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大学生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会计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会计信息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和方法于一身的应用经济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非常有益。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该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会计人才,重视会计实践教学是该校会计教学的特色。

一、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我国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知识低能力”、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会计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是会计课程实验、实训、模拟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院校对课程实验、实训、会计模拟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或没有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

三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没有抓紧,流于形式。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毕业实习为分散形式实习,教师对实习缺乏指导和监控,实习效果不明显。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检验,但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时间与就业、考研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降的状况,甚至在“拼凑论文”、“抄袭论文”。

四是实践教学保障不足。主要存在实践教学物质条件不达标、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有的投入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有的没有投入或者投入不够,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不健全或贯彻落实不够,实践教学的师资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和经历。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构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是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创新性。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我们针对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尽可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兼顾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加强实践教学并不等于我们不重视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既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会计视野,又要让学生精于会计实践,具备上手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上,我们安排了会计完整理论体系课程,并且还加了会计理论前沿、会计与财务专题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精髓,同时也有专门针对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强化环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上形成完整的受教育体系。

3、结合理工院校背景和特色,加强工程学科教育,拓展学生视野。做会计核算和管理必须先熟悉企业概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提高会计服务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质量。我校有色冶金、材料化学、工程力学、建筑测绘等理工科特色鲜明,学校地处江西赣州,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美誉。我们结合这些理工科的背景和特色,开设了冶金概论等公选课,安排学生到冶金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这样既能拓展学生视野,又为以后在这类企业就业奠定了上手快、能力强的基础。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会计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整合校内外会计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设置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单项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实验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实践,让学生的课程章节理论知识和每门课程理论、关联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综合实验、实习使学生的知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课程实验共有172学时,课程设计11周,综合实验4周,各类实习10周,毕业设计11周。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重要实验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从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始,接下来所有学期的课程实验与专业实训保持连续。专业课内实验172课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均安排了课内实验,还安排了独立周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设计,各种专业独立集中性实践教学共安排34周。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督促实践教学实施。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对实践教学的实验教材、大纲、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条件保障等作了规范,制定了《江西理工大学实习条例细则》和《江西理工大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规范指南》,学校定期对实验教学文档进行检查,不定期地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抽查,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学及管理人员组成督导组对实验教学进行督查和指导,每学年学校还举行教师实验课教学竞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让优秀实验课起示范作用。

(四)重视模拟实验,提高仿真效果。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会计模拟环节,安排了独立的4周时间进行实验,由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辅导,实验经费充足,要求学生每人单独完成模拟实验的一整套流程,模拟实验内容紧跟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相关税法内容的变化,模拟实验题量大,对模拟实验要求高,制定了严格的会计模拟实验考核方法。

(五)毕业实习不折不扣,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我校有色、冶金专业特色明显,我们在深圳中金岭南股份公司等一些大中型有色冶金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加上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我们专业的合作关系而形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已有充分保障。我们要求学生毕业实习应不折不扣完成,保证5周实习时间不缩短,实习要求不降低,实习报告及实习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考核。为防止毕业论文出现“拼凑论文”、“抄袭论文”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应用选题、真题真做”,坚持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教师指导、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毕业论文的综合检验效果。

(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会计知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省区决赛等活动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还安排学生有3周的会计、审计、税务相关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了2周时间的企业生产认识实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改善实践教学物质条件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对理工科系和管理科系同等重视,大力投入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二)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对选定指导教师、组织制定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进程变更办理及手续审批、检查教案课件与实训用品、检查实践教学进度及实施情况等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认真的落实。要经常考评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实践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训总结,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重视实验师资培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成立由学院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聘请企业财务总监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让其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给予指导。

五、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我们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应用于会计教学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对所有在校的已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实践教学加深了他们对会计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显示,82.4%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会计不再枯燥了,会计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技巧,使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缩短,通过对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统计,接受过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通过率达到93.2%,未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的通过率为69.3%。在近2年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西赛区决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也受益不少。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广泛好评,《会计学原理》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成了双语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成了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萍.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2]谢林海,赖丹.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

第2篇

abstract: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economic management, finance and trade and economy related majors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accounting knowledge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management personnel than ever before. 51lunwen.com/master_degree.html many n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have set up accounting courses. howev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re are some probl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ems 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urses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as well. ways to adapt to the wa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y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as a university subject has become the topic of the present article. this article aims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method research     

[摘 要]经济快速发展,使许多经济管理、金融和贸易等与经济相关的非会计专业越来越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中的重要性,许多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但是,硕士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信息化的浪潮,对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为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已经受到除专业会计人员以外的各类经济管理人才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学历教育中的会计学课程也受到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青睐。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硕士论文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掌握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 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目的应该是能够读懂报表、分析报表、运用报表。至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则不属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关注的范畴。然而,在当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一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长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及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使得会计学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地等同于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也一味地满足于死记硬背某些结论,忽略了所学专业的特点,难以把握会计对各非会计专业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而论会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显然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会计学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一般是教材,而目前已经出版的会计学教材基本上是会计专业教材的减缩本,其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大。过分注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介绍,而涉及会计信息分析与利用的内容很少。如果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这种教材,那么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自然而然就放在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会计核算方法的详细介绍上了。显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其侧重点不应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而是要学会对会计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利用。因此其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是会计报表。而实际教学中会计报表内容只是粗略地提及,谈不上详细讲解及其编制。学生对报表也只能是模糊不清,根本弄不清报表数据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即按目录从第一节讲至最后一节,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听取老师事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只能是“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试点。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大多数教师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其实只是单一地运用ppt,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技术。学生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教学方式。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教学法、网络技术及相关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涉及。这无疑降低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从因材施教来看,非会计专业教学应采用不同于专业会计的教学方法。

--> p> 

(四)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财经类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而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的教学误区。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根本没有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即使个别高校有会计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分配的学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很多学过会计学的学生,根本没见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实物。由于缺乏会计实验的具体操作环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理解会计实务,这显然使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推动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学教学发展。

 

(一) 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同时还决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目的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能读懂这门商业语言。成为一个好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如同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一样,都是作为一个工具为以后的工作服务的。因此,会计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引导学生去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掌握哪些会计知识。后者是通过一系列的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好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引导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懂得利用会计信息化技术获取会计信息,并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提高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二)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专业特色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应首先保证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硕士论文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加入适当的专题,将各专业的业务特点在会计上的反映做一个专门的介绍,例如,在给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讲授会计学时,可重点突出对收入准则的讲解等。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做到了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内容安排上应突出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因为非会计人员看到的会计资料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反映报表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增加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考虑到当前的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应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融入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传统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也了解现代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三)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设计制作一些电视录像片、计算机课件等,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掌握有关内容。例如对会计对象的介绍,既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片来介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使得学生全面了解供、产、销过程,这样更容易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可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例的讨论和教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所学的会计知识,并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感受到会计就在身边,从而对会计学学习产生兴趣。当然,采用教学案例法并不是要放弃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应以会计理论教学为主,会计案例法为辅。会计理论中穿插会计案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增强会计学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答疑、质疑、讨论等.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把教案、网络课程录像、会计软件等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随时查列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四)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验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学科,因而会计学的实验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会做账,而在于熟悉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从而学会利用会计信息。因此,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实验中,教师应通过对实验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学生能完整地体验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会计核算结果出发去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或效益的技巧。有条件的高校可购置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体验会计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从而把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贯穿起来。此外,学生也可利用网络资源,登录一些在线会计网站,免费体验在线会计的方便与快捷,以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学会利用网络会计信息。

 

三、 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先导课程,也是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硕士论文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该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

-->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内容抽象、专业术语多,核算复杂,规范性强、灵活性差,给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是教师硬着头皮讲,学生耐着性子听,稍有疏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而言,则是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以多媒体手段和实物演示为主,配合师生互动的方法。

根据会计学课程的内容,结合应用型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整理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首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下温习已学过的,预习本节课要讲的,以提问来督促,以检查所布置的练习来达到效果。然后,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讲解清楚,有文字,有图表,比较生动地将枯燥的会计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会计核算程序的讲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解系统有效,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其次,实物演示以增强感性认识。基础会计学中,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账簿、凭证等是最基本的概念。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事项的方法是要达到的主要要求,清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程序环节是基本的能力。为增强感性认识,购买相应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材料,并在教学中加以演示,以举例和实物讲解概念,直观地增加理解和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以增强动手能力。

为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编写涉及基础会计部分实习的实例,并尝试在教学中期穿插模拟。让学生模拟期初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 钟红英. 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3).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

[3] 郑福芹. 浅谈怎样发挥多媒体在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j]. 中国科技息. 2008,(8).

第3篇

一、会计人才需求变化调查

笔者选择河北省地方高校中有会计本科毕业生的高校,通过联系这些高校会计专业的辅导员及毕业生,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初次就业单位及目标单位;调查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表述,整理分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对此,选取了邢台学院2011、2012年部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94.85%。

(一)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有的准备继续考研,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的有32人,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占71.93%。其中,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金融业(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有23人(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占32人中的71.88%,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他上市公司(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全部是在中小企业,其中,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占91.46%,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这说明,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校园招聘类(约占28%),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其他类(约占72%)。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会一般的操作即可,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2-3年),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列有40多个选项,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115人选择,89.15%),中级财务会计(106人选择,82.17%),会计信息化(97人选择,75.19%),纳税实训(95人选择,73.64%),大学生职业指导(93人选择,72.09%)。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因此,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效果很好,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的暂行规定》,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或讲座专题形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本文系邢台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人才需求对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类;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9-02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围绕文件的要求,提出高校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主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应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有四:一是解决会计类应用型人才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旨在改革会计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解决会计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薄弱的问题,试图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三是解决会计类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缺位问题,试图以就业为导向,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四是解决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脱节问题,试图通过校内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主要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课程体系

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长期以来,知识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取向,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本成果力求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会计类本科教育阶段增加适应岗位需要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实践教育的分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层面等多角度将实践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力图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平台,以期大力提升会计类人才的技能及就业能力。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原则,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技能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优化了以实验课程、工程实训、各类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二)探索会计类专业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提出并实践了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其参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内涵有二:一是指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和“执业资格”;二是指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较早提出并实践了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体系羁绊,1997年开始经过15年探索,逐渐将初级会计师、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引入教学体系,利用实习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2006年提出了会计类专业教师要符合“双师型”标准,教师通过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加快知识更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解决了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培养高质量会计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现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的结合。

推行仿真的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探索了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新途径。首先涉及到实训场地问题。实训场地建设应当按照企业化模式建设,建设过程中,可以由企业按照真实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办公场地布置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在场地建设时,尽可能做到:功能齐全、环境仿真。购置了网中网会计综合平台,用友ERP财务管理软件,用友NC财务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基地体会“职业”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通过模拟等训练,使学生协作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建立了大庆市龙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财务处、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黑龙江石油化工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良好的育人与实践环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缩短了学生工作之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基地每年接纳实践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保证了实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会计类人才的推广交流和就业比重逐年增加

通过互访、调研、学术交流等形式多次与相关院校接洽,推广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1122”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人才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3年的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率呈上升的趋势,就业率为73.91%,78.70%,90.21%。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类专业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并认可本专业及其毕业生。

(二)会计类人才的职业资格通过率逐年提高

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三年来,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二项资格考试中均保持80%通过率。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考试中30%以上同学能够单科通过,在大庆地区会计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会计类人才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黑龙江省市场营销大赛、东北石油大学挑战杯大赛和经济管理学院招聘模拟大赛等各种赛事奖项。毕业生还有的“全头螺旋刷毛牙刷”、“热感应自动出烟盒”等十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研发改良的“节能、环保型玉米餐具”拿到国家级环保认证,并已由哈市一家高科技环保公司批量投入生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后聘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专家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人担任黑龙江省管理学会常任理事,4人担任大庆市会计学会理事,3人担任股份公司独立董事,2人担任咨询公司兼职顾问。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5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2人取得理财师资格,3人取得律师资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会计类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东北石油大学会计类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夯实,综合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严谨,秉承并发扬了务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专业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良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家长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考研与就业状况都比较满意。此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较高,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近3年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3.77%、94.56%和96%。说明了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优良的办学传统、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成绩斐然

完成“会计学”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建成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3门校级优质课,《高级财务会计》校级重点课正在建设;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4项、局级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研教学论文17篇;获得省教育厅、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励7项(篇);出版国家级教材2部,省级教材3部,优秀教材奖8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3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竞赛2项;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为培养高素质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彦明,付会霞.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9).

第5篇

关键词:ERP;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19-03

一、前言

1.问题提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力不从心。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会计电算化类课程设置为财会类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ERP教学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又显得匮乏,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而,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要求。

2.研究意义。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形式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工作作风和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本文结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成功经验,对创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找出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培养能熟练操作ERP信息系统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会计专业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现状综述

吴宗奎认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思路和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丘晓平、李艳琴建议在ERP实践教学方法上可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为的教学方式;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方式;全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实施。但系统论述ERP坏境下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文献资料并不多。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概念界定。(1)实践教学。司淑梅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即是围绕某一专题、利用一定手段组织的一次实践活动。关于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内涵的研究,其内涵基本与实践教学内涵相当。(2)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专家谈兴华先生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本文对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也将主要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

2.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依据这一培养目标,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确定了“教产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我院从省情、校情出发,在广泛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长期摸索砥砺的基础上,采用的有利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产结合”为亮点,牢牢把握实验、实训、职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这几个关键环节。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分析。本人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及与多所兄弟院校一线教师的座谈中大致了解到,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时,大多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设计

1.设计原则。实践教学应包括课程实践(主要指平时作业、大作业、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主要指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上述各实践环节相关的管理、督查、考核及评价等。

2.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其他环节的起点,目标的确定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针。

3.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之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层次,并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以三年制普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将实践教学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阶段。如下图的“图1实践教学层次设计”所示。

低级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第一学期应以见习活动为主,主要任务是熟悉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以及该岗位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实践,印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活”的知识,并初步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中级阶段,即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以专项实践教学(即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和综合的专业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专项技能及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意识。这一时期的实践教学内容应以综合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与管理、税务核算与电子报税为主,专项实践活动应以在真实或者高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为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便于学生将理论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职业判断经验。

高级阶段,即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应是前面一系列课程的继续、深化和提高。而它的综合实践性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毕业实习指导力度弱,以“试就业”代替实习等现象。这样的实习就失去了该课程设置的本意,沦为学校减轻监管负担的理由。而学校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总体水平,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或方案。毕业论文是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总体知识能力水平的学术提升;因而,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与实习的内容相结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提供宝贵的时间和实践经验,以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高年级阶段仍然需要课程实践教学。

4.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根据实际岗位任务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服务于教学内容,具体形式应与业务工作过程特点有直接联系。②学生作为项目活动的主体,拥有参与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③有明确而具体的考核目标要求。④评价指标多元化。任务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效。(2)岗位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情节,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师生给予共同评议、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理解能力。(3)顶岗实习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实际运转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校企合作协议进行的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学方式。为了加强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主动而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便及时对实习学生给予指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实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教产结合法。建立专门的校内财务公司,实现对外营业。聘请会计电算化专业师生带薪任职相应工作岗位,这种方法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让师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成长。此外,引进专业的职场管理模式,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使专业实习具有“实战性”、“前瞻性”。再者,还能够充分利用场地、师资优势,接纳社会相关会计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本地区经济。

5.保障机制。(1)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执行实践教学的程序保障。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科学的实践教学标准。②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③统筹安排实践项目的先后顺序,做到内容上前后衔接,时间上又不产生冲突。(2)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我院目前建立了手工会计、ERP综合实训等多个实训室,还将建设一个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室,配备仿真银行大厅和办税大厅。(3)加强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先决条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定期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②奖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及相应会计职称证。(4)重视教材建设。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始终坚持以最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逐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体系。目前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已出版的教材有:《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税法实务》等等。其中,《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正在申请省级精品课配套教材。(5)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技能训练。以“理论教学操作化,操作教学竞赛化”为原则,我院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的目的。技能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事办功倍的效果。去年我院代表队获得教育部高指委主办的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总决赛团体一等奖。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进行多角度评价。

五、结论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将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开放的研究领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层次,本身一系列问题尚无定论,同时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研究水平的局限和篇幅所限,对某些问题的阐述难免有不够透彻和深入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本人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玮,杜俊娟.关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科教新报,2010,(15):104.

[2]吴宗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

[3]丘晓平,李艳琴.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1,(4):197-198.

[4]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5]闫晓波,何莉.对商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北方经贸,2004,(12):127.

[6]朱利军,屈有安.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职教论坛,2005,(18).

[7]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69.

第6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项目的设计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会计专业实训项目,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分岗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会计专业实训项目,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学生技能培养的特点,高职会计专业应建立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项目可分为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课程综合实训、分岗实训三个层次。

图1:会计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设计

一、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必须改变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模式,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以新型的实训课程替代传统的知识型学科型课程。

高职会计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对其进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情景设置法,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情景中,使学生能触景生情很快进入角色,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性、实用性、实践性相结合,尤其强调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同一性。

通过分情景、分模块进行实训,使实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一边学习,一边通过会计实训软件或手工进行实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掌握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说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训操作,学生在学习记账凭证这个模块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填写记账凭证,从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有安排,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中,都有实训,其中既包括软件实训也包括手工实训。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是针对技能课程设置的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掌握会计工作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核算课题。通过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可以使学生熟悉内容、流程,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衔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会计核算工作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并循序渐进地达到接受综合实训的水平,为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课程的情景或模块实训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有安排,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中,都有实训。其中既包括软件实训也包括手工实训。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是针对技能课程设置的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掌握会计工作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核算课题。通过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可以使学生熟悉内容、流程,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衔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会计核算工作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并循序渐进地达到接受综合实训的水平,为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综合实训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各个情景和模块学习完毕以后,根据课程的内容需要进行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是在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的基础上,采用具体企业的业务资料或者仿真业务资料进行实训,从而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成本会计》课程学习完以后,就让学生集中2个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实训资料为一个制造企业11月和12月共2个月完整的会计资料。

基于小型企业将若干会计岗集于一人承担,即多岗一人的实际情况,该实训模块,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后拟从事工作的企业类型,每人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实训通常选用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等有代表性行业的典型经济业务,以相邻的两个月的经济业务为实训内容。在课程综合实训中,学生一人扮演所有的角色,每个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全部业务账务处理,这对全面掌握业务是十分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中,都安排有专门的课程综合实训。

三、分岗实训

分岗实训是在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岗实训采用分岗操作和职位轮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大中型企业会计实务中通常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会计工作就形成一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熟悉会计岗位群中不同岗位的工作和会计工作中的相互牵制作用,通过分岗实训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会计分岗实训,应该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下进行,采用真实的会计用品,选用中型制造业的典型业务,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会计人员的岗位可以分为出纳、稽核、资金核算、往来核算、工资核算、总账、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财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要求学生根据岗位进行实训,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通过分岗实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岗位交接程序和内部控制管理,体会到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运作模式。

为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意境,亲自尝试出纳、稽核、资金核算、往来核算、工资核算、总账、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财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不同会计岗位的每一具体工作,以及经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在分岗实训中,分阶段进行职务轮换,循环进行,使每位学生能熟悉会计操作流程,在不同的角色下都能进行会计处理。

此外,在模拟实训过程中企业内可设置模拟销售、采购、仓库等岗位;企业外可设置模拟购货方、模拟销售方、模拟银行、模拟税务岗位。这种融合立体型的岗位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岗位技能,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而轮岗实训的安排,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综合岗位技能的训练。对于能够熟练使用会计软件的学生,可安排手工账和电算账同时运作,形成手工模拟和电算化实训一体化,强化学生对电算化岗位的认识。这种实训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等职业关键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岗实训,不但使学生大量接触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而且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了会计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也正确理解了企业与政府、供应商、投资人、债权人、中介机构的关系,提高了模拟的兴趣和工作效率。

四、实现二个结合

通过专业课程的模块实训、课程综合实训、分岗实训三个层次,可以有效的实现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1.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

全岗实训是指在实训过程中不分岗位,一个人承担所有岗位的会计角色,可以使学生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掌握会计岗位群的各种技能,成为适应会计岗位工作的多面手。分岗实训按照实际单位的会计工作任务设置岗位,分岗位针对性进行实训。在实际工作中,大中型企业会计实务中通常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会计工作就形成一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而在小型企业,常常将若干会计岗位集于一人承担,即多岗一人。校内实训全岗与分岗相结合,先全岗后分岗,能够学生全面地掌握全岗与分岗的会计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毕业后可以胜任大、中、小等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

2.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第一层次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系列账务处理,掌握在手工条件下各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第二层次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各个模块处理中的职责及权限,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第三层次是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一体化。这一层次的模拟实训将传统的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同一模拟企业的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并将各自核算过程与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综上所述,改变会计专业学生不能很快胜任会计工作的现象,需要高职院校将实训教学过程定位在“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符合高职要求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分工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以此促进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延冬,创新会计实训教材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教育研究,2009.6:p163-164

2刘振威,杨宁,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月:p52-53

3程玉民,王维鸿,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6月

4刘建华,会计实训仿真环境设计与建设研究,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2月:p75-77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事务所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会计保密性、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制约,使得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松散式、培训式和引入式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实训机会,把课堂学到的会计专业理论运用到实际会计业务中,从而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技能,最终实现快速就业。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事务所,实训基地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现状

(一)校外实习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当前,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专以上财会生剧增,人才供过于求,使得企业进一步提高用人的门坎,高职院校财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会计工作经验。民营中小企业大都只有一名主管会计,要负责整个企业的账务处理、纳税申报和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不仅要懂得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经济业务,还要能够协调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因此企业一般不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会计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应该初步具备企业要求的技能和条件。校外实习是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更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普遍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基地建设困难,首先这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接收学生实习,也大多是以介绍企业情况和讲解核算体系及方法为主,至多让实习学生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其次,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接纳学生实习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因此企业热情不高。最后由于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工作效率提高,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配备有限,在传统的一对一的实习模式下,实习单位不能够容纳太多的学生进行会计实习。这些都导致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困难,使高职院校缺少实习的条件。

2.校外实习实际成效差。

根据规定,高职院校应有半年以上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主要是第五学期的校外顶岗实训以及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能容纳所有财会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因此校外实习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为主。经常有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校外实习时间结束的时候仍没有找到实习单位,即使是找到实习单位的同学,实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校没有和实习单位一起建立相应的检查、考核约束机制,有关实习内容的安排、监督工作都由实习单位承担。实习单位没有监管学生的义务,实习主要是靠学生自觉。由于会计工作责任重大,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做到顶岗实习,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有些学生就对实习采取应付了事的做法,自己起草填写实习鉴定表,找家单位盖章以应付学校,使得校外实习效果差。

二、高职院校建立事务所实训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立事务所实训基地是双赢的合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建立在双赢互利基础上的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这是高校与实习单位关系价值的立足点。事务所业务季节性强,每年12月底至次年的4月底业务繁重,需要大量的助手。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事务所选拔优秀人才,降低人才使用成本。事务所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事务所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事务所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正是因为双方各有所需、各有优势,双赢互利,才能为一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创造前提。

(二)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高层次的实习指导人员

规模相对较大的事务所具有人才、资金、成本、信息、客户、培训、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财会、金融、法律、工程、外语、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汇聚一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专业人员拥有较高的学历和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具有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为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基层会计人员一般从事分岗位的核算工作,尚能胜任会计日常分岗位核算的指导,但远远达不到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事务所专业人员对日常核算实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且能接触高层次应用实践,对高层次综合性实践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管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以做阶段性讲座的方式直接指导大学会计实践。高层次的实习指导人员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大生会计实训基地的先决条件。

(三)事务所全方位专业服务业务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事务所能为股份制企业及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提供审计、评估、税务、咨询、记账、专业培训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全方位专业服务业务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1.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

事务所记账部通常都有几百家服务企业,承接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涵盖了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外贸企业、建筑安装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业、lT产业等会计领域。涉及到工业会计、商贸会计,外贸会计、房地产会计、建筑业会计、服务业会计,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性质和生产特点,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不同,税款的计算与申报也不相同。

例如,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原料材料种类多,成本的核算方法繁琐,实行增值税种,主要隶属国家税务局管理。商业企业的核算主要侧重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及商品流通费用的核算,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税种,隶属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管理。建筑业生产周期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时间亦长,实行营业税种,隶属地方税务局管理。外贸企业与众不同,享受国家出口退税的优惠税收政策,核算起来难度较大。旅游业、广告业又实行差额纳税的政策。外资企业的管理方式、核算方法、税收政策与内资企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复杂,外汇结算麻烦,还要提供中英文对照的会计资料。在记账部的实习过程中,大学生从会计数字的正确书写,到新开办企业的设立手续,银行支票、汇票的使用方法,凭证制作,登记账簿,会计核算,出具会计报表,税务申报、缴纳,报关退税,购汇结汇、财务软件的运用,凭证的装订等实际会计业务学起,亲自动手,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完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通过在记账部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会计核算、财务软件运用等会计核算能力。

(2)较强的审计业务能力

大学生不仅可以在会计业务部学习账务处理业务,还可以在审计部门跟随注册会计师到客户企业,进行审计业务、鉴证业务实习。通过下户审计,大学生可以更广泛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面对给定的审计材料,能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在职业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注册会计师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大学生在下户审计中得到思想和业务方面的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2.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一名会计人员,要首先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本身就是一项枯燥艰苦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思想。勤奋刻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坚持原则,恪守企业机密,这是一个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大学生大都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未经过坎坷,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岗位上的实际训练能让大学生获得课堂上难以培养的素质,如:服务社会观念、事业心和责任心、团队精神等等,提升思想品位,为日后从事会计职业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四)师生之间没有排它性

会计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企业却出现不少会计不愿带徒弟,特别是不愿意传授核心技能的现象。老会计们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会计,这种思想更为明显。他们认为自己这点专业技能来之不易,是付出了很多才得来的,也是自己在会计界立足的资本。再加上担心别人学走了技能,自己的地位动摇了,甚至饭碗不保。所以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师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其技能的精华留一手,以防徒弟超过了自己,夺了自己的饭碗。而在事务所实践基地则不然,大学生不会排挤会计师傅的工作岗位,会计师傅也就没有岌岌可危的后顾之忧。会计师傅可以毫无保留将所掌握的会计业务知识,传承给大学生们。

(五)有利于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实施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技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到事务所实习锻炼的常规制度,有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到事务所挂职锻炼,与学生一起接触会计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扎扎实实地实践新技术;通过定期聘请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对教师作专业发展前沿的技术讲座,开拓教师的技术视野.通过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零距离交流,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在“实训型”锻炼中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挖掘专业教学团队和“双师型”教师资源,借助事务所专家的研究力量,全面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综合实力。

三、事务所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一)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会计实习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了提高会计实习效果,可以按“认知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三步走的策略。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将理论与动手能力相结合。具体来说,在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三个阶段的实习实训。第一阶段——认知实习:组织学生深入工商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了解企业商品经营活动特别是会计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本专业实际工作的感性认知。第二阶段——教学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实习实训。通过财务会计实训(包括手工模拟与会计软件模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逐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训练。第三阶段——专业实习:对学生进行综合实习(会计师事务所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通过实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培养综合业务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事务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应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新问题,制订出一整套便于操作的制度,包括学生申请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和综合测评制度、评价反馈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高职院校与事务所合作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引进企业对职工能力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实训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考核小组,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和学生自己根据企业的考核标准共同参与考核。为确保工学结合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要共同组建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运行、教学实训、生活管理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查和研究,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把质量监控信息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反馈,不断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工学结合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2丁佟倩.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第7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道,为教育理论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现代大学越来越需要关注普通大众而非传统的精英阶层的利益,越来越需要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提上日程。合作学习理念符合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大学生的专业准备训练,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本文通过总结我校商学院多年来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应用的合作学习模式及其评价体系,旨在和同行展开交流,更好地推进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质量。

一、《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介于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该课程内容与审计、证券分析、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多个商业领域的实务工作联系非常紧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商科专业的重要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利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财务分析,评价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价值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还能加深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讲授式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教学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为主要动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工作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非常有必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线性化的课程内容需要互动性强的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信息互动、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仅仅是引导者。《财务报表分析》不是静态的、线性的、序列化的封闭课程,而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课程,因此,需要师生通过良好的互动进行课程设计,共同关注层出不穷的商业实务问题,在探索中学习财务分析的思维和方法,利用财务分析架起会计信息供给与会计信息需求之间的桥梁。

(二)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考核需要借鉴合作学习均衡评价体系

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上,除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品质,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和人际协作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财务报表分析》是面向高年级商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态度,使学生能够胜任商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各种工作。因此在课程评价上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试卷评价方式,按照合作学习理念构建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教学组织过程需要营造协作竞争性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教学组织方面,合作学习教学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协作,和其他小组展开竞争。处于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其所在的小组成功了,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学生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需要学生在全真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从战略的视角审视企业经营与财务信息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授课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为学生营造这种类似商业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在彼此竞争的团队中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发展,使他们做好合作和竞争的准备。

二、《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现代意义的财务报表分析以公司价值分析为主线,不仅仅是评价、解释公司过去的绩效,还要预测公司未来的价值及其演进方向。因此应按照“商业环境――企业战略(决策)――经营活动(行为)――财务报表(结果)立体化”的思维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五个单元:商业环境分析、公司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公司前景分析。这种课程组织方式能让学生跳出“就财务报表论财务报表”的桎梏,综合利用商科所学的各种知识,透视财务报表数据的变化与经营环境、企业战略、经营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安排合作任务

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之后,应当围绕课程内容合理安排五次合作任务,合作任务的目标如表1所示。

合作任务的目标设定好后,应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明确向学生阐述合作任务的具体内容。

(三)分组并确定研究对象

按班级人数(一般是30人左右)进行分组,每一组为5人左右;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成绩优劣进行配对安排。每个小组必须选择不同行业的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这样设计分组和选择分析对象的意图是,每个小组除了对各自跟踪的那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交流,了解其他组选择的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方便学生进行行业间的比较,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公司经营战略。合作小组的研究对象一旦确定,中途不可以变更,要求合作小组以该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财务报告为分析依据,按课程单元设计的小组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单元分析报告;最后汇总各单元研究成果,形成综合分析报告。

(四)公布小组活动要求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展开之前,必须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包括如何确定小组长,小组长担当什么作用,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他们各自承担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内容。

(五)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主讲教师授课进度,以每单元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单元可以由一名学生负责,其他学生协助,根据这一单元的授课内容,按照合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并网上提交单元分析报告,由教师进行评阅。教师在每个课程单元结束后要安排2节案例分析课,每个小组要制作幻灯片进行阶段性汇报,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由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评价意见进行汇总形成该小组的单元成绩。课程结束后,由小组长组织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综合分析报告。

三、《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保证评价环节的公平性和多元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纸笔测试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客观考核,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合作学习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因此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在教学评价设计和实施中不仅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注重其他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多元评价,将学生学习进步、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均给予评价,以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此需要改变单纯依据考试结果评定课程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自学等教学活动中的平时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一)制定合作学习小组量化评价表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理论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成绩以小组成绩为依据,兼顾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成绩,小组活动评价内容及标准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首先要制定合作学习小组量化评价表(见下页表2)。对每次小组活动进行评分,以反映小组成员整体合作质量和水平。最终成绩=在各方评定成绩的基础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的算术平均分。

(二)制定合作学习个人量化评价表

除了对小组活动进行综合评分外,还有必要根据小组活动中每个人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制定合作学习个人量化评价表,如下页表3所示,尽量减少搭便车的现象,提高小组中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小组在执行完一次合作任务后,需要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量化评价,通过两级考核最终准确确定学生个人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绩。具体考核过程如下:首先,要根据表2的评分标准把学生所在小组的成绩评定出来;然后,再按照表3的评价标准将该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计算出来,根据表3的结果对小组成员进行排队,分成优、良、中3个档次,优和中的比例各占20%,良的比例占60%;最后,评出每个学生的小组合作成绩。

个人成绩为优的学生的小组合作成绩=其所在小组的任务成绩×120%

个人成绩为良的学生的小组合作成绩=其所在小组的任务成绩×100%

个人成绩为中的学生的小组合作成绩=其所在小组的任务成绩×80%

五次合作任务结束之后,再依据学生个人在每次合作任务中的表现成绩计算算术平均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避免“搭便车”的现象。

最终成绩=在各方评定成绩的基础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的算术平均数。

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总结该项任务完成的心得,用文字表述出来。

四、合作学习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取得的成绩

从笔者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接受并喜欢这种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后,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任务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与教师交流,案例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合作学习教学构建的是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体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最近几年,学生选择财务报表分析方向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选题很具体,例如:华远地产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格力电器战略研究等,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公司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内容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生大篇幅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万方数据库检测出来的论文总相似比普遍能控制在5%左右,毕业论文成绩在良以上的学生人数显著提高。

(二)不足之处

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小组分组方面,一般采用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学生常常以宿舍为单位。原因之一,受人数所限,合作小组人数在4-6人,正好为一个寝室的人数;原因之二,学习时间基本相同,为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但实践发现以寝室为单位结合的小组,成绩好的小组一直很好,而成绩差的小组一直很差,组内互帮互助的局面难以形成,而组间激烈竞争的气氛不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合作学习中将个人记分改成小组记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方便了一部分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学生利用小组其他成员的成果为自己的平时分加分,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做到对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给予公正的评价,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今后,需要在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和科学分组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靳涌韬.合作―竞争教学:专业发展训练的有效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66(2):151-154.

2.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4(9):13-16.

第8篇

内 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是一种综合的、职业的能力,它既包括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应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还需要对应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和开拓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决定了财经类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直接以人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 工作更具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点外,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更是服务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此外, 学生实际就业岗位多是基础管理岗位, 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

前 提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专业知识模块的搭建、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邀请社会、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或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及期望等。虽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但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都应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职责,确定各岗位从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再以能力为主线,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将整个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模块,依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因此评价和考核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高职院校常采用的学生能力考核方法有:闭卷笔试,主要用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掌握及运用情况进行考核,这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主要用于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现场操作,主要考核实际动手能力,工科类高职院校运用的最多。撰写调查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沟通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财经类高职院校采用较多。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试或答辩,主要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体系。要强调的是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结合企业人员的评价意见,将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纳入考核范畴。

实 践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占据核心地位。学校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面向市场需求,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专业课程,把握好课程与工作的匹配;选好专业理论基础,本着“够用”“实用”为度,把握好课程的理论深度;增加实践课程,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比如学校会计专业,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课程形成了相对独立体系,并在教学计划中占 50%以上。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修课四个部分逐渐演变为三个递进式模块构成,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模块。

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向互动

学校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计专业分会,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多家企业深入合作,在“引企入校”的基础上,设立会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搭建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制订和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做”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自筹资金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改造和新建校内实训基地,改建、新建12个实训室,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分别与20家单位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创造更为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将企业办公地点引进校园,建立“校中企”,为学生提供真实防伪税控开票、企业报税、工商注册年检、银行票据结算等综合业务实训,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企中校”芜湖本源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芜湖市端木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由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每天指导学生,安排实训任务,纠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加实习的学生每周完成周记,并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会计系共同评定实训成绩,学生的实训实习不再是校外的“无人照管”,实训实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施行五步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要求,反思传统教学方法,探讨适合“教学做”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是指通过任务下达、知识导学、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点评归纳五个实施步骤,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五层能力递进”,将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划分为五个学段,即理实一体化课堂学习阶段、课程模拟实训阶段、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和就业实习阶段。在五个学段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到应用能力,从单项的业务操作技能到全面的职业能力,逐层上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达到逐步提高,有效避免了技能根底不扎实的现象。

“岗证赛”,“教学做”一体化

学校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形成了新的“岗证赛”、“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教学团队并不囿于微观层面即教学模式研究,而是对“岗证赛”、“教学做”进行历史探源、理论探源及现实探源,在教学实施中把“岗证赛”、“教学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基于“岗证赛”、“教学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学业考试、建设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及实施途径,开发了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材,创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考核方法。

成 效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学校开展的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标兵的评选活动、红歌大合唱比赛、励志教育演讲等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专业技能显著提高

自 2011 年以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连续几年获得安徽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特等奖或一等奖。计算机操作能力合格率达 97.57%,英语应用能力合格率为 98.48%,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 90%以上,六成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全国会计专业资格(初级)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 100%。

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香饽饽”,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在98%以上,学生就业岗位稳定,收入水平稳中有升,就业满意度较高,企业用人单位整体评价良好。

第9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w系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地方部分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8月,吉林省确定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转型试点院校之一。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热门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中小型农业企业、工商企业及金融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既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的系统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中小型农工商企业、事业单位、金融、保险及证券部门从事会计核算、审计、财务决策和分析、金融管理、投资咨询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从1998年教育部新增财务管理专业开始,全国本科院校有近300所高校陆续增设此专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从2010年增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现已招收7届学生,平均每年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对财务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希望毕业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或达到初级会计师以上的职称或水平。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缩短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如何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在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方面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学院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未安排足够的实践技能训练时间。虽然按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5%以上,但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通过习题、实验完成,没有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财务管理系为例,此专业共有教师22人(含外聘企业人员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1人,会计师2人(外聘),讲师4人,助教3人。师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除外聘教师具有行业经历外,其他教师缺乏系统的财务实务工作锻炼,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二是校内外实训教学多由一些学历不高、职称不高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担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缺少财会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教师缺少理论深度。

3.课程设置问题。从现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状况来看,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学科逻辑设计的,重在突出理论课程,对专职岗位要求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模糊不清(如表1所示)。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科研训练和专业劳动等,这些实践内容除教学实习与综合实习具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外,其他实践项目缺少系统的安排与考核,从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实践比例达到30%以上,但真正能完成的不足15%。

4.实践基地问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软硬件设施都比较滞后。尽管近年来这一情况已有所改变,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规模扩张迅速,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学校虽然设立了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专业对口程度有一定的偏差,真正符合要求的财务企业较少,无法满足实习需要。

5.教学改革问题。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教学改革问题,但成效不显著。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学生工作适应性差;二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联系,经常出现脱节的现象;四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力度不够,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层次的改革。

6.教材建设问题。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材是纯理论教材,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理论性研究;一部分教材完全迎合实训的需要,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技术型教学。因此,编写真正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材显得非常必要。

7.教科研问题。转型后的本科院校,其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教学或科研为主导转变为以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然而,转型后本科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与实效并不乐观。财务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制度,而这些会计制度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其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市场经济中出现新情况、新业务时,原有的制度将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这时就要及时开展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构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全员参与,树立全面转型观念。我院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目标和任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动力,引导全体师生及社会力量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树立按行业标准培养社会人才的理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为社会和企业所用。

2.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我院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实习或者到相关院校进行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三年来,我院组织企业培训教师35名,15名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实习,20名教师前往西安欧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校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企业讲师走进课堂,教师进行跟班学习。上述的学习与交流,使教师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教学方向,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3.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我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与多家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就业的机会。目前已c吉林市顺诚记账公司、吉林中税网圣达税务师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宁波银行、杭州甲子财富、国泰君安吉林分公司等13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记账公司将企业真实业务带到校园,由学生同培训教师一起完成记账业务。学生了解了不同行业、各种税的处理方式,通过真实账务演练,提升了实践能力。

4.以竞赛促学风建设。我院将成立专业协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素质学分提升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兴趣。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有3个专业协会,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专业协会,参与1个学科竞赛项目。我院连续5届参加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大赛,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学生还参加了工商银行组织的银行技能大赛和国泰君安杯“寻找未来投资家”高校股神竞技赛等竞赛,了解了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更多的金融实践技能,为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我院根据行业标准、岗位标准设置能力模块,走进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新修订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所占的比例,形成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克平.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4).

[2]杨阳.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构建研究――基于学科竞赛的视角[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