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德育渗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而我针对教学而言则认为学生“信其师,方可信其道”。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能相信他传达的道理。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做到率先垂范。一个治学严谨的教师传达的正能量是巨大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具备良好的师德。学生会耳濡目染学习仿效教师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做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探究环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会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并且逐渐喜欢教授的学科,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模式,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创设情境实现德育的良好契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教具、实物等让学生认识数字、图形,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接受学习的内容。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运用情境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全身心,精力充沛地融入到数学的探究中来,使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将德育渗透其中。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根据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在九九乘法口诀学习时,教师可以介绍九九乘法的渊源,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发明过程,使他们明白科学是被人们逐渐认知的,只有尚未发现的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每一个发明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
三、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数学活动要避免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要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动手进行实践。”教师适时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能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例如在初次接触“数”的问题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实物数数的训练,而是拿了一把筷子,找一个力气大的男生进行示范。折断了一根、两根、三根,接着是一把。一把筷子无论他用多大的力量都折不断。我先让示范的同学谈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个活动的进行不在于学生是否会数数,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的荣誉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实践体验,相信会对学生有所触动,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迪。
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德育的素材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德育。数学往往是数量和空间的关系、平面和立体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等诸多要素融合的一门学科。在介绍概念、公式等内容时,可以利用数学小故事、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大胆实践的探索精神。引领他们向数学知识王国的纵深方向研究。又如教材中涉及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教师可以介绍祖冲之的伟大贡献,利用他的事迹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
五、好习惯成就好的数学素养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是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培养思维严谨、做事细心,对待科学踏实认真的态度。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规范课堂学习习惯和听课状态,规范数字的书写,规范作业的习惯,规范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都是在课堂上要进行的德育渗透,好习惯成就好的数学素养,成就好的未来。
六、总结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一、引言
新课改指出,数学这门课程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及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这门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数学文化,渗透人文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仅满足于知识的讲授和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小学生在应试技巧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鲜有收获。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1.利用数学史进行人文教育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家莱说过,如果要知道数学未来的发展,就要对数学的历史进行了解。在数学这门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遐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会将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的不断沉淀和发展,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乘法口诀,我国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近代也有华罗庚的自学成才,陈景润不断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等。国外也有大量的这类素材,除号“÷”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在瑞士开始使用,符合的意义在于用一条横线将两点进行区分,表示平均的涵义。在17世纪时,欧洲人就发明了计算尺,最早的计算机也是国外科学家先发明的。数学老师给学生介绍这些精彩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为伟大数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动力。
2.在多学科的融合中进行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仅仅用单一的知识来教育学生,那么只能培养出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数学学科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目标十分丰富,有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品质教育等多种途径,这也是数学与人文融合的体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由于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数学学科本身,对其他例如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了解少,或者即便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只要老师有这方面的意识,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就能很好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例如在上课前用故事、谜语或者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清楚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寻找数学答案。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建筑;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变成诗歌让小学生进行吟诵;也可以借助地图、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在地区上标注我国五座名山的位置,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方位的概念,学生自然就可以标出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我国优美壮阔的大好河山介绍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生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就可以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3.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感知和学习数学,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将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就会让小学生不觉得数学枯燥和无趣,就会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领略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也离不开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讲授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组成新的图案,看谁的方法最多,组成的图案最漂亮,还可以在图案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嘴巴和眼睛。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美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数字”、“围棋中的数学”等各种活动,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智力游戏,例如“九连环”、“华容道”等,让学生在课外和父母一起玩,探寻游戏背后的有趣的规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的含义和规律,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典型的案例;在植树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沿着直线植树棵数一间隔数+l,环圈植树棵数=间隔数”的知识,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风沙侵袭、气温变暖等知识的普及,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和环境教育。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主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得以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数学宝藏”,让小学生享受数学美丽、体验人文情怀是每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倡导让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互补并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学生通过求多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计算和用乘法口诀计算的比较,发现用乘法计算比连加的加法计算简单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这么简单有效的乘法口诀是谁发明的呢?”教师介绍,其实我国很早就使用乘法口诀了,只不过当时是将现在的口诀倒过来的,第一句就是“九九八十一……一一得一”简称“小九九”。最后,教师引出,古人这些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接走了捷径。我们要学会感恩,要珍惜灿烂的古代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感恩自己的祖先。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家人的教育
小学数学一年级学习统计,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饼干、鸡蛋、牛奶或其他),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并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教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热潮。教师可以结合统计结果教育孩子:“父母、有时是爷爷、奶奶,他们早早起床,给你放好了面条、做好了荷包蛋,是为了让你饮食均衡,保证足够的营养。可有的同学不吃家人辛辛苦苦做好的早餐,有的饿着肚子,有的喜欢买摊点上的油炸食品,这样做太对不起家人对你的关爱了。”教师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挑食,吃好早餐不让家人担心。
三、针对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进行感恩同学的教育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令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发言,有的语言组织得很好,逻辑思维很强;有的思路很特别,方法创新。针对这些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除了要表扬他们聪明爱动脑,还要感谢这些学生,引导全班学生,由于这个同学的精彩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他的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有指点迷津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上有帮助的人都要感恩,包括自己的同学。
四、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
二年级有认识元角分的内容。这一内容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去超市买东西,超市的电脑能快速算好,并且现在的孩子很少不接触几分钱。由于与现实脱轨,一部分孩子无论怎么教,都无法换算。如10元钱,用了5元4角,还可以找回多少?每当教这块内容之前,我总是预先让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用10元钱,你买了哪有东西?课后让学生到超市记录各种商品的价格。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内容,将孩子们记录的商品价格展示出来,罗列一个家庭一天生活上的费用并加起来。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数字大得惊人,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自然地对孩子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意义策略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简言之,数学是精炼的智慧和科学,其重要性和意义可见一斑。初中阶段的数学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数学中的基础学习,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就不再像小学阶段一样以培养兴趣为主,而是需要学生更加切实地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个问题从其意义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数学教学中思想和方法渗透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到底要从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吗?答案很显然,并不是仅仅如此。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了,那么不仅对于学生的长远的数学学习有着巨大的助益,更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对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个引导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还有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的学生对于数学,只有那些“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上都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前面说到了,数学教学的意义并不止于数学考试成绩的追求。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不仅是要实现长久的对学生的影响,最实际的表现自然还是要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并且,初中学生要面对的中考也是一个在学习阶段有着重大影响的考试,数学成绩在其中又占了一个比较大的比重,并且还是一个重点、难点科目。考试是一种教学、学习的检验和反映,我们应该正视考试的作用,并且积极面对,尽管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但却是一种良好的检验方式。因此,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面对考试时可以有效地帮助到学生进行试题解答,就算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只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被理解,那么考试也会变成一件充满挑战乐趣的事情,而不是负担,那么考试成绩的提高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就是其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教学中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教材,讲授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是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什么阶段应该进入什么难度和阶段的学习这些都是经过许多教育工作者总结和思考,进而综合而成了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安排都是不一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体现,并且,课堂时间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学生在这个时段内的学习如果可以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整节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充分利用起教科书,在讲课中结合教材内容明确传递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基本掌握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说,在七年级课本上册有一元一次方程和合并同类项的内容,这个内容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但就是简单的知识点中如果可以有效地传递数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在后面的难度加大的知识中就可以更加简单地指引学生思考。数学老师在这个过程可以交给学生的就是在一个代数式子中要注意观察,然后重视归纳,这就是合并同类项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牧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阐述了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寓德于教,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牧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和主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问题就变得极其重要。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重知识教育、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不良现象,但很多事实证明,缺失德育的优异成绩,是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更有甚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刻不容缓。如何与时俱进,转变德育模式,走出当今以说教为主的德育困境,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德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德育的任务,语文学科更是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学科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契机,所以语文教学更应强化其德育的功能。
一、中职学校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校是一所牧区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地域环境的影响使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刚人学时还能遵守校纪校规,时间一长,原有的不良习惯就暴露出来,更有甚者产生严重的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这类现象司空见惯。因此一学期下来个别学生处分堆了一大叠,可校风校纪并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学生照样层出不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中职学校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人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整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可或缺的阵地,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
1、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每一课都蕴含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深悟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蜘和蟹”、”骥骇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转贴于
2、将德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渗透德育。我所授课的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少数民族,由于发音不准,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每次回答问题总是脸红耳赤、结结巴巴,一紧张想好的问题都不知跑哪去了,或者是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料倒不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开设了“课前五分钟普通话演讲”活动,让他们上台演讲。开始的时候,不规定内容,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好的、坏的都可以说,但是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能简单说说自已的看法感受。通过让学生说见闻、谈感受,实际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由开始的“怕上台”到后来的“爱上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教育。
3、注重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诵读、讲成语故事,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4、德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要符合时代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德育教学实践也要符合时代的需要,使德育教育的目标具有时代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为出发点,不断地思索与总结进步,使学生思想素质达到社会所需要达到的高度。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实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两方面,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师首先立足现实,避免虚假、夸大、空泛的德育教育,否则不但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同时,教育内容还需渗透当前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本,而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中入手。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数学史实,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众多伟大的数学家,每一个成功的数学家背后都有着一部“辛酸史”、“血泪史”,数学家们为数学可谓是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当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苦怕累,一旦遇到难度大的问题会选择放弃或者逃避,学习过程中外界稍有干扰,就会以此为借口停止学习或者荒废学业。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数学家刻苦钻研学习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家们刻苦研究的精神力量。
例如,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一生发表了无数的数学著作,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就是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取得无数硕果的大家,其工作条件却是如此的恶劣:“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这些伟大的探究精神,为了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很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刻苦学习、钻研。
(二)利用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学科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谨性,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不得任何疏漏,哪怕小小的疏漏如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都可能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可以说严谨性是数学语言的灵魂,如果没有“灵魂”,数学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慢慢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1. 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 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中有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毕业论文 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 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一次,我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教室门口到处都是纸屑.我什么都没说,弯下腰开始捡起来.慢慢地,孩子们聚拢来,一起拾.我接着上课,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73-02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寓德育于小学数学之中,这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仔细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就会发现,教材的许多地方都蕴涵着德育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尊师爱生情感的培养,美的情操的陶冶等等。这些德育内容与具体的数据相结合,以优美的主题图呈现,对初谙世事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一领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少教师已潜心研究此事,如寿春风的《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费伟平的《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李家宝的《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程礼辉的《初探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周林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做人》、王之华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等等。通过对上述研究论文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数学德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创设中渗透德育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和蔼的目光、慈爱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不断建立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一起游戏,一起交流,其乐融融。师生对话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三)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德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四)在讲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中渗透德育
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做法可以说是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在部分数学老师身上仍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部分数学教师仍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什么德育可以渗透。
误区二: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些教师不顾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生搬硬套一些德育名词进行说教、灌输,有的还外加许多教材之外的德育内容,滔滔不绝地进行分析、讲解,以致于本末倒置,严重降低数学课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性和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的,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教材内容――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明确,数学课中的德育是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教学,更不能喧宾夺主地外加许多德育素材,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因而,数学课中的德育内容因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来决定。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挖掘生活素材――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难点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对照,让许多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学生到底学到些什么?
其实,新与;日的分歧,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较传统教学应有根本的变革。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其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J市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
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
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
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
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2.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当学到“百分数”一节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洋快餐与盒饭价格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98%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88%的学生写出小论文。学生论文的触角之广,内容之深,是老师远远没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价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资料,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有效强化,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许多学生事后说自己有“长大了”的感受。
3.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4.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
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
5.数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育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培养数学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德育渗透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碳”;教育
数学是“生活”。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很明确: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数学因生活而产生?生活因数学而多彩,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基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低碳生活”主要是倡导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并去实践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当前“低碳”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低碳”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现实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太阳”,绝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在家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浪费粮食、浪费金钱、不珍惜学习用品等普遍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
一、营造“低碳”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数学姓“数”,这毋庸置疑,而数学学科渗透?低碳生活”教育也是责无旁贷:作为数学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低碳生活”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低碳生活”新成果,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订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低碳生活”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低碳生活”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二、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低碳生活”教学资源。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数学教材中,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低碳生活”教育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融于教学之中,内隐渗透、潜移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下)第52页)“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费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94页)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自家的水费等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追问“关于鸟类,你知道些什么?我们本地还有人喜欢吃野味,你们吃过吗?你认为吃野味对环境、对家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吃野味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符合“低消耗、低开支”生活理念。
三、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低碳生活”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成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材,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我们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利于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资源替换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既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较好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层效果。
四、设计富有“低碳生活”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切身感悟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一些实践活动还能够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118页“了解周围的家庭”时,让学生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接受“低碳生活”教育;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认识百分数”时,让学生上网搜集含有百分数且体现“低碳经济”的信息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低碳”意识。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柱体体积”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圆柱形易拉罐等作为学具使用,让学生利用废物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五、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体现“低碳生活”内容的小论文,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进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是我们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结合南京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生活与数学》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小设计、小研究、小论文等比赛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开展小设计、小研究、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非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征、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征、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保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预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新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功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新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和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征、专业特征、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近日来,老师对学生施暴及学生道德观念丧失的事件时时被媒体曝光,一再触碰“师德、学德”警戒线。这些事件令人震惊,也唤起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外来,是祖国的希望,而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时时被人民提起。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教学当中,切实提高老师、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我们的课本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挖掘,善于将课堂知识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民族的自信心,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国古代很早就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来表示未知数,这是我们先人对方程的巨大贡献,是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追崇;在学习排列组合“杨辉三角”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在古代,我国的数学家在很多重要的数学领域都创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成绩,而“杨辉三角”就是耀眼的里程碑。学生由此会升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祖冲之和儿子祖暅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在一千多年前,祖冲之和儿子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用先人的为科学的奉献精神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学校教学,而在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多少、质量、重视程度会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1)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知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学习数学的根本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应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还有学习方程,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习统计图可以清楚明了的了解家庭的消费情况等。学生了解这些概念,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师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正负数;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在三国魏时期的刘徽首创“割圆术”,在近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老师通过讲解也培养老师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融入于生活。数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资料,只有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才会欣赏美。
(4)结合数学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老师要通过课堂、课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统计塑料袋的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白色垃圾对地球的污染,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外,可以通过做游戏、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多种形式间接体现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奉献、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二、通过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许学生由于赞赏自己的数学教师,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基本功的水平,还要讲究自己仪表,做到端庄整洁,从内而外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教师的形象美。教师幽默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渊博的知识,能打动学生心灵,都能使学生更加尊重和敬佩老师,甚至影响学生一生。老师要通过自身实际表现赢得学生的尊重,以身作则来带动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