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药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土家族心理特质和伦理精神的总体风格的再现。它是以“良心”(即善良之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3]。土家族在以良心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发展为崇力尚勇的阳刚之气和淳朴憨直的阴柔之美相互融合,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痕迹。对土家族医药的发展具有深刻地影响。
2.1“良心”为本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土家族药匠形成了高尚的医德观土家族人从医者必先学药,从识药、采药、种药、制药开始,在学药的同时,跟随师傅诊病治病,所以土家族人习惯把医生称为药匠。药匠溶医、药、护为一体。土家族人认为:“人之善恶,出于其心,善者有良心,恶者有坏心,病恶扬善,必有良心。”药匠凭“良心”为邻里乡亲诊病,时常把为人诊病作为一种天职,不仅随叫随诊,而且对危重者、行动不方便的病人上门诊治。在看病的过程中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如果知道有人病了,而未及时去诊治,自己会认为是一种罪过。药匠看病不计报酬,不收钱财(以医为职业的药匠也只收取少量的钱物),所诊病人或其家属在逢年过节时送一块猪肉、一瓶酒、一双布鞋、一把草烟或拜个早年以示感谢。药匠在收徒弟时,是非常重品行的,对奸诈、心术不正之人是绝对不会收其徒的。因此,药匠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医德观。
2.2淳朴憨直的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的恶劣、封闭,导致了土家族文化的狭隘、封闭,不开放的特点,却体现了朴实形象的文化特点这在土家族对疾病和药物的命名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先民们常以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及形态较为了解,所以形象地通过动物名称为疾病命名。如某些风症,如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嘴象猪叫的为猪婆风,象羊叫的是羊癫风等。如惊症类,惊风时在地上打滚,手足抽动的叫泥鳅惊;四肢在地上爬的叫螃蟹惊;双手伸展扇动的叫飞蛾扑心惊;口张开象乌鸦叫的为乌鸦惊等。如痧症中有狐狸痧、兔子痧、母猪痧、蚊子痧、青蛙痧等。若患者的头左右看,口中象斑鸠叫为斑鸠症,还有鸭子症、鹊雀症、猪儿症等等。在土家族医疗活动中以动物形象命名的病名为最多,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疾病的重要特征。
在药物的命名中更是直接。如凡以消除人体内毒为主要作用的称为败毒药,如佛耳草、鸳鸯花等。以治疗食滞为主要作用的叫赶食药,如隔山消、鸡合子、一窝蛆等。以制止屙肚子、屙痢为重要作用的叫止屙药,如无青地白、铁苋菜、百虫仓等。如半边莲、蛇不过、千年老鼠屎等治疗毒蛇咬伤为主要作用的就称之为蛇药。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土家族地区交通十分闭塞,人们的思想受到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很多具有确切疗效的土家族药物未被世人所认识,如素有“草药王”之称的竹节人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八角莲等中草药,多为当地草医在山中采集,或在房前屋后少有栽培,而未形成商品进行交易。《明史·土司列传》载:“施州卫延袤多广,物产最富。”其中有许多中药材被作为土司贡品上缴朝廷,如黄连、巴戟、附子、大黄、羌活、五味子、当归、川芎、紫草、川菖蒲、羚羊角、麝香等[4]。这些药材以朝贡的形式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土家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观念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观念文化,亦称精神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部分[4]。
土家族朴素的宇宙观与生命起源观,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土家族的傩戏祭词中记载,“当初昊天生太极”,“当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立三春。三春生五行、生六甲、生七曜、生八卦,四宫八卦定君臣。”土家族的宇宙观认为,由宇宙本原“太极”分化而产生日月、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中又确定“三春”为万物萌生之始。这些概念与《周易》中含义是一致的,是对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宇宙发展观的直接继承[4]。土家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上元为天,中元为地,下元为水的三元学说与土家族的宇宙观是相一致的。
土家族的“创世歌”中唱道“天地相合生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蛟相合生黄龙,兄妹相合生后人。”认为宇宙的物质可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交合则会产生新的生命,而万物皆由阴阳交合而生,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阴阳交合的生命起源观。
土家族先民在古朴的哲学观点和辨证法的指导下,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土家族医药的理论学说,对人体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认识,对诊疗技术、天然药物、预防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丰富。
4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是一个有自己特征的民族。众所周知,土家族是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其实,土家先民的大致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泛神崇拜三个阶段。土家先民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因此也象对人一样对待它们。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每一自然物体都有自己的精灵:易洛魁族的印第安人的习俗就是要向这些精灵答谢;奥地利有些地方仍然相信森林中的树木是有生命的,从而不许人无故在树上用刀割。他们的祖辈相传树木同受伤的人一样感到刀割的痛苦[5]。同样,土家族先民深受“万物有灵”和“灭魂不灭”和泛神崇拜的影响,土家先民把诸多的神灵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绝对精神”。有的地方仍然沿袭“谢树”(即给果树喂肉喂饭,以表示对果树赐给人类果实的谢意),敬奉洞神、山神、树神、河神、岩神等,有的人得了病就喝“神水”,用这些方法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期达到消灾了愿的目的。因此,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巫术”就逐步形成了,“巫师”和“巫医”随之应时而生。
土家族把巫师称为梯玛或端公。湘西人多称为梯玛和土老司,湖北鄂西等地多称为端公。由于古代的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无法解释,当人们不能掌握和征服自己的命运时,就乞求依赖一个具有更大力量的神灵去征服它。因此,梯玛文化和泛神崇拜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奥秘与社会症结以及某些疾病无法解决的一种情感慰藉。土家族先民善于用“梯玛神歌”的方式来表现。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鼓锣,独唱独舞,间隙夹吹牛角,用来烘托气氛,同时借助药物或施以手法,假借鬼神的作用,以“过阴”“渡关”“追魂”“画符”“还愿”“替死”“烧胎”“取吓”等“巫术”招魂、祛邪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6]。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巫医一家”的现象,阻碍了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对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迷信的思想被彻底破除,梯玛文化只是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保存下来。
总之,土家族医药是土家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是武陵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生存繁衍、文明富强的健康保证。土家族医药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虽然少有文字记载,但以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和口碑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彰显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土家族医药学,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辈应抓住机遇,借发展之势,求宏扬之实。我们坚信这朵奇葩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土家族人民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面前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2]田华咏,潘永年.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
[3]周兴茂.崇力尚勇——土家族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4]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97,248,249.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土家族心理特质和伦理精神的总体风格的再现。它是以“良心”(即善良之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3]。土家族在以良心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发展为崇力尚勇的阳刚之气和淳朴憨直的阴柔之美相互融合,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痕迹。对土家族医药的发展具有深刻地影响。
2.1“良心”为本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土家族药匠形成了高尚的医德观土家族人从医者必先学药,从识药、采药、种药、制药开始,在学药的同时,跟随师傅诊病治病,所以土家族人习惯把医生称为药匠。药匠溶医、药、护为一体。土家族人认为:“人之善恶,出于其心,善者有良心,恶者有坏心,病恶扬善,必有良心。”药匠凭“良心”为邻里乡亲诊病,时常把为人诊病作为一种天职,不仅随叫随诊,而且对危重者、行动不方便的病人上门诊治。在看病的过程中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如果知道有人病了,而未及时去诊治,自己会认为是一种罪过。药匠看病不计报酬,不收钱财(以医为职业的药匠也只收取少量的钱物),所诊病人或其家属在逢年过节时送一块猪肉、一瓶酒、一双布鞋、一把草烟或拜个早年以示感谢。药匠在收徒弟时,是非常重品行的,对奸诈、心术不正之人是绝对不会收其徒的。因此,药匠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医德观。
2.2淳朴憨直的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的恶劣、封闭,导致了土家族文化的狭隘、封闭,不开放的特点,却体现了朴实形象的文化特点这在土家族对疾病和药物的命名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先民们常以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及形态较为了解,所以形象地通过动物名称为疾病命名。如某些风症,如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嘴象猪叫的为猪婆风,象羊叫的是羊癫风等。如惊症类,惊风时在地上打滚,手足抽动的叫泥鳅惊;四肢在地上爬的叫螃蟹惊;双手伸展扇动的叫飞蛾扑心惊;口张开象乌鸦叫的为乌鸦惊等。如痧症中有狐狸痧、兔子痧、母猪痧、蚊子痧、青蛙痧等。若患者的头左右看,口中象斑鸠叫为斑鸠症,还有鸭子症、鹊雀症、猪儿症等等。在土家族医疗活动中以动物形象命名的病名为最多,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疾病的重要特征。
在药物的命名中更是直接。如凡以消除人体内毒为主要作用的称为败毒药,如佛耳草、鸳鸯花等。以治疗食滞为主要作用的叫赶食药,如隔山消、鸡合子、一窝蛆等。以制止屙肚子、屙痢为重要作用的叫止屙药,如无青地白、铁苋菜、百虫仓等。如半边莲、蛇不过、千年老鼠屎等治疗毒蛇咬伤为主要作用的就称之为蛇药。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土家族地区交通十分闭塞,人们的思想受到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很多具有确切疗效的土家族药物未被世人所认识,如素有“草药王”之称的竹节人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八角莲等中草药,多为当地草医在山中采集,或在房前屋后少有栽培,而未形成商品进行交易。《明史·土司列传》载:“施州卫延袤多广,物产最富。”其中有许多中药材被作为土司贡品上缴朝廷,如黄连、巴戟、附子、大黄、羌活、五味子、当归、川芎、紫草、川菖蒲、羚羊角、麝香等[4]。这些药材以朝贡的形式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土家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观念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观念文化,亦称精神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部分[4]。
土家族朴素的宇宙观与生命起源观,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土家族的傩戏祭词中记载,“当初昊天生太极”,“当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立三春。三春生五行、生六甲、生七曜、生八卦,四宫八卦定君臣。”土家族的宇宙观认为,由宇宙本原“太极”分化而产生日月、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中又确定“三春”为万物萌生之始。这些概念与《周易》中含义是一致的,是对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宇宙发展观的直接继承[4]。土家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上元为天,中元为地,下元为水的三元学说与土家族的宇宙观是相一致的。
土家族的“创世歌”中唱道“天地相合生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蛟相合生黄龙,兄妹相合生后人。”认为宇宙的物质可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交合则会产生新的生命,而万物皆由阴阳交合而生,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阴阳交合的生命起源观。
土家族先民在古朴的哲学观点和辨证法的指导下,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土家族医药的理论学说,对人体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认识,对诊疗技术、天然药物、预防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丰富。
4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是一个有自己特征的民族。众所周知,土家族是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其实,土家先民的大致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泛神崇拜三个阶段。土家先民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因此也象对人一样对待它们。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每一自然物体都有自己的精灵:易洛魁族的印第安人的习俗就是要向这些精灵答谢;奥地利有些地方仍然相信森林中的树木是有生命的,从而不许人无故在树上用刀割。他们的祖辈相传树木同受伤的人一样感到刀割的痛苦[5]。同样,土家族先民深受“万物有灵”和“灭魂不灭”和泛神崇拜的影响,土家先民把诸多的神灵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绝对精神”。有的地方仍然沿袭“谢树”(即给果树喂肉喂饭,以表示对果树赐给人类果实的谢意),敬奉洞神、山神、树神、河神、岩神等,有的人得了病就喝“神水”,用这些方法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期达到消灾了愿的目的。因此,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巫术”就逐步形成了,“巫师”和“巫医”随之应时而生。
土家族把巫师称为梯玛或端公。湘西人多称为梯玛和土老司,湖北鄂西等地多称为端公。由于古代的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无法解释,当人们不能掌握和征服自己的命运时,就乞求依赖一个具有更大力量的神灵去征服它。因此,梯玛文化和泛神崇拜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奥秘与社会症结以及某些疾病无法解决的一种情感慰藉。土家族先民善于用“梯玛神歌”的方式来表现。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鼓锣,独唱独舞,间隙夹吹牛角,用来烘托气氛,同时借助药物或施以手法,假借鬼神的作用,以“过阴”“渡关”“追魂”“画符”“还愿”“替死”“烧胎”“取吓”等“巫术”招魂、祛邪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6]。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巫医一家”的现象,阻碍了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对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迷信的思想被彻底破除,梯玛文化只是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保存下来。
总之,土家族医药是土家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是武陵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生存繁衍、文明富强的健康保证。土家族医药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虽然少有文字记载,但以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和口碑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彰显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土家族医药学,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辈应抓住机遇,借发展之势,求宏扬之实。我们坚信这朵奇葩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土家族人民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面前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2]田华咏,潘永年.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
[3]周兴茂.崇力尚勇——土家族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4]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97,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