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安全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安全交底
很多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的推进,很多从业人员都不明确自身在施工当中的安全生产的权利与义务。
(二)机械方面
在日常的施工当中,从业人员为了方便施工,没有定期的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与检修,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检修与保养的不到位,从而在正常施工当中出现安全事故,威胁到人身安全。
(三)防护装备与监督
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节约开支,没有给施工人员发放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或者是提供部分质量不达标的安全帽、安全带等等装备,但是在正常使用当中,就容易出现断裂等现象。另外,作为施工安全员,不能够及时的监督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施工安全技术及防护对策的主要内容
(一)有备无患——加强预防试验
在施工期间,对于施工设备需要进行不定期的预防试验,从而做到定期的检查、维护以及维修现场施工设备,从而确保施工当中使用的设备的指标能够符合安全生产标准。预防试验主要是在再一次施工施工设备之前,对于其绝缘性、机械强度等等属性进行定期的试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不符合生产要求的材料使用而导致故障的发生。例如:预防试验包含了混凝土的强度测试、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试验。由于施工当中的长期磨损,施工设备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也容易导致周边的施工人员受到伤害。所以,就需要做好定期的检修,确保设备能够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之下。另外,作为建筑施工单位也需要在入场之前仔细的检查合格证、许可证,做好安全性能测试。
(二)提高素质——做好安全防护
作为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向施工人员定期的提供安全防护用具,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合理的个人安全防护当中做到正确、合理的使用。此外,作为施工人员也需要对于施工的操作流程、安全生产规范等等有足够的了解。施工管理部门需要对施工人员免费的发放安全工作服,并且将现场施工当中存在的危险隐患以及操作要领及时的告知施工人员,让其明白违规操作会带来如何严重的后果。对于施工人员,管理部门也需要做好安全施工培训,并且将其记录在施工人员的个人档案当中。对于部分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的考核没能够达标的,不指派相应的施工任务,需要对其再进行教育培训。在进行新的施工场地或者是从事新的岗位之前,都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施工培训。当突发安全事故,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停工,启动应急方案,将人员迅速的撤离出危险区域。由于施工的需要,施工部门需要购买新型材料,采取新型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时候,也需要事先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施工教育。
(三)合理施工——注意清理场所
对于施工现场周边所搭建的建筑物,也需要满足施工的安全使用规范。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地下管线、空线以及周边的建筑物都可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另外,施工人员的生活区也需要与办公区、作业区分开。施工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也需要注重卫生符合标准。在施工建筑物内,不得设置施工人员的集体宿舍。在施工现场使用的活动板房需要通过油管审批,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才能够使用。建筑施工的单位以及人员也需要安全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控制以及减少“三废”的排放量。
(四)协调关系——注重强化管理
施工人员自身所具有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安全施工是否能够实现。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之中,需要将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关系协调好,将各自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权力落实到位。也只有施工人员之间相互的协作与团结,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能够达到工程设计的实际要求。协作指的是经过讨论之后,再做出决定,但是绝不能由一部分的人员进行操作,需要满足共同利益。例如:**高层建筑施工当中,为了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建设单位下达的任务,管理人员一味的要求将施工期限缩短,而忽略了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而导致施工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由于不合理的安排,导致双方出现了冲突,进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当错误发生后,相互推卸责任,使得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矛盾激化,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施工,反而将工期延后。而在之后的反思当中,管理人员也发现了管理当中缺乏技巧,才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所以就与施工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在双方的协助,共同努力之下,才确保了施工的顺利完工。在建筑施工当中,也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彰显施工现场活力,从而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将难关克服。
(五)预防为主——强调安全管理
在建筑工作当中,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施工单位的评价、对于企业的声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管理的安全教育,做好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忽视,可能导致建筑施工工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当中的安全管理密切的联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建筑企业工作开展当中,安全才是核心内容。对于施工现场,施工单位需要做好全面的、充分的安全防护工作,也可以通过横幅、标语等等措施,提醒现场的每一位施工人员“安全第一、遵守安全制度、做好安全防护”。如此,才能够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受到损害。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是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安全防护,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最终提高工程质量。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防护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启示。
2.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意义
施工安全是每个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必须首先保证工程安全。安全技术及其防护对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并综合采取相应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进而有效提高工程安全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和效益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这些技术和防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确保安全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避免因安全事故发生而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能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确保他们在施工中严格遵循规范流程开展施工。最终实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3.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其防护对策
3.1落实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制。根据建筑施工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落实相关人员职责,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施工单位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和管理,全面负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与职责。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合理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遵循规范流程开展施工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项目经理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3.2做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对比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选择最优方案开展施工。在方案设计时,要认真编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现场用电方案等。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应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由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另外,方案编制之后要提交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监理人员参与论证和讨论,确保方案合理,从而有效指导建筑工程施工。施工中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落实到位,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有效保障建筑施工安全。
3.3重视建筑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该由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相关领导等共同参与,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施工技术交底,明确建筑安全施工要求,对施工方案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对施工方案进行签字认可,有效指导工程建设。另外,为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在建筑施工各危险区段,应该科学合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从而更好指导工程施工。
3.4加强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工作。对施工的机械设备、施工器具、原料等进行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等方面的检测,不合格设备一律不能用于施工。做好机械设备定期养护和管理工作,确保设备安全、高效,使其处于最佳应用状态。对陈旧、落后的设备应该及时淘汰,采用新型设备代替,从而有效保障设备性能良好,提高安全水平和施工效率。
3.5确保临时建筑物的安全。重视临时建筑物搭建工作,有效保障建筑物安全。施工现场和办公区、生活区应该分开设置,确保相隔距离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提高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安全水准。施工中还要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流程,对噪声、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有利于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6发放个人防护品并规范施工操作。及时为施工人员发放安全防护品,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对危险系数要求较高的作业项目,应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保障施工安全、顺利完成。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允许上岗施工。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之后,也要加强员工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流程,提高施工效果,预防事故发生。
3.7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安全生产事故、质量事故、火灾、气象灾害等,提高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水平,尽量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施工单位要根据应急预案,准备器材、人员、设备等进行演练。做好各项安排工作,提高事故处理能力,以尽量减少相关事故对施工所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3.8推行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为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建立安全、文明施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施工效果。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巡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4.结束语
1.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烟囱效应明显,竖向扩散速度快。2010年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案,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震惊全国。该公寓是老式高层民用住宅,存在消防设施匮乏、楼内消火栓丢失或损坏、缺少灭火器等安全隐患,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电焊溅落的金属熔融物引燃了脚手架上的聚氨酯泡沫碎片,引发火灾,火势受高空风力及火场小气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蔓延迅速,约6min后,浓烟烈火将整栋大楼笼罩并形成立面燃烧。试验表明,高层建筑火灾,烟囱效应明显,竖直方向扩散的速度能达到3~4m/s。在无任何阻挡的情况下,只需半分钟,百米高楼的火势就能从底层蔓延到顶层[1],火灾扑救工作很难有效开展。(2)高层建筑内部情况复杂,人员密集,疏散困难。高层建筑高达几十米,甚至超过二三百米。由于大楼内垂直距离大,高层住宅容纳人数多,火灾发生时,又不允许使用电梯疏散,只能使用楼梯逃生,若防烟(封闭)楼梯间失去密闭性,人们将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疏散,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逃生成功,很可能发生窒息等事件。大量案例表明,火灾中的遇难者大多数都不是被烧死的,而是死于浓烟窒息。因为浓烟中携带有较高温度的有毒气体和微粒,对人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3)消防装备滞后,扑救难度大。目前平顶山市区有登高平台消防车2辆,分别为53m登高消防车和32m登高消防车,受扑救面及有效臂长等因素影响,仅能满足15层及以下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工作。举高喷射消防车5辆,其中60m举高车1辆,16m举高车4辆,可控制90m以下高层建筑火灾。目前全市建筑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为320余栋,占全市高层建筑的42.5%,高度超过90m的建筑有130余栋,占全市高层建筑的17.3%。由此可见,目前公安消防部队的消防车辆和装备与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2影响逃生效率的因素
(1)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实地检查中笔者发现安全疏散设计大多是按照2006年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完成的。随着建筑体量的不断增大,功能不断复杂,现有规范已不能满足新建筑形式的要求,一些超规范的设计开始出现,同时也有一些开发商为了增加使用面积,降低投入,设计中利用超规范的漏洞,压缩走道、楼梯间及前室的面积,留下先天隐患[5]。人为增加了人员疏散逃生的困难,大大减少火灾中人员的生还概率。(2)后期维护不当,安全管理不善,大量消防设施处于不能完好使用的状态。笔者此次火灾隐患排查的数据显示,平顶山市高层建筑共有75栋,其中一类高层建筑267栋,二类高层485栋,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共有680栋,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有594栋。投入使用前验收合格率达到95%以上,而投入使用后,约有43.4%的建筑消防设施不能保持完好有效,这是由于物业单位管理不善,操作不当,加上普遍存在安全门反锁甚至损坏、安全出口或楼梯间堆积物品等现象,失去了固定消防设施控制初期火灾以便赢得逃生最佳时间的机会,违背了原有的设置初衷。以至于当火灾发生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往往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2高层建筑人员安全逃生数值模拟分析
众多的火灾扑救案例显示,高层建筑的防火工作,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工作环节:安全疏散设计、日常管理、逃生技术和疏散演练工作。计算机模拟疏散逃生由于其经济便捷及可操作性成为目前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利用Pathfinder软件,从建筑物中人员安全逃生设计的角度,研究了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问题,通过改变参数模拟不同的疏散方案。
2.1模拟对象概况
图1为平顶山市某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单层平面图,建筑面积为2200m2/层,共26层,每层高约3.5m,总共91m。该高层办公楼南北长44m、东西长50m,将其划分为7个区域,办公房间设置在建筑四周,中部设置楼梯和电梯。每层楼都有两部疏散楼梯,楼梯宽为1.4m,且两侧楼梯入口处均设置了防烟楼梯间,同时有2部消防电梯和3部普通电梯。
2.2疏散场景设定
2.2.1安全疏散设计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安全逃生设计中,逃生楼梯的数量、宽度和分布的设计是重点。设计中由于忽略了火灾情况下人员的恐慌、能见度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实际火灾中,依据规范要求设计出来的宽度指标太理想化、疏散能力严重不足,实际疏散时间会远远大于设计预定的时间。结合工作实际及火灾蔓延规律,笔者认为此建筑的最佳疏散时间在10min左右。
2.2.2疏散模拟实验设定
设定3个影响参数,分别为楼梯数量、楼梯宽度和分布位置。由参数变化衍生匹配出不同工况:(1)楼梯的数量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设定楼梯数量分别为1、2、3、4,计算火灾情况下不同楼梯数量所需要的疏散时间;(2)楼梯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设定楼梯宽度分别为1m、1.1m、1.2m、1.3m、1.6m时,计算火灾情况下需要的疏散时间;(3)楼梯的分布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设定楼梯分布在建筑四角、在四面墙的中部、在建筑的中部,计算火灾情况下不同楼梯分布所需要的疏散时间。
2.3实验结果及提高高层建筑人员逃生效率的对策
楼梯数量、楼梯宽度与疏散时间的关系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图3可知:疏散时间(横轴)随着楼梯数量(纵轴)的增多而降低,疏散时间(横轴)随着楼梯宽度(纵轴)的增加而减少,由此可见,楼梯数量、宽度与疏散时间均呈线性关系,且楼梯数量的影响系数更大,表明楼梯数量对疏散时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建筑设计中预留越多的疏散楼梯疏散效果越明显,相对于楼梯数量,楼梯宽度的影响系数略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建筑空间结构,避免占用不必要的空间,实验模拟的建筑最佳疏散楼梯数量及宽度应分布在设定疏散时间(600s)附近,即2部疏散楼梯,楼梯宽度选定为1.3m。楼梯分布方式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楼梯分布在建筑中部的疏散逃生所用的时间是最少的,且远远小于其他分布方式,在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取这种方案。这种结果的出现与人类固有疏散思路相近,缺点是占用空间大。目前,由于广场式、天井式等超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楼梯布置迁就于建筑的整体商业理念设计,越来越多的楼梯分布于各区域角落,不便于疏散,人为增加疏散时间,为安全考虑,仍应以中部为主,且至少保证一部在中部。
3结论
【关键词】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前言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与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更要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并将安全生产,安全责任的意识从上至下贯彻下去,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整体层面上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进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完成。下面主要从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建筑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方面来介绍。
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分析
1.1施工环境问题
建筑施工大多露天工作,并且工作地点不固定;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工作的范围也参差不齐;工程施工为体力劳动,多需工人手工操作,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容易发生故障,需要人员定期修理;工人素质相差大,来自全国各地;施工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遇到暴雨、冰雪天气无法工作;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如果不做好防范措施,坠落事件时有发生,在井下作业时,也面临着瓦斯中毒的危险。
1.2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管理者,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建筑施工中,危害最大、最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就是施工人员因自身的大意、失误而从高处坠落;部分施工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到安全防护用具的重要性,为图一时的方便而在未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违规作业,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一些施工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就直接上岗进行特种作业,对于细节操作既不了解也不关注,就会诱发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管理缺陷
施工现场管理包括人员管理、机械管理等,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施工秩序混乱,施工缺乏规范性,从而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建筑施工现场会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物品,但经常有施工人员违规进行材料的搬运、保管,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机械设备使用中,乱搭、乱绑电线的问题十分常见,对重大危险源无管理台帐,这些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1.4漠视安全规章
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规章大多以应付检查了事,没有具体可行的办法指导工人施工。项目责任人也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小,无需过度管理。建筑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一些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约规定的竣工期过短,施工单位为了压缩工期不得不要求工人加班作业,过度劳累为工人安全带来隐患。在紧张的施工中,并不方便施工的管理,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2、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防范策略
2.1全方位了解工程信息
要实现工程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就要建立整个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将信息化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由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事故发生时间、事故严重程度都是不可预测的因素,为了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就必须保障工程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确保各种风险及事故信息能够被及时、有效的传达,从而为实施相应的风险防控活动提供支持。
2.2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
科学的施工方法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即在施工前事先编制详尽的施工计划和安排,明确目标工期、工程质量、劳动力组织、设备及材料配备、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环境保护措施、安全防范措施、成本控制措施等,为此,就需要在施工前对工程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施工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要考周全、到位,强调施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各道建筑工序进行合理穿插安排,从而为建筑施工的安全、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保障。
2.3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建筑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包括施工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压力容器、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电器设备漏电、电气焊火灾等。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就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制度,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加强危险源的检查和排除,例如,对危险性较大的施工项目,要进行专家论证;对施工用电进行严格管理,定期检查电器、电线防护情况,防止发生短路问题;对于电线敷设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电线接近金属脚手架,确保用电标准严格满足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对于电气焊使用的氧气、乙炔以及其他易燃易爆品要禁止漏天放置;对于机械设备加强维护管理,防止机械失稳导致的人员砸伤事故;一些施工中的重大设备必须在四方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
2.4对安全事故要提前做足防患准备
安全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要时刻对安全事故保持较高的警惕状态,从人员、机械、材料、工艺等角度出发,动态分析、辨识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整改策略,对相应的风险事故做好充足准备,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要做好事故原因的分析和调查,对于安全措施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强化,确保同类事故不会再次发生。
3、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是指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突发事故第一时间予以响应、处置,并进行后续跟进处理的过程。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规,施工组织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措施,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取和分析事故信息,积极组织救援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具体如下。
1)事故发生后,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对事故原因、影响有一个具体了解,并查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初步总结事故情况。
2)管理人员赶赴现场之后,首先要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工作,在对事故具体情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之后,还要组织施工人员实施自救、抢救工作。
3)在弄清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后,再结合事故实际情况,尽快将事故汇总报告给上级部门,并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来组织后期的补救工作。
4)如果事故状况比较严重,难以开展自救工作,或者有伤情比较严重的伤员,要立即请求当地救援部门参与支援,保障受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5)做好和上级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对事故前因后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按规定提供事故现场的重要样品和原材料,针对性的制定处理措施,防止事态继续恶化。
结束语
我国建筑也的迅猛发展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危险程度较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应该为施工单位敲响警钟。由于建筑行业露天作业,特别是高层建筑作业,工人施工要更加仔细小心。虽然在国家严格监管下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所减少,但生命无价,施工单位绝不能马虎。本人通过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参考。施工安全是建筑行业长久的话题,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工人,都应该时刻牢记安全,平平安安上班,高高兴兴回家。
参考文献
[1]孙波.探究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其调配[J].江西建材,2014(1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建筑工程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正向着占地面积更庞大、设计结构更复杂、技术工艺更先进的趋势发展。然而,随着施工难度与工程量的不断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各工种、工序的危险系数,而许多企业考虑到项目的施工成本,往往会裁减监督管理团队的人员配备、缩减项目的安全投入,以至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对此,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安全、施工安全、使用安全,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周期较长并复杂的过程, 建筑安全监管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 且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经常发生, 实现建筑安全施工形势逐步好转,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且提出了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几点对策。
一、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设置较混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的设在建筑管理部门、有的设在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有的设在建筑市场管理部门、有的设在安全监督站、有的设在工程质量监督站等等, 导致安全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安全执法主体资格, 缺乏权威性, 监管不到位, 监管力度不足, 造成安全监督执法弱化, 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2. 安全监督队伍的现状和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主要存在着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无编制或编制过少, 不能满足建筑队伍不断发展扩大, 工程量不断增大的需要。有些地方让监督人员一人身兼二职, 既管质量, 又管安全。施工质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安全施工是存在于施工过程之中的, 因此他们进入施工现场往往只能是看到了质量, 顾不上安全, 导致安全监督名存实亡。特别是各县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只有兼职人员或一两名专职人员,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3. 安全监督管理队伍素质较低。许多监管人员进入安全监督管理队伍之前从没有搞过安全管理工作, 不懂安全, 不懂业务, 文化水平低。全国现有的安全监督人员中, 高级职称仅占3% - 4%, 中级职称占10%- 15%左右, 初级职称占30%左右, 近60%以上人员不是专业技术职称。
4.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 问题突出。因为政府机构多次改革, 新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交替, 导致政府部门管理安全的职能交叉, 多方插手,多头管理及处罚的现象比较多见, 造成企业在同一事故上, 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政府职能部门、机构的不同标准、要求的监管与处罚, 企业的意见与压力很大。
5. 建筑安全监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落后, 缺少必要的监管手段。因为经费不足, 技术装备、检测器具短缺落后等因素, 安全监管人员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 仍然用的是眼睛看、耳朵听、手摸的传统方法, 影响着安全监管的科学性。
二、完善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1. 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体制。
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 首先须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定位, 确定其单位性质是行政部门, 鼓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大胆执法, 将监督机构的性质由执法类的事业单位直接转型为主体上由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执法单位,使之行使行政执法更加合理合法。其次须避免多部门集中执法, 对于监督机构要实行垂直管理以排除行政干扰, 使监督管理能充分运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现行规范标准。最后为了确保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权威性, 监督机构要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检测手段, 不断探索及实践适应不同时期要求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建立起规范的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提高施工安全监督工作水平。
2. 实施现场工程安全监理。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 “工程监理单位与监理工程师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 而且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 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 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情况严重的, 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 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 工程监理单位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在政府建筑安全监督中, 引进社会监督, 进一步健全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 也赋予了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的监理权利, 监理单位在对工程施行监理过程中, 完全可以借助于其审查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进行现场巡视及旁站、组织验收与履行签字手续等, 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抓好工程安全监理管理工作, 将对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抓好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
任何事物均不是绝对安全的, 安全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控制危险源, 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即使万一发生事故, 也能把伤害及损失降低到较轻的程度。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是建筑施工现场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根源, 只有抓好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管理这个安全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方能避免群死群伤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才可以达到上述安全工作目标。
4. 建设高素质安全监督队伍。
建筑安全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因为各种原因, 目前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偏远地区的县市, 有些人自己都不懂, 到了工地胡乱指挥, 这对安全管理危害非常大。一个合格的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要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与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规程, 建筑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行为科学等知识。主管部门要分期分批的进行安全管理监督工作培训, 经培训合格的, 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与此同时, 要对监督进行法纪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弄清部门的职能,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坚持严格执法, 依法监督管理。所以, 监督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 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 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高校,优势,建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参与方式
建筑安全生产一直是我国安全生产关注的重点。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筑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倡导建立“和谐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大了对建筑安全生产的投入,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据《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建筑安全生产总体状况保持稳定,但形势不容乐观,全年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事故死亡人数仍在千人以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必须狠抓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安全知识普及,特别要抓好特殊工种和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构建建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以下简称“安全机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任务,绝不是只听取汇报、检查资料流于形式就能完成的。为推进安全机制建立,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平稳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可让高校参与进来。
1.高校参与安全机制构建的意义
1.1对整个行业而言
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数量少、实力弱,而建筑企业众多,单纯依靠行业协会推进安全机制构建实属不易。高校作为专业性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完备的科研场所和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单纯依靠建筑行业协会的不足,也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压力。论文大全。
1.2对建筑企业而言
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对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也愈来愈重。建筑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此外,安全业绩差的企业在其他项目投标中也很难中标。高校与建筑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提高安全业绩,获得丰厚效益。论文大全。
1.3对高校自身而言
一是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高校的办学投入很大,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交流、培训等正是充分利用了自身师资、科研场所、丰富经验等有利条件和资源,提高了高校的经济贡献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拓展了办学空间。校企合作、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资格认证等方式,拓展了高校办学空间,为高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高校参与安全机制构建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又增强了自身实力,宣传了高校品牌。
2.高校参与安全机制构建的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认同。但高校如何有效的参与到安全机制构建中去,尚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本文借鉴了国外高校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参与方式。据对美国MIT的68位从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个人拥有专利的学者的调查发现,咨询、科技出版物、毕业生及合作研究是最重要的知识转移途径,如图1。
考虑到国内高校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安全机制构建中必须要做到有针对性,大体可归结为当好“三库”。
2.1当好“人才库”
培养专业人才、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参与安全机制构建的立足之本。高校学生是未来建筑管理人才的主体,如果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势必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又何谈安全机制构建。
建筑安全事关生命安危,安全教育必须注重实际效果。教育方式需多样化,除开设建筑安全理论课程以外,还应设置实地讲解以及事故案例分析等课程。有条件的还可开设安全技能教育课程,包括相关作业技能,掌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以及事故应急处理等。通过灵活多变的安全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认知,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
2.2当好“科技库”
当好安全机制构建的“科技库”是高校的发展之石。高校在在立足“人才库”的基础之上,可以协助政府部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监督机制,完善事故记录、检查、申报制度,根据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实时有效的政策。同时,为了建立由市场经济主导建筑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高校应当大力协助建筑业行业协会发展,帮助建立自运行机制,形成由同行评议、同行监督的良性循环,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建筑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核心,如何促使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是高校发挥优势的重点。一是开展安全培训,高校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安全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资源,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为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开展安全生产理论知识教育、以及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等培训,还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资格认证。需要指出的是,安全培训应该突出全员参与,既包括实地操作的技术工人,也包括施工管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决定着安全费用的投入,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才能保证最根本的安全生产。二是加强同企业的开展安全技术理论研发。“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安全生产永葆生机。高校可与建筑企业联合成立安全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研究,推动安全机制构建。三是注重技术转移,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借助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建立安全技术转移中心与科技孵化器,通过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科综合的优势,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进行系统集成,孵化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为建筑企业提供实用的安全技术。
2.3当好“思想库”
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高校之间交流合作也比较密切,容易形成高学历、高能力优势联盟。鉴于此,高校可以当好建筑行业的“思想库”,承接建筑企业的安全咨询,帮助查明安全隐患,消灭安全事故,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形成安全文化。论文大全。此外,高校应当作为沟通纽带,定期组织建筑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与高校坐堂会诊安全机制构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
3.加强支持,保障高校参与顺利进行
3.1政府大力支持与政策导向
高校参与安全机制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安全机制构建得到了极大重视,相关部门已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技部也颁布了《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对进一步发挥高校作用作出了指导性要求。在这样大好背景下,就需要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制定有利于高校参与的政策,促进高校投入到安全机制构建中来。
3.2当好高校与建筑企业沟通的桥梁
高校在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建筑企业产生矛盾,如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追求短期利益,高校更注重学术成果等。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来解决这些矛盾。政府作为高校和建筑企业的监管方,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对地方经济所起的作用,协调好双方的关系,力争实现政府、高校和建筑企业的“三赢”局面。
4.小结
通过高校优势资源提高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是一个快捷的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只有做到建筑企业、建筑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高校等“全员参与”,安全机制才能顺畅构建,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业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度).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3(10).
[3] 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J].科技与法律,2002(02).
[4] 邱长江.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02(06).
[5]Agarwal,A. &Henderson, R. Putting patents in context: Exploring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IT[J].ManagementScience, 2002, 48(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安全;教学
建筑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工程建设事故高发、牵涉面广、其伤亡率仅低于煤矿业,社会影响恶劣,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010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27起、死亡772人,并且较大及以上事故相比2009年还出现了反弹。建筑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目前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建筑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也成为业界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建设项目管理人才,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将在建设一线生产领域工作,他们也必须管理项目工地上从事一线施工生产的大量建筑工人,那么安全生产问题也是摆在毕业生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安全问题,也要密切注意与管理安全生产知识匮乏的建筑农民工的安全生产问题。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将直接深刻地影响建设领域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伤亡率。科学地讲,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应该从高校阶段开始着手并不断加强,高等院校应该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培训学生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以及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是相当薄弱的,亟待改进。
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安全教学的现状
(一)建筑安全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没有把建筑安全教育设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而只是在其它课程如建设法规等的某些章节简略地有所涉及,因此教学内容体系也相当零散不成系统,各门相关课程对建筑安全的教学有时重复讲解,而相反有些重要的建筑安全内容各门课都未曾给学生讲解到。据调查显示:家庭、学校对灾难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获得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43%是从电视、广播上学到的,25%是从报纸、刊物上学到的,18%是从专题宣传片上学到的,只有11%的内容是从学校里学到的。那么高校尝试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也是势在必行的。相反,国外许多高等院校相当重视建筑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并将建筑安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为学生开设,如美国的建筑专科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专门的建筑安全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最初阶段就牢固地树立安全管理生产的意识和理念,掌握系统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这与他们进入工作管理岗位后再临时补课参加在职培训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教材问题
由于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安全教学内容都零散地被淹没在其它专业课程中,加上高校业界的专业人士对建筑安全的教学重视不足,导致主要针对建筑安全的专业教材不系统、不规范,跟不上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建筑施工课程里涉及了部分建筑安全技术,建设法规课程中涉及了建筑安全法规等,但系统地介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整改与事故处理原则方法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安全法规等的系统专业的并且适合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还是相当缺乏的。因此,编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并且适合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建筑安全新教材也是高校业界的专业人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安全教学本来就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教学内容。从工程管理专业师资来分析,教师本身在他们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也未接受到系统的建筑安全教育,因此他们对建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也是零散不成系统的。虽然教师也知道建筑安全的重要性,但也只能口头上给学生强调一下却无法为学生系统讲解建筑安全知识和技能。而且大多数教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高校工作,因此缺乏参与工程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安全的理解和体会也只能停留在书本文字层面。而建筑安全教学,需要讲授理论和联系实际相结合。教师自身水平也限制了其教学效果,那么其结果就是教师授课时常常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听课也觉得索然无味,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安全教学改革
(一)设置专门的建筑安全课程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可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经验,也尝试设置两学分的专门的建筑安全课程,课程性质可以定为限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整改与事故处理原则方法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安全法规、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典型安全案例等。工程管理专业其它专业课程提及但未深入讲解的有关安全施工管理的知识点在这门课程里可以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讲解,以达到强化学生建筑安全意识和安全施工管理能力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即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记也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教学方法死板,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效果会更好,比如为学生放映典型的建筑安全事故案例影像资料,组织学生们小组讨论分析该案例;组织学生们到施工企业和建筑工地就建筑安全问题针对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实地采访调研,要求学生们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内容,并撰写调研报告、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以及调研论文等并作为期末考核主要依据,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工程实际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在本科生认识实习、施工企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通过现场参观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三)师资的多元化
中国高校教师有相当大比例是直接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工程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因此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成为了搞好教学工作的主要绊脚石。因此为了弥补教师们实践技能的不足,院系应该鼓励授课教师到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实践并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教师在从事过实际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后,其授课方式、授课案例的搜集等方面将得到显著地改进。并且,院系也可邀请企业界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专业人士或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举办建筑安全专题讲座,通过现场提问解答等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工程实际中建筑安全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师资的多元化也是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不容乐观的建筑安全事故频发问题,高校也有责任为缓解建筑安全问题贡献一份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国家很多领域过分看重生产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安全,体现在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只关注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能影响学生人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学生正确积极的安全观的培养就是高校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从长期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经历总结出一些对建筑安全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以资与同行们探讨,希冀对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保护施工管理者自身和建筑工人们的生命健康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宏.高校建筑安全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建议[J].建筑安全,2007,(5):59-60.
[2]王华桥.浅议高职院校建筑施工安全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7):79-81.
关键词:建筑安全;保险;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建筑业始终是一个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之一。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2003年全球的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总数为35.5万起,其中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约6万起,占16.9%,也就是说该行业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起致命事故。此外,在工业化国家,发生在建筑工地上的死亡人数在与工作相关的死亡中占据的比例高达25%~40%,而该行业雇佣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为6%~10%。在我国各行业安全事故中,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位居第三,紧排在交通和矿山行业之后,是事故多发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统计,建筑行业2000年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2001年发生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2年发生事故1,208起,死亡1,297人;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2004年发生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2005年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6年发生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由此可见,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安全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希望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建筑安全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分析
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在全国、地区或一定行业范围统一收缴、管理基金,工伤职工待遇既含有短期的医疗,又有长期的生活补助;二是由雇主依法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伤害保险,也称雇主责任制度,其特点是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资金,一次支付伤害待遇;三是两种制度并存。
我国采用的是工伤保险制度与雇主责任制度并存的制度。一方面要推广福建、大连、佛山等地的经验,推动工伤社会保险机构主动介入工伤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制度。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模式,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促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伤保险直接干预事故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工伤保险自身的管理形成对事故预防的间接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费率机制可以刺激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工伤保险基金可增加工伤事故预防的支出、工伤保险机构可促进对安全生产的监察。
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际上属于雇主责任制度,它是以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造成伤残、死亡、支出医疗费用、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作为赔付条件的人身保险服务。它可以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的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建筑安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我国建筑安全投入水平长期偏低,这与思想认识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普遍认为安全投入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能省则省。而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安全投入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不像常规投资那样产生现金流收益,而是安全事故造成的企业和社会损失的减少,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节省,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保护。
根据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显示,在1999~2001年的三年间,香港全社会的安全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889%、0.974%、1.041%,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999~2001年全香港因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社会损失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0.799%、0.585%、0.444%,事故损失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安全投入确实能减少安全事故的社会损失,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筑安全增值函数I(S)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曲线趋于平缓,其最大值取决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图1)
事故损失函数L(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当系统无任何建筑安全性时,系统的损失为最大值(趋于无穷大),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损失趋于零。损失函数和增值函数曲线在建筑安全性为S0时相交。当建筑安全性小于S0时事故损失大于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当建筑安全性大于S0时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大于事故损失,此时系统获得正的收益,建筑安全性越高,系统的建筑安全效益越好。
无论是本质增益还是拾遗补缺,都表明安全投入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用安全功能函数F(S)来表示,即F(S)=I(S)-L(S),如图2所示。(图2)
对F(S)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当安全性趋于零时,安全技术系统毫无安全保障,系统不仅毫无利益,还将出现趋于无穷大的损失;(2)当安全性达到S0点,由于正负功能抵消,系统功能为零,因此S0是安全性的基本下线,当S大于S0后,系统出现正功能,并随S增大,功能增强;(3)当安全性达到某一接近100%的值后,功能增加趋于平缓,并最终限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水平。
由此说明,安全不能改变系统本身创造价值的水平,但可以保障和维护系统创造价值的功能,从而体现安全的价值。
四、博弈论在建筑安全理论方面的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众多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却为什么不愿意投入呢?首先,从宏观过程上看,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即建筑安全活动的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甚至在过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对策应先于服务系统功能的出现。其次,从微观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预防型的,而事后抢救型的建筑安全措施有时效性,建筑安全系统相对服务系统,是控制系统。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企业出于眼前及局部利益,不愿意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考虑,又需要企业加大安全投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而企业则希望国家在基础设施、安全培训、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培育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这个竞争中,双方存在着某些“摩擦”,但在总体上来说,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使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重要的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也需要建立一种竞争的制度和秩序,如何建立却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博弈的结果。
1、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表1演示的是政府与企业的支付博弈过程。假设Ce为企业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所需付出的成本,Re为遵守制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Cg为政府检查的成本,Rg为企业遵守规章制度后给政府带来的收益;F为政府对不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的罚款额。(表1)
当Re-Ce>0时,企业安全措施能够获得收益,此时纳什均衡为“采取措施”、“不检查”,这也是该博弈中最完美的结果,对企业、社会均有利。
当-F
当Re-Ce
2、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表2演示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博弈过程。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竞争建筑企业,两个建筑企业的雇主和雇员均乐于建立建筑安全的工作环境。两个建筑企业面临同样的两种选择:增加安全投入或不增加安全投入。I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D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P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A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但安全水平增加。(表2)
当企业1采取“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得到竞争优势,他的最优策略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当企业1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竞争劣势,他的最优策略也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这样的话,无论企业1采用什么策略,企业2为了自身利益一定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反之,无论企业2采用什么策略,企业1也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
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两个企业都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显然这个结果不是最优的,最优的结果应该是两个企业都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所以,国家如果想要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制定强制的安全投入规定,监督企业执行,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五、结论
建筑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劳动者不仅需要有生命的保障,而且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的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安全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与建筑安全相关的保险、投入产出理论和博弈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希望能促进建筑业更健康、更安全、更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云.建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龙英,刘长滨.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周世宁,林柏泉,沈斐敏.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袁海林.建筑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研究[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10.
关键词:建筑安全;保险;博弈论
一、引言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建筑业始终是一个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之一。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2003年全球的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总数为35.5万起,其中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约6万起,占16.9%,也就是说该行业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起致命事故。此外,在工业化国家,发生在建筑工地上的死亡人数在与工作相关的死亡中占据的比例高达25%~40%,而该行业雇佣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为6%~10%。在我国各行业安全事故中,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位居第三,紧排在交通和矿山行业之后,是事故多发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统计,建筑行业2000年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2001年发生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2年发生事故1,208起,死亡1,297人;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2004年发生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2005年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6年发生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由此可见,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安全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希望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建筑安全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分析
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在全国、地区或一定行业范围统一收缴、管理基金,工伤职工待遇既含有短期的医疗,又有长期的生活补助;二是由雇主依法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伤害保险,也称雇主责任制度,其特点是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资金,一次支付伤害待遇;三是两种制度并存。
我国采用的是工伤保险制度与雇主责任制度并存的制度。一方面要推广福建、大连、佛山等地的经验,推动工伤社会保险机构主动介入工伤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制度。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模式,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促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伤保险直接干预事故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工伤保险自身的管理形成对事故预防的间接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费率机制可以刺激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工伤保险基金可增加工伤事故预防的支出、工伤保险机构可促进对安全生产的监察。
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际上属于雇主责任制度,它是以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造成伤残、死亡、支出医疗费用、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作为赔付条件的人身保险服务。它可以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的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建筑安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我国建筑安全投入水平长期偏低,这与思想认识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普遍认为安全投入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能省则省。而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安全投入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不像常规投资那样产生现金流收益,而是安全事故造成的企业和社会损失的减少,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节省,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保护。
根据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显示,在1999~2001年的三年间,香港全社会的安全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889%、0.974%、1.041%,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999~2001年全香港因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社会损失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0.799%、0.585%、0.444%,事故损失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安全投入确实能减少安全事故的社会损失,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筑安全增值函数I(S)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曲线趋于平缓,其最大值取决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图1)
事故损失函数L(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当系统无任何建筑安全性时,系统的损失为最大值(趋于无穷大),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损失趋于零。损失函数和增值函数曲线在建筑安全性为S0时相交。当建筑安全性小于S0时事故损失大于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当建筑安全性大于S0时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大于事故损失,此时系统获得正的收益,建筑安全性越高,系统的建筑安全效益越好。
无论是本质增益还是拾遗补缺,都表明安全投入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用安全功能函数F(S)来表示,即F(S)=I(S)-L(S),如图2所示。(图2)
对F(S)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当安全性趋于零时,安全技术系统毫无安全保障,系统不仅毫无利益,还将出现趋于无穷大的损失;(2)当安全性达到S0点,由于正负功能抵消,系统功能为零,因此S0是安全性的基本下线,当S大于S0后,系统出现正功能,并随S增大,功能增强;(3)当安全性达到某一接近100%的值后,功能增加趋于平缓,并最终限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水平。
由此说明,安全不能改变系统本身创造价值的水平,但可以保障和维护系统创造价值的功能,从而体现安全的价值。
四、博弈论在建筑安全理论方面的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众多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却为什么不愿意投入呢?首先,从宏观过程上看,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即建筑安全活动的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甚至在过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对策应先于服务系统功能的出现。其次,从微观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预防型的,而事后抢救型的建筑安全措施有时效性,建筑安全系统相对服务系统,是控制系统。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企业出于眼前及局部利益,不愿意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考虑,又需要企业加大安全投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而企业则希望国家在基础设施、安全培训、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培育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这个竞争中,双方存在着某些“摩擦”,但在总体上来说,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使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重要的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也需要建立一种竞争的制度和秩序,如何建立却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博弈的结果。
1、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表1演示的是政府与企业的支付博弈过程。假设Ce为企业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所需付出的成本,Re为遵守制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Cg为政府检查的成本,Rg为企业遵守规章制度后给政府带来的收益;F为政府对不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的罚款额。(表1)
当Re-Ce>0时,企业安全措施能够获得收益,此时纳什均衡为“采取措施”、“不检查”,这也是该博弈中最完美的结果,对企业、社会均有利。
当-FCg,则不存在纳什均衡。
当Re-Ce
2、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表2演示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博弈过程。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竞争建筑企业,两个建筑企业的雇主和雇员均乐于建立建筑安全的工作环境。两个建筑企业面临同样的两种选择:增加安全投入或不增加安全投入。I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D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P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A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但安全水平增加。(表2)
当企业1采取“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得到竞争优势,他的最优策略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当企业1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竞争劣势,他的最优策略也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这样的话,无论企业1采用什么策略,企业2为了自身利益一定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反之,无论企业2采用什么策略,企业1也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
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两个企业都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显然这个结果不是最优的,最优的结果应该是两个企业都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所以,国家如果想要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制定强制的安全投入规定,监督企业执行,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五、结论
建筑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劳动者不仅需要有生命的保障,而且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的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安全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与建筑安全相关的保险、投入产出理论和博弈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希望能促进建筑业更健康、更安全、更稳定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云.建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龙英,刘长滨.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周世宁,林柏泉,沈斐敏.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袁海林.建筑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研究[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10.
关键词:建筑安全;安全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ge investment scale and employees, make safety accident caused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loss is huge. The building of the our country safe levels have been low, every year because the employees of the safety accidents killed thousands of peopl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more than ten billion yuan. This paper is the safety of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put forward the strengthen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security; Safety management; explore
我国安全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在建设系统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的行业管理工作,并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现场存在如下的安全隐患:施工现场人员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多工种、多工序易产生交叉施工作业,而个别施工人员由于文化知识层次低,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出现违章作业,冒险蛮干;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只考虑自己施工生产,不顾及周围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有些施工人员为了自己施工方便,随意拆改现场的防护设施,或者随便动用电气设施等,均易诱发事故的发生。
2、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工程各方没有履行相应责任
有的建筑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能完全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术,有的企业甚至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在工程造价中不考虑安全施工设施费用,施工单位为了揽到工程而委曲求全,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则省,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这也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我国法律跟不上形势发展,对安全事故查处不利。
(3)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多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没有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容易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4)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
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3、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4、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大力弘扬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并进行学习教育,写出检查,受到处罚后再上岗工作。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2)通过科学技术投入,减少人为错误,预防事故
①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使建筑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减少不安全因素。③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工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避免工人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
(3)建立健全机构,保证安全监察
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作保障,又要有可靠的安全机构和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作保障。随着建筑企业安全资质和安全许可证工作的规范,许多企业开始设置专一的安全管理部门,按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了必须的资金保障。有了健全的机构人员和资金,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做到上传下达,互不脱节,监管要求及时准确下达,现场的安全管理信息及时沟通,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
目前在施工生产中,从事安全管理监督工作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两部分员工组成:一是有较多现场施工经验技术工人,他们施工经验丰富,善于发现问题,也敢于大胆解决问题,并能吃苦耐劳;另一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能做好技术和质量管理,在施工生产实际中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在图纸会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措施审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中,都有从安全的源头把关,由这两部分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有机地结合,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5、总结语
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意识,施工单位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达到有效结果。我国安全管理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不愿为此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安全制度不完善,责任不到人,国家针对安全事故的法律还未出台。为加强安全管理,首先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此制度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次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安全责任必须逐级落实到每个人头上。第三,再好的制度只有付诸实施才有意义。因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组织监督施工现场对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
[2]徐伟等.建筑工程施工的智能方法[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焦辉修.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安全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它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分析住宅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控制措施。
从目前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
1 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住宅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住宅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依然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有些住宅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放在抽屉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知识一问三不知,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动手抓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事过之后依然故我。
1.2 安全监督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
许多地区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虽已形成,但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监督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地区监督经费一直未得到解决,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造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主动性差。监督机构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测设备和仪器,监督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更无从谈什么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1.3 安全监督模式不适应生产形势发展的实际
目前多数地区的安监机构采取的是监督员分片跑工地的方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种方法在安全监督起步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实施,这种替代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属于越位管理,也不利于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向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向发展。另外,监督人员疲于检查,工作难分主次,且由于监督人员少,有的施工项目进度很快,监督员仅在基础施工时检查过一次,第二轮检查未到工程已竣工,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分清。
1.4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后
从总体来看,目前住宅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2 加强管理,确保住宅建筑安全的主要补正与构想
2.1 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建设,完善安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期,往往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目前建筑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少,许多工作的管理依据不足。如对违反建筑安全规范标准、施工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者的处理,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文可作依据。“违法必究”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工作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责任难以划分,也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应尽快健全建筑安全法规,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执法依据更充分、更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并通过法规约束建筑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促进安全生产均衡发展。
2.2 提高领导者对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
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2.3 改革和完善住宅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
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要重点体现在行政职能的发挥上。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总体上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三是抓典型。好典型推广、坏典型曝光,促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2.4 推行住宅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认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的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OHSMS认证,首先可以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其次,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再次,可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部分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焦红,王松岩.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常见问题以及管理措施。只有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手段,以人为本,以责任制度为约束,加强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才能做到安全和文明的施工生产。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生产建筑产品、提供劳务服务为主的生产经营企业,其生产一般都具有周期长、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成本控制,是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1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常见问题
1.1 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无证和越级施工,挂靠、层层转包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施工单位靠低价中标,揽到工程任务后便以剋扣安全投入、削减安全设施等方式来赚取利润;有的建设单位将工程肢解后分包给多个施工企业承建,在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互相推诿,致使安全生产制度难以施行。
1.2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差
只重效益,不重安全。在市场经济意识的作用下,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企业缺少进行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技术力量,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施工生产中缺少基本的安全设施。建筑行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安全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是引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建筑工人安全素质低
在我国,建筑生产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较贫困的山区、农村。这些建筑工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把进场前的安全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因而,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如: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随意出入安全防护区,甚至是无证操作、跨专业操作等一些违规现象,给施工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缺乏安全救援措施
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加以识别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使小事故变成大事故。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生产现场,均无临时医务室,项目部办公室内也没有悬挂紧急救援的呼叫电话,在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事故后,不能及时请求救援,使本来可以防止的事故和人员伤亡,变成现实。
2 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制度
根据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确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以及专项治理目标,制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把施工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到基层,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与此同时,建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建筑安全隐患、险情及事故社会举报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建设工程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2.2 责任到位,狠抓落实
在日常安全监督管理中,一方面我们根据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规定,把安全监督申报与建筑施工许可证的颁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未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未建立现场安全保证体系、未根据现场特点制定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对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承诺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安全监督。对已办理安全监督的建设项目,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采取定期(每季度、半年检、年检)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职责,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使企业做到领导到位、意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努力降低工伤事故率。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建筑施人员安全防护能力
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车、标语、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并在报纸、电视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宣传安全生产法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事故单位、安全检查不合格单位、安全管理薄弱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规定要求,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传输新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增强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转贴于
2.4 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及时发现创文明工地的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并经常组织各企业到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参观交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使全市建筑工地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彻底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2.5 建立安全防护临时设施费用专款专用制度
必须建立为安全生产提供费用的保障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安全费用不得进入竞价,不得压缩。在施工中,监理、建设等单位及有关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安全费用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6 改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一是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
2.7 加强后期安全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进入后期,项目管理人员、作业工人思想的放松,分包施工队伍的进入,预留洞口和临边的防护、脚手架拉结点被拆除,脚手片被抽掉等等,人的不安全思想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的重合,事故发生几率自然就高了。有些拟创省、市文明标化的工地,在初期管理严格,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较高,但到了后期,特别是检查验收以后,疏于管理,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经常回过头去看看,对建筑施工安全实行前、中、后期全程监督管理。
3 加大安全生产的行政处罚力度
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针对各个时期安全生产整治重点,制定专项整治任务目标,适时地提出整治工作要求。如在防止“五大伤害”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中,以安全防护产品、设施的整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科学、符合国标、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设施取得了很好效果。根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在组织开展日常安全巡检的基础上不定期地对专项整治薄弱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和跟踪督查,并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检查与自查、检查与专项整治、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追究相结合,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们对无视生产工人安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现场存在严重隐患的企业加大惩戒力度,依法对它们进行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敢碰硬。真正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
参考文献:
[1]方雄.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 科技资讯, 2007,(13) .
[2]周永青等.建筑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07,(28) .
【关键词】安全生产 建筑施工 建筑工程 施工安全 建筑施工安全 重要位置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建筑工程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建筑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越来越高,施工安全已成为行业中重要控制和管理因素。在大型建筑的施工建设中,安全事故频发并且前景不容乐观。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特殊性质,各地伤亡事故多发,建筑行业已成为高危行业之一。尽管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巡查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落实生产,但效果都不尽如意。
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定义。
建筑工程中安全生产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努力改善建筑施工条件,克服不利于施工安全的各类因素,防止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对象包括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其中人身安全是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范围覆盖了是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3)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目的是要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并且在不损坏人民和国家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能够顺利生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作业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时也影响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生产企业的形象。
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等力度,但由于近几年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建筑物开始以大型、高层及结构复杂的形式出现,施工难度较为复杂,由于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较多,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依然较多。在各地屡有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重大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这给建筑行业造成发展阻碍,给人民财产带来了损失。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无论是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还是从业人员素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时,工程总承包单位一般都是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来进行设备,而专业分包和进行劳务分包的施工单位很少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普遍都是由工程管理部下设安全管理员来实施管理。将安全作为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实际管理中主要侧重于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如此以来,必然导致安全生产管理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另外,工程总承包单位、项目经理部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完善,无法合理的配备各类人员。部分施工单位只有依靠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人员来负责工程安全工作,而其他人员对安全生产了解甚少,同时又无法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许多施工单位设置的安全管理人员都没有取得相关岗位资格证书,都是从工程质检人员临时调配过来的,既没有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经验,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缺少应对工程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相关管理经验及管理能力,因而对施工现场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2)单位负责人缺乏安全生产的重视度。
又遇见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括企业法人及最高行政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由于施工单位负责人过分的偏向于如何获取工程利益,而忽视了对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部分施工单位以为通过购买意外保险可以转嫁所有风险,进而违法生产导致安全事故不断。施工单位领导者缺乏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必然造成单位下属对安全管理的忽视,形成恶性循环,扰乱了正常的工程安全管理体制。
(3)工程承包单位的成本因素导致工程中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建筑工程承包单位为了能够取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权,竞相压低报价,甚至不惜采取低价投标。在实行专业分包和进行劳务分包过程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和中间承包单位的都在收取管理费,最终导致工程实际施工单位的利润大打折扣。另外,由于建筑行业拖欠工程款项较为严重,施工单位为了能保证正常的施工及生产,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导致用于工程安全管理、安全保护、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形成了安全隐患。
四.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质,导致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建筑工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积庞大、形式复杂多样、笨重不易移动及整体难分,同时涉及建筑安全技术包括:电气、运输、高空作业、防火、防尘、防毒、防爆、机械加工等多种多专业的安全技术。此外,建筑工程还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较为流动。施工机构随着构筑物或建筑物的坐落位置变化,而转移施工地点,因而容易造成起重伤害、高出坠落、坍塌、触电及物体打击等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各类电气设备、施工机械都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需要不断转移操作场所。
(2)产品的形式多样。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所处自然条件和用途不同,工程结构、造成和使用材料不同,造成施工方法随之变化,因而很难实施通用的标准化安全技术措施。
(3)施工技术复杂。建筑工程施工存在人员流动性和施工季节性,导致施工单位临时工、季节工、劳务人员占据较大比例,工程作业中又需要多工种交叉配合作业,土建、土石方、安装、吊装、运输等多单位交叉作业,投入的物资和设备种类繁多。
(4)高处施工和露天施工多。建筑工程生产周期长,高处施工和露天施工较多,施工常常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容易发生伤亡事故。
针对建筑工程的工程特点,在施工管理中,作出针对性管理对策。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入手,建立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合理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设置安全生产奖罚制度,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认真查找安全隐患,深入分析,查处隐患根源。对重点隐患进行治理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治理措施和进行改善后追溯。对重大事故隐患建立排查整改工作档案,对事故隐患等级、类别、原因等要详细记录,并列出整改措施和实施整改后的效果。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虽然建筑市场飞速发展,但建筑市场环境并不规范,导致安全生产存在较多问题。施工单位需要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人员监管、奖励惩罚等多种手段,不断完善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无事故发生。参考文献:[1] 何玉红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期刊论文] 《科教文汇》 -2009年7期
[2]曾凡黎 探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1年6期
[3]杨建修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2年4期
[4]郭东 刍议建筑施工安全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21期
[5]赵红平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在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体现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安全管理;要求;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关系到企业利益、国家财产以及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在施工期间做好全面的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安全施工。综观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实况,几乎每年都有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追究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大多数原因都由安全管理造成,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不当,安全隐患便长存。所以说,建筑施工安全若想得到长期保障,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做好全面的施工安全管理。
一、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涵义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具体涵义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安全监督机构、施工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安全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改正的一项管理活动。该项管理活动的目的是保证施工安全,对象是施工设施、施工工艺、施工人员等所有与施工安全有关的,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物质。需要清楚的是,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管理时必须要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控制,以免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扩展,近年来我国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也在原来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代科学知识的应用将安全施工管理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不仅完善了安全施工管理体系,还提高了管理能力,能在施工管理期间发觉更多的潜在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和安全生产效果。
二、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要求
建筑施工期间所开展的安全施工管理活动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的主要工具,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是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措施有:1)材料运输机械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要对运输车的出车时间、回归时间作合理安排;2)施工中应用到的起重机、吊装机等大型设备必须提前做好质量与安全检查,只有性能完善,并且质检合格后的设备才能正式投入使用;3)切忌使用老化、落后以及已经被淘汰的设备,同时要做好设备的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设备所存在的问题。
2、做好施工现场设施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设施管理内容包括现场用电管理和消防管理两方面。现场用电管理要做到“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同时禁止在现场人员私自接拉电线,要加大安全用电的宣传力度,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用电意识;消防管理包括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管理,施工现场一定要预留一条安全的消防通道,且必须配置有效、可行的消防保护设施。
3、强化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与制度对安全管理行为有制约作用,因此必须提前完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同时利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来管理施工行为,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在施工期间做好安全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搞好安全评价。相关管理部门要倡导并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学习安全法律,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三、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
1、可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及施工管理中,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影响着实际管理水平,管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安全管理意识是决定安全施工管理效率的直接因素,如果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安全施工认识不充分,最终得到的安全施工管理质量必然也不好,严重者还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所以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完全可引入安全施工管理理念,以此来强化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其做好全面的建筑安全施工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安全施工管理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加强项目领导对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把安全工作当作责任来抓,并纳入日常理事日程并推广到全体工作人员当中,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有高度的安全敏感性,把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落实。
其次,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端正态度,并对管理班子进行良性约束,提高其执行力和工作效率。这项工作要与绩效考核。安全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管理,提高竞争力,绩效成绩与自身利益的联姻,可以使得人员管理方式由他律转向自律,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
2、有助于工程监理部门真正发挥作用
安全教育是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预防是手段,是实现安全施工的必要措施;班组是根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保证;现场是关键,是遏制事故,保证安全的重要环节。
项目监理部遵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坚持做好对施工单位新进场人员安全教育考试及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的监督检查,让所有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在安全教育和培训中,充分了解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掌握安全施工技术操作规程,自觉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纪律,采取从源头堵截,过程检查和控制等手段防范事故,为控制事故架起第一道安全屏障。
项目监理部在不断提高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实行了动态的实时监控管理;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单”,留下安全资料痕迹,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力度,预防重大事故发生。项目监理部坚持在施工现场实行质量、安全预知预控的动态管理,根据施工部位易发生的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利用召开监理例会,采取提前告知的方法,及时提醒施工单位做好施工部位的安全防控,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有助于规范承包人形成良好的施工行为
承包人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时,首先应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应与监理程序相对应。如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均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证体系,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得各项管理制度和保证体系得以正常实施和运行,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比如,按照质量监理程序,分项工程完成后必须自检合格后方可报验监理工程师验收,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一规定程序就促使承包人必须设立足够数量的合格的质检工程师,跟踪检查工序的施工过程和质量,出现问题及时更正,避免出现大的返工现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施工管理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减少甚至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必要手段,在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篇文章着重对建筑安全施工管理要求及重要性作了分析,指出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具有强化企业安全意识,使承包人养成良好施工行为以及充分发挥监理部门职能的作用,必须得到建筑施工与建筑施工管理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雪林,赵常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之我见》,[J],《建筑安全》,2009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82-02
摘要:
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相对落后,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研究如何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对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功效、构建原则及操作流程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建筑安全施工的管理效率,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出贡献。
关键词: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安全管理
建筑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建筑施工事故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峻。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建筑生产安全的管理,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但频繁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相对落后的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形势下,研究如何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降低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率,建立一个比较先进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建筑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功能
建筑施工作业强度高,作业量大、时间长、工序多且变化大、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突出,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是在管理系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预警机制,警报、矫正及免疫功能三部分组成,三种职能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的新预警功能体系。这种预警管理系统的新功能基于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的纠错防错新机制。
1.1 警报职能。
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可预期,需要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分析、评价和处理。警报职能是一种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及薄弱环节(包含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的人、机器、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预报的职能。通过监测各类不安全因素,识别事故发生的早期信号,从而发出警告以达到在安全事故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的目的。
1.2 矫正职能。
风险总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矫正职能是施工企业在安全事故将发生或其隐患相当突出及安全事故发生(仍在早期阶段)的情况下,对引起状况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行为、环境及设备状况等)进行预判纠错功能。企业在进行这些决策前,一定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并用科学方法论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信息库。
1.3 免疫职能。
免疫职能是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类型相似的安全事故进行预判、快速识别并及时提出有效对策的一种功能。当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信号或类似的致错条件时,利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中对策库的信息,可以迅速采取对策,达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免疫功能的目的,避免同类性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再发生几率降为最小。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为优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企业构建一个可以监测风险、提供风险对策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作出必要的选择,并且需有完整的风险预警的保障路线,使得企业能及时有效应对事故风险预警,笔者概括为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2.1灵敏性。
建立灵敏准确的监控系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应随时密切关注与安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目标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所带来的风险。
2.2综合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该预警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安全技术上的内容,也涉及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综合预警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相结合。
2.3 规范性。
该原则要求预警管理体系所设计的各类指标参数必须规范化,这样,生产过程中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在该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和其它微系统可以使用。
2.4 可操作性。
建筑施工安全预警通过将预警管理论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两者相结合,与安全管理思路很相似,要求所有涉及到的监测指标以及相关的组织模式都具有可实施性,按照风险预警的要求能够准确和完整的获得各项数据,与预警工作相一致的组织结构具有合理性。
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科学是预警系统理论的基础。在确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工作内容、构建该系统的组织机构、明确该系统的工作程序之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将按以下流程展开工作。系统预警的过程一般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告、评价五个环节。
当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机构的管理指令下达后,该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便开始运行。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为:
3.1 预警部通过监测、识别、诊断、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事故信号,确认监测因素指标处于正常、警戒或危机状态,并进一步提出预控对策并及时实施。
3.2 当监测指标处于正常状态时,则继续保持对其监测而不介入预控管理水平;当监测指标在基本正常或低危机状态即戒备状态时,预警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预控对策方案,并提交此方案给该项目安全领导小组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由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下达给下级各职能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执行,直至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彻底恢复正常。
3.3 当监测指标进入危机状态,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入应急管理程序并立即成立应急管理小组,由预警部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联合提出应急对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具体实施。此时应急领导小组取代日常企业职能安全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危机状态下的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直至化解危机,恢复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3]。
3.4 预警部还应检查各级安全管理预警管理工作状况,负责整个施工企业的安全预警、组织预控工作、调度和指挥工作。
4结语
总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安全生产预警体系是一种新颖的项目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一种可以监测诊断、预控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把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并在更多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印证,为提高我国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蓉: 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 林成. 安全预警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 2006, 35(5):31-34.