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染病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和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摘要:319)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功能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把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办法,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和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摘要: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摘要: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向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定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办法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摘要: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和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功能不可忽视。
(3)恢复期(convalescentstage)摘要: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功能,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
传染期(infectionperio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carrier)摘要: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摘要: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transitorycarrier)。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摘要: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但隐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为健康病原携带者。此型携带者一般排出病原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摘要: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摘要: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和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摘要: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摘要: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摘要: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和动物的接触机会和密切程度,且和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二、传播途径(mod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和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四周一定范围的空气中。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它在空气中能飘浮一定时间,即使传染源已离开,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含有病原体的较大飞沫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单或地面上,当人们在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尘埃又飞扬,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摘要:
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四周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和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新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反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摘要:
(1)病例的分布和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
2.经疫水传播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摘要:
(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摘要: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摘要:
(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
(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和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
(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给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
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摘要: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和下,传染源和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非凡重要的功能。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和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反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摘要:
(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2)无明显的季节性。
(3)流行过程缓慢。
(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摘要:
1.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呆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摘要:
(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和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
(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和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
(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征,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
(4)发病有年龄特征,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5)人和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
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和土壤接触的机会和频度、个人卫生习惯等。
(七)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孕妇在产前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好的胎儿垂直传播,亦称母婴传播。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摘要: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摘要: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一般分两类摘要:
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
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办法。
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定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和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四、疫源地和流行过程(infectiousfocusandepidemicprocess)
(一)疫源地
指传染源向四周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
1.疫源地范围
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征和四周人群的免疫状态。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传染源四周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过各种办法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
(二)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
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
1.流行强度(epidemicprocess)
(1)散发(sporadic)摘要: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维持在历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2)流行(epidemic)摘要: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摘要: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征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摘要:自然因素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起功能。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和地理因素尤为重要。自然因素可直接功能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例如疟疾、乙型脑炎的流行常受气温、雨量和湿度等影响。疟疾病例多在春夏季复发,其时如按蚊密度高,复发病例作为传染源的功能就大。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功能亦大,夏、秋季因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如当地猪或鼠类中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它们的尿可污染水体,当人们接触污染的水体后可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爆发。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亦有一定功能,严寒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
(2)社会因素的影响摘要: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社会因素功能于三个环节而影响流行过程。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既有促进功能亦有阻碍功能。
医学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兼具人文科学属性的,其与人文关系密不可分。医学教学不但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医学人文的教育。对传染病学的教学更为特殊。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的专业课程划分人文割裂了人文学科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片面强调价值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思想比较突出,因此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差强人意[1-2]。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一直以封闭的课堂讲授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忽略人文与医学实践的联系。相比较我国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学习的效果欠佳[3]。
二、制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
目前研究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可归纳为:注重德育,规范医学生的道德行为,获取人文知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更主要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认识医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4-6]。因此,国内传染病学专家将传染病学人文教学目标归纳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传染病事业要有不怕牺牲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完善自我防护措施的同时,不怕危险,敢于迎难而上[7]。
三、加强传染病教学的人文教育
传染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与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所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他人对传染病的歧视。尽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但大多数患者会受到社会、单位以及周围人群的歧视,在上学、就业及婚恋过程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迫使其不得不隐瞒病情。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从事传染病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患者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勇敢面对疾病与社会。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不怕危险;以及相应的沟通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讲授流感时,结合疫情发生时,社会的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与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关注社会、国家的安全,全人类的健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同时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诊断了法定传染病,及时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卫生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履行一个公民,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应尽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意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相结合。现有的医学院校任课教师多数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下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提高其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讲授知识的层面,加上医学生本身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该课程,人文教育难以达到效果。如果能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学当中,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使得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同时,传染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更需要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临床带教老师对患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对医学生而言则是教书育人的老师。通过现场教学,使得医患有效沟通,一方面增加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医学生体会患者的身心疾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医学人文关怀,受到的影响才是深远的[8]。
【关键词】传染病学;临床教学;管理;医患关系
Considerationongoingoutof“clinicaleducationforinfectiousdiseases”hardship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presentconditionofclinicaleducationproblemsandcausesforinfectiousdiseases,andalsoresearcheshowtopractice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ineducationalhospitalandlooksforeffectivepathwaytogooutoftheclinicaleducationproblem.
【Keywords】infectiousdiseases;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management;relationshipsbetweendoctorandpatient
临床医学的教学是每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的必经之路。社会的需求,人们的期盼,无不成为每一名医学生的动力。虽然经过不断努力,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新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结核病等仍然时刻威胁人类健康。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传染病学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目前的教学困境及成因做一分析,并探讨解决困境的对策。
1传染病临床教学的困境与成因
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医学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医术精湛、知识渊博的医生能为其解除病痛。临床教学的任务明显增加,相比较其他学科,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1)病种单一,住院患者减少,门诊及住院以肝炎患者为主。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卫生知识普及,预防接种全面覆盖,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药物尤其抗生素化学药物的种类丰富,传染病的总体发病水平明显下降,疾病谱较以前发生很大变化。过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性腹泻、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逐渐减少;有些病如黑热病、疟疾等更为少见。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较少见。目前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核病的感染水平有上升趋势。但随着我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率提高,临床用血的严格管理,戊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另外,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的研制及应用使更多的乙肝患者不需住院,只要门诊定期就医即可。此外,“非典”后,出于防控传染病的目的,国家要求各县以上医院必须有传染科和地区必须建传染病院的对策也方便了患者,分流了病人,也是大的教学医院的传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下降、病种单一的原因之一。所以有的传染科医生甚至工作5年都没有接诊过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医学生接诊其他病种更少,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无法体会,非常不利于临床教学。(2)学生实践机会少。由于招生数量的扩大,每年有大专、专升本及本科五、七年制的见习和实习;而临床教学安排的相对固定,传染病发病明显的季节性又使很多学生错过认识疾病的机会,见到的病种少而单一。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有一部分患者对医院医学生的见实习很不配合,甚至强烈排斥。如果患者被两个见实习学生具体实践之后,第三个人上手则是很难的了。更令人瞠目的是个别患者对见实习学生的观摩学习,动辄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由此导致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医患纠纷,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接诊、处置病人,致使临床实践中很多手段都受到了限制,医学生遭遇到临床技术学习的困境。(3)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因为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缺乏认识,害怕到传染科见实习,即使在科里见实习也不敢带听诊器、笔、笔记本,不敢接触患者。为数不少的实习生迫于毕业分配的压力而把实习的时间用于准备考研究生,甚至不惜托人说情要求不进科实习;甚至违反劳动纪律干脆不上班。(4)老师带教的意识、作用降低。由于大量招聘住院医生,其本身的教学观念薄弱,临床经验不足,有的甚至缺乏正规培训。大学附属医院的高年资医生又要忙于科研、基金、论文,本身放松了临床的重视,即使查房也不能很好的示范查体、问病史以及结合患者实际讲解临床思维、处置,而往往高谈阔论分子、基因,学生如坠云里,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技能、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 教学方法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0-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容量大、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学生大多死记硬背,理解、思考的少,对于实验技能眼高手低,最后导致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如何优化《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方式,向社会输入更多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专科农业院校《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1 课堂讲授与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1 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老师作为指导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思考、提出问题,与老师加强交流,协调发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动物传染病病例或事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综合,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学生知识水平为基础,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手段,针对国内外近几年流行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诊断及防制方法,作为课堂讨论提纲。基于学生假期的社会调查,将学生按照调查的疾病不同而划分学习小组,针对假期社会调查结果,结合教材中相应的理论知识,查阅参考文献,做好笔记,针对难点问题或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新问题。教师将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一一详解,然后以学生提问为基础进行讨论,创造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期间,教师主要起启发思考和引导方向的作用,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1.3 开放式实验教学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采取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依托我院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要求学生把在社会服务和实习阶段遇到的临床病例拿到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理性认识,再通过教学实习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查资料、讨论剖析临床实际教学病例,使课堂的理性认识得到再次升华。
1.4 网上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制作《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课件、动物传染病病理变化图片库、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和习题集等,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校园网系统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复习,使学生在观赏中进行知识积累。
2 开设社会调查课,丰富专业知识
利用假期时间,开设动物传染病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在畜牧养殖行业中的地位。
针对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们及时组织了专项调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同时,学生要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等做出相应的报告。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开学后,可安排3~5次讨论课,通过在课堂演讲将自己的实践体会,所学到的知识点与大家分享。由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及判断,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提示,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反思、讨论,提出诊断结果和综合防治措施等,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大胆质疑,激发他们思维和讨论的兴趣,增强了实践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检验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所学所长,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最终对教学效果起到的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强与生产厂(场)的联系,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以该课程教学目的为基础,为给畜禽养殖业输入更多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要加强与生产厂(场)的联系,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动医动科专业学生在大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即派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从事专业相关的基层工作。例如,宠物医院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宠物医院中接触到更多的病例,学习门诊的基本技能;在饲料或兽药企业中,学生可以在生产岗位上较深入地了解饲料和化药生产过程,进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销售、技术岗位上,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为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我们通过与养殖场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了解大型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疾病预防情况等。对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及急需技术,以此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明确学习方向,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内容,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我们以临床病例或事例为导具组织过程教学,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创新了教学过程;以动物医院为窗口进行教学,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师科研为纽带,让学生参与科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7年后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后新成立或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校,目前全国约有270所左右。目前该类院校多处于快速发展期,建校之初的教育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相对较差等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这类高校多数以招生本二批次学生为主,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类高校。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实用型高层次人才,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认清“家畜传染病学”课程的性质,坚持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方向
“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和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发病特征及诊断和防制方法,其中诊断是关键,防制是目的。其中诊断和防制这两个节点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我校是一所刚刚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专家的解读,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2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尤其科研和学术基础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该类学校、尤其是我校主要以教学为主,多数学校尚未有研究生招生资格,作为培养本科生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教育的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家畜传染病教学中,对许多动物病症的认知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就将学生集中到生产现场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这样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中探讨,农牧场生产一线的认证、比较,从活的动物病例中间疏理传染病课堂教学中的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总结体会出一套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规律来。这样将课程的部分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最后完成所设计的实践,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书本中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于取得实践性的成果,了解和体会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有些教学内容受教学时数所限,以及内容的时空特点,在课堂上难以完全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将这些教学内容延伸到生产实践场所中去。比如大型牧场的消毒、隔离操作,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如疫苗的接种计划、抗体水平的抽查与测定在现场教学的效果要远胜于课堂理论教学。
对于一些带有研究性、探索性或综合性的理论和技术,则尽量安排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推广项目,使其从中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鸡群不同时期血清抗体的变化要在鸡场实践中观察和测定;病原分离的一些基础工作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基因片段的分析和克隆,除要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外,还要根据在实践中的变化进行周密思考,不断调整方案和手段,最终完成实验的目的。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知识的学习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问题,使专业培养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重要阶段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并总结前三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组成的预防兽医学,占据了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与内容的“半壁江山”。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80%以上为实验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其中60%的题目要来自于生产实践,即题目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或结合生产实践来完成,所以与家畜传染病学相关的论文题目也大部分需要和生产实践结合才可完成。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和近四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做为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教学基地多为各类养殖场、兽医诊疗单位、兽药饲料生产或营销单位、动物疫病防治所(站)、动物免疫与兽医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等。这些基地可有效地保证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科技下乡和科技服务活动,还可供青年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开展一些科研项目,有些实践基地也作为接收毕业生的就业基地。这样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选毕业论文题目不同,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分别到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工作岗位去,开展实验,收集数据,为毕业论文准备素材。在实习中间,师生也会帮助企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学校也会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同学做一些技术讲座,辅导一些技术操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帮互助,为互利共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严格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和考核监控。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由生产单位和学校双方共同产生,学校要求企业委派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也派一名指导教师协助指导,并协同组织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两名指导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生产企业不同阶段的生产情况,协调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基地期间的日常管理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基地期间的工作表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由基地指导教师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
对学生的实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评定,邀请企业的同志共同参与。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毕业论文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作风、个人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实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企业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可要求其留下来工作。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则获得了包括成绩在内的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措施。
转贴于
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不久的新建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和老院校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就利用附近老牌大学的教师资源,还利用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站、省市的家禽研究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的专家,定期来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不仅讲包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案例、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请来的高校的老师则更多地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这个专业当前研究的一些热点或最新进展,把国外已经使用国内尚未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本课程、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在课程及专业教学中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
作为本二批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即顺利“就业”,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能力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发挥智力、借助技能完成一项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在家畜传染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能力,包括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对比较新的或比较复杂的诊断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也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以适应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人的能力结构决定着人才潜在的创造性,强调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如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等。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来说,应着重强化以下几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就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应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
年轻有为 勇攀高峰
1987年出生的粟硕教授,2005年进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于读博士期间获国家公派,访学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预防兽医系,曾经连续四次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8岁博士毕业后于2016年1月直接受聘为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整个领域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粟硕教授长期围绕狂犬病,犬、猫流感等伴侣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以及禽流感,MERS等新发传染病的跨种间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冠状病毒研究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以来,截至2015年5月24日,已造成1134人感染,其中427人死亡,病死率高达37.7%。粟硕教授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在韩国和中东地区的流行传播模式和防控方案,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合作,夜以继日的不断工作,迅速进行了回溯病毒流行病学分析,尤其是对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传染病病原体通过交通跨自然屏障进行快速传播的学术观点,并且对我国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提出有效建议。同时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题为《中东呼吸综合征:一个在韩国和中国之间潜在爆发的威胁?》的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这次波及中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并且对我国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提出有效建议。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柳叶刀》杂志特别为这篇文章发表评论性社论《中东呼吸综合征――全球卫生安全的新威胁》,评论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潜在的爆发威胁。
随后针对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冠状病毒复杂的流行情况和快速的重组等特点,粟硕教授利用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理、进化和重组情况等方面对不同的冠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用大数据网络监测和分析病毒序列预测了存在潜在威胁的动物源性重组冠状病毒,并且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SARS等冠状病毒的频繁重组提出了具体防控建议。粟硕教授再一次在高水平权威期刊发表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论文。该文章发表在顶级传染病杂志“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Cell系列子刊,2015年影响因子9.5)。
流感病毒研究
粟硕教授在临床一线和WHO网站等收集了近年来流感病毒的研究数据,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合作对我国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流感数据库信息确定了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和范围;根据遗传进化数据总结了我国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图谱;并根据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禽流感病毒,特别是H7N9、H10N8和H5N6等新型重配病毒出现、传播和流行的模式。该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禽流感的遗传进化及禽流感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犬猫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以及跨种间传播机制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笔耕不辍 成果丰硕
从理论到实践,粟硕教授更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对行业技术进步或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提出了诊断和控制埃博拉病毒(EB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关键要素。
(1)首次分析了3种主要WHO推荐的EBOV试剂盒的诊断特征。分析EBOV的诊断方法特征,提出通过改进RT-qPCR,降低阈值,提高EBOV感染早期检出率的学术观点,对EBOV检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首次对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进行了回溯流行病学分析。
中东呼吸综合征过往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尤其是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分析,提出传染病病原体通过交通跨自然屏障进行快速传播的学术观点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提出建议和呼吁。
(3)分析感染人的6种冠状病毒,着重阐述了中东呼吸综合征重组的相关内容。对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理、进化和重组情况等方面,预测潜在威胁的动物源性重组冠状病毒,对新型重组冠状病毒的出现提出预警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二、通过对犬猫流感病毒的研究,阐明犬猫在流感病毒传播中的角色。
(1)血清学调查中,首次在犬中检测到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提示活动物交易市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一种生态模式,活动物交易市场中的流浪犬可能是传播流感的重要宿主。
(2) 建立了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猫感染与传播动物模型。首次建立了H3N8亚型流感病毒猫的感染模型,并证明实验条件下可以在猫之间发生水平传播,为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新数据。对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犬猫适应和跨种间传播提供动物模型。
三、首次进行了犬流感病毒感染犬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初步证明了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感染犬肺脏组织的蛋白质组特征和病毒NS1蛋白在介导抑制IFN-β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对犬流感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四、进行了H6N6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对于H6N6禽流感病毒适应哺乳动物相关的位点是HA (H156N S263R) 和PA (138M)协同作用,这可能是在缺乏PB2 627位点变化时候的替代变化。所以对H6N6亚型流感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五、致力于狂犬病病毒的综合防控,致病性以及净化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结核/肺,流行病学调查 文山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72-02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山区和半山区占80.3%;少数民族占 56.6%,所辖八县均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文山历来是结核病疫情的重灾区,“九.五”期间以来,全州结核病疫情一直保持在前三位,占报告传染病疫情总数的30―35%,占呼吸道传染病的第一位。作为全国肺结核流行病学被抽样调查地区,文山州曾三次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1979年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438.0/十万[1];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445.5/十万,菌阳患病率34.2/十万,涂阳患病率34.2/十万[1];2000年5月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达1010.95/十万[2]。2010年5月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情况: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1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出生日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应检人口包括符合以下情况的15岁及以上的人口:(1)户籍人口:持有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但以进点时间计算离开本地6个月及以上的户籍人口不作为本次应检人口。(2)外来常住人口:虽无本地户籍,但调查时已在本地居住6个月及以上。
1.2 方法
1.2.1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胸部X线检查(孕妇、行动不便者以痰检代替胸片);
1.2.2 对所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者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3次痰涂片和2次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3 质量控制
1.3.1 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工作按照《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实施细则》和《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指南(2008版)》规定的标准执行。
1.3.2 胸片阅读由省级专家组成的联合诊断小组集体讨论诊断,由国家组成的专家组讨论确诊。
1.3.3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结果(涂片和培养)由省级实验室确认提供。
1.3.4 人口资料由公安局和统计局提供。
2 调查结果
2.1 流调点抽样、应检和实检人口数量
流调点2009年总人口为 33063人,抽样人口为2799人;抽样人群中应检人口1667人;实检人口1626人;受检率为97.54 %;超过国家规定受检率≥95.0%的标准。
2.2 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阳患病率、菌阳患病率分别为2337.0/十万、246.0/十万、984.0/十万。
3 肺结核患病率时空变化趋势
表1 文山州1979、1990、2000、2010年四次
肺结核流调患病率时空变化表
4讨论
4.1 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2337.0/十万;分别较本地区79年流调上升5.3 倍、较90年流调上升5.2 倍;较2000年流调上升2.3 倍;疫情呈现“一次一个样、十年大变样”的上升势头。说明文山州肺结核疫情态势严峻,与“九.五”以来,全州结核病疫情保持在报告传染病总数前三位、占报告传染病疫情总数30―35%、呼吸道传染病第一位的疫情报告统计数据相应,揭示我州结核病疫情的严重性及进一步加大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4.2 调查点肺结核症状知晓率,肺结核看病地方知晓率和结核病知识平均知晓率都很低,提示农村边远山区结核病健康促进和结核病知识知、信、行工作十分薄弱。
4.3 本次调查发现的38例患者,已知病例3例,占7.9%,新发现病例35例,占92.1%,说明结核病患者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主动就诊率低导致低发现率,成为结核病控制潜在的不利因素。
4.4 导致肺结核疫情逐年上升的因素错综复杂,一是全人口结核菌的高感染率(45%)导致了高患病率,二是HIV感染的生物学危险因素,我州是HIV高感染地区,HIV/AIDS的传播会促使结核菌感染者发病,对结核病疫情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本地区结核病疫情以HIV感染的流行病学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传染源隐藏在人群中长期未被发现和治疗,这些隐藏在人群中的肺结核传染源成为结核菌重要的传播者。
5 防治措施与对策的建议
5.1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的高疫情态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造成的疾病负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结核病控制工作离不开稳定的财政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
5.2 进一步建立健全结防机构,“没有结防机构就没有防痨工作”,这是几十年来结防工作开展好坏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有了机构、没有稳定的专业人员和经费保障,同样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为机构掩人耳目,名存实亡。因此建立起适应当前疫情形势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和专业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5.3 实施卫生宣教,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倡导、传播及社会动员行动,是结核病防治科学化、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手段,是实践古人“上医治未病”的医学战略。加强结核病控制健康促进工作是提高大众结核病知识知、信、行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方法:对1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细致观察治疗、流调分析及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结果:本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防控措施得当,属地范围内无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结论:手足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非常优良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发病1-4天入院,发烧者4例,手、足、口均出现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临床特征患儿多为突然发病,约1/4患儿出现发热,常以手足口皮疹为首诊,先是呈现玫瑰红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部,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及足趾边缘,臀部皮疹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疱疹呈卵圆形,单房性直径多在2-5mm,未见有破溃,无继发感染,2-4天皮疹含微混浆液吸收干燥,脱痂不留疤痕。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疱疹破溃出现浅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多在口腔两颊粘膜、舌边、软腭。病程在5-7天,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病理反射体征均未引出。生理体征正常。
1.3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隔离治疗护理。通常用喜炎平或病毒唑或炎琥宁或阿昔洛韦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水溶性维生素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个别患儿给予大青叶合剂5ml,Bid口服或抗病毒口服液5ml,Bid口服,一般疗程5-7天。给予患儿二级护理。治疗护理效果好,无并发症发生。
1.4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4.1病原学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有coxA16病毒、71型(Ev71)病毒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同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增值,通过淋巴系统入血,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1.4.2传播与流行环节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约3-5周)。传播途径:可经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
2防控措施
2.1应急措施①儿科接诊到患儿,随即报告我们医院防疫站,接到疫情尽快核实病情,并立即到病房现场进行个案调查,进行流调分析,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和手足口病个案调查报告网络直报。②监督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各项检查,血标本,病毒分离标本采集、各项治疗护理等相关消毒隔离措施及病人家属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③对患儿所在托幼机构直接指导消毒防控方法,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对患儿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
2.2平常防控措施
2.2.1对医院监督检测门诊日志病例登记,采集疑似病例标本,药物效果、临床分型、诊断治疗等。检查医院的预诊分诊专病诊室的布局,各项传染病制度的落实。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工程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世界每一个小时就有1500人因为传染病而失去生命,这也告诉我们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前几年广东、北京的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发,对人们造成的恐慌和冲击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传染病医院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有发挥了它的作用和力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更新和新型传染病的出现,现代化的传染病医院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的传染病医院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以外,更加注重对病人的服务,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保健及康复一体化的转变,新时期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更加应该具备医疗服务的综合性,成为综合性的专科医院。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医院的主要服务人群是病患者,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从建筑的布局、环境的设置上都要做到让病患者有一个舒适、愉快、便捷的医疗环境。除了病患者,现代传染病设计还要从长期在医院内工作的员工和医生的角度出发,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医院的建筑设计中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2、功能布局要科学合理,对洁污分区和流线要有全面的划分。由于传染病医院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医院的整体还是单体的建筑中都要隔断传染病的传染链,对传染的核心源头进行控制,同时要对医院内部的人流物流做一个合理的分析研究,要从整体上出发,整体和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对医院内部建筑物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优化病人的医疗环境。
3、要时刻保持医院的卫生清洁。传染病医院是大量集中了传染病病人的区域,医院负责消灭传染源,隔断传染病传染途径和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和影响。所以一定要时刻保持医院的卫生清洁,避免传染病菌通过环境的垃圾或者杂物发生扩散。医院中的生物室、解剖室等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避免这些部门因为生产工作不慎而造成病源的扩散。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一定要谨慎,因为个别垃圾上有可能会带上病菌,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统一集中的处理。
4、提高医疗院区的工作效率。这一点也是基于新时代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服务特点而提出的,医院的医疗服务系统一定要做到高效、安全、快捷和有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在建筑布局上应该要合理有效,建立短捷的流线线路,要努力地符合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工作原则。同时在医疗院区的建设工作中,对于经费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次性的投资和日常的医疗工作运行费用要达到一个合理平衡的标准。
5、医院绿化生态的建设。这一种建设方式强调医院的绿化要与医院建筑,要主动地把阳光和空气引入建筑的内部,因为大自然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愈”功能的,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做到大自然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所以在医院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手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
二、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总平面布置
根据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特点,工程设计应该要从传染病的传染源、宿舍和环境这一个三角的关系来对传染链进行切断。下面介绍一下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各个建筑区域主要功能的划分。第一是医疗区,这个区域包括的主要部门有门急诊部、住院部、科研中心和太平间;第二是非医疗区,包括的主要部门建筑有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综合大楼;第三是后勤保障区,主要包括厨房、洗衣房、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等等。在这个功能分区的基础中,因为医疗区具有比较大量的传染病源,与非医疗区之间一定要设置50米的绿化隔离带,避免病原对非医疗区造成影响,也可以医院的继续发生和突发性事情提供应变的空间。
医疗区的主要建筑的科研楼和病房楼两大类的建筑。通过根据医疗流程将传染病医院中传染源相对较少的门急诊、医技、科研通过垂直、水平分区组合在一起。非医疗区由于受到建筑用地和规模的限制,可以将医院内部的行政办公、综合培训、值班与住宿一同在行政综合培训楼里面进行。在后勤保障区中,因为使用性质的不一样可以将该区域的部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厨房、洗衣服这些为中心服务的部门,第二是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系统,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由于影响比较大,不适合与主体建筑放在一起,要进行单独的成区。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特别要留意呼吸科与其他住院部之间要有35m宽的绿化庭院。不但要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还可以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设计
除了日常的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以外,在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工作中还要建立一系列先进的安全防护系统,这一套系统主要作用在院区内供热供水、通信设施和病房监控等一系列工作上,能够加强对医院安全工作的全面性。
医疗环境的安全要素包括了医院内部的所有系统,无论是建筑安全、用电安全、排水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这些都是安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而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安全高效运作,稳定安全的有力保障,医院在安全设计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系统的性能特点,全面地掌握和对各类安全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0年8月,课题组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619
国内刊号:44-150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热带医学杂志》(月刊)创刊于2001年,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院寄生虫学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该刊收录发表的论文涵盖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等主要领域所涉及的地方病、传染病学研究成果,突出热带医学特色。设置栏目有科学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学术动态、流行病学、经验交流及综述、教学讲座等。主要侧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
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在我国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与防治工作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传染病模型;基本再生数;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O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32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5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a dynamic model with Brucella in environment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model,the animal population was divided into susceptible,latent,infected. Human was divided into high-risk group and low-risk group;Susceptible individuals can contract the disease in two ways: infected animals and Brucella in environment. 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was calculated theoretically, the local stability of each equilibrium point was analyzed, then through the limit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appropriate Lyapunov functions to prove that the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and the unique positive equilibrium was glob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Key words:Brucellosis;epidemiological model;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local stability;global stability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以及相同菌属所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侵害生殖系统而引起流产、不孕、炎等[1]。布鲁氏菌病通常是由牛布鲁氏流产杆菌、小型反刍动物布鲁氏菌病波状热、绵羊布鲁氏菌、猪布氏杆菌以及犬种布鲁氏菌所引起的[2]。布鲁氏菌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感染人体对人造成的伤害。2012年中国31个省市报道有布鲁氏菌病患者,全国共有患者39 515人,无论人数还是发病范围都达到近些年的高峰,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等我国最主要的牧区患病人数最多,但目前尚未见人与人水平传染的报道[3]。
传染病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涉及常微分方程组、时滞微分方程组、偏微分方程组、一随机微分方程等方面[4]。A?fnseba等[5]建立了具有易感者、染病者、环境中布鲁氏菌(SIC)的羊群布鲁氏菌病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直接接触传染和环境中布鲁氏菌的间接传染。聂静等[6,7]根据奶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特征及其规律建立了具有潜伏期和间接传染的SEIV模型,从理论上求出了系统的基本再生数,分析了各平衡点的稳定性。李明涛等[8]根据布鲁氏菌病具有年龄特征,建立了具有阶段结构的羊群布鲁氏菌病动力学模型,证明了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1 模型的建立
羊、牛、猪是中国最主要的家畜,需求量庞大,这3种家畜的主要养殖地又是中国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疫区,存在大量的相互调入。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速率很快,而人和家畜对其都易感,因此对于患病动物必须及时扑杀。布鲁氏菌对外界的理化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生存较长的时间。此外,布鲁氏菌可侵入呼吸、消化、生殖系统黏膜以及损伤甚至未损伤完整皮肤等[1,9]。人患病与职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农村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所以将人群分为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不同动物以及不同规模农场存在差异,动物之间和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存在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接触与总的群体数量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根据布鲁氏菌病本身的特点及其传播特性,建立了具有外界输入,潜伏期和环境中病菌传染项的人畜动力学模型,通过基本再生数R0的表达形式可以看出,动物和病菌是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贡献度,定理1证明了R01时正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患病者数量最终趋于稳定的正值,也就是形成地方病。系统的无病平衡点和正平衡点都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环境中的布鲁氏菌也是布鲁氏菌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中应该采取控制引入量,及时有效地杀菌和患病动物捕杀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金宁一,胡仲明,冯书章,等.新编共患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文学忠,于瑞华,姜秋杰.布鲁氏菌病近况[J].吉林畜牧兽医,2007(5):20-23.
[3] 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22-226.
[4] 杨 伟.传染病动力学的一些数学模型及其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 A?NSEBA B, BENOSMAN C,MAGAL P. A model for ovine brucellosis incorporating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mission[J]. J Biol Dyn,2010,4(1):2-11.
[6] 聂 静.中国奶牛布鲁氏菌病动力学建模及防控措施研究[D].广州:中北大学,2013.
[7] 聂 静,万 辉,张 娟.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动力学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93-97.
[8] 李明涛,孙桂全,靳 祯.具有阶段结构的羊群布鲁氏菌病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4,7(1):52-57.
[9] MATOPE G,BHEBHE E.Risk factors for Brucella spp. infection in small holder household herds[J]. Epidemiol Infect,2011,139:157-164.
按查新项目的检索要求分为只检索国内文献的国内查新和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国内外查新,具体项目数见图1。图1显示,2004-2007年国内查新多于国外查新,但2008年国内查新比例为43.9%(186/424),低于国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当年仅要求检索国内文献的中医药项目查新减少所致。
1查新学科分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科标准分类》(医药卫生)对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详见表2。表2显示,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项目查新较其它专业多,中医学与中药学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
表3为部分学科进一步细分后的统计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肿瘤学、妇产科学、普通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而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口腔医学等,预防医学类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以及中医学和中药学研究较多,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项目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为7项。
2项目负责人职称
查新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统计见表4。表4显示,20.0%的科研项目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的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的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人才战略
甘肃省2004-2008年医药卫生项目的科技查新统计结果显示,查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平均查新数量比1999-2001的260项/年增加了65.4%,查新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甘肃省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指导下,加大了科研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增设科研基金项目,增加科技奖项,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通过项目申报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确保了科研质量。甘肃省全面实施了领军人才工程,强化了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副高和中级人员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属医院的查新项目增多,承担了国际前沿科技项目。
比较偏远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专业人员科研水平低,项目文本质量差,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医药卫生行业的传帮带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与知识产权意识
查新目的结果显示,成果鉴定多于科研立项和报奖查新,报奖项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为14.0%;查引和专利申请的查新比例虽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开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识产权。国内将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查收查引也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奖励申报的必备材料。
知识产权保护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大专利产权的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医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除医疗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专利保护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做好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二要强化发明人对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3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中药学、肿瘤学、妇产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肿瘤治疗方面。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项目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较重视。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项目数量较大,也是国内项目查新多于国外查新数量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药研究已成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32号),扶持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展了“西学中”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大力提升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高度重视“陇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体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Qixia District from 2013 to 2014,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 We collect data of Qixia District from the Chin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2013to 2014,and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ease.Results In 2013,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222.60 per 100000.In 2014 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302.60 per 100000.HFMD has its peak in May and July.The age of onset is mainly within 5 years.Sex ratio in the two years were 1.6:1 and 1.4:1.Conclusion From 2013 to 2014,a upward trend can be seen at the number of cases.The incidence has obvious seasonal.The age of onset is mainly within 5 years.The incidence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incidence.We should enhance the prevention of HDMD.
Key words:Hand foot 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y; Analysis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多见的传染病,引起该种传染病的病毒是主要为Cox A16和EV 71等多种肠道病毒 [1]。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多以散发为主,其传染性较强,在幼托机构及学校都会有集体感染该病的发生,家庭中也会出现聚集性发病的情况,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本研究对2013~2014年2年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手足口病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同时运用Excel软件,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
2结果
2.1流行概况:2013年栖霞区手足口病病例1446例,发病率为222.60/10万,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1983例,发病率为302.60/10万。
2.2 发病时间分布:2013~2014年2年中每个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发病高峰主要在5~7月份,之后发病率逐渐下降,下半年10月份后还会出现小波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2.3发病地区分布 2年内栖霞区9个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前三位的街道是:尧化街道、迈皋桥街道和栖霞街道。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前三位的街道是:尧化街道、马群街道和迈皋桥街道。见表1。
2.4发病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发病年龄1个月~41岁,以5岁以内的患儿为主,见图2。②性别分布:2013年报告的1446例病例中,男性发病率为0.275%,女性为0.170%;2014年的1983例病例中,男性发病率为0.349%,女性为0.256%。见图3。
3讨论
本研究对栖霞区2013~2014年手足口病的具体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分析。2013~2014年两年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表明,栖霞区2014年比2013年发病率上升了35.94%,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发病的时间分布:该区两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5~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随后发病逐渐减少,下半年的10~11月份还会出现发病的小波高峰。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手足口病的发病表现为较强的季节性[2]。原因可能与气候因素、幼托机构及学校的上学时间又一定的关联。②发病的地区分布:两年中栖霞区各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发病率最多的尧化街道,由于其地处城郊,人口流动大,居民多以原址拆迁安置的农民为主,卫生习惯较差,缺乏相应的预防保健知识。③发病的人群分布:该区手足口病病例主要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且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以男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成人感染病毒后通常不发病[3]。所以可以认为手足口病与自身的抵抗力是相关的。男童的活动比女童要多,接触到病毒的可能性也就比女童要大,所以相应的发病率也就高[4]。栖霞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所分析的结论与目前手足口病的相关研究成果都相一致。
4建议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也复杂多样,所以,它传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引起文明的注意和重视。2008年5月起手足口病被纳入到国家丙类传染病管理,随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上升,我们更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与管理[5]。建议对辖区内的居民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人群对该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流调处置工作,做好手足口病患者的管理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学校、家长、医疗卫生机构等多方的支持,努力完善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吕晓菊.手足口病防治进展[J].华西医学,2008,23(3):632-633.
[2]项娜.北京市房山区2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353
[3] 孙大鹏.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1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67-02
中国是传统的养猪大国,养猪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长期以来以散养为主,缺乏统一的管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更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体现在饲养管理水平和动物疾病防治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猪病第一大国,每年因传染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甚至更多[1]。猪伪狂犬病在猪传染病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将结合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对猪伪狂犬病做简要介绍。
1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征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 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猪场发病率极高。它的主要宿主是猪,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死亡率高达100%。猪伪狂犬病病毒抵抗力极强,可在健康猪体内长期潜伏,在机体受到体内或外界因素的刺激后,病毒可被重新激活从而造成散毒,造成疾病的传播。感染病毒的怀孕母猪极易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现象,出生的仔猪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等现象,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达100%[2]。
2 猪伪狂犬病病原学特性
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为线性双股DNA,其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在170 nm左右,有纤突,纤突呈放射状方式排列,对外界环境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可存活1~2个月,对火碱、碘制剂等化学制剂较为敏感,可用此类物质进行环境消毒。目前国际上对该病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部分片段进行了复制与克隆,截至目前,至少有11个片段已经成功鉴定,并对其进行了功能分析。
3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技术
伪狂犬病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后,缺乏特征性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不同年龄段的猪发病症状亦不相同。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性症状,嗜睡、呕吐等,3~5 d内为死亡高峰。母猪症状不明显,表现为一过性。仅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很难作出诊断,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技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病毒中和试验。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经典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检测PR的法定方法之一[3]。但是由于该法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受技术等外部条件的限制,给实际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2)乳胶凝集试验。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用,同时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强,主要用于猪伪狂犬病的筛选,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3)免疫荧光试验。通过采集病猪的样品,经细胞培养后,应用电镜对采自不同部位的样品进行检测,为我国目前使用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4)琼脂扩散试验。此法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且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优点,但敏感性不高,适合基层和大型猪场使用,不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5)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强的优点,其问世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病料中提取DNA,通过该技术成功检测到了该病毒。
4 猪伪狂犬病难以净化的原因
导致猪伪狂犬病难以净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加之临床症状不明显,极易造成误诊,给确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二是由于药物滥用,导致动物机体对药品敏感性降低,同时影响动物机体机能造成免疫抑制,降低了对该病毒的抵抗力。三是养殖观念落后,对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不够重视,大部分养猪户待猪发病后才开始进行治疗,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5 综合防治
目前对于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该病发生时应及时将发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若条件允许可设置隔离区[5]。
对未发病猪可进行弱毒苗接种,对已发病猪可注射高免血清,同时注意给患猪及时补充体液。
6 前景与展望
鉴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根本措施。现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弱毒疫苗,对该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为更根本的净化该病,研制新型的疫苗,比如说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型疫苗的应用,将会为净化该病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同时,随着PCR商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多重PCR诊断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将来的多重PCR诊断方法,应该着眼于构建多重的检测系统,包括一系列临床和流行病学相关的病原体的检测、鉴定等,从而为传染病的净化提供更为有利的工具[6]。
参考文献:
[1] 郭建承,李新宁,周洪学.猪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养殖与饲料,2013(10):15.
[2]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2002.
[3] 娄高明,李雪梅,殷 震.猪繁殖与呼吸合征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1998,24(2):40-43.
[4] 李 华,杨汉春,张晓梅,等.猪血液和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分布[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1):83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