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监测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
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H.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著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3,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6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
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68.—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
(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胡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2.2.2教学实习的建设与改革
教学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0,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虽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已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见习需要,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地单位的性质较为单主要为各区县的环保局和污水处理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蠃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前期的调查表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与高校通过科研纽带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建设应是可行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开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习教学的机制.但是,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实习时间过短、时间段不合理的问题曰益凸显,特别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上.经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由原来的9周调整为26周,时间由原来的第7学期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即毕业论文之后),从而在时间上为学生的实习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不满,有利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
2.2.3科学实践的建设与改革
科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往,由于教师担心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有,也仅限于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但是,这种状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每年均选择部分低年级(主要为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10%~20%)补充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完成.近3年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达25项,涉及学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别是2008级学生科研课题达14项,涉及学生近半.无论是教师科研还是学生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原则.经过2~3年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体素质较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梯级机制,高年级学生逐渐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激情.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2人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银奖,3人次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之“我型我塑”环保服饰设计大赛及环保工艺品展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社团之光“摄影展”之“我在社团”摄影大赛三等奖等。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创新性科研实践的最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M.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狠抓学生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2006~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论文合格率均为100%,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优良论文占50%.
2.3实践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组织人,教师为执行人,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制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不能安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自2007级学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由第8学期的第1~8周调到第7学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段与学生就业时间段的冲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由第7学期的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实习时间也由9周延长为26周,不仅确保了学生能专心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接受度。
3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2010年,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有4届毕业生,8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1~2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主要在区县环保局、企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环境咨询机构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处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当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校环境专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一步构建更完善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术梯队的形成.如在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中,许多实验内容是当代比较前沿或前沿的技术和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但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结语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Qing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fiel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suggestion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design were given to enhanc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高职高专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驳杂,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2]。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过程中,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归纳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实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有待改善,实训环节安排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偏少,实训形式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过短(2周左右),通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各类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3)顶岗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不能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偏低,学生得到的锻炼有限。
2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探讨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薄弱的现象,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重要技能,可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
2)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适当增加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内容。
3)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3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讨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认识,因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设置与安排认识实习时应摒弃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等。
顶岗实习与认识实习有所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而顶岗实习则是“实践”实习。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与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争取发展3~ 4个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学校必须严格把关,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尽量保证一人一题,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应鼓励工程、工艺设计,少实验论文;毕业论文格式应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具备普遍性,对经常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改进,就消弱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而要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1课内实验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及不全面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或不配套,二者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较差。就以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实验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二是专业性实验,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实验。
就基础性实验而言,在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尽量多开一些与环境科学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环境专业相关仪器分析试验学时,精简无机元素化合物验证性测定,减少重复性的有机合成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实验主动性,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就专业性实验而言,实验的设计与开设尽量具备典型性,尽量能囊括这一门课程的方方面面,精简重复性的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另课内专业实验的开设也尽量做到全面,既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实验室操作的实验,也要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生态学等野外操作的实验。
1.2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两部分。就专业见习而言,应避免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也应突出重点。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结构、运行情况及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工艺流程,另需适当延长见习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切身体会更深刻,进一步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毕业实习而言,应摒弃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在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样才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另可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可缓解校内资源匮乏的现状。
1.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设置的合理与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知深刻以及实践教学的好坏与否。因此,在制定课程设计培养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与全面。不仅需开设环境工程设计课程,其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需开设。另各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也应具有代表性,如环境工程设计内容可偏向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方面,而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设计内容可偏向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书的编制等方面。
1.4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学历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显得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并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以下环节:(1)选题。论文选题应集中在当前比较现实或前沿的环境问题上,可由导师出题,也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并尽量做到“一生一题”,避免传统“多生一题”的现象。(2)大纲及技术路线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确定后,可要求学生在2周时间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与导师讨论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制定出合理的论文技术路线。(3)论文的实施和撰写。论文的实施和撰写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遇到问题可与导师相互讨论,导师也应严格控制,要求学生应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避免学生出现剽窃、大面积引用、学术不端等现象的发生。
2结语
1.1课程实验
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的课程实验主要有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实验、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等。实验分班分组开设,在专业实验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
1.2课程实习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涉及的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调查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及原理、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习是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周期一般在一周之内。如在环境监测的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到环境监测部门观摩实习监测方案的制定、布点、取样、样品处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区实地考察,依据考察结果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
1.3野外综合实习
野外综合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课基本结束的第六学期后进行,野外实习的目的在于对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实践和检验,其内容聚集于专业学习中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如近年来对于成都活水公园的考察,意在把水污染治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对于熊猫基地的考察,意在通过学习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式、过程和原理进行掌握。
1.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三个月。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应用型,主要表现为进入公司或者行政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设计、制图,进行环境的监测或执法;二是科研型,比如进入中科院盐亭生态站进行科学实验和辅助科学研究,学习研究方法的设计、样品的采集、数据的测试和处理、研究成果的形成等;三是综合型,体现对于自我能力的全面检验,可能既包括应用型的内容又包括研究型的内容。
1.5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是学生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般在第七学期初启动,通过导师分配、学生选题、开题、数据收集(调研或者实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答辩小组答辩、学位评定小组审查最终通过。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评阅成绩的30%,指导成绩的30%,答辩成绩的60%构成。
1.6其他实践环节
除上诉五方面的实践外,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还包括知识竞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和劳动等形式。在世界环境日进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竞赛,竞赛以项目导向和知识抢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需要学生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参与教师科研支持科技论文的写作。
2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践环节基本完备,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践环节的设置是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需要完备而合理的实践内容来保障。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内容的条理性上明显不足,比如课程实验中实验项目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实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实验项目的交叉,或者实践能力不能有效衔接。
2.2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泛性,方向性不够明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进行能力培养,而资源和环境的范畴相对较大,对于本科专业而言,如何实现学生知识的宽泛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学生在3S(GIS、GPS、RS)技术、环境规划和管理、环境监测和评价、土地规划和整理方面都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如何理顺各种能力之间的支持关系,如何培养和形成这种能力尚缺乏系统化的思路,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专注性和方向性不足。
2.3实践环节硬件建设缓慢,制约了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践环节的推动必须依赖于硬件环节的建设,只有硬件环节能够完全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才会体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当前的专业实验设备更多利用在传统原理教学中,新的实验设备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原子吸收方面非常缺乏。实践基地数量及类型较多,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体现不足,不同实践基地建设的能力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没有理清。
3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实施
3.1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程能力”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在宽泛性的基础上体现针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专业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工程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导向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是实践教学体系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思路能够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确定能力需求,以能力需求决定能力培养方式、过程和体系,进而建立起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服从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且处理好各种能力培养之间逻辑关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注重实践环节的优化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教学始终的问题,在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系统性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系列优化和阶段性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从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出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一环节以实践能力的阶段目标为导向确定实践内容、方式、效果和考核,由此确保实践环节设置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避免其交错和缺乏系统性的缺点。
(3)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整合提升实践教学软硬件环节通过加强现有教师的进修和深造来改善目前的实践教学队伍,通过鼓励教师深造来实现内部潜力的充分发挥,可以实现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的效益最优化。外部资源的整合是在目前条件下优化师资和硬件环节的有力的举措,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应充分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丰富师资队伍,充分依靠外部师资的工作环境,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设备上和场地上的便利。
3.2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实习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开放发展、互惠互利、协同创新”为原则:首先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实习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其次选取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了解社会并为毕业后择业做好准备;第三选取单位必须是能够长期稳定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建立起区域实习网络统筹安排实习。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我系实习,我们编制了实习单位名录并在校网站公示,对实习单位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对长期的实习基地实行挂牌;实习基地有招聘需求的我们实行择优推荐;对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垃圾处理行业、水处理行业、大气污染处理行业、清洁生产行业、环评行业及环保部门选取多家代表性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接洽,通过双向沟通最后与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华晨宝马汽车制造厂、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大庆市环保局、大庆龙江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庆市龙凤热电厂、大庆市石油管理局水务公司、大庆市顺丰伟业环评公司、大庆市红旗泡水库等,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企业及环保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关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实习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内容。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巩固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实习、气象学实习、环境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噪声控制工程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实习等。环境监测实习主要是与大庆是环保局合作,请分管局长为学生介绍环保局的机构设置、行政职务、区域环境规划及日常工作情况等,学生可以进入各个部门学习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质量控制等知识与技能。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大庆市石油管理局南区污水处理厂、大庆市志飞生物有限公司、大庆泉韵纯净水厂、大庆黑鱼湖自来水厂等几个有代表性的水处理企业,请厂长或技术员讲解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居民饮用自来水、桶装和瓶装纯净水的处理方法,原理、工艺设计及日常运行管理情况,实习结束请学生总结归纳各种水的处理原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查阅资料与国内外对比各种水处理的技术先进性。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大庆市龙凤热电厂,由技术员讲解火力发电原理、技术,烟气除尘、脱硫、脱氮工艺、流程。此外还组织学生分组自带仪器到室外监测空气质量(sox,NOx,TSP)状况并计算大庆市空气污染指数、污染程度。噪声污染控制实习是让学生带着噪声计监测交通干线、厂矿周围、商业区、学校附近及小区夜间的噪声值,然后对所监控地区进行噪声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结合书本上的评价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参数估算、校正等;第二部分是到环评公司参与实际的环评工作,从而了解环境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过程、方法、原则等。
2.2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学生学习了环境科学概论,农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认识实习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为期2周。认识实习内容主要包括:(1)典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调查,如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五马沙陀沙漠环境现状、大庆黎明河人工环境状况、城市和工矿区环境绿化工程等。(2)新能源开发建设利用情况调查,如参观大庆龙江风电,请总工程师介绍风力发电选址、运行、维护情况,大庆杜蒙林甸地热资源利用,沼气生产等。(3)野外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如调查城市森林中主要群落的基本特点、。物种组成及其生存环境和规律。帽儿山垂直地带性、森林群落、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大小动态调查等。
2.3 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联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实习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预期和所从事的职业背景会有一些感性认识,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情况。使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学习,目标更明确。
我校综合实习安排在了第六和第七2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第六学期的实习主要是去沈阳老工业基地参观学习,如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等。第七学期的综合实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可以选择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某个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到环境监测站实习、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监测站日常大气、水体监测工作,或者到环评公司参与一项改建或扩建项目的环评工作及到污水厂或垃圾场参与日常运行工作等。
综合实习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所学知识,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此外,实习结束后,系里组织成果汇报答辩。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答辩,内容是对实习情况的陈述和对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锻炼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对学生运用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宄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要熟练掌握期刊检索,实验设计、数据整理、撰写论文的方法。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鼓励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上学期提前进入指导教师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环境方面的社会调查。大三下学期由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充分做到“一人一题”。完成选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并且日常工作学生要有工作日志,还要做中期实验汇报等工作。毕业论文要求按标准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陈述自己的论文内容,回答答辩委员会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位答辩委员会教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成绩,然后答辩小组取平均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记分制评定最后成绩。
4.结束语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三、创新性科研实践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应用型;地方院校;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59-02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地方突出的环境问题。通过对环境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编制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本方案结合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通过不断丰富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素质,进一步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二、培养目标
以推进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工艺设备、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具备良好沟通与交际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三、培养方式
建立“1.5+1+1.5”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基础知识1.5学期,工程方向1学期,企业实训、毕业设计1.5学期。第1~3学期,注重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数理化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外语能力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其中外语能力模块和人文素养模块的培养将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工程背景,形成浓厚的以工程实践为主导的良好学习氛围。第4~5学期,专业方向技术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研发项目训练等,将环境工程领域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实际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6~8学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做到“真题真做”。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锻炼独立开展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
四、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
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工程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水污染控制工程能力培养。校内教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创新项目,污水的生化处理创新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和城市给排水管网设计。校外教学:工业废水企业实训,污水处理厂实训,养殖废水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2.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能力培养。校内教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综合性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校外教学:固废处理与处置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能力培养。校内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综合性实验。校外教学:大气污染控制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4.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培养。校内教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及设计和环境污染生物检测技术。校外教学:工业废水企业实训,污水处理厂实训,固废处理与处置企业实训,养殖废水企业实训,大气污染控制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取向上改革传统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建立“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主要包括:①基础知识: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基础、外语基础、专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基础;②综合素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人文素养知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③专业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监测与评价;④工程实践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能力,除尘器设计,研发能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能力,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探索及研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教学方法改革的进行。
1.加强实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体系建设。对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后,所选用的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删除陈旧的内容,及时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给学生呈现科学前沿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本专业的教师正在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有《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指导》、《水处理新技术》、《环境工程案例汇编》等。
2.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有利于独立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扬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3.每年将本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成果进行总结,并在学术等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听从有关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六、评价方式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以客观公正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为原则,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设计、报告和项目成果相结合,校内外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评价。
1.理论教学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试卷成绩、小论文、作业等几部分组成。
2.实践教学考核:①实习实训:对学生进行现场问答和操作,教师根据其表现综合评定成绩等级。②工程设计:结合企业实际,评定工程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③项目研发:根据学科发展和客观问题,评判项目研发价值和研发成果。
3.工程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及工程实践锻炼后,每个人写一份总结报告并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最后由校内外教改师、企业导师共同给予评定成绩。
4.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根据学校出台的相关文件执行。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地方院校,在卓越工程师的改革创新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立足于地方实际情况,如何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相结合,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着努力的探索和尝试,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将对这些核心问题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加强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支撑、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原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水、气、固、声的专业实验整合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共48学时,集中在第七学期末的两周内进行,其中水方面专业实验25学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训练分析、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强化演示验证的实验内容
专业实验中演示验证实验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相关的实验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验证实验中设置了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颗粒自由沉降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等内容,同时注意专业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不重复设置。
2.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实验。设置了混凝+过滤(吸附)实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设备进行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设研究探索型实验
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开设了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和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型实验。在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路线,设计诸多影响因素对生物转盘生化处理生活污水的各指标的去除效率,自行选择1~2个影响因素和1~2个指标的去除效率完成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文献阅读训练,迫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合理性,分析生物转盘后续四个生化池溶解氧,回流比等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实验中是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每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研究工作。通过科研经历养成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学会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两个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更好推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多渠道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家典型水处理运行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场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有一定环境工程设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全方位的提高。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每2~3人一组,在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设定进、出水水质工艺方案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计算,绘制图纸、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完成一个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使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包括对企业生产和典型工艺的感知、对职业的成就感,主要以查阅资料结合实地参观为主。生产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熟悉典型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工艺、单元处理技术与设备、处理效率,加深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生产实习选择企业运行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各工段跟班生产,掌握企业概况,工艺技术和运行参数,主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原理、结构和运行指标,自动控制和能源状况。提高学生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七学期末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严格做到一人一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第八学期开学提交开题报告进行答辩。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到相关企业再次进行实习,依据任务书内容资料收集;选择毕业论文的同学按照任务内容要求进行大型仪器的操作学习、主要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完成实验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工程实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三、结语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专业 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少数设置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短、专业建设任务重的问题。环境科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实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凝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目标课题组,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教改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影响的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著,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不能是简单的“拼盘”,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因其地区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扬州大学系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地方高校。依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扬州大学的性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依据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与学生就业关系紧密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实验以外,还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四届本科生,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92%以上,江苏省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95%以上。每年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少量进入环境监测站及相关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
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在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单位不应作为招生宣传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标杆。许多学生当初报考环境科学专业,总认为毕业后能进入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环科所等单位,事实并非如此。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口碑”不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总想进环保类机关及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招生宣传要多强调为企业服务,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二是学生进校后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无缝对接;三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安排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少部分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科学专业内涵为解决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扬州大学为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苏北经济薄弱,人才相对缺乏,而苏南经济体量大,人才济济。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愿意到苏北及苏中地区企业环保岗位建功立业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着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
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几次调整,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环境类相关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专业。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几乎一样,一副面孔,虽然“母系”的痕迹少了,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设置的环境科学专业如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应从当地社会需求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炼而成。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苏中、苏北等区域,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重点突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能“无缝对接”。
3.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专业教师双向选择,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带5名本科生,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零距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4.第七学期即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形式多样,少部分考研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鼓励其余的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实用技能,为他们毕业求职作了一定的铺垫效应。
四、结语
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专业学科内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课程设置要突出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不宜多而全。少数考研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夯实科研基础。其他学生尽可能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企业与学生之间也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2]石辉,张承中,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27-129.
建立3+3+3实践课程新体系,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焦化联合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3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及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上机操作环境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系统[6],模拟污水处理厂管理,解决进企业蹲点实习难问题。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进行,由指导教师按选题涉及的具体行业、污染问题、技术方案进行安排。即环境监测基础型实验、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与专业综合型大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安排COD、NH4-N、BOD、pH等水质监测,TSP、SO2等大气监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取样保存、试剂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等基本实验技能。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给出几种污水水质和实验室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生物法、混凝法、离子交换法、Fenton试剂法、铁碳微电解法等,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处理工艺,设计实验参数,进行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大实验目前已开设的有:校园湖泊水质评价与治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纯净水制备、印染废水处理等综合型实验,进行工艺比选、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综合训练提高[7]。
即污水厂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固废处理处置课程设计,均安排在主干专业课学习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已学知识进行消化、扩展、应用,要求进行工程分析与源强计算,工艺选择与数质量衡算,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计算)、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管道与高程计算、工艺布置图纸绘制,以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提交课程成果。坚持将三门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直接参与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虽然环节时间短,但能够直接进入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经过10届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已成为学生痛并快乐着、收获颇丰的实践教学关键环节。
3+3+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化工与环境类专业教学实习中心”、“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资助经费”等各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加快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TOC、TN、TP在线监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移动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快速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设备、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纯水制备系统等实验设备设备200多台套,为三大实验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投入25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环境工程技术的模拟实训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模拟管理等[8]。在皖维集团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在芜湖垃圾填埋场、新鑫铸管、芜湖垃圾发电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贡献,有效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针对性。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每年均有立项:如省级教研项目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等。发表教研论文1~2篇/人。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阅读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9],老师给出案例,剖解分析,给出选题,让学生自查文献、自主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治理工艺,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教研室老师为保障具有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逐步积累污染源产排污系数[10]、源强计算公式等三门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缓解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空缺严重现象。初步完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烟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三酸性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四有机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污水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城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指导书、工业废水处理站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填补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空白。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课题,获得国家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育厅、芜湖市科技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成适合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老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即为实践教学耗材、检测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效的保证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参与度、完成质量大大改善。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性和多样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基础学科,是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水、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的环境监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有机组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单一化,存在较大的提升改革空间。目前,国外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但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美国的“宽多能型”模式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3]。国内,近几年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度的重视。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也有相应的研究,如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4]、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性改革探索[5]、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6]、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7]、环境监测实践教学新模式思考等[8]。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探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环节;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对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的研究,而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很少,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实践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改革。
1创新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领域宽、知识面广。其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9]目前各高校所用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四版),此教材系统性强、涉及内容既深又广。而各院校实际的教学中,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很难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本人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采用“删”、“融”、“增”等措施进行优化整合。对于不同环境介质中同一类型的污染物,其测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授课时采取“融”。如水、底质和土壤中的金属化合物、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选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将质量保证贯穿始终,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及繁琐。对于简单内容采用导学方式,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理论深的知识点采取“删”。与此同时授课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淘汰陈旧知识,及时增补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最新环保案例。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新教学的突破口。本研究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和“讲做交错教学法”模式为主,让学生在应用中锻炼能力,在应用中启发创新;引导式、讨论式等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0]。例如,在讲地表水监测时,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地表河流代表,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梦溪湖为湖泊的代表;讲解空气污染监测时,以哈尔滨市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首先让学生制定相关的监测方案,进行优化布点、确定监测项目、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及测定方法等,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同时环境监测教学手段应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仅用文字叙述,则显枯燥,学生听觉疲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反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对于分析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流程等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地、形象地演示其动态的全过程,并结合教师对仪器原理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从而使抽象复杂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变得一目了然。教学实践证明,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该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便于及时、快速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构筑网络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改革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课,但长期以来,尤其是高师院校环境监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1]。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为此构建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承担监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环节中本研究构建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实践除了实验外,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习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能更好地与就业衔接。本课程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深入哈尔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文昌污水处理厂、哈尔滨市环境监测机构等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工作技术及实践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毕业论文纳入该范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考核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但如何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其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中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建立“合格加特长”的多元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理论方面,采用口试及考试相结合;对于实践考核,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相结合;特长学分评定为基于该课程学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老师的课题及等,加大对学生创新的鼓励。
5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了环境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环境项目的监测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岗位技能。近几年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结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科技人才,是高校环境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4):91-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7-9.
[3]迟杰,鲁逸人,刘涉江,等.开放式环境监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2.
[4]胡文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以莆田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1,38(6):205-206.
[5]李芸,李科林,陈谦,等.“环境监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2):61-64.
[6]朱雅兰,张业明,吴风林.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29(1):59-63.
[7]任广萌,杨秀敏,乔艳云,等.构建面向应用的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61.
[8]施鼎方,朱毓秀,王士芬,等.用创新理念指导和改革验证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15-117.
[9]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丽梅,张传义,冯启言,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4):212-213.
关键词: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34-02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实施,对环境工程领域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特别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短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应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着力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获批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2014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为适应学校“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理念,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直坚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重点探究了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特色凝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其为环境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二、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建立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功能实验室。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是在原环境监测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内涵拓展,逐步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等相对独立的功能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了环境学科的发展,每年约150名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环境工程实验室还承担了研究生培养的部分任务。下面具体谈谈各功能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项目情况:(1)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校内实验室拥有填料吸收塔处理废气、催化法处理汽车尾以及筛板式气体吸收塔等实验装置,可开展各种观摩与模拟实验。可以开展实验项目有:湿式文丘里除尘器性能测定实验、填料吸收塔气体吸收实验、汽车尾气净化实验等。大气污染控制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合作企业内的环境保护站,有水泥厂的除尘流程和设备、火力发电厂的烟气脱硫、除尘流程和设备。(2)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校内实验室现拥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器、絮凝沉淀实验装置、曝气充氧实验装置、竖流式圆形溶气加压气浮装置、SBR法间歇式设备、A2/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模拟装置等多套水处理小试系统及相关分析仪器,为开设以污水处理工艺实验为主的综合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絮凝沉淀实验、压力溶气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基本性质、曝气充氧能力的测定、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等。水污染控制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合作企业内的环境保护站,有染料化工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凤阳污水处理厂工艺和设备、规模化养殖废水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和设备、石英砂磨洗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和设备。(3)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监测校内实验室对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拥有GDYS-201多参数水质现场快速分析测试仪、COD测定仪、BOD测定仪、电导率仪、溶解氧仪、浊度仪、恒温培养箱、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摇床、水/油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等分析仪器数套,可以进行各种水质常规监测项目。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水体中色度和浊度的测定、水体中氨氮的测定、水体中总磷的测定、水体中氟离子的测定、水体中六价铬的测定、水体中溶解氧的测定、水体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等。对室内、室外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进行监测分析,拥有大气综合采样器(可测定TSP、SO2和NOx)、SEN168便携式甲醛检测仪、烟尘采样器和便携式噪声测定仪等监测仪器数套。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的测定、室内甲醛含量的测定、烟道气烟尘含量的测定等。环境监测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凤阳环境监测站、淮河流域凤台监测站。(4)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校内实验室有垃圾发酵系统、污泥脱水设备、农业秸秆堆肥系统。可以开展的项目有:作物秸秆堆肥化处理、可生物降解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及资源利用、超声改进污泥好氧消化实验、污泥干化焚烧特性评价、污泥过滤浓缩等。
2.基于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在企业和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一个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平台,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不仅仅单纯地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而逐步延伸到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社会的科技发展。因此,要想把工程应用型专业办好,就必须要将企业和高校之间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区域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大增加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安徽省凤阳染料化工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染料废水处理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调节池、絮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曝气池、铁碳微电解、隔油池等构筑物的设计、运行管理。(2)凤阳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城市污水处理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格栅、初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等构筑物的设计、运行管理。(3)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固体废弃物好氧、厌氧堆肥工艺设计、运行管理。(4)安徽祥源安全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除尘、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烟气脱硫和环境质量评价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除尘器设计、粉煤灰、炉渣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环境质量评价政策、手段等。(5)滁州市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含油废水处理、金属固体废物再利用等技能训练,具体学习实践隔油池的设计、运行管理,金属固废的分类回收利用等。
三、切实加强工程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和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岗位锻炼的意见》、《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安徽科技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实施办法(暂行)》、《安徽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内专业课教师选用及管理办法》、《安徽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目前已有汪建飞等7位教师取得“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此外,为提高教师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内涵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参加国家级卓越工程师相关会议。此外,校内专任教师必须通过“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否则不能承担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任务。
四、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积淀,探索出坚持一个体系(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依托两个平台(区域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学科)和强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一个体系。(1)注重基础:一是注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构建人才成长的基础知识;二是注重外语、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技能类课程教学,构建人才成长的基本技能;三是注重思想政治类、业务素质类、人文素质类、创新和创业类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构建人才成长的综合素质。(2)强化实践: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突出应用:强调把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重视研讨式、团队合作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突出应用的举措中狠抓三个方面:基础实践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层次(包括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和综合运用层次(包括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社会服务等)。
2.依托两个平台。(1)区域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紧紧围绕滁州和蚌埠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淮河流域蚌埠段沿岸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淮河流域地表水的监测与评价、凤阳石英砂粉尘防治和凤阳县饮水水源地凤阳山水库的监测与评价等。(2)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和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优势,为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特色平台。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往往成为专业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常常是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内容、形式简单,容易操作掌握,不管是教师或是学生,未对实验课付出足够的重视及精力。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关系相差甚远,知识联系不紧密,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概念。大致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实验类型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上实验课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处于机械操作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系统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②实验安排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相对陈旧,且落后于理论教学;③实验教学往往忽略了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多数实验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
2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合理化建议
2.1“开放式”教学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以环境监测这门专业课为例,它是环境工程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改革,即实施“开放式”教学实习,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噪声、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与实施方案。具体做法如下:任课教师事先将各班学生分成多个实习小组(每组2~4名成员),然后根据已有的药品、仪器设备等选定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分别为各个小组制订计划,明确各小组的监测对象、监测项目、采样位置、时间安排及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玻璃仪器、试剂药品,实习期间仪器室及实验室全天开放,1星期内各小组都要独自完成“噪声、水质、大气、土壤”等实习项目的监测任务。实习完成后,各小组归还剩余试剂药品、上交洗净的玻璃器皿等,全班所有小组集中进行交流讨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每个学生提交1份实习报告。“开放式”教学实习的优点在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试剂药品及仪器设备,让学生外出独立取样,并根据采样地点和周围环境状况来确定监测方法及监测项目,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不同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就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与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在方法上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放式”教学实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会更清楚地认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并通过监测校园周边环境,更清楚地意识到环境质量的现状。
2.2将实验室变为生产模拟现场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在工科人才培养中是主要的甚至是关键的环节和阶段。因此,在水处理实验教学中为了再现工业生产过程,可以购置一套与水处理相关的设备模型,如圆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普通快滤池等,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这些在生产场地难以了解的水处理设备的功能及内部构造。通过这种模拟生产现场的实验,模仿实际生产,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更接近工业实际生产,学生能充分接触体验到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与生产相联系的实例,减小了学生对实际生产的距离感。学生通过操作运行这些实际处理工艺,会对整个设备及工艺有更加完整的掌握和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3加强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建立具有工程背景及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交流,组织教师在岗培训;聘请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健全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联合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另外,由于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经验缺乏,需要借鉴其他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与校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
2.4增加和整合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的,因此,应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实验课程体系与模式,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要打破常规的按照教学建制和课程标准单独设立实习、实验及设计的条块分割布局,全面考虑课程设置的独立性、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对实习、实验及设计进行优化重组,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从而整合成综合实验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各专业实验课可以考虑综合开设,即进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的开展有以下优点:①能够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目,减少实验的重复和试剂药品的浪费;②可使学生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设计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融会贯通环境工程的各门专业课知识。学生在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学习后,增加专题实验的学习,专题实验教学时间可以安排为3~4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仅对学生提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并据此提供相关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负责实验结果的检查及指导。专业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并整理出详细的实验计划方案,交给指导教师审查。在具体的实验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通过专业专题实验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安排实验方案、实验动手等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掌握了解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5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教师实验课题结合
取消学生当前大量开展的综述性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研究论文要有一定的工程研究背景,以工程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以教师自己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或亲身所做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为基础,聘请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际项目及实验挂钩,使学生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如,以教师现有的中国科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生物黑炭增汇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的微生物机制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素材,该项目牵涉知识面广,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材料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不仅要根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找相关文献,并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及步骤,还要亲自测定实验数据,从而完成实验研究任务,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向指导老师提交实验研究数据和论文。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及在实验中发现的所有问题,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科研成果,并可作为教师科研数据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研究思路,开辟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这样不仅能保证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这种以实际的科研课题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可激发学生的科研学习兴趣。
2.6实验过程注意实施绿色化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及执行者,在实验全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如,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尽量选用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的药品,减少向环境中投放的化学物质量,做到微量化和无害化地使用药品试剂;此外,不随意排放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通过利用专用的容器分类收集,然后集中统一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3结语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