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理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受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经济体制与高校教育规模等的直接制约,精英教育和单一模式的发展理念主导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这是与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大众化和多样化的高校教育发展观是我国高校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
我国实现高校教育大众化必须突破保守的高校教育发展理念,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把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首先要把实现高校教育大众化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其次在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力与财力上的支持。再次,改革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各种制度,特别是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已经明显不适应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旧制度。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决不是规模上的简单扩大,在确立高校教育大众化理念的同时,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理念。高校教育的多样化内涵丰富,包括高校教育目标上多样化,即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即完全打破政府包揽举办高校教育的局面,使集体(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能成为高等学校的举办者,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即鼓励不同主体以各种形式或途径在财力与物力上支持高校教育的发展;发展形式上的多样化,即不能追求高等学校的单一化,鼓励举办形式或模式的多样化,支持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高校教育;结构上的多样化,即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体现的多样化;高校教育评估标准上的多样化,要求决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高等学校与所有的受教育者的质量。
三、高校教育时空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时空观里,高校教育是一次性的和有一定地理(校园)限制的,也就是说,高校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里进行的有一定修业年限的教育。这种教育看重的是在高等学校度过的学历。随着知识更新率的加快、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理念正逐步落后于时代,更不适应于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终身化、信息化正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适应这一发展潮流,传统的高校教育时空观必须转变,确立高校教育终身化和信息化的新理念。
关于高校教育终身化,在我国虽然早有人倡导,但至今基本上还流于口号,尚未深入人心而为人们真正重视和实际接受。就高等学校来说,对于开展回归教育和知识更新性质的教育观念模糊,广泛开展的所谓的继续教育名不副实,实际上是第二条进行高等学历教育的途径,最多是与普通高校教育并行的学历教育,目的是满足没有高校教育学历的成人的需求。要确立高校教育终身化的观念,首先在社会上改变只看学历不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现状,形成一种人人尊重知识而不是尊重文凭、尊重人才而不是尊重学位的新风尚。
其次,取消学历终身制,实行学历再认制度,对获得学历一定年限(假如10年)者,必须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年限和必修的课程记录或有相关的成果等,否则,取消学历或在职业变动、晋级晋职时原有学历不予认可等。
再次,高校教育机构要为接受继续教育者提供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当今的继续教育名副其实。这样才能使社会成为学习的社会,才能加快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关于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随着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正逐步显现出来,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确立。不少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手段欠缺,还有些高等学校虽然有不少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但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仍占主流甚至在一些高等学校里一统天下。要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师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技能,实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信息化;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网络)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教学或学习的内容,并纳入常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高等学校的虚拟化,这就是正在崛起的网上大学或虚拟大学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日益显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特点,因此,加速高校教育信息化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四、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创新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内容有三个要点:一是主张同一模式,即通过相同的方法、内容、要求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忽视甚至轻视个性的培养;二是注重专才培养,即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培养目标比较狭窄,重视一技之长、专业对口,不重视全人的养成;三是强调继承性教育,即突出对前人知识的传承,忽视创造性的培养。显然,传统高校教育人才理念与新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完全背离的。
一般而言,高校教育个性化观念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宏观意义上的个性化,包括一个国家高校教育的民族性、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其次是微观意义上的,即关于教育对象的个性问题,具体是指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人才观或培养目标的角度来探讨的高校教育个性化,就要针对教育对象或学生的个性。这种意义上的高校教育个性化的内涵是,在全面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教育要有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全面发展教育观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表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高校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但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使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成为同一种模式的人,也不是使每一个人的天赋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倡导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就是要使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专业教育,使其成为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的专业人才。
创造性是新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今知识总量快速增长,更新率加快,传统的传承性和注重现有知识、技能掌握的教育观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学校里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学会学习和培养创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新经济社会里有所作为。创造性不仅是我国传统高校教育所缺少的,也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西方大学毕业生所比不了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在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方面,我国却远不及西方,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不是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天生如此,而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缺乏创造性所致。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首先在理念上确立高校教育要有创造性的新观念。提倡创造性的高校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二是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创业是创造性的具体化,是创造能力的体现。总之,创造性教育应当成为21世纪或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特色,当然,笔者主张用创造性教育改造传统的高校教育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传统的高校教育,而是对传统的高校教育进行扬弃,使之成为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校教育。
五、高校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
新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传统的高校教育基本上是比较封闭的。高校教育观念的落后保守是传统高校教育封闭性的主要方面之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高等学校被称为“象牙之塔”;二是国与国之间的高校教育缺乏必要的交流、通融或交流、通融不够、不充分;三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与国际眼光,这显然是不适合新经济社会的要求的。确立高校教育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理念,是高校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而有机的联系是高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新经济使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校教育由社会的边缘正走进社会的中心,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高等学校也由“象牙之塔”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高校教育社会化的观念,要求高校教育要更多更广泛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高校学校要成为社会重要的服务机构。但是,强调高校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和高等学校成为社会性的服务机构,不是要使其成为被动适应社会或成为社会的应声器,而是要求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提供与其身份相符的各种服务。
论文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2.教师的学术影响和人格感召的教育理念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双重角色。首先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进修、自学,用新知识与信息来充实自己,从而通过学术影响学生。如:
2.1关注新闻报道,关注事实。
2.2经常看报,关注教育动态及发展动态。
2.3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书,帮助同学门寻找新时代的榜样。
2.4关注同学们喜欢阅读的书籍向学生介绍新人、新事、新风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5班上订阅《中学生心理》和同学门一起解决心理上存在的不良倾向,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才能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以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刚正不阿的优秀的人格本色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为学生作好表率,作到老师优雅的一笑一颦,智慧的一言一行,向学生播撒正直、坚强的人格种子。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读初中时的班主任刘嵩祖老师就曾感召我向他学习;现在我们三度合作的孙荣虎校长和何尧老师都是很好的佐证。因此,用良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学生,可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或许,多年以后有很多学生会像我一样爱教师这个职业,用爱心传递文明。
3.教育需要充满美好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班级的管理的实际,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充满热情的期待,拓展学生憧憬美好的未来。我对学生的期待是:首先学会做人,再学会生存,其次学会求知。要求学生要自己能够赏识自己,相信自己;我行,一切皆有可能!我对他们的良好期待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到自信,激发内在潜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都感觉到学习、生活中充满了生机,前途一片光明。在班上成绩虽然相对差的一些同学,但表现、思想品德同样优秀。高2007级1班的李文军同学属于高三才从外地转校而来的,就成绩而言在班上属于基础较薄弱,但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期待,在毕业时他很高兴的说“虽然上不了好大学,但并没有因此失望”!他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一所职业院校,将来同样有前途。
4.教育中转化后进生的木桶理念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与培养优等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后进生在任何一个班级都客观存在,其产生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直接表现在学习上不主动和行为上的不规范。因此,后进生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木桶理论认为:决定木桶容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如何培养后进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增强他的信心,具体的讲:
4.1克服马太效应,给后进生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马太效应揭示的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要克服这种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参与锻炼的机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内部驱动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如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班级建立劳动监督岗;在班级中由文艺委员主持每星期一次的“文娱表演,人人参与”活动;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等。
4.2利用霍松效应,给后进生一个激励进步的机会。霍松效应认为,当人们知道别人在注意自己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只有当不断地给人精神鼓励,并给予充分肯定时,才能更好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如高2007级1班的李兰同学,非常喜欢主持和朗诵,在参与学校的竞选元旦晚会主持人时,三次都未选上,原因是在舞台上的“高度”不够,这无疑打击了她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自尊心。于是,我就在班上给予她展示的机会,并推选参加校朗诵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这成绩的取得激发了她奋发向上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现在,已跨入大学的李兰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五、加强心理引导,弥补将要缺失的感恩与挫折教育的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独身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子女吃苦,主观意愿是好的,但客观效果往往相反。现在有相当的学生都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父辈围着自己转,过者舒适的生活,当困难或苦难不期而致无法面对挫折时,或由于虚荣心的滋长,而忘却了父辈的辛苦付出,而只懂得无情的索取和挥霍,悲剧也就发生了。曾警醒于世的浙江金华第四中学的“徐力杀母”等事件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脆弱与被扭曲的现象并非个别而需要大家关注,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施于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帮助他们向健康方向发展。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如在母亲节、父亲节、五四青年节来临之时,要求他们用实际行动给父母、自己送上一份祝福;也开展过“面对挫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经历挫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课题,如何去应对,有哪些好的方法,如何学会吃苦,磨练意志等。在开展的过程中,融入情景时,我们师生都留下了感动或伤痛或欣喜的眼泪,这同时也是给心灵的一次洗涤,心理的一次矫正。
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方法去迎接挑战。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征途任重而道远。
1.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
4.以学生主动性为本。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获得实效,必须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学生作为客体对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关键,占主导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强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观。要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就需要有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支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也就是“学生”放在一切培养教育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PBL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够体现学生利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个性提供必要空间。使学生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和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这种理论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在大一就已经对这种就业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早作打算的大学生在大一时候就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四年后真正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才会有好的状态和好的结果。
二、高校对于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的对策与建议分析
(一)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足够的关注度
在每年毕业生超500万的当下,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就业率也成了评价一个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高校,他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让全社会都给予认同的,而并不是给予大学生一个好看的象牙塔。在大学已经成为了跳板的当下社会,高校的就业指导自然也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给予足够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自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一旦一个大学里面出来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时,这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等都会受到这个社会的质疑。而许多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选择的都会是自己认为的“热门”:热门城市,热门专业,热门高校。这些所谓的“热门”就业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作为高校无论合适,都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支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经费、场地、人员的“三到位”,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三)指导就业队伍应该是有经验的、专业的指导团队
在面临大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给予一只专业的、职业的,有经验的指导团队来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重心。自然,整个队伍中相关人员能否达到指导大学生的目的也将会是这个团队所要关心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聘请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内部人员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为目的来进行相关分析和解决。而外部人员已将企业为重点,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为企业的相关要求做到分析归纳。最后,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对比,了解学生的期望与企业的供需有着怎样的差距,再进行相关的指导。这个团队无论在何时都该富有创新意识和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具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能力。这样在指导工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进行各个高校的联络工作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各个高校的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因为各种高校的专业侧重点不尽相同,在相关高校的企业关注度自然也不大一样。但是,每一所高校的毕业生都为各个专业,有弱有强,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要关注其他高校是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如何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不断的进步,我们便可以看到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是整个过程中所需高校的凝聚力必不可少。
三、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与高校的关联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未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国外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到老,活到老”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思想状况来看,大部分民众都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将终身教育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中,可以让广大民众明确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让其明白自己能够从终身教育中获取何种益处,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管理活动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的管理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习者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导的管理理念,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职业知识培训机会,将教育工作覆盖到学习者的发展全部。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考虑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需要,着重对学习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变动的准备。同时,还要丰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一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对学习者的“追踪”,在学习者完成学业后,不能置之不管,还应该对其学习情况展开追踪调查,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二次培训。为此,可以对学习者建立起个人学习账户,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更高的要求,这是终身教育理念最为显著的特征。
2.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原则就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与其他教育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升教育工作的开放性,这也能够让社会其他阶层获取到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过渡。首先,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效协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涵盖到政府、教育、产业界等多个部门,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加强教育部门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学习渠道,让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不同的教育活动中去。再次,完善培训质量认证体系,让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可以得到各个教育系统的承认,这一指标体系需要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公正的评价过程。
3.灵活性原则
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等活动中,还需要遵循灵活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多元化的课程才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发展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日间课程、夜间课程;为了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设置微型课程、虚拟课程等。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此,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此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不仅仅针对学习者,还包括广大的教师群体。为此,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只有教师的水平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要为教师提供必备的学习机会,职业学校也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使其深刻意识到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辐射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一)国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
国人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在高考录取时,本科学校优先于专科职业学校录取学生,只有考不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才去专科职业学校读书,专科职业教育成了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教育制度无情的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专科职业教育的学生被我们的社会打上“低本科生一等”的烙印,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高度集中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高技术性人才匮乏,阻碍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加拿大,他们认为专科职业学院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一样的重要,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各有所长。大学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偏重于理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偏重于实践技能。在加拿大,专科生如果还想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就再去读大学,而本科生毕业后如果觉得实践技能不够,还需要多学些实践技能就再去读专科职业学院。加拿大教育更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的资源整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为社会、为学生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加拿大的学生和社会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文凭上更加务实。比如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文凭的高低不是录取员工与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是看岗位的性质,人才需求与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一个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绝不会录取一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而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多会录取一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的专科生。如果这个本科生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那他还需要到专科职业学校去学技术并取得相关技术职业证。相反,国内对学生的认定更多的是看文凭,把学生引导到文凭竞赛的道路上,使得学生不是在为社会需求、自身兴趣而学习。结果是,学生们非常辛苦的考取文凭,但高文凭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更好的胜任工作,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现在由于招生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已经转变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是指,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很难,但毕业很容易,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这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到80%的学生毕业率形成反差。加拿大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是指学生通过考试、申请等方式想进入学校学习很容易,但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达到学校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不能毕业。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就是“宽出”与“严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考核时,会带来巨大区别。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对文凭、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国人对文凭的热衷,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代社会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在传统思想方面,由于我国古代读书好的学生,最终可以做官,读书成功意味着事业成功,渐渐使国人对读书形成了巨大的期望,高学历高文凭成了一味追逐的目标。在现实中,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很少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一味鼓励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而子女如果选择读职业类院校,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成功。在社会选人、用人观方面,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不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产生了错误的社会影响。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环卫部门招聘环卫工人时,有研究生竟然成功应聘。我们不否认研究生也能做合格的环卫工人,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相违背。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要唤醒国人对文凭的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样是人才!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教育管理问题频发。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下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卡纳多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为例。在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学习期间,平时接待我们的是已经从“卡纳多学院”毕业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则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读2年后转入“卡纳多学院”继续学习2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及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卡纳多学院”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在“卡纳多学院”学习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国内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文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国内职业院校读了两年,他们大部分英语四级都没有能通过,那么在国外学习面临语言压力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留学生坦言,在国内两年是“混”过来的,在国外两年是“学”过来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一到国外就认真学习了呢?是因为在“卡纳多学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学年两学期中,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则必须留级,全部课程通过后进入下一年级学习,至于具体毕业的时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全部课程通过的时间,在“卡纳多学院”有读了5年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当中国留学新生进入“卡纳多学院”时,与师兄师姐们一交流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顺利毕业,而且“卡纳多学院”的课程通过率一般不超过80%,比较难的专业,学生顺利毕业的甚至只有约50%,严格的考核树立了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发展打好了基础。和国内学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有补考,补考不及格甚至还有毕业清考,而且毕业清考的通过率极其的高!学生们届届相传,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好的学风自然很难建成。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树立更好的学风,要从对学生认真严格的考核开始。通不过考核的,则不能让其毕业,这既是对社会人才质量负责,也是对学生自身负责。
(三)打通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教育资源互补
1.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
尊重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从人格上说,师生是平等的,因此,师生相互尊重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师道尊严”的误解常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地位被漠视,教师以居高临下之势对待学生,忽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当教师以无可置疑的口吻对学生发号施令,当教师把双耳束之高阁不倾听、不理会学生的陈述,当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学生时,教师离学生的距离已愈来愈远了,班级管理又从何谈起?更遑论有效了。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倾听、感受、理解学生的诉求,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畅通师生互动沟通渠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相互尊重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才会有生命质量的关注,才能做到“以生为本”。
2.信任学生的品行潜能
魏书生说:“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教育相长的基础是师生的互信。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信其生,授其道”。相信学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人具有多元智能,是因为“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人与人交往活动过程的缩影,学生在班级中需要互动依存,学生所发出和接收的讯息,在质和量方面都会影响彼此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应有的态度是信任学生的品行是可以影响和引导的,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可以启发的,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培养和维持互助互信的心态,以时间和精神去建立与学生足可信赖的互动模式。
3.乐见学生的暂时缺陷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都具有相对未经发掘的潜能,教师、家长担心的许多困难、问题都可能是掩藏着的启发潜能机会。班主任面对学业、纪律、思想、言行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应有的态度是正视学生暂时的缺陷,正如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学生一无是处,抱怨、悲观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擦亮眼睛,或是一叶障目,或是固化的思维异化了学生观。观念、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班主任乐观的情绪态度、积极的肯定接纳都会让处于艰难、困惑、失败中的学生重燃希望的火种,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既是为师者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是持续传达促成学生实现奋斗目标意愿,让学生在达致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受的精神动力。学生不是产品,产品不及格可归入废品,教育的失败则是贻误学生的一生。教育是用心灵赢得心灵,班主任关怀学生健康成长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5.刻意安排让理念着陆
刻意安排是透过围绕方向目标,经刻意设计,目的在启发潜能的地方、政策、活动、流程和师生去实现目标和方向启发潜能教育实践理念。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利于教育实践的环境和氛围,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重要的表现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实践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营造基于尊重、信任、乐观、关怀信念的班级文化氛围,围绕目标以人物、政策、地方、计划和过程为载体有意而为,让理念着陆、行走、看得见摸得着。
二、以启发潜能教育要素
落实班级管理行动学校和教师要落实启发潜能教育理念,创设和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空间与氛围,必须透过5P(People人物、Policy政策、Place地方、Program计划及Process过程)的同时运作,互相配合,始能成效。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涉及班级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核心对象和目标取向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班级纽带上的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应以严爱相济、管放相融、堵导相成的策略建立师徒式、家庭式的师生关系;学生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班级脐带上的班级中最直接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目标一致、严己宽人、相互欣赏,形成朋辈式、兄弟姐妹式的同窗关系。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不仅带有明显的感彩,还取决于人们各自需要的满足程度。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班主任有效作为的需求均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视班级仅是学习场地,班主任也不再把班级权当工作场所,师生融入班级大家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民主参与共建班规班纪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由此,班规班纪就是“班级师生、家长共同的约定”。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的班规班纪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经过民主与集中,目的是约束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行为习惯。其一,班主任是制订目标方向、框架思路、主体内容的主导者。班规班纪草案经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修改、表决,再通过家长会审议,这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是让较多的人来参与决策过程,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理性不足。家长对规则制度的了解为今后班规班纪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班规班纪条款约定家长如何配合、参与、支持班级建设,这是家校合作的保证。其三,班规班纪的监督运行由班委会负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锻炼。
3.建设教育性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课堂教学,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殿堂、精神的家园、生活的港湾有利于凝聚向心力和增强归宿感。一是在课室的整洁上下功夫,整洁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力量和约束效力。二是在课室的美化上做文章,选择适当位置选取合适内容让学生自主布置课室,如班级活动照片、温馨提示、祝福语等,建设积极乐观、关怀信任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学生。三是在文化的引导中求实效,适度张挂正面价值取向的内容,如各种奖状奖旗、学生作品、奋发图强的班呼班号、奋斗格言等,营造一个受人尊重、富有教育意义的氛围。有形的环境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无形的良性刺激,促进理想的确立、精神的追求、文明的形成。班级环境的建设过程其实更是难得的教育过程,出自学生之手是一种收获,自然更懂得珍惜。
4.组织多类型的体验活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达成班级建设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的管理实践活动。首先,班主任应坚持班级常规活动,达致班级管理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其次,充分借力学校的各类活动,如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春秋游、校庆、学雷锋等,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塑造班级精神核心、展现学生才艺、锻炼学生能力,达致人人以班为荣、班级以学生为傲的局面。最后,积极组织富于班级个性特征的体验活动,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参观探访、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班级归属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唯我独有”,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自己班级的独树一帜、精彩纷呈,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5.公开班务张扬民主风气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包括小组合作、探讨等多种形式。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追求学业水平提升、追求每个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本应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却发现,之前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地理知识脱节,学习困难。为此,沈阳市在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地理测试,由此带来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认可,这反而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施带来了新契机。
2.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
优化学习方式,创建生本课堂,增强生本课堂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才能体现教学真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优化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
2.1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科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地理方法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中,优化学生的倾听、读图、交流。从而提升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
(1)阶梯式分解倾听: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观察学生状态,在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能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2)阶梯式分解读图:高质量的地理学习是会读图。生本课堂首先将读图分为五点即,读图名图例,读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读地形与河流,读城市。地理教学关键是地图,只有学生自己对地图感兴趣,才会主动塑造地理思维。
(3)阶梯式分解交流:生本课堂中地理教学的交流一要明确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二是激励、指导交流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几人一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取得好的效果即可。
2.2优化教师教学,做好协助工作
“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上,需要牢记三点,即激励、引导与点拨。
(1)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活动激励、语言激励、小组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学校引入小组评价机制,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集体感使其愿意主动参加活动。
(2)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即在哪(地理位置)、地图颜色(地形特点)、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人文地理)。使学生喜欢地理课堂,充分发挥主动性。
(3)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地理语音,点拨地理联系。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思维习惯。
2.3优化地理课堂,突出地图地位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运用传统板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教师专业的板画技能,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运用位置记忆法,多动手,真正让地理课变成人人参与,学生做主角。
3.结论与建议
在初中地理参加升学考试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课堂质量,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只有以学生为主,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方式,地理教师时刻谨记自己的“协助”地位,真正在课堂上做好倾听、读图、交流的协助工作;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激励、引导与点拨的协助工作;真正运用好地图这一第二语言,最终帮助学生不仅在地理课,在其他课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与特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特征如下: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体。班级管理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②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最基本的本质和原则。③全面依靠学生。班级中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好班级的每一项工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用事必躬亲。全面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是生本教育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
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
(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一)教学方针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够好奇,能够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变成课堂上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二)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差异,并在知识的积累量上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来分配学生,在根本上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好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全面性原则
初中生物教育的面向群体应该是整个课堂,不能出现出小灶情况,根据每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课前预习、课堂流程、课后作业,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无缝隙的教学任务当中。通过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面对自己的弱点,审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现在所处以至将来的环境,并在大环境下拥有质疑性的思维能力来一步步发展自己;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和面临的问题,学生要学会能够公正、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在一件事物的发展走向上得到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所表现的特殊性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并且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明都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的场和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过程中,有机地将人的成长、社会进步、科学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吸收行为;在学生拥有相应的意识的同时,还要在身上确实的落实到行为上,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一种走向,更是一种精神。以上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核心思想———真实、动态、全面、客观、和谐、行动。相信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方针和走向,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素质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服务终身发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阅读课文,观察标本,观看视频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执教"探索生命的方法"时,我做了这样的课堂设计:1.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腐烂的肉中有许多蛆虫。提出问题:看到这些蛆虫,你想了解什么?2.让学生大胆猜想:蛆虫是怎么生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把两块等重的牛肉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碗内,一只碗口,一只盖上纱布。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实验成功,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设计关注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设计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身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的运用。
三、总结
(一)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人员更应具备社会营销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与适应性等。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绿色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要体现突出绿色理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强化能力、简易可行等特点,即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及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全方位体现和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整体性原则要求大学绿色教育各类课程绝不仅仅是模块式的机械堆砌,应构成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渗透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学绿色教育是一种理念,必然渗透、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藉此对各专业主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前瞻性原则是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可行性原则指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基础教育,它应和环境类的专业教育有所区别。要求大学绿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既体现绿色教育理念,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树立起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观。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独立学院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要开设与将来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具备绿色的环境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
(一)公共课
绿色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置体现“文理交融,技能过硬,学以致用,用中求通”,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一般开设4-5门绿色课程,重在比较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对策等内容。如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讲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中挑选4-5门作为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判断和处理环境问题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还可将环境教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在公共基础课中将绿色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的教学中。绿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和环境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专业课
1.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生本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生本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在教师为之创造的情景中,小组合作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无限兴趣。
1.2小组汇报展示小组汇报展示,是生本教育体现团队分工合作能力的最佳环节,通过小组组员上台展示汇报讨论成果,其余同学及时纠正补充的方式,完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生产”。
1.3小组讨论与汇报展示范例[成员1]在探索放大镜的观察方法时,我们发现两种方法,1:物体不动,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成员2]在比较不同厚度的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时,我们各小组交换不同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同一物体,发现镜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成员3]板书。放大镜观察方法: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②目、镜不动,物动。放大镜厚度与放大效果:放大镜镜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学生1]我想补充的是:放大镜镜片透明且呈凸状,因此又叫凸透镜,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老花镜;相反还有凹透镜,如学生中常见的近视镜。
2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进行的,主要学习了:①、放大镜镜片特点: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②放大镜具有放大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物体实际大小;③两种观察方法:物动、镜动;④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小组加分
教师对发言同学以个人为单位,每发言一次为本小组加一分,累计加分。最终评比出分数最多小组,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并在班级评比栏内贴小红花一枚,月底清算,用班费进行物质奖励。
4学生畅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