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数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人和大桥路口,让学生在5分钟内数出来往的小轿车、大货车、长安车、摩托车的数量;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
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七、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体验生活现象
小学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正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数学课程应重点体现课程的发展性、普及性以及基础性,促使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面向所有小学生。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课外知识的丰富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史,可以更深入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努力学习数学,为更深入的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或者教材上适当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有趣的游戏或者丰富的故事,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课本的趣味性,而数学史中有趣的游戏和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小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还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如,数学课堂或者数学课本上有趣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有趣的故事:十进制(一个手指的故事)、高斯的故事;有趣的游戏:七巧板拼图、摆火柴等,这些故事、游戏、问题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活跃数学课堂上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小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上提供的故事、游戏、问题,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收集一些有趣的、对于学生学习有利的数学资料,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融入这些有益的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三、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在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基础之上。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因此,要想上好每一节数学课,首先就需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以此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与爱戴。
(一)重视外在形象
教师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衣着打扮与言行举止上。如果教师不修边幅、口无遮拦,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为此教师要衣着整洁大方、举止文明得体,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接受教师,愿意亲近教师,如此才能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二)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为此教师要重视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更要热爱学生,将爱的暖流传递向学生的心田,唯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还要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跨越学科限制,拥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为宽广的平台上,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趣味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主动学习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机制,顺应了学生的天性,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从而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主动求知,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来设计与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数字王国里要举办一个盛大的晚会,但只有能被3整除的数字才有资格参加。现在你就是审查员,来看哪些数字符合要求,并颁布通行证。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乐趣,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与掌握了所学知识,这样比起枯燥而机械的训练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动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以往枯燥而单纯地数字、公式与字母的讲解,使得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不失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学于号、小于号这节内容时,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鉴于此我编排孪生兄弟历险记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整个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与机械记忆,而是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中,渗透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实践证明故事的引入,大大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无味,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让整个教学有血有肉,更加富有生命力,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能够调动起学生身体的每个细胞,让学生在无形中将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在听故事中快乐而有效地掌握所学。四、巧设疑问,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与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设疑问,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彻底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不断生疑。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我用两张颜色不同的纸片来制作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相差多少?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便可以直接回答,但是对于差多少就无法回答。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先求出两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带着强烈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