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岩土工程师论文范文

岩土工程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岩土工程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岩土工程师论文

第1篇

1.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范措施

(1)在岩土工程进行投标前务必做好对施工组织的编制及设计工作。一定要依照防雨、防洪、防雷及防震等相关的安全规定标准,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施工场地大门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堆放的材料、预设的给排水、组织用电和预设的电缆走向,都应符合既有规格。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危险源的防范工作是才重中之重,同时也一定要对安全组织措施及技术措施进行防范。还要通过单位总工程师的审核,在施工中一点按照相关内容严格的执行。

(2)投标启动前,应编制出适宜的施工组织。一定要依照防雨、防洪、防雷及防震等相关的安全规定标准,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施工场地大门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对于其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要进行合理的布置,同时对于各种类型材料的放置、给排水的设定、施工用电的组织进行合理的设计。做好危险源的防范工作是这当中的重中之重,同时还一定要注重对安全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的防范,并且还要通过单位总工程师的审核以及临理单位的批准,要确保在施工中对其严格地执行。

(3)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想使生产安全的进行,就一定要提升其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只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素质的培训,才能够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其充分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其安全施工的技能,进而使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所增强,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中的伤亡几率。施工单位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严格进行考核,对于能够通过考核的一定要为其颁发单位内部的施工上岗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此外,施工人员一定要由相关的劳务公司来为其进行组织招聘。

(4)要搞好对文明施工的宣传工作。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要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打扰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选用封闭施工的办法,预设出美观的工地围墙及大门。统一布设各类别的堆放材料,提升工地整洁程度。对于施工人员的住宿环境,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的标准。此外,对于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一定要经过处理,才能够排入城市的污水系统之中。

2.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的思想认识应有一定程度提升

(1)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安全监管机构,同时还要为其配备关联着安全生产的多样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安全管理的惯常运行,发挥最佳管理成效。

(2)要在每一个岗位建立一个安全生产的责任制,要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做好自己岗位的安全工作,一定要坚持让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同时还要采纳逐级交底的实效性制度,使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对其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及时记录。

二、建立一个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

1.组织有序的合同评审

组织有序的合同评审,然后才能真正签订合同。对关联着合同的多样事宜,搭建起沟通业主的实效性桥梁。同时还要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安全隐患做出系统的报价。这样的风险,应涵盖着不适宜的设计,没能被预测到的地质状况等。

2.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

在签订合同后,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案和业主指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工作,同时还要结合施工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等工作,这样在能够在整体上提升工程的质量。

3.施工管理要协调统一

在岩土工程进行施工阶段,构建出项目经理部,经理作为项目管控的核心。在管理流程中,要整合起质量、施工耗费的成本、工期及安全等多样要素,从而能够提升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施工组织能力,进而使岩土工程的施工能够做到协调和统一。

4.做好施工验收

在岩土工程的竣工阶段,一定要做好对施工工程的验收工作,以及对施工工程的总结工作,一定要确保岩土工程能够顺利的交工,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使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得以提升。应设定适宜的交工总结及结算流程,搭配上售后服务。

三、对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监督

1.要重视对岩土工程施工中最关键过程和最特殊过程的控制

能够制约和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主要因素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为了能够使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可以对一切能够影响岩土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技术、设备和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等因素,采取相关规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在岩土工程的施工中负责制桩、浇注、成孔等特殊过程的施工记录人员,一定要由与其相关的资深人员担当,同时还要对整个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参数进行持续的监控,并且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准确的记录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在完成记录工作后还要让负责质量检验人员进行签字检验。

2.要重视选择材料供货厂家

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优先选择供货的厂家。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一定要强化对材料的验收能力。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一定要强化对材料的复查,这样才可以避免使用了错误的材料或者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

3.要加强对技术的交底工作的控制

设计岩土工程施工的人员一定要对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交底的工作,使工程施工项目的负责人能够理解和熟悉施工图纸的内容。同时工程施工项目负责技术的人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交底工作,使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掌握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其控制点。对于技术的交底工作一定要让相关工作人员明白。可以附图,关联的负责人应当认可并签字。

4.对施工的信息和产品的采集

在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明确相关的施工参数以及施工方案,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岩土的条件,在岩土条件出现变化时一定要及时地对施工的参数进行修改。

5.要对质量的成本进行控制

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单位自身的施工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实际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要求,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建立一个质量控制的专项成本。应健全企业预设的施工定额,依循施工预算,编制出项目含有的计划成本。可以选取偏差控制,去管控项目必备的成本计划。

四、对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实行有效检验检测

岩土施工中,应设定贯穿总括施工的检验。预设的进货检验,应涵盖分承包材料的有序管控,质量经理应查验进货。预设的过程检验,应涵盖对施工设计的总括审批、对所有作业点的查验。产出的过程产品,要经由质检员去查验。预设的最终检验,应涵盖竣工后设定的验收、对报告设定的审批。这一项要交付项目负责人。所有施工点都应注重自检的程序。自检应依循作业文件,以及组织设计涵盖着的要求。最终检验,应查验硬件产品、关联的软件产品等。拟定的竣工报告,交付以前,要经由授权人员去审批,确认报告的科学性。

五、总结

第2篇

1.1复杂隐蔽性

在整个岩土工程结束后,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后才能进行对工程的验收,这就使处于隐蔽条件下的岩土工程项目的有些问题和隐患被隐藏了下来。当进行工程验收时,已经很难再进行改进和处理,其中包括了对地下的连续墙、桩基、地基的等相关工程的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在岩土下进行完工的,具有一定的复杂和连带性,这就要求整个岩土工程的技术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时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高科技手段来协助我们查找问题的所在。

1.2不确定性

由于在勘查岩土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完全对整个岩土的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这就使整个岩土工程的施工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并且,随着时间、气候和整个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岩土的结构造成影响和改变,这也给岩土工程带来了困难,使之不易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在岩土工程的勘查报告中,现场的数据掌握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整个施工增加了难度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那些不能掌握、不能进行详细研究的数据和岩土的结构,进行一定的参数化解。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掌握的数据参数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调整。因为,岩土本身的变化和不断修改的参数,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这对于整个岩土工程又增加了难度和要求,这不仅是要不断的适应岩土本身的物理变化,而且也要不断的、反复的对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这些对于岩土工程都是不小的挑战。

1.3不稳定性

由于我国的地质特征存在很多特殊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岩土施工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岩土质量进行每一步的操作。并且在整个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在锁口管、地下连续墙、桩基等部分,这些都是我们的难点和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高质量的技术作为保证,才能使整个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在锁口管、吊车控制、吊车位置掌握等方面,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了不稳定性或者偏移情况,都会对整个施工造成巨大影响和重大损失。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的问题和难题,如,在岩土工程中会面临岩溶地带等特殊地质地带,随之就会出现塌孔埋钻、漏水等难点问题,这些都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不稳定性的因素。

2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2.1面对溶洞厚度较小的情况

当溶洞的厚度较小,承重能力较弱时,我们可以利用优质泥浆护壁对第四系的覆盖层进行填充和加厚。通过多次反复的对表层进行紧密的填充和加厚,并且对岩面采用钢护筒压实的方案,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有效的避免塌方等现象的出现。

2.2面对特大溶洞的情况

若在施工过程中,面对特大溶洞时,我们可以将使用单双层交替的钢护层对其进行成孔的操作。如若遇到溶洞漏浆发育完全的孔,我们可以使用堆积片石和粘土进行填充。

2.3钢护筒的作用和施工难点的整体应对方案

在面对多个难点和困难时,尤其是在岩溶性桩基的施工中,需要不同层数的钢护筒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充分的利用钢护筒的维护和护理作用,对覆盖层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应对处理,将钢护筒的保护作用运用到做大限度。我们采取在裂缝中灌入大量的泥浆用以保护桩基施工中溶洞不会出现裂缝和塌方,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方法实现钢护筒的保护作用。我们采用在注入泥浆的同时,在裂缝周围不断填充粘土和片石,用来坚固溶洞,直到泥浆不再泄露为止。在捞渣后将混凝土迅速浇筑溶洞裂缝中,这种方法也是我们保证溶洞安全的必要选择之一。在地下连续墙的控制技术难点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证泥浆的制作质量,一方面也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环节的规范。因为,新制作的泥浆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合成槽的需求。在施工人员操作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更要结合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将整个岩土工程的施工得以安全顺利进行。在进行搅拌泥浆时,我们也要选择用膨润土或纯碱类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比例都会对成分造成控制和影响,从而导致抑制材料的利用情况。我们要严把质量关、过程关,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在泥浆的制作过程中按其要求的步骤、设计专项进行严格的操控和全面规划,这就会导致整个施工与实际情况的不符合,甚至发生冲突,导致出现整个施工进程的停滞和懈怠。严把质量操作关,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工作要求准则,只有与实际相结合,考虑施工的水文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在质量和操作上精益求精,才能使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3结束语

第3篇

1.1不规范的招投标管理目前,我国岩土工程的招投标仍然存在甲方评标办法的导向致使无序竞争,招标过程中弄虚作假,压价超过了工程结构的成本价,承发包的价格不合理,比概算降低多、有严重的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导致了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对日后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2不高的岩土工程施工质量如今,岩土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偷工减料,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不合理,砖砌体纵横墙不同步砌筑,钢筋成型绑扎不正确,钢筋漏放或钢筋长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所造成的,岩土工程工程的施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更加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3不规范的合同管理目前,由于我国岩土工程施工企业存在企业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这一严重的问题,再加之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会接受一些制定的合同条件中存在“不平等条款”的合约,有时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施工方便,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这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对于我国本来就不成熟的建筑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4设计质量与责任联系不紧密ISO900质量体系管理中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管设计如何按要求变更,都不能调整III类设计变更。因为设计中存在的主地方要求增加的项目,地质钻勘不准等主要的问题,是施工单位不可能通过经营管理来控制的引起的设计变更和增加,即使是施工单位事前将预测列入包干,如果施工单位一意孤行,则有可能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进而导致在以后的施工中的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为施工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1.5面窄,素质较低的工程监理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现状主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理和验工计价的数量核准、签认工作,并没有从项目可研、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多方位的对岩土工程施工进行监理,工程监理工作仅限于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并没有贯穿于整个岩土工程施工建设的始终,不能根据其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施工单位随意压价,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到项目而勉强接受,工程监理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有的监理公司的为了应付,东拼西凑找来个对规范、规则知之甚少,有“证”而没有能力且无实际经验的监理工程师来滥竽充数,承包商也往往将工程监理当作质检员,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这样不仅造成了工程质量因监理不严而出问题,监理工作不能发挥作用,还使监理市场十分混乱,监理事业能不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工程不能保证顺利的进行。

2施工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的施工管理

2.1建立健全项目承包经济责任制,加强对工程报建和施工许可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基点的承包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工程承包、目标分解到工程项目来实现企业自身要确保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履行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合同条款中所规定的一些内容。企业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特点,以项目经理为项目承包的主体,以多项管理复合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签订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中心,对承包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工期、及职工教育负责,即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负全部责任为考核内容的项目承包经济责任制。施工企业应该在招投标竞争中取得成功之后,以安全、成本、质量、工期、职工教育的综合指标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做到“考核严格、指标清楚、责任明确、利益挂钩”,明确项目的安全目标、质量指标、工期指标,同时,按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价格综合计算出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实施标价分离。

2.2建立适应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岩土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中坚持坚持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是企业推行项目管理逐步形成内部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使项目管理班子相对稳定,施工队伍按需进出,同时还需正确处理项目经理部、经营决策层和施工作业层的关系,项目经理部要抓好项目的具体实施,服从企业层的管理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层要对项目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调控和监督,强化服务意识;作业层为了形成机制灵活、适应性强、有竞争能力的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应该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正确处理好目经理部、经营决策层和施工作业层的关系后,企业为了防止出现管得太死不利于项目经理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管得太松造成项目经理部权力过大的情况出现,另外,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经理的素质、企业对项目控制能力等因素来决定授权范围和内容。

3结语

第4篇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实验来不断的提高。教师则能够通过开放型的实验教学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开放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指导。这一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一定的科研项目以及实践项目来进行,鼓励学生将课本知识以及实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开展专业知识竞赛等。在实验中学生在对材料,设备,方案进行准备的过程,能够不断地开拓其思维,而且对于其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培训可以自主的选择实验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不受课程限制,而且能够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实验教学平台的拓展

教师通过创建相应的实验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题,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独立整理,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由于大多数的实验项目都是在施工现场实现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指导,而且也可以邀请一些技术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情况及时进行指导。譬如:在进行基础工程课程实验时,进行静载荷试验,可以让学生对检测方案进行制定,同时制定相应的加载分级表,在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操作。这种形式的实验课,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工程质量与实验结果之间的重要关系,同时也使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3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向工程建设等方面靠拢,当前各个学科的课程都具有较少的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实验课堂开展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前进行演示,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除此之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的利用,可以将图文、视频以及声音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对实验的过程和事件进行录像从而实现了实验过程的有效展示,这就使得教学不至于太过枯燥。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以及动画,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下载一些实验视频进行不断的研究,进而有效的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开展实验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法问题

Abstract: the trend搀攀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s that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new living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to the march, build the bridge, tunnel and transform Desert Island built highway and high speed railway, etc.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methods will also has come up, perfecting and updated. In this paper,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ystem analysis, research and summarize, provide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2.1 不确定性首先,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很少的场地数据很难对场地岩土的全部性能都了解清楚其次,某些岩土的结构及性能参数又容易随环境条件而改变,而施工时又常改变了岩土的环境条件第三,改变了的岩土结构及性能反过来对施工过程又施加一定的影响,不可能在事先把这一切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施工是在对岩土性质及其变化不是全部了解清楚的清况下进行的。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轻则需调整施工工艺参数,重则甚至改变工法,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原位测试和现场监测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反分析,根据反分析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这种信息化施工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2.2 区域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岩土性质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一样,压缩性指标和抗剪强度指标、工程处理目的、设计参数,施工的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在施工技术的选用上,上海注重软土的重庆注重山区岩石的太原则注重能够解决湿陷性黄土问题的。2.3 隐蔽性地基处理、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都是在岩土中隐蔽施工,工程完成后的运行也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的,不易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的判断和处理难度也较大,而且是否解决了问题须有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工后采用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检测、监测方法,检测、监测成为解决这类隐蔽性工程可能出现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2.4依赖性众多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不但取决于所需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更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20 世纪60 年代末,随着高压射流切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压喷射注浆法射流泵及真空泵技术孕育出来真空预压法液压技术的发展,使大吨位的静压桩变为现实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使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检验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与相关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配套,使信息化施工成为可能。2.5 前导性

各种施工技术都是先研究施工效果,后研究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复合地基、扩底桩、夯扩桩、夯实水泥土桩等迅速发展完善及大范围的应用,但其相应的设计计算理论还在“蹒跚而行”。

3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3.1 地基处理技术(1)世界上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有些工法,如真空预压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 ) 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有本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如二灰桩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渣土桩复合地基等。这些成果的开发应用,不仅节约大量资源,降低工程费用,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而且使形成的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更趋合理;(3)研究开发了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使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桩、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3.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各种先进的、落后的,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含量低的大直径钻、冲、挖孔桩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使用;(2)研究开发了后压浆桩技术。在灌注桩成桩后对桩底和桩身表面实施压力灌浆,改善桩端和桩周土性,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量,效果显著;(3)注重施工中的环境效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措施,扩大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其质量相对稳定可靠,故在城市郊区或场地宽阔的工程以及不宜用其他桩型的场合仍采用;(4)沉管灌注桩己在数亿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在中小城市,因其低廉的造价,使用极其广泛。3.3 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1)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在20纪80年代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边坡稳定、深基坑支护等许多水利、电力和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完全自力更生;(2)采用二次灌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基本上掌握了软土中锚杆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我国的软土锚固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3)对基坑开挖过程重新审视,按时空效应原理开挖基坑,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变革,其原理为解决其他岩土工程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4 非开挖技术非开挖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探测、检查、修复、更换和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技术,是近30 年来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极为良好的高新技术。我国引进这类技术不到 10年,尚处于消化、吸收阶段。

4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选用和发展

(1)经济性原则。由于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每类岩土工程问题往往要准备几套技术或方案,而每种技术方法有可能应用于几类岩土工程问题,需要通过经济、工期、技术、安全等方面对比才能选定。但无论如何,技术的经济性占第一位,这也符合国清。

(2)适用性原则。实施任何一项技术都涉及到人与物、空间与时间、天时与地利、工艺与设备、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协作、供应与消耗等各种矛盾,不仅要满足工程的总体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影响。

第6篇

1.1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应用

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模式促使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在工作时不得不考虑到其他两个环节,从而主动应用新技术,以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例如,设计人员考虑到施工就会主动对设计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减少设计变更。

1.2便于工程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由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由同一工程建设承包商负责,因此,工程投资方在投资时只需要与工程承包商共同协调,从而减少了沟通错误,确保了资金的正确使用。一家承包商同时负责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可以将各种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及时的对工程设计施工进行优化,从而减少工程设计变更,节约了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1.3承包商、业主双方责任容易确定,减少纠纷

一体化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能够简化招标过程,由于整个过程建设过程中只有承包商与业主两方责任人,因此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中合同双方的责任容易确定,合同纠纷较少。

2实现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以及重难点

2.1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1)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推动岩土工程建设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一些岩土工程勘察部门在提供勘察资料的同时还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给出参考意见,这无疑会促进岩土工程建设一体化的发展。

2)一体化模式是由岩土工程现状所决定的。

虽然我国岩土工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流程模式与技术工艺,但是,岩土工程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许多勘察设计施工方法仍是半理论半实践的形式。此时如果勘察设计施工分别由不同的企业负责,那么就可能造成各环节的脱节,不利于岩土工程的健康发展。

3)一体化模式是由其优点所决定的。

与传统的岩土工程模式相比,一体化建设模式可以有效的缩短工程工期,提高建设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实现勘察、设计、施工的完整统一,因此,岩土工程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便成为必然。

2.2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实行的重难点

岩土工程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现阶段推行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1)相关制度以及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岩土工程市场实行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岩土工程施工而制定的,并没有一种专门针对一体化建设模式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对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用传统建设模式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一体化建设模式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了岩土工程的正常施工,进而阻碍了岩土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

2)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

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从业人员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式。由于从业人员很难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因而影响了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实行。另外,实行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势必会造成具备勘察、设计、施工能力的承包企业的崛起,从而淘汰只能单独进行勘察、设计或者施工的企业。因此,这种一体化建设模式将会极大地触动不具备综合能力的企业的利益,这些企业会阻碍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的推广实行。

3)目前具备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力的企业不多。

岩土工程的一体化建设要求工程承包商可以独立完成勘察、设计、施工等多种工作,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水平等要求较高。由于一体化模式的提出还没有多长时间,因此建设行业中能够同时进行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作业的企业不多,这进一步阻碍了一体化建设模式的推广应用。

4)一体化建设施工模式的质量保障较差。

与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相比,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质量保障较差,这是因为:传统建设模式中不同承包企业分别负责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等环节,因此不同企业为避免因本企业负责环节失误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会高度重视对工作质量的控制,并且不同的承包企业负责人之间还会起到相互监督制衡的作用,这进一步保证了工程质量。然而,将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承包给同一企业,会导致企业负责工作变多,企业有时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得不在成本与质量之间进行权衡,只能保证满足工程最低标准。因此导致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质量保障较差。

3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实行

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是指承包企业利用自身强大的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实力,对所要建设的岩土工程项目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从而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要求的综合建设模式。该模式涉及的技术繁复,环节众多,且组织机构体系十分复杂,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推广实行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

1)加快法律法规制定,建立完善的一体化建设模式管理体制。

相关部门要努力完善岩土工程招标、施工、设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对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制定一体化承包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标准体系,规范我国岩土工程建设市场,推动一体化建设模式的普及应用。另外,岩土工程市场要建立完善的一体化模式管理机制,用制度对一体化建设中的承包商以及业主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两者之间的责任义务,从而实现一体化建设高效管理。

2)转变传统观念,明确一体化模式的市场定位。

相关部门要加强岩土工程行业内部的一体化模式宣传,努力转变从业人员头脑中的落后观念,从而促使行业内各企业主动采用一体化建设模式。另外,还要明确一体化建设模式在其市场中的定位,要将一体化建设模式当作一项服务业务,从勘察设计企业开始,在建设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像客户提供优质的附加服务,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企业。

3)承包企业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确保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施工的顺利开展。

承包企业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企业内部资源集中到岩土工程一体化施工中,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项目部以负责整个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项目部要由公司决策层直接领导,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效率,同时公司人力、财力等资源要向项目部倾斜,做到对项目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另外,企业还要招聘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勘察、设计、施工等各个建设环节。同时招募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管理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有所了解,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坑支护 方法 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对于建筑建设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对地下设施和周边建筑的安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我们要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的需要。

1、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环节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在高度与体量规模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发展的是深大基坑工程,这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抗风抗震稳定及城市发展利用地下空间等方面要求的结果。基坑工程的特点:建设环境较复杂,高层建筑多数是建造在城市地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地段。往往出现建筑地段的周围有密集的建筑群、各类管道等市政工程设施纵横,致使施工场地狭窄,深基坑开挖时既不能放坡,同时又相邻许多永久性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他们对变形甚为敏感,因此对基坑的稳定性和位移控制有很高的要求。

建筑规模随着高层建筑发展不断得到发展,满足了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其建设力度及其规模的发展,要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由于其建筑设计技术的进步,促进其整体空间环节的有效应用,比如其地下空间等的应用。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展与地下空间利用的大力度开发,基坑工程迅速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目前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深度接近或超过20米的已不是少数。基坑工程多数做法是按临时工程对待,但其造价却是很高的。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涉及到众多不确定因素。

2 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方法

基坑支护的成功因素主要是看选择的方案在当地的地质地层条件,环境条件、基坑的深度等条件下是否最合理,最经济,最安全的,设计计算最接近实际。其支护方法有以下几种:(1)悬壁式灌注桩法支档方法;(2)单支点和多支点支护法;(3)重力式挡土法(土钉喷锚网法,深层搅拌桩法,水泥土桩法);(4)逆作法,地下工程以桩代柱施工技术。

3、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兴起,基坑支护技术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在岩土工程建设中。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新版的工艺也不断地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目前的城市建筑一般间距都比较的小,所建设的基坑边缘距没法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的甚至只有几米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存在,非常地不利于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施工单位也相应地要承担更多的施工费用,延长施工的工期。除此之外,传统意义上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理念、原则和工艺等都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在这种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出现相应的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对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安全性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并促进城市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4、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的建设中,如何做好基坑支护工程的建设,就应当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只有充分地明确了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没有正确地选择土体的物理学参数

在岩土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上,所涉及到的土体的物理学参数并没有完全地符合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基坑支护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其支撑压力大小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压力的计算可以计算出一定的物理学参数值。但是,由于所进行建设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变化多样,要实现非常精确的计算目前还没有着这种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土体物理参数在选择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三个参数受到深基坑开挖后的影响,经常出现不同的变化,因而非常难以计算出基坑支护结构的真正的受力情况。

4.2基坑土体所选择的样本没有整体性

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都要进行基坑土体的取样工作。设计人员通过对所取样土体的分析,能够获取较为合理的物理学指标,从而正确地指导基坑支护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但是,在进行钻探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勘探的工作量,钻孔就会相应地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得的样本攒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复杂和多变的特征,样本更加的不可能反映出基坑土体的真实情况。

4.3基坑支护结构真实的受力情况与设计的不相符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所进行的设计计算,一般都是按照极限平衡理论来进行的,这种理论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基坑土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其施工的荷载力随时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构设计中的相关荷载力数值,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否则会造成支护结构的变形,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5、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的改进措施

5.1加强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基坑技术的发展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并且在支护结构受力变化的规律上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技术能力的掌握和认识的存在,有利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设计规范,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等值梁法”、库伦理论或朗肯理论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在这种理念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往往相差比较大,不利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基坑支护设计中,要逐渐地形成以施工监测为主导,进行动态信息反馈的新的设计体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5.2积极寻找新型的机构计算方法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的支护结构不断的出现,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比如钢板桩、低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的使用,促进了土钉、双排桩和旋喷土锚等支付结构型式的产生。但是,对于这些新支护结构的相关计算和设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加强其计算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3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

我国在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机构设计时,采用的主要是极限平衡原理,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在这种原理的指导下,所设计出来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满足结构在强度上的要求,但是不能够有效地体现支护结构刚度上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结构刚度而造成相应的事故,应当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当对控制变形的标准、空间效应变化成地面超载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结语

总之,岩土工程基坑的施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在结合所在地工程建设的经验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理念进行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从而建设出安全、有效的支护结构。但是,传统的基坑支护工程建设的理念、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必须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最终促进基坑支护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保证岩土工程建设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支护设置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城市工程施工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但基坑支护工程往往会出现在既有建筑群、道路桥梁、地下管线、地铁隧道工程等附近。石家庄是北方的重要城市,整个市区的建筑物密度较大,道路桥梁,地下管线,地铁隧道等工程数量较多,在进行基坑支护施工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处理与这些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尽管基坑支护属于临时性工程,但是其技术较复杂,在施工中如果相应的处理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基坑本身的安全,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支护设计方案,对建筑物可能带来的影响,工程地质情况,水文条件,基坑深度和支护期限等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既节省工程建设成本,又确保工程按时完成,提高整个工程建设质量。

二、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1、不确定性因素多。在整个基坑支护施工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勘查工作不到位,数据不准确,土体内部结构差异,岩土性质差异,设计,监测等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等等。另外,基坑支护施工的场地比较小,施工周期长,不仅要保证基坑的稳定性,还要对变形进行控制,施工要求高。

2、区域性强。施工中需要勘察岩土工程现场,由于基坑支护的区域性很强,应该对地质构造,地下水,水质进行勘察,全面做好勘察工作,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

3、综合性强。基坑支护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同时施工受到的影响因素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做好勘察、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提高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质量。

三、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1、基坑土体取样不完整。基坑支护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对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获取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但由于受到施工人员、制度等的影响,土体取样存在着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影响取样分析的结果,对施工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土体力学参数选择不当。基坑支护的安全度与所承担的土压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基坑施工的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土体的力学参数选择存在着不恰当的情况,导致设计的结果不准确,影响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

3、支护结构受力与设计计算不符合。在工程建设中,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往往会受到破坏,实际受力情况与设计计算存在着差异,未能全面考虑施工荷载力,荷载的取值不当,随着施工的进行,土体逐渐松弛,容易引起支护结构变形。

四、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应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质量,根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基坑支护施工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在施工中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做好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工作。做好设计是确保基坑支护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加强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尽管试验研究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之后,得出相应的数据用来指导施工,能够提高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系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从长远来看反而有利于节约工程施工成本。因此,对石家庄相应的基坑支护工程进行施工,在开展工程建设之前,应该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试验,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第二、做好新型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工作。为了确保支护工程的技术先进,工程安全,经济合理,在支护结构模型计算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另外,支护结构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具体工程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结构受力、地形、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为恰当的支护结构形式。

2、合理选择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在方案选择的时候,技术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选择最优方案。具体包括地质水文条件,基坑开挖过程中会不会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基坑承担的荷载,排水条件,施工技术设备要求,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的使用期限,经济合理性等等。同时还要对比不同的设计方案,以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3、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施工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施工规范,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要确保基坑围护体系的安全,保证基坑周围边坡稳定。要加强控制和管理工作,确保基坑临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完好,避免对其造成破坏。开挖基坑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地下水,应该采取相应的降水,排水措施,以方便开挖,稳定边坡,避免基坑土出现开裂现象,确保整个基坑支护工程质量。

4、恰当进行基坑支护设置。在支护设置的时候,要考虑基坑的周边环境条件,恰当选择结构方案,注重不能妨碍正常的施工,加强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支护设置的时候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尽量采用熟练的技术。确保基坑支护的稳定,防止出现变形现象,确保基坑本身和周边建筑物的稳定,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5、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应急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应急情况,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第一、支护墙出现渗水现象的对策。支护墙渗水漏水是基坑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支护结构的外观,还会影响支护结构的耐久性。如果水量较小的话,可以用砂浆或者混凝土将渗水的地方堵住。如果水量较大,可将支护墙背开挖至漏水位置范围500mm—1000mm处,并用混凝土将其堵住。支护施工中不同的施工环节应该密切相连,不能出现断浆现象,控制好混凝土制作时间,最好是现做现用,防止出现离析现象。提高浆液质量,严格遵循相应的顺利进行注浆施工,做好注浆工作,提高支护结构承载力。施工中要做好排水工作,确保场地干燥,促进施工顺利进行。第二、断桩及漏桩现象的对策。开挖基坑之前应该采取相应的止水措施,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破坏。如果基坑开挖中出现漏水现象,可以采用注水泥浆的方法防治。如果出现断桩现象,则需要清除该部位的泥浆和不严实的混凝土,再重新灌注混凝土。如果基坑底面以下出现断桩,则需要采取补桩措施,在原桩前后进行补桩,对原桩进行补强或者加固。补桩的时候需要注意,桩长应该和原桩长一致,桩径应该比原桩小。另外,如果施工前没有出现断桩或者漏桩,而施工中出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及时止水,并用混凝土补浇,使其变得严实,提高施工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由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具有自己的特点,施工较为复杂,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今后我们在施工中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认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科学合理设计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并对可能出现的事故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此外,还应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注重施工经验的总结,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曰武.基坑支护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1(1)

第9篇

[关键字]岩土工程 勘察 问题 技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195+.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31-2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科技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兴建,从而对工程建设队伍的竞争压力与技术压力的不断扩大化,岩土工程的勘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从而国家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规范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勘察尤为重要,应明确了解不良地质导致的灾害问题的发生,应做到精心、仔细、严谨、高端的勘察,为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工程的质量保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精确性、技术性等的质量保证。

1 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分析

1.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现状的分析

随着我国岩土勘察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每一项勘察方案中的编制和报价都是对于施工企业实际所需的现状进行总结,而一些勘察企业因各种原因接受报价低于自身勘察报价的业务,施工企业因价格较低的问题不愿对勘察设备和勘察手段的更新,对勘察后的数据无法保证其精确性,更无法保证勘察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施工工程的质量。

比如某业主托某勘察企业对住宅小区进行岩土工程的实地勘察,设计部门根据勘察企业提供的勘察资料对住宅的基础施工图进行了设计并提交,在进行实际工程建设时,地质有软土层的存在与所提交的勘察设计图不相符,开发商要求勘察企业对其再次勘察,这样不仅致使施工时间的增长而且又增加了投资。严重时还会导致各种纠纷的发生。

1.2 存在技术问题的具体表现

笔者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现状的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当前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层界面划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经过实际的勘察,桂林的土层属于岩溶发育的,地层中软土及溶洞分布较多,由于勘察队伍的勘察手段不先进,致使勘察的精度不高,对土层无法做到最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导致数据的偏差。这便要求勘察队伍在对实地进行勘察时,对地质的构造及软弱结构面的判定,对不良地质界面、空洞、溶洞等及其他不同地质形态、埋藏位置与深度的确定。

(2)勘察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其勘察精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地下水埋藏情况、水位、类型和相关变化的表述不够完善,尤其在确定岩土参数时,往往缺乏完整性,加上代表性不强,经常导致设计人员的计算存在一定的失误。

(3)综合性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就目前来看,很多勘察企业的综合性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勘察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勘察过程中安排的专业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加上这些勘察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难以认识到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其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基本的资料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场地资料的收集,往往不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分析、归纳以及总结,就直接录入勘察报告之中,导致勘察报告缺乏精准性,从而难以满足设计人员的需要。二是在很多工程勘察过程中,往往是少量的勘察人员需要同时操作多台勘察机械设备,加上勘察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这不仅加大了勘察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容易导致错误的出现,进而降低勘察报告的精准性,从而降低整个勘察工程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失去市场而被市场所淘汰,因而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2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着力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对决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着力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呢?以下笔者就带着这一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1)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勘察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水平

由于勘察人员是整个岩土工程勘察的主体,其勘察质量的高低与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的岩土工程勘察企业,必须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做好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其专业技术素质水平,并建立健全具有激励和约束性质的奖惩体系,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从人员方面确保勘察质量。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高新科技技术信息时代下,勘察队伍不能只靠单一的勘察手段进行实地勘察,应采取合理合法全面的勘察手段对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提高勘察的精确度,结合地质工程中的测绘、钻探及坑探、生物工程、遥感及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结合勘察中的情况得到实际的运用。

(3)加强岩土测试及新技术的运用

对实际勘察中会有许多不定因素的发生,对于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很多都是野外无法确定的因素,这便需求勘察队伍对此进行更严谨更精确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试验,从而保证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图与施工所需参数的可靠和保证。

(4)加强岩土设计计算的完整和可靠

勘察数据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勘察数据的完整、精确、可靠、真实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勘察数据的精确对岩土的取样和原位测试尤为重要,是一切数据的来源,取得数据,再进行数据的计算,其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中计算参数更重要。每项工程的勘察都具有较大的难度,对钻探取样和样品制作的过程中,会受一定程序的扰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数据的差异,测试结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对地质勘测最主要最有效的勘察手段之一

据有关实践证明,目前而言,地质钻探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地质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岩土体和地层,对其取样和测试都要求用钻孔方式进行全面控制,而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规范,每台钻机必备一名编录人员,以保证技术与数据精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地质钻探对岩土的勘察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团队只有不断加强勘察队伍的技术要求,提供更准确的勘察资料及数据,才能有效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岩土工程勘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效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但还有很多问题依然需要解决与研究,施工团队在施工时不仅要对前期资料和数据的真实做到保证,还应对报告进行分析、复核和验证。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勘察队伍的技术与勘察设备的与时俱进,做到严谨、仔细、真实、可靠的勘察资料,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施工团队的操作实体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凯旋.浅谈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及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02.

[2]李本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Z2:47-49.

第10篇

大量调研表明,多数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灌输式”[5],实验性质基本为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和研究类实验较少,具体表现如下:1)开展形式:多以分组。高校本科学生基数较大,实验教学多为分组进行。2)指导模式:授课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较多,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3)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一般只限于教材中规定的特定实验,其中验证类实验所占比例过大,而设计类和启发类实验相对较少;且考虑到实验学时的设置,实验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且耗资较大的实验,实验教学尽量不涉及。4)实验教材: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所用仪器设备进行相关实验即可。5)实验报告:近似或者雷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相同,做相同的实验,得到近似的实验结果,一组或一个班写出基本相同的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6],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选用的实验材料具体见表1。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3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第11篇

以国内现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机制来讲,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师应该合理的针对各个现场岩土工程自身的条件,并有效的结合上部结构设计条件提出相关的意见,以便于合理的帮助设计来选定地基的基础形式、处理方式、基坑围护方式、边坡支护选型等,对应的技术服务水平高的勘察单位应该逐渐的向勘察设计方面推进,注册岩土工程师更能够促使勘察设计一体化的进程。因为相关的建设工程专业的分工极其详细,上部的建筑和结构、土建、水、电、暖等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单独的设计,但是岩土工程设计通常均是相应的结构工程师完成的,这对于岩土工程设计以及施工方面来讲,就会存在更多的不足之处。岩土工程本就是一项并不严密、健全、成熟的科学性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其有着很强的经验性以及实践性,很多的设计也还是利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式展开。岩土工程所研究的材料性质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及不确定性,这也决定着和上部的工程结构设计相比而言,岩土工程设计对象以及各类理论、特性均是不尽相同,理论以及方式的差异性极大,结构工程师通常不能合理的落实复杂多变的岩土工程设计。

二、一体化建设模式优势

1一体化施工模式速度快、工期短

一体化构建模式过程中的工程勘察、设计与各个施工环节不是之前的毫无关联,而是经过对应的协调组织合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工程构建承包商能够同时承担勘察设计以及其相关施工工作。该建设模式把对应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合理的结合,并经由一家相关的企业独立承担,这样能够保障在施工中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交流顺畅,能够及时的协调各个环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有效的提升工程的建设速度,有效的缩短工程建设时间。

2促进技术的创新及运用

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一体化模式能够促使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全方位考虑其余环节,进而主动的运用新型技术,以便于提升工程的建设效率。比如:设计人员考虑到相关的施工程序,就会主动的对其设计技术实行一定的创新,以便于提升设计方案的实用性与可行性,降低设计的变更。

3促进工程造价管理,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因为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均是由同一个工程建设承包商来负责,所以对于相关工程投资方在进行投资时只需要与承包商进行协商,进而合理的降低沟通上的错误,保障资金的正确运用。一个承包商可以同时负责对应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能够把各类资源合理的结合为一体,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相关承包商在工程构建中可以及时的对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行优化,进而降低工程设计的频繁变更,这样合理的节约了工程成本,有效的提升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4承包商与业主双方的责任容易确定

有效的确定承包商以及业主双方的各项责任,合理的降低纠纷。一体化岩土工程建设模式可以简化招标的相关过程,因为总体建设中就只有承包商和业主双方负责人,所以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中合同双方的责任就很容易确定,出现合同纠纷的情况较少。

三、一体化建设模式必要性及难点

1一体化建设模式的重要性

1.1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发展不断的推进岩土工程构建一体化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的关键环节,并为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现阶段,很多的岩土工程勘察部门提供勘察资料的同时也还对岩土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给出相应的建议,这就有效的促进了岩土工程建设一体化进展。

1.2一体化模式是由岩土工程发展需求来决定的

尽管国内的岩土工程是经过了长时期的进步,也已经形成了较健全的流程模式以及技术,不过岩土工程还是处在发展时期,很多的勘察设计施工方式也均是半理论半实践的状态。若是勘察设计施工分别是经由不相同的企业单位来负责,这就极易导致各个环节之间的脱节,也对岩土工程的发展极为不利。

1.3一体化模式是由其对应的各类优点所决定的

和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模式来比,一体化的建设模式能够合理的缩短工程的工期,提升建设资源的运用效率,有效的降低相关建设成本,以保障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呈现勘察、设计、施工的统一化,所以,岩土工程进行一体化建设模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一体化建设模式施行难点

2.1一体化建设模式质量保障不强

和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相比较,一体化的建设模式质量保障不足,这是由于以往传统的建设模式中不相同的承包企业单位分别负责相关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所以不同的企业为了要避免由于自身企业所负责的环节出现失误进而导致质量问题,就会高度注重工作质量控制,同时不同承包企业单位的负责人也会起到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这也就进一步确保了工程的质量。但是,把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等各项工作承包于同一个企业,会致使企业所负责的相关工作增多,企业有时会考虑到其经济效益,不得不在成本以及质量间进行一定的权衡,也就只是保障工程的最低质量。所以,致使一体化建设模式质量的保障性不高。

2.2与其相匹配的制度和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岩土工程所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是针对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施工而编制的,没有专门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的不足,致使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用以往传统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一体化建设模式管理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进而影响岩土工程的日常施工,制约了岩土工程建设市场发展。

2.3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在国内已经实行了近30年,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均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因为相关从业人员突破这传统的思维模式很难,所以也就影响了岩土工程的一体化模式进展。并且,进行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必定会导致具有勘察以及设计、施工能力的相关承包商企业单位的崛起,进而淘汰了单一化勘察与设计或者是施工的企业单位。所以,该一体化建设模式会触动不具备综合性能力企业一定的利益,这些企业也均会制约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进展。

2.4现阶段有着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力的企业太少

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需求以及要求是相关的工程承包商能够独立的完成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等多项技术工作,并对相关的承包商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体化模式出现的时间不算长,所以相关的建设领域中可以同时展开勘察、以及和施工作业的企业单位较少,这也制约了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进步。

四、一体化建设模式实施

1承包企业应健全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相关的承包企业应该不断的健全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结构机制,以便于保障岩土工程一体化的建设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承包企业单位应该构建一整套高效组织管理模式,并把相关企业的内部资源均集中在岩土工程一体化中,并且在相关的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项目部来负责总体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对应的项目部应该有公司的决策层领导,以确保相关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效率,并且公司的人力以及财力等各种资源都要倾斜于项目部,并落实项目部资源优化配置。

2促进法律法规的制定

应该有效的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构建健全的一体化建设模式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应该努力的健全岩土工程的招标、施工以及设计等法律法规,经过相关的立法对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一体化承包实施合理的管理,并且制定一体化承包具体的细则和标准体制,合理有效的规范国内的岩土工程建设市场,推动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普及。

3积极引导转变传统观念

明确一体化模式在市场的相关定位,有关部门应不断的积极引导,强化岩土工程行业内部的一体化模式宣传,尽量的转变从业人员的落后观念,进而有效的推进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单位主动的运用一体化建设模式。

4模式案例分析

北京市CBD的核心位置Z15地块相关项目,其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的CBD光华路南边,构建完成之后是北京新地标性建筑物,可以说是比北京的第一高楼国贸三期高了大约200m。其对应的模拟项目是一栋高端商业以及酒店、甲等办公楼集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其地上的构筑面积大约为30万m2,地下的建筑面积可达5万m2。在地上的120层以及地下5层的建筑高度大约为550m。对应的基础深埋是30m,相关超高层的主塔周围是纯地下室,地下5层的基础性深埋是30m。某公司在中标该项目的基础设计之后,并经由此公司一体化的完成了该项目大多数岩土工程对应工作。此公司具备独特技术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势,对相关的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均是提供了非常高端的合理化支持。其运用丰富的经验,展开详细勘察,并提出技术先进以及安全稳定的有效地基方案,在展开地基及基础设计的咨询时,进行上部相关结构的桩基协同分析,以便于对超高层建筑荷载较大以及纯地下室的建筑荷载的差距所引起的建筑总体下沉、差异性下沉以及倾斜等相关问题均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对其基坑支护以及其地下水的控制展开了设计优化,安全可靠的处理了边坡以及周边的对应环境稳定性质、合理控制地下水等相关工作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仅是充分的保障了复杂岩土工程的安全性质,还合理的节省了工期以及对应投资,最终还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及优化。

五、结语

第12篇

TDR技术其实是在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由无线电发射机来发射能量脉冲,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来测定该脉冲能量在被测对象上反射的回波时间来定位的。与雷达相似,TDR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是这样的,因此常被理解为一种闭合回路的雷达。主要是由信号发生器激发出以电磁波的行驶在同轴传输线以及测试探头中传播的电脉冲,如果在传播的途中遇到抗阻不连续面时,势必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波形被数据采集器进行采集,最后再通过反射波形分析得到介电常数、电导率反射系数等等信息与数据。TDR主要由电源、数据采集器、信号发生器、同轴传输线与路由器以及测试需要的探头等基本部件构成。TDR系统中的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电池脉冲,就是在同轴传输线中进行传播的,其传播符合麦克斯程。

2.TDR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主要应用

2.1土体含水量测试

2.1.1含水量测试的理论

对于岩土工程中的土体含水量测试,TDR测试技术主要是通过分析反射波形的方式来确定被测土体的介电常数的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水的介电常数为81,而相对于土体颗粒的介电常数而言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判断土体的含水量来确定土体的介电常数,这样一来就使得介电常数的测试成为了获得含水量的有效工具。在这方面,使用最为广泛的土体介电常数与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为Topp,具体公式情况如下:苓=4.3x10-6Ka3-5.5x10-4Ka2+2.92x10-2Ka-5.3x10-2这其中苓代表的就是土体体积积水量,Ka就是介电常数,这样的经验公式就是在土体介电常数与土体体积含水量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定联系。而就近几年来使用的规范的公式主要是来自美国purdue大学研究提出,如下面公式所示,该方式主要也是以土体介电常数为基础,主要体现的就是介电常数与质量含水量以及土体干密度之间的联系。

2.1.2含水量的测试方法

但随着进一步不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磁波在相对更高含水量的粘土或者污染土等高电导率中传播的时候,会因部分电导损失而导致电磁波的严重衰减现象,造成探头末端的反射消失,最终导致难以确认波在探头中的时间而无法计算介电常数。通常来说,测试土体含水量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利用土体介电常数测试含水量也称两步法,以及根据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测试土体含水量的一步法。土本身的介电特征与土体的电磁场的极化性质密切相关,而且极化类型的产生还与外加电场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TDR测试仪运行在频率范围内会发生电子位移极化、离子极化等等现象。所以在利用TDR测试技术是应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2.2地下水土污染勘察

2.2.1采用TDR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生产与化工产品事业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伴随而来的还有非水相流体、重金属离子等含有严重污染物的对土壤与地下水造成破坏的污染等问题,此类型的污染区域较大、离散性较高、迁移深度也比较强,因此这也成为当前急需治理的问题。对于前面提到的污染情况,一般的治理方式就是采取现场钻孔取样带回化学分析的方式,从而来确定污染的分布区域与污染程度。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准确、可靠,但花费的时间太长,取样困难,因此TDR技术准确、快速、经济等优点已被用在治理污染场地上了。

2.2.2TDR测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针对水下的水土污染测试来讲,一般主要对离子型的污染土和NAPLs污染土进行电学性质上的研究,与前面提到过的原理相同。主要也是通过测定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获得土介质的孔隙率,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很好的测试离子型的污染物勘察,还能保证其准确度与快捷性。另外,针对NAPLs污染土的污染物测试得出,在一定含水量的状态下,NAPLs污染土体积的含量逐渐增加时,介电常数是有变化的,但电导率几乎是不变的;而当NAPLs污染土体积一定时,介电常数与电导率会随着体积含水量和NAPLs污染土体积的比例增大而增加。这两种方式都是验证TDR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勘察发挥的主要作用。

3.结语

第13篇

钱七虎院士在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进展、挑战及对策中指出隧道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TBM/盾构施工的分析与控制研究,以及数字隧道向智慧隧道的发展,提出智慧隧道“智”体现四个方面: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智能服务。    

岩土工程施工工序复杂、工种繁多,施工事故不仅与设计、操控有关,还与地层、地下水、环境等因素相联系,造成很多事故机理难以完全摸清,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人类本身经验的相对缺乏、风险评估的时间不充裕,或者风险管理实施者主观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可能造成风险因素识别不全面、风险评估可参考性不强、风险对策不合理等后果,从而使得风险管理达不到其原定的目标,甚至失效。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类以前的风险评估经验,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训,神经网络、(BR( (ase-Based  Reasoning,案例推理)、RBR( Rule-Based Reasoning,规则推理)等智能化分析工具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安全评估能够很好地解决风险评估过程中时间、经验不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博基于案例(((BR)和基于规则((RBR)混合模式设计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的结构化模型,其搜集了国内外(国内为主)71个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典型案例的表示形式、内容特征及统计规律,并通过对特征的相似性、案例库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论证历史案例重用的可行性。叶婷婷等将案例推理的原则应用到构建集成情境的地铁施工安全动态辨识知识库中,运用案例推理和专家识别的方法构建知识库的主要运转方式,分别运用案例推理、专家识别实现知识库自动识别器、人机识别器的运转,并通过双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知识库运转。李兴高针对泥饼等盾构掘进中典型事故,基于典型事故掘进参数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故障识别和分析,对于泥饼故障,文献选用了扭矩、推力、推进速度、闸门压力、出土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以事故发生与否作为输出指标。    

林鹏研发了一种在混凝土坝区为工人提供安全保护和各种服务的实时隧道定位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在线、实时跟踪、智能识别功能,还具有工人紧急呼叫、跟踪历史和位置查询等功能,现场应用表明,该算法可靠、准确(3-5米精度),可提供实时定位服务。

第14篇

一、前言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与管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二OOO年二月十七日建设部印发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随即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全面展开。

通过施工图审查,能够将不合理、不全面、不经济、不安全的因素发掘出来,并及时得以补充和纠正,消除对工程安全构成潜在威肋因素,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满意地使用。

二、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图审查的范围和内容

根据建设部文件精神,进行施工图审查的范围为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分级标准中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及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工程。

施工图审查的内容:主要分为政策性和技术性二方面。就岩土工程而言,政策性审查主要指对其资质、承揽业务范围及从业人员资格是否合乎要求的审查;技术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勘察是否按照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合理布置了勘探点,其数量、深度、测试项目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数据采集是否全面,勘察结论是否全面正确等。

三、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图审查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勘探点布置上缺少人工探井或探井数量不足

此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些多层建筑、小型建筑的勘察报告中。在Ⅲ、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探井数量也存在少于取土勘探点1/3的现象。

2、勘探孔深度不足

从规范要求来看,勘察孔深度应能控制主要受力层,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控制性孔深度应能满足控制地基压缩层厚度的要求。在现场勘察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地理、环境条件对勘探深度进行调整,满足设计单位进行多种地基处理方案比较时评价地基的需要,否则就可能造成勘探深度不足,勘察结论不全面的问题。例如某单位所提出的九层商住楼勘察报告,其控制性孔深度只有30米(地层全由黄土组成),而基础埋深为-5.0米,报告建议及设计拟采用的桩基桩长为25米,显然勘探点深度不满足桩基计算的要求。此类问题多出现在地基处理方案采用桩基和人工地基条件下需要验算变形的工程当中。

3、数据采集不全面

勘察成果报告中反映出的数据采集不全面是许多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某单位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持力层主要为黄土状土和砂类土,黄土状土的取样数量仅为5件,砂类土中标准贯入原位测试数据只有4件。另外有为数不少的勘察报告特别是多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固结快剪数量小于6组,而且主要在基坑以内。这样一方面使土样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可能会带来一定误差,另一方面当采用其它型式边坡支护措施(如支护桩)时,给支护设计参数造成数据上的盲区。

4、土工试验项目不全,压力段不合理

对于水土腐蚀性分析,不少勘察单位在周围没有确切资料的情况下,只做一组腐蚀性分析试验。对于饱和粉土未进行粘粒含量试验。对于挖填方场地,未能按照设计地坪标高测试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压力段测试不合理。部分有可能采用复合地基的小高层建筑物,地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土层的最大试验压力未能达到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的总和,不能提供有效压力段下的压缩模量值,导致地基沉降无法计算。

5、抗震参数提供不准确

突出表现在市、县、区以外建于山前、沟谷、河流低阶地中的建筑工程勘察报告中,应划为抗震不利地段的建筑场地却划为一般地段,应划为一般地段的场地却划为抗震有利地段。对于高度超过24米的丙类建筑物未进行剪切波速测试或测试孔的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仅仅依靠土的特性划分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存在饱和粉土、砂土的建筑场地,考虑到进行地基处理,未进行液化判定或判定结论缺乏准确性(未能按规范要求取水位值进行判定计算)。

6、相邻建筑物影响在勘察报告评价中重视不够

在许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当中,往往会面临相邻建筑物问题。作为勘察报告,不论是评价地基处理方案、降水设计方案、边坡支护方案,还是评价地基变形均应考虑到相邻建筑物因素的存在,否则就可能对工程施工和使用安全构成威胁。

7、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认识不清

勘察必须依据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一旦对技术认识不清,就会在评价岩土工程特性中出现偏差。

例如对多层建筑,当拟采用条形基础时,作为设计人员,提出的线荷载值为轴力,其单位为kN/m。该值只包括了上部结构荷载,不含基础自重。在进行地基验算时,许多勘察工作者直接用条形基础宽度去除条基线荷载,把商值作为基底压力对待,显而易见,这样的计算结果缺少了基础自重。使下卧层本不能满足强度要求的地基处理方案,由于应力减小变成了可行性方案。例如某单位对一栋5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地基处理方案评价就出现了类似情况。

四、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有些勘察技术人员对规范、业务学习不够,同时也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勘察单位随意压价,为了降低工程勘察成本,不断缩减工作量,造成勘察工作质量不高、深度不足。

五、解决途径

1、作为每一位勘察工作者,应当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性规范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真正做到数据可靠、评价准确、建议的地基处理方案和基础型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随意压价、恶性低价竞争、随意缩短工期、偷工减料、不按标准进行勘察的行为。

3、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程序,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带入建筑工程之中,危及工程安全使用。

第1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勘察不同于地质勘察,勘察方式与手段应根据拟建物的性质、规模、载荷、结构特点和拟建场地的岩土特点、地基复杂程序等情况综合而定。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需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在现阶段勘查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行为。重视岩土工程勘察的规范操作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建设项目和建筑物不断更新设计,传统的勘测手法手段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1.1勘察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较短,在勘察前充分准备工作关系到勘察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对勘察工作不重视,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对工程特征了解片面,勘察任务不明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详细勘察有明确规定“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一些施工单位在不符合勘察规范和规程的情况下,对场地的地质条件没有采取相应的定性分析,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以及结构形式把握不准,在勘察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1.2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合理的测试取样

不同场地范围、不同地基土对勘察取样有不同要求。许多施工单位对不同情况的工程勘察一律采用最低取样,容易造成勘探结果不合理。实地考察对勘测结果有重要影响,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全面细致的实地调研,在设计阶段主观猜测规划,设计经审批后无法实施。工程前期的勘测设计需要不符合国家规范,对场地类型和取样情况缺乏详细的说明,测试取样方法方式不规范导致了数据资料不可靠,缺乏科学依据。

1.3界面划分不清晰,地质形态不明确

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缺乏对界面进行划分,如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区分,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定义等。岩石风化程度包括岩体的解体和变化程度及风化深度,主要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地质形态方面缺乏对地下物体形态、埋藏深度、埋藏位置的确定。

1.4勘察质量低、内容不完善

勘察单位对勘察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勘察质量不高。在勘探点布设上,根据建筑基础形式和结构不同,对勘察的深度要求不同。对于埋藏较浅和地质性质好的地区勘探要求深度较浅,对地质差的地区要求勘探深度深。一些勘察单位无视地区地质区别,追求工程进度,对勘察的质量要求不严格,埋下工程质量隐患。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下,一些勘察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勘察内容不重视,甚至缺乏勘察点平面设计图。

1.5勘察技术落后

施工单位在实地考察不足的事情下导致对工程设计方面缺乏科学性,勘察的技术手段落后,对复杂工程的分析不足。对岩土工程的勘测需要采用先进的克里格法,目前一些施工单位的勘测技术落后,对勘探点的布置随意,使得勘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另外,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落后的勘察技术无法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准确估计,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不当也容易影响勘探结果。

1.6忽视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岩土勘察成果属于对工程所在地区研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要想准确评价该地区的地基土层,就需要提前把握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目前岩土勘察工程中,只简单对工程所处位置进行单点勘察研究,缺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研究。致使做出的勘察报告与当地工程实践经验和地区实际相偏离,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规范,提出的建议缺乏创新性,造成巨大的经济资源浪费。例如:某工程建设有一层具有蠕变特质的含砾黏土层,与水分相交融并进行搅动后,会大大降低土层的强度。但经过原位试验和土工试验的证明,该含砾黏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承载力。如果缺乏地区经验,不清楚这试验结果的话,就会对该土层的承载力值产生误判,进而提供不合理的建议,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2改进措施

2.1重视勘察人员的技术培训

传统的勘探技术手法难以适应现阶段发展需要,加强对勘察人员的技术培训能够保证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避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保证工程勘察质量以达到工程建设要求。勘察人员在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前提下,在具体的勘察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不同的勘察分析技术。此类技术手段不仅包括科学分析勘探数据、使用高密度点法分析评价岩土工程,也包括使用计算机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勘探结果进行科学评估。

2.2规范勘察程序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规范勘察程序,在勘察之前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对施工地的地质、地形和拟建建筑的性质做好详细的分析。完善勘察程序能够有效避免在勘察过程中出现基础性错误。规范的勘察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在可行性研究勘察中施工单位应整理出详细的数据资料,为初步勘察提供准备详细的数据资料,保证勘察质量。详细勘察中,不仅需要全面把握岩土体的性质,对地质的构造以及地下物体形态、埋藏深度等因素也要有准确的数据支持。

2.3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案,明确勘察人员职责

岩土工程勘察对于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工程有不同要求,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应根据场地地层实地情况,多方协商选择合适的勘察基础方案,避免发生套用别地勘察方案的情况。在实地勘察中,勘察人员应明确责任,对土层鉴定、原位测试、地下水测量等具体勘察任务分配到人,保证勘察过程顺利进行。

2.4强化地区性研究、制定地方性规程

目前,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汇总了几十年来我国地质勘察行业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是我国统一的勘察准则,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地质地形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土地成分,同一土地成分也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形成环境的千差万别使得同一名称的地基土拥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力学性质,不同区域的基土承载力也会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能够满足大多数地区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却并不完全符合所有的地区的勘察标准。鉴于此,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整体性指导下,大力强化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符合区域标准的地方性规程。

2.5建立健全勘察市场监管控制体系

由于现阶段我国勘察市场还存在一系列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岩土勘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强化对勘察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清除勘察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现象。第一,强化对勘察工程项目合同的审核与监理力度,提高勘察工作任务的明朗化与整体化,谨防盲目勘察、无序勘察或越级勘察等情况的发生;第二,强化对岩土工程勘察现场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保障勘察质量的合格;第三,完善勘察报告的编写与检查过程,严格审核勘察报告中的所有项目内容,强化对现场稳定性的评估和对选型的论证,避免勘察报告中只有泛泛而谈的描述,缺乏具体可行的针对性策略和内容分析。

3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基础性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勘察是影响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合理的的数据。作为岩土勘察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高度的责任感,依照“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步骤科学的进行,为工程建设准确详实的岩土工程资料,全面掌握岩土勘察工作的相关要求,仔细地开展勘察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明友.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