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械工程博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

第1篇

学校承诺“春节前毕业”

记者昨天联系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工作人员,校方表示,目前周建伟博士毕业的事情经过机械学院的老师和他本人的沟通,已经圆满解决。学校承诺让周建伟在春节前毕业。这位工作人员说,并不存在导师不让周建伟毕业这回事,只是学生因为找到了工作后比较心急,要求立即答辩。学校的博士毕业也有一定的时间表安排,要按部就班地来。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周建伟的导师,这位博导还没有听完记者的问题,就在电话里咆哮着说:“我不想谈这个事情。”说完就挂了电话。记者还发了短信给这位博导,想听听他的说法,但直到记者发稿时,也没有收到他的任何回复。

读博只为逃避现实压力

据了解,周建伟从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在南京广州路上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了五年,后因感到工作的压力太大,于是考上了南航车辆工程的研究生,3年研究生毕业后,周建伟又辗转到南理工的机械工程学院继续攻读车辆工程系的博士。

熟悉周建伟的同学说,周建伟的性格还算开朗,不像是那种想不开的人,平时大家聊天的时候,他聊过为什么要读博的想法。他说工作的压力比学习的压力要大得多,他本科毕业后每个月的工资近5000块钱,但他觉得在私营企业工作没有保障,5000多元的收入在付完房租、水电以及平常的应酬后所剩无几。

这位博士同学说,大家听了他的话后都觉得不能理解,博士的月收入连补贴加上导师发的工资,也就900左右,怎么能和5000元比呢?周建伟则有着这样的解释:900多块钱如果不谈恋爱自己开销也够了,博士毕业后如果能到高校里工作,除了工资之外,学校还会给安家费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到10万元,这些都包括在收入之内,比在软件公司工作压力小多了。读博士也是对现实工作压力的一种逃避吧。

博士就是替导师打工

“现在大家都叫导师为老板,博士其实就是替导师打工的。”在《昨天理工大博士跳楼事件实拍》帖子被各大论坛转载之后,也有不少博士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周建伟也和千千万万的博士一样,拿着导师每个月给的300块钱工资为导师“干活”。在4年博士生涯中,周建伟所做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博士论文服务。前三年过得还算 “滋润”,博士论文的开题,发表小论文,做实物和试验他都干得很顺利。但到了最后一年,他开始焦虑,老婆整天催他赶紧写论文,好早点出来工作养家糊口。他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在这期间,他经常失眠,愁论文、愁毕业以及愁就业。

第2篇

2007年2月6日,82岁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离休干部李正修收到外甥姚辛从上海寄来的信,姚辛告诉舅舅,上海交大正在寻找“外公”的后人,并拟请家族老人们“讲故事”。这封信附了两页A4打印件,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欧七斤助理研究员整理出来的《上海交大1901届校友李复几年谱资料》。

李正修9岁那年到上海求学,一年后日军打进老家苏州,全家人四散辗转,此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他只知道父亲是位工程师。

从上海交大发来的两页资料和姚辛随后打来的电话中,李正修第一次得知,父亲在1907年成功挑战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关于光谱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发射说,被授予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来自上海交大和德国波恩大学的资料,完全超出了他对父亲的了解和记忆。

在此之前,上海交大已经寻找李复几将近两年。而李复几的母校德国波恩大学寻找自己的学生已经二十多年。

波恩大学的“礼物”

1984年10月,德国总理科尔第一次访华,将关于李复几的几份文件作为礼物送给了北京大学:与他1907年博士论文同样小开本的单面复印本、他的照片、波恩大学签名纪念册。

科尔10月10日在北大作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学生留德早有良好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期,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有很多贵国年轻科学家到我国接受大学教育。波恩大学是首先颁授博士学位给一位中国公民的欧洲大学,他姓李名复几,博士论文题目为碱金属,该论文于1907年于波恩大学通过。我带来了该论文的复印本以及李先生的简历和离校证明书,请你们存档。”

在科尔演讲的次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稿件中,都只刊出了前半段,后半段关于李复几的个案举例,中国报纸并未提及。因此,在1984年,中国读者依然不知道李复几这个名字。

由于无人知道李复几的经历,这份档案在北大的档案馆静静地躺了23年。

得知北大存有父亲的资料,李正修拿着介绍信,于2007年6月25日找到北大档案馆。

北大收藏的这份档案中还有一张16开大小的中德文卡片,上书“德意志联邦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于1984年10月7日至13日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际赠与北京大学”。

李正修把沉寂在北大的资料复印并寄给上海交大校史研究室的欧七斤,他附信说:“以上档案中没有北大外事人员的记载与说明,因此,不知北大校长接受这份复印件时说了什么,或对北大有关人员有何交代,档案馆的同志说,这样的材料事后就转到档案馆来了。”

尽管寻找李复几是科尔为了中德文化交流的一时之需,但是波恩大学校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汀?乔治多年来却一直在寻找李复几和他的后人。李正修致信克里斯汀,告诉他自己童年时对父亲的一点记忆。克里斯汀回复他:我很高兴读到了李复几儿子的来信,他是波恩大学最著名的外国校友之一。

从1984至2007年的23年,成了李正修最大的遗憾,“要是早23年开始寻找,还会有一些认识我父亲的老人在世,还能保存下一些口述。现在,即便是在档案中找到点头绪,也无从追踪下去了”。“以前是想找也不敢找,虽然父母都不在了,我们也要和家庭划清界线。我们这种情况在解放后叫做‘社会关系复杂’,现在能找了,又晚了23年”。老人一说到这个问题,就习惯性地压低声音。

被埋没的上海交大校友

2005年5月10日,“中德世界物理年暨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在会上放映了一部回顾中德学术交流的幻灯片,一位东方人的头像下,写着NanYang College(南洋公学)。核反应堆专业出身的校长谢绳武意识到这位留德学生与交大有关,立即起身,跑步赶到校史办公室。

一会儿,谢绳武又跑回纪念会现场,他宣布了一个消息,纪录片中出现的那位东方青年,是南洋公学1901年的留学生李复几,他于1907年获得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接下来的午餐会气氛格外活跃,中德双方定下了两年的约期——2007年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100周年之际,双方在上海交大举办纪念活动。

从此,交大校史研究中心的欧七斤,开始了对李复几生平的探寻。

欧七斤从交大现存的南洋公学档案中查到,1901年,南洋公学中院毕业了6名学生,其中4名被公费送往英国留学,李复几(曾用名李福基,字泽民)考取总分第一。校方规定,李复几攻机械,胡振平、曾宗鉴专习政治,赵兴昌学商务。

李复几进入芬斯伯里学院(Finsbury College),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后入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1年,之后再入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04年毕业后前往德国迪塞尔多夫的汉尼尔理机器厂实习。

在4年留英期限将满之时,李复几致函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表明自己想到德国学习自然科学之愿望和理由,盛宣怀以李复几“才品甚优,有志向学,自应展长学期方能造就成材,以备回华效用”,同意延期至1907年6月,年供经费180英镑。

于是,1906年5月18日波恩大学艺术系自然科学专业迎来了一位中国学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从事光谱学研究。他没有给自己取德国名字,而是用罗马字母注册了“LiFoKi”这个简单的发音。

“屠龙之技”

第3篇

作为校长,刘宏民领导燕山大学在2004年以两个文明建设的突出成绩同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和“河北省先进集体”的称号;2005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燕山大学建设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8月7日,河北省政府和国家科技部领导共同为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从而实现了河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2006年11月,成功实现了国防科工委与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2006年4月,刘宏民校长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的累累硕果,源自刘宏民教授20多年始终不渝的报国之志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立志创新,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1982年,刚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前身)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的刘宏民又考入该校的研究生,继续从事轧钢设备及工艺方向的研究工作。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刘宏民面临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刘宏民当时从事的是钢材产品中最主要的产品――板带钢的板形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板形(平直度和板凸度)是板带材的重要质量指标,板带轧机是板带材生产的关键设备,板形控制是大中型板带轧机的关键技术和高难度技术。那时我国板形控制技术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相对落后,制约板形控制技术提高的关键是关于板形理论和控制数学模型的研究滞后于技术的发展,缺乏先进的板形控制模型。当时,在板形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依赖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变分法”、“三维差分法”、“有限元[条)法”、“边界元法”等理论方法。面对我国板形控制理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对外依赖的现状,刘宏民没有选择跟踪国际时兴的板形控制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作,尽管那样做有现成的理论模型和软件,也容易发文章;他决心走前人未走过的自主创新之路,用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中国学者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应有的贡献,即使可能浪费几年的时间甚至冒更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目标确定之后,刘宏民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风险、挑战和希望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向未知领域的艰难探索过程中,刘宏民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他百折不回;面对几十元的助学金,他守住了清贫;妻子在外地读书,孩子被送回父母家抚养,他能守得住孤独;面对学术界浮躁、急功近利的不正之风,他又守住了寂寞。经过5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努力,刘宏民终于在1987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于板带轧制过程仿真的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条元法”。“条元法”的优点是:使问题降维,计算量大大减少,适合工程应用,能够分析其他方法目前尚未做到的大宽厚比(1000以上)的板带轧制过程。“条元法”与传统有限条法的区别是:传统有限条法根据变分原理导出刚度方程,最后由刚度方程求解节线位移参数;而“条元法”是通过对整个变形区(所有条元)使用变分原理,由优化方法直接搜索使总功率为最小的节线位移参数,而避免了变分求导运算,形成节线载荷和单刚及总刚的运算,概念简明清晰,运算更为简单。以“条元法”为新的板形控制理论的核心和特色,刘宏民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又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系统、实用的板形控制理论模型体系,在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模型研究、仿真软件开发和工程技术提升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其科研课题《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数学模型、仿真软件及其应用》经过近20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宝钢、攀钢、邯钢、西南铝加工厂、西南精密带钢厂等大型钢铁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在近5年内就获得2亿元的经济效益。刘宏民教授的上述成就和贡献,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他丰富和发展了板形控制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板带轧机板形控制模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字仿真工具,为提升我国板带轧机板形控制水平,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九大进展之首。

2005年7月,刘宏民课题组又承揽了大型成套工程项目,与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900mm平整机组设备总包供货项目,合同总金额160785万元,创燕山大学单项科研经费之最。高校能承担如此大的科研项目并不多见,它扩大了燕山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合同要求为用户提供900mm平整机组机械、流体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供货、调试、设备运输、服务等,并对所设计和供货的机组的可靠性、成套性和完整性负责。该机组年产11万吨精密冷轧带钢,年产值约5亿元。2007年2月,该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

刘宏民教授在科研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刘宏民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与河北省的科研项目,其中“模拟轧制过程条元法”,1996年、2月获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板形控制的机理模型与条元分析方法”,2003年、月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工程三维轧制理论及其应用”,1997年3月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类:自然科学奖);“板形理论及其应用”,1998年12月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数学模型、仿真软件及其应用”,2003年12月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宏民教授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还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重型机械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报》和《工程力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恪尽职守,勇于改革

刘宏民教授于2003年9月被任命为燕山大学校长。上任以后,刘宏民校长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2004年初,为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刘宏民校长与燕山大学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团结合作,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程,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工程,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工程,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十大工程实施以来,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05年,燕大学科建设又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9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20个;新增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2个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和2007年,燕山大学有两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燕大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5年,在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燕山大学入选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90位,位居河北省首位,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排名第38位。2005年,燕大科研到款总经费为1.55亿,创学校历史新高;学校获国家“863”、“973”立项5项,合同额574万元,再次刷新学校历史记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总合同额达837万元,立项数目、项目水平和立项经费为河北省高校之首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其中教育部、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各一项);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重型机械流体动力传输与控制实验室、并联机器人与机电系统实验室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正式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2006年,实现了国防科工委与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教育部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落户燕大,当年燕大又入选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2007年,燕大又捷报频传:新增“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提前3年实现了燕大“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河北省首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落户燕大,同时新增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提前完成了燕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极端条件下的机械结构与材料学”实验室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全年科技经费到款在连续四年突破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超过2亿元。2008年,燕山大学有4个学科专业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专业。

廉洁自律,慎重用权

担任校级领导职务以后,刘宏民教授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始终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他经常告诫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官”是自己为师生服务的岗位,“权”是为师生服务的工具,应当也必须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尽心竭力地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好务。有了这种清醒的认识,刘宏民校长时时、处处、事事廉洁自律,慎重用权,而且主动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抵制权力腐败。从2000年任副校长主管招生工作以来,他严格执行国家的招生政策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招生纪律,学校招了八届近6.2万多名学生,没有发生过一次违纪事件。

2003年,刘宏民教授任校长时,正是学校西校区6.4亿元的建筑工程陆续开工之时,他严格地按照国家关于基建工程的法律法规办事,明确要求领导班子成员都不准插手基建工程,他还多次在全校中层干部大会上明确表态:“基建工作不允许有个人利益,学校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不会向工程指挥部介绍任何工程队,请大家监督我!”从工程招标、投标,到工程的施工、验收和审计,刘宏民校长对基建工作始终坚持不插手,不干预;既严格要求,又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其间,有大小10多家公司先后找过他,有的通过熟人,有的通过主管部门的领导,还有的以高级领导干部的直系亲属的身份来要工程。对每一位有资质的求助者,刘宏民校长都不卑不亢地建议他们自己到工程指挥部报名参加平等竞争。

第4篇

勤于锻炼,增强体质

每天清晨天刚微亮,在清华大学南面的中老年网球场上,就有不少老同志开始打网球,如此的运动,他们风雨无阻地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在这个健康、团结、快乐的集体中,有一位白发长者:他是这个老年团队中年龄最大(82岁)、球龄最短(10年)、球艺进步最快(这是球友们公认的)、坚持最好的(几乎不请假)的好队员。要问这位长者是谁?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先生。

黄克智院士今年82岁,他从40岁开始坚持每天清晨跑步,一跑就跑了26年,累计里程估计已绕地球好几圈了。当他66岁时,有人劝他老年人锻炼方式以太极拳最适宜,于是他66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并把杨氏、陈氏等各式太极拳都学了一遍,这样坚持了几年,他又发现太极拳对他来说运动量不够,虽然自己已到70高龄,但精力还是非常充沛,体力也比一般同龄人要好。于是黄克智又想给自己加码,换个运动量大些的锻炼方式――在古稀之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初级游泳班,和一批孙子辈的小学生们在同一个游泳池内接受从零开始的训练;游了2年,他又感到不满意,这次可不是锻炼的方式,而是时间不合适(因为清华游泳池只有中午对老年人开放),游泳一次几乎要花掉他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让他觉得时间上付出太多,必须另找出路。于是在72岁高龄时,黄克智又干了一件让人吃惊的事―学习打网球。从那时起,他每天坚持,至今已10年有余。按照黄克智自己的说法:“这是我最后一次选择,网球给了我极大的快乐,那就是健康与友谊。打网球,这也是我最满意的一次选择。”

自从坚持打网球以来,黄克智自己觉得受益匪浅。体重减轻了,大肚子消失了,原有的三高老年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都控制住了。虽已82高龄,但他精力充沛,目前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满负荷地工作。当黄克智尝到了坚持锻炼的甜头,他就觉得必须把这件事告诉年轻人,让他们认识到坚持锻炼,注重健康要从年轻时做起。于是他一方面教育自己在国外的两个儿子,要求他们每天锻炼。现在在美国当教授的儿子,也和他一样带着妻子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黄克智自己早晨和夫人(77岁)每天打网球1小时,他们真可称得上模范的锻炼之家了。另一方面,黄克智动员工作组里的年轻人参加锻炼。介绍他们参加网协,帮助他们联系球场;起步时,帮他们配置球拍、网球;亲自上场检查他们出席情况,有时他自己也会充当教练。

自从打网球以来,黄克智夫妇感到晚年生活十分充实。这是一个非常快乐、和谐的团队。真如他自己所说:“打球增强了我的体质,增加了快乐,增进了友谊,保证了我精力充沛的一天工作。”

健康是工作成就的保证

现在许多同志,人未老,心先老,只要一退休,就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快结束,手脚懒了,不愿动了,头脑懒了,不再考虑问题了,于是真的很快出现老态了,并且各种老年病也相继而来了。在黄克智身上永远看不到“老的心态”――他自己从不服老。黄克智的一生,是不停学习、不停研究新科学技术的一生。

他的生活十分规律:清晨4点半起床就开始工作1.0~1.5小时,然后迎着晨曦前往球场锻炼1小时。出一身大汗,回家洗澡,吃早点,然后休息半小时,上午9~12时开始工作。午睡1.0~1.5小时后,下午3~6时工作,傍晚6~7时散步。晚上除了特别任务,黄克智一般不工作,弹1小时钢琴,晚10点开始准备休息。目前他的生活非常单一,除了工作就是打球,对于社会上的花花绿绿新闻,从不关心。他常劝有些年轻人,要看准目标,努力地、安心地工作;要做到功到自然成,不要太刻意地去追求回报,否则自己活得很累,别人还不见得对你很认可。

由于黄克智一生不懈地努力,他的工作成绩显善培养了77位研究生(两位已当上中科院院士,两个学生获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过40余项国内外学术奖;出版过7部教材与专著,300多篇学术论文。他自己在学习上从不满足,永远要向新的学科领域进军。平均每10年他都要更换一个新的学科方向(而且在每一个学科方向都作出了出色的成果),紧紧跟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上世纪60年代,黄克智主要研究壳体理论;70年代研究压力容器;在改革开放后,他主要研究断裂力学、宏细观力学等新领域;80年代黄克智研究智能材料相变力学,成功地与他的学生根据热力学、细观力学和材料相变物理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相变本构模型,解释了屈服应力依赖于温度曲线在转变温度处的异常现象,并应用于陶瓷的相变增韧。70岁以后,他转向了微米力学和纳米尺度力学的研究,并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与合作者发现或创造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论。他在国际顶级力学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多次在每年超过9000篇力学论文中被引用率位列前10名,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2004年唯一Melville大奖。80岁以后的他,又开始转向可伸展电子元件的力学,我们相信他在这方面也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果!

由于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出表现,黄克智连续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清华大学2004―2005年度首届突出贡献奖,“首届孺子牛金球杰出奖”,“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各两项)”等奖项。在80华诞之际,黄克智荣获“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2008年11月5日,黄克智又荣获第四届全国老教授协会“科教兴国贡献奖”。

以上提到的是他个人的一些成果,但正如黄克智自己说的:“我认为我最主要的成果是我以一生的努力,和其他老师一起,带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团结向上的学术骨干队伍,在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固体力学博士生指导力量。”

第5篇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机电工程;问题引领;项目牵引;团队指引

作者简介:王华(1978-),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黄筱调(1952-),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0-02

丰富的社会实业实践使斯坦福大学的创建者利兰·斯坦福先生深深体会到“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斯坦福大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当时大学所独有的“实用教育”的理念。一个多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这一教育理念,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硅谷”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基于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导,以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我校实施的质量工程项目,紧扣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我校建设“斯坦福式”大学的理念,基于便捷的学科型公司实践平台,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国际化机械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方法

通过提炼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方法的精髓,结合我校产学研发展思路,提出了基于学科型公司的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1.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教师对问题的描述为基点,传授问题解决之道。对于基础性教育中所探讨的问题,传统教授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等教育,学生没有对专业问题的直观认知,教师简单的问题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那么所谓对问题解决之道的理解也就浮于文字。因此,以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学科性公司为实践平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归课程中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即强调以问题为基点、活动为载体,实践中学习、研究、提升。

2.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

充分利用学科型公司资源,对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细分凝练,形成适合于大学生教学的小型项目,并与优秀本科生培养项目、省和校级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开放课题、暑期实践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等实践环节相结合,为学生创造项目牵引的实践机会,通过项目引导掌握实际项目的流程管理方法、技术开发流程、团队协作机制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专业近5年来,累计承担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8项,18项共89人的学校开放课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累计完成近200余人的毕业设计课题,45人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

本专业从“机电结合”的专业特征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出发,实行团队指引下的教授模式,强调以团队形式开展各项活动。首先从师资队伍入手,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学缘结构复杂的团队,协同指导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综合性环节,真正实现“机电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我校学科型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江苏省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由6名企业全职人员和6名教师组建了数字化制造及测控技术指导教师团队,结合公司的研发、设计项目,协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部分课程认知实践、学校开放课题、省和学校实践训练计划、暑期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其次,以教师团队的突出表现熏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组队参加实践与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实现共赢。开设“团队项目与环保技术”课程,以环保技术为中心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实践任务,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最后合作撰写一份项目报告,并以PPT方式由全体成员分部分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技术融入设计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综合应用相关技能和知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组成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以便保障“三引”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现“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国内更多高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体现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构成,科研项目完成水平更多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而并非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以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本校教师创立的学科型公司为依托,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设计需求,进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结合省、市、区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年轻教师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研发工程师身份直接参加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部分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科型公司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扎实的工程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更贴近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成效

形成了“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我校学科型公司的优势资源,以问题为基点,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效果的,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间互动的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即实践中发现问题,课堂中学习问题的解决之道,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炼出优质课程教学活动流程: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实践互动、反思深入。通过5年来的实践,成果喜人。

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教师中近50%的教师在学科型公司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开展工程能力锻炼,并逐渐成长为学科型公司的骨干,1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总经理,1名教师受聘公司总工程师,1名教师受聘公司副总工程师,2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专家。丰富的实践背景有效反馈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版实践性教材5本,3名教师获得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人获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人获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人入选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本科生培养成效显著、团队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特色鲜明。获得“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11项及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得华东区CAD技能大赛机械类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9项、个人三等奖4项;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全国过程装备设计大赛优胜奖1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团队三等奖1项。毕业生受到大型知名企业青睐,一次就业率达到96%。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录取分数一直保持全校各专业前列,2013年研究生报名与招生人数比7:1,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研究生培养也卓有成效,培养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获校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江苏省研究生三好学生1人,获中国寰球特等、巴斯夫、中圣、苏州工业园奖学金等各类社会奖项10余次。毕业不足1年,部分毕业研究生已升任企业总工艺师、部长等高管职位。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行“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符合当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顺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效明显。总之,“源于问题,启于实践,团队互助,能力提升”,切实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应用型工科大学学生培养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天链,戴馨,王姮.小团队项目制在自动化专业创新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C].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绵阳:2007.

[2]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3):61-65.

[3]郭宇明.崇尚“实用教育”的斯坦福大学[J].中关村,2007,(4):88-90.

[4][美]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一、方法

通过提炼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方法的精髓,结合我校产学研发展思路,提出了基于学科型公司的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1.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教师对问题的描述为基点,传授问题解决之道。对于基础性教育中所探讨的问题,传统教授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等教育,学生没有对专业问题的直观认知,教师简单的问题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那么所谓对问题解决之道的理解也就浮于文字。因此,以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学科性公司为实践平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归课程中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即强调以问题为基点、活动为载体,实践中学习、研究、提升。

2.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

充分利用学科型公司资源,对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细分凝练,形成适合于大学生教学的小型项目,并与优秀本科生培养项目、省和校级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开放课题、暑期实践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等实践环节相结合,为学生创造项目牵引的实践机会,通过项目引导掌握实际项目的流程管理方法、技术开发流程、团队协作机制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专业近5年来,累计承担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8项,18项共89人的学校开放课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累计完成近200余人的毕业设计课题,45人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

本专业从“机电结合”的专业特征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出发,实行团队指引下的教授模式,强调以团队形式开展各项活动。首先从师资队伍入手,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学缘结构复杂的团队,协同指导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综合性环节,真正实现“机电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我校学科型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江苏省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由6名企业全职人员和6名教师组建了数字化制造及测控技术指导教师团队,结合公司的研发、设计项目,协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部分课程认知实践、学校开放课题、省和学校实践训练计划、暑期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其次,以教师团队的突出表现熏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组队参加实践与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实现共赢。开设“团队项目与环保技术”课程,以环保技术为中心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实践任务,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最后合作撰写一份项目报告,并以PPT方式由全体成员分部分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技术融入设计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综合应用相关技能和知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组成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以便保障“三引”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现“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国内更多高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体现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构成,科研项目完成水平更多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而并非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以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本校教师创立的学科型公司为依托,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设计需求,进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结合省、市、区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年轻教师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研发工程师身份直接参加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部分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科型公司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扎实的工程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更贴近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成效

形成了“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我校学科型公司的优势资源,以问题为基点,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效果的,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间互动的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即实践中发现问题,课堂中学习问题的解决之道,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炼出优质课程教学活动流程: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实践互动、反思深入。通过5年来的实践,成果喜人。

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教师中近50%的教师在学科型公司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开展工程能力锻炼,并逐渐成长为学科型公司的骨干,1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总经理,1名教师受聘公司总工程师,1名教师受聘公司副总工程师,2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专家。丰富的实践背景有效反馈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版实践性教材5本,3名教师获得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人获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1人获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人入选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本科生培养成效显著、团队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特色鲜明。获得“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11项及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得华东区CAD技能大赛机械类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9项、个人三等奖4项;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全国过程装备设计大赛优胜奖1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团队三等奖1项。毕业生受到大型知名企业青睐,一次就业率达到96%。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录取分数一直保持全校各专业前列,2013年研究生报名与招生人数比7:1,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研究生培养也卓有成效,培养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获校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江苏省研究生三好学生1人,获中国寰球特等、巴斯夫、中圣、苏州工业园奖学金等各类社会奖项10余次。毕业不足1年,部分毕业研究生已升任企业总工艺师、部长等高管职位。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行“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符合当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顺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效明显。总之,“源于问题,启于实践,团队互助,能力提升”,切实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应用型工科大学学生培养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天链,戴馨,王姮.小团队项目制在自动化专业创新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C].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绵阳:2007.

[2]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3):61-65.

[3]郭宇明.崇尚“实用教育”的斯坦福大学[J].中关村,2007,(4):88-90.

第7篇

多年从事陶瓷的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的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航天总公司“航天奖”,同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主要学术论文被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0余次。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周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老老实实,不要投机,一分勤力一分酬。”周玉淡淡而坚定地说。对于此次当选院士,他说:这要感谢国家、感谢学校、感谢前辈、感谢导师和自己的团队,没有大环境及大家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周玉的“勤”

1978年,周玉考入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周玉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周玉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教授。从此,周玉开始了他的陶瓷人生。

1986年6月,雷廷权教授为周玉确定了陶瓷材料研究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并与日本东北大学著名陶瓷专家佐久间健人教授取得联系。1987年,周玉作为国家教委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到了东京大学。见过佐久教授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实验工作。周玉工作十分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实验室晚上的电压比较稳定,有利于电子显微镜观测,许多重要的实验周玉就在夜晚完成,有时通宵达旦。

由于在国内准备充分,国内外导师悉心指导,再加上勤奋的工作,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周玉就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儿乎全部试验工作,受到了双方导师的好评。

1988年10月,周玉回国的日期到了。当一些中国学生为回国还是留在日本而痛苦抉择时,周玉带着自己的全部实验结果资料按时回到了母校。

回忆起这件事,周玉说,当时我没有想什么,只觉得时间到了,就回来吧!日本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虽然比较优越,但母校哈工大有我的老师、同事,他们替我承担着我应该承担的任务,让我出国学习。母校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工作、我的责任。

回国后,周玉充分利用自己对电子透射显微技术的技能,同时发挥金属材料专业对相变研究和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特长来研究陶瓷材料的相变,与硅酸盐专业相互补充。在涉及高温区的c-t相变和低温区的t-m相变两个方面,主要研究了相变过程、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等对相变及其产物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与机理。

对于自己在氧化锆基陶瓷领域的研究带来的国际影响是周玉开始时没有想到的。1991年,世界著名的美国《陶瓷学报》高度评价并且刊登了他从事的氧化锆基陶瓷无扩散相变方面的论文。英国的《材料科学学报》、《国际陶瓷》、《机械工程学报》、《硅酸盐学报》、《航空学报》也分别刊登了周玉关于氧化锆基陶瓷研究的多篇论文。

周玉的“聚”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第一代主任雷廷权院士,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是出名的“伯乐”。1997年5月,周玉继杨德庄教授后担任了第三任教研室主任。

周玉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感召凝聚着特种陶瓷研究所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目前研究所的许多老师都是因为周玉的热情相约而留了下来。1996年,贾德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前留校了。当时,博士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同学不愿意留校,贾德昌也找好了北京一家研究院。周玉觉得在课题组的建设中,急需一个像贾德昌这样的助手,希望他留下来工作。贾德昌说:“当时,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觉得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能和周老师一起从事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挑战、有意思,就义无反顾地留下了。”也正如周玉所希望的,他日后成了课题组科研及管理的骨干,并逐渐成长为所里多功能航天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洪堡学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叶枫教授是雷廷权院士的博士生,毕业后到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手下作博士后,1999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陶瓷研究所作洪堡学者,2002年又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JSPS作高级访问科学家。2004年,正当叶枫教授在国外项目即将结束,面临是继续在国外打拼还是回国效力的抉择时,周玉教授及时和他取得联系,向他介绍了学校良好的发展环境,说研究所的后续发展需要他的加盟,动员他回校效力。于是,叶枫在结束相关的合同后,很快就登上了归国的航班,成为黑龙江省最早回国工作的洪堡学者之一,成为所里塞隆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同样被周玉教授吸引回国的还有归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欧阳家虎教授,他曾在美国、德国、日本留学工作,在高温陶瓷涂层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2004年,周玉教授利用到日本开会的机会同欧阳家虎见了面,动员他回校效力。在周玉的鼓励下,2005年,欧阳家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哈工大。欧阳家虎回校当年就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又申请了一项“863”项目,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成为所里热障涂层和高温自陶瓷涂层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在周玉的推动下,在雷廷权院士和周玉1985年创建的材料科学系陶瓷材料课题组的基础上,哈工大特种陶瓷研究所于2002年5月成立了。现在特陶所主要从事新型航天防热材料、先进结构陶瓷、信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特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高新工程及航天工业部门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500余篇(SCI收录350余篇、EI收录350余篇),论著被引用2600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50余项(已授权10余项);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96名,出站博士后3名;毕业生遍及美、英、澳等国及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

特种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贾德昌教授非常感慨地说:“当时包括雷廷权院士、周玉教授,整个课题组一张桌儿就能坐下,现在整个所已有师生近百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这里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归国洪堡学者等等……”

2008年1月,特种陶瓷研究所入选国防科工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周玉的“智”

从最初的先进陶瓷材料相变与韧化研究,到防热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抗热震和耐烧蚀性能研究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的应用研究,周玉不断拓展着课题组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这正是周玉不断智克难关、时刻把握科学和尖端工程应用前沿的结果。

1992年12月,当周玉的课题组从事设计研制项目后,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设计部门提出的设计要求十分苛刻:短短的一两秒钟内,气动热使防热部件表面要由室温乃至零下几十度升到很高温度,防热部件面临的热冲击非常恶劣,同时还要经受高温速气流的冲刷烧蚀。

先进陶瓷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在耐高温、耐烧蚀方面得天独厚,但如何提高抗热震性,是摆在课题组面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1992年冬开始,周玉的课题组饱尝了--失败的痛苦。挑战不仅来自技术难度大,更来自于对研究人员毅力和心理因素的考验。“尤其是在发动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中,透过观察窗眼见自己煞费苦心制成的样件,一下子就被高温高压燃气流吹得炸裂粉碎的时候,心都要跟着碎裂了,对身心真是一种摧残和蹂躏!”参与项目的贾德昌这样说。

周玉意识到了这种心理上的危机,他鼓励课题组人员要有信心。参与项目的温广武教授说:“当我们都感到成功那么遥远的时候,周玉老师却十分自信。他说,必须要有自信,只要方向对头,方案正确,就一定能够成功。他那种乐观的态度和拼搏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在雷廷权院士的共同指导下,从材料体系的选择优化,到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再到一次性部件的热压成型的完成,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实验与重复,多少次肯定与否定……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1995年9月,经过大量有规律的实验和严格的科学筛选,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出的航天器防热部件模拟件,先后5批次通过小样、中样及1:1样件的地面模拟试验,达到了预研的设计要求,最后被确定为惟一方案。相关成果获得了1996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配套研制阶段,从初样到中样、再到正样,由于设计方案变化,设计部门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技术要求:由不透波到透波又回到不透波,足寸由小到大……在周玉的骷领下,课题组不断地改进和修正实验方案,终于克服了产品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增强相均匀分散、构件烧结成型、抑制基体析晶、构件机械加工、产品无损检测等多项技术难关……产品又先后多次顺利通过地面台架试验,并最终通过多次实际飞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产品获得正式应用,获得较高评价。因此,上述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教学科研要强调投入产出比,在提高成果水平和创新上下功夫。要把工作重心由争取经费的数额转移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出高水平的成果上。”由以量取胜,到以质称雄,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成绩中时,周玉等教师却在思索教学、科研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水平较高,但出类拔萃、能够“问鼎中原”的一流成果却相对较少。如何出“问鼎中原”的一流成果呢?周玉思索着。正是这样的思索,让周玉带着课题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周玉的“勇”

“当初我们课题组实验室还在机械楼地下室时,对面实验室的隔壁就是学校的配电房。有一次,大家正在做实验,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失火了。当时,正好在实验室的周玉老师,还在大家发愣的时候,二话没说,抄起灭火器,跳出对面屋的窗户,冲进了往外冒烟的隔壁配电房……”周玉的勇敢至今仍让贾德昌记忆犹新。而周玉的勇敢却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中,在科研中,他更是敢于迎接挑战。

鸡西柳毛碳素公司有亚洲最大的优质天然石墨矿。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国内专家充分论证,公司确立了生产天然石墨电极、代替人工石墨电极的构想。为实现这个振兴地方经济的计划,鸡西市政府和民间共计筹措了资金约1.2亿元。然而生产线建成后,生产出的天然石墨电极却不合格。企业陷入了困境,心急火燎地派人四处求援。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俄、德等国的专家都对这项生产技术难题束手无策。

1997年下半年的某一天,碳素公司的代表焦急地来到哈工大,找到了周玉。当时,周玉课题组的几个重要的科研项目正处在攻关阶段,任务十分紧。他详细了解情况后对公司代表说;“让我们试试吧,我们会利用掌握的所有技术能力,尽最大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

接下了这个项目就等于埋藏下一个潜在的危机。如果这个项目失败,势必对课题组的信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周玉对课题组人员说:“如果这个项目搞成功了,就会给鸡西多少工人带来工作和希望,给地方带来多少财政收入啊!科研工作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们身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周玉的指导下,课题组从1997年9月开始接手这个项目,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技术攻关,终于在提高导电性和抗氧化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胜利完成了项目的预期目标。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项目未能顺利投入中试,他也深表遗憾。但他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还是深深打动了合作组双方的每位成员。

周玉的“勇”还表现在他敢于承担重责,在国际学术舞台充分展示中国学者的风范。作为我国陶瓷界的知名年轻学者的代表之一,周玉在国际陶瓷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组织/学术委员会主席、委员或作邀请报告,包括连续4次担任亚太断裂与强度国际会议(APCFS)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并担任APCFS 2006大会主席、APCFS 2009副主席;分别在第8届环太平洋陶瓷与玻璃技术国际会议、2008年第9届国际能源与环境陶瓷材料及构件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周玉的“严”

采访周玉的学生时,他们反映最多的是周玉老师的“严”。

周玉十分信任学生,没有太多的框框,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制定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独立完成。周玉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定期检查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他就会给予严厉批评。

当论文工作接近后期的时候,他勉励教导学生,越到后期,越是收获的“季节”,但不能急于收秋,要乘胜追击打歼灭战,以求论文的成果和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获得最好效果。周玉的博士生冯海波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提出答辩要求。看了冯海波的论文,周玉提出,你的论文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效果会更好!后来,冯海波通过努力钻研,论文最后获得校优秀论文

周玉“严”,但更善于因材施教。他的博士生、2007年入学的孙振淋告诉笔者,他非常感谢他的导师周玉老师和贾德昌老师。他的论文是关于用化学法制备一种耐高温抗氧化的新型陶瓷材料方面的。前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失败一探索一失败中徘徊,结果并不理想。但两位导师不仅没有给他压力,而且还经常鼓励他。孙振淋还记得2008年的一次组内汇报,由于没有经验,孙振淋报告作得不好,但周玉鼓励他说:“这种材料,在一个相对低的温度下能够长期使用,也是有成果的!”这句话让他备受鼓舞。孙振淋说:“这句话我会记住一辈子!”目前,经过不断探索,他的论文已经有了头绪。此后,孙振淋又作了一次报告,周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认为他在方法和稳定性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要进一步研究工艺的可重复性、材料的抗氧化性、应用前景……周玉的教导让孙振淋很受启发。

周玉还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为学生开出新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他说:“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不断地接受国内、国际先进的东西,开拓创新。”欧阳家虎说:“近3年来,所里请了近30名中外知名学者来作报告,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氛围,让学生对学术前沿有了更多更好的理解。”

第8篇

关键词: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28-03

一、前言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根本属性与学年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首先其培养目标更强调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是课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要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调整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授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侧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特征: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弹性化,学习过程导师制以及文、理、工相互渗透的通才教育。历史与经验都表明,美国大学的学分制的指导思想、课程管理管理运行机制、配套措施和办学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几乎在全国展开,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学分制改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各高校的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与完善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国内不少高校教务负责人坦言,学分制在我国多数高校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评价受到忽视,这显然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也是种浪费。本文在详细调研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和选课指导等基本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其课程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可为国内各相关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美国大学实行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在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权限中,学校一级通常负责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院系一级则负责院系主修课程的管理,本科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环节完善,运行过程严格。

1.学分制。现在美国各大学已经把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美国的学分制最初采用了完全开放的累积方式,提出了一种课程量化测评标准制度。随着大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学分制也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标准规范逐渐被各国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教育层次所采纳。美国学分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学分转换的认可性,即与构建了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学分之间的相互认同。

2.选课制。美国大学的各大院系一般有严格设置规定的主修专业课和一些选修课。有的院系有严格的课程设置。要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和学分。有的课程不是每学期开设的,有时候是一年才开设一次,如果错过这年选课,就要等到下一年。这些情况学生都需要预先了解清楚,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毕业计划。美国一般大学规定全职学生(Full time student)必须每学期至少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左右),兼职学生(Part time student)每学期注册3个学分的课(最少一门课)。例如某专业规定整个课程设置是120个学分,四年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学习状况安排大学的学习时间。有的学生经济压力大,就在短期内把所有课程修完,一年三个学期选满学分(秋季、春季和夏季),每学期修12~15个学分(四到五门课)这样就可以少于四年时间修完学位。有的学生就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期完成,还有的学生希望每门课拿到较高的分数(GPA),每学期仅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这样学习相对轻松,可以有时间精力打工,或者重修考试不好的学分。那么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毕业取得学位。因此,尽管大学规定在4~5年内完成本科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学习的年限,只要完成了学位要求的学分就可毕业。对每个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来说需要权衡学习时间、学业任务,以及经济压力。从学业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每门课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有不计其数的考试、作业、小组或个人项目、论文等。每门课拿到好的成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选课量过大,比如一学期五门课,那么到期中、期末的时候会被无数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也无法保证很好的学习成绩。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到就业。因为学生大学本科的课程分布和GPA(学习成绩)也会成为应聘工作时面试官对你的一种参考。从经济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本科是学生付费的,学校里虽然有名目繁多的奖学金提供给学生,但是毕竟不是长久的保障,延长毕业年限,但是势必毕业时间也延长,奖学金只能减免部分学费,而学生仍然面临生活上的经济上的压力。所以按照院系的要求完成专业课选修课,怎么选,选什么课,选哪个教授的课,学生一进校园就要有长远的规划。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参考,在学期考试期间学生的负担会相当大。院系方面也会有专门人员提供这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学校都会建议去找这些专门的指导老师咨询,设置长远的选修计划和策略。对于大部分美国大学来说,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选课试听周。在学期开学前,学生必须已经注册好想学的课。否则等学期开学以后有可能某些课已经注册满,就不能再注册选修了。一般学生会提前注册五六门课试听,注册课程之后,在开学前两周的试听期,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这个学期的学习课程。一般第一堂课是教授们的课程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这门课的教学大纲,需要什么教材,作业量的多少以及截止日期,教授的期望,难易程度等信息,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和授课教师沟通来深入了解这门课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单纯依靠选课系统上简单的几句课程介绍就决定选课。开学两周之后,学生就要决定是否继续选课。如果没有取消注册这门课,学费就开始计算了。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还有一次机会取消选修这门课。但是期中考试注册后取消注册则要付部分学费。如果是必修课的话,学生可以有机会以后再次选修这门课,确保拿到好的分数。如果在接近学期末取消这门课的话,学生就需要付全额学费了。当然,各大学校对此有不同的详细规定。关于课程和选课,学生还有另外的途径。一是从曾经修过这门课的学长们口中得到一些关于这门课的相关信息,比如教授的授课方式,得分是否容易等。另外学生中间会流传一些网站给不同学校各个教授课程打分,学生可以登录这些网站了解以往的留言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能参考,并不全面。

三、选课与学习指导

1.课程期内的选课。在美国,很多大学中有专门老师教授指导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有的学校系里专门设有研究生联系人指导非论文研究的本科生,并且给做课题论文研究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选择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以及专业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学生选择了课题和研究方向的专业指导老师之后,这个老师就取代系里的联系人作为学生的导师。这里新生包括大学新生和专业新生两个概念。大学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的第一年新生,具体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没定。专业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一年的学生学习一年工程基础课,打算选择工程机械为正式专业方向、尚未深入学习任何工程机械专业的“新生”。当大学新生入学学习工程类基础课程一年以后,对其中有意选择各专业如机械工程为以后正式专业方向并且被机械工程专业正式录取的学生,工程学院基础指导办公室专门指导他们的专业课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大学开学后秋季、春季两个基础学期课程学期后,到第二年夏季短期学期课程中某些专业课也开始了)。在夏季课选课之前,学生必须和他们选定的指导老师预约会面面谈。在此之前,大学新生第一年的选课由工程学院内专门指导大学新生选课的老师指导完成。专业课新生指导的一般程序是:先审阅回顾学生一年内的学习进步情况,回答关于课程内容和要求的基本问题,然后为以后三个学期选课内容计划进行建议。在学习工程中,接受咨询的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给他们的专业新生指导员寻求解决的方法。所有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如有问题均欢迎向他们的指导员或者专业导师咨询。每个学期课程注册前的学习咨询对每个学生是必须要求的,这个硬性的要求直到学生成功地修完所要求学分的课程。有的学校对于本科生超学时的选课指导咨询则是学生自愿选择,不再强制要求。但是仍然强烈建议他们在注册最后一学期课程之前向系主任教授咨询,以确保他们最后的计划满足学院的要求。对于工程学院的学生还要要求完成一个长达2~3个学期的实习或者取得同等相似水平的经历。因此,第一个实习学期开始前,学生必须注册没有学分的合作教育讲座。这个讲座包括关于如何准备面试,找面试职位,如何实习报告等。对追求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最好在注册选课期间和导师约面谈。所有非本专业的选修课必须由他们的研究导师批准,以邮件、电子邮件形式留存。如果学生在入学之前有技术工作经验,并且此经验和一个以上的实习学期相等,他们可以申请高级学分。他们必须首先和合作教育办公室的教师讨论他们具备的以往经验。如果讨论结果非常满意的话,这个学生将完成优异实习申请表,然后被进一步评审,以获得优于普通实习的学分。

2.实习期内的选课。有时候学生在实习期间也希望选课,院系对此有条件限制,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期选课每学期不能超过规定的学分。这个学生必须获得实习期选课批准表“获准在实习学期内选课”,选课程必须不能和实习责任的时间冲突。如果课程时间和工作时间冲突的话,实习雇主必须出具批准文书。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注册选课,这个学生必须要求在招生办公室取得“交换学生表”。在实习期间内,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选课必须把此学校课程的学习成绩复印件寄到学校的注册办公室。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以下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和核心课程型。这几种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在课程管理中,将学分制和选课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吸收其精华,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高等教育更为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船.美国大学学分制对英语专业学分制改革的启示[J].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2):117-119.

第9篇

德语,听得我一头雾水

对初次出国的人来说,除了强烈的新鲜感,还有对新环境的困惑和不适应。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几乎是每个留学生在异国求学的第一门必修课。语言障碍往往是初出国门的学子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对于在英美国家留学而言,这个问题在欧洲的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中更为凸显。由于我在德国的研究学习没有德语要求,我在国内的时候并没有把德语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预习项目,大以为学好英语就可走遍天下。出国前,我在国内的歌德学院“临时抱佛脚”式地学习了80学时的初级德语,来到德国之后才发现这点德语实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最开始的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我尚可勉强应付,但工作时就力不从心了。在研究工作中,德国同事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往往更愿意与我讲德语。尤其在研究小组开会,导师和其他同事介绍研究进展和研究计划时,听得我一头雾水。我的导师年纪比较大,英语不是很好,更愿意用德语与我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平时我需要阅读大量与我研究课题相关的德文文献。渐渐地,我意识到德语是我求学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认识了一些同是公派留学的前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进入大学开办的语言班开始重新学习德语。通过持续高密度的德语课学习,我渐渐能顺畅地与德国人交流,并能够阅读德文文献了。最后,我突然发现,我竟然可以完整地读完一本德文的博士论文了。

德国人――枯燥的爱聊天者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在德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上午上德语课,下午去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家做饭,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然而,在头三个月的新鲜感消失殆尽之后,我开始对异国生活产生不满。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群,完全独立地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为模糊的目标独自前行。这是一段看似浪漫,实则艰辛的苦行僧之旅,而这种艰辛很大程度上又是来自于一种莫名的寂寞。真如围城一般,这是尚未踏出国门的同学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在他们看来,国外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异国文化,生活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何来寂寞之论呢?殊不知,这些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德国的日常生活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很无聊的。德国人最习惯的娱乐活动就是开Party。德国人的Party说白了就是聊天,通常由主人邀请10~20人到家中,提供一些自助的食物和啤酒,然后就三三两两地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聊天,经常可以从晚上八点持续到深夜。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干喝啤酒干聊天的方式未免有些枯燥。而德国人则不然,记得有一次我即兴翻译了一段郭德纲的相声,可爱的德国朋友们足足将这段笑话念叨了一年。

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感受和大部分留学新生是一致的。国外的生活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和美好,在国外的求学压力,远比在国内的大得多。以前听人说,国内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国外的大学则是“宽进严出”。来到德国之后,我才理解国外大学是如何个“宽进严出”法。

“残酷”的德国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中国的类似,也分为大学和职业学校两种,大部分人都可以在高中之后选择上大学。在大学的学习也相当自由,虽然规定了许多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学生还是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学期想上的课程数量和总数。考试需要提前预约,学生如果没有考过某门课程的把握,可以选择在本学期不参加该门考试。上课也很少有教授会像国内的老师一样点名签到,你甚至可以不去上课,只要你能学得好。只是有一条,所有规定的考试必须通过,不通过则必须重修。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可以有1~2次重修机会,如果有任何一门重修不通过,则必须退学。退学的代价是,你在全德国任何一所大学内都不允许再读该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头再来,再读一次大学,选择另外一门专业;二是直接转入职业学校。所以,德国的大学课堂里,往往在过完几个学期后,人数就开始锐减,你身边的人某一天就突然“神秘消失”了。这样的中国留学生也不乏少数,他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大学的学位,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这种自由式的学习和高昂的失败代价给予了留学生们巨大的精神压力,需要他们独自承受。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失去了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学习成为一项完全依靠独立和自觉的任务。

苦尽甘来终不悔

不过,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提倡独立性的教育和研究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另外,独立和严格的要求也迫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本身,去思考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开始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习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回首往事,从一开始的孤独、茫然和无助,到克服逆境的努力坚持,以及最终研究成果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并发表多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一切恍如昨日。

第10篇

自读研,黄国华开始接触统计专业以来,到现在刚好过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他驰骋于海关统计领域,与数据以及由数据而来的分析、预测预警报告相濡以沫。海关统计系统几项具有填补国内空白意义的项目,由他设计、组织、参与完成。这二十年,开拓,是考验和成就他的重要词汇。

工作对象的最基本素材便是数据。黄国华经常和同事们说,我们的报告需要有灵魂,那就不仅仅是把数据简单地摆出来,必须要像艺术一样有创作性,要让数据出思想。

工作之初,黄国华组织完成的统计分析报告,经海关总署报国务院,逐渐成为影响外贸政策的重要依据。“成就感由此而生,组织撰写分析报告的干劲就更足了了。”

好的统计报告要不刻板、有思想而又清晰精炼,出这样的报告是黄国华的长项,这源于他“文理兼修”的学生时代的锻炼与积累。1988年,黄国华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完全的工科专业。但同时他又是学校文学社的风云人物,典型的文学青年,诗歌、小说、散文经常在文学杂志上发表。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跨专业地学了统计学。统计是经济学中与理工科较近的专业,黄国华的选择是不想彻底弃理从文,他还是要文理兼具。期间,边读书边做兼职记者。通过对企业、企业家的采访,他一方面用当下的社会现象来印证所学理论,另一方面也用所学理论来剖析社会现状。这是他理论学习尽快升华的过程。

黄国华来自湖北农村,成长的年代正是农村经历重大改革的时期,因此对农村的经济变化比较了解,但对城市相对陌生,无论是经济现状还是生活本身。通过采访,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对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和所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一样,大学和研究生这七年,是他知识、学识与对社会认知全面成长的时期。文理并进,黄国华主动锻炼了自己既严谨又灵活的思维习惯,不散漫又不拘泥。“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视野开阔的世界观的基础。”除却年少激情和内心挥洒的需求,对文学、文字的热爱让黄国华在统计学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勇于创新、开拓,甚至漫卷不羁。

1995年,黄国华毕业的时候,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明显。市场中人才缺乏,名牌大学的硕士,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职业道路,比如出国,跨国公司、大国企,部委公务员等。对改革开放有所认识的黄国华认为,开放必将是我国长久坚持的大方向,海关系统可以接触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信息,因此,他选择了海关。

刚到海关总署统计司的时候,尽管计算机已经有所应用,但传统工作方式依然占主流,不少人单手单指在键盘上动作,做的也就是打字写报告的工作。而数据的电子化、网络化都远没有普及,查询、分析功能更是困难。不过,黄国华还是积极写报告,出研究统计分析的产品。真正能够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数据挖掘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人机互动,并取得显著成果,还要到本世纪之初。

1998年,黄国华有机会去日本学习。那是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举办的,面向全球招生的专业学习课程,在中国只录取了六人。当时,黄国华以满分的考试成绩,成为其中一员。国际专家授课,黄国华全面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的经济学和政策科学理论,这与他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带有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学内容有很大不同。新知识只是收获之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世纪初的日本正延续着经济辉煌,日本的社会以及国际化的课堂,都让黄国华斩获颇丰。

2000年,日本的学业结束。在职业道路上,黄国华再次面临艰难选择。与研究生毕业时的选择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更突出物质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像黄国华这样有外贸工作经验、有经济学专业背景,有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和市场数年的了解,确实是企业需求的最佳人选。不过,最终黄国华还是放弃了留在国外和跨国公司的机会,继续回到海关统计司工作。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他更加坚信,进出口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愈加重大。海关统计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这是当时黄国华不断思考的问题。

监测预警,是他思考的一个火花。2002年,中国海关开始独立开发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黄国华是这一项目的组织者和主要完成人。“在项目建设之初,希望能够得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经验支持,但被婉拒了。”黄国华说。因此,这套系统完全由海关自行开发设计,三年后建成并运行。采集基础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分析集成、模型运算,发出市场预警信号,准确及时有效。运行之后,迅速成为对外贸易行业最重要的数据源和权威的分析信息。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外贸行业企业来说,这套监测预警系统意义重大。目前,第二期也正在着手开发。

期间,黄国华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学历和学位,其博士论文便是《国家进出口预警理论及实践》。

在此基础上,中国海关又建立了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立体的监钡4分析网络,对外贸进出口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

海关统计对外贸形势的分析报告独家、专业、权威,得到其他部委的广泛认可和媒体的关注,影响力越来越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海关统计分析报告预测2009年出口将下降16%左右,一时轰动。媒体大都认为海关统计有些耸人听闻,因为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估计不足,或者认为外贸增长一般会保持与GDP同步。但事实上,最终2009年的出口确实下降了16.0%。

“今年,我们将会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就如同外贸领域的天气预报,是企业、行业、政府制定战略规划、措施政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黄国华信赖这些数据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预测。

在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期间的2003年10月,黄国华开始任统计处副处长,2006年4月升任处长。在这样的岗位上,他更强调团队的力量。这些年,全国海关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统计分析队伍”,专兼职人员达1080人,专业小组人员75,应急机制小组46人。

黄国华说:“要把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当事业去干,而不能仅当事情来做。只有当事业,才会有爱,才会执着,持之以恒才能出成绩、见效果。”这是他对同事们的要求,也是自我勉励。他希望海关的报告要经过思考、提炼、创造,这样,分析的价值才会提高,报告才具有高附加值。

第11篇

一、电是否真的多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行集资办电和多家办电的政策以后,电力工业发展很快,从19 78年至1998年的21年间装机容量以每年8.35%的速度增长,发电量以每年8.35%的速度增长, 使我国电力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1987年全国突破一亿千瓦

1995年初全国突破二亿千瓦

1998年底装机27729万千瓦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1999年底装机29400万千瓦与1995年相比,装机平均每年递增1919万千瓦,递增率7.86%。 2000年4月我国装机已突破三亿千瓦。我国已连续13年每年投产新机组均在1000万千瓦以上 。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1997年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 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严重缺电局面已基本缓解。缓解程度在地区间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出现 了电力富裕或供需基本平衡,有些地区在用电高峰时期电力供应仍然偏紧,去年有的地区 又出现了拉闸限电。

由于我国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一些工业企业用电量减少,同时由于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和商业用电增加。由于工业用电比重大,居民生活用电比重 小(1998年分别为71.78%和12.22%)导致一些地区用电负荷增长缓慢。由于用电情况变化,致 使电力工业的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逐年下降:

1994年 5233小时

1995年 5121小时

1996年 5033小时

1997年 4765小时

1998年 4501小时

1999年 4350小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是商品意识的增强,在一些地区积极宣传电采暖、增加售电量是 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理解为现在我国电力富裕了,所以要提倡电采暖。

尽管我国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们是人口大国,1999年全国人均装机仅 为0.237千瓦,人均年发电量979千瓦时,(1991年独联体形成时,人均用电量5700千瓦时)上 海市水平最高,人均装机为0.651千瓦,人均用电量3299千瓦时。中西部地区人均用电量比 全国平均水平低,其中江西、青海、重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人均装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41.3%,人均发电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3%。我 国人均装机只相当加拿大的5.8%,美国的7.5%,澳大利亚的9.5%。我国人均发电量只相当加 拿大的5.15,美国的7%,澳大利亚的10.5%。

另据报导电力工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奋斗,目前全国仍有3500万人未用上电,因此可以说某 些地区的“电力过剩”只是暂时的现象。我国人均装机与人均发电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一 半。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1%,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市场潜力没有完全挖 掘和开发,电煤消费占煤炭的比重仅为38.6%,也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的多。因而不能 理解为我国电多了,用不完,要推广电采暖。

二、电采暖不经济的理论分析

《北京节能》2000年第2期刊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宋爱国先生“〖HT5,7〗火〖KG-*2/5〗 用〖HT〗与节能”一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电采暖不经济的原因,摘要如下:

一提到能量,往往会想到其数量为多少J,似乎能量只有量的一面,其实不然。1kg的水从20 °C升高到30°C与从80°C升高到90°C所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是,它们分别是在低温段 (20~30°C)和高温段(80~90°C)吸收的,因此,这两部分数量相等的热量质量并不同。

一般讲,热量在高温段转变为有用功的能力较大,在低温段转变为有用功的能力较小,甚至 完 全不能转变为有用功。我们把环境下任一形式的能量在理论上能够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称 能量的 火 用 ;而将该能量中不能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称为 该能量的 火 无 。

因此,有:能量= 火 用 火 无 。 在一定的能量中, 火 用 占的比例越大,该能量的品质越高(能 质系数越高,能质系数= 火 用 /能量);反之,则能量的品质越 低(能质系数越低)。例如:电能、机械能从理论上讲,有能量值= 火 用 ,即其能量完全变为有用功,因 此,这类能量称为高级能量;又如,自然环境中与海水、空气等相互交换的能量,有能量值 = 火 无 ,这类能量称为低级能量;而介于它们二者之间的能量 则有:能量值= 火 用 火 〗无 ,如 化学能、热能、内能和流体能量等。

有了 火 用 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在任何能量 的转换过程中, 火 用 和 火无 的 总和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表述为“高品位能总是能够自发地转变为低品位能 ,而低品位能不可能自发地转变为高品位能。”

建立了能量的质量观- 火 用 、 火 无 和能质系数后,再来讨论它们对节能的影响。

如电热取暖,设环境温度0°C,为保持室温为20°C,需要单位时间用电炉向室内供热Q,则 电能完全转换为热量,其能量效率?=100%。单从数量上看,电能完全转化为数量,已无节 能潜力可挖,但若从能量质的方面来分析,电能的能质系数等于1(高级能量),而热量Q的能 质系数(1-T0/T,T0为环境温度,T为室温)仅为0.068,即供能与用能的能质相差0.932 。也就是说,电能通过电炉转换为热量后,其绝大部分(占93.2%)电〖HT5,7〗火〖KG-*2/5 〗用〖HT〗要退化为没有任何作功能力的 火 。这是能量使 用上的极大浪费。这种浪费不是数量上,而能质使用上的浪费-将高质能用在低质能用户上 。这种大材小用情况,若仅就数量分析往往是令人的满意的。但若从质的方面考虑,则十分 不合理。类似的浪费现象还有用高压蒸气供低压动力使用以及用高温水与低温水兑成温水 使用等等。这些都属于数量上匹配,而质量上不匹配的情况。

1998年全国电力工业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热效率仅为33.08%,也可以理解为用很大代价换来 的高品位电能,仅作为低品位热能使用,实在得不偿失。

东南大学钟史明教授在《采用电热锅炉供热的商榷》一文中也从理论上分析了用电热锅炉供 热不合理的论述。

钟教授提出:我国全国平均供电效率30%,经过变、输、配电损失10%才到了用户处,电锅炉 尽管电能转变为热能效率较高,达97%,其电锅炉采暖,一次能源利用率仅为:

30×90×97=26.19%≈26%

而常规的供热机组实现热电联产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背压机组80%。抽凝机组45%,如 采用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其一次能源利用率80%,所以用电锅炉供热,其一次 能源利用率只有热电联产供热的一半以下,是不节能的。

再从 火 用 效率来分析,电锅炉采暖的 火 用 效率在供热侧8%,用户侧0.8%。因为用电采暖是“能质不匹配”,大材小用 ,实属浪费。

另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付林的博士论文-“热电(冷)联产系统电力调峰运行研究”中,给 出各类采暖系统能耗的比较,

各采暖系统单位热量一次能耗的比较

从上图也可看出电锅炉采暖是一次能耗最高的一种。因而绝不能说电锅炉采暖可节能。

三、电采暖的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电采暖有一些优点,但运行费用高低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大问题。谁都知道坐小卧车比挤公共 汽 车舒服,但老百姓还要买月票、坐公共汽车,上下班“打的”是少数,个人开小车上班则是 更少。根据财政部、建设部等七部委财予(2000)361号:“关于建议转发《城镇供热收费制 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请示:“今后供热收费体制将改革为:逐步实行暗补改明补和按热 量计量收费。由职工所在单位对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取暖补贴并计入工资。总之以 前的“包烧制”将成为历史,任何供热方式今后要由住房职工承担供暖费用。因而各种供热 方式的基建费与运行费最终要由老百姓承受,不算经济帐是不行的。

1.《中国建设报》的报导

《中国建设报》于2000年11月29日刊出文章介绍住宅采暖各类供热方式的年运行费。列出的 11种采暖方式中的蓄热式电锅炉最贵,情况如下表:

2.北京市煤气热力设计院的资料

北京市煤气热力设计院段浩仪、黄维林、张晓松高级工程师曾于1999年发表《北京市电采暖 方式研究》文中介绍: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枣林前街宿舍2万平米,电采暖,据用户自己统计年运行费每平米25元。 

北京供电局变电管理处办公楼,7000平米电采暖,年运行费为46.9元/平米。

北京供电局下属城区供电局办公大楼16000平米,按峰谷电价计算,仅电费为25.8元/平米。 

建国饭店,31500平米,仅电费平均20元/平米。

建行西单分理处3000平米的办公楼,仅电费折合17.7元/平米。

该文提出电采暖几种方式的运行成本比较情况见下表。提请大家注意:该表蓄热式电热锅炉 采暖,使用峰谷电价,运行成本仍高达52.29元/平米。

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 

单位:元/平方米

电 采 暖

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资料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于2000年12月提出的《北京城市采暖供 热方式研究》(讨论稿)在不同采暖方式运行成本估算中,也是蓄热式电热锅炉采暖最贵,高 达73.97元/平米。

不同采暖方式运行成本估算〖HT5SS〗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的资料

《北京节能》2000年第5期,刊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几位研究人员合写的文章:“ 水蓄热电锅炉作为中小型空调系统热源的应用。”其中以1万平米的北京地区采暖120天的建 筑为条件对燃油、燃气和电锅炉对比,情况如下:

表中“运行费用”是否仅为电费?不祥。

如表所见,全用低谷电时,一次性投资较大而运行费最低,实际要用部分谷电部分平电运行 费要提高较多。

5.北京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资料

为北京某单位供热12000平米建筑面积的原锅炉房内(原有4t/h锅炉),改造为蓄热式电锅炉 采暖,因而省去土建费用较多。按峰谷电价做三个方案比较。

按北京电网规定:

高峰时段;8~11时

18~23时

非峰谷时段:11~18时 7~8时

低谷时段:23~7时

方案设定:(根据供暖时段选择设备)

方案一(谷平电)

高峰时段用蓄热水箱内热水供暖、保温。

非峰谷时段电锅炉给蓄热水箱蓄热,蓄热水箱热水供暖。

低谷时段的电热锅炉给蓄热水箱蓄热,用蓄热水箱低温水供应用户保温。

用600KW电热锅炉,1×200m3蓄热水箱。

方案二(全谷电)

高峰时段,非峰谷时段用蓄热水箱内的热水供暖、保温。低谷时段电热锅炉给蓄热水箱蓄热 并且用蓄热水箱低温水供应用户保温。用1500KW电热锅炉,1×200m3蓄热水箱。

方案三(50%谷平电)

高峰时段用蓄热水箱内的热水供暖、保温。非峰谷时段50%的时间用蓄热水箱内的热水供暖 ,另50%的时间用电热锅炉供暖。

低谷时段对蓄热水箱蓄热,用蓄热水箱内的低温水供应用户保温。2×600KW电热锅炉,1×1 50m3蓄热水箱。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一览表如下:

工程推荐方案一。

6.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动工工程分会的资料

张宗誉高工在“北京市电锅炉供暖的现状与分析”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以下两个工程用电 采暖的情况:

大唐公司新建2万平米宿舍楼,用地板辐射采暖,由于按节能设计规范设计,热负荷取值 较小按52W/平米,运行一个采暖季电费成本为18元/平米,估算运行成本为30元/平米。基建 投资含土建共1300万元折650元/平米。户外高压线有3公里,且双路进线,若不优惠的话, 仅这部分投资就要500~600万元,因而若不优惠,则基建投资和运行费还将提高很多。

东西六条锅炉房,原为两台1.4兆瓦燃煤锅炉,供7500平米宿舍采暖。由于是旧平房,热损 失大,选用两台450KW电锅炉,两台30立米蓄热器,全利用夜间低谷电,有全蓄热系统。计 算仅电费19元/平米.季,估算运行成本32元/平米.季基建投资546元/平米。

四、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从以上几个工程实例分析可知:

1.电采暖不论用何方式,每个采暖季的运行费在30~74元/平米,也可理解居住100平米建筑 面积宿舍的职工,每年将支付3000~7400元采暖费。目前北京市规定供暖价格;

热力供暖价格:供应旅游饭店、饭馆、使馆、出租公寓的价格(每采暖季、每建筑平方米)为 30元,其他供应对象为20元。

锅炉供暖价格:

燃煤锅炉供暖价格:供应旅游饭店、出租公寓的价格为28元,其他供应对象为18元(没有二 次热交换的16元)。

燃油(柴油)、燃气(天然气、煤气)锅炉供暖价格供应居民的价格为28元,其他供应对象为35 元。

用电采暖的基建费高,是所有资料的一致的看法,运行费也较常规采暖高。

推广电采暖一定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2.电锅炉采暖一定要装蓄热器。这也是目前电力系统积极宣传推广电锅炉,可以消峰填谷有 利于电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理由。但据《中国电力报》2001年1月4日在“电锅炉挤占市场不 言休”一文中指导:“目前全国应用电锅炉近一万台,约100万千瓦,其中蓄热式电锅炉仅 占10%左右”。也就是推广电锅炉可削峰填谷的本意未达到,只是增加了电力负荷,供电局 营业 部增加了销售电量。

3.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就是装蓄热器的工程,也要进一步分析,如何利用峰谷电价差,合 理选择设备。全用低谷电,对电力系统有好处可真正起到削峰填谷作用,但基建投资增加很 多,因蓄热器和电锅炉投资增大很多。根据北京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工程分析,以用谷电为 主,用部分非峰时段的电才是最经济合理的方案。

对于大量的未装蓄热器的电锅炉采暖工程,18~23时是用电高峰,也是采暖用热的高峰对电 力系统不仅不能削峰填谷,反而增加尖峰负荷,实则自讨苦吃。

4.推广电采暖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目前一些宣传电采暖的资料,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强调用电方便舒适的多,真正算经济 帐的少。少数资料也做方案比较,但是仅计算一个建筑和一个单位内部用电采暖的基建费和 运行 费。电源建设和输、变电费用均未计算。目前电力系统为推广电采暖取消了增容费和电贴, 但这属于政策性的问题,今天你不花钱,但是国家要出钱,省是省不掉的。

5.对北京市大力推广电采暖的看法

根据《北京城市采暖方式研究》介绍北京发展采暖的情况如下:

北京用电采暖消耗的电量,如按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5000计算,则2005年仅供电采暖就需新

建电厂装机36.6万千瓦,按5000元/千瓦基建投资计,则需18.3亿元。

上述资料同时介绍:“由于北京地区电源不足,需要由区外送入大量电力,但目前西电东送 的通道不足,抗严重干扰的能力较差,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市区变电站站点少,互相支持 的能力不足,配电网改造和建设跟不上,用户用电还受到一定制约。”这意味着上述问题的 解决,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上述资料同时指出:2005年北京需要外来电力的比重为66%,2010年将增加至69.4%大量外来 电力将为北京供电的安全性,构成较大的威胁。

山西、内蒙到北京的500KW高压输电线将有200~100公里,两侧的升压、降压变电站,北京 市内的220KV变电站和配电线路又是一大笔可观的投资。据介绍北京建一个220KW变电站平均 造价需1亿元,而西大望路变电站则需4.6亿元(半地下、地下三层、地上三层,占地7769平 米,总建筑面积21201平米)。配电系统也是一笔很大的投资。

北京到2005年投入1750万平米电采暖的电源建设和输、变配电建设所需资金粗算将需25亿元 ,需终要反映到老百姓头上,不考虑是不行的。

6.国家目前的政策仍是节约用电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12月29日发文:国经贸资源[2000]12 56号“关于印发《节约用力管理办法》的通知”。

文件主要精神是再次重申节约用电。其中第9条:用电负荷在500千瓦及以上或年用量在300 万 千瓦时及以上的用户应当按照《企业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3484)规定,委托具有检测技 术条件的单位每二至四年进行一次电平衡测试,并据此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约用电措施。

用电采暖,用电负荷多数是在500千瓦以上,因而都应制订节约用电措施,而不是电卖不出 去尽量多用。

五、电蓄热锅炉采暖优点与不足

优点

1.没有燃煤产物,没有污染不产生噪音,属于所在地区的“0”排放。

2.大量使用低谷电,可解决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经济的效益。(不装蓄热器则达不 到此目的。)

3.自动化的水平高,负荷调节范围大,运行操作灵活简单,值班人员只需要监视司炉可穿白 大褂,车间内养金鱼。

4.运行安全可靠。

不足

1.运行成本比常规采暖方式要贵,基建投资比常规热电联产供热高,是用高代价换取环保效 益。

2.蓄热器所需体积大,占用建筑面积大,老锅炉房改造要考虑是否能容下。

3.供热温度随时可升高或降低,故中间要用非峰谷时间段来加热,以保供热质量。

4.电采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大材小用”“高质低用”,绝无节能效益而言。

六、电蓄热锅炉的适用条件

1.天然气管网或城市供热管网在近期达不到的地方而环保又不允许烧煤的地方。

2.水电丰富的地区而常规能源又很缺乏的地区。有的中小水电站还有弃水现象,故应发展电 采暖。

3.大中城市、旅游城市、为环境效益,防止烟煤型污染禁用燃煤而热电联产又达不 到的地区可用。例如北京为申办奥运改善环保,在规划市区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6%,却集 中了50%的人口、80%的建筑、60%的工业产值及70%的能源消耗,因而环保问题成为奥运的重 点问题。在老城区搞些电采暖作为集中供热的补充也是可行的。但居住者应为高收入阶层。 

4.大中城市的郊区公寓、别墅、宾馆等要求生活质量高的地区与场所,无法实现热电联产而 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暂时不易实现的地区,用电采暖供热、制冷空调也是可行的。

5.实行峰谷电价而峰谷电价差距较大的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确有优势的地区 方可使用。勿听信不负责任的宣传,盲目照搬外地的“经验”。

6.距离高压电源较近的地方,架设高压输电线短、投资省、变电设备也无需增容扩建时,经 技术经济论证合理后可用(请注意户外高压线,电力局会要求双路进线,增加投资较多)。

电采暖是多种采暖方式的一种,但其背后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一个系统分成若干个互相独 立的部分来研究,容易将其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所得结论也是只能在一个局部条件下适 用。如果放大到更大范围来研究,就可能看出其结论是负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总之要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再进行电采暖的技术改造,切勿草率从 事。

联系电话:010-66032298

参考文献

1.宋爱国:火用与节能”《北京节能》2000年 第2期。

2.钟史明“采用电热锅炉供热的商榷”,《海峡两岸第一届热电联产、汽电共生学 术交流会论文集》2000.103.段洁仪、黄维林、张晓松“北京市电采暖的方式研究”1999技术论文集。

4.《北京城市采暖供热方式研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2000年12月

5.朱成章“要重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性”《电力快讯》2001年第2期

6.马达、黄鑫、王清勤、邹瑜、韩波“水蓄热电锅炉作为中小型空调系统热源的应 用”《北京节能》2000年第5期。

7.张宗誉“北京市电热锅炉供暖的现状与分析”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动力工程分会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现状;就业

计算机图形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计算机绘图软件也逐渐成为设计行业表现手段的主流。所谓计算机数码图形就是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表现设计意图,最终以电脑图像的方式告知客户,使客户清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创意,是一种对比传统手绘更为直接,更加有效的表现方式。

一、计算机数码图形艺术设计的起源

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数码图形起源于计算器图形软件技术的产生,计算机数码图形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早应用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特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此开始了计算机图形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计算机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作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的开发,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我国计算机图形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计算机数码图形技术开始逐渐被人们应用和认可。

二、我国计算机数码图形艺术设计的现状

中国数码图形行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备受瞩目。目前,数码图形行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艺术创意产业。关于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如何,主要从事哪些领域,以及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都有很大的分析价值和探究意义。我国数码图形行业起步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经历了10年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几个大的城市,有着相当好的发展势头,但相对于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计算机数码图形行业仍然处在相对幼稚的发展阶段。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数码图形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并在不同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数码图形行业是电脑技术和创意艺术的结合体,几乎涵盖了计算机技术进行的所有视觉艺术创作,包括游戏美术、三维动画、影视多媒体特效、建筑设计等。纵观2010年我国数码图形行业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领域:建筑效果图、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和游戏美术。

1.建筑效果图。是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建筑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充分地利用了模拟仿真技术,主要通过图形软件实现。建筑师可以虚构出一个三维场景,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客户和消费者进行身临其境的观赏。数码图形技术带出的建筑可视化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国内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技术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2.影视制作。数码图形影视制作主要体现在影视后期加工、栏目包装和电视广告设计等方面,运用电脑合成特效去实现摄像机和人工道具无法实现效果,在更好达到制作者意愿要求的同时,也给广大电影电视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国内每年都会推出几部以追求极致画面水平和场景的电影电视作品,并且在商业运作机制的配合下,大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赢利效果。然而,由于数码图形影视制作的成本极高,市场容量有限,再加上影视观众口味的日益挑剔,其带来的商业赢利效果在逐步弱化。

3.动漫艺术。它是数码图形行业中最为人熟知的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国外电影类动画大片在国内的火热上映,精彩逼真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巨大赢利,引发了我国动漫艺术产业革命的爆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培养出了大批动漫艺术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从事动漫艺术开发创作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国产动漫作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

4.游戏美术。相比于前面三个领域,从发展前景还是最终赢利效果上来看,数码图形游戏美术产业都明显优胜。

凭借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和不断丰富的产业元素,网络游戏出版产业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码图形行业就业分析

数码图形行业的就业情况是近些年来的热议问题。通过上述对2010年数码图形行业四大领域的市场状况分析。从人才需求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建筑可视化领域缺乏高端水平人才;影视制作领域由于制作成本昂贵,人行门槛较高,难以进入:动漫设计领域人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游戏美术领域对数码图形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并且在未来五年内都将保持着较大缺口。

一个优秀的数码图形游戏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和高端的技术水平。随着国产网游进入新纪元的到来,游戏美术水平成为了最基础的专业技术衡量标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并未设置游戏美术学习专业,而社会上绝大多数游戏动漫培训机构也大都偏向于游戏程序开发和网页设计类,这给广大立志投身游戏美术行业的学生造成了无处投医的局面。未来五年内,中国数码图形行业总体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而游戏美术作为主力领域,未来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但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加,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因此,谁能尽早一步踏人游戏美术行业,谁就能率先获得高薪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

第13篇

关键词:用户体验;老年人;科技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G812.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绪论

在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科技产品和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但是老年人却不同程度的对科技有恐惧感。据调查,大多数的老人不会使用基本的生活服务类科技设施,如使用电脑上网、用自动售票机购票、利用ATM机完成小额存储及缴费等任务。“科技恐惧症”不仅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他们因为不能独立使用科技产品而与时代产生疏离感,在这种心理下,对高科技产品“敬而远之”,日渐陷入高科技边缘化的境地。

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也对网络对科技具有一定兴趣,只是各种阻力和障碍令他们望而却步。

本文在对老年人科技“恐高”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老年人的科技产品设计要素:通过改良用户体验,提高老年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

文献综述

目前大多数人机交互研究关注老年人的特定信息系统的界面或结构设计,如《基于人机交互的老年人产品设计》[9]、《基于老年人认知特征的手机界面研究设计》[5]两篇文章,都是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老化以及认知老化现象原因,提出设计要素的,鲜有研究调查老年人的科技接受度,就是老年人接受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动机。

60-75岁这部分“年轻的”老年人在整个老年人群体中还是相对比较活跃的,各方面的能力退化也比较少,是相对比较愿意接受和使用信息科技的人群。老年人涉及到科技技术的领域有:健康、独立生活和社交。科技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轻照顾者的负担,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信息科技产品可以使老年人的社交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在一项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NT)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喜欢与同辈交流许多信息,如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旅游信息,与好朋友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发现,因特网和电子邮件等沟通手段的丰富会降低已退休老年人的孤独感。[1]

如今的高科技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针对年轻人,在设计上追求科技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的需求,例如智能手机的字体显示过小,功能繁多复杂,甚至有的设备菜单是英文显示,对老年用户使用高科技产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降低了老人的消费欲望。据调查老年人大多因为对高科技产品“玩不转”,就对高科技产品敬而远之了,他们更期待“傻瓜”式产品。[10]

现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专注于科技产品的老年用户群,也有专家开始研究并呼吁专以老年人为用户群的产品出现,真正的通用设计是应当将老年用户包括其中的,让其不再被边缘化。用户体验也是现今科技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点,通过对老年用户使用科技产品体验的改善,也能帮助其卸下心防,提高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

老年人“科技恐高症”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了生理和心理的老化现象,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产品的易用性,都会影响到老年用户的科技接受度。什么是科技接受度?这个词广泛的被当作一个专业词汇是在Davis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后(Davis,1986)。Davis提出,人们在为使用一种新的科技产品做出努力之前,就会形成对使用这种科技的一种态度(Attitude)和意图(Intention)。[1]这种态度和意图会直接导致用户对这种科技产品的使用行为。而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老化)因素、文化程度、是否能及时获得帮助等原因。[1]

老年人的老化包括:生理老化和认知老化两个方面。

生理老化

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形态的老化,包括皮肤、身材、体态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老化。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语言能力、行动力都日益出现弱化问题。老年人的感觉相对年轻人来说比较迟钝,皮肤的触感和温度感也较弱。行动力的减弱,也影响到他们不能进行太过复杂和快速的操作活动。

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智力、决策力的老化。老年人是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较好;速记、强记困难,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比较强。任何新产品对于老年人来说的学习成本都比年轻人高出非常多,他们可能显得“恋旧”而且排斥新鲜的东西。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于熟识的产品较有安全感和掌控力,此外更具包容性的容错设计也会让他们感觉更容易使用。

老年用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老针对老年用户的科技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特点,避免需要过多记忆的内容,力求操作简单化,尽力降低操作复杂度,要对错误操作有一定的包容性,并且尽量贴近他们熟识的产品会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接受度。

文化程度对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文化程度也对科技接受度有很大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据统计,在200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中,58.8l%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如图1)。

例如老教授会为了防止自己患老年痴呆症而每天坚持背诵英语文章;80岁高龄的大学教师坚持让自己的子女为自己购置新的电脑,每天去老干部培训班学习上网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等在他们看来很“时髦”的东西。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学习需求比较高,他们的学习成本相对比较低,也能从学习掌握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么在这样的群体里来看,高新产品的科技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互联网的普及度也很客观。

3、学习中是否能及时获得帮助

另外还有子女的陪伴,他们是否花时间有耐心得帮助老年人掌握新产品也是十分有影响的。“空巢老人”的普遍使老年人在购买科技产品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必须独立地使用产品,这也是影响老年人掌握和学习科技产品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认知老化因素(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因素、是否及时获得帮助。那么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合理的考虑老年用户群的老化现象,让界面设计更加友好且辨识度高,需要思考和记忆内容少进而降低学习成本,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老年用户的科技接受度。

如何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使老年人对科技产品放下心防

产品外观、操作尺寸、操作方式

针对老年人生理老化问题,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需要以老年人为目标用户,研究他们的掌握尺寸,操作范围等数据,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使产品外形最大程度的适合老年用户使用。

提供多样的输入设备有助于老年人应对各方面机能衰退的现象。研究发现,触摸操作、语音识别等也可以减少与年龄相关的问题。 [1]老年人体质下降,而且老年人的肢体控制机能也在不断下降,还有会出现四只抖的现象,在操作产品时,手指定位有时会出现偏差;有些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衰退等,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轻松的操作姿势和动作,考虑操作的轻便性,降低物理负荷。产品外观不宜过于复杂,操作方式要尽量采用老年人易于掌握的方式,尤其是输入方式,尽可能的采用触摸、语音输入等易于掌握的方法。

流程简单,学习成本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认知老化问题日益严重,“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是对老年人来说最好的一种用户体验。别让用户思考,尽量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和情景以及操作模式会降低老年用户的学习成本。当用户在面对一个界面时,每个问号都会加重他们的认知负担,把注意力从要完成的任务上拉开。这种干扰也许很轻微,但他们会积累起来让人抓狂。

避免呈现小尺寸的目标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人认知。对于小的目标,老年人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和认知负荷。行动力的减弱会影响老年人使用鼠标点击和拖拽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学习使用平板电脑的效率高于台式电脑的原因之一。

如图2,易百年老年手机运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级菜单样式展示功能,使用大字体和高对比度有利于老年人使用信息设备,而且设计者也应该避免炫光和亮度的迅速变化。温和的过场动画,简单的不操作步骤,有利于老年用户掌握操作过程。图标的设计应从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入手,更利于老年用户了解和识记功能。

友好的用户体验和错误包容性,每项操作都有适当的反馈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反馈和提示,可以提高他们进行视觉搜索任务完成的成功率。例如有些社区给老年人发放的急救铃产品,按下去时应有必要的灯光或者声音反馈,这样使用者才会知道是否成功发出求救信号。电子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操作提示和反馈也非常重要,可以引导老年用户进行正确操作,并且同时有效的防止出错,在操作完成后及时的给出友善的反馈。如图3对鼓励用户操作的按钮进行了高亮区别处理,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引导方式。

图3 操作提示图4 操作反馈

在老年用户进行每一项操作时,最好都能做出相应的反馈,他们需要适时的反馈来提高安全感,这种反馈可能包括颜色的改变、声音提示等。当他们需要做出决策类操作的时候,则需要给他们一次决策的必要提示,帮助他们尽量减少错误操作的可能性。

良好的错误操作包容性,也可以更好的提高老年人使用科技设备的信心和持续度。错误包容性包括强制性避免错误和引导性避免错误两种。所谓强制性避免,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用户可能出错的情况,使可能出现错误的情况下用户无法进行操作,如图5所示,微信在没有输入内容时,发送按钮是置灰的。另外一种是引导性避免出错,即使在用户进行了错误的操作后,也可以及时进行提示和修改,不会造成致命的损失。

图5 强制性避免错误

尽量用更简略直接的步骤实现功能

“尽量做到让一切都不言而喻。”尽量让每一个页面都不言而喻,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用户只要看它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内容,如何使用它。不过有时候在进行一些崭新的开拓性的比较复杂的页面时,或者对于新手老年用户来讲,可能需要做到“自我解释”(self-explanatory),在一个自我解释的页面中,用户需要花一点点的时间去理解——但只需要一点点时间,页面元素的外观,精心选择的名哼,页面布局以及销量仔细斟酌过的文字,它们综合在一起将创造出一种接近瞬间识别的效果。

多采用形象化的视觉设计,对于文化程度造成的科技接受度影响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弥补。用户可以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快速判断出界面图标的用途。拟物化视觉设计,可能更适合老年人科技产品的界面设计。这种引导性的设计也能帮助用户在选择任务时不要出现歧义。

让页面不言而喻,就是通过其他精心的设计,让重点目标更加突出,让使用者一下就能找到他需要的功能,对老年用户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了。

另外,简单的层级对于老年用户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每项任务的操作页面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最好让用户一步达成目的,也适用于老年用户一些紧急操作的功能实现。例如传统的手机短信流程如下图:

图6手机短信流程

该任务流分了四部进行,层级较深,对于老年用户来说,记忆和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出错率也会比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可提出另外一种层级构思,如下图:

图7 短信流程改进示意图

结合老年人的特征和信息架构的原则,减少了发短信的层级深度。将最初创建时选择短信类型的步骤,直接放在新建短信界面。那么用户在想发短信的时候,直接就可进入编辑界面,省去了前面选择的思考时间和学习成本。界面上可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老年用户一般发文字信息最多,那么文字输入这项任务就应该最为突出。将这项任务必要的内容,包括收件人手机号、取消和发送按钮等也作出颜色、形状的突出,让用户任务流程完整。示意效果图如下:

图8 短信界面改进图

结论

总的来说,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重的今天,60-75岁这个“年轻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科技产品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面对越发年轻化的设计,已经让出现生理和认知老化的他们对科技产品建起了心防,学习成本的提高,操作安全感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科技产品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通用设计。

在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方面对于老年用户来说,直接操控方式如触摸屏和手写识别以及语音识别等对浏览和搜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老年用户在学习使用触摸手写设备比鼠标键盘操作时效率高很多。使用关键字搜索时,触摸屏和手写识别的完成时间少于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也少于使用键盘和鼠标,而且这种操作的出错率也相对较低。

友好的用户体验,精心合理设计的界面,适时贴心的使用反馈,完善的向导系统,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产品尺寸等都是提高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一些重要步骤,把老年人这个用户群体纳入到高科技产品设计的目标用户之中。重视老年用户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已经成为关爱老年人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需要更多的“傻瓜式”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引导老年人使用科技,使用互联网,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多彩。在不久的将来,用户体验一定会帮助老年人不再被科技边缘化。

参考文献

[1] 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Salvendy,G.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Steve Krug著.De dream译.人机交互:Don’t make me think(原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白纲.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4]康锦文.老年人科技恐高症.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09年13期

[5]基于老年人认知特征的手机界面研究设计.曹丽丽.西北大学

[6]河北经济日报.老人患上“科技恐高症”,专家:老人需科技关怀.Retrieved Mar.14,2010,from.cn/jk/lr/news/2007/09-27/1037629.shtml

[7] Ajzen,I. 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1991)

[8] Anandarajan,M.,Igbaria,M.,&Anakwe,U.P. IT acceptance in a less-developed country:a motivational factor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2)

第14篇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 价值共创 产品服务系统 服务价值链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服务在制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链的扩展和延长,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在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更为精细。在全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化,将自身聚焦在最有效的环节,相互之间通过分工协作,促进了整个价值链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逐渐转向基于产品、向顾客提供综合服务与解决方案。

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改变了产品价值链和服务价值链分离的状况,同时在外部价值网络的作用下,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认为导致制造企业服务缺失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制造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的价值所在,没有借助价值链管理思想来指导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及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飞客服”)是为我国国产大飞机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在大飞机实现商业化后,其服务业务将是整个民机产业链核心利润的重要创造环节。为了实现向服务型制造模式的转变,快速建立世界一流的客户服务体系,并开展成熟的商业运作,本文选取商飞客服为验证对象,分析服务型制造价值内涵及其价值链结构,并探讨了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分解、扩张及整合等重构过程。

一、研究现状

将服务和制造相融合,企业间通过相互提供工艺流程级的制造过程服务,合作完成产品的制造,并通过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级服务,共同为顾客提品服务系统,这种更深入的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模式,被称之为“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价值链上的制造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提供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相互协作中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并以服务为载体,共同为顾客提品服务系统,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

目前关于服务型制造的研究,都停留在概念、意义、作用等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具有实践指导性的运作管理理论和方法。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过程来自于与顾客更紧密的联系,如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价值联系。实践证明,不围绕客户价值,而仅仅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或增加产量来实现价值增加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因此,挖掘服务型制造价值内涵和构建面向顾客的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首要问题。

二、服务型制造背景下的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

传统制造企业的价值是以物为载体体现的,容易描述和把握。随着制造的服务化及制造与服务的不断融合,产品增值中最显著的部分已经由传统的制造活动转移到研发设计、过程支持和产品维护等价值链上的知识密集型环节。

1.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

在服务型制造背景下,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增强竞争力,此时制造企业的价值是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融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服务型制造企业不但要向价值链上游或下游寻找整合的机会,而且要通过客户的核心需求,增加和创新服务内容,向客户提供独特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客户价值组合。

随着产品本身的专业化、专利化、个性化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本身系统的构造以及与用户的接口越来越复杂,顾客的需求逐渐从产品功能性逐渐转移到对产品延伸出的服务价值。制造企业一次付产品的方式的价值实现渠道较为狭窄,不能完全实现顾客对产品效用的需求。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 企业以客户为中心, 从设计开始就为客户提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掘价值空间。如图1所示,横坐标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作为节点,纵坐标分为三栏,一是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二是产品服务的内容,三是相关理论方法。

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服务内涵是知识型、专业化服务的增加, 而不是低端服务的增加。服务型制造背景下的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供应链或产品链上相关企业间的协作更加深入频繁,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提供生产或服务性生产,并以服务为载体向外。服务型制造背景下的相关企业活动是分散化、专业化的,但围绕着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组成了整个产品服务系统。通过提供集成的解决方案和增强产品附加价值,传统制造企业的业务正从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扩展,从而提升他们在价值链上的地位。

2.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

传统制造企业强调的是产品的低成本和规模经济, 即如何在实现产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降低产品的成本。服务型制造企业强调的是客户满意度,把客户变为合作生产者,通过企业间的生产,联合实现产品服务系统创新,并通过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系统或集成解决方案,实现更大范围地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民用飞机的客户服务业务贯穿飞机全寿命周期,不仅包括飞机交付后的运营、修理、改装、退役等支持工作,而且要与客户、供应商以及设计、制造部门紧密协同。本文把民用飞机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研发与产品服务两个大的阶段。飞机产品的研发(从可行性分析到交付)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但运营交付后的飞机服务却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直至飞机退役或者报废。

针对民用飞机的全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调研、分析、预发展、工程发展、批产与交付、及运营六个阶段。在调研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市场研究、服务策略;在分析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价值网络分析及价值链分析,并由此识别客户价值;在预发展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客户服务需求分析、客户服务定义、客户服务方案制定、及客户服务数据库的建立;在工程发展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飞机可维修性评估、可维修性验证、航材数据库建立、配套航材、技术出版物、首飞机组培训、GSE(地面支援设备)设计与交付、培训设备研制等,并参与供应商选择;在批产与交付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配套航材、GSE验证、配套资料交付及客户培训等;在运营阶段,服务价值活动包括服务清单、快速响应、飞机升级、改装、回收、退役等,并通过产品改进,将设计问题反馈到工程发展阶段,质量问题反馈到批产与交付阶段。

实际上,一架民用飞机的购机成本仅占飞机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30%左右,而飞机的运营与维护成本确占65%以上。多个领先企业的财务指标都证明,民用航空服务业务的利润远远超过飞机制造。引擎制造商、飞机维修公司和零备件制造商基本上都比单纯的飞机制造商利润率高。波音、空客和庞巴迪作为典型的飞机制造商,其息税前利润都低于10%,而飞机维修公司和零备件制造商的息税前利润大部分达到了15%左右,其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GE Engines甚至超过了20%。这些数据都证明了飞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价值的重要性。

三、服务型制造价值链

1.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分析

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的源泉,来自于顾客在实现价值条件下所产生的支付意愿,这种价值-支付关系同传统制造的以交付产品来实现价值存在本质上的差异[5]。服务型制造价值的创造过程,来自于与顾客更紧密的联系,如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联系。实践证明,不围绕客户价值,而仅仅通过技术创新和增加产量来实现价值增加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新是开创蓝海、制造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新途径。因此,构建面向顾客的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根本。

服务型制造模式下,服务进入到价值链的上、下两端,主要以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等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性的活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它们通过扩大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密集型生产,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为生产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资源和技术服务,满足生产者对获取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11]。因此,服务型制造可以满足价值链上各服务对象的需求,以服务为载体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价值。

服务型制造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元素,而且使价值链从原来的线性结构逐渐向网状结构过渡,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型制造价值网络。服务型制造模式以产品服务系统的形式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参与和体验成为产品交付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生产和传递是在网络化协作环境下进行的,相关利益方打破原有的企业边界,动态、自发地生成网络组织,这些新的变化使得服务型制造的价值来源和可持续性表现优于传统制造模式[8]。

正是由于服务型制造对产品增值的关键性作用,使得更多的服务进入到价值链中,并逐渐向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集中,成为重要的增长环节,而价值链本身也需要通过服务来优化和整合,以便进一步提高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含量。

2.服务型制造价值链重构

通过对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价值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外部价值网络的作用下,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使得制造企业必须重构其企业价值链,并以其为主线,优化企业管理和运营,提升核心竞争力。

(1)传统制造企业价值链分解

随着服务业务的异军突起,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复杂,一种产品从开发、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很少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于是传统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开始分解,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 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中一一分离出来,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5],形成动态的价值网络[11]。

(2) 服务型制造企业价值链扩张

价值链纵向延伸

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指制造企业在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服务战略扩张,依据本身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需求,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服务环节扩展,将原属于服务业的价值链核心增值活动环节,融入到自身价值链中,并将价值链重心转移到这些服务环节,从而扩展了制造企业的价值空间。其中,价值链上游服务主要以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服务为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活动只为企业内部服务的模式;价值链下游服务以与产品销售和使用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务为主,完善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价值链横向拓展

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横向拓展是指制造企业依托自身价值活动或产品,围绕客户价值,借助服务创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将原本在企业外部的服务价值活动纳入到自身价值链体系中,并将其培育成其价值链中的核心增值活动环节,从而提高企业价值链利润空间。典型的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横向拓展,应以原有产品为基础,把基于交易、面向产品的基本服务,通过服务创新及提高客户价值两条途径,最终转变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以产品服务系统作为最终产品,实现价值链的横向拓展。

服务型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

在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原本以纯物质产品生产为价值链中心的制造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价值链,从外部价值网络分析入手,从客户角度考虑,通过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以及某些非核心竞争力环节的抛弃,整合企业价值链,最终实现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重构。动态价值网络使得市场将淘汰某些价值链节点,同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外部价值网络。企业应从自己的竞争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重点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这样“服务化”后融合产业的价值链将发生变化,价值链的中心将转移到能带来更多利润的服务环节,新价值链包含的核心价值活动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截取后有序的整合。

(3)民机制造企业的服务价值链重构

传统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中,服务业务属于价值链的下游,“服务”是产品的附属品,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随着民用飞机行业对产品支持及售后服务业务的重视,民机企业需要转变对飞机服务的认识,重构价值链,把服务延伸到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中。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应围绕以航空公司为主的客户需求,识别客户价值,梳理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管理优化其核心业务流程,发挥服务创新的价值增值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和能力。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大型客机和支线客机的国内外客户服务方面的科研、技术研究、体系建设和全寿命客户服务工作的实施。为保证国产大飞机项目能顺利实现商业成功,商飞客服将目标确立为快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客户服务企业。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商飞客服将突破传统民机企业的价值链定位,分解传统价值链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其次,把服务业务从固定的价值链下游截取出来,并结合国内航空公司的业务需求(实地走访调研),扩展服务价值链内容;再次,依据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价值活动,扩张服务价值链,并开发核心服务价值活动;最后,整合民用飞机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完成企业价值链的重构。

四、结论与展望

服务型制造模式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高端转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同时,通过服务提升制造价值并主动寻找新的价值空间,聚焦核心竞争力,促使更高程度的劳动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并加速生产业的发展。

为保证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商业成功,商飞客服将自身目标定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客户服务企业,并确定了“建立国际一流航空客户服务体系,创建国际一流航空客户服务企业,建设全球客户服务网络”的发展宗旨。为此,本文基于航空制造行业背景,针对民用飞机行业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展开讨论。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同时,服务型制造企业通过把服务纳入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以满足价值链上各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以服务为载体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价值。正是由于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对制造企业的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重构过程,并以商飞客服的服务价值链为应用对象,进行了验证。本文对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为其构建自身的服务价值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E. 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J].Interview for Industry,1998(21):916.

[2] 孙林岩,高杰. 服务型制造――一种新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8.

[3] 李刚,孙林岩,高杰. 服务型制造模式的体系结构与实施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45-50.

[4] 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 服务型制造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9):23072312.

[5] 林光平. 基于结构与价值关系的制造服务价值链研究―以装备制造业为背景的时间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8.

[6] Levitt, T. Marketing success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anyth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0, 58(1):83-91.

[7] 冯泰文. 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服务型制造[J]. 价格月刊. 2010, 392:45-49.

[8] 林文进,江志斌,李娜.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6):1-6

[9] 李刚,孙林岩,李健. 服务型制造的起源、概念和价值创造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13):68-72.

[10] S. G. Lazzarini1 , F. R. Chaddad ,M. L. Cook. Integrating supply chain and network analyses : The study of netchains[J] .Journal on Chain and Network Science ,2001.1(1):7-22.

第15篇

[关键词] 大批量定制;集成协同;物流;第四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47-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75);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T0502)

[作者简介] 唐卫宁,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供需网与先进制造技术;(上海 200093)

徐福缘,湖州师范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需网与系统工程。(浙江 湖州 313000)

在MC环境中,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单元主体增加、分工细化,使MC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物流管理相比,具有全球性、混合性、整体性、不确定性、难以控制的特点,而且由于个性化定制使原材料、产品模块单元、产品要素在实现空间位移时所发生的流通频率大幅增加、MC合作伙伴地理上的分布和MC的连续性要求,使得MC产必须克服经营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而必须按照统一的生产计划保证物流的有效供给。物流功能发挥的如何直接决定了定制产品在时间以及成本上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因而采取有效的物流管理模式,提高MC供应链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质量,对MC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面向MC的集成协同物流服务模式

鉴于MC环境下的物流的复杂性质,单一的物流企业往往难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间集成与协同由此应运而生。这是指拥有自的4PL、3PL、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功能型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按照一定协议和规范,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其物流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集成协同物流服务模式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并借助于强大的信息技术来整合3PL、4PL及社会资源,通过集成协同具有更多优势。(1)多个3PL的结盟将扩大各自物流服务空间区域,获得地域性甚至全球性的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2)管理咨询公司的参与将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3)信息技术公司的参与将为物流服务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和技术。(4)物流主体中各成员企业可以发展各自的核心能力,从而能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采用集成协同物流服务模式将是大批量定制生产物流服务的最佳选择。

二、面向MC的集成协同物流运作管理模型

在面向MC集成协同物流运作模型中,4PL与3PL、管理咨询公司、IT服务商、功能型物流公司组成动态联盟,4PL通过对本身和3PL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综合管理并将3PL、IT服务商、管理咨询公司加以集成和协同,为MC提供全面的、集成的物流解决方案,其运作管理模型分为三层:它由目标层、管理策略层和基础环境层构成。

(1)目标层。总体目标就是为MC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具体包括:降低整个MC供应链物流成本,并且设法提高相关利润;满足MC客户期望的服务水平,如压缩物流处理时间,实现快速的客户响应等具体目标。

(2)管理策略层。面向MC的集成协同物流服务模式包含多方面的管理策略,这些管理策略是相互关联的,运作时必须考虑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协同管理机制、集成管理机制和界面管理机制,这是面向MC集成协同物流运作的管理基础。

(3)基础层。基础环境层包括:技术基础、物流标准化、物流模块。为了实现面向MC的供应链物流的有效管理和实施,必须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包括XML、EDI、条形码(Barcode)、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遥感技术(RS)。这些技术使企业能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快速反应(QR)、有效客户反应(ECR)、准时制管理(JIT);供应商管理库存计划(VMIP)、提前运送通知(ASNS)等特定服务。越库(cross-docking)操作、运输调度及回程安排、适时顺序供货(In-time-and-sequence,ITAS)、JIT(just in time)、QR(quick response)、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等则是实现供应链物流协同的现代物流合作手段。通过综合利用3S技术、物流条码和EDI技术,物流企业能准确及时地获得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位置、状态、装卸、送达等实时追踪,以有效地对付诸如紧急定单、交通意外等突发事件。同时还可以让顾客通过互联网进入可视化监控系统,在电子地图上了解送货车辆的位置,以便做出时间和人员的安排。

物流标准化,集成协同化物流系统强调在统一品牌的基础上,在管理上一体化、在服务上标准化、在整个业务上规范化。因此,制定各种标准、规章和程序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基础,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协调活动和协调工作量,从而有利于物流的高效运转。物流标准化主要包括: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物流作业及作业时间;标准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及器具,这是标准化物流活动的硬件要求和基础;标准化的通信、信息及编码,标准的通信协议、信息传递的机制。

物流模块化,模块化可以满足MC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可按不同的需要自由选择不同功能模块,灵活组合、增强了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通过对模块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以满足定制并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三、面向MC的集成协同物流运作管理策略

1.协同管理策略。4PL与3PL、咨询公司、IT服务商以及其它类型的服务商在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节之间存在着合作、同步、协调与互补等关联,它们之间协同性越强,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用机制就越优化、整体效能就越大。

(1)协同合作伙伴选择是物流协同运作的前提。协同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建立物流协同的前提,4PL与其他物流企业的协同是以服务集成合作为核心,4PL根据物流活动价值链寻找最适合自身合作伙伴,在相关垂直物流服务业务链中,形成以核心竞争力互补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合作联盟。4PL在目标共识基础上,利用成员间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信息的共享、市场机会共享、物流风险的共担、物流收益的共得。

(2)收益分配机制是物流协同运作的基础。作为独立的运作法人,每个合作伙伴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成员间共同的利益追求促成了物流合作的形成和运行,相互对立的利益关系则可能造成成员的冲突和矛盾,这两方面的利益和冲突的协调,影响着物流协同的开展程度和效果。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应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网络整体利益大于不协作状态下企业利益总和,且在利益分配中保证合作成员企业所获得大于不协作状态下的利益,同时具有动态调整性。

(3)契约支撑是物流协同运作的制度安排。4PL作为能够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一对一”物流服务的方,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由于4PL不可能对所有的供应商拥有全面的信息,这将有可能存在着许多影响到物流服务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无论是从解决物流外包中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问题来看,正确处理好物流服务中的委托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质量的高低。

(4)信息共享是物流协同运作的技术保障。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基本内部关联,是物流系统能正常运作的机制所在。它们的协同则是任何物流系统协同运作的技术保障,可以通过信息标准化,EDI、XML、数据库、语义Web、网格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各成员中的应用,进一步保证物流信息的可得性、及时性、准确性。

2.集成管理策略。面向MC的物流业务是非常繁杂的,从覆盖地域来讲,它可能随着MC的市场边界的扩大延伸至世界各地;从涉及的物流业务环节看,它可以覆盖到MC的整个生命周期,具备满足MC需求的各种业务功能,如储运、增值服务、海运空运陆运各环节的报关、采购、金融保险、售后服务、逆向物流等。作为集成物流服务商的4PL就必须将MC物流的服务要求和具有互补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集成和整合,以实现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与此同时,4PL还应负责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操作规程、管理规范等,通过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成员企业及MC企业的信息沟通,确保其对系系统的集中控制,为MC提供的一致的、一体化的、可跟踪的全过程物流服务。

(1)物流信息集成,集成协同化物流系统的控制是完全基于信息驱动的过程,从物流运作的角度,对供应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用户信息、运载工具信息、成本信息等进行整合与共享,以达到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物流系统透明度的作用。通过信息集成为成员企业提供一个规范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及标准,使系统具有开放性和柔性,从而确保成员企业相互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整体资源优势和进行外部协同。

(2)物流流程集成,从物流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物流流程重组的角度,通过创新、简化、清除、整合和自动化物流职能、物流活动,避免物流分工的不经济性,提高整个物流流程的效率。

(3)物流组织集成,物流组织是物流资源被集成者,是物流服务方案的实施者和执行者。4PL通过将物流活动的各种要素纳入管理的范围,并将组织内外的各种物流要素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实现各集成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与匹配。4PL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物流供应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从而为顾客提供高水平的、集成化的物流服务。

3.界面管理策略。MC的供应链物流服务面对的是有不同物流服务要求的原材料供应商群、生产制造商群和批发、零售商群,它们的物流服务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供应链各结点企业都对应着各自不同的物流界面。为了满足MC复杂化的物流服务需求,集成服务商4PL必须具备较高的物流界面管理的能力。通过对物流界面的有效管理,实现MC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协同运作,满足MC生产的要求。4PL通过在MC中各结点企业物流管理界面集成的基础上,并结合4PL掌握的众多3PL、2PL、1PL物流管理界面,整合出一体化供应链物流集成管理界面。4PL通过物流提供主体选择流程,将管理界面分解为相应的1PL, 2PL和3PL的管理界面,并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选择相匹配的1PL、2PL、3PL等物流提供主体,共同协作实施MC供应链中物流一体化运作。其物流界面管理示意图如下:

(1)物流界面的相容性分析和重构。物流界面的相容性是MC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基础,因此需要对物流界面的相容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物流思想界面相容性分析、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界面的相容性分析、物流组织结构相容性分析。通过对物流管理思想、物流管理组织、物流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相容性分析和重构,使得各企业的物流界面之间呈现高度关联,并通过物流界面的有效交互,协同地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进行整体运作,实现大批量定制的物流目标。

(2)物流界面集成。在对供应商物流管理界面、制造商物流管理界面、分销商物流管理界面通过相容性分析后,在共同的目标下对物流界面进行有效的集成,形成一个集成的物流管理界面,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工作流进行同步处理和优化,从而实现同步物流、同步信息流、同步生产等。

四、结论

集成协同物流服务模式为MC物流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对MC的成功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而成功的集成协同物流服务应该能够协同并集成联盟中所有活动,最终使物流活动成为紧密连接的一体化管道。集成协同物流模式强调物流企业的协同、集成和信息共享。协同就是各企业之间对于市场协同一致,集成是达到协同的一种手段,信息共享是实现集成协同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涛.集成供应链运作与物流管理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

[2]詹蓉,陈荣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管理模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10).

[3]杨韵,陈矩桦.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协同化物流体系[J].商业研究,20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