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课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当然,教无定法,我只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它较好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增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所选用的教材有:《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和校本教材《中职生情商教育》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论文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思考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为了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讲活初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有着深刻的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本文以八年制义务教育为例):初一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初二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初三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方法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依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创新: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政治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是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二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Ⅲ2_并不是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就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法。
(二)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以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
(三)讲解创新: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政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讲《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关系》((2)初中八年级课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
(四)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予以表扬。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纸,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上面提到的四个具体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为初中老师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我也阅读了许多同仁写的文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立足实际,灵活运用。依据前面我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分析和把握,显然我们可以意识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有着较多的自由的活动时间,因而对他们的授课要加大“角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要进行中考,时间相对紧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在“讲解创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一门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朱菊云.“鲜活”——政治课的生命.卫生职业教育.2003,(03).
[2]胡家珍.让初中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安徽教育,2002,14.
在我们政治课教学中,课前五分钟采用新闻与评说的方式,即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新闻,也可以是社会某一现象或社会热点(为保证质量,教师可事前了解),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合作式讨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其意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升华,从中获得启迪。这种方式如能长期坚持,会带来许多好处。
第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我校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走出去的机会少,加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除了书本上、电视中了解一点、从别人那里听到一点外,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况且很多学生自觉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甚至不愿意从别处获取信息。而课前五分钟的新闻与评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点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社会热点的思考和分析,能营造一种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综合理解,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和分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了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学习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分析评论与教师的概括归纳,密切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从对老师的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形成师生平等、协调的课堂氛围。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课前的内容是大量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或最新消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如有两位同学选择的内容:一是刘翔在奥运会上为我国获得第一枚110米跨栏金牌;二是最新发生的一件车祸。通过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使学生受到了自我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爱国意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新闻后,教师从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直至解决,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式的讨论又能促使学生勇于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思维,同时也释放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那些与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促使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另外,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也很显著。
首先,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有位学生第一次参加这项活动时,慌慌张张地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对其他学生边鞠躬边说:“今天我来一则新闻,新闻的题目是……”本该把题目说出来,但他心里一直告诫自己:第一次新闻一定要成功,要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结果在慌乱中把题目忘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他的脸红了,声音发颤了,这一次发言当然不会成功。这之后,他下定决心学好新闻,还主动多次申请此项活动。一年之后,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他代表班级登台演讲,还获了奖。他的成功是练出来的。
其次,它有利于净化班风。一段时间,我给学生规定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时事新闻述评,二是畅谈个人理想,三是提炼生活感受,四是班级一事一议。有位同学看到个别学生给同学起外号,就以“让生活充满友爱”为题发表评论,他分析了这一庸俗做法的危害:“我们朝夕相处在一个班集体里,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追求。班集体就是我们的‘家’,‘家’中的兄弟姐妹应有亲情友情。我相信,一位有高雅情趣的同学是不会对‘家’中的兄弟姐妹喊外号的。待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还会想起这充满亲情友情的‘家’。”他的评论紧紧围绕班级的一件小事而议,比喻形象,说理感人。同学们听后,再也不喊同学的外号了。班风净化得益于贴近班级生活的评说。
再次,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取得评说的成功,学生首先必须通过写好讲稿这一关。每次学生活动前,教师可对同学评说的题目、开场、主体、结尾等部分以及论据、语言等进行提示,活动以后再从上述方面评议,长期下去学生就自然会写讲稿了。我所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他们的写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作为学生,则更是渴望教师对自己的激励与赞赏。所以每当受到老师的夸奖,学生通常会积极性高涨,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善于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学生多加表扬,给他们机会表现自己,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比如,一次漂亮的回答,一次考试的进步,一个礼貌的行为……都可以成为我们夸奖学生的契机,我们在夸奖学生的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同学,使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人人争先,共同进步。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是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激励学生。试想,如果作为担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重任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良好的品行、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呢?所以,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我:
1.爱岗敬业。
对于所有从业人员而言,爱岗敬业都是最基本的一项素质,是人们都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则更需要爱岗敬业,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2.文明守礼。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是教人文明礼仪的重要载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师做不到文明守礼,就无法要求学生文明守礼。
3.具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只有教师坚守信念,不随波逐流,学生才不会迷失,不会动摇。“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具备以上几点素质,教师才会具有人格魅力,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信其道”。
三、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也不是某一名学生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属于所有人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激起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来。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政治课之所以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形式单一,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老师演“独角戏”。试想,这种满堂灌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能使学生喜欢吗?当然不能。学生正处于求新求异的年龄,他们永远都喜欢动的、活的,而不喜欢静的、沉闷的,所以课堂形式必须要加以改变。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从教学方法上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重点、难点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比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许多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日看新闻,每节课抽5分钟时间中一位同学以新闻会的形式向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政治课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让学生查资料、分享成果、分组讨论……通过这些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这些活动让教学从课内延续到了课外,使学生积极性不减,兴趣保持。
五、结语
1.塑造阳光、幽默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的形象和精神状态往往可以感染学生并影响他们对你的授课兴趣程度和注意程度。走进课堂,老师如果是一副充满阳光、活力而又可亲的形象,不但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而且学生也会受教师的状态感染,以满怀激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习。反之,古板的面孔或毫无精神的精神状态不但会使课堂沉闷、孤燥,甚至师生间如有一道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高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以每一节课,我一定以饱满精神、充满阳光活力的形象出现,同时言谈举止也不忘传递正能量,这样让学生也受到正能量情绪感染,精神抖擞起来,学习起来会特别有劲头,课堂也特别活跃。实践证明,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的幽默能自如拓展教学空间,不但能调动课堂的教与的积极性,也能潇洒演绎个性化教学。所以,作为政治课教师除具备专业的政治素养之外,如能增添一点风趣幽默,会使课堂气氛会更轻松、更融洽、更友好和活跃,也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一个好的提问、有梯度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保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很少用“对吗?是不是?”这样单间无效的提问方式去提问学生,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问题,尽可能让提问有思维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梯度性。
二、要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通过(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可结合谈话法、自学法、讨论探究法、练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穿插的“想一想”、“各抒己见”、“知识链接”与“活动平台”等栏目,恰当地穿插些趣味性活动,让同学展开讨论,各自发表观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阅读、观察、思考、想象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政治课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PPT、视频、歌曲、图象等多媒体手段,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小品表演、模拟情景、竞赛、讲座模式创造出学生装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又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要巧用教学案例,活化课堂教学气氛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往往让学生觉得一些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教师能针对政治课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让思品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善恶观。案例的选用可以是社会新闻热点,也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事例或社会情景。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比较轻松地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多元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不应只局限在练习作业、试卷检测的成绩上,而应注重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上。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练习题、检测试卷、课后作业可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同评等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各种活动,如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采用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些灵活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总结
提问可以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要备教材、备学情,精心设计思考题,这样的提问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思考题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能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去探索,能调动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引导学生在谈论中去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制定课堂改革的目标,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科学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教师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能放眼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4多多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中政治课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开展社会活动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现代学生已经厌烦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一味说教几乎没什么效果,甚至是徒劳无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要丰富多彩。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识社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对每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活动形式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将知识、趣味、能力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培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首先,当师生关系处于良性局面时,教师的教学会更加顺畅、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自如、愉悦;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非融洽甚至僵化的局面时,整个教学工作很难推进,师生彼此的感觉十分负面,整个教学工作缺乏活力与动力。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培养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样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所以,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更应该注重对师生关系塑造、维护的思索;学生们也不能总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更积极主动的与教师们交流,成为老师的“好朋友”,这样也利于自身学生兴趣、积极性的培养。例如,在平时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解课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师生关系的塑造营造空间和时间。具体的,政治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讲解与师生交流直接的时间、任务安排,腾出更多的时间作为“师生互动时间”。这个时间不必很长,但是要充满意义,要体现师生奔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精神。在解决与协作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也会显著进步,这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因此,以高中政治课堂为基地,以师生互动与协作为抓手,最终可以塑造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引领学生不断取得政治学习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立足高中政治课堂,着力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量学生的需求,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做法则是,教师在整个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淡化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授课、讲述与点拨必须“少而精”,要尽可能的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自主思考、协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意识。如,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调低自己讲述的时间,让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投入学习,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政治教材与课程的主要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最后的10分钟,教师可以对学生们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读,然后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解,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堂政治课的核心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以更好的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政治教材的关键点。类似这样的策略能够做到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们政治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更是学生们需要的。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高中生可以更加自由的翱翔在高中政治课堂里,教学工作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
三、以多媒体技术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政治教师在日常备课的时候,要想方设法的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案设计出来,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展示。要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多媒体技术变革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政治教学教案与教材,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们的眼球与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都投入到高中政治的学习中来。多媒体与政治教学本来就存在着极为复杂紧密的联系,二者就是相互作用存在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与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教师可选择的思路与策略不一而足、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而为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政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首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它在培养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诸方面卓有成效。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给出具体的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道理,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
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情景创设法。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录象、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歌曲、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是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如故事情景、现实生活情景、问题情景等。激发学生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结合具体情景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三、抽丝剥茧法。
政治课是典型的知识型教学,需要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当遇上一些概念性较强、较抽象的知识点时,用抽丝剥茧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在繁杂的思绪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情感滋润法。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学习政治成了一份苦差事。就其原因,惟独一个“情”字。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中职学校政治教师作为政治教学的引导者,其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工作水平高低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自身对政治教学充满教学热情,对学生饱含爱心与充分的耐心,中职学生必将受到感染,对政治课堂教学与政治教师保持关注度。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学生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教学基础,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以《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为例: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依法纳税等行为是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那么在社会行为中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超出界限的将面临怎样的处罚,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感受。又例如公民的隐私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搜索微博,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让学生明白,哪些触犯他人隐私的问题是违背法律底线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并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咨询和解答,帮助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师这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愿意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行为,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学生将愿意向政治教师敞开心扉,接受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最终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生大都处于15-18岁这一年龄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中职政治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应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学生反感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方法,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中职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认识与理解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带领学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能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例如:结合一些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改变政治教学中一潭死水的教学形势,带领学生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局势,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又如学习“诚实守信”这一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搜集新闻报纸中有关企业缺乏诚信的事例,如肯德基供应商上海福喜使用变质过期肉,三鹿的三聚氢胺事件最终对企业形象与信誉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品德。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引导一条正确的道路。还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方法更丰富,学生拥有高涨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大多对网络多媒体拥有强烈的兴趣。要使中职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影像与音频等表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对“人生真正奉献在于社会价值”这一内容的授课时,通过播放《雷锋》、《郭明义》等影片,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对奉献有更深刻的理解。此类政治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因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知识变得形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结合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教学问题,这些经历将是后续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值得不断的借鉴与改进。中职政治课堂学习中经济、哲学、政治等常识都来源于社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过来人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做到查漏补缺。政治教学过程中,中职政治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对中职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教师应作为一名引导者,对学生的成长道路进行关注与引导,寻学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肯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政治教师的事业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自身必须要做到行为规范,不能违备教学准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赢得学生尊重。
五、结语
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始终充满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政治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关政治概念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实际发生的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自主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考虑,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加以点拨,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新课改对当前的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升学率,看重学生的书面理论能力,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高,这也造成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新课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改进,要求学校与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政治由于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关注社会的发展、将政治理论与相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多是为了迎接中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时政的关注。教师要看到初中生在此方面的不足,培养其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如,可以组织学生订阅时事报刊或者杂志,并定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将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心系天下的情怀。
四、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求新型的、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和视频等优势,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对相关的政治概念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纪念堂等,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实物的参观,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政治科目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的加强。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养,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
六、结语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时政小演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以演讲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求简单扼要交待事件的背景情节,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或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实行时政小演讲可以一举多得。
时政演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以及日常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这三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政治课上用时政小演讲把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也改革了课堂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是课堂结构创新的一个尝试。
时政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上开设时政小演讲,未增加课时,溶时政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之中,既充实了课堂又活跃了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一改传统政治课课上一本书,教师“满堂灌”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被动听,记的疲惫不堪。在政治课前用3──5分钟的时政小演讲,形式新颖,课前明确一人主讲,并准备查找资料,全班同学都来帮助提供信息和资料整理,这样一人演讲多人相助,全班受益、资源共享,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之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实效。
时政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时政小演讲,一开始就以它特有的灵活性、时效性被学生接受,它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形式开放活泼,易满足当代中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表演欲。过去课过于脱离学生实际,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课堂效率,实施小演讲,可以促使学生关心我们周围的事,关心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激发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
政小演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宽,兴趣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并渴望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在感到困惑时,希望能在老师的点拨下获得理性的认识和提高。时政小演讲就是一个小舞台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知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展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日积月累可以更加激发其学习书本知识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原则。
五、时政小演讲既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探索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逐渐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讲究科学与实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容量和效果,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讲解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常识,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课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头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师精心选择好、设计好流程,合理解释和演示,通过其声、画、形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一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有乘客,车外有树木;画面二是列车在一个运动着的透明球体中运动。通过这两个动画,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利用其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超越时空界限,模拟再现我们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转变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再是围绕知识传授转圈子。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用目的不明确
运用多媒体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只是为运用而运用。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投影课本上已有的文字、图表,就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材料的机械翻版和简单重复,或是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这些,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二)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可是我们许多政治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结果片面追求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喧宾夺主的课件,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三)课堂容量过大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当这些内容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内容过于饱满!往往是教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活动时间,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四)课件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有些政治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选择一些动画、漫画图片,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些比较陈旧的材料进行教学,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结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二)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陷入盲目之中。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服务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5)适度性原则。
(三)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作“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有效的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养成学生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