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

干扰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干扰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干扰设计论文

第1篇

1简述

电子线路的干扰也就是在电子产品进行正常工作时,对自己或者是别的设备带来的影响,干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温度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湿度的干扰、声波的干扰以及电磁波的干扰等。同时干扰通常具有干扰源,它可能是设备本身带来的,也可能是设备外部系统带来的,其中电磁干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并且危害也比较大,不仅对设备周围的事物造成伤害,还容易对设备自身造成伤害。

2电子线路中常见的干扰

2.1电网的干扰

在电子线路常见到的干扰中,电网的干扰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在繁华的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也有电网的干扰。通常,电网的交流电通过进行整流,然后滤波以及稳压的工作为各种电子线路提供直流电源。在这个过程中,干扰信号和交流电源一块进入电子设备的系统中,导致电子线路出现故障,影响电子线路的正常工作。

2.2地线的干扰

地线的干扰在电子设备系统干扰中占主要部分。通常在电子设备系统中各个电子线路使用同一个直流电源,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电子线路的电流都会经过同一个地电阻,这时会形成电压降,而电压降也就是各个电子设备的噪音干扰信号,这也就是地线的干扰。

2.3信号通道的干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号通道的干扰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进行远距离的测量工作或者通信工作中,由于距离很远,导致电子设备的输出以及输出信号都比较的长,然而线间却很近,所以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信号线之间的串扰和电磁场的干扰等,导致传递的信号发生突变,影响电子线路的正常运行。

2.4空间电磁辐射的干扰

在一系列的干扰中,地线的干扰和电网的干扰对人们的影响比较严重,然后是信号通道的干扰和电磁辐射的干扰。对于空间电磁辐射的干扰,工作人员只要确保电子设备与干扰源的距离,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即可。

3解决电子线路中干扰线路设计

3.1抗电网干扰的线路设计法

在电子线路中,抗电网的干扰措施可以参考图1。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要确保交流电的稳定,避免电源出现电压过剩或者电压不足的现象。同时选择合理的电源滤波器,消除串模的干扰,然后选择带有屏蔽层的变压器,来减少电容,避免高频信号的干扰,并且采取双T滤波器抑制频率的干扰,最后使用0.01—0.1uF的电容连到直流稳压的电路上来滤除高频的干扰,是电子设备能够正常的工作运营。

3.2抗地线干扰的线路设计法

在电子线路工作中,对于地线的干扰,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工作人员一定要使用一点接地的方法,也就是把各个线路整合到一起,从一个统一的地方进行接地处理。但是在印制电路板上由于使用此方法不太方面进行施工,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串联接法来避免噪音的干扰,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把地线的宽度增大。其次对于强信号和弱信号的安装,一定要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后在使用一点接地的方法。同时对于模拟地和数字地也要分开进行安装,避免交叉在一起。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一定采取合适的接地线,以便于减少接地电阻。

3.3抗信号通道干扰的线路设计法

在电子线路工作中,对于信号通道的干扰,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双绞线传输,另一种是光电耦合传输。在双绞线传输工作中,工作人员首先选择好两条线,一个是信号线,另一个是地线。在电子线路的工作中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避免信号地线的干扰、空间电磁的干扰以及线路之间的串扰等。通常在空间电磁场中,各个绞环里面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几乎是相同的。当使用双绞线传输时,每个线之间的感应电动势可以抵消。所以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遭到干扰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两条线上的信号电流方向相反,且大小相同,可以相互抵消,避免干扰的影响。对于噪音的干扰,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光电耦合器进行解决。其中光敏三极管和发光二极管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噪声的干扰。除此之外,若是电子设备的各个电路之间都设计成使用光电耦合器进行传输信号,那么即使进入的噪声的信号的内阻比较高,但由于光电耦合器的作用,会使噪音信号变小,因此只能产生微电流,不能够使二极管发光,因此也就阻止了信号地线上噪音的干扰。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卫生理化检验 本科毕业论文 组织实施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和升华,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1-2]。下面就如何组织实施卫生理化检验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总结和探讨。

一、毕业论文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学生的就业、升学期与学位论文设计期时间冲突。

高校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毕业生考研、实习、就业与论文成文工作交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选题、定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对所研究的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提纲、报告的形式完成。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总体安排上,将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当前移,进行早期渗透,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三学年转移,减少第四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七学期课程适当减少或不排课,以利于学生提前进行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完成即可,不追求质量;不少学生没有按预定的毕业论文计划开展工作,以致相关材料、工作进展记录、时间上的安排都无法跟上计划。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在做好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实现毕业论文工作由“重规范”向“重质量”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想方设法减少因学生就业、实习、考研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影响。

3.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精力投放不足。

高校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教师指导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即使教师工作热情很高,时间、精力也难以充分保证。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的首要责任并控制指导学生人数,可促使指导教师认真、严格对待学生论文,保证论文质量。把学生的学位论文设计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样既便于教师进行科研和指导教学,又可增加校内教师的科研力量,更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校外实习的毕业生,在确定毕业生论文校外指导教师的同时,配备一名校内指导老师,使得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技能指导相结合,避免学位论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教师的知识体系得以更新,实习单位的效益得到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位论文质量自然随之提高。

4.经费的短缺使毕业论文的实施难度加大。

大部分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无专项经费,也无专门实验室,致使理科类大部分做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指导老师共用一个实验室,有些论文的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学校应充分重视此类情况,投入足够的经费,添置必要的图书和实验设备,举办有关训练项目;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便让更多的本校教师指导毕业论文;鼓励毕业论文整理公开发表,并对予以经费支持。

二、卫生理化检验方向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

1.结合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毕业论文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1世纪,卫生理化检验采用的各种分离、分析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更新。许多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卫生理化检验中。目前,在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卫生理化检验正朝着微量、快速、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许多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方法等已经在卫生理化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卫生理化标准检测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样品的前处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新颖的分离技术,如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加压容器萃取、超临界萃取和微波消化等,较常规的前处理方法省时省事,分离效率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分析仪器自动化是卫生理化检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仪器可以进行检验程序的设计、优化和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检验工作大大简化,并处理大量的例行检验样品。例如蛋白质自动分析等,可以在线进行样品的消化和测定;测定食品营养成分时,可以采用近红外自动测定仪,样品不需要进行预处理,直接进样,通过计算机系统,即可迅速给出食品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成分的含量。装载了自动进样装置的大型分析仪器,可以昼夜自动完成检验任务。

仪器联用技术在解决卫生理化检验中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仪器联用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仪器连接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点。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ICP-MS)等多种仪器联用技术,已经用于水质、食品、空气等样品中微量甚至痕量有机污染物和多种有害元素等的同时检测,如样品中的多氯联苯、二因、氯丙醇、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的检测。

近年来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全微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化学反应、分离检测的整体微型化、高通量和自动化。过去需在实验室中花费大量样品、试剂和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分析检验,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仅用微升或纳升级的样品和试剂,以很短的时间(数十或数分钟)即可完成大量检测工作。目前,DNA芯片技术已经用于转基因食品等样品的检测,以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毛细管电泳分离为核心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在卫生理化检验中逐步得到应用,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和减少试剂用量,成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检验方法。

从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样品的前处理、色谱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的改进、仪器联用技术、多学科交叉技术,是卫生理化检验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领域。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项目,既保证课题的分量与难度适中,又保证课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使毕业论文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2.卫生理化检验新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待测物的理化性质、原有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新的分析方法或改进原方法。通常应该对影响分析方法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和方法检出限的主要因素及样品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选用优化的分析测试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步骤,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并对所建立方法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1)检测条件的优化。

在新的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可以采用单因素条件试验或正交试验,确定各种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

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需优化的条件不同,分光光度法需优化的条件有合适的显色反应、显色缓冲液种类和pH值、显色剂用量、显色温度和时间等;气相色谱法在进行测定条件优化时,首选应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对色谱柱和检测器的种类进行选择,然后对柱温、气化室温度、载气种类和流速、可能用到的氢气和空气的流速等条件进行优化;液相色谱法在进行测定条件优化时,首选需要选择的也是色谱柱和检测器的种类,再对流动相的组成、酸度、流速和柱温等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必须考察在所选择的最佳色谱条件下,实际样品中待测组分与样品中干扰组分的分离情况。

(2)校准曲线的绘制。

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测量仪器响应值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测定时,所配制的标准系列,待测物的浓度或含量应在方法的线性范围之内。

校准曲线包括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二者的区别在于标准溶液的处理步骤不同。在绘制工作曲线时,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和样品分析步骤完全相同;在绘制标准曲线时,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中省略了样品的前处理步骤。

(3)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样品的前处理是建立新分析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决定分析成败的关键之一。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是使样品能适合分析方法的要求。通常样品的前处理包括样品的消化或提取、分离和净化等步骤。

对于金属元素或无机物的检测,可以采用干灰化或湿消化处理样品,并对其条件进行优化;对于有机物的检测,可以根据待测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如采用液―液萃取、超声波萃取、振摇萃取、索氏提取器提取等。样品的分离和净化,可以选择并进行条件优化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挥发法和蒸馏法、液相色层分离法、固相萃取法等。

(4)干扰试验。

根据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成分进行试验。通过干扰试验,可以确定干扰组分的允许浓度,通常在标准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干扰成分,以测定值变化±10%作为是否产生干扰的判定依据。如果存在干扰,则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消除。

(5)实际样品的测定。

采用所建立的新方法检测不同类型、不同基体的实际样品,说明方法的适用性。

(6)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对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给出线性范围、检测限、精密度、回收率、方法对照等方法学指标的评价。

三、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也是在校大学生从学校学习阶段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十分重要的综合训练和实践机会,要重视毕业论文的导师遴选、选题和开题工作,加强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毕业论文的高质量实施。对于卫生理化检验方向的毕业论文,尤其应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题目不宜过大,以免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实现预定目标,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0,28:229-230.

第3篇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第4篇

【关键词】电涡流;传感器;单片机

1.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主要交流和沟通都是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处理而进行的。传感器就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相应外界信息的方式,能够将相应的需要采集的信息转换成为控制芯片能够识别的电流或者电压等信号,在现代的控制测量系统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属于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一种,是基于电涡流效应而工作的传感器,具有很多优点:高分辨率、高可靠性、较宽的频率响应以及较高的灵敏度等等。

该传感器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相比而言,传统的传感器具有非线性误差,要求工作环境恒定或者价格较高[1]。

2.电涡流式微位移传感器

2.1 传感器发展历程

国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将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在航天和军事领域也有十分领先的传感器应用。之后伴随各个国家的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信息产业如日中天,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都对世界的传感器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我国主要是在1960年开始对传感器进行开发工作。国家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实施了“八五”、“九五”等国家计划,使得其取得了十分瞩目的应用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在传感器的基础制造工艺等方面还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许多核心技术以及芯片都要进口。与此同时,我们的传感器在国际上没有太大竞争力,产品研发和更新速度很低,缺少实用创新性[2]。

2.2 传统传感器缺点

以往的传感器和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比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不足:

(1)输入一输出特性存在非线性且随时间而漂移;

(2)环境会干扰参数,使得测量结果发生漂移;

(3)因结构尺寸大,而时间响应特别差;

(4)易受噪声干扰、信噪比低;

(5)灵敏度或者分辨率不够理想。

2.3 电涡流式微位移传感器

本论文所要介绍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涡流效应。该类型的传感器,通过涡流效应使相应的位移的变化,转换成线圈的阻抗值变化;之后利用特定的电路将线圈阻抗值变化转换成为电压的变化,再进行检测和输出,根据相应的公式或者经验,能够还原成位移信息。这种传感器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简单的结构以及及时的动态响应。该传感器广泛应用在测量振动和位移等信息量上。大体上输出的电压信号与位移的变化量是线性的关系,公式是ΔS=K・ΔV。其中K是系统的比例常数,在不同的传感器中根据系统结构的不同是不一样的。

2.4 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原理

公式能够精确描述该原理。我们根据公式可以得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Z(线圈的阻抗)与S一一对应。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原理就是基于此公式,在特定的信号激励过程中,传感器会依据位移变化而产生电压的变化。

3.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

本论文设计的电涡流微位移传感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单片机。MSC-51单片机是八位的非常实用的单片机。本论文所使用的AT89S52单片机就是基于这款单片机的。MSC-51单片机的基本架构被ATMEL公司购买,继而在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同时扩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闪存等等。51内核的单片机具有很多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一些电子产品上应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许多大公司对其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单片机仍然在控制系统中占据很大市场[4]。

下面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单片机作简要介绍。AT89S52单片机具有最大能够支持的64K外部存储扩展,同时还具有8K字节的Flash空间。该单片机具有4组I/O口,分别是从P0到P3,同时每组端口具有8个引脚。每个引脚除了能够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脚复用。其还具有断电保护、看门口、计时器和定时器。51单片机一般的工作电压是5V。

3.2 显示模块

本论文设计的LCD1602电路,该液晶模块能够显示2行*16列的字符,相对于数码管而言,显示更加灵活多变。该液晶模块用来显示其测量处理后的数据。

4.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本论文的主程序循环采集电量的变化,并实时显示在液晶模块上。系统软件是指完成系统设计功能的软件。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在编写系统应用软件时,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1)提高系统抗干扰性能。在工业现场不可避免的有各种抗干扰因素。因此本系统除了在硬件上硬件复位和加电容滤波外。在软件上,采用了指令冗余技术、延时消抖技术以及对位移大小采样值进行中值滤波的数字滤波方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采用模块化编程。将系统的应用程序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可以任意更改而不影响程序的其余部分,将各个功能模块程序调通后,再把各个功能模块结合起进行联调,这大大减少了调试时间,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方便程序的修改和检查。

5.总结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电涡流效应的传感器,能够将位移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变化。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传统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进而介绍了电涡流式微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优势,并基于单片机设计了测量系统。

参考文献

[1]谭祖根,汪乐宇.电涡流检测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6.

[2]于鹏,许媛媛.利用插值法和曲线拟合法标定电涡流传感器[J].中国测试技术,2007,1(33).

第5篇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 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第6篇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丹青等《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huitema《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kyas《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超级秘书网:

第7篇

论文关键词:CDMA,扩频通信MATLAB,通信系统

 

一、MATLAB完成一个简单通信系统仿真所需的基本工作

1.1、信道调制

首先完成的是信道调制的工作,其调制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BPSK调制的系统性能较直接发送数据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原因是经过BPSK调制之后,在接受端的判决电平就由原来的0.5变为0,其判决电平的变化直接使得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有了大大的提高通信系统,所以其误码率跟没有调制之前比较,下降了很多。

ber =(没有经过调制直接发送数据的误码率)

Columns 1 through 7

0.1967 0.14500.1733 0.1400 0.09500.0771 0.0567

Columns 8 through 10

0.03640.0189 0.0147

ber =(经过BPSK调制再发送数据的误码率)

Columns 1 through 7

0.06880.0340 0.0179 0.01250.0056 0.0024 0.0009

Columns 8 through 10

0.00020.0000 0.0000

1.2、不同信道比较

上面进行的是在相同的信道下,未经过调制直接发送与经过BPSK调制后再发送两种情况下系统的性能比较。接下来要进行的是经过BPSK调制以后,不同信道下系统性能比较。比较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是在BPSK调制下,信号在AWGN信道模型和瑞利衰落模型条件下产生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瑞利信道要比AWGN信道恶劣的多,在SNR提高到30dB下,系统性能还比AWGN信道下差了好几个数量级论文格式模板。

ber =(GAUSS信道下的误码率)

Columns 1 through 7

0.06000.0385 0.0196 0.01040.0069 0.0026 0.0007

Columns 8 through 10

0.00020.0000 0.0000

ber =(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

Columns 1 through 7

0.12330.1420 0.1425 0.05000.1667 0.0967 0.0340

Columns 8 through 14

0.03930.0286 0.0134 0.03840.0125 0.0178 0.0098

Columns 15 through 21

0.00590.0043 0.0090 0.00430.0030 0.0015 0.0016

Columns 22 through 28

0.00590.0047 0.0011 0.00090.0005 0.0005 0.0002

Columns 29 through 30

0.00020.0001

二、CDMA多用户传输系统

2.1、实现多用户抗多址干扰传输,研究扩频序列互相关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信系统,多用户传输系统的性能会比单用户的性能差,表现为在同等SNR条件下,误码率较单用户高。同时系统的性能也跟扩频码的相关性有关,当扩频码相关性提高时,误码率却随之下降。这是因为在接收端解调时是利用扩频码的自相关性。在接收端利用每一个用户唯一的扩频码进行接收解调,由于该扩频码与其他用户的扩频码为近似正交,所以其他用户的信号会被当作噪声而去除。可见,系统的性能和扩频码的相关性是成正比关系的。

ber =(单信源)

Columns 1 through 7

0.05100.0301 0.0237 0.01480.0063 0.0023 0.0007Columns 8 through 10

0.00020.0000 0.0000

ber =(正交扩频码双信源)

Columns 1 through 7

0.08450.0773 0.0478 0.02290.0106 0.0053 0.0013

Columns 8 through 10

0.00030.0001 0.0000

ber =(相关系数为0.5的扩频码双信源)

Columns 1 through 7

0.21650.1672 0.1730 0.15580.1099 0.0871 0.0656

Columns 8 through 10

0.04780.0211 0.0108

2.2、研究扩频序列自相关性抗多径干扰的能力

从图中和下面的ber数据可以看出,在抗多径干扰方面,扩频码的自相关性是很重要的通信系统,随着自相关性的提高,系统的性能也越接近单径传输的性能。因为宽带信号的传输中是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而进行扩频后的信号在很宽的频谱上有着相同的能量,任意给定时间只有一小部分频谱受衰落的影响。在时域上分析,多径干扰是因为在不同的信道中传输,到达接收端的时间有延迟,不同时间到达的信号相互叠加而造成影响。而对于扩频后的信号而言,由于经过延迟到达的信号其自相关性变差,将会被当成不相关的别的用户信号而被滤除。而当扩频码的自相关性不好的时候,就会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论文格式模板。

ber =(单径)

Columns 1 through 7

0.13230.0958 0.0903 0.06980.0497 0.0491 0.0317

Columns 8 through 14

0.04310.0345 0.0257 0.02130.0222 0.0129 0.0086

Columns 15 through 21

0.00740.0062 0.0057 0.00390.0032 0.0025 0.0019

Columns 22 through 28

0.00150.0015 0.0009 0.00090.0006 0.0005 0.0003

Columns 29 through 30

0.00040.0002

ber =(双径相关系数为1.0)

Columns 1 through 7

0.14370.1131 0.1344 0.09360.0832 0.0725 0.0497

Columns 8 through 14

0.03690.0302 0.0300 0.02900.0197 0.0155 0.0113

Columns 15 through 21

0.00860.0062 0.0061 0.00360.0045 0.0033 0.0024

Columns22 through 28

0.00150.0017 0.0011 0.00070.0007 0.0005 0.0004

Columns 29 through 30

0.00040.0002

ber =(双径相关系数为0.6)

Columns 1 through 7

0.19840.2165 0.1818 0.17860.1312 0.1244 0.0787

Columns 8 through 14

0.06800.0540 0.0620 0.04010.0358 0.0258 0.0282

Columns 15 through 21

0.02000.0138 0.0148 0.01280.0082 0.0089 0.0050

Columns 22 through 28

0.00460.0031 0.0029 0.00210.0017 0.0016 0.0013

Columns 29 through 30

0.0009 0.0006

2.3、实际系统的模拟

在实际的CDMA系统中通信系统,目前采用的是用M序列作为扩频码。因此在实验中我们用32位的M序列和GOLD序列作为对实际系统的模拟,按照M序列的性质,该模拟系统总共可以容纳32个用户同时传输。

三、结论

1.经过调制后的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比直接将信号进行传输的系统性能要好的多。

2.CDMA系统的抗多址干扰性能很好,并且跟扩频码的正交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扩频码的正交性能越好,系统的抗多址性能也越好。

3.CDMA系统的抗多径干扰性能也很好,同样地,系统的抗多径性能也跟系统的扩频码的正相关性有关 。

参考文献

[1]Theodore S.Rappaport 著 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6 – 108.

[2]樊昌信著通信原理教程(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3–76.

[3](美)莫利斯著田斌等.译无线通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25–341.

[4]JhongSamLeeLeon 著 CDMA系统工程与手册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 – 27.

[5](美)KyoungLiKim著 CDMA系统设计与优化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45 – 67.

第8篇

关键词:GPRS;无线网络系统;优化

1 GPRS网络体系结构

图1给出了GPRS网络的基本网络体系结构框图。GPRS网络中新增两种重要的网元SGSN和GGSN。在GPRS阶段2(GPRSPhase2)中又引入一个重要的网元-点对多点服务中心(Point-To-MultipointServiceCenter-PTM-SC),它专门用于GPRS网络中的点对多点业务。为了增加安全性以及便于在PLMN网际之间的互联,另外定义了一个网元称为边际网关(Border Gateway-BG)。PLMN网内和PLMN网际间的骨干网都是基于IP网络的新网元。除此以外,GPRS中还有一些新的网关,如计费网关(Charging Gateway)和法定监听网关(Legal Interception Gateway-LIG)。

2 无线网络优化问题分析

GPRS网络从一期建设经过试商用期,到现在的正式商用阶段,网络优化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下面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列举。

2.1 PDP激活成功率低

(1)MS未送APN(接入点名称)或送上的APN错误,HLR中没有通配符;

(2)QoS协商失败;

(3)用户使用终端设备与网络不匹配,SGSN在收到其PDP context激活请求时立刻拒绝或不加处理。

2.2 随机接入和立即指配成功率低

(1)RACH(随机接入信道)或AGCH(允许接入信道)配置不合理;

(2)由于无线干扰(如直放站、信号屏蔽器等的干扰)或基站硬件设备故障导致无法解码消息;

(3)网络存在上下行频率干扰;

2.3 RLC(无线链路控制)重传率高

主要由C/I(信/干比)低引起,可能导致C/I太差的原因有:服务小区的信号功率弱、干扰信号太强、干扰小区的功率大、带外干扰严重、小区覆盖不合理、微蜂窝小区过密、直放站干扰、室内干放干扰、CDMA干扰等。需要注意的是,重传时各设备厂商策略的不同会导致时延差异较大,需要厂商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3 GPRS优化设计

在保障语音业务的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全面提升GPRS无线性能和服务质量稳定性,改善用户满意感知度,以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GPRS无线网络优化经验进行介绍。

3.1 容量优化

因需要与语音业务竞争无线资源,GPRS的容量问题逐渐成为严峻的挑战。IP吞吐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容量短缺的限制。我们分析了容量受限主要影响因素(预清空参数、共享系数、PCU拥塞、GSL设备利用率、下行TBF时延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和调整建议。

我们谈的PCU的处理能力问题,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个是RPP上所能支持的GSL设备数的多少,一个是RPP对于PDCH信道数的处理能力。

另外要注意的是当处理GB口链路的设备数小于18(加上1个设备用于链路同步,共19个设备闭塞)时并不会比等于18时使用于PDCH处理的设备数增多。也就是说GB口链路的设备数小于18或等于18时对PCU在PDCH处理方面的资源是一样的。

3.2 干扰优化方法描述

第一、硬件问题

基站载波硬件或室内分布系统故障会造成干扰问题,在统计上表现为IP吞吐率低、无线层速率低等现象。另外一般还会伴随有GPRS/GPRS接入成功率、TBF建立成功率低,可以通过查看统计PREJTFI、PREJOTH和TBF建立成功率发现。

第二、网内频率干扰

像话音频率干扰影响一样,GPRS的频率干扰会造成C/I值低、无线块误码率高、重传多,最终影响传输速率。在统计上主要表现为无线层速率低,另外无线原因导致TBF非正常释放比例大,也就是统计LDISRR数较多。要解决频率干扰,可使用语音频率干扰优化的方法。

第三、网外干扰

通常由于网外干扰比较强,影响范围较大,可以比较容易辨认出。一般可以通过在终端使用指令“RLCRP:CELL=cell;”来查看上行干扰发现。统计上主要针对上行的无线层速率,另外当存在较大上行统计时IAULREL也会较多。对于这类问题,一般需要使用扫频仪器现场查找干扰源,待干扰源清除后就可以解决。

第四、过覆盖问题

小区过覆盖会造成较大的信号干扰,要检查小区是否过覆盖可通过分析MRR工具的TA值得出。当发现TA值较大时,小区过覆盖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一方面,小区重选参数设置不当也会造成小区的过覆盖,这时需要对小区重选参数,比如:CRO、CRH等参数作检查。

[参考文献]

[1]高疆,等.GPRS无线网络优化探讨,[会议论文].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2002年.

[2]刘亚,等.EDGE无线网络:维护和测试挑战,[期刊论文].《中国无线电》,2004年.

第9篇

关键词:小位移测量仪 测杆运动 自动控制 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TH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07-02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和微纳米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对小量程高精度位移测量仪器的研究与设计越来越多。现在市场上的该类仪器大都价格昂贵且和具体应用领域不相适应,所以笔者自主研发了一台用于测量微小零件尺寸和升降台位移的小位移测量仪,其量程为10 mm。采用的位移传感器为长光栅,其分辨率为10 mm。

小位移测量仪的测量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子过程:测杆运动过程和测量数据读取并处理过程。测杆运动的目的之一是使测杆能够平稳可靠地和各种不同的被测对象接触以实现对该被测对象竖向位置信息的读取;另一个目的则是通过测杆运动实现多次测量多次读数,以便通过对多个测量数据求平均值来消除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 测杆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1.1 测杆驱动方法

测杆的运动需要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小位移测量仪的驱动机构主要是直流电机和电磁离合器,如图1所示。对测杆升降的控制可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来实现。

将电磁离合器的电源接通会使电磁离合器吸合,向上的驱动力作用在测杆上便可将测杆提升;当测杆需要下降时,将电磁离合器的电源断开会使电磁离合器断开,这时驱动力消失,测杆便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降落。

控制电磁离合器电源的通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连接在电源线上的按钮开关进行手动控制;另一种是使用处理器芯片通过编程实现自动控制。

手动控制需要操作者亲临仪器旁并在测杆运动的过程中实时观察自主判断何时接通或断开离合器电源,这种方法不方便操作,是落后的不被提倡的。

采用自动控制后,测杆运动控制完全由电路和软件实现,这样就减小了操作者的工作强度,也避免了由于操作者的误判断和误操作而导致的测量流程紊乱及测量结果错误。所以本论文采用自动控制的方法来控制测杆升降。

由于电磁离合器属于大功率器件,所以处理器对电磁离合器的控制需要借助继电器来实现。这样,测杆运动控制的控制链为:处理器引脚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入继电器的控制端,继电器的两个触点接入电磁离合器的电源线路,继电器触点的通断决定了电磁离合器电源线的通断。

1.2 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

本论文在控制测杆升降运动时采用了一种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在测杆上升阶段采用某种位置传感器对测杆的上升高度进行监测,当测杆上升到预定高度时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会发生跳变,处理器感知到该信号跳变后就采取控制措施将测杆降落。

处理器会在测杆降落并和被测件表面稳定接触后从光栅信号处理板中读取测量数据。测杆降落的耗时是确定的,由实验知从测杆开始降落时刻算起的8 min之后测杆必定会与被测件稳定接触,所以在测杆开始降落之时开启了一个定时时间为八秒的定时器,处理器会在八秒定时时间到时进行测量数据的读取、保存与处理。

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中提到的位置传感器可以是很多种传感器,鉴于光电开关(即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具有非接触触发且便于安装的优点,本论文选用光电开关作为位置传感器。

处理器对光电开关输出的跳变信号的检测是通过中断机制中的“外部中断”实现的,光电开关信号作为外部中断源输入处理器的外部中断引脚。当处理器检测到外部中断输入信号产生了下降沿跳变时,就会认为光电开关发出了中断请求,从而在外部中断的中断处理函数中将测杆降落。

2 大功率器件抗干扰方法研究

2.1 干扰的产生及其影响

分析1.1节所论述的控制链可以发现:电磁离合器和处理器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大功率器件电磁离合器可能会对处理器产生干扰。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电磁离合器在工作时会将干扰信号通过连接线路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中。这种干扰信号一般在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切换和状态跳变时产生,用示波器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这种干扰信号是电压幅值大持续时间短的瞬间剧烈脉冲。

实验发现,干扰信号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后,主要是对处理器中的“外部中断”部分产生不利影响,使处理器产生对外部中断输入信号的误判断和误触发。表1为大功率器件产生干扰的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输入外部中断引脚的跳变信号是由光电开关产生的,但是在表现为瞬间剧烈脉冲的干扰信号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之后,输入外部中断引脚的跳变信号则有可能是干扰信号。当处理器检测到并响应了实际为干扰信号的外部中断信号时,就会发生测杆升降错误。

2.2 硬件抗干扰措施

本论文使用的处理器STM32F103ZET6是产品系列中最强大的,其抗干扰能力也比一般的处理器好很多。实验发现若选用51内核单片机STC12C5A60S2作为处理器,电磁离合器产生的干扰则可能会使处理器重启或者死机。所以通过更换处理器来消除干扰信号影响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在干扰信号的耦合通道中进行信号隔离是抗干扰的一种主要方法,所以本论文在处理器的引脚和继电器的控制端之间加入了光电耦合器6N137。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级和输出级使用完全不同的两个电源供电,输入级的地线和输出级的地线亦相互独立,起到了对处理器电路和继电器电路进行信号隔离的作用。

大幅度延长干扰信号的耦合线路,使干扰信号在电线中发生损耗是抗干扰的另一种方法,所以本论文在处理器的引脚和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之间以及继电器的触点和电磁离合器之间配置了超过15 m的电线。

另外,本论文还采用了对处理器电路板正反面覆铜的抗干扰方法。

实验证明,以上三种硬件抗干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干扰,但是干扰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偶尔几次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状态切换时处理器仍会产生中断误触发。

为了完全消除干扰的影响,本论文在采用以上硬件抗干扰措施的同时,设计了一种通过软件来抗干扰的方法。

2.3 软件抗干扰方法的实现

由于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切换和状态跳变的时刻是可知的,即产生干扰的时间点是固定的,所以可以采用在产生干扰的时间点上不去检测外部中断信号的方法来避免“外部中断”扰信号所触发。具体来说就是在干扰产生时间点所在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编程将外部中断检测功能关闭(即关中断)。这种通过在测杆升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刻关中断和开中断来抗干扰的思路就是软件抗干扰方法的实现思路。

具有软件抗干扰功能的测杆运动控制流程图如图2所示。对该流程图和1.2节所论述的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新方法中加入了一个定时时间为两秒的定时器。这两秒是从测杆开始提升的瞬间干扰发生到开启外部中断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在此干扰发生时刻之后的两秒内,外部中断是关闭的。

而在此干扰发生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外部中断也是关闭的。具体来说,这一段时间是指从仪器开机到此干扰第一次发生时刻之间的时间段,以及上次测杆开始降落时刻到此干扰发生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可见,在测杆开始提升瞬间干扰发生时刻所在的前后一段时间内,外部中断是关闭的。

而由于在测杆提升到预定高度时处理器先关闭外部中断再降落测杆,所以在测杆开始降落瞬间干扰发生时外部中断也已经关闭。

所以在测杆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干扰产生时间点上外部中断检测功能都是关闭的,这就避免了处理器检测并响应实际为干扰信号的外部中断信号。

3 结语

在小位移测量仪测杆升降运动过程中,通过采用硬件抗干扰措施和软件抗干扰方法,完全消除了大功率器件由于线路耦合而对处理器产生的信号干扰,保证了测杆自动升降过程的正常进行。该方法对含有大功率执行器的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 毕业设计(论文) 多元化

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地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风和实践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初步形成规范工作习惯的重要演练,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研究和实践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全面检测和认定,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从目前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状况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下滑,普遍存在着选题不当、内容重复、理论与实际脱节、形式不规范以及学术剽窃等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高校扩招后入学门槛逐年降低,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地方院校,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如果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努力,则在毕业设计(论文)中难有好的发挥和表现。其次,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又安排在毕业前夕,在面临应聘、考研、公务员考试等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下,学生很难将思想和精力投入到论文上。另外,近年来论文现象泛滥;来自网络的资料和文献获取便捷,使拼凑论文变得容易。

2.指导老师的因素

对于地方教学型高校,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安排指导的学生较多,加之教师自身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在论文指导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很难对指导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和仔细审阅,因此不能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另外,近年来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和邮件进行沟通,方便的同时却也使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3.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和管理的因素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完成质量,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是先由教师进行课题申报,课题在学院审核后,最后由学生选择。教学型高校本科生数量一般较多,按照通行的一人一题的要求进行课题申报和选题,就容易出现题目重复(大同小异)或题目不适当,从而限制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目前各学校毕业论文选题时普遍采用双向盲选的方式,但是考虑到毕业论文环节工作量因素,很多学校还是按照教师的教研室(系)归属和职称等情况,设置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某些情况下还会指定学生进行选题,因此导致一部分教师所指导的论文和其专业并不匹配,导致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只能帮助学生把握论文的一般形式和逻辑结构,很难提出对论文研究真正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通行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重形式轻内容,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一般规定必须按照统一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并且各个阶段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填写规范的制式表格,固定化、程式化的管理流程和规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进度,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统一的进度安排使组织管理工作高度集中,各级教学部门通常只注重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和规范的形式审核,疏于内容审核,另外单一和固定的过程管理也限制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上的灵活性,而且填写各种表格本身会耗费相当的时间,指导教师和学生皆有疲于应付之感,对论文写作产生了消极影响。综上所述,目前通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流程及规范,从课题申报、课题审核、资料收集、实验或调研、论文撰写、修改、定稿到论文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适当前移

考虑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功能和性质,各高校通常将其安排在所有课程修完之后的第八学期,必然会和毕业生的生产实习、考研、应聘互相影响,如果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的时间适当提前,即将选题、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七学期中期完成,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完成论文开题,这样以来学生还可以在寒假期间继续撰写论文,到第八学期前半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这样安排既不会影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的知识储备要求,还可以将寒假的时间有效利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

第11篇

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上,一是实行校、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二是采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教务处作为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主管职能部门,着重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院(系、部)主要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方面,严把毕业设计(论文)“出口”关,对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绝不允许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全封闭式进行,且每位评阅教师评阅完后,应提出两个与设计(论文)内容有关,难度适中,且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问题,在答辩时作为必答问题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取小组答辩、院系集中进行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拔答辩、不合格毕业设计(论文)二次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检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还要实行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外审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阶段性检查和验收,推行阶段性目标管理。所谓阶段性目标管理,是基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由毕业设计(论文)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所决定的观点,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目标,然后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以防学生毕业时发现重大问题而来不及纠正的情况发生。阶段性目标管理是我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重要创新,其核心是阶段性检查验收制度。第一阶段为学生选题与开题的检查验收;第二阶段为论文分析,图件、论文草稿及设计草图的检查验收;第三阶段为论文和设计图件的形式审查及答辩资格审查。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检查验收,对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达到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注重思路培养,实行开题报告制度

开题报告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保证,它着重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知识综述能力以及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课题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帮助理清设计或研究思路,合理安排工作进程。学校和各院系要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正式工作阶段。开题报告未通过的,不得进入下一环节。有条件的院系,可举行开题报告会。

三、加强两风建设,确保教师和学生精力投入

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对学生大学学习情况的考察,更是对指导教师工作态度、投入精力和教学水平的考验。鉴于此,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增强责任意识,要求指导教师有足够时间与学生交流。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辅导实行签名制,要求每周至少辅导3次,否则扣减本周指导工作量。对不能按学校要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教师,一经查处按教学事故处理。为减少就业、考研等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精力投入的干扰,要将毕业设计(论文)中指导老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遴选、外文翻译、资料的收集及相关调研等部分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及寒假完成,从而排除了学生在第8学期找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为保证学生在3月中下旬后能够全力投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学生出勤情况抽查,凡抽查累计三次不到者,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降一级,五次者降两级,七次者取消答辩资格。对毕业设计(论文)中原创性或在某研究领域有新见解的学生予以奖励;对那些在毕业设计(论文)中东拼西凑、甚至抄袭他人成果者,根据其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二次答辩、取消答辩资格的处理。

四、引入竞争机制,启动二次答辩制度

为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中启动了二次答辩制度。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严重错误),成绩不及格者,必须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答辩,对于二次答辩还未通过的学生,将随下一级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重修。另外,采取末位淘汰制办法,控制一定比例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避免了学生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第12篇

【关键词】商住楼;环境;设计

一:引言

随着城市人不断增加,城市日益发展所带来的有关居住环境与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确实是现代生活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已经出现的矛盾;一个是现代城市人口惊人的增长,与有限的城市田地的矛盾:一个是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与落后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对有限的城市用地进行更有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组织生活。 由此商住楼就成了节省资源,实现利益的首选。

商住楼,顾名思义,就是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建筑,是住宅观念的一种延伸。它属于住宅,但同时又融入写字楼的许多硬件设施,使居住者在居住的同时又能从事商业活动。商住楼的雏形可追溯到商业繁荣和里坊制瓦解的北宋,其主要模式有前店后宅和下店上宅两种模式。既商且住 ,互相便利。在北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里均可见前店后宅的建筑模式。老舍著名话剧《茶馆》的主要场景也是前宅后店的模式,而现在的明清两代的不少建筑则采用了下店上宅的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大中小城市不断涌现此类建筑,城市的主次干道比比皆是 商住楼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史无前例。

比较好的商住形式是在一个项目内,商用和住宅两部分截然分开,各为独立的建筑体,有各自的区域,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互不干扰。此外,商用与住宅各自实行不同的标准。这种形式的商住项目,对居住的影响并不大,只要商、住两个区域的管理严格区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形式是在同一栋楼内,商与住按楼层分开,把商用限制在固定的低楼层内,商与住各有各的电梯与通道,把两者的交通冲突减至最少。这种商住楼对楼内居住的影响不大,但是对绿地、配套等外部公用设施可能还存在着“共享”的问题

二:商住楼存在的问题

商住楼楼房大多位于城区主次道路和公共场所周围,一楼或二楼为商业经营用房,二楼或二楼以上为市民居住房。由于一楼或二楼的商业经营用房经营所产生的噪音、油烟等,因而造成了住户与商业经营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本文仅从结构设计和环境设计两方面分析商住楼存在的问题。

2.1结构设计

商业部分要求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尽可能少的墙体落地,柱跨也要尽可能的大。而居住多为墙体承重(剪力墙或砖墙),抗震刚度较大。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建筑头重脚轻,实乃抗震之大忌。

2.2环境设计

对于商住楼的居民而言,沿街住宅的环境品质差强人意,因为街道上的污染无法规避

由于路面的反射作用,机动车辆的噪声向水平方向和高处传播,对高处住宅直接造成噪音污染,噪声污染是临街住宅居民面临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即便是位于一般道路旁的居民楼,居民也能感受到汽车,非机动车的噪声一天到晚不绝于耳,难于忍受。

越来越多的汽车还带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现已成为影响中国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道路灰尘和餐饮油烟直接飘向高处住宅,并在空气流动差的街巷中长时间聚集,沿街住宅的居住品质和商业的繁荣明显呈反比关系。

商住混用的问题

(1)人员太杂。商住混用人员太杂,办公的、推销的、联系业务的、送盒饭的、搬家的、往来的人比走亲戚看朋友的人多多了,也杂多了。单元防盗门和保安登记核查基本形同虚设,选房时看到的宁静、恬淡的居住氛围完全没有了。

(2)装修扰民。一个家可能会住上几十年,但是公司却待不了那么久,今天这个公司开张,明天那个公司搬家。新来的公司要装修,于是公司常开,装修常干,楼里户无宁日。

(3)电梯难用。商住楼电梯是按居住的人员数设计的,但公司的出现使楼内多了无数人,搬家具、运货、上下班、联系业务,电梯里永远是满满的,等梯的时间很长,梯内很挤,电梯的运输量经常是超负荷的,因而折旧、损坏的速度很快。

(4)环保指数下降。公司多了,人也多了,垃圾数量和汽车尾气多了;绿地少了,健身娱乐、休息的地方少了,新鲜空气和宁静居住气氛也少了,住宅区内不那么清静了。

(5)车位难觅。商住楼车来人往,热热闹闹,车位常常是满满的,很难停车。即使你买了车位,也很难保证不会被别的车抢占了。而且,人太杂,车的安全指数也大大下降,车被盗、被碰、被划、被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6)楼内干扰强烈。 公司多了,作息时间各不相同。你想早睡早起,公司邻居加班到半夜;你想睡个痛快,公司的人8点来上班了。

(7)安全隐患。人多手杂,乱扔烟头,乱接电线,放置易燃易爆物品,遮挡前防栓,安全隐患增多。

参考文献

1.卢闽军高层商住楼的设计[期刊论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2(3)

2.王学锋浅析高层商住楼的设计[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1(25)

3.谭晶晶商住楼建筑设计论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4.郝俊文.HAO Jun-wen浅谈商住楼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5,31(24)

5.尹冬霞商住楼小区设计中的几点基本思路[期刊论文]-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6.赖庆文高层商住楼结构设计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工业建筑1998,28(8)

7.邹立荣.姜松论民用建筑商住楼的实用价值[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10.丁新宇.黄澄.杨联秋谈谈商住楼建筑中叠合空间的合理使用[期刊论文]-广西城镇建设2007(3)

第13篇

EMC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电工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传统EMC中主要通过抑制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波中的电磁干扰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但是现代EMC问题中除了通信系统外还有非通信系统。如各类电子设备、计算机、家电产品等等在生产过程、运输及管理过程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能反映技术的现今与否最先是在军事领域,当然EMC问题也首先在军事领域得到反映。二战期间,美国军队在探讨EMC问题的基础上制订了无线电干扰。1946年期间通过多次测试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人类史上第一个标准民用无线电干扰仪器C63.1。二战结束以后EMC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军事力量发展的主要动力。60年代起,EMC程序逐步扩展到军事材料的各领域。美国在这时期成立了EMC分析中心和制定了EMC计划。70-80年代时期,EMC技术扩展到商业领域,如出现电动工具干扰家庭娱乐系统、电控大门被开启等等。90年代以来EM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日常中如果手机、个人电脑被处于开机状态被带上飞机会对飞机的无线电导航系统造成信号干扰,甚至会造成飞机失事。1996年我国主办了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人有上百人,10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在会上进行交流,论文涉及到EMC的各方面。

2EMC问题对策原则及措施

找出电气设备、电工产品等各种电磁干扰是解决EMC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提高电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宏观上看电磁干扰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箭头为双向箭头,即任何一种电气设备都肯能会产生或者接受EMC信号,并且还会传输给其他设备。电磁干扰的四个方面主要是:电磁辐射(Ef)、信号传导S(f)、电源传导(Pf)以及干扰地线传导(Gf)。电磁干扰与信号发出的频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干扰当作频率的函数,为便于分析,各种干扰统一用(Nf)来表示(Nf)=E(f)+(Sf)+(Gf)+P(f)(1)若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为EM(Cf),则可用评价不等式给出EM(Cf)≥N(f)+A(2)式中A———设备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的安全余量EM(Cf)实际由两部分组成EM(Cf)=EMC(1f)+EMC2(f)(3)EMC(1f)表示设备自身具备的电磁兼容门限,EMC(2f)表示经电磁兼容设计后设备增加的那部分电磁兼容门限。由式(2)及(3)可以得到EMC(2f)EMC(2f)≥(Nf)-EMC(1f)+A(4)不同的干扰源对安全余量A的要求也不同,A=6~8d(B传导干扰)、A=8~10d(B辐射干扰),EMC(2f)也被称为干扰噪声衰减系数。我们可以根据式(5)定量作依据来进行EMC设计。除了对电工设备的电磁干扰来源进行设计以外,还可以分析电磁兼容,预测EMC的可兼容性设计模型。在混合电路中,仿真电路通过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电磁兼容达标与否,如果没有达标则血药对其进行修改调整电磁发射,以及重新选择设备器件。对电工设备的干扰源及接收器预测以,主要的电路途径结合分析后,即可对电磁兼容通过电脑辅助设计模型。

3EMC动向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电工设备、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领域涉及到EMC问题。由于考虑到EMC问题,在其约束下电子系统的设计显得更为复杂,电工产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目前的文献研究中提出首先在固定的电磁环境下所研发的系统必须性能良好,第二该系统必须符合EMC标准。目前EMC的应用向各个领域开始扩展,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也不断呈现。目前EMC干扰消除的方法是使用自适应性预测器(ALP),ALP主要是通过控制移动通信中的码分多址(CDMA)中的BPSK窄带干扰从而达到避免感染的目的当然现在很多单位都在研制关于降低计算辐射的技术。另外随着不断深入分析电磁危害,对EMC的精确测试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4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微蜂窝、规划

1. 设计说明

1.1 微蜂窝位置介绍

在微蜂窝系统中,分为五个主要子系统:基带数字子系统BDS、时频子系统TFS、射频子系统RFS、电源子系统和防雷子系统。

BSS在网络拓扑中的位置是在移动交换中心MSC和移动台MS之间,每个BBS是由一个BSC与多个BTS组成。BSC和MSC间对应的接口为A接口,BTS和MS间对应的接口为Um接口,BTS和BSC间对应的接口为Abis接口。

1.2 微蜂窝的组网方式

微蜂窝按用途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外微蜂窝主要应用于对容量要求不高的地区或一些盲区;室内微蜂窝一般用在一些大型楼宇,既能较好解决容量问题,也能为保证室内覆盖。

1.3 天线的模式

微蜂窝系统应用于室外覆盖的时候一般是采用120度扇化天线分集方式或全向天线方式,因为CDMA系统通常采用全频复用,存在同信道干扰,扇化小区使用方向性天线可以有效减小同信道干扰从而增加系统容量。

2. 设计依据

网络规划和设计都需要进行预测与分析,作为设计的基础,首先要对系统容量分析和系统覆盖分析。微蜂窝设备组件与基站设备组件基本相同,可以说微蜂窝系统是一个小型的基站子系统,在容量上比基站小,其他的大部分重要的功能与基站相一致。所以基站系统中的许多理论对于微蜂窝也同样适用。

2.1 容量分析

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都使用相同的载波,在经过编码后,每个信号相对其他信号而言都可以看成是噪声(干扰)。所以,每个信号都包含在其他用户所产生的宽带背景噪声中。只有通过控制每个信号的功率,保持呼叫完整性以及抑制干扰电平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信号以最小的信干比到达目的接收机。CDMA系统的容量受制于发送功率的大小以及系统自身的干扰,因此CDMA系统被称为自扰系统。在通信孤岛中,前向链路的容量受微蜂窝发射功率的限制,所以前向链路功率理论上可以是微蜂窝设备的最大功率;反向链路容量主要是受到接收功率和别的移动台的干扰的限制,当一个移动台的功率较小,不足以克服来自别的移动台的干扰时,系统的容量达到极限。

2.2 系统的覆盖要求

2.2.1 业务容量

对于CDMA系统的覆盖,容量是与干扰相互关联的,业务信号必须达到足够功率,才能在接收机端达到所需的信干比,所以,CDMA系统覆盖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必须克服的干扰电平的大小。覆盖面积的范围同样也依赖于接收机和干扰源之间的距离。

2.2.2 导频覆盖

导频覆盖参数是指接收导频的最大接收Ec/Io,空载时该值需大于-10dB,导频覆盖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向,倾角,高度等方法进行优化。

在做优化时,可以用适用于1km以内的模型作微蜂窝仿真的依据,而且需要精度为5米的电子地图,在实际的环境中,许多因素都会对覆盖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会比环境对基站的影响大很多,所以在作微蜂窝覆盖预测时,必须有详细的街道及建筑物等数据,不能采用统计近似值,特别是做微蜂窝室内分布系统,必须要有室内结构图和了解每个区域的功能。

3. 干扰分析

从目前和对长远的分析看来,将有大部分的CDMA和GSM基站或微蜂窝共站,特别是对于室内环境。就有可能发生CDMA基站对GSM基站形成射频干扰的问题。这种系统间的干扰主要包括:GSM接收机过载、CDMA带内杂散和CDMA自身交调产物。

实践表明,无论是接收机过载还是三阶交调产物,都不是干扰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是杂散发射。所以,需要增加发射端和接收端的隔离。

4. 隔离度测量

工程中,隔离的实现是影响室内微蜂窝系统顺利开通的最重要因素,但是,经验估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导致系统不能按照规划参数开通。只有直接测量才是最准确的方法,虽然麻烦,但却最有效。在规划对室内分布增益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实际测量一下隔离度。

5. 网规流程

5.1 规划资料收集与分析

网络设计前的调查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调查分析工作,否则无法保证设计的网络达到运营商的要求,或当地通信环境及用户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运营商需求,了解当地通信发展情况,掌握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

在微蜂窝的设计规划中,地形地物对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市区中微蜂窝站点的选址宜选低于该覆盖区建筑物平均高度而且四周建筑物屏蔽较好的楼房。对于重点覆盖区要特别了解;室内安装微蜂窝室内分布系统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勘察,了解室内环境的建筑结构和每部分的功能。然后通过无线覆盖规划和分析,定出微蜂窝放置的位置,可以选有几个符合要求的位置。

5.2 微蜂窝数据收集

1、微蜂窝经纬度、高度、基站或微蜂窝的距离、天线朝向、高度信息、PN偏置。

2、微蜂窝服务区的频谱扫描:确定使用的频带。

3、在规划前必须对该服务区内进行测试。

5.3 覆盖仿真

结合上面所收集与分析规划的数据,就可以进行仿真工作了。仿真主要输出:前向业务覆盖图、反向业务覆盖图、切换状态图、导频污染图。

通过仿真,可以在规划的初期就使整个网络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指导作用。达到均衡话务量,提高容量,减少掉化率,提高覆盖率的目的。在仿真中及时发现初步规划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天线的高度,增益,方向,放置,俯仰角;调整微蜂窝系统的功率控制参数和切换参数来进行优化,然后再进行仿真,直到达到最佳的效果。(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凯;张而扬 MIMO信道的GBDB模型及其信道容量分析 [期刊论文] -通信学报2005(12)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通信,LTE,Femtocell,WiGig

 

随着人们对无线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变得更加日新月异。未来无线通信正朝着低碳、健康、高效的绿色通信方向演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介绍了目前三类较为重要的绿色无线新技术,即LTE、Femtocell和WiGig,并从技术层面逐一分析了其相关的特点。

LTE技术

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技术,代表着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通常被看作未来的准4G技术。在3GPP技术规范中,LTE系统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1-2]: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小区容量的提高以及系统延迟的降低,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小区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可满足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并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大于100kbps的接入服务。在频谱利用率上,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可自适应配置1.25 MHz到20MHz的多种带宽。硕士论文,Femtocell。

从传输技术上看,LTE系统在空中接口方面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这一技术可将宽带信号转换成多路在平坦信道中传输的窄带信号,有效适应未来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降低实际系统的复杂程度,LTE在下行链路采用多载波的OFDMA技术,而在上行链路则采用单载波的频分多址(SC-FDMA)接入技术[3]。

此外,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自适应技术也被LTE系统广泛采用,以提高数据率和系统性能。LTE系统在下行链路通常采用多址MIMO技术,以扩大小区覆盖,增大小区容量。与此同时,LTE系统还支持波束赋形技术,使得信号可进行空间复用,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在网络架构上,LTE系统采用了扁平化的网络架构,摒弃了3G网络中的无线控制器RNC节点,这样不仅简化了整个网络的结构,而且降低了传输的延迟,使得用户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入核心网,极大地提高了传输速率。硕士论文,Femtocell。

目前LTE正朝着增强型的方向不断演进,出现了LTE-Advanced技术,在网络架构,传输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emtocell技术

为了实现室内的无缝覆盖,业界推出了Femtocell的技术概念。Femtocell也称为毫微微蜂窝基站或家庭基站,具有即插即用、功耗低、有限覆盖、灵活方便等优点,并且可与宏蜂窝基站兼容,改善边缘用户信号质量,是未来有效解决室内热点覆盖的有效技术之一。Femtocell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6]:

首先是Femtocell与宏蜂窝之间的干扰问题。由于Femtocell与宏蜂窝在覆盖的区域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使得相互间同频干扰受到广泛的关注。硕士论文,Femtocell。就技术而言,可通过规划宏蜂窝基站的位置,对Femtocell的功率进行控制,以及将同频信号的传输时隙相互错开等策略有效解决Femtocell的干扰问题。

其次当用户在Femtocell与宏蜂窝基站间进行切换时,如何保证无缝切换,最大限度的降低切换延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Femtocell设备因制式的差异以及分布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宏蜂窝基站邻小区列表中难以配置,进而造成用户在Femtocell和宏蜂窝基站间越区切换较困难,具体表现为切换时延和目标基站搜索时间的增大、业务质量QoS指标的下降等。硕士论文,Femtocell。

WiGig技术

为了推动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和使用60GHz无线技术,近来国际上成立了吉比特联盟(WiGig, Wireless Gigabit)。WiGig联盟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并统一的60GHz无线规范,开发和提供Multi-Gigabit传输速率的无线产品。很多国际知名的ICT制造商纷纷加入WiGig联盟,如思科、三星等公司。WiGig的三个重要技术目标包括:

①融合(Convergence):快捷的文件传输,降低无线延迟,高质量流媒体业务。

②普适(Universal):引领众多厂商共同创造满足无线设备应用的60Ghz传输规范。

③速度(Speed):下一代的娱乐,计算以及通信设备传输速率高于当前的WLAN 技术10倍以上。

WiGig技术要求支持高达7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该目标速率高于802.11n的最高传输速率十倍之多,并且WiGig技术向后兼容IEEE802.11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802.11系列标准(如Wi-Fi)介质访问控制层的补充和延伸[7]。WiGig技术为了实现低功耗高品质的绿色通信要求,对物理层的技术参数更加苛刻,以确保实现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在WiGig的网络层,增加了协议适应层技术以支持各类多媒体业务的系统接口,如投影仪、HDTV等外围设备。硕士论文,Femtocell。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服务的领域,WiGig技术可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并可在中短距离上提供较高品质的业务。WiGig通过与Wi-Fi的互补以及多吉比特传输速率的实现,将娱乐、计算和通信设备无缝的连结在一起,成为未来无线局域网的重要发展方向。硕士论文,Femtocell。

结束语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新技术中,LTE、Femtocell以及WiGig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方向。从设计理念、技术规范以及市场需求都体现了绿色通信的内涵。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上述系统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3GPP TR25.814,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 2006.

[2]沈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沈嘉.OFDM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信科学, 2006(7): 10-13.

[4]V. Chandrasekhar, J. Andrews and A. Gatherer.Femtocell Networks: A Survey,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 46(9): 59-67.

[5]徐霞艳.3GPP 3G家庭基站标准化进展. 电信科学, 2009(4): 1-5.

[6]Douglas N.Knisely, Takahito Yoshizawa,Frank Fevichia. Standardization of Femtocells in 3GPP. IEEE CommunicationsMagazine, 2009(9): 68-75.

[7]WiGig Specifications, v1.0. wirelessgigabitalliance.org/specifications/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