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学概论论文范文

法学概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法学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法学概论论文

第1篇

一、认知策略上体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1、尝试错误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经常先确定一个解题的方向,选用某一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解题的启示。这种做法就称为尝试错误法。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

2、小结的作用及进行

当学习告一段落时就需要进行小结。小结些什么?如何进行?这是一个“二而一”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顺序来实现:

(1)首先考察知识的类属、性质、意义。

考察知识的类属即是要将所学知识归到一个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考察知识的性质、意义即是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知识的本质及它的作用。

(2)对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理解:理解知识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差异;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规则、方法、和步骤,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对知识间因果关系的理解:认识某一物理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某一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

(4)对逻辑关系的理解:认识概念、规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相应的依存与类比关系。

小结的目的从本质上是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关于理解要经历以下阶段:关于知识字面的理解;关于知识的解释(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或举例、或论述);关于知识非本质的认识(能够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因素);关于知识在新情境下的应用。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径

如何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首先,需要明确认识对象之间的在内容与方法上共同的本质因素,而后才能“触类”。但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重要客观条件。

其次,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与新课题类化的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高,能够反映物理现象、过程的本质(则能够“触类”、“举一”),就能够根据新课题的特点准确地对课题进行分类,就会避免根据表面特点进行猜测、盲目尝试、或者不顾条件死套公式(就能够真正做到“旁通”、“反三”)。

4、原型启发——创造的源泉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从其他事物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物理学中的原型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建立。在学习中,物理学概念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过程模型(如各种典型运动过程、碰撞、反冲等)、典型的解题过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原型”。

为了获得原型,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训练;注重典型例题的学习与思考;注重典型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归纳思路、方法、技巧。

二、智慧品质特征对“如何学习”的启示

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据他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详尽的解释以后能掌握些什么来判断的。

人的智慧表现在:相当独立地掌握或“发现”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在于他在解决新问题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的广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是它的深度。这个品质表现在人掌握新材料、解决问题时能抽象各种特征的本质的水平上以及对各种特征概括的水平上。

在学习中,智慧的深度体现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能明确新知识、新问题的本质,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够形成关于它们的简约的概括。

在学习新知识时为了达到把握学习对象本质的目的,学习不妨经过如下的顺序:

(1)明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2)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明确新知识的构成要素。

(3)新知识的各种不同表述及其应用的可能性。

(4)新知识没有别的用途吗?解决问题时假如用别的代替?假如去掉新知识表述中的某些条件?假如将其叙述反过来?

2、发散与无限——创造力之源

“想当然”乃思维中的弊端。想当然的事情,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把你的思路向各方面展开,奇迹就会在你面前出现。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二是它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不仅广泛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克服以往经验的障碍、脱离思维的习惯的束缚,解决知识同问题情景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克服以往经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想当然”,将思路向各个方向尽可能地发散,以便新颖而独特地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中学物理中“如何确定物体的受力?”。对这一命题可以进行发散思考:可以从力与运动关系中、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中、力对空间的累积效果中等几个角度去思考。

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智慧最重要品质之三是它的稳定性。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区分出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头脑中要保持着它的全部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响,即是保持智慧的稳定性。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分割的部分进行把握,能够更好地认识学习对象的本质。

掌握事物之整体,作为人认识世界的特性之一,乃是达到顿悟的关键所在。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绪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识性。学习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思维对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维进程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并能够找到纠正它们的方法;同时还能用词或其他符号表现思维活动的结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规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这种结果的方法。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反省自己的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自我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5、独立思考些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五是它的独立性。即学习者在运用新知识方面的独立性。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能够自觉提出学习的具体目的

学习的目的性是学有所得的保证。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激发较强的心理能量,为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学习目的的确定应该分散到每一次的学习中,即每一次学习应该提出具体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如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以此来避免由于缺乏目标而迷失方向,避免学习计划落空。

学习的目的性更应该体现在课堂上。在听新课之前应先预习提出问题,以此来确定听课的目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处于主动的地位上,才能明确学些什么,才能在释疑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出学习的兴趣。

(2)学习者能够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

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可以从“求同”、“求异”、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角度对学习对象提出问题。

(3)学习者能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独立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具有不确定性。例如:一个物体向东获得一个瞬时冲量后将做什么运动?由于受力情况未知,需要做出假设。再如:关于被动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假设。

三、学会思考优化思维

1、正确处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解题中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创造活动的本领,首先在于综合——现状的再构成。分析不过是旨在实现综合——现状的再构成的准备阶段。必须认识到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分析,换言之,是以怎样的综合为目标进行分析的。尤其在解题中,我们的分析从哪里开始?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如此等等,都需要先对问题有一个综合后而达到的整体的认识。

2、怀疑与否定——思维升华的必经之路

二元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规律,在物理世界中当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与其非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本质与其非本质都强调着自己而否定对方。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自己当然也就没有对方,而没有了对方,自己也就不复存在。

在物理学习中要敢于对既成的理论提出怀疑和否定。在怀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认识其非本质,最后达到对其本质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创建新的理论。

因此,我们要在观念的对立面之间撑渡思想之舟。把思想不断地推向其否定之否定,便会在这一对立与统一的运动之中有所创见,使思想得到升华。

3、妨碍思路的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流畅性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锻造流畅的思维?在客观上,呈现的学习对象的复杂程度固然是影响我们思考的因素,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从主观上找寻妨碍我们思路的因素。从主观的角度看,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克服个人中心倾向。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当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不假思索认为它是什么,而没有认真地去考虑它真的是么?应该时常将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全方位去审视学习与思考的对象。

(2)在思维过程中加强自我提示。思维遇到困难造成间断,要变得流畅起来,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示:为什么是这样?怎样才能解决?如果…就…、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此等等。

(3)要选择最佳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起点。从哪个方面或角度去思考?比如,求电势差U?是从其定义出发?还是从功能关系出发?亦或从电场的性质出发?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隔离分析?是先假设判定吗?还是先进行等效变换?等等。思维从哪里开始?是从问题开始还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或者从物理过程中的某个位置开始?

4、加速思路变换的方法:

(1)改变条件考察内涵的变化。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条件的。着意改变它们的存在条件,考察它们内涵的变化,明确各种制约关系,为由此及彼、及它的思路变换做准备。物理问题的解是与特定的条件对应的。改变物理问题的题设条件,考察解的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归纳出解题的各种思路,从而使思路灵活起来,能够快速变换思路。

(2)求同训练。

“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不断地对所学内容或已做过的习题进行考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条件上的、结论上的、形式上的、物理过程上的、思维方法上的、解题技巧上的等等。求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行类比思考、对命题进行题目归类,选择思路、方法、技巧,加速思路变换做准备。

(3)从现状出发探索目的——有没有别的用途?

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它除了能够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之外,它还能够干什么?它与其他两个定律联合起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它能否与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联合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5、向目标收敛、自目标发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或者遵循着什么样的解决的方式,常常是由具体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所决定的。在物理问题中,常见的问题是以具有固定的必然唯一的答案为特征的。比如,物理问题常常是明确地要求:求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求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求速度是多少,求时间是多少,求电压是多少,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是多少(这些问题源自2000年高考物理试题计算题部分)。由于这一类问题总是有一个固定的唯一解答可求,也就好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目标,使我们的全部思维活动都指向这一目标,围绕着它而展开。

由于在这类问题中,答案本身以某种变化的形式被呈现出来,我们首先就认定确有答案可寻。于是,我们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受这最终的答案所支配,都试图向答案逼近。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方式:指向性思维或收敛思维。我们思想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目标所检验,而不受其前一个环节所制约。

进行收敛思维,贵在恒心,利在方法。

自目标发散是收敛思维的逆过程,称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开始思考,通过递推从未知达到已知。这是解决复杂问题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四、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1、动机对思维的影响

思维活动是有目的的。心理学中,推动和指引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被称为“动机”,它能唤起行动,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持这一活动。

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的人,或者那种对既定目标缺乏执著追求的热忱,尤其在挫折面前少有毅力、丧失信心的人,是很难在其思维活动中有所建树的。一般来说,动机水平很低的人,其思维活动也必然是很贫乏的。但,动机太强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目的物,其知觉、思维活动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并且思维变的僵化,难于在不同的策略之间灵活转换,容易“认死理儿”,“钻牛角尖”。当我们的动机太强时,乃是处于欲望不可遏制之态,已丧失理智。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因此,应把动机调节到适度的水平上,使我们的思维处于最优水平。

2、情绪的参与——思维的催化剂

像恼怒、厌烦、沮丧、恐惧等负性的情绪破坏了对待问题的积极心态、对可能的线索具有的敏感以及对种种策略选择上的灵活性,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思维的加工。而另一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极大的喜悦,过渡的兴奋、机动或满足后的松弛,也同样不利于信息的加工,从而影响思维的正常有效地进行。

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体验、活动都带上良好情绪色彩且相当持久的心态)是使你的思维被易化的心理基础,对你的思维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3、意志的作用

认识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认识过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认识广阔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当人们从复杂情境中探求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遇到阻抑时,意志对认识过程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同时,意志有调节情感、情绪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绪使之服从于理智。

人的主要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它们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学习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按照目的调整和控制学习活动,以达到既定目的,这需要具有意志自觉性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现问题之所在,能够坚决地采取措施改进学习的习惯或学习方法或及时补缺,这需要具有意志果断性品质;能够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和浮躁的不顾行动后果的冲动,学习纪律性强,情绪稳定,学习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清晰,这需要具有意志自制性品质;在完成艰难的学习任务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尤其是当学习任务比较艰难和需要长期坚持时也能够取得学习的成功,这需要具有意志坚持性品质。

第2篇

1、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普通存在一个弊病,实践能力不强。我国法律专业的人才,从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发展,99年开始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学环境,师资很多学校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学生的素质不高,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满足企业对法律高级人才的需求。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在科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积极主动性就有了,知识才能会融会贯通。现在法律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典型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案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都违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是第几条等。通过这类实例教学,学生能很快记住法律的一些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能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基础知识的应用灵活性,对整个法律知识能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整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搭建好平台,学生能演好各个角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法律高级人才。

第3篇

法学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一: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实践教学作为开放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本人根据电大系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员将所学的理论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法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法学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实践教学作为开放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作为开放教育专业之一的法学,是培养法学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探索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我国的法学教学,多年来,重视法学理论的教学。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开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电大也不例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一些地方电大实践教学仅限于少部分课程,如刑法学、民法学,更多的地方电大仍然沿袭了传统法学教育的模式,将实践环节的目的确定为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手段。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少,即使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真正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电大法学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律咨询等。一种是到校外实践基地(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参加法律实践。从当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其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

利用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是远程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中,大多电大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有些电大网络不够畅;二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或缺乏利用网络的能力;三是有些学生不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因而,很多电大没有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实践教学,或者利用了,但参加者有限,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说明

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两方面,即课程实践性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教学。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本模式主要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专科的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婚姻家庭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本科的合同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证据法学、法律文书等。本模式采用“二元”教学模式,所谓“二元”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是否能经常参加面授学习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两种程度的教学:面授为主教学与网络教学为主。

1.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件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如在《刑法学》(2)中,采取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材料,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为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在校内建立了模拟法庭,配备了必要的服装和设施,能够随时进行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同时,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深入实际提供方便。

2.其他组模式方案

其他组主要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采取网络案例分析、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可采取法学专题辩论、法律咨询、观摩法院庭审、模拟法庭等形式。

1.法学专题辩论

教师选取社会热点、争议的法学辩题,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展专题辩论。

2.法律咨询

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既回报社会,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水平。

3.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案例要选择与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参加者由学员自由报名,任课教师决定。其他同学必须旁听模拟法庭庭审。

三、完善和落实开放教学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二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离不开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践,融入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增加知识含量。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它是法学教学的必要场所。在校内实践基地方面,一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二是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三是建立稳定的参加实践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逐步形成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一是巩固和开拓实践基地;二是与实践基地签定能够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双赢”的协议;三是电大与实践基地加强沟通,校内实践教师经常深入校外实践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处理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融入司法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及时收集实践基地的典型案件,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案件进行研讨分析;五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司法工作人员担任电大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四)完善网络建设,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

处理功能,以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一是保证网络的畅通,满足网上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建立各种QQ群,保证信息的下达;三是建立网上教学实践管理员制度,管理员由精通网络知识,又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的人员担任;四是需要有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针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体系。加强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开放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缅.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2]吴斌.法学教育改革之路径[J].教育评论,2006.4

[3]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4]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周愉晴:《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法学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二:高职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总体上来说,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与一般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别,高职法学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推动高职法学教育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法学教育作为当前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高职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尽管近几年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陈旧和落后,更是给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新形势下,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更要加快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确保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法律专业型人才。

一、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法学教学方法

(一)在当前高职法学教学中,需要提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堂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法学专业教育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法学教学的任务。

(二)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的特色,根据其现有的土壤和条件来做好移值工作。即高职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重视自身的特色,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

(三)在高职法学教育工作中,需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实用的法学教育体系,确保教学方法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特色性,众多教学方法并没有主次之分,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分别对待和选择,并使各种方法能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各高职法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和配合,做到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进一步对法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实行交互式教学

(一)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一些小的法律轶事和法律案件片断来对讲解所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充分的发挥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二)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法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则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丰各中先进的教学工具已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应用,这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法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法学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授课过程中可以能完这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从而带给学生听觉和社觉上的震撼,以生动和逼真的形象和画面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对法学的深奥性进行深入研究。

(三)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法学教学和学习的氛围,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打造交互式教学的平台,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沟能宾机会,从而将交互式教学的优势更好的体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法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交互式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法学教育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高要求,其自身具有其他普遍高等教育学生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树立明确的目标,燃起希望,使其成为学好法律知识的动力,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法律人才。

三、重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实行案例式教学法

(一)组织相关教育者编写相应的案例题库作为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如可以先讲授有关法学内容,然后再下发一些相关案例来督促学生的进一步深入,也可以先下发相关案例,然后启发学生从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二)目前电视节目占各类法律节目较多,节目的案例不仅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极大。因此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上类似法治节目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法学教育者可以就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讨论和辩论之后,法学教育者应该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相应的讲解和引导,并可要求学生就案例分析情况写出相应的法律文书或法律解决意见。四、学以致用,实行实践式教学方法这里提到的实践式教学方法,类似于很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口中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从教师指导下的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的技能。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学教育模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诊所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广义上的,包括一切实践性质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法庭、司法机关实习、法律志愿者活动以及法律辩论赛等等形式。高职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各种纠纷,能够撰写各种法律文书,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法学教育目标,培养合格高职法律人才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与一般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别,高职法学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推动高职法学教育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体育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现在的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

所谓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师专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包括教书育人这一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相关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体育教师,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众多信息和方法中辨别信息,选择方法,以及怎样运用信息,使学生在用各种各样的思路方法中,结合实际找出适合自己情况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上技术课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而不能光有体力的投入。

2.树立“全民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三个面向”对体育教育的要求,随着现代生产的自动化和微电脑的作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现代文明病----“身体活动不足症”将成为社会的常玻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而应从较高层次“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考虑。因此,体育必将走向社会,体育教育必将在全国各族人民普及,使之成为“全民教育”。

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要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必须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

4.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体育的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观都属于人的自身,因此,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体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固有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也应是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的。

二、重视教材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必须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材难度。如果我们的教材陈旧老化、平淡,要求不高,就很难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编写教材,应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补充新内容,以适教学改革的需要。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纠正重体育实践课而轻体育知识课的教学的情况。

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将易产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课程设置上,原来一年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改为活动性、对抗性、集团性强的蓝、排、足球为主教材,以个人容易实行、对锻炼身体价值又较好的项目(如武术、健身跑锻炼),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这样和二、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做到一定程度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技能基储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必修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二年级必修选项课的基础上,根据修完体育的学生要求再开设体育任选课。

加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主动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青年教师比例几乎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使青年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以促进青年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这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教学需要都大有好处。

学校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与国外相比,体育实践工作不逊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之体育教师实践工作负担较重,体育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难于进行专题研究,所以我国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要搞好科研工作,我认为要领导重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5篇

传统法律教学以注重传授系统理论为教学主要目的,对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对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也未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法学教育若离开了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也违背了法学教育的初衷。

1)课程还存在形式化问题

现阶段法律教学,还存在着法律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形式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法律课程教学,例如模拟法庭审判,学生模拟法庭审判出现背台词的现象,现场发挥部分相对薄弱,使得模拟审判缺乏真实感,学生的积极性上不来,并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还停留着依赖课本知识,对教材记忆的范围内,而由于法律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界限并不清晰,也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延伸性,对理论和社会实际应用过程脱节,实践性法律课程没有受到师生足够重视。

2)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足,高校法律专业从教的教师,大多没有法律执业履历,对实践性法律教学不能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难以满足高校法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缺少实践性法律教学场地,素质教育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没结合起来,例如素质教育中口才训练,就对法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并没开设口才训练课程。

2.提高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

1)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教学成绩,而轻视教学实践的现状,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背诵了一大堆法律条文外,还不能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法律专业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司法职业考试,取得司法职业资格,学生从学校毕业,就需面临国家司法考试的试题,而由于该项考试的考试率低,使得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应具备法律职业从业经验,从而切实改善法律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促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

2)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法律教学,应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安排实践性课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学习,以及律师实务操作实习等,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真实的法律环境,可以应用所学的法律条文,切实解决实际法律冲突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其中不同身份角色,或扮演审判长、律师等,并增加模拟法庭真实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例角度,模仿法庭审判程序,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水平,达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目的。

3)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

法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学,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来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是枯燥的背诵法律条文为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实例,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将所记住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实际案件中去,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并在小组中进行交叉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

实践性法律教学,不是依靠教师单纯给答案,然后学生去找到验证方法,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自我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所承办案件的责任感,从当事人的角度,尽最大可能找到合法维护其权益的途径,这样将较大的提高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例案件的审理,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最终的答案,不是教材上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真实的法庭给出的法律裁定,这将使得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又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切实提高了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3.结论

第6篇

(一)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聘请母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或是聘请相关的离退休教师进行教学,很少有独立学院专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作者查阅了一百多所独立学院的网站,只有若干所独立学院建立了政治理论课程教研部门,这说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教学改革难以推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教学模式单一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不够完善,办学经验不够成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照搬母体高校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的接收。缺乏讨论教学、体验性教学,更是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气氛呆板,教学手段单一。

(三)课程内容选择缺少特色目前独立学院都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和一些示范性课程教学方案(PPT)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分布、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殊性。由于沿袭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方式,导致课程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较少,如视频影视内容少、道德两难情景设计少、法律案例设计过少,等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院校一样,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没有制度化,没有列入课程计划;有的院校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知识应用的环节等等。实际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法律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在知识与素质、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

(五)考试评价方式不科学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一般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形成科学结论的。书面考试只能考核到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并不能很好地考核到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法律素质与行为能力。而知识与素质、能力并不一定能建立一致的关系。

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

独立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一)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这种人才的具体规格是: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另外,独立学院具有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学生特质,其优势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习十分刻苦,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欲望,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主流和根本性特质所在;(2)大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3)部分学生基于家庭背景等原因使得信息接收渠道比较多,见识比较广;(4)很多学生知识面比较宽;(5)小部分学生特长比较突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整体的知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2)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3)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4)极少数学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内心世界比较空虚,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比较迷茫;(5)少数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没有很强的进取意识。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定位和学生特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高效的民营办学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以适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且要经常性地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定位和特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破除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增加讨论课程环节,就一些“道”与“法”严重冲突的问题开展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二是要构建案例教学模式,重点引入典型案例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带领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便于学生学习、效仿和运用。三是构建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可以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是针对某一敏感问题开展专门论述,或是针对某一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或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等等。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回避现实矛盾,要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明理,又能动情,还能应用。

(三)精选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涵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兼顾(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三观”、“三德”、法律基础),又要重点突出。如在职业道德知识模块的讲授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求职心理、求职技能。在法律基础知识模块中,要突出劳动法律法规。作者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就专门用两节课时间讲授《劳动合同法》,让学生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本领。如何统筹全面性和重点性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细小的知识点推及到大道理、大主题、大方向。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格外注意突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必须要充分突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及区别。如在讲授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时,作者经常运用“大义灭亲”(违反法律关系)和“见死不救”(违法道德关系)的案例来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时的分布方面设置实践课时。设置这种实践课时不是放任学生随意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参观监狱,组织模拟法庭,等等。教师在这些实践课时中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细致总结。二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课程中穿插情境性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因为该课程课时有限,不可能设计过多的专门实践课时。所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式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实际上也是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形式。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商法教学创新;实训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法律专业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高职高专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率为75%,在所有高职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29%,排名倒数第一。法学专业就业难,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法律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切实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专业的主干课程,商法教学改革是法律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商法教学实践,谈一谈商法的职业化教学问题。

一、高职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法律专业以培养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商法教学与本科商法教学应当体现出差异性,如果说法学本科应偏重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尚存争议,对于高职法律专业是职业教育应当没有异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教科书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但实践中,高职商法教学成了本科商法教学的缩编版,除内容简单点,课时少了点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只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面对个案不知如何着手。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实训侧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不是在课时上保障不了,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门与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法的实践化教学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而现在高职法学教师队伍基本是理论型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朝清一色的理论型、研究型发展,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因为所学专业的局限缺乏对法律之外的经济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没有律师、法官、公司业务等实务经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民商法学在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课程比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高职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课的开设而轻视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部门法课程中,民商法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为例,商法课程为64学时,内容包括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原理和条文后,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训练。

最后,是关于商法教材建设的问题。虽然一些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迹,教材的内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发展的步伐。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的重心也发生转变,从贸易法转到企业法再转到金融法。公司融资、并购、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胀、电子商务等都成为商法的新课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票据制度已随着交易电子化的发展而萎缩,在商法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商法课程在教材上应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教材老化,授课重点不突出,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商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商法教学改革应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其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应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善商法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调整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高职法律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有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使法学职业教育适应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造现行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商法课程是全国唯一的商法国家级精品课,江西财经大学的商业法律网络模拟课程十分新颖,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我们要与其他高职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允许教师适度兼职,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主要是兼职律师,从发展趋势看也可兼职法官、检察官。笔者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培训一批专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类似理工科的实验教师,专门带领、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模拟训练。除此而外,还可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

(二)大力加强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要涉及学术前沿,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起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全球化等问题。要鼓励教材不断更新,强化教材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推出更多、更适用的商法案例教材。关于教材编撰的问题,虽然目前统编和自编的商法教材数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实践中的问题、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却为数很少。笔者主张高职院校商法教师应当与司法实践部门合作编撰适合高职教学的经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职业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传统的基本概念说明、主要学说梳理外,特别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说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实务问题的指引和动态研究。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学生交互式教学方法,应提倡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改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发展,提高实际能力。课堂讲授要从纯理论的讲授方法向理论结合实际的讲授方法转变。商法教学中应当吸收实践性的内容,商法教师应当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实践中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可议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规则,把这些典型案例运用到商法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所得结论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从而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发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解决学时少课时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法学的内容包罗万象,要加强高职法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这将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四)进行商法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来,商法课程所占课时仍然偏少,急需加强。笔者认为应当把商法分为三门课,商法一(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法二(证口法、票据法),商法三(破产法、保险法)。每门课48学时,都是必修课,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商法一,第二学期开设商法二和商法三,这样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讲透,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还应当在三年级开设金融法选修课,内容包括信托法、期货法、电子商务法、银行法等内容,以适应商法发展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还应当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

(五)开展商法实训

第8篇

增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 提高发展改革工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在有些地方还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有所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市发改委作为党委、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调控经济运行、谋划发展战略、编制年度计划、规划建设重大项目、指导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应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注重破解发展难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

一、科学判断经济形势,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审时度势,善于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求和进程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发展变化中保持清醒头脑,高瞻远瞩,正确把握时展的趋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特别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快速反应机制,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预警,及时化解矛盾和困局。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要求的经济调控办法,既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科学发展的眼光抓好发展战略思路的谋划,无论是选择目标、确定任务,还是制定政策、提出措施,都要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克服重增长、轻环境,重产业、轻成本,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重点是积极开展全市“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研究,研究提出重点产业“十二五”规划初步思路。抓住国家启动十个重要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强全市机械、纺织、轻工、食品、化工、建材、医药、冶金、盐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研究,筛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重点产业提升和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争取项目审批和政策性资金扶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投资调控、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思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进一步促进“三农”、基础设施、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项目建设,形成调控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有效机制。深入开展“投资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加强投资管理,认真落实投资工作责任制,建立投资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积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对已争取的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项目,抓好项目开工建设和管理;对已上报争取中央新增1300亿元投资及20xx年项目,积极向国家、省汇报衔接,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对需国家、省批准建设的项目,抓紧落实各项条件,力争尽早批复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基建基金、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作贷款和省调控资金支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确保中央投资及时拨付到位,进一步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管理,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确保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加大投资项目推进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强“三大投入”的部署,对已下达的三批1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加强调度推进;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确定的省、市重点项目及重大工程,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在项目立项、建设资金、用地指标、施工条件等方面优先保证,抓开工、抓形象进度,加快推进;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具体抓重点投资项目制度,对市级政府主导类大项目一月一调度,争取神华国华寿光发电厂、黄大铁路、长深高速xx段、黄岛至xx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工程、xx—青州公路昌乐至青州段、城区至滨海轻轨、潍日高速公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潍柴动力大功率柴油机技术改造、瑞森华光半导体照明用外延片管芯器件与应用产品、孚日薄膜太阳电池研发及生产、市奥体中心、市民健康中心、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服务业投入,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吸引市外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在加快培育“四大载体”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与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支柱产业发展,特别要优先发展生产业,集中支持研发设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一批高端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向网络化、聚集化、品牌化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为科学指导服务业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国家、省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部署,结合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统筹协调、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优化重组、项目建设等工作,促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应对危机、寻求发展的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市发改委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改革的职能,负责牵头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全面强化改革创新,按照省里确定的改革内容和要求,突出重点,制定方案,搞好试点,全面推进,务求在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土地约束、完善金融体系和投融资体制、搞活做强企业、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尽快创出一批在全省、全国领先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全省的改革提供借鉴,推动我市各项事业发展。

第9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质上就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服务,有四个方面含义:一是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学生管理应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生为先,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真正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二是教学服务。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搞好教学服务,必须树立两个“零距离”思想,即: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实现在校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三是成长服务。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大学应有良好的氛围,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会受到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使学生对校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服务重点要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

200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办学思想的转变,即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高职教育的定位有四层含义:一是人才定位,即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高职教育人才怎么培养。三是找准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是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即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专业倾斜。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均推出了许多突出重点的举措,如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具有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对于学校来讲,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实训基地,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亮点。

办学模式的转变,即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与用人单位配合。其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配备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

办学机制的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式教学,加快建立“学分银行”的试点;优化整个教学过程,降低文化课的比例,提升专业实践课的比重,按“必需”与“够用”的原则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高职教育推进产学研合作有四层含义:一是充分利用社会的物质资源;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智力资源的作用;三是实施“双证书”教育,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四是拓展学校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打通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可以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开展市场调研。主要是专业建设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②成立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聘请大集团、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咨询委员会的运作,可以赢得企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形成良性运作的“产·供·销”经营网络。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组成,为学校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产学研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咨询。④成立科学研究所。学校以系部为单位成立若干研究所,重点进行应用技术项目的开发,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⑤聘请企业人事主管为客座教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⑥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

产学研合作符合WTO的基本精神,即“双向介入、紧密结合、互利互惠”的原则,能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不仅能使高职教育培训出的学生很快胜任企业专业化的特定需求,而且能不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的重点,从而提高高职教育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能够办出特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浒.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中文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已形成较为明显的教学传统,但教学脱离文学现实问题和学生的阅读经验、侧重理论推演、忽视感性实践、教学方法松散单一等现象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也感觉越来越难教,这就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在创新教育视角下,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性地探究和选取切实可行的文学理论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为主线开展研讨型教学

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开展创造性教学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教学必须依靠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来,而问题是一切学习和研究活动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习惯于在备课和讲授时针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设置问题,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所讲的知识内容。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设置的问题无法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启发新的视角,生成新的知识。即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以理论预设为前提,比如,以往讲授的“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以本质先行的授课思路,围绕原典或一些抽象概念来勾画文学图景,而忽视鲜活的文学现实及其发展面临的困境,譬如,如何解释当前的网络文学现象。很明显,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利于启发学生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也无法对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都明白,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学分,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力量。对教师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革新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师生双向互动的研讨型教学。笔者认为,问题是有效实施研讨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过程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来开发和驱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文学理论教学而言,研讨型教学是立足于文学现实问题,教师指导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确定选题,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当下社会是一个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消费社会,看电影、看电视、看图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觉化和传媒化的生活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文学发展产生冲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分析文学形象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学经典,让学生认真听讲和领悟,从而掌握作品中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多媒体直观教学也是让学生看看图片和剪辑视频来理解文学形象,学生享受到一些声、影、图等视觉大餐,但是被视觉图像牵制而缺乏对形象的深入思考,而扬弃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当下流行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为现实文化语境,选取《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为专题展开讨论。在阅读和观看经典片段,辅助阅读一些代表性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专题背景的知识性辅导,围绕宝玉、黛玉、宝钗形象在小说文本和电视文本中表现的异同以及语-图之间互动关系,启发学生对两种不同媒介表达的思考,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形象的塑造。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掌握了文学形象的相关重要知识;另一方面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分析、综合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研讨型教学实施的内在机制就是师生的双向互动,以此确立师生平等关系。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和削弱,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单向关系,而在研讨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介绍知识的向导,学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由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基础上,他们对视觉文化和时尚文化比较敏感和好奇,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因此,学生在一些教学内容上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优势和长处。与单纯地讲解,加上教师自己精心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和佐证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文学理论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文学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从文学和文化的现实问题出发,在质疑和研讨中,帮助学生进入科学的思维状态,进而掌握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以应对现实生活的不同需要。[2]

二.创作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理论》课程主要是围绕文学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教学,侧重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即使分析某些经典文学作品,也是要回到某些深奥难解的理论上来,分析的目的还是让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理论基本知识,但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到教师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讲解,而无法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更无法分享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和需要等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思考,笔者不断尝试着革新作业形式,试图通过作业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讲解“文学创作论”和“文学体裁”的时候,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一次文学创作的作业,主题是写自己的大学生活,体裁不限。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每位同学都有许多自己的大学故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象和理解大学生活。两周后,全体学生交上作品,按体裁分类,发现散文居多,其次是诗歌,剧本和小说较少。在对作品进行整体性阅读之后,认真比对和评析,在讲解文学创作时,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从学生的创作谈中,生发和延伸创作理论,让学生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尝试中,了解文学创作积累、构思、传达等过程,切实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思维。通过点评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体裁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体裁划分的依据等等。这种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同时对创作也有理性的反思和批评,学会利用文学理论知识指导文学创作和赏析文学作品。

笔者发现,作业是展示学生文学创作才能的重要形式。作业不单纯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也不只是课外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的手段,作业应该融入和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实践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每次作业的内容和效果,让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学生自由创作为例,学生以大学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在接下来讲解“抒情性作品”的章节中可以再次使用,结合学生的作品内容,搭配和穿插文学经典,引导学生对文学抒情的性质和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作业的功能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之前,针对同学们身处工科学校,感受到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对男女性别认识和爱情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对此,笔者布置的作业是以著名作家沙叶新的话剧《寻找男子汉》为原本,让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现实改编该剧本,并利用两节课的时间由学生自导自演改编的剧本。从完成作业的效果来看,他们对《寻找男子汉》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刻画人物、情节冲突、爱情主题的表现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学生改编剧本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以及对心中女性、男性的形象的理解,同时用具体可感的表演形式将故事和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明白了理论不能只停留在背诵和理解的层面上,理论在文学创作改编中也有操作和表演的乐趣。

作业的质量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的文学创作质量不高,作品内容和体裁不够丰富,比如没有小说和剧本,那么,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指导学生多写多练来提升创作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操作上遇到的难题,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并通过推荐优秀作品在一些校内外刊物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改编与相关的文学理论问题结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要他学转变成主动的学、他要学。不仅如此,这种强调文学创作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里创造了一种文学艺术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创作的成功喜悦,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经验,也感悟到文学理论的魅力。

三.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忽视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训练。创新型教学摒弃这种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课堂书本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因此,教学思路需要在课堂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和拓展,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课前围绕文学现实问题来搜集相关材料,细读和理解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鼓励和启发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读书报告,明确问题的起点、解决和阐释的步骤以及论证的材料。比如对“作者”的理解。网络时代到来,“人人都是作者”观念的提出,引发文学理论界的争论和探讨,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作者”的论述,让现实问题进入历史视野,并从中推理“作者”问题的发展演变以及当下“作者”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而回答和解决这一文学现实问题。另外,针对文学经典改编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文学经典、改编理论,观看改编的电影文本。比如,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莫言《红高粱》、余华《活着》、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李可《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的电影改编。通过阅读和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与电影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差异,以及在同构和变异中文学语言在电影审美中的转换,以此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语言和图像各自的优势以及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地位。在当下视觉消费时代,如何理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功能以及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语言和图像两种媒介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对相关文本的细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特别是学生关心的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用专业知识判断,用逻辑知识去回答,强化这种专业素养和逻辑素养,使得学生对文学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失科学性、思想性和批判性。

其次,倡导学生课后开展文学批评和研究。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构思和想象的层面上,应该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课堂研讨和课前文本细读中发现的问题,同时结合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实践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自由式的批评和研究。在鼓励和指导之下,2009级5位学生合作以“古代历史故事、皮影戏和动画电影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题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10级学生以“柳宗元《江雪》的图文接受研究”和以“西方现代经典心理小说的电影改编”为题等申请到多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另外,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中,有许多学生也因文学理论课程的影响,选择比较鲜活的文学问题作为话题进行研究。通过实战演练,有益于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知识和智能协调发展,提升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总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应顺应时展需要,根据教与学双方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注 释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

[2]史修永、刘静.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J].教育评论,2014(9).

第11篇

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观点认识、教学推行等方面发表个人见解,以尝试在古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推行素质教育。

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改革,它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的数学教育观点(即:1.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从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单指数学知识的教学;3.数学现代化教学并不是现代数学,而是指数学的现代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学),加快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尝试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等。

一、小学数学教育方法分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可分为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方法两大类。基本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阅读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参观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自觉辅导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模型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最优化的组合整体。

综合性教育方法的出现是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过去我们是孤立地研究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项活动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互相配合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必须从整体上,用互相联系的观点,考虑如何把几种基本方法构成一个最优化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改革方向

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和研究学法指导,面向全体师生,以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做到五转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为主;由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与学要最佳结合;由忽视非智力因素转移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由注入式教学转移到启发式教学;由局部性改革转移到整体性改革。

三、可推行的教学新法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华东师大附小邱学华教师提出的,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学法。日本阪市大学佐藤三郎教授还把它编入《世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书中。

尝试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这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节课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中的五个步骤,而不是一节课的全过程。在新课结束后,还需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以便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尝试教学法采用的课堂结构一般有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巩固练习)、课堂作业以及课堂小结六个阶段。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就是在第三阶段(进行新课)中进行。

2.发现法

发现法也称探究法或问题解决法,是美国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不是由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或某些比较巧妙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各概念的异同和各种关系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知。发现法的教学进程可分为以下六步:

先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解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接着提出问题的各种可能,指导学生思想问题的方法,推测可能的答案;还要协助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之后是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去证实结论,解决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举例温故索因联系比喻类比

1、举例法:举例通常分成两种情况即举正面例子和举反面例子。举正面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一般为具体使概念生动化、直观化,达到较易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向量空间的时候就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在解析几何里,平面或空间中从一定点引出的一切向量对于向量的加法和实数与向量的乘法来说都作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复数域可以看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数域F上一切m*n矩阵所成的集合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的乘法来说作成F上一个向量空间,等等。举反面例子则可以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加深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试判断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这就需要我们对反比例函数有本质的把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一切形如的函数,本质是两个量乘积是一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1)中y和x-1成反比例关系,(2)中y+3和x成反比例关系。定义中要求k为常数当然可以是-1,所以(1),(2)不是,(3)是。

2、温故法: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的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授新概念之前,如果能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作一些适当的结构上的变化,再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高中阶段讲解角的概念的时候最好重新温故一下在初中阶段角的定义,然后从角的范围进行推广到正角、负角和零;从角的表示方法进行推广到弧度制,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较易接受。又如在讲解线性映射的时候最好首先温故一下映射的概念,在讲解欧氏空间的时候同样最好温故一下向量空间的概念。

3、索因法: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具有丰富的背景和真实的原因,当你把这些原因找到的时候,那些鲜活的内容,使你不想记住这些概念都难。例如三角形的四个心:内心、外心、旁心和重心,很多同学总是记混这些概念。内心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而得名内心;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因而的名外心;旁心是三角形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两个不相邻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旁切圆的圆心而得名旁心;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的重力平衡点而得名重心。当你了解了上述内容,你有怎么可能记混这些概念呢?又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样定义的,过点做直线的垂线,则垂线段的长度,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为什么不定义为点和直线上任意点连线的线段的长度呢?因为只有垂线段是最短的,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再如:我们之所以把n元有序数组也称为向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它包括通常的向量,作为特殊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与通常的向量一样可以定义运算,并且有许多运算性质是共同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4、联系法: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性,任意数学概念都是由若干个数学概念联系而成,只有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彻底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是有规律的。那规律是什么呢?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项与项之间的规律、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通项公式,项与项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递推公式,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问题。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差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被称为等差数列;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倍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就被称为等比数列。这样我们对数列这一章的概念便都了然于胸了。

5、比喻法:很多同学概念不清的原因是觉得概念单调乏味、没有兴趣,从而不去重视它、深究它,所以我们在讲解概念的时候,不妨和生活相联系作些形象地比喻,以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映射的时候,不妨把映射的法则比喻成男女恋爱的法则。两个人可以同时喜欢上一个人,但一个人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这不正是映射的法则: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唯一的像与之对应吗?又如函数可以理解为一个黑匣子或交换器,投入的是数产出的也是数;投入一个数只能产出一个数;但是当投入不同数的时候可以产出同一个数。再如:满足和的像等于像的和、数乘的像等于像的数乘的映射称之为线性映射。这不正像一个人怎么舞动他的影子就怎么舞动吗?所以有的时候把线性映射理解为“人影共舞”的映射。

第13篇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固化

尽管“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逐渐成为现代教学思潮,加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继颁布,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未得到本质上的转变,与教学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体育教学还是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对体育课的观念就是掌握技术、技能以及增强体质等,却忽视了体育亦是进行多方面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过于制度化,缺乏灵活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增强体质,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目前,我国多数小学体育教学仅仅满足于达标训练和达标考核,即实施“考什么、练什么”的教学思路,完全依赖于教学规定内容和考核标准,本土化或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几乎不列入课堂教学中,甚至还保持着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这些未简化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小学层次学生的学习,缺乏娱乐性、趣味性,产生的结果只能是负面的。试想一个小学生如何能完成一个成年人的技术动作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多样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固定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课堂的固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现代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完成基本技术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力、观念以及意识等的引导。因而,我们要走出以往教学误区,不断地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智力和思维方式还不能达到成人水平,活泼、开朗、好动、好玩是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但也是该阶段学生的一个优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利用好这个年龄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场地设施的不齐全制约着教学的进行,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在于需要大量的场地、器材和设备,昂贵的开支和花费与校领导的不重视、不支持相矛盾。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素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运动设施、场馆等各种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小学体育选项课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拥有与运动项目相符合的场馆,如网球、游泳、羽毛球、体操等等,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运动设施,否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体育场地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评价体系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班级教学制依旧是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男女分班教学较少,一视同仁的教学现象和“放羊式”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之间在性别、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与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违背了体育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原则。目前,体育评价与考核的常规手段基本上属于终结性评价,如体育达标考试与体能测试等,其考核与评定标准固定,方法也较为单一,不仅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还否定了一些天生素质较差学生做出的努力,也不能激发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陈旧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制约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加快改进教学模式、健全体育评价与考核体系。

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加快观念转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顺从体育发展潮流。教师应加快转变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以及体育的功能为依据,以增强体质和培养健身意识为目的,从而实现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快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始终以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培养为主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进行和良性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运动趣味性,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简化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将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变式”,将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简化成简单易行的“游戏”,达到易学、有趣的教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的过程,还是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应向“优先发展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着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快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势发展。

(三)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体育参与程度、技术成绩、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认可,是学生最想、最渴望的评定结果,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或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关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意识等不断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注重“个体差异”。终结性评价的传统体育评价体系不仅挫伤了学生运动参与的自尊心,还可能促使他们产生抵制体育运动的情绪,这与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体育的功能、体育的本质恰恰背道而驰。因而,我们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终结性评价是个标准和参考。考核的关键在于过程性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仅看别人已经取得成就,而关键要学习他在取得成就道路上所投入的程度和努力。

(四)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先后出现了“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和“分层次型”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也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定时期的经济关系势必与这个时期的生产力相适应”,体育教学亦是一样。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当前教学模式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我们要改进当前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俱乐部式”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股鲜血,已在一些小学中试点应用,从现在取得的效果来看,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开展,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第14篇

(1)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内容精炼、信息量大、能反映本学科新成果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改革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促进考、教、学之间的互动;

(5)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并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来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6)采用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真备课,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或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适时提问,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大胆发言;接着,教师对答案加以补充或纠正。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章节由教师事先布置,提出重难点,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教学仿真软件和多媒体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我们从专业的软件公司引进一套制药工程教学仿真软件,结合我们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习完一章内容后,使用多媒体播放仿真软件中的相关内容,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的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实现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的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2.3以综合实验为载体,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借助实践教学并且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按实验教师的整体实验设计写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获得教师同意后,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可分为课时内实验和课时外实验。在课时内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课时外实验由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由实验室助教跟踪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2.4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努力做好工学交替

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到生物制药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进行指导外,专业教师也跟踪指导、现场授课。经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锻炼,能够真正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2.5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笔试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内容调研与汇报、课后文献综述与专题报告、课堂问题讨论等内容,课程设计单独计算学分。通过完善考核体系,使得综合成绩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平时不来听课、期末搞突击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发生。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效果均反映在总评成绩中,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平时成绩平均达到95分,期末成绩平均达到90分。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4结语

第15篇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存在相似之处,而小学生的年龄小识别能力较差,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只注意了概念的表象,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所以在教学数学概念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概念的特性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几个关联密切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清相关概念的差异。从而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又进一步巩固相关的几个概念,发挥出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教学互质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式让学生对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区别,弄清楚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的,不一定非质数不可,而是存在公约数只有1这一特性。然后再运用质数与质数,合数与合数,质数与合数的举例比较,使学生不仅全面认识互质数的性质,重要的是还进一步理解了质数和质因数的意义。

二、通过纵向比较,挖掘概念的共同性

数学概念不仅存在差异性,还存在着共同特性。许多数学概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隐含着一定的共性,如果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共性,运用这种特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明显不如成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或没有把握数学概念之间的共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注意挖掘各概念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在教学的前阶段做好铺垫教学,教学中阶段进行强化教学,教学后阶段拓展深化,使这类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也能提高对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认清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将分数中的分子、分母,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转换成比式中的前项与后项,并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计算,从而得出结论,使三者概念融为一体,连成一串,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三、通过多元比较,把握概念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