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咖啡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星巴克;文化营销策略;品牌定位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近日,央视的一则关于星巴克在中国暴利营销的报道将星巴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称:一杯中杯星巴克(354毫升)拿铁咖啡在北京的售价为27元,这一价格比美国售价贵三分之一,比印度售价贵一倍。而且据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的解释,一杯中杯拿铁的物料成本为:1.6元的咖啡豆、2元的奶精、1元的纸杯等一次性用品,整个物料成本不足5元,由此推算星巴克存在“暴利”。星巴克存在暴利吗?为此我们来探究一下。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价格不是完全由它的制造成本来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更依赖于供求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低,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价格就会较高。况且商品的成本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成本,我们还需要考虑店面的租赁费、仓储费、物流费、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这样的大成本计算出来的一杯咖啡的价格要远远高于5元。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品牌的附加值。如果把这些因素全部加总起来,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也就接近30元了。星巴克咖啡的价格虽高,但它并没有形成垄断,消费者有完全的自主消费权,如果嫌价格高可以不消费,毕竟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更为便宜的咖啡店或者是超市的速溶咖啡。消费者之所以愿意选择高价的星巴克是因为他们来这里消费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对星巴克文化的欣赏。为什么星巴克咖啡高价但却依然有众多的消费者?这归功于其成功的营销策略,本文就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下星巴克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

一、独特的品牌定位

星巴克将自己定位于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的目标市场是享受生活、崇尚知识、积极努力工作的时尚城市白领,而不是天天柴米油盐酱醋的普通消费大众。星巴克希望给予消费者的是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将办公室的尔虞我诈,家庭的琐事都抛之脑后,真正的将自己释放。人们经常听到的“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这句颇具小资情调的话足以体现现代白领一族对星巴克的热爱。星巴克已然代表着身份、地位,代表着有格调的小资生活。星巴克认为他们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力图做到让每一位来到星巴克的顾客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酬。所以一杯制造成本为5元的咖啡售价为27元,对于城市白领一族来说并不是暴利。来星巴克不单纯的是喝咖啡,人们更多是享受这里独特的格调和氛围。

二、保证优质的原材料

一般产品在品牌价值的创造上大都是依赖于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因此大都企业在产品的广告费上都是高额投入。比如宝洁公司旗下的 Pampers 品牌,一年要投入 3000 多万美元的广告费。而星巴克的广告费用20年只有2000万美元,平均一年不到100万美元。那么星巴克是靠什么手段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的哪?星巴克的副总裁安妮·麦克格尼格尔一语道破天机,她说,星巴克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咖啡,通过人们的口碑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星巴克,认知星巴克。为了保证咖啡的质量,星巴克对原料的选取,工艺流程的管理都甚为苛刻。星巴克有专门的原料采购系统,每一颗咖啡豆都是采用的极品,对于咖啡豆的颜色、形状都要由专家进行品评,并在西雅图进行烘焙。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十万杯以上的咖啡,以保证端给顾客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都是优质的。

三、提供高价值的附加服务

星巴克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外,还有很多附加服务也使消费者驻足。星巴克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无线网络服务。在星巴克你可以一边品评着诱人的咖啡,一边上网聊天娱乐或者办公。走进星巴克,你眼中看到的是高雅古朴的原木家具,耳边萦绕着美国乡村音乐,鼻尖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此外店内还会安装音乐试听设备,用来供顾客试听歌曲。消费者还可以在店里的数据库中选择喜欢的歌曲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音乐进行编辑和收录,做成有个性的光盘带回家。

四、坚持直营销售模式

在渠道的扩张方式上,面对加盟连锁店分担费用这一诱人方式下,星巴克依然坚持直营模式。直营是指由公司总部直接经营、投资、管理各个零售点的经营形态。在直营模式下可以保证每个连锁店都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以控制品质标准。每个店的员工都是由总部统一训练,以确保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这样做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由总部统一培训出来的职员的专业素质高,建立了同业中最专业的形象,使得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有力。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律限制,使其最初进入中国不得不采取授予国内企业权并占据一定股份的方式,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放开,星巴克已经开始逐渐通过回购股份和独资的方式来实现在华直营。

加盟店只能复制星巴克的外表,不能复制星巴克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星巴克特别强调同顾客进行交流, 咖啡生需能够预感顾客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同时,要大胆地与顾客进行眼神接触。为此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

五、占据有竞争优势的分销渠道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星巴克采取的策略是在最繁华的黄金路段密集发展。星巴克在店面选址上基本是选择在大城市市中心区、繁华的商业路段或交通枢纽等。好的位置不仅给星巴克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还带来的显著的广告效应。同时这种繁华地段的店址属于稀缺资源,可以给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壁垒和障碍。星巴克还打破了方圆多少米不能重复开店的商业常规,在一个地区会集中开设多家门店,这样不仅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便利性,而且密集的占据空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介入,以更好地应对竞争。

六、让员工成为你的合伙人

星巴克的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认为,“每个员工都是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他认为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在星巴克,员工得到的福利待遇要远远高于同行业。1988年,星巴克是第一家为临时工提供完善医疗保健的私营企业。1991年,星巴克对内部员工实施了“咖啡豆股票”的激励机制。每个星巴克员工(包括兼职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票,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总体利益联系起来。从公司的CEO到每一个员工在每个财政年度内,都必须为星巴克工作500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在派发股票时仍能在星巴克工作。

星巴克知道品牌的扩大和尊重员工同样重要。星巴克进入市场从不依靠广告,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口碑宣传。星巴克营业收入的85%是来自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的门市,员工与消费者每一次互动,是品牌印象最大决定因素。为此星巴克把一般公司投入在广告上的高额费用都用于员工的培训和福利。董事长舒尔兹坚持员工利益第一位,尊重员工所做出的贡献,将会带来一流的顾客服务水平,自然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 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 140%到 300%的跳槽率。

综上所述,星巴克正是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来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即使价格略高,依然有众多的忠实顾客,这正是星巴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思.星巴克的品牌经济分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贾灿.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叶莹.星巴克在中国传播咖啡文化[J].国际人才交流,2006(1).

第2篇

关键词:服务品牌;顾客体验

1 理论回顾

美国著名服务营销学家Berry通过对14个成熟且表现优异的服务企业进行研究,在与产品品牌建设过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强调客户服务体验在品牌创建中具有突出作用的服务品牌建设模型,如下图所示。

Berry指出,对于产品营销来说,该企业的品牌主张和外部沟通是品牌资产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当服务是主要的供给时,尽管企业的品牌主张与外部沟通对品牌知名度有影响,但顾客体验在品牌内涵与品牌资产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别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服务本身的特点。服务具有无形性,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将无形服务转换为具体的利益和完美体验,而服务品牌作为无形服务的有形标志之一,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有不可分性,于服务而言,生产和消费往往同时进行,提供者是服务的一部分,服务提供者与顾客的互动是服务营销的典型特征,在服务品牌的建立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变性,服务会因其接触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服务。服务质量、服务设施、服务价格、周边环境都成为服务品牌的相关要素,如何统一所有服务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是服务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服务还具有易逝性,服务不能存储因而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这就要求服务企业进行合理的需求与收益管理,谋求需求与服务生产的匹配。

服务不同于产品的上述特征决定服务品牌建设在服务企业竞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有力的服务品牌能够增加顾客对服务的信任感,能够降低顾客进行服务消费的经济社会安全等感知风险,保证顾客与员工的持续一致的互动体验。

3 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建设的影响

品牌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创建品牌资产,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服务过程中的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品牌资产主要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内涵两部分构成,品牌认知度直观的反映顾客识别、记忆品牌的程度,而品牌内涵是对品牌的整体感知,由外部品牌传播和顾客体验共同决定,而外部品牌传播是指口碑等企业不可控的传播,因此,服务企业品牌建设与培育的重点是顾客体验。

顾客体验能够让顾客在服务消费的过程产生行为、思想和情感相关的积极品牌联想和品牌意义,加强顾客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顾客对品牌的评价,最终达到培育品牌忠诚的目的。星巴克咖啡是增强顾客体验从而构建品牌形象的典范,星巴克通过优质的服务、优雅舒适的消费环境赢得顾客。

4 基于顾客体验的服务品牌建设

4.1 战略性品牌分析

进行战略性品牌分析是品牌创建的基础,服务品牌建设首先要对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品牌能够与顾客产生共鸣,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通过对企业自身、顾客、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宏观环境的分析,更好的识别顾客需求,根据顾客不同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提供更具选择性、目的性、个性化的服务。麦当劳允许全球范围内的餐厅针对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推出差别化的产品,其在英国推出了Bacon Roll早餐三明治,在法国推出了优质的M Burger,在中国推出用鸡蛋、西红柿和胡椒做成的火腿麦香酥。

4.2 差别化的顾客体验

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对服务企业来说,能够带给顾客差别化的体验是在顾客心中形成良好的品牌认知的基础。星巴克咖啡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其优雅的环境,优质的顾客服务使其成为人们在休闲时刻舒适体验的不二选择。星巴克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星巴克想要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感染顾客,从而带给顾客一种别样的体验。

4.3 明确品牌主张与定位

服务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提出明确的品牌主张,与顾客、利益相关者产生情感上、利益上的共鸣,而品牌定位是使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优势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最简单的物质需求发展到追求独特而难忘的消费体验,因此品牌价值也已经从功能价值上升为情感价值、体验价值。例如不同品牌定位的汽车对于消费者而言就代表不同的体验,奔驰的定位是尊贵、沃尔沃定位为安全、凯迪拉克高贵奢华、玛莎拉蒂豪华舒适而奥迪是科技的象征。

4.4 品牌内部化建设

由于服务具有不可分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服务提供者即员工在顾客消费过程中与顾客高度接触,故员工能否以品牌承诺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对于形成良好的顾客体验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的内部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并且推行相应的激励政策,可以使其更好的了解和践行品牌承诺。在品牌内部化上丽思卡尔顿酒店以其为顾客提供高标准化的服务而著名,丽思卡尔顿酒店通过对员工提供完美的培训和遵循三步骤服务及12条服务准则来履行自己的承诺,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注重个恶人服务和职能服务。在其30年的历史中建立了“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serving Ladies and Gentlemen”这个我们熟知的丽思卡尔顿理念。

4.5 加强品牌传播

根据Berry的服务品牌创建理论,外部品牌传播可以深化顾客对服务品牌内涵的理解,从而构建品牌资产,因此加强服务品牌传播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品牌在传播上可以采用多种传播方法将其品牌价值主张与定位传递给目标受众,因为顾客体验在顾客之间是互动的,顾客对服务品牌的满意评价会传递给其他目标受众,从而形成对服务品牌的口碑营销。在营销传播上,星巴克星巴克的广告费预算为每年 3000万美元,仅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一。星巴克一直坚持不以广告提升形象的策略,而是保持舒适的环境和一贯优质的服务,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扩大和增长。

参考文献:

[1] 范秀成 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 2001(6):16-20.

[2] 罗惠 服务品牌提升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8(5)

[3] 罗选荣.韩顺平 LUO Xuan-rong.HAN Shun-ping 基于顾客体验的服务品牌接触点管理[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

[4] 卢颖 体验经济时代的服务品牌建设[期刊论文]-科学咨询2008(11)

第3篇

关键词: 议论文 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议论文是作文的“大壁江山”。分量如此之重的文体,议论文本应成为学生反思生存困境,追问自由精神,针砭时弊,闪耀理性光芒的最爱最美。语文写作教育对学生的写作认知与终身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难怪有学者忧心忡忡疾声高呼:“作文教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误尽苍生是作文。”

议论文伪写作如此盛行的原因林林总总,究根溯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三家都注重直觉思维。正如金元浦所言:“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重直觉,重感知,重整体,不习惯分析、分类、量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不作为:无物、无序、无招,尤其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导王荣生如是说。张志公认为:“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这也许与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究竟如何对待作文这件事?如何拯救议论文写作?如何解决写作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关键是让议论文写作充满理性思维。如何让理性的光芒照彻写作殿堂呢?

一、明确写作课程标准,培育科学理性公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国家意志,利用高考促进人的成长。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学会思辨分析。

议论文最能体现理性思维,承载更多的思想。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精髓,议论文凭借思想而有生命。议论文的这种思想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具有独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打开国门,放眼世界,西方国家对高中生理性精神、逻辑思维、批判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尤其值得反思与追赶。美国高考作文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评分标准中,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原则。既是对学生素质(从感性抒情上升到理性批判)的要求,又是议论文的根本准则的规定。这就要求对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反思,不管是,还是解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幸,在肯定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对命题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质疑批判这点上,福建高考阅卷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主题包容和思想开放。如2014年高考作文,只要针对“空谷”的本义及引申义,自圆其说,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基本没有离题卷,有的只是思想水平的高下和逻辑推理的深浅。

二、界清议论文概念,明确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

自二十世纪初期陈望道等人从西方引进“论说文”的说法,国人对议论文有了自己的种种解读。陈望道: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基于确立判断的欲求;梁启超:发表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夏尊、刘薰宇:以使人承认为目的,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叶圣陶:表示作者的见解,议论一件事物只能有一个判断。他们都阐明了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美国当代学者詹姆士・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给议论文下的定义最为科学完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的确,议论文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的文体。以理服人是它的写作目的,说理是它的本质,逻辑是它的思维形式,议论、阐述是它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总之,议论文写作贵在:逻辑思维,以理服人。

三、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学会思辨分析说理

(一)开设形式逻辑课,培养理性推理能力。

议论文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演过程。逻辑是议论文论证必须遵循的判断推理的规则,是议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坚实基础。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状况不尽如人意,除了名言加事例加观点的伪写作外,试图讲点道理的又有偏题跑题套题,概念混乱,以偏概全,强拉因果,强行推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混淆等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接受形式逻辑教育,缺乏逻辑思维训练。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甚至必修写作课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讲清楚: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哪些关系;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等等。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如在讲清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后;及时在写作课中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界定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论题概念的范围和方向,使之清晰、稳定,一以贯之。如以2005年四川满分卷为例,让学生讨论它在逻辑思维上存在什么样的明显硬伤。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行走在人生路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我们经历着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明确:此文用华美的言语掩盖逻辑概念的混乱,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使论证中形成不恰当的判断和不合理的推论,只在语言上绕圈圈,让人不知所云。“该铭记的”和“该忘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铭记与忘记的明确标准?“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具体指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悲欢之事”都该忘记?

又如在讲清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后,让学生修改文段,看看是否符合逻辑推理。――“古人云: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确,只要肯付出努力,那你就一定能够收获丰厚的人生硕果。如果你在此时开始利用好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个细节。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就属于你的卓越人生。”――此论乍看很有道理,丝丝入扣,仔细分析,发现其违反推理原理。推论中大前提错误,结论就不合理。

如此这般与修改病文病句等相结合,让学生清楚理解各种论证方法的推理原理,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二)趣味视听读辩,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指引他们写议论文。可以在微博里,在微信朋友圈、QQ群上随时将热点话题,思辨美文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就学生写的片段作文进行及时的点赞评价,及时有效地提升评价和修改的速度和品质,提高学生议论文理性写作的趣味性。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开始就十分看重演讲、辩论,其实这就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尤其是辩论,双方在相互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等过程中,暴露出自己论点和论证的种种漏洞,并及时加以修补、改正、完善。老师应该极力营造宽松、理性地开展讨论、演讲、辩论与争鸣的文化氛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掌控话语霸权,让学生听到的永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一方观点,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他们关注时政,选定热点话题,每天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评出分数并折算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课余观看央视一套“开讲啦”“新闻1+1”和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节目。甚至在课堂上观赏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的精彩片段,思考辩论双方是怎样抓住辩题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的。定期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理性思维的诱导与规训,教他们如何面对活生生的论敌,逼迫自己逐步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演讲、辩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逻辑的力量,感受流畅语言与睿智的思辨二者完美调和并相互促进的畅快淋漓。要求学生趁热打铁整理辩论过程,写成相关驳论文。

(三)引进思维导图,延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可以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作富有逻辑的易于记忆的图像,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在议论文写作中引进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加大论证力度,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的深广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低。所谓的深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使所阐述的观点具有现实性、启发性、预测性。我们可以利用放射性的思维导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由果溯因、追本溯源。

如对当前“外来文化”论题的探讨,其一,让学生画上中心图并写上“外来文化”。其二,让学生由中心图画四条分支,第一条分支上写关键词“以小见大”,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你如何看待此事?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写上:文化入侵。其三,在第二条分支上写上关键词“横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国人爱过洋节,爱看洋剧,爱穿洋服。其四,第三条分支上写关键词“纵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由果溯因,我们思考前二三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全球化,文化大交融。其五,第四条分支上写关键词“预测未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汉文化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被强势文化同化?在全球大放光彩?我们应该固守民族文化的根,并大胆拿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兴起国学热,如办孔子学院等,让汉文化在全球发扬光大。如此这般引进放射性的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误尽苍生是作文”。高中议论文写作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已经到了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潘新和主张: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培养高中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反思现状,激活思辨,由果溯因,层层深入,表达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让高中议论文写作真正发出理性的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俞发亮.走进议论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潘新和.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中学语文教学,2012,9.

[4]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谢业昌.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与论证.福建省教育学院高级教师专业培训讲座,2014,7.

[6]石修银.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

[7]百度文库.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第4篇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二的咖啡与茶都在17世纪传入法国,然而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却不尽相同,在法国的流行程度也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饮料被区别对待呢?本文拟找出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三)大力推广茶的保健功效

第5篇

我一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这种竞逐有时激烈、有时宽缓,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个时代的文明都不会是单一的色调。在21世纪的今天,我感受到几股价值/力量正在激烈竞逐、拉扯中,而竞逐、拉扯的结果,将决定人类下个阶段的生命风格,而前述这个多元竞逐的格局,正与数位时代的来临息息相关。

第一,人们透过网络世界,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社群媒体得以进入更大范围的生活圈(包括虚拟的生活圈),进行更频繁的接触,可是在加入一个更大的社群之后,往往疏离了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第二,数位世界造就了知识的公共性,造福无限,可是这也使得原先需要经费来维持及推进这个公共性的机制产生危机。第三,极轻、极薄、无纸造成不可思议的方便性,但是也根本地挑战了千年来的书本文化(Book Culture)。

本文所要谈到的书的危机,可以分成两方面。其中一面与前述数位时代的挑战有关,另一面则是与来自人文学界“自然科学化”的倾向有关。

2012年我读了Anthony Grafton《书本的危机》(Codex in Crisis),他说:“自印刷术之后,计算机与网络对阅读造成的影响,没有任何科技可匹敌。”我原来期待他能对书本的危机提出一些看法,但是这本小书大多是在讲书本、图书馆与读者的历史,虽然也触及网络及电子书,但对我所关心的如何保卫“书的文化”着墨不多。“书的文化”与计算机及网络的文化是否一定是彼消我长、你死我活的关系,目前似乎还没有解答,但人类应努力设法使它们成为互补、伙伴的关系。

倒是第二个现象,我的了解比较亲切。2000年我开始担任台湾国科会人文处长,我观察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台湾的人文社会科学正逐渐从“书的文化”转变成“论文的文化”。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强大的笼罩之下,人文及社会科学正在模仿自然科学,开始以撰写单篇论文作为他们最主要的表现研究成绩的方式。当时我们采取了一个政策,由人文及社会科学中心每年编800万新台币补助出版有审查的专书。有一次国科会副主委问我们:这个数目够用吗?没想到一年下来,根本花费不到1/5的预算。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论文文化”的压倒性胜利,表现为学术界普遍轻视或怀疑书的严谨性与贡献度,并狂热地追逐SSCI或其他有指针系统的学刊。学者的考绩与升等成绩表中倾向于把“期刊论文”放在最前面,而把“专书”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或是仅仅当作“参考”。这是18、19世纪以来人文学科所从未经历过的变化,进一步促成了“书的文化”的萎缩。我知道这个现象在中国大陆还不成问题,可是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形成重大的危机。

两三年前参观一家报社时,负责人略带欣喜地宣布“无纸时代”的来临:将来的报纸不用印出来,极可能是每家墙上挂着一个大型阅读器,订阅的人每天会从阅读器收到报纸,然后在阅读器上看;当然如果有“好古成癖”者,仍可以自备纸张印出。听得我胆颤心惊,使我心中几个美好图像逐渐模糊:普林斯顿市中心帕玛广场上那一尊少年阅报的塑像变得过时;美国有一则电视广告,一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一面喝咖啡、一面把报纸折成许多折的老人,也变成明日黄花。

当然,也有人宣示“无书年代”的来临,电子书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电子书有无限的方便,一机在手,历览千古,不必像我弟弟,为了怕没书读,每天背着大量的书来来去去。甚至已有许多人谈到,将来图书馆的藏书将“云端化”,则将来连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似乎可以省去。事实上,西方有些大学已经开始将图书馆改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

亚马逊书店()的崛起则是更早的事了。当我发现可以轻易地透过网络从美国买到我想要的书时,已经是亚马逊开店多年后的事了,而且我注意到书店创始人在普林斯顿读大学部时,几乎与我同时(我在博士班)。后来,台北有了博客来书店,不必逛书店也几乎可以买到任何的书。甚至我们过去所引以为乐的逛古典音乐的唱片或CD店,也慢慢地被iTunes Store或其他线上音乐商店取代。

第6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新教材更加丰富了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妙应用,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新的词汇学习策略,利用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篇理解能力,利用英美国家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习俗知识,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课标实施后,新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深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传授词汇语法知识,讲解试题,还要教给学生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生动、形象适度地介绍会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进行英语教学,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巧妙利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一、利用英美国家的词汇文化知识,培养新的词汇学习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除了多记词汇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高中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高中的词汇教学重视语篇的支持,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体现单词的真正词义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词汇文化知识进行词汇学习。

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浓咖啡”,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因此我们说,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black or white?你的咖啡要什么样的?这是由于中西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不同。再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freeze!—“站住”、“不许动”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又如:因为在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sen初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词汇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比较强的语言意识,词汇学习与说话的意识联系起来,与语境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突出交际,强调应用。

    二、利用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语篇理解能力

    英国在强盛时期四处侵略扩张,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使其语言和文化广为传播,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有好几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如《the british isles)),((thesouth american)), ((going west)), ((american litera-tune》等。教师可以搜集跟单元教学同步的资料,利用地图、多媒体等将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拓宽视野,积累背景知识。相应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进而对语篇进行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会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三、利用英美国家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习俗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电影片名的翻译,归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近年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外国电影,领略它们的魅力与风采。电影巧妙地将声音和影像相结合,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电影片名有极强的“导视”作用,不仅能言简意赅地反映剧情,而且还会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随着大量国外电影的涌入,对这些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了翻译工作者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要想让中国观众真正地接受一部国外电影,电影片名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的规范性,还要展现原语的语言特色。众所周知,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将片名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还能让观众享受艺术,陶冶情操。除此以外,成功的电影译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电影本身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的作用。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归化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和异化在指导电影片名翻译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例子分析来具体应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以期对往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所帮助。

二、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意者可在这两种方法间进行选择[3]。受到施莱尔马赫的启发,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策略。

根据韦努蒂的定义,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是指“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同时,韦努蒂也明确指出,异化策略(foreignization)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5]。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增强接受者的文化差异意识,给他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在翻译中,异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中文的“咖啡”(coffee);“ivory tower”译为“象牙塔”;“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等。

三、归化异化理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将归化异化理论具体应用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即可以产生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所谓归化翻译策略就是指用原汁原味的本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调取悦译语观众,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而异化翻译策略则完全忽略译语文化中现成的表达方式,采用新颖的,观众感到陌生的,甚至是不太流畅的语言表达。

3.1 归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汉语和英语隶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东西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点同样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电影的语言片名结构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给中国观众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毕业论文格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于汉语文化的“异质”,然而这些“异质”很难在短时期内被汉语文化接受和吸收归化翻译策略,势必会使中国观众产生隔阂,此时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处理是比较理想的。比如说,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一部关于人物传记的影片,该片从一个智商低下的人---- Forest Gump的视角来看待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革,用幽默的手法嘲讽当时的社会变迁。该片进入中国市场后被译为了“阿甘正传”,广受好评。采用归化法翻译该电影的片名既能从影片的切入视角忠实的传达该片的真正意图,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令观众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说,中国观众都很熟悉的美国影片“Ghost”被译为“人鬼情未了”,汉语中“人”和“鬼”二字给中国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联想到主人公阴阳相隔、难以相聚的情境,而“情未了”又表达出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感情。采用这种译法既可以深刻地揭示该片的主题是一段生死离别,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又能引起中国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激起观众观看电影的强烈欲望。如果将片名直译为“鬼”,很容易让观众对影片产生误解,而且也没能反映出电影的深刻内涵。因此“人鬼情未了”是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期待的最佳译法。

让中国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归化佳作数不胜数,采用归化法翻译片名能够迎合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拉近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而且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感。

3.2 异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作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观众在理解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外国电影的片名和情节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是误解。面对这种局面,翻译者为了尽可能的帮助中国观众理解电影剧情,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有些电影的片名带有浓厚的异域风采,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比如说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美国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在引进时被翻译为“云中漫步”堪称异化佳作。该片以金黄色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令无数看过此片的中国观众心驰神往。“A Walk in the Clouds”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在云中走”,但是采用异化法使其锦上添花归化翻译策略,被译为“云中漫步”。这样既保持了英文原意,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诗情画意,沁人心脾,让人浮想联翩,如同跟着主人公一起进入了如梦境般的葡萄园。

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是比较常见的,如“Rain Man”----“雨人”、“Sleep 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Harry Potter and the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让他们领略了异域风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众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影响和制约。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所以电影的片名也要求兼具艺术和广告双重功能。这就要求译名既要反映出影片的主题,还要言简意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精雕细琢,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发挥两种语言的文化优势,合理的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展现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最终使影片的片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影片本身产生积极的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Venuti, L. St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Baker, M. & Mlmkj. Rout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240-244.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1。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4]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0(2):39。

[5]刘万生归化与异化对立而统一[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9月。

第8篇

舌尖上的母校

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响,“舌尖体”开始走红,不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网友还纷纷炮制“舌尖上的母校”纪录片文案。

舌尖上的北大

第一集《元培食单》:介绍从一直到周哈默等历任校长对伙食的重视及伙食与美育的关系等等,访谈一下伙食处崔主任,讲述崔主任在骂声中坚持办伙食的心路历程。

第二集《食堂的锦旗》:介绍学一酱肘子,学五啤酒鸭,新学三鸡腿饭、沙茶牛肉饭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伙食以及饺子部“猪肉南瓜馅”等有争议菜品。

第三集《宿舍的秘密》:主要介绍同学们克服用电限制,在宿舍利用电热杯、电饭煲做菜并把菜谱发到网上的故事,计划采访杰出伙食校友张小姗等一批人。

第四集《四大美食》:介绍西门鸡翅、华美烤鱼、博实包子等传说中的四大美食。

第五集《食街春秋》:介绍西门、东门、南门外小馆子,如作为第七食堂的何贤记等。

第六集《午后时光》:附近咖啡馆、茶馆,校园小资们的下午茶去处,可以介绍下风靡清华、北大的“奶茶文化”,探讨其伙食方面的文化成因。

第七集《月下独食》:瞧电视、上网时候吃的零嘴、大果粒酸奶、冰激凌,以及伴随熬夜时光的方便面、茶叶蛋、鸡蛋饼、花生仁等等。

第八集《散伙酒饭》:毕业生闹酒疯、裸跑校园、以及三国杀等新时代酒令。

烧香

这几天晚上天气闷热,宿舍12点后又没有电,于是我把凉席铺到楼道睡。刚躺下就被蚊子编队围住,我只好翻箱倒柜找出盘蚊香,点上放在脚底下,安然睡去。

结果又不到一个钟头,我被一声男人的尖叫惊醒,我大怒,只见一人哆哆嗦嗦地说:“你……你……铺个草席躺楼道里就够吓人的了,还烧柱香!”

年龄

我在一家公司实习,第一天去一位男同事问:“妹妹你哪一年的?”大家纷纷说他:“哪有你这样的,太直白了吧,女孩子的年龄不要随便打听。”男同事顿了顿,说:“好吧,那妹妹你出生那年开始搞改革开放了吗?”

开瓶

国庆和同学去学校旁边的饭馆吃饭。人很多,服务员有点忙不过来,菜是上齐了,同学大声喊服务员:“信不信我用大拇指就能把啤酒打开?”服务员放下手中的事惊奇地说:“不信。”他淡淡地说:“那你还不把瓶起子拿来。”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找一位写相关题目的师兄考资料,只见他电脑里名为“硕士毕业论文”的文件夹里有以下文件:毕业论文.doc,毕业论文改.doc,毕业论文改2.doc,毕业论文改3.doc,毕业论文完成版.doc,毕业论文完成版2.doc,毕业论文最终版.doc,毕业论文最终版2.doc,毕业论文最终版3.doc,毕业论文最最终版.doc,毕业论文最最终版2.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2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3.doc,遗书.doc。

数学系

我们数学系一共10个班。今天与某人偶遇。他对我说:“你也数学系的?你是10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9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8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7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6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5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4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3班的吗?”他对我说:“原来你是2班的啊!”我对他说:“原来你是1班的啊!”二人抚掌欢笑。

旁边传来对话。“你也中文系的?我是2班的,你呢?”“我是1班的。”

度假

看见深圳的一位主持人在微博上发在巴黎度假的照片,背景是卢浮宫。结果她的粉丝留言:哇,你又去世界之窗了啊?你们深圳人好幸福啊,时不时就能去一次世界之窗玩。

笔记本

我原来的笔记本太傲娇了,每次开机时间都是1分30秒以上。今天买了个新本儿,我把两个本并排放在一起准备转资料。结果旧笔记本的开机时间破天荒才40秒,一举击败70%的电脑!果然是压力催人上进啊!

能力

我和几个朋友合资要开一家公司,为了彰显公司的实力,特取名“能力”!“能力公司”听着多霸气啊!兴高采烈地从工商局拿回执照,我们几个傻眼了,只见执照上大大地写着“能力有限公司”。

春联

我是我们村唯一的大学生,过年回家,村长让我写幅春联挂村委会门上。村长找来村里最漂亮的两个姑娘给我磨墨、润笔、铺纸,我构思了半天,胸有成竹地写下了上联:Hello,下联:World。

吃面

在食堂吃饭,一不小心一滴沾满辣椒油的面汤就飞到我的右眼里,顿时眼泪就辣出来了。我用纸巾沾也没用,于是想着快点吃完回寝室用水冲,就捂着眼睛飞快地扒面,结果一不小心,又一滴油飞到左眼里了!于是路过的人就看到一个双眼紧闭泪流满面的女人发泄似地吃着面条……

庆祝

论文答辩完跟同学出去喝酒庆祝,怕女友担心就没跟她说。晚上8点,发短信找她聊天,果然她回复在玩解谜游戏让我自己玩去吧。1点半我特意找了间安静的厕所打电话过去叮嘱她该睡觉了,一切都跟往常一样。结果第二天她问我:“酒劲下去了没?”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活动,内容繁杂丰富,因此,在进行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将各种跨文化因素考虑在内,重视文化差异和传递文化信息,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并根据此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调整,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1、颜色内涵差异

颜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由于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颜色所代表的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红色为例,在中国,红色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人们也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喜庆的颜色,过年长辈会给孩子红包,促成美好姻缘的中间人,是红娘。而在西方,红色却被视作凶残,暴力,贬义的代表,例如红灯区,就是英文中,red-light-district,译过来的。

2、数字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的内涵的差异也千差万别,例如,中国人非常喜欢6,8,9,10这几个数字,分别寓意着顺利,发财,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的美好含义,而在西方,却没有相对应的含义。相反,在《圣经》中,666则代表着魔鬼。(王茜:2013)另外,13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在西方,人们却避免使用这个数字,因为《圣经》中有记载,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还有,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因此,考虑到这层文化的差异因素,商标为7一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非七上。(陈柳悦:2011)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图腾作为一种象征,往往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民族人们心里,往往有着凝聚力的作用。“龙”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则是凶残的象征,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我们将其译作“four Asian tigers”,原因也就在此。而在东南亚,白象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么以“白象”命名或与之相关的产品,在东南亚畅销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仅仅列举了三种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其实,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等等其他的许多因素,翻译工作者应该统筹考虑,多观察,多了解,从而做到翻译对原文的忠实。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品名的翻译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非常之多,除上述所述之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对事物的命名上有所体现。例如: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中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陈柳悦:2011)另外,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商品名称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进行硬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陈柳悦:2011)

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积累相关的经验,准确的进行翻译,避免在货物进出口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2.商标名称的翻译

在商业活动中,商标名称往往在吸引顾客眼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标名称翻译,要综合考虑各种跨文化因素,要准确的传达商标源语所包含的内涵。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的时候,总会做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易于民族文化和人们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出现严重的用语失误,而贻笑大方。在这一方面,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洗化用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与其优异的产品名称翻译是离不开的,比如,舒肤佳(safeguard),海飞丝(head and shoulders),飘柔(rejoice),汰渍(Tide),帮宝适(pampers),这些翻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音译的方法,而是将产品特点,使用效果,甚至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可口可乐(Coca-Cola)的翻译也是一段佳话。Coca-Cola是由美国药剂师约翰·斯蒂斯·彭伯顿于1986年发明的,而coca和cola则是代表了其两种不同的主要成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登陆中国之时,可口可乐这个名称则一炮打响,译者的成功就在于将音译和文化相结合,在保持源语语音特征忠实的基础上,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是难得的好翻译。

除此之外,像耐克(Nike),雪碧(Sprite),多芬(Dove)Yahoo(雅虎)等等的翻译,琅琅上口,深入人心!外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宜采用两字或三字的结构准确地表达出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为这既符合中国传统习惯,又与时俱进。(马驭骅:2008)如果译者只是采取简单音译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商标名称,而不考虑本土文化的因素,则达不到真正的品牌推广的效果。

3.广告宣传语的翻译

广告宣传语的翻译,要做到精炼,简洁,让读者印象深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译入语的言语表达习惯相结合,例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19世纪70年代,美食家Joe Cheek穷尽一生,研制出一种香醇浓郁的咖啡,这种咖啡大受欢迎。190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首次品尝麦斯威尔咖啡后,惊异于它的美味,大赞“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从此,“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成为麦斯威尔一贯遵循的准则,这句来自总统的评语,也被麦斯威尔咖啡作为广告语沿用至今。这句广告语的翻译,不仅将源语的含义传神的表达出来,而且对仗工整,深的中国观众的喜爱。

其次,还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词翻译,例如,摩托罗拉手机的经典广告词,Intelligence everywhere,被译作智慧演绎,无处不在;A Kodak Moment.(Kodak 柯达)就在柯达一刻;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 地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翻译的成果需要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品牌推动力量的广告语翻译的准确与否,则至关重要。

四.结语

商业英语的翻译,涉及方方面面,译者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撞。同时,避免死板的直译,将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原文,仔细推敲,确保翻译将原文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恰当运用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84-85.

第10篇

成都,确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又到岁末迎新时,让我们一起关掉电脑,走出家门,去感受成都,去品味艺术。

缤纷舞台 演绎人生别样情怀

“夜五更,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鸣凤脸上挂着凄凉的微笑,呼唤着‘三少爷’,一步步地走向湖底……”2013年11月25日晚,伴随着最后一幕“鸣凤沉湖”的结束,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执导的三幕现代民族歌剧《鸣凤》在成都首场试演成功。

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完美的音乐戏剧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融,巴老笔下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加之气势宏大的现场演奏,歌剧《鸣凤》展现出完美的艺术魅力。

自《家》面世以来,鸣凤这一人物形象以各种艺术形式不断被搬上舞台和荧屏,但唯独没有歌剧。

为什么将《鸣凤》改编成歌剧?李元华告诉记者,巴金曾谈到了改编的剧本《家》中的一些情节,并指出在鸣凤投湖前的处理上,用大段台词也不足以表现鸣凤的心声,唯独以强烈的音乐形式才能抒发当时的情感。所以,这一出四川本土的精品歌剧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巡演中,我们可以一睹风采。

除了本土的歌剧,话剧《绝不付账》、音乐剧《猫》等也纷纷抢占蓉城的舞台,让人应接不暇。

12月27日,东郊记忆演艺中心,首登话剧舞台的“中国好舌头”华少变身普通白领,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述说着对经济衰退、腐败现象的不满。《绝不付账》用犀利的讽刺手法和夸张的表现形式直面矛盾,复古夸张的服装造型、轻松明快的舞台效果、时尚前沿的热门话题,让观众在极为轻松的环境中感受了话剧的独特魅力。

乐声飘飘 用音符拨动心弦

2013年12月6日,四川交响乐团在锦城艺术宫为观众带来《第一交响序曲》《卡门》《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外名曲。交响乐团的专家告诉记者:“《第一交响序曲》既有壮丽辉煌的乐章,又有柔情似水的优美旋律。整个交响乐音响对比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爆棚效应,震撼人心。”

“以前觉得交响乐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在如此亲民,现场互动特别棒,而且都是耳熟能详的曲子,大家都有认同感。以后我还会来听这样的音乐会。”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来感受古典乐。刘女士告诉记者,11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小提琴,这次专门带他来音乐会现场,让他体验古典乐的魅力,提升学习小提琴的兴趣。

由四川交响乐团举办的每月两次的系列音乐会则是针对专业和资深的交响乐迷。

12月13日,“丰收之季”四川交响乐团系列音乐会第79场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上演。本次演出共分为“古诺:浮士德”、“海顿:第99号交响曲”、“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三个章节,表演者们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抑扬顿挫,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赞许。

音乐厅里,璀璨的水晶灯下,不受限制的纯粹音色,浮动的气氛环境,仿佛带我们走进了神话般的领域,大家像是坐在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享受迷人的乐章。

当晚最耀眼的明星是指挥大师巴纳比·帕尔默,来自旧金山市抒情歌剧院的他,修长的双手挥洒自如,满怀激情地勾画出乐曲轮廓,让演奏者们将乐曲的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们因欣赏到如此高质量的演出而热血沸腾。

艺术沙龙 品味生活悠扬旋律

老旧的手风琴,粉笔画的屋顶,20世纪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木质的地板,轻柔的音乐,closer的氛围……坐落在新希望路4号曼哈顿里的青蜜咖啡馆,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它是一个生活馆,是一个分享交流空间,还是一个文化沙龙。坐在里面,我们可以谈论文学艺术,可以观影点评、欣赏爵士乐和小提琴、聊聊心理学、参加读书会……

“现在成都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他们喜欢在安静的氛围里读书、看电影,或者窝在沙发里聊天、上网、发呆。”青蜜咖啡馆的主人林小舒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平台她认识了更多人,与他们聊天、分享,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每周六晚的电影沙龙,是文艺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12月14日放映的是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晚上8点不到,青蜜的客厅就坐满了人。这是一部斗智斗勇以男性题材为主的西部片,绵绵忧伤和深刻的人文反思又细密地编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刚好和正在热映的宁浩的《无人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

“我们推出的影片都是精心挑选的,在电影院里看不到。现在已经播放了48期。每期看完之后,大家都会分享自己的心得,探讨各自的感受,来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

第11篇

【关键词】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包装;个性化;色彩;设计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三)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

第1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世界饮食文化;传统饮食

《世界饮食文化》是一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因其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而碎,信息量大而散,兴趣性强等特点,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国内外饮食文化背景[1],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较多的师生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食品专业相继开出《世界饮食文化》这门课,比如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暨南大学等,很多老师在增强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的自信心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方法和措施。例如:魏彬提出广泛搜集资料,将总历史串引到饮食活动,加强学生认识对饮食特点随着经济和政治变化而迁移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胡春秋提出多种考核方式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活动[3];贾平提出将一些成语,典故,以及诗词等和饮食有关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师生互问,老师答疑等形式趣闻横生地传入饮食文化现象,提升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4];周朋以茶文化为例,提出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茶传播,茶历史和茶艺茶饮的文化活动认识[5];蔡华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饮食内容,饮食方式,以及饮食健康和美味追求的差异,揭示了各国饮食文化迥异的深层内涵渊源[6]。然而,这些结果都只是从某些方面提到改进,且方法较单一,创新性不明显,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没有结合教师本人的经历来引导学生学习[7-9]。本人在教授《世界饮食文化》课程中,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强大的知识背景,包括地理气候,植被物产,历史人文等,需要将这些历史人文知识和食品科学技术相融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从地理气候,植被物产和人文思维方式角度有目的地讲解南美,非洲,北欧,地中海国家,赤道附近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在饮食方式、饮食内容、饮食思维、饮食习俗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作者本人拍摄的不同国家的饮食照片和视频,引领学生进入不同国家饮食走廊,带给学生亲切感和知识切入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掌握各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墨西哥饮食”为例,墨西哥地处热带,物产丰富,且有悠久的农业历史,是世界玉米和辣椒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在这里培育了古老的农业技艺和烹饪技术,囊括从种植、丰收到制作、享用的过程,整个链条彰显了传统饮食的全民共享性。这种以辣味渐长,玉米,豆类,仙人掌和龙舌兰等已有9000年历史的饮食内容是现在墨西哥饮食的民族基础,也引领着现代墨西哥饮食的发展方向。自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墨西哥后,西班牙餐饮,就像西班牙语言一样,演变成墨西哥饮食主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墨西哥饮食是以传统饮食为基础,结合西班牙等西餐饮食方式,同时还融入了一些中国等国家的饮食元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进而通过提出假设国家,要求学生结合已学到的知识,以地理气候,自然物产,人文历史和思维方式角度,推导出假设国家饮食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植被物产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纬度贯穿整个课程人类饮食的丰富离不开人口迁移、科技发展和植被物产的传播,比如茶叶原产地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地段,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茶被传到西欧,东欧,和亚洲其它国家,以及非洲和美洲。咖啡原产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通过战争和奴隶贩卖,咖啡进入也门等阿拉伯国家,随着人工培育咖啡在也门的首次种植,以及欧洲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宗教战争,以及殖民地活动,咖啡被带到了欧洲,印度,南美和非洲其它国家。葡萄原产地在里海和黑海的外高加速地区,3000多年前开始在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种植,汉武帝时代传到我国新疆吐鲁番,唐太宗年间传到我国中原,然后南非和南美洲国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种植葡萄仅仅400多年的历史,北美的美国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拥有了世界顶级葡萄品种和葡萄酒。欧洲学者相信,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双手,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欧洲的蚕豆,绿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的食用豆类(除了中国大豆),以及花生、西红柿、黄瓜、南瓜、西葫芦、辣椒、菠萝、鳄梨、草莓、可可等[10]。尽管这些食品原料现在在全球很多国家种植和引用,然而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对气候,土壤,阳光和雨水的需求,比如,茶分布在北纬49°到南纬33°之间;咖啡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葡萄分布在南纬30-50°和北纬30-50°的温带区域。通过这些常见的植被的传播时间和空间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思维方式,进而加强学生对各国饮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理解和掌握,传输给学生采用绘制时间空间图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理解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丰富各国饮食,从而打开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兴趣。(三)比较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思维,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的不同,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西方的“烤”面包和中国的“蒸”馒头,从西方面包和中国馒头的各自起源及其发展历史,讲解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西方的烤牛排和中国的炖牛肉的烹饪方式的历史起源、变迁原因和发展过程;中方聚餐制和西方分餐制的历史起源、变迁原因和发展过程;中方筷子,西方刀叉和阿拉伯国家手抓饭的历史选择和传承;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方式和饮食内容的差异,让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国烹饪技术的科学性和营养性。结合世界各国食品加工方式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方式,食品科学营养,食品多样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思考我国传统食品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结合作者本人积累的十几年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知识,提出科学知识可以带给人民更丰富,更营养和更美味的食品,并通过问题让学生对中国独有的传统烹饪方式——蒸的优缺点,目前的应用及其改进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先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精髓。

二教学方式改革

(一)采用演小品的形式。讲解药食同源的日常应用,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五味调和”“天人合一”“五行阴阳学说”,在我国饮食文化上的体现,掌握中国先人在追求饮食营养和健康的探索,提升学生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翻转课堂的运用[11-12],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饮食特色,演绎日常饮食中的“五行阴阳学说”在“药食同源”上应用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二)世界饮食文化不仅仅带给学生全面的视觉认识,同时也要配以动手实践和味觉品尝,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日本寿司的制作和品尝,通过评定寿司的色、形和味来考察学生对世界其它国家特色饮食的特点掌握;或者,创新一种“奇思妙想饮料”,以饮料营养健康和感官评定考察学生对食品常规鉴定方式的掌握。通过这些实践课带给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饮食特色带来的切身感受和创新实践的快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爱。

三结语

第14篇

徐卡嘉:感觉非常好,牛津有一种古老的气息,所有的考试都在考试学院进行,那是一个非常高的教堂,考生必须穿白色的衬衫,白色的领结,深色的西服,深色的袜子,还必须头戴博士帽,身穿博士袍。牛津有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学生会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在学历上给你辅导,还有一个就是在生活上给你辅导,让你受双重呵护。只有大型的学校才能坚持这种做法,其他的一些小的学院就不行,像伦敦大学就慢慢的转向美国这种一个导师的教育方式。

徐小平:当你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徐卡嘉:我当时有一点不会动了,因为考试的前5分钟写字非常的困难,感觉上好象在一种迷失的状况当中。

徐小平: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作弊就难了。

徐卡嘉:有一次我穿了一双白色的袜子进去了,导师只是在考试的最后提醒你说下次不要穿,应该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比方说考试的前几天,我穿着博士袍去食堂吃饭,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徐小平:你认为牛津大学的“新”在哪里?

徐卡嘉:新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的新的一些东西,很多学生都是很休闲的样子,我觉得在这种环境当中,有新的东西进来,并且在学生当中,美国的学生是最多的。许多学生在哈佛、耶鲁都读过了,所以他们想寻根,一看美国没有什么学校可以读了,又一想如果的是理科的话可能会去剑桥,如果是文科的话,就是会来牛津大学,这是他们的根,他们会不远万里而来。

徐小平:牛津大学现在的人文教育或科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状况?

徐卡嘉:现在这个学校的排名并不是特别的高,有的时候传统是一种力量,就像对新新人类来说他是一种力量,但是传统又是另外一种,实际上人们会在中性化的角度上追求一种极端,就像最传统的衣服,其实材料就是叶子,但在现在来说却是新鲜的。所以牛津大学最传统的东西就是最现在的东西。

徐小平:中国人去假如雅思6.5或者是更高,能够到英国读书吗?

徐卡嘉:一般来说应该要读预科,其实这就是英国学校的生财之道,多读一年就多交一年的钱,还有一点其实中国的高中学生如果有机会或者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可以去英国读他的高中的第二阶段,那样的话首先不需要雅思的成绩,还有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大学是不招收预科的学生,如果你想去这两所大学的话,以上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

徐小平:那最佳的年龄是多少?高二还是高三?

徐卡嘉:我觉得高二、高三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高三不学新的东西,高二也可以,当然最自然的就要高二毕业之后,去那边读高二的第一年,因为他们的高中实际上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两年,第二个阶段是后两年。英国的基本学制是这样的:大学之前的学制基本上是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一共是七年。高中前两年要完成一个考试,相当于我们高中毕业会考,考完之后,后两年的时间可以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剑桥的要求要考到三个A。

徐小平:然后自然的进入高四。在这个时候学的课程就是大学要学的课程吗?

徐卡嘉:主要就是语文、数学等课程,英国的大学考试是这样,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有一个借鉴的意义,第一他的考试科目是任选的,那么中国的考试为什么考的这么的好,他是死的,就是数学、英文、英语,所以中国人考的这三门课是最好的。英国就是可以任选三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自由的选择机会比较大。命题委员会委员有5个,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你可以随意的选择考试,最后的效果的是一样。实际上英国秉承了一个精英教育的传统,他们觉得要培养出20%的大学生就可以了,这个20%能把剩下的人管理好,服务好,所以英国的大学才这么少,至今布莱尔提出了一个目标,他说要把英国的50%的人培养成的大学生。现在,牛津和剑桥每年要在中国招收100名本科生,高三毕业直接可以读本科的一年级。有一名学生,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他高考的分数是640多分,他可以进入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他选择申请牛津,被录取了。

徐小平:对于大学本科四年的人留学英国有什么意义吗?

徐卡嘉:我觉得首先是另外一种思维,英国我觉得他的教育体系或者教育制度,是处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感觉,在这个情况下,他还是比较传统的,而美国对学生的能动性的要求或者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会强一些,中国学生到了英国就可以沿着传统的教育制度逐步的接受西方的观念和文化。

徐小平:英国没有奖学金吗?

徐卡嘉:有一点,很少。稍微注意一点就是有些奖学金基本上给中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和交流人员的。

徐小平:我们知道你的论文是关于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状况,那么你的论文具体的题目是什么?

徐卡嘉:这个论文的题目就是中国本科生在英格兰,我的论文是一个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我把范围限制在英国137个大学。当时我为了做这个论文,用了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英国15个城市,80所大学的144位中国的本科生,首先我要表示感谢,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我的朋友的朋友,我可以住在他们的房间里,跟他们一起去生活,一起去交流,去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所以实际上我的成本是非常的低,他们确实给我很多无私的帮助,而且可能有一些信息是他们的父母都不知道的一些事。我还研究其它一些问题,比如说他们是在国内是从什么阶段出去的?是高二还是高三,后来的结果是高二出去的学生最好。

徐小平:实际上他有更从容的时间去学语言。

徐卡嘉:而且这部分学生基本上去的是语言。我还做了一个分析,就是语言课程读的时间越长成绩越不好,时间不能超过一年,半年足够了。新东方的观点就是3个月。

徐小平:和你的科学因素一致了。

徐卡嘉: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我做的非常的仔细,我会从两个角度问他,一是每一门课程,需要多少时间预习,多少时间复习,了解他们每天怎么安排,然后我把两个时间算一下,如果对上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对就在安排一遍,准备一下,最后确实就是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徐小平:这个和传统的教育是一样的。

徐卡嘉:这个相关的关系是40%,什么意思?就是40%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有效时间决定,但是剩下的还有60%因素不是有效学习时间决定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正比的共变关系是40%,那么有40%的因素是因为学习时间长。

徐小平:因为高二?

徐卡嘉:对,但是从统计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显著的东西了。很惊人的一个东西,一个典型的发现,一个说明问题的发现,一般来说他们是5个小时的学习,就是说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加上课堂的时间一般是8个小时的学习,很平均的。

徐小平: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去英国读文科。

徐卡嘉:你的语言的准备必须特别的好。

徐小平:但是有一些专业比分说媒体的文科我觉得没有用途。

徐卡嘉:我觉得读媒体英文的成长速度非常的快。

徐小平:我关心的是学习的出路,你观察下来,你觉得学习理科的学生的出路怎样?

徐卡嘉:现在基本上回国,为什么有很多人不愿意去英国,而愿意去加拿大,是因为英国移民不容易,比方说学计算机的,学法律的,学金融的,在英国照样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

徐小平:这些学生他们毕业之后想回来吗?

徐卡嘉:大部分想回来,说实在的,中国的学生在英国有一点格格不入,而且会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如果一个国家是弱小的,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在国际上就抬不起头来,虽然中国已经发展了,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还是10年之前的中国或者5年之前的中国。套用英国精英教育的传统,我们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上大学的学生,你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进行服务,如果因为你的今天的不努力,那么剩下的那80%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你而变的更贫穷,因为你是服务和管理他们,所以有的时候个人的努力,个人奋斗,个人学习不完全是为了你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身边的这些人,那80%的人。

徐小平:从你的观点来说,这些留学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徐卡嘉:我想是这样的。

第15篇

2018年9月26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日本,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活。办完手续出来,国际处老师早已在出口等候,用自己蹩脚的日语和老师交流了几句,等大家都到齐了,天色已暗,外面小雨淅沥,伴着氤氲朦胧的水汽,我们坐上了去学校的大巴。

初识兵教大

兵教大位于兵库县加东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一出校门就是稻田,学校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澄澈的天空,安静闲适的环境,恰如国际处老师所言“兵教大是学习的好地方”。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平日里的校园总感觉少了一丝热闹。

小而精致的校园,两条主干道贯通学校南北,沿途的花草树木为其增添了不少色彩。耸立的教学楼,明亮澄净的食堂,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我对接下来的交换生活充满了期待。

新学期开始

10月1日,正式开始上课。全日文的授课环境,不同于国内的授课方式,所有的新事物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授课老师会在课上分发相关讲义资料。一周的课听下来,资料已经堆了厚厚的一叠。

我的授课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男老师,严肃却又不乏些许幽默。对待留学生也很好,提出的问题会耐心的解答,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日本的学期末考核方式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老师都会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核。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刨去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老师更多的是引导作用。而且,每位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都会有自己的导师,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整理讨论并进行发表。导师在发表的每一阶段都会提出相关指导意见,以促进研究的顺利进行。

因为要查资料、写论文,所以图书馆成了我在兵教大的常驻地之一。与其说是图书馆,倒不如说更像是咖啡吧。图书馆只有两层,一楼是学生自由交流区,二楼是安静的个人学习空间。柔和的灯光,缓缓流淌的音乐,多种多样的座椅,错综的摆放,书桌上的插花,不经意的别致,给人以舒适感。在这种环境下读书,是一种享受。

闲暇的时刻

10月17日,初识我的友好家庭。友好家庭制是兵教大特有的活动之一。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日本的学习生活,更多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位留学生都会对应一个日本的家庭。我的友好家庭是一对和蔼的老夫妻。爷爷是退休的教师,奶奶是退休的经理,两人待我很好,空闲的时候,经常带我去附近游玩。观赏红叶、体验和服、参观艺术展览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日本独有的文化,也使自己的口语得到了锻炼。

11月3日,20名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姫路城。姫路城规模宏大,古城气息浓厚。观光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走在路上到处都能听到中文。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参观某一建筑的时候,游客都必须脱鞋入内。建筑里面的确是一尘不染,保存完好。建筑的结构,反映了时代样貌。从建筑里面的窗户可以俯瞰全城,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日本的假期设置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寒假只有十几天,还有春假、暑假。12月22日,期待已久的寒假开始了。26日,和同学约了去京都游玩。京都,类似于中国的西安,古城气息浓厚,别具一番风味。走在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和服的优雅的女性。观光客也来自世界各地,正值年假,景点到处都是人山人海。虽然拥挤,但还是一片秩序井然。干净的街道,礼貌的当地人,典雅的建筑,美味的食物等等都是旅途中很美的风景。

惊讶的事情

12月的加东市,已经很冷了。和去年金华冬天的寒冷程度相比,毫不逊色。可是即使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依然有不少女生光腿穿着短裙。走在校园,也能经常看到。可能是因为公共场所都有暖气的原因,因此冷的话也只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但的确,做为一个中国女生,我无法想象在严寒的天气里光腿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而且,这边的餐馆,一般提供的都是冷水,或者是加了冰块的麦茶。如果客人有特殊需要的话,可以询问服务人员。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我来说,刚开始很难接受。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但我基本上不喝,通常出去都会带着自己的保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