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化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化学论文

第1篇

中国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淮南子•修务训》)使人们认识到某些植物的汤液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开端——中药的重要起源。从中国的商代以后汤液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然而,草药虽然能够治病,但并不能延长人的寿命。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希望长生不老,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自战国以来,在中国历代皇帝的支持下,便产生了一个长期繁荣不衰的职业——炼丹。起源于道家学派的炼丹家相信,只有自身不腐败的药物才能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当时,人们所用的草药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惟有金石能充当这一角色。

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54年)所著的《抱扑子•内篇》金丹卷中就明确记载:草木之药“煮之则烂,埋之则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就是说,用中草药炼丹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容易腐烂。而朱砂加热后可变成水银和硫磺,反过来水银与硫磺在冷却的条件之下又可转变为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炼制的丹药,人的生命就像朱砂与水银能互变那样,往返循环,生生不息。并把丹砂(HgS)称为长生不老药的极品。这是丹砂与水银、硫磺进行可逆化学反应的最早的明确记录。这一反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例如:当水银温度计打碎了之后,洒落在地面的水银容易蒸发,而以蒸汽的形式被人所呼吸,从而引起汞中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水银上面撒一些硫磺,使之变为HgS,而HgS在常温下是没有挥发性的。有“药王”之称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炼丹大师。他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黑火药,在其著作《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两份硝石+三份碳+一分硫。这三种物质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产生爆炸。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技术直到公元8世纪才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雪”,而波斯人(今伊朗人)则称其为“中国盐”。虽然炼丹家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梦想最终破灭,但却在炼丹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有趣的新方法和新物质,例如淮南王刘安在组织其门客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豆腐,而被称为豆腐的鼻祖,也把自己造就成了化学家。正因为如此,英国自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根据中国古代在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到了16世纪初,药物化学家的奠基者、瑞士科学家巴拉塞尔士首先把矿物质作为药物使用,提出化学的目的是制造药剂。他认为有病就是缺盐、水银和硫磺这三种要素之一(分别比作为肉体、灵魂、精神)。为了治病就要服用所缺的要素。而为了获得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必然要进行化学实验,因此,在这些实验过程中,人们便发现了硝酸、盐酸、硫酸、氨和矾等化合物,也产生了元素、化合物、化学试剂等概念,从而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2化学的发展对医学所做的贡献

巴拉塞尔士作为医学的改革者,极力反对伽仑及阿维森纳的学说,并引导人们注意到化学对医学及药学的莫大用处。他的这种主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证实。随着唯物主义哲学和化学的发展,人们坚信能够治病的这些植物中肯定存在着内在的物质基础。结果在19世纪初,化学家们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1763年,爱德华•斯通(EdwardStone)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关于柳树皮治愈寒颤病成功的报告”。1828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Leroux)与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RaffaelePiria)利用化学手段从柳树皮中提纯出了其有效成分水杨酸,化学名是邻羟基苯甲酸。1860年,德国拜尔公司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Kolbe)成功实现了水杨酸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杨酸对口腔、食道和胃壁的黏膜有严重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在医学应用中受到了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其改为酸性较小的钠盐(水杨酸钠),这虽然减小了其刺激性,但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导致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到了1893年,德国Bayer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n)对水杨酸进行了改造,制成了乙酰水杨酸。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具有相同的医学性质,但后者却没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和对黏膜的高度刺激性,这就是“万灵药”阿司匹林。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已经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去改变天然产物的结构,使之成为更为理想的药物。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药物青霉素。虽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青霉素的量太少,加上他化学底子比较薄弱,一直没法找到富集浓缩青霉素的技术,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临床研究使用。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

直到1935年,澳洲药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富集、浓缩这个技术问题,才使得青霉素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良药。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挽救了千百万患有肺炎、梅毒、猩红热等疾病的患者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正是因为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对改善人类健康和延长人类寿命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三人共同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同样,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推动医药学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大奖——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将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青蒿作为药物使用,首次记载于《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左右)中,这本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用青蒿来舒缓痔疮。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了青蒿能够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教授正是根据这一段文字记载受的启发,改变了传统的提取方法,在经过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于1972年11月8日从青蒿中获得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单体。1973年,作为其结构研究的一部分,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其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双氢青蒿素的合成奠定了合成其他衍生药物的基础。1984年初,上海有机所周维善院士课题组实现了对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张亭栋教授发现As2O3可以治疗M3型白血病的原创性研究。他从民间中医中得到一个秘方:砒霜、轻粉(HgCl)和蟾蜍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而张亭栋将这个配方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并分别检测这三种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他发现其有效成分为As2O3,并于1973年在《黑龙江医药》上发表了As2O3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论文[4]。1979年,他们在《黑龙江医药》上再次,明确指出As2O3对M3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从而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As2O3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M3型白血病[5]。1998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教授将张亭栋的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发表于世界最权威之一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而导致了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As2O3对M3型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而且相关药品已经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上市。

此外,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还有很多。例如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课题组从合成的上千种含砷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用于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砷凡纳明,从而开启了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的时代;1911年,波兰化学家CasmirFank在谷物中发现了维生素B1,并且发现缺乏维生素B1会患脚气病,随后新的维生素被不断地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使人们认识到维生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发现的第一个磺胺类抗菌药——百浪多息;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Wani)和沃尔(MonreE.Wall)从红豆杉中分离到了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taxol)等等,这些重要药物的发现无不与化学的分离和确定结构的技术有关,见证了化学对医学的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化学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可以用先进的化学手段来测定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序列,还可以利用化学手段去改变基因的结构,在基因上连接一个小分子或通过基因的对接来改良基因、甚至创造出新的基因。例如我们现在所见的一些转基因的食品——大豆和玉米等都是通过基因的改变来实现的。这些成就将为人类抵抗遗传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现阶段无法治疗的疾病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生命过程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体现。尽管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很多,但是得到现在科学实验强有力支持的就只有“化学进化学说”,即生命是化学反应的产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StanleyMiller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持续一周的活化放电,得到了氨基酸——这一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原料。而且在1965年9月17日,以钮经义为首的我国科学家用无生命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美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E.J.Corry教授(199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这一预言很快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科恩伯格所证实,科恩伯格于2001年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真核的转录过程,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这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的是,科恩伯格是位医学教授,但他却荣获了化学奖。

3化学对医学贡献的未来展望

第2篇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意义。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型仪器以及检验技术相继出现,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同时兼具高实验操作技能、较高的理论水平、独立设计医学实验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才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由此,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教学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让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牢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时获得实践机会,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纠正学生只重视医学部分内容而忽视化学部分内容的不正确思想,全面巩固基础知识,以免由于知识的漏洞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强化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在教学内容方面,抓住重点,积极进行总结和归纳。

医学检验的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师只需要将教学内容梳理一次学生就会明确自己薄弱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地方。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节省教学时间。分析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学统计以及化学等,都属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并且会出现比较多的公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归纳,将相似内容总结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快记住重点内容。比如在计算弱酸性体系的分布系数时,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其中发掘规律的方式为学生找出便于记忆的方法:公式中的分母是按照氢离子浓度降幂的顺序排列的,分子则取决于型体中所含氢的个数。抓住这样的规律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并且更深刻地记住计算公式。

2.在教学模式方面,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课堂。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谈论、提问、小论文以及习题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的思考成为教学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取得进步。首先,教师可以从溶液的移取、天平称量的操作方法等入手进行讲授教学,在与实验课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检测结果精度的重视。其次,在一部分知识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让学生在抢答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出他们对分析化学的学习热情。再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一个课题,让学生围绕该课题展开谈论并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讨论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手段方面,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动画、图表以及声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教学进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诸多优越性,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有些知识如果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反而会因为速度太快而无法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重要的公式,由于公式无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来强化大脑对它的记忆,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过一遍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将很难领悟其中的思路。而板书教学手段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如果采用半数教学的形式,虽然速度会比较慢,但是在教师一步步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推倒过程进行思维活动,而这种板书过程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思维时间,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4.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其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更应该表现出对学生能力进步情况的关注。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考试结果侧重点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转移到了对考试成绩的在意,不仅让学生背负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情况,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核形式非常关键。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的小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这种小测验趣味化。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下接受考核,教师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学生也不用背负太大的压力。第二,引入案例教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直接关系到这门专业课学习的优劣。因此,教师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答,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发掘出学生更大的潜力。比如社会上引发大众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等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分析其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方案,学生也会真正理解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三、结束语

第3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影响医学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校医学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医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外,医学教师更要自觉地了解名人传记和模范事迹,自我鼓励。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辨明是非,才能辨别善恶,才能对照、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目前,我校新聘教师要先后通过教研室、学院及大学不同层面严格的考核,最终选择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革除忽视师德、只重学历的弊端。建议:第一,师德的表现应与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第二,建立监督制度,结合行政与社会监督力量,明察暗访,并设立“师德信箱”,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严于律己,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2始终重视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大批年轻教师被引进。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本人所在教研室共17名在岗人员,其中35岁以下教师高达70%,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格外重视。看法如下:第一,现有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纯属“走过场”。因此,建议加强培训制度法律化,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医学教师终身在职教育。第二,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如,针对实验课的“基本操作及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硫酸铜浓度”,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还要“手把手”完成整个实验。课后,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如,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讨论教学等,再与带教老师沟通,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三,青年医学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保持与专业前沿同步。

3努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第4篇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验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实验技能的培养与化学实验的教学密切相关,学生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化的熟练程度可以反映其操作技能的高低,也是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根本保证。操作技能包含顺利完成整个实验的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统筹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操作技能各种能力的总和就是实验技能。因此,操作技能是实验技能的基础,实验技能如何发展有赖于操作技能的提高。所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突出专业特点,紧扣培养具备工作实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加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实验技能。

2淡化学科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经济和医学检验相关产业发展相适应,面向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岗位从事临床检验技术、实验室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即便是工作岗位具有先进的检验设备,医学检验人员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分析仪器的校正,常用试剂的配制等,更何况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检验设备未必都大型、先进。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职业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操作能力强、适应性强等特色。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淡化学科意识,服务于专业课程,为学生的职业拓展提供平台,体现“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理科素养的提高,紧贴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培养。为此,鉴于无机化学课时少(总学时32),教材版本变换频繁,内容不统一的现状,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根据各系部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制定课程标准,讨论优选实验内容,开发校本实验教材《分析测试实验指导》,各专业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选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秀明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但教材中的实验部分缺少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如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安全、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及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书写等等相关规范内容,如果忽略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讲,强化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基础课为专业课和未来工作的需要服务,就成了空洞的目标。因此,我们适度增加了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实验,注意与生化检验课进行衔接;并将化学实验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卫生检验员资格证书考核结合起来安排实验内容。按照校内自编教材增加此部分内容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掌握学生基础合理安排教学措施

开课之初,对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化学基础摸底。招生时的文理兼收,入校后的大班学习,造成了同班学生文理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学生连常见的玻璃仪器都不能辨认,实验无法同步完成,为解决文科学生理科知识的相对薄弱、理解和接受化学知识的相对困难、动手实验能力稍差等问题,在上课学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鼓励和帮助文科学生做好实验,安排实验小组时采取文理生混合编组的方法,互补学习;严把实验制度关,如,一对一帮扶制度、独立操作制度、实验前预习制度、课堂提问讨论制度、实验后反思总结制度、书写实验报告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等等。这些举措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4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尽管实验前教师将实验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用品及操作方法、有关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全部详细讲解,一部分学生仍然不知从何做起,尤其是文科学生,学生自己实验时需要指导教师分别重复讲解实验内容,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实验效率。为此,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及实验相关知识,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对实验关键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实验教学时合理安排讲授时间与实验操作时间,实验课开始时,讲解实验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并在讲解时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以便鼓励学生按照实验原理对实验操作步骤询问“为什么”。待学生认领清点仪器后,再组织学生一起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示范性演示仪器使用方法,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分析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和纠正实验中的不足,通过学生自己来全面充实完善实验报告内容。这种做法减少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增加了正确使用仪器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改变了对待实验的态度,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自信,也对今后的实验提供借鉴和帮助。对于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一些需要观察实验现象的实验操作、较复杂的实验操作、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操作,教师实验前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方法,放大实验现象,提高实验能见度;提供模拟的实验环境,熟练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既保证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验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协作、大胆工作的能力。

5贯穿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无机化学实验用到的化学药品较多,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试剂用量,增加微型实验,使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尽量减少和替代刺激性或有毒试剂的使用,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实验室的化学污染,体现绿色化学原则;要求学生将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和剩余少量物品等,都分别统一收集到实验室制定的废液回收桶和废渣回收杯中,实验完毕统一处理。废气通过实验室通风装置压出。这样,既避免了“三废”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又让学生在实验的点点滴滴中接受环保教育,爱护环境,珍爱生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6创新实验评价方法重视综合素养提高

第5篇

化学实验是医学生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科研培养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因此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可小觑,内容选择上既要培养医学生的实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如何改革,基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只有打好实验操作基础能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钻研的精神才能高屋建瓴,在基础平台上进行更高级别的长远发展,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保障。在保证基础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目的,再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9],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研能力。一方面要选择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打好医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将化学实验与应用广泛的行业标准相结合,兼顾其实用性。医学院校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大一新生,要先了解常用化学仪器,学习规范操作,如溶液的配置与定量、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等。另一方面在基本操作基础上,将化学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结合当代热点,增加部分创新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新颖性,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科作用。

二、师资力量配备与管理

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工作精神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为主、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强化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大一新生,普遍化学基础薄弱,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验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人员一定要坚持指导思想不变,将实验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科学、严谨的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需求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保证实验的顺利有序进行。第二,要鼓励实验人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结合当代实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进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鼓励实验人员提高自身的水平与知识,加强学习,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实验人员走出去,加强交流与学习,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技术,拓宽自己的见识与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与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才能将改革与创新应用于实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先进人才。第三,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体制与管理保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的政策引领,实验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制定健全完善、与时俱进的实验发展规划与政策,保障实验人员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保障实验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实践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改革

如何根据现有的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各高校历来探讨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第一要有章可循。认真贯彻执行全面、精心安排的基础性试验,打好学生的实验基础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二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好关,实验技术人员要认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药品、仪器等教学辅助材料,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力,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还要积极的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要设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严格进行规范操作,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手段,触类旁通地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工作态度,可以辩证地认识事物,在将来能够独立创新,用理性的头脑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四、实验室管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就没有长远的稳定发展。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包含了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药品试剂仪器等的物资管理及对上课学生的管理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改革与创新不断进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也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才能与时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才能不断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实验室的水平,进而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而实验室人员配备、管理水平是一个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障实验室的良性运行,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通过参照国外的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国内先进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寻找自身不足,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总结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符合本校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室管理规范,保障实验的高效有序进行。

五、总结

第6篇

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班级共有学生50人,五分之四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较主动,剩余学生(其中7名男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教师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本部分学习处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习了化学分析部分,在期末实验考核中考核内容包含了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查看本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发现6名学生的考核成绩较低,本次课任务一即用到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故将6名同学分在不同小组。另外,本次课需绘制标准曲线,故课前调查班级学生,十余名学生都有学习绘画的经历,将其分到不同小组。本班学生在学校各类活动中综合奖项较多,团结协助能力较强,但有一名女同学性格孤僻,不善表达,分组时特别分到班长一组(本班班长协调能力较好,在同学中威信较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厘清水中微量铁含量测定的原理;②准确绘制标准曲线。

2.技能目标:①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容量瓶和移液管;②准确进行溶液配制的操作;③初步完成水中微量铁含量的测定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团结协助的精神,逐步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①标准溶液的配制;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③标准曲线的绘制。

2.教学难点:标准溶液的配制。

四、教学过程

1.学案领航,课前预习。

课前分发学案,说明学案使用方法和目的,对学案的完成质量提出要求。通过学案领航,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对单元内容进行探索和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异质分组”,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及展开竞赛活动。

2.组织教学,回顾复习。

教师提问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提问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同时举一反三,为本次课学习微量铁的含量奠定基础。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

3.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教师提问微量铁的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发现问题。肯定学生中正确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地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幻灯片进行目标展示,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介绍,帮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展开教学。

4.课堂实施,完成任务。

任务一:标准溶液的配制。电子天平、容量瓶和吸量管都是检验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各种资源调度所学知识,进行再利用,巩固核心技能。教师在本任务中主要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做好过程性记录,为评价做准备。任务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教师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和结构、用途等,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布置测量任务。通过实物和视频双重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再布置测量任务,让学生立即操作巩固刚才所学习的知识,为后续独立完成测定奠定基础。任务三:系列标准溶液吸光度的测定。教师检查上节课所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铁含量测定的波长),指导学生分别测定组内所配制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做好记录。通过布置任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接着上一任务进行吸光度的测量,可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对知识的内化程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随时发现问题,随即解决问题。任务四:标准曲线的绘制。教师展示前期搜集的优秀案例,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然后细致讲解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最后布置任务。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帮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标准曲线。自己动手完成曲线的绘制,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锻炼技能。分组练习法帮助学生巩固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任务五:未知水样中铁含量的测定。本任务综合考察了任务一、任务二和任务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各组学生讨论自己制订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三维评价。

通过板书,总结归纳本次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每组选出一名最佳组员,班级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学生自评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学生互评帮助学生发现他人、反思自己,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6.任务拓展,巩固提高。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布置拓展任务:微量钴的含量测定,通过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第7篇

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基础学习,就必须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应该将基本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进行难度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教育,对医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学习。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严格指导,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步骤进行严格规定,认真备课、严格教学、耐心辅助、全面改正、严格考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后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给予支持。教师还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通过校园网、微信以及QQ、邮箱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课后交流互动,及时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提醒,通过课后习题及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5结语

第8篇

如何让学生们关注《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1.1从意识形态注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第一堂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强调有机化学和医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但只是一味强调其重要性不会让大多数学生信服和重视。应该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和真实事例来论证有机化学甚至化学对医学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从生命科学的起源讲起,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所有生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生命运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各色各样的化学反应。一直以来,生命科学一直在以化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诞生了第一门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活动的交叉科学——生物化学。当以化学方法研究生命活动发展到化学分子层次时,又产生一门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20世纪80年代末,有机化学家把研究重点转向生物生理机能方面,这意味着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域——化学生物学。化学可使生命科学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使得很多生命过程和现象可以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来很好的进行阐述。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生命科学之所以与化学密不可分,是因为它为生命科学提供了一种能够精确描述及阐明其生命过程和现象的语言——“化学语言”。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科恩贝格曾经这样形象的描述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如果用化学语言来表达,大多数生命现象都可以合理解释。化学语言能够说明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目前,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已经从化学领域完全独立成一门完整学科,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中,无论哪门学科中化学理论和方法的使用无处不在,化学正在成为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共同语言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1.2注重有机化学和医学交叉教学在《有机化学》讲授过程中,除了要把有机化学的概念、原理和反应机理阐述明白外,还要在每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介绍一下化学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用实例来证明化学是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例如:旋光异构这一章,对于有机化学背景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关键是有些学生认为这一章并不是特别重要,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可以通过一个镇静药—沙利度胺,这一实例来证明这一章的重要性。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其成分是两个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可缓解孕妇的妊娠反应。但是欧洲很多服用此药的孕妇产下了海豚状畸形儿,成为震惊国际医学界的悲剧。科学家后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的两个对映异构体中只有R型对映体具有缓解妊娠反应,然而S型对映体是一种导致婴儿畸形作用。同这一实例的介绍,学生会认识到旋光异构的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3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单纯的课堂教学还不足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可以定期安排医学院学生到我们化工学院实验室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真实化学实验情况,对有机化学从感官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有可能对有机化学产生一定兴趣。对于对化学实验确实感兴趣的,可以对这样学生量身定造一些与医药相关的实验,让其体验一下一个药物从不起眼的原料制成价格昂贵药物的真实过程。通过上述实验操作的训练,如果一部分学生会逐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且自身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制定导师一对一指导制度。即一个或几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从实验题目的拟定到实验具体执行,进行亲自指导。确实在化学领域显示出卓越才能的学生,可以推荐考取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样具有医学背景,对化学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可能在医学和化学交叉学科产生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

2结论

第9篇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二、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化学; 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第11篇

关键词:细叶杜香;化学成分;正二十八烷醇;oleuropeicacid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petroleumandthechloroformextractsof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Method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was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hemicalconstituents.Thestructureswereelucidat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n-octacosanol,scopoletin,oleuropeicacidandfraxetin.Conclusionn-octacosanolandoleuropeicacidwereisolatedfromtheLedumgenusforthefirsttime.

Keywords: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chemicalconstituents;n-octacosanol;oleuropeicacid

细叶杜香(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是杜鹃花科杜香属常绿直立小灌木,笔者曾报道从细叶杜香嫩枝和叶水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七叶内酯,对羟基苯甲酸,槲皮素和金丝桃苷[1]。本文报道从该水提物的石油醚和三氯甲烷部位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1)、正二十八烷醇(2)、东莨菪内酯(3)、oleuropeicacid(4)、秦皮素(5),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试剂与材料

熔点用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紫外光谱扫描用岛津UV-2450紫外分光光谱仪;红外光谱用5DX-FT型红外光谱仪测定;质谱用Agilent6120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核磁共振用BrukerAV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薄层色谱检测用254nm、365nm紫外灯。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5年6月采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经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刘基柱老师鉴定为细叶杜香(LedumpalustreL.Var.AngustumE.Busch),样品现保存于广东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2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细叶杜香嫩枝和叶(5.8kg)粉碎后,用水回流提取6次(首次5h,收集挥发油,其余每次2h),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液加醇沉淀,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4L,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3.8g和三氯甲烷部位40g。

石油醚部位(3.8g)经硅胶(200~300目)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每150mL收集一个流分,TLC检测,合并相同流分。在第21~30流分析出黄色絮状沉淀,过滤,沉淀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20∶1)重结晶,得化合物1(7mg)。

三氯甲烷部位萃取物(40g)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每800mL收集一个流分,TLC检测。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100∶3)洗脱部分,第113~136流分合并后浓缩,静置,析出白色颗粒状结晶,用三氯甲烷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2(10mg)。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5∶1)洗脱部分,其中第427~442流分浓缩液合并后,静置,溶液中析出无色透明长针状晶体,滤出结晶,用丙酮-甲醇(体积比1∶1)反复重结晶,再过LH-20凝胶柱进行纯化,甲醇为洗脱剂,根据色带收集并结合薄层检测合并相同流分,放置析晶,得到化合物3(30mg);第451~466流分合并后,析出大量淡黄白色方晶,抽滤,用乙酸乙酯洗涤,沉淀变为纯白细颗粒状,经甲醇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4(150mg);第535~552流分析出大量的淡黄色絮状沉淀,过滤,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颜色不均一的黄色鳞片状晶体,复用甲醇和水溶解晶体并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放置冰箱,数小时即析出土黄色透明鳞片状结晶,再次过滤,用甲醇和丙酮加热溶解晶体后室温放置,数天后析出黄色针状结晶,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得化合物5(50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粉末(CHCl3),mp170~172℃。薄层色谱展开可见明显黄色斑点。UVλmax/nm:269,326(MeOH);269,326(NaOMe);269,326(NaOMe,5min);279,300,340(AlCl3);202,279,300,340(AlCl3/HCl);270,329(NaOAc);268,331(NaOAc/H3BO3);紫外光谱显示可能含有3-或5-OH。IR(KBr)cm-1:3242(-OH),1656(C=O),1622,1593,1575,1489(Ar),1442,1355,1288,1211,1140,1008,830。1H-NMR(CDCl3,500MHz)δ:12.81(1H,s,C5-OH),7.84(2H,d,J=9.5Hz,H-2′,6′),7.02(2H,d,J=9.5Hz,H-3′,5′),6.58(1H,s,H-3),6.48(1H,d,J=2.0Hz,H-6),6.36(1H,d,J=2.0Hz,H-8),3.89(3H,s,7-OCH3),3.88(3H,s,4′-OCH3)。以上数据与文献[2]报道的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1为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

化合物2:白色颗粒状结晶(CHCl3),mp75~77℃。紫外无吸收。10%硫酸乙醇显紫红色斑点。IR(KBr)cm-1:3313(-OH),2918,2850(-CH2),1464,1380(-CH3),1061,720,红外光谱具备长链脂肪醇的特征吸收。1H-NMR(CDCl3,400MHz)δ:3.64(2H,t,J=6.8Hz,-CH2OH),1.25~1.36(br.s,n×CH2),0.82~0.98(3H,m,-CH3)。13C-NMR(CDCl3,100MHz):63.1为直接与羟基相连的亚甲基碳信号,32.8为羟基β位的亚甲基碳信号。31.9~22.7为一系列的亚甲基碳信号,14.1为末端甲基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3]报道的正二十八烷醇一致,故确定化合物2为正二十八烷醇。

化合物3:淡黄色针晶(MeOH),mp206~208℃。在紫外365nm下显强烈蓝色荧光推测可能为香豆素类化合物。UVλmax/nm:228,253,298,347(MeOH);240,391(NaOMe);228,253,297,345(AlCl3);228,253,297,345(AlCl3/HCl);226,297,348(NaOAc);226,297,346(NaOAc/H3BO3);由紫外光谱中因加入乙酸钠使吸收峰产生红移且强度增加判断为4,5或7-羟基香豆素。IR(KBr)cm-1:3337(-OH),1703(C=O),1608,1565,1511(Ar),1290,1262,1139,922,861,591。1H-NMR(Acetone-d6,500MHz)δ:8.71(1H,s,-OH),7.84(1H,d,J=9.5Hz,H-4),7.20(1H,s,H-5),6.80(1H,s,H-8),6.17(1H,d,J=9.5Hz,H-3),3.91(3H,s,6-OCH3)。13C-NMR(Acetone-d6,125MHz):161.2(C-2),112.1(C-3),144.6(C-4),109.9(C-5),145.9(C-6),151.8(C-7),103.7(C-8),151.1(C-9),113.3(C-10)。以上数据与文献[4,5]报道的东莨菪内酯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3为东莨菪内酯。

化合物4:白色透明方晶(MeOH),mp158~160℃。10%硫酸乙醇显紫色斑点。UVλmaxnm:202(MeOH),203(NaOMe),提示分子中有共轭双键。ESI-MS给出分子量为184。IR(KBr)cm-1:3312(-OH),3000~2500(br.),1680(C=O),1649(C=C),1395,1369(i-pr),1260,1148。1H-NMR(DMSO-d6,400MHz)δ:11.97(1H,s,-COOH),6.85(1H,t,J=2.4Hz,-CH2-CH=C-COOH),4.09(1H,s,-OH),1.05(6H,s,Me2C-O),1.07~2.38(7H,m,H-3,H-4,H-5,H-6)。13C-NMR(DMSO-d6,100MHz):130.2(C-1),139.1(C-2),23.0(C-3),43.8(C-4),24.9(C-5),27.0(C-6),70.2(C-7),27.0(C-8),26.5(C-9),168.1(COOH)。以上数据与文献[6,7]所报道的oleuropeicacid基本一致,故确定化合物4为oleuropeicacid。

化合物5:黄色针晶(MeOH),mp232~234℃。其聚酰胺薄层斑点在紫外灯下呈黄绿色荧光,喷1%醋酸镁甲醇溶液后呈棕黄色。UVλmax/nm:274,354(MeOH);273,383(NaOMe);199,213,268,372(AlCl3);203,338(AlCl3/HCl);205,273,372(NaOAc);205,357(NaOAc/H3BO3);紫外光谱显示含邻二酚羟基。1H-NMR(Acetone-d6+DMSO-d6,400MHz)δ:9.49(1H,s,-OH),9.41(1H,s,-OH),7.88(1H,d,J=9.2Hz,H-4),6.80(1H,s,H-5),6.21(1H,d,J=9.2Hz,H-3),3.83(3H,s,6-OCH3)。氢谱数据和文献[8]报道的秦皮素一致,故确定化合物5为秦皮素。

【参考文献】

[1]黄莹,张德志.细叶杜香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6):631-632.

[2]余正文,朱海燕,杨小生,等.毛子草化学成分及其促PC-12细胞的分化作用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7):1335-1338.

[3]杜彰礼,殷志奇,叶文才,等.楮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海峡药学,2007,19(5):78.

[4]陈荣,梁敬钰,卢海英,等.青橄榄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2):47.

[5]段朝辉,石宝俊,吴立宏,等.长梗秦艽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7,5(6):418.

[6]PELLEGATAR,VENTURAP,VILLAM,etal.Animprovedprocedureforthesynthesisofoleuropeicacid.I.[J].SyntheticCommunications,1985,15(2):169.

第12篇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能更本质地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发掘出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复方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作用和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成分的综合效果[6]。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组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并指导临床实践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选取选亳州售中药饮片,经副主任中药师鉴定。配对见表1饮片经常温干燥,分级粉碎2遍,过80目筛,防潮保存。

1。2 样品制备称取单味中药生药粉10。0 g,”对药“中每种成分各取10。0 g,用纱布包扎,分别放入250 ml烧杯中,加入150 ml二次蒸馏水,放在电热套中加热,沸腾后调节温度使之微沸,60 min后停止加热,将溶液过滤后分别得中药单煎液及药对组合的水煎液 表1 对药组合与对照组合的药物组成”对药“组合[7,8]对照组合苍术、白术 苍术、钩藤砂仁、白豆蔻 砂仁、茜草紫菀、款冬花 紫菀、土茯苓黄芪、甘草黄芪、苦楝皮天门冬、麦冬天门冬、钩藤羌活、独活 羌活、蒲黄半夏、天南星 半夏、蒲黄。

1。3 测量方法取30 ml上述中药水煎液于50 ml烧杯中,室温下测其pH,然后分别用0。1 mol·L—1NaOH溶液、0。1 mol·L—1HCl溶液滴定,每加入0。1 ml酸或碱测定1次pH,共加入3 ml酸或碱。计算加入一定碱液或酸液后溶液的pH,并计算溶液缓冲容量β(mol·L—1·pH—1)。

2 、结果

第13篇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3]尹晓红.增强中职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第14篇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第15篇

论文一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论文摘要(中、外文)、缩略语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部分组成。化学小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有哪些?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

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30(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

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页脚: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

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3.21论文题目

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3.2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3.23目次页:

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3.24注:

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3.25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3.2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临床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全英文授课探索与实践

【摘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留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关键词】医用化学;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实践

【Abstract】Medicalchemistryisanelementarycourseforforeignstudentsmajoringin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Throughtwoyearsteachingexperienceofmedicalchemistryforforeignstudents,theideasofteachingreformareproposed:makethetrainingobjectiveclear,andformulatereasonableteachingplan;preparethelessonscarefully,andapplydiverseteachingmethods;linktheorywithpractice,andstrengthentheexperimentalteaching;formmultiplestylesofevaluationmodels,andassessthestudents'qualitycomprehensively;payattentiontothestudents’feedback,andimprovetheteachingabilityconstantly.

【Keywords】MedicalChemistry;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Foreignstudents;Teachingpractice

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自2002年首期招收了18名来自巴基斯坦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开始,至今已经累计招生620名。生源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尼泊尔等中亚及南亚次大陆国家[1]。

医用化学作为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留学生进入大学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分析留学生的特点,做好医用化学的教学工作,使其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阶段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所做的规定。考虑到我校招收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专业背景差异显著,毕业后服务社会的环境不同,我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生要求标准的,适应国际医疗工作需要的,具备较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临床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要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充分考虑留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医用基础化学的课程大纲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绪论,重点介绍医用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二是无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基本的溶液和配合物理论;三是有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一些有机物在人体中的作用。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讲解,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例如,在讲解渗透压时,可提出问题:病人打针输液时所用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分别为308mmol/L和278mmol/L,浓度可否高一些或低一些?为什么?这类问题既跟医用化学课程内容有关,又与医学密切关联,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由教师引导得出什么是等渗、高渗、低渗溶液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个特点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变灌注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方式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在每个主题内容结束之后,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请同学来复述刚才学习的内容,对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特别奏效。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和探索激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反复研究和验证,除了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外,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经历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化学研究的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等。

4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医用化学课程的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不能真实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存在经常迟到、旷课,上课讲话等现象,采取“平时考勤(10%),课堂参与(10%)、平时测验(20%)、与闭卷考试(60%)”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等情况与结课考试相结合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也能减轻期末考试压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多元化考核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目的,督促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有利于避免为了应付考试而集中记忆性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4]。

5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随时征求意见,师生中期座谈,学期结束时,让学生自愿交1份对本课程的意见,做到边授课边反馈边总结边改进,以便改善今后的教学。有些学生提的意见非常中肯,如:希望教师严格考勤制度,以利于考评成绩的公平性;建议每节课都留出时间答疑,避免问题堆集太多,影响知识的接收,等等。从学生的建议中汲取可行的方案不断改进教学,对提升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5]。

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和总结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提高英语授课能力,推进教学水平,为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概况[J].3版.石河子大学报,2013-11-30,(264).

[2]程煜凤,姚军,李改茹.浅谈医学专业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3):55-56.

[3]邹燕,胡宏岗,赵庆杰.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Ⅱ》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4,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