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组织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组织教学论文

第1篇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敬请关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2篇

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是需要和谐师生关系的。任何教育都要坚持有人情味、有爱心、有热心、有责任心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才能让学生相信老师,拥戴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情感的态度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才符合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倾向,更加凸现现代教学的特色,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重视认识与情感的平衡发展,心理与身体的协调进步。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眼中,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的,可爱的,因此教师不能用太过严厉的言语去刺激学生,针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还应该积极鼓励他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例如在讲解英语语法“主谓一致”的时候,为了改善课堂气氛,将英语课堂活起来笔者用到了:“Takemeforexample,I,m‘ateaeher’and‘what’?”在这时有意的进行停顿,假装思考,此时意外的情况是所有学生都说道:“ateacherandfather!”可以看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

2.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进行培养

英语的教学方式应该要多种多样、富有生趣的,可以利用采取、表演、唱歌、听广播、看电影、唱歌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些都是很多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真正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而开拓更多的思考空间。英语教师要利用可养的有限时间融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走出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用英语自然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英语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英语高效课堂。

3.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新课改的推动下,不仅是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更主要还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进行关注。意思就是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高效课堂的核心要求是要一切围绕学生进行开展,愉快为主。如今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学生心中都压抑着更多的孤独和苦闷,他们希望交流,这样才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促使学生放松心情,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4.合作探究才是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

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组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和互动起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合作教学才是以上所有的体现,主要内容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以集体授课为基础,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开展这类活动前提要讲究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要层层推竞,实现学生在认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的目的。具体活动中,小组长做好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完善展示,保障高效有深度;其他同学多理解、多探究、多讨论,讨论的要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要做到有收有放。教师要及时的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同学生一起探讨,进行引导、交流,抓住学生的问题,为下一步展示做好准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整体提升,达到课堂既高效又有活力。

第3篇

一、固定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队伍的调动和队形的变换相对比较频繁,花费的时间多不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密度。针对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场地、队形、器材三固定的做法。

1.场地固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而相对熟悉的场地环境,有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在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我把场地的使用方法做了详尽的规划:短跑哪儿是终点、耐久跑在哪儿起跑,包括跳绳、拔河、投球的位置都有明确的确定。上课时只需告诉学生练习的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练习的位置。这样做,既减少了非锻炼的时间,又增加了练习的时间。

2.队形固定。教学队形的变换和运用取决于教学任务的需求。开课之初,我便把各项运动练习时的队形固定了下来。比如开课站4列横队,徒手操呈体操队形,而教蹲踞式起跑和30米直道加速跑,则让学生分布在跑道两侧,采用单或双行站立队形,这样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学生听得到,看得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上课时我只告诉学生练习内容,一个口令,学生就会主动站好队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使练习的内容衔接紧凑,增强了学习效果。

3.器材安放固定。我们上体育课难免有数量多、体积大的器材,器材安放固定可以减少浪费时间,增加学生锻炼的时间。如跳箱、垫子,实心球等摆放的位置不固定,今天上课一个位置,明天一个位置,学生不适应,教师上课时把时间都浪费在调动队列队形上,增加非锻炼的时间。所以器材摆放是否固定,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

二、课的组织新颖多变,保证上课的质量

课的组织新颖多变,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练习欲望强,练习时间就多,保证了上课的质量。一般性的体育教学,一开始往往是队列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单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能不能把音乐、舞蹈、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呢?我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四年级体育课时就把音乐、舞蹈(或健身操)安排在课的开始。由于音乐伴奏,学生比平时显得很兴奋,积极性很高,音乐伴奏做操使学生全身心放开了活动,而且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通过实践,我发现只要组织新颖,方法得当,一点点小的改变,就能消除学生课间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使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或如开始部分采用踩人影、挠脚尖等游戏学生分散练习,时间可长可短,也能吸引住学生。还有队列配音乐练习等等。只要组织不拘一格,教法得当就能提高上课的质量。

三、运用“放”和“收”的练习,提高上课积极性,增加练习的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分散、自由练习的,这就涉及“放”和“收”的问题。如何“放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场地、器材、环境等教学因素适合放开时应放开,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器材的复合、轮流和循环运用,让活动范围放开,练习组合形式放开,个人的练习选择与自由度、情感体验、情绪宣泄放开,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兴趣爱好,培养和发挥特长,充分体现教者与学生之问的互动,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真正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去粗取精,为伪存真,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素;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困惑难解指出。

四、一种器材多用,增加练习的密度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不能单一。过去,一节体育课往往需要准备好几种器材,光是收发这些器材就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为了使课常气氛活跃,减少非锻炼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和探究有没有“一种器材,多种用途”的锻炼方法。通过实践,我发现,实心球本是推抛等力量性器材,还可以用来做多种练习。比如,两个学生间相互传递,可做准备活动。等距离排开,可练习腿部力量。此外,传球接力或跨下传球等也是不错竞赛性的游戏。

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减少非锻炼时间

第4篇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能从事交通运输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对于交通运输专业来说,TMIS更强调对运输的组织和管理,而非开发和设计。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象是交通运输专业大三、大四学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强调管理理论是基础,信息技术是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来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突出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和影响作用分析。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运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运输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课程在阐述过程中尽可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给出抽象概念理论的同时,配以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科学思想,并具备分析与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让学生毕业后适宜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还能在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等。

2.TIMS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2.1多学科知识交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TMIS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内容涉及交通运输、管理学、信息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企业运作等多个学科,TMIS既要求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避免对理论性强、讲述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产生茫然感和抵触心理[5]。但多数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TMIS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接触系统的前提下,单凭传统的口授式授课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只学习计算机的入门和基本编程,而设计开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学生理解乏力,学习吃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2.2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市场上可供购买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有一千余种,以计算机、管理、工业技术几个学科为主。然而在这一千余种的教材中,没有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命名的专门教材。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特定教材情况下,一般凭借自身的喜好或是根据学校规定的书目进行选择,主观因素成分较大,容易造成选择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课程知识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易产生懈怠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授法,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较多的图、表、流程、单据等,单纯地采用讲授法比较抽象,学生在未接触MIS的情况下需要凭想象模拟操作,因此不同的学生对MIS的理解是不同的。加之如果教师的评价技能不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学与实践脱节,忽略学生自主创造性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MIS对运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运输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讲授式的教学很难与实践相结合,交通运输专业一般只有10个学时的实验课,受到学时少的限制实验内容安排匆忙,重要实验操作往往只是介绍其中一个小实验,没法对系统进行全面探索,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课堂知识与实验知识相挂钩。学生的实践一般是以实验课的形式完成,缺乏实地调查的锻炼。若校内实践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无法同步,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学到的技能在遇到实际运输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实验要求绘制的业务流程图,学生多数在教材的指导下绘制流程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生产环节是否相适应不得而知。被动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3.TMIS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形成知识体系,根据专业特色授课TMIS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授课,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偏向管理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探讨运输过程中TMIS对于运输组织的管理、对运输活动的统筹安排、对运输突发状况的预防和反应,利用TMIS提升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6]。由于TMIS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将以往的知识结构引入本课程,学会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需利用所学课程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在教学时,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与专业相关不大的内容,补充专业特色相关内容。在教材讲解时,对一些信息技术和原理介绍时,应当引入专业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印象,减少对课程内容的模糊感和陌生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中的内容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注意补充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内容,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融合到课程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3.2选择合理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材是课程的灵魂,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TMIS绝大多数是应用在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中,其系统的内容绝大部分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吻合,甚至有人直接将二者等同。因此,选择教材时,虽然缺乏为交通运输专业量身打造的TMIS,却可以考虑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避免教材的陈旧,教材的出版时间选择一般在5~8年内。此外,交通运输专业虽偏向管理类,但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有一些区别,提倡交通运输领域资深的专家学者从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专业特色出发,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TMIS教材。T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大高校开设的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为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形式。图1显示目前高校对于TMIS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及其他。普遍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讲授法将课程的基本信息传输给学生、通过实验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法化抽象的原理方法为具体。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图文音频等形式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新兴科技,避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时刻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运输行业生产和管理需要。

3.3提倡基地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践需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调研实践。对于校内实践,学生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由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在校内实践只能对MIS建立大致的印象,而不能真正进行系统应用,也无法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做真实的评价。校外基地实践能够通过亲临运输企业或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在日常生产运作中,TMIS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实地调研实习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被迫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接纳新知识,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课堂争论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争论的条件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导致了学生表达愿望不强烈,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争论奠定基础。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6篇

1导入课堂用语的恰当性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恰当的导语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精备课、巧导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自己课堂独放光彩!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神,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那么,语文课该如何巧设导语昵?

1.1介绍背景,充实内容,加深理解。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现在有好些课文都是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一则阅读面窄,二则年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这些课文时都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学习时就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介绍时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

1.2创设情景,以境引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用故事、寓言、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课本外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寓言来导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联系实际,情感交流,以情动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我们可用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是引起学生思考。有效合理的提问,能促进师生交流,使老师传授的知识能更好的被学生所掌握。

2.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2.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针对性

3.1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教师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

第7篇

导入项目情景是让学生进入组胚学习的情景,为主动学习做准备。比如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时,播放了子宫的三维视频,学生直观地了解子宫的特点,教师适时导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宫颈糜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全切),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对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小组确定具体任务和成果展现形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最佳项目方案。所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项目汇报并展示成果

项目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项目汇报,学生展示成果,同时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及成就感,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动力。

2.1角色扮演

在“皮肤的疾病”项目展示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皮肤治疗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皮肤问题多且文化水品不高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并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与治疗;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谈话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2.2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完成“内分泌系统平衡”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甲状腺功能亢进、侏儒症、垂体萎缩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内分泌疾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便于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并发表不同观点,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传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配合教师的课件、切片等教学工具,系统强化教学。

2.3撰写项目教学综述

在讲解“人体胚胎学”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写法和格式,并组织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较好地完成综述;针对“优生”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而写成的综述。学生明确了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可反映专题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掌握了综述的正确写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评价项目教学成果

教师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评结合的方法,评价项目教学是否按照计划实施及实施的效果,并且评价学生执行情况和能力;效果评价应持续进行。比如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束,教师在表扬后,公正地评价各小组成果,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提升,并使学生明确以后的学习方向。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4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项目教学中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医院见习和进修等途径了解医院医疗状况,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教师必须与相通学科的协调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项目内容时要有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在项目的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在三个阶段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教师在准备阶段要向学生们提供与进行教学项目有关的知识、网络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是学生项目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实施阶段主要是营造学习气氛和创建学习情景模式,在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教师更多的是学生项目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评价阶段中,协助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反思并总结个人的学习体验,评价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5总结

第8篇

1.院校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难。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达到双赢,不过企业与院校间合作存在功利层面,需求旺盛时显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需求减弱时又表现出其“被动”的一面。院校与企业间尚未形成教学“双主体”格局。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难。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所进行的实训,以田间作业为主,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实训难以落实。企业很少从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素质方面安排实训内容,甚至有时把实训学生当作了企业的临时劳动力,降低了学生从事实训的积极性,使实训流于形式。3.组织实施难。园艺专业实训的项目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实训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实际生产,近期效益差,时间也很难吻合;而企业是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必要的实训环节。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

第9篇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突出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以“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现有中职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审美、创新素质培养,针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来说,还包括许多更重要的如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自我制约能力、健康的个性等德育方面的内容。

(一)让学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加之学生本身成绩不理想,经过中考的打击或者根本没有经过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职学校,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与人沟通能力也较差,不爱学习,出现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况。因而帮助这些学生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树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学会良好的生存技能,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与他们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学历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迹,作为学生励志的榜样。还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写作、动口讲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讲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等等,对学生的发言与写作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认可的态度,这样便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较强的自我制约能力与健康合群的自我个性

很多少数民族中职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正是影响其无法学会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加之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于中东部的中职学校,这些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要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一)强化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字表述已经成为处理、存贮、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和媒介,应用文写作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用技能。所以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它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一种竞争手段。常见许多单位批评中职毕业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这充分说明利用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订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从应用文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对教学进行强化。要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写作种类必须入选我们的中职语文教材,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进行教学,如工科、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如计划、总结、报告等日常事务类写作就可以了,而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如经济合同、标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等经济应用文类写作文体,而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如诉讼文书类的应用文写作,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二)强化实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能写,还要会说,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交际能力强,这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本身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语言交流障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为将来成功就业,谋取更大的发展修炼扎实的内功。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中职教材应加入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训练项目,这些都是未来学生在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表达交际项目。特别是演讲与辩论项目,是最容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我们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技巧外,还可以在课堂或课外,模拟如竞聘、述职等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扮演相关的角色,进行竞聘演讲与现场述职,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在课外,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辩论会,鼓励学生参与观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技巧与能力。

(三)注重学生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相对来说阅读面窄,知识积累不丰富,视野也不够开阔,因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现当代的新诗中可选择一些经典的篇目要求学生背诵,从孔孟、老庄、司马迁、唐宋家到现当代的鲁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师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可作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欣赏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同时,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开单纯的认字识词的基础知识教学,应该让教材的课文成为学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调动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师在讲解时不要一味的灌输,机械的分析,而只起恰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思考,多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阅读与欣赏能力,增强自身的内在气质修养。

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经济文化等,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学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区、特别是成功人物的事迹编入教材中,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打造出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将来通过学生的流动宣传,也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广为传播,这是双赢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一)将文学作品及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将文学作品及对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学作品选择方面,应首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唯美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同时更多的向人们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其次,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过湘西芙蓉小镇的风云变迁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字里行间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民间工艺,如土司文化、丧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习俗,挑花、织锦、银饰、泥哨、竹编、马尾斗笠等民间工艺,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反映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的历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优秀文章纳入语文教材,使学生学习了解,还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指导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参观,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等,还可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充分认识。

(二)将本地区旅游景区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风景名胜区众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著名景区就有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镇)、文学大师沈从文故居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为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做为湘西中职学生来说,必须对这些著名风景名胜区及其相关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既是内在知识储备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纳入语文教材,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做为音影资料在课堂中播放,或者课后专门组织学生观看欣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将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迹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励学生

仍以湘西为例,湘西地区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如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以沈从文、萧离等为代表的湘西著名作家群,现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家叶水云,现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这其中许多知名人士出身也比较寒微,他们的成功都经过自已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自身不畏艰苦、不怕艰难,勤奋努力的结果。他们的成名经历、特别是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奋斗故事,完全可以做为入选语文教材的内容,用来激励学生向杰出人物学习,坚定信心,相信自我,不断向着成功进取奋进。

第10篇

1.利用汉语拼音进行对比教学

虽然用汉语拼音或汉字谐音来标注单词的发音不是一个好习惯,但不可否认拼音与音标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许多音素都能在拼音中找到相似的发音,学生也可以通过读拼音的方式来对音标进行拼读。利用这些相似点引导学生实现从拼音到音标的正迁移,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学音标的生疏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音标的发音,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拼音与音标毕竟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自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拼音中就没有类似长元音与短元音,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划分,也找不到与元音音素///i//i//ε//u/以及辅音音素/θ//e//v////j/等相类似的发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学生在学习以上内容的时候总感到特别困难,所以在教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着重讲解这些音标的发音要领,反复进行操练,直到学生熟能生巧为止。另外,在结合拼音进行音标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汉语拼音对学生英语语音的不良影响。比如说,有些英语单词是由辅音结尾的,而拼音中却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读这一类单词时总觉得不习惯,以致于不自觉地在辅音后面加一个元音//,如dog被读成了/dg/,book被读成了/buk/。一旦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2.结合字母及字母组合总结发音规律

英语是拼音文字,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学生识记单词和学习新单词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字母与音标的结合。每教一个新单词,都应当在旁边标注它的音标并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当单词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字母,尤其是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并鼓励他们将这些规律应用到新单词的学习中去。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先列举几个学生已经学过的单词,如see,green,three,meet,帮助学生总结字母组合ee的读音,然后再引导他们去猜测新单词need和week可能的读音。随着总结的规律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也就越高,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

英语共有48个音素,要记住这么多的知识本已不易,更别说有些音素还容易产生混淆。如果一味采取“先讲解,再跟读”的方式,难免使课堂显得死板枯燥,这必定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如果能在课堂上穿插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1)利用卡片进行拼读训练。学生制作卡片的过程,其实就是音标的识记过程。卡片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将元音和辅音进行随意的组合,再帮助学生将他组合出来的音标正确地拼读出来。也可以开展竞赛活动,由教师读单词,看哪一位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所听到的音标用卡片正确地组合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就能熟悉并掌握音标的读音。

(2)通过绕口令纠正发音。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中有些音素,像长元音与短元音,/e/与//,/e/与/i/,//与/u/等等,是很容易混淆的。虽然经过了反复的练习,但由于发音要领掌握不到位,导致他们读出来的单词总有些怪腔怪调,不那么规范。要纠正他们这些不规范的发音,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教他们念绕口令。比如,南方学生在学拼音的时候就存在n,l不分的现象,到了学音标的时候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这时不妨考虑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一并解决。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段汉语绕口令:“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念娘恋娘,念郎恋郎,念恋娘郎”,感受一下n,l之间的区别。再引导他们将对这一区别的感悟引申到英语中来,继续练习英语绕口令:“Thereisnoneedtolightanightlightonalightnightliketonight,forabrightnightlightislikeaslightlight.”还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看在同一时间段内哪一组的成员能念得又快又好。绕口令让人有种欲罢不能,非要把它说好不可的执着感觉,相信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的发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纠正。

(3)听说相结合,提高辨音能力。学生的口语与听力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实践表明,英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的学生,其听力水平普遍较高;而那些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发音不规范的学生,其听力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想知道学生的音标学得好不好,发音准不准,除了让学生开口读之外,也可以通过听力训练来进行侧面考察。教师可以念一组单词,如far,car,star,park,hard,heart,要求学生说出并写下这一组单词共同的音素。针对一些学生容易将发音相似的音素相混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念一组单词,如pick,big,pet,six,ship,要求学生找出与其它单词发音不同的单词,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相似音素之间的细微差别一定会更加敏感。如果在听力练习完成之后,能够带领学生将这几组单词再多读几遍,相信他们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教学效果更佳。

4.结语

第11篇

(一)远程开放学历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从外部市场竞争环境来看,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各类成人高等教育遍地开花,因此造成了远程开放教育生源萎缩、生源质量下降。以只有300多万人口的厦门为例,2011年末,厦门市共有高等教育机构17所,成人教育机构137所,成人高等教育的种类主要有自考、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等。在我国,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普遍崇尚“正宗”,爱讲面子。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国人不仅看重学历,而且注重对学历的选择。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远程开放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学历“补充教育”的形式存在,社会上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和瓶颈。

(二)组织学习市场蕴含巨大的商机党的十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些有利的政策为从业人员培训和组织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在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根据预测,我国未来从业人员培训需求非常巨大,仅2011—2020年,高中以下程度者平均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数为2个亿。对低学历的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也蕴含着较大的潜力,约占厦门市总人口将近50%的外来人口中有相关一部分是农民工,而62.9%的农民工没有专业技术证书,厦门农民工只有27.6%的人参加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远程开放教育的灵活性为组织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动力组织内的员工是成人,其学习需求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职场就业和竞争力的提升,通常具体体现在员工对自身学历提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上。未来远程开放教育应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就在于要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技能和能力)“双轨”机制,实现两者的融通,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通过积累与转化,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学历文凭等,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远程开放教育融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灵活机制,将为组织中员工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动力,可以成为组织学习的“基础设施”之一。

(四)组织学习机制有利于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在企业中,组织学习机制比比皆是,很多优秀的公司都建立了全面的组织学习机制。有些企业还建立了企业大学,建设该企业独有的或是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启用E-learning系统、开展远程学习、建设内部讲师体系等措施,使员工能有体系地学习行业岗位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相应的,有了这种组织上的牵引力和推动力,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提升得很快。由于远程教育的无穷潜力,一些企业亦已积极加入远程教育的行列,除了高等院校提供的网络课程之外,e化的商业流通已经将远程教育概念带入教育训练领域。各大企业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员工专业训练,甚至也提供各项个人成长相关课程。例如台湾的统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已经利用e化工具设置数字学习网站,采用学习型组织建构概念,提供散居各地的所属商店《企业经营》等训练课程,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增加员工间互动,以及随时了解总部的政策方向。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信息技术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进行学习具有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等多种优势,并且节约资金,因此这种方式将是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学习的覆盖率,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机遇。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企业内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共享,促进员工协同工作,并借助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帮助,改造了员工的工作方式、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当前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网络及其平台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和教学手段,网上教学已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二、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的优势及面临的障碍

(一)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的优势

1.远程办学网络系统的优势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网络已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在全国已形成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33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和1829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功能完备的远程办学网络系统。这种面向基层具有“天网、地网、人网”三网一体的远程办学体系更能适应当地市场和各个组织的需求情况,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这种独特的系统办学优势可以集全系统的力量开发优质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通过电大在线网络平台和全国办学网络,把优质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和服务送入基层和各个组织。

2.信息与网络教育技术的优势远程开放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信息与网络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全国电大已建成“电大在线”资源平台,中央电大、华东地区电大、西部地区电大资源建设协作平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等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始终以追踪先进信息技术为先导,其技术支撑是以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3.熟悉在职学习特点的优势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洞悉了在职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平衡学生的“工学矛盾”。在参与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可以为组织学习提供更合适的教育产品,为员工提供更贴心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

(二)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面临的障碍

1.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远程开放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全适应组织基层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需要,远程开放教育要参与组织学习,必须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建立在三十多年的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历史中的远程开放教育,一直以补偿学历教育为主,因此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全日制教育并无太大的区别,未能体现出在职学习的特点,更不用说体现不同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在职学习的不同的特点了。而且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员工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专业缺乏,缺少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现行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无异,还不能完全反映出成人学习的特点,这样不利于评价组织学习的效果。远程开放教育要参与组织学习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评价标准,要搞清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探索符合行业培训要求和具有行业特点的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远程开放教育虽然拥有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但原有的师资队伍的结构显然不符合组织学习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的专任教师没有企业的相关工作经历,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也很少参加企业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在参与组织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

三、远程开放教育参与组织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远程开放教育应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与行业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探索“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教育培训项目不仅要与学习者的需求相结合之外,还要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及单位发展规划相结合。学习型组织要求单位领导、团队和个人三个层面都要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组织层面要进行系统的筹划,组织学习才能真正推动组织的变革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远程开放教育只有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性质、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发展规划,才能成为行业企业学习的重要的载体,这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

(二)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远程开放教育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一套符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和教材,针对学习者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处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教学项目,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由于行业企业更了解组织内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与它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和教材,可以确保课程内容来源于岗位工作内容,有利于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与行业企业合作时,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应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合理引进企业课程资源,进行以典型工作任务模块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案例、职业能力等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建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质量标准远程开放教育要参与组织学习,必须建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质量标准,这就需要先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再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起学校、行业企业、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的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至上的质量观,探索符合行业企业特点的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根据培训是否对行业企业的绩效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来监控教育质量,注重培训内容与行业企业特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依靠信息技术建立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建设学习型组织,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和行业企业教育需求是在不断发展之中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光靠行业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是来满足这种需求和适应这种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是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当然,目前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同样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及其变化,所以,怎样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能够适应行业教育需求和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在学习者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这些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12篇

在朝鲜族传统舞蹈中,其舞蹈动作是在一定的线与点、动与静、快于慢、高于低、轻与重、刚与柔的起承转合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受某种音乐节奏的制约。而“古格里”的节奏鼓点也要与舞蹈呼吸相配合。以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同时也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初学者在学习朝鲜舞时,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合呼吸完成,准备时在半蹲上,以呼吸带动作同时膝部配合吸气向上延伸,这种呼与吸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刚与柔,动与静的鲜明对比。12/8拍的“古格里”节奏均匀缓慢,它训练学生的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正确的朝鲜舞体态。朝鲜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的风格特点往往与水稻种植和鹤有关联,朝鲜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以水稻种植为主要内容,这一主要的也是农耕生活的特征,也很自然地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比如说“鹤步”,如故单一的将这种形态归结为朝鲜族人民对于鹤这种动作的图腾式崇拜心理,那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当然,该动作是有对于鹤的走姿模仿成分,但是,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看,比如说朝鲜族以稻田为主农作物,那这个动作是否是取材于农人在稻田里的步法呢?在跳朝鲜族舞蹈时会要求深沉自然,比如“小鹤步”是通过在迈步中同时吐气,脚落地时重心下沉,表现重拍下沉,动力自然放松地下延伸,比较沉稳优雅。朝鲜族著名舞蹈家赵得贤说过:“朝鲜族舞蹈的屈伸动作,是指先一脚迈开的时候身体下垂,第二步身体上升,然后又复下垂,迈出先像一脚一样的步子,这种屈伸动作,好像在水田里干活时,在稻田里行走一样,这正是朝鲜族舞蹈起源于水田劳作的痕迹”。这正是朝鲜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性格,当然,也不能抹掉鹤在人们心态中的影子,这两者更好的结合才形成了朝鲜族舞蹈的独有特质。朝鲜族最大的舞蹈特点是:对称与平衡。在“易经”中气被称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与后背,呼气为阴,行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是“易经”中的阴阳相符合。阳是上,有强刚之意,阴是下,有柔弱之意,在舞蹈中吸气多上提,呼气多下沉,而朝鲜族的舞蹈动作,先右边起,到左边反复。这是因为朝鲜族人民认为,右方代表公正、吉祥,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总是先感知右方,觉得右边比左边更敏感一些,所以动作一般右起。其次,先前进,在后退,先有斜前迈步,后有斜后退步,向右斜前方或右旁做一组动作后,既向左转身。

以上几点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种对称感和平衡感。这种艺术处理不仅使舞蹈婉转自如,而且为左、右两方动作达到平衡和对称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平衡本身给人是一种稳定感,从局部到整体都达到了右边和左边的对称,使动作在稳定和柔韧中产生一种静美的感觉。所以,在朝鲜族舞蹈中有很多都蕴含了这些太极、阴阳和谐的佛、儒、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朝鲜族舞蹈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在民族舞蹈中有很深远的影响。世界上各民族舞蹈的形成,都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舞蹈是在千百年间由农民们自发形成并代代相传,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对于民族的形成、居住环境、经济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反映。因此,历史文化形成了朝鲜族的舞蹈文化和习俗风情,当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使我们在表演朝鲜舞蹈时,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情内涵,并在舞蹈中更好地体现朝鲜族的性格特点和舞蹈中所反映的文化特质,开拓领域,展观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本文作者:颜婧婷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建学部

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讨论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莫过于课堂讨论了。课堂讨论犹如“旋转的大舞台”,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课堂讨论好比“新闻会”,信息渠道畅通,可以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效果;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互相碰撞,可以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课堂讨论还像“新年茶话会”,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在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我们在语文课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在讨论中进行适时的引导、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宜。在每一小组内应该指导以明确的分工,如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好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其中应该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对于眼下一些公开课堂、示范课上较为流行的“自由组合”我觉得宜少用。课堂讨论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第二环节: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几个问题:(1)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2)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3)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4)拓展问题,延伸有度,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其次,指导学生做好准备。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实践体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如,我们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让学生查找资料(四人一小组):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民歌、民谣,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唱一两首,准备唱给同学听。由于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讨论中再让学生分组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的方法,等待对方回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话可说,有歌可唱,有情可表,既丰富知识,又陶冶情操。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一是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讲得少,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知识的“裁判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一个讨论成员、巡视员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或者代表小组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把个别的思想代替全组。讨论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来自老师,尽量多的由学生来归纳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因为课堂的“乱”或得不到老师的期望答案而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或是束手无策作壁否上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不宜过短或太长,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的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第四个环节: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提倡及时总结,其实,有时候及时总结可能适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第14篇

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所规定的课程之外所受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不相同,但在育人功能卜常常相伴交织,相互补充。

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坚持课程改革,在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活动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的“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课程设置实施滚动式的修改,促使隐性课程有机渗透

(一)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机整合及内容的补充专业理论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它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中,我们把“学前科学教育方法”“学前社会教育方法”“学前艺术教育方法”“学前健康教育方法”“学前语言教育方法”,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进行了教学整合,体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专业理论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比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英语证书、计算机中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以突出实践教学能力为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人校开始就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随着专业理论知识广度、深度的推进,在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进行为期九周的毕业实习,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二)选修课程数目的增加及内容的调整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此确定选修课课程的种类。选修课中必选课和白选课相互交叉,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可以作为必选课;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可以作为自选课。这样对培养学科交叉型的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例如,2003、2004级的选修课有五门:音乐欣赏、手风琴、书法、美术欣赏、奥尔夫音乐。2005、2006级的选修课为七门,增加了多元智能和环保教育两门教法课。2007级在原有的选修课基础上又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这种在选修课中渗透隐性课程的做法,促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达到了良性互动,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得以良性互动,进一步使隐性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二、运用多维结构教学方式,促使隐性课显性”化

(一)课程教材的选择,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根据上一学年的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效果来变更不同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在授课内容上,教师不断地把最新成果以滚动式合理安排、补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短缺状况,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编写了体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学科专用教材。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建立了“情景与互动式”教学,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如“自主解决问题式”“案例一归纳式”等,实施“掌握知识一形成技能一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法”课时,教师采取的是仿真幼儿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组织讨论,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动中学”。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在学生互相配合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时,从根本上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圃竺竺!星!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团结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展能力。在讲授“学前教育科学教法”时,教师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把“主题网”设计引入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分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归纳总结——图表形成——实际论证,形成幼儿园活动内容“主题网”。这种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夯实实践教学,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见习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岗前职业隐性教育。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与幼儿接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理念,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并践行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制订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活动等。实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幼教的前沿信息,对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和课程特色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努力方向,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性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以对错论英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再拘于一种形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可以从是否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有较强的参与能力,是否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否思维活跃等评价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一改“以对错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二)避免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注重强化学生的个性从个性中发现学生的才气,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潜力,鼓励创新,把学习当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渗透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在评价中,教师要贯穿评价内容的前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独特的教育科学眼光和超前评价视角。教师的评价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掌握和运用隐性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使高职学前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应该是新世纪教育创新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E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