时的“进入”图书馆阅览。

在综合性的图书馆之外,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当数量的社区图书馆。在城市的主要社区、街道,建立小型、特色、分散的社区图书馆,方便民众在闲暇之余学习文化知识。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但社区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为居民提供生活信息、就业信息、人才信息和医疗信息等。还可以依据社区的特点,建立特色社区图书馆。例如,在钢铁集团的社区内,设立以专门的钢铁技术信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医院职工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以医疗信息、医疗技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综合性的社区,设立以养生、保健、美食等读物为主的图书馆等。

3、推进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的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拥着着庞大数量的农民。农民,虽所占人口比重较大,但其文化水平层次却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强国”的建立,不可忽视对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覆盖面积广,涵盖人口众多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势在必行。

我国应该推进县级以上乡镇的图书馆建设,争取达到“一县一馆”。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当数量的图书信息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可以和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形成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图书信息服务站建设,可以依据不同村镇情况,提供特色的信息服务,在藏书的选择上,在丰富种类的同时,尽量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在小麦种植区域的农村,建立与小麦种植等相关的专业的图书服务站。

只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才能为“文化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淑贞.英国社区图书馆见闻与中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

[2]高素芬.浅谈社区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7年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

图书馆为资源中心以及公关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信息时展产生的挑战,需要在根本上做好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保证每个节点均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作为读者集中使用的场地,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与态度,因此中庭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设计要点。

1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中庭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建筑内部所有走廊过道的交通枢纽,决定着整个建筑内部的交通性能。设计时,需要基于内部空间流动性、丰富性等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基于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中庭空间可为读者提供心理过渡空间,作为行为转换场所存在,便于读者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更舒适的使用并享受图书馆。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图书馆要点,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在基础功能前提下,结合不同人群特征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来反映出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可识别性,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又可以突出人文特点[1]。

2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2.1宽敞性

中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穿插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宽敞的空间,无论是从内部任何位置望去均可以给人带来开阔感觉。为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以及交通的顺畅性,经常会选择桥、廊、平台等形式对不同空间进行连接,根据需求营造出重叠、贯通等形式,视觉上具有更强烈的穿透与开阔感。中庭空间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连续、共享大空间,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觉更为放松和自由,不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员活动,且从视线上可以看到很远。

2.2流动性

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可以通过梯道实现不同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交叉,引导人们在建筑内不断前进,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无限效果。多个空间间相互渗透、延伸、过渡,即实现了中庭空间的流动性,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性与流畅性,空间变化更为丰富,空间组合方式也更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水平流动即在空间水平方向利用渗透、引导、联系、分隔等方法创造出多层次空间,使得水平空间得到有效扩展[2];垂直流动则主要体现在层与层间贯通,利用连续的序列变化产生竖向流动,并借助水平流动逐渐向上发展,形成有效的垂直流动空间。

2.3复合性

中庭空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与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以及时期不同的建筑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基于图书馆功能需求,通过设计使得人们可在中庭空间内进行阅读、休息、交流以及咨询等多项功能,且因为中庭空间未设置任何边界,人们的行为更为自由,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更为紧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庭空间实现新老建筑结合的桥梁,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兴专业技术,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丰富化设计与更新。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3.1整体化设计

(1)形式设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时经常会选择应用几何形状,对基本几何体量进行切割和增减。基于简单几何形状,添加多种有机形态变形后不规则形状,使得空间形式更为多样化,例如最基本的直线、曲线、斜线等灵活应用,提高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实际需求中庭空间所处位置不同,对应的设计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设计形式时,需要确定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满足使用者功能追求为核心,如垂直式可以确保最多量阳光在顶面天窗或侧面幕墙射入,满足光照要求。空间形式处理简单,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自己位置,实现中庭空间核心空间作用。(2)交流组织。水平交通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点,中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休息场所,还可以实现自然过渡,具有较高的空间文化性。天桥主要用于调节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有效缩短直线距离,且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提高内部空间丰富度,还可以对空间比例尺寸进行调整。廊道最大的特点的是通风和采光,与中庭空间有着密切联系,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围绕其座。

3.2人性化设计

(1)空间模式设计。空间秩序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得图书馆中庭空间组织模式更为丰富,提高内部空间趣味性,保证读者在长时间阅读后可以在室内通过视觉来体会到一定乐趣,使得整个中庭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设计时可以根据功能、类型以及时期等元素对不同建筑进行有效结合,构造出阅读、交流、休息等功能区域,不设置明确的界限,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更高的自由度。(2)情感体验设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在对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不仅要满足读者生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心理需求,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设计品质。例如通过不规则空间形式向人们提供自然、流畅空间感觉;开敞空间给人自由、流动感觉;高挺空间为人打来崇高、神圣感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向人们传达相应的精神感受,直接影响到读者思想,同时搭配相应家具,全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3生态化设计

中庭空间生态化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来代替传统能源,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的目的。例如设计太阳能中庭,并在室内搭配景观元素,太阳光直射到室内树木上,建筑内外交互性更强,且建筑间阴凉走到与室外空间还具有休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有效缓解了图书馆过于严肃的气氛。另外,还需要提高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的灵活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对中庭空间意境进行有目的的打造,使得读者可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将图书馆中庭空间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利用各项新型技术与材料,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可以满足读者生理与心理需求。

作者:杨静 单位: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深度

为了适应因信息社会与智能建筑蓬勃发展而引发地设计规范与设计方法的改变,笔者从加强技术管理、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以及提高工程图纸设计质量等方面,对电气施工图设计格式及设计深度进行研讨。

近年来,随着智能大厦的拔地而起,弱电系统的防雷措施已引起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对原国标图集《建筑物、构筑物防雷设施安装》(D562)和《独立避雷针》(D565)图集重新修订,从1999年12月2日开始实行新的国家标准图集《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该《图集》在原来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弱电部分的过电压保护(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由于连接工作站、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的电缆很长,冲击过电压的影响正成为数据丢失和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另外,互联网的特性使得进入某一点的浪涌能沿着网络传播而破坏其它工作站,使得网络设备损坏的概率大为上升。可见,弱电过电压保护在电气施工图设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图集》(99D562)把雷电及过电压防护分为三个部分: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和过电压保护。其中

⑴、外部防雷其中包括:接闪器(针、网、带)、引下线、接地装置、屏蔽。

⑵、内部防雷其中包括:屏蔽隔离、等电位联结、安全距离。

⑶、过电压保护是指雷击电磁脉冲(外部电涌防护)和内部操作过电压(内部近旁电涌防护)。一般而言,合理的屏蔽和接地是减少浪涌通过电压对人身及设备破坏的根本前提和途径,为保证电子设备免受浪涌过电压的破坏,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电源系统、天线馈线系统、信号系统和接地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加装多级浪涌过电压防护器(浪涌保护器SPD是指限制瞬态过电压分走浪涌电流的元器件)。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对SPD(SurgeProtectivedevice)选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智能大厦中有很多重要的电子设备安装于建筑物内,应当在电源进线处和电子设备供电处根据设备耐过压的能力装设多级SPD.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电源的第一级保护应在总进线的配电柜前加“一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40~80kA.第二级保护在UPS或分配电柜前加装“二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40kA第三、四级电源保护在重要设备配电系统或工作电源前加装“三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5kA.另外,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住宅智能设计(弱电设计)的重要性和在住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技术的复杂和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十五期间的住宅设计标准把这部分内容单独为一章。故在住宅智能方面的施工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设备的标准化、网络的开放性、系统的可*性及可扩性等诸方面。例如:从综合布线方面考虑,每套住宅宜设置“信息配线箱”,电视、通信(电话和数据)、安全防范等管线可通过“信息配线箱”引出。

住户内设置信息配线箱,有以下好处:

⑴、通信线路接线方便,现在我们引入每套住宅的通信线路有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和市内电话网,为了使住户利用卧室或起居室的信息插座方便的在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和电话网中选择,在住宅内设置信息配线箱,使用户在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和电话网线路之间十分方便地跳线连接。

⑵、有线电视线路接线方便,每套住宅可以只引进一路电视电缆,在信息配线箱内设置分支(分配)器,再引至卧室、起居室的各个电视终端。

⑶、以后住宅的装修、线路变动等方便。

根据国家新的标准与规范及笔者的实践经验,下面给出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格式及设计深度具体要求。

1、图纸目录、设计总说明及材料表

1.1、施工图设计文件符合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要求,应文件完整、计算正确、图纸清晰、文字通顺、深度及格式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能据以编制工程预算、进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工程施工、安装及工程验收。

1.2、图纸目录一般先列新绘制的图纸,后列所选用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纸(标准图及安装图选用准确合理)。同一系统内的图纸顺序一般应按干线系统图、平面图、剖面及大样图、控制原理图的顺序排列。大型或复杂工程因图纸较多,也可采取按系统划分分册编排的方式。

1.3、图纸首页应列设计总说明,主要设备及材料表紧随其后。不同系统的材料表宜有适当的分隔空行,以利区分;其它图纸排列顺序,一般应按高压到低压、前端至末端、强电到弱电的方式进行。

1.4、设计总说明书中应有对建设项目面积、高度、功能及防火等级主要数据的叙述,以利读图人及审查掌握。

1.5、大型或复杂工程的详细分项说明也可列在干线系统图中或第一张平面图上。大型或复杂工程照明和消防材料表可同时列于每张平面图中(但仍有汇总的材料表)。

1.6、设计依据、设计基础材料齐备,设计文件完整正确;内容和深度符合预结算及现场施工的要求;文字通顺、表达清楚、交代明确,同一工程中主要字体应始终保持一致,以保持图纸协调,不得有较大误差;对有众多管线的厂房应有管线综合图。

1.7、主要设备及材料表中应列出相应图例符号,干线系统中也应列出相应图例符号。电器设备及装置配件的安装高度,除图纸中有所交待外,一般可在材料表的附栏中有所提及。以利于图纸的阅读与理解。

1.8、设计依据中,凡有缺项设计的项目(如变配电所、消防、人防、建筑智能化、需由二次装饰设计确定的照明场所、多层及高层住宅内配电等),应作必要的说明。特别是涉及到建筑安全的,应将建设方有关委托资料存档备案。

1.9、设计条件书与设计计算书是工程设计的基础,工程项目审查人应在审查中认真查验、签署,且应按时归档,并作为工程设计报优的依据之一。

1.10、专业间互提要求,联系资料一般均应以书面方式,并按时归档存查,以保证设计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2、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若干要求

2.1、供电系统(含特殊电源)、电力系统、室内外照明、防雷、防静电、接地及其他安全用电措施,其变电所及配电所的位置、设备选择、设备及线路布置原则符合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要求,材料选择合理,有关措施,能满足生产及使用要求。

2.2、在总平面图上,应绘制电力电源的进线及敷设方式(从建筑轴线外起至建筑内受电处止),说明电源引入配电所或变电所的方式及楼层或标高,必要时须做出局部剖面图予以交待。

2.3、绘出建筑物内部配电或变电所的位置,并说明配电所及变电所需求电力电容器容量及变压器装机容量。

2.4、通信系统、自控系统、信号系统的站房及设备选择及线路布置原则符合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要求,具体布线及有关措施合理可*,能满足生产及使用要求。

2.5、在总平面图上绘制通信交接间(箱)的位置,并标出通信干线引入的人孔位置及规格型号。选用人孔须标出其引用的标准图号,非标的必须出大样图说明。对建筑通信规模、容量及组成情况亦需加以说明。

2.6、对有线电视系统,应绘制信号同轴电缆的进线方向、位置,并标示出规格型号。

2.7、涉及有“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相关系统工程的管线走向及埋要求,须在总平面中绘制。(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下面有详细说明)。

第8篇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同志曾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如何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在世界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作为知识宝库、文化殿堂和信息枢纽的图书馆,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终身学校”,图书馆职工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解决好图书馆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图书馆在新世纪发展并赢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其中,做好图书馆职工的继续教育,无疑是个更具现实意义和更为迫切的课题。

一、当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各馆普遍缺乏既懂图书馆专业,又精通计算机,还对专业知识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复合型人才;老馆员对现代化技术掌握较慢,新馆员对外语、专业知识等学习还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把图书馆看成是安置老弱病残的场所,或者把其他科室的富余人员安置到图书馆。这部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培训,还急待加强图书馆专业和其他业务技能的培训。因而,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势在必行。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只有不断地优化图书馆员的素质,才能造就一批批多学科、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馆员的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促进馆员自觉地、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和自学,把学习训练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钻学习的风气,让每一个馆员都自觉地懂得求知的重要性,并寻求求知的机会,努力将本馆转变成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图书馆的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与此同时,也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衔接,更是对人才更深层的培养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让馆员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教育能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非一己之力能完成,需要个人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及多方合作。

2.当今世界科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给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使信息服务能够掌握时代脉动,符合读者求新的需求,图书馆员应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等等。而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专业教育的目的在更新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充实利用新科技与新技术的能力,弥补专业理论与实务推动上的落差。馆员的继续教育有其必要性,且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意识。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热情鼓励与坚持结合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特别是当前高校实行宽口径教育,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有所削弱,因此,专业培训尤显重要。同时,原是学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由于缺少服务对象的学科背景,所以,鼓励职工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同样重要。

1.加强图书管理全能教育

图书馆分工过细,人员工作项目单一的局面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因而要求每个专业人员从采编、流通、阅览、咨询等单一的分工向全能型转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达到减员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传递技术;信息存贮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进行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了解和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图书馆有计划地订阅有关文献供馆员学习以达到在岗位中学,在服务中提高,在反复实践中飞跃,力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建立业务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定期安排业务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存档,作为评职、聘任的主要条件,给馆员一定的压力,让馆员有紧迫感,督促自觉地学习。

5.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应放在继续教育的首位。要从思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诸方面加以提高。图书馆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做读者之所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途径。如:(1)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组织一些馆员外出参加培训班或进修班;(2)也可以请专家、教授来馆做报告或开展讲座,一方面可拓宽馆员的知识面,补充其它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图书馆影响;(3)组织馆员外出参观学习,这样既学习了其它馆的先进经验,又开阔了自己的工作思路;(4)还可以在馆内开展业务学习和讨论。由于馆员的岗位、能力各有不同,知识结构各有所长,通过交流和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整个图书馆的业务水平;(5)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图书馆员的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由于经费、人员等限制,图书馆不可能经常派人外出学习,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工作岗位和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知识素养和服务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第9篇

事实上,室内空间构成主要是指设计师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结合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环境位置以及其它方面的标准,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形是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信息内容的一种工具和载体,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师希望表达的思想内涵与审美观念。良好的室内图形设计能够将抽象性的信息内容蕴含在图形之中,由此顺畅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甚至能够超越地域、文化、民族的障碍进行信息的沟通。正如著名的设计师葛德威所说:“由于图形与空间存在着某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从而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这就是空间设计的视觉创意。”[1]另外,图形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种实用性的作用,即在一定的室内空间中起着标识性、提示性或者隔离性的作用。这些特殊作用在某些民族性较强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于室内设计要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图形元素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技巧。除此之外,图形语言的内容极其丰富,将其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既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设计师的创作手段,激发其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室内设计作品的文化观念与思想内涵,彰显其个性特征,由此提升整个作品的设计水平。

二、图形语言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柳田邦男曾经说过:“真正好的作品不是特别提升了复杂性,而是提升了简单性,看似简单却富有创意”。[2]而图形语言正是这种最有效、最富有独创性和表现力的视觉传达方式。尤其是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许多情绪性、主观性的意象,只能在各种设计主体中通过图形式的造型加以表达,运用简单的形式传达出深刻、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说,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线条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首先,线条的走势造型能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从表面上来看,线是由诸如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等多种构成方式存在的。具象形态是人们能够明显感知到的,并且是明确确认的感知物,比较容易认识和了解。其次,线条还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这是其能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特质。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伟大设计师康定斯基曾经对点和线的不同之处进行过详细论述,他认为:点是静止的,线产生于运动,表示内在活动的紧张。[3]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各式建筑、公路、流水等都呈现出优美的动感的线条。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墙线、顶棚、门窗、家具等等都在极力挖掘线条所能够展现的动感美,因此,室内空间设计师应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和审美主体要求选择不同情感特质的线条,通过一定的节奏、韵律,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思维想象和精神感受。线在室内空间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视觉观感,可以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变化。因此,室内空间设计离不开线,它是我们设计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设计师在运用线进行围合界面的创作时既要考虑到其具象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抽象意义,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配合,最终塑造出具有视觉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形态,满足不同居住对象的实用性与精神性需求。

(二)图案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

图案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图案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深圳派尚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益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出:“2007年室内设计流行趋势主要有三个:第一,继续寻找久违的图案语言;第二,以时尚的方式向古典致敬;第三,追求大都会融合。在室内设计中,无论平面图案,还是立体图案都已经广泛应用。”[4]由此看出,一方面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两种形式,即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图案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在1928年也曾提出:图案是构想图,它不仅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是创造性的计划,也是设计实现的阶段。[5]如图1所示,平面图案对于室内空间中的围合界面、门窗、家具等起着点缀或者装饰以丰富视觉的作用,对于室内空间实体元素的造型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室内空间中的墙体是室内设计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人们视线停留时间最长的部分,其效果不仅关系到室内物理环境质量,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心理空间质量。在设计师的眼里,墙面就如同一张张洁白的画布,上面的色彩、材质、内容、疏密关系都需要精心设计。然而,与绘画不同的是墙面是整体室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装饰时需要进行整体思考。因此,并不是所有好看的画挂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比如在酒吧里贴一些老的电影海报和明星的黑白照片会带来一种怀旧氛围;在大型接待厅里采用大面积的风景装饰画,不仅带来大气磅礴的效果,同时也使人如走进自然带来轻松和惬意;在夜总会挂上摇滚明星的画像也会使人更加兴奋。因此,室内空间的功能不同,就应当有不同的文化内容与之相吻合,从这点上来说,平面图案进入功能空间,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文化的选择过程,同时也是环境功能定位的体现。立体图案作为室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进行整体设计的时候必然要被考虑在内,正如建筑大师赖特曾经说过:“尽可能把家具包括在有机空间中,让它和空间成为一体”。以家具图案为例,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室内空间大小、尺寸、造型的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图案样式,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另一类家具图案体现在其细节设计上,如图2所示,往往代表着一定的吉祥如意、传统祝福之类的内涵意义,这种图案在我国家具设计中应用历史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但是也有一部分图案单纯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而雕刻或设计上去的;第三类是以绘画、贴纸、家具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们既可以是家具制作者在制作中的思维表现,同时也可以是室内空间设计者或者使用者后期添加上去的,比如很多人在沙发上包装的精美的布套,在茶几上贴的装饰纸等等。因此,任何一个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品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室内家具的造型、色彩、摆放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韵味等,能否与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保持协调一致,尤其是具有浓厚文化韵味的图案造型更是考虑的重中之重。

(三)特殊造型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

特殊造型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是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目的、环境氛围等,将其里面的地面、墙体、顶棚等围合界面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特殊造型,既具有实用性的作用,更具有艺术观感的效果。当前在部分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了达到传统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师通常会采用在部分围合界面中设置识别度较高的装饰构件、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尤其是对雕塑、塑造手段的运用,使人们在表面形象中就能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设计师还要依据室内空间的图形样式、风格特征、气氛环境来整理规划与设计部分图形语言的细节内容。在整体中求变化,而不能割断它们之间整体风格的延续性和形式上的连贯性。如图3所示,此酒吧的立柱,这里的立柱就是为了划分空间,既要合理的分割空间,又要使此立柱的设计所占空间最少,同时也要以美学的角度来看,在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中,使立柱能够彰显酒吧的档次。在设计运用中,打破传统立柱的表现,要么是方,要么是圆,用现在流行的建材生态木做饰面,实木相框做腰线,图1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图案效果图2室内的家具设计再配以欧式壁灯,营造一种别致高雅的空间氛围。虽然只是一小小立柱,但在整个酒吧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注重这些细节方面装饰性图案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图形语言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当前,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地面、墙体、棚顶的设计,小到家具、门窗中图形元素的运用等。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存在,还在于图样语言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特殊的感受或者满足某种特殊的需求,可能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也可能是为了达到实用性的目的,还可能是受到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等。总的来说,这种特殊的信息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形语言的符号化与心理认知功能

符号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思想感情的形式符号语言。每一种艺术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有特定内涵意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6]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各个文化系统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已经符号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获取人们的心理认识。比如地处中原的泉州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以木制架构为主,除了建筑外部用红色粉刷之外,室内地面也用红砖铺砌出精美的图案,墙体、门窗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以彰显吉祥喜庆之意。然而,在我国地区,室内空间设计宗教色彩浓厚,用绚丽的纹饰、彩绘,珠宝镶嵌、兽皮镶嵌等,这些图形样式远远超过了其功能的需要,更加重要的是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提炼出了一种藏传佛教的文化符号。比如地处青藏高原的塔尔寺,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经常悬挂各种幛幔、彩绸天棚、藏毯裹柱等,这些浓墨重彩的装饰图案与反映当地的陈设也就是藏族室内空间设计中图形语言的符号化与藏族民众的心理认知。

(二)图形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虽然仍追求高雅别致、书香门第等室内空间信息的传递,但在图形语言的选择方面早已抛弃了传统的风格样式。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现代建筑硬度特性要求的造型与绘画品种。从造型方面来说,比如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特别渴望自然风格,于是设计师便将稍稍加工的木材、石材、织物等天然材料放进室内,与室内特殊的墙体造型、地面纹理、顶棚灯饰或者室内空间主色调协调搭配,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环境状态。从绘画方面来说,地面、墙体、顶棚本来就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设计师可以根据室内空间实用性、特殊审美效果的需要,通过墙体绘画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图形纹理。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使用材料的丰富,这种墙体绘画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起来。

(三)图形语言的导向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紧迫性;制度;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只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也被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集中显现。一方面,工厂林立,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生态灾难已经步步逼近。面对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指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它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基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灾害。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受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早在1876年《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精辟地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但走的是传统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之路,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生态挑战和资源环境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源约束趋紧

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除港澳台外总人口为13.39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资源环境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越多,需要的能源也越多,开采也越多,这都会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二是资源有限。当今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且资源利用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因此,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2.2 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最为受老百姓关注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特别是2012年年底以来在中国大范围内出现的笼罩时间长、浓度高的雾霾,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2013年我国雾霾污染范围已涉及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共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

以当前用于衡量空气污染最主要的一个指标PM2.5为例,中国是受此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耶鲁大学编撰的环境表现指数最新数据,中国在132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排行中名列第128位,倒数第5,仅好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和印度四国。为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5年内,中国将投入1.7万亿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2.3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中,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3以上,而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1/4以上。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是全方位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却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难逆转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环境恶化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谈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时候,曾经说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金山银山是指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绿水青山显然就是生态环境。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3.1 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仅仅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以经济增长论成败,GDP就是政绩,政府考核也是以GDP为主要标准。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树立绿色GDP观念。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扣除了自然资产、资源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这才是一种新的真实的经济核算标准。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条,我们需要转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经济增长的速度。

3.2 健全生态制度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准备和基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做到在源头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防”;在经济发展和开发的过程中“严管”;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要“严惩”。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就是为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让其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解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进而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国家对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用途或功能进行监管,表明一定国土空间里自然资源无论所有者是谁,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随意改变用途。我国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耕地用途管理制度,但对国土范围内的一些水域、林地、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用途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用光占地指标后,就转向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我们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制度,并且有必要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生态功能区红线和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提供最小生存面积(如大熊猫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红线,包括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等;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是指为人居环境比如城市提供的生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用来搞开发建设,生态脆弱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比如设立国家公园等等。此外,三中全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区取消GDP考核。

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就是要坚持谁使用资源谁付费和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以及谁从中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比如各类矿产资源,这是地球给人类的共有资产,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资产,必须要有偿利用,不能谁发现谁就可以开采。这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防止开采者的滥采滥用,以及对资源的浪费破坏。

同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比如西部地区长期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充当生态安全屏障,东部地区就应当给予西部地区适当的补偿。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此外,三中全会还首次提出环保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污染处理则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

5.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

三中全会提出了损害责任赔偿制度。特别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要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

3.3 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开采原始自然资源,经过加工把它变成各种工业原料,然后通过再生产,形成我们的消费品。消费品消费完了变成废品,变成垃圾扔掉。对垃圾的处理,要么燃烧,要么填埋,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把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技术的开发,变成可再生利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把我们消耗过的所有废旧产品和废弃物,通过科学的分类回收,经过处理变成再生资源。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废弃物排放,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实践证明,在今天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如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把节能减排放到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表明了我们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的坚定决心。

总之,“顺生态规律则兴,逆生态规律则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建筑需求量越来越多。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是普遍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具有承载力强、耐久性好、刚度大、耐火性高、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较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的各项功能,必须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的管控,合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1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不足

1.1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天然地基独立基础有时因为持力层土层分布不均匀,使基础坐落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相邻基础沉降差过大,导致基础变形过大;由于地下室在提高建筑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减少地震破坏以及解决建筑埋深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很多建筑工程中,经常会设置地下室。当建筑选址在山地上时,由于原始地貌水位较低,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建筑工程竣工后由于回填土体毛细现象,导致地下室底板及外墙承载力不足,出现墙体裂缝和底板涌水现象,给工程项目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损失。

1.2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上部设计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框架结构中抗震设防防线较少;因梁跨度大,梁截面高度就大,而框架柱截面较小,导致强梁弱柱情况出现;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不均匀,出现单肢剪力墙刚度过大,应力集中,连梁刚度过强等;高层结构中忽视零应力区等现象。这样类似问题出现,会给建筑结构的安全带来隐患。

2混凝土结构设计不足的应对策略

2.1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时,要么基础情况非常好,地基承载力非常高;要么上部荷载较小,楼层数较低,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也较低,采用天然地基可以使工期短、造价低。但无论如何都要满足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要求。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低于130kPa、相邻建筑物距离过近可能导致发生倾斜、建筑物附近堆载过大等都应进行变形验算。当基础处于软硬不均的持力层土层上时,要采用褥垫层以调整不均匀沉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厚度约为500~600mm的换填,并进行分层碾压夯实。采用锥形独立基础时,斜面坡度小于1:3,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保证基础强度和高度的要求。在对基础间拉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梁上土的重量和柱底荷载拉力的作用,适当的增加配筋,从而保证基础的整体刚度。对于地下室工程,宜建造在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上。当处于不利地段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充分考虑各个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尤其是水浮力,回填土后水的压力会升高。底板的浮力会加大,墙体的水平压力也会增高。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建筑使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底板和地下室外墙尽量分隔成小跨,以减小压力对底板和外墙的影响,减少开裂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厚度也不小于100mm。

2.2混凝土结构上部设计

上部设计中,宜设置多道防线。(1)对整体建筑的抗震要求进行全面考虑,也就是重视概念设计。抗震设计宜采用平面布置基本均匀,竖向刚度无明显变形、承载力无明显突变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结构。因此应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和构件截面尺寸以及合适的配筋方式,确保竖向构件有足够的延性,增大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剪力墙应沿着纵横两个方向,布置在建筑周边、电梯间、楼梯间及荷载较大的位置,墙体间距满足规范,同时单片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不能高于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在设计第二道防线时,要对剪力墙连梁的跨高比进行严格控制。实践表明,剪力墙连梁跨高比为5时,各项性能是最好的。(2)在进行剪力墙梁、柱设计时,应该坚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此外,对于中震程度建筑混凝土结构,需要考虑第一级别剪力墙,墙肢数量最少要保持4肢。当第一级别的剪力墙进入塑性阶段后,需要在级别较小的剪力墙进行多道设防,避免建筑在震动下过度变形,从而对级别小的剪力墙造成危害。在上部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应有选择的将纵横两片剪力墙连接在一起,在遇到中震或者大震时,剪力墙开裂会达到耗能的作用,这样就保持了建筑延性破坏,确保了建筑整体性能不损坏,真正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业主,还是建设单位都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墙体开裂都会对人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仔细的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并反复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不断优化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从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为整个建筑工程各项功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毛亚凤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军.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7,(2):73+75.

[2]仇文法.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53+57.

第12篇

(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借阅业务逐渐萎缩。

电子图书室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贮图书、期刊的全文内容,为用户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全文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上查阅资料、搜索信息、阅读文章。电子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读天下文章。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室有着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等优点。而传统意义上的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基层图书馆,受到发展规模、场地、环境、服务等要素的制约,已不能吸引多数读者的需求,导致图书馆日益门庭冷落,业务逐渐萎缩。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县级基层图书馆每天来阅览室看书的人寥寥无几,每天来借书的人更是少而又少,有的图书馆年借书量甚至只有百人。作为基层图书馆,基层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汲取之处,其发展现状实是令人担忧。

(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弥补了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房、商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正在急剧缩小。而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藏书方式对图书馆的面积、规模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有大面积的藏书室、借书室、阅览室等等,还要有采编室、收发室等相关办公科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既无权,又无钱,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很难会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正规化、规模化的图书馆。而图书馆如果建在郊区,则又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有些地方的老图书馆,地理位置虽在城市中心,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规模、面积都较小,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图书室表现出了它特有的优点,基本上只要求有一个大规模的空间,装上相应的电脑设备,就能满足读者读书、看报、查资料等各项要求了。电子网络藏书容量大,对场地大小无特殊要求,无疑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首选。

(三)、电子图书室弥补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在逐年减少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要投入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报刊、杂志的价格涨幅也很大,原来只需几元甚至几角钱一本的书现在要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而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增加远跟不上书本的涨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以印刷版为主的书籍破损快、折旧率高,每年都在大量减少。旧书毁损,新书购买量下降,导致很多基层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减少。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电子图书室,不用纸张实物,不存在破损、虫蛀、火烧、雨淋等折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电子图书室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都追求高效、快速,这是电子图书室的又一大明显特征。要查自己想要的资料,传统的图书馆藏书,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成堆的书刊中找到相应的书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翻看整本书,找到的还只是个别观点或资料,而在电子图书室中,读者只要在电脑的搜索栏中键入相应的关键词,电脑中便会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内容,大大节省了读者搜索查找的时间,同时,各种相关观点、信息、资料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从而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二、建立电子图书室存在的困难。

(一)、财政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基金短缺。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经费统一由基层财政拨款,而稍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往往把钱投在了工业项目、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等事业,又因图书文化事业一直未被列入关系民计民生的问题之列,所以基层政府对此的投入相当有限,所拨之款只够维持图书馆的基本运营,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前期必须要有一笔大的资金投入用以购买电脑设备、安装网络设施,这对资金问题是一个挑战。

(三)、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

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的主要原因有:1、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较大,基础学历较低的特点,导致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能力相对较弱。2、传统的借阅方式都是简单的手工操作,编个号、登个记,简单机械,易懂易学易做,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电脑操作截然不同。3、因工作性质、资金不足等原因,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还未在基层图书馆开设的电子图书室的专业电脑培训了。

三、建立电子图书室的对策分析。

(一)、争取政府的首期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图书室要购买一批电脑设备,相应的配件设施,网络布局,还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首期投入需要的资金较多。但从长远角度出发,电子图书室的设立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少很多,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每年都要花相当一部分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等,而电子图书室节约出了购书的资金,只需投入少量的基本维护费用。基层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汲取之处,应向相关部门反映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重要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向有关部门说明设立电子图书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从长远上看对资金投入的节约度,争取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工作人中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建立电子图书室,对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更高,计算机作为现代电子图书室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必须人人懂,个个精,而这些现代化的电脑知识不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要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专业培训才能完成。作为单位,应该为工作人员的电脑业务培训提供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保障,主观配合客观,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档次,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王培风,邓清屹:对21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

3、马费成,陈锐: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1)。

第13篇

1.1坚持“三统一”原则与可行性难以统一结构问题

图书馆建设要遵循“藏”“借”“阅”这三个宗旨,而“藏”、“借”、“阅”就是所谓的“三统一”原则,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仅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还要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图书馆在建设之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结构、格式以及建筑风格,但是图书馆一旦建成,就要经过多年的沿用,用时非常大,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图书馆在建成之后,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扩建、改建甚至翻修,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就充分体现其可行性。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藏”“借”“阅”“三统一”原则和可行性之间的结合,以便于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来确定图书馆的结构,以达到图书馆既可以“藏”、“借”、“阅”目的,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可行性。

1.2建筑师的设计与图书馆专家的意见需要进一步统一

建筑师说白了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眼里,图书馆和其他建筑物一样,是他们所创作的一项艺术品,他们修筑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怎样去完成一件优雅独特的艺术品。而图书馆专家不一样,他们作为一名文化人,他们眼中的图书馆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功能上,都能够沿用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所以,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管是外在的美观或内在的功能,他们的意见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在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实现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节能降耗

为了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耗,降低运营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虽然,国家及相关政府给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都在逐年增多,但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我们还是要做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初期,就应该做好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预算,所有的成本资金都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修筑以及运营的成本。而且在修筑图书馆时,要利用一切新能源、新技术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图书馆的灯一定要用最节能的灯来照明,而且取暖降温也要用到最新节能的能源来实现,图书馆修建负责人要做好图书馆的人群分布设计,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用最小的空间容置最大数量的人群,最好利用无害的施工材料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2讲究环境效益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讲究环境效益,要打造一个优美、雅致的阅览环境。首先,图书馆要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让图书馆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接轨,还要充分利用阳光,让图书馆有足够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眼睛疲劳的时候能够远眺舒适呢自然环境,或者给人们提供坐在盎然的草坪上能够惬意的读书。图书馆要有广阔的空间,其交通要道也要足够好,让读者能够有一个畅通的读书环境。还有就是图书馆的电子管理设备以及系统都应该达到一流的水平,让人们不管是要查找资料、书籍,还是复印书籍都能够畅通无阻,不用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

2.3实现图书馆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

图书馆的使用时期非常之久,有时要达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所以图书馆里面的扩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图书馆的修筑设计有足够灵活的结构功能,尽可能地为以后的扩建、改建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这两者在建设上很难统一。首先,我们应该采取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对图书馆进行照明,其次,图书馆内部业务的用房应该相对固定,荷载的取值可以较轻,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把图书馆的“三统一”原则以及灵活使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4对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监管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它需要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图书馆中的各种原则理念都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充分将图书馆的文化、思想以及理念都体现出来。所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这需要许多建筑设计专家以及图书馆专家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及时地沟通交流,并且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图书馆的修建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图书馆的修建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严格符合设计理念,只有这样修建的图书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第1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董旭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第15篇

关于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应该持续改进高层混凝土住宅结构的延展性,达到合理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提升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的抗震能力。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对策

2.1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关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地基的情况和场地状况较会产生直接的作用,也称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如何选择地基和场地,一定要详细清楚当地的地震活动状况,仔细勘查地质情况,并获取全方位的数据资料,从而可以有效的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正确的评判当地的抗震设计等级。采用一切办法去规避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方,如果不能规避的场地,我们要做针对性的处理。在选择高层建筑地基时,首选的是较高密实度的基土和岩石,将有利于提升建筑地基的抗震能力,切勿采用哪些不适合抗震的软性地基土。务必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达不到地震需求的地基进行改善和加固,从而让它满足抗震要求。

2.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为了实现可靠性的建筑,达到合理分布承载的力量需要,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务必要达到建筑结构的规则性需要,尽量让抗侧力结构可以简单明了。对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多选用比较规整的图形,主要是由于规则的图形能够确保建筑遇到何种情况时都能实现均匀分布的承载力。应该尽量规避一些复杂多变的建筑结构平面,那是由于不规则的图形便于引起建筑结构的钢心和质心间的错乱不堪。如果遭遇地震,钢心距离就会变大,刚性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建筑物出现倒塌的结果。

2.3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取

高层建筑在遭遇地震时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都由于建筑结构材料来决定。现实中,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本质问题就是整合相应构件的延性,同时要做调和工作,最终目标是确保遭遇地震时建筑能够稳定安全。而对于钢筋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备较好韧性的材料。关于垂直方向受力的钢筋,以HRB335级、HRB400级的热轧钢筋为准,箍筋则是采用热轧钢筋,型号为HPB235、HRB335、HRB40级。在选用建筑结构材料时,务必要充分了解材料抗震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其中的造价和成本控制问题。所以说,选用建筑结构材料应该寻求抗震新性能和建筑成本平衡点,只有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确保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好的抗震能力。

2.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某些高层建筑需要非常严格的抗震要求,要满足一般的抗震效果,还必须实现消能、隔振的效果。所以,要达到上述目标,第一,正确选择地基和场地,首选那些较高密实度的地基,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轻地震时其能量对建筑产生的损害,减少共振发生几率。建筑物不同,其隔振系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详细研究,选取适宜的隔震支座,还要综合分析风力产生的负荷作用。那些具有消能、隔振要求的建筑构件,延性好的材料是比较适合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能够确保建筑物受地震时减弱破坏。

2.5抗侧力体形的优化

在一般性构造的高楼中,刚超过柔,那些刚性结构方案的高楼,主体结构遭遇的损害少,如果发生地震时其结构变形也不大,围护墙、隔墙等非结构部件也会破坏较少,受到较好的保护。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也会增强,遭遇地震时的塑性铰变大,耗费较多的地震能量。结构也会在强地震情况下更加具有承受力,而不至于倾倒。改观结构屈服机制,并确保结构出现损害时依据整体屈服机制工作,并不依靠楼层屈服机制。设计结构的原则是强压弱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强节弱杆。设计结构理应选择轴力小的水平杆件,成为关键的耗能杆件,尽量的产生弯曲耗能,确保实现构件的较强的耗能能力和不小的延性。

2.6常用的加固设计

要想能够较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加固措施务必要结合建筑结构现实状况进行,选用加固方法务必要综合如下因素全面分析:如果结构设计出现误差和缺陷,就要结合现实问题来加固和增加构件,也可以采用较高抗震能力的构件作为替代品。如要提高整体刚度和承载力,可通过设置套箍、增大原截面和增加构件的方法来实现。多数建筑结构整体性连接不满足抗震的规范要求,应该有目的地调整结构,可以降低损害,分散地震力。为避免发生地震时引起破坏,应该对于那些同建筑结构无关紧要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