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第1篇

一、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造就新型人才的特殊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长—成熟—成人—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真正甘心成为学生“通向科学高峰的人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尊重学生的能力和意见,赞赏学生的长处和努力。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学生促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对自我认识上,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审视自己的课堂情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情感表现。

二、树立服务意识,让“上帝”满意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服务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而且应当是一种开放性的服务。正如很多民办学校提出:“学生和家长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务,让上帝满意。”如果教师能够想到自己是在服务,想过自己教过的孩子是否每一个都满意,每一个孩子是否都能发展,那么你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不断内化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形象,恪守职业道德。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因为我们缺乏服务意识。

三、倡导用爱心去锤炼师魂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就是师德的核心。”试想,在到处充斥着威胁、恐吓、偏见的环境里又如何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情感呢?作为教师,我们要长期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而不能做那种布置了任务,分配了工作就置身事外的老师。我们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尽量引导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只要他们真正出现困难时,就要及时为其排忧解难,以保证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的坚持,全心全意的关注,这是何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这是怎样崇高的职业道德!所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师爱的具体体现,这是塑造教师形象、锤炼师魂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充分地关爱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是严防师德沦丧的必备利器。

四、倾听教师心声,提高教育投入

教师一样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需要关爱,他们的心声一样需要倾听。目前不少报刊报道教师职业之辛苦,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教师从早晨七点多到晚上十点多都得工作,其压力之大实在苦不堪言。“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一直以来都是对教师清苦形象的写照。具有高尚的人格,多讲奉献,少讲索取,这是一个人民教师具有的人格魅力,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然而,我认为在我们大谈师德建设,大谈奉献的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关爱我们的教师也是当务之急,这是搞好师德建设的物质基础所在。做“经师”难,做“人师”更难,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更是难上加难。正师风、铸师魂、强师能,打造新世纪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师表形象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打造一支无愧于新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谢小英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中心小学

第2篇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职业劳动中,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提升和改造的活动,以及经过提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品质的集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处理个人与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学生团体以及社会教育事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

二、新时期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人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毫不夸张的说,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教育发展水平,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远比学术水平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受到教师本人内心信念的制约。教师的内心信念是教育过程中评价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的心理机制来自教师的良心和教师的义务感。教师道德修养就是要培养和强化这种道德良心和道德义务,使教师自觉地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去做,完成教育的任务。

另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一批经历过高考和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们,他们对世界、对社会以有一定的认识,在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他们由于不够成熟,对某些事物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其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高校教师身兼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而实际上,如何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优秀品质主要靠教师的高尚德行来熏陶,学生的理想要靠教师的崇高信念来启迪。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综上所述,从培养合格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在社会普及,这不仅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因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不仅对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而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高要求。在新时期,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普及,都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量方面,都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与时俱进,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也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起到了监督作用,若教师在教学中有言辞不当或表现不佳的地方,很可能会被学生录下视频传到互联网上,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扩大事件的影响。当然,如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也可能会将其录下视频当作正面素材传到互联网,与更多的人分享优秀资源和“正能量”。所以,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期高校教师面对的群里,并不局限与本校教师与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全球,因此,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互联网曝光了几例中学教师在教师节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贿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大家纷纷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质疑。当然,这几个案例虽然不是发生在高等院校,但足以为我们高校教师敲响警钟。一旦有人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出违反法律法规、校规以及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道德修养

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实践服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产生广泛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问题。正是这些教师每天遇到的大量道德问题,促使他们感到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空谈。既然在新时期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且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性。认识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虽然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其根本动因。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最关键的是要靠自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要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力量,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即便是在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监督之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师德要求,进行自我提升和改造。

(二)持久性。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达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必须保持持久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如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和社会中,更要求教师抵制住诱惑,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三)学习性。高校教师要通过读书来获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正确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此外,还应该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治学名言。即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以优秀的职业道德修养来熏陶学生,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们学习当下流行的好的新鲜事物,做到教学相长,也正像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3篇

1.职业道德。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从我国哲学观点来看,道德侧重个人自我内在德行修养的提升与超越。何谓“职业道德”呢?在现代化社会结构日趋走向理性、社会分工的历程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行为过程和人际关系随之改变。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外,更有其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处理所面对问题的实践经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扮演的是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拓展学生的个人潜能,同时教师应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本位主义观点,以宏观的事业处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需不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三、结语

第4篇

【论文摘 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 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24-01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当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关系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好的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之一。在学校,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冲击与碰撞,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有些学校老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比如剽窃论文、虐待体罚学生、索礼等,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师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的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技能,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对学生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民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才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更是为中国在竞争中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道德理论修养,不断充实自己,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来迎接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这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科研水平,才能真正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才能不断引导影响青年学生奋发进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治俊.对教书育人的理性思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 8(30).

[2]韩丽萍.论现代远程教育德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21).

[3]张建明.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求是,2015,11(1).

[4]刘兵.刍议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今日科苑,2010,11(2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加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高教育水平,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高校教师加以自身锻炼、改造和提高,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内容构成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在扮演多重角色的同时,在不同角色之间也往往会产生矛盾,如教学与科研之间,以及社会服务与对学校所应尽的义务之间所产生的冲突,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第二,典范性。高校教师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教学和言传身教来实现,是榜样,是精神召唤。第三,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由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身份与地位所决定的。通过教学与科研间接地服务于社会,首先直接作用于学生,逐步扩展到家庭以及社会。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责任,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有时比语言教育更具有心灵的渗透力,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在的、深刻的道德影响。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伦理道德观念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书不育人,育人意识不强。有的教师认识不到位,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对于课堂与课外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不闻不问,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私愤等。第二,敬业精神衰退,治学不严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致使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缺乏根基,教材钻研与知识更新不够认真与深入,课程内容存在个性化、随意性现象,教学质量下降。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不潜心钻研学问,剽窃别人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使教学成了次要的事。第三,不注重师德修养。有些年轻教师自身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身行为举止得不到学生好评,不尊重学生,高傲自大,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能及时引导,无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高等教育放弃对教师品行的约束,放弃师德建设,教师不去以身传教,不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那将是失职,势必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有章可查。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约束与监督教师的行为,使教师由敬畏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的约束。诸如:建立科学而又公正的师德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高校领导干部人格示范讲评制度;建立学校各级领导师德建设责任制;建立人事评聘与奖惩相结合的制度,做出量化或标准化的政策规定;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上培养制度,在岗前培训中,让新任教师了解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给予必要的关怀与督促。确定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

(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发现身边涌现的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用真实的典型材料,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宣传先进事迹,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既抓典型又抓群体,形成良好互动局面,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师德建设,重在实践

在师德建设中,要让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运用到本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师德规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让教师自省,审视自己的师德,全方位、多视角地思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例如:建立优秀的老教师指导帮助年轻教师的制度;推行新进教师独立上课前担任一至两年助教的制度;实行新进教师负责一至两年管理工作或学生辅导员的制度。

(四)创设条件,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收入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部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低。各高校应时刻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为教师构建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增加凝聚力。提高教师职业修养、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防止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总之,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前提。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使高校教师更好地承担起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6,(18):27-28

第7篇

    论文摘要:欧美、日本、前苏联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可概括为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三种类型.我国教育伦理学一直未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框架。教育伦理学应当研究教育同经济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不能把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同教师伦理学、德育原理等学科研究对象相混淆。

    教育伦理学是教育学和伦理学所构成的交叉学科,它是不是具有独立存在和研究的价值,上世纪初人们对此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争论,欧美、日本、前苏联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界同仁对独立研究和发展教育伦理学、加强教师教育伦理学修养的必要性普遍给予了肯定。这一共识,对我国也发生了重大影响。从那时起,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教育伦理学专著、教材,对教育伦理学开展了独立的学科建设。但是,由于在研究对象问题上见仁见智,教育伦理学学科建设进展缓慢,不尽人意。

    近几十年来,国外教育伦理学在研究什么?20世纪上半叶,英国人b·诺曼妮和g·科蒙尔合著出版《教育伦理学》一书。该书依次讨论了什么是儿童、胎儿的环境、早期家庭教育、性格和气质、性别训练、宗教信仰、理想的学校、学校指导等问题,未对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给予明确阐释。但从其体系和内容上看,其论述主要集中在人格发展这一主题上,可见他们所理解的“教育伦理学”实际上是“伦理教育学”,准确地说,是一种道德教育学或者说道德心理教育学。

    美国对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开始就集中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20世纪20一40年代,一批美国学者如卡他斯、韦伯斯等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概括出了一名优秀教师应具有的职业品质和行为特征。这些研究,有的是在征集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是在对成功教师与失败教师开展品德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则分析教师职业品质与教师成功之间的相关度。1948年,全美教育委员会所属的师范教育委员会向全美教师发表了题为《我们时代的教师》的报告,对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提出了13项要求和指导;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正式制定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70年代,这一研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专家们继续以实证方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门别类地对“教师品质”进行研究,形成了教师职业内部不同专业的伦理道德准则,如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职业伦理声明》、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家伦理标准》以及人事指导协会的《伦理标准》等。

    日本有培育优良“教师形象”的传统,日本对于教育伦理学的研究也正是从培育“教师形象”开始的。20世纪初,日本师范教育改革家野口援太郎提出要培养人格主义的“理想”教师。二战以后,广大日本民众从军国主义的噩梦中惊醒,教育界提出培养民主主义的“现代教师”。1952年,日本教职员组织通过了《伦理纲领》,以此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南。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民间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日趋增多,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教师职业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著和教材。如,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原玉川大学总长小原国芳撰写了《师道》一书,对于师道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条件等做出了有益探讨。日本著名教育家、原广岛大学校长皇至道,出版了《人类教师与国民教师》一书,书中极力推崇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关于教师“爱”的品质。著名教育家、广岛大学教授新崛通则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精神,他在《现代教育讲座》一书中说:“教师应当为人楷模,教师以身作则在道德教育中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日本都以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视对师范生教师职业伦理道德的教学和教育,教育伦理学是日本师范生的必修课。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在《教师报》上开展了一场关于教育伦理的大讨论,经过这场讨论,教育伦理学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1977年,·皮萨列恩科和·皮萨列恩科撰写的《教育伦理学》出版,紧随其后又出版了b·h·契尔那葛卓娃和h·h·契尔那葛卓夫的《教师道德》。前苏联十分重视教育伦理学研究,但总体上讲其所确立的研究对象是教师职业道德。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在教育伦理学研究中,创制了“教育分寸”这一道德范畴。·科季格尔和·恰姆列尔在其所著的《教育伦理学》一书中,对“教育分寸”给予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准确定位,该书认为:“‘教育分寸’的重要任务是促使在孩子身上树立一个正面的心理背景,这个心理背景能正确接受教师的要求,而把这些要求转变为行为的内心动因也是必要的。有分寸地对待学生,这意味着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同时不再引起新的矛盾”。他们指出:“‘教育分寸’不是教师行为中一些个别的事情,这是行为风格。它必须使学生相信教师是友好的、体贴和善良的。这一特征大大加强了教师的道德立场,并成为学生公民觉悟的学校。”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教育伦理学研究开始突破教师职业道德框架,出现新的视点。在美国,鲁滨逊和莫尔顿合著的《高等教育中的伦理问题》,提出教育伦理学应研究教育内在的伦理和道德。该书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的矛盾冲突、伦理关系,提出了“公正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的原则”、“普遍化原则”和“把他人当目的的原则”;剖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职业与共同职业的关系、教育中控制与维护的关系以及教学中的伦理问题、科研中的伦理问题、师资评价和教师聘用中的伦理问题。在英国,著名教育哲学教授波特斯出版《现代教育伦理学》,重点研究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研究“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一般社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里斯·布朗也试图从寻找正义、道德和教育的基本含义出发,力求“为独立的道德判断提供一个伦理学基础”,“为解释教育中的不正义、不道德现象(如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提供一个理性的基础”。然而,从总体上讲,这并非主流意识,而只是一种声音或者说一种旁支流派。

    在我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初起于上世纪30年代,兴盛于80年代。

    30年代,丘景尼先生出版专著《教育伦理学》。先生认为,教育伦理学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科学。教育伦理学与道德教育“二者之涵义,大体相同”,“其着重之点,不在道德本质之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养成”;二者之区别,仅在于“教育伦理学所讨论的,大半属于原理的问题,而道德教育所包涵的则大部分为实际的问题。”该著旨在探索道德教育原理,创立道德教育哲学。

    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正平主编、国内九所高等师范院校协作编写的《教育伦理学》(以下称《王本》),该书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版的第一部《教育伦理学》。在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王本》明确提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师道德的学问”。具体地说,就是紧密结合社会教育职业劳动实践,研究教育劳动有的道德意识,揭示教师道德的特点、本质和职能;研究教育劳动中的道德关系,阐明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说明教师道德评价、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教师职业品格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和自我道德提高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在该书的《绪论》中,编者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视域有一解释,根据这一解释,波特斯关于“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包含在本书“道德意识”之中,但从其内容体系中考察,这一说明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王本》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明是现代的,实际操作是传统的。其精彩之笔,在于研究了教育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道德关系,具体地提出了教育行为规范并明确告诉教师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

    1989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施修华、严缘华主编的《教育伦理学》(以下称《施本》),该书认为,“教育伦理学是关于教师及参与教育过程的其他人员的道德问题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同《王本》相比较,《施本》扩大了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将“教师”扩大为“教师及参与教育过程的其他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师德”在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中的核心地位,他说:“如果离开了对教师道德现象的高度概括,如果离开了对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研究,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的教育伦理学体系。”还提出了教育伦理学与教师道德思想的区别,他说:“教育伦理学同教师道德思想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师道德思想的形成早于教育伦理学,最早的教师道德思想早在古代奴隶社会就已产生。而教育伦理学的创立,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教育伦理学是……教师道德思想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古代社会虽然己有了教师道德思想,但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有的甚至还是错误的。”

    1990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旭光主编的《教育伦理学》(以下称《陈本》)。《陈本》在《施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扩充增容,把教育过程中广泛涉及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作为教育伦理学考察的对象。该书以人格教育为逻辑起点,系统地分析了教育过程中伦理因素对教师、学生人格完善的影响,揭示了教育伦理的形成规律,探寻了教育伦理的价值,阐明了教育伦理的三条原则。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为该书作序,评价该书“具的一定的见解和特色。”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春秋教授主持编写的《教育伦理学概论》(以下称《李本》)。该书认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和教师职业道德的科学。《李本》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广义教育伦理与狭义教育伦理之分。他说,广义教育伦理,即怎样确立教育在社会生活结构中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人们对教育的态度以及社会应该赋予教育什么样的性质和目标等等。狭义的教育伦理,即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德育在教育中占何种地位,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出具有什么样品质、才能的人,作为教育工厂的工程师—教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作为受教育的学生抱什么样的学习态度等等。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李本》有两处专门回答,大同小异,他说:“教育伦理学主要以教育过程参加者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具体研究作为道德关系的反映和表现的教师道德现象。具体地说,就是……概括教师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道德要求的内化以及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等问题。”《李本》对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明显排斥了广义教育伦理,只就狭义教育伦理做出了表述。

2000年,钱焕琦、刘云林教授收罗古今中外各家学说推陈出新所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中国教育伦理学》(以下称《钱本》)出版。这是一部视野开阔、力透纸背的新著作。是当前国内同类专著、教材中材料最新、信息量最大、可读性最强的一部书。该著有“王者”风范,大有摆开集以往研究大成开一学术新时代的大架势。在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钱本》在考察了中外b种不同学术见解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关系的一门科学。”但《钱本》的内容结构大大超出了其所表述的研究对象范畴,既考察了教育伦理的实践基础、基本原则,考察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伦理规范,也考察了教育伦理评价和教育道德修养,特别是把《王本》只作为道德规范范畴的“教育公平”、“教育威信”列为专章考察,在我国教育伦理学学科建设上第一次吸收了波特斯关于以“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理念,体现了对西方当代教育伦理学研究新成果的借鉴。

    综上所述,中外教育伦理学研究,其研究对象可概括为三种类型:道德教育型、教师职业道德型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型。道德教育型以b·诺曼妮和g·科蒙尔为代表,丘景尼先生对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明显地受到了b·诺曼妮和g·科蒙尔合著的《教育伦理学》一书的影响。这一认识,现已逐步淡出学术领域。这种“教育伦理学”,在我国已被《思想政治教育学》、《道德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所取代。第二种类型最为普遍和典型,欧美、日本、前苏联以及我国的学术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都以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在其所著的《教师伦理学专题》一书中仍对这一界说给予了解析与辨护,他说:“教育伦理学是一个比教师伦理学更宽泛的概念,但就学校教育而言,这两个概念基本相似。”又说:“教师伦理学(或教育伦理学)是关于教育伦理智慧或教师道德及其规范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说,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伦理学。”笔者认为,这一认识虽然秉承了传统,但仍然是错误的。教育伦理学有别于教师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甚至有别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问。

    为说明这一问题,不妨先作一循名求实的学理研究。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礼记·乐记》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伦”指和美乐章中的不同节奏或旋律,强调其不可混同的实然存在性。还有一种解释,“伦者,轮也”。一辆车子有两个轮子才能运转,强调事物之间的协调。“伦者,纶也。”纶线贯穿方为布,可引申为关系。总之,“伦”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实然存在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伦”主要用于指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有言:“察于人伦”。赵歧在解释孟子所谓的伦的含义时说:“伦,序……识人事之序。”东汉郑玄在注《小戴礼记》时也说:“伦,亲疏之比也。”在古代,人们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固有的、不可偕越的,因而孔子谓之“名分”。“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如果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伦”指一种实然,“理”则更向前跨进一步,具有浓厚的先验性特征。以今观之,伦理是一个客观的关系范畴,是道德产生的基础和道德修养的终极依归;而不是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评价、道德修养本身。因此,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教育同经济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其任务是解述教育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人类之间的实然、应然关系,求证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

    道德不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者有同于“理”,春秋时谓之“道”,宋明时谓之“理”。“道德”之意不在“道”而在“德”,“德”者,“得也”。“得”有正负向度,背于“道”的负性之“得”不能谓之“德”;只有合乎“道”的正向之“得”方可谓之“德”。朱熹说:“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道德是道德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让人“‘得’什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一定伦理而产生何种思想和行为要求、准则、规范。具体到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可哄说教师道德不是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是教师道德学的研究对象。鉴于建国以来,不曾产生“道德学”这一称谓,也不曾产生“教师道德学”这一称谓,可以约定俗成以“伦理学”和“教师伦理学”代称,但必须明白的是,这是“伦理学”的广义泛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教育伦理学中纳人了教师道德而将教育伦理学等同于教师伦理学,致使教育伦理学的主体即“伦理关系”完全被“道德要求”所取代。当前,国内也出版了一批《教师伦理学》专著、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教师伦理学专题》、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的《教师伦理学》,虽体系迥异,但名实相符,很贴切也令读来感到亲切。其实,教师伦理是一个既有总原则又可以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分类的多学科集合体。美国近来出现的教师职业内部不同专业的伦理道德准则,较好地体现了教师道德研究的特性。

第8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论-文-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第10篇

一、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职业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方面。高校教师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学术知识、教学科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教师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体现在教师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和和谐发展。

二、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全面发展都是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门槛,是教师内化的一种职业特质。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内在需求,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所要最求的目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托。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实现教师全面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

三、提高职业素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是一种良心工程,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起主要作用。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已成高校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领导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全一些有效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及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奋发向上的学术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协作的教学科研团队,不仅能够熏陶学生成才,同样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学校各部门应相互协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宣扬爱校、爱学生、创先争优、学习优秀楷模的思想,树立青年教师敬岗爱业、为人师表的观念,自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2、加快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都由名目繁多的教学科研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定量性的评价机制虽然有利于管理的简便易行,但却很难将教师的个人成长、全面发展与学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对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科研积累尚不深厚的青年教师来说,为了完成岗位目标千方百计的发表缺乏深入研究的论文,追逐科研立项,把大量精力用在应付完成工作量上,而对教学质量、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师德品质、社会工作、管理服务等设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则很容易被忽视。这种量化考核、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鞭策教师去奋斗但却会扼杀最优秀教师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全面发展和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延长对青年教师考核与评估的时间和周期,克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实现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建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是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确定适合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长期的跟踪培养,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短板以便及时通过培训等手段进行干预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青年教师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高校教育工作是“树人”工程,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实践、体验,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将社会条件与自身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努力实现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青年教师应自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青年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与职责,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负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和使命,就要热爱教师岗位,就要耐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对自己所司职的事业做出总体规划,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物质化的目标,而是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塑造职业威望和职业自豪感。同时,要自觉加强职业素养,严格职业操守。教师的角色形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形象,对教师素质的形成起控制与推动作用。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个性修养,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青年教师应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大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内涵,熟悉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先进的研究方法,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求。课堂教学是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堂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活波生动的语言、良好的形象和气质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职业素养的完美体现。青年教师应从以上方面出发,自发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青年教师应完善自身生理与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青年教师应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便能更好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青年教师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态,不要总是抱怨自身的职业,学会缓解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能够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侃侃而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美好体现,是教师全面发展的保障。总之,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影响着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不仅学校应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而且青年教师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6JBZ11)。

作者:张荔 王昆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事处

参考文献:

[1]易方.试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J].长沙大学学报,2001(2)

第11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水平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5

第12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之重要及教师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大家的普遍认识。社会要实现对教师这个特殊要求,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其一,要从师范教育入手,使爱教育、爱学生深入人心;其二,对教师进行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舆论引导;其三,社会要给教师充分的尊重,在政策上给这种观念以具体的支持;其四,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中表现出若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是否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天地君亲师”一说,显然把“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上。教育家陶行知说:“农而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而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强;人类不重师,则人类不能太平。”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除了有社会功能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叶澜指出,教育实践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传承、教育使命,决定了教师绝不能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挖掘、启迪学生的真、善、美应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启迪”却不是一般的体力、脑力劳动,它离不开一个“爱”字。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工作对象绝不像热爱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这当中有太大的工作弹性,太难描述的工作状态。这都要靠教师自身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去自我权衡、实现。这便是“德”,是它在决定着一切。“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百行德为首”,强调各行业中“德”的重要位置。从古到今,对用人都坚持“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来自外部的种种规范、规则往往只能形成框架、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全在一个“德”字上。谁能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定义出全部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这种职业能不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吗?因其重要,所以要求才更高。教师也是人,教师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使之神圣化。这些说法看似客观、中庸,实际_L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巨大功能,至少是混淆了“职业”“事业”的概念。

教师职业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职业本身决定的,它也来自社会一般要求。“还是个老师呢!”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积淀,从“德”的意义上来说,较常人,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教师是较高道德的化身。教师是教人的。教人的学问,更要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更多的是“德”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来自广大教师。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自觉响应。笔者在一个有三千多名教师的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持认同观点的高达95 %,尽管从目前看其中也有并不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中国教师报》第270期刊登的张亚同志的文章更能代表千万普通教师的心声。“教师的职业特殊,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这是理解的说法;“我是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我是老师,就必须敬业奉献”,这是“爱”的自觉。

那么,如何实现对教师工作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呢?

一、从师范教育入手,努力使师范毕业生初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看似陈旧的话题,却因有关教育的缺失、弱化或受到现实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都能当教师一样,不是每一人都适合读师范而成为教师的。政府应让真正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人师范学习。这当中有“智”的考虑,更有“志”的考虑。“让一流的学生去读师范”应成为政府的远见卓识,并需努力践行,至少,也应是兼顾—我们也有一流的学生在读师范,他们将肩负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刚恢复中高考制度时的做法就比较成功。

优秀的人员进人师范院校后,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师范院校要落实相关课程,其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落实。专业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是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教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使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育也是亚待研究开发或进一步深化的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角度出发,师范院校理应承担此重任。近期某些地方在选聘教师时,要求一般院校的学生拿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证便予录用是不成熟的做法,是对师范教育的矮化。当某个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已开始影响他的教育对象了。笔者没有低看非师范生的意思,只是想说,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

教育中,“爱”比专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如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一名学生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他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引自《中国教育报》)。

当然能有两全的人更是个体与社会的大福。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师。高校中大师同时也做老师,一定是学生的幸运。笔者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学习时,学校所请教授多为著名学者。听他们讲课,从知识、能力上来说有提高,个人品质土也得到升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常有这样的感受。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走向教师岗位的应具备高尚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强有力的社会制度规范与舆论引导

一个意识到教育有如此巨大功效的社会更应持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条例在制定后,贯彻落实的重任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相应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比如制定若于细则,让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具有良好师德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都很容易做到,问题在长期坚持与落实。《论教育的职业道德》一文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几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3.耐心;4.广泛的爱好;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宽容;12.遇事颇有办法。其中若干项是与师“德”密切相关的。

笔者所在主管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更具可操作性。该办法在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

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再教育过程,是师德规范的延伸。叶澜教授在《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在对教育者的再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使教育具体化。多种方式的激励,典型的树立,强调榜样的引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主管局每年都举行以“爱岗、敬业、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可见,主管部门、学校的坚持,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当中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汉川大地震是对师德的考验。如谭千秋那样,当灾难袭来,表现出的心里只有学生安危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师爱”。这已是超出一般师德要求的大爱。看着一排排加了黑框的名字,许多人震惊了,因我们良知还在。

三、实现更高的师德规范需杜会多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育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决定着他们能充分地表现出工作热情,对教师来说,这种热情就是工作中焕发的责任意识、“爱”的意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对教育的敬畏,对教师的尊重,进而真正形成从制度层面上到社会个体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理应给这样的群体充分的尊敬。在我们强调“重要”、“伟大”时,市场经济背景下,更要给这种社会职业充分关爱。“让教师成为人们最羡慕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应该参考。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及递增有法律规定。距离是存在的,何况连续的对教育投人的增加比较多地用在了硬件建设上。如果教师们从心底感受到从业的幸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韩国教师的富且贵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值得参考。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的工资还不到一名小工的水平,事业的崇高、从业的幸福从何谈起?热情会降温、责任会淡化也是自然的事。不可否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全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否则那真将是一种神化。眼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所谓种种师德滑坡与经济待遇不无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应是比较简单的。对公务员,人们想到过“高薪养廉”,对广大的教师,是否也可以从待遇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也应一并考虑,那也是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处理好来自外部、内部的不公,解决有关制度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研究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投人也在不断增加。在有重大贡献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得到重奖的同时,关注庞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同等重要。群体激励理论在这里也可以借鉴。2008年11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具有战略意义”,“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支撑”中,学校的作用应表现得更为具体。让教师在学校内部也时刻感受到幸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师爱,是每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常规工作。

我们不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却要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准

第13篇

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14篇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第15篇

下面将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着,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