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一数学学生论文范文

初一数学学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一数学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一数学学生论文

第1篇

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三岁至十八岁之间,生理逐步发育成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其生理上第二性的出现,打破了少年期的心理平衡,他们产生了青春期特有的困惑、恐惧、疑虑和痛苦,同时,对异性存有的神秘感、新鲜感而导致的探究心理,又驱使他们与异性频繁接触,于是许多的学生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涉入爱河。所以说早恋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的,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提早认识“早恋”的成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杜绝早恋现象。因为,恋爱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现象。中学生谈恋爱错在一个“早”字上。它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悖,与学生的心理年龄不合,容易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旦遇到学生“早恋”现象,教师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实践证明: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采取“专制”手段,进行压制只会适得其反。让“早恋”现象愈演愈烈。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长期共同协作互生爱慕,双双坠入爱河;有的是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有的是一头热,属单相思;有是则是表面往来甚少,关系一般,其实已恋爱多时,一直搞的都是地下活动;还有的甚至缺乏自控,已出现越轨行为,还没有人知道。这就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摸清学生的底细,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针对情况,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对上述所说的几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应大力提倡,不能捕风捉影,破坏学生之间原有的和谐气氛。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对人对已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绝不允许重犯。对于其于的情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要疏导他们明智的对待自己,理智的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和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

“早恋”固然离不开家庭、社会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困素。因些,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还应讲究方法,正确引导。要从心理、思想入手,摸清学生的想法,对症下药,进行逐步的疏导。切忌粗暴压制,强逼屈从。

首先,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就会守口如瓶。通过一些教学实践,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在诉说前先“探听”老师的口风,并设想自己则可能遇到的情况,一旦发现情况的发展不利于自己则可能很敏感地关上自己想倾诉的嘴。这时老师必须充分表现出一种过来人的大度和宽容。有一位女生曾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班目前存在许多‘早恋’问题,恐怕会起大的混乱,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想到其实这女孩目前也是“早恋”大军中的一员,于是我故做轻松地说:“此言差矣!‘早恋’现象有,而混乱则夸张了点,异性同学存在着好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只要不过分,没有必要刻意扼制。听说你也有一些小情况,不妨说来听听?”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番话让这位女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对此深恶痛绝,也没有要将自已的问题不弄清楚誓不罢休,于是很自然地和我掏了心理话,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我。

其次,教育者不妨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独自逃了一个下午的课的学生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后来我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我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孩子沉默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近旁,让他如何开口,于是我对他说我出是非题让他进行选择,他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我答应为他保密。其实我早明白致使他逃课最直接的原因是感情问题。于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我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再找我

面谈,并要求家长当天晚上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并答应第二天了解情况后与家长交流。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找我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为重。正是因为老师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再次,老师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一)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我曾问学生为什么要早恋,他们说这挺好玩。又问他们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准备毕业后就出国,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时,他回答得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对女孩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几天后女孩找我说:“分手让她很难受。”我便告诉她:“你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这么短的时间便让你觉得分手很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给你造成的伤害只可能更重,而不可能更轻。而分手又是一种必然,你将怎么办?”也许是害怕以后受伤太深吧,女孩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毅然与男生分手了。其实,孩子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第2篇

1.教学内容对于音乐艺术类学生设置有偏差现阶段关于音乐艺术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采用国家发放的统计计算机教学使用教材,主要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文字图形软件的处理,以及office软件的使用,网页的设计等方面,虽然这时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初高中已经涉及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新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少部分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基本稍微了解一下,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学生对计算机掌握一些,但是所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而真正能熟练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由上面的叙述可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学生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因此为教师进行授课带来很大的困难。

2.缺少实践应用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大多学校采用纸上谈兵,注重理论上的教学,认为它是一门知识,而忽略了它同样是一项应用工具,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不高,而且大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发生脱节,学习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只把计算机当成一门课程学习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门技能去应用。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评分大多也是来自老师的印象给分,这样体现不出学习的状况,也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而且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虽然老师能进行大量的讲解,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听懂。

3.专业特点不能体现艺术音乐类学生思维大多逻辑性较差,然而计算机的课程具有强的逻辑性,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要求对艺术类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况且计算机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从计算机的发展史到网络协议,字符等专业术语词汇较多,逻辑性较强,并且课程比较枯燥不生动,缺乏想象力。因此无法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了老师不停再讲,而学生却听不进去的局面。

4.课程构建的理念在构建课程中是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有发散性思维,且善于创新,所以首先要改变教学的模式,不能在以老师为中心,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其次,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应该以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应该使课堂呈现立体,多元化的发展,要注重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于探索,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也决定学生的创新和应用的操作水平。所以,我们应当将重要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掌握大量的重点知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创造力。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究

(一)内容上变革

首先,在设计课程上要考虑到音乐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以艺术类学科为核心,以艺术类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音乐艺术类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需求,不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从形象思维和直观感受出发,注重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所以课程难度要进行调整,结合音乐类学生的特点,在一般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增加一些有关艺术类专业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独立探究,讨论,实践,由此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并且改变了一些教学内容,首先是设定了一些比较基础的模块,例如对个操作系统的了解以及基本的操作,还有就是讲述Office办公软件的特点以及操作使用,然后有设定一些稍微中等难度的模块,例如多媒体操作的基础应用主要是有关多媒体素材的收集管理以及制作;网络使用的基础知识。最后在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操作使用,例如Photoshop的使用主要是操作软件特点以及操作图形的处理转换,Flas的设计,以及网页设计制作。

(二)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革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也就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方式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关注最后的成绩,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采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office的时候,可以生动形象的讲解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能深刻快速的理解知识点,从而实现学生独立探索,并且独立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使学生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应当把有意义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探索,求知,标新立异,而不是在拘泥于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达到从知识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

(三)计算机的实践操作

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的另一种方法,有利于操作技能的提高。在实践的环节中,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沟通,例如技术的指导,有创意的评价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创意能力,不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而是以计算机这种形式进行彰显,而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学生操作的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以及努力的形式进行生成良性循环,而对于音乐类学生的主要放在基本操作类的培养。设置一些固定的动手操作的内容,设置一些如简单的操作系统以输入法的测试以及Internet的使用以及简单操作,对相应office操作进行,对图形文字图片的插入以及混排,考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将要求,评分等进行公开,表现给分的公平性,在试题中设计难度相当且类似的题目,随机抽取试题,当测试结束后,总结学生所需掌握的不足进行解答,达到强化知识,找出不足的目的,进而达到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模块化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分解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针对性教学,并且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首先是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并且要清楚的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软件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个软件需要什么用途,它的使用方法说明又是什么,使用技巧又是什么。作为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需要,例如在声乐类中的作曲,乐器的制作完全可以凭借计算机进行设计,并且可以用电脑进行曲谱和声等效果的制作,还可以用计算机等进行音乐的歌唱,可以看到各种声乐的演唱以及技巧,并且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许多著名音乐家的演。同样其它的专业和学科也能通过计算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化,而是更加立体化,也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打下良好的开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如学生歌唱比赛,计算机的知识竞赛,音乐和声演奏等多方面活动让学生使用自己的知识来参与并设计这些活动,展现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关于语言艺术的论文

一、前言

可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当前实施课程教育的关键工具。教学语言可以体现教师基本的语言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应该对此开展深度的分析。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以此对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候,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

二、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视语言艺术呈现的意义

(一)保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运用语言艺术,能够让课程教学实现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知识传输中,教师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师和班级学生实现思维和语言的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可以对教学的综合素养进行真实的反映。教师在具体生物知识传输中,如果正确应用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生物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能够使用清晰、正确以及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记忆,以此提升整体的课程教育质量。生物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实施学科教育时候,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开展了解,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样能够缩短整体的授课时间,以此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施生物知识教育的时候,对语言开展正确和高效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传输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质量,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所传递出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语言应用有着启发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开展语言交流中,重视对文明语言和魅力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课程思维能够实现一定的激发。通过教师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课程中应用语言艺术的过程

(一)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

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首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该节生物课的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对该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简短但是具有凝练性的语言,对课程教育基调进行明确,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认识生物》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相信同学们认识不少生物,你可以说出你所认识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一定的认知探索,并了解新课程知识的重点是对生物进行认知和特征学习。

(二)过渡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物学科教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具体过渡是一项重要工作,影响整体的生物课程知识传输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将关注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过渡环节是授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高质量的语言,能够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但是”等词汇,告诉学生生物圈已经被破坏,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意识,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行为爱好就去残害生物。

(三)内容讲解

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课程的创建,并不仅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传输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师是生物课程的营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营造较好的课程传输氛围,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由来》该知识传输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四、结论

生物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促使课程教育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对生物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海热古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173+243。

第4篇

关键词:新教材 新思维培养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终于在2001年走进了中学课堂。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磨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第5篇

--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2001年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第6篇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第7篇

关键词:聋校;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沟通

新课程下所倡导的“课堂沟通”――师生、生生之间信息沟通交流和活动交往,促进知识的互补互联、学习的互助互动和情感的交流。由于初中聋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性,使他们抽象数学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下,思维灵活性差,创新能力弱,教师在课堂上与聋生之间沟通存在很大障碍,导致聋生对初中数学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我们如何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构建一种提升聋校数学“课堂沟通”的新模式,这是聋校数学教师应用数学新教材、领会理解新课标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聋校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师生间的新沟通、生生间的新沟通”课堂沟通新模式。

一、师生间的新沟通

1.教师是聋生学习沟通交流的倾听者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聋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聋校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聋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聋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聋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聋生的心声,是尊重聋生的表现。教师与聋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手语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平面图形”时,我让聋生分组用刚学的多边形、圆等平面图形设计一副优美的班旗图案,并要求聋生交流设计含义。在聋生设计过程,我观察各组设计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设计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设计时的所思所想――有的聋生用“平行四边形、圆形、五角星设计一只鸽子”象征希望世界和平、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思想;有的聋生用十几颗的五角星围成一个心形,象征全班同学心向一处。同学们精彩的创意使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聋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聋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沟通中获得无比的快乐。

2.允许聋生说“不”

在传统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聋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聋生说“不”。聋生在“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学习情境中,因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而逐渐丧失灵性,泯灭个性。而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聋校教师必须珍视聋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聋生的声音,还给聋生说“不”的权利,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聋生说“不”,从而促进聋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格的形成。例如,在解答“平方得25的有理数有几个”时,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一个”,这时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我反对!”于是我就以欣赏的态度“倾听”他是怎么想的,充分地让这位聋生表达他的思维,并表扬他大胆、独立、爱动脑的学习态度,还要求全班学生向他学习,借此让聋生们觉得自己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

二、生生间的新沟通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聋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能提高其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聋校数学课堂“生生沟通”的“新”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展课堂辩论

新课程下的新课堂就要尝试开展课堂辩论,这是课堂新沟通中训练聋生思维的最好媒介,在互相辩论、陈述、沟通中让聋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课堂辩论常由教师给出一个议题,聋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发表见解、互相讨论、互相沟通。课堂辩论为生生间的多向沟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辩论时聋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提问、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并与同学的思考进行交流比较,也进一步增加了聋生探知的激情。如,我在教学《科学记数法》时,提出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怎么表示呢?列举几题,然后提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69100时10的指数n如何确定呢?有学生说:“是整数位数减1。”有的学生说:“是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有的学生说:“把它化成6.91×10000的形式,再写成科学记数法。”聋生通过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形成几种观点,教师抓住机会,煽风点火,让学生展开辩论,陈述自己的理由,气氛非常热烈,这样聋生对科学记数法就更深刻理解,最后教师综合各自的看法给予肯定与总结。

2.训练“说数学”

“说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叙述成生活故事、生活实例、生活小品。这是构建聋校数学“课堂沟通”新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提高聋生“听说”数学的技能与应用数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的一种训练。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代数式”时,要求聋生间互相“说一说”――“根据生活经验,对代数式2(a+b)的解释”,并编制一个故事,以说明这个代数式的含义。聋生们相互“说”出了这些故事:(1)今年黄芳a岁,爸爸b岁,爷爷的岁数是黄芳和爸爸和的两倍,爷爷今年2(a+b)岁。(2)刘杰画一个长方形,长a厘米,宽b厘米,刘杰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a+b)厘米。显然,这一问题并不具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而就是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并具有联系实际的优点。因此,“说数学”的练习对聋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个很好的训练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

3.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写数学”就是要聋生尝试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实验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以培养聋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聋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每单元复习小结时,让生生间交流后尝试写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结成网。或设立小课题,进行数学实验课,并让聋生互相沟通、交流、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又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二数学(下)“机会大小的比较”时,聋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白球(有编号),搅匀后从中摸一个球,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在实验中,学生边操作边记录,一起交流合作,设计出实验表格,画出体现实验过程的树状图,最后讨论、写出实验结论:(1)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出现的机会是相等。(2)“摸出两红”的机会最小,“摸出一红一白”和“摸出两白”的机会相等。这样的数学实验课为聋生创设了“写数学”的好机会,也进一步提高了聋生间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生间的新沟通、生生间的新沟通”,课堂沟通新模式的构建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聋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聋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沟通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

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质量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有“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第9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新理念 新思维

1. 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1.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1.3 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1.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5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1.6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第10篇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完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由于缺少三角形全等与勾股定理的相应知识,学生在推理上的思维训练有所缺陷,学生对四边形中的相应的数量关系缺少更深入的认识。对很多孩子来说,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代数上现行的教材降低了孩子们在计算上的难度,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计算题,讲解新课时,能又快又好的进行计算,但时间一长,学生又忘得快,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广泛的深入的理解基础上使知识在各个方面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但现在的要求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在知识上学生对不等式、整式的乘法、公式、机会、平移与旋转、四边形的学习,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会这一学期孩子们在代数中无理数与实数的学习,对数的认识上一个台阶,函数的学习,比例与相似,也会使孩子们在数学的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前面的学习为这一期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令担心的是班级中的差生的学习,无论如何要尽可能的使他们跟上班级体整体前进的步伐。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所进步,前一学期鼓动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参考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部分孩子的数学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本学期也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孩子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孩子们在这个初中阶段这个最重要的一年:初二,还剩下一期的时间里能更上一层楼。更多的希望他们能买买有趣的课外读物。本学期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用面积来证题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前一学期由于在实验不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课外的活动多了,孩子们长得更结实了,是令人高兴的,这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就是来自老师的任务少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前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与不布置作业有一定的关系,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懒惰,给自己的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己是在进行实验,自己是在探索而进行开脱,实际上上期比以前更忙碌了,是没有偷懒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实验与探索而让孩子一生的成长而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本学期务必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德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数的开方 本章主要学平方根与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概念与四则混合运算,实数与数轴及其相关知识。这一章是孩子们初中学习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将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实数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直到复数的引入是学生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归纳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进而展开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接着前进到实数,完成对数系的扩充。本章的重点是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实数的概念。要教学中要学生充分去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坎坎坷坷,做到对概念的深刻掌握与运算的熟练进行,对一些要经常运用到的化简要在课堂让就要让孩子们掌握,不要寄希望于课外,否则会增加差生的人数。

第十七章 函数及其图像 本章的学习会带来学生在认识上的又一大飞跃,学生要从常量的学习中进入到变量的学习中,是继方程和不等式之后的深入学习,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变量与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探索和实践等。本章的重点是函数的定义(也是整个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其难点是函数定义的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将一直延伸甚至大学),实际应用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应用,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代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直角坐标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对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愈往后,愈显出其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为数形结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章的学习对中等与中等偏下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困难,对知识间的相互转换感到困难,比如由一次函数解析式迅速转换为其等价的图像,以及由函数图像迅速转换为其等价解析式,或者不能看到函数解析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这个图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学生多画图、多思考,适当的放慢教学进度。对知识要达到熟练的转换的程度,并且要求在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

第十八章 图形的相似 本章的学习将使得孩子们对几何的认识也来一个飞跃,以前学习主要是全等变换,无论轴对称还是中心对称,平移还是旋转,其本质是全等变换,对线段之间关系,大多数涉及两条线段的关系,进入这一章之后,很多时候要涉及到四条线段间的相互制约与和谐的关系,其证明题的难度显著增加,随着知识前进到圆后,其很多知识要都依赖于相似的基本理论,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相似是关键”。本章的重点是相似图形的性质与特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直角坐标系研究图表变换。难点是比例线段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其应用。要通过观察、测量、画图与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合情推理,给学生注入对称的思想(这里的对称非几何中的对称,是广义的对称),注重特征图形的使用,对知识的记忆注重图形的位置记忆,而非字母的记忆,这样能极大限度的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对比例式的变换要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这些工作要在课堂中解决。

第十九章 解直角三角形 本章是三角函数的基础,本章知识更直观的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的一个深化过程。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难点是运用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及其合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本章的关键是熟记特殊的锐角三角形函数,熟练进行三角函数定义的变形及其应用,充分运用本章中的两个特征图形,能极大的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并能让孩子把知识掌握牢固。教学中即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对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第二十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理性分析机会大小。难点对选择好的图形准确的画出图形,方差的计算,机会大小的分析。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以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选取问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计算器处理相关数据。

三、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上,学平方根与立方根的相关知识,学习实数;掌握二次根式的计算或化简,初步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及其应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掌握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解直角三角形,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上应该要上一个台阶。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十六章 数的开方  4 第一周四~第二周三

第十七章 函数及其图像 25 第二周四~第五周一

第十三章 图形的相似

28 第五周二~第十周一

半期考试

第十四章 解直角三角形 24 第十周四~第十五周一

第十五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14 第十五周二~第十七周二

期末总复习 第十七三~期末结束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 实数。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进度

周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1全等三角形(1) 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2 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3角平分线的性质(1)

3 4 第十一章小结(3)

5 1轴对称(3))轴对称图形(2)

6 14.3.1等腰三角形(3) 14.3.2等边三角形体(2

7 12.3课题学习(2) 第十二章小结(2)

8 平方根3 立方根3

9 实数3 第十三章小结(2)

10 段考 变量与函数3

11 一次函数3 方程与不等式5 课题学习3

12 第十四章小结(2) 15.1.1整式(1) 15.1.2整式的加减(2)

13 15.2.1同底数幂的乘法(1) 15.2.2幂的乘方(1) 15.2.3积的乘方(1)

15.2.4整式的乘法(2)

14 15.2.4整式的乘法(2) 15.3.1平方差公式(2) 15.3.2完全平方公式(1)

15 15.3.2完全平方公式(2) 15.4.1同底数幂的除法(1) 15.4.2整式的除法(2)

16 15.5因式分解(1) 15.5.1提公因式法(1) 15.5.2公式法(3)

18 第十五章小结(3) 总复习

19 总复习

20 考试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9)、(10)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初一数学知识。同时要补差补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制定八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几次检测分析,发现这一级的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下许多知识,部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的运算。熟练掌握分式运算。知道样本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本章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平面图形的一些性质,主要内容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是初一的整式的乘法的一个延续,主要内容有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学好本章的运算性质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难点是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和相互的转化,重点是乘法公式。第三章《分式》是在学习整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式运算、分式的化简,这部分内容对以后的方程、函数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章《样本与估计》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为以后学习统计初步打下了基础。第五章《实数》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这又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主要内容就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为以后的一次函数和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三者的关系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条件。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

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为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2周

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3—4周

第三章分式-----------------------------------------------5---7周

期中复习与检测---------------------------------------------8周

第四章样本与估计-----------------------------------9—10周

第五章实数--------------------------------------------11---13周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4---16周

期末复-------------------------------------------------17---18周

期末检测----------------------------------------------------19周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

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八年级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学期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约9课时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约15课时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约17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约12课时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学后总结,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母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03-04

2010年1月,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上海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是放弃了对理科生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考察,或是规定对考生仅测试其数学和英语两科的学习成绩[1]。而几十年前,我国数学大师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中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2]同样是高校招生,同样说的是语文科目,一个说必考、先考,另一个则说可不考,差别何其大也!

所谓“语文”,通常是指我们的母语。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研究表明,母语除了交际功能外,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认知媒介,它会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分析、归纳和综合,会使人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3]。母语是一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基础,语文都学不好,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理科学生应有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能得以形成?学习外语的认知思维与语言学支撑从何而来?高考不考语文,是一种典型的轻视母语和母语文教育的做法。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环境里,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若高校招生放弃了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测试,学生就将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本来就很多,也很大,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说较规范的中国话的现象出乎想象地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招生若不考语文,若学生都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未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一、中国的母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双重的挤压

1.一味地重视英语,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母语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中国,英语热高热不退,对语文学习而言,英语的地位似乎超过了母语。多数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在学英语,几乎所有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学英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如果继续读书,还必须学英语,一直学到高中、大学和读研究生。英语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毕业和就业。但是,因师资、教法、语言环境和人们的功利心过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目前仍很不理想。为应对考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无限地投放,在心理上和事实上对母语的学习构成了挤压和冲击。上海一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但英语却属必考科目,说明语文教育已被挤压到何种程度!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用其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来学习外语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6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5%左右[4]。这么多人花这么多的时间学英语,其结果如何呢?

情形一:中国人(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开展的一项对全民的调查,目前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以色列的64本[5]。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量的投入,势必占去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的时间。同时,更多的在学习者看来是“新鲜”的英美文化充斥着大脑,还会减弱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上述两个因素导致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知之较少,相关知识只限于课本上曾有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名著,对钱钟书和巴金等,知道其名字就算不错了。至于经史子集,则更不用提了[6]。如此,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出现断代现象。如此,才在某种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才有试图推动对我国经典名著诵读的现象;如此,也才有了“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的慨叹[7]。

情形二:国人的语言文字能力越来越差。由于读书少,学生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拿起笔来,不仅写不出什么,更有大量的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有所谓的“专著”的作者竟也能写出让人无法对之称许的文字来。在2007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全国外语类院校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有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连‘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用得都不是地方,还满不在乎;甚至连用母语写一段两百多字的通顺短文也成了难事。”[8]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组织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在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教授发现,66.2%的学生存在着信件书写格式上的问题,86.5%的学生存在着行文的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着语法问题[9]。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 2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8%的人承认我国当前存在着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在受访者中,有54.4%的人有大学本科或其以上学历。受访者坦言,自己在对汉语的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在“词语的使用或搭配上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上存在问题”(27.8%),“语法上的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9]。

不仅是学生,就连某些理应有较高一点的语言文字能力的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其语言文字能力也不容乐观。作为学术期刊语言文字类专栏的编辑,笔者曾接触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字词使用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错误或不妥的甚为普遍,语法上有错的也甚多。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更有人写出的东西让人不知所云。试看:

例1:某种语言在他国的推广并非被动地是该国国力上升的副产品,也是语言输出国的政府、团体、军队乃至民众刻意推波助澜的成果。

例2:……以他的骄人成绩宣告了英语神话的破产。

例3:且不说简单地增建校舍、加大财力支援、改善设备等方式是否真正能够最后消弭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差别,实现所谓教育硬件条件的均衡化;通过教师流动是否最终真正能够使各校教学水准相对均衡?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的均衡一定并不能仅仅指绝对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和对等化,而应该是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上引三个例子均来自于某大学教授、某出版社编审的投稿。他是教授,是编审。作为教授,作为编审,他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谁能想到呢?但愿这样的教授在现今的中国只此一人!贺阳教授曾指出:“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9]

2.重理轻文,拔“人”助长

上述情形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人们的功利追求。功利追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理轻文。

对理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这个思维与表达的工具,这早已是学界的共识。有初中生在学习物理定律时,竟认为“在这个方向上的力”只能是向上而不能是向左或向右[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这一概念初中生也背得烂熟,然改变绘图习惯,正方向朝左画,学生就不认为它是数轴了。对此,除了因语文没学好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外,还能有什么解释?这正如苏步青教授所告诫的:“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与理解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开发。反之……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10]

钱学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谈话,核心内容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11]。钱老讲道:“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这形象思维的形成首先基于人的语文素养,其次是美术、音乐等艺术素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11]。

上海几所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理科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能招到理科精英,是为了不让语文干扰了校方“诚招天下英才”的做法。但是,不考语文或许能招到一些高分的理科苗子,但绝对招不到综合素质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放弃语文的大学教育或许能培养出一些技能高手,但绝对培养不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上海4所大学的校长们,他们想通过不考语文,想通过这种所谓的“不拘一格”来招到天下的英才,到头来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空想[12]。

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语文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汉字和汉语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片面地追求理科的发展而不顾及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无异于拔苗助长。事实说明,语文教育的缺失,势将导致教育中的“豆腐渣工程”!

二、母语文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容我们有任何忽视

1.语文教育关乎外语习得的效率和结果

外语要学,但若没有母语做基础,外语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徐宝妹教授和该学院的陈慧忠教授等学者,根据该学院及其他外语类院校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道:学生的母语水平越高,运用母语的能力越强,其母语对外语学习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帮助与提高也就越显著[7]。前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也认为,母语不通,外语同样也学不好;至少,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8]。有中学生在翻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时,竟然不知道这里所说的“青山”是什么意思[1]。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深爱中国文化,崇拜中国唐朝和尚诗人寒山,专门拍摄了一部关于寒山的电影。寒山,被美国人译为“Cold Mountain”,所以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叫“Cold Mountain”。但是,当这部影片被引进到中国时,我们的所谓电影翻译家竟把它直译为《冷山》,从而就阻隔了该电影和寒山之间的联系[13]。试想,如果有足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知识,在译者身上能发生这种错误吗?对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及经济学上的关于回报递减规律等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最佳的外语学习起始年龄应是学生上初一时的年龄。对大多数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外语不会成为他们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主动力,母语才是他们的无可替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3]。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不仅会是低效的,并且还不利于幼儿或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会使他们失去继续发展的根基。

2.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工具。早些年,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的传承上的断裂;现在我们若仍忽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将会导致我们传统的丢失。随着中国的崛起,目前我们迎来了一个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好时机。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广建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正设法在国外传播汉语及其文化。此时,若我们自己不重视汉语,若我们自己都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我们的尊严将何在?我们又怎样才能赢得别国人士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又怎样去向别国人士传播我们的汉语和汉语文化?

3.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轻视母语文教育,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外语学习的低效,会导致学理科者的前途无“亮”,导致我们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还会使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严重下滑,导致他们的全面发展失去基础。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母语文化的缺失必然会给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来便利。全民学英语,英美文化自然会随之渗透进国人的大脑,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殖民”。对于一部分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来说,在他们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尚无基本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觉尚未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外国文化的渗透过多,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绝不仅是一个文化丢失的问题。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2010年11月5日召开的中华诗教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学好母语对于每个国民来说都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常常讲爱国吗,讲爱国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热爱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二根基。”[2]

三、科学规划外语教育

应该说,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各个国家而言,外语教育同样都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外语(主要是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明显不合理,并且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命运。升学,就业,晋级,等等,中国许多人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目前均由英语在把关,并且事实上有“一票否决权”。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因为英语过不了关而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很好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丧失了美好的前程。2000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入围者中的5人,竟全因英语不过关而被卡住了。其中一个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就因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各差一分而落榜了。该考生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但仍因外语过不了关而再次落榜。同样的原因,就因考生的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过不了关,竟使这位陈丹青教授连续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只能愤然辞职[14]!如此下来,中国的教育能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14]?在笔者看来,即便设语言关卡的话,那也应该是母语而不是外语。但可惜,至今笔者还没有见过或听到过因母语不过关而不让毕业、不能升职晋级或不让考公务员、当教师的!

外语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母语重要。一般而言,人生绝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其母语环境中的,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他们的母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工具中应用最便利、最得心应手的也是母语。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深谙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母语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前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曾指出:中国人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他的思想和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能力。没有母语能力,他是不能达到其思想的最高点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他能否创立出相对论都很难说[4]。公民的语言能力中应该包括其外语能力,但这个标准要有其领域性和层级性,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阶段,中国的有些领域或人群未必一定要懂外语;即使学外语,应学到什么程度,也该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的现状是国人的语文素养从整体上看在严重滑坡。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或片面地强调国民应有外语能力很不实际,全民学外语绝对没必要,也无法实现。这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指出的:“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来加以认识的。”[4]实际上,我国的很多职业基本上是用不着外语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求学者、从业人员在资格准入和升职晋级等方面用外语来加以限制。王铁琨副司长也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迫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办法。”[4]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出国留学或到外资、合资企业去工作的,也不是所有行业或岗位都非要有精通外语的人才不可,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逼着人们都去学外语呢?逼着人们学外语,学了若干年,最后用不上,必须学的则没有学,或没有学好,这是多大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早在2006年就对我国现行英语教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就我国现状来看,在9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甚至在高等教育完成后实际使用英语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一数字可能不易统计,但肯定有不少宝贵的人力、智力和财力被浪费掉了。”[15]

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些人会主动学习外语,这时国家只需为之提供学习的便利就可以了。至于外语专门人才的培养,靠大学教育完全可以解决。

有人强调,学好外语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始资料,有利于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这多半只是个理想而已,目前国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学好母语的同时也把外语学到能自己动手对外文书刊资料直接进行翻译的程度?若不能直接翻译或阅读外文资料,这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照样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俄罗斯没有多少科学家是具有双语能力的,但俄罗斯却是航空领域的先驱[3]。日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外国先进的东西翻译过来,然后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再有所创新。这与强调原汁原味、强调人人都应学外语的中国模式相比,哪一个更实用,更有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13]。

外语很重要,但说到底,对它应是一种选修式的学习,母语才应是必修的。目前我们把它弄反了,目前我们是全民必修英语,甚至高考可以不考母语,而必须考英语。那么请问,我们的大学到底是要为中国培养人才,还是要为英美等英语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出国学习和工作,是不是都能进外企?若他们不能出国学习或工作,不能都进外企,那么他们的出路应该在哪里?

到我们的校园去看看,目前有多少孩子在啃外语。我们的许多孩子随口能说“good morning”,但见到老师却不知道问一声“早上好”,在得到师长的帮助或父母的给予后往往也不知道说一声“谢谢”。几岁的小孩就能较流利地背诵一段英语短文,但一个大学毕业生却未必能背得出几首唐诗宋词,未必看过我们的“四大名著”。长此下去,其状况令人担忧。

外语很重要,但重要的也不仅仅是英语。“外语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那么,独尊英语是出于一种什么考量呢?难道只有英语国家或英语民族的文化才是天下最好的文化资源?难道只有说英语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天下最科学的?2007年,笔者曾撰文呼吁改革我们的外语教育,呼吁应树立一种“大外语”观,以着力培养多语种的外语人才[16]。由于独尊英语,目前我国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极缺,缺到已经影响到国际交往的地步。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有重要事件发生时我们都能及时地为之提供合适的语言支持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有这种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2011年10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谈及中国的语言国情时曾指出:中国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的语种目前不到50种,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外语有10种左右。我们语种人才的分布极不合理,除英语外,所有语种都是人才不足。

四、结语

目前在国际上呈现出一种汉语热的状况,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欣喜的一种状况。但在我们国内,我们有些人却在忽视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教育,在贬低母语的地位,这让欧美人士知道了会不会也觉得学汉语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目前实际上正在普及英语教育,并且这种普及的力度还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没有用行政手段强制加以推行,但若从把英语考试合格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作为在职专业人员评职、晋级等的必备条件来看,政府实际上对此也是赞成和支持的。笔者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应略加留意,条件成熟的话,应尽快制定出一个关于外语教育的政策出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也离不开理科中的精英。但是,学外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为此,必须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必须设法处理好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以为合理的语文教育扫除障碍,还母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应该关注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以引起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考语文实际上是放弃对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的要求,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严重走偏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31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EB/OL].(2010-01-29[2010-11-17]. .

[2]柳斌.大家都应当读点诗词[N]. 中国教育报,2010-11-28.

[3]牛强,李开拓.母语环境下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探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新华网.教育部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会文实录[EB/OL].(2007-08-16)[2010-10-13]..

[8]缪迅,周凯. 母语学不好外语能学好吗[EB/OL].(2007-11-14)[2010-11-13]. http:///publish/portal0/tta414/info193265.htm.

[9]向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专家呼吁“保卫汉语”;71.1%的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N]. 中国教育报,2010-12-21.

[10]子这样曰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语文[EB/OL].(2009-11-10)[2010-10-13].http:///dis/upload/viewthread.php?tid=1133.

[1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2010-11-13].http://.cn/gn/news/2009/11-05/1947844. shtml.

[12]西江月冷. 从苏步青的先考语文到今天的不考语文[EB/ OL].(2010-03-20)[2010-10-13].http://.cn/index.php/thread/view/id-46400.

[13]唐发铙. 扩大汉语国际传播应改善国内语言环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奚旭初. 从陈丹青“出走”到贺卫方“罢招”.[ EB/OL].(2005-06-28)[2010-11-12].http:///comments/2005-06/29/content_3149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