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改下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
1 语文“生命”课堂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我们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们的目光要下移。我们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语文“生命”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 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文“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出此可见对话培养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二、建构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中认为生命教育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由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实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生命课堂的重要前提
“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 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电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由此可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 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古文学习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的身边充斥着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各种新闻、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上珍爱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报道,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把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实施,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进行有效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了解社会,在自我的感悟中增强生命意识。
4 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一、从字词句入手,在感悟中渗透德育
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这样描写:“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两句话,看似表达内容相同,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一层深入一层,两个“多么”的运用,两次感叹的发出,都突出了1961年泼水节让人难忘的程度,更突出了人们对的热爱。
二、咬文嚼字,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朱熹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进而产生美感,受到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师陈述:“大娘为了救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双腿。”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小金花……”生接读:“您说……”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接读,就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自然而然地烘托出来。声调一次比一次高,感情一次比一次深。感情越充沛,那么也就越感人,真正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你说,还需要我们用干枯的说教去教育孩子吗?
这就是读的作用,在读中表达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随着读的加深,情感的加深,学生内心便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理,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渗透德育
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
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多而学的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
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六、要联系生活实际增进课堂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引 言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多定在课本上,很少用课余之外的内容来教学,在课外的一片大海里只选择了课本里的一口枯井。所以,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引入课外阅读教学也是必备。
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高效扩展呢?
一、引入新的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培养一个学生活跃的思维,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熟悉课内的内容,教学时也要在适合的时机把课内往课外伸展,在学生精力旺盛之时着力于课本内容在有转机时将内容加以渲染,让学生被授讲内容所吸引,掀起W生内心想要追寻课外阅读的波澜,比如:讲到课本中的带有典籍时,相应的加入典籍背后的故事并给学生们精彩的讲解,在这时,引导老师可以抓住机会给学生推荐与典籍相关的书籍,将学生的兴趣牵引到课外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幼儿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纯真简单,不能很好的理解复杂的理念,所以,找到找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显得至关重要。有时让小学生阅读枯燥乏味的《三国演义》,不如指引学生们去读更现代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样还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老师不仅要做到在学生的阅读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要在相应的时候给学生推荐读物并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毕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学生阅读也是会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决定一切,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久而久之在阅读的陪伴下,学生的视野变得宽阔,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激情,追寻学生阅读的脚步,使课外阅读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开展。
三、用适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的阅读
从古至今读书都提倡口念,手写,眼看,心记,这其中的意义便是读书要用心记住,用眼睛看,用手做笔记,用嘴巴来阅读,这样才能让记忆更加牢固。民间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不论有多好的记性不复习不记笔记那也是枉费,随着时间的久远就会逐渐忘记,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那学生的记忆有多久呢?那是个未知数,谁也不知道那会是多久。所以在阅读时要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做到阅读与书写相结合,口心相一。
四、在开展课外活动后,让学生对阅读后的收获进行交流
开展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阅读活动,并让其将在课外阅读的领悟表现的玲离尽致。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作文朗读大赛,随性问答等等活动,让学生踊跃的参与其中,使兴趣活动逐渐的转化为知识大比拼,逐渐的推动学生去学习,去努力的阅读,阔宽知识面,同时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又比如:开办成语接龙比赛,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形成你追我赶的趋势,也感染了周围的气氛,在比赛中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此时的反省就好比催化剂,加速了学生对课外阅读追寻的脚步,催动学生积极的去阅读,去吸取阅读中的精华!
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家庭阅读大会,让学生跟其父母一起参加,在活动中不仅可以看到一家人共同努力阅读的成果,也为亲情的表达搭建了一座桥梁。另一方面,可以创立一个系统平台,鼓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或者课外阅读笔记,又或者读书领悟一系列的发表在平台上,让同学间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
五、打造阅读天地,培养自读
成立专门的阅读机构,比如:扩展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单独设立属于每个班级的读书群,延伸阅读范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活跃思维,打开脑洞。不光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老师也要支持阅读,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小天地。虽然课后的复习对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书面练习会让思维被框固,所以,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练习,不仅为学生的阅读扩展给以了实际的鼓励支持,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于这黄金屋跟颜如玉,自然需要去阅读才知道这书中的奥妙。认知浅薄,知识浅显只能构建一个虚假的空间,这空间好比做梦,只要一醒梦就碎了,虚假的空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需一试便知真假,这也跟民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便知”相照应。想要不被知识打败,只能不断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不断吮吸其中精华才能让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强大,比如:老师的推荐以及指引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给了学生一种初始力量,这种力量推促着学生去探究去追索,追寻的过程难免产生好奇,而好奇刚好是学生自主自觉阅读的发动机。
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便是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父母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比如:在孩子周末的时候,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共读活动,一起培养阅读兴趣,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的自觉阅读更有影响力。
六、结 语
扩展课外阅读能扩宽学生狭窄面,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课外阅读更是显得弥足轻重,因为课外阅读可以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吸引人们不断的探析,不断的去追寻。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课外阅读更是需要扩展,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拓宽,才能紧跟社会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李敏.小学开展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课外语文》201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受普教的影响很大,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讲读课文时仍喜欢面面俱到,课内外知识深入拓展过多,教师讲、读课文仍然以参考书和考试的形式为基准。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适应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都是为了“教”而教,很少考虑语文课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中学的语文课教学中的职业特色不明显,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习惯是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
教学习惯也称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符合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业务水平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同时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由于语文课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教师在对教材的反复使用过程找到了固有的教学规律,进行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只是为了适应考试要求。现在提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但由于教师受到教学习惯和程序化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语文课教学改革在起初稍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力度衰退,教学也就逐渐趋于固化。保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使得改革效果不明显,学生素质提高的不明显,远远低于岗位要求。
(二)教学方法固化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在提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方式,提倡采用导学的教学方式,编制导学案。在编制的语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内容大都是基础知识,缺少开放性的话题。导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仍脱离不了课本的束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过程,没有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学方法看,问答式的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问也局限于课本或参考书,学生的发言局限于标准答案,学生的讨论也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采用导学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但是其形式过于单一,导学案逐渐变得程序化,甚至成了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工具,过度提倡使用导学案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语文课堂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课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积累,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个性的形成。语文是其他学习的工具,教学过程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审视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要在形成初步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加以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专业在制定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按照专业特色进行科学设计,不要按照同一个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要体现出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
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是以课本为载体,但不一定要按照课本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允许教师适当的对课文进行改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课堂情景,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渲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没有应试压力,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的泛化,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表现欲,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不要试图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否定或者肯定,肯定学生之间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证。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看,知识的积累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要求,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才是教学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
导学法并不是现代教学形式的唯一选择,学生的讨论探究也不是现代课堂的唯一形式。在国外,孩子常常说“我认为”、“我的研究结果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等等,表现出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而教师也乐意这种现象发生,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者干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自由的课堂是国内大部分学校所不能接受的,却对国内许多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应该学习一下国外,给予自由、多元的教学空间,鼓励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塑造活跃的思维形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知识进行积累和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愿意主动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
学生的思想是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或许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放飞心灵,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故意捣乱,没有理他,接着往下讲。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被打动了,同学们也都赞同他的提法。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明白学习永无止境的道理。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焕发出生命活力,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得与众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列举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了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张扬。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机,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限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而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问题下来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有些环节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阻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被扼杀。
(二)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等待灌装的空瓶和需要加工的“器物”,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满堂问”。课堂教学“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看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热闹,热闹过后,我们却感到空虚。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探究的意义,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或者对学生的问答不置可否,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被忽视,对有些学生的“误读”也不给予纠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
(三)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授认为: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孙传远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以促进学生较好成长的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要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雷雨》一课的学习,我曾见过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由学生自主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中推选出来的这名男同学恰巧参加过学校的话剧社,在剧中曾担任过周朴园这一角色,另一名女同学选择过校本课程“影视欣赏与评论”,两位同学都有比较好的表演功底。教师给学生两到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适当指导学生话剧表演技巧,在那节课上,学生多次为两位同学的表演才华所折服,曾多次自发地热烈鼓掌,可以说,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课堂的高效是因为学生认真地研读了课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领悟文学的魅力,欣赏无尽的风光美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放任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点拨学生,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欣然往返,受益无穷。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30-01
随着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小学课堂增加了新的活力。其中情境教学法作为课改以来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三、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1.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2.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能促使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四、情景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达到高效课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要转变角色,把自己变成组织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是,怎么去营造这种氛围?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先去教学和学生互动,比如和学生在一起唱歌,谈话等等,这样,学生在课件就能处于放松状态,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为老师上课做了好的铺垫,所以,老师课前给学生交流,谈一下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那么就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上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调动课堂气氛
儿童都具有好动的天性,运动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知道,儿童智慧的提高一部分来自于手指的运动,常用左手活动的儿童比较聪明,是和左手时常运动分不开的。从我们脑的分布结构来看,一个人的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部位中,手臂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多动手锻炼,通过动手的锻炼来引起儿童脑部的锻炼,提高学生脑细胞的活跃性和思维性。
另外,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动作是有联系的,多动手操作是发展智力的动力,会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会使学生得到直观学习和锻炼,把书本上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课堂学习改变了以前单纯的讲和听的形式。例如,为了使学平时多积累,可以让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平时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强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用我们的微笑,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可以通过微笑去面对学生,这是最简单可行的一种办法。不过,这种微笑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内心中发出来的,学生能感受到这种微笑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关心,是一种交流。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总是没有一点笑容,表现的刻板严肃,学生会感到很压抑,没有亲切感,这样,学生就不想和老师交流,学生也就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老师上课面带微笑是一种自信和素质的体现,相反如果要是刻意的去说教,表面是征服了学生,但是给学生一种压力,这种效果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给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去学习知识,那么老师首先要有激情的去面对学生,用自己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化学生的情绪。
四、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活动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描写景物的文章时候,单纯老师讲解学生可能感受不好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教学,播放和景物有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的感受到景物的美好,就会感染到学生,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我们知道,有些老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学生的分数,有部分老师不愿意活跃课堂氛围,所担心的是一旦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收不回心来,影响了教学,所以,就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就是一味的听老师讲授,没有学生的活动,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说的少,学生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和思想,就是接受老师讲的内容,课堂气氛很沉闷,没有生机。我们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效果会怎么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尽快的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气氛充分的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疑问和矛盾中让学生去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积极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谈论中产出共鸣。
六、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艺术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体现,在课堂氛围中,教学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老师首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质疑,老师要用自己语言和态度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活跃起来。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老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上进的氛围,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很多,老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整体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贯彻全面性原则,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端正的分水岭。所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好、中、差三类学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克服过去“尖子”教学与“英才”教学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做法的影响。
2.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全面提高素质不能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压抑学生创造个性为代价,而必须在整体培养和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对学生实施优势教育。
3.学生个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性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努力克服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他们终身负责,实施整体培养。
二、整体教学的相关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互相联系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的整体教学也是这样,它与各类课文、非重点训练项目及其它语文基本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讲读课文的关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习得、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以讲读课文为主要凭借,它起着范例、引路的作用。
2.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重点训练项目的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这个单元是重点,到下一单元就可能转化为非重点项目。
3.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其他语文基本功的关系。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必须以字词句段篇训练为基础。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是训练语言,即训练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
4.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教育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单靠课内传达信息是很不够的,难以高速度、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水平。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要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达成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品格修养、认识能力、情感意志、阅读习惯等良好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整体教学的层次性
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达成,除了具有相关性,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一个重点训练项目,需要经过三个教学层次方能告一段落。
1.层次是训练方法的指导。如前所提,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要落在讲读课文的“肩上”。讲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方法。
2.层次是运用与巩固。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和运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练习在讲读课上学到的有关重点训练项目的知识。
3.层次是总结与提高,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读写例话”是介绍读写方面的知识短文,它的任务是介绍本组教材的读写知识点,即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这是自学内容,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先让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后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或写作训练的实践。
四、整体教学的探索性
1.探索整体教学如何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认识能力及发掘教材内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爱学,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使学生乐学。
2.探索如何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保持适当的知识量、思维量、练习量和教育量,增加信息输出的有效性,改革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接受率。
3.探索如何优化教学手段,广泛使用电化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和容量。
4.探索如何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目标教学和分层教学,谋求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探索如何加强教学活动流程的管理,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的转换,以及变对差生滞后补课为课前辅导。
总之,整体教学,是从讲读到阅读,再到“读写例话”,来完成某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本身所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种普遍适用而科学的方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课堂;活跃;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99-01
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人。那么,如何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句话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发展。从脑结构看,人大脑皮层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运动能使大脑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过程,调动了学生们感官参与,也使手脑结合。学生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源泉,发展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单一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活动课。
2.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教学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老师不愿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下功夫,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教育,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下面学生们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来,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主人。为此,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带有挑战意味、悬念式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碰撞出灵感火花。
二、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纪律和挥动教鞭“打”出来,它依赖于思想教育和观念的转变,依赖于老师角色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建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们尊重老师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重塑老师在学生心中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教学中师生不和谐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三、师生互动形式
1.努力创设民主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很重要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每个老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老师不是万能,老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方面,我就要虚心向你们学习。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关系,好学生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学习气氛中,老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敬意,师生之间关系会更和谐融洽。
一、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2.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3.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1.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鸬鹚》的时候,同学们看鸬鹚捕鱼的录像,当看到渔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鸬鹚把鱼挤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声,觉得渔夫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进一步了解到,鸬鹚的脖子上被装了个圈,渔夫只让他捉鱼,而不让他吞咽,于是更觉得呕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渔夫残忍”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还有不少同学觉得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渔夫残忍”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鸬鹚本是渔夫捕鱼的工具,渔夫养活他们,训练他们,就是让他们捕鱼的。如果没有鸬鹚,渔夫就捉不到鱼了,他们的妻儿们就活不下去了。这不也很残忍吗?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的同学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为难。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3.质疑问难进行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如果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同学能顺利、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