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保健方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继电保护;常见问题;策略
继电器(Relay)是自动化控制电路中用于小电流控制大电流运作的“自动开关”,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它对电路有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和电路转换的作用,被广泛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和通信等装置中。在电力系统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这是就需要运用继电保护。
1继电保护的内涵与特点
1.1继电保护的内涵
继电保护(Protective Relay; Relay Protection)是在运用继电保护技术或者继电保护装置单元的基础上组成的一套继电系统,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对电力系统的故障和非正常运行状态做出反映,并在最短时间或最小区域内作用于断路器闸或发出警报信号由值班人员及时排除非正常运行状态的根源,迅速处理,使之恢复正常,以减少或者避免电力设备遭受损害并对相邻地区的供电产生影响。
1.2继电保护的任务和作用
1.2.1继电保护的任务
继电保护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的任务在于监视电力系统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准确地提供报警信号或自动切除故障部分。详细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任务:
1.2.1.1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保证其他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1.2.1.2反应电气元件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并根据运行维护的条件(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而动作于信号,以便值班员及时处理,或由装置自动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就会引起损坏或发展成为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
1.2.1.3继电保护装置还可以与电力系统中的其他自动化装置配合,在条件允许时,采取预定措施,缩短事故停电时间,尽快恢复供电,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2.2继电保护的作用
1.2.1保护作用
这是继电保护最基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继电保护装置对电气设备运行的保护,包括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电力电缆、电力线路、断路器、母线、电力电容器、电抗器以及其他各种电气设备。
1.2.2警告作用
警告作用主要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对电力系统设备出现异常工况或发生不太严重的故障时发出警告信号,由值班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或异常工况根源。
1.2.3切除作用
切除作用主要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快速地切除故障,以减少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损害。快速切除故障的时间是保护动作时间和断路器跳闸的时间的总和,因此,为了提高切除故障的速度,应采用和断路器相一致的快速保护装置。
1.3继电保护的特点
1.3.1正确率高
继电保护之所以重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具有正确率高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自动化运行率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继电设备的记忆功能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提高,同时由于自动控制等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综合运用,使得继电保护在对故障实行分量保护方面的功能大大提升,从而使其运行的正确率得以提升。
1.3.2兼容性强
在对继电保护的设计上,设计人员突出了设备的兼容性,统一了标准,并且减小了设备的体积,减少了盘位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扩充其他的辅助功能,使得继电保护能够满足现实情况变化的需要。
1.3.3监控性好
继电保护操作性监控管理好,主要体现在它的一些核心部件不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能够产生较好的使用功率,而且能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2继电保护常见的故障
2.1继电保护常见的故障
2.1.1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回路故障
电压互感器(voltage transformer)二次电压回路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主要包括熔断器熔断、隔离开关辅助接触点接触不良、二次接线松动等,这些故障经常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的电压降低或消失,对于反映电压降低的继电保护和反映电压、电流相位关系的继电保护都可能造成误动或拒动,由此可见,电压互感器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1.2电流互感器故障
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是将交流电流转换成可供仪表、继电器测量或应用的变流设备。继电器对电流互感器的要求比较严格,即互感器必须真实反映一次电流的波形,特别是发生故障的时候,不但要准确反映故障电流的大小,而且还要准确地反映电流的波形和相位,甚至还需要反映电流的变化率。
2.2继电保护发生故障原因
现实中,引起继电保护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
2.2.1电源问题
电源输入功率不足会使输出的电压下降,如果下降幅度过大,必将导致比较电路基准值发生变化、充电电路时间变短等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继电保护的逻辑配合,甚至导致继电保护逻辑功能判断错误。
2.2.2干扰和绝缘问题
对于现代化的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对讲机等在保护屏附近使用的话,可能会对继电保护装置的一些逻辑元件造成误动。由于微机保护装置的集成度比较高,而且布线很紧密,如果长期运行的话,可能会因为静电原因使得插件的接线焊点周围粘附大量的经典灰尘,从而在两焊点之间搭起了一个导电通道,于是引起了继电保护故障。
3继电保护故障处理方法
继电保护故障的处理是当前电力系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也陆陆续续地研究和开发出多种处理办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3.1替换法
替换法是处理几点保护故障的最常用方法,即是用好的或正常的相同元件替换认为是发生了故障的元件,以此来判断其好坏,这种方法的主要的优点是速度快,我们可以较为快速地缩小查找故障的范围。
3.2参照法
所谓参照法就是将正常的设备和非正常的设备进行参数对照,从而快速找到非正常设备的故障点。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认为接线错误或定值校验过程中发现测试值与预想值有较大出入而无法判断原因所在时的故障。另外,在进行回路的改造或者更换设备后二次接线不能正确恢复时,也可以用此法。
3.3短接法
短接法也是缩小查找故障范围的一种方法,是将将回路中的一部分认为地短接,以此判断故障的范围是在短接线之内还是之外。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电流回路开路、电磁锁失灵、判断控制、切换继电器不动作等转换开关。
3.4直观法
当我们面对某些无法用一起进行逐点测设的故障、或无备品更换的非正常插件的时候,需要用直观法进行处理。比如,在处理开关拒分或拒合故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看合闸接触器或跳闸线圈能动与否,以此来判定故障是在机器内部还是外部。又比如,我们如果能直接观察到继电器内部明显发黄或某一元器件散发焦味,那我们也能比较轻易地判定故障的所在。
3.5逐项拆除法
将并联在一起的二次回路顺序序脱开,然后再依次放回,一旦故障出现,就表明故障存在。再在这一路内用同样方法查找更小的分支路,直至找到故障点。此法主要用于查直流接地,交流电源熔丝放不上等故障,如直流接地故障。
参考文献:
[1]赵文明.浅析继电保护装置的抗干扰问题[J].中国电子商务,2011(11):89.
[2]钟雪娴.继电保护中电容故障的控制[J].硅谷,2011(20):144-163.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体化趋势表明,任何一国经济包括经济组成中的某一部分,都不能离开其它国家经济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保持持久的发展与繁荣。在开放、多元、相互依赖与紧密联系的经济结构中,开放、合作已成历史性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保险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其它金融服务的职能和使命,在其发展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自不待言。尤其是,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要求在其产业政策中实行对外开放。而对于尚处在幼稚阶段的我国保险业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性还有来自以下几方面的自身需要。(1)鉴于我国保险业的落后状况,亟需通过引进外资增加保险供给;(2)引进国外保险业技术、经验、人才乃至产品,以便实现民族保险业的自强;(3)恢复我国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的外交需要。
基于上述内外因素方面的考虑,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系统工程中,依据自身需要适时开启了保险市场的大门。从80年代开始,我国就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代表处,1992年,美国AIG公司在我国开业;1993年东京海上开业;1996年,相继批准了加拿大宏利、瑞士丰泰在我国开业;1997年,批准法国安盛、德国安联、美国安泰三家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成立合资保险公司。1998年,进一步批准英国皇家太阳联合和澳大利亚康联保险公司在我国开业。保险市场近几年来的对外开放,的确为基础薄弱的我国保险业注入了“催化剂”。首先,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在短期内增加了保险供给,缓解了以往供给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外资公司先进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和服务,对我国同行业产生了良性示范与启迪;再次,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民族保险业产生了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快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最后,我国保险界通过与外资公司的接触扩大了同国际保险界的联系。
然而,由于对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认识尚不深刻,加之对开放的“度”和开放的方法缺乏基于本国实际的科学策略,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
1.把对外开放等同于单向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无论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还是舆论宣传,都倾向于构筑吸引外资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环境”,而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政策引导,更没有与走出去相配套的法规。
2.把开放等同于开放我国的直接保险市场,而没有充分考虑与之相配套的间接市场的开放和构建,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平衡、保险业自身的风险保障机制重视不够。如我国在短时间内引进了一批外资产、寿险公司,由于这些主体直接参与分割我国的保险市场,造成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
3.把保险业的繁荣与保险公司的数量相等同,在短期内引进了一批实力远远超过国内保险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如在1992至1998年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开业的外资公司已达到9家,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的代表处已近200家。这些中国保险市场上的“潜在主体”,目前已开始在人员分流、市场分割、价格竞争等方面对民族保险业形成冲击。作为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这些公司都获准在我国开业,对民族保险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这方面,旧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4.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外资保险公司在时机成熟时必然会充分利用其在华建立的机构,以参股、购买我国保险公司股票、收购我国保险公司等“隐形进入”手段,渗入我国保险业或其它经济部门,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依据
就保险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体系,以及世界各国在对外开放中所达成的共性经验和原则看,科学合理地选择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应立足于以下几个一般原则:
1.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或发展潜力越大,对保险的有效需求就越大,对保险供给的需求就越大。
2.立足于本国保险供给和需求平衡情况。国内保险供给充分,甚至保险产品供大于求,则对引进外资的需求就小;反之,若本国保险供给不足,供给小于需求时,就应扩大对外开放。这是确定引进外资资本量的依据。
3.考虑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受和吸收能力。包括:(1)本国保险业对外来保险业冲击的承受能力;(2)本国国民对保险产品的消费水平;(3)本国科技力量对所引进保险专业技术的吸收、消化、接纳和创新能力;(4)国民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等。这为选择所引进外资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坐标。
4.充分考虑本国保险市场结构均衡和完善情况。这是选择引进外资企业类型,如选择财产险资本还是人身险资本;是选择原保险资本还是再保险资本所应考虑的。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则外,特定时期保险市场开放策略的抉择,实际上应更多地立足于该时期本国保险市场的实际状况,特别要立足于弥合或缓解本国保险市场发展中最突出的迫切问题。我国保险业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低通胀”战略的成功实施,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而言,保险供给相对过剩,出现了按保险资本金计算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而造成空前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甚至引发了恶性竞争和市场混乱。
2.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是实现保险业风险分散和转移的必要手段,对一国保险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保障作用。但因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陈因,更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经验,目前尚未建立与直接保险市场配套的间接保险市场体系。
3.由于保险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保险监管机构、人员、力量相对薄弱,保险监管方法滞后,特别是由于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从而难以对各保险人形成公平、公正且有力的技术约束,造成保险监管不科学,难奏效,对保险业的监管尚处在幼稚阶段。
4.我国保险业无论是在承保技术、管理水平、产品创新、人才素质,还是在承保实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保险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由于我们在参与国际市场的再保险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在再保险市场组织能力方面的差距更大。
三、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科学选择
立足于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着眼于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保险市场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的科学抉择应采取:有序开放间接保险市场,合理保护直接保险市场。从现在起,放慢开放直接市场的速度,而立足于完善保险市场结构体系的大局需要,在不断改革现有国家再保险公司职能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引进1-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成立由各家中资保险公司共同参股的全国性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直接保险市场相配套的再保险市场体系。具体为:
1.选择性地引进1-2家专业经验丰富且愿意同中国保险业合作的外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高风险业务。
2.由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外各保险公司的自愿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业务。
3.改革现有中保再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其由现在的国家再保险机构的角色逐步转化为商业性的再保险公司,从而形成再保险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
4.加强再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尽快制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便对再保险市场运行进行规范和引导。
关键词:保温设计;节能措施;建筑结构设计;节能措施
一、北方建筑工程节能保温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的保温和节能的关系较为紧密,从实质上看都是为了提高热源的利用效果。其思路就是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同时将能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并且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北方地区的在冬季需要采暖以保证生活的舒适,因此其建筑的保温就直接和节能联系到了一起。从宏观的角度看北方艰难中工程中的节能保温设计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节约的需求
我国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许多的资源资源和能源储量数量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的能源储备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长期的需求。尤其我国的北方其四季温差明显,夏季空调降温、冬季采暖升温这些都是利用能源消耗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其本质就是能源的巨大消耗。因此在北方节能保温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节能措施,尤其是建筑工程的保温节能措施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建筑是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各种建筑在不间断的消耗着能源,因此建筑工程节能设计是最为直接的节能减排的措施。
2、降低污染
在北方冬季采暖时所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北方因为水电资源较少,因此冬季采暖依靠的主要就是热电预热进行供暖,大面积的采暖供热将直接导致煤炭的消耗量增加,也就容易造成排碳量的增加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加剧。因此我国北方冬季的大气环境相对恶劣也是有情可原的。而建筑工程如果采用较高标准的保温和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其最终的影响就是降低夏冬季节保持建筑物内部温度的能源消耗,以此减少煤炭消耗当然也就可以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二、建筑工程保温节能设计的基本要点
1、建筑选址的节能型考虑
在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当地气候的因素,对选址进行模拟和分析,要详细的分析北方季风对建筑的影响,合理的布局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因素综合起来。如:通常采用的是坐北朝南的建筑物朝向,这种朝向主要是考虑到冬季北方地区温度较低,而适当的增加建筑的采光量。同时夏季因为季风的原因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因此习惯性的将建筑物的朝向设置为南方。这样夏季时东南季风就可带走建筑物表面的热量,并使得建筑间的热岛效应降低。从而降低室内温度,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同时还应当保持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以此保证建筑物可以受到充分的日照,以满足冬季升温的需求。而对于北方的工业建筑应首先考虑其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即所有的设计都应当首先服务于生产环节。然后再利用节能的思路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合理建筑的布局,尽量紧凑的设计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以此降低厂区的面积节约土地和供暖管道的长度,从而降低热量损失。另外,在工业厂区还应当注意利用绿化来调节环境温度,绿色植物可以在夏季降低地面温度,从而减缓厂区的整体环境温度升高,冬季可以降低风速而减缓建筑物的热量流失,对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2、建筑的型体设计
建筑物的型体设计方面应在保证具有艺术效果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从节能的角度看,也应当尽量减小建筑物的表面积,即保证建筑的相对简单而紧凑,利用合理的设计增加进深和 减少面宽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表面与环境接触的面积,从而降低其热量的损失。
3、墙体节能
在北方建筑工程设计中外墙的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外墙直接担负着保温的作用,如果墙体可以达到节能效果也就直接降低了能量的消耗,因此目前北方建筑的墙体都会采用复合墙体以此达到保温的效果。如:外墙内保温设计就是在墙体的内侧设计有保温砂浆或者粘合保温板等,以此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此种方法因为设计简单、不影响建筑的整体载荷,但是其缺点是容易在楼板与外墙的衔接处形成热桥。北方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墙外保温设计,即在外墙的外面进行保温材料的铺装,以此形成一个整体性较好的保温层。其优势是不会形成热桥而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保护墙体不受气候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延长建筑寿命。同时对室内没有任何影响,可以保证室内环境的安全。
4、屋面节能设计
屋面的设计对于建筑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北方建筑的屋面设计也需要进行特殊的考虑,保证其有效性高即使用功能。因此首先需要采用密度小而导热性能差的材料作为屋面材料;其此还应当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因为北方冬季积雪会对屋面造成压力;最后应保证其吸水率较低,因为吸水会导致屋面材料的保温性能下降。在建筑工程中多采用的是聚苯乙烯板作为保温材料。设计正确的铺装方法,形成良好的维护结构。防水层应避免阳光的直射,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如采用倒铺法则需要注意使用闭孔型材料。随着节能保温技术的发展,双面的彩钢保温屋面出现在建筑设计中。此种材料的好处在于具备较好的刚度和强度,可以满足北方建筑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可与屋面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系统。这种屋面的围护结构在施工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建筑保温节能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5、门窗系统设计
门窗系统是建筑物最大的热源损失系统,在以往的设计中主要注重的时候功能性实现,而目前则兼有了美观的功能。此时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用户希望门窗大,这样可以提高采光面积,可以达到追求空间的通透和景观效应的目标,因此需要门窗尽大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一方面是从节能角度考虑,门窗应尽量小而降低散热量,提高保温的效果。为了平衡这个矛盾,就需要利用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构建建筑的门窗系统,即将合理的设计与高科技材料起来,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同时将门窗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其散热量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
三、北方建筑工程中节能设计原则分析
建筑节能的设计是北方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尽管它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但是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获得成功:
1、建筑体形系数
建筑设计中对外立面的审美要求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相关标准规定当建筑的体形系数小于0.3时,此建筑无论采取何种保温形式都可获得节能50%以上的效果;当体形系数大于0.3而小于0.35时,采用外保温也可以实现节能50%的效果,但是其用于节能的投资将增加,会到达在整个工程造价的10%左右。可见合理的设计建筑工程形态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必须如前面提及的合理选择综合考虑。不能一味的追求造型而忽视其节能保温的效果。
2、控制热桥产生
在设计中如前面所述,利用外墙保温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建筑本身的热量流失。前面提及的外墙保温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热量的流失,但是在保温节能设计的中并不是做好了外墙的保温就不需要对梁柱进行节能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做到外墙保温的同时,还应避免梁柱接触位置产生严重的热桥的外墙保护和相应的节点保温也应当做好,这样才能保证这些热桥的表面温度不出现低于室内的空气露点。在设计中如果不对这些热桥部位进行处理,在利用节能计算软件进行分析的时候也会对此做出负面结果,即热桥严重,甚至会直接影响设计的结论。,进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
3、底层的保温设计
某些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因为需要具备会出现过街的情况,底部出现敞开的结构。此时如果不对此位置进行保温设计采取必要的措施则会导致这些位置的散热加剧,进而影整个建筑的保温节能设计效果。
4、保温层间断位置的处理
在建筑工程中因为及功能性的需求就会出现保温层间断的地方,此种结构不在少数,如建筑的门窗位置、雨篷、挑檐、变形缝等,在这些间断的位置都应当进行妥善的处理,即设计必要的保温连续性处理,防止产生热桥而影响整体保温设计的效果。
5、墙体与屋面的保温一致性
在建筑工程节能保温设计的时候,为了满足保温设计的效果要求,以一些设计人为的增加了屋面和墙体保温层的厚度,使得建筑的能耗达到低于国家的规范标准;还有的在刻意增加了墙体和屋面中一种保温层的厚度,虽然这两种做法都可以满足国家对节能设计要求,但是这两种措施都不是一种合理的优化,即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性的双赢。目前,采用节能软件辅助建筑节能保温设计,可以大大缩短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中所消耗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利用其获得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这方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设计出节能与经济性更加合理的保温方案。此时就可以利用此项技术,不断调整墙体与屋面保温材料的厚度比例,使得建筑能耗降低与国家标准,还可调整保温材料的类型和厚度,使得墙体和屋面尽量使用同一种保温材料并且保证厚度统一,那么就可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紧张局面,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关键在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成为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最有效措施之一。节能保温措施对于建筑的节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建筑的节能更加有助于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尤其是北方的建筑工程所面对的环境考验较为复杂,夏季的温度较高而冬季的温度较低,这就为保温节能设计带了较大的难度。在设计中应从实际的地理与环境因素出发,对建筑结构、形态、保温措施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获得较好的保温和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顺华.关于夏热冬寒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今日科苑, 2010,(10)
[2]吴喜宣.大温差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设计[J].广东建材,2011,(04)
[3]李亚轩,王利敏.北方某城市住宅小区建筑节能设计分析[J].21世纪建筑材料,2010,(0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类型体力活动
2004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体力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的水平上,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体力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结肠癌和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体力活动的内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锻炼更加丰富,体力活动涵盖体育锻炼。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对象是湖南工业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有效488份(其中包括大一128人,大二126人,大三116人,大四118人)该方法主要从大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步行和静坐4个方面评价体力活动水平。大强度体力活动是指身体需要努力发挥潜能,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时间上必须至少持10min的活动,如搬重物、有氧训练、激烈的体育锻炼或竞赛、快速骑车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指需要付出中等水平体力,呼吸较安静时更急促一些,时间上也必须至少持续10min的活动,如搬较轻的物体、匀速骑车或打双人乒乓球等;步行则是指那些至少维持10min以上的步行活动。(本实验主要采取方法)
2、SAS9.0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采用SAS9.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论文格式范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质基本情况 身体素质,简称体质。是指人体在各种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体育论文,在中枢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灵敏、耐力、柔韧、速度等机体能力。经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 经时间检验,不同性别得分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 女生良好率、及格率则高于男生。进一步说明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女生好是由于体质达标优秀率较高所致。普遍而言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男女生各组体力活动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男生正常体重组一天中大强度活动时间、中等强度活动时间、步行时间略大于肥胖组,静坐时间比肥胖组少。女生的情况与男生相反,肥胖组女生大强度、中等强度活动反而多于体重正常组。
(二)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
1.后天条件的影响
日本著名运动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曾以身高为例指出:“遗传因素能不能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美国学者克莉指出:“在过去一世纪内,人类的身高体重的增长主因是由于较好的营养和疾病减少”。日本的一位研究者曾用电脑对1-3年级学生的身高增长率进行过分析,发现影响身高的先天因素仅占23%,而后天因素中的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先天因素影响的,这些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保健工作得到合理的改善。由此可见,遗传虽然是人的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与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人的性格、身体机能、体形、免疫力、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体育锻炼、营养和卫生保健等条件影响着的。
2.体育理念的确立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听闻部分地区初中毕业取消了体育中考体育论文,此举正好把“多余的课,多余的时间”给其他考试的文化课“加餐”,以期提高考试成绩。青少年学生在如此思想的引导下,根本不去“浪费”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时间来做那些“可有可无”、“多余”的锻炼与运动。因此,“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成长理念还没有深入青少年学生当中,潜在影响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下滑,固然与中学时期注重升学率、锻炼时间少、不重视体育锻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缺少兴趣、锻炼时间少、锻炼效果不佳、锻炼设施短缺等因素有关。
3、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每周的运动时间统计表
年 级
性 别
0-5小时(人)
6-10小时(人)
11-15小时(人)
16-20小时(人)
21小时以上(人)
人数合计
大一
男
24
9
4
1
1
39
女
18
8
1
27
大二
男
9
21
6
2
38
女
8
14
2
1
25
大三
男
4
9
14
8
35
女
11
10
2
23
大四
男
18
13
3
34
女
20
4
1
25
人数合计
112
88
32
13
1
246
占总人数百分比
45.5%
35.8%
13%
5.3%
0.4%
【关键词】创业教育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可视化
创业教育最先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Colin Ball在1988年提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精神,开发创业人格,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全新的知识计量学视阈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文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Knowledge平台下Web of Science(WOS)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作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知识计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在SCI-E、SSCI数据库里主题检索1945年至2010年66年间国际创业教育的文献数据,文献语言选择“All languages”,得到2000条文献数据。本文是以这2000条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的。
研究方法。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正在形成的知识科学中的一门方法性的分支学科。①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知识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②简言之,知识图谱是知识计量学的研究载体和表达方式。
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是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的实现途径和直观体现。引文分析可视化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海量的引文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地观察、浏览和理解信息,并且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③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正是基于WOS文献数据的引文分析可视化。21世纪以来,基于引文分析的可视化方法可谓方兴未艾。其中CiteSpace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可视化技术,正成为知识计量学普遍应用的新手段。④在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中,以时间为变量探索一个领域的发展机制,演绎研究热点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出现的新趋势与新动向,这无疑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国际创业教育领域论文的整体分布
本文首先从2000条文献的时间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入手,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总体把握与宏观认识。
时间分布。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创业教育最早兴起的国家,堪称国际创业教育效仿的典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可谓突飞猛进。据考察,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从1992年开始稳定增长,1999年~2005年的研究在起伏波动中呈增长态势,2006年~2009年间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领域给予了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2009年达到所有考察年份的峰值,为168篇。2010年这一领域的研究又略有回落。
国家(地区)分布。从国家(地区)分布来看,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深受重视且颇具规模。美国在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002篇的发文数量占这一领域研究总数的一半以上,其论文的质量也较高,WOS论文中被引频次总计6109,篇均引用达6.10次,高于4.9的全球平均值。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中国大陆位居第九,这表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抢占创业教育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也密切关注着当代创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另外,如德国、荷兰、南非、瑞典、法国等向来重视创业教育的国家,在此领域的发文数量也位居前列。中国台湾地区居第16位。
机构分布。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发文最多的前20位机构无一例外,都是国际知名高校,其中美国占了17个席位,这与此领域论文的国家分布情况不无关系。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超过1600所美国高校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277个与创业有关的职位,100个以上的创业中心,44种相关的学术刊物,其中核心的管理杂志也十分关注创业。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高校的策略重心和竞争优势是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相对而言,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高科技创业的;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偏重于新企业的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侧重的是家族创业、连锁经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创业教育着眼于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此外,来自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英国的伦敦大学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也是其中的核心研究力量。遗憾的是,SCI、SSCI中,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香港教育学院仅以2篇的发文数量位居283位。由此,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国际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在CiteSpace最新版2.2.R11中,选择“Keyword”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标准设定为每个时间分区选取被引次数或共现次数最多的前30位关键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聚类结果。经分析得到13个聚类,分别是聚类0至聚类12。通过对各个聚类研究热点的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13个热点知识群,即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13个研究热点。
热点知识群A:商业教育与管理教育。由聚类1构成,重要词有商业教育、管理教育、创业者和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等。热点知识群B:创业管理与商业模式。由聚类10构成,重要词有管理、技术、创新、框架、能力和公司等。创业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重构和再造,创业商业模式更多的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热点知识群C:创业教育课程和满意度。由聚类3构成,重要词有课程、满意度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D: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由聚类0和8构成,重要词有自我、预期、自传、态度、个性、科学、模式、职业、成就、绩效、自我效能感、性别、学生和愿景等。热点知识群E: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由聚类4构成,重要词有教育、方法、社会学等。热点知识群F:职业流动劳力和创业移民。由聚类5构成,重要词有高等教育、流动劳力、移民、职业等。热点知识群G: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由聚类11构成,重要词有健康、萧条、双性性格、自尊、退休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H: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由聚类12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区域环境和失业等。热点知识群I:创业专业选择,内科与初级保健护理。由聚类2构成,重要词有初级保健护理、内科、门诊医疗和门诊诊所等。热点知识群J:创业目的与成功。由聚类9构成,重要词有成功、发展、绩效和创业者等。热点知识群K:创业教育的调整与文化互渗。重要词有调整、分配、美国人和文化互渗等。热点知识群L: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由聚类7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干预、研究方法论、大学生、高中生和指导等。热点知识群M: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由聚类6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决策、选择、自我评估、学校和结果等。(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院)
注释
①刘则渊,刘凤朝:“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8期。
②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期。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因子分析,岭回归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而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观念陈旧和对教育和科技及医疗重视不够及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保持农村稳定,重点和核心还是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亟需加大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以有必要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解释美国经济增长超过投入要素的增长的经济现象[[1]]。Becker(1964)以微观经济理论为科学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更加系统化[[2]]。Mincer(1958, 1974)在收入分配领域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3]-[4]]。Romer(1986)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论文,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5]]。Lucas(1988)强调了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具有递增收益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6]]。
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涵;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而研究重点和核心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周晓和朱农(2003)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7]]论文开题报告。侯风云(2004)运用明瑟模型及其它的线性对数模型估计了我国农村不同形式人力资本收益率[[8]]。李勋来(2007)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产出增长的关系[[9]]。龙翠红(2008)选取1985年到2005年间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10]]。孙健和白全民(2010)用改进的形成基础法测算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11]]。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对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教育存量法,而没有考虑另外几种类型的投资,显然不能综合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本有个全面的估算。而且对于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还需对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作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疆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基于这种分析,本文在构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试图得出一些有益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测算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就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具有代表性且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它的优点是,这些因子反映了原始变量所代表的关键信息农业论文,这将有助于减少变量的数目,方便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方法测算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
(一)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选择标准遵循三个标准:(1)指标的全面性。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团体、个人;考虑投资结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投资;考虑投资的存量与增量。(2)指标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指标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3)指标的可获性。指标能从统计年鉴或网站直接获取,或者通过一定的计算可以得到指标的结果。依据这三个标准,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的12个统计指标,评价指标如下1:
X1: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2;X2:农村平均文化教育及服务消费(元/人);X3:农村中专以上比重;X4: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5: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6:农村平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X7:农村每万人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个/万人);X8:农村平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元/人);X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10: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元/人); X11:农村每万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个/万人);X12:乡村就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
(二) 分析结果
1.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检验是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则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检验是对变量间彼此独立进行判断,如果相关阵是单位阵则因子分析法无效[[12]]。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为0.652,Bartlett值为318.9249,P<0.0001,所以适用因子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表2 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
KMO检验值
Bartlett球形检验
0.65
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性
318.92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 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 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恩格斯曾经说
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大独特学科特点。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更令世界瞩目[3]。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知模式充满着对生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医哲学突出了对生命科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思维即形象思维,属象思维科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发展理念和学科价值观,走的是低成本医学研究路径,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为指导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
2、1、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 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特撰著了《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认知模式、概念体系、病因特点、病机特性、辨证模型和治疗方药。从20__年开始,求证《阴阳证治学》创新著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陆续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与国内外同行一起研讨疑难病对策,为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低成本医学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健康维护效率与效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最大的健康问题用最少的钱解决,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花同样的钱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解决一体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维获效,寓防于治,治调防养,少用治病,多用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
2、2、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时代背景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医学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内涵阐述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用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乏术且防治费用高昂。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2、3、1、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2、3、2、中医学的方法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保障 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方法论则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关注的是从抽象层面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方法与方法论包括哲学观念、人文思想、科学理论、诊疗行为、人际交往技艺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是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无处不在发挥其作用。中医学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踹内的方法论和象思维科学研究路径,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规律、形态结构功能生理病理转化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哲学的反思和思维的抽象,将人放在自然社会环境等大背景下整体考虑,源于客观实在又高于客观实在,注重发挥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对人体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努力调动生命自身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治未病并赢得健康长寿,方法科学至简。
2、3、 3、中医学的价值观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中医学具有厚古薄今、重道轻器、重神轻形、以人为本、物以天成等价值追求和大医精诚、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精神道德追求。无形的精神本体一直据于世界文明毋庸置疑的高度和中心地位,医学是人学,因有其精神本体而免遭失落,因有其形而上而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学以其大道无形,以象会意、用象释道、道器合一的认识路径和思维高度,通过中医哲学的超验思维、经验反思、创新涌动、意象感悟和主客一体、体用合一特点及其探索性、多维性、中介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可接受性思维特征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2、3、4、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国家做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卫生行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实现好行业功能,是体现卫生行业先进性解放和发展医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卫生战线干部职工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必须思考和回答的课题;战略影响格局。从国家战略高度行业客观现实和卫生发展需要出发,笔者在系统研究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学路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5、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笔者在《阴阳证治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的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运动规律概括;系统阐述了人体生命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学术概念;发现了‘阴阳失衡——内伤病属性病机’和‘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科学规律;概括出了复杂性内伤类难愈性疾病“久、慢、杂、难、缠”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创新辩证模型和“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防治原则,总结出了“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多维获效的用药规律,创制了‘全息实象诊疗法’和‘属性方药调治法’系统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并创立了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通过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实象诊疗技术系统实现复杂性疑难重症的网上异地诊疗并向全球开放,通过中医药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整合实现了无障碍跨时空随时随地异地诊疗梦想,既节约并充分利用国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又使患者省心省事省力省钱。其价值目标是:追求低成本高疗效愈病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阴阳证治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实象、全息、多维、内求、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理论特点和“简便廉验”的学科特色,对探讨阴阳证治属性组方的效应规律和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用科学思维和正确思想为指导并大胆实践,才能更快的走向真理;只有思维创新才可能有学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超越原来的规则。《阴阳证治学》是在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时展而创立的诊疗与防治内伤病的低成本临床新范式,是适应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转变,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病大量涌现的现实需要的创新理论,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出现的内伤类代谢性疾病、富贵病、难治性疑难重症及老年病创新的防治方法和诊疗技术。符合中医学自身运动特点和医学发展规律,符合生物医学特征与美学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自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与医学发展方式转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绿色低碳环保高效节能。
2、4、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何为哲学思维智慧?哲学思维智慧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超经验性和实践第一性等特征;哲学思维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哲学和世界,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的结晶,《黄帝内经》是象思维运用于医学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以象思维方式建构的,用象思维方法创立适合时展与社会要求的低成本医学范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学难题的有效途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医学是什么?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及其人际关系与交往的过程。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所以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人文指关于医学的文化现象。患者需要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语),所以医学应该为可为之事。唯科学技术至上有时往往让普通百姓病未治愈却因高昂的诊疗费用让家庭生存出现危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库恩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如果非要简单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二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一、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二、就是范例。学术范式不是别的,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担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百度文库)。
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率的情况也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面临着服务社会的目标与资源供给有限两者之间的突出矛盾,自身存在着合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进—步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必然引起医学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时空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集中涌现和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的现实问题使西医诊疗陷入了窘境,医药费用的飞涨并未与解决医学问题同步,更多内伤病患者因不能达到消费预期而在遗憾和无奈中煎熬带病生存。而用象思维建构的中医药学可以充分的给与解释和说明。正如张维波教授所说:“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4]。笔者用《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所建立的低成本医学范式,在积极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与妇科杂症等疾病方面,可有效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节约资源,节能环保,属中医象思维科学创新成果,是研究复杂性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病治异同规律、属性方药效应规律和保健养生规律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4、结论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哲学成长的沃土,哲学是思维的摇篮,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属象思维科学体系。象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东方思维方式的概括,中医药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我国远古农耕时代,中国古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智慧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象思维科学为研究路径,以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以人--自然—社会—环境—七情为医学模式,道器合一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通过观察演绎推理与综合而创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四外踹内的方法论、四诊合参的诊疗技术、就地取材的防治手段、简便廉验的价值观、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低成本健康维护理念,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人类医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渗透力、象思维科学影响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感召力、中医药学自身特色与魅力和解决复杂性医学难题的超凡能力,借鉴和利用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其它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为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降低人类健康维护成本,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2]、张宗明:中医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框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第3期
[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4:2:158--163。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回归;发展;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兽医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兽医教育教学理论,在兽医人才培养中就缺少应有的章法和必要的手段。兽医专业课教师均非师范院校毕业,教育教学理论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也曾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目前的兽医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于两点:一是科研,易出成绩,利于职称评聘;二是生产实践,利于提高收入。而对于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则了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兽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多为本能的模仿,少有独到的见解。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于专著几乎为空白。综上所述,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偶得灵感。除了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外,还应进一步做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出具有一定分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兽医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91-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我国社会发展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功能食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树立健康养生意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懂食品科生产、质量控制、安全评价以及监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功能食品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关系着食品学科的发展,提高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使命。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食品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食品开发等方面的课程。
既要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探究精神,又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研究中,即在大学阶段利用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必修或选修具有人文特色的课程,了解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理论课堂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独立能力的熏陶;强调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储存,忽视素质与独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深度度以及对活动的感受,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表现,实际参与课堂活动的行为。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反映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相关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主体有自觉意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将为达到老师提出的目标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提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积极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根本,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研讨式教学方向改变。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课堂上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时,要求学生课后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提出案例,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做,学生在收集材料时,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大家也希望于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辛苦搜集的材料被大家选为讨论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课堂效果非常好。基于食品相关内容发展迅速,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知识更新速度快,并易受一些错误健康理念的误导,在教学中要不断与时俱进,引入新知识和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激发学生对保健养生的科学意识和兴趣,让他们真正投入到食品学专业的学习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树立教师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修养。例如教师在某类功能性食品学习之后,要介绍此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和市场研究动态,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在讲解白藜芦醇功能因子时,既要让学生知道白藜芦醇主要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抑制癌细胞、降低血脂、心脑血管保护、代谢调节、抗炎、抗过敏、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保健作用。又要介绍市场概况,欧美已上市的白藜芦醇高端产品(包括药品及保健食品)已近千余种,该品全球使用者约2亿人。剂型有片剂、胶囊、口服液等。白藜芦醇天然纯品提取物的国内生产厂家大约有十余家,其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
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与实践课程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不要急于把一些抽象性的东西提前教给学生,而应侧重知识传授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当基本理论涉及实际应用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使学生觉得知识就在身边,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从事药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根据不同特点,按照学科的类别,对实验教学进行单独设置。实验教学内容要有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从基础和设计实验发展到综合实验,不仅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嫩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中,减少对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增加了一些障碍性实验内容,真正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通过实验,可以亲自验证课堂所学到理论的正确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校食品专业课程理论部分的授课时数与学生实验教学时数的比例约为2:1,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实验方法来探求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如山楂枸杞甘草复合功能饮料制备、调配及品尝,此实验用以调配研制出一种抗氧化保健养生的功能饮料,可以让学生先查文献,然后自己设计实验,增加学生主动实验的目的。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试验的能力。一个人的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能通过某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必须有意识地渗透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的教学环节逐渐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达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顺利链接起来,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前沿领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和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无论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要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淡化书本和教师的权威,相互尊重,培养高尚的人格。鼓励学生提问,认识教学相长的道理。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精神陶冶,教师应该有一种宽宏、坦荡的胸襟,真正在课堂上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历史、哲学及文艺等方面的素质,是各种专业人才建立远大理想目标的基础和激发创新灵感的催化剂。课堂上可增加关于食品的发展史和转基因产品的发展史。哲学使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所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完善学生人格,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馒头、“苏丹红”鸭蛋、“孔雀石绿”鱼虾、“瘦肉精”猪肉、“镉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增加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利益与道德的关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止身边安全问题的产生,增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
四、开展多种课外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
论文关键词:黄帝内经,音乐医疗,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被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提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确立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书中不仅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还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理论来阐述问题。《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两端”、“中和”、“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
《黄帝内经》其中的五行学说,借鉴自中国哲学,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行”被理解成运动。认为五行就是五种基本走势。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观点,把五音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通过五行属性将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怒、喜、忧、悲、恐五种人体情志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世界医学中上最早确立的音乐医疗理论,在养生保健,诊治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及指导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用的就是相声相克理论以情治情的医疗方法。
在中国五声调式里的五声音阶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依次相生,产生出来的,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宫属土,徵属火、商属金、羽属水,角属木,按照五行学说,音乐的宫徵商羽角对应土火金水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五行中的相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由此得出结论:五行与五声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优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以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已经通过音乐来治疗疾病了。属于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之病,我们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治疗其它脏器的病症。
宫调式的音乐在五行中为土,风格庄重淳厚,能调和脾胃及消化系统,增进食欲,滋补血气。商调式的音乐五行为金,风格高亢悲壮,能调和呼吸系统,通宣理肺,适应于精神萎靡,体虚畏寒等症。角调式的音乐五行为木,可治肝气不舒,食欲不振、夜寐多惊等症。徵调式的音乐五行为火,风格欢快热烈,活泼轻松,能增强心脏功能,调节血液系统,治疗胸闷气短等症。羽调式的音乐五行属水,风格凄惋苍凉,能增强肾脏功能,调节泌尿生殖系统。
这里的音乐治疗思想的基础是各种调式的特征及所产生音乐情绪。虽然这些提法虽有些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种调式所能表现的情绪远不是这部医书里说的这么简单绝对,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各个系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之一——整体观念,也是音乐养生的理论核心之一。
现代医学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不仅有镇静作用、镇痛作用、降压作用、调节情绪,还能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调节作用,促进身心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俊霞,玄振玉,李新毅.《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周少林,林汉芳.音乐与养生[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0期.
3.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4.刘春艳,吴娟.音乐治疗发展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李潮坤.刍议五音音乐疗法的辨证用乐模型[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04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08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并普及开来,逐渐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成为亟须面的问题。高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的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还没有设置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来承担。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专门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无法拥有一个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了增强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的针性和有效性,本文以目标导向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的分析,设计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目标,并以目标为指引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规划设计。
一.课程体系
“体系”指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研究者课程体系内涵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宏观的专业设置;二是中观层面,即某一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三是微观层面,即专业内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定位于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研究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一般认为,课程体系的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研究主要探讨课程体系目标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两个方面,课程体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是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和准则: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以及配比关系。
二.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为依据。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
从知识的功能出发,教师专业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通识类知识、本体类知识、条件类知识和实践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是指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具备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哲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知识(如体育、保健、计算机技术等)、人文知识(如历史、政治、地理等)、艺术常识(如书法、音乐、绘画等)等。
本体类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的知识,以及其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表现形态、与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联系;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准确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相关的知识等。
条件类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类知识。实践类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多是基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或者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巧妙地化解矛盾等。
2.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信息技术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具体来说,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评价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信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的能力等。课程开发技能是指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当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的能力等。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如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包括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外活动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与学资源的管理,包括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校园网的管理。教学研究技能是指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承担一个研究者的角色,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等。
3.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情意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精神、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望而表现出来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现代教师应当具备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个性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当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体系构建首要的工作是明确课程体系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未来教师。教师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教育技能的最初奠定、终身追求与获取知识的意愿以及专业精神的形成都与职前培养课程息息相关。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侧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专业技能的初步形成以及专业精神的哺育。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我们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三个方面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设计,如表1所示。
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在高师院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暂时还难于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在原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下设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专业化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教师职前培养是在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正规的在校学习,课程体系的结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我们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为指导,参考各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科目设置以及课程学时比例进行了规划设计,如表2所示。
课程科目的设置依据不同类型目标的特点,知识目标下设置的课程科目偏重理论,而技能目标下设置的课程科目则偏重实践。
在学时比例的分配上,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分别占60%、30%和10%。按照《中国教师新百科》的解释,教师职前教育应该是“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进行的,以课程和教育实习为载体的,以通晓教育理论(包括学科教学法)、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目的的具体活动。”可见,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课程来奠定未来教师的知识基础,由此,我们设定知识目标所占的学时比例是60%。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专业技能是体现其专业化的重要指标,设定技能目标所占的比例为30%。针情意目标的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为10%,并不是因为情意目标的培养不重要,而是通过显性课程只是情意培养的一部分。学校还可以在各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专业精神寓于其中,使未来教师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了解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角色,激发他们教育工作的热情,事业的热爱。学校还可以利用隐性的课程文化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环境以陶冶未来教师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隐性课程虽然不在正规的课程计划之中,但是它作为教师职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
在知识目标中,我国目前高中师资课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5%、70%、6%-7%;美国中等师资课程中通识课程、专门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5%、50%、27.5%。参考以上数据,我们设定了表中三种知识类型所占的学时比例。而各种技能应的课程比例则是在访谈数位同行专家后设定。
本次会议的宗旨是探讨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及其时代意义和价值。会议主题报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信息本质和信息本体论
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以《再探“信息”》为题做了本次研讨会的首场主题报告,他认为信息概念是一类与物质和能量都很不相同的复杂对象,只能采取主客互动的研究视角加以研究。在信息的本体论定义和认识论定义中,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是前者被认识主体所感知的结果,人类能够获得、处理和利用的只能是认识论信息。 基于此,他探讨了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即“信息转换定律”,并强调了其超过能量转换定律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苗东升教授首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信息”概念的多维理解进行了评述,赞赏了由此而产生的世界信息科学和哲学的多元协同发展现状。其中,他尤其强调了当前中国信息科学和哲学研究仍然存在着唯西学马首是瞻的诸多弊端,而事实上,中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优秀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邬教授在信息哲学研究中,历经30多年的辛苦而创立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了能与西方分庭抗礼的“中国学派”。苗教授还意味深长地呼吁广大学者立足自身,心无旁骛搞研究,力争信息科学与哲学的“中国学派”的长足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信息科学和哲学研究必然有所成就,为西方所不可及。
北京大学的罗先汉教授以《物信论及其应用》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广义信息可由物质的实在状态及其相关规律来表示,由此,他所提出的物信论认为在存在上,信息要依赖于物质;而在运动变化上,物质则要依赖于信息,物质与信息既彼此不同又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莱顿大学的詹姆斯・W・麦卡利斯特对经验数据的信息内容: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意义进行了详述,他认为经验数据是科学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包含着关于世界的信息,表达着世界的结构。科学定律的功能并不在于精简经验数据集,而是表征其中的意义模式,且正是这些模式对应着现象。那么,多少模式能够真正地表征现象呢?这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科学实践表明具有所有可信属性的模式都对应着现象,所以世界也就具有所有可能的结构。
俄罗斯科学院的康斯坦丁・科林(由约瑟夫・ E・布伦纳代讲)提交了题为《信息的现实结构、科学世界观和哲学根本问题》的论文。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科学化世界和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结构的多元组分中的具体信息现象的分析,他认为除了物质客体、过程和事件之外,在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不可见客体、过程和条件等信息内容。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应将关系看作一种关于现实的可见与不可见的构成要素。
武汉大学的李宗荣等人认为,在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体体内以后,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联合工作,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处于信息进化论过程的这两个极端被连通起来了。这样,宇宙间的“信息统一性”被无可怀疑地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宇宙万物都具有“物质―信息二重性”,对它们既可以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一分为二,又可以进行物质与信息的合二为一。信息具有非物质的特征,但它又必须具有物质的载体,因而信息也是物质的。
二、 关于哲学发展和信息哲学研究方法论
西安交通大学的邬教授做了题为《哲学的发展与哲学的根本转向》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现代主流哲学数次转向的倾向性实质,乃是沿着向认识主体内部日益狭隘的因素的追求来限定哲学研究的主题内容,如此,哲学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人类哲学的发展还有另外一条路径,这就是在一般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所孕育和展现出来的哲学自身的发展。按照信息本体论的理论,世界(存在)是由物质和信息两大领域构成的,物质和意识之间通过自在信息的中介相互过渡和转化。由此,信息本体论学说的建立为变革哲学的所有其他领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基础。由于信息哲学首先在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这一哲学最高范式的层面上把传统哲学的“存在=物质+精神”的一般信条改变成了“存在=物质+信息”,并在信息活动高级形态的意义上重新解读了精神活动的本质,所以,当代信息哲学的诞生导致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性转向。
华中科技大学的欧阳康教授以《前提性反思与合理性评价――信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首先提出哲学思考的最大特点是致极性与超越性,寻找信息问题的极限与边界,进而从发生学、社群学、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角度,阐释了事物与信息的同时同步关系、信息作为环境或存在领域的本质构成、信息作为认识过程的介质及其与价值世界的相关性等论题。最后,他还指出信息的哲学思考具有非常广阔的领域,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面临非常复杂的挑战,需要非常多维的视角,尤其是综合化和整体性的研究。
西班牙萨拉格萨大学的佩德罗・C・马里胡安作为外方主席,做了本次研讨会的第二场主题报告。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实践转向信息科学中的诸多论题,一门严格的信息科学能否最终产生,不仅仅依赖于信息哲学的积极讨论,最重要的是要在信息科学自身中构造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建基于主体/客体、元观察者、自创生、传播和信息流等方面进行思考,其要点在于关注通向信息实体的经验性进路;将信息的“不可见的手”作为包括不同信息领域中所有复杂性的巨大成形器;考察信息在其所激发的转换和不同主体或行动者领域之中的符号化流动,以及在适应性地调整物质结构与自创生过程中的自身呈现。
三、关于信息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关系
汉密尔顿学院的肯・赫罗尔德针对时间和计算的哲学问题,追溯至笛卡尔,强调其时间概念建基于一种行动的同步观念,因而减少了对于记忆的依赖。而图灵,还有维纳,都探讨了经验的纵向维度。由此出发,他采用格鲁普的时间替论,解释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一种经由直觉和计算的不同步的逻辑界面。这种时间的界域哲学导向了一种对在吉尔伯特的共同知识的信息结构中的状态和共同回忆的阐释。
哥本哈根商学院的索伦・布赫尔考量的问题在于能否通过将基于现象学的符号学与基于系统和控制论的信息概念结合起来获得一个关于认知和通讯的跨学科理论。生物符号学就是这么一种试图整合生物学和符号学的发现,以构造一个关于生命和意义作为自然世界的内在特征的新观点。生物符号学家强调编码是三元符号化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解释项在对象和符号(表征项)之间建立动机化的连接。
山西大学的魏屹东教授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信息与认知或者心灵、表征与语言和知识的相关性,认为信息是认知与表征的内容,认知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而表征则是信息的再描述。在本体论上,信息是构成物理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form),“inform”就是“在形式中”,因此,“形式”就是信息的根隐喻,柏拉图的形式理论是信息哲学的基础。由此,信息是心灵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与表征,它似乎是无处不在的、半透明的、非绝对的、离散的、无维的和难以言明的,但可以肯定,信息哲学将与认知哲学联手探讨信息问题。
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约瑟夫・布伦纳就“人格同一性的信息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他认为,人格同一性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对它的思考不能离开对同一性和多元性,以及作为动态过程的二者关系的理解。而他所倡导的现实逻辑恰恰提供了一种对同一性和多元性之间的本体论关系的新理解。同时,邬先生所创立的信息哲学和元哲学则首先从本体论上对此给予了支持。基于二者的综合,他指出人格同一性现象的稳定与变化的复杂性乃是一种本体论过程。邬所提供的人类信息活动的等级结构图景,有助于人格同一性的建构,而这正是他所建议的一种人格同一性的本体―认识论之路。
四、关于信息社会、互联网及其伦理问题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沃尔夫冈・霍夫基希纳(由罗伯特・雅恩代讲)提交了题为《“全球性可持续信息社会”――对未来的展望》的论文。他认为社会系统是一种另类的多元进化系统,其所具有的综合效果便是所谓的共同性。社会系统表现着个体化和社会化的辩证关系,如果个体因素处于中心舞台,那么共同性则是其附属。今天,在全球化挑战的时代,共同性附属变得不再稳定,因此需要建构一种超系统,以关照所有演员之间的多元化的整体关系,而这正是一种全球稳定的信息社会视野的理论依据所在。
重庆邮电大学的徐仲伟教授在对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本质的思考中认为,“大数据”的本质就是对社会事物从量的角度,通过今天的互联网等技术所产生的,让我们认识到的,体量浩大、类型复杂、迅速生成、价值巨大的社会事物量的表现(或者说记载、信息)。大数据的出现,是人们对社会事物从量的角度对许许多多的社会事物认识和反映的结果,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和外在的形式。互联网在人们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从多个维度展现着其巨大魅力,如果从互联网所表现内容的角度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它的社会性,它所反映的完全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从技术手段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本质仍然是它的工具性。
重庆邮电大学的代金平教授从价值哲学层面对网络化传播境域下的信息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网络时代滋生出诸多问题或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人类在网络化传播境域下信息化生存所面临的全新的价值判断、选择和重构等问题。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文化在网络化传播境域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自由为根本旨向,然而这种网络自由必须是在一定的网络规范约束下的自由,由此便构成了网络化传播境域下信息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进而影响着网络时代信息文化的其他二元价值冲突。基于信息文化视角的深入分析,他总结认为网络行为主体的自律才是解决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冲突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才是解决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冲突的必由之路。
印第安纳大学的科林・艾伦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能够获得极大数量学术文本的数字途径为人文学科研究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拥有适合机器和人们使用的高质量的数字资源的内容说明。对这些内容的不同归类方式必然建基于不同目的,因此会导致不同归类图式之间更进一步的问题出现。他讨论了哲学概念的归类根据,并分析了一些主要的归类途径是如何处理不断变化的资料的,进而描述了印第安纳哲学本体论计划的目标和方法,并提供了这类利用模型方法的分析案例。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罗伯特・雅恩就内在价值本体论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引起了困惑,使得哲学尤其是伦理的复兴成为必要。假定道德价值不是物质 (根据物质一元论),而是道德评价者的一种内在的偶发属性,那么信息伦理必须建基于这些价值,因为对于人类来讲,这些价值仍然与信息时代之前的道德普遍原则相契合。信息有其不同的定义,作为一个价值事物的潜在组成,它影响价值的具体性,也就是说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评价主题必须展现自己的价值,而道德行为者也必须证明他所认知的属性是充分的。
五、关于量子信息、信息量子和计算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国林教授以《量子信息与不确定性的哲学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首先将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区别开来,指出本体论量子信息是微观事物的状态与关联方式的自我显现,认识论量子信息是微观事物的状态与关联方式对认识主体的显现。进而,他从量子纠缠的关联程度和量子信息的度量入手,阐述了量子信息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消除。量子信息表达了量子系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在量子信息(量子技术)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而量子世界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因此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可以受到量子信息的控制。由此,普遍而言,物质与信息是统一的。
四川社会科学院的有梁教授对“质量―信息关系式与信息量子”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他首先从香农―维纳公式推导出一般不确定原理,以及作为一般不确定原理的特殊情况的海森伯不确定原理。基于此,他又结合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得到质量与信息、能量与信息的关系式,阐明了质量、能量、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提出了“信息量子”、“信息寿命”、“信息长度”的新概念和新公式,进而分析了引力波的“信息量子”及探测引力波困难的原因。
希伯来大学的以色列・贝尔夫对“信息―计算的转向:哈金式革命”进行了探讨。他所提倡的哈金式革命的标准是跨学科的,能够集中体现新的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与重大的社会实质性变革息息相关,所以也应是无边界的。概括而言,此革命实质在于计算模型和模拟的革命,涉及混沌、复杂性和系统理论中的涌现和还原论中的诸多论题。基于此,他揭示了一个比特的新语义场,其中,信息化手段和计算复杂程度是新的语言,量子比特、黑洞熵和全息原理是新的对象,信息时代(空间/时间/虚拟)则是社会变迁的标志。
亚眠大学的柳渝基于对“信息”与“问题”的西文字源与汉字基因的分析,认为P versus NP问题认知的困惑来自概念认知的困惑:“基于验证的定义”取代“基于求解的定义”,造成了NP欲捕捉的“不确定性”消失了。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著名的逻辑问题“白马非马”,她指出P versus NP的关系只能从相对比较的角度来认知,在中国思想里,此认知表达为“阴阳互补原理”,这样不仅从整体观出发,能够解读P versus NP问题,而且能探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意义以及中西文化的互补性。
六、关于信息、智能与逻辑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小红教授就人工智能问题,提出机器发现系统检验了以及正在检验着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在观察与理论陈述的争辩中的立场。当数据和假设之间的严格边界崩溃之后,机器发现系统重新发现了更多的经验定律。她对旧的争辩和机器发现应用语义信息理论的生产,与应用于厘清人工智能系统和自然智能系统之间差别的成果进行了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钢教授主要探讨了《易经》的成卦法中的大衍求一数问题,举例说,即在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和通用图灵机的理论基础上来讨论,使得一节较短的算法片段能够描述某一卦产生的进路。他认为大衍求一数、普遍字符和通用图灵机可以看作是等价的,而且因此便开启了一个从对《易经》的数学研究到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科研究 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通过CNKI在体育学科内以“传统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可以同时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产业”等关键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128,基金资助项目占所有出版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72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27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12篇,省级及其它项目资金资助53篇;论文自1997年逐年递增(表1);出版专著24部。以“武术”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867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篇、863计划1项、973计划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8篇、共255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1000篇。
表1 近1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数量统计
2.研究方向上武术研究为主流,各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
从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理论发展的状况而言,武术有一套较为成型的理论与体系。武术研究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育、训练、竞赛、体育产业、文化等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稳定的专家群体,在全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有关武术方面的专著和出版物层出不穷。目前,武术这一研究方向有脱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并自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研究,找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本体,并试图对其进行本质性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集中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价值、功能、研究方法的等方面,现在看起来收效并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研究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目前共近4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地域特色问题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5.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亮点。学者们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调查,如何更好的与学校体育接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多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为理论依据,采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
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活的生命特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脆弱性以及现代西方体育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巨大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梳理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全球化、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思想、奥运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播、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区域、民族特有体育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民族节庆文化等。
7.民族传统体育的其它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产业领域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状、政策与法制、路径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保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比较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
从1999到2010年年学校体育方面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选题呈现出常规性选题较多,多学科交叉性选题和新理论性选题较少。更多的选题依然分布在武术及传统体育文化领域,而一些重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视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高层次和有深度的课题则较少。
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
综观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总体呈现出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特别是新的一些学科的方法运用更少,方法论上缺乏突破,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质量。
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理念的探讨与梳理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方法措施、法制研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等研究却较少。
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
从研究作者群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较少。不少作者可能为了晋升职称,随机选题,独自研读,进行文章的撰写,而能够打破学科壁磊、打破区域限制,广泛进行合作研究则较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课题较少,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有组织的科研队伍。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从学科理论、武术项目研究、专业研究、文化学、社会学、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新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新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前状况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熟悉到,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新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新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探究和探索,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新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探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熟悉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目前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摘要: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喜好,更不用说把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和规范了。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定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新问题及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新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
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新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非凡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和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轻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摘要: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喜好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策略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探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新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探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探究起了很大的推动功能。21世纪是生命和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和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新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目前状况,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非凡重视选择和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碰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实,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目前状况,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摘要:一是建立专门教学探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和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 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 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 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 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
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 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