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合唱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感受美、展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艺术素养”……这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宣传口号。最近,在南京的主要街道和各大高校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2月9日-14日,来自全国131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计4600余人汇集金陵,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盛会在此举行。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参与者
本届展演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艺术论文报告会以及校长摄影作品展四个部分。其中现场表演类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专场和器乐专场。声乐部分的47个节目包括了合唱、独唱、表演唱等形式,其中合唱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大部分都是40人以上的大合唱。与声乐项目相似,器乐部分也是如此,在参加展演的32个节目中,有24个是大乐队合奏,包括民族乐队、管弦乐队和管乐队,有4个节目是小合奏,只有2个重奏和2个独奏节目入选。
对于这样的安排,本届展演的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教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解释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合唱所涉及的人数多,覆盖面广,相对于有较高技术要求的独唱和表演唱,合唱的门槛要低得多,许多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也可以参加,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合唱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另外,从获奖比例来看,集体类的节目也将占据大部分奖项,个人类的奖项不会超过10%,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敦促各高校发展群体性艺术活动,这远比培养一、两个尖子学生要重要得多。
让高雅艺术成就民族的脊梁
本届展演的声乐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承办,参加展演的代表队除了北大、南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合唱实力雄厚的传统名校之外,还有诸如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大学、藏医学院等来自偏远地区的高校。这些学校带来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节目,为展演增添了绚丽色彩。
让大学生成为艺术事业的生力军
本届声乐项目展演不但覆盖面广,而且水平也很高,对此专家们一致认可。
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瑞敏表示,本次展演的合唱水平令人感到“惊讶”,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好的台风。指挥家杨鸿年认为,本届普及组的水平有明显提高,像天大、南开、北大等传统名校的合唱水平一直非常高,他们对于合唱事业的推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天津大学举办了合唱指挥培训班,非常有意义。这次涌现出来的华东师大、温州大学等一批学校给人印象很深。展演的选材比较注重音乐性,没有出现太先锋的探索性作品,而且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委约作品;在唱法上,无论什么唱法都能注意到音色的圆润和发音的科学性,演出形式也比较多元化。另外,本次展演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指挥,他们对于地方合唱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则兴奋的表示,大学合唱发展形式喜人,大学生应当成为艺术事业的生力军。
1.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高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进入到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在合唱教学中往往应付了事。小学音乐课的上课频率在一周两次左右,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合唱技巧多数学生在下一次课时已经遗忘,很难在音乐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2.学生没有合作意识
中高年段的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合作意识往往不够。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唱技巧十分自信,在音乐课堂上一旦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展示,在唱歌的过程中故意唱得很大声;有的学生则对于唱准自己的声部缺乏自信心,在合唱的时候声音很小,甚至根本不发出声音,导致整个和声部分有高有低,整个合唱效果不好。
3.学生缺乏兴趣
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对合唱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要熟记自己的声部旋律,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和配合,对于一些缺乏音乐学习兴趣的小学生来说,合唱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合唱练习失去了参与兴趣,无法真正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
二、优化小学中年段合唱教学的方法
为了让更多的小学中年段学生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发展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唱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美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对于合唱中的声部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如此,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会更加关注合唱技巧,在音乐欣赏的时候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合唱的自信心,找到音准,提高合唱学习的效率,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参与,掌握合唱的精髓,实现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音乐教师也应当改善课堂合唱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同学情谊以及快乐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合唱的热爱情感,并将热爱转化为自身的兴趣以及爱好,最好能够将其转化成为理想以及志趣,辅以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于合唱技巧的学习产生内在的动力。
在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声、听力同步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音乐艺术,在不同的合唱环节锻炼小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小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对于听觉的感悟更加深刻,学生之间彼此依赖,信任感逐渐增强,在彼此合作讨论以及倾听的过程中改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还能够确保合唱的和谐。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合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合唱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倾听合唱范本,找到其中的难点,自主攻克。这不仅尊重了中年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自主性,还让学生掌握了合唱的科学原则,对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八只小鹅》这首歌曲的时候,加入模仿小鹅的二声部无疑是最佳的表现方式,小鹅的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将歌曲衬托得更富童趣。再如,《小事情》这首歌曲讲述的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故事,在一定的情感驱动下,中年段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就能够带领学生更加准确地抓住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同时也赋予了学生一段丰富的情感体验。
1838年10月,巴黎的一位声乐教师阿道夫・阿尔曼・比才的儿子诞生了,老比才为儿子取了一个威武显赫的名字――亚历山大・凯撒・利奥波德(均为帝王将相之名),两岁时比才在教堂洗礼中教父赐名乔治,从此乔治代替了帝王的威名使用了35年。小乔治在父母的影响下,4岁时就随母亲学钢琴,母亲成了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老师。9岁时比才向巴黎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马尔蒙特尔学习钢琴,第二年正式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蒙托尔、齐梅尔曼学习钢琴,从著名作曲家古诺学习对位与赋格,从作曲教授阿列维学作曲。1855年比才17岁时写了《C大调交响曲》,就显露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形式明快活泼,艺术结构严谨,但作品并不被看好,只是在80年后才被发掘出来。在学院学习期间,比才弹钢琴的技艺已相当出色,匈牙利钢琴大师、作曲家李斯特,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都很赞赏,比才放弃了收入不菲的钢琴演奏生涯,而献身音乐创作。
1857年音乐学院毕业的那一年,比才参加了独幕轻歌剧《米拉克里医生》的创作大赛,与法国未来的轻歌剧大师勒科克并获一等奖,因康塔塔《克洛维斯与克洛梯尔达》荣获罗马大奖。
由于获得音乐学院一系列奖励,比才于1857年底出访意大利,下榻罗马的梅迪奇别墅(梅迪奇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比才能住进如此豪华的别墅,足见其身份已非同一般)。在意大利期间,比才曾构思了歌剧《纽伦堡的箍桶匠》、《堂吉诃德》、《埃斯梅拉达》。1859年由于无视学院写宗教题材颂歌的要求,却写了类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喜歌剧《堂普罗科比奥》,而招致学院教授们的愤懑。1860年比才完成了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诗人蒙斯的叙事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撰写的带合唱的交响诗《瓦斯科与珈马》。
1860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珠人》终于写成并于1863年首演于巴黎,这是一部洋溢着当时法国很流行的东方情调的作品,歌剧写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上一些理想化的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然而歌剧的演出未能获得什么好评,只有柏辽兹在评论中指出总谱有许多成功之处,有不少优美、热情、色彩丰富的乐段。3年后第二部歌剧《贝城丽人》问世,这是根据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同名小说写成的,但演出后公众反应平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他写的一生中唯一的艺术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宣言,发表在《国家与国外观察》杂志上,这篇题名《音乐漫谈》的论文中,作者要求艺术家应恪守真实,抨击装腔作势、墨守成规。
60年代末,比才续写早些时候未完成的作品,其中有交响组曲《罗马的回忆》,此曲在比才死后更名《罗马组曲》流传于世。
也许是由于家境清贫,或许对男女情爱的独特看法,比才而立之年时仍孑然一身,他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为朋友,我愿意舍死忘生,如果为女人而伤及毛发,那我就是个傻瓜。”当朋友们正在为他的婚事担忧时,1869年6月,恩师阿列维的爱女热纳维叶芙・阿列维竞成了比才夫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桩迟到的美满婚姻只维持了6年,1875年比才病逝随之告终。
19世纪70年代是比才创作的新时期,巴黎公社的日日夜夜在比才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社提出“艺术属于群众”的口号,比才颇为赞赏,从而在这段时期里,他的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思想。这里顺便提一下,比才青年时期是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度过的。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法军惨败,此时比才新婚不久也于8月参加了国民自卫军,在巴黎被围期间,比才也被困城内却处变不惊,专心致志于构思乐剧《为法兰西献身》(根据雨果长诗《为祖国从容就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